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2024-07-24

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共11篇)

1.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篇一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秦临周而求九鼎①

秦临②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③,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选自《战国策东周一》)

【注释】

①九鼎:传说为大禹所铸,世代以为传国之宝。②临:出兵进逼。③秦之为无道也:秦国的做法不符合正道。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患( )(2)于( )

(3)与( )(4)不若( )

(5)存( )(6)图( )

(7)罢( )

2.颜率是用什么理由打动了齐王,使齐王出兵援周的?

二、秦攻宜阳①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②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③,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④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⑤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选自《战国策东周》)

【注释】

①宜阳:韩国的一个都城。②公仲:韩国相。③临山:依山扎寨。④羁旅:寄居秦国。⑤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以为( )煟(2)拔( )煟

(3)方( ) (4)支( )煟

(5)无功( )煟(6)而( )煟

(7)义(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文中“秦王耻之”的.“耻”用法相同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大王必欲急臣

c.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为什么赵累认为秦军一定能攻下宜阳?

三、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古时用麻葛等织成的草鞋。②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身( )(2)善( )

(3)或( )(4)穷( )

(5)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短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篇二

文言文大多言简意赅, 音韵和谐,很适合朗读。有效地、投入地朗读,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且朗读本身 就是一种 和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点, 加强朗读且不断变换读之方法, 根据文章内容需要,采用个人读、集体读 、轮换读及分步读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一定要把朗读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首先要喜欢愉悦地读, 并读出意境、读出思想、读出自己 的理解。这样, 学习文言文的初步功效已达成。

积跬步至千里,聚细流成江河

掌握一种语言, 离不开足够的词汇量。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风云中 所显现的 各种语言 ,具有传承,也有历史和地域的差异,要真正读懂文言文, 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在于掌握文言文传承中特有的文言现象和个别差异,即,和现代汉语不同的词的义项用法和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特殊句式, 这些知识的积累程度决定了对一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程度。关于这一点,课堂实践中有两种错误做法: 一是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 重层次结构把握、内容理解,对文言文知识积累轻视有余重视不足; 二是老师重“沙式”积累 ,忽视“线式”积累。 每学一课,遇到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孤零零地单记它, 这些知识散如沙子,彼此之间没有形成联系,学生就无法迁移, 阅读能力就难以形成。所以,教师重视文言文知识积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让学生注意分门别类总结归纳, 重在梳理常见词语和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线式”积累意识 , 要善于把 新学到的用法和先前的课文中出现的相同或不 同的例子 联系起来 ,形成网络,以便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学文言文,摘录积累尤其重要, 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要求学生都准备笔记本或卡片, 建立文言知识库。摘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意差异,记录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例如,学习《论语十则》,可以把以下几项内容做成卡片积累起来或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是通假字 :1.“诲女知之 乎”的“女 ”同“汝”,“你”的意思。2.“是知也”的“知”同 “智”,“聪明”之意。3.“不亦说乎”的“说”,同“悦”,有“愉快、高兴”之意。二是文言虚词“而”的用法:1.连词,表示承接,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2.连词,表示并列,像“任重而道远”。3.连词,表示转折,如“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而不思 则罔”。三是名 言警句 ,“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如果在摘录名言时,再做一点批注或点评,会更好。随着新课的学习, 所学文言文数量的增多, 对每篇文言词汇的整理积累就不能局限于该篇, 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 并做到纵向积累 和横向积 累相结合 。也只有不断积累, 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

引导品赏,体会“文”之意义 和真谛

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言文名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等,都是非常优美的散文, 有着现代作品无法企及的高度。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难以完全理 解古代散 文的这种 美感,教师应更多地启发学生,理解文言文工整、富有韵味表面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和真谛。如果忽略了这一点, 不仅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忽略了文章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文言文教学要注意对“文”的理解和把握。所谓“文”就是文章的结构 、写法、思想、语言。

链接延伸,拓展视野,启迪心智

3.文言文阅读仿真练习 篇三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馀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梁实秋

 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柏拉图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曾巩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咸小其官贴

小:认为……小

B其逆自为虑如此

逆:违背

C起居不违其节

节:常规

D能行吾说者

说:主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

②之二虫又何知

B①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C①其风气与中州异

②其越之人幸也夫!

D①官于南者多矣

②皆绝于天下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B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C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

D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逆,预先。

2D,①②介词,在。A①动词,到;②代词,这。B①疑问代词,怎么;②疑问代词,什么。C,①代词,指南越;②副词,表推测。

3C 

4(1)闽地、蜀地现在都已经改变了,而越地偏偏还保留着一些陋习,难道是越地习俗根本就改变不了吗?大概是来这里做官的人没有谁尽到他治理教化的责任啊!(注意关键词“陋”、“盖”、“致”和判断句式“……也”)

(2)古时候的人掌管一个乡或一个县,他那道德、仁义、恩惠、慈爱还足够用来对乡民或县民熏陶升发,浸润洒布。现在统辖范围大的独掌一个州,怎么能把那官职看成低一等而不认真干一回呢?(注意关键词“为”、“专”、“小”)

4.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 篇四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①。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②。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③,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④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选自《内训?迁善》,有删节)

注:①跂圣:向圣人看齐。②蟊螣、蜂虿:害虫、毒虫。③恤:担心、忧虑。④攸:所。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过而能知,可以为明 过:

(2)己过不改则累德 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人非上智,其孰无过 ①惰慢则骄,孝敬衰焉

A B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①以善小而忽之不为 ①戒于小恶,终无大庚

C D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2.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2分)

试题答案:

9. (1)过:有过错(或犯错误)。(2)累:连累,损害。(2分。每词1分)

10.C(2分。A①副词,表反问;②代词,他。B①连词,表因果,就;②连词,表转折,却。C均为连词,因为。D①介词,指明对象;②介词,比)

11. (1)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一定象(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象(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2分。“或”“远”各0.5分;状语后置1分。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

(2)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上,与我乡邻们的死相比也已经算晚了,又怎么敢仇恨呢?(2分,“虽”“乎”“安”“毒”各0.5分。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

12.示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分。每句1分,凡与“改过”“向善”有关的名句皆可)

译文

人不是高明的智者,谁能没有过错。有过错就能改正,可以成为聪明人。知错能改,离圣贤就不远了。小的`过错不改正,就会铸成大错;小的好事乐于做,就能成为高尚的人。

人的过错没有别的,只是懒惰怠慢、嫉妒、邪僻罢了。懒惰怠慢则会骄傲,对父母的孝敬就会减少;嫉妒就会刻薄,这是灾难的先兆;辟邪就会放荡,礼节道义就会衰败。这几个过错,都是人性的弊病、自己品行的灾祸。如果有其中的一种的人,一定像蟊螣、蜂虿等害虫一样。蜂虿会蜇人,蟊螣会伤害庄稼,自己的过错不改就会伤累德行。

5.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五

文言文阅读。(12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

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不试之以足B.不敢以累他人C.以中有足乐者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欧阳公年轻时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充分显示了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 源于他能心怀百姓。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 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赈: (2) 素号难治 素:

(3) 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 (4) 食讫: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分)

⑵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4分)①赈:救济②素:一向 ③食:给……吃 ④讫:终了,完结

小题1:(4分)⑴(2分)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⑵(2分) 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小题1:A中与例句“以”都是“用”。

小题1:“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这种说法不确切。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6.文言文课内外阅读练习 篇六

【古文阅读】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①治杭州,二浙阻饥,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公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虞②后者继来。米既辐辏③,遂减价,还至百二十。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价一百,商旅辐辏,民赖以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②虞:忧虑。③辐辏:比喻米集聚一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沙鸥翔集 集: (2)而或长烟一空 一:

(3)唯恐后 恐: (4)民赖以生 赖:

2.选出下列加点的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 《三峡》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醒能述以文者 《醉翁亭记》

C.公遂增至斗百八十 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D.先天下之忧而忧 米价所增之数 《能改斋漫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

4.范仲淹将杭州的米价涨至每斗一百八十钱,为什么后来米价降到了每斗一百钱?(2分)

5.下面对以上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像“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不是像“迁客骚人”一样或喜或悲。

B.范仲淹遵照好友的嘱托为岳阳楼作此记,主要目的是记叙重修岳阳楼的.意义,盛赞巴陵胜状美景。

C.范仲淹在面对饥荒时采取了非常规的办法令“众不知所为”,但却很巧妙地解决了难题。

7.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解析 篇七

【技法点拨】

技法一:停顿断句——把握原则找规律, 理解句意是关键。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准确把握, 考题形式大致为朗读停顿和断句加标点两大类, 一般情况下以客观选择题或主观划分题两种题型呈现, 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 难度大, 得分低。备战此考点,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 准确朗读, 把握句读。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也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 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解答这类题时, 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 确定地理解文意, 然后采用猜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连词成句, 以了解整个句子的基本意思, 然后根据句子的表情达意进行节奏划分。

(2) 总结规律, 做好停顿。

给文言语句加标点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 明其大意。这是正确加标点的基础。第二步:断句。准确断句可以为加标点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步:加标点。句中停顿根据句子结构加的标点通常有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 句末停顿根据句式加的标点通常有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例1 (2014年湖北鄂州卷)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今 / 齐地 / 方千里

B.盖 / 余之勤 / 且艰若此

C.后狼止 / 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 / 以五千里之地 /存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 要求找出有误的一项, 属于客观选择题。解答时, 须根据古文的朗读停顿规律, 熟读精思, 辨清词义, 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 并依此确定语句停顿。该题中的四个句子均来自课内, 都不是诗句, 不存在对偶的问题, 只能作结构或意义上的划分, 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 或不改变原句的意思来加以判别。

【参考答案】B

例2 (2014年广东卷) 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 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 子

【解题指津】本题也是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 但属于主观划分题。该题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 但是却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实际上是将文言句的朗读与简单文言词句的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因此, 断句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文意, 在此基础上, 根据文言语句停顿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作出准确的划分。

【参考答案】善哉 / 祁黄羊之论也 / 外举不避仇 / 内举不避子

技法二:词语释义——系统梳理重归纳, 瞻前顾后看语境。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我们要系统梳理、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 尤其要注意积累和理解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音通假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则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 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备战此考点,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 迁移课内所学。应力求做到两点:1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 后一个“本”指根本, 这里强调一定要把有限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2要瞻前顾后, 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 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2)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应用三法:1与现代汉语比较, 推敲文言词义。2分析字形, 引申文言词义。3利用成语, 类推文言词义。

例3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轻视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要求找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 文言实词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音通假、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 而考查的实词往往在课内学过, 因此可根据平时的积累来解答。该题中四个选项的词均为初中接触过的词义, 解答此题, 须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 将选项意思代入原文进行检验, 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D

例4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塞忠谏之路也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皆以美于徐公

D. 醒能述以文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要求找出与例句中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该题中的各选项也都来自课内, 辨析时, 应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词语间的相互关系, 弄清它的词性和意义。解答此题, 可先确定题干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 再找到一致的选项。

【参考答案】D

技法三:理解翻译——认真揣摩多训练, 大胆表述展个性。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文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把握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内容, 并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 能按要求概括其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翻译文言语句;能评价作者的观点;能对古诗文作初步赏析。备战此考点, 可采用如下方略。

(1) 重点培养理解能力。大家平常就要切实读懂教科书上的文言课文, 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2) 强化训练, 熟悉题型。即通过强化性训练, 把握试题的题型设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

(3) 大胆表述, 展现自我。解答主观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时, 要拓展思路, 善于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5 (2014年江苏苏州卷) 下面哪一 个句子不 是倒装句 ( )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

C.相与步于中庭

D.积于今六十岁矣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正确判断并理解文言句式, 要求找出不是倒装句的一项。解答时, 首先应看清题干要求, 然后弄清文言倒装句式的特点和形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筛选。一般来说,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几种形式, 据此, 则不难作出选择。

【参考答案】D

例6 (2014年湖北宜昌卷) 翻译“乙文” (林纾《湖之鱼》) 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 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 首先要通读全文, 把握大意, 然后根据上下文以及该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意, 翻译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可遵循“解词—串意—顺意”三大步骤, 即首先解读重点的词语, 明确其含义和用法, 然后将一个个、一组组词串联起来, 形成句意, 最后把整个语意通顺、连贯、明白地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 (如果) 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 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 (多少) 呢?

例7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对本文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 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 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 仁厚孝顺, 礼贤下士, 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 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解题指津】本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 要求找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时, 首先须整体速读选文, 力求初步感知全文内容, 然后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辨识。值得提醒的是, 要找到文中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 尤其要注意重点字眼的正确与否, 如原文中的“不爱金帛”并非指太子, 而是指吕后, 与C选项中所说太子“不爱钱财”不符, 可见该项对文章理解有误。

【参考答案】C

例8 (2014年江西南昌卷) 这篇文章 (张岱《湖心亭看雪》) 可谓是痴人赏奇景, 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解题指津】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把握, 解答时, 应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抓住精要词句, 进行细节品读, 以把握文章的要旨。该题选文出自课内, 对全文大意的把握应该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 可抓住文中对湖心亭雪景“白描”的句子以及对“赏雪人”行为动作及语言的描写来作答。

【参考答案】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 独往赏雪, 醉心于雪景, 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大意相同即可)

技法四:名句记诵——用心识记常总结, 善于思考勤动手。

针对中考“诗文默写与运用”试题的考查类型及趋势,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备战此考点。

(1) 注重平时积累。诗文的积累不仅要掌握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还应将学习范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注重一些名诗文中的经典句子的积累。提倡理解性背诵, 通过理解诗文的背景、主题和表达等各方面内容, 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2) 经常归纳总结。积累诗文时, 可以从异同两大方面来进行总结, 即对诗文的内容、语言、主题、作者以及创作时代等各方面进行归类比较, 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反复进行记忆。

(3) 善用脑, 勤动手。一定要加强诗文中字词基本功的学习, 勤于动手, 将每一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烂熟于心, 避免出错。

例9 (2014年湖北宜昌卷) 积累链接:鱼儿, 是可爱的小动物, 《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 往来翕忽。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文名句的记诵和默写, 内容是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解答时, 可调动平时的记诵积累来作答。对于这类记忆性默写的题目, 如果平时注重积累, 那么根据提示补写上句或下句, 是比较容易的, 但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添字、漏字, 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

【参考答案】怡然不动尔远逝

例10 (2014年四川南充卷)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 请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名句的赏析, 虽出自课内, 但对于初中生来说, 也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 快速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是解题的关键, 也是鉴赏的基础。此外, 还应掌握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分析诗歌意象并把握形象,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发现作者观点, 触摸诗人灵魂。

【参考答案】任选一个角度, 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 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 表达了惜春之意, “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如对仗的工整, 音调谐婉, 具有音乐美。

【特别提醒】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 从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考查题型来看,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常考题型和基本的应考技法外, 还有如下两个命题走向很值得大家重视和关注。

其一,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命题者一般选择的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 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的一诗一文, 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记诵积累的过程, 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除了对字词的考查外, 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 包括句意、段意及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出现, 受到考生的普遍欢迎。解答此类题型,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应该不是难事。对于课内的诗文我们只须细心检索平时的积累即可。对于课外诗文, 我们先要读懂它, 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时应注意留心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 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内相关的知识储备, 这些“注释”和“积累”往往是我们得以顺畅解答问题的“钥匙”和“法宝”。

其二, 取材课外的古诗文阅读。

这些阅读材料大多篇幅短小, 语言浅易;文体以人物传记、寓言故事、小议论文或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游记为主。内容多为讲述古代名臣良将的事迹, 表现官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或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品行;要么是反映古人尊老爱幼、诚心待人的美德;要么描写古人登高览胜、抒发理想抱负等。课外古诗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 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专家的青睐。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需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问题。

包拯字希仁, 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 主来诉。拯曰:“第1归, 杀而鬻2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 迁殿中丞。端土产砚, 前守缘贡,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 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 亦知其名, 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旧制, 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 使得至前陈曲直, 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 恶吏苛刻, 务敦厚, 虽甚嫉恶,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平居无私书, 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 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 有犯赃者, 不得放归本家, 死不得葬大茔3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1第:只管。2鬻 ( ) :卖。3茔 ( ) :墓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到, 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述)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

(2) 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 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

该文言文阅读取材于课外, 内容为讲述古代名臣包拯的事迹。命题者共设置了3道考题, 考查内容包括词语释义、句子翻译、人物分析等方面, 兼顾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识, 加点的四个文言词语都属于“一词多义”现象, 也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只要搜索记忆储存, 并结合语境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B (“遗”应解释为“馈赠”)

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这两句都可以采用对应法来翻译, 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解释出来, 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翻译时, 第1句要重点落实“惮”的意思;第2句要重点落实“辞色”的意思。

【参考答案】 (1)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 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 听说 (他) 的人都害怕他。 (2) (他) 不随便附和别人, 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第3题考查对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解答这类题型时, 首先应深刻理解文本的大意和主旨, 然后拓展思路, 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8.浅析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 篇八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后练习概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验教材的教材编制采用范文选编法。文本所指的课后练习为范文后编列的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即研讨与练习部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以下简称必修三文言文)共有4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4篇文章的课后练习分别如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第一题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

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题 二、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异于……

第三题 三、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劝学》荀子

第四题 一、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反面来论述的。

第五题 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第六题 三、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

2.其曲中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跂而望矣

6.君子生非异也

第七题 四、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过秦论》贾谊

第八题 一、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第九题 二、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1.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又何用意?

2.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第十题 三、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席卷天下

2.南取汉中

3.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4.宰割天下

5.蒙故业

6.率疲敝之卒

第十一题 四、把“然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师说》韩愈

第十二题 一、这篇论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第十三题 二、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第十四题 三、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课后练习概况整理如下:从题目数量来看,三篇文章的题量(不记小题)分别是:3题、4题、4题、3题,共计18题。从题目内容来看,遵循了“由内而外”的设计线索:文言内容复述整理或背诵——文言字词梳理归纳——人物事件评析交流。从题目设计的用语来看,鼓励性用语特征明显,四篇课文都有“谈谈你的感想、认识、观点”,以鼓励学生以尝试的口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题目设计的结构来看,有帮助学生理解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如“把“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提供了可能。

二、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角度浅析课后练习设计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文言文课文的课后练习为研究客体,以文言文课后练习的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布卢姆、加涅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分析框架,从知识过程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两方面梳理文言文的课后练习,旨在了解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设计规律,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地处理课后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认为教育目标的分类体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类:“一是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二是认知过程维度,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方面。”[2]

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维度的主要类别及其亚类来分析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可以做如下归类:第一题、第四题、第九题和第十二题都属于事实性知识中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第六题和第十题属于事实性知识中的术语知识;第三题、第七题、第八题和第十四题属于程序性知识中有关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第二题、第五题、和第十一题和第十三题属于程序性知识中有关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

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维度的主要类别及其亚类来分析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可以做如下归类:第一题、第四题和第九题属于识记类别;第二题、第五题、第十三题属于理解类别;第八题、第十二题和第十三题属于分析类别;第三题、第六题、第七题和第十题属于应用类别;第十四题属于评价类别。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三课后练习设计简析

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4篇文言文的课后练习作为一个整体来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知识维度分析,事实性知识题目共计6题,占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14题的43%,程序性知识题目共计8题,占57%,元认知知识的题目数量为0;其次,认知过程维度分析,识记题目有3题,占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14题的22%,理解类题目有3题,占22%,应用类题目有2题,占18.2%,分析类题目有3题,占22%,评价类题目有1题,占7%,创造类题目数量为0。

由此可以看出,课后练习并没有设计有关元认知的题目,元认知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元认知的缺失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是一个欠缺。虽然题目设计用语中有先行组织者的提示,但是先行组织者并不能替代元认知知识。必要的策略性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因此在练习中也必然要求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元认知知识的题目。创造性练习的设计同样必不可少。

以每篇课文为一个整体,纵向比较一课之内练习的设计,可以得出每课的设计思路:由事实性知识的考察到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再到程序性知识的检验。综合以上的数据可以得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课后练习设计体现出重积累和重评价的特点,即重视文言词句的积累,并且重视对历史人物的品评,能够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来重新设计历史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以一个单元为整体横向比较,可以发现4篇课文的题目设置有重合现象:首先,4篇课文都是按照统一的私立来设计题目——从开始都要求背诵课文到梳理文意、疏通字词、评价参考资料等,这与学生螺旋式上升的认知结构相违背,练习形式太过单一化和书面化,提问方式也显得较为直白和乏味,这无形中就消磨了学生对于语文练习的热情;其次,这种模式化的课后练习设计,无法体现每一篇文言文的独特教学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课后练习设计需要在考虑学生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再结合新课标教学要求重新设计。

课后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课后练习编制的启示:第一,课后习题的设计要简明扼要而又不失趣味性。1999年6月,一些中学语文教材审定审查委员在云南昆明召开了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委员们分别就“语文教育”“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的修订”“新一轮的初中语文课程教材”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关于高中课后练习,大家最终一致认为:“练习题不可太多太繁。尤其是一些词语练习,可以适当减少。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最好能熟读成诵。鉴赏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整体鉴赏,尽量减少那些支离破碎的练习题。最理想的练习应该包含这样三方面的题目:第一类,提供资料,作解读参考。这种题目要注意尽可能的多样化。第二类,文章中最精华的地方,让学生揣摩品味,体会文章的妙处。第三类,动手或动口,即说或写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真正学有所得。”[3]第二,语文课后练习应该以“自学指导”为改革思路。正如刘占泉所说:“革除旧教材的三大弊端,变‘文选系统为‘训练系统,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4]第三,可在小学阶段就选编短小精悍有趣的文言文进入教材。从人教版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文言学习的主要篇目都放在了初高中,其中以高中为主,这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现代汉语文学习的特殊要求。虽然高中生的理解力在增强,但其语言学习的敏感性和记忆力在下降,过晚学习文言文对学生建立合理的语言结构有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文化精神的流逝。

总之,文言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民族精神养成、人格修养提高、德行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负责文言文部分编纂的专家们能够在探索中设计出更加优秀的文言课后练习模式。

注释:

[1]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语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美)洛林·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4]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二)练习 篇九

(二)练习

(四)《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 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纶,lún,钓丝)东湖,沿澜(指水)穷此,遂...跻(jī,攀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奇攴(qī,倾斜)枕潭木尔(顶)..影沦(沉)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山,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 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培植)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则安能产.兹奇石哉?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之字)之论,则濒流庶(众)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1.“访其遗踪”的“其”指代什么?

答: 2.“聊刊前谬,留遗将来”的“刊”字的含义是

答: 3.“乃知山仍石名,旧矣”中“仍”的含义是() A.重复 B.仍然 C.因袭 4.“沿澜穷此”中的“穷”字与下列含义相同的是() A.日暮途穷 B.穷则思变 C.穷凶极恶 D.穷山恶水

5.下列句子中所含“次”的含义与“次于南隅”中的“次”相同的是() A.次日 B.名次 C.次品 D.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五)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缴敌,愿君试之。”景公召 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勤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 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木包 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 曰 :“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 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 “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什、车之左附、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含。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贤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勤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仆表决漏 仆: 漏: ..行军勤兵 勤: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与(穰苴)语兵事,大说之 B.亲戚、左右送之,留(苴)饮 C.(贾)召军正问 D.既往,(贾)未及反 3.与“贾谢曰”中“谢”的意义相同的几项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⑤张良入谢 ⑥则与牛卮酒,哙拜谢 ⑦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4.“申明约束”、“约束既定”、“临军约束”中的“约束”词性应为() A.三个都是动词 B.三个都是名词

C.前两个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 D.前一个是名词,后两个是动词

(六)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宦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仗,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本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委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裴封叔之第 ②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A.①门第 ②劳役 B.①住宅 ②驱使 C.①住宅 ②操作 D.①门第 ②操作 2.选出下列句子“焉”字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愿佣隙宇而处焉 ②余往过焉 ③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④莫敢愠焉 ⑤吾收其直大半焉 ⑥无进退焉 ⑦梓人左持引,右持杖,而处中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②④⑦/③⑤⑥ D.①②④⑥⑦/③⑤

3.下面五个句子都含“工”字,其中与其它四个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B.将求他工

C.委群材,会众工 D.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E.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4.下面句中的“莫”,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②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③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 莫敢愠焉 ④物莫能近乎此也

A.①与②相同 B.②与③相同 C.①与③相同 D.③与④相同

(七)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善,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衤夸

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衤夸

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于 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 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 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 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 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 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 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 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 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 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 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下列句子,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B.大丈夫不能自食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2.下列句中的“乃”与“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⑤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⑥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⑦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⑧吕后女乃吕也

⑨相君之背,贵乃不可信 ⑩荆轲者,卫人也,其克乃齐人 A.②⑤③④⑩ B.②⑤⑦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⑧⑩ D.①②④⑥⑦⑧⑩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上未之奇也 B.上不我用

C.何陋之有? D.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母见信饥,(母)饭信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C.释(羽)而不斩 D.以(何)为大将

(八)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上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二人分司东都矣。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臣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明崇不私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之。崇为之请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由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上久之乃许。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若不顾,汝曹无类矣。若顾此,便录致之。乃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使镌刻进御。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现者三四,姚家急如崇戒。及文成,叙致赅详,时谓“极至”。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 ..拜:授与(官职)知:主管 B.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 ..欲:私心 干:冒犯 C.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 ..挠:扰乱 原:宽宥 D.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 ....为相:作宰相 相衔:相互怀恨在心

2.比较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然臣未及闻之耳 ②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 ③卿安从知之 ④崇为之请曰

A.①②③④都是代词,其中①②③所指相同,④另有所指。B.①④是助词;②③是代词,且所指各不相同。 C.①②是代词,代事;③④也是代词,代人。 D.①②③④不全是助词,也不全是代词。

3.“非所以裨玄化也”一句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所以”意义不同,这种现象叫词语古今异义。下列加点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 ..B.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 ..C.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 ..D.使者复,说大悔恨 ..4.对句中划线部分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A.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 上久之乃许

“无何”“久之”都表时间短,而“无何”比“久之”更短 B.欲斥之 而由臣逐知古 “斥之”“逐知古”都是指罢免魏知古 C.恃其蒙恩 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

“蒙恩”指姚崇二子受到魏知古优待;“见德”指魏知古只看到姚崇二子表现好的一面。

D.臣有子无状 尔曹无类矣

“无状”“无类”均指姚崇二子为官不成体统,表现不佳。

5.文中“知古归,悉以闻”一句省略较多,译时要补出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回到家里,就把他听到的消息全都告诉了家里人。

B.魏知古回到长安,把姚崇的两个儿子在洛阳的情况全都告诉了姚崇。 C.魏知古回到吏部,把在东都听到的有关情况全都奏闻皇上。 D.魏知古回到长安,把姚崇二子在洛阳为官的不良表现及多次请托自己的情况全部奏闻皇上。

(九)(甲)樊姬,楚国之夫人也。楚庄王罢朝而晏。问其故,庄王曰:“今旦与贤 相语,不知..日之晏也。”樊姬曰:“贤相为谁?”王曰:“为虞丘子。”樊 姬掩口而笑,王问其故,曰:“妾.幸得持巾栉以侍王,非不欲专贵善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妾同位者数人矣。今虞..丘为相数十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 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安得为贤?”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孙叔敖相..楚庄王,卒以 霸,樊姬与有力焉。

(刘向《新序》)

(乙)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醒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 举,时人感叹超之先举,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妾幸得持巾栉以侍王 ②虽履屐之间 ..A.①jié盆子 ②jī木头鞋 B.①jié盆子 ②jì草鞋

C.①zhì梳子、篦子的能称 ②jì草鞋 D.①zhì梳子、篦子的通称 ②jī木头鞋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知日之晏也 ②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③妾幸得持巾栉以侍王 ④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A.①与②同义,③与④不同义 B.①与②同义,③与④同义 C.①与②不同义,③与④同义 D.①与②不同义,③与④不同义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罢朝而晏:舍弃召见。..B.虞丘子稽首曰:古代的一种跪拜礼。..C.苻坚将问晋鼎:推翻晋的统治,取而代之。...D.颇有异同之论:不同。....4.①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②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A.①士丘能助王称霸,与樊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②从现在推荐他,想来是一定能建立功勋的。 B.①终于称霸,是同樊姬的有力参与分不开的。

②从这些事推断,想来他是一定能建立功勋的。

C.①士兵的助王称霸,同樊姬的有力参与是分不开的。

②从现在推荐他,想来他是必然会受勋的。 D.①终于称霸,是与樊姬的努力分不开的。

②从这些事推断,想来他是必然会受勋的。

5.虞丘子听樊姬之言后,立即认错辞职的原因是() A.虞丘子怕楚王加罪于自己。 B.虞丘子言有理,“为相数十年,未尝进一贤”是事实。 C.因樊姬深得楚王的宠幸而自己又理亏,难以辩驳。 D.虞丘子也正想进孙叔敖为相,樊姬之言适逢其时。

6.认真阅读比较甲、乙两文,分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樊姬是举贤不顾内外有异,男女有别,郗超举贤是不以自己的爱憎为依据。

B.樊姬所论,是举贤授能以治国的大事,而郗超所论,只是在有争义时证实谢玄可任,严格说是印证而不是举荐。

C.郗超是直接举荐自己所了解的人,樊姬则是批评为相者不能举贤受能之失。 D.樊姬举贤是为表现自己的“忠”和“智”,郗超荐贤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先觉”。

(十)与姜箴胜门人

杜门不见一客者,三月矣,留都散也;礼曹冷官,而乞身之人,其冷百倍。然生平读书洁身,可对衾影①,即乡曲小儿忌谤相加,无怪也。独念国家所重者人才,君子所惜者名行;今设为**之世局,令小人得驾为隐阱,而驱局外之人以纳其中,纵不为斯人名行惜,其如国家人才一路何?人才坏而国事坏,国事坏而士大夫身名爵位与之俱坏。吁,可惧也!不佞归矣!有屋可居,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有酒可沽;西过震泽,南过武林,湖山之间,赋诗谈道,差堪自老。谛观年来士大夫风尚,愈趋愈下,鳃鳃②惟异己是除,私人是引。楚人为楚人出缺,秦人为秦人营迁,不认官方,不谈才品;目中岂复有君父,而堪以服天下、挽世运乎?足下,讲臣也,朝夕对扬重瞳③,须留一段光明于胸中,即不宜轻发,以逢时忌;而因事陈规,婉词微讽,当有旋转妙用,莫负此千载遭逢也!吾辈口不宜快,而心固不可不热。二疏已上,速去为幸,扁舟已买江上矣。

(明张鼐《宝日堂初集》)注:①衾影:《宋史·蔡元定传》:“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后因谓未做亏心之事为 “无愧衾影”或“可对衾影”。②鳃鳃(xǐ):恐惧的样子。③重瞳(tóng):眼内双瞳,指天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杜门不见一客者 杜:关闭,堵塞 .B.纵不为斯人名行惜 纵:纵使,即使 .C.差堪自老 差:公务、差使 .D.不论官方 方:应守的礼法、准则 .2.比较以下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即乡曲小儿忌谤相加 ②即不宜轻发 ..③其冷百倍 ④其如国家人才一路何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都散地 留都:旧称迁都后的旧都。..B.今设为**之世局 **:风浪 ..C.谛观年来士大夫风尚 谛观:仔细审视 ..D.莫负此千载遭逢也 遭逢:机遇机会 ..4.“独念国家所重者人才,君子所惜者名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想到国家重视的是人才,君子可惜的是名行 B.独自想到国家看重的是人才,君子可惜的是名行 C.独自想到国家看重的是人才,君子爱惜的是名行 D.只是想到国家重视的是人才,君子爱惜的是名行 5.“二疏已上,速去为幸,扁舟已买江上矣”。解决正确的一项是()

A.已上两道议论时政的奏章,赶快离开京城是上策,已在江边雇了一条扁船了。 B.已上两道请求去职的奏章,赶快离开京城是万幸,已经在江边雇了一条小船了。 C.已上两道请求去职的奏章,赶快离开京城是上策,已经在江边雇了一条小船了。 D.已上两道议论时政的奏章,赶快离开京城是万幸,已在江边雇了一条扁船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在晚明任南京礼部尚书,本已投闲置散,再加上受到魏忠贤阉党的弹劾,更感到“其冷百倍”。

B.但他自认为饱读诗书,砥砺名节,问心无愧;然而他担心朝纲日坏,自己清名受累,所以决心辞官归隐,终其余年。

C.他很不满当时官场排除异己、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并认为如此选拔出来的官吏不能拘回社会日益崩溃的颓势。

D.他希望他的学生应利用给皇上当侍讲官的机会,随时讽谏,争取得到重用,要相信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

(四)1.郦道元 2.更正 3.C 4.A(阻塞不能。B项穷尽;C项极端;D项荒凉)5.D(居住,驻扎。A项第二;B项等级;C项质量较差)

(五)1.仆:放倒;漏:漏壶,一种记时工具;勤,指挥 2.A(B项“留(贾)饮”;“(穰苴)召 军正问。”D项“(救者)未及反”。)3.①④⑦(②为警告;③为辞别;⑤为拜谢;⑥为谢意)4.C(六)1.C 2.C 3.E 4.B(七)1.D(意动用法。ABC项为使动用法)2.B 3.D(定语后置,ABC项为宾语前置)4.A

(八)1.D 2.D 3.A 4.B 5.D(九)1.D 2.D(“之”,前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反为助词“的”。“以”,前为连 词,可译为“来”,后为连词,表原因)3.A 4.B(卒,副词,最终)5.B 6.C

10.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练习 篇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惩山北之塞( )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⑵险,险峻的.大山。⑶亡,通无。

2.⑴你太不聪明了。

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1.十五个文言虚词趣味练习 篇十一

兵者, 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思也。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

二、 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

“徐公何①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②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③也?其所据何④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⑤其大也!然何⑥人能忘情耶?何⑦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⑧如?

三、 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 毕现《示儿》,乃①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

四、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①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②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③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④必曰:“吾其⑤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 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 其⑦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⑧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 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⑨一二。其⑩是耶,其非耶?其?輥?輯?訛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輥?輰?訛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輥?輱?訛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

五、 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

“存者且①偷生, 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②委政非人。则李唐且③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④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⑤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六、 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

“若①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②人之思,若③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④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⑤龙之一爪也。若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七、 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

“吾所①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②钦。以其所③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 可见其所④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 不宜有所⑤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⑥以教人向上者也。

八、 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 不为①尧存,不为桀亡。”此为②至理,当为③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④巫所惑。巫者,以诡为⑤业,其所为⑥皆为⑦利也。故为⑧其来也, 即斥之以此理, 彰其用心。为⑨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⑩?

九、 判断“焉”在文段中的意义。

崤之战, 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②,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③置土石”, 别无他法, 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④,骄而轻敌,焉⑤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⑥?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⑦,则必无颜世上矣。

十、 判断“以”在文段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以①也。”若以②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③如吾之容现于当衢, 则恐惊人。故自当以④书卷为伴,弃夷以⑤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⑦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⑧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⑨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⑩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輥?輯?訛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輥?輰?訛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輥?輱?訛权贵交, 以?輥?輲?訛上乃吾心之剖白, 希汝能察之, 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輥?輳?訛”之叹。

十一、 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

因①能授官, 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②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③。其常因④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 动摇袁绍军心,因⑤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⑥许攸之力而得, 此正如因⑦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⑧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⑨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⑩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十二、 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

“黄鸟于①飞, 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②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 于③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 其鸣之美则倍于④昔。吾乡之美已闻于⑤四方。世人皆欲老于⑥吾乡,此乃多人言于⑦我也,非吾杜撰耳。于⑧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⑨是,不亦乐乎?

十三、 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③!其与④吾等之约, 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 寇尚難与⑤也, 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⑨?

十四、 判断“则”在文段中的意义。

“此则①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②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 非徒借此也; 若如此, 则③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④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 位卑则⑤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⑥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⑦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十五、 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①南海, 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 实可钦佩。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

参考答案

一、 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连词,表转折,然而;④连词,表递进,而且;⑤连词,表修饰,地;⑥连词,表承接,才;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二、 ①②疑问代词,怎么;③疑问代词,为什么;④疑问代词,什么;⑤副词,多么;⑥疑问代词,什么;⑦疑问代词,什么;⑧与“如”构成复音虚词,怎么样。

三、 ①副词,表承接,于是,就;②代词,你的;③副词,是;④副词,竟然,却;⑤副词,才。

四、 ①代词,作定语,他的;②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他;③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④代词,他们;⑤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⑥指示代词,那;⑦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⑧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⑨指示代词,其中;⑩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輥?輯?訛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輥?輰?訛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輥?輱?訛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五、 ①副词,暂且,姑且;②连词,并且;③副词,将,将要;④连词,并且;⑤连词,尚且,还。

六、 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这,如此;③动词,像,如;④代词,你;⑤连词,表选择,或.或者;⑥与“夫”构成复音虚词,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意思他转,相当于“要说那”、“像那”。

七、 ①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的原因”;②表被动;③“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④“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⑤“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⑥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八、 ①介词,因为;②动词,是;③介词,对,向;④介词,被;⑤动词,作为;⑥动词,做;⑦介词,为了;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⑨介词,替;⑩句末语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九、 ①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②兼词,在这里;③疑问代词,哪里;④句末语助词,不译或译为“了”;⑤疑问代词,怎么;⑥句末语助,呢;⑦代词,他们。

十、 ①名词,原因;②动词,认为;③介词,凭借;④介词,把;⑤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⑦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⑧连词,表目的,来;⑨介词,把;⑩介词,表,因为原因;?輥?輯?訛连词,表原因,因为;?輥?輰?訛介词,在;?輥?輱?訛介词,跟,和;?輥?輲?訛连词,表界限或范围;?輥?輳?訛动词,用。

十一、 ①介词,根据;②动词,沿袭;③名词,原因;④介词,趁着;⑤连词,于是;⑥介词,凭借;⑦介词,经由,从;⑧介词,通过,经过;⑨介词,因为;⑩连词,因为

十二、 ①助词,动词词头;②介词,表示对象,对于;③介词,到;④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介词,表示被动,被;⑥介词,表示方位,在;⑦介词,表示对象,对,向;⑧同现代汉语的“于是”;⑨介词,在。

十三、 ①动词,赞许;②动词,给予;③句末语助词,表感叹,啊;④介词,和;⑤动词,对付;⑥动词,参与;⑦动词,结交;⑧动词,帮助;⑨句末语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

十四、 ①副词,加强判断,是,就是;②连词,表让步关系,是,倒是;③连词,表推测,那么,就;④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就,便;⑤连词,表并列对举; ⑥连词,表转折,却;⑦连词,表承接,原来是,原来已经。

上一篇: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下一篇:物流期末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