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构筑转型

2024-09-08

旅游业构筑转型(共7篇)

1.旅游业构筑转型 篇一

增强企业文化意识,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摘 要】 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企业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相关企业必须增强文化内涵意识,全社会必须正确地认识旅游文化,“点、线、面”结合,共同提升旅游企业素质,才能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关键词】 旅游产业;企业文化;优势

 二十一世纪,旅游业飞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概念再不陌生,对深化旅游企业文化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旅游消费从根本上是对文化的消费。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今天的竞争力是昨天的文化积累,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收益,旅游相关企业在高层次上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体验旅游企业文化,享受旅游企业文化,从而形成对旅游企业的内涵认识,形成认知。新的历史时期,旅游业面临全新挑战,如何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已成为旅游学界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

旅游企业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有形的空间设备、资源和无形的服务效用为基础,在旅游消费服务领域中独立经营核算的经济单位。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真正实行的价值观念就是旅游企业文化。它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还有相应的审美观、信念、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传统、企业风气以及组织机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从内容上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旅游企业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旅游企业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第二个层次是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使旅游进入全新时期。第三个层次是旅游企业的文明程度要合乎时代的节拍。旅游企业文化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引领时代潮流的。

二、打好旅游企业“文化牌”的意义

计算机和网络使旅游进入了全新的时期,新生事物及新理念不断注入旅游的概念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企业迫切需要职工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旅游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起导向作用。它能够引导和规范每一位员工的行为,让职工有强烈的责任感,形成持久的动力,变成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旅游企业文化还能使员工形成共同价值观,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思路

旅游企业应该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要善于汲他人之精华,扬自己之长。

(1)打造传统文化,做好推陈出新的工作。我国旅游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田园秀丽,文物古迹星罗,名人贤哲辈出。旅游企业文化是有本之木,有根之源,应该是富有生命力的。不同的历史造就不同的旅游文化,形成不同的旅游特色。大力开发我国旅游文化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强调群策群力的重要性。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以人为本,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才能增强旅游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其共同的价值观念,培育国家和民族利益观念,才能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旅游经济的腾飞。

(3)培养特色观念。首先是行业特色,不能做得“四不像”,旅游行业的司机言行举止应该讲究规范性,接人待物不能像跑货运的;其次是要追求卓越,努力打造品牌特色。塑造一个优秀的品牌来代表企业形象,甚至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格局,这是我国很多旅游企业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之所在。

(4)以适应旅游业新形势为旅游企业文化的导向。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旅游产品和养生保健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并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界的一种趋势和潮流。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满足,通过观光生态美景、体验生态环境、享用生态食品、感受生态文化等途径,从而达到消除疲劳、保健养生、发展自我之功效。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不懂创新的旅游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将创新作为旅游企业追求的目标和企业文化精神的核心,这对旅游企业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点、线、面”结合,全社会共同打造旅游企业文化平台 按照从事旅游产品经营的产业链划分,旅游企业可分为(1)直接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餐馆、旅游商店、交通公司、旅游景点、娱乐场所等。(2)辅助旅游企业:包括管理公司、服务公司、影视公司、出版单位、通讯设施以及食品、卫生等生活服务部门和行业。(3)开发性组织:包括相关的政府机构、旅游院校、旅游科 研机构等。打造旅游企业文化平台,必须以政府导向为点,直接旅游企业强化文化意识为主线,辅助旅游企业组合成面。形成氛围,形成地方旅游行业企业文化特色。

1、政府支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为关键点。旅游文化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是契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的。政府必须用良好的宏观文化环境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要有“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引导全社会共同打造优良品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

(二)政府要引导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地方旅游吸引力。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举办和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等,增强旅游吸引力。

(三)政府要加强旅游总体布局,深挖旅游企业文化,保持后劲,促进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政府要保障旅游资源开发和企业文化的开发同步。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旅游企业文化同步进场,保障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

(五)政府要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管理,提高地域旅游服务声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利用“评级”、“考证”、“竞赛”等活动,将地域特色文化发扬光大,提升地区形象,提高旅游地知名度,引导旅游企业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

2、直接旅游企业相连成线。旅游相关企业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国有 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高”打造企业文化:一是要求高起点。各直接旅游企业要明白“站得高,才看得远”的道理;二是产品高质量。明确目标,才能打造相应的企业文化,才能“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三是高品位。员工必须高素质,才能形成应有的责任心,才能真正做好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3、旅游院校、社会社区形成辅助面。旅游院校的教学、科研直接向企业文化贴近,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旅游院校直接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另一方面企业人才进院校,学习先进理念,共同促进企业文化上档次;社区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各个社区的建筑风情、饮食习惯、服饰打扮、民俗节庆、歌舞乐奏等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源泉。社区形成的特色氛围有力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旅客来享受到的不仅仅表层次的自然风光,而且感受到社区居民的彬彬有礼的人文素质和热情洋溢的好客之道,与本地企业文化形成一道和谐的风景,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

五、旅游企业“文化牌”前景展望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关联带动性强的产业。“点、线、面”结合,打造地方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文化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旅游企业工作的高效率,企业带给社会的必然会是产品的高质量,必然会带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2.旅游业构筑转型 篇二

一、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提振精神, 发挥作用

2011年, 汽车运输公司在年初职代会中, 经理刘炳文提出“引深精细化管理, 提升执行力水平, 全面打造汽车运输行业标准件”的工作目标, 高瞻远瞩, 统筹规划, 把全年生产运输任务从细和深两个节点做以安排, 让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点。同时党委书记张黄挥在党委工作会中提出要求, 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共产党员要以高度极端负责的态度, 始终与集团公司和汽车运输公司保持一致, 建立一种思想 (种文化打造品牌, 养文化培育队伍) , 领导干部脚踏实地把管理的重心前移至生产一线, 真正扑下身子干事情、办实事, 真正的带着感情去管理, 去体会。员工高昂斗志, 励精图治、信心百倍、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 真正的遵章守纪、敬畏安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们, 更要有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感, 以一种“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的精神, 共产党员团结广大群众带头学习提高、带头干事创业、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弘扬正气, 在生产运输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二、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融入中心, 科学管理

今年汽车运输公司开展了“管理人员学制度, 操作人员学规程”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 重温制度、再理流程, 全面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体系, 强化成本控制, 完善二级核算机制, 以标对标为手段, 加强指标控制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立足队、厂、班组, 落实基础、基层、基本功管理目标, 进一步强化管理抓细节。加大责任与考核落实, 提高主观能动性, 全面提升广大干部执行力水平。企业文化建设以“六位一体”工程全面推进, 精神文明创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心中怀揣安全生产运输指标, 怀揣公司转型发展目标, 怀揣公司荣辱是全体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引深思想文化建设工作, 融入中心生产运输工作, 设计一些有效果、有氛围的活动, 特别是厂区运输二队把班前出车检车引深为一种执行力文化, 将规定的安全出车程序演变成“有模有样”的“五步曲”, 把纸上的规定发展成为员工手指口述的动作, 用职工看得见的工作和行为转化为推动生产运输的强劲动力。党员在岗位上认真对待每一个生产细节, 严格落实每一项规定要求, 科学管理调度指挥, 影响和带动职工群众, 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相互融合, 整体推动公司的安全生产运输工作。

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见微知著、居危思危

以管人管事管思想大安全管理模式为手段, 实现建设安保型企业的工作目标。2011年6月是全国第十个安全生产月, 汽车运输公司搞了启动仪式和安全周的活动, 陆续还做一些服务生产优质运输的安全活动, 始终把安全工作看成“比天还要大”的工作。开展党管安全“3918”安全堡垒工程, 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做深做透做到万无一失, 真正实现排查零盲区、隐患零搁置、设备零缺陷、效果零反弹。充分发挥思想文化的作用, 以共产党员责任区为基点, 结合班组工作把“六包保”中的包思想做到一线、做到实际, 为安全生产任务谏言献策。厂区运输一队做实职工岗前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岗前“递钥匙”活动, 面对面观察驾驶员的情绪、状态等, 提前堵塞安全隐患。公司刘炳文经理在今年职代会报告中曾说到:面对全世界范围内道路交通事故平均每三分钟就发生一起的残酷现实, 我们汽车运输行业的安全压力没有松懈的时候, 一年365天, 8760小时, 3153万6000秒, 我们的安全管理注定不能有丝毫的喘息。面对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更要像对待安全工作一样, 要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见微知著, 辩识于萌芽;居危思危, 培养强烈的落实责任意识。

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思学创新, 体现价值

3.互联网环境下旅游价值链构筑 篇三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价值链;旅行社

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35-03

1 构建旅游价值链的现实背景

1.1 旅游咨询服务成为一条独立的虚拟价值链

旅游咨询服务作为核心环节从主链中剥离出来,成为一条独立的虚拟价值链。专业咨询服务独立出来,不仅让旅游咨询服务网站专注于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更可以使其以第三方的身份,在没有存货压力、效益与旅游产品销售量无关的情况下,与旅游者达到目标一致、利益共享,真正为旅游者着想,由“一方受益,一方受损”转变为双方都受益的“双赢”关系。而更加远景的发展,将不仅仅是在公司与旅游者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关系,而是信息咨询的服务者也被旅游者定制化的选择,从而出现符合个人偏好、旅游者专属的私人旅游咨询师。这将是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趋势下,最能体现关系营销的一个职业。私人旅游咨询师,将包揽旅游者不同时段所有关于旅游的事项。

首先,在互联网上旅行社的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定制化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和知识营销等方式提供最大化的旅游者价值。其次,通过以上方式中与旅游者建立的学习关系,用户向企业提供的越多,他们就能够得到自身需要的恰当的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即难于被竞争者模仿。最后,专业咨询服务的知识营销,本质上就是以旅游活动的单项设计咨询服务为核心产品,努力衍生出旅游相关的各类知识系列产品,从而开辟了“教—学”新市场。

1.2 旅游电子商厦成为旅游产品批零的平台

可以说,旅游市场空间的虚拟价值链创造了旅游电子商厦这种新的组织。在旅游电子商厦中,通过对信息的迅速处理,旅游者可以一步到位,同时购买好几项旅游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是由不同的旅游供应商所提供,从而实现旅游者价值最大化。旅游电子商厦不拥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而是在旅游供应商和旅游者之间提供一个容易交换的公共场所。它提供支持服务和支付安全,并提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同时,以旅游电子商厦形式存在的旅游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还充当着质量保证、信用保障及风险管理等旅行社传统的协调职能中的某些角色。

旅游电子商厦也是旅游产品市场成熟的产物。互联网上旅游产品在旅游电子商厦中就如同成熟商贸业中的其他商品在网上商店中一样,可以应用已经相当成熟的B2C第三方支付的运营模式。由旅游电子商厦联合各大银行及银联等大型电子支付服务公司,提供促进网上旅游交易的安全、快捷而方便的在线支付服务。除了由第三方控制付款流程,保障付款安全,让供应商和旅游者双方安心交易外,还可以建立商厦的旅游交易保障基金,减轻双方的后顾之忧。

1.3 导游服务成为与旅游供应商并列的价值链上游单位

国内的旅行社以前都设有专职的企业导游,但如今在“用工制度改革”的名义下,大部分被“独立导游人”取代。现在,没有工资的“职业导游”已大量取代发薪的企业导游。传统环境中导游服务公司的出现为互联网环境下新的旅游价值链中导游服务跃为价值链上游单位奠定了现实基础。

导游服务网络公司作为产业链上游的旅游供应商,独立担负起此单项旅游产品的营销工作。在导游服务定制化的推动下,将会出现各种特色型导游服务网络公司,如专门提供专业知识的专家型导游、休闲游中的娱乐型导游、度假旅游中的保健型导游、观光旅游中的本土风情类导游,等等,提供旅游者最需要的价值。同时,由于旅游者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自己偏好的导游并给予优劣评价,由此在公司内部也形成了无形的竞争,从而会大大提高导游人员的职业素质。

2 旅游价值链构建途径

2.1 为旅游者提供定制化服务

互联网环境下,旅游网站可以通过与旅游者进行尽可能深入的信息沟通,认识到旅游者表面显性的和潜意识的各种需求,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旅游者设计合理的独特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中体现并满足旅游者认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为旅游者提供独到的价值。不同的旅游者对导游服务同样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而且,旅游目的不同,需要的导游也不一样。所以,导游服务同样需要定制化,才能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达到其期望收益,从而增加其感知利得,实现旅游者价值最大化。

2.2 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

顾客价值由交易价值(Trade Value)和关系价值(Relationship Value)两部分组成。客户关系管理作为客户导向的营销观念,其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围绕顾客需求这一中心,在有顾客参与的价值共同创造模式中,增加顾客的关系价值,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从而造就顾客满意和维系顾客忠诚。

旅游网站与旅游者交易或非交易的交流过程中,旅游网站与旅游者之间就不仅仅存在传统营销所强调的销售关系、买卖关系,还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关系、情感沟通关系和互动学习关系。这些关系的存在将提高旅游用户转向竞争者的机会成本,同时,增加旅游用户脱离竞争者而转向本站的利益,从而增强了旅游用户与旅游网站之间的结构合约,提高了旅游者的关系价值。

2.3 推行知识营销

在营销活动中通过知识传递与交流,一方面尽量使旅游者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使旅游企业不仅能够发现潜在的旅游者需求,并且可以在吸纳顾客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和引导旅游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定制化服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知识营销活动中创造的无形价值形成了旅游者难以进行成本核算而心理评价却比较高的感知利得,可以大大提高旅游者整体价值。

2.4 构筑网络销售平台

顾客感知利失表现为购买和使用过程中顾客感知的货币成本和精神、体力、时间成本。固然互联网实现的直销功能已经使旅游产品的货币成本降到最低,大大降低了旅游者的感知利失。但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旅游者的非货币成本还需在新的价值链中构筑强大的旅游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一个大型的综合性销售平台,可以保证旅游单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保障旅游购买的安全性。还可以为双方提供基本但权威的市场交易信息,并方便双方交流不同的意见。这样,就帮助旅游者减少或消除了类似因错误的订货处理而发生的成本,因担心供应商是否能履行承诺而耗费的精力或增加的心理负担等间接供应关系成本和心理供应关系成本。

3 旅游价值链构建方案

旅游者价值最大化就是旅游价值链再造的终极目标。一般来说,价值链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整合价值链,剔除价值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其二是优化价值链,通过改善技术、管理或资金,使原来的价值链更有效率;其三是延伸价值链,通过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性能或特性,更好地满足需求。本文构建的是互联网环境下,即企业在虚拟市场空间(Market Space)以信息为主导所从事的价值活动所形成的价值链,故表现为虚拟价值链体系形态。

基于以上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可以构建新价值链(见下图)。

价值链管理强调的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管理费用大于交易成本,企业应将这一业务单元外包出去,从而缩小企业的规模。互联网对旅游业尤其是旅行社业最大的影响即是降低了交易费用,这使得企业得以集中资源培养自己的核心业务,并将不擅长的职能或业务环节剥离,最终体现为企业趋向小型化和专业化。这与现代旅游业所要求的大协作、大网络并不矛盾。因为在网络环境中,企业间可以灵活地通过虚拟联合,形成以市场机会为基础,以短期项目和目标的实现为终结的虚拟企业(组织)。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作为一种生活工具逐渐成为旅游者生活方式主流的趋势下,整个基于传统旅游价值链的消费模式都将逐渐向基于新旅游价值链的消费模式转变。

新价值链的构建让我们看到旅游业在互联网上发展的前景,这将有助于作为旅游行业中重要实体的旅行社在两条价值链平行发展的阶段介入互联网时的战略定位和战术选择。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普及将给其生存带来巨大的危机,积极应对,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努力在新的价值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对于诸多的中小型旅行社,在实力单薄、无法承受旅游电子商务巨额投资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培育旅游信息的专业服务实力,向旅游专业咨询网站的方向发展。而居于垄断地位的超大型旅行社,则可以强强联合,尝试建立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导游服务公司也应该意识到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商机,利用自己现实世界中的人力资源优势,发展网络导游服务公司。

互联网对旅游业的贡献就是使得以规模经济的成本提供个性化产品成为可能。传统旅游价值链中旅行社职能分化之后,新价值链中的专业性信息咨询公司和导游服务网站将得以致力于超细分产品的提供和特殊服务的开发,而旅游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则是规模经济得以体现的环节。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构建的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我们正开始体验的新的旅游价值链,传统的旅游价值链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存在。现阶段在信息领域成功赢利的旅游网站对新旧两个价值链都利用,这是由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渐进的规律造成的。但是,这两个价值链在经济方面的逻辑推理不同:过去对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理解不能像运用在物质价值链(PVC)中一样运用于虚拟价值链(VVC)中。而且,这两个价值链必须分别管理,还要协调一致。但是,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逐步完善,传统的旅游价值链必将越来越多地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新价值链应该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信息和互动优势,方便进行定制化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和知识营销,构筑强大的旅游产品销售平台,从而实现旅游者价值最大化,培育和发展原价值链中核心环节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66-67.

[2] 戴斌,杜江.旅行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8-50.

[3] 马秀丽,等.信息时代企业价值链构建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2):33-34.

[4] 周玲强,陈志华.旅游网站对旅游业价值链的再造[J].商业研究,2003,(19):130-131.

[5] 谢雨萍.旅游电子商务冲击下旅行社的发展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2,(1):24-25.

[6] 方琢.价值链管理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84-85.

[7] 郭琳.论客户关系管理对顾客价值创造理论的发展[J].经济师,2003,(9):20-21.

[8] 王乃静,杜涛.顾客价值及顾客价值链的构建[J].价值工程,2004,(4):28-29.

4.旅游业构筑转型 篇四

□郭文

一、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分析服务业结构演变具有规律性。一般来讲,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以发展住宿、餐饮等个人和家庭服务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在工业化社会,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生产性服务迅速发展,其中在工业化初期,以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为主;中期以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为主;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开始出现,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旅游、娱乐等发展较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互动发展。

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从总体上讲,取决于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发展阶段,首先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强度和实际容量;取决于知识的物化、叠加和放大;其次取决于生产的专业化、信息化及其分工。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出现的产业结构的软化现象,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和知识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密集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活动中的一些环节独立出来;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大量新需求,扩展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推动了传统服务业的产品和过程创新;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上升,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当代意义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新服务领域和新服务模式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目前,全球约50%国内生产总值均来自于现代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70%以上,开始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偏低。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不仅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业的扩大,还会制约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服务业是连结物质产品生产和人民群众消费之间的载体,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

三、现代服务业视野下的旅游业转型升级

按照国务院“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以现代服务业的本质要求审视旅游业,对于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带动现代服务业乃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服务业视野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级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从旅游产业结构比例看,高级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整个旅游产业结构中,由“数量”比重逐级向“质量”比重演进,即旅游产业增长方式重点依次转移;二是旅游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比重逐级向“智力信息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实现旅游产业要素密集度依次转移;三是旅游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观光产品”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最终文化体验产品”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实现旅游产品形态依次转移。从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看,表现为高附加值化,即要提升旅游企业技术密集程度;高技术化,即在旅游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技术;高集约化,即组织合理化;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化,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现代服务业视野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粗放型基础之上的发展,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路径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旅游发展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我国现代旅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提高旅游业新技术含量和旅游经济效益,还是降低旅游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要依靠技术创新找出路、找办法。

现代服务业视野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依赖是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联动结合起来。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依托性,法律——制度、经济——市场、社会——文化、技术——生态等要素是最为核心的支撑要素。从宏观角度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旅游业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级政府较为重视,在政策层面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需要以政府牵头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依托制度创新,借旅游区域战略规划和旅游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之机,按现代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导向为抓手,出台相关行政法规及资金扶持政策。此外,旅游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必然要使人才、要素和上下游产业配套,提升整个产业链。基于此,还必须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联动结合起来,倡导放宽旅游

5.转型升级时期贵州旅游发展方向 篇五

陈鹏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讲师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发展趋势。目前,贵州旅游业还存在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相关产业不发达、游客结构不合理、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旅游市场秩序较乱等问题。为顺应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促进自身更大的发展,贵州旅游业可以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精品战略实施、旅游市场秩序整顿、旅游品牌的宣传、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国际化的标准的采纳等几个方面来促进本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业转型升级期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08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被视作是国家层面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5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达到468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全年累计为292.9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出游率达到89%;出境旅游人次达到1150万,成为亚洲出境旅游大国。

[1]中国旅游市场从以入境旅游市场为中心,转向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并重发展”。与此

同时,国务院关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昆明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建设等决定表明,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序幕已经拉开。

近些年来,贵州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红色旅游景点、喀斯特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构成了独具魅力的贵州旅游。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业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进入“九五”,1996、1997、1998三年贵州的海外旅游者入境人数为42.66万人次,外汇收入1.31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次5530人次,收入73.77亿元,上缴税金1.22亿元。1998年与1980年相比,全省旅游总收入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7%上升为4.7%。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由9.2%上升为15.6%。旅游业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2]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贵州的旅游还仍然处于高投入、低

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产业面临全面提升的压力。因此,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深入认识转型升级的意义,促进贵州旅游“质”的飞跃是贵州旅游业发展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解读

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指依托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落脚点,通过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新型旅游产品的创造,通过政府部门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引导,对旅游经济运行的监管,进而实现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市场明显净化、游客满意程度明显增加,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增强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得到全面体现的过程。

[3]由此看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个复杂过程,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不过,可以从核心目标和外在表现特征两个方面来把握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究其核心目标来说,满足旅游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是真正实现旅游转型的升级关键要素。究其外在表现特征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

1、游客旅游方式多样化。自旅游业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获得不断发展壮大以来,由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就成为广大游客外出旅行的重要方式,但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改善,旅游需求的变化,很多人希望更自由的旅游方式。于是,自驾车旅游、背包客等散客旅游方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让旅游方式的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2、旅游产品多元化。“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 1

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最核心的产品形式就是已经被开发出来的旅游地。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观光旅游曾是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形式,但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也必须以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休闲度假旅游、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

3、旅游发展方向国际化。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国际化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包括旅游客源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环境国际化、旅游企业经营国际化、旅游管理国际化和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本国人民的旅游需求,还要放眼全球,满足国外游客的旅游需求,这对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品类型的多元化、旅游环境的改善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也是明显的。

二、当前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些年来,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有了明显增长。目前贵州拥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精品景区;有旅游星级酒店200多家;有旅行社20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7家;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由4D级扩建为4E级,并建成了6个支线机场,开辟了通往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的海

[5]外航线和旅游包机,日前又开通了两岸周末联程旅游包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贵州旅游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游客结构、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亟待改进的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景区设施、环境建设设施和接待设施等方面。在交通方面,贵州加快了公路、机场建设,增加了国内航线和航班,增设了国际航班。但高速公路建设比较滞后,比如贵阳到织金洞、草海等知名景区的漫长路途一直是制约这些地区旅游发展的巨大瓶颈。铁路运输体系也较落后,无法起到快速、高效运送游客的目的。在景区设施方面,一些景点的停车场容量小,环境绿化较差,环卫设施不全,景区卫生较差,给游客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在接待设施方面,尤其是酒店业等接待设施建设,虽然贵阳市的高星级酒店增幅很快,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需要,一些区县的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更是急需改善。

2、旅游的相关产业不发达。当前,贵州很多景区的收入主要是依靠门票,而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比如住宿、餐饮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的开发、夜间文化活动等等方面需要加强。在某些景点,景色虽然很美丽,但游客除了游览该景点,没有任何其他项目或活动可以参与,吃住条件也不够好,没法让游客留下来。这样的旅游点不仅无法让游客满意,也无法起到明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游客结构问题。贵州游客中来自省外和国外的游客比例较小,林树森省长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就讲到,贵州旅游很大程度上是靠“贵州人游贵州”。按照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这两个考核

[6]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化核心指标,贵州均列全国第28位,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仅占全国的1%,这些数

据都说明了省外到贵州旅游的人数是比较少的。贵州旅游要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需要吸引更多来自省外、国外的游客,这对贵州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众多,但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等都有待加强。2006年全省考取导游资格的3715人中,高级导游员仅5名,中级导游员92名,分别占总数的0.13%

[7]和2.5%,取得外语导游资格的仅占全省导游总数的7.53%。很显然,这样的导游群体很难应对未来旅游

发展的需求。此外,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没受过良好专业训练。在很多景点,景色虽很美丽,但售票人员、电瓶车管理人员、景区餐饮人员等的服务态度很差,更不要说主动为游客分忧解难。笔者曾去省内某一著名景点旅游时,对门票收费产生了疑问,可是收费人员不仅不解释,反而一边打着毛线一边不耐烦的说“钱就是这样收的,有什么问题找别人问,我不清楚”。不难想象,这样的从业人员对贵州旅游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5、旅游市场秩序问题。贵州的旅游行业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但整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仍然不容乐观。从贵州省旅游局的数据来看,自2007年以来,全省受理旅游投诉案件逐年大幅增加,其中对旅[4]

行社和景区的投诉都在65%以上。另外,城市公共服务的秩序也急需整顿。贵阳是省会城市,是全省旅游的集散地,尤其要注意窗口行业的服务形象。据了解,贵阳市的一些窗口行业经营秩序比较混乱,其中尤以出租车行业较为突出。出租车从业人员的表现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但在贵阳市的出租车行业,拒载、不按计价器收费、司机说话粗俗、开车抢道、超速等现象非常突出,这严重影响了贵州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形象。旅游市场秩序不整顿,再美丽的景色、再诱人的食物也引不来再多的游客。

三、旅游业转型升级期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思路浅析

无论是对旅游企业还是对旅游管理的行政部门而言,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是满足游客多样化和更高标准的旅游需求。贵州旅游要做大做强,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要认清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找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向,在旅游建设的过程中立足更高的标准,放眼国际,为贵州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为此,本人认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

1、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贵州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失去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游客。因此,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即便是一栋房子的修建,一条路的拓展都要做好事先的规划与考虑。同时,政府的其他经济建设也要注意环保,避免污染环境的企业在贵州落户,对恶意排污的企业要大力查处,加大对城市的整脏治乱的工作力度。不过,贵州的欠发达虽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却使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完好的保护。目前,贵州的生态环境总体来看还不错,但是必须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利用好这个资源。总之,保护环境是贵州旅游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2、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但以往景区的开发水平低,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财力的浪费,不能凸显景区特色。旅游业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在全面深入分析我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做合理的总体规划,确定优先开发的重点景区,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同时,随着旅游需求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旅游体验需求的增加,在产品开发方面就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打造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当然,对旅游精品的打造除了注重对景区特色的凸显而外,更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综合配套。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纽带,大力提升重点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由此带动贵州旅游整体水平的上升。

3、大力整顿市场秩序。

深入开展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工作,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抓好导游服务监管和购物环境治理,要加强对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行业不正之风,这就需要加强职业准入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要严厉打击各种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为游客营造一个轻松、诚信的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城市服务行业窗口的监管,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查处,主管单位也要对服务行业人员的行为进行培训与引导,以尽量避免损害贵州旅游形象的事情发生。

4、抓住中国加入东盟十国的机会,加强对贵州的旅游宣传。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将形成一个拥有十七亿消费者、近两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从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贵州在地理位置上与“东盟”相邻,在努力搞好经贸合作的同时,旅游作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合作领域同样值得宣传和推广。贵州有关部门要把全省精品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宣传推介的重点,同时将自然观光旅游、原生态民俗旅游、红色旅游、茶文化休闲旅游等作为一套组合产品对外宣传,打造“贵州旅游”的整体品牌,努力提高其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在对贵州旅游宣传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改变思路,下大力气抓旅游营销,创建贵州旅游品牌,通过名称、标志、口号等进行有效宣传展示,从而形成的一整套贵州旅游识别系统。

5、注重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旅游发展水平的高低,其根本是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水平上,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旅游从[8]

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贵州旅游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队伍。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直接与游客打交道,为游客服务,是贵州旅游的窗口。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我省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一方面,随着境外和海外游客的不断增加,我们尤其要重视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导游人员。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加大对饭店等服务业工作人员的业务和综合素质培训,让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另外,旅游服务行业普通岗位的专业壁垒不高,旅游行政部门可以和高校联合,对非旅游专业毕业但愿意从事旅游行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短期培训后上岗,这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快速培养了旅游行业服务人才,提升了旅游服务行业人才的总体综合素质。旅游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监管,使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6、以国际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迎接未来的挑战。

贵州旅游的发展必须要要有长期、高起点的规划,对景区的开发应该具备国际水平。为此,在制定规划前,除了要了解自身的特色与实际情况而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了解世界范围内最高水平的类似景区的建设情况,学习别人的方法、吸取别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规划和建设水平。此外,要加强国际双边、多边及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合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的水平,让旅游服务适应国际化、网络化发展需要,建设高质量的贵州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贵州旅游市场的国际化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车玲.促进中国旅游业升级转型[J].发展研究,2008.(4):82

[2]田 红.贵州可持续旅游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7

[3]曾博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EB/OL].http://.cn , 2008-07-15

[6][8]林树森.贵州省长林树森坦言贵州旅游五大问题[EB/OL].http://,2006-3-22

The Analysis about Guizhou Province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During the Period of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hen Pe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Tourism Culture School,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City,550001)

6.旅游业构筑转型 篇六

[摘要]: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广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坚特文化立市、旅游兴市,着眼于科学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通过调整旅游产品、旅游消费结构和培育产业集群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是桂林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桂林旅游产业

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

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

桂林是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因“山水甲天下”而成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对外开放而得到长足发展。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大桂林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而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桂林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87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尤其是本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推动桂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桂林旅游业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2008年桂林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桂林的旅游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旅游产业在桂林第三产业中龙头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大。

当前,桂林的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期和矛盾凸显期。桂林旅游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治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市委和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完善管理、优化服务,着力推进旅游方式转型,提升壮大旅游业,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不仅为桂林旅游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找准了新路径、确立了新模式,而且也抓住了桂林旅游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同时,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实践活动,就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结合桂林市的市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探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使桂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居环境更佳、百姓的生活更富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桂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通过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凸显桂林甲天下的山水旅游城市和广西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把桂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以及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和服务新高地,提升桂林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兴市的目标,是桂林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是旅游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而旅游产业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73年桂林的旅游业正式起步以来经历了初创期(1973年—1977年)、发展期(1978年—1987年)、停滞巩固期(1988年—1996年)和二次发展期(1997年至现在)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桂林的旅游产业亦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一)旅游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并非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自身特有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桂林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是旅游和生态,其二是区位交通。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资源,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桂林的旅游和生态环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是唯一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王牌。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一定要保护好这张名片。因此,自治区党委把“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作为桂林城市发展的定位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桂林实际的。而桂林经济是集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和高科技性于一体的特色经济。青山绿水是桂林城市和风景名胜的灵魂和生命线,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好漓江,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大通道特色经济,既是促进桂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桂北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旅游产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关联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自身作用的发挥与所在的区域密切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进步;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劳动力素质、开放程度等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就桂林而言,1998年,桂林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4%,成为桂林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部门。旅游产业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所涉及旅游相关企业与旅行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确立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城市优势资源长期开发经营的结晶。山水风光是桂林旅游形象的主体结构。千百年来,桂林以奇特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而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则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便捷优良的旅游服务,大量游客通过身临其境的游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桂林的知名度,强化了“甲天下”的印象,而且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其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桂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改善。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既是桂林山水风光的根本保障,也是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源泉。桂林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了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注重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等,形成了“旅游促环境”的发展模式,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逐年优化,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再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整体,各产业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水涨船高的辩证关系。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推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创造了条件。二是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桂林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山水文化、城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印象·刘三姐》和“两江四湖”等旅游品牌,而且激活了桂林市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文化事业,同时也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三是促进了对外开放,推动了本市企业与外企的合作。旅游产业发展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新观念,而且由于世界百强企业的进入以及全国性会议和国际性会议在桂林的召开,为桂林创造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又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旅游产业涉及交通业、商业、房地产业、邮电业、金融业、文化艺术等70多个行业,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业就可增加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者增加一人,间接就业至少可以增加5人。同时,山区景点景区以及“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二、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桂林旅游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相差较大,而且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快导致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不强,进而影响了桂林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全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

桂林地市合并的最大初衷是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大桂林旅游圈的资源。然而,地市合并10年来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方面,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旅游产品营销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指导,从而导致大桂林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整体性,无法形成大桂林旅游圈的整体发展合力。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管理职能交叉,尤其是漓江旅游管理体制几乎是30年一贯制,没有创新,从事漓江旅游运营、管理的主体责权利不清,从而导致国有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同时,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出台滞后,从而导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比较缓慢。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桂林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上,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0%,说明桂林的旅游产品链不粗不长。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桂林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这六种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说明桂林的旅游消费链过短过细。由于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游客在桂游览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这恰恰是制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旅游的国际化水平不够高 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整体包装;二是缺乏足够的旅游品牌的支撑;三是宣传促销的方式不够丰富。桂林旅游的国际化水平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包括交通、高档酒店、高级会展中心等城市的硬件建设相对滞后;二是旅游管理水平不够高;三是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够高;四是旅游产业基础较差,产业集聚力不强;五是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不够高。

三、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拉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市委提出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是建立在充分认识桂林城市性质和大桂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把领跑区域旅游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放在同等位置,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来促进漓江保护和做强高新产业,用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达到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目的,不仅体现了市委决策的正确性,而且也包含了统筹兼顾的决策和执政理念。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作出“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深化对桂林优势资源的认识,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这既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桂林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战略部署上来,齐心协力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创造桂林旅游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一)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的相互关系

1、进一步深化对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战略部署的认识,强化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就是桂林改革发展的大局,各级各部门和全市的干部群众都应该主动服务这一大局,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政绩的观念,积极营造全市上下自觉保护漓江、共同关心支持做强高新产业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整体意识。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是一个系统整体。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而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好漓江就是保护中国的名片,就是保护了桂林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做强高新产业既是壮大财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破解保护漓江与发展工业不兼容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临桂新区,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就是承接老城的产业、人口转移,拓宽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减轻漓江环境的压力。领跑区域旅游既是充分发挥桂林旅游龙头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桂林发展的现实选择,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就是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对财政的贡献率。因此,必须着眼于三者实现良性互动,以保护漓江为出发点,坚持做强高新产业和领跑区域旅游并举,以临桂新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阵地战,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第三,要强化转变桂林发展方式的意识。桂林与同类城市相比,最大的差距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后劲不足,中心城市不大,产业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建设临桂新区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向新区集聚、企业向园区转移,做大做强高新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通过疏解提升老城以缓解城市环境、人口、交通诸压力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从而有效促进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达到扩大增量、增加总量、以各产业协同带动加快实现桂林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强全市综合实力的目的。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桂林资源优势和特点的认识,有效整合配置和经营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景观与山水景观相互匹配珠联璧合是桂林最大的优势和特点,这也充分表明现有的水山、文化资源整合配置和经营的潜能极大。旅游业是以文化为内涵的经济产业,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城市品牌的核心。必须从“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战略高度和目标要求,把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充分地发掘出来并有效的利用好,使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资产优势、资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使桂林山水和文化资源在整合配置中增值,尽快打造出一批代表桂林旅游形象高水准的娱乐精品项目。因此,首先,要分门别类。应当进一步盘点和梳理现有山水、文化资源的类别、质量、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优化配置。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突显特色;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大桂林旅游圈优势旅游资源整合配置的力度,进一步细化老城区旅游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主体功能的产业布局,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第三,要捆绑经营。应以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部门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的形式,对现有城市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捆绑经营。

3、进一步坚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过程,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产业转型是手段,产业升级是目标。因此,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原则。做到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与相关规划配套衔接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二是结构调整、和谐匹配的原则。做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着眼于促进各产业优化升级、和谐发展,立足于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城市和县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现有基础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点线结合、组团发展、功能互补,拉长做粗产业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四是市场运作、培育主体原则。坚持市场运作,健全完善市场机制,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五是惠民利民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执政理念,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最优化,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1、根据建设世界级旅游目地的发展目标,尽快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围绕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和驱动作用。因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的根本依据,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和导向。必须坚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因此,首先,要尽快出台详规。应当进一步明确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尽快出台住宿业、餐饮业、旅游社业、娱乐业、会展旅游业等行业的详细规划。其次,要优化布局。应当根据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围绕“一主一副,三区,两轴,一带”的空间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开发建设,通过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山水文化等资源变成产品、资产、资本,从而为加强旅游产业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2、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首先,应当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建议成立桂林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发展实行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旅发委对全市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责权利,实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切实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一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漓江旅游航线进入退出新机制;三是建立联合执法和协商新机制;四是建立生态补偿和国有资源占用补偿新机制,建立漓江保护发展基金;五是建立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新机制;六是建立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宣传、表彰新机制,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3、出台产业政策,增加产业投入。出台产业政策和增加产业投入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是要制定产业政策。尽快出台优先发展旅游的产业政策,并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效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二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培育产业集群创造条件。尤其是要千方百计尽快启动“两江四湖”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规划,充分发挥环城水系的联结功能,规划修建一批有特色的水上码头和露天游泳场,利用漓江、桃花江把各酒店串连起来,形成既有桂林特色又有国际旅游品位的新格局,使桂林老城区真正展现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历史风貌,才能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并充分发挥其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要改善硬环境。增加对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升桂林旅游的硬环境水平。四是要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增加对漓江上游及沿江两岸农民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4、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既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也是推动市场转型的基础条件,必须坚持以精品促转型,以质量促升级。因此,一是要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坚持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与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并举,重点提高后者在市场份额的所占比重,推动旅游产品换代升级。二是要加大旅游消费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抓好高档旅游饭店、高档旅游娱乐场所建设和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以增加游客的娱乐、购物消费,进而推动旅游消费转型。三是要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大力推动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规模效益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旅游企业由分散型向集团型的转变。推进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力度。四是实行品牌战略。推动旅游产品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

7.山西产业向旅游业转型分析 篇七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产业转型,旅游业

1 山西产业发展现状

山西因煤而发, 可以说煤炭工业造就了山西, 山西煤炭产业不仅为本省的经济添加了动力, 还为国家的能源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些年, 山西产业结构不断地在调整。2014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59.44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88.14亿元, 占总值的6.18%,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343.29亿元, 占总值的49.71%,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628.01亿元, 占总值的44.11%.

长久以来, 山西省第一产业弱, 第二产业重, 第三产业轻, 这种格局随着近年产业转型的政策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号召, 略微有所改变, 但是第二产业的高比重依旧存在, 这就造成一种“假工业化现象”。当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相差不多时, 此时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工业化状态, 但就山西而言, 第一产业严重不足, 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造成了“假工业化”现象, 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就业问题, 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等。

不仅三大产业的分布不均衡, 山西第二产业中各个行业所占的比例也是严重不均衡。工业, 制造业, 建筑业等构成第二产业, 其中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占据了第二产业的绝大部分, 2012年山西省工业在第二产业的比例达到89.48%。也就意味着煤炭还是山西的支柱产业, 煤炭产业的兴衰主宰着山西经济的走向。

从2005年到2014年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例基本保持在90%左右。第二产业间的不平衡也是山西省重煤炭产业的发展所导致的。由于山西煤炭产业一支独大所导致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使其长期以来只能低价输出能源产品, 高价买进消费品。据统计, 仅1980年至1988年山西流失金额就达654亿元, 而从1988年至2000年煤炭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期间, 山西流失金额达1200亿元。所以, 山西煤炭的发展状况严重制约着山西经济的发展, 长久以来的产能过剩, 也使得山西经济走势低迷。据统计年鉴资料显示, 山西煤炭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3, 年调出量约占全国省际间煤炭净调出量的3/4, 年出口量占全国的1/2, 煤炭产量占全世界产量20%的规模。2010年山西产煤8504.8万吨, 2011年产煤量为9009.6万吨, 2012年产煤量为8607.9万吨, 就目前状况来看, 山西煤炭产能过剩, 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价格低迷, 煤炭产业急需整合, 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我们应该结合当前实际情况, 大力推进产业转型, 寻求山西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机遇。

2 山西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 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 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 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截止2014年, 山西省国家重点风景区有5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5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有19个,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6个,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71个, 世界遗址有3个。综合各类旅游资源, 山西的旅游资源可以说是全国数一数二, 资源的丰富不可否认。据统计年鉴显示, 2014年山西5A级景区有4处, 4A级景区有73处, 目前这些景区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大量增长, 旅游业发展稳步前进。就旅游收入而言, 山西省的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尤其是近年来经济转型, 旅游业蓬勃发展, 2013年山西旅游收入达到2305.4亿元, 2014年陕西旅游收入达到2846.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9.01%。

全国来看, 山西的旅游收入虽然居于全国中间部分, 但较2012年增长达27.2%, 涨幅可以说是全国前三位, 这说明山西的旅游发展日益增强。并且据山西统计年鉴数据可知, 近年的山西旅游收入直线上升, 并且随着山西对外的宣传力度增加, 山西景点吸引外国旅客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2012年入境过夜人数达到了190万人次, 从2005年的40万人次, 经过7年的发展, 入境旅客翻了接近五倍。连年激增的入境旅游人数给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入境旅游也给山西带来了显著地收入。入境旅游的增加必然导致国际旅游收入的增加, 从2005年的116百万多美元到2012年的720百万多美元, 七年时间, 山西的国际旅游收入翻了接近七倍, 体现出山西旅游事业的对外吸引力很大, 山西未来的产业转型应该也能够向旅游业进军。

综上来看, 山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前五位, 近年来山西旅游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在全国来看也排在前列, 入境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都在稳步增长, 这足够使山西的旅游业越来越壮大, 山西产业转型的方向可以说基本成型, 旅游业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合理可行。

3 山西发展旅游产业的策略

山西在发展旅游业时, 哪些因素对旅游业的收入有重要影响。本节选取的5个因素进行分析其对山西旅游收入Y的影响, 5个因素分别是餐饮企业个数X1, 交通里程数X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 普通高中毕业人数X5。

由山西统计年鉴得到表1所示的数据。

(1) 模型建立。

令Y为山西旅游收入, 构造的关系式为Y=α+C1X1+C2X2+C3X3+C4X4+C5X5。

下面使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图, 得到关系式如下:

模型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年餐饮企业个数每增加1%, 旅游业收入增加0.49%;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年交通里程数每增长1%, 旅游业收入就会减少137.84%;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 旅游业收入增加0.28%;当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每增加1%, 旅游业收入减少75.13%;当普通高中毕业人数每增加1%, 旅游业收入增加6.10%。

统计检验:从上图中可以分析得到, R2=0.9988, 说明回归模型高度显著;F=322.377>F (5, 2) =5.79, 通过了F检验, P=0.003095说明5个自变量整体对因变量Y产生显著线性影响的判断所犯错误的概率仅为0.003095。说明X1, X2, X3, X4, X5整体上对Y有明显的显著性影响。

从构建的方程式中可以看出, 餐饮企业个数X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 普通高中毕业人数X5与旅游业收入Y成正相关关系。交通里程数X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与旅游业收入Y成负相关关系。从实际生活来看,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 旅游业收入也应该高, 为此需要对它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2) 模型检验。

t检验结果见表2。

由t检验分析可以看出, 在α=0.05的条件下, 只有X3的Prob小于0.05, 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为了尽可能的留下合理的变量, 本文对每一个变量进行T检验, 使回归模型更完善。首先, 剔除Prob最大的X1, 重新做回归分析, 得到如图2所示的分析。

剔除X1后, 在α=0.05的条件下, X3, X4的显著性通过了, 我们发现剔除一个变量后, 通过T检验的变量多了一个, 所以继续剔除X5, 再做回归分析, 结果如图3。

剔除X5后, X3, X4的Prob变得更小了, 但X2还是没有通过T检验, 继续剔除X2, 得到的回归分析如图4。

剔除X1, X2, X5之后, 其他变量全部通过了T检验, 此时R2=0.997336, 回归模型仍然具有高度显著性。又由F=935.8604, P值=0, 回归模型通过了F检验, 并且5个变量整体对Y产生显著性影响的判断所犯的错误概率仅为0, 其中X3, X4整体上对Y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影响。此时的回归方程为:Y=-1271.389+0.2785X3-77.1782X4。

4 山西旅游发展建议

由上文分析可得, 旅游收入与餐饮企业个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普通高中毕业人数成正相关关系, 与交通里程数,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成负相关关系。所以在发展陕西旅游业时, 要分别从这五个因素进行着手考虑。为此, 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加强教育。山西的人文旅游资源价值高, 种类多, 内涵丰富, 数量众多的古建筑:石窟、雕塑、壁画等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因此需要高文化导游进行讲解。山西省需要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 这对旅游事业的推广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 增设旅店。旅游六要素, 吃、住、行、游、购、娱, 花在吃住行的比例很大, 以外来游客花费为例, 2012年外来游客六要素支出总额65932.3万美元, 其中吃住行占到了67.99%, 所以餐饮企业的发展对旅游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山西省应该在旅游景区建立餐饮旅馆, 保证其卫生合格, 这对山西旅游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三, 增加景区就业。在景区可以多设立一些工作, 增加社会就业率, 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人们选择旅游的机会增加,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 注重道路交通的建设。道路便捷, 外来游客增加, 从而提高山西旅游收入, 为山西产业转型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Zhejiang Gao, Jejuna Liu.Simulation study of China’s net primary product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53 (3) .

[2]Barbara M.Miller, J.Suzanne Horsley.Digging Deeper: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Coal Industry[J].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9, (3) .

[3]费宇, 关赟, 李娟.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4) .

[4]杜吉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构建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06) .

[5]顾红, 王志宏.基于SCP范式的葫芦岛市旅游产业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

[6]耿娜娜.论大西高铁开通后对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影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4) .

[7]张燕娟.山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

上一篇:小数乘法答案下一篇:小学生寒假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