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农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安徽省枞阳县阳和村
调查时间:2012年8月3日——8月10日 调查人员:陈婷婷 陈鹏
调查内容:1.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2.居民的经济来源;3.农村的经济建设;4.环境的改变;5.居民的环保意识。
由上面一组图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居民不再日夜为温饱问题奔波劳累,以前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已然成了往事。现在的居民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他们利用空余时间来锻炼身体,娱乐。他们的娱乐活动一般有跳集体舞,组织看电影等等。农村医疗保险也大大减轻了农民就医的负担,农民安居乐业,农村一派祥和。
据调查,农民经济来源由外出打工逐渐变为留在本地发展。记得十年前村里的青年大部分不愿意在家务农,他们不愿意像父辈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以选择了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因为农村得不到发展,政府出台了新农村建设方案,我们村政府积极响应,拉动内需,招商引资。农村资源丰富,环境宜人,许多工商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各种服装厂,药材厂入住农村,养殖业也发展了起来,空草地变成了养兔厂,废弃的学校里住满了鸽子,还有香港的药材商在山上种起了药材,田地也全部承包给种田大户。工厂给家乡的居民提供了工作岗位,青年选择留在家乡发展工作,农村又热闹起来了。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农村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道路也变得四通八达,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人声鼎沸,道旁是形形色色的商店和高楼,记忆里那条泥泞小道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设。远远望去,我们的小城焕然一新。
大家可以看到,十年前,这里绿树葱茏,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到90%多,早晨的林间有鸟语花香,山上有各种野生动物,比如说:野鸡,野兔,还有野猪。十年后的今天,森林被严重破坏,政府将一片山头卖给了一些不法商人,他们无限的开采松树的油脂,松树被刮开了一道道口子,上面挂满了接松树油脂的白色塑料袋,伤痕累累的松树无法生长,松针也变得枯黄。再加上居民的砍伐,以及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山变秃了,变得不再翠绿,苟延残喘的动物带着伤心的眼泪离开了,生机荡然无存。更可恶的是化工厂的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河里,田里,导致粮食收成下降,河里鱼虾大量死亡。这里的水已经不再清澈,记忆里的小河清澈见底,让人怀念。
是什么让我们的家园不再可爱?为此我们对几十位村民和厂商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便私排污水,有些厂商就地取材,乱砍乱伐。因为利益的驱使,无限制的毁坏我们的家园。但是,作为受害者的我们,连还手之力都没有吗?
其实是我们的村民环保意识不足,才给他们毁了家园。大部分村民只顾眼前的经济建设,没有想到可持续发展才能永久致富。我们发现的问题:
1.工厂污水乱排放,导致水源水质变差
2.居民不加节制地砍伐,捕杀,导致草地,森林沙化
3.道路两旁垃圾纷飞,污染严重
4.村民环保意识薄弱
我们的解决方案
1.针对污水问题,我们决定先和工厂管理人员协商,请求将污水处理后再排放,如果厂商不采取相关措施,我们再联合村民向上级反映。与此同时,我们会向村民做环保方面的宣传,倡导环保生活。2.针对森林破坏问题,我们先向政府反映,请求政府下达保护措施。同时,我们会组织人员进山拆下塑料袋,贴宣传语,来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并在山上已经沙化的地方种上树木。
3.针对道路垃圾问题,我们会组织人员进行义务环卫,起到宣传作用,并在道路俩旁挂环境保护的标牌。然后到学校开环保宣传课,再组织学生们一起捡垃圾。让学生们从小就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为农村的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行动:
8月4日:我和我的队员来到工厂宣传环境保护
8月6日:我们带领村民进山拆下松树上的塑料袋
8月7日:我们带领小学生做义务环卫,收集废电池和垃圾
8月9日—10日:我们带领同学们宣传环保意识
小结: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了解到了家乡的时代变迁,有好的,自然也有坏的,我看到了家乡的楼变高了,人民富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同时也看到现代化建设给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山不再青,水不再秀。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水质变差,森林沙化等等,我们参与并一同解决,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为家乡的未来努力。这些日子,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讨论中,我明白了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要有团队精神;在义务劳动中,我看到了奉献精神;在与厂商交流的时候,我学会了与人相处的艺术;在给学生上环保课时,我也体验了当老师的滋味。任何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暑假的实践活动带给我太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感觉。活动组图:
2.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二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农村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9%,具有生态优势。但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综合开发,特别是综合开发中的“乱开挖”、规模化养殖污染、农民集中居住生活垃圾,带来了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考验。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区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面积的95%,大于25度陡坡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9.93%,水土流失面积1160.4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38%。二是开发保护不力。石英砂、煤炭等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废渣乱堆乱放,矿区大片裸露地面没有进行植被绿化,闲置或荒弃的矿区也没有进行生态恢复,风吹扬尘,雨淋冲刷,废水直接排放到农田、河流,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和山体滑坡。三是农业污染突出。农药、化肥及塑料薄膜施用逐年增加,据统计,黔江区年化肥施用量7.1万吨、农药使用量600吨,地膜施用量350吨,造成严重的耕地面源污染。受利益驱动,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现象时有发生。据林业部门统计,2013年,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244起,行政处罚244人次,没收和收缴违法木材1500立方米,罚款和补交两金140万元。四是生活污染加剧。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生活污水乱泼乱倒,生活垃圾乱丢乱倒乱堆,农药瓶、塑料袋、泡沫、烂衣烂鞋等生活废弃物随处可见。城市生活、建筑、工业垃圾向农村转移,垃圾“围乡围村”。
——农村环境污染:四个方面比较突出。调研发现,黔江区农村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集中居住地污染突出。生活方式和消费产品的变化,生活垃圾由原来易腐烂降解的果皮、菜叶等农产品的废弃物向塑料袋、快餐盒以及腐败植物的混合体转变。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向集镇、集中居住点转移,生活污染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新村、新房”建设,没有将环境与土地、产业与发展等规划有机结合,集中安置点排污管网和垃圾收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污水随意倾泼,污水横流,垃圾随处可见。调研了解到,只有石会、冯家、南海3个乡镇的生活垃圾运至城区无害化处理,其余24个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未建或建成未投用,农村没有设置垃圾箱(桶),村民生活垃圾乱扔乱倒,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镇街道中只有阿蓬江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勉强能够使用,其余乡镇未建或工程质量差未投入使用。二是农村饮用水安全隐患较大。黔江区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好坏不一,采用的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方式供水基本上都没有进行混合反应、过滤消毒等。由于群众缺乏水源的保护意识,存在乱开挖失去水源、规模养殖污染水源、农业污染水源、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乱倒废弃物,使黔江区本来就差水、差水源现状更加严峻。三是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严重。近年来,黔江区畜禽养殖发展迅速,但由于配套排污设施建设不到位、管理技术落后,带来了环境超重负荷。据调查统计,2013年全区出栏生猪80.09万头、肉牛3.85万头、山羊2.31万只、土鸡114.14万羽,存栏生猪65.58万头、肉牛9.54万头、山羊2.32万头,土鸡57.1万羽。根据《中国环境科学》杂志报道各种畜禽养殖新鲜排污系数计算,全区畜禽粪尿产生总量近350万吨,还不算圈舍的烂草等废弃物。除少部分作生化降解处理和还田外,大多采取直排,导致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两年来,畜禽养殖引发环境污染投诉42起,饮用水源安全事件8起,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四是区域内河流污染严重。调研发现,“有河皆污”成了黔江区河流污染真实写照,37条境内河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垃圾充塞河道,特别是遇到阵雨、暴雨时,漂浮物到处都是,让人触目惊心。农村生活污水、养殖场的污水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塘、沟渠、河流等水体,造成境内的水环境污染有更加严重的趋势。其中,最明显的是阿蓬江,河道两边居民的垃圾、生活污水、养殖场粪污等大量直接排入,加上老城大量城市污水和正阳工业园区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黔江河和梁桥河的排入,造成水质严重恶化。2014年4月,区环境保护局对阿蓬江流域黔江段地表水水质污染调查情况显示,阿蓬江水域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存在严重超标,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农村环境整治:没有建立综合治理机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田园”五大行动为抓手,实施了一批污水处理厂和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对15个村居环境进行连片整治;出台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确立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落实了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制度;研制了阿蓬江河流污染治理方案,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步伐。结合新农村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美丽乡村1个,市级生态镇1个,市级生态村1个,区级生态村10个,促使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好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建立了一些制度,实施了一些工程,但还未形成综合治理机制,特别是乡镇街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不明确、村居和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靠财政资金解决基层问题依赖性未转变。
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思考
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高、涉及面广,矛盾复杂,必须将上级要求与区情有机结合,讲究方法、把握关键、周密部署,科学安排,着重建立“一个框架政策体系”,着力理顺“三个关系”,重点实施“四项整治”,确保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建立框架性政策体系。现在黔江区实施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缺乏系统性政策体系。应构建有效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将责任落实到基层,将环保工作纳入基层政府党政目标考核,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重点考核辖区内的饮用水源保护、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集镇或新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创建生态村镇等相关指标,切实推进基层政府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将环保管理触角向基层延伸,重心向基层下移,职能向基层下放,人员向基层倾斜,尽快配备专职人员,推进乡镇环保办规范运行。将村组和农民意识强化到位,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健康行为规范教育,建立基层自治的治理组织,村设立由村干部兼任的环保监督员,组设立环保信息员,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让村组和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
——理顺“三个关系”。一是区委政府、基层政府和村民责任的关系。建立起区委政府统筹领导,基层政府推动落实,村民具体实施维护的机制,推进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因地制宜建设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基本农田,建立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使全区农村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政府投入与其他投入的关系。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建议从土地出让金和城市维护费中划拨一点,从排污费中挤出一点,从畜禽养殖的农户和中心场镇的居民收取一点的形式,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不断拓宽投资渠道,探索建立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保证稳定有效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共同推进辖区农村环保工作。三是面上整治与重点整治的关系。牢牢把握黔江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对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针对区上没有更多钱投入环保的实际,坚持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治理,努力推进黔江区农村生态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带动全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档升级。
3.浅谈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
农业人口是我国总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第6次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1/2),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目前农业人口的人均经济收入水平偏低,为改变这一现状、使农民脱贫致富,中央创造的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课题。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且传统“重视发展,轻视环保;重视生产,轻视生态”的观念使得环境状况伴随着新农村发展日益恶化,因此了解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对其元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1.1水污染。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仍有3个多亿的农村人口饮用着水质不达标的饮用水,而其中因农村规模不断扩大、人们日常生活所制造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对地上及地下水源造成污染的原因占很大比重。来自国家环境监测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以及多数的湖泊、水库等水源地的水质均有相当一部分为较差-极差级别的水体。水质的污染不仅会危害人类健康,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将低农作物品质,甚至会导致多种疾病大规模爆发、造成生态灾难。
1.2土壤污染。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越来越多的肥料和农药被选择施用,这使得农业土壤的污染物体逐渐加剧。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4的土壤处于污染警戒状态之中,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占1/20。土壤污染反过来会影响农业生产、降低农作物产量,全国每年因为该问题农作物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且甚至会影响群众健康及深灰稳定。
1.3固体废弃物污染。伴随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养殖业规模扩大,由此产生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等固体废弃物越来越多,对于农村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据测算,每年全国农村人口所制造的垃圾量在2.8亿吨以上,畜禽产生的粪便量在27亿吨以上,而这些垃圾多数都是随意倾倒,缺少科学的处理措施。
2.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根源分析
2.1农村地区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为满足新增人口对于衣食住行等资源的需求,在原本生产水平较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条件下,势必会通过乱垦、滥伐、过牧等手段来增加经济收入,且增加的人口又会制造出大量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这些都会使得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加重。
2.2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污染。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农业生产仍沿用较为传统的耕作方式,为获取高产,“大水、大肥、多农药”是应用最为普遍的措施,过多的喷洒农药,不合理的施肥,使得土壤退化、重金属等)污染、水污染等問题愈加严重。
2.3乡村企业污染加剧。伴随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工厂、企业开始向农村转移,随之而来的也带来了诸如噪音、废水、废气、重金属、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而原本环境意识薄弱的农民仅看到了其带来的经济增收机遇,却并未察觉到其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
2.4环保意识薄弱、环保设施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政府机构的重点都是优先放在城市建设上,而对于农村建设的投入及关注啊相对较少,致使现在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缺少对诸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设备,缺少化肥农药等施用的科学指导方法。
3.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对策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将会是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要快速解决当前所存在的一些列环境问题,必须多方面同时进行,以综合策略予以解决,切不可仅从一个方面入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自身经验来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保护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3.1加强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国家及地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尽快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适合农村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条例,未来,相关环境保护监督机构应该依照法律加强执法力度,对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企业、工厂或个人都要进行严厉惩罚,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3.2加强宣传及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通过纸质媒介(如发放环境保护宣传手册等)以及发达的信息媒介(如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实时的向所在地区农民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好处,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的派遣一批环境保护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环保理念和环保手段进行宣传培训,已从根本上使农民自觉保护环境。
3.3增加环保科技及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及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及关注度,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的垃圾处理及清运的系统,由政府出资、多个村组集中建设一批固废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噪音隔离带、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备等,从根源上减轻环境污染。同时,对农业资源要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喷洒农药和施肥的关键技术,应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3.4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主动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中央、省、市的专项资金投入,重点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问题。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采用多种措施确保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引导村民建设居民小区,逐步实现农民向社区集中,以便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Z].2011
[2]郭小英.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及相应的治理对策[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6145-6147
[3]覃源.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科技世界.2012,6(16):127-128
[4]荆丽丽,张卫强.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 2009(11):19-20
[5]姚良云. 浅谈农村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J].科技资讯. 2009(9):128
4.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实践报告 篇四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
题 目: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0日-2011年7月22日 调查地点:孙路村
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抓好农村建设是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容回避的关键环节。我们都知道,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托,是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建设新型农村的重要保证。2011年暑假期间,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农村的环境问题,我对孙路村就环境问题做了详细的调查。最终我发现随着孙路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孙路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更使得孙路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乡村民众环保意识相对薄弱,村民普遍缺乏环保知识,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的结果。
据我的调查来看,孙路村的环境污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一)生活污染
1.基础设施落后,致使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根据我的统计,孙路村周边大约共有大小垃圾堆30多个。垃圾主要由乡、街道城管爱卫工作站统一收集,掩埋处理。但是,通过环卫处统一清运的只有极少一部分,其它有的自然消化,有的被水直接冲入河流,都未进行无公害处理。生活垃圾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露天堆放,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使农村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并且这些垃圾中有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等之类的有害物质。并且垃圾箱数量少,使村民们养成了随手丢垃圾的不卫生习惯。
2.由于农民思想意识落后,大部分都没有环保意识,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也不知道固体废弃物对身体的影响,道路无人清理,导致车过后灰尘满天飞。根据我的调查,孙路村大大小小的公路共十条,竟然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道路清理工作。
3.农村兴起的畜禽养殖业,由于没有足够的地方消纳畜禽粪便,养殖地点又离人的住所近或者干脆处于同一个院子中,到处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同时也给地表水带来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二)水污染
1.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自然水域,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受到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日常的洗衣水、洗菜水等等。这些生活污水破坏了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使得河流自身无法恢复原来的清澈。
2.河水的表面漂浮着大量白色泡沫及被抛弃的塑料袋,污水发出的恶臭刺激着我的鼻子,可想而知,这水的污染程度。畜禽粪便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目前,畜禽养殖场所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远远高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污染水体。
3.土生土长的村民们认为河水可以洗澡、洗衣服、甚至加漂白粉后可以烧饭。他们对当地河流的依赖性相当高,主要是因为饮用洁净的自来水是需要交钱的。虽然农村的经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大多数村民们还是舍不得用自己的血汗钱买饮用水。所以在强大的污染压力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4.农村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相当部分都是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不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污染,而且使农村饮用水安全堪忧。并且大量养殖废水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水体,有的河流甚至成为了鱼虾不生的黑河、臭河,完全丧失了水体功能。
(三)土壤污染
1.废水、废气、废物、粉尘等污染较为严重,当地有相当部分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粉尘的污染。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更是污染土壤,一节小小的废电池可使1平方米的土地长久板结,肥效大减。
2.由于农民思想意识落后,大部分都没有环保意识,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不知道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恢复不起来的。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等化学药物,导致耕地土壤肥力明显下降,但利用率又相当低。在棉花的种植过程中,农膜使用量大、回收率低,严重污染农村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了耕地环境质量。
3.限于文化水平,大多数村民们还是采用原始的有机肥料——畜禽粪便,来增加土地的产量,殊不知由于畜禽养殖中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畜禽粪便中也含有有害微量元素,对土壤的污染也不可小视。村民们不但没有得到高的产量,反而产量连年减少,造成了恶性循环。4.由于污水灌溉、堆置固体废弃物、承受了大量工业污染的转移,农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延伸到了食品污染。动植物体内残留的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了人体中,使人体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
(四)大气污染
1.调查孙路村土壤污染时,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我闻到了浓浓的药水味,让我体会到了农药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当天回家我查资料了解到,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大声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撒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2.我还了解到每到农产品收获的最后季节,田地里到处都冒浓烟,这浓烟严重污染了大气,还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经我调查得知,原来是村民们没处安置农作物残留在地里的秸秆等易燃物品,就随手点了,他们说这样就可以解决秸秆没处放置的麻烦,并且秸秆烧残留的灰烬还可以做肥料,增加土壤的肥沃。
3.不仅这样,露天丢弃的垃圾也经常被人们燃烧处理。浓浓的黑烟冒出来,村民们都不知道黑烟的危害性。垃圾里面不仅有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还有一些燃烧后会放出有害物质的塑料产品,况且垃圾本身散发出来的恶臭就是及其严重的大气污染。
根据我的调查,农村环境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农民思想意识落后,大部分都没有环保意识,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农民是被忽视了的环保群体,各种环保宣传在农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许是人们的眼睛都专注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上了,对于人口相对比较稀疏,面积比较大的农村来讲还没有引起重视。然而谁会知道每天随意丢的一个塑料袋,每次无意的扔一个农药瓶,日积月累,也可以使最最自然的农村变成污染的海洋呢?
从调查结果看,更让人担心的是,有环保意识的人与拥有环保知识的人由于产生从众心理,别人怎样自己就怎样,所以同样没有任何的行动。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但是我实在没有看到人们因此产生环保意识。大部分人根本没有看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不知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人告诉他们,电视广播基本不宣传关于环保的知识。有部分人则稍微知道一点,但是只要不危害到自己,他们是不会去关心的,而即使危害到了自己,常常也是不了了之。很多年前村民们就知道河水臭气熏天跟上游的化工厂有关,要求政府关闭化工厂或者污水处理后再排放。但随着时间过去,上游化工厂不但没关反而越办越多,污水越排越大。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农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因而农村的污水和垃圾没法得到彻底的解决。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认为国家及政府都应该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科学发展观发展农村经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以长远的眼光发展农村经济。为控制农村环境问题的扩大,政府需要更加关注农村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十分严重,要补救还来得及。对于工厂造成的污染问题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引导工厂本身提高自身设备的质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出台奖励和处罚政策,奖励保护环境的,处罚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加强环境宣传力度。不能忽视思想意识对环境的作用,转变农村思想观念,宣传现今对环境的重视度,引起农民对环境问题得了解和重视是十分重要的。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入了解环境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很多人不关心生态环境是因为不知道现在的环境问题已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不知道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子孙后辈的生活。保护环境需要大家的宣传,特别是农村,信息不发达,不了解许多事情。更应该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有效灌输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环境不受破坏。
(三)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费,保护环境,建设新农村。走新型发展工业道路,改善农村工厂的发展模式,努力向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改变生产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道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经营形式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村工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从而解决农村大多数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效益,是农村环境得以改善和恢复。
(四)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把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建立政府投入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优化农村规划布局,加快推进“三个集中”。通过对农村规划布局的优化,因地制宜推进各区县的环保工作,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统筹发展。
(五)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喝道清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卫生改厕等工作,要组织研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增强农村环保力量。要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创造条件争取在乡镇一级建设环保机构,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开展环境监测、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活动,促进农村环保工作顺利开展。
5.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五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四个文明的高度为新农村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这与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谋而合。因此,要提高新农村的优越性,应该将加强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中,为改善全区农村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作为我市南大门的XXX,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发展经济上项目,拉大城区框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也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我区农村环境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税取消,良种补贴、农业直补力度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城中村改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新农村建设点建设没有环境规划,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无污水处理设施、无垃圾填埋场。二是有的新农村有规划,但建设随意性大,没有把环境保护防治项目落到实处,多数存在选址不当,人、畜居住点距离太近,废物-1-
乱堆乱放,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等问题。三是虽然农民住进了新居点,但还是采用老的方法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堆放、污水任意倾倒,没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四是城乡工业污水、畜禽养殖业污水、生活污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部分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用于农田灌溉或渗透污染水源,严重威胁着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农作物安全。五是面源污染依然存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不合理地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水体氮含量增加,富营养化严重,尤其是剧毒农药和生产激素不但破坏了农产品品质,使农产品残留问题突出,而且在大气、土壤、水体间残留短期内难以消减,畜禽养殖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污染的急剧加重,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的威胁。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二是受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强,认识不高;四是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
二、新农村建设中环保工作的原则
一是要把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考虑,做到规划、建设、环保的高度统一。
二是努力实现从“末端治理型”向“提前预防型”的战略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依法进行环评,切实控制并逐步削减各
类污染物直接排放的总量,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逐步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质量。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经济发展较快、环境污染严重的,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行环境优先战略;对经济发展较慢、环境脆弱的,要加大生态保护投入,重点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与环保能力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工作对策与措施
(一)纳入发展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规划走在前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一是要把规划的重点放在以道路交通、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养殖污染防治等硬件设施和村容整治上。二是新农村规划要科学、合理。要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为一体,涉及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体、卫生的多元素优化发展、和谐共处的各个方面。三是新规划要正视农业肩负着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责任的战略地位,使农村环保工作围绕改善环境促发展和抓好发展促环境的总体思路来开展,决不能以发展经济来牺牲环境为代价。四是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以水资源、饮用水源地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条件优越的村庄,由村里组织实行饮用水集中供水,让群众喝上干净、放心的水。
(二)严格控制乡镇工业污染。严格环境准入,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
村地区死灰复燃,防止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工作,尽快建设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推进农村工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促进产业集聚区的生态化改造。
(三)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大力推进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对新、改、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治污改造。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居住区与养殖区分离,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回收废旧地膜、棚膜等塑料垃圾,防治白色污染。
(五)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对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的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
收集、乡运输、区统一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
一 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青贮氨化等措施,广泛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六)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水利、旅游、道路、石料加工等项目建设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对荆山、河山、九里山、北渡山、白龟山等要加快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涵养水源,中部区域要加强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在各乡镇村庄广泛开展以村庄绿化、庭院绿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绿色学校等绿色创建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6.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六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32期
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 杨雪鸿 杜明 叶扬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今年以来,我们深入成都、眉山、资阳、南充、乐山等地就加强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我们分析认为,四川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喜人,也形势逼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快农村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人口众多、区位特殊,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围绕“三江”(长江、岷江、嘉陵江)治理,强力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农村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严峻,既面临自身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也肩负着确保长江中下游环境安全的重任,环境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尖锐。
(一)农村环境污染占整个环境污染负荷增大。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四川经济总量翻了数翻,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6.42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12506.30亿元,增加了66倍;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23.3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3903.4亿元,增加了31倍,经济高速发展,而环境质量充满挑战,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仍日趋恶化。根据我省环境容量分析报告,全省农村污染负荷占整个污染负荷比重已达到30%-40%,部分地区达到70%。我省仍是农业大省,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相当严重,工业及城市污染逐渐在向农村转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仍在蔓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农村。
(二)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在环保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思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致使农村环保工作滞后于城市环保工作。据统计,目前全省农村每年产生的十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约1697万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220万吨(有效成分),农药年使用量达5.63万吨,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仅为30%、70%,农膜年使用量达9万多吨,回收率却很低,造成了农村水体、土壤环境恶化和耕地地力下降。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加速了农村生态破坏。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会妨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更会使得我省多年来取得的城市环保工作成果难以巩固。
(三)农村环境状况不适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业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当前,城镇发展与农村环境状况成反比,2000年至2007年间我省城镇化率年均增幅1.3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37.3%。但是,全省有3700多个乡镇没有环保基础设施,绝大部分行政村还处于空白状态。污水直排,垃圾乱倒,许多乡镇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近7000家,特别是近年来畜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除牧区州外,许多市畜牧经济已占整个农业经济总产值的40%-50%,但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剧,分散养殖的畜禽粪便基本没有处理,同时绝大多数的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达不到环保要求,大量养殖废物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水体。目前,我省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我省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难以有效推进当前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目标,会严重影响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现代化和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建设,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乡镇工矿企业粗放型经济加重了农村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目前,全省乡镇工矿企业140多万个,布局分散,技术层次较低,“三废”排放量居高不下,治污水平较低,个别工矿企业不按法规建设治污设施,污染减排问题愈加严重。
(五)饮水安全形势仍堪忧。部分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饮水安全认识还不足。目前,我省农村水环境功能区中相当部分饮水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有效保护,存在农村水源地分散、污染源杂、管理混乱、投入不够、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供水管网基础设施陈旧,水厂供水处理工艺落后。约有2/3的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部分地区的浅层地下水甚至承压水也受到一定污染,水质型缺水威胁增大,全省32条重点小流域中有16条达不到水质标准。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有害物种仍在蔓延,影响水质安全。全省仍有3000多万农村人口需要改善饮用水卫生及利用条件。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氨氮、化学需氧量、油类等。
(六)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洁空气被污染难以承受。目前,农作物秸秆年还田率不足1/3,秸秆焚烧产生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乡镇特殊的自然和生产生活环境,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烟、噪声等治理进展缓慢。全省约1/3乡镇空气质量受颗粒物污染仍较严重,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状况恶化导致了四个方面的后果:一是影响农产品安全,危害农民群众健康。二是影响农村污染减排,制约推进生态省建设。三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阻碍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近几年我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和经验,分析我省农村建设发展的态势,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方向,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为主线,以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点,以建设生态省为载体,以农村污染减排为重点,以加强保护和加大治理为抓手,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奋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推动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二、强力推进新时期我省农村环境保护的五个重点
(一)强力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饮水安全是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各地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党委、政府的基本职责,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饮水安全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做好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及评估工作,建设好备用水源,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建立上下游水质联动机制,尽快解决“上游排污口”即为“下游取水口”的问题。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二是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三是要依法加强水源水质监测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常规和应急监测设备,加强人员调配和工作经费投入,提高监测质量,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四是要制订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和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
(二)强力综合治理小流域及湖库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小流域及湖库环境污染是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突破口。各级政府要以32条重点小流域为重点,按照《岷江、沱江、嘉陵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32条重点小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落实治理规划。要建立32条重点小流域市州及县际交界断面监测网络,分清责任,落实治污主体。要综合治理湖库环境污染和整治小河(沟、渠)污染,努力恢复农村河沟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要有效遏制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有害物种污染环境,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维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鼓励农村林网建设,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
(三)强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一是强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一要认真治理农业生产污染。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等,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三要建立适合省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加强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强力治理农村生活污染。各地要切实加快生活污染整治步伐,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不同类型制定乡镇和村庄环境保护规划,综合整治以场镇为重点的农村居民聚居点环境,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改变生活陋习。在经济发达以及人口稠密地区,实行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周边村镇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推进农村垃圾的分类收集,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加大农家乐等农村休闲娱乐场所的污水治理力度。按照国家农村户
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工作。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气化、发电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当前,我省正在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按照“四化”(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重点推进城镇“七好”(垃圾收集好、污水处理好、广告设置好、车辆停放好、摊点摆设好、环境绿化好、文明习惯培养好)和农村“四好”(垃圾、污水、杂物、污泥清理好),有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活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力治理养殖污染。要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这个提质扩面,也应当包含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要同时抓。要本着“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以县为单位,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大力推进健康养殖,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处置畜禽排放的污染物,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重视畜禽散养污染治理,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要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科学规划水库、湖泊、河流水产养殖的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监管,确保湖库河流的水质安全。
(四)强力控制农村地区工矿污染。一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优化农村工矿业发展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二要加大农村企业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三要加强园区内和园区间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四是要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老矿区要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对矿渣、废石、尾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矿区污水、废水进行综合治理,对矿山开发造成滑坡、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新建矿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落实尾矿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及土地植被恢复措施,防止发生水土流失。
(五)强力推进农村生态保护示范创建活动。一要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活动为抓手,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染,重点治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生态环境的乡镇、村庄率先达到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要求,不断巩固生态示范创建成果。二要加快发展农村生态庭院经济。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农村生态庭院经济,推广眉山市洪雅县“四加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即:一乡一示范、一村一产业、一组一风貌、一户一循环)。推广眉山市丹棱县“两池六改一集中”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模式(即:每户修建一个沼气池和一个污水处理池,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庭院,垃圾集中处理)。推广广元市苍溪县“六个一+三配套”农村庭院建设模式(即:一口沼气池、一口防旱池、一口卫生井、一条硬化路、一套生态农居、一个生态经济园,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退、改、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庭院经济与庭院文化配套)。推广成都市双流县环境优美乡镇高起点、多样化的创建模式。
在全面推进我省农村环保工作中,必须做到“五个严禁”:严禁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禁直接向江河湖库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严禁在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进行污水灌溉;严禁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杆;严禁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建设。
三、认真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不少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任务重。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兼顾,联动推进。
(一)积极推行“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各级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各地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务求取得成效。要实行农村环境安全“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和部门的农村环境安全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第二责任人,分管领导一手抓分管业务,一手抓环境安全。要根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成效。本区域内出现重大环境安全事故或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对为农村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健全基层环境保护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县(市、区)和乡(镇)环保机构及能力建设,积极探索设立县(市、区)环境保护派出乡(镇)或片区环保机构监督体制,有条件的可单独设立乡(镇)或片区环保机构,并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加强行政领导和农村环保人员培训教育,建立健全基层环保执法监督体系。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各级政府应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预算常态制,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并逐年增加。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及有关涉农部门的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省、市、县三级在当年所征收的排污费中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并逐年增加。要建立项目资金推进制度,制订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针对那些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在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等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中,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重点投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示范工程、食品基地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监管等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
(四)强化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各级环保部门,尤其是县级环保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以及农村面源污染、农村集中工矿区的污染的环境监测。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价工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要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重视发挥科技支撑和宣传教育作用。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村环保技术科技攻关,从政策和资金上特别扶持和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并对科技创新带头人给予物质奖励。要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积极推广
环保实用技术。要把环境管理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挂图、板墙报、环保知识下乡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动员和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都要依法征求村民意见,确保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7.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了持续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但是受“重经济发展, 轻生态环保”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村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甚至有的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重度的环境污染问题, 严重的影响了农副产品质量, 并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环境检测技术, 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及时高效、科学系统的进行实时监控和预防治理, 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 提高农村周边环境质量, 为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优质的外部环境。
1. 我国农村基本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环保问题
1.1 水资源的污染
据我国环境监测站的调研数据显示, 我国大约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质量不达标, 其中大约有9000多万人正饱受水污染问题的困扰。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农村种植农作物时大量的使用化肥、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的。此外, 不规范的大规模的畜牧业和家禽类养殖也是造成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1.2 土地资源的污染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村土地生态环境也在不断的遭到破坏。现阶段, 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大多以分散的农户独立经营为主, 对现有的土地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实际生产中, 没能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前提, 遵守生态环境规律,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走农业集约化的生产道路。农民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缺少化肥、农药和农业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农药和化肥配比方面仅仅凭借以往的种植经验, 随意勾兑。这些落后的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污染问题。
1.3 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的污染
首先, 随着农村农作物地膜的广泛应用, 非降解地膜使用破碎后仍然会大量残留在土壤和地下, 造成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其次, 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倾倒, 畜牧业和禽类养殖场的粪便污染问题, 都会加剧农村的环境污染。
2. 环境检测技术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2.1环境检测技术可以及时、高效的采集、分析农村环保数据, 对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环保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和检测, 为专家提供科学、准确的理论数据, 从而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环境检测技术可以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政府和相关环保部门应加大环境检测硬件设施的投入和环境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建立农村环境检测和环境污染治理专业机构。同时, 为了有效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 要建立环境监测的预警机制, 制定完整的风险预案, 引进先进的自动化信息技术实施环境的在线监测, 提高环保工作质量和效率。
2.3环境检测技术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环境问题进行监测, 帮助人们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环境检测技术可以对空气、水源、噪声等污染问题的不同污染点进行监测, 便于快速找到污染源, 及时控制污染问题, 从而实现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利用环境检测技术处理水土流失问题时, 可以针对不同年份和季节的水土流失数据, 进行综合分析寻找规律, 制定可行的水土流失措施。
3. 农村环保工作和环境检测技术的有效结合
环保部门通过环境检测工作的采样数据, 可以更好的为农村环保工作指明方向, 为今后科学合理的评估农村环境质量, 综合治理农村环保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数据。
3.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便于环境检测技术和农村环保工作的有效结合, 首先要建立环境检测领导小组, 全面组织协调各个地区相关部门的环境检测资源, 主要包括:环保、畜牧、农业和卫生部门的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 整合所有可利用资源, 明确各部门分工, 提高环境检测的工作效率。
3.2 完善环境检测制度
对农村环保工作进行环境检测时, 要根据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 明确检测目标, 制定符合该地区的环境检测方案, 保障检测工作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客观要素。筹建一支技术过硬、行动迅速的专业队伍, 重点对农村饮用水资源、空气污染, 土壤污染和污水的COD等项目进行重点监测。
3.3 规范环境检测工作程序
对农村开展实地的环境检测工作前, 要充分掌握该地区的地理条件、人文因素等资料, 确定合理的采样地点、应用正确的采样方式和采样频次, 明确规定样品的处理分析方法和期限等, 便于得到准确的采样数据和监测分析报告。
环境检测分析数据的公布渠道要妥善处理,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同时, 还要对当地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科学指导, 防患于未然。
3.4 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技术
在开展农村环境检测工作时, 要不断加大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来满足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要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基础, 建立智能自动化的管理模式, 精细管理, 促进环境检测工作的优质发展。
结束语
环境检测技术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有利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保证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笔者认为, 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环境检测技术作为指导, 才能对农村污染地区进行有效的科学治理,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靳红海.浅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保护措旌[J].致富时代, 2011.
[2]林万成.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举措——以河南省为例[J].新农村 (黑龙江) , 2011.
8.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68-2
0 引言
目前,由于我国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及其工业的污染源不断向农村地区转移,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点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新旧污染交织的局面,再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正逐步推进,使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环境保护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政府、环保部门以及相关组织机构予以重视,加大农村环保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1 农村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1.1 环保是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必须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农村环境是现代化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生产极大地依赖资源环境,人类不能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农业开发。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是科学合理、长久的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业生产率的稳步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环保是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但目前我国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畜禽养殖排泄物的污染;部分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导致农产品减产、降质,制约了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环保理念,科学规划与节约资源,保障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环保是建设整洁、有序村容的重要内容
当下,受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及习惯的影响,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污水及垃圾乱倒、柴草及粪土乱堆等,导致农村的村容出现脏、乱、差等问题。随着环保理念的推广普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着眼于环境治理,合理规划农村街道,集中处理污水及垃圾,畜禽开始合理地圈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环保是建设整洁、有序村容的重要内容。
2 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农村的环保意识薄弱
农村环境保护动力不足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环保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生活上,由于长期受传统农村生活习惯及方式的影响缺乏进行环保行为的观念;二是在维护环境权益上,由于法制观念的薄弱导致依法维权意识不足,对破坏或污染环境的行为没有依法维护环境权益;三是在生产上,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领导只注重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来获得经济效益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
2.2 缺乏有效的农村环保监管
农村环保监管力量不足,主要是缺少必要的农村环保监管机构,规范化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环保工作人员,导致农村环保监管处于失控状态,各项环保方针及政策很难落实到位。
2.3 农村生产科技水平偏低
目前,农村生产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及薄膜等严重污染了农田土壤以及地下水和空气。同时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理念的缺乏导致农村的生产经营依然沿用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形式,破坏和污染了自然环境。
2.4 农村环保投入不足
农村环境问题涉及面较广、类型繁多,治理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但由于经济重于环境,城市重于农村的不合理格局,导致环保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3.1 深化农村环保意识
首先,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介,例如电视、网络等积极开展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改革传统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要加强对农民环境权益的维护,提高农村的环保意识。其次,作为农村环保的指导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及科学发展观,确保农村环保有依有据。同时要加强对乡镇企业领导管理者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循环、生态经济理念,向集约型经济方向转变。
3.2 建立全面、系统化的农村环保监管机制
有效的监管机制是确保农村环保高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应结合新农村、新环境的建设目标建立综合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地方政府的环保职能,并且在乡镇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专职专业人员,提高环保管理和建设指导的科学合理性。另外,还要实施全面、定点、定期、系统的监测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重点环境问题的监管。同时建立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并且制定激励性的支撑政策。另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的公共事业,提高农村环保水平,可以创造巨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划拨专项财政资金,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大政策、税收等扶持力度,改革农村环保投资市场,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引入社会投资农村环保事业,积极推进农村环保多元投资体制,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
推动建立农村环保多元投资体制。
3.3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的使用,农村环保也应紧随时代的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快垃圾集中收集与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建立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炉、生态公厕,配置垃圾箱、垃圾运输车。
一是要建立村收集、镇中转、区集中处理的运行机制,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是农村污水的处理,结合“三改”(改厕、改厨、改圈)并利用沼气处理技术,对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性处理。
三是积极倡导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发展理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及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采用“畜禽养殖+沼气+作物”的生态农业模式,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增加农村新能源和有机肥源。以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把“三废”变“三料”,即将粪便、秸秆、垃圾转化为饲料、肥料、燃料。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环保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应深入分析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努力提高农村环保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奠定坚实的资源与环境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陈杰思.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财富,2011(4):138.
[2] 王夏晖,张惠远,王波,等.农村环境保护:国内外的经验、做法与启示[J].环境保护,2009(6):24-26.
[3] 陈青青,王晨茜.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探究[J].卷宗,2013(3):188.
[4] 杨麟.湖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5] 张拓.东营市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 史亚楠.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7] 范少虹.绿色金融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应然选择与实然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9.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九
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二、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
(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
(二)城市地域分布不断改善
(三)城市群发展迅速
三、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四、城市功能日渐完善
(一)城市道路交通四通八达
(二)邮电通信迅速便捷
(三)城市环境更加优美
3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一)收入水平显著增长
(二)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三)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四)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强,与建国前相比,不仅城市的市容市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衣食住行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
——以山东省农村经济为例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在新形势下,面对金融危机可能存在的长期的、潜在的影响,我国需要增强政策调控的灵活性。同时,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要发展绿色经济,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查目的高 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态势,认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约束因
素,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调查对象
Nongcunjingji $#%^%*huanjing&^*(&$
三.调查内容
1.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我国环境现状
3.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4.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四.调查结果
Hui一.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但农产品供求紧平衡仍是长期态势。
当前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总体稳定,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有望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随着
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的短缺与过剩一直会交织存在,对农产品进口的依赖可能相应增长。
(2)2011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好于预期,但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可能出现变化。
(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和结构性特征日
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得
更为明显。一方面,农业农村经济更加与国民经济高度
相关。工业经济、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日益交融。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联系
日益紧密。国际农产品的生产、价格和贸易对国内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国环境现状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
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
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目
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
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
(3)淡水
由于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加上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排放的肥料、农药和粪便而造成大
面积的富营养化,中国大部分河流和地下水的水质较差,而且还在进一步恶化。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污水排放量一直在不断上升。中国约有75%的湖泊受到污染。
(4)海洋
中国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并拥有广阔的大陆架以及海岸线外长达200海里的专属
经济区。但由于陆地污染物排放、石油溢出和其他海洋活动等,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都遭到污
染。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会形成从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到空气的“立体污染”,会造成河流、湖泊的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农田化肥、农药通过排水沟渠流失到河流、湖泊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量繁殖,水中氧+气减少,鱼类数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
Ran有专家估算,目前我国水体氮磷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大
约各占1/3,但这只是很粗略的估计。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制造的垃圾在大量增加,垃圾的类型繁多,这也成为生活垃圾难
以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的原因。
这是一种失调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视自然规律,掠夺性地
开发资源,同时,经济活动带来的大量污染物进入环境中,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环境
状况恶化,自然资源匮乏。
四.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经济
发展密切相关的淡水、耕地、矿产等主要资源从整体上看,数量短缺、质量下降、开发成本增
大,将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
事实上,农村经济发展与控制污染,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性。生态环境的问题已成为制
约我国农村和农业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政策和制度,同时业缺乏相应的机构向农民宣传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并鼓励农民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
经验。
首先是政策方面可以考虑从宏观调整个区域粮食基地建设的规划和农业生产的结构;
第二,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引导农民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第三,立法方面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善相关法规,一些发达国家对化肥
和农药的施用、控制有机废弃物排放、促进有机废弃循环利用、控制农药污染等,都制定了明
确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借鉴。
第四,建立生活垃圾回收站,提高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
第五,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我国的人口仍然还在增加,人民群众的上活质量需要改善,会使农村经济和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我们唯有及早应对,从根本上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的紧迫感。加大政府控制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决心。
五.总结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模仿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村亦是如此,我们应注意以“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来发展农村。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10.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篇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二是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
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农村新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客观需要。各地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把农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整合。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占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20年,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一)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
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地区、海岛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
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其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并予以处罚。对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并予以处罚。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养鱼。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秸秆气化工程、沼气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等,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
(六)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八)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监测与统计方法、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农村人口集中区的环境质量监测。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依法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农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和实施一批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
实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和任期目标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县乡(镇)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各级政府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和投资应逐年增加,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将农村环境保护落到实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行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方式。
(四)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尽快建立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群众保护农村环境的自觉性。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五)深化试点示范工作
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和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严格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表彰先进,督促后进。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保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省级、市级、县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力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级环保部门在辖区乡(镇)设立派出机构,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应明确环保工作人员,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11.关于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公路建设 环境问题 保护措施
0 引言
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和高速公路大量涌现,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表现出来。在公路建设施工中,人们往往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微粒和空气污染物等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影响人类健
康,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1 当前公路建设的环境问题
1.1 废水、粉尘和废气污染 施工过程中的废水来源于水泥混凝土材料的冲刷、拌制、养护及职工生产、生活的污水排放等。尤其是临时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长流水更是造成现场污水漫流的源头。另外,桥梁桩基础施工时排出的泥浆、施工降水中抽出的地下水、水泥浆等也是现场废水的来源。公路建设行业具有产品固定、人员流动、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等特点,机械化作业多。公路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如水泥、白灰、砂子、粉煤灰、粗石粉、土、石料等多是粉状、片状、颗粒状物质,在搬运、施工生产拌和作业时极易飞扬。废气最主要是现场沥青材料热熔、施工人员生活炊事以及燃煤取暖造成的烟尘污染,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污染也是废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1.2 固体废弃物及有毒有害化学产品污染 公路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拆除废弃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混凝土渣土、原材料运输过程中的洒落物等。长期产生污染的则是试验室化学试剂、油库、沥青及路面铺筑前喷洒的透层油等挥发有害物质,以及施工现场清洗工具废渣、机械车辆维修保养用的含油棉纱棉布、油手套、废旧测温计等。公路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如沥青、汽油、柴油、稀料等物资材料和施工现场办公区域废复写纸、复印机废墨盒、废电池、废磁盘、废计算器、废日光灯等的遗洒和乱丢乱弃,增加了施工中的化学伤害和对现场土壤、水体污染。
1.3 噪声及光污染 噪声及光污染几乎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如桥梁基础施工中的灌桩工程,主体施工中的搅拌机、振捣捧、电焊机、钻孔机等各类建筑机械发生的噪声大都超过标准几倍几十倍。近年来噪声扰民现象频繁发生,造成不少矛盾纠纷。光污染则主要是加工焊接钢材构配件产生高强闪光,易对人身造成损伤。不少公路施工现场昼夜施工,照明光线强烈对环境造成污染。
2 加强公路建设各个阶段的管理
2.1 设计阶段 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并重视以下方面。跨水桥梁,桥两端高填方路基宜在洪水位标高线以上设边坡砌石防护工程,水文计算应充分考虑最大24 h暴雨时水系畅通的过水面设计余量,路堑、路基防护工程应考虑安全因素。涵洞宜作硬化涵底设计。高等级公路路面及二级公路边坡宜采用集中排水方式,公路施工扰动土壤地段均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标明敏感点。处理好山体的开挖面。在上边陂应设碎落平台,以防落石危及行车行人的安全。取土场弃土场要远离村屯。对于弃土场采取“土地复垦技术”作好土地复垦规划、复垦工程的实施以及复垦后的改良与管理,或人工植树等。对于石质弃渣场,应在工程完工后其表面复盖一定厚度的土层,并且进行植被恢复逐渐向“绿色新文明”建设推进。注意公路绿化,它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2.2 施工阶段 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制定图表,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并与主体工程等同,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
2.3 工程验收阶段 编制环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和竣工图表。按规定向具备权限环保主管机构申请验收,为减少工作环节,宜与公路交工验收及竣工验收同时进行,可组织环保工程检验组参与现场检验,环保工程验收后的图表资料应按规定移交存档。
3 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3.1 为公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应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广泛宣传修路架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识大体,顾大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必要时也要做出奉献、做出牺牲,使人民群众自觉地从认识到理解、支持公路建设。规范公路建设施工期环境保护资料的管理,统一环境监理资料体系以及环境监理表格体系,使之正规化程序化,确保需执行的环境保护资料及时发放到每一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赋予环境监理独立开展公路施工环保工作的权力,尽可能及时地将环境监测的数据应反馈给各监理单位,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环境监测工具给监理单位,并在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中成立相应的应急环境保护小组,制定防治方案。依法控制、监督施工单位,实施例会制度与报告制度,对工程环保没有达到标准或要求的,不能验收通过或不能评为优质工程,限期施工单位处理或进行经济制裁。
3.2 加强环境保护质量监督。明确环境监理在公路项目监理体系中的地位,严格按照监理规范开展环境监理工作,促使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和监理进入一个更加规范的发展阶段,同时聘请专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年富力强的工程师担当环境监理工程师,加强对现有环境监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环境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环境监理队伍建设,为搞好环境监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车辆及环境监测设备,为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重视环境监理资料的整理。听取受施工影响的附近居民及有关人员的反映,及时了解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见,向有关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3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措施。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如何,是公路施工期环境保护的关键。每项工程的质量是承包商创造出来,不是监督检查出来的,施工期环保如何,也是如此。做到文明施工,避免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同时尽可能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和执行,防止和减轻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噪声、振动、废水、废料等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公路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公益性事业。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积极支持国家公路的建设。对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公众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议论作用,努力为建设环境保护生态路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对公路建设环保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验收,加强维护,完善和提高环保质量,使公路建设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柏英.浅谈公路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今日科苑.2008.(06).
[2]李建明.我国公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与管理.2003.(05).
[3]夏连学.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与预防措施[J].河南科技.2005.(02).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09-14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调研报告07-12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11-04
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9-17
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10-19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6-16
关于加强我市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06-13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提案08-21
关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月的通知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