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管理模式分析(9篇)
1.海底捞管理模式分析 篇一
海底捞经营的成功之处:
一﹑巧妙地结合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激发员工的潜能
海底捞的高薪酬和高福利策略,既起到了保健的作用,又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为了激励大多来自农村的员工的积极性,海底捞还运用了“错层思维”——通过“捆绑”员工家人而“捆绑”员工本人。每个员工最渴望得到的是拥有能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在海底捞工作使员工认识到只要有能力,并且付出足够的努力,你就有机会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海底捞这个平台上,让没有高等学历的农村青年成为了 “白领” ﹑“高级白领” 甚至是“金领”
二﹑倡导“快乐工作、微笑服务”的理念,打造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竞争优势
微笑是一种无成本的投资,不用付出任何直接的物质成本,但带来的是超额的回报和顾客的回头率。海底捞为顾客着想,为实现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的差异化。不可避免的提高了企业的投入,虽然成本增加,但与此同时顾客的满意度提高,消费频率也随之增高在顾客花费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相比其他企业创造了更多的顾客剩余价值,其得到的回报和净利润当然也在不断增高。海底捞通过既满足了顾客的差异化需求,也使消费者有受到尊重之感的良好体验,创造了同行业其他企业无法给予程度上的顾客剩余价值。进而会使这部分顾客成为海底捞的忠诚顾客。在这层面上,海底捞具有高于其他企业的顾客价值优势。三﹑独特的培训方式
在餐饮行业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是一种比课堂讲授、参观、讨论等更为有效的培训方式。四﹑充分的授权,培养忠诚员工
充分授权也是海底捞的一个管理特色。例如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都交给了各级经理,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所有必须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标准进行决策,并对组织做出贡献的员工,实际上都在行使管理者的职责。显然,在海底捞的管理体系中,每一个基层服务员都是一个“管理者”,这对提升服务品质起到关键的作用。每个员工都是管理者的餐馆,显然就具备了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五﹑积极创新,寻求企业发展
通过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
六﹑创造服务利润链,利用口碑营销,塑造品牌形象
“企业对员工好—员工有干劲—员工对客户好—客户体验良好—忠诚顾客再次消费和口碑推广—企业获利”,这一逻辑反映的就是服务利润链的思想。海底捞将时尚事物和传统饮食结合起来,它将美丽赠与了这些女性消费者,而这些消费者体验之后,也将她们的感受带给了更多的人。这就是口碑营销的力量。海底捞不搞打折促销,人均消费并不低,但它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被服务的快乐,被尊重的感觉。随着这些创新服务不断被顾客口口相传,海底捞的品牌得以提升。
七﹑人性化的绩效考核方式
与业内同行的以营业额和利润来考核店长不同,顾客满意度与员工满意度是海底捞考核店长的最重要指标。晋升制度也是采取内部晋升制。因此,每一位员工都全心投入如何能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海底捞经营的发展障碍:
一﹑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海底捞对人的培养是建立在师徒制传帮带基础上,这种传统的师徒制培养体系,是海底捞江湖似的人本组织文化的机制基础。但海底捞的扩张所需要的人才在体制内根本无法满足 二﹑“消费者满意”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硬性的标准
在购买行为产生之前,消费者一般会对希望购买的商品、服务有一个心理预期,如果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情况”比消费者原来设想的质量更好、数量更多或价格更便宜,消费者就能获得“物超所值”的意外惊喜。在海底捞,顾客开始确实可以因“送菜”、“打折”、甚至“免单”而获得意外的惊喜。但是,任何“意外”总是一次性的,时间长了就会成为“惯例”。一旦成为“惯例”,也就不再有“意外”的惊喜。有些“忠实”顾客非但不会再感到惊喜,还会为因为没有“送菜”、“打折”、“免单”等“惯例”而感到失望和生气。
王 清
2.海底捞管理模式分析 篇二
海底捞的《海底捞你学不会》让海底捞又火了一次。作为研究绩效管理的导师, 我对海底捞的绩效管理非常关切, 不仅仅是因为研究绩效管理是我的专题, 更因为我的客户里有大量的人群从事餐饮业, 尤其是火锅连锁客户。大家对海底捞这一餐饮“怪人”共同的关注是:生意很好, 客户吃饭要排队, 员工工作量大, 工资高, 但海底捞却不考核利润指标, 也不考核营业额和餐饮业经常用的一些KPI, 比如单客消费额等。
在今天这样一个以强调结果为导向, 没有收入利润就无法生存的餐饮业, 海底捞是以什么形式做到的?又为什么能做到呢?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 到底餐饮业应该考核什么样的指标?是不是所有的餐饮业都可以向海底捞一样, 不考核利润等指标呢?
(一) 不考核利润, 不等于不关注
按照海底捞自己的说法, “利润只是做事的结果, 事做不好, 利润不可能高;事做好了, 利润不可能低。”海底捞不考核利润, 原因有三:一是利润是很多部门工作的综合结果, 每个部门的作用不一样, 很难合理地分清楚;二是利润具有偶然因素, 比如店面选址如果不好, 不论店长和员工怎么努力, 也做不过管理一般、位置好的店;三是在考核利润上, 把员工的关注点引导到短期业绩上来, 该给客人的服务做不到位, 出现因降低成本而导致免费给客人吃的西瓜也不甜了, 给客人的擦手纸巾也出现漏洞等现象。
但不考核不等于不关注。海底捞自己总结道, “稍有商业常识的干部和员工, 不会不关心成本和利润。你不考核, 仅仅是核算, 大家都已经很关注了;你再考核, 关注必然会过度”。
我们知道, 餐饮业要在关注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间取得平衡。过分追求短期业绩数字, 采取各类措施降低成本, 但忽略了服务品质, 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海底捞关注长期业绩, 不考虑当期利润, 但其企业文化却让员工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生意忙时累人, 生意淡时累心”, 海底捞店长对门店业绩高度负责任的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二) 考核指标设置体现了战略
海底捞对每个火锅店的考核只有三类指标:一是顾客满意度, 二是员工积极性, 三是干部培养。所有这些指标, 都是围绕海底捞的战略来进行设置的。即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客户满意度, 海底捞相信“客人是一桌一桌抓来的”, 而唯有满意的员工, 才能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只有符合海底捞要求的干部, 才能带出能提供令客户满意服务的员工。对指标进行考核很容易, 但关键是对这些指标的坚守。
在海底捞, 这三个指标不仅决定了店长的奖金, 甚至提升和降职也根据这三个指标。比如:海底捞的店长只是业绩做得好还不行, 还要看你能不能培养干部。“能下蛋的母鸡最值绩效管理钱”, 在海底捞, 能培养干部的干部晋升的最快。如果你只能自己干, 不会用人和培养人, 说明你是“公鸡”, 人家跟着你, 没有大出息。2010年, 海底捞就一口气免了3名这样兢兢业业的“公鸡”店长。
对客户满意度的极端关注, 让海底捞充分对员工进行授权。不论什么原因, 只要基层员工认为有必要, 都可以给客人免一个菜或者加一个菜, 甚至免一餐。其实在服务业, 基层员工充分授权并不是海底捞的首创。以服务享誉全球的五星级酒店-丽思卡尔顿酒店为例, 其员工就享有多项服务客户的自主决策权。对基层员工的尊重和信任是海底捞和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共同特性。
这些企业的指标设置与其战略和管理是一致的。正是因为这种高度一致性, 让基层员工明确公司的战略, 让所有人的行为围绕战略而展开。
(三) 绩效管理关键是中层干部
海底捞对“客户满意度”的考核, 不是通过给客人发满意度调查表来进行, 而是让店长的直接上级——小区经理经常在店中巡查。小区经理不断地同店长沟通, 顾客哪些方面的满意度比过去好, 哪些比过去差, 熟客是多了还是少了。对员工满意度的考核, 也是通过上级的判断来进行, 同时摸索出一套验证流程和标准, 比如抽查和神秘访客等方法对各店的考核进行复查。并建立越级投诉机制, 当下级发现上级不公平, 特别是人品方面的问题时, 下级可以随时向上级的上级, 直至大区经理和总部投诉。
不难看出, 海底捞的业绩管理和门店扩张, 靠的是能够理解、执行和贯彻海底捞使命、文化和管理要求的店长等中层干部。对员工的绩效管理, 靠的是懂行的管理者的“人”的判断, 而不是简单地用定量化的考核工具。由于海底捞的经理都是从服务员做起, 评价基本都会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消除了主管因素。
相比较而言, 很多公司的客户满意度评估是通过让客户填写《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无法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更为严重的是, 满意度调查只是手段, 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升客户满意度, 不能为了调查而调查, 为了了解情况而调查。任何的绩效管理工具都只是手段, 关键是使用工具的人。就像《海底捞你学不会》作者所说的, “绩效评估工具是锄头, 懂行的管理者拿到手里能除草, 不懂行的拿到手铲的就是苗”。
(四) 绩效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关键是坚持人性第一标准
很多企业把绩效管理当作检测、评估和监督员工的工具, 企图通过强制性的指标监控来代替管理。为了保证业务质量、降低成本, 加大了对员工的监督力度, 严格考勤、请假制度等。为了让员工按照标准做事, 从原有的工资中拿出一块作为绩效工资, 与绩效指标挂钩, 如果未达到就扣发绩效工资等。
海底捞用事实告诉我们, 任何好的绩效制度与政策, 要想执行的好, 必须基于人性。人不幸福, 就不可能提供令客户舒心满意的服务。只有充分理解员工的心理和诉求, 知道员工在想什么, 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最佳激励员工的方式。事实上, 我们有很多餐饮企业, 尽管天天有人检查卫生间的清洁程度, 依然味道熏天;虽然天天强调微笑服务, 但却走形式, 成了皮笑肉不笑的苦笑。
3.“海底捞火锅”的管理哲学 篇三
海底捞;以人为本;管理哲学
海底捞是起家于四川简阳的一家火锅店,现在全国有60多家连锁店。去过海底捞的顾客有几个最直观的感受:第一,顾客多。排队两个小时才吃上一顿火锅很常见;第二,服务好。排队时有人帮你擦鞋;饭桌上刚准备做手势,服务员已经心领神会的跑过来了;第三,服务员总是保持微笑。是什么让他们的员工如此敬业而又快乐的工作呢?
海底捞员工的价值观——“双手改变命运”。大多数员工都来自农村,与其他同行比,海底捞待遇较好成为这些渴望城市生活的低学历者们的归宿。“靠墙,墙会倒;靠人,人会跑;靠父母,父母会老;靠自己才最好。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我们不能选择出身,但我们能选择不断学习,改变命运。”成了海底捞人坚持的写照。
海底捞的授权。对一个人的信任是对他最大的尊敬,而信任的标志就是授权。海底捞从总经理到区域经理,从店长到服务员,他们都有不同的权利。比如因正当理由给顾客赠送菜品,因正当理由给顾客免单等。正因为这样的授权,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服务人员能更好的掌握顾客的需求,及时满足顾客的需要。
海底捞将员工当做顾客来服务成为其鲜明的企业文化。海底捞为员工提供有暖气的楼房,并有阿姨专门负责住宿管理;建立寄宿学校,让员工的孩子能够安心学习;对有贡献的员工奖励全家旅游;为员工的父母发养老金以代员工表示孝心和谢意等等。“攘外必先安内”,滴滴温情渗透在员工的生活中,解决其后顾之忧,把员工当做顾客一样来服务。或许是细小的事情,对员工的激励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总之一句话:“把员工当人对待”成为海底捞的成功要诀!
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家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家迎接挑战,创造辉煌,走向成功。哲学家可以不是管理者,但是管理者必须是哲学家。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增加企业的效益;管理更应该是一门艺术,艺术性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忱,给管理人员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把握好这两者的结合点,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管理哲学的精髓呢?
1.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及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早在几千年前先哲们就已经提出“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的法则。此法则用在管理上主要是指管理人员在观念上应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理念而言的。在传统管理理念中,员工被视作企业的生产要素,企业经营以利润、产量、股票价格等为目标,人员的使用只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工具而已。相对应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就是将员工视为与企业相并列的独立主体,尊重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等,争取实现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的一致,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工作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因而人们的自主、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要求日益强烈,企业管理者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创新各种管理理论和实践。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涵。“人本管理”可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具体包括: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质量;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它要求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尊重人,把企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营造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的机制和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培养员工的合作精神。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下管理原则:
坚持利益协调原则,既要承认员工的个人利益、组织的集体利益以及各个员工之间的利益差别;又要把各种利益协调统一起来,使员工相互合作,为了共同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坚持控制适度原则,保护和引导好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责、权、利对等原则,把责任、权力和利益统一起来;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支持员工参与组织内部各方面的管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以人为本管理的本质。以人为本的管理,本质上说就是充分注意人性要素,充分发掘员工潜力的管理模式,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一种有利于人性化最优管理的价值理念。古语云“聚人而成家,聚家而成国”。
2.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原则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精神修养与行为准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要把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以重视人的情感和生活为前提,重心是“人”而不是“物”。只有把人性化合理的融入企业文化中,给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工作业绩,从本质上提炼出企业的精神。管理最终是管人,管理的对象是具体的有个体差异的人,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事的完成来实现人的提升与发展。因此,管理的本质是沟通,必然地包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管理的模式有很多,每个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现状和特点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但不管在哪种管理模式中,优秀的管理人员都要以“满足别人需要”和“公平待人”为出发点,注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强调以身作则和鼓励积极参与,懂得真心帮助员工并和员工一起分享工作的乐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才能使企业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管理哲学的精髓.
[1] 刘 强,樊小贤.管理哲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01
[2]黄铁鹰.海底捞你学不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04
[3]方 英.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J].知识经济,2010.15
[4]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5]马鸿飞.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的整合[J].理论探讨,2002.02
[6] 董京滨.谈人性化、艺术化管理模式[J].艺术教育,2008.05
4.海底捞案例分析 篇四
[摘要] 火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个世纪末, 火锅店进人了黄金发展时期,这期间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大型火锅集团,很多零散个体火锅店也应运而生。在2010年度餐饮百强调查报告中,火锅企业占21家, 营业额为321.26亿元, 占百强企业营业额23.02%, 市场占有率仅次于快餐送餐和餐馆酒楼之后。然而,红火的发展局面背后是激烈的竞争, 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相继出现: 一是很多火锅店发展缓慢, 不能做大;二是很多火锅店发展很快, 但是又快速地衰亡;三是部分火锅店锅底等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并被多次曝光。因此, 如何在行业内实现稳定、高速的成长, 成为火锅店经营者十分关注的话题。
一、海底捞企业简介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合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公司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了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的服务,提倡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以用心服务为基本营销理念;在管理上,宣传“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家庭式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为提升员工价值,创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提供了保障。
16年来,海底捞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南京等全国多个城市设立五十多家直营店,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四个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2010年营业额近15亿元,拥有员工1万多人。先后荣获“先进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名优火锅”等十几项称号和荣誉,连续三年获得“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名誉称号。海底捞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还实现了企业利润和顾客满意的双赢,各方面指标都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二、海底捞战略分析
有效的战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优势和环境机会,同时使企业的劣势和环境威胁降至最低限度。现利用伦德等人提出的SWOT分析法,对海底捞火锅店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体统的阐述。
1、优势(Strength)方面(1)定位清晰化
根据“属性定位点、利益定位点和价格定位点”分析框架,结合海底捞的实际情况可知,海底捞的主要属性定位点是优质服务,次要属性定位点为产品质量;利益定位点是愉快的享受美食,价格定位点是中等水平。
[1]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价格为50到70元左右,在火锅行业中属于中高价位,但就整个餐饮行业而言属于中等价位。为了照顾顾客的习惯和偏好,海底捞进行了进一步的顾客细分。由于全国各地饮食的差异,除了川味火锅特有的麻辣锅底外,海底捞还设计了番茄锅底、药膳锅底等不同口味的特色汤料。对于价格敏感型的顾客,通过3元畅饮饮料、半分点菜和免费水果等形式,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对于时间敏感型的顾客,推出电话和网络预约机制,大大节约了顾客的时间;对于特色服务追求型顾客,针对性的提供美甲、擦鞋等增值服务,提升顾客特别是女性顾客的关注度。对就餐环境要求较高的客顾客,海底捞店内设有就餐大厅和包间,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消费水平和产品类型决定了海底捞的目标顾客为中等收入的大众客户。这一消费群体以大中城市居多,收入稳定且追求优良服务和品质,喜欢体验新鲜事物,拥有较广泛的人际交往圈。海底捞将火锅店的选址定在北京、上海、西安等一、二线大中城市,使区域定位与消费人群相符合。
海底捞清晰的定位,使得公司能够有的放矢,运用服务与产品相结合营销组合模式,把握愉快享受美食的理念,有针对性的对客户需求进行配套设计,让海底捞与其他火锅店区分开来,找准定位人群,树立品牌影响力。(2)管理人性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在用脑工作的同时若果也能用心工作,将使得效率更高,成效更好。海底捞的管理者充分利用了这一结论,实行人性化管理,从员工的衣食住行、教育培训、自主权力和激励与晋升政策等各个方面提高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
①家庭式管理。海底捞通过为员工安排正规住宅,解决员工的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举措,让员工免去了日常琐事和子女教育等的后顾之忧,能够将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②绝对自主权。海底捞推行信任平等的价值观,授予一线服务员极大权利。员工可以自行决定为顾客打折、换菜甚至免单。为了防止权利滥用,海底捞利用员工刷卡行使权利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这样有原则的信任和权力的最大下放,使得员工成为公司的管理者,参与意识被全面调动了起来。
③内部晋升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当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后,将追求尊重层次和自我实现层次上的需求。在海底捞,除了少数例如财务等技术性较强的部门是吸纳的外部人员外,海底捞几乎所有的管都是服务员出身。公正规范的内部晋升制度激励底层员工勤勉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对于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努力工作成为功勋员工,得到企业认可。(3)后台规范化
海底捞的后台生产,管理严格且规范,与前厅人性化的管理形成鲜明对比。海底捞在北京、上海、西安和郑州四地建立配送中心,为各地的门店服务,并由麦当劳全球物流合作伙伴美国夏晖公司为中心提供规划、建设、管理咨询服务。配送中心每天的原料进货量及生产量,由计划部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后确定并下达采购及生产任务,降低了库存。专业化的后台加工配送保证了各个门店菜品的标准化的品质和数量,并把门店后厨的工作量降到最低,保证能以最快的速度上菜。同时,极力压缩门店的后厨面积,以实现产生营业额的摆台面积的最大化。除了配送中心,海底捞在门店也配置了各种现代化设备,员工通过全自动化触摸屏机器的操作进行订单操作,保证工作简单且可操作强,员工能够拥有更多的精力为客户服务。
海底捞将成本尽量后移,实现规模化管理和效益;将生产与服务剥离,分别实现标准化和人性化管理,从而有可能达到各自的最优。(4)服务高端化
根据费斯克罗(Fisicaro)和兰斯(Lance)的显著维度光环效应可知,评价者受被评价者某个显著属性的影响,会使他对被评价者其他属性的评价产生偏差。海底捞的服务与其他营销要素交叉影响,部分地实现或提升其他利益同样可以用显著维度光环效应来解释。由于顾客对海底捞的服务印象非常好,使得顾客在满意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对于产品口味的评价;相同的机理,海底捞的优质服务也降低了消费者对于环境、价格和店址的挑剔度;再结合到海底捞的服务,使得顾客在环境舒适度、物有所值、便利性这几项得到的利益愈加放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海底捞服务品质的实现。在任劳任怨的员工和高科技辅助的后台模式的双重保障下,海底捞动用高端的服务让企业显示出远超竞争对手的优势。
2、劣势(Weakness)方面(1)产品局限,季节限制
火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食,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已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海底捞火锅店甚至整个火锅行业都很难在菜品和火锅口味上有较大的创新。消费者在不算低廉的价格条件下就餐,除了满足温饱外,更主要的是享受美食,如果产品口味不能有较大的特色,企业将很难长久的发展。
由于火锅本身烹调的限制,火锅的销售额会随着季节的变化产生较明显的波动。秋、冬天市场占有率大,春、夏销售业绩一般会有较大的滑落。销售业绩较大幅度的起落势必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这点对于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显得尤为突出。(2)过度服务,缺乏标准
在个性化消费的今天,海底捞引以为傲的服务,问题也逐渐凸显。部分顾客希望拥有较独立的用餐空间。有些老员工和客人高谈阔论,实则打扰了顾客的用餐。海底捞提倡服务员与顾客建立友好的关系,如何把握程度是问题的关键。
而如何海底捞这种独特的文化机制传承下去,为这种自发的服务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海底捞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方式。海底捞这种员工自发形成的创新服务很难标准化,制定相应的规章反而会扼杀员工的热情。(3)人才单一,扩张受限
海底捞的员工很少从社会招聘,鼓励员工推荐亲友进入企业。内部晋升制度使海底捞的高管几乎都是从底层服务员成长为部门经理甚至区域经理。高层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随着发展的加快,内部晋升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速度,企业也需要拥有专门知识背景的高学历管理人才的参与。
目前,海底捞全国的店面仅五十多家,每年的扩张不超过五家,扩张速度较慢。缓慢的扩张速度也是受制于无法拥有足够满足扩张需要的合格员工。如何储备更多拥有“海底捞”思维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是企业目前面对的难题。
3、机会(Opportunity)方面(1)餐营业发展势头强劲
中国历来有“名以食为天”的传统,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餐饮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逐步进入“热门”行业之列。餐饮业的经营档次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投资主体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更加突出,经营网点数量和人员队伍呈现扩大态势,顾客消费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明显,追求健康营养和连锁规模发展成为主题。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加快,推动了餐营业现代化的进程。
海底捞处在市场形势大好的环境下,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在餐营业中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和涉及领域,通过规模经济有效降低成本,形成从一体化的战略。(2)现有市场空白的存在
火锅行业长期是走低附加值、低价格的路线,以菜品丰富、口感良好、适合聚餐的优势在餐营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主打鲍鱼、龙虾等高档菜品的火锅店也应运而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火锅市场。
目前,我国火锅店数量众多,菜系也各有差异,以价格区分档次的界限明显,大致可以
[3]分为低端火锅店、中端火锅店和高端火锅店三类。低端的火锅店利用低成本低价格战术,通常是家庭式生产模式,在就餐环境、卫生条件、整体服务等方面都差强人意;拥有高端菜品和服务的火锅店由于食材的价格昂贵,导致受众群体狭窄;中端的火锅店在菜品上达不到高端火锅店的档次,在价格上又没有低端火锅店的优势,整理处于较尴尬的位置,影响力较差。海底捞火锅店在中端的价格上提供高端的服务,使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最大提升,实现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弥补了中端市场的空白。
4、威胁(Threat)方面
(1)商业神话破解,潜在对手增加
海底捞的成功是个案但同样具有普遍适用性。随着“海底捞”热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目标集中海底捞的成功分析上,大量的报道和有关海底捞成功经验的书籍也纷至沓来。成功的经验分享就像公共品一样,外部效用和“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得海底捞的竞争对手开始不断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而当整个行业内服务普遍提升时,海底捞由于优质服务而体现的优势将被逐渐削弱。(2)负面新闻出现,影响品牌声誉
海底捞很少通过广告进行品牌宣传,新闻媒体的报道、老顾客的口口相传、管理层的励志演讲是海底捞主要的宣传方式。海底捞另辟蹊径的品牌树立方式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实属不易。但最近有关海底捞锅底勾兑的负面报道出现,虽然对销售量没有产生较大的波动,但火锅行业锅底问题频发,对海底捞的品牌声誉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海底捞发展方向
如何更加有效的发展,多方位提高海底捞的竞争力,将是其未来战略制定所面临的挑战。针对海底捞现有状况分析的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规划:
1、提高服务专业水平
海底捞的成功离不开优质的服务,但由于早期服务模式的限制,使得海底捞员工在服务上缺乏一定的标准,海底捞员工的最大限度权利自由也使得统一标准较难制定。因此,海底捞应该提高就餐环境的整理水平,通过人流情况的分析,合理布局、采取非高峰期价格优惠等策略有效的进行就餐顾客的分流。良好的就餐环境不仅有利于提升海底捞的整体格调,也更有利于服务的开展。
同时,在特有服务和规定的基础上加强对员工专业化的培训,通过观察、询问、记录等方式,了解顾客喜好,提倡适度服务、针对服务、有效服务。让顾客和服务员亲疏合理,在顾客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同时也有私人的空间,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2、增加人才吸纳模式
内部员工推荐新人和内部晋升制度的人才吸纳模式容易限制企业的发展,出现高管策略的局限性和人才断层,不利于企业进行人才的有效储备。海底捞应该放宽人员吸纳的方式,加强社会公开招聘人才的力度,这不仅提升扩大员工整体层次,拥有扩张的人力资本,更能让企业人才趋于多样化,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成长。在高级管理层方面,可是实行晋升制和招聘制相结合的方式,让企业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和专业化的管理策略,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制定更加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3、完善火锅本身特色
海底捞通过优质的服务增加了火锅的附加值,提高了店内整体的翻台率。但口味始终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的要素,如果火锅本身没有出众的表现,再多的免费服务业无法长久留住顾客。另一方面,火锅业不同于普通的餐饮企业,同质性强,可替代性也强,优质的服务模式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
海底捞需要在自身火锅特色上进一步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例如,提高研发的力度,拥有自己的保留秘方来增加火锅的口感;开发新的菜品和锅底,让食材的丰富度得到提升等等。这样不仅留住老顾客养成顾客忠诚,还能利用精良的口感进一步开发新顾客。
四、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餐营业发展势头强劲,国际知名西餐连锁业的大量涌入,丰富了餐营业的种类,也给本土中餐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海底捞的成功经验,对逐渐式微的中餐业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海底捞利用了自身的优点,选择以周到的服务作为定位点,顾客作为企业的重点经营对象的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火锅竞争的红海中自辟了蓝海。其他餐饮企业应该根据其产品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寻找出最合适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取得企业经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杨柳 2010年中国餐饮百强经营情况分析报告
[2] 李瑛,海底捞的商业模式2010年《经济管理文摘》
5.海底捞案例分析报告 篇五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为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品牌火锅店,全称是四川省简阳市海底捞餐饮有限股份公司。在北京、上海、郑州、西安、简阳等城市开有连锁门店。
十八年来,公司已发展成为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郑州、南京、沈阳等全国多个城市拥有六十多家直营店,四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2009年营业额近10亿元,拥有员工一万多人。公司曾先后在四川、陕西、河南等省荣获“先进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名优火锅”等十几项称号和荣誉,创新的特色服务赢得了“五星级”火锅店的美名。2010年2月,获大众点评网2010“最受欢迎10佳火锅店。
海底捞如此受到顾客一直推崇得益于其优质服务,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有食客点评,“现在都是平等社会了,让人很不习惯。”但他们不得不承认,海底捞的服务已经征服了绝大多数的火锅爱好者,顾客会乐此不疲地将在海底捞的就餐经历和心情发布在网上,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海底捞,一种类似于“病毒传播”的效应就此显现。
海底捞如此成功的关键因素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而这些员工乐此不疲,津津乐道,得益于海底捞的细节管理。
一、家的文化
1.缩短员工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环境。
案例中也提到海底捞服务员的月工资平均1300元,在同行中属于中等偏上,但其他福利加下来,员工的平均工资就达到了2000元。海底捞的员工在公司附近的正规公寓楼里,房间有24小时的热水供应和空调设施。考虑到年轻员工喜欢上网,公司甚至为每套员工住房都安装了可以上网的电脑,从而减少员工因外出上网而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
2.关心员工福利
海底捞建立寄宿学校,让员工的孩子能够安心的学习;定期的家访,让员工的家庭企业互相深刻的了解;对有接触贡献的员工奖励全家旅游,还可到店内就餐;为员工的父母发放养老金以代员工表示孝心和谢意等等。
二、有效的激励
给优秀的员工一部分奖金,并由公司直接寄给他们的父母;店长的孩子每年都有12000元的教育津贴;普通员工的孩子可免费到私立的学校上学;鼓励员工创新,评上金点子就奖200—2000元,例如包丹袋。
三、信任式授权形成的差异化服务吸引客户
海底捞从总经理到区域经理,从店长到服务员,他们都有不同的权利,比如因正当理由给顾客赠送菜品,因正当理由给顾客免单等。正是因为公司对员工的这种信任使他们受到激励,工作更加努力,也正因如此,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服务人员能更好的掌握顾客的需求,及时满足顾客的需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四、员工的挑选
鼓励内部介绍,接纳老乡亲戚夫妻;没有硬标准,不在意学历等条件,用干活说明一切。
五、充足的晋升途径和通道
海底捞员工晋升途径,一共有三条:管理路径: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优秀员工——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区域经理——大区总经理——副总经理。技术晋升路径: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标兵员工——劳模员工——功勋员工。后勤晋升路径: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文员、出纳、会计、采购、物流、技术部、开发部——业务经理。
六、人才的培养
如果海底捞没有培养出合格的店长,他们就一定不开下一个店。员工培养上,采用传帮带的形式,鼓励学习,强调知识,多岗位轮换,注重技能学习,成立培训学校,请来教授多优秀员工进行培训。
七、简单有力的绩效考核
海底捞对员工的评价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干?因此大多数在海底捞的员工认为海底捞比别的企业公平。
八、尊重人性,懂得约束 海底捞懂得尊重人性,把员工当人看,使得海底捞的员工比其他企业的员工工作积极性都高。在追求人性的同时,懂得用制度去约束员工的行为,告诉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建立公开的信息源监督制度反馈本店管理问题,及时处理修正。
海底捞的人工人本是同类企业的两倍,却仍保持着自己的竞争力,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方面:
海底捞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使用的是差异化战略,他们提出的企业战略是客户服务战略。在本案例中,海底捞从顾客就餐前,就餐时和就餐后的服务可以充分说明海底捞的客户服务战略。
1.顾客就餐前:顾客就餐前,服务人员会引导客人停靠自己的车辆,如果车辆需要等车位,他们会在顾客等车的过程中,送上西瓜,橙子,苹果,花生等各式小吃。此外,顾客还可以在此休闲打牌,下棋,免费上网,女士还可以享受免费的美甲服务,男士可以免费享受擦皮鞋。
2.顾客就餐时:从顾客点菜来说:节约,是海底捞的一大特色,他们会适当的提醒顾客,是顾客可以享受到同样的价钱享受平常两倍的菜色;从席间服务来说,员工会主动为客人更换热毛巾,给长发女生提供符合他们颜色喜好的橡皮筋和小发夹,给带手机的朋友提供专门放手机防止汤汁飞溅等;从保证顾客的就餐质量来说,一般带小孩的顾客都不会把饭吃的太舒服,在海底捞,员工会暂时充当孩子的保姆,陪孩子玩耍,使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从丰富就餐的娱乐来说,在海底捞吃饭,抻面师傅的甩面动作是极具观赏力的,他们会在顾客面前现场表演抻面功夫,同时不时用手中的面来与顾客进行简单的互动,让顾客在赞叹抻面师傅的技术时也感受到了在海底捞吃饭的娱乐感。
3.顾客就餐后:顾客用餐完毕员工会送上一个果盘,口香糖,员工微笑告别顾客,主动帮顾客提车。
4.其他方面:卫生间的服务是海底捞的一大亮点,进门时会有人提醒你小心地滑,会有人帮你挤洗手液,递擦手纸巾,会在洗手间安排牙刷和纸杯供客人洗漱。这些都极具人性化。
二、员工方面:
1.企业文化:在海底捞,每位员工都认同企业的“家”文化,员工在企业中不仅仅是服务者,同时也是领导者,对企业的发展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全面报酬战略:
在海底捞的细节化管理方面均有体现。
3.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不断取得优势,海底捞的员工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开发,都运用自己的脑子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不菲的效益。
三、其他方面:
1.职业认同感。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关键在员工,而从员工的方面来说,关键就是提升员工的职业认同感,才可以使员工的观念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处在一条平行线上。海底捞的员工认为在海底捞工作有一种“家”的感觉,他们愿意为“家”的发展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这便是海底捞对员工职业认同感的成功塑造。
2.技术革新。海底捞创建于1994年,迄今为止以后18年了,这十八年中,海底捞的技术在不断的进行革新,他们研发出可以出售的火锅底料,制定出可以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系列制度,这些都是海底捞可以再火锅行业领先的重要因素。
3.制度规范建设。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要有固定的规章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海底捞的制度建设主要以围绕关怀员工,立足员工的立场,满足员工的利益从而利用员工的无限价值创造企业巨大的利润。
6.对海底捞管理智慧的认识 篇六
“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这句智慧的管理理念成就了海底捞餐饮。海底捞的董事长真正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充分开发劳动者的大脑,让员工能像自己一样用心工作,全心全意地工作,而不是只为工资成为赚钱的工具,只有这样员工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规章制度固然能管理员工,但是这是压抑人性的做法。大脑是日用品不是装饰品,如果让员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这样的管理是失败的,没有效率没有人情味的,就像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样。世界前列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寥寥无几,而企业的管理对一个企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海底捞的董事长深刻体会到对人的管理不是依靠硬性的规定制度,需要的是用心,要让员工有在家的感觉,把同事当做家人一样相处。于是,海底捞的员工有正规的住房,空调暖气,免费网络,各种保险,甚至有人为他们打扫卫生,并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一系列的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每个员工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样的管理既有效率,又能使每个顾客有宾客
至上的感觉。
为了让员工有幸福的感觉,信任和公平是海底捞又一成功的法宝。老板会把权力下分,每个员工都享有免单权,让他们在心理上有平等的感觉,有受到尊重的感觉: 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一个菜或加一个菜,甚至免一餐。这个小细节,体现了海底捞管理的奥秘。从服务员一手干起的老板张勇明白:一个餐馆不论其名气或者装潢,客人从进店到离店,始终只跟服务员打交道,所以餐馆客人的满意度基本掌握在跑堂员工手里。怎样才能服务好客人?那就要起用这些在现场的普通员工,多发挥他们的才智。做法很简单,授权,给他们作决定的权力。
7.海底捞:为服务疯狂 篇七
在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两位教授对海底捞进行了深入研究, 甚至派人“卧底”当服务员, 总结海底捞的管理经验。教授们好奇的是, 海底捞服务员对职业的认同感, 竟远远高于他们所带的MBA班学生。
重庆市火锅协会会长、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也发出号召:我们要学习海底捞的创新措施, 提升重庆火锅产业的消费附加值和重庆火锅的整体档次。
一时间, 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向海底捞“学管理”、“学营销”、“学服务”的热潮。海底捞俨然不再是一个火锅店的代名词, 转而上升成为一种现象。
服务胜于产品
在成为中国餐饮百强之前, 作为火锅之乡的川渝本地人, 也很少听说过四川有一家知名火锅店叫海底捞。直到它在京沪两地红透半边天、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各种研究文章充斥众人眼球之前, 它只在四川简阳开了一家店。
也许在许多人眼里, 海底捞颇有些一夜暴富的味道。可甚少有人知晓, 冰棱一角下是这个新兴企业默默坚守15年的原则——服务胜于产品。
张勇的创业经历, 颇有些传奇色彩。1994年, 身为拖拉机厂电焊工的他, 在街边摆起了四张桌子, 开始卖麻辣烫。这就是海底捞的前身。
“我不会炒料, 只有买本书, 左手拿书, 右手下料, 就这样边学边炒。”张勇当时并不会做火锅, 只能照着书本摸索。这样的“伪劣产品”自然不可能得到客人的青睐。
“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些, 别人要什么快一点, 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张勇回忆道, “你什么都不懂, 如果连最基本的谦虚和对客人友好的态度都失去的话, 你还做什么生意?”
创立之初, 海底捞生意并不好。冷冷清清几天过后, 终于迎来了第一拨客人。让他没想到的是, 结账时客人竟然一致评价:味道不错。
等客人一走, 张勇品尝了一下自己做的火锅, 发觉底料中放入了过多的中药而味道发苦, 简直难以入喉。这样的火锅也能得到客人的好评?张勇反复思忖后恍然大悟:原来是优质的服务, 弥补了味道上的不足。
认定了这一点, 张勇更加卖力, 帮客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 他都二话不说, 一一满足。其独创的招牌接待动作:右手抚心, 腰微弯, 面带自然笑容, 左手自然前伸作请状, 今天在海底捞仍随处可见。
凭借一腔热情和体贴入微的服务, 几年之后, 海底捞在简阳已经是家喻户晓。
颠覆服务
张勇以服务胜于餐饮为经营理念, 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底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海底捞特色”日益丰富。2004年7月, 海底捞进军北京, 开始了一场对传统服务单一化的颠覆革命。
也许您听说过“变态服务”这个专属于海底捞的疯狂名词。
在海底捞, 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 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有食客就曾点评:“现在都是平等社会了, 让人很不习惯。”但他们不得不承认, 海底捞的服务已经征服了绝大多数的火锅爱好者, 顾客会乐此不疲地将在海底捞的就餐经历和心情发布在网上, 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海底捞, 这种情绪感染一时在顾客中所向披靡。
如果是在饭点, 几乎每家海底捞都是一样的情形:等位区里人声鼎沸, 等待的人数几乎与就餐的相同。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底捞等位场景。
海底捞把困乏的等待过程变得合理的舒适:手持号码等待顾客一边观望屏幕上打出的座位信息, 一边接过免费的水果、饮料、零食;如果是一大帮朋友在等待, 服务员还会主动送上扑克牌、跳棋之类的桌面游戏供大家打发时间;或者趁等位的时间到餐厅上网区浏览网页;还可以来个免费的美甲、擦皮鞋。
即使是提供的免费服务, 海底捞也一样不曾含糊。一名食客曾讲述她的经历:在大家等待美甲的时候, 一个女孩不停地更换指甲颜色, 反复地折腾了大概5次。一旁的其他顾客都看不下去了, 为其服务的阿姨依旧耐心十足。
待客人坐定点餐的时候, 围裙、热毛巾一一奉送到眼前了。服务员还会细心地为长发的女士递上皮筋和发夹, 以免头发垂落到食物里;戴眼镜的客人则会得到擦镜布, 以免热气模糊镜片;服务员看到你把手机放在台面上, 会不声不响地拿来小塑料袋装好, 以防油腻……
热毛巾每15分钟准时更换一次;如果你带了小孩子, 服务员还会帮你喂孩子吃饭, 陪他们在儿童天地做游戏;为抽烟的顾客准备烟嘴, 并提供牙刷、牙膏等来消除口味;过生日的客人, 还会意外得到一些小礼物, 餐后, 服务员马上送上口香糖, 一路上所有服务员都会向你微笑道别。
花便宜的钱买到星级服务的经营理念, 毫无疑问, 经常会让人流连忘返, 一次又一次不自觉地走向这家餐厅。
海底捞的平等主义
员工是品牌的代言人、尊重员工……这些被奉为圣经的管理理念自然地发生在中国一家小企业的身上, 而仅仅是依靠“与生俱来的本能”。
作为北方区的总负责人, 袁华强每个月都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去员工的宿舍生活三天。目的在于体验员工的衣食住行是否舒适, 以便及时地改善。员工从来不叫袁总, 而是亲切地唤他袁哥。在海底捞分店, 他与同是来自家乡的小服务生随意地开着玩笑, 互相拍着肩膀。“在海底捞, 店长也可以跟普通员工一起, 去给客人端锅打扫。”
在记者看来, 很大程度上, 这得益于张勇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生而平等”的价值观念。现在海底捞的核心高管, 除了财务和工程师是外聘外, 其他都是在海底捞从基层开始, 一步步走到现在的普通人。袁华强几乎干过海底捞所有的职务:门童、厨师、洗碗工……至今他还记得刚进入海底捞时, 曾连续三个月吃菜花的经历, 直到现在他还对这种寻常蔬菜留有阴影, 同时, 这种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亲身经历也让他们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在最近一次的公司高层会议上, 员工早餐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希望能够尽量让员工每天都可以品尝到不同的饭菜, 如果某日员工不吃饭, 我们会反省, 是不是你给他提供的不够好?”袁华强说, “太多人往高处走的时候, 都忘记自己原本的样子了, 其实对员工的尊重不过是人的本能。”
管理挑战
“跟着感觉走”为海底捞创造了一个理想王国, 未来它需要从“摸着石头过河”过渡到清晰规划的阶段。
但是, 海底捞的成长和扩张, 也为其赖以生存的企业和价值观的延续带来了挑战。以张勇表示的稳扎稳打发展企业来看, 海底捞如今在全国的店面加起来不过20多家, 每年的扩张不超过5家, 看来“把海底捞开到全国”这个计划也并非唾手可得。
以海底捞如今的经营理念, 储备更多拥有海底捞服务思维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是企业目前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现在的海底捞的4000名员工, 采用核心员工的言传身教的培训方式。很难想象, 当员工人数增加到40000名后, 海底捞还能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不走样。为此, 海底捞特别成立了一个培训学校。当然, 其效果还有待观察。
同时, 在个性化消费的今天, 海底捞引以为傲的服务, 也渐渐显露出来一些隐忧。需要空间消费的顾客表示“屡次被服务生插话和打扰的感觉并不好”。与员工高谈阔论地和客人演讲相比, 也许海底捞更应该注意在发扬服务概念的同时所应该把握的度。
不可否认, 在感性摸索中成长起来的海底捞仍然不失为理想主义的典范, 但它未来也不得不调整自己来面对这个多变和复杂的世界。
8.海底捞,还能捞多久? 篇八
海底捞火得不得了,甚至出现了“人类已经阻止不了海底捞了”微博狂潮,但是,仔细审视海底捞的运作模式,却会发现其存在着三个管理上三大悖论:第一,海底捞至今为止尚未建立标准化(高度同质化)的制度与流程。这可以说是连锁经营的头等大忌,结果却能复制成功;第二,海底捞的工作远比其他餐饮店辛苦劳累,但海底捞的员工能够激情四溢、乐此不疲地对待一份单调、繁琐、强度巨大的工作,甚至为捍卫门店的利益而奋不顾身;第三,海底捞近乎奇迹般的成功是建立在广被诟病的人治基础上的。海底捞的内部管理充满了人治色彩,很多重大决策以及日常的经营管理往往是凭着各级管理者的个人意见来决定,其中不乏意气用事的成分。公司的日常管理也大量采用“责骂下级”的方式来开展。而且,最令人没法接受的一点是海底捞竟然不考核门店的利润!
回答复制悖论,要从中式火锅的品牌连锁红火现象说起。简化产品种类以及服务的顾客自助化这样一种“麦当劳模式”是西式快餐的成功秘诀,肯德基、麦当劳均将量化管理做到了极致;但这一套在中餐领域各大菜系都是很难行通的,唯独中式火锅可以部分引用量化管理经验,从而大规模实现连锁品牌经营。海底捞成功的直接经验在于,实现了定性化复制,多项优质服务可以在多个连锁店同步实现,并往往超过顾客预期,打的就是服务牌和口碑牌。海底捞令火锅乃至餐饮行业其他业态、品种形式同行咋舌的员工免单权,以及赋予大(小)区经理、店长等不同层级员工的其他自主决定权,从结果上来看與丰田的现场管理体系相近,激发了各级员工的参与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对顾客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厂商让利体系,海底捞赋予员工自主权力的结果,最终体现为对顾客不同形式的让利,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顾客对店家暴利的观感印象”。
激情悖论,其实也只是表面上的现象相悖:海底捞员工工资与其他同行薪酬水平相当,却更有服务的自觉与激情。在海底捞出现这种看似相悖的情况,源于海底捞为员工提供了超越预期的激励(这与海底捞向顾客提供的服务超越预期相似),包括妥善周到的衣食住行安排,以及完善的晋升体系(有多个基层员工晋升到高级经营层的示范案例)。同样,许多管理学者或自认为在管理实务很有一套的企业家无法理解的海底捞人治悖论,也并不违反管理科学,因为管理科学除了广为人知的科学原则外,还涉及心理学层面的互惠原理。
颇值得玩味的是,三方面经验也恰恰暴露出海底捞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海底捞向员工提供的后勤安排既然制度化、日常化,也就逐渐与员工预期持平,无法再带来惊喜,反而可能因为地区、分店管理人员的个别疏忽触发不满,更不会再因为享受到相比其他餐饮企业员工更好的后勤服务而始终甘愿高强度劳动付出。另外,还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当海底捞的学习者、模仿者也开始像海底捞那样优待员工后,水涨船高,“相对剥夺效应”发挥作用,开始反过来削弱海底捞的对比优势。这样,也使得海底捞更难满足员工的预期了。事实上,海底捞已有一些在职、离职员工就此在网络上提出强烈不满。更大的问题在于,海底捞早期做大扩张带来的草根员工、农村子弟快速晋升的神话,当今已经无法再现,示范案例的“成功无法复制”。长此以往,员工自然离心离德,对以往可以忍受的铁腕管理,也会表现出不配合。
另一方面,海底捞服务方面的持续创新变得越来越难。海底捞之所以有如此美誉,是因为顾客享受到了“超于预期”的优质服务。但是,当那些曾经让顾客惊喜不已的服务细节变得习以为常之后,惊喜就悄然消失了,所谓的变态服务,就成了常态服务。顾客会觉得这是我理所当然应当享受的服务,而不再心怀感动了。更有甚者,顾客会理直气壮地主动提出“无理”要求,做出“无理”的行为。比如,有的顾客在买单时,会把调料台上的水果全部打包带走。服务员觉得不妥(海底捞的利益明显遭受了损失)。但这些老顾客早已知道海底捞的服务策略,就会“据理力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在海底捞应该享受的待遇。店员如果不主动提供,顾客还会主动索取,甚至就此闹出矛盾。
海底捞的掌门人张勇的梦想是:“我要把海底捞开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做中国火锅第一品牌。”但是海底捞没有采用吸纳风险投资,加盟扩张等可以使其更快扩张的方式,因为张勇觉得,这样也许可以让海底捞做得很大,却很难让海底捞做的很久。面对现在的规模,张勇其实充满了忧虑。“我常常感到危机四伏,有时会在梦中惊醒!以前店少,我自己能够亲自处理,每个店的问题都能及时解决。干部情况我也能了若指掌。现在不行了,这么多店要靠层层的敢不去管,而有些很严重的问题却不能及时发现。所以,我总担心,我们几十年的心血就会毁于一旦!”
张勇的担心很有道理,梅特卡菲定律指出,人际网络的价值与网络成员个体数量的平方成正比。由此。随着网络组织内个体数量的增长,其间的人际关系复杂程度呈平方增长,自然,管理的复杂程度也呈平方增长。
一方面,为了应对扩张,海底捞主动开始了制度化的探索,比如引入绩效考核、晋升考核等。这些制度化的措施作为标准的化身反过来又对人治形成了冲击。标准一旦确定下来,并要求所有的员工严格执行,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制度化的管理。而制度化管理与人治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竭尽全力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条定性的规则,如果蜕变为一条条具体而微的细则(定量的规则)就预示着人治的混乱。人治的混乱最坏恶果就是导致激情的散失。
此外,要想复制扩张,海底捞就必须培养出足够多的胜任管理者和胜任员工,然后充分授权给他们。虽然为此成立了海底捞大学,等和和麦当劳等不同,海底捞复制的是服务,是激情。技能是可以培训的,但激情是不能培训的。有激情的员工是任何大学都培养不出来的。这才是张勇真正的忧虑所在。
西方的制度化管理将管理大致视为一门量化的科学,海底捞式的人治化管理,更多的是将管理视为一种艺术。
管理不仅仅是科学,管理也不仅仅是艺术。海底捞式的人治化管理,已经将管理艺术做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要实现企业掌门人张勇所提出宏大开店计划并长久平稳发展,必须在制度化管理和人治化管理中找到平衡,健全制度管理。
这么说是容易的,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个世界级的难题。海底捞如何才能捞的更久,捞得更大呢?
海底捞,从服务价值向均衡价值升级
文/蒋云飞 容纳咨询顾问机构董事长,国内著名战略与管理专家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非常欣赏并且认同海底捞在服务价值上的诸多创新,因为这些均是从顾客利益出发的,一切以顾客消费体验为核心,可以说,抓住了本质。包括人性化及更加丰富内容的等位区(水果、小零食、游戏、涂指甲、擦鞋等等),热情的服务,对顾客的细致关怀,这些当然是海底捞当前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是很多顾客选择去海底捞消费者的重要理由之一。然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服务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价值正在同行不断同质化的追赶中消减,同时也在顾客不断高涨的期望中变得平常,因此,我们不禁要问,海底捞是不是只要做好了服务就能一劳永逸的健康、快速成长呢?服务创新随之带来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极致要求是否能令所有的连锁门店一致呢?如何才能解决好规范化管理与团队文化建设之间的平衡?
对于海底捞,当前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点:
第一:服务价值的过度传播和放大已经令消费者聚焦,作为餐饮业最核心的价值产品本身的价值反而成为次要因素,这恰恰值得企业去反思和修正。由于服务的突出,很多去过海底捞的消费者会说:服务挺好,但是菜品很一般!这种倾向实际上是一种不良的口碑效应,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断传播,会造成消费者对海底捞价值的单一化认识,必将带来巨大的危害,这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必须思考的战略性命题。即海底捞必须重塑价值,从服务价值向均衡价值的升级。事实上,海底捞的菜品应该说处于同等企业的同一水平甚至略高的水平,但是因为顾客对服务价值的突出体验,忽略了产品体验,而海底捞在产品研发、产品塑造、产品价值推广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第二:海底捞的服务价值创新乏力,而企业规模化扩张急需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因此在管理导入与原有的人性化管理的变革成为当前的焦点。如何处理好这种变革,如何做到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平衡是海底捞的最核心要解决的企业命题。
第三:海底捞品牌升级与品牌重塑的需求。事实上,一个企业发展的非常顺畅,品牌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甚至企业成为争相模仿和学习的模范的同时,恰恰是企业最高风险的时候。当前,媒体、个体消费者、行业对海底捞模式的过热关注反而是一种潜在的风险,这对于企业在品牌升级、建设、传播、重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针对海底捞模式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甚至出现了一些专家、消费者开始站在对立的立场来审视海底捞。这些对企业其实是很好的警示,也需要企业特别关注当前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
在企业发展上,本人给海底捞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三点建议,希望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第一:从服务价值向综合价值的升级。
作为一家餐饮企业,海底捞当前在店面选址、环境建设、运营管理、文化建设、服务创新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服务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海底捞的确做到了领先。但是不得不说,在产品的创新、菜品的研发等方面还需要战略性的考量,投入精力进行建设。要知道,许多餐饮企业即使服务创新缺乏,但是菜品的出色依旧可以吸引回头客。菜品是餐饮的核心和本质,这一点,海底捞应该象服务创新一样,把产品创新作为长期战略,不断发展,成为另一个核心价值点,只有这样,才能持久成长。
第二:管理升级与文化建设的管理标准化
作为连锁型的餐饮企业,标准化的管理是必须要做到的,这不仅仅是企业规模发展的基础,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任。一个餐饮企业只有建立了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才能降低出错率,确保食品安全。要知道,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核心命脉。在企业采购管理、运营管理建立绝对严格和标准的制度是必须的。那么同时,如何保障企业的活力和人性化呢?这一点就是在店面部分和消费者接触部分的管理创新了。也就是说,文化建设和管理弹性的建设是海底捞的特色管理部分。事实上,企业文化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制度是死的,但是人是有活力和思想的。当前海底捞最大的问题是要把文化建设的工作标准化。为什么海底捞的张勇先生感到压力很大,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文化建设缺乏标准化管理,还不能完全放手,必须依靠灵魂人物推动。因此,在未来,培养领导者、培养接班人、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和规范化文化建设推进应该作为海底捞企业领导者最核心的任务来抓。
第三:重塑品牌的价值
在当前盛名之下的海底捞,如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随着产品创新的推进,把企业的复合价值及品牌的全新内涵传递出去非常重要。
降低公众的期望,自己把自己从神坛上拉下来,回归普通餐饮企业的本色,反而有利于海底捞的成长。企业应该建立完善公关部门、规划企业的品牌传播、科学合理的引导公众和消费者,避免为企业经营背上更加沉重的负担。
同时,作为一名管理咨询的从业人员,我也希望我们的专家、公众、消费者、媒体给海底捞更多的关爱,为其健康发展建言献策。海底捞并不完美,海底捞还在前行,我们应该给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企业以支持。只要这个企业发生的不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一切都可以改善。
海底捞需建立具有市场认同力的经营生态圈
文/陈江 北大纵横高级副总裁
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海底捞是成功的。海底捞火锅刚出现时,在朋友的推荐下去尝试了一下,确实感觉到很多欣喜,那一阵已成为和朋友们吃火锅的不二选择,并且推荐给了很多朋友。随着时间的迁移,发现许多如小肥羊、金鼎轩等餐饮公司也开始学习海底捞的一些做法,海底捞对我的吸引力开始下降了。近期,如果吃火锅的话,海底捞仍是我主要选择之一,只是不唯一了。
从管理咨询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海底捞,则需要更长时间来判断其成功与否。企业的经营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一个时间周期内的稳定和平衡,我把它称为企业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包括圈内和圈外两部分。这个圈子里,核心成员包括了股东、管理层、员工、供应商、顾客,圈子外层则包括了潜在成员,即投资者、职业经理人、职业人群、厂商、消费者。当核心圈子越稳定时,则潜在者进入圈子的可能性越大,圈子也会越来越大,企业就会越做越盛。圈子里的成员们,如何平衡呢?要看付出与所得。股东投了钱是需要回报的;经营层参与了创业,需要高于市场职业经理人的回报预期;员工投入了自己的劳动,需要有不低于市场价值的回报;供应商提供了产品和服务,需要给予相对的合作机会和价格回报;顾客付了钱,当然希望有高性价比的服务。
海底捞初期的成功,在于改变了行业的规则。在海底捞的模式下,提供了较其它店家更高的服务标准和更多的服务内容,比起其它店家来说,实际是创新了产品和服务,从而找到了一个新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顾客不但消费了食物,还消费了更多的服务。同时,在价格与其它火锅店相比不高的情况下,实际形成了一种相对于其它火锅店家的价格优势,相当于降低销售,或者说是给了顾客赠品。这种促销手段在初期配合更好的服务应该是促进了顾客的消费,所以海底捞火了。因此,市场创新加上促销,是海底捞成功的关键。
海底捞的这种模式,也付出了相应的成本,包括员工培训、员工薪资、员工待遇、员工数量等。这里,既有股东的利益出让,也有经营者的利益出让,当然在创业感召下,也有员工的利益出让。但这种模式,如何能够长期发展和生存呢?
海底捞有了初步的成功,能不能成为长寿企业,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当务之急海底捞需要进一步清晰自己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好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建立起规范的连锁经营管理体系,扎扎实实地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变人治为法治,形成标准的程序和标准,将原有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因素规范和传承发扬下来。同时,海底捞还需要进一步明晰股东、经营者、员工、供应商、顾客之间的价值规则,使之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进一步内化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准则,真正形成海底捞经营生态圈中具有市场认同力的规则。在此基础上打造出来的海底捞,必然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回归企业本质,管理预期
文/黎亮 仁达方略董事长助理
所谓“变态”,也就是说不属于常态,也很难以常态去理解。当“变态”成为海底捞服务的代名词的时候,媒体的聚焦效应加上国人的从众心態,海底捞注定成为一种现象,从营销的角度来讲,这本身就是一种阶段性的成功。
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变态”往往只有一种宿命——成为常态。这主要源于两种方式:1、变态主体退化成常态或消亡;2、随着整体社会环境进化,当前的变态成为一种常态。关于海底捞还能捞多久的话题,其实就是他终究会以何种方式、如何转化为常态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回归企业的本质来思考和探索。
服务是海底捞的核心价值,但是,热情服务作为一种由内而外的心理行为,必然面临着艰难的挑战。
一方面,从公司内部考虑,受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影响,面对不断提升的员工需求及不断缩小的晋升空间,海底捞能否合理处理这个问题是关系其服务价值持续创造和创新的一大考验;另一方面,受习惯化的消费者期望值不断提高和竞争对手跟进策略的双重冲击,海底捞服务的“变态”程度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持其市场持续创新能力是其面临的另一重大考验。
其实这两大考验其实是一个问题,即内外部“预期管理”的问题;在不改变固有战略的基础上,海底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明确企业使命,合理管理消费者预期。
从理論上来讲:人性贪婪,消费者的预期永远无法满足。“超越预期”固然重要,但作为经营性企业而言,明确而清晰的承诺才是企业的立业之本。一口吃不出胖子,在海底捞成为现象之后,经营者更多考虑的应该是巩固而不是冒进式创新。
首先,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家和管理层在界定和传达企业使命(或“价值承诺”)时一定要清晰而明确,避免歧义和误导。从海底捞官网的企业简介还找不到明确的“企业使命”(或者说“价值承诺”);在这种情况下,“超越预期”很容易将消费者带入误区,消费者成为被宠坏的小孩。
其次,消费者既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是要追求绝对优势,而是追求相对优势。在海底捞现有的服务已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想清楚什么是我们可以明确承诺并一定会做的?什么是我们努力追求和突破的?在作出明确的取舍之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清晰的向社会传递这些信息,合理的去管理和引导消费者的预期,是解决上诉问题的第一步。
最后,在清楚定义了什么是我们明确承诺一定会做、什么是我们努力追求和突破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精心培育创新和突破的土壤,建立并不断完善完整的价值创新体系,帮助我们不断实现我们的追求和突破!
二、从文化建设到文化管理,合理管理员工预期。
众所周知,海底捞的服务优势源自内部员工的服务热情,而如何维持员工的服务热情是海底捞的另一大难题。
为员工的父母寄生活费,给员工子女提供免费学校、为员工及亲属设立了专项基金……为员工提供超越预期的“惊喜”式后勤服务和关怀来激发员工热情,可以说海底捞当前的成功源自文化体系建设的成功。但是,笔者以为:“热情的激发靠激励,但热情的保持靠的是企业价值观塑造和基于企业价值观的习惯养成。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海底捞必须由文化建设走向文化管理。”
一方面,海底捞向员工提供的后勤安排已然制度化、日常化,也就逐渐与员工的预期持平,无法再带来惊喜;另一方面,随着海底捞的逐渐成熟,海底捞早期做大扩张带来的草根员工、农村子弟的快速晋升空间愈来愈小,示范神话必将落幕;最后,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跟进策略导致的“相对剥夺”效应必将显现,反过来削弱海底捞的对比优势。
其实,这不仅是海底捞发展过程中迟早面临的问题,也是企业管理的发展规律。即:从人的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这就如一层窗户纸,不捅破,永远在里面绕,一旦捅破则必然打开一片新天地。
据了解,为应对扩张,海底捞已然开始了制度化的探索,比如引进绩效体系、晋升考核体系等,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是在建立和健全这些制度时,必须以一贯的企业文化为指导核心,将前期文化成果合理融入制度之中,同时融入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使命,在保持文化不走形的基础上进行宣贯、教育和落实,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错和调整的过程,只有真正的完成这个过程,海底捞才能最终从文化建设阶段过渡到文化管理阶段。
三、大企业要有大思维,构建企业系统竞争力;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只有另辟蹊径才能跳出大企业的五指山;以“反木桶理论”成功的海底捞不管从盈收还是规模来讲,今天的海底捞已非昨日的海底捞,单一的优势难以保持核心竞争力。在加强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如何明确规划企业下一步发展战略,合理构建和完善系统竞争力是海底捞必须面对的另一重大命题。
张总的忧虑根源在于其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思考创业、发展与守成的问题。
其实,优秀的企业如微软、IBM、GOOGLE、GE……,他们已不只是个人的事业,而是全世界的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因此,张总不应忧虑和彷徨,而应适时调整创业者心态,塑造企业家思维,相信文化和制度的力量,让海底捞成为行业的标准和表率,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进步的主力军。
若能如此,我相信海底捞还能捞很久、很久……
海底捞,应学会坚持和低调
文/李宏旭 正略钧策咨询顾问
海底捞的模式,在笔者看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模式:通过人性化和亲情化管理好了农民工出身的企业员工,通过充满热情的真诚服务感动了国内顾客,通过传帮带和有效授权管理好了职业经理人队伍,通过现代化的配送体系和生产基地建设确保了一流的产品交付;在这些成功要素当中,最为核心的是其对服务的重视和卓越的服务精神,这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从本质上来说,海底捞的成功靠的是长期以来坚持下来的这种企业文化。依靠企业文化来管理,实行无为而治,在管理流派上属于道家。
海底捞目前发展中的困扰正是这样产生的:企业需要扩张和进一步的发展,按照国内外企业的一般实践来看需要建立起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的制度管理,也就是说要引入法治,走法家之路。法家和道家在管理理念上本身就是冲突的,在面对人性恶的假设前提下一个采取的是“堵”这种强制的纠正方式,一个采取的是“疏”这种基于自然之道的处理方式。“海底捞”的成功正是用道家思想管理好了农民工出身的员工,但用法家的方式必然会造成这些员工的不适应,带来企业文化的冲突和企业基因的混乱。由法家到道家不难,法治思想的坚持就会形成企业文化,走向道家;但由道家到法家就会比较困难,特别的是企业文化已经形成而且非常强势的情况下,会带来激烈的冲突。
9.从海底捞的现象学习员工管理 篇九
每一个企业得以建立并且要持久的发展壮大,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利益。当企业雇用员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企业的利益或多或少的要同员工的个人利益产生矛盾。如何恰当的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并且让员工尽力尽心的为企业工作,成为企业追求更大利润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可以很容易地雇佣员工的双手,靠他们的劳动来创造利润。而能做到 “雇佣”员工的大脑,让他们发挥自己潜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创造更大的财富,却往往很难实现。作为员工,只有在物质、情感还有自我得到一定满足的时候,才会发挥潜能,努力追求自我实现,这也就是员工创造的过程。海底捞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成功。
在海底捞,每一个员工得到了家的待遇。创立之初,员工多来自农村打工的年轻人。经济上的困难加上知识的匮乏,使得这些年轻人在城市里的生活举步维艰。海底捞火锅店是一个服务性极强的企业,在这个“顾客就是上帝”的行业里,员工的服务对企业的盈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海底捞之所以在国内火锅领域中脱颖而出,短短时间里成为全国最大的餐饮连锁,赢得就是自己独特的服务风格。海底捞的服务员在面对顾客的时候,会想尽一切办法让顾客满意。只有客人第一次吃的满意,才会有回头客。可是哪个老板都会想到让员工用心服务,而真正能做到让员工乐意工作并且用心工作的,却是凤毛麟角。海底捞的老板张勇是这样说的:“我觉得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就对你好;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身上”。就是这么简单。当一个员工不仅仅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这时,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就是企业的主人之一了,为自己的企业工作,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竭尽所能。
海底捞的每一位员工都是老板的家人。他们住的是正规小区,里面有空调暖气,而且都是在离工作地较近的高档住宅区。不仅如此,员工宿舍还由公司安排专人负责卫生打扫、床铺整理,宿舍内都配备电脑、电话,这样装备齐全的员工宿舍,真称得上是“星级”标准了。从工作装到鞋,从食宿到子女教育,海底捞都为他们安排周到了。这样实际的行动,怎能不让员工认同,又怎能不让员工用心“回报”?对于自己家的事业,每一个海底捞人都会竭尽全力经营。
对此,我有很深的感触。2010年毕业后我进入江苏省一家大型乘用车销售集团,公司发展速度之快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我满怀希望的入职了,并且很知足的进了当地一家宝马车销售公司。在迎新会上,老板以及各部门经理都表达了对新员工热烈的欢迎,面对领导们一张张微笑的表情,我对新的环境信心满满。随后的工作中多次遇到这些领导,很奇怪的是,每一次我微笑着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多数时候是视而不见直接走开,偶尔会有领导看我一眼,然后旁若无人的走开。经过我的观察,领导的此类回应也是经常出现在其他一些老员工身上。这样的现象让我非常苦恼,明明是发展很快,前景很好的汽车行业,为什么在员工关系上却出现这样的缺陷呢?这样的不愉快也成为后来我离职的一方面原因。可以试想,假如在人员关系处理上,那家公司可以稍微借鉴一下海底捞的经验,或者会取得更大的业绩呢。
在海底捞,每一个员工都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在海底捞的字典里,信任就等于授权。每一个普通的服务员都有为客人送菜甚至是为客人免单的权利,这才是真正的信任。海底捞还有一个风格,就是不怕员工犯错。假如员工真的错了一次,那他一定会自我反省,总结经验,避免第二次错误。于是错误会越来越少,员工的创造性越来越得到发挥。这就是张勇最过人的管理方式:只有给员工充分的授权,员工才能感受到组织的器重和信任,也才会把激发起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这时他们的潜力会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创新才能不断地涌出来。
任何管理都需要激励,不同的管理方式源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海底捞的成功经验就是张勇假设所有员工都是诚实的并且都是积极上进的。因此张勇会很放心的信任员工,给员工一定的授权。这样员工感觉到被信任了,就会“士为知己者死”,管理起来就轻松地多了。每一个企业的员工,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吃的饱和住的好。工作中,员工需要企业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员工从假如组织第一天开始,就成为组织的一分子,都是为了组织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而来。这个过程中,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作用,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员工工作起来才会带着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才会真正视工作为事业,而后便是员工源源不断的创新和创造了。
在海底捞,员工受到的是最公平的待遇。海底捞的世界里有一个铁的真理:双手改变命运。这个环境里年轻人云集,他们相信命运唯一的改变方式就是做好工作。在一个个从服务员做起,直到后来成为小区经理、大区经理的前辈的成功先例下,海底捞的年轻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他们认同这样的发展道路,那就是只有勤劳苦干,好日子才会越来越近。这些年轻人对未来的美好满怀憧憬,而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本性,也就让他们更坚信了双手改变命运的道理,事实也向他们证明了这个道理并不是无稽之谈。
反思一下现实中的大多数企业,能成功建立起企业公平机制的并不多见。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组织的关怀、领导的信任,更需要的是信任领导、信任组织。基本上每一个求职者,心里都有一把衡量自己能力的尺子。当组织给予的报酬远远低于自己的心理期待时,他一定会想办法寻求更好的职业机会;当得到的报酬与心理期待持平时,员工可能会安分守己的做好本职工作,也可能会消极怠工,得过且过;当组织给予的报酬超过了员工心里的期待,员工一定会为组织尽心尽力的工作。这里的报酬,不仅包含了物质上的待遇,还包括了情感上的需求,还有职业发展道路的顺畅。一般企业可能会注意到对员工物质和情感的满足,却很容易忽视了公平公正的职业发展道路。我认为,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可能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物质或者情感上的不足。而当这三者都相对得到实现的时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做的很成功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由科学管理推动而带来的利润上的增长了。
在海底捞,员工是跟着企业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海底捞的员工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年纪不大、学历不高、家境不好。就是这样员工却能把海底捞在几年之内经营的有声有色,确实很神奇。在海底捞公平的竞争机制下,进步已经不只是员工个人的需要,组织的激励和帮助也是帮助员工进步的有力保障。当文化知识缺乏成为员工晋升障碍的时候,海底捞的做法是想办法让他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帮助他顺利完成职位晋升;员工不能适应新时代网络办公时,海底捞会安排员工专门学习电脑知识,以尽快建立企业新型管理体制;等等。这一件件的事情,都体现出海底捞领导对员工追求进步的帮助,也同时促进了海底捞事业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成长历程中,员工和企业不再只是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帮助、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的整体。这样的共同进步,不仅拉近了企业和员工的心理距离,更实现了企业与日俱增的飞速发展。
在海底捞,员工的能力得到必要的肯定。看完海底捞的故事,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海底捞,他们总能发掘到员工身上优点。只要员工身上有任何可取之处,那组织就有必要将他培养就解决办法就是帮助员工改进。于是就有了那些自称为“三无产品”员工,却也能经过海底捞的“改造”,成为富有领导才能的可用之才。印象最深的是海底捞刚进北京的时候被骗,整个公司三百万资产转眼付之东流。这个时候张勇非但没有批评员工,反而鼓励他继续做好下面的工作。当问及张勇心里是否真的想要批评那位让公司损失三百万的员工时,张勇的回答是,如果换做是他,也会上当受骗的。很难想象张勇在这么大的损失面前表现出这样大的胸襟和气魄。不仅张勇,海底捞的各级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大度。当下级员工犯错了,上级给予的不是批评,不是训斥,而是一边鼓励员工,以便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难怪每一个员工都会对海底捞死心塌地了,在上级的肯定和鼓励下,他们进步的欲望更强烈,进步速度当然也更快了。
我记得在之前的一个公司上班时,我跟另一个女孩在财务管理部工作,经常遇到人力资源部一个经理向财务总监抱怨起一件事:人力资源部新来的两个研究生,工作总是做不好,错误不断出现。还悄悄问起财务总监我和另一个女孩在财务工作怎么样。这时财务总监说了这样的话:永远不要埋怨下级犯错误,假如他们犯错了,很有可能是上级没领导好,你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你是不是真正把他们带上工作轨道了。试想一下咱们像他们这么大年纪的时候,都会什么,连电脑都不会用呢„„这些话不禁让我对我的领导肃然起敬了,事实上在她的领导下工作,我确实轻松很多。其实员工都希望遇到这样的上级,不是为了包庇自己犯错,而是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个人的工作起来会很愉快,成长的也会很快。海底捞会把员工也当做顾客。在大多数餐饮行业里,总是喊着“顾客是上帝”的口号,却对直接面对顾客的员工动则训斥甚至辱骂。海底捞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利润,就要讨好顾客,想要讨好顾客,先要讨好员工。在海底捞,讨好员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让员工感到幸福。员工幸福了,自然就会开心的工作,真心的向顾客服务。当员工展现给顾客最真的笑容时,怎么能不打动客人,怎么能不提高顾客满意度,赢得回头率呢?张勇是很聪明的,在他们的行业,真正支撑起整个公司的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服务员,他们是一线的开拓者,他们最有发言权。于是海底捞在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工作上做足了文章。事实也证明了,只有让员工感到幸福,员工留给顾客的才是真诚的笑容,才会想尽办法为顾客服务,顾客的满意度自然就上升了。
我们通常很难要求每一个老板都如张勇那般敢于放手授权,毕竟他的成长历程包括奋斗史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在学习他的经验反思他的成功时,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引进他的管理思想。虽说“海底捞你学不会”,然而真正像张勇那样做到完全的“海底捞”化,我们又能做到多少?虽说管理是一门艺术,艺术没有重复,但是我们可以向艺术看齐,领悟艺术的精髓。所以,我们不应该认为海底捞学不会,重点是:海底捞,我们应该学,并且如何学。
海底捞的案例早已成为很多管理学家正想研究的对象,也成为很多企业望而却步的传奇。事实上,海底捞的成功并不是不可超越的神话。
结合现实,我们的事业刚刚起步,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难题。这个时候我们急需要引进一些科学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像海底捞这样鼓舞员工士气,提高员工干劲的新思路,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大家才可能汇智汇能,共同推进集体的快速发展。公司员工暂时不算多,管理起来也不是非常困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员工的斗志激发起来,如何让员工“死心塌地”的为组织工作。从海底捞的经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方向:提高员工幸福感。
幸福感,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得来的。马克思定义的幸福是这样的: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达成的理想状态和内心喜悦的激情,是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满足,幸福是一个人在梦想的实现以后表现出来的一种成就感。幸福显然是个体主观感受到的东西,是对自己状态以及周围各种事物的综合反应。再一次不得不佩服海底捞老板张勇的独到功力,他可以通过环境改变员工的主观感受,让员工幸福的为他工作。
换一个角度,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跟客户商谈的机会不计其数,自然不能每一个签单都由领导亲自处理,这种方式只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壮大的牵绊。聪明的领导这个时候会想到,把每一个员工“当作”自己,给他们适当的签单权利,让员工可以代表自己管理客户,处理业务。这个时候领导要做的就不再是应付各种业务关系、处理各种合同事项,只需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员工关系管理、组织宏观规划的掌握上就够了。也就是说,只有让员工信任组织和组织信任员工这两者同时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的时候,那么领导是可以信任员工处理业务的能力的,因为此时员工会像老板一样把组织的事情视为自己的事业,也会像老板一样维护组织的各种利益。假如可以做到的话,组织管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为只有员工更了解客户需要,更知道如何投其所好,在客户管理上也会事半功倍的。
【海底捞管理模式分析】推荐阅读:
海底捞如何管理人06-20
海底捞培训资料10-16
海底捞你学不会笔记09-10
海底生活真好06-15
海底奇遇想象作文08-19
海底两万里心得06-14
写海底探险的作文07-02
海底世界很奇妙作文08-06
海底之旅500字作文08-21
《海底世界》的教学反思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