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精选12篇)
1.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篇一
中共沂水县委党校
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为使全体教职员工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把握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及科技、学术动态,切实提高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不断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为党校发展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全体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这一制度,有利于帮助全体教职工了解国情、省情、民情,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问题,增强全体教职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发奋学习,健康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二、形势政策报告的主要内容
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宣传教育;加强我国、我省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加强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宣传教育;加强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的宣传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的宣传教育。
三、形势与政策报告的基本要求
以理论教研室为依托,学校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人应将作形势政策报告与深入学校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定期了解学校改革发展的情况,研究解决广大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问题。学校领导每年至少为广大教职工作一次形势政策报告,并将这项工作列入述职内容。
四、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保障机制
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所需各项经费落到实处。学校要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畅通校内有线广播,及时宣传报道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等,加强正面引导,要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要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挖掘教育资源,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进教育效果。要通过对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教职工在社会实践中接受
教育。要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
六、报告人及组织领导
形势政策报告人可以是校内外领导、专家、学者等,报告会的组织领导应该以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教学、科研领导齐抓共管;各处室协同配合。
七、形势与政策报告会举办的次数。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每学年举办不少于4次。
2.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篇二
(一)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逐年的增加,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 2011年660万, 2012年680万。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的一些热门专业, 如计算机, 土木工程等至今仍然是社会的焦点专业, 由此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而这些热门的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过多, 导致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尽管社会对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 但由于扎堆现象, 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 使这些专业的对口人才已经严重饱和。
(三) 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 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 刚刚毕业, 刚刚踏入社会, 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 考证存在盲目性
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 如今证书种类繁多, 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 企业面对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相比证书, 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大学生却在大学的学习中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上, 对真正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而放在其后。由此造成了个人素质及专业技能的缺失。
(二) 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相比于过去,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 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 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毕业就业时, 没有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明晰的同学在就业选择上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导致就业的不顺利。
(三)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 各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 起薪较低, 升幅不大, 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 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大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 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迅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另外, 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 高校的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 (下转第119页) (上接第97页) 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大学生在校期间, 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三)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此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四、结论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提高, 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 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中, 人们在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 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 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原因及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江林.浅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3.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篇三
作者简介:吴暇(198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长春师范大学思政部,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应摆在社会就业工作的首位。对此,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国家及吉林省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帮助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我们对吉林省主要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更好的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包括吉林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华侨外国语学院等8所吉林省重点高校、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民办高校等多个高校的大四本科毕业生。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44份,有效问卷率为88%。
二、调查分析结果
(一)就业基本意向分析
1、如下图,在就业选择上,大学生还主要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调查显示,39%的大学生选择去机关、事业单位,32.3%选择去国有企业,16.4%选择去中外合资企业,只有13.3%选择去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及社区、农村等。
而对于大学生不选择去中小企业及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显示,36.3%大学生认为工资待遇低及生活条件差,31.8%认为中小企业保险无保障,40.7%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差无法适应农村工作。
这一现象表明,多数毕业生就业仍热衷于公务员、国营单位。而同学们之所以不愿去中小企业工作,其中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的差距及社会整体舆论观念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将考公务员大军引导分流到最需要人才的民营企业和基层去工作,政府还应该从消除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差距,保障民营企业和去基层大学生的保险等待遇等相关方面做工作。
3、毕业生求职优先考虑因素
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个人发展机会和薪酬福利是影响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这说明我们制定就业政策时,应该从增加就业前景宣传和提高薪酬福利等方面考虑。也就是说,排除创业政策,应该完善初次就业后相关待遇,并明确未来发展及出路。如引导毕业生到基层社区服务,应尽快解决毕业生正式编制问题。如鼓励创业政策,应加强创业培训,为毕业生介绍有前景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让毕业生看到创业的前景和希望。
(二)政策影响
1、当前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笔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3.4%认为就业观念落后,认为经济发展滞后和政策执行力不够的占51.2%,认为大学生能力素质差的占13.4%。那么如何能解决就业困难,37.4%的大学生认为调整就业心态,降低择业标准,32.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重视在大学期间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的只占21.7%。通过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没有把自身素质提高放到首位,我认为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只有在把自身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选择。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注重个人发展机会的占39.9%排在第一位,占第二位的才是薪酬和福利32.2%。虽然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转变,但是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也无从和用人单位谈及个人发展机会。
2、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如大学生村官、就业见习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最了解的是就业见习占30.2%,对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政策了解度占39.3%。但是认为就业政策对自己就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如有55%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三支一扶作为就业方向。
通过调差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我省的就业政策了解的不是很全面,对于学校的就业政策的宣传,4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宣传力度不是很大,24.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有宣传,但是宣传力度不大,有2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学校很少有宣传,7.8%的毕业生所在学校没有宣传过。这说明,可以看出学校、政府及其他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还需加强。否则,再好的就业政策制定出来,同学们也无从选择。
3、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
在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应在哪些方面应进一步完善这个问题上,41.9%的毕业生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有效的招聘信息,18.3%的毕业生认为政府方面应该加强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毕业生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了解的只占26%。9.2%的毕业生认为政府应该降低人事代理和户档托管收费。并认为政府应为毕业生多提供一些免费的就业培训。
(三)失业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
1、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是,43.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缺乏求职经验,28.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是求职目标太高,21.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没有就业能力。因此,根据国家、行业的发展形势及整体就业趋势来选择合适的就业目标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地择业观的重要方面。同时对毕业生进行一定的就业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增长求职经验,能使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尽快就业。
2、那么失业后毕业生以什么为生活来源呢?55.5%的毕业生认为应该靠打零工生活,20%的的毕业生愿意做“啃老族”,14.7%的毕业生表示没有生活来源。以做服务员为代表的打零工生活,不仅浪费了毕业生的专业,而且等于和农民工挣饭碗,这种就业形式不能发挥毕业生的特长,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而回家做“啃老族”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能解决毕业生生活来源问题,而且通过失业培训,使毕业生掌握一定和技能并提高就业能力,更有利于就业。
4.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篇四
请示报告制度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对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提出一系列新要求,突出强调“全党必须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全面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对于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
重大问题要请示报告是党的重要纪律和规矩,是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使命和任务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直非常重视党内请示报告制度。1923年12月,党中央在《中央通告》中就有关工作要求“各地方务须随时报告区委员会,各区会务须随时报告中局”。1928年11月毛泽东同志所写的《井冈山的斗争》就是给党中央的报告,全面报告了当时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成为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的典范。1942年9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要求:“在决定含有全国全党全军普遍性的新问题时,必须请示中央,不得标新立异,自作决定,危害全党领导的统一。”1948年1月,毛泽东同志为中央起草《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同年9月,党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1953年3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予以试行。1956年9月,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要求:“党的下级组织必须定期向上级组织报告工作。下级组织的工作中应当由上级组织决定的问题,必须及时向上级请求指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建设在拨乱反正中逐步走上正轨,请示报告制度得到恢复和健全。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直至XX年党的十八大修改后的党章都明确规定:“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实践充分表明,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已经成为我们党管党治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重要体现,必须长期坚持。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从党内政治生活现状和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方面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亟待从严格制度执行和制度约束上加以解决。请示报告制度看似比较具体,但决不是什么小事一桩。实际上小中见大,它体现着党员干部党的观念、党性修养,影响着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请示、不报告,是组织观念淡薄、纪律约束松弛的表现,同时这种现象又往往同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这种现象一旦泛化,必然会带来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一系列衍生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重大问题请示报告问题。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请示报告制度问题。他指出:请示报告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组织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涉及重大问题、重要事项时按规定向组织请示报告,这是必须遵守的规矩,也是检验一名干部合格不合格的试金石;领导干部要有组织观念、程序观念,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和明确要求,深刻指出了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警示意义。
全面加强和落实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和功效。一是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党组)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实施对各项事业和各方面工作的领导,确保党治国理政战略部署和目标任务的实现。二是有利于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使党员干部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对党组织负责。三是能有效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真履职尽责,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加强调研、学习和思考,认真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有助于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管理,使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干部队伍中各种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相结合。五是可以密切党组织同各方面组织的关系,把加强党的领导同支持保证各有关组织依法依章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履行好各自职能、发挥好各自作用。六是有助于解决和克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改进、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决按照《准则》精神,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发挥好这一重要制度在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不可替代的功效。
二、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必须遵循和贯彻的重要原则
请示报告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工作方式、形式,遵守请示报告制度似乎并不难。然而,真正严格执行好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并非易事,需要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基础上,切实遵循和贯彻以下重要原则。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实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党对各方面各领域各层级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识和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这是做好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工作的根本立场和基本遵循。
(二)忠实履职、勤勉尽责。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担负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职责,是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的执行主体。各方面各领域各层级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具体岗位和职责各不相同,所处的环境、面对的实际问题和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对事业对工作高度负责、恪尽职守、敢于担当的精神,没有对自身工作任务、岗位职责、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没有对相关领域政策法律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是难以持之以恒做好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工作的。
(三)实事求是、言之有物。请示报告的内容应当于实践、于工作、于生活,做到客观、准确、完整,这是保证各级领导机关作出正确判断、实施有效领导的重要依据。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向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工作、反映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等。坚决防止和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华而不实、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等。
(四)遵循工作程序。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是为党工作、对党负责的直接体现,同党的组织体系、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密切联系。各级党委应当向上级党委请示报告工作,各级党组应当向批准其设立的党组织和对该党组有领导关系的党组织请示报告工作,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向其所属的党组织和党的有关工作部门请示报告工作。一般情况下不实行越级请示报告。党内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对请示报告工作程序和要求已经作出明确规定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执行。
三、正确区分和把握需要请示的事项和需要报告的事项
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有两个重要界限需要把握好。一是注意把握好“请示”事项和“报告”事项的区别。请示的事项,一般是指向上级机关、领导机关、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领导同志提出的,请求给予明确批示、批准、批复或者指示的事项;而报告的事项,一般是指向上级机关、领导机关或者有关领导同志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或者回复上级机关、领导机关或者有关领导同志的询问。二者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和相似,但目的和结果是不同的,不应相互混淆、替代。《党政机关处理工作条例》第十五条第四项规定:“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中夹带请示事项。”二是注意把握好“重大”事项和“一般”事项的区别。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独立负责、积极主动、创造性开展工作,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而不应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议、决定,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工作,重大问题要请示报告。”只有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两个方面都不偏颇、不偏废,才能真正做到该请示要及时请示、该报告要如实报告。
《准则》明确规定,涉及全党全国性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和解释。各部门各地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可以向党中央提出建议,但不得擅自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研究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或作出重大决定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执行党中央重要决定的情况要专题报告。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应当请示的事项均属于重大问题范畴,应当依照规定向有关领导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作出请示。除明确规定的事项外,需要请示的情形主要有:(1)涉及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的事项,包括外交、国防、军队、国家安全、港澳台侨等方面的重要工作和问题;(2)重大改革措施、重大体制变动等;(3)涉及中央文件解密、公开等事项;(4)重大活动、重要政策的宣传报道,新闻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中不易把握的问题;(5)属于地方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但重大而又复杂敏感的事项。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应当报告的事项均属于重要问题范畴,应当按照规定向有关领导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作出报告。除明确规定的事项外,需要报告的情形主要有:(1)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或者上级党委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2)中央或者上级党委领导同志批示事项的研究办理、贯彻落实等情况;(3)全面工作总结、部署、安排和计划;(4)重大事件、事故、灾难、灾害或者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处理情况;(5)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和异常情况;(6)主要负责同志和领导干部出差、出访、出外地、离岗休假等情况。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根据《准则》精神和党内法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对应当请示报告事项的范围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与时俱进地健全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
四、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应当抓好做好的重点工作
(一)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应当首先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坚持以上率下、以上促下。
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党组织要定期向党中央报告工作。XX年1月和XX年1月,总书记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汇报工作,强调要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指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五大党组汇报工作是保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性安排,意义十分重大,对全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工作,同级各个组织中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领导、向同级党委负责,重大事项和重要情况及时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
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组织观念,工作中重大问题和个人有关事项必须按规定按程序向组织请示报告,离开工作岗位或工作所在地要事先向组织请示报告。
(二)既要做好定期报告又要做好专题报告。定期报告和专题报告,在一些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已做出明确规定,应当认真遵照执行。如《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应当每年向上一级党委作一次全面工作情况报告,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某项重要决定的情况应当专题报告。”《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第十九条也作了类似规定。又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项中规定:“下级纪委至少每半年向上级纪委报告一次工作,每年向上级纪委进行述职。”
定期报告是就一定时期工作情况作出的较为综合全面的报告。下级党组织一般应当向上级党组织和有领导关系的党组织就本组织全面工作情况作出定期报告,包括总体部署、工作开展、成绩和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情况。专题报告是就某一方面工作情况或者特定事项、事件、问题、情况等,向领导机关或者有关主管机关作出的专门报告,有的是根据明文规定,也有的是根据工作需要和特定要求,实际工作中运用得较为广泛。
有的报告可以结合有关工作一并进行。比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下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本地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情况,党委和政府所属部门、单位应当每年向本级党委和政府报告本部门、本单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情况。报告可结合领导班子考核和工作报告一并进行。”
(三)突发性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准则》明确提出:“遇有突发性重大问题和工作中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情况紧急必须临机处置的,要尽职尽力做好工作,并迅速报告。”突发性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于事件发生的突发性、应对工作的紧急性,因而对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是一个突出检验,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党的观念、纪律观念也是一个重要考验。
5.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篇五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
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普遍觉得报酬太低
首先,大学生需求方面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受到制约,中小企业数量人少,民问中介、社区等组织不发达,自由职业者受到限制。日本1.25亿人口有6 6 0万个中小企业,中国近13亿人口只有7 0 0万个。从世界性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观察中小企业数量与在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关系,中小企业平均从业者为10人左右:而从就业的结构看,一个国家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随着发展水平的不同,每千人企业数量也不同,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平均每千人50个左右;而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创业者等,中小企业就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多去处。中国为什么就业难,就是因为每千人中小企业数太少。除了社会、家长和大学生“吃皇粮”、官本位等观念外,办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高、时间长、手续多、成本大,开办企业后贷款难,政府收费项目多,中小企业很难经营和成活,是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太少的最主要体制原因。
再次,我觉得应该从大学生本身找原因。作为企业,他所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肯定是建立在员工能为他提供经济效益。显然,能为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得到的报酬就会越多。那么一个专科生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呢?据调查:1.教育培养的技能性和创业性人才较少。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课程、实验、操作、实习等较为缺乏,许多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而在大学中几乎不开创业课程,大学生毕业后,对于怎样开办一个企业,怎样研究和开拓市场,怎样进行核算,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等等,一无所知。另外,现在大学生的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去是培养“吃皇粮、捧铁饭碗”人才教育。大学毕业后一般分配到党政社团、国家事业、国有企业单位计划分配,工资有一定标准并稳定提高,除了国有企业外,工资来源为财政经费,在过去大学生毕业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大量的分配到这些单财政还负担得了。现在,党政社团、事业单位都在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国有企业每年也要减出几百万人来。现在还有很多人能从这种思想中走出来。
对于以上问题,首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收益低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从吃皇粮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调整专业,改革课程,加大技术技能专业的设置;另外,大专和本科所有专业,在毕业前一年内,开设必修的创业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创业谋划,寻找合伙人。签订合伙协议、注册登记企业、经营管理生意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政府要网开一面,各部门要降低注册登记企业的门槛,缩短开办企业的时间,减少开办企业的审批手续,减免开办企业的各种收费,放开较多的行业让中小企业进入;在企业开办后。银行应当积极地为中小企业贷款,发展较多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政府和银行可推出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杜绝政府各部门向中小企业收费和罚款。这样才能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有调查资料显示,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1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
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XX元,14人认为应该为XX~~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三)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有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
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总之现代大学而生的就业形式相当严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自己成熟起来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顺利就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
分析报告
系别:工程管理系
专业:经济信息管理 学号:Z09086045
6.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篇六
关于大学生社会幸福感调查与分析
学 院: 专 业:
主持人:
指导老师:
摘要:为了了解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对安阳工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基于分析,提出提升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建议。首先,加强幸福教育,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其次,构建健康、成功、幸福的良性循环。第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
关键字:幸福感;大学生;调查;建议
正文: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而,对大学生幸福话题的观照应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函。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个体自尊、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事件、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因素的研究。[1]
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情感指数作用不同,异性朋友支持、母亲的支持、老师的支持都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情感指数都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同性朋友的支持只对情感指数有预测作用,父亲的支持则没有预测作用。[2]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幸福感是个体内心感受家庭、社会后整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情绪情感体验核评价,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
1.客观因素(1)人口统计变量(2)家庭因素 2.主观因素(1)人 格(2)个体因素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
马斯洛根据他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后,该层次的幸福感就会提高,进而便会追求高层次的幸福。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价。有关幸福感的研究是将主观的幸福感受进行量化,用具体的指标去测量。
二、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年龄、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满意程度、人际关系、个人性格等自我评定。
调查对象:男生23人,女生27人。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0,效回收率为100%。
三、结果与分析
1、幸福感与性别的关系。女生55.8% , 男生44.2% , 女生总体上比男生更容易觉得幸福。我们组认为在生活中,女生的性别特征让她们拥有比男生更细腻的情感,对家人、朋友更为关心,关系也更为融洽。出现问题时,她们会主动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以及精神上的理解和安慰。而男生的独立意识很强,相对于女生而言更为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家人、朋友的沟通较女生少。所以,女生生活起来会觉得更加幸福。
2、幸福感与文理科的关系。理科44.1% 文科55.9%,总体上学文科的人比学理科的人容易觉得幸福。我们组认为,理科类的学生,看问题比较严谨苛刻,所以他们对事物更容易觉得失望。而文科类的学生,更加感性,看待事物的标准也更加随意,所以生活起来会更惬意更幸福。
3、幸福感与经济条件的关系。家境好51.4%,家境一般48.6%,总体上经济条件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影响不大。我们大学生现在出的这个人生阶段,对物质的需求还并不是那么强烈,所以经济条件对我们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只要不是极端现象,那么大家的幸福感都是差不多的。
4、幸福感与是否是独生子的关系。非独生62.8%,独生37.2%,总体上非独生的幸福感较强。无独生子女他们有更多的家庭成员,有更多的倾诉对象,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更幸福。
5、幸福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成绩好39.5%,无所谓60.5%,总体上学习好坏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影响不大。现在大家都更注重全面发展,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投入更多,所以对传统观念上的学习成绩不会太在意,所以幸福感与学习成绩关系不大。
6、幸福感与个人交际的关系,交际广74.4%,总体上说明交际广的人更容易觉得幸福。这个很容易理解,更多的朋友就能得到更多的关怀,自然就会觉得更幸福。
7、幸福感与性格的关系,混合型性格84.3%,说明内向与外向性格兼备的人更容易觉得幸福。在生活中,很难说一个人确切是内向还是外向,有时遇事需要内敛一些,有时就需要张扬一些,所有在生活中那些内外向性格兼备的人更容易觉得幸福。
8、关于大学生对幸福感的自我评定,大学生对幸福感的自我评定是考察的最关键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能够最直接地反映现今大学生的幸福感。在“您认为你幸福吗”和“您的生活是否幸福,满足或愉快”的问卷调查中,百分之80都认为自己的幸福指数在6级以上(10为非常幸福),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自我评价存在偏差,有百分之7的人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4级以下。
四、建议:
针对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建议从学校和大学生本身两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从学校教育而言,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本质,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协调自己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与创造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需要和集体、社会需要的关系,使个人需要自觉地服从和融合于集体和社会需要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与成功的关系,充分认识自己,明确方向,避免盲目,树立目标,坚定信心引导学生对挫败正确归因,消除悲观,战胜挫折,振奋精神,增强韧性,并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保证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以“在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为他们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课程,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从而能够促进自我调适,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
从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抓住在校期间一切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同时多关注企业单位用人的要求、标准,把自己培养成符合企业单位需要的人才,切实加强与父母问的沟通和交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努力加强与同学、朋友、师长和社会的沟通与交往,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能力}正视自己的人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培养积极、乐观、严谨、开放、宜人、自信、自强、独立而稳定的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质。
五:谢词
感谢那些配合我们和对我们有帮助的同学。
参考文献 张兴贵.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述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3):99~102 2 吴丹伟.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附录:关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 性别_____年纪_____
1、您所攻读的专业类别
A、理工类 B经管类 C文学类 D心理学类 E法学类 F其他_____
2、您的性格属于_______ A热情外向型 B文静内敛型 C内向腼腆型 D其他
3、您对自己的身形、外貌是否满意_______ A非常满意 B满意 C无所谓 D不满意 E 非常不满意
4、您对您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_______ A很清楚有 B较模糊 C没有
5、每天早晨醒来你会感到?_______ A新的一天开始了期待有新的收获 B机械的起床感觉每天都没有不同 C没有期待赖床不起 D对生活感到疲惫厌倦E其他___________
6、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如何(可多选)_______ A快乐 B充实 C没感觉 D枯燥无味 E厌倦 F其他___________
7、你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是_______ A忙碌而又充实 B每天都有新收获 C基本是自己理想的生活平淡普通 D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 E和自己的理想生活有一定差距无聊乏味
8、您对您的专业和学习的满意程度_______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无所谓 D比较不满意 E很不满意
9、您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_______ A富裕 B中等 C一般 D较差
10、您目前的月可支配金额是?_______ A500以下 B501~~1000 C1001~~2000 D 2000以上
11、您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是_______ A溺爱型 B民主型 C权威性 D放任型 D其他___________
12、您的朋友多吗?_______ A很多 B较多 C一般 D很少 E没有
13、您觉得您与身边的人相处融洽吗?_______ A很融洽 B比较融洽 C一般融洽 D比较不融洽 E很不融洽
14、您觉得谈恋爱能增加您的幸福感吗?_______ A能 B不能
15、对于谈恋爱,您认为是_______ A是甜甜的,幸福的 B是痛苦的,使人受伤的
C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的 D平平无奇,只是多个伙伴_______ E其他___________
16、你觉得幸福的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_______ A自信 B乐观 C开朗 D聪慧 E人际关系和谐 F能做自己喜欢的事G有生活目标 H心态平和 I自我接纳 J创造性强 K努力奋斗 L其他___________
17、您认为现在各方面状况和自己的期望值相符吗?_______ A现在状况比期望值好 B刚刚相符 C现在状况与期望相差甚远
18、您对自己毕业的前途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 A前程似锦 B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 C应该可以养活自己 D有点迷茫 E其他
19、您认为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吗? _______ A非常无用 B有点无用 C有点价值 D非常有价值 20.您对生活总体的幸福感如何?_______ A充满幸福 B比较幸福 C还好 D不太幸福 E很不幸福
21、如果您现在感到不幸福,你觉得是下面哪个原因?(可多选)_______ A学习成绩不好学业压力大 B精神空虚就业压力大 C缺乏成就感 D自己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冲突太大 E父母对你期望太高 F人际关系紧张 G生活费紧缺 H生活没有为之奋斗的目标
I没能加入学生社团/班委会的管理或没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 J失恋
7.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篇七
一、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欧洲的大学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2000年3月《里斯本议程》(Lisbon Agenda)特别呼吁提升大学在“知识型欧洲”(Europe of Knowledge)创建过程中的作用。[1]欧盟认为,“在大学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方面的更多、更好的投入就是对欧洲和欧洲人未来的直接投资”。[2]因此,欧盟在“博洛尼亚进程”(the Bologna Process)中,对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从而使欧洲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发展转型期。其转型目标就是在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提升欧洲大学的教育质量和全球竞争力,提升欧洲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教育和研究两方面的灵活性、透明性和竞争力。在这个进程中,欧洲各国的大学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这是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产生的外部环境。
(二)欧洲的大学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增加透明度的挑战
大学是一个知识型员工占多数的智力资本集聚之地,其主要产出是知识。大学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校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以及这些人员与社会网络之间存在的各种网络联系,还有支持他们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模式与各种制度。这些资源都属于无形资源(资产),是以知识的形态存在的智力资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欧洲大学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知识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挑战。
另外,欧洲社会对大学运行透明度的要求日趋旺盛。随着欧洲大学在组织、管理和预算配置等方面自治权的增加,传统的财务报告等形式的信息披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政府和公众的信息需要,要求增加大学信息披露和公共基金使用透明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种形势之下,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模式便应运而生。
(三)智力资本理论成为欧洲大学的战略管理工具
自1998年以来,欧盟启动了几项框架计划(Framework Programmes)推进欧洲国家之间的研究合作,以建立优秀的大学和研究中心。2004年6月,欧盟成立了“欧洲大学监测机构”(Observatory of the European University,简称OEU),其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理解在公共大学中管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以便提升大学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其总体目标是为大学和研究中心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去管理其研究活动,以使它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大学的管理水平,追求卓越;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开发一个跨欧洲的、适用于大学层次的量化数据平台,为具有相似特征的欧洲大学提供一个可供比较的标准。
智力资本管理作为一种知识管理理论,以组织无形资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是识别和评价组织知识资产,通过知识共享、创造新知识等发挥它们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满足了大学内部知识管理的需要,逐渐被欧洲的大学所接受,并通过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来识别、测量、管理和传播大学拥有的知识,从而为大学提供了一套适宜的内部管理工具和一条增加透明度的途径。
二、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最佳实践活动
欧洲大学报告智力资本的方法主要是基于产业领域的经验和方法。智力资本报告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保险公司斯堪迪亚公司(Scandia)在1992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资本报告,作为公司年度报告的补充。随后,欧洲、美国等国家的公司也开始发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1999年,奥地利研究中心(Austrian Research Center,简称ARC)发布了一份智力资本报告。2000年,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的研究机构也发布了一份智力资本报告。
基于产业和研究领域组织智力资本报告的发布经验,欧洲大学研究和报告智力资本的活动开始出现。2004年,欧洲委员会设立了一个高层专家组(High-Level Expert Group),研究提出了一套方法去激励中小企业报告它们的无形资产。专家组发布的研究报告《报告智力资本以增加在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与创新》(RICARDIS,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augment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SMEs)认为,智力资本报告应该用作大学的管理工具以及大学和教育部之间的交流工具。[3]
2002年,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发布了有关对奥地利公立大学进行重组的新《大学法》。基于奥地利研究中心的经验,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采用了智力资本报告来增强大学的透明度、加强大学的无形资产管理和大学的绩效管理,启动了智力资本计划。奥地利各学校的智力资本报告主要根据各大学与教育部之间签订的三年期绩效合同(Performance Contract)的完成情况来制定。奥地利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为无形资源的管理提供信息。比如,大学必须决定:是否对科学家的培训进行投入及投入多少,需要建立与谁的合作关系,哪些研究项目需要加强,等等;智力资本报告的执行要求讨论目标和战略,而智力资本模型要支持这些讨论,等等;二是智力资本报告要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智力资本开发和使用的信息。根据奥地利《大学法》,每一所奥地利大学都必须在每年4月30日发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并报送教育部。同时,各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向利益相关者公布其智力资本报告。[4]新《大学法》还规定,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必须明确说明以下内容:大学的活动、社会目标、自行确定的目标和战略;大学的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绩效合同的完成情况,包括大学的产出情况和社会影响等。[5]
西班牙在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突破。西班牙许多大学开始了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的实践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智力资本报告模式。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6]一是由马德里自治大学(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商业管理学院(Institute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埃德尔多·比诺(Eduardo Bueno)教授研究开发的PCI项目(2000~2003)模式。他的研究小组对马德里区域内的大学和公共研究中心的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组织是如何管理知识以提升它们的作用和与社会其他机构的关系,以及如何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信息以提升透明度的;[7]二是由欧洲15所大学合作完成的“欧洲大学瞭望台”(Observatory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模式。来自欧洲8个国家的1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一起开发了一个通用分析框架,并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对与研究活动有关的无形资产进行测量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二维分析矩阵,名为“战略矩阵”(Strategic Matrix)。它被用来分析欧洲大学的各类研究活动的特征,从而为比较分析这些研究活动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同时,它还可以帮助大学随时评估自己的战略优势和弱势,并识别绩效最优的大学。
“高校和研究组织的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 in HEROs)是欧洲另一个著名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它由欧洲研究经理和管理者联盟(EARMA)的成员与欧洲大学战略管理中心(ES-MU)联合研制,其主要目的是在大学和研究组织中将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领域里的最佳实践成果加以传播和推广。[8]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开发了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如西班牙的巴斯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简称UPV)开发了一个名为“研究—开发—知识转移”(Research-DevelopmentKnowledge Transfer)的知识管理工具去增强大学的研究工作与真实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西班牙研究委员会(Spanish Research Council)与巴伦西亚理工大学(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Valencia)联合发起,并与委内瑞拉技术大学(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Venezuela)合作开发了“知识创新管理学会”(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stitute,或INGENIO)模式,其目的是为西班牙的大学建立一个“知识入口”(Knowledge Portal)。[9]
三、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欧洲大学智力资本的概念
随着欧洲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无形资产等智力资本在欧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智力资本是组织中的无形资源和活动的整合,它“允许组织将原料、资金和人力资源转换进一个系统,从而创造出利益相关者可感知的价值”。[10]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接受了MERITUM(2002)提出的智力资本定义———智力资本是组织人力、关系、组织资源和活动的组合。[11]据此,大多数文献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方面构成,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为组织创造价值。其中,人力资本指学校教师的能力、知识、技术、经验、态度、智力等,是大学智力资本的核心。大学人力资本指教师自身的资产,可以为学校所使用,但不能为学校所拥有。学校人力资本可以从生师比、研究人员数量、领导者素质、院士数量、在校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数量等方面衡量。
结构资本是指大学的基础设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图书馆和数据库等资产。结构资本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学校所有,不会随着人才流失而减少。
关系资本是大学与外界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研发伙伴、政府、金融机构等的所有关系资源。
(二)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基本模式
从已经公布的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来看,欧洲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报告模式,但有三部分内容是一份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必不可少的,我们称之为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三要件”。
1. 大学的愿景(Vision of the institution)。
智力资本报告中有关大学使命的描述(战略目标、战略能力和关键无形资源)要说明一所大学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具备的关键驱动力或关键智力资本。其中,确定大学的战略目标是编制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主轴,被有的研究者称为“知识叙述”(Knowledge Narrative)。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大学主要提供什么服务?大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与其他大学相比有什么特色以及是什么形成了特色?需要哪些智力资本来实现战略目标,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服务?智力资本如何与大学的社会价值实现相关联?智力资本与其他有形资本在实现大学的社会价值时是一种什么关系?等等。
2. 智力资本(无形资源及活动)概要(Summary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activities)。
本部分描述大学可以使用的智力资本情况以及为提升智力资本的价值所实施的开发活动。这部分的主要目标是凸显那些需要强化的智力资本或知识资源,并列出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的开发措施。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哪些现有的智力资本需要加强?还需要哪些新的智力资本?哪些开发活动已经实施?哪些措施需要优先实施?等等。
3. 智力资本(无形资源及活动)指标体系(Asystem of indicators for the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activities)。
这部分内容以指标和数值的形式展示大学的智力资本状况。指标体系有利于让大学的教职工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估计。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不仅要披露指标本身,而且要披露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指标与大学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这些对于学校的外部宣传和内部管理都非常有用。其次,指标体系也为跟踪检查大学智力资本开发活动提供了可能。再次,指标体系有利于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体现为横向和纵向之间的比较分析。此外,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选择和确定应具有扩展性、可选择性。在不同时期,一所大学的智力资本指标可以根据学校发展战略需要进行删减或补充,不同大学的智力资本指标体系应有自己的特色。指标体系被分为必备指标和可选指标两类。总之,一个好的指标体系必须满足以下特征:有用性(Useful)、相关性(Relevant)、显著性(Significant)、明晰性(Understandable)、时效性(Timely)、可比性(Comparable)、可靠性(Reliable)、目标性(Objective)、真实性(Truthful)、可证实性(Verifiable)和可行性(Feasible)。[12]最后,从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选择来源看,其来源大致基于:现有大学智力资本报告中使用的指标,智力资本文献中使用的指标,各类大学评价和质量评估中使用的指标等。
四、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分析欧洲大学的智力资本报告,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欧洲大学的智力资本报告与知识管理理论结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大学管理水平;二是作为一种信息披露手段,欧洲大学的智力资本报告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依托和指导,尤其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置、选取、数值测量等方面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三是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实施过程中既有大学自发、自愿披露的模式,又有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广模式,从而使这项工作得到加速推进。
从长远看,在欧盟的“博洛尼亚进程”中,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挑战中,欧洲的大学通过测量和管理其智力资本来提升竞争力和教育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
五、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问题越来越关注。关于大学的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以及关于大学贷款等问题的批评等,使我国大学的管理运行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和社会都有检查和监督高等学校的行政运作与教育成果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及时、准确地披露学校运行信息和实际绩效,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制度保证。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规模大为扩展,学校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我国的高校管理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吸取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有益经验,推进我国高校的知识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首先,我们应转变观念,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充分认识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最近的一份资料中指出,在1995年~2003年期间,难以测量的智力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11%,超过了有形资本的贡献率;而在这些年里,两类资本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相等。2005年底世界银行公布的《2000年国别财富报告》,分析了近120个国家的财富构成。结果发现,越富庶的国家,有形资产所占比重越低,无形资产(智力资本)所占比重越高。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大学,智力资本在其运营中的作用更是巨大。
其次,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能提高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理论是符合新经济时代大学竞争和知识管理要求的一种新理论,在全世界刚刚兴起。如果我们立即加入研究和实践行列,就能够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国外同行齐头并进,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我国高校的具体实践。
再次,赢得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建立我国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推进模式。奥地利政府在推进大学报告智力资本的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实施了大学重组,以立法形式推进了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实施,这些强有力的决策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强制力,2007年奥地利的大学全面开展智力资本报告活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赢得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也是我国高校推进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重要保证。
最后,推进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理论应当先行。我们应广泛吸引对此理论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参与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来,开发出适合我国大学实际的大学智力资本指标体系和报告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同时,作为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探索,应鼓励我国高校研究开发自己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并自愿向公众公布。通过争鸣与探索,最后形成我国统一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参考文献
[1]LisbonCouncil.PresidencyConclusion[sEB/OL].http://www.bologna-berlin2003.de/pdf/PRESIDENCY CONCLUSION-SLissabon.pdf.2007-12-01.
[2][10]European Commission.Mobilising the Brainpower of Europe:Enabling Universities to Make Their Full Contribu-tion tothe Lisbon Strategy.COM(2005)152Final,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s,2005.
[3]European Commission.RICARDIS(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Augment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SME’s)[EB/OL].http://ec.europa.eu/invest-in-re-search/pdf/download_en/2006-2977_web1.pdf.2007-12-01.
[4]Leitner K H.Intellectual Capital Reporting for Universities:Conceptual Background and Applications within the Recog-nition of Austrian Universities.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The Transparent Enterprise,The Value of Intangi-bles”,November25~26,2002,Madrid,Spain.
[5]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Culture of Aus-tria.University Organisation and Studies Act University Act2002,No.120/2002[EB/OL].http://www.bmbwk.gv.at.2007-12-01.
[6]Yolanda RamíRez,Carmen Lorduy,JoséAntonio Rojas.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in Spanish Universities.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7,8(4):732~748.
[7][8][9][11][12]M.Paloma Sànchez,Susana Elena.Intellectual Capital in Universities:Improving Transparency and Internal Management.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6,7(4):529~548.
[8]MERITUM.Guidelines for Managing and Reporting on Intangibles(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Vodafone Foun-dation,Madrid,2002.
8.注重制度创新 狠抓政策落实 篇八
实施城乡交流,助力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城乡教师援助工程是宜昌市着眼乡村教育现实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结对帮扶、名师带徒、定期支教、对口交流、巡回讲学、挂职学习等多种形式,从2009年开始实施,在城镇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之间开展的帮扶活动。2012年,宜昌市启动新一轮援助行动。3年来,全市参与城乡教师援助工程的学校达380余所,支教和挂职教师3809人,其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838人;组织市、县两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8897人带徒12799人,开展活动15849次;组织2587名本市教学专家开展近700个专题的“订单式”点题培训;组织省、市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1546人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1023场次,参训教师26825人次。2015年,在《省编办 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 省人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借助实施城乡教师援助工程的有效经验和扎实基础,宜昌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辖区内14个县(市、区)全部发文并制定了工作方案。2015年,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总数为1647人,交流比例达到13.9%。如火如荼的城乡教师援助活动,架起城乡学校之间联谊交流的桥梁,在双方互助共进的同时,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队伍学科不配套、年龄结构老化等难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得到明显改观。
创新评价机制,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和荣誉评选方面,宜昌市注重向乡村教师倾斜,努力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一是创新教师职务职称评审政策。在教师职务职称量化评审中,将“乡镇工作经历”纳入评审范围,并将评审细则中该条款的分值确定到8分(满分为100分)。该政策的实施使县镇教师在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中的通过率达到85%~95%,明显高于城区教师65%~75%的通过率。二是开展“宜昌园丁奖”评选。“宜昌园丁奖”评选向乡村教师倾斜,明确规定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推荐总数不得低于指标总数的70%。在首届“宜昌园丁奖”获得者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达63人,占义务教育获奖教师数的84%。三是落实省特级教师评审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倾斜的政策。认真落实“设立专项指标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倾斜”的政策。2014年,在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中,通过严格的量化评审,向省推荐上报9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9名教师全部通过省评审,通过率为100%。四是制定宜昌市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在“宜昌名师”“宜昌杰出校长”“宜昌市学科带头人”“宜昌市明星班主任”“宜昌市优秀教育管理者”等各层级教师专业荣誉评选时,明确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推荐比例。2016年,在评选出的新一届“宜昌名师”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达80人,占义务教育获奖教师数的49%。
强化教师培训,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加强教师职后培养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基本手段。近几年来,宜昌市始终将培训工作摆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力求通过培训有效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保障乡村教育发展。一是设置专项培训项目,重点提升薄弱领域(学科)乡村教师素质。实施乡镇(街办)中心幼儿园骨干教师、园长市级培训项目,从全市所有乡镇(街办)中心幼儿园中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和园长作为培训对象,每年分别以50人组成建制班级,采取问题引领、自主学习、理论培训、实践研究等方式,培养一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办)的幼儿园骨干教师和园长,有效提升乡镇幼儿园教育及管理水平。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艺术教育种子教师培训项目,从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中选拔一批音乐、美术教师作为培训对象,以每期60人为培训规模,通过集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等形式,培养一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种子教师,全面提升农村学校艺术教学水平。二是统筹市县两级教师培训工作,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权利和机会。三是构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机制。按照“面向全员、整体推进,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以校为本、突出特色,聚焦课堂、注重实效”的原则,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包括所有乡村学校的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引导乡村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通过教师以校为本的合作、研究和培训,整体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落实补充机制,充实乡村教师新鲜血液。补充乡村教师力量,稳定乡村教师规模,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一是乡村教师配备数量充足。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县市师生比,小学学段为1:12.6,初中学段为1:7.8,远超国家规定的相应学段教师编制标准,乡村教师配备数量充足。二是做好农村县市乡村教师招录工作。在教师总量超编的情况下,近两年,农村县市新招录的乡村教师达400余人。三是认真配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机制教师统招工作,2012-2015年核定宜昌市新机制教师岗位数为1932人,目前在岗总人数为1506人。新招录的教师,充实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也极大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为农村学校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切实关心乡村教师生活,推进乡村教师队伍管理改革。2016年4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细则〉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顺应队伍建设需要、切合乡村教师实际的政策措施。根据乡村教师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诉求,以及文化生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的实际,文件明确规定,“乡村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职数单列下达、适当倾斜,制定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评价标准”“对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10年、能较好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且目前仍在教学岗位工作,年度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教师可直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各县(市、区)政府应每年组织乡村教师进行1次体检,体检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每个乡镇结合实际建设1所乡村教师文体活动中心,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乡村教师身心健康提供服务”。为合理、充分使用教师编制,有效保障农村学校后勤安保等工作需要,文件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妥善解决农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校医、炊事员、保安等后勤教辅人员配备问题”。为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均衡,鼓励地方实行“幼儿教育县域一体化、小学教育乡镇一体化、联镇学区化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乡村教师队伍管理改革。
9.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篇九
安徽财经大学形势政策与报告讲座之国际形势与趋势
2012年2月29日下午三点,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教授王宇红莅临安徽财经大学。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为统数学院全体同学举办形式政策与报告讲座,主题是国际形势及发展趋势。王宇红教授主要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当今时代主题、社会矛盾以及形式发展趋势四方面辩证地分析了当今国际形势及发展趋势。
首先他指出旧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国家要独立,民族要崛起,人民要安定。并强调南海问题关系我国密切利益,将会影响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地当今世界因为社会矛盾而显得极为不安定,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接着详细而又具有独到观点地为同学们讲述了美国全球战略,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对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影响。获得了在场同学们的一致赞同。讲座最后,王教授赠言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把我国建设成强大富饶的现代化超级大国而奋斗。
10.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篇十
5月8日,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在艺术活动中心召开国家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专题报告,全体高三年级学生参加了会议。
会上,巴林左旗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刘子军介绍了国家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详细讲解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基本政策、申请条件、注意事项、要求和流程。
11.论我国政策环评制度的构建 篇十一
摘 要:我国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严重依赖各类政策,因此我国开展政策环评势在必行。由于我国在政治体制和决策程序上与西方国家的明显不同,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必须在借鉴国际政策环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环评理论框架。开展这项工作,既能够推进国内政策环评示范项目的实施,也能为政策环评上升为国家法律要求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政策环评;我国国情;制度体系
一、政策环评概述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能够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府通过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会出现政策失误。
近代以来,因政策失误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例子不可胜数。殷鉴不远,2013年后每年冬季,覆盖我国中东部的雾霾就是多年以来由于政策失误而导致的最为严重和直观的环境灾难。由此看来,推进实施政策环评确为当下之要务。
政策战略环境评价(policy Strategic Environment Assessment),简称政策环评,是战略环境评价于政策层面上的应用,也可以说是以政策为对象的战略环境评价。
二、国际国内政策环评现状
(1)国际政策环评现状。由于政策与政治问题联系紧密,且不同国家对“政策”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国际社会对政策环评的开展普遍持谨慎态度,至今并没有形成公认模式。从各国实践来看,比较典型的主要有美国的“管制影响分析”、 欧盟的“影响评价”、荷兰的“环境测试”等。
(2)国内政策环评现状。2003年9月1日起,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施行,但执行效果却不甚理想。诸端原因中,不容忽视的就是位于前端的政策环评的缺失。建设项目环评因缺乏考虑累积性环境影响,介入时间晚且层级较低,环评制度无法充分发挥保护环境的功能;而规划环评则主要基于量化标准展开,缺少与决策过程衔接与互动,难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工具的重任。為了有效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应设置政策环评制度,从源头上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官方和学界开始重视国外的战略环评实践,开始向国内介绍战略环评理论和方法。然而,当时中国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规划环评领域的问题,尚未达到考虑政策环评的时机。目前,中国对政策环评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案例两个方面。
2013年以来,政府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决策科学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环保部也把推进政策环评正式列入议事日程,每年均设有政策环评研究课题,已经先后开展了新能源产业政策环评、新型城镇化政策环评、经济发展转型政策环评等研究。
新环保法第14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这一条虽然没有出现“政策环评”字样,却为政策环评的开展打开了缺口。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构建适宜的政策环评框架体系,就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推进政策环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我国构建政策环评制度面临的困境
新环保法第14条已为我国政策环评制度初步建立了法律规范基础,但由于环评法第2条关于适用对象的规定还未作相应的修正,政策环评程序在细节上还要授权国务院或环保主管机关通过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进一步加以规范。因此,现阶段我国政策环评制度的建构还存在着以下困境:
(1)对象问题。政策环评以政策为评价对象,但我国复杂多样的政策体系使得评价对象扑朔迷离。
(2)技术问题。政府政策的高层级、广大的涵盖面以及抽象的内容要求其评估需要适当的应用技术方案,技术问题的解决和环评资料库的建立尚待经验的积累。
(3)法律问题。政策横跨政治、经济、社会、财政、税收、技术、环境诸多方面,涉及更广泛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冲突,影响面广,对公众参与程度要求较高,必须努力调和责任政治的理念。
(4)共识问题。而今我国并未形成推动策环评有效实施的体制和社会环境,对政策环评的社会共识仍有待强化。
四、我国开展政策环评的建议
我国实施政策环评,要做到:首先,加快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修订,主要是纳入政策环评,完善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用健全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保证相关部门在拟定和编制政策时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做出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决策,以减轻或避免因政策失误给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继而从根本上杜绝因政策失误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使自然资源得到优化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创新政策环评模式,政策影响预测评价、政策实施后评价和政策环评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中各有侧重且互为补充,这三种模式应同步推进。再次,以规范性文件为试点,针对重点领域,由点及面,扩大政策环评范畴。开展试点,有利于积累经验和案例,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环评理论和制度体系。最后,提高对政策环评的认识,加快开展政策环评试点工作。环境保护部门与各行业决策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和合作,从源头上论证分析拟议政策,使不良环境影响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危害减小。政府各决策部门顾全大局,充分认识政策环评,加快政策环评试点工作的开展,从而通过政策环评来完善本部门的政策规划,以弱化不良的环境影响。
虽然政策环评的序幕已经拉开,但具体实施还有待深化和推动。《环境保护法》修订通过,政策环评已有基础平台,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庄汉.我国政策环评制度的构建——以新《环境保护法》第14条为中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5).
[2]耿海清.国内外政策环评现状及我国政策环评的推进建议[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估.2014,3288
作者简介:
侯秀杰(1991~),男,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烟台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环境法。
12.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 篇十二
制度是一系列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便于个人与组织或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和治理的行为规则。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诱导人们的行为决策,并且通过人们的这些决策来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制度效率是实现制度功能的基础和推动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起点。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效率的解释经历了一个从制度运行的外部特征到制度的内在构成要素的认识过程,威廉姆森、〔6〕科斯、〔7〕卢现祥、〔8〕梅纳尔〔9〕和布罗姆利〔10〕分别从交易成本、经济福利和制度构成要素的角度评析制度效率。
粮食支持政策是在工业化中期国家干预粮食经济的正式制度安排。在实践中,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直接反映或外化为运行效果,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粮食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使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政策需求、响应程度和决策行为的差异,造成运行结果可能偏离预期目标。研究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考察该政策对经济社会行为主体及经济绩效产生怎样的结果,以此讨论改善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的可能途径。
一、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及其表现
1.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
新制度经济学界定的 “制度效率”,是在有限理性、交易成本和机会主义约束下人们对规则的遵从与背离,即处于某项制度中的个人或组织对制度的 “适应性”效率。〔11〕具体而言,制度效率是实施某项制度的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其中,制度成本是制度的界定、设计、组织等成本和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维护、实施等费用,制度收益则是从降低制度成本的方面来定义的,即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的程度。衡量制度效率有两种基本方法:当制度所提供的服务或实现的功能既定时,较低的制度成本意味着更高的制度效率;相反,当制度成本既定时,能够提供更多服务或实现更多功能的制度是更有效率的。
粮食支持政策主要包括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粮食 “四项补贴”和生产粮(油) 大县的奖励政策等,它具有激励和约束农民的粮食生产经营活动及粮食企业的政策性收购和经营行为的作用。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反映了粮食支持政策的运行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粮食支持政策的运行成本,是各级政府为实施粮食收购政策和各项粮食补贴而支付的财政资金及相关职能部门支出的管理费用。粮食支持政策的收益,表现为国家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所减少的粮食生产的外部性、不确定性和相关利益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情况。因此,当运行成本既定时,收益的减少或者收益既定时运行成本高昂,甚至运行成本和收益出现双边恶化,通常意味着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低。
2.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偏低的现实表现
我国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低,集中体现在粮食支持政策的运行成本和运行收益的双边恶化,具体反映在粮食支持政策的运行成本过高,而粮食支持政策的收益较低表现在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政策成本分摊不合理,以及由此造成的外部性和相关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
(1)粮食支持政策的运行成本过高。各级政府为实施粮食支持政策支出的财政资金不断增加。粮食 “四项补贴”财政资金支出,从2004年145亿元增加到2013年1771亿元。粮油物质储备管理事务的财政支出的增加,大致反映出最低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的运行成本的增长。其中,粮油物质储备管理事务的中央财政支出从2008年987.3亿元增长到2013年1236.63亿元,地方财政支出2009年才开始,当年安排1437.19亿元,从2010年676.84亿元增加到2013年744.28亿元。〔12〕在较高的运行成本约束下,粮食支持政策的效果基本达到了政策预期目标,特别是粮食生产11连增,夯实了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但是动态来看,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粮食结构性短缺和区域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依靠粮食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刚性增长的压力增大。2012、2013、2014的谷物进口量分别是1316.9万吨、1520万吨和1951万吨,谷物自给率分别达到97.5%、97.3%和97%,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计算的粮食自给率分别是87.9%、87%和85.4%。大规模粮食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并压低农民绝对收益的情形不可持续。
(2)粮食支持政策的成本分摊不合理。粮食主产区政府为实施粮食支持政策承担较大的财政资金支出责任。2011年,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以后,现在各类粮食补贴的财政资金均由中央财政支出,稍微缓解了粮食主产区用于粮食补贴的财政负担。2013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运行成本占到粮食支持政策的运行成本的48.6%,地方财政承担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财政资金支出比例达到37.5%,相当于地方财政承担了粮食支持政策的运行成本的18.2%。本应该由中央政府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财政支出责任,部分地由地方财政承担,而粮食主产区承担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和几乎全部的粮食调出任务,其承担的粮油物质储备支出的责任较大,承担了比粮食主销区政府更大的粮食支持政策运行成本。
(3)粮食支持政策的收益较低。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增加。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粮食生产中自然灾害引起的减产和种粮收益增长停滞在部分地区引起农民抛荒、双季改单季、 广种薄收等现象。以河南省为例,2014年秋粮受到严重旱灾,受旱面积2715万亩,在秋粮播种面积比上年 增加近90万亩的情 况下,秋粮总产 量486.6亿斤,比上年减产9.04亿斤,造成农业损失33.77亿元。粮食生产的外部性,是粮食生产消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在市场交易中不能通过价格显现并获得相应补偿,导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降低了粮食主产区政府抓粮食生产的激励和农民种粮的动力。以河南省滑县为例,2012全县粮食产量137.75亿吨, 据全省第一位,全县人均收入比全省人均收入低400元,财政收入在全省108个县中倒数第8名, 因此县级财政投资于粮食生产的动机较弱,农民安心种粮的意愿脆弱。
(4)相关利益主体的道德风险增加。粮食再生产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是指各相关利益主体忽视市场交易的基本道德规范或违背政策管理的伦理诉求的行为。例如,为追求粮食增产,农民掠夺性地使用耕地、水资源或破坏生态环境,为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参与政策性收购的粮食企业为套取粮食收购和保管费用补贴,不惜用陈粮抵新粮或“加价收购”,出现 “拍卖粮出库难”、“转圈粮”等问题,政策实施的道德风险日益增高。〔13〕在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的压力下,粮食加工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寻求粮食进口量增加,突破粮食进口需求管理配额甚至走私粮食。发达地区粮食主销区政府,松懈辖区内的粮食安全责任,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粮食主销区调入粮食或依靠粮食进口弥补粮食需求缺口,引起粮食主产区的各种粮食补贴的转移性收入流失〔14〕或冲击农民种粮收益。
二、粮食支持政策制度效率偏低的内在逻辑
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实施是影响制度效率的基本方面。评价一项制度的适应性效率,主要取决于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耦合情况以及制度实施能在何种程度上减少个人和组织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激励其追求潜在利益。按照青木昌彦提出的 “均衡制度观”,〔15〕制度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相互联系的制度安排才是有生命力和可维系的,相互依赖的制度构成了整个均衡的制度环境状态。具体到粮食支持政策,制度环境是指制约粮食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包括能够促进或促退粮食经济发展的农地流转、农业保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制度安排是指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旨在维护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粮食价格政策、粮食补贴政策等;制度实施是指粮食价格政策、粮食补贴政策等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过程及其监督管理和约束机制等。毫无疑问,粮食支持政策不可避免受制于其运行的制度环境,它自身与制度环境的耦合情况以及与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安排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释放出政策的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体现出个人或组织适应性。其中,居于核心和统领地位的是粮食支持政策的设计安排和监督实施,相关的政策安排起到辅助和配合作用,变动不居的制度环境塑造或重构粮食支持政策,尤其是粮食支持政策的功能发生递减时倒逼其迟早发生量变或质变,以适应制度环境的变化。以下从粮食经济发展的环境、粮食支持政策的设计安排,以及与相关政策的配合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探讨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效率偏低的内在逻辑关系。
1.粮食经济发展的环境严峻
从粮食经济发展的产业、社会和法律环境看,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粮食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制约着粮食生产方式转变。一是粮食产业的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粮食产业的产值结构下降,粮食部门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农业其他部门劳动生产率。粮食规模收益不足掏空了粮食生产的青年主体。二是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以及农作物疫病防治服务等不配套,延缓了适度规模粮食种植和职业农民的成长。三是粮食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相继出台了 《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未能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规范粮食安全问题。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专门增加粮食安全问题的规定只是在粮食质量安全层次,对粮食安全的其它方面缺乏严格规范。概言之,严峻的粮食经济发展环境,引起粮食经济中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尤其是淡水、耕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沉重,造成粗放型粮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
2.粮食支持政策的设计偏差
粮食支持政策的设计和调整,内生于国家对粮食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只有与农民对粮食支持政策的需求相一致时才能产生长久的激励作用。中国粮食支持政策出台的背景,是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时粮食安全在低水平徘徊。从2004年开始, 国家陆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 “四项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旨在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对粮食支持政策的设计符合农民对政策的需求,其激励效应、 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用在最初实行时较为明显。然而,随着粮食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严峻,现行的粮食支持政策与正在分化的农民对政策的需求不相吻合,粮食支持政策的价值导向、政策模式、执行方式与范围和力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导致运行效果欠佳。
(1)价值导向未能彰显效率和公平。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本质是利用计划手段调节粮食市场均衡价格,会扭曲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而降低经济效率。2009年以来,国家托市收购粮食,形成虚高的粮食市场价格预期,造成农民的惜售和粮食加工企业的盲目收购,而国家主动或被动地抛售收购的粮食又人为地压低粮食价格。因此,托市收购粮食反而会引起粮食价格波动,降低粮食流通和生产的效率。
粮食补贴的实质是国家出于粮食安全考虑而限制农民的要素自由流动所给予的经济补偿,兼具有激励种粮和向农民转移收入的作用。具体而言,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不够重视导入现代要素,助长普通种粮农民生产的短视行为,不利于缩小种粮普通农民与务工者的收入差距。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强调农业科技导入而彰显效率,但是良种补贴的亩均标准较低,农机具购置补贴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将拉大普通种粮农民与职业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2)执行方式缺乏灵活性。粮食生产的经济成本增加,国家被迫逐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形成典型的 “棘轮效应”。比如,在市场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中依然启动收购方案,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但是对农民增收的效果差强人意。〔1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土地流转形成了种粮的普通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分化。普惠的粮食补贴相当于普通种粮农民的隐性福利,对其激励作用减弱,各项粮食补贴并不随着土地流转流向职业农民,而是最终转变为普通农户的地租收入,对职业农民几乎起不到激励作用。粮食补贴方式的明显漏洞是无论农民是否种粮、单位面积产出或自然资源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如何都可以拿到粮食补贴,而从事规模化种植的职业农民得不到国家补贴,造成粮食补贴的约束和激励功能严重退化。
(3)保护的力度和范围有限。粮食支持政策的总量规模不算大。把中央财政对产粮(油)大县奖励算在内,2013年国家为粮食支持政策运行支出的财政资金共计4071.11亿元,占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7.3%,没有达到WTO关于农业补贴8.5%的限制,尚有631.2亿元农业补贴的政策空间没有用足。2013年,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比例首次低于25%,工资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这意味着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持续向农民转移收入作用已经变得非常有限。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没有覆盖玉米,只有临时的玉米收购,对种植玉米的农民增收效应微弱。粮食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性质,损害了按要素贡献分配收入的基础。我国耕地供给弹性不足、劳动力供给弹性较大,使务农者的工资上涨幅度赶不上土地租金上升。粮食科技推广和粮食生产的分工水平低,形成较低的粮食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生产利润率,粮食生产的收入分配越发偏向土地承包者,不利于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这意味着随着农地流转规模扩大,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的收入分配偏向种粮普通农民,不利于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对粮食支持政策的保护诉求强烈。实践中,粮食补贴政策,缺少有效地甄别职业农民和实施针对性保护的措施,难以纠正粮食生产的收入分配偏向种粮普通农民的趋势,阻碍了转移劳动力 “去农化”过程和粮食生产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4)执行模式偏差。粮食支持政策实行 “价格 +补贴”的模式,引起农业部门的公共投资不足。 在财政资源有限情况下,国家对长期粮食安全的权衡让位于短期粮食增产的目标,农业领域广泛存在的基础设施、农业科技、金融市场、农业保险、生态环保等市场失灵长期得不到纠正。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投资匮乏,大型灌区节水工程、水生态治理工程的投入较少,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农业科技进步支撑粮食增产的后劲不足,部分原因是公共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缺口较大。公共财政对生态环保投入匮乏,在生态环保综合试点地区,农民退出有毒耕地、减少使用化肥农药以后得不到足够的经济补偿,农民生态环保积极性不高, 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3.粮食支持政策与相关政策的融合困难
粮食支持政策与农业保险政策、农地流转政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的融合不顺畅,不能形成制度合力,最大程度地激励和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立法滞后、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和标准较低,赔付难度较大。二是粮食支持政策未能与农地流转政策相对接。中央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态度审慎,重视政策引导,缺少培育土地规模经营者的实质性的措施。纯粹依靠自发的土地流转和普惠型的粮食补贴,不容易留住有经营才能的劳动者,导致农业生产的智力因素匮乏和粮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三是粮食支持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不到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风险高于普通农民,得不到国家的财政和农业保险的扶持,财政资金不能在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解决其面临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用地、融资和粮食市场流通等难题。四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兜底功能障碍。对农村贫困居民的救助标准偏低,不能提高其自救能力。最低生活保障的动态调整没有向市场竞争失利的粮食生产经营者倾斜,不利于培育职业农民。
4.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制度约束缺失
粮食支持政策实施中的监督管理,涉及到地方政府、种粮农民、粮食企业等主体的利益博弈。在粮食生产、收购、储藏和流通各环节,缺少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和约束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缺失常规性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相关利益主体的投机行为。
一是中央政府缺乏约束地方政府的机制。 《农业法》既没有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对农业支持的法律职责,又没有严格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粮食省长负责制形同虚设,对粮食主产销区政府懈怠粮食生产的做法缺乏有力的问责机制,间接地加重粮食供求的区域失衡。 二是省(市)级政府缺少约束农民种植行为的措施。粮食补贴没有与农民对耕地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挂钩,放任农民粗放型粮食生产经营。三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粮食企业的职能缺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企业的服务、监督不到位,积累了粮食企业的道德风险。中储粮公司同时承担储备粮经营和部分地行使政府调控职能,既参与市场竞争,又参与制定市场规则,破坏了粮食市场流通秩序。国家粮食局对中储粮公司在选择收购代理库点、收购资金运用、收购管理、粮食拍卖等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以至出现腐败和违法问题。各省粮食局没有完全与直属粮食企业脱钩,市县级国有粮食企业的政企分开没有落实到位,基层粮站的管理角色与收购行为相互混淆,粮食储备的代理成本高昂。
三、结语及对策建议
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偏低,表现为高昂的制度成本及分摊不合理,粮食支持政策的价值导向不明和激励约束不相容,使农民、地方政府、粮食企业对该制度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增加。究其原因,是粮食支持政策不能与粮食经济发展环境相互耦合,以及与相关政策配合不顺畅和监督管理不到位。进一步,当粮食经济发展环境折射出的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智力和技术的因素匮乏时,粮食支持政策调整的速度、节奏和方向跟不上经济主体对政策的需求甚至抑制对潜在利益的追求时,粮食支持政策的激励和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功能将出现下降趋势,不利于粮食产业发展。
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低是政府积极寻求粮食支持政策转型的根本原因。改进粮食支持政策的制度效率的思路,是有意识地降低粮食支持政策的运行成本和提高其运行收益。关键是创新粮食支持政策和强化其监督管理,明确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边界,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国家应当优化粮食经济发展环境和推动相关政策改革,实现粮食支持政策与粮食经济发展环境的耦合,形成制度合力,最大程度地降低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 具体的应对之策在于以下几点。
1.创新粮食支持政策,增强其激励和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粮食支持政策的选择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和强调现代要素的导入,实行 “价格+补贴+公共投资”的模式,强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激励和向种粮农民的转移收入的作用,依靠农民的经济理性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因此,既要倡导效率和公平,又要实施粮食目标价格政策,完善粮食补贴方式,以提高政策的效率性,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加强监督管理,降低粮食经济行为中的交易成本
制度建设是缓解不确定性、机会主义行为和降低制度成本的有效途径。加强粮食支持政策的监督管理,从理念、执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纠正相关利益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主要包括: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粮食安全问责;利用市场、政府 “两只手”纠正粮食生产的外部性,减少农民短视行为;发挥市场在粮食流通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粮食流通公平竞争。
3.优化粮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与粮食支持政策间的耦合
主要包括: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在粮食主产区推动职业农民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并且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此外,制定 《粮食法》、修订 《农业法》,规范粮食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建构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
4.推动政策衔接以提升制度合力
【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推荐阅读: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感想12-23
大学生形势政策学习心得体会06-22
湖南大学生创业形势08-30
大学生入伍政策解读07-20
大学生士兵提干政策解析09-01
2022-2023四川大学形势政策答案07-16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01-14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杰08-18
湖北省大学生的创业政策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