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案例观察

2024-08-03

幼儿园案例观察(精选12篇)

1.幼儿园案例观察 篇一

观 察 型 活 动 教 案(范例)

小班科学活动:滑滑的海带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能品尝到各种海带食品,一天中午,班上孩子的午餐就是吃的海带排骨汤,几个孩子比较喜欢喝海带汤,并从汤里捞出海带,边吃边说,这海带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怎么做的,真好吃等问题,为此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和品尝海带,了解海带的基本特征和常吃的几种海带菜肴。

活动目标:

1、从认识海带的过程中萌发对海洋植物的兴趣。

2、用看、摸、比、模仿、品尝等方式感知海带的主要特征,学用词语“滑滑的”、“皱皱的”等来表达海带的特征。

3、知道海带的名称、主要特征及常吃的几种海带菜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吃过海带。

2、材料准备:完整的干海带若干,装了清水的盆子,凉拌海带一盘,海带生长在海里影像资料。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干海带。

(1)教师提问:桌上放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长长的、皱皱的)象什么?上面白白的东西是什么(盐)?

(2)用手摸摸海带,舔一舔指头,说说感受。

2、幼儿泡海带。

(1)将海带泡入水中,观察海带的变化。(2)幼儿观察变湿的海带,说说海带的变化。

(3)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说感觉怎么样?找一找海带的“根”在哪?刚才上面有白色的盐哪去了?

(4)说一说几根海带有什么不同。

3、幼儿观看海带的影像资料。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海带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吗?(2)看影像资料,说一说、学一学海带在海里的样子。

4、幼儿尝海带。

(1)教师出示凉拌海带,让幼儿说说菜名。(2)幼儿尝海带,说说味道。(3)教师提问:海带还可以怎样吃?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有用的指纹

设计思路: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手指被刀子划破了,不久他的伤口愈合了,他发现新长出来的指纹和原来的指纹一模一样,就问我:“手指上的皮肤为什么有一道一道的纹路,而其它地方的皮肤没有呢?”我设计了此次活动《神奇的指纹》。本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保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指纹的过程中萌发对周围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望。

2、能对指纹进行探索和比较观察并大胆表达和概括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

3、了解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同,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有三种类型及具有特征记号的用途。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指纹画展

2、录像《黑猫警长》

3、放大镜、油印、白纸、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参观指纹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看画展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

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小班科学活动:一串红

设计思路:

一日晨间活动,冬冬在墙角玩耍,发现了枝头红红的花朵,产生了好奇,这是什么花呀,怎么是一串串的?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的注意,都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根据《纲要》精神,从生活和游戏中来选取科学教育内容,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一串红,激发幼儿的观察和探究欲望,特设计该活动,发展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丰富幼儿的知识体验。

活动目标:

1、懂得爱护花草。

2、运用了多种感官感知一串红的外形特征。

3、知道一串红的名称及其主要特征。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吃过一串糖葫芦或一串葡萄的经验。

2、材料准备:4盆一串红、4盆其它种类的花。一串红花朵照片 活动过程:

1、自由观察一串红。

(1)找一找:一串串红红的花。

(2)请个别幼儿介绍一串红:谁知道这是什么花?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一串红的外形特征。(1)看一看:引导孩子有序观察一串红。(2)闻一闻:了解一串红的气味。(3)说一说:一串红象什么。(4)学一学一串红的样子。

3、教育幼儿爱护花朵。

你喜欢一串红吗?为什么?幼儿园哪里还有一串红?

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糖果

设计思路:

糖果是孩子们爱吃的一种食品。小班的孩子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粮果,他们对这种东西感兴趣,有好奇心。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科学教育目标也提示我们: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入手,引导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我们选取此内容,在孩子日常生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其多感官参与,有目的、较系统地感知事物,培养其观察能力,并认识到观察对象的多样性。以从小养成关注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运用看、摸、闻、尝等多种感官,观察发现糖果的不同种类和不同味道。

2、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意愿。

3、乐意与同伴分享食物,并能大胆参与活动。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颜色、种类的糖果。

2、盘子若干个。活动过程:

1、导入。

小朋友们好!今天贺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样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

2、出示糖果。

指导语:今天贺老师带来的是一粒糖果,你们看它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漂亮吗?

贺老师还带来了许多糖果,小朋友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找一找,看有些什么糖果呀?(向小朋友提出不能剥开糖果的要求)。

3、观察糖果。

①对没有剥开的糖果进行观察。

指导语:糖果都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找一找糖果里有没有最大的糖果和最小的糖果?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对糖果的颜色、软硬、大小等进行小结)

②对剥开的糖果进行观察。

指导语:现在请小朋友把糖果剥开,看看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对其提出不能把剥开的糖果吃掉的要求)

你剥开的糖果是什么样子的?这两颗糖有什么不一样呀?你剥开了几颗糖?你是怎么打开糖果的?(引导幼儿大胆表达)

4、品尝糖果。

指导语:小朋友刚才吃了糖,你们都尝到了什么味道的糖果呀?

延伸活动:今天贺老师想问小朋友们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每天吃很多的糖?(引导幼儿了解吃多糖长蛀牙)。请小朋友去找一找、尝一尝家里有什么糖果,它们是什么味道的,明天回来跟你们的好朋友说说好吗?

2.幼儿园案例观察 篇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激起兴趣, 引入新课

1. 从生活问题设疑入手

去年是我们祖国建国60周年, 10月1日这天, 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画面。 (观看视频)

有2个摄影师为这个方阵留下了美好的瞬间, 小朋友看看, 为什么同一个方阵, 拍出来的照片却不一样呢?

2. 揭题, 引入新课

因为这2个摄影师拍照时所站的位置不同, 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也不一样。观察的角度不同, 所看到的事物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评析】采用与时俱进的素材, 引入本课教学, 声色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组织活动, 引导观察, 自主探索

1. 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1) 符老师也喜欢拍照, 你们看, 符老师带来了2张, 你们可知道老师拍的是哪儿吗? (课件显示) 仔细看看, 这两张照片一样吗?

(2) 拍的是同一个教室, 为什么拍出来的照片会不一样呢?

(3) 你能猜出哪一张是站在教室的前面拍的?

另一张是站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4) 师小结:同样一个教室, 分别从前面和后面观察, 所看到的场景也就不一样。站在后面, 看到教室的前面;站在前面, 看到教室的后面。

【评析】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2. 指导观察, 拍摄小熊。

(1) 本位观察

同学们, 刚才你们欣赏了老师拍的照片, 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啊?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可爱的小熊, (师指一组的4个同学说) 像这样, 4个小朋友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熊, 看到的小熊的样子又会是怎样的呢?

师示范:老师太喜欢这只可爱的小熊了, 想把它拍下来, 请看, 老师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架起一架“照相机”, 坐正姿势, 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小熊, 仔细看看, 你镜头里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再拍。 (示范两个方位)

学生拍:你准备好了吗?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小熊, 仔细看看, 你镜头里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数“1、2、3”, 小朋友一起喊“卡嚓”。耶!一张照片诞生了!

请小朋友想一想, 你拍出来的小熊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组长从大信封里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6张照片, 放在桌子上, 小组同学找到自己拍的那一张。

反馈:前面、后面:

你拍的是什么样子的? (贴图在黑板) 跟他一样的请起立。你为什么选这张?

(预设) :生:我坐在小熊的后面, 看到的是小熊的背

生:我站在小熊的前面, 看到的是小熊的脸

左面:右面:

你拍的是什么样子的? (贴图在黑板) 跟他一样的请起立。请选对的说说:你为什么选这张?

(预设) 生:我坐在小熊的左面, 看到小熊的左耳、左手、左脚…

生:小熊的嘴朝着我的左面

请选错的说说你现在明白了吗?

比较左面、右面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 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重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确保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熊的图片, 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正确区分小熊的左侧面和右侧面,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 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 移位观察

第1次移位:刚才我们从自己的位置上给小熊拍了照, 想不想换换位置, 再给它拍几张?

要求:其他人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时针方向换位置。

学生拍:你准备好了吗?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小熊, 仔细看看, 你镜头里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老师数“1、2、3”, 小朋友一起喊“卡嚓”。耶!又一张照片诞生了!

请小朋友想一想, 你拍出来的小熊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找到自己新拍的那一张。

反馈:小组里的同伴互相交流一下, 你为什么选这张?

继续移位观察: (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熊) 要求同上:小伙伴们互相看一下, 你的同伴都选对了吗?

发挥想象:随机请一个小朋友起立, 其他人想一想, 起立的小朋友看到的是小熊的哪一面?小组讨论, 并由组长举出图片。

小结:通过刚才给小熊拍照, 你知道了什么?

练习:有一些小朋友看到我们班同学玩得这么开心, 他们也想为一只小猴子拍照, 让我们来认一认这4个小朋友, 他们分别是谁呀?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呢?先静静地思考一下, 请把书翻到94页, 让我们动手连一连。

反馈:指名上台说。

小结:通过连线, 你又知道了什么?

【评析】移位观察, 并找到相应的视图,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 从而真切感受到观察同一个物体, 观察的角度不同, 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三、联系生活, 实践运用

1. 观察汽车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这里有一辆汽车, 3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它, 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先静静地思考一下, 请把书翻到95页, 让我们动手连一连。

反馈:指名上台说。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 通过想象判断每一张照片是谁拍的, 适时地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 看到的样子不同”提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 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 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 发展了空间观念。

2. 拓展延伸

找位置游戏:我们边玩边学, 学得很开心,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找位置的游戏, 好吗?请组长把小熊放到抽屉里, 拿出水壶。

(1) 壶嘴对着组长。

请组长拿出小信封, 取出信封里的4张照片, 组员迅速从组长那儿抽出一张照片, 根据手中的图片找到相应的位置坐下。比一比, 哪组找得快。

(2) 转变壶嘴方向。小水壶朝一个方向站累了, 请组长帮它转个方向, 把壶嘴对着别的小朋友。请你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 再观察一下水壶, 还能坐在原地不动吗?想想你该坐在哪个位置?赶快找一找坐下来吧。

四、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 想一想, 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 在观察的过程中, 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园案例观察 篇三

“数数找家”的活动材料由1张画有25个空格的操作底板和25块方板组成(如图1)。操作底板的横排以数量(1~5)为维度,纵列以车子种类(5种车子由上到下分别为三轮车、小推车、滑板车、小汽车、拖拉机)为维度。幼儿根据操作底板上车子的种类、数量两个维度来确定摆放方板的位置,将25块方板全部正确放入操作底板的25个空格内即为完成。完成后幼儿需要自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检查完后取空白记录纸进行记录。

音音曾经玩过等积异形板(有五种不同形状,每种形状的数量为1~6块不等,如图2),已能按形状对等积异形板进行分类,并按照分类结果点数各个形状的等积异形板,点数完后还能在半开放式记录纸上记录。音音还玩过数物对应板(包括操作板、上有1~7个圆点的积木、带有1~7数字的积木、由低到高的7根木柱、各种颜色的圆环若干,如图3),能熟练地完成1~7的圆点积木与数字积木的对应排序,根据木柱的长短从左至右依次排序,插入操作板中,并在木柱上插上与数量对应的圆环。音音也玩过“找朋友”的游戏(材料包括4种颜色、4种形状的纽扣各2个,如图4),能完成相同图形纽扣的配对,并按照颜色和形状两个维度有规律地排放纽扣。因此,在已有分类和数数的基础上,玩“数数找家”的游戏是适合音音的发展水平的。

活動记录:

教师:“音音,你想选择什么材料呢?”

音音:“我想选择‘数数找家’。”

教师:(取出画有5辆小推车的那块小方板)“你是怎么为车子找到家的?”

音音:“先看看它住几单元,这里有5辆车子,所以住五单元,它是黄色车子,所以住这一层楼(用手指)。”

教师:“你觉得这个材料对你来说难不难呢?”

音音:“我觉得挺简单的,我会玩得很好。”

音音在桌子前面坐下,从数量1的方板开始摆放,每取一次方板都站起身在操作盒中快速翻找,神情专注。她先取出“1辆滑板车”方板,将它放至第1列第3行,又将“1辆拖拉机”方板放至第1列第5行。接下来,她从盒子中取出“4辆小汽车”方板,看了一眼,又将它放回操作盒内,继续在盒内翻找,最终取出“1辆小汽车”方板,将它放至第1列第4行。接着,音音从盒内翻找出“1辆小推车”方板,将它放至第1列第2行。此后,音音不再按照数量取方板,而是随机从盒中抓取方板,取出一块后先目测方板上的车子数量确定单元,再按照车子种类摆放至操作底板相应的那层上。在取“4辆小汽车”方板时,音音先将方板放至“3辆小推车”的位置上,随后立刻将方板向下拉,放入第4列第4行。而后,她继续通过目测快速地摆放方板。

音音取出“5辆小汽车”方板,将它放至拖拉机那一层的最后一格,随后立即将“小汽车”方板上移至第5列第4行,接着将“2辆拖拉机”方板放入第2列第5行。音音将“5辆拖拉机”方板放至“3辆拖拉机”的位置后,两手各抓取一块方板,右手拿着“5辆滑板车”方板先在第1行比对了一下,然后将它放入第5列第3行,右手则将“4辆拖拉机”方板直接放入第5行中唯一的空格。最后,她看到操作底板上第1行还有一个空格,就快速起身将材料盒中最后一块方板放入空格处。

教师:“你完成了吗?”(音音点点头。)

教师:“那你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音音:“检查。”

音音用目测的方式开始检查,很快发现“4辆拖拉机”方板和“5辆拖拉机”方板放反了,她迅速调换了两块方板的位置。她从左到右来回检查,最终微笑着对老师说:“好了。”

教师:“你刚才调整哪里了呢?”

音音:“这两个(用手指刚才调整的两个)。”

教师:“红色的4辆拖拉机和5辆拖拉机放错了,对不对?”(音音点点头。)

操作完成后,音音取来记录纸和水彩笔进行记录。她取出黑色水彩笔在记录纸左上方画了1个正方形,并在正方形中间点了1个圆点,随后依次画了带有2~4个圆点的正方形。在第二行,她在5个方格中依次画了1~5个正方形。在第三行,她先画了1个正方形,并在正方形中画了1个小女孩,然后又画了一个正方形,在正方形中又画了1个小女孩。接下来,她开始画第三个正方形,并在正方形中画了3个圆圈,还在每一个圆圈外围画上了花瓣。她停顿了一下,又画了第四个正方形,并在正方形中画了2个蝴蝶结。此时,2个蝴蝶结已经将正方形占满,她思考了一下,在第4个正方形的右下角紧挨着画了一个小正方形,并在其中画上了2个蝴蝶结。之后她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在其中一个的里面点了4个点,在另一个的里面点了1个点。在第四行,她画好一个正方形后停了下来,略加思考后在正方形中画了一辆简单的小车,接下来经思考后在第二个正方形中写下了数字2。之后,她快速地将第四行和第五行记完,正方形中依次用数字1~5来表示车子的数量。看到最后一行画不下了,她就在第五行右边接着用正方形和数字(1~5)记录(如图5)。

教师:“记完了吗?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是怎么记录的?”

音音:“把这个数字画上,下面我用正方形表示。”

教师:(指第二行)“那这一排呢?”

音音:(指第二行前两个正方形)“这一排两个是用小人表示的。”

教师:“哦,那第三个方格中小人画得太多,看不清楚了,对吗?”

音音:“这不是小人,这是我画的小花,但是画得太多了,就看不清了。”

教师:“后来你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音音:“我想到用蝴蝶结来表示,后来我又用圆点来表示,最后我用数字来表示。”

教师:“为什么最后用数字来表示?”

音音:“因为我在家都没有练习过数字。”

教师:“因为没有练习过数字,不太熟练,所以最后才想到这样的好办法,对吗?”

音音:“嗯。”

教师:“这真是一个好办法!那旁边的这些方格为什么多出来了呢?”

nlc202309081545

音音:“最后一排没有地方了,所以我画在旁边了。”

教师:“今天你按照计划完成了任务,最终想到了很独特的记录方式,真棒。”

(扫文末二维码可观看以上案例的视频文件——编者注)

解读:

音音在操作前能够准确表述材料的名称,并且通过确定车子数量以确定单元(列),通过观察车子种类以确定层数(行),最终将方板放入正确的位置。这说明她对任务十分了解,对于操作策略的选择也有清晰的思路。音音对于材料难度的认知是“简单”,并且预测自己会玩得很好。在操作过程中,音音仅通过目测即能快速确定车子的位置,也没有出现点数行为,在7分钟内就能完成操作,可以看出音音对自我的认知比较准确。

在操作中,确定车子位置对于音音来说难度较低,起初音音先选择拼数量1的方板,但由于每取一次材料都要站起身在操作盒中按数量翻找导致效率不高,因而她及时调整策略,不再按照数量拼摆,而是随机抓取方板直接摆放,提高了效率。操作结束后,音音及时检查并加以修改,体现出了她对操作过程的监控和修正。

音音操作后的记录非常有特点。音音首先用图像、图符来记录是因为这是她已经掌握的、比较熟练的表达方式,她在记录过程中因出现“画不下”的问题而逐渐进行修正,最终发现用不太熟练的数字进行记录更加简洁、有效,说明音音对自己的水平有一定的认知,选择的策略也比较适合自己的水平,且比较有效;音音遇到困难时能及时修正,调整策略。音音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记录方式,能较为完整地反思记录中遇到的“画不下”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回应:

操作前,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询问音音要选择的材料以及操作方式,引导音音进行计划并思考策略。在操作完后,通过提问“下一步要做什么”引导并提示音音进行检查。在记录完后,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音音反思对记录策略的调整,并鼓励音音独立操作和坚持完成任务,帮助音音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下一步计划:

教师可调整材料,以增加难度。如可以将圆点变为数字,从点物对应升级到较为抽象的数物对应,或将横排圆点数量由1~5增至1~6,也可以将横排数量由现在的按1~5递增排列变成随意排列(如2、1、4、3、5等)。操作完成后,为了幼儿能够及时进行自我监控与修正,可设计答案板(将完成的材料拍照、彩打并过塑,如图6),供幼儿对照答案板,进行自查验证,起到监控与修正的作用。在记录方面,对于中班上學期的大部分幼儿来说,要关注二维表格的特征并记录操作过程有一定的困难,下一步可设计与操作底板内容相同的记录纸。幼儿仅需在记录纸上的方格中记下方板上的内容即可,以降低记录难度。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教师还可在操作前增加一些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丰富计划的细节。

4.幼儿园小班第一学期观察案例2 篇四

实录一:

安安上街去买菜了,手里还拿着“菜刀”,我走了过去,问道:“你怎么拿着菜刀上街呀?”他看了我一眼,没有回答,我说:“你的菜刀好久没用了吧?是不是想磨一磨快呀?”他马上说:“嗯!”我找来了一块积木,拿起“菜刀”在上面磨了几下,说:“这下菜刀可快啦,你要小心拿回家哟!”他点了点头,就回家去了。他在家里的地板上坐了下来,拿着“菜刀”晃来晃去,一会儿又把它放进了口袋里。我买了一条鱼去他们家里做客,我问他:“爸爸在家里干什么呀?”他马上说:“我烧饭。”我说:“送给你一条鱼。”他接过就要往锅里放,我说:“这条鱼还没有杀呢,你用什么东西杀鱼呀?”他从口袋里拿出“菜刀”,说:“我来刮一下鱼鳞。”我说:“菜刀能刮鱼鳞,还能干什么?”他说:“还可以剖鱼肚皮。”他就认真地把刀放平剖起了鱼肚皮,我说:“这刀很快的,小心你的手,用好了以后也请哥哥帮个忙把青菜切一切吧?” 安安点点头,孙适听了,说:“我去买青菜。”就飞快地买来了青菜,拿了“菜刀”切了起来。

分析与思考:

5.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 篇五

案例:习作指导课,许多教师不管年级、无视学生,课堂板书出现了统一的问题: 写人类作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

写事类作文: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景类作文: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想象

想象类作文:大胆想象、展开联想 请联系上述案例,结合教学现状,进行诊断分析后,并提出矫正策略。

二、案例分析

两位老师对五年级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进行了不同的设计:

甲:在学生自主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文访谈的主要内容后,分小组讨论、探究:季羡林爷爷是怎样读书与学习的?并进行了拓展:“和季羡林爷爷相比,我们有那些差距?之后进行了小组交流。最后,教师小结。

乙:在学生自主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文访谈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改写课文,并对改写的情况进行了交流、点评。

你对以上两位老师的设计有什么看法?请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分析之。

三、例举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评价语言,试分析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乐清 卢发善)

语文课堂诊断案例

【问题呈现】

[案例一]

《在仙台》中的“颇受优待”内涵较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解时,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告诉学生:只要认真把课文读读,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反复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渐渐地似乎“理解”时,一学生又提出:“老师,反正我觉得,‘我’在仙台吃着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住处蚊子又很多,根本说不上什么优待。”此刻,老师有些不耐烦了,生气地说:“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都认为是优待。”那学生满脸通红,委屈地低下了头。[案例二]

《凡卡》阅读的最后质疑阶段,一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开头这样写道:‘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凡卡写信用的‘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呢?”也许是学生的提问太突然,也许是学生的问题太古怪,教师一时不是如何是好,于是就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东西到底是谁的”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众说纷纭,最后也也没有过令人信服的结论。无奈,老师只能说:“其实,这些到底是谁给的并不重要,我们要关注的是凡卡的命运。“听了老师的话语,学生有的点头,有的茫然。[案例三]

《开国大典》中有这么一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句子包含着丰富的形象和情感,是学生理解感受的。教者便对此进行了讲解,先向学生介绍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然后告诉大家,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成千成万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终于盼来了这一天。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出去很远很远,传到全国各个地方,人们无比兴奋,无比激动。[案例四]

阅读《月光曲》“兄妹俩的对话”时,教者发现学生虽能从中体悟到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情感,但朗读时难以真切地表达这种情感,便这样引导:“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妹妹是那样酷爱音乐,可是他们家实在是太穷了,连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作为哥哥,他深深地为自己难以满足妹妹的一个小小的要求而感到难过,感到悲伤。他没有责怪妹妹,而且安慰妹妹。这是多么好的兄妹俩啊,如果你想到这些,你一定会把这种兄妹俩的感情表达出来的。”经过这番讲解,学生似有所悟。但再朗读时神情和语气也有了变化,但听得出,孩子这种情感表达还是虚假的、强装的,并非真实情感的流露。【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集中反映了当今语文教学中“讲解”出现的种种偏向。如今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者对“讲解”很多人不敢提及,纵然万不得已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联系上面的案例,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在“讲解”的问题上存在着以下偏向:

一是轻视“讲”的地位。案例一中,由于课文背景生疏,学生对“颇受优待”难以理解,纵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再怎么去阅读,对其中的迷惑也还是迷惑。如果教师对当时的背景简单讲解,告诉学生:时值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我国经济技术落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低下,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一点地位也没有,到处受人欺侮。在此基础上这样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在仙台得到了怎样的优待?你对“这里的优待”是怎么理解的?这样,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便可以联系课文,准确理解:①在当时的背景下,鲁迅在仙台能够得到“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担心”的待遇,这应该说是一种优待,这说明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②鲁迅搬家前住处“蚊子颇多”,搬家后“每天要吃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表明他在仙台的待遇算不上什么优待,是“物希为贵”的优待,而这种状况的改变是几个职员无能为力的,这说明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③虽然鲁迅说自己受到了优待,然而他的饭食如此之差,而藤野先生对鲁迅这位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是那样关心,说明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真诚关心。可见,提倡自主学习,是让主体于学生,让主角于学生,但决不意味着教师从课堂完全退下了。否则,课堂还要教师干什么。事实上,由于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由于课文背景和课文内容的陌生,学生阅读中总可以出现种种困惑,有些困惑仅靠学生间的互相启迪难以解决,如果教者抓住重点,简单讲解,学生则可能恍然大悟。因此,对学生的难点、疑难等进行必要讲解,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学生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

二是错失“讲”的良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往往是引导深刻理解、深切感悟的很好机会。这种机会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只有敏锐地捕捉,合理地借用,才能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生成。上述案例二中,学生提出的看似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似乎与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关系不大。其实,只要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会觉得学生的问题颇有使用价值。认识到这一点,教者可围绕“这些东西是谁的?是怎么来的?他为何放在老板的立柜里”等问题讨论,这样学生必然明白: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不会。因为老板决不会这么寒酸。显然是凡卡的,那他为什么放在老板的立柜里呢?可见,这是凡卡的“杰作”,它包含了凡卡准备写信的丰富情境。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了写这封信”为题引导想象叙述,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画面中理解凡卡的“煞费苦心”,并与结尾“地址不详”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深入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虽然,教者只是进行的适当的提示,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学生对其中的形象内涵、情感内涵、语言艺术,就有了具体深切了感受。

三是轻视“讲”的方法。“讲授”在任何学科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的作用,但对小学生而言,讲解决不是“滔滔不绝”的演说,也不是“独占讲台”的报告,更不是“高谈阔论”的讲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合适的方法,使语言形象具体,语言情感真切,语言艺术显化。

上述案例三,教师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这无可厚非。但这里的讲解变成了灌输,虽然学生从道理上似乎明白了,但语言文字给学生是还是抽象的概念,而未曾变成具体的形象,这样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就小学生而言,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难的讲解,很重要的是要把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形象中感悟语言的内涵,在形象中感悟语言的情感。同样是这样的难点,一教师是这样进行讲解的:先引导回忆以前所学的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课文:《粜米》、《珍贵的教科书》、《千里跃进大别山》、《艰苦的岁月》等,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旧中国人民生活的苦难以及为了摆脱苦难中国人民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此基础上这样引导:“你觉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通过想象,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宣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有的说:这声音传到了刘胡兰的家乡,大家一下子拥到了刘胡兰的家里,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她爸爸、妈妈来到了刘胡兰 的遗像前,喃喃地说:“胡兰子啊,你听到了 吗?你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终于有了出头的日子啦!” „„

可见,善于捕捉语言形象的聚焦点,简单点拨,合理讲解,多向拓展,这是重要的讲解方法,这样,学生就能透视的语言形象就一定是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学生感受的语言情感也一定是自然真切、具体实在的。

案例二教师想通过讲解,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情感与课文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切、深入地感受课文情感。但是,语言情感的诱发靠抽象的讲解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建筑于具体形象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语言文字一旦被用来表情达意,他就成了具有情感内核的活体。在语言作品的阅读中,阅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思在一处,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感受到作者情思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情只有与课文感情融合一起,他们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才是全身心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令人激动的人和事,面对叫人感动的景和物,学生也会和成人一样动情动容。面对影视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学生往往也容易动情。可见,生活是解读课文内容的钥匙,是诱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对情感丰富的内容,可唤醒学生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让他们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使课文情感的感悟与学生自我真情的表露融为一体。请看,当另一个老师在学生情感感悟不深的时候是这样引导的:

师:读了这一片断,我不禁想起这样一件事:那天,校长向我推荐了杂志上的两篇教学论文,他告诉我,文章是两位青年教师写的,嘱咐我细细看看,并认真地说:“要是这两个教师能到我校工作该有多好!”听他这一谈,我不禁脸一热,自己工作快十年了,可„„我忙说:“校长,都怪我们不争气。”校长一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不,我是说着玩的。”望着校长,我心头一阵激动,不知说什么好。校长的话像重锤一下敲在我的心上。我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他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希望,感受到了他对我的理解和宽容。你们生活中可能也有类似的事吧。

生:那次,同桌张翔买了件羽绒衫,可我老是穿那件棉袄。那天一到家,我便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买件羽绒衫吧,看人家张翔„„”“是啊,是该买。”停了一会她说;“可是,一件像样的羽绒衫得200多块呢!”望着妈妈焦急的样子,再看着她满手的老茧,我不禁后悔起来,忙说:“妈妈,我说着玩的,其实,我这棉袄不一样防寒吗。”妈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我抬头看时,她眼圈红了。(说到这儿,该生声音低了下来,显出难过的样子)

(其他学生发言略,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

在学生阅读感受不深,朗读表达失真之时,教者若有所思,巧妙沟联,情真意切地讲述了自己类似的生活体验,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丰富的生活一下化作了学生精彩的回忆,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文中情境,达到了朗读的理想境界。【矫正策略】

综上所述,实施自主学习,决不意味着可以丢弃讲解,相反恰恰给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很好地用好讲解,才能引领学生排除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而要发挥讲解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讲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准确、流畅、清晰、生动的描述,循循善诱、层层推理、点滴入微的讲解,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语言为形象,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凸显教学重点,清晰学生疑点,突破学习难点,不断引领学生从“山穷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有一村”的佳境。

二是把握“讲解”的契机。应该把握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知识困难的环节,放在这样的时机去讲解,即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给学 生创设一种愤悱的状态,让学生处于一种最渴望得到知识的境况中时再讲,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让知识的关键在水到渠成的时候讲解给学生,这便是抓住了讲解的时机。

6.幼儿园案例 篇六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作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幼儿园教学案例的改进评析: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美术欣赏活动却是教育实践的冷门。如何在美术欣赏教育实践中切实体现新《纲要》精神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教材分析,京剧脸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极富有民族特色,它历史悠久,样式很多,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我们的孩子们对京剧脸谱了解的少之甚少,因此为了让幼儿了解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让孩子初步接触到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了解国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能更深刻地了解了脸谱的种类,各种脸谱的意义,培养幼儿对中国特有的脸谱艺术的浓厚兴趣。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引导幼儿欣赏各种京剧脸谱,认识脸谱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目标是让幼儿了解京剧脸谱的象征意义。

在此活动前的准备中,我先收集了一些脸谱的图片资料,给孩子们一个视觉上的认识,然后又收集了一些关于中国的国粹戏剧——京剧的相关资料,介绍剧目中的人物为什么要化装成花脸表演,而脸上的每一种颜色又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慢慢的孩子对脸谱有了一些了解,尤其是对京剧脸谱更感兴趣了,而我们的活动也将开始了。

本次活动我是以传统艺术---京剧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让幼儿对我国的国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京剧脸谱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内容丰富,能够充分的吸引住孩子,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在活动中根据幼儿思维直观性的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通过欣赏经典的京剧表演音像片段,让幼儿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使幼儿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对京剧艺术和脸谱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引导幼儿对京剧脸谱的基本造型特征进行观察讨论时,我采用实践操作法,将一幅脸谱图沿着中心线对折,很快幼儿就发现了左右对称的特点。这就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到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我感受到幼儿在主动学习中构建的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在美术活动中,我改进了教学手段,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激情高涨的学习情境。它以方便、快捷、高效、直观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走近了幼儿。它将声音、图形、影像等多媒体结合,帮助幼儿打开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知通道,发挥听觉、视觉、运动觉、语言等多种感官的作用,使幼儿更容易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作品背后画家的情感、态度以及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辅助手段,从而提高了幼儿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力和审美情感,激发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活跃的气氛中轻松地实现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对周围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并在欣赏中获得愉快地经验。

一、课件激发欣赏兴趣,增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参与美术欣赏教学能大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孩子们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媒体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技术,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激发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牵引幼儿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知通道,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在情感共鸣中获得满足。在幼儿有需要自我表达的愿望时,幼儿就会用动作或美术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京剧脸谱》,在现代孩子的眼中,京剧脸谱并不是国粹,而是普通的面具,而且还有一点可怕。可设计一个教学课件,绘制或下载各种京剧脸谱片段以及各种精美的图片,另外还有各种脸谱的优秀美术作品,幼儿大开眼界,轻松地掌握京剧脸谱的特征,使孩子兴趣大增,画出了各具特色的京剧脸谱,真是栩栩如生,充满童趣。

二、课件内容丰富,增强欣赏品质:

课前我通过上网、下载、扫描图片等方式找到需要欣赏的教学图片,通过软件制成的课件,让幼儿看到画面品质完好的作品,解决了没有真实作品让幼儿欣赏的难题。

同时还增加了京剧表演的片段《五台山》和同龄孩子的京剧作品,配上音乐、画面、文字提示等,在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情不自禁的模仿起来。在模仿与欣赏中让孩子掌握了京剧脸谱的各种知识,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又丰富了教师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课件发散思维,增强创造性:

21世纪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创造性时代。幼儿园《纲要》中指出艺术教育就是要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性。美术欣赏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另一面也省不了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同时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瞬息变化的社会,他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来适应和推动。而课件的应用,在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京剧脸谱》教学中,在欣赏同伴作品以及一些夸张的作品中,让幼儿体验到作品的滑稽和幽默。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形象,同时也消除了不能完美表现京剧脸谱的顾虑。在此基础上,我又适当地加以引导、点拨,幼儿思路开阔,想象力,创造力也随之调动了。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京剧脸谱”的课堂变得有趣而灵动。使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参与美术活动,也是一种极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了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但我还觉得有些细节方面还应当有所优化。在幼儿发现京剧表演和平常表演不一样的地方时,幼儿最先提到的是颜色(这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依据幼儿的思路来一一探究,就从颜色着手,让幼儿说出颜色中隐藏的秘密,接着再是图案花纹等等。

另外,在引导幼儿对京剧脸谱的象征意义进行讨论的时候,可出示代表人物的图片,比如黑脸的代表人物是包公,白脸的代表人物是曹操,金脸的代表人物是孙悟空,使小朋友们一看就能大概的了解其中的含义。在引领幼儿感受脸谱的色彩上我有些急于总结,应该给幼儿更多自由议论和互相交流的时间,然后再让幼儿表达对脸谱的感受,那样幼儿才能充分表达对脸谱的感受,而不是单纯的“旁观者”和“听众”,使每个幼儿都切实参与到活动中来。最后表演的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可先让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脸谱,说出自己对脸谱的理解,再戴上进行表演,这就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幼儿在表演活动中充满兴趣,过目不忘。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多接触一些中国的传统艺术,萌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引领幼儿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我也将不断探索美术欣赏教学实践活动,在提升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使自己的欣赏水平不断的得到提升。

7.幼儿园案例观察 篇七

1.以标志为载体,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比较全面的观察,掌握常用的观察方法。

2.能有意识地将思考与观察结合起来,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 教学准备】

教学PPT;小组观察记录单。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PPT出示“ 找不同”游戏。

师: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找不同。观察两幅图, 你能快速找到其中的几处不同之处吗?

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点评:你们观察时注意到了细节的不同。

2.PPT出示“树脸图”。

整体上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再观察局部,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点评:看来每个人各有智慧的眼睛。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一个人获得的知识和经验80%以上来自观察。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标志的世界学习观察吧。

二、观察米奇,有序观察,注意细节

1.出示米奇文具盒。

师问:观察一下,这是什么牌子的?你怎么知道的?

2.出示米奇头像。

师:这就是米奇产品的标志。 米奇是一只老鼠的名字,为什么用它的头像做公司的标志呢?这和风靡世界的动画明星米奇有关, 你们看,米奇来了。

3.PPT出示米奇图片,指着米奇问:你觉得它怎样? 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的印象。 ( 可爱、滑稽、夸张等)

点评:这是你观察后的整体印象。

4.师:有了整体印象,我们的观察还不够细致,想一想,以前你是如何观察事物的? 例如,美术课上老师是如何让你观察的,作文课上,老师也告诉我们哪些观察的秘诀?

学生交流,小结。( 老师都告诉我们观察要有顺序,才能做到全面观察,不遗漏。 )

5.有了这些宝贵的经验, 面对米奇, 我们该如何有顺序地观察呢?

指名说。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开始有顺序地观察,三分钟后,各小组来比一比,谁观察得最全面、最细致、最有顺序。 填写好观察记录表一。

PPT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有顺序地观察米奇,记录下你们小组的发现,填写《 观察记录表一》 。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合作,讨论时音量适中,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6.学生汇报。

点评:刚才同学们通过有序地观察,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现。 指着米奇的图比划出“ 圆”。 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观察,发现了米奇最大的两个特点:圆、夸张。

这时候,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为什么用这么多的圆?)

学生回答。

点评:生活中,圆形让人觉得可爱,圆圆的脸蛋讨人喜欢,圆圆的苹果爱不释手,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用米奇头像做米奇产品的标志了吧?

7.小结观察方法:回顾一下刚才的观察过程,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整体观察,感知形象。

第二步:有序观察,注意细节。

第三步:发现特点,提出问题。

三、观察交通标志,比较异同

1.观察有意思吗?还有更有意思的呢。

出示9个交通标志。

2.请你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有三类。

3.出示分类图。

你们观察了哪些方面,从而进行这样的分类的?

点评:你们是观察了颜色、形状和里面的指示图的组合,然后进行了分类,真棒。 观察力有提升哦。 考考你们吧。

4.出示生活中的两个安全标志( 禁止饮用和小心火灾) ,观察它们,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意思?

点评:这就是观察,它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留给我们的是智慧。

四、观察新闻联播视频

1.同学们,生活中的标志不都是静止的,还有一些是动态的, 下面你们看到的将是一个动态标志,你打算如何观察呢?

学生发言,师小结:一看内容是什么,二看变化过程。

2.放第一遍新闻联播。

师:看到了什么?(新闻联播的片头,其实就是一个动态标志)

师:你是从哪里判断出放的是新闻联播?

这就是片头里的主要元素。

师:除了主要元素,还有什么?

师:对了,这些元素就是我们要观察的内容。如何观察呢?就要用到前面我们所学的方法,第一步:整体观察,感知形象:第二步: 有序观察,注意细节;第三步:发现特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 主要元素由四个汉字和下面的拼音组成。 细节观察,发现字的颜色和字体。

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能不能自己解决问题。

同样的方法观察背景。

3.既然是动态的,只观察内容够不够, 不够, 还要观察什么? ( 变化过程)

具体说就是主题和背景的变化过程。

4.放第二遍,看主体的变化过程,做观察记录。

5.放第三遍,看背景的变化过程,做观察记录。

6.小组交流,汇报。

7回顾刚才的观察过程,有哪些步骤。

出示:第一步:看内容是什么。

第二步:看变化过程。

8.新闻联播自开播以年,经历了四个版本的发展,请观察四个版本的新闻联播片头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播放历年来新闻联播。

9.观察以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地球没变? 为什么字没变? 为什么音乐没变? )

学生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

教师小结:观察中,你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现了新闻联播的特点,它的特点就是那些没变的元素。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说,教师小结。

整体感知,有序观察,抓住细节,发现特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观察的事物也会越来越复杂、多样,所以,同学们要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学习观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边观察、边思考,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 课后反思】

我执教的《 学会观察》 这节能力训练课分成了三个板块,按照由单一到复杂,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选择观察力训练的载体,每一个板块又侧重于不同观察策略的指导。

第一板块:依托经验,引导反思,获取观察策略。

开始的两个小游戏是两个观察类的趣味游戏, 课堂教学从观察米奇开始。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力不是零起点,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对某一观察对象都能有一个整体印象。 在这一板块中,我选择了米奇这一卡通形象作为观察对象,米奇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形象,它有着鲜明的特征,设计者在设计这一卡通形象时用到了很多的圆,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耳朵,圆圆的鼻子等,这就是米奇这一形象的本质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时,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米奇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可爱,或者是滑稽等。 然后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圆”这一元素在这一卡通形象上的运用,从而发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事实上,我们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观察某一事物, 有序观察才不会遗漏观察点,尽量避免观察的笼统、模糊和杂乱,使观察活动能获得更多信息。

第二板块:比较异同,抓住特征,提升观察能力。

第二板块观察的对象是一组交通标志。 之所以选择这一组交通标志,我是这样思考的,在第一板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观察一个事物,生活、学习实践中,观察对象往往要复杂一些,会以多个或成组的形式出现,交通标志就是以成组的形式出现的,每组中的单个标志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发现其中的规律, 就掌握了它的本质特点。 在进行这一板块的教学时,首先还是要清楚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水平。 所以,我在这一板块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通过观察这一组交通标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是这是一组交通标志,可以分成三类。 这就是他们已有经验的反映。 分析学生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观察多个事物时,先是找相同, 这是一个包含着比较、归纳等思维方式的心理活动过程。 观察多个事物仅仅找相同是不够的, 还要能通过更加细致深入的观察发现不同之处,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于是,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再一次展开观察活动,发现交通标志组合的规律,交通标志中间图案传达的意思等。 这一板块的教学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进一步的观察实践,学习了又一个观察策略———比较异同,这是在观察多个事物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锐感觉。

第三板块:关注变化,自我提问,培养观察意志。

8.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篇八

(一)一袋红薯干带来的信息活动

每周五是我班分享玩具和食物的时间,这不,今天鲁传钰小朋友带来了一袋红薯干,塑料袋上印有“又香又脆的红薯干”字样:“我请小朋友尝尝红薯干,这是我从苏果超市买的,昨天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了两袋,一袋在家里分享,可好吃了,这一袋我带到班上请大家尝尝!”孩子们都坐得端端正正的,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红薯干,希望先尝为快……

不一会儿,每个小朋友都拿到了一根红薯干,有的在大口地吃,有的在细细品尝。“这个红薯干真的很香、很甜,脆脆的”。“我以前吃过的婆婆做的红薯干不是这样的,是淡黄色的、大块的”。“这种红薯干的颜色和老南瓜有点像,都是橘黄色的”。宸宸说:“我觉得它和橡皮泥的颜色很像,我们用橡皮泥来做红薯干吧!”孩子们都表示赞同:“我也想捏,我也想做……”

(二)对信息活动的接收

1.发现孩子们有了兴趣点——希望捏制出自己的红薯干。

孩子们已在品尝活动中了解了食物的特性,如颜色、形状、软硬、味道等,有了感性认识,并且在与橡皮泥的比较中找到了相似点——颜色、软硬、可塑造形状,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群体的认同。捕捉到这次分享活动中的教育契机,灵活生成一次美工活动——捏制红薯干。

2.分析“捏泥”活动在大班孩子中的操作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小肌肉发展水平不同,虽说兴趣是动力,但成功的玩中学必须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分析发现:①大班孩子们在近两个学期的捏泥中已基本掌握了捏、搓、压等简单技能,会捏出红薯干的基本形状——细细、长长的长方形;②我们为幼儿提供的色彩鲜艳的彩泥,质地软、易于表现,并附有塑料小工具;③学生对捏泥有浓厚的兴趣,在生成活动中能灵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二、活动案例与分析

(一)讨论红薯干的加工过程

教师:你们知道红薯干是怎么做成的吗?

王彤:把红薯切成一根一根的红薯条。

李祺:把红薯条晒干。

雨涵(用手做了个切的动作):用刀切成一条一条的。

李琪:我婆婆会做红薯干,要放在那么大一个匾子上让太阳晒干。

教师总结了制作过程:拿出一个红薯———切条——晾晒——成品。

教师(手拿一团橡皮泥):我拿的是一个红薯,要加工成红薯干,你会怎么做?

王彤:我把它先捏成一个漂亮的红薯。

东东:把它一根根切成红薯条。

教师: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哪个办法好,但是要记住切好的红薯条要放在匾子上晒,不要沾上灰尘。

(二)操作流程跟踪

孩子们开始操作,程成做的红薯干堆成了小山:一条、两条、三条……他一边做一边数。仔细一看,有的大,有的横七竖八堆在一起。我轻轻问他:“你的红薯干大小差那么多啊,这样晒上面的干了,底下的却一点儿也晒不到啊。”

程成看到旁边的东东做的红薯干是一片片摊在板子上的,长短相近:“老师,他这样晒是不是就全部晒到了?”我说:“对啊,你再看看他是怎样切的。”程成认真地看了一会儿:“他先做成红薯的样子,再用小塑料刀切成一条一条的,我也会。”我把东东的半成品展示给大家看,并介绍:“这种办法很好,大家还可以试试别的办法。”

孩子们全都抬起头看了一会儿又继续操作起来,此时有一部分幼儿用了程成切、晒的办法,晒得比较零乱。

李祺的做法不一样,她先分好泥,再搓成红薯条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

雨涵用小刀切出了长条形的红薯条。

陈欣怡先把泥搓成细细长长的圆柱,再用小刀切成一根一根的,因为是粉红色的泥,看上去有点像橘红糕。

葛心培也是切成长方形的小条,排得特别好,每个之间有一定间隔,成两个横排:“这样晒很快就会干的。”教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个办法真好!”

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两个细节:红薯干的制作和排列。

给孩子尝试制作红薯干的自由,一是切的方法,二是捏的方法。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所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的红薯,可以切成小正方形的、细长方形的、橘红糕那样的,只要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就行。

排列并不是我规定的,只是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把红薯干平铺在板子上,当发现排序造型能力强的孩子有突出表现时,教师不吝赞美之词。

(三)作品评价

教师:“我们的红薯干做成了,再根据不同的加工贴上绿色食品标签,不过,标签有三种,一种是菜场,一种是超市,一种是出口标记,飞机上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大小相近,排得整齐的像雨涵、陈欣怡、葛心培的可以出口,她们做的红薯干可以送上飞机,到日本、美国去卖。东东的粗细差不多,但有的长有的短,包装好可以运到超市。李祺的挨得紧紧的,晒得不够透,也可以送到超市。王源的味道不错,卖相不够好,去菜场卖是可以的。”

程成跑过来问:“我的红薯干味道挺好的,为什么不能出口?”

教师:“你和别的同学的比较,加工得不够好,怎么能代表中国制造呢?”

程成:“我回去再重做一下。”说完后又回去仔细地用葛心培的办法再切了一遍,这次比刚才整齐多了。“老师,现在行了吗?”我重新给了他一个超市标记:“现在可以进超市了。”他还不满足:“下次我要争取飞机标记,让红薯干出国。”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叫着:“老师,那我们呢?快过来看看我做的吧?”

王源:“我想在袋子上印上“南京”到南京去卖。”

程成:“我喜欢吃红薯,妈妈说多吃红薯、杂粮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我们评价一件好作品,一般是画上或贴上五角星,孩子们以星多为荣。本次活动中我联系实际生活:生活中的食品根据加工的不同,不起眼的、不值钱的既可以出口,进超市,又可以进菜场,由此让评价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让幼儿了解“Made in China”就是中国制造,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活动的延伸

根据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又进行了延伸活动:

1.美术活动:设计包装袋;2.科学活动:好吃的土特产。

三、活动分析和反思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本次生成活动中我发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把教师的活动目标和幼儿的自发学习结合起来,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灵活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孩子们会学得更投入,效果更好。

(二)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是观察者、支持者。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积极鼓励他们探索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们遇到障碍时,不包办代替,支持鼓励他们去实践,让孩子们成为自主学习的能人,获得成就感。

9.幼儿园安全案例 篇九

背景:

顾诺琳是我们班的一个小姑娘,长得既漂亮可爱又非常的乖巧,大家都很喜欢她。在班级中,因为她的年龄偏小,所以大家特别照顾她。在幼儿园中,她的基本生活照顾环节都是由老师帮助解决的。而在家中,由于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使家里的6个大人整天围着孩子转,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等事事由大人包办。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造成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过度依赖成人等。事件描述:

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回教室,要求小朋友先上洗手间然后再喝水。当时班里的二位老师都在洗手间帮助小朋友整理衣物,没有注意到有几个小朋友上完厕所后已偷偷来到保温桶前倒水,顾诺琳也正是其中的一位。因为天还有点寒冷,当时饮水机的热水开着,平时事事由大人包办,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饮水机的沈可一小朋友在倒水时不小心被保温桶的热水烫伤。事件分析:

从此事件中,我们老师进行的是深刻的反思及检讨,一是教师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如果当时二位老师能进行合理的分配,一位老师在洗手间协助小朋友入厕,一位老师在教室里协助小朋友喝水,就能避免此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孩子的生活常规没有建立好,导致了安全隐患的产生。另外,幼儿的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护能力非常重要。成人的一切包办代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为孩子着想,反而损害了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反思:

10.幼儿园 脸谱案例 篇十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来到蓝天幼儿园工作半年,通过半年与幼儿的接触,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我发现,幼儿园的教学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教学活动的实施并不是有了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足够的。

在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多次汇报活动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自己进步的空间很大。以一次美术活动《京剧脸谱》为例: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物,但通过这方面内容的学习,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能够让孩子们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为了能够让孩子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1)教师与幼儿观察脸谱,讨论:脸谱是由哪些颜色画成的?它的图案都是什么样的?从哪儿开始装饰呢?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仍有部分幼儿对于对称的了解还不够透彻。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作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多接触一些中国的传统艺术,萌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引领幼儿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我也将不断探索美术欣赏教学实践活动,在提升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使自己的欣赏水平不断的得到提升。

11.幼儿园案例观察 篇十一

上周五,幼儿园组织去公园秋游,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天最惬意的时刻:分享各自的美味食品。大家把自己昨晚与家人在超市里亲自选购的零食拿出来一起分享。享受美味后,孩子们很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箱,不一会儿,只见一群小朋友围在垃圾桶前象炸开的蜂窝似的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我走近想看个究竟,只听小龙的大嗓音:“不对不对,这个蜜饯瓶子应该放在绿色的垃圾桶里,绿色的才是可回收的。”“我的桔子皮呢,是可回收的还是不可回收的?”“还有我的果冻盒子呢,应该放哪一边?”“这个酸乳瓶不是垃圾,我有用的,我要带回去做玩具。”

这时,公园里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垃圾箱立刻成了小朋友争议的焦点,由此也引发了一连串关于垃圾的问题来。

分析:

教师随时随地加入幼儿的“闲谈”中,及时捕捉幼儿生活中有价值的话题,并将幼儿自主生成的热点话题转变成有意义的集体学习活动,既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

实录一:争议“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

回教室后,教师就昨天公园里的关于垃圾的问题抛出来再次引导幼儿讨论:“哪些是垃圾,哪些不是垃圾?怎么定义?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呢?”

小红说:“没用的东西是不可回收垃圾,有用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

小铭说:“扔掉了的东西就不要了,不要了的东西就是垃圾。”

小亚反驳说:“在家里妈妈把我喝完了的饮料瓶扔到垃圾桶里,可是老师叫我们带来教室,教我们把它做成沙球玩,它是有用的,所以它是可回收垃圾。”

到底哪些是垃圾,哪些不是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呢?我引导小朋友找找教室里这些利用废品装饰墙饰的东西,孩子们都说这不是垃圾,“有用的就不是垃圾”这是孩子们总结出来的。

于是,我就“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问题,给小朋友布置了任务:(一)观察家中的生活垃圾,以画画的形式统计在一张表格上带到幼儿园。(二)给家里一天中产生的垃圾分类,与爸爸妈妈讨论和上网查找有关“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的资料。

分析:

到底什么是毫无用处的垃圾,什么是可以利用的废旧物品,幼儿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即使是成人也未必能完全说清楚。我用实例让孩子去发现和体验:对同一事物应从不同方位去看待。让孩子学会根据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辩论,这样效果比教给他们科学定义和道理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实录二:垃圾归类“记录表”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的与家长一起完成的作业“垃圾分类记录表”成了小朋友的热点话题。

“水果皮和核是不可回收垃圾。”

“废纸是可回收垃圾。”

“装过菜的袋子是可回收垃圾,因为还可以再装其它东西。”

“吃完的面包盒子不可以再用了是垃圾。”

“青菜切掉的部分不可以吃了是不可回收垃圾。”

“剩饭剩菜不吃了是不可回收垃圾。”

“不对,剩饭剩菜不是垃圾。我奶奶用它来喂鸡,它是小鸡的食物,不是垃圾。”

“茶叶盒是用过了可以再用是可回收垃圾,所有瓶瓶罐罐用过了还可以再用也是可回收垃圾。”

等孩子们讨论的热潮退后,我把孩子和家长一起完成的“垃圾分类记录表”贴在墙上,请孩子们说一说在家里爸爸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些垃圾的,并和孩子一起把每个人的记录表归纳成一份大的记录表,帮助孩子分析总结: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在可回收垃圾里又进一步分析哪些是可以用来做玩具和装饰教室的,哪些是不能再利用的,可以放到不可回收的垃圾箱的。

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一起把班级里的垃圾带到幼儿园门口的垃圾屋里,让孩子自己把垃圾分类放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屋里。

分析: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这里,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游戏、运动和学习的空间。

实录三:废品回收站

看着满满的垃圾屋,孩子又嚷起来了:“怎么办呀?老师,这垃圾屋都满了。”

“没关系的,晚上就会有清洁工用垃圾车把它们运走的。”

“运到哪儿去呀?”

“不可回收的垃圾运去烧毁,可回收的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卖钱。”

正好幼儿园后门旁有个废品收购站,于是我把孩子从家里带来的和从教室里整理出来的废品,带领幼儿将废品卖到了废品回收站。在废品收购站里,孩子们看了品种繁多的废品,我还请收购员伯伯介绍这些废品是怎样再回收利用的,伯伯给小朋友讲了这些废品是怎样送去工厂的,工人又把它们做成哪些新产品的废品利用历程。

在与幼儿商量用废品换回的这10元钱如何使用时,孩子们主动说用这10元钱购买新的玩具送给与我们手拉手的农村幼儿园的小朋友。

分析:

幼儿在废品收购站里不仅亲眼看到了各种可回收的废品,亲身感受到了废品的再利用价值,同时体验了由废品变成钱再去买新的物品送给农村小朋友的快乐心情,由此激发了幼儿的爱心。

实录四:废物变宝物

幼儿了解到一些物品可以循环使用,如小瓶子、易拉罐、小纸盒等。之前教室里只有一个垃圾桶,现在有三个了:一个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桶,第二个是可回收的垃圾箱,第三个是可再利用的百宝箱。从此,小朋友扔垃圾时会很自觉地给它分类地放。

每当游戏时,小朋友会去百宝箱找玩具替代物,当手工制作时,小朋友会去百宝箱找可制作的东西,小朋友也会时而从家里带来些瓶瓶罐罐来放进百宝箱。百宝箱里的废物在孩子们灵巧的小手下变成了一样样的宝物。

案例分析:

此次活动源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偶发情景,是在幼儿一次春游时由公园里的垃圾箱引发出“垃圾——环保”的一次即兴的随机教育,教师借助家长资源预设成一个集体的学习活动,再乘着孩子的兴趣点,不断引发、不断延伸出系列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不断积累了关于环保的知识和经验,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意识,至最后的百宝箱,使其变废为宝,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得以提升。

附录:活动图片

12.幼儿园案例观察 篇十二

教学内容的选择:站立式起跑及趣味折返跑。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本课秉承整体设计的思路, 以学生已有经验和游戏方法为基础, 以迁移法和游戏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以合作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凸显“动作速度”的学习:从用身体写汉字作为准备活动到提出问题“人与汽车同时启动谁的速度快”引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快“从报数中提出快偏头、快报数、快还原”;借用学生熟悉的“抓手指”、“踩脚尖”等游戏来展现人体动作速度、反应速度的快, 让学生建立“快”的身体感知, 为后续的学习作铺垫。基本部分首先进行的使定时跑, 是为了建立一个自身速度参照系统, 为最终的学习过程性评价提供参照。在教学中, 将前面的“抓手指”等游戏方法迁移到蹬摆快速这一主要内容教学中:“两人一组, 一人准备启动, 一人拍打其后腿 (后手臂) 到三人一组, 一人准备起跑另外两人分别准备拍其上臂与小腿”形成知识和学习方式的迁移。游戏“趣味折返跑”依旧凸显出本次课的主线“反应快速和动作速度”, 将它作为一种趣味的练习手段进行巩固学习的内容。

从“案例研析”提供的案例来看, 此课目的在于共同对所研究的授课方法、形式等, 进行实践、改进和提高, 属于“研究性”看课。纵看现在的各类看课:有指导性看课, 目的注重“导”;示范看课, 目的注重“学”;优质、评比课, 目的注重“比”;研究性观课, 目的注重“研”等类型。由此来看, 各种不同的课型, 有其不同的观测重点, 不能进行“一刀切”, 从研究课的目的出发突出看察重点, 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下面笔者针对如何依据案例在内容及教法方面设置观察点来谈几点个人见解。

一、教学内容观察点的选择

观察点1:教学内容选择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

本案例观察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时要, 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学习基础、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 对一个班或一个年级的不同学生, 是否能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以体现出因人而异的原则。如:本案例教师选择了“快速蹬摆”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之一, 通过构建从静止到运动状态的场景进行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是否主动发力是动作速度快慢的关键, 即“主动的蹬摆”为学习重点。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采用了“抓手指、踩脚尖、报数”等这些学生经常玩的小游戏为手段,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动作速度是否快及快速蹬摆在快速跑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快乐、和谐、欢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第一, 学生体会了“蹬摆”的技术, 第二, 达到了以情促趣的目的。

观察点2:教学内容选择是否能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 做到学有所用。体育、活动的内容几乎都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假如能把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 这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本案例观察点:授课教师对内容的选择, 能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做到学有所用。如:本案例授课教师选用了“站立式起跑”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了让学生明确在失去重心的情况下, 如何做?该做出怎样快速的身体反应, 以此维持身体的平衡, 学生肢体行为该有什么样的变化等

观察点3: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体现发展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要求, 针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选取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长远影响的内容, 引导学生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案例观察点:此观察点重点观察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发展原则。如:在本案例的设计过程中, 授课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 在该动作的精细化程度上进行了有效的设计, 选择了“折返跑”作为教学内容, 以迁移法和游戏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以合作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使学习内容凸显了“快速蹬摆”的衔接、延续学习, 使学生在折返的过程体会快速“蹬摆”的重要性, 能有效体现了内容选择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观察点4: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能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在“健康第一”原则的指引下, 教学内容的选择, 要体现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线, 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教学。这不但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案例观察点:观察教学内容是否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重点观察教学内容的选择, 能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达到提升技能与体能双赢的目的。如:本案例中, 教师选择了“折返跑”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通过折返加速过程中体会有效地蹬摆动作及快速启动目的。教师围绕“蹬摆”的技术动作, 从最初的感知——动作的了解——技术的学习、掌握——技术的运用、巩固——技术的改进、提高, 以此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进行, 这对学生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健康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观察点的选择

观察点1:教学方法能否做到因人而异的原则。因学生的能力、爱好、性格等存在一定的差异, 假如课堂上教师不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进行教学, 势必会出现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如:案例三站立式起跑的调整方案中:“练习中, 对于总是“输”的学生, 允许学生交换学习伙伴”, 授课教师在设计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学生能力的问题, 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案例观察点:观察学生能否全员参与、做到因人而异, 重点观察学生课堂的参与情况及授课教师能否做到照顾好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观察点2:教学方法能否依据教学目标。每节课都有各自的具体目标, 选用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全篇一律, 如新授课可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引领法等;复习课可采用游戏法、比赛法等;学习技能技术的课, 可采用练习法、展示法、游戏法、比赛法等。如:趣味折返跑阶段, 授课教师采用了游戏、比赛法, 充分做到了在学习技能、技术的课中, 选用了有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探索—交流—合作—创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游戏、比赛、探索、交流、互助的过程中, 改进、提高动作、技术。

观察点3:教学方法是否以依据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以往的教学中, 在教学方法上, 缺乏对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乐于动手、勤于思考、交流合作、相互协助等学习能力方面的方法引导。造成了学生就像上足发条的“机器”, 在教师设定好的路线下, 进行重复的练习, 或者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过多, 剥夺了学生自主创新、交流合作的体验过程,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忽视了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方法”方面的能力培养。

在此案例中, 授课教师以学生已有经验和游戏方法为基础, 以迁移法和游戏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以合作练习为主要学习手段, 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凸显“动作速度”的学习, 通过逐步深入, 学生通过探索的经历, 感受到了“摆、蹬的动作技术”, 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形成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案例观察点:观察学生能力培养, 此观察点重点观察课堂上授课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手段和途径, 能否让学生在自主、交流、探索、协作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参与人员分工安排

案例中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人员共有110人, 男教师70名, 女教师40名。其中特级教师1名, 市区学科带头人5名, 优秀青年教师24名;执教15年以上32人、10年~15年38人、5~10年18人;5年以下22人。

具体分工:参与活动的教师分5组

分工说明:针对此案例观课分工可按:特级教师负总责——5个学科带头人各自带领:优秀教师+执教15年教师+10~15年教师+10年以下教师组成5个小组。分工中, 特级教师起主导作用, 负责各组的人员分工及各类数据的分析;学科带头人起引领作用, 引导小组成员对课堂的观察重点做好细致观察及记录;优秀教师指导小组成员从什么视角进行观测;15年以上教师有着丰富的课堂实践及经验, 负责对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观测、记录;10~15年教师虽有了一些经验, 但仍存在部分缺陷, 可以配合老教师进行数量等的观测、记录;10年以下教师正处于发展期, 应该多干些测量、询问、调查等的工作, 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

上一篇:关于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下一篇:经典朋友圈爱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