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尝试(共11篇)
1.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尝试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得
1、观念先导
成人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学生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但成人的认识上却存在着误区,具体表现为:或是重智育轻育德育,以为智力可以代替一切;或是缺乏理智的爱,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顺;或是教育意识淡薄,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过度教育”,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都超过一定的度。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大敌。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健全的个性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点,培养好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培养出一个社会无用的“才”有意义得多,要把自己的孩子不仅看成是传种接待的种子,更要看到他们是国家的后代,是实现国富民强的建设者与保卫者。孩子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从小精心培养,而且不仅是关心他们身体、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2、要使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学生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要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那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要善于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可能把期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必须通过人于物的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学生期所独有的知识经验。如:对学生讲摩擦生电是极其枯燥而乏味的,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不但能很快知道摩擦生电的原理,而且比一般的说教记得更牢。然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阶段,但每个学生在发展的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根据学生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如:在欣赏散文“家是什么”中,要求能力强的学生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词,对能力弱的学生要求能说说散文的大致内容。这样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从而对学习也会有兴趣。学生在认识事物、获取经验的过程中具有整体性,所以要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与学生的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相互渗透来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
3、其次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
一是化平淡为神奇。适当给平淡的事情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书时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像“这是怎么回事呀?”“让我们来猜猜看”,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二是对浅显的现象给予深度的揭示。孩子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此时若把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告诉学生,就会重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对太阳的落山,天变黑的现象司空见惯,不当回事,可以告诉学生并不是太阳在我们头顶上走,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走,学生对太阳、地球再次产生了新的认识兴趣。任何事物都有无穷的奥秘,我们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保持认识事物的兴趣。三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又大都喜欢动手操作,尽管尝试可能会失败,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则会长盛不衰,对学习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多。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的认识由表面趋向实质,从而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结实基础。
别忘了还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提问,能培养学生乐于思索,敢于提出疑问的品质,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教学生提问,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提
问。如和学生一起看故事《金鸡冠的公鸡》,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猫和喜鹊明明知道公鸡要上当,为什么每次都让公鸡看家”,“假如猫和喜鹊不来救公鸡,会怎么样”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提问的方法,提高了提问水平。有些学生难以提出问题,往往是由于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事实上学生只有在获得一些知识经验,初步形成某些概念之后,才能提出问题。要努力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实验者,去动手、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家长只是适时地给予指导。如:“会变的颜色”,让学生先去观察颜色,然后让他们动手去尝试颜色是如何会变化的,并将自己的发现说出来,把自己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再一起动手动脑去寻求答案。由于这些活动是让学生在自身活动中寻找答案的,因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4、实践训练
习惯、习惯,习了才会惯。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情,只有做恶劣,而且要反复做,才能养成习惯。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动作也就越成熟。”毫无疑问,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来于反复做,即反复的实践。如果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了,而在行动上却没有耐心,那么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人们知道:知识是基础,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会言行不一,许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行”严重脱节。为此,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训练,创设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乐、劳动等活动中,进行学习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为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反复强化,直至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
5、环境熏陶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万物细无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父母努力创造和保持喜爱学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将会使孩子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萌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孩子也一定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相反,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打牌,你的孩子怎可能安心学习呢?
6、榜样作用
学生时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最不喜欢说教。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正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它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会深深打动孩子,这些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爱模仿。他们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长应该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家中应经常给孩子将一些具有传统美德的故事;念一些有助于陶冶孩子情操的诗歌、儿歌;唱一些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歌曲。
同样,学生又是好奇、好模仿的,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而
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为什么呢?家庭、教养机构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其中家庭又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首先,血缘关系、亲子之情对孩子发展提供了最强烈的感情氛围,因而父母的教育,影响最易感染学生。其次,父母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你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学生时期,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7、坚持不懈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不能想起来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这需要家长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该要求孩子坚持这样做,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不能像成人那样强,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严格要求,切忌在教育子女上情感失控,并找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做事有恒心,不半途而废,这也是意志的培养,有坚强意志力的孩子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就会勇敢,不畏缩,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必是一事无成。作为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只有持之以恒的要求、训练,下决心,甚至要下狠心,才能培养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持不懈是取得成效的有利保证。
8、要求一致
习惯的“惯”字,有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说,要求和标准不能走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以至。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取得一致,意味着相同“信息”重复输入孩子的大脑,易于形成神经联系,促使习惯形成。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逐渐养成钻空心子的心理。而且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互相干扰,容易形成孩子的两面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当然,要实现要求一致,不是轻而易举的,家长应十分重视并努力去实现,可以订立一个约定,如果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发生分歧,决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暴露矛盾,而要在事后交换意见,以求统一行动,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好。
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灵活处理,忌墨守成规。
(2)、设身处地,忌专横高压。
(3)、恩威并重,忌言行偏
(4)、行为指导,忌唠叨罗嗦。
(5)、鼓励为主,忌负面强加。
(6)、宽严互渗,忌情感失控。
(7)、坚定立场,忌迁就退让。
(8)、具体明确,忌抽象模糊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为家庭教育同其它教育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而且家庭教育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所做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曾说过: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但要做到、做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制定规范,严格要求。在学生园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惜学生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原因就在于学生园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学生的习惯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但主要还在于家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家长对子女溺爱、娇宠,使之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家长可以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制定规范不能有例外。为了培养好习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好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平时学生在家要培养他们学习认真的习惯,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有些家长面对学生园布置的任务不当回事,一味的任由孩子玩,说什么入小学自然会好。殊不知,一些习惯都是在学生园时期就形成了,到时要改也难,真是悔之晚已。在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父母还要注重对孩子进行指导。指导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重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为重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我们要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只是说教,而要家园共同配合,不断地将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
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就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一日生活的行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吧。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尝试 篇二
学校是教育场所,学生则是这个教育场所的核心组成。一所学校的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能否拥有好的学习成绩,班级能否拥有好的学习环境秩序,以及学校能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经历,受过不同教育的学生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下各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发现,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示榜样
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然而,一个班级组成之后,这些性格千差万别的孩子及老师就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而此时的老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们的“家长”,于是,“新家长”的一举一动就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他的一个又一个学生。因此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必须以丰富的知识陶冶学生,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比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要比学生拥有更严谨的学风,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组织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几点集合,老师就绝对不能迟到;老师要求学生衣着整洁,首先自己要注重形象,衣着得体大方而不是奇装异服;要求学生进教室不带手机,老师绝对也不带,等等,即执行的规定自己首先不能违反。还记得已故著名教师孙维刚的学生在回忆孙老师时谈到,孙老师因病上课迟到,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解释却自己罚自己的站的事,对他整个学生时代影响很大,甚至使他一生受益匪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给自己提要求的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作为提要求的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一个示范,真正做到“身正为范”,让榜样的力量在无形当中给学生以充分的影响。
二、循循善诱明标准
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衡量好坏的标准,学生也如此。然而,由于学生家教、个人素质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对于事物的理解及评判的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衡量事物的尺度,让学生在能够正确评判自我及他人行为举止合理与否的前提下,出现在人群当中,与人接触,和人交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客观、公正的面对自我及他人优缺点的能力,理性地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的标准不一定会被每一个人所接受,但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思想慢慢渗透给每一个学生,让它对尽可能多的学生产生影响,这样,集体的尺度确立下来以后,在一个良好的氛围的影响下,个别人的尺度也自然就会规范起来。
三、转换思维找优点
“态度决定一切”。要想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单纯的说教是起不了作用的,就像“看皮看不了瓤”一样。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让学生从内因上发生变化———给学生一个意识———集体意识,在这个意识的形成过程当中,我认为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的意义,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当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其为集体服务的积极性和处处为集体着想的意识,从而在无形当中养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此,发自内心的自我行为约束,也自然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
四、恰当施压晓责任
我们这里所说的“压力”并不是给学生多大的心理负担,而是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多数是从小娇生惯养、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因此,他们做事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根本不明确自身的存在对于他人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个主要原因。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让他们明确个人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让他们负责任地给自己的人生明确定位,让学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动下产生一种内在压力,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一个能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学生,他的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自然就逐渐形成了。
五、千方百计讲民主
一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他所生活的集体,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行为举止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这一教育中来,把学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管理,由“老师要我怎么样”变成“我要变成怎么样”,以求达到我们预期的学生自治、自律的效果,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才能装得下事,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不满腹牢骚,不悲观失望,才能把自己的脑力用在有价值的大事上。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中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从对别人的尊重帮助中获得快乐,从与别人的和谐相处中感受幸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教师在工作中,一方面要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要盯得紧,管得上。抓反复、反复抓,时刻提醒,落实到位,坚持不懈。教学生是为了将来不教,管学生是为了将来不管。当学生的良好习惯都成为自然时,我们的工作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的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 教师应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传递给学生榜样的力量;结合实践, 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标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培养他们主人翁的意识;恰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民主环境, 培养学生轻松自主地成长。
3.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行为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2
“习惯”是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个词,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班主任老师付出相当多的心血 !本人在长期的班级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认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强制性阶段、自制性阶段 、自觉性阶段。
一、强制性阶段
在此阶段,要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及“管理措施”,要求学生遵守之。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备阶段。
首先,在开学之前,班主任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量化管理办法》。在开学的第一个班会上经全体同学讨论、交流、提出修改意见,进而表决通过。这样,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做到了有章可依,即“依章治班”。
其次,制度公布以后,班主任老师要做到“三到”:走到、看到、说到,紧盯紧管,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再次,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要定期进行总结,其方式可分为:学生自结与大家补充相结合;师生相互探讨;班主任评价。注意“以表扬为主”,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一个人倘若有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想一下改正过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个别屡次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反复抓,抓反复”,对其不能失去信心。
另外,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制性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要领导和督查学生进行“相互制约”和“自我制约”。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
首先,培养班级骨干,让其大胆工作,带动良好班风的形成。
其次,班主任要及时捕捉每位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大加褒扬,帮助他们树立其改正错误的自信心。
再次,以班会、主题班会、讨论会、研讨会、辩论会为阵地,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找出“优胜”的原因并发扬之,至于不足之处要对号至个人,让同学们都来分析其原因,帮助其改正错误。
最后,教师及时进行家访。这既可取得家长的配合又便于找到打开违纪学生的心灵的“金钥匙”!
三、自觉性阶段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努力(大约需2~3月时间)。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良好行为已经养成,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班主任绷紧的神经也得以放松之时。本阶段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主人成为学生,班主任的职责就是监督检查。
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管理小组,即“学管组”,把班级内的“大小职位”和“大小事务”均按能力大小落实至个人,制定出“周流动值日表”,要求他们按时值日,并根据《班规》做好详细记录。此举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管人的难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其次,班主任要不定期的抽查一下“學管组”的工作。这样一方面起到了监督作用,使“学管组”的成员不敢懈怠,另一方面对其管理中的某些难点及时予以指导,从而不断强化、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尝试 篇四
奥数网 2018-04-25 13:28 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好的习惯会使你受益终生。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人并不是单纯地受理性支配,还要受自己思维和行为惯性的制约,良好的习惯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习惯决定了孩子的命运。现就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朝夕相处的生活早已在孩子的心目中根深蒂固,现在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一项内容极为重要,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家长在教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对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生动教材。所以父母具有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教育子女最好的典范。做父母的在日常行为中要处处小心谨慎,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孩子,感染孩子。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父母首先要尊重老人,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感化。使孩子学会从小就尊重别人。教育孩子在学校,见到老师或同学,要主动说一声“老师好”或“您好”,同时报以微笑;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在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时,要用微笑表示你的谅解;尊敬、爱护和关心老人,尊重外地人、有困难的人或残疾人,对他们有礼貌,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方便等等。
(二)养成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语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曾使我体会颇多,细细想来别有一番寓义。专家研究观察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阶段,要让孩子逐渐养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学习等习惯,以适应今后紧张的学习需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可小看的。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家长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读书,看报纸。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自身的行为习惯做起,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通过点滴培养、训练,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影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教养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不妨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小学生应养成的十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习惯,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都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那么小学生应养成的哪些良好的习惯?
一、阅读习惯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文史、常识书籍等。阅读又可分默读、朗读、背诵等。默读是个人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它主要是眼脑协调一致,注意力集中,一名低年级学生能坚持阅读30分钟,而不去吃东西或喝水,即可视为已初步习惯;朗读学习教材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需眼口脑协调一致,注意力集中;背诵是强化记忆和理解的一种学习的方式。
二、书写习惯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书写习惯人生必备习惯之一。书写不仅指写字,更指作文。低年级学生主要掌握写字技能,高年级则还需作文。记忆习惯
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三、思考习惯
思考是人学习书本和自身体验的主要形式。只有经过思考的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思考是人生进步的阶梯。低年级学生主要掌握形象思维技能,高年级则还需学会初步的抽象思维技能。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地动脑筋。对爱提问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并积极帮其解答疑问。如果孩子不爱提问,家长就要多问孩子,由此,慢慢地转为孩子自己主动开口提问。
四、制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就像挤牙膏一样,挤一下,动一下。缺乏规划,也缺乏主动性。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因为有目标,所以懂得怎样安排自己时间。因此,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五、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这看似不起眼,其实不然,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
五、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每一个好习惯的建立都是从小事做起,这看似是件小事却受益终身,其实按时完成做作业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培养了孩子合理规划时间的习惯,不拖拉。
六、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现实中很多学生都做不到这点,可一旦养成便受益终身。不仅可以让你学习更有效率,还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留出更多时间.否则就只是假努力。
七、适应老师的习惯 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老师适应学生,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长大怎能适应社会。
八、认真的习惯
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分析错题大不一样。分析错题可以找到不良习惯,如粗心、马虎、大而化之。
九、总结的习惯
根据自己实际,通过考试和讲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回亏,长一回智。
低年级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018-04-26 21:37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的匀惯,提问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严守纪律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正确运用课堂语言的习惯等。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主动地去学,主动地去思考,主动地去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其综合素质也将得到全面提高。
一、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我的做法是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不要等学生出现了不良习惯时再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因为对习惯来说,培养正确习惯总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得多。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持之以恒练好习惯。
一种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提出学习要求,这仅是训练的开始,还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反复训练,一个一个去落实并持之以恒。例如培养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刚入学时,为了培养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先讲后看书的办法。当学生初步适应了课堂常规,有了一定的自制能力时,可采取讲讲看看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的办法相结合。这些办法都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这样,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树立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另外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都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促进其互相模仿学习,更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做作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拘,教师自己的板书就应该工工整整,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
四、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很重要一点是依靠学生自己长期主观努力,特别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更需要学生自己顽强的意志,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充分利用幻灯片和制作色彩鲜艳、富有趣味的教具,并注意演示,经常将所学的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他们才能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去行动或克服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因材施教,让学生人人都有好习惯。
学生刚入学,好奇、好动、贪玩、自尊心强,不习惯学校生活,特别是独生子女,更是任性、散慢。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可采用多表扬少批评的办法,来鼓励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激发他们去重复曾经受到表扬的行为,巩固发扬这些优点。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低年级段学生的成绩差异,并不主要取决于他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往往取决于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差异。因此,低年级教师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
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习惯的机会。
实践证明,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任何不良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去变化。返回,查看更多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概念界定)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存在问题:(1)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作业时,有的边做边玩,有的边做边看电视,不够专心,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做作业时需要陪做。有79.9%的学生认为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不专心所致。(2)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
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
(3)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
边读边思考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文章读完后,就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先思考的习惯。有33.3%的家长认为孩子很少向他们提问,有23.4%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少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从考试看,有一些题目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缺乏细心与朗读技巧,没有读懂题目,不知道从何做起,不会审题。(4)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
做作业的姿势不端正,需要教师与家长反复提醒。学生不良的姿势为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学生很少。年级越高,字迹越不端正,学生涂改随意,不整洁,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学生用笔随意,同一本作业本用了三种笔(钢笔、铅笔、圆珠笔)。家长反映孩子做作业粗心,漏题、看错题意、边看电视边做作业。(5)缺乏学习内驱力。
许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部分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较喜欢看电视,有的每天看,有的放下作业就看,有的一有机会就看。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不多。有34.2%的学生不会勤查工具书。
二、形成成因:(1)家庭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孩子在不自觉中受到不良影响。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迁就,导致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放纵等消极的 性格特点,以至慢慢发展为不良的习惯,如学习不努力、不肯吃苦、懒惰、作业不完成、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等。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管教过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觉得家庭中没有温暖,从而使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影响的诱惑。家庭结构的变异或家长自身的恶习,如父母离异、有盗窃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孩子受到腐蚀,导致行为习惯不良。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应该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和保护伞,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班级人数众多,有的一个班级多达60--70人,老师根本照看不过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3)社会方面的原因
由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社会上各色的歪风邪气和腐朽思想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一些不适合学生接触的文化场所和文艺作品也可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作用。(4)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心理上的某些主观原因也会造成其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学生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不能正确理解相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看作”英雄行为“,把顶撞老师视作 ”勇敢“等。有的学生因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如:自私、任性、骄傲等消极的性格特征,导致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三、相应对策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成型的,而是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经过反复的、长期的训练而成。
1.制定一套可以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体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关键是没有一套学生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体系。现提出一些学生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修改。
学生应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依据提示,通读课本,划出难点,完成预习作业】
二、课前准备的习惯。【预备铃一响,马上进教室,书本放好,安静端正坐好】
三、出声早读的习惯。【早读内容明确,按时到校早读,出声读书,读记结合,手脑并用】
四、认真上课的习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善于倾听,做好笔记,努力做到当堂理解、记忆】
五、课后复习的习惯。【阅读理解教材,复习笔记,记住要点,当天功课当天复习掌握】
六、独立作业的习惯。【到校先交作业;作业保质保量,按时缴交;独立完成;口头作业也要完成好;注意教师的批改,及时订正错误】
七、安静自修的习惯。【自习课不讲话,不做小动作,不看课外书,不离开座位,自己复习写作业】
八、勤学好问的习惯。【刻苦用功,努力上进;不懂就问,当天的疑难当天就解决,决不放过;放学后可与同学互相讨论问题;善于思考,经常提问】
九、晚上读书的习惯。【不管作业完成与否,也不管有没有作业,每天晚上都要认真读书半小时以上--①当天的教材要复习掌握;②当天的作业要独立完成;③第二天的功课要认真预习;④可超前学习或复习旧知识或阅读课外有益读物】
十、认真审题的习惯。【作业、考试先审题再作答】
十一、书写工整的习惯。【坐资端正,握笔正确,字迹清楚,字体工整,作业整洁,格式正确,作业本保管得好】
十二、整理书包的习惯。【每天睡觉前把明天要交的作业及要带的学习用品整理好放进书包】
十三、单元总结的习惯。
【每一单元学完后,要利用列提纲、绘图表等手段,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比较记忆】
十四、学习分析的习惯。【每次考完后,都要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找出缺漏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十五、讲究效率的习惯。
【学习有良好环境;按时学习;学习有计划,有监督和检查;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注意提高学习效率】
十六、珍惜时间的习惯。【不随便浪费时间,注意利用在校在家点滴时间学习,放学后不随意等同学,不进电子游戏室,不在上学或回家路上到处闲逛】
十七、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十八、阅读书报的习惯。
2.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抓早、抓实、抓过程。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短期看是一个隐性的因素,容易为大家所忽视。从习惯的形成规律看,要抓得早,要坚持不懈地抓,让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可以这样去做:(1)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与家长之间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家里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3.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学校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主阵地,家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催化剂,社会是检验学生学习习惯的场所。在习惯的养成中,特别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教师对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要提出要求: ①明确要求,严格实施。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求要交待得详细明确,操作性强,让孩子清楚明确,决不能含糊,使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一旦提出,就应该严格施行,毫不退让,决不轻易改变,直到孩子良好习惯养成为止。
②持之以恒,不怕反复。据专家研究,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最起码需要3-6个月,有的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对每个习惯的饿培养,家长都应该坚持3-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家长应不怕反复,持之以恒。
③防微杜渐,及时矫正。对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家长既要把坏习惯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又要使孩子救失长善。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通过点滴的小事而形成的。2-12岁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朽木不可雕也“"养其习于童蒙”等古训,也正是这个道理
小学生上课需要培养的5个学习习惯
2018-01-23 06:52
小学生上课需要培养的5个学习习惯
一、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包括了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经常想做而做不好,尤其在小学数学中,我们有时布置了预习任务,有的学生回家根本不预习,老师们检查也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建议:布置预习任务一定要明确,上课后的第1分钟必须检查,如果还是有困难,就利用上课后的1-2分钟,让学生浏览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就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上课用的东西,如课本、文具、练习本、草稿本等放在课桌一定的位置,上课铃声一响,快步走进教室,静坐教室,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老师来上课。
我的做法:入学之初,尤其是一年级新生,明确细致地给孩子们提出做好课前准备的具体要求。如:每节课下课之后第一件事是,找到下节课要用的书本、文具,摆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其他所有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必须放进抽屉或者收入书包,使桌面保持干净、整洁。
课间活动时要记得喝水,上洗手间,不能到离教室较远的地方玩耍,以免听到铃声不能及时赶回教室上课。
上课铃声响了以后,要赶快回到课桌边坐好,然后趴在课桌上休息,双手放在课桌上,头朝右边枕好,等待老师上课。对几个特别调皮,每次都不能做好课前准备,没有学会静息的孩子,会安排“小老师”利用下课时间督促他们准备下堂课的用品,并趴在桌上好好静息。几天坚持下来,效果显著,孩子们责任心加强,自由散漫的现象明显消失了,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听铃声,做准备。
二、在课堂中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中,我们肯定会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有的学生课堂中就是不认真听讲,这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有关系,受年龄特征制约,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所以,要想学生认真倾听,还得从我们老师自身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①对要讲的重要内容时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
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耳到手到,养成这种听写同步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这里,既包括倾听老师的授课,还包括倾听同学的发言。听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想,同意的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要等别人把花讲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在意他人的感受。
首先,带着要求听。如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同学的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有补充?哪些地方你有不同意见?其次采用复述的形式,让孩子说说刚才听到的发言,也可以复述教师的语言,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等,这样可以沟通同学之间的信息,取长补短,学会尊重他人。
三、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
要求孩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在孩子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然后是表达流利,还要求音量适度。要不急于求成,而要一步一步地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学生回答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要适时调控自己,绝不包办代替学生说。注意给给孩子提供表达的平台和时间,认真地倾听,适时的表扬,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发言氛围,要让他们说,大胆地说,即使说错了不要紧,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表扬他敢于“说”的精神,不要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是种压力而不敢说,不肯说。
另外在低年级,要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要求他们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数学语言。
四、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可能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很少能做到“不懂就问”,我也和大家有着同样的感受,这可能受我国几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束缚,用现代教育观念解释,就是师生关系还没能真正做到和蔼、平等,学生还“怕”老师。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生会提问,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和条快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不会日积月累,越积越多。教师要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或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力表扬。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五、养成及时整理和复习的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及时整理和复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知识的掌握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平时,我们会经常忽视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及时整理和复习的习惯,我们应该抓好几个环节: 第一就是每节课的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的概括和总结,应该精练、全面,会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新授内容的记忆;第二是培养学生每天晚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回放,那怕是睡觉前躺在床上,把白天所学知识就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篇,这样会加强记忆;第三就是每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一定要实在,要切实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去发现不理解的知识点;第四就是期末复习,要对全册教材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家长如何引导养成? 学习习惯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对于刚踏入学习旅程不久的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得更好更快,学习也会更加积极主动。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今天,就让星火教育王老师来为大家支招。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家长如何引导养成?
一、家长需给孩子做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接触到的最亲近的人,家长的言行会给小孩带来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如果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也会慢慢地受到影响,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习惯。例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培养起爱好读书的习惯,家长也应该在空余的时间里多读书看报,或者和孩子一起看书,而不仅仅是买书给孩子。
在生活中,家长如果是做事条理清晰,按计划做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孩子形成在学习上有规划,有条理的好习惯;家长如果遇到问题喜欢动脑筋思考,最终想出解决办法,这也会影响孩子在学习中的勤奋程度。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家长如何引导养成?
二、家长要适时给孩子独立时间和空间
有些孩子到了高年级,却还是难以脱离对父母的过度依赖,离开了家长就难以自主学习,总是希望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有人帮忙。家长在教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懂得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己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慢慢提高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在学习上变得独立。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家长如何引导养成?
三、家长应与老师互相配合
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家长们也不能忽视。在学校里,孩子更多表现的是课堂的行为和习惯,以及在学校的学习习惯。在家庭里,他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生活的习惯,以及在家庭的学习习惯。学校里同学们学习的时间规律,同学之间学习氛围也强,教师在学校里对孩子的教导是很有利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当孩子回到家里,如果家长不配合老师,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都比较良好,而回到家则是一副懒散的表现,那他的习惯就很难真正固化下来的。因此,家长应该和老师相互配合,一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尝试 篇五
【摘 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理论脱离实际,加上升学的压力,致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尽人意。当前,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经过不断实践,本人探索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通过讲、背、导、评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守则》、《规范》、《一日常规》的意义,熟练掌握其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行为逐步达到规范的要求;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展开行为评价,家校携手,深化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词】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培养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可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也只有坚持不懈地教育、训练,再教育、再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也相当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是理论脱离实际,常常是用一些空洞的理论教育来代替学生的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等,加上升学压力的诸多影响,致使学生的各种习惯不尽人意。
当前,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德育工作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独生子女的增多,长辈的娇宠,年轻父母教育子女方法的欠缺,网络对孩子的影响等,造成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较差。为此,广大德育工作者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探索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现谈谈我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学习——掌握规范内容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决非生来就有的,它要靠我们有意识地培养,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逐渐形成。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掌握《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园一日常规》的具体内容,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只有认真组织学生学习,熟练背诵,才能让《守则》、《规范》、《常规》深入人心,也才能更好地组织实施,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做法是:
1.抓开学第一天的常规学习。每学期,我校利用开学前报名的时间,要求每个班主任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渝北实验小学校园一日常规》,将学习和训练有机结合,保证开学第一天的正常秩序。开学典礼上,利用“开学动员”和大幅标语对“学规范,学做人”这一教育中心进行宣传,营造教育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和班主任更加重视常规的学习,使开学第一天就步入正规。
2.抓开学第一周的常规学习。各班主任在第一周里狠抓日常行为规范的 学习和训练,通过讲、背、导、评的形式促使学生有个良好的开端。讲是班主任讲解《守则》、《规范》、《常规》的内容、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其细则;背是学生学习、理解的基础上熟背《守则》、《规范》、《常规》的内容(低年级《规范》可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每一条内容;导是教师采取各种方法、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具体操作;评是班主任正确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
3.抓朝会课的常规学习。我校的朝会教育实行系列化,围绕每期、每月、每周的教育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每周的周一是工作布置,周二是常规学习教育训练。学校的行政值周和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的常规情况,选择内容有重点地进行学习训练。同时,还结合到时事的学习,如:学习《八荣八耻》等。这样,学生对常规内容的掌握就会更加牢固。
4.抓学科课中的渗透学习。在品德课、综合实践课、社会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常规学习。这样,泉源参与,使常规内容的教育学习更加扎实。
5.抓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常规学习的情况如何,学校在开学第一周就进行严格的检查。每班安排一位教师到班上随机抽几条内容,看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对班级开学时学习常规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这样,班主任对这一工作就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好,为后面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训练——进行系列训练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常规”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其的内容,并按照要求去做,形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长期的、严格的训练才行。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不管采用“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或者是“从情入手,以情晓理,以情激行”,只要恰当,都是有效果的。训练时可重点作好以下几点。
1.激发训练动机。正确的道德行为来源于正确的行为动机。教师应通过列举事例、树立榜样、体察心情、创设情景、展开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从道理上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从感情上产生道德行为的意向,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如果是机械式的训练,缺乏动情晓理,必然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会自觉地养成好习惯的。所以,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提出具体要求。在进行行为训练时,对于练什么,怎样练,训练中要注意什么,应提出具体的要求,所提要求必须具体、明确。如:排队集合,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轻,听从指挥不稀不密;路队,要求学生做到不稀不密,不快不慢,走成一线,保持安静,到家离队„„总之,我校的常规训练,从晨检、课前准备、上课、课间活动、两操、校园行走、排队集合、路队、购物、学校公物等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学生明确了要求后,就会按要求去做,行为的训练,才有实效。
3.指导行为训练。学生明确要求后,并不等于就能照着这样去做了,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训练的内容就是《守则》、《规范》、《常规》等,其中重点是我校的《校园一日常规》;训练的时间可选择朝会、队会、品德课等;训练的形式可采取班级、年级、年段或全校;训练的方法有示范法,练习法,交流法,竞赛法,情景法,评议法,实践法等。训练时,可根据训练内容选取恰当的方法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训练效果。如:每天晨检时敬礼、问好等的训练可采取示范法进行; 全校性排队集合,(升旗仪式、做操、路队)的训练可用练习法进行;校园行走则可以采用实践法进行„„只有多种方法训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给予正确评价。行为训练不但要有指导,还应该有及时地检查。每过一个阶段,就要对学生的行为情况进行检查,给予一定的评价。对行为要求掌握好或者进步较快的学生,可通过广播、张榜、橱窗、星星园、升旗仪式等形式表扬。与此同时,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指正,并进行反复的训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规范行为——建立规章制度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 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掀起学习《守则》、《规范》、《常规》的高潮。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一日常规检查制度、升旗制度、朝会系列化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红领巾监督岗制度、路队制度、校园普通话制度、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以此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各班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 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 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指导、熟悉校纪班规。再经过扎扎实实地训练,辅以各种奖励机制,多数学生能够逐渐由“他律” 发展为“自律”,渐渐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深化教育——开展行为评价
行为评价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要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评价》。《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评价手册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册,每册分为学校周评,家庭周评,激动指标三部分内容。学校部分分别从爱祖国、勤学习、守纪律、礼貌待人、勤劳节俭、尊敬师长、健康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价,;家庭部分从自理能力、完成作业、接受教育、活动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机动部分从学校、家庭部分中没有涉及的的内容。评价分为两周一评,评价的形式是“自评——组评——师评”和“自评——家评”,对突出优良行为实行加分,对突出不良行为实行减分,最后统计出总分,根据分数划分等级,分别给予金星、银星奖励,对合格、不合格的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尽快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在评价手册上还设计了家长意见和教师意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由于建立了三结合教育网络,使得这种多元化评价得以实施,这种评价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也有效地促进校风校貌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6.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尝试 篇六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小学品德课总目标也提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行为与习惯,有明确的目标,小学生要“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学生进行长期而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一个人的习惯对他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所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可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何等重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有12个教学班,学生550余人。大多学生父母为了生活在外打工,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有的甚至托付给亲戚监管。隔代抚养或者亲戚监管不利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长期以来,我校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很差。比如不懂文明礼仪,说脏话;经常说谎话;学习习惯差,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书写潦草;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畏难情绪较严重等。作为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生。
根据以上校情,我们重点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四个方面进行习惯培养。
1 严格规章制度,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
2 重视常规管理,规范学生一言一行。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使学生明确校内外的行为准则,我们除了让学生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规范,行为守规范,争取“习惯之星”外,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检查路队、课间秩序、仪表、卫生、两操等项目,一周一总结,一月一汇总(每个方面每学期一个月),按得分高低进行考核,小干部们以身作则,公正、公平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增强,也增强了大家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 寓习惯养成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要求全体教师,尤其是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一是要将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二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期末,撰写一份教育个案。
4 环境文化重熏陶,潜移默化育良习。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如名人名言,挂图,校歌、校训,楼道“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等提示语。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二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
1)通过每周一“国旗下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每周都有训练重点。
2)各班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题班会,同时总结前段时间习惯培养取得的成绩,布置本周训练要点。
3)每学月评选一次“好习惯之星”,表彰在黑板报宣传栏上。
4)每学期期末,评选校级“好习惯之星”进行表彰。
5 家校联系,评价激励,多方联动促养成。
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构建家校育人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意义,介绍习惯培养方法,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2)引导家长参与评价。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体验亲情”良好习惯养成活动。活动中,学校布置系列亲情作业,引导孩子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我们采取“上下联动勤督查”的方法,抓反复,反复抓。上,指学校层面的督查,持之以恒地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下,指班级、学生的监督自管,主要通过班级管理员的细化分工,引导学生自查互查。班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多个班级管理员,通过这种细化分工,孩子们在互相监督自管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7.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篇七
在学校期间, 学校会出台各种行为规范, 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看来就是各种以文字形式出现规章制度和学生的行为规范。这些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从心底来接受领会, 理解行为规范不仅是自身的发展,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懂得才会自觉的遵守。
例如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好的规划不能及时的预习和复习, 在最后的紧急关头, 只能临时抱佛脚, 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 通宵看书复习, 但是效果欠佳, 长时间就可能形成一种心理疾病“拖延症”。最终损害健康、工作都弄得不好、影响情绪、破坏人的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 让人意志消沉。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有必要。所以学生要在思想上接受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观念。
2 告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什么
管理者在分派任务的时候要告诉被管理者任务的具体情况, 教师和班主任作为管理者, 在平时的上课和学习中, 把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效果明确告诉学生, 使之成为其奋斗目标, 并在平时及时鼓励, 让学生有很好的方向意识, 在不自觉的之中养成朝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与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参与者对后期结果的认同率, 因此在告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 可以采用学生参与, 教师引导制定的办法。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 准则相较于直白颁布告知, 更容易记住和接受。制定好规章制度之后, 在班上用大幅字体张贴在班级显眼处, 方便执行。
3 支持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 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 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愉悦的, 但是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需要战胜很多的困难, 经过很多的联系, 特别是对于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 要矫正就需要老师有更坚强的意志, 不断的同坏习惯作斗争, 要强调“反复”“严格”, 不怕麻烦。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支持学生, 给学生动力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1 坚决执行规章制度
行为标准制定出来之后, 学生就应该照章办事, 养成习惯, 不能因人、因心情随意更改, 不能送人情, 因为是课代表, 班委, 或者有学生求情就随意改变, 如果一个学生有理由不遵守规章制度, 那么所有的学生都有理由不遵守, 那么规章制度就没有实际意义, 无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3.2 培养班干部进行管理
班级管理的事物繁杂, 班主任是无法同时管理所有的事情的, 要培养自己的小帮手——班干部, 班级琐碎且重要程度不高的事情, 交由班干部处理, 班主任在后面把关。因为我所在的学校是卫生职业学校, 学生三年毕业之后就可以直接就业, 每年的班干部轮流竞选制度, 让多名同学参与管理和处理事物,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增加工作经验, 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等, 为以后的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3.3 鼓励学生自己来做
学生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养成良好习惯, 作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代替学生去做, 让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而是鼓励学生去做, 例如:出黑板报、举办晚会、班会、活动、运动会、各种竞赛等, 在多种活动的参与和组织过程, 学生会慢慢的养成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什么东西做的不好, 什么应该改进等。
3.4 通过奖惩制度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遵守规范久了, 学生有时难免懈怠, 这时可采用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原理来进行支持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学生遵守规章制度时, 给予奖励, 违反制度时, 给予惩罚, 主要以奖励引导为主。例如:去年在我所带班级, 有多名学生经常迟到, 后采用了做清洁的惩罚措施, 并最晚的两名同学负责倒垃圾, 有一定的效果, 今年开学增加奖励措施, 对于一个月没有迟到的同学, 发全勤奖, 这样双管齐下, 今年迟到情况较少出现。
3.5 给学生树立榜样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因为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 榜样是活得教材。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有更大的说服力, 更强的感染力, 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树立榜样, 就能够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在平时多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 在适时给予表扬, 给学生树立典型。例如:我们班对有各种优点的同学都给予表扬, 对于小的进步也进行表扬, 例如:有段时间, 寝室卫生总是管理不好, 对他们批评多次后, 发现效果不大, 寝室依然很乱, 没有改进, 就开始树立典型, 对做的好的寝室进行拍照, 展示, 发奖品, 做的不好的寝室只进行安慰和激励。在之后的检查中, 各个寝室清洁做的都出乎意料之外, 都做的非常好。
3.6 家长与教师共同行动从而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 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学生与家长的长期生活在一起, 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权威性、基础性、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 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 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 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教师与家长要就学生的行为习惯多进行沟通, 共同商量对策, 将学生可能养成的坏习惯扼杀在萌芽之中。教师要经常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 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况, 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 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家长和教师也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让学生有个好的学习的榜样。
4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的不断斗争的过程, 贵在坚持。人最容易原谅自己, 在事情没有做好时, 想各种理由, 帮助自己解释行为, 让自己心安理得, 这样很容易软弱、逃避。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情真相, 不找理由, 不找借口, 持之以恒, 永不退缩, 享受坚持养成良好习惯的带来的心理满足。另外, 一个班级的气氛跟版主任有很大的关系, 班主任要控制自己, 温柔对待学生, 以鼓励为主, 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风气氛围。好的集体氛围是一只无形但是有力的手, 让好的行为得到支持鼓励和赞扬, 让不良习惯受到批评、反对, 这对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八
一、学习环境很重要
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很多人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强,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强。然而,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的。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
好习惯的形成有同样的道理,习惯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强,而是因为他周围存在强化好习惯的客观环境。我们的祖辈就是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础打好了,对后面的班级管理及学校管理有很好的帮助。
二、正确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
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这样,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因为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的时候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生气和发脾气,当你用理解,用爱心去面对时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化,处理起来也会更顺畅一些。所以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健。作为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那么一定要先让自己心平气和,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这样的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我们校有一位男生,进校时行为习惯特别差,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事,起初我也很生气,认为他是朽木一个,总是以责备为主,但后来冷静思考后觉的自己处理的不好,因为责骂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了方法,当他犯错时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态然后让他讲原因,和他讲道理并且从学生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慢慢的他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还是会有一些小毛病但己经有了很大进步,这学期当了校卫生督察后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班里的表现也改进了很多。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惧怕的对象。
三、教师、家长要做好表率
首先,要从教师开始,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又如高年班女生喜欢打扮,那么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后自己也要以朴素大方,干净整洁的仪容仪表给学生以榜样。所以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在班内进行表扬,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并且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要与家长多进行沟通,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自己做好榜样,比如我们有的学生家长在外打工,那么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联系,请老家的长辈给予关注,时常关心孩子,而不是一味给钱,其他不管。另外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自己不赌博,教导孩子不能参于,自己不讲究吃穿,教导孩子要节约,自己尊敬老人,教育孩子也要尊敬老人,等等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所以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四、习惯训练无小事
“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去做。譬如,下课时关电灯,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离校时到家电话通知老师,可以使学生养成按时离校,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五、学习生活实例,体会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从身边挖掘题材,让生活说话,从而激发学生建立良好习惯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终身受益。如我举了很多伟人因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成功的例子,使他们真正的明白了建立良好的习惯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表示要主动地进行改变。我班有个别学生,铃声一响,不管老师叫不叫下课,就站起来要走,针对这个问题,我曾举这样的例子,如果有客人到你家吃饭,客人还没吃饱,你吃饱了就走,客人还好意思吃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说:“不好意思”。从此以后,象这样事很少发生。关于卫生问题,我针对我们作为国家卫生城市的一员,我们的家里都收拾的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年365天,你们有多少天在学校学习和生活,通过计算,同学们发现在学校生活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多,由此他们没有理由不爱我们的学校,要把我们教室和学校打扮得更美、更干净,让我们觉得舒服,学习开心,从此以后,我们学校的教室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用生活的事例教育学生,他们易于接受,可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深受教育。
六、鼓励上进, 巩固习惯
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建立一整套评比制度,开展文明小组、爱学小组、卫生小组的评比活动,组织班干部互相督促检查,每月做好总评一次。哪个小组做得最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也十分注意。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别是后进生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年少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具有良好师德的具体表现之一。
9.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尝试 篇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建立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增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信任,及时沟通,促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使教育更具一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帮助小学生们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所谓习惯,指由于长期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化成自动化的一些行为模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自我操控性差,意志力不高,认识水平较低,若教师和家长不注意,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就有可能固化为不好的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毋庸置疑,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培养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学生整个教育阶段乃至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而我考虑建立一个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应用该机制着力与家长携手共同为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传统家校社协同教育多通道的优势
1.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老师、家长相互交流信息一个良好平台。达到相互理解支持、共同教育学生目的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家长会。学校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家长可以向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在班集体的生活习惯,并提供某些教育上的支持;家长会还可以为家长之间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同时,学校也可以家长会为契机,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家访或电访
家访可以使教师与家长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与家长和学生的交谈,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电访是家访的延伸,它比家访更快捷、方便,是家访的必要补充。3.家校联系本和传阅本
家校联系本可以涵盖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等等。家长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确定沟通的内容,以书面语言为手段进行畅所欲言,每周一次的家校联系本可以增强教育的透明度和实时性,使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成长轨迹。它可以调动每位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并且使每位参与者在联系过程中增进了解。传阅本把学生在学校中做的各种各样的作业,张贴在传阅本上.带回家中,家长不仅能看到自己孩子的情况.还能看到孩子同学的学习情况。传阅本是集作业展览、习作展评、亲子交流、家校互动、成长记录的综合性见证。
4.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协同的纽带。家长委员会可以发挥家长的集体智慧,可以有效利用家长资源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协同中具有桥梁、教育、管理、助学、研究和评估等作用。
5.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家长学校,学校向家长宣传现代教育理念,推介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剖析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危害,从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帮助家庭提高教育能力,使家校协调一致,产生积极的协同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家长信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家长信箱可以采用电子邮箱形式来实现。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信箱与老师商讨自己子女学习、生活的有关问题,可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一些与家长存在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可能需要通过家长信箱来收集。通过开展家长信箱的解答活动.可以加强家校的相互配合,促进家校协同的良性发展。
7.学校开放日(家长开放日)学校开放日(家长开放日)是学校在预定时间。有目的、有准备地请家长来校参观或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它可以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概况和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学校主题教育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
8.校报校刊
校报校刊是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既是学校的信息平台和文化视窗,又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的桥梁。校报校刊进入家庭,可以促进家长参与教育。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新举措与新思路以及学生的智慧与情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报校刊也由传统的纸质报刊逐步走向网络化,依托校园网上,将校报校刊的电子版上传到网站上供读者阅览。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道的便捷
信息技术的家校协教通道主要采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家校协同教育,实现家长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交流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全方位互动沟通。
1、社会性软件
在家校协同教育中比较普遍应用的社会性软件主要有博客、QQ、BBS、MSN、e—Mail等。
(1)博客
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新的网络交流的社会性软件。在家校协同教育中,教师、家长、学生通过班级博客社群构建网上的学习型生态环境社区。通过博客,家长和学生可以了解教师的观点和教育思想,对教师的教学,围绕主题思想进行各种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教师教学的不足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教师可以根据家长、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或教学策略。
通过博客的互动与协作,可以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为自己积累了许多知识和经验,也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可以使博客社群成员之间加深了解,可以使老师和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思想,缩小彼此之间的代沟。博客可以作为教学评价工具,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做出及时的、综合的和更全面的评价。
(2)QQ QQ是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软件,具有信息即时发送和接收,语音、视频面对面聊天,在线、离线文件传输,群共享上传、下载文件、QQ邮箱等主要功能。QQ还具有移动QQ、3G QQ服务,将手机完全与电脑端无缝连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与协同。在家校协同过程中建立班级家长QQ群,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可以通过QQ群相互沟通交流.协同做好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
(3)BBS(Bulletin Board System)BBS属于异步通讯工具,通过BBS建立家长论坛、班级论坛,家长可以和学校、老师进行协同沟通;此外,还能为老师、家长和学生提供课件、教学案例、多媒体素材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互动和共建共享。
(4)MSN Messenger是一个即时消息发送接收工具,可以进行语音通话,还可以使用摄像头在Net—meeting中进行视频交流。同时,MSN Messenger还把电子邮件、IP电话、PDA等诸多传统的、非传统的通信手段整合在一起,作为即时通信的一部分。
三、注意问题
应用家校社协同教育通道是多样性的,单一通道很难达到效果.为了提高通道的效益,各种通道必须综合利用。但是社会的复杂性注定应用家校社协同教育通道也存在如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校方面 由于教师的观念、时间与精力、协同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等的限制,部分教师喜欢采用传统通道或者只采用QQ群与家长进行沟通,因此,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通道的优势。建议: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管理者应提高教师对家校社协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传统与基于信息技术的通道方式有机地整合,加强对教师进行协同教育能力、技巧以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2)发挥学科老师的作用。在班主任统筹班级管理的同时,学科老师则根据学生的特点,挂钩到几个学生中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协同活动。
2.家庭方面
由于家长工作繁忙以及信息素养的参差不齐,家长参与度不高,平台使用率低;他们不喜欢在平台上留言,喜欢通过电话或QQ与教师沟通。建议:
(1)提高家长的协同教育理念。学校可以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决策权,如参与教学改革、参与教师的评价与聘任、参与教材和教辅资料的选择等。
(2)提高家长的信息素养。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等各种形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来提高家长的协同技能和信息技术水平。
3.社会方面
(1)改善和净化社会教育环境。
全社会加强责任感,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教育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经营活动,强化社会治安,净化社会风气。
(2)健全和完善青少年思想教育制度,国家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法、知法、懂法,并自觉守法。
(3)构建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让全社会的一切教育力量都来参与青少年教育工作,形成青少年思想教育共同体,以此推动和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10.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尝试 篇十
一、缘起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厌学、书写不工整、正确率不高、懒惰等,并且教师屡教屡败,常常收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开始翻阅大量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其中有一个道理我非常赞同:一个人的真正改变,光靠外因是不够的,只有内因起作用了才能彻底改变。于是,我考虑用学生自我反思来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以克服惰性、化解困难、培养自信,差的习惯让人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初中是基础教育重要时期,在打好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自我反思作为学习的方法之一,认为“当学习者自己可以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及达到目的的程度时,他才是真正地学习,并且对自己学习的所有方面负责”。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习惯与能力不但可行,而且必要。
为此,我借助学校、家庭、社会,从课上到课外、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家庭,全方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习惯与能力。
二、尝试 这学期,我针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由单一性转变为多元性,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促进学生良好反思习惯的形成,我的具体做法是:
每课——回顾反思
学习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自我反思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每节课我们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回顾反思时间,即:一堂课临结束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反思: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验,你觉得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学生通过反思,检查对照,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确定补习的方向。学生之间还主动交流自己的反思情况。
每日——自我反省
作业与评价是习惯养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关键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以往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仅仅停留在“我说你写,你写我改,有错订正”的阶段上,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少去思考自己从中得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在实践中,我做了一些程序上的改进,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尝试:(1)在完成作业前要有“温故环节”,因为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位老师。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它随时伴随在学生身边,每天做作业以前应当阅读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整理,在回顾当天所学新知的基础上完成作业。(2)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让他结合自己的作业给自己一个评价,可以结合作业是否都正确、书写是否工整、是否可以独立完成当天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一般学生都会较客观地自评)。(3)睡前反思,学生躺在床上还未入睡时,想一想今天我学到了什么?一般用分科思考,回忆不起的内容可请教同学,住校生还可适当讨论、补充。也可以想想自己一天的心情指数,自己与老师、家长、同学的知心话语,还可以是自己反思自我、体验成长的过程,自己对于某件事情发表的评论等等,内容并不重要,只要有意义就行,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作业的批改也走向了师生间的对话,教师将作业批改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掌握、思维方法或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上,及时调整和改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对学习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使作业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调节、完善的发展过程。如:在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上,不妨写上简短的鼓励语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于学习习惯暂时落后的学生,更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的给与鼓励。如“你的书写工整多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瞧!付出总有回报!计算的正确率提高了!”,你进步了!继续努力等。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这些尊重、鼓励的评语,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更是心理上的激励与安慰。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观察、分析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这个结果能使式子有意义吗”、“用逆推方法试试看”、“怎样找最简公分母?”等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指明思考的路线。
当教师批阅后再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评价找找产生差距(这个差距可能不明显,也可能较大)的原因。每个学生都会关注自己所努力的或需要努力的事情的成效:“我的作业如何?”实施自我反思,从而找出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经过反思,能够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有益的帮助,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肯定和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每周——在校总结
写总结不失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较好的方法,通过回忆、重温活动的情景,强化学生在校活动中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可以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和自卑心理。教师通过学生总结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家庭情况等,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们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反思,以“总结”的形式进行记录;同时,针对学生反感以正式文章形式总结的实际,让学生自主选择总结方式:以书面总结形式或周末以口述形式向家长汇报在校一周情况。总结内容包括四部分:本周所学所获,学习中的困惑或不足,本周心情指数以及老师,我想对你说。回到学校后,我利用晚辅导随机抽部分同学进行现场“总结”,教师与学生细心听,随后有时会针对每位学生总结中的困惑进行面对面地解惑,有时会对学生一周的表现进行科学性地评价。
通过一周总结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也可加强学生与家长、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相互了解。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是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而自我总结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总结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问题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结有助于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过程。
每次考试——得失反省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在每学期中要配合学校或自行组织适当次数的考试,考试结束后发给学生检测试卷,学生自己对做错的题进行订正,遇到不能订正的题目可以查阅课本、请教同学或老师,同时写出错题原因,然后再小结一下自己在本次考试中表现突出的地方,与同桌交流。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清楚,对照学习目标,找出差距,今后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
每学期——综合总结
为了督促学生良好反思习惯的形成,我在每学期结束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时,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数学作业,:让他们从学习、在校生活、成就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总结,形式也是灵活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上的,但一定要真实,开学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借此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与生活过程,促进学生“更全、更优、更好”地发展。同时利用优秀学生的成功学习经验和成长过程引导提升其他的学生。
三、收获
如今,我的学生自我反思习惯培养策略已步入轨道,初见成效。我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使学生的自我反思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学生们越来越爱上了自我反思的学习方式,自觉、主动地学习的趋势正在悄然形成。有的同学和老师聊天时微笑着说:“老师,我现在这样的学习才叫作享受学习吧?”听着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笑声,目睹学生们学习习惯上的变化与成果展现,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当然,目睹着自己孩子的巨大变化,家长们更是喜出望外。他们在家长会中交流时说道:别看孩子不太懂事,每周回去都懂得主动与我谈一下在校一周的情况,同时问起自己家里情况,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真是让人刮目相看。相信,有了自我反思这个好习惯,即便将来升高中,他也会轻松、快乐地学好所有学科。
惊叹着学生的可喜变化,品味着家长的肺腑之言,回首走过的艰辛历程,我倍感欣慰。自我反思习惯最大的优点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比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避免了因分数竞争而造成心理压力和厌倦情绪。自我反思是一个人自觉性的基础,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导力量。
如果说,破茧成蝶收获到的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美丽与惊喜,那么我在经历了用智慧耕耘的习惯养成方法探究的艰难路程之后,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每一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如果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习惯,并且不断巩固学生自我反思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果、创新学生自我反思习惯养成培养方式方法,那么培养出的人才一定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人才,是自主、创新型的人才。
11.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十一
一、提高认识,开发自驱
儿童时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儿童比较听话,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训练。教师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
1. 说理教育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
2. 榜样教育
模仿是小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什么“毛泽东尊敬老师”、“雷锋‘听’电影”……树立学习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树立榜样的作用,在学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為习惯的形成。
3. 仪式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议式,会令每一个儿童铭刻在心。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精神。
二、知行合一, 形成意志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是两元人格的表现,应及时纠正,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趣味性浓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参加。如“讲事”,知道雷锋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与此同时,多表扬班上那些言行一致的好学生树立的榜样。教师还应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沟通,使家长和学校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不给孩子营造“小皇帝”的环境。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教育,督促检查,并认真做好子女在家的行为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反复性大,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对于已形成的好行为加以巩固强化,磨练孩子的意志,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三、以身做则增强教育功能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教师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身做则,给学生作示范,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民主意识、文化知识、工作作风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尝试】推荐阅读: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01-16
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1-09
关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倡议书10-1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0-30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01-13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10-27
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习惯09-10
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09-26
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总结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