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

2024-09-28

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共10篇)

1.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一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永春美岭中学

郑茂喜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文化教育紧跟潮流,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只有教师单方面的讲,学生单方面的接收来自教师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知识传达模式时单一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是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改变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得改变教的模式和学生接收的形式。而信息技术就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信息技术无论是对辅助教师的“教”,还是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来说,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持。将我们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无外乎是一种好方法。信息技术可为教学锦上添花。哪信息技术应该怎样更好地和生物教学资源融合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正确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可以起辅助教学作用。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基于生物学科特点,在学习细胞显微结构、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实验探究等方面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很重要,但是不考虑教学内容而滥用信息技术教学,结果不会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2、注意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技术具有声音、图像、视频、文本等多种展现方式,在教学中可以产生各种视听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与传统媒体(如板书、挂图、模型等)恰当的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有效作用,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结果只会使得学生像观看影片一样,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这样多媒体技术不但不能优化教学,相反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3、注意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现阶段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但是由于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其优势和不足,所以讲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样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教学理论可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建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新型教学结构。但是,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工具,而且还可以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助交流工具。但是,从长期实践来看,多数教师主要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较少考虑是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并没有很好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优势。所以,在“整合”过程中,要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即包括多媒体课件也包括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这样才能营造一种更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结构。

总的来说,对教育有好处的技术,我们就应大胆、放心地使用,当然用时还是需要一些技术含量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如PPT的使用、投影仪的使用、电脑的使用,无外乎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教学,以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是给学生,带来一些书本所没有的一些课外知识。再强调一遍,信息技术不能滥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恰到好处,不是越多越好,月盈则亏的道理,我们还是要记住的。

2.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中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 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学仍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层面上, 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是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2由于学科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不成熟, 导致信息化设备功能单一, 客观上形成了设备的闲置或浪费。3缺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网络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4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很欠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简单的混合 , 也不是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拼接 , 而是两者有效地整合成为统一的整体, 能够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就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2.1 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内容的模式

通过演示可以使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PPT、Flash、暴风影音等软件来展示一定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来具体介绍学习内容, 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实验类内容的讲解, 通过规范的示范操作,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的兴趣, 再通过学生自身的练习, 达到动作技能的形成, 从而突破知识重点、难点。

2.2 利用信息技术探究教学内容的模式

探究性的教学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中。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探究的内容, 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的内容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掌握大量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教学内容的模式

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 或者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现象, 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模拟一些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模拟是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虚拟, 它能够呈现出事物的关键特性。Flash是常用的信息技术模拟教学内容的工具之一。由于一些内容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客观原因, 有的实验情境是很难或不可能在中学现有的条件下完成, 利用模拟或虚拟实验情境来完成是常见的模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扩大空间, 模拟或虚拟实验情境, 增强实验动态效果。

3 PPT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整合的案例分析

利用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一个课件可以融入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 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使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获得能力效果十分显著。

3.1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多种媒体、多种教学手段于一身, 所以它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大信息量的合理处理, 使得45分钟的课堂从时空上被拓宽和延长了, 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教学效率。

[ 课例1]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 音乐课教学只使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来进行讲授, 内容形式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计算机、MIDI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欣赏舞剧《白毛女》时, 乐曲的背景知识, 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等的讲解与乐曲欣赏不能同步进行, 教师只能介绍一段播放一段, 介绍与欣赏无法同时进行。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 削弱了其艺术魅力。而且还有大量文字信息、图片需要展示, 若是通过传统的板书或是口头讲授就会浪费大量时间, 而利用多媒体, 就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形象更加鲜明。我们通过课堂效果来进行对比:

模式A:单一的音乐欣赏。录音机播放旋律, 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 只能在课本和老师的讲解下了解所听到的音乐。

模式B:多机并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欣赏教学。多媒体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 把乐曲欣赏环境变成了画面与声音交相呼应的宽松的学习场景。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大大激活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萌生了喜爱音乐的兴趣。加入多媒体技术后的课堂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变, 教学内容中声音、图像通过动态的展现有助于历史背景知识的理解, 对人物的性格、形象有较真实准确的把握。对所听唱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较明确的理解。

两种模式学生学习效果情况调查对比

3.2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 教师应该利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带有声音、图片或是动画的课件来创设情境, 强化学生的感知, 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 课例2]

这是我听过的一节中国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观摩课, 以往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一般采取抓住诗词中的词句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用想象来完成诗词情境的再现和学生感悟的生成, 用抽象去理解形象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在生活经验、文化积累甚至语言感悟能力方面的差异很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地实现在抽象中对古诗词境界有生动深刻的理解,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先播放了一曲《春江花月夜》, 当悠扬的乐曲响过十几秒钟之后, 在以古梅为背景的画面上由浅至深的出现了一幅画卷, 并缓慢地打开, 画卷上用毛笔隶书体写着本节课的标题《中国古代诗歌比较阅读》, 借助Flash课件, 在导入新课时利用音乐调动学生情感, 利用图片烘托、渲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利用动画手段创造古代诗歌的学习氛围, 无需多言, 学生就能够融汇到本节课的意境之中, 跨越时空体会诗人创作的背景, 和诗人进行零距离的心灵沟通。

3.3 创造实验环境,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像化学、物理这样的学科, 演示实验不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演示实验经常要介绍实验仪器的构造和使用、分析实验的原理, 有的抽象性强, 有的综合复杂, 这些知识学生很难直接感知, 而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把这些信息转换, 使事物以一种直观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于课堂,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视听等器官需求, 在学生头脑中构建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 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学环境的变化;从而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1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能够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促使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对信息媒体的认识, 它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工具, 而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勇于发现和发挥信息媒体的优势, 使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

4.2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上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 书本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 学习方式将会逐渐由过去的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 转变为对知识信息资源的搜索、分析和利用, 最后形成对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协作式的学习, 教师只是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恰好为学生的这种利用资源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3 促进教学环境的改变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 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 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不仅包括硬件环境, 还包括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学校网站等。软件环境是大部分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具有制作使用课件和电子备课的能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设施设备丰富自己的学习资源, 改善自己的学习形式,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辅助本学科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一种信息技术的氛围。

4.4 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 更重要的要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可以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 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利于提高师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培养师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知识的水平;提高师生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师生的信息道德。总之,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可以为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使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推动教育设备的更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科教学的能力, 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积极探索, 针对不同的学科找到最合适的整合模式, 促进学科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4) .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N].中国教育报, 2001-7-27 (2) .

[3]潘克明.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 .

3.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有效

一、背景与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所以要教会学生用两只眼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到纸的背后。(歌德)怎样才能看到纸的背后呢?靠的就是思维。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开端,疑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因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与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

在我所参与的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研讨中,与会教师都反映出课堂提问或多或少存在以下这些问题:提问过多多杂;问题没有层次感,要么过难,要么过于简单;经常出现“同学们,是不是?”、“同学们,这样对不对?”的问题,只流于提问的形式,而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了提问而提问,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烘托课堂气氛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对于构建有效课堂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精心设计,精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问的出发点

课堂教学是不是有效,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而导入对于一节成功的课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不能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兴趣,将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达成度。教师在前期准备的时候,通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尽可能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或者是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新课的知识点中,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导入部分设计问题,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避免大而空,以求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新知的铺垫。

《获取网上知识》导入片段 七年级

欣赏一组图文并茂的世界各地的著名风景、标志性建筑

师:同学们,想去这些著名的旅游圣地游玩一番吗?接下来,老师就要带领同学们来一次网上的“欧洲之旅”,不过出发之前,我们要先来解决几个问题:

1.选择什么交通工具?——用浏览器(上节课的知识回顾)

2.怎么去游呢?——输入网址

3.通过网址进入的什么?——网站

通过精美的照片和介绍,把各国地标性的建筑展示给学生,由此顺利引出网上“欧洲行”的任务。三个问题的依次呈现,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上一节课浏览器的相关知识,也不知不觉的进入到本课知识点的学习中。

《制作数据图表》导入片段 七年级

师: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都有强烈的幸福感。前段时间调查测评过中国最有幸福感的城市,看看杭州排名第几?(给不同的小组下发不同的数据呈现形式:1-2大组表格,3-4大组柱形图)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出答案。

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两边同学回答的速度会相差这么多。(大屏幕上展示两种数据)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3-4组的同学能这么快找到答案?

通过表格和图表的对比,学生能很直观的体会到图表表示数据所带来的视觉感受,自然地引入到excel数据图表的制作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整个导入过程中都已经被逐步调动,图表的优势更是学生想急于亲身体验的。

三、把握提问时机,适抓问题的切入点,层层追问——有效提问的深入点

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点进行点拨,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索、讨论的热情和欲望,帮助学生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课堂教学也就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过程,从而构建更为有效的课堂。

1.问题的切入点处合理设问

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特点和疑点,这个恰恰就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设定的目标。如果能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合理设问,能帮助我们很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创建表格》操作练习 七年级

在学习了excel表格的基本概念后,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些课堂练习,如:修改工作表的名字、插入新的工作表、选取不相邻的单元格。接下来学生的任务是输入班里20位同学的学籍号,学生根据前面的练习,开始埋头苦干,最快的一位学生也用了将近4分钟,慢的学生还在12-30分钟徘徊。

提问:“有没有办法可以提高速度?现在只是20位同学的学籍号,如果是整个年级的同学,以我们现在的速度可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了,想不想偷懒呀?”一听到还有可能要输整个年级的学籍号,已经有学生在哀嚎,可是再听到可以偷懒,立马大家的精神就振奋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接下来的填充柄的学习中,学生掌握的非常快。通过从不易到易的转变,让学生知道好的方法和技巧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让他们慢慢学着拿到任务不要急着着手去做,而是想一想有没有可以“偷懒”的方法,学会学习。

《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操作练习 七年级

前提: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排序和复杂排序的操作方法,能按照要求对数据进行重新排列。

任务:给出一份体格档案表,请学生帮忙从中挑选符合身体要求的篮球队员候选人,要求男生身高不得低于165cm,体重不得超过55kg,而女生身高不得低于155cm体重不得超过48kg。学生起先很自然的用到了排序的方法,但是很快发现,排序不能帮他们找到答案,挑战失败。于是有的同学用起了笨办法,用眼睛找,当然很快的也发现这样很累,速度也很慢。

提问:“为什么排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篮球队员的条件到底是什么?”教师和学生一起重新分析了挑选篮球队员的要求,发现首先要找出符合身高要求的人选,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再找出符合体重要求的人有哪些。这个过程,利用排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必须另找方法,由此自然的引出了另外一种对数据进行排列的方法—筛选。通过这个任务的练习,学生对排序和筛选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作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2.教学的重难点处适时提问

在重点和难点处适时提问,可以用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上,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在重、难点处把握最佳时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奇妙的图层》 七年级

在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对图层的上下层关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制作一个蔬菜人,在给学生的素材中,在不同的图层上分布了不同的蔬菜代表不同的器官,学生需要对这些图层进行复制和上下层的位置调整,以获得最后的效果。但是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完成了图层的复制,但是对应的效果并没有显示出来,学生开始三三两两的讨论,有性急的学生已经举手示意。这时,我提问:谁能通过对图层位置的操作来完成最后的设计呢?这个问题等于给了学生一个方向,学生开始思考图层的位置改变会带来的变化,对移动图层有了比较深的理解,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制作数据图表》 七年级

在本课的练习中,先让学生利用前面掌握的图表创建方法,给“最爱杭州”的数据来创建图表。

教师提问:什么样的图表能够直观展示杭州最受喜爱的景点?

什么样的图表能看出“花港观鱼”景点在人们心目中的喜爱程度?

你能说一说柱形图、折线图、圆饼图各自的作用吗?

小结:柱形图可以清楚的对比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图可以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饼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在这里,通过前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根据直观的感受来选择图表的类型,思考体会各种类型间的区别,第三个问题的提出,则是在帮学生梳理三种图表各自的作用。通过比较和选择,让学生有些凌乱的思维能比较快的进入状态,对本课的难点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3.设置矛盾和疑点,引发思考,层层追问

如学生没有疑问则设置疑点,“制造矛盾”,以打开学生心灵的心扉,激发他们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自选图形的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找茬的游戏,看谁能在15秒内找出隐含的6个不同。

学生受到了挑战,急于找出答案。在揭晓谜底后,紧跟着提问:找茬图用什么制作的?顺利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选图形。

四、注重课堂提问的细节——有效提问的落脚点

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给出的问题应指向清晰,由浅入深,让学生能迅速进入状态进行思考,回答自然也就有的放矢,课堂效果当然会大大提高。减少或避免“同学们,是不是?”、“同学们,这样对不对?”之类只流于形式的问题。

1.问题不宜太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认识网络》 八年级

教师一开始导入便问:“什么是网络?”部分学生回答是“就是上网”,部分学生。

《走进信息技术》 七年级

老师一上来就问,你知道什么是信息吗?什么是信息技术吗?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

类似这样的问题过大,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愿意去思考,也不知道从何思考。

2.问题要有需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提问,比如:“同学们,这样操作对不对?”“这个作品好不好”。课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有必要,表面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其实这种课堂中的热闹、动态并不是学生深层次思考的结果。这种只需要学生回答“好或者不好”、“对或者不对”的所谓问题,对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毫无帮助。

《自选图形》 七年级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范例,依样画葫芦,完成设计第一步的模仿练习,但发现很多学生绘制的是椭圆,此时教师提醒:请大家注意观察范例,我们需要画的应该是“圆”,你们画的是“圆”吗?怎么样才能画出正圆呢?由于学生正感到疑惑,此问一出,学生就开始认真思考,有反应快的学生就找到了方法,再请他为同学做示范,加深了对“shift”可以绘制正圆、正方形等的认识。

3.问题要有启发性

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寻找答案的兴趣,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则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这种启发不是只为了让学生找到预先设定好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通过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

《公式与函数》练习

学生在课堂上先按照书本上的例子学习了利用公式做除法,利用函数求和及平均数,通过练习,对公式和函数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完成比较简单的计算。接下来的任务是学生要计算“校园十佳歌手”的评委评分表,这里面涉及到公式和函数的混合运算。学生拿到题目后,有点发闷,一下子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不能马上把数学的思路应用到excel的计算中。于是,我先让学生把这道题的数学解法罗列出来,然后进行分解,这些计算在excel里应该怎么表示呢?从中找出了SUM函数、MAX函数、MIN函数,再利用计算符号进行连接,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学生们最后都完成了计算,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简单公式和函数计算,也试着综合运用,利用excel解决数学的问题,把数学的思维带入计算机软件的学习中。

五、结束语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说到底,有效课堂提问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关键,才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出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也才能构建更为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有效上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4月)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0年第4期

[3]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四

中期工作总结

依安二中 张咏梅

2006年12月,我校申请的“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得到省电教馆立项后,我校课题组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理念指导实验研究,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此,就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特作如下总结。

一、搭建理论平台,作好实验准备

(一)建立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每周都有“学习日”。通过学习,使教师懂得“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化教育理论,使教师们真正认识了实验的理论支撑,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计划。

(三)改善实验硬件及软件环境,为课题实验研究创造物质条件。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学校的硬件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目前,学校共有两个网络机房,一个学生用微机教室54台电脑,一个是远程教室30台,分别是140多平方米、70多平方米的大教室;并完善了1个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计算机102台建起了网络管理中心、教师电子备课室、远程接收室等,今年又完成了光纤接入,为课程整合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且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网,建立校园主页,建立有了自己的网页这些硬件设备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四)学生的分班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各种能力进行检测,获取相关数据,按等组实验的方法划分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的年龄、学历及业务能力基本接近。严格控制实验对象,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提高信息素养,是搞好课题实验的关键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和理论素质。

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听课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和每周的“学习日”加强学习。使他们尽快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来武装头脑。现在,教师们作的实验体会、论文等已汇集成册,留下了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大量足迹,以便在校内为所有实验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二)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培训中,要求全校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专门开展了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使全体任课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操作。使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工作进入了更高层次。

三、整合课大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从实验的第二阶段开始,我们开展了二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讨展示课活动。共出展示课14节,累计听课人数达160多人次。展示课的所有教师都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角度地将大量教学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电子教案,各种教学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课堂教学。

2008年的课题组交流活动,数学组的“求索工作室”及“青年英语教师沙龙”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和效益,更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都通过老师们的教学活动展现出来。

四、加强课题管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课题实验不流于形式,让实验的生命力得到生长,必须用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激励和约束。为此,学校制定了“课题实验课堂教学评估细则”、“实验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的出台,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培训学习和课堂观摩,经验交流等,必须按计划运用教学软件上好实验课;学校则定期对教师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也作为评优、晋职等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热情,促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五、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如《山中访友》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象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

2、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

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目前,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县级3项,教师乐于教研、关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4、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姜晶莹、邱海龙、孙亚杰、陈淑清、魏庆荣等教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课获省、市级优质课;常国凤、魏庆荣、孙亚杰的论文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快速提升以及教学实践的尝试,使教师们感到,学习资源的丰富和扩大,方便快捷的教与学、学与学交互,为建构主义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它不但使建构主义理论有了实施的手段,而且推动了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二)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如姜晶莹和杨伟丽老师在执教的英语,利用典型故事和图片呈现出来,并给图片或动画配音,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计算机辅助习作,使例文评析、互改互评都变成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为学生修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尽情体验收获和成功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在2007年全国迎奥运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共有6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7人,学校也被评为先进组织单位。

2、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3、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

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我校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且获奖人数位居全县第一。

(三)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中央电教馆的平台下载。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1)互联网上下载。(2)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3)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4)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

(5)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 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二)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探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

(五)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七、今后研究设想

(一)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期,并能根据教材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5.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五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普遍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下面我们就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具备的整合的能力、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这五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

随着中小学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密度,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如何设计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问题上。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件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了语文课的八字箴言:尚简、务本、求实、有度,他在评课时深有感触的说:‚语文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上,我听有的老师讲课,不断地放电脑课件,倒是蛮好看的:棉花雪白,稻子金黄,学生不停地惊叹,‘哇’声连连,我说那是蛙声一片,课堂演示不是放连环画,比如讲笔顺、笔画时,老师当堂在黑板上写,就是比电脑打出来的强,学生记得住。靳老师说的这种‚连环画‛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确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的不够透彻,也有可能是教师太追求这种‚时尚‛美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连环画‛现象肯定应该是要杜绝的。

(二)恰当把握使用时机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2、3、4、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导入

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运用多媒体课件 补充教学资料时使用多媒体

5、呈现精选练习题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很多老师都非常喜欢在上课前

一、两分钟,放一些音乐。这样做很人性化,很好。但是所选的音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特点,尽量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儿歌、童谣或者是比较舒缓的轻音乐,这些都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避免放一些抒情色彩很浓的或是比较悲伤的曲目。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五种时机的运用和你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度是密切相关的,上一节课,如果想用课件,就要用到点上,没有必要的重复性的华而不实的课件演示就要果断的删掉。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不要把计算机多媒体简单的当成投影、幻灯使用,降低他的存在价值和使用意义,不要让整堂课被课件所控制,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

课件的制作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展开,在制作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需要注意:

1、版面设计

要求:教学主体突出、交互操作方便、屏幕使用率高

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将传达信息和传达美感融为一体,以传达知识信息为主,艺术性则是以优化学习、阅读环境为目的的。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将版面划分为信息区和美化区两部分,一般情况下信息区占整个画面的60%~70%的比例时,既符合教学原则,又符合艺术原则。版面应去除多余的花饰和图片,以免喧宾夺主。

2、颜色搭配合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上面的研究表明,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和听觉,而视觉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如果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色彩搭配不合理,即使课件内容怎么有教育性和科学性,课件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字幕和谐统一

字体设置要有规律,同一级的标题大小、色彩、字体应一致,这样层次分明、统一和谐,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理解、记忆。字体的样式要教学内容而定。例如,美术课,就可以用一些艺术感很强的字体;而数学、语文课就要用相对正规一点的字体。

二、教师应具备的整合能力

1.不断提高的专业技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哪个学校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可见,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影响力,而非信息技术带来的‚标准‛影响。

2.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3.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可以遵循‚教学设计──校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反思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校本实践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学校水平、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应用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

所谓整合点就是指影响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的那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对一节课而言,整合点的重点肯定是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指出的是,对一节课而言,要想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除了要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外,还有许多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与学的质量、效益及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些都是整合点。

比如说,让学生理解李白‚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想让学生了解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四句诗的,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学生能够到庐山,感受庐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李白抒发着四句话的感慨之处在哪里。这样的理想步骤,在教室里通过常规教学手段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借助信息技术,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即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这节课而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点。

(二)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新课程各个学科的理念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整合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如何才能对学科的特点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建议大家

1、反复仔细研读学科的课程标准。

2、同学科间互相听课。

首先,要听老教师的课。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要充当两个角色,既是学生,也是专家。做学生,要学习他们的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使之能为自己所用;做专家,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新的思想、新的阅历,所以在听课的时候,要力图去找缺点或疑点,并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能够完善这些缺点或疑点的更好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的方式方法。

其次,新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在别人的批判或指导中你也就会逐渐明白如何教这门学科,互相改进。

最后,要多听公开课。一般的公开课要改动很多遍,甚至于推翻重来,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能知道为什么改动,有什么好处,然后坚持听这节课,你肯定会有很大提高。从这一点上我认为:一节课花费那么多精力,是值得的,常规教学中我们不会每节课花费这么多精力去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认真参与的教师都会有大的提高。

(三)合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从写在备课本上到输入到计算机里,从原来是板书、放音、看电视到现在用大屏幕多媒体数字投影仪显示等的变化上,那么教育设施与资源的信息化,不可能带来教育的变革,最多是教学效率的提高。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变成了孩子的书本‛。如今,教育资源不再被少数人独享,学生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容易表达展示学习成果而获取创新发展的自信。与此同时,老师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如果只是让技术帮助‚灌输‛,技术应用仅仅停留在如何将课件制作得精美,过多的考虑技术帮助自己教,而不把主要的心思转移到如何‚设计学‛的重心上来,还是‚燃烧自己而别人不愿意被照亮,或者根本照不亮别人‛。

(四)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到目前为止,教育界对整合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以下对整合的定义是教育界提的比较多的一种说法:

整合(integration或integrate,香港等地叫‚统整‛),不是拼合,不是拼凑,亦不是统管、统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信息技术广泛地进入各学科,各学科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就是对整合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遵循各个学科教学的规律,优化学科教学的手段与过程;各学科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互动与发展。有了这样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才能融为一体。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相对于各学科,它始终是技术、手段与工具,切不可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课程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先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以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时效性。

在这里我们说: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为什么我们的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这正好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理论依据。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寻找教与学的困难入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紧紧围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这一中心目标展开研究,应以教与学的过程为主线。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始,系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动力、学习困难、信息获取渠道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教育角度,安排合适的教与学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和好奇心吻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 整合要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上有明显的优势,包括: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虚拟、模拟、实时、动态等,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合智慧。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营造环境,解决教与学的困难 整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营造必要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环境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学习体系结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这些原则进行‚教‛与‚学‛。但是,千万不要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保持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影响力,避免出现‚停电时就不知道如何上课‛现象,或者‚把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课件出了问题’‛现象,如果这样,我们的整合将是失败的。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学科教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谈整合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六

正镶白旗第二小学

王继英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关注,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体验了其优势带来的快乐和便捷,也为其应用时的不足所困扰。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他以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纪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实现信息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弥补农村学校教学参考资料不足的欠缺。

1、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

3、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得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得实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人才的效果。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

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它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教学的空间,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就是“课程整合”——技术手段永远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内在的需求而存在的。

三、信息技术怎样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目整合:主要体现在识字和语音朗读,以及课文情境故事展示方面,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笔画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展示出来,如,Flash动画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回放功能,都可以很完整的展现出一个字的写法,笔顺,这比学生仅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要清晰的多,还可以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其他功能,比如,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写,组词造句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资源进行配乐朗读,展示课文背景图画,或者用Flash制作动画故事,给学生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的意境中学习。在讲评作文时,同样也可以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直接在白板上进行讲评、勾画等,无疑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数学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图形的动画演变过程,教学情境的导入,以及计算过程的清晰表达上,比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拼接、数学量比较时,用动态的演示,比单纯的讲述要简单方便的多,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快;在进行计算时,如进位、退位、多项式合并等,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过程更加的清楚;同时,教师在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时,如“三角形内角三兄弟之争”、“猴王分桃”、“勾股树”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更直观有趣。

3、信息技术与英语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可以把语音朗读、情境展示、复读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一百易软件、好易通、旺旺英语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和老师更热烈的交流,开展比赛等,提供方便流畅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也更明显。

4、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直观理解与实践操作快速契合方面,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术图画以及渊源,展示歌曲词谱、优美的音乐及其来历等,体育运动的起源及技巧等,当然,现在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结合的一些游戏,如电脑绘画、计算机作曲、电脑游戏类体育竞技等,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游刃有余的应用一定对思维发展有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5、其他: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的科目如实践、安全、班会等结合也很紧密,可以让学生在看一段视频或者动画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动,比单纯的讲课更为有效,如一些折纸方法的Flash,安全自我防护知识的真人秀和动画,自然灾害或者感恩父母社会的图片、动画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震动,从而引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极大进步。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

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 教师培训问题。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推广

信息技术的产生使我们步入知识信息量无限膨胀的信息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这就使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技术在给我们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人们在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力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及其相应的全新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应用、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计算机网络教学具有的人机互动和无限沟通功能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了学习者充分的自由,而且也提供给他们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空间。由于计算机网络采用语言、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兴奋脑细胞,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并对学生智力发育以及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没有压力、充满动力的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应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盲目性,要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关系,即不能将网络的使用流于形式,以此代替教师授课,又不能将许多可以由师生实践的操作都代之为动画演示,用人机对话完全代替人际对话。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工程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述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初浅认识和实践体会。相信在广大教师与信息技术老师的合作下,这门新型的整合课程模式会越来越完善,让课堂走进更宽广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7.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其他学科,高效学习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与社会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运用广泛,国家对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因其独有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仅仅是单一方向的、以学生成绩合格为目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1. 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辅助其他学科

信息技术的运用实为广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作为工具是最为常见的,而且对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帮助,常见的辅助形式有多媒体课堂、网络课程、丰富的资源共享、简单的软件工具等。

1.1 多媒体课堂

科技的进步和学校设施的完善使得多媒体进入普通课堂,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到课程内容,多媒体在课堂上呈现出更多的内容,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达到了更为生动的效果。

1.2 网络课程

一改课堂固有的形式,只要有网络和机器,就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对课堂的束缚,通过网络直播课或者视频课可以把五湖四海的学生集中在一个课堂上,也不需要不远万里的拜师学艺,通过网络就可以学习到各路名师的课程。

1.3 丰富的资源共享

在网络中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源,各种文字图片视频应有尽有,网络资源中丰富的资源共享为学生和教师都打开了一扇窗,可以接触到更为辽阔的世界,寻找丰富的资源,让学生从小就能开阔眼界。

1.4 简单的软件工具

计算机能提供个人们更为简单实用的工具,解决学习工作中的众多困难,比如计算机发展之初最为简单的目的,计算,通过计算机快速准确的计算,节省很多人力物力,为生活带来的便捷,如今这类使用的工具软件更加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一些软件完成,更好地学习到学科内容,接触较为复杂的实验等。

2. 信息技术从内容上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学科有所促进,使得其他学科的学习更为高效。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主要表现在学科渗透、实践学习、有助于其他学科深刻理解、促进其他学科高效学习等方面。

2.1 学科渗透

与计算机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必然是数学,从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来讲,计算机可以在很多方面有助于数学的学习,简单的计算,函数图像的生成等,学生有效的掌握信息技术,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使用很多工具辅助,促进数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形象思维。在一些数学题目中也常会以信息技术的知识为背景,例如二进制等,只有拥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些题目。

2.2 实践学习

因为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或是学校条件不足,一些课本中涉及到的实验无法在学生中大面积开展,有了信息技术,这些实验活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完成,可以达到与实际实验相同的效果,让学生不会因为客观原因而缺少实验经验,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也节省了实验经费。

2.3 有助于其他学科深刻理解

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为学习的相关课程制作动画、PPT、视频等,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会自觉的参与到其中,自己思考课程中心思想,通过网络查询更多相关资料,在有意无意中学习到很多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对课程内容会有深刻的理解,并且练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2.4 促进其他学科高效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地促进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十分大的帮助。信息技术课程上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进行练习,既熟悉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同时掌握了其他学科的内容。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工具等的支持,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也具有比其他基础学科更强的学科交叉性,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需要,恰当的选择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所学能真正的为其所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科的教育,还要关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工具的形式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内容上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与其他学科互相促进、高效学习,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汪春霞.知识可视化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00-104,113.

[2]张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实践、创新能力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249-250.

8.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八

【关键词】学科教学 有效 信息技术 思考

2011年新课标颁布,经过两年的实施与发展,我们发现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进行有机结合,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因而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我们亟待讨论的问题。

一、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不足

1、教师观念陈旧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一贯宗旨,我们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宗旨来开展的。然而,在新课改日益深入开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全面实施,我国从上至下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这一名称的内涵以及它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我们教师不再是以往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进行传道、授业的主角,而要转变为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进行“解惑”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然而广大的一线教师几乎都是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继承者与践行者,都已经习惯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完一堂课这样的方式。因为自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工作、学习都是围绕着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为中心,一般都在考虑如何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采取哪些手段和方法。从而很少或没有去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惑”。

2、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不高

当前,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资金短缺、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等各方面的因素,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不够,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都不到位。有的农村学校的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还不会使用电脑,学生从来没有上过一节信息技术课。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造成了严重影响,也阻碍了师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二、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解决措施

鉴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解决。

(一)、更新教师观念,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能否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关键在于教师。就现状来看,多数教师信息技术观念不强,水平不高,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教师进修校和相关部门以及学校自身应开展以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为基础的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尤为重要。例如:对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进行一些电脑基础知识的培训,对教师进行一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学科教学的知识培训。通过一系列培训,使教师观念得以更新,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高,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整合学科教学的实践, 那么教师自身力量的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有关部门和学校还应从如何做到让教师人人会用、人人乐用信息技术这方面进行思考,例如,可以适当让本地、本校教师走出去,观摩一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示范课、优质课,让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和重要性,以及学会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只有这样让教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带来的方便,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才能让广大教师乐意运用信息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搭建学科教学资源信息平台

要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只是更新了教师观念,提高了师生信息技术素养还远远不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好的资源平台对学科教学进行支撑,那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只能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搭建一个有效的学科教学资源信息平台也尤为重要,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一个储存和搜集教学资源的平台。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更应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我校在局域网内搭建了一个平台,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科用过的教学资源都要分学科、分年级的上传到这个平台中。另外,教务处还不定期的搜集一些教学资源,例如: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课件、优秀教案和课堂练习等,加入到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在上某一节课之前就可以直接从这个平台中调阅这些资源,将有用的资源下载下来,然后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设想进行适当的修改,就可以让这些资源为自己的课程教学服务。

三、结论

9.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九

报告

2013年5月,庐江县城南小学组织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本课题经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课题申请和评审书并制定了详实的研究方案报送县电教馆,再经合肥市及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专家组审核,同意上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参评,最后经中央电化教育馆专家评审组评审,于2013年9月1日在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式立项,此课题系“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为:132921326。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ljcnxx.vipsinaapp.com/),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校领导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组织与实施,保障了研究工作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顾问专家组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课题组负责人、全体课题组成员开拓进取,使课题研究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10.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篇十

浙江金华一中 姚爱姬

内容摘要:从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管是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上都有新的突破,教学正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工作也更有意义,要完成这一转型,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策略所作的一些粗浅的分析,愿与同行们交流。

关键词:学科特点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从2000年刚刚被确定为必修课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学科特点 ⑴ 综合性

从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⑵ 基础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要关照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并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在各门学科乃至全部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⑶ 工具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从未来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掌握好这一工具,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⑷ 实践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技术领域内容的信息技术其性质就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见新标准),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地感受信息文化并籍此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⑸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所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这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的特点相适应;同时,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的较大差异性,只有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运用开放性教科书(具体要求有一定弹性,内容的呈现有较大灵活性),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才能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⑹ 层次性

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与学习特质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采用分班教学或同班异步分层教学等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浅析教学策略

1.针对“综合性”的教学策略 ⑴ 积极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学识渊博,知识面广,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论,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手段,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准确、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⑵ 软化学科界线,加强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属于新兴边缘学科,有理科性质,也有人文特点。要软化学科间的界线,使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形式上相互补充,手段上取长补短,切实地进行学科整合。比如,一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INTERNET来学习其他课程,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可以发现、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不足,促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扩展与深入。

2.针对“基础性”的教学策略 ⑴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法指导

面向全体,是指不仅要照顾困难生、激发优秀生,更要关注中间的这部分学生,要“盯着中间,兼顾两头”,向学生展示清晰的思维过程,注重方法获得的指导、总结。如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选择对象”这一操作的方法,总结出鼠标右键无处不在的功能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操作中的一大片问题。另外,“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避免求难求多求全求快,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已会了什么,不会什么,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障碍在哪里,想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及时采取对策,或个别辅导、或分小组讲解、或集体回授,夯实基础,防止学生食而不化,奠定他们在信息处理技术层面上的基础。⑵ 运用任务驱动,促进基础发展

教学中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中提取出为学生所熟悉、所喜爱的素材,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各子任务,各子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让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获得技能、建构知识、形成能力。但任务驱动并非万能,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神化和泛化。

比如:在Excel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个围棋盘,让学生不知不觉的“玩”中掌握单元格区域的选择,边框、底纹的设置,自己名字的输入,字型、字体、字号的设置,单元格的合并,日期、时间的设置等,并结合绘图工具在上面“走”棋,对而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能考虑制作更加精美的橡棋盘与橡棋子。因为学生比较感兴趣,参与积极性很高,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针对“工具性”的教学策略 ⑴ 积极引导,提高认识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相关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结合身边的一些实例来讲述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直接领略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优异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凭借校园网或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或交作业或发E-mail或在线交流等),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性的认识,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⑵ 创造条件,鼓励应用

即与课堂教学相联系,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服务。如用Excel帮助管理班级财务,寝室室徽的制作、班报的排版与编辑,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学生都可以用所学技能,来为其提供各种帮助,而这种实际需求又会激发学生更好地学生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针对“实践性”的教学策略 ⑴ 演练结合,精讲多练

“演”是指教师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技能边操作边解说,演示后的“练”是指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模仿并巩固相关知识上的“应会”操作。“精讲多练”是指对错误的认识、模糊的概念、易错的操作以启发性为原则,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为学生排除谬误,引发思考,开拓思维;再者,结合练习,让学生在“会”的基础上,拓展“应用”的层面,提高学生信息的实践操作能力。

⑵ 课外实践,以用促学

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得的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如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班级网页制作,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资料查询,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电子作品制作的竞赛,这些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知识,拓展、加深所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思维,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热情,极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5.针对“开放性”的教学策略 ⑴ 端正态度,增强主动

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正确的学习观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很多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其原因是往往是功利思想太浓,认为信息技术不要高考,“只要会考通过就成”,学不好也“没什么损失”等,由此引发了许多不良的行为。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耐心地开导并及时地加以纠正,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多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 注重过程,强调多元评价

就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多主体性。这是开放性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主动学习跨越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没有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学好本门学科,而探索过程本身又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这三项目标的关键。教师要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态度、重掌握知识轻能力的形成与迁移,采用多元、多主体评价策略。肯定优点与进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促使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这一开放性的平台中实现良性循环。

⑶ 利用差异,提高资源互补

即充分挖掘学生各种差异性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高一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环境各异,其性格特性、心理素质、能力倾向各不相同,各人间的差异性明显,教师要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来充分利用。比如,通过学生位置的有意安排,或利用小组的形式,或通过结对的方式组织好学生的协同学习,化劣势为优势,提高互补效果,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6.针对“层次性”的教学策略 ⑴ 学生及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特性的不同可通过测试、考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把学生分层,再依据各层的学习水平,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练习,目的是让学得慢的学生来得及吃,学得快的学生吃得饱。学生的层数可根据学生具体人数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来确定,通常分为A,B,C三层。随着教师对学生了解及学生学习的快速分化,要及时地调整他们所在的层次以适应相对的变化。对于一些变化特别快的学生,可以一经发现,立即调整,推动、鼓励学生由低层向高层递进。

⑵ 辅导与评价分层

教师在巡回辅导时可根据各层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进行,对基础好的少数A层学生,“帮导”的目标是拔尖,加深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他们“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鼓励善思考、善提问;对大多数的B层学生,目标是整体提高,要求他们“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对于学习困难的C层学生,目的是达标,重点为“抓基础、养习惯、带着走”,鼓励他们敢实践、敢操作、敢提问。同时,评价也要根据各层不同的特点分层进行。例如,C层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对评价又非常敏感,教师可以放大其优点,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主动的探索„„,在全班充分肯定,多加鼓励;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做法可以在层内及时地加以纠正。总之,要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使它真正起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以推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 李勇帆 教育技术通讯 [2]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章慧敏 傅德荣 教育技术通讯

[3]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有所成 姚爱姬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第6期 [4]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时间:2010-05-10 10:42:54 来源: 作者:上音附属安师实验中学 饶敏 点击数:1819

摘要: 信息技术课在当今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目前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很高,也最喜欢玩电脑,但是就是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既然他们感兴趣,但为什么又不想上课?即使上了课,也沉迷于课堂网瘾中,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经过了五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网瘾

正文: 信息科技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在传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的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象橡皮擦那么好用的工具,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素质。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很高,也最喜欢玩电脑了,但是就是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而且,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网络教室中上,在网络环境下上课,普遍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问题,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是课堂上自发的进行QQ 及进入各种聊天室中聊天,这类状况以女生居多。二是控制不住自已进入网络游戏,这类状况以男生居多。学生进入电脑室后的第一动作是上网,看看网友上线没有,如网友在线,即开始打招哹进行聊天。每个人一般都有10 个以上的网友,而玩游戏者则抓紧时间,进入相关网站,继续上次未完的游戏。老师上课了,很多人根本不听,老师走过来,立即将窗口最小化或关闭。老师眼快不如他手快。这两种情况可以通称为课堂网瘾。面对此类现状,我们要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 分析种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将信息技术课误认为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等相提并论,认为上课就玩玩电脑,而事实远非如此。除了上机操作,当然这个操作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要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还要掌握必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太满意,比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合全部学生;学生偏爱实际操作,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理论的时候,学生兴趣不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把信息技术学科当作普通学科去教,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注重知识却忽视了技能,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生受到网络和网络游戏的“诱惑”。目前,互联网上能进行网上聊天的聊天室还真不少,比较有名的是腾讯QQ,它平时通常都有成百万人在线,学生可以按在线人员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网友进行交流,以此来满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同类沟通需求。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极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与之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笔谈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处于青春萌发期的青少年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在这神秘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互不见面而只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因面谈受到拒绝和奚落而造成的难堪。再加上QQ 号是可以免费申请的,所以QQ 很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由于青少年具有对未知异性世界探索的心理,中学生一般在网上寻找的多是异性网友,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现在上网QQ 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时尚,由于平时上机机会不多,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自然成了上网QQ 的大好时机了。

现在很多大型的网络游戏多是根植于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或取材于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武打小说,迎合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并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互动功能,使网络游戏者进入故事的仿真环境,在虚拟的环境中对自己所扮角色进行自身价值的创造,努力攀升。游戏者在那里是行为的主体,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的业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指挥水平,所以极能吸引青少年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在心理知觉与认知形态上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当他取得进阶时会表现出一种比人优越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亢奋,激励他向更高阶次努力,这种亢奋的精神使他不顾一切地(时间、精力、金钱、学校规章制度、教师和家长的规劝)继续下去,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使他完全专注投入于非常狭小的注意焦点中,这种心理效应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是对于他们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负面影响是容易产生网络成瘾症。找到了原因,就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对于教师,我们应清楚,与其它基础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既学好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但如果用传统的方式传授知识,就把该课程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要求给忽略掉了,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严重畸形。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要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方便快捷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络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一,鱼龙混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及管理不便,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凶杀等污染社会风气的信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面对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数字化信息,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无用,以及如何获取有用信息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否则将很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另外,还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随便下载信息,拒绝迷信、污秽信息,不搞恶作剧。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大,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复制操作”时,告诉学生不能随意复制他人的图片、文字,以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健康的、益智性的游戏的同时,还要告诫学生那些不健康的游戏玩不得,更不能沉迷于电脑游戏,而荒废学业。

一、从玩游戏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爱玩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信息技术新课的引入融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的学习,自觉的学习。学习鼠标的操作是比较枯燥,如果让学生上课直接去学习,学生肯定是没有兴趣的,而强迫其学习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如何用鼠标”的过程中,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 Windows 中的纸牌游戏,看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个游戏顺利的完成。学生在纸牌的移动过程中,他们的热情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再结合教学目标,讲解一下鼠标操作的要点,这样,经过一、二节课的练习,学生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通过这个办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二、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信息技术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不是很容易能被学生所理解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将深奥的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多运用能被学生理解的事物。例如,在上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通常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过眼睛,鼻子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我就把它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人类获得信息后由大脑处理,大脑就相当于微处理器;经过处理后再由嘴巴等说出来,那嘴巴就相当于输出设备。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因此他们都爱上信息技术课,可是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动这,也不要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教师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只能使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胆小的同学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慢慢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由于以上的原因,我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总是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不强调那么多,适当的给学生以指引,一般计算机是不会出毛病的。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它们的实践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读。很多初中学生上计算机课,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很枯燥,久而久之,同学们就失去学计算机的积极性了。我们应该多运用新鲜、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刚开始教学word97 的时候,我先利用windows 中自带绘图软件让学生进行自由绘图,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画出了小鸟,大树,汽车等很多图画,还画出了一些很有想象力的图案。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的机器中装一些学习软件,来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了,对教材的理解也就加深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学生们也就学的更轻松更愉快。

五、在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机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计算机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很强,必须给学生讲述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走在其他学科教师的前面,把有关计算机方面信息讲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同时也可以开阔同学的视野。例如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鼓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使他们更喜欢信息技术课。

六、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一般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但其实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的衔接相当紧密,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无法学习后面的内容,而是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顺序更有利。如在教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一开始上机,就发现总有一小部分同学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这样,一些好奇的同学也跟着随意设置,结果造成了误操作,如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 windows 的外观显示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添了很多麻烦,此时不妨把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提到前面来,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懂得每项设置的含义,并使他们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会再做同样的误操作。这样,不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七、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需要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也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小报,发一个电子邮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我用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为学生加上一颗星,并发给下一个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多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可以多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或更多的任务。不难看到,热衷于上网的学生,特别是上网QQ 的学生,他们的键盘指法极为熟练,有的几乎到了运指如飞的地步,可以同时与几个网友聊天。中小学生大都使用汉语拼音汉字输入法,这部份学生的汉语拼音相当准确。这就为将来学生从事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进行网络游戏时的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为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努力拼博、开拓创新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的作用,其效果不是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所能替代的。

还有一个不为人们所注意到的事实,现在中小学生上网玩的大型的网络游戏中都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不懂玩的,那么是谁教他们的呢?一般是他们自己看书摸索或同学互相教会的,其实这就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里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更为难得的“自发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学生的自发的网络行为中我们可具体地看到,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关键是我们如何认识,如何去引导。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将学生这种发自内在的学习精神引导移植到课程的学习中去,那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总之,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何来上好这门课从而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上一篇: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下一篇:市2006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