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案

2024-08-15

浅析小学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案(精选4篇)

1.浅析小学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案 篇一

谈谈小学思品课的导入

上高县锦江镇中心小学 严火连

一堂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出示:三幅漫画,第一幅两个男同学在打架,闹得很凶。第二幅是在办公室里,老师在教育他们,两人都低着脑袋。(旁边文字)老师:“打架对吗?” 第三幅是老师在问哪你们为什么打架?两个男同学都仰着头说旁边文字:一个说:“是他先打我的。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三副画,你对他们打架以及在办公室的表现是怎样看的?”因为这种事情太熟悉了,学生纷纷发言。老师引出“当冲突发生后,我们怎么办?”然后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合理的处理办法以及谈论“老实是要吃亏的”这种说法。整堂课的教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明显。

2.小学思品课教学要儿童化 篇二

儿童成人化现象,是指儿童在心理、思维、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儿童和成人的这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不能真正地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自然属性,了解儿童拥有的积极的精神生活并能自身逐步完善起来,总认为只有在成人的照料和帮助下,儿童才能成长。

童年本来就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自然阶段,也是人生大树“根”的阶段,“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童年意味着未来,童年决定着未来。怎样使学生对思品课有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最近,我校开展了“书香故事满校园”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我就把这一活动融入到思品课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直观地接受道德观念,并具体地受到健康思想感染。借助于故事,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效果往往比冗长的理论阐述好得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强调了通过典范事例,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要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是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成功的新课导入,无疑为整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采用学生爱听、爱讲的故事进行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时,导入新课时我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让大家讨论孟母三迁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其他方法使孟母不搬家,大家通过讨论明白了邻里之间应怎样和睦相处。

二、挑选适合儿童特点的故事

思品课上讲的故事应该有利于组织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儿童特点,因此故事要有针对性,要有时代感,要反映社会生活,要有方向,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故事要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三、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故事情景

故事呈现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尽快体验和进入故事情景,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教师讲故事,学生阅读故事,学生叙述故事,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故事,学生表演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通过故事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诚信守信、相互包容、互帮互助、珍爱生命、尊重师长、勇于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

总之,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要巧妙选择故事,有效运用故事,符合儿童特点、心理及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浅析小学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案 篇三

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中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形成时期,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的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生活,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教学,让学生“披文以入情”,思品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就能得到有效统一。

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都仔细思考一下“学生

在有关本节课的学习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

学的铺垫?”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课间谈心、座谈会、民意调查、QQ聊天、互发Email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精神需求。这样在教学中就可

以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愿学”。本案例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发现引出课堂教学。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的心

态很自由、放松,不知不觉之中就实现了“披文入情”。这种自由开放的心态更有利于学生

主动投入和积极思维,更容易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实现思品课教学“学文、明

理、导行”的三维目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

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而学生对思品课兴趣

不高已成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品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

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思品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

么感兴趣,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学生在教学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课堂的乐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学”。要利

用学生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充

分合作、交流,尽显自我。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把道德教育

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创

造的天性。从中教师也会为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而深深折服!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

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教材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要用“活”并超

越教材,尤其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

向社会。社会生活赋予了思品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同时

也是思品教学最大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捕捉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为思品课教学涂上“七色彩虹”。教师

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才能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才能引

导学生养成参与实践,走向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在生活中觅道理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会

学”。思品课就是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达到思品课教

学的明理、导行之目标。

中学思品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品课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同,学生学习的主要不是客体化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充满主体选择的观念体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品

课具有学文、明理、导行三大目标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去“燃情”,“煽动”每一

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披文以入情”,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则其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言辞,新颖独到的观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将会大大地超出教师的预

4.小学思品课教学调查报告 篇四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重要阵地,在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它起到其他学科起不到的独特作用。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小学该科教育教学现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在今后的教研过程中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质量,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对我校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教学现状作以下调查、分析。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现状;研究对策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全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师队伍现状,各班品德与社会课的开课情况,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以及学生的品德状况,更重要的是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以便有?对性地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上好每一节课,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快地与新课改接轨,使我们的学生先成人再成才,进而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材。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访谈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学校校长、全校一年级到六年级该科任课教师以及一年级到六年级各班抽出的20名学生。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调查之前与各位调查者不打任何招呼,做到即谈即记录。教学实践调查:主要通过对课堂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发言情况以及学生亲身的表现情况来发现。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领导重视构建学校德育品位

六塘小学以构建“明德明礼”为主题,采取科学发展措施,长期开展一系列活动,学校德育氛围高涨,学生良好的品行蔚然成风。一天记一句关于礼仪的名言警句;一周背一首关于礼仪的古诗古词;每月出一期关于竹子的作文报刊;每班成立一个图书角;每期举办一次读书主题活动,“五个一”活动,使得六塘小学洋溢着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学校推进“礼仪”班级建设,班名、校训、校歌、黑板报、公布栏、图书角、特色角呈现个性化,使班级真正成了学生发展个性的绿洲。遍布校园各处的一草一木、“礼仪文化温馨提示”,赋予每一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并使其成为陶冶感染学生的“礼仪经典诗词”。

2.品德课教学研究前景令人担忧

六塘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一向紧缺,20名教师中没有一名专职品德老师,均为兼职,而兼职教师绝大部分承担了一门主科还兼职班主任工作。在当前教育形式和教育质量观的偏差下,这些教师不得不将精力重心倾向于语、数学科,从根本上削弱了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从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教师传授内容从不关注,倒是对教材的文图资源挺感兴趣。由此可见,国家新课程改革是很有成效的,课程资源也是受学生欢迎的,可学生对品德课堂却是厌恶的。品德课已失去了它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相反,语、数科倒成了德育的主载体。总之,品德课教学研究的构建、发展、创新,确实令人担忧。

(二)问题剖析

就调研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六塘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现状“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学校充分发挥了德育的“隐性”功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忧的是学校忽视了德育的“显性”功能,而课堂教学就是这一功能的主载体,可以说是“名存实亡”。造成这一现状,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质量观严重偏向

尽管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实际上应该说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阴魂不散”,并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及近些年来的新课改的层层推进,我想从领导到教师心里自然清楚,也知道有智无德之才乃社会之害,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宁可无德也要有智。层层压力之下,小学也变成据以提高教学质量(语文和数学)为中心,尤其是把“德”育课堂看得无关紧要。以致课改多年,小学语数教学轰轰烈烈、改头换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而小学品德却只有教材变得漂亮,教育教学质量却无人问津。这无疑也阻碍了教师、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努力,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品德及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

2.品德教师观念急需转变,素养有待提高

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的任务最终会落到任课教师的肩膀上,只有全体的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才能支持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才能以担任品德课的任课教师为荣,才能够为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从而推动这门课程的发展。

四、几点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首先,上级主管部门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认真调研,对小学的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高度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小学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进入正轨。加强监督和支持的力度,才能最终把小学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相关要求落到实处。

其次,小学的校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课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正确理解品德课的本质及作用,才能把品德课的教学真正当作育人的主渠道落到实处,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制定相关的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对品德课的任课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明确的要求,指导和评价教师的工作,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二)转变观念,重视培训

不管是兼职的老师,还是专职的教师,只要你教这一课,你就要尽心尽力地把它教好,不能有麻痹思想,更不能应付,要把品德学科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加强学习,认真钻研,要成为品生、品社学科的行家能手。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们要敢于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要害怕失败,只有敢于尝试,才能发展。

(三)完善体系,科学评价

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尤其在对教师绩效工资的评定时往往把“育人”的成效忽略不计,而重点突出了“智育”的分量,这无疑对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误导的作用。品德课教学教师教的如何?学校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学生学得如何?教师心中无底。仅仅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该生给自己的留下的直观印象打出一个等级或者分数。这种直观印象往往又是以语文、数学的得分为依据。这也是造成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现状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宁安,马淑寅.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调查[J].宁夏教育,1989(9).作者简介:

上一篇:乡镇临聘人员聘用合同下一篇:两个月宝宝胃口不好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