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2024-07-0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12篇)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一

Name: Mr. Lee xx Nationality: Chinese

Current residence: Hainan National: Han

Domicile: Guangxi, height and weight: 161 cm 55 kg

Marital Status: Single Age: 26 years old

Job search inten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Talent type: general job

Position: Quality Management / Test Manager (QA / QC Manager): management, the quality of examiner / tester: control and so on goods, agriculture, forestry, fishery, animal husbandry categories: technicia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etc.

Work Experience: 3 Title: No Title

Job type: Full-time arrived to date: at any time

Monthly requirements: Negotiable hope that the working area: Hainan, Hainan and Guangxi

Work experience: from May 2003 to October , Sanya assistant director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Plant, Technical Director

From October 2004 to December Green Resources Biotechnology Co., Ltd. Hainan production deputy manager of the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From December 2005 to July 2006 Hainan agricultural fertilizers Limited Fengbao quality, deputy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Graduate institution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ate: 2003-06-01

Specialtie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soil and fertilizer direction) Second Profess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raining experience: 1 September, to June 2003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by the degree

Language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General

Mandarin level: the level of good Cantonese: proficient

The ability to work and other expertise

Professional skills ☆

Agriculture: familiar with the principles of plant nutrition, nutrition formula, soil chemistry, principles of cultivation, fertilizers, such as learning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Mastered the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analysis test laboratory skills;

Familiar with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in vitro;

Familiar with the agricultural market conditions, understanding and mode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hannels.

Cultivation of green vegetables are rich experience in cultivation.

On bananas, watermelon, cucumber, such as the cultivation of rich experienc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related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stered the basic skills test -----

Water Body: COD/BOD/TP/NH3-N/PH/DO ...;

Atmosphere: nitrogen oxides, SO2, PM10 ...;

Of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has gain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Photocatalyst technology, UV technology, the chem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 long loving:

Hobbies: sports (such as badminton, table tennis), playing chess, reading books;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alytical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ability to accept new things;

Good at analysis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a strong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capacity;

Detailed personal autobiography

I was born in peasant family, born on the nature of the working people have ----- kind, honest. Earnestly asked their parents, let me do, hard life; a good school education, let me put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skilled expertise to do a good everything; honest, down-to-earth character, let me in work with the leadership of my colleagues were living together harmoniously, very good all the tasks completed.

I look forward to: there is a suitable platform, with all my enthusiasm and wisdom to open up the full, hard work.

I firmly believe that: as long as the constant in the social melting pot in this study, the “heart” to the face of all that is bound to continue to overcome ourselves, beyond ourselves, step by step to success!

2.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二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由原农科本科生专业的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部分)、农业环境保护专业(部分)和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专业(部分)以及理科的农业气象专业(部分)于1997年合并而成,隶属于农林科本科专业中的环境生态类。

一、专业建设背景

资源与环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均农业资源数量明显不足;(2)土壤生产力水平较低;(3)农业自然环境恶化,土壤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农业大省,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尤为紧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壤肥力质量较低。存在水土流失、土层浅薄、肥力不足等障碍因素。大量农用化学品的投入,造成土壤养分失调、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环境保护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山东省实施了“生态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战略,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如何协调好国民经济发展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因此,青岛农业大学于2010年将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确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人才需求分析

该专业面向农业资源、农业环境两大领域,随着国家对资源环境的高度重视,学科发展迅速。因而在未来一个阶段内,需要相当数量的掌握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及实践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果蔬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生产给土壤管理、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化学品的应用等方面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提出了更多的人才需求。(2)土壤肥料技术推广与应用:正在进行的全国土壤养分详查和配方施肥给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需求带来新的增长点。(3)高层次人才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对高层次后备人才的需求。(4)肥料产业:随着肥料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山东省就有肥料生产、销售企业八百余家,急需大批具备农业生产技术背景、又懂新型肥料研发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1.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探索。通过专业调研,提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应在土壤资源开发、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监测、农业生态建设方面形成突出的专业技能与核心竞争力,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化学、生物学、地学、信息科学综合的知识体系。在行业面向上以农业资源与环境的技术为主,面向肥料产业培养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在发展方向上考研与到企业就业并重的办专业指导思想。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行业需求为导向,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突出专业应用型特色,实施了“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设置了农业资源、农业环境两个专业方向模块,“平台”保证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及共性要求,模块体现了个性原则。专业设定了116学分的必修课,31学分的选修课教学内容,32.5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实验实践环节占总学时的35.2%。针对资源环境大类招生的实际,打通了大类基础平台课程。一方面,为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增加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为突出专业特色,增加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主干课程的学时。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增设了农田施肥原理与技术、肥料生产工艺、肥料市场营销、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新课程,通过特色课程打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同时,专业及模块课程均单独设立实验课,实施综合性教学实习。

2.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与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是按照“培养、提高、稳定、引进”的原则,根据专业的发展状况、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了引进、在职培养、选派骨干教师出国深造等方式,引进了1名高水平的学术方向带头人;为改善本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2年新增3名博士毕业生。实施“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用多种形式,立足在职在岗培训,大幅度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帮助青年教师确立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夯实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基础;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专业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73.9%;有21人获博士学位,2人获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1.3%。教师中共有研究生导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具有国外留学背景与科研合作经历的教师8人。已拥有一支学缘结构广泛、职称学历层次高的师资队伍,具有办特色专业的高水平人才支撑。

3.实验实践教学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为构建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2007—2012年先后争取山东省两期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经费500万元,明显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目前实验教学中心面积2322m2,拥有原子吸收、原子荧光、连续流动分析、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总有机碳分析仪等万元以上仪器113台(件),仪器设备总值达756万元。扩大开放实验室的范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土壤农化分析、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等功能性实验室,所有的教学与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全部为教学开放;同时加强实验课教学的研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建立了以相近实习内容为单元的片区实习基地,如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实习基地、环境地质与土壤实习基地、生态学实习基地等校外固定实习基地12处,完全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的改革与探索。根据课程特点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重点研究了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专题教学等有效形式。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课件设计适应学生学习与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积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建立灵活多样、反映学生真实能力的考试形式。近3年,必修课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占必修课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26.7%、35.1%、45.1%。立项资助开发多媒体课件12个,应用效果较好。有2项多媒体课件获国家级评比二三等奖,获学校一等奖3项。目前,本专业教师承担省、校级教学研究课题8项,校级多媒体课件建设9门。

5.教材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严格教材选用制度,保证教材选用质量。本专业主要课程都选用国家或部级规划教材、21世纪教材;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省级以上获奖教材的比例在50%以上。积极鼓励教师参编适应性强的高规格教材,先后参编教材6部。主编的1部教材已列入“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

6.专业管理机制建设改革与探索。将教研室管理转向专业管理。将原有的土壤、植物营养2个教研室合并,聘任了专业主任、副主任,实行专业主任负责制,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加强与院教学秘书工作的协调与配合,完成专业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专业建设,主动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的目标,规划具体可行。专业主任不仅负责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质量监控,还负责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主要学习环节的针对性指导,成为教与学的纽带,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管理。

四、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三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大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14-1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改课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黑龙江垦区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0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压力和对所学专业的迷茫导致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心理上的浮躁,本课题研究了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中,农科类本科培养目标如何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并使之涵盖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

本论文是结合学校的办学模式,在农场农业发展和测土配方施肥的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安排在大学学习一年后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利用暑假进入农场实践,通过对大学生实践后的心理转变的研究,寻找一种面向垦区 “培养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模式,实践安排从共青农场土壤化验室、试验园区等实践开展,使大学生直接认识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就业后所从事行业的工作环境。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等都有很大的认识,特别是从今后在大学生活的心理定位会有很大帮助。

1 研究对象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每年都为农垦输入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入学新生对农垦认识不足,对于今后学习和就业取向方面往往从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迷惑。因此本文对这种现象做了系统分析。

2 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针对于研究和培养的学生为2010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由于该班有90%左右为外省或黑龙江地方学生,所以对于黑龙江垦区的农场比较陌生。同时对农业资源环境专业也比较陌生,因此,开学的第一学期产生对专业的迷茫心理。

3 垦区培养过程

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将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2011年暑假的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参观黑龙江垦区共青農场,通过学生到共青农场园区、土壤化验室、作业站等多个部门的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垦区,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内容,让学生在紧张有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环境中将学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提升。现将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

3.1 参观化验室对学生心理引导作用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有种新鲜感,认为大学的实验是很实用的,但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让学生感到实用性不如想象的高,即使,进入高年级的学生也对实验没有目标性,所以实验课都按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对于整个实验的原理却不知道,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考能力,学生也会觉得实验毫无乐趣[2]。通过在安排大一学生到农场实验室参观,可以看到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场的标准化验室,在那里可以看到规范的实验操作,拓宽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真正感受到土壤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便于稳定学生今后实验课的心理,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参观农场布置专业试验对学习的引导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以土壤农化类系列实验为主,另外生态环境类、遥感与信息技术类、微生物类等实验也是其所涉及的内容,为了更好了解和接触到这些知识,除了对农场的土壤化验室里土壤农化类系列实验实践外,在实践实习过程中还安排学生参观了农业部在农场安排的“3414”试验和2011年布置的肥料利用率试验,这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土壤肥料知识,还加深对黑龙江垦区三大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耕作认识,通过现场认知,引导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好的了解,为专业课的学习找到目标,使学生就业目标明确,心理负担降低,从而放下就业压力好好学习专业知识。

3.3 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社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其中调查研究能力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目前高校大学生调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安排学生对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农资市场以及配方施肥在农场中的影响等内容进行调研,调研安排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利用闲暇时间对农场、管理区、作业站(连队)、农户和肥料经销商进行走访调研,培养学生接触社会各行业人员,培养其社会交际能力。

4 分析与讨论

培养21世纪宽口径、复合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业务培养目标的需要[3-4]。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农垦现代化大农业教育和科研特色,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农业大学。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农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实践实习,发挥实践教学作用,是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将为深入贯彻落实我校立足垦区,服务现代化大农业的办学特色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隋凤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R].全国水稻机械化生产农垦现场会大会,2005.

[2] 常连生,韩志卿,张电学等《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21(4):66-69.

[3] 伍钧,吴晓斌,邓仕槐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增刊):35-38.

[4] 史金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5):88-90.

4.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介绍 篇四

培养具备肥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新型肥料的设计开发与生产、现代施肥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基本技能,能在农业、肥料生产、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配方肥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

土地资源管理

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土地规划与评价、遥感与测量、制图技术,3S技术、不动产评估等方面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国土、城建、农业、测绘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开发与整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整理工程、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基础与应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培养具备资源学、环境学和规划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3S和计算机制图应用技能,能在各级城乡建设与行政管理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部门、资源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风景名胜区从事城乡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城市规划学、城乡规划与设计、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设计等。

三、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阶梯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大学生“修身树德”行动贯穿始终,强化思想引领和为大学生成长服务,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计划、四项教育、五个目标、六大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打造精品的农大学生工作品牌。全面实施“雏鹰行动”计划、“飞鹰创新”计划和“雄鹰翱翔”计划,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以王洋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土管08-1班(省级先进班集体)为代表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学院连年被评为校“创新创业优秀组织单位”和“优胜杯”、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优秀团总支”。200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从雏鹰成长为雄鹰”为题作

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查 篇五

班级:城乡10-1姓名:姜鑫学号:15

专业调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它涉及地球自然科学、资源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城乡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目的是为了适应近来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主要学习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在我国,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被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三者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纲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三者的联系又十分紧密。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解决资源的使用,环境的保护。所以出现一个将三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专业是非常必要的。本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和就业前景。

养的毕业生具有制图、建筑设计、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掌握对城乡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和规划设计,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熟悉有关城乡资源与环境、城镇建设及规划管理的政策法规的专门人才。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工作,还可以到国土局、环保或其他政府部门工作。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必要的地理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城乡区域规划和规划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在地方(区、县)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城乡区域规划部门及工矿企业与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要求掌握地理学、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城市与区域问题以及城乡区域规划工作的初步能力。对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熟悉文献检索和其它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农村一直都是传统规划的盲点。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的背景是以自然环境为主,所以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全球进入了新一轮能源危机的周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高耗能的模式,能源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尤为重大。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所以造成今天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现在和将来迫切需要的是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规划师。而建立在地理学、环境学基础上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根本规划理念的资环专业正顺应了这种需求。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脱胎于建筑学,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全部是以建筑学为学科基础。国内规划领域的人才亦以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居多。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形体规划、详细规划领域,它的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手绘制图功底,景观设计等方面有它明显的优势;但在总体规划领域以及更宏观规划领域,掌握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知识的资城专业不论是学科基础还是技术手段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我们国家的规划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区域规划到城市规划再到村镇规划,门类齐全,特别是区域规划和村镇规划刚刚起步,这些工作需要各学科人才参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携手合作定能为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6.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自荐书 篇六

你好,我叫xiexiebang,我是毕业于贵州财经大学的2012届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好范文,以下是我求职于贵单位的自荐书。

大学期间,我主修的专业是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主修的课程有《环境资源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环境资源法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环境生态与自然资源概论》《环境资源经济学》等二十多门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围绕怎么样有效利用、保护、规划的我们的环境资源,使我们的环境资源效益最大化。学习这个专业,我觉得是对世界,对人类,对我们国家的环境有很大好处。

希望领导看完我的求职信能给我一个到贵单位实习的机会,使我能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为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使我们的环境更美丽,资源使用率高效。

此致

敬礼!

7.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七

一、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趋势的加速对人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要求具备测量、制图、“3S”运用等基本技能。当前“数字城市”、“数字区域”的提出与推进,需要大量测量、制图、信息技术尤其是GIS手段的支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面临更深、更广的空间和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应顺应当今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行业要求,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要引起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学时安排较少,或从属于某门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实践成绩大多是包含在理论课的成绩里,而且比例都不高,这就很难使学生把实践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2)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实践内容总是按照固定的大纲一成不变地进行一些知识和现象的验证等,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很难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3)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参照教师的示范,按照规定的步骤“照方抓药”,没有自主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的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包括室内实验部分和室外考察部分。

1. 室内实验

室内实验学时要按内容分段、分级设置,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级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室内实验要独立设置实验课,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对不符合专业发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删除或更新,做到少而精,整体优化,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精心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CAD软件、Photoshop软件、GIS软件等内容设置实验项目,由操作训练性、理论验证性实验,逐步过渡到探索性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渐进式实验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该实验课程训练,初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CAD、Photoshop、GIS软件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实验,学生综合应用CAD、Photoshop和GIS软件设计开发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典型地理事件各主要环节的技术问题。通过系统化综合应用的实践锻炼,学生完成多样化创新设计,进一步调动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 室外考察

室外考察部分包括课程见习、综合实习和科研实践。课程见习应随课程知识讲授的要求进行设置,其目的在于落实所学理论知识及应用。综合实习是理论知识全面学习之后进行的全方位的较长时间的实习,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科研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积极申请国家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高等院校设立的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积极参与教师领衔的各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室外考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实践教学的措施

1. 强化实践育人意识

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改变按单门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设计方案,分组进行设计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实验提示方向,严格审查并帮助完善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注重观察调控、释疑解难,对实验设计与实验报告开展分析讨论,评价实验设计所取得的成效,找出不足和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 突出实践设计创新

实验设计不仅要扫描各种图件、数字化图件、构建GIS空间数据库、分析处理数据、设计GIS模型,而且要提交综合分析的数据、图件,并进行校验。学生边设计边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设计,直至输出精确的数据和精美的图件。其中,实验室提供电脑、输入、输出设备、数据等软硬件,配备具有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的时间是开放式的,学生选题与成果形式也是开放式的,管理由导师具体负责,考核方式有别于其他教学环节,贵在参与,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分析与综合、学习与发现的相互交融。

3. 构建新的考核体系

新的考核体系包括常规实验技能考核和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考核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三个方面,考核比例分别为:10%、20%与20%。主要检查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掌握情况和数据资料的准备情况,观察学生操作行为是否规范、态度是否科学严谨,以及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步骤、技术流程、实验结果及分析的掌握情况。后者主要考核学生实践设计能力、对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及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比例分别为:25%、10%与15%。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学知识进行专题实验方案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和查阅资料、数据收集、工具书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推进学校师生互动

学生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高等院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尤其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一方面要设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经费,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实践教学改革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与教师绩效、职称评定挂钩,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学的主动权主要把握在教师手中,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意识。教师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大局,使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只有实践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才能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才能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结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才能培养出当代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学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接触,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教师、学生必须有机互动,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党丽娜, 贺立源, 宗虹.依托开放性GIS-Lab的创新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3) :101-104.

[2]郭亚东, 段建南, 黄文华.科研促进本科专业课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J].高教研究, 2009, (8) :84-87.

8.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八

关键词:课程设置改革;优势专业;就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以下简称“资规”)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校新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专业,该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较大,该专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仅1999年全国就有32个高等院校设置了此专业,到2006年底,全国有125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该专业。但是,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在广西某高校几年的办学实践和学生的就业压力表明,“资规”专业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几乎所有高校都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以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专门人才,缓解就业压力,使专业能健康和持续发展。

一、广西某高校原课程设置的存在主要问题

课程体系和结构不合理,专业方向不明确。广西某高校2002年开设“资规”专业,相对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专业。专业设立之初没有自己的特色,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借鉴当时为数不多的具有该专业学校的经验,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基本上沿用同样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其课程体系几乎涵盖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管理学、规划学和资源学等自然地理领域和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领域。该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由地理科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基础、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评价与管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生态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生态环境规划)、规划学科(区域分析与规划、城乡规划原理、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科学(土地评价与管理、管理学原理)为主干课程,并简单地叠加而成,追求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特色不明显,交叉性课程建设、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没有形成。学生根本不具备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眉目繁多的课程,也很难从中筛选自己喜爱的方向。

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据学生们反映,课程所学的内容听起来都对,理论性较强;但是,课程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这种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为缺乏案例性,实际操作、练习、实验的教学内容少,有的同学四年没有进过一次实验室,实践实习课程也主要停留在认识阶段,课程定位很难与区域经济相联系,不符合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

二、课程设置改革的几个亮点

自2005年以来,该校组织教师对“资规”专业课程体系先后两次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坚持课程设置要依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和具体的课程内容来自行业企业、来自社会实践、来自职业岗位,调整后的课程设置基本合理和符合专业发展的需要,呈现出一些值得借鉴的亮点。

(一)依托本校优势专业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为专业发展寻求合适定位

纵观目前“资规”专业所依托的平台(院、系),可以看出该专业所依托的平台是五花八门的,如地球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旅游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建筑系、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水土保持学院等。平台如此之多,而且各具特色,因此,绝不能沿用完全相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而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学科优势、特色和基础(包括师资),对自己院校的专业进行重新定位,突出自己的强项,不盲目追随社会上的熱点。

地质专业是该校的强势专业,无论在学科领域或者社会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力量,即以依托学校的地质优势为主,以桂林旅游优势为辅,办一个具有地质兼有旅游特色的专业。所以该校把“资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城乡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在土地、矿产、环境、水利、城乡建设等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的评估机构、事务所等从事研究、规划、管理和评估工作。

(二)发掘实用性专业方向发展潜力,调整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其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复垦方向虽不是该校强势甚至现有专业,但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些工矿企业由于建设和生产及城市化进程大量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土地,土地复垦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而我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正好符合这种要求。新农村建设给资规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为了适应社会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复垦专业人才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资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后,设置了土地评价与管理、城乡规划概论、水土保持工程学、土地整理学、土地复垦、地质环境修复与治理等相关课程。“资规”专业教师在参加相关培训同时,在参与社会项目的过程中,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条件,也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重视实践教学和应用软件教学,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改变“资规”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知识与技能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状况,必须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资源优势设计一套总体方案,构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此,资规专业设立了自然地理实习、测量实习、综合地质实习、土地复垦实习、土地整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旨在对对金属、非金属矿山已破坏、拟破坏土地状况进行野外踏勘,掌握土地复垦工作方法,编写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在野外踏勘了解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土地整理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土地平整、灌排设施、道路等工程初步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应用软件的教学,许多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地图学与计算机制图、AutoCAD、资源信息系统、ArcGis和Arcview的应用。

三、结语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要面向应用型、职业型发展,这是办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当前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须依托本校的优势专业,同时挖掘实用性专业的发展潜力,根据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和重视实践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毕华兴,朱清科.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4):16-18.

作者简介:高崇辉(1979-),男,江苏镇江人,讲师,主要从事土地规划专业教学和研究。

9.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九

1、山东省渔业资源增殖技术试验基地(乳山)(1)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

该基地座落在山东南部(乳山)塔岛湾畔,占地15000m2,规划建设水体4500m3,分虾蟹室、贝类室、鱼类室、海蜇室、越冬室、饵料室、化验室等生产实验单元,并下辖100亩中间培育池和蓄水池。现已有虾蟹室、海蜇室、越冬室、饵料室等2500m3育苗水体,并建有大型沉淀池4000m3,无阀沙滤池和平流沙滤池,有效过滤面积达300m2。基地配备了40kw海水管道泵、95kw大功率自主发电机组和2吨气暖锅炉,保证了水、电、热、暖的供应要求。我系可以利用合作方现有的生产场地与设施进行渔业资源增殖苗种培育与放流教学实习,另外对方为我方提供120m2的教学实习实验室。(2)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通过在基地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生产实践与科研工作,并培养良好的科研业务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有关虾蟹、海蜇苗种培育和增殖放流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基地实习的主要内容有:增殖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3)实习基地所进行的科研或生产技术活动 参加乳山市科研课题的实施,为当地养殖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4)实习基地能为实习提供的场地和设施

该基地拥有虾蟹室、海蜇室、越冬室、饵料室等2500m3育苗水体,养殖设施先进,实验仪器较多,另外为我方提供120m2的教学实习实验室。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良好的住宿和餐饮条件,交通便利。(5)实习过程中的特色项目 主要进行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和海蜇育苗,以及三个品种增殖放流。(6)学生实习的效果和成果

近年来,该基地作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先后接受实习生20余人次,撰写实习报告20余篇。

2、青岛鑫海渔业有限公司(1)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

该公司位于青岛市胶州市营海镇东营渔港。2002年9月与水产学院签订共建协议。主要负责海洋渔业系本科生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该公司成立于1981年,由最初的单一捕捞生产企业,发展成为拥有23艘大马力渔船、冷藏厂、渔轮修造厂、育苗厂、网具加工厂的综合性渔业企业。公司拥有职工300余人,其中各种专业技术人才60多人。以捕捞、加工、销售干鲜海产品、繁育各种虾蟹苗种、海水养殖为主,年产值在3000万元左右。(2)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通过在基地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科研工作,并培养良好的科研业务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有关海洋捕捞、资源调查、评估和保护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基地实习的主要内容有:渔业技术概论、生物资源调查技术、生物资源评估等课程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3)实习基地所进行的科研或生产技术活动 参加青岛市科研课题的实施,为科研外业调查提供技术支撑。(4)实习基地能为实习提供的场地和设施

该基地拥有23艘大马力渔船、冷藏厂、渔轮修造厂、育苗厂、网具加工厂。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安全的外业作业条件,交通便利。(5)实习过程中的特色项目 主要进行资源调查技术操作,增强学生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意识。(6)学生实习的效果和成果

几年来,该基地作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先后接受实习学生50余人,撰写实习报告50余篇。

3、青岛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1)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

2006年3月与水产学院签订共建协议,主要负责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部分教师的科研工作。该基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红岛镇东大洋,主要从事菲律宾蛤仔良种的繁育,拥有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高密度饵料藻类培养车间一座;高密度贝类幼虫、稚贝培育车间一座,面积700平方米;办公实验大楼一座。计划2003年年底再建成面积为800平方米的蛤类高密度培育车间一座,使菲律宾蛤仔以及其他贝类苗种年产量达到50亿粒以上,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2)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通过在基地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科研工作,并培养良好的科研业务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有关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和评价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基地实习的主要内容有:生物资源调查技术、增殖资源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3)实习基地所进行的科研或生产技术活动

参加指导教师和当地科研单位的科研课题实施,以及胶州湾的生态环境调查。(4)实习基地能为实习提供的场地和设施

该基地拥有700平方米的育苗车间,养殖设施和实验仪器先进。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良好的住宿和餐饮条件,交通便利。(5)实习过程中的特色项目 主要进行菲律宾蛤仔的育苗,以及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底播效果评价。(6)学生实习的效果和成果

该基地作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实习的新建场所,已接受实习生10余人。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在基地实习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在换水 本专业学生在进行卤虫孵化工作 本专业学生在暂养池投喂虾苗 本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对虾的干称放流 本专业学生进行虾苗计数

10.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十

关键词:欧盟农业与环境借鉴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调整与改革

(一)1992年改革

为了协调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立场,1992年6月,欧盟农业部长委员会正式采纳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方案,开始对其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系统的改革。关键的变化表现在从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其改革目标是:通过降低价格支持水平保障欧洲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控制农产品生产和财政预算开支的过度增长,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等,促进农村发展。

CAP的改革方案覆盖了欧盟75%的农业生产,因此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在解决农产品过剩和财政负担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欧盟国内农业支持水平仍然位居世界前列。从数量上看,出口补贴最多的产品是粮食;从价值上看,出口补贴最多的产品是牛肉和奶产品。以下实际补贴较多的产品依次为:水果和蔬菜、糖、其他奶产品、牛肉。较多依赖补贴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奶产品和肉蛋产品,包括:其他奶产品、乳酪、脱脂奶粉、蛋、牛肉、禽肉等。补贴较多的产品通常也是其拥有较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产品,显然,这会对粮食、奶产品、畜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有不同程度的扭曲作用。

(二)2000-2002年改革

为了面对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要求,特别是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压力,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强调对农业政策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提出建立欧洲农业模式,将共同农业政策转变为“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根据这一议程,欧盟确定将2000-2006年的农业预算支出按1999年价格计算冻结在每年405亿欧元的水平上,同时分步骤、分阶段地削减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谷物和其他重要农作物的支持价格降低15%,其后是否继续削减视市场条件决定;播种面积减少10%,损失的50%由欧盟补偿;牛肉支持价格将分三个阶段降低20%,同时通过提供直接收入补贴的方式补偿饲养者85%的损失;奶制品配额制度将继续执行到2006/07市场年度,分配给经济落后地区的配额将扩大,分三步将支持价格降低15%,农民收入损失的65%由欧盟补偿。通过结构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差、劳动力技能水平低的相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对生态脆弱地区和植树造林提供补贴,减少有害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实现农业多种经营,维持农村活力,增加农村就业。

《2000年议程》是共同农业政策问世40年来步子迈得最大的一次改革,影响也极为深远,一是促进了欧盟农业经济在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二是有利于新成员的加入,对WTO的谈判形成一个开放的有利局面;三是突出了非贸易关注和农业多功能对整个欧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包括支持就业、环境保护、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对乡村发展也采取了一些新措施。

共同农业政策作为欧洲一体化的基石,在促进欧共体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及欧盟内部环境的变化使共同农业政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农业政策与环境问题、竞争政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它们都将置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控之下。

(三)2005-2006年改革

1、改革的内外部原因

(1)从欧盟内部存在的问题来看,有一些是影响共同农业政策演变的重要决定因素。一个是环境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欧盟的农业发生了巨变,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质的严重下降,过度的使用土地降低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地下水被农业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污染,由于农业生产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自然物种的消失以及生物多样化的减少等等。所以,如何使欧盟的农业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维持现有的环境以及保护现有的自然遗产,在共同农业政策中纳入对环境有利的规章制度,是未来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问题。

(2)是由欧盟再次东扩引出的新老成员国的利益协调。2003年1月欧盟提出CAP改革方案。6月,各国农业部长会议经过多次讨论,对该方案最终达成了一致。这个方案突出了三个优先,即把农业生产的质量放在优先地位;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把农业食品安全放在优先地位。此次欧盟农业改革步骤在2005年起分阶段推进。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有不少困难。因为从2004年5月起,东欧十国已陆续成为欧盟的新成员,欧盟成员国从15国增加为25国,领土面积扩大23%,总人口达到4.5亿。但是,此次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中多数国家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也较低。欧盟的农业人口和农村面积因此而扩大,农村的发展、农产品的供给以及农民的收入差距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从预算的角度来看,欧盟东扩对原有欧盟成员国产生两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方面,现有成员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将下降10%-15%;另一方面,对新成员国的净预算转移每年约为50-100亿欧元。而且,这些新成员国对农业补贴提出各种要求。在欧盟扩大的初期,相比老成员国,新成员国获得的利益或许会更多些。欧盟原成员国的农民及农业利益集团会因为农业补贴这个“蛋糕”被瓜分而产生抵触情绪。

(3)应对来自WT0与贸易自由化的挑战。乌拉圭回合以来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欧盟的高国内支持与出口补贴备受美、澳和加拿大等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批评和指责,并导致了与贸易伙伴之间不断的严重冲突与纠纷。在2001年11月份的多哈会谈中,欧盟更是遭受了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国要求其削减和改革农业补贴的巨大压力。欧盟CAP也受到来自内部其他经济部门要求改革的压力。毕竟欧盟的农业只占GDP的2%,欧盟也不可能因为农业而妨碍其从WTO获利的机会。为了相互妥协,顺应贸易自由化的要求,欧盟在农业政策制定中不得不考虑来自外部贸易谈判与内部其他经济部门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在新一轮谈判中维护其农业地位,增强谈判能力。

2、改革内容:核心内容是直接补贴方式的变化,把挂钩的直接补贴改革为脱钩的直接补贴,将蓝箱支持转变为绿箱支持

(1)改革直接补贴方式:新方案提议建立与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单一农场补贴”制度。欧盟的直接补贴政策1992年开始实行,作为降低支持价格的补偿。“2000年议程”进一步将谷物的支持价格在两年之内降低15%,同时提高了直接补贴。上述的欧盟直接补贴政策虽然与当年的价格无关,但

是却与当年种植的产品类别和种植面积有关,属于对生产和贸易具有直接扭曲影响的政策。由于政策实行过程中对生产总量进行了限制,因此,属于蓝箱政策。

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原则上取消以上补贴,代之以“单一的农场补贴”。每个农民获得的补贴额将根据以2000——2002年为基期的情况确定,与当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多少无关,将不再属于扭曲生产的政策,从而可以归为绿箱政策。

新方案提议以农民在2000-2002年收到的补贴总量作为参考,对现存不同市场组织下的绝大多数的补贴纳入单一农场(不挂钩)支付体系中。并将每个农场有资格享受的补贴总额(支付资格)划分为几个部分,以便在农场被部分出售或租赁时,补贴可以随之转移。与以前的不脱钩的直接支付补贴相比,通过脱钩形式补贴农民收入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耕作物、牛肉和小牛肉、牛奶和奶产品、绵羊和山羊、淀粉薯类、颗粒豆类、水稻、种子与干饲草类。

欧盟农业支持政策转变的轨迹是从市场价格向生产者直接补贴转变,并逐步从挂钩的直接补贴向脱钩的直接补贴转变,使直接收入支持(脱钩与不脱钩)在补贴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共同农业政策的预算费用负担也逐步由食品消费者转向纳税者。

(2)稳定农产品市场政策。在以上补贴政策之外,欧盟继续执行以前的市场稳定政策。谷物保留现行的干预(保护)价格,基础干预价格不变,仍然为每吨63欧元。支持价格仍然实行季节变动,但是每个月的增加幅度减少一半。此外,对蛋白作物、能源作物、硬粒小麦、淀粉马铃薯、干燥饲草、稻米、坚果、奶制品等产品的支持价格、补贴方式和水平,也都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决定。

(3)加强对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新方案进一步强调了对环境等标准的建设和关注,规定各项补贴政策包括单一补贴政策,尽管可能不再与生产挂钩,但是却与遵守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等方面的法规要求相联系,称之为“交叉达标”要求。这种交叉达标要求也可以用于保护一定的农村自然景观。如果农民没有能够很好地达到有关的要求标准,则视情况按比例削减给予该农民的直接补贴额。

(4)建立新的“农场咨询系统”。这个系统是分阶段建设的,其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农场审计部门将定期地对农场投入物的投入水平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有关的环境、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要求。

(5)加强农村发展。欧盟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资金将大幅度增加,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范围也将扩大。这些规定从2005年开始实行。至于具体的措施,则由成员国或者地区政府决定。主要有四个内容:.鼓励农民生产高质量的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支持农民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生产;对实行高标准动物福利的农民实行补贴增加对年轻农民进入农业所进行的投资补贴。

(6)引入强制性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削减对大农场的直接支付补贴。为了改变补贴不平衡的分配格局,欧盟决定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采取不同的削减办法。新方案提议,对于直接补贴收入在5000欧元以下的农民免除调整,对于补贴收入额在5000欧元以上的农民按级别逐年递减。对于领到补贴在5001-50000欧元的农民来说,2007年削减幅度为1%,以后根据年补贴规模逐步递增削减,2013年达到12.5%的最大削减幅度;而对于领取补贴在50000欧元以上的农民,2007年削减幅度为1%;以后根据补贴规模逐步递增削减,2013年达到19%的削减幅度。据测算,此项措施每年可节省12亿欧元的支出。这些资金大部分将根据各成员国的农业土地面积、农业就业人口和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值进行再分配,以满足农村发展的具体需要。

二、对山东省的借鉴作用

(一)借鉴欧盟农业补贴措施,遴选补贴重点,加大补贴力度

在农业补贴中,调整补贴结构与增加补贴数量同等重要。要根据国内外农产品的竞争态势,努力使补贴结构合理化,突出补贴重点,提高资金补贴效率。一是重点补贴优质化、专用化农产品、绿色产品以及精深加工的农产品生产;二是农业投入品以良种和节水型灌溉中的水电费补贴为主,其中良种补贴又要向大豆、玉米、小麦和棉花倾斜,以降低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三是对受冲击较大的粮棉油糖等敏感性农产品主产县的中低收入纯农户和一兼户进行补贴四是以贴息贷款和直接补贴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方式,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收购、加工和销售活动。

(二)有选择地引入绿箱中的收入补贴政策

1.减免受冲击严重的粮棉油糖等农产品主产区、贫困地区以及受灾地区有关农产品的税收和村提留、乡统筹费。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由此发生的财税收入减少额,由政府转移支付解决。

2.建立农业保险补贴制度。第一,重点对粮棉油糖等敏感性大宗农产品,以及畜禽、蔬菜和水果等主要出口创汇产品进行保险补贴。第二,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重点对市场和生产风险高的棉花、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及我省农业主力创汇的畜禽、蔬菜等进行补贴。

(三)将粮棉流通部门的黄箱保护价收购资金,转为直接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的绿箱收入补贴

(四)充分利用微量标准允许的黄箱补贴,重点加大特定产品的补贴力度

可将小麦、玉米、大米和棉花这些特定农产品的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根据农民出售给政府的数量,凭发票直接领取补贴,然后在市场上自由采购。

(五)注意欧盟贸易壁垒的设置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冲击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生存环境,保证食品安全。为达到这一个目标,从2004年开始,欧盟正式禁止320种农药在欧盟的销售,其中涉及中国的农药产品多达60余种。由于这些农药广泛用于我省种植业,欧盟贸易壁垒对我省农产品出口影响巨大,对水果、蔬菜、谷物等多种农产品出口欧盟构成壁垒。

(六)发展出口优势农产品,培植和打造品牌农产品

山东省有许多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种养技术的优良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以及用这些优良品种的产品加工的名优食品。因此,做大做强这些土特名优产品,打响特种牌,是我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对策之一。如寿光近几年培育了如“乐义蔬菜”、“王婆香瓜”、“荣名葡萄”、“寿光大葱”等知名品牌,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王婆香瓜”无形资产被上海新世纪服务公司评估为3.3亿人民币,已成为该镇的支柱性产业,每年大量出口。

(七)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

食品安全是土特名优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非常重要的一道坎。跨越这道坎的有效办法是按照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组织生产,用安全无污染、富营养、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占领欧盟市场。山东省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可发展有机水果、有机蔬菜、有机茶叶、有机粮食等多种有机农产品。欧盟国家的消费者均十分欢迎有机农产品,这为我省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八)发展农业,但更要重视保护环境

1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十一

关键词: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展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国土资源、环境、规划管理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 使这些人才在我国城乡管理和城市化建设中发挥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储备。本文将对2009~2012年研究城乡规划专业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1]。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互联网上检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将2009~2012年的文献摘取出来, 将检索到的文献按照文献性质、字数、内容、发表时间、发表单位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数据分析可知, 期刊类文章23篇, 会议议论文章12篇, 专业类文献40篇, 这40篇文献全部下载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本文以40篇专业类文献为研究对象, 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进展情况[2]。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 对40篇专业类研究文献进行数量、文献来源和研究议题方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2 我国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展分析

2.1 研究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数量不仅可以反映研究内容的研究热度, 还可以真实体现出相关专家学者对研究课题的关注程度, 自1999年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十多年之间, 每年平均会出现7篇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 并且最近几年, 相关研究内容文献的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 其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上表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热度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1) 起步阶段, 专业研究初期, 其工作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心仍未确立, 每年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很少; (2) 成长阶段, 随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相关专业研究课题也逐渐增多; (3) 发展阶段,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展力度在逐渐加大, 其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发展相对完善, 研究成果颇丰。

2.2 文献研究议题方法

研究议题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出研究专家对研究内容的掌握情况, 还能体现出研究内容的科学知识深度, 传统研究方法是停留在文献资料查阅, 这种文献资料查阅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各研究议题的研究内容, 但是其查阅工作量非常巨大, 其研究效率很低。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 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方法逐渐变得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 通过对各研究文献的统计, 将其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得出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案[3]。

2.3 研究内容

通过对40篇专业类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知, 大多数专业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四个方面, 很多文献的关键词都会出现“课程体系”, 可见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具体教学内容数据如表2所示。

通过对上表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 集中体现在教学实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 各报刊发表的专业研究文献的研究方向可以体现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4]。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报刊发表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相关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研究的重点课题, 所以其教学文献的数量非常多, 并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 要想实现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和谐发展, 必须加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力度, 开展专业建设工程和人才培养战略。

参考文献

[1]赵映慧, 齐艳红.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2 (10) :101-115.

[2]赵晓清, 谈树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优化——以云南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17 (08) :103-116.

[3]关中美, 徐传阳.基于就业视角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8 (02) :145-153.

12.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十二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生态功能分区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生态功能分区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特定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它是制订区域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制订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这篇论文分成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综述.这部分主要论述国内外生态功能分区的定义与分类和研究方法类型及其实例,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对普兰店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分区的作用进行研究,采用GIS和指标体系评价法,评价普兰店市生态环境分区对社会全面发展的支撑程度和意义,并提出优化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是对普兰店市生态功能分区的研究,,确定普兰店市生态功能区划的范围,从普兰店市生态环境特征入手,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区划方法以及分区等级体系,对普兰店市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划分为3个一级生态区、8个二级生态功能类型、26个三级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总的说来有(1)可持续发展原则

(2)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3)区域相关原则

(4)相似性原则

(5)前瞻性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是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运用3S技术和一系列的的统计工作,形成一系列的评价图。根据普兰店市的实际情况和所获取的资料详细程度,本区划采用自上而下的划分方法进行。利用自然特征、行政边界和区域社会经济模式确定各级生态功能区的边界。

划分一级区划,主要依据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和土地类型的(完整性)。划分二级区划,主要考虑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划分三级区划,主要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待定)对于普兰店市生态功能分区等级体系,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普兰店市的生态功能区划分为三级。首先从宏观上以气候、地理特点和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划分一级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和社会经济主导方向划分二级生态功能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具体社会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要划分三级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的框架体系见图1。

对于划分的一级生态功能分区,请看图2,北部是山地森林生态屏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南部是平原生态农业建设区、西南部是丘陵平原生态城市建设区。

1)北部山地丘陵森林生态屏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本区面积大约为为976km2,大约占全区域总面积的30%。该区是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因此,该生态功能区的基本功能定位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中南部平原生态农业建设区

生态农业区在全市各地都有分布,东部河谷低地生态农业区、西北部丘陵生态农业区、中南部平原生态农业区,合计占总面积的29.24%,可见农业生态系统为普兰店市主要的景观类型。

3)经济建设与生态农业区

生态经济建设区主要分布在普兰店市的西南部、南部沿海、中南部及中北部,合计占全市总面积的44.70 %。其中,西南部的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区是普兰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对于划分的二级生态功能分区,请看图3,1北部山地森林生态屏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该区面积大约为485km2,大约占全区域总面积的15%,在北部山区成连续状分布。

2东部河谷低地生态农业区;

3中南部平原生态农业区;

4西北部丘陵生态农业与水源涵养区;

5中南部河道水体防护与水源涵养区;

6西南部生态经济建设区;

7南部沿海经济建设区;

8沿海盐田养殖区。

对于划分的三级级生态功能分区,请看图4,概括的说有1保护区

2水源涵养区:全市包括9个水源涵养区,分别为碧流河水库、松树水库、刘大水库、大梁屯水库、洼子店水库及大沙河提水口、五四水库、红旗水库、龙口水库和东沟水库。

3河道水体防护区

4土壤侵蚀防治区:防治区、北部土壤侵蚀防治区,该区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山区地带,该区域坡度大,不稳定斜坡分布多,植被覆盖度不高,生态系统极不稳定,是今后的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点。

5生态农业区

6经济建设区

7绿化生态防护带

8沿海盐田养殖区

普兰店市生态功能区面积比例请看表1

上一篇:不死鸟之殇诗歌下一篇:出口合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