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5篇)
1.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一
对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好数学的保证,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年我教的是一个新的班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而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首先,根据不同的年级采取不同的方法,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课本。学生在读课本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到“三动”即动脑、动笔和动嘴。读题时要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题目的关键部分,动笔圈画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动嘴读出题目的主要条件和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题目意义的理解。
二、课堂上,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会听课,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上课不会听讲。教学生会听课首先教学生五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记。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位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会记,数学课一般很少记笔记,但是,在数学上,如果也适当地要求学生记笔记,对学习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正、反比例 ”时,书本上的叙述不是非常清晰,那我就在黑板上把意义具体化: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2。变化方向相同3。除法关系,商(比值)一定。并要求学生记笔记
这样的话,学生就很好理解并容易记忆。
三、课后,教会学生认真作业和评价改错的好习惯
1、教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我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2、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四、课外、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画出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学生就可以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交电费、交水费、算电话费等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二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并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学生接受数学的目的教育,就是要正确认识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把学习数学与经济建设联系起来,把学习数学和自己的理想、前途的实现联系起来.如可以把数学内容作为主题班会或课外小组活动的中心议题,这样做能够启发学生观察与联想.
教师要把教学目的明确地交代给学生,即提出学习新课的目的和要求,打算解决什么问题,并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其次告诉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沿着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且能在教学进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采取的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明确地体现出教学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学到知识,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高超的教学艺术往往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例如,“今天以后的第22011天是星期几?”的问题,必能激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结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名学生都产生一定的创新潜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
坚信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创造一种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四、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何把学生从被动的、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克服这一弊端,必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愉快教育的探索,研究出适合学生探索学习的教法与学法.对教师来说,首先,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当做认知体来研究.教师必须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坚决克服教师只管授教以及教学中大量使用填鸭的教学方式.只有确立了“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其次,要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索的性质.过去,由于错误地把传授知识的过程仅仅看成是记忆过程,将记忆力代替所有学习能力,结果使本应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变成了追求分数的精神依托,学生永远不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同时直接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因此,掌握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进取,主动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刨根问底”式的探究.由于这种探究学习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推测,反复求证等一系列努力,虽然这种努力,有时候在旁人看来是很“苦”的,但是一旦探究学习取得成功后,学生就能从探究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容易树立信心,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树立整体优化的思想.教学系统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所选的教学内容等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都是相互联系的,也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通盘考虑、全盘安排,以使这些要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教法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之配套的学法,使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其主要表现在自学、讨论、练习之中.自学,是体现学生个体劳动的学习方式.自学时,由于每名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每个人的探索活动要受到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制约,表现出所采用的旧知识、智力活动方式、学习速度上的差异.因此,究竟用哪一项旧知识学习新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对已有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决定.自学时,每名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决定了各自的学习效果.
课堂讨论一般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它是学习过程中的群体活动.在这种群体活动中,仍然是每名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一时间内虽然只有一人发言,但是其余同学要结合自己的认识对发言内容进行判断、评议、修正、求异、择优等一系列逐步深化的思维活动.
五、注重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三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初中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1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和构建知识结构网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接受事物的速度比较快。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学习习惯在初中生的学习中扎根、成长和发展。但促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对此,思品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工具,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学习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根据每个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网。当学生心中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以后,他们的行为也会受到约束。因此,初中思品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合理规划学习方案,为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我每上完一节思品课,都会让学生整理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把结论性的观点、重要的思想和基本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初中生的综合实力。
二、创设开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初中生由于接触社会的时间短,主观意识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课堂随大流现象严重。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创设开放、探究的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有合理规范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统筹发展,与时俱进。思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差异和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实践。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让上等生发言,促进他们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班级的优等生率大大提高。而对于容易解答的问题,教师则可多让后进生来回答,并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开动脑筋。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锻炼学生的优秀品质
在初中思品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欣赏同学的优点,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让学生感受并欣赏自己的成长进步,营造健康的班风和学风。在教学活动中,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而且会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所以,思品课教师要以一颗仁爱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对待每一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还要在学习上多给予学生帮助,及时辅导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上多表扬少批评,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在生活中多给予学生关心,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让学生改变对教师的印象。
四、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惯
思品课教学时间有限,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使思品课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使初中生实现课堂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初中思品课要与学生家庭生活紧密结合,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发挥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惯。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让每名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或者家乡的习俗,通过做游戏或者表演等方式在班级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德育。作为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程,思品课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听,多练,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引导生活。总之,我们思品课教学不仅要让初中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还要让他们在生活中成长,做到学习与运用并重,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五、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告诫学生遵守纪律并珍爱生命
初中思品课主要以学校、家庭、公共生活和爱国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仅依靠课本是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的,要求思品教师要广泛地收集各种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初中生身心得到锻炼。比如,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大多是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引入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出行时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做文明市民。此外,初中思品课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把实践活动评价和课堂评价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良性的循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沙荣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效推进初中思品教学工作[J].文理导航旬刊,2013(12).
[2] 李金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思品教学发挥成长引领作用[J].黑龙江教育,2015(2).
4.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四
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坚持良好坐姿
坐姿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学生处于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坐姿不当,极易让学生身形发生变形。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坐姿,保持坐姿的端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课外阅读
5.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五
大家好!
我和大家一样,为人父母,重任在肩,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想每位家长肯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哪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家教的经验?)今天我就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这个问题和各位共同探讨、学习。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不仅我们教师,还有我们家长,都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形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和家长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与家长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与家长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而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和家长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有个孩子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在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举止文明,不说脏话等等。教师要注重在这些细节上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地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外,还需要与家长密切联
系,学生在家庭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中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为此,我们学校把责任感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追求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一、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是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情境评价、移性共鸣和内在体验。一个人在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
责任感以认知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如果—味只讲索取,那么他就会对事漠然置之。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子女的人,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切情怀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就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但是一个对老人、子女冷漠,对祖国没有感情的人,绝不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
责任感靠意志维持。尽责尽心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只有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恪守职责。责任感通过责任行为反映并得到加强。有责任感的人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等出现的情况要作某种决定时,会将责任心化为符合伦理的行为,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
可以看出,青少年责任感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系列中,各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广泛联系并不断迁移。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父母、师长、同学和友人的身教言传以及大众媒体所传播的观念上;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结构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范围。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
二、责任感教育的策略探索
情感的形成机制与过程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不能用知识教育的方法代替责任感教
育。在知识的传授都在探索教育艺术的今天,对于责任感,这个孩子情感世界中最神圣的领域,更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各种成果,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策略。近年来,围绕责任感培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自我感受。有些家长曾感慨,为什么爱心愈给愈多,而孝心愈来愈少?其中一个原因是,父母的爱心没有在孩子内心产生深刻感受,离开感受,无从产生情感,即使反复叮咛、责怪也没有用处。我校六年级有个学生在过年时得了200元的压岁钱,家长让孩子把钱交给父母作学费用,但孩子认为这是自己的压岁钱,应该属于自己,不答应给家长。他根本不理解,收压岁钱的人情还得父母去敢。就在父母的强迫中200元交公了。但是他不服,后来找机会悄悄偷了妈妈的100元钱。在他把钱花去10多元时,被家长发现了,回家遭到一顿暴打,并让他“滚”。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放学后就故意不回家,到处玩。害得父母、亲朋好友到处寻找,直到深夜,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反思?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自我感受列为形成情感的主要渠道。这个观点使我们体会到责任感培养不能停留在学生单纯的看,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听,必须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学生感受能力,使学生对家庭、祖国的希望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关注周围的人的需求。
2.情境体验。艺术作品流芳百世,其重要原因是动人心弦。它们抨击黑暗、鞭挞邪恶、歌颂正义、弘扬道德,借用艺术力量震撼人心。为了实现教育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目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从艺术规律中悟出责任感教育策略,这就是创设责任情境,让学生经历感情的加工、深化、扩展和升华的过程。
3.走出依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好所有的选择,这就使学生处于很少有责任可背负的情境。包办产生依赖,依赖导致推卸责任。培育学生责任感,必须使学生走出依赖,自尊自立。让学生走出依赖就是创设自己负责的情境。
4.工作设计。责任感培养靠惩罚、靠奖励,从情感激励机制来说是浅层次的。现代情感理论认为工作设计是形成高层次情感的激励机制,它是创设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情境。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作为工作设计的内容。我校是全县花园单位,校园保洁工作非常重要。学校坚持安排学生值日,打扫教室、校园的制度,每周一次全校卫生扫除的制度。劳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劳动为花园般的校园尽责,谁都会赞美我们的校园,每一个学生自己也体验到为校园洒过汗水的喜悦,会对破坏花草、乱拐废纸的现象产生厌恶感。不能说每一个学生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有关集体荣誉、学校形象的事自己都有责任。当他们走上社会,必将形成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在责任感培养方面我们向家长提出如下策略:
(l)要给孩子尽责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过程是创设责任环境,并促使孩子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负责行为的过程,也是其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过程。我看到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年轻的妈妈手里拿着两个苹果,问五岁的孩子:“你吃哪个?”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每个都咬一口。”妈妈愕然,又不甘心:“为什么?”儿子仰起苹果般的笑脸,说:“我要把甜一点的那个给妈妈呀!”孩子的行为开始使母亲不解,接着为之感动,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做出这种让人意外之举,不能排除家人平时行为的影响。所以,有句话说:“孩子是大人的镜子。”现在许多家长已意识到应将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给孩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设计工作岗位,创造责任情境,激发责任愿望,促进责任行为的发生。使孩子一方面在行为和交往中学习和掌握
社会道德的评价尺度,另一方面使情感体验留在记忆之中,成为情感经验,并逐渐使孩子形成较稳定的情感经验和表象,在遇到新的责任情境时,唤起他的责任情感。
(2)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一个学习过程。父母是孩子经常接触、观察、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父母的责任感会通过生活小事点点滴滴传送给学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一则广告:妈妈端来一盆水给奶奶洗脚,孩子也学着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足也说明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现在许多家长开始体会到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3)要注意激发孩子的责任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经验是可以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内化的。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已注意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家庭教育,他们开始积极利用亲子活动所激起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影响孩子在感情上对责任观念的认同,引发他处于情动感受状态,并使其在原来责任情境中积累的责任感经验迁移内化到新的情境中。
人的教育是一生的事,学校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我们的目标是在理论上努力攀登,实践上积极探索,为使学生在未来有高尚的情操,应该努力把功夫花在教育实效上,把今天学生形成的责任感,迁移到明天的报效祖国中去。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六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说,做教师的不仅要对学生的今天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是教师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负有的最重要的责任。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那么什么是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 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 灭的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尽到的重要责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数学学习习惯呢?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预习习惯
1、现状分析:(当前,数学课前预习并不乐观,这只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提到课前预习,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想到了语文的预习——查字典,分段,写段意等。对于数学的课前预习,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预习的实际意义,没有体会到预习的实际价值,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常常会说:“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学生由于自学能力有限,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要求他们预习什么?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只是简单地看看数学书,做做课后练习而已。长期下来,学生对预习敷衍了事,走马观花。这样的预习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使预习成为一种形式或口号。
(2)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
还有一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觉得预习后,课就没法上了,学生都知道结果了,老师还教什么,于是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并失去了的探究欲望,学习的热情。我们在听课时也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上完一节课,学生的书根本就没有翻开过,有时听了一节课最后才知道他这节课上的是什么,他们为的是给学生制造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像这样的老师怎舍得让学生课前预习了,那样一切设想不就泡汤了吗?
(3)预习要求过高,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如果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有条件的学生能在家长的指导下,理解24时计时法,大部分学生根本达不到预习要求,24时计时法其实还是挺抽象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计时法,让学生一下要转个弯用24时计时法确实有点难度。如果教师让学生调查电视、广播、邮电等部门是如何表示时间的,就简单多了。这样,学生不但有能力做到,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由于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只要是布置了预习任务,不是学生在自学,而是家长在讲解。这样,课堂上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其实这些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只是掌握了结果,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部分学生预习时也只是看看书、做做课后练习,提前熟悉要学的内容,没能真正理解预习的内涵,使预习流于形式。还有部分学生,课后根本不预习。种种原因导致数学课前预习效率非常的低。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呢?
(1)“导”——列预习提纲,明确预习任务。
例如:预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姓名()预习导航
长方体:▲研究顺序: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
▲研究内容:数量、形状、大小、长短等;
▲研究方法:看一看、数一数、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体:▲带着研究长方体的研究经验研究正方体,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合作,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你还有哪些发现?写下来:
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当然就能达到预习的效果。
(2)“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过程、解题方法,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解?这部分知识运用到我们学过那些知识?教材中的有些问题该如何回答?还可以怎样想?
(3)“练”——完成书上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对自己的预习进行检验。其实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可能在我们小学阶段,还体现不出它的重要性,可到了初中预习就非常的重要了。有人说课前预习像作战时的战前侦察。哪儿是明碉,哪儿是暗堡,哪儿是最坚固的地方,哪儿是薄弱环节等,通过预习,就可以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听得更加认真,并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这是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孩子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表现在上课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解,经常走神;小组讨论不会听其它同学的发言,自己说话时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别人讲话时听不进去;不会与人聊天,不能双目注视对方,与别人谈话常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态度。这些都不是好习惯,必须给予修正。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尤其是遇到新奇刺激物,总愿意看看、听听、动动,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专心听讲是孩子们接受信息、吸取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让孩子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
1、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住孩子们,让孩子产生“非听不可”的感觉,他们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爱听讲、想听讲、会听讲的好习惯。有的老师也许会说语言是有天赋的,那些儿童化的语言我怎么也说不来,说出来也觉得非常的别扭。我也有同感,语言问题曾经也一直困扰着我,但后来我发现只要你有那份心,儿童化的语言是可以练成的。我们还发现同样一个故事有的老师讲得很生动,积极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而有的老师讲完后学生却无动于衷。如教学10的认识时,有位教师自编一个童话故事:今天,0~9这10个数字在排队做游戏,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你真是太小了,什么都没有,怎么能跟我比。”“0”听了以后可伤心了,圆圆的眼睛流出了眼泪。这时1走到0的身边,拉起0的手,对9说:“我们手拉手,不就比你大了嘛!”学生被这个故事吸引着,自然而然的进入的新知的学习。所以,我们在情境创设时一定得溶入你的真情实感,这样才可以拨动孩子的心弦。
2、要加强听的训练。有人说“听”还不容易吗,人从出生就开始听,孩子上了小学天天都在听课,天天听别人讲话,难道还不会听?非也。有人听讲,虽然眼睛睁得大大的,好一副聚精会神之态,然而听后却不知所云。因此,我说听需要训练。第一,先让学生听懂。课堂上不论老师讲或学生发言,都要适时追问一句:“刚才,××讲的听懂了吗?你能把他讲话的意思或提的问题给大家再说说吗?”“谁知道他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二,要求倾听别人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上课孩子们发言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请你面向大家”,“请同学们认真听,有什么疑问可及时提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后交流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刚才××和××的发言有什么不同?”或者“你和他的想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学生必然用心地去听,不容走神。另外还可以通过口号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这在低年级运用得比较多。如师:“小眼睛——”生:“看老师。”师:“小耳朵——”生:“听师讲。”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专心听讲也有很好的帮助,如“×××小朋友真会听课,老师走到哪,他的眼睛就跟到哪儿”;“×××小朋友听课真专心,老师从他的眼睛里都看出来了” “××听别人发言很投入,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居然听出来了。”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孩子听的积极性。
3、教师讲话不要啰嗦和重复。成为教师后的我们慢慢地发现自己越来越罗嗦了,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生怕学生听不懂,布置作业是讲完后还要写在黑板上,生怕学生忘记了。因此我建议以后该给同学们提问题或布置作业只讲一遍,不再重复。用教师讲话“不啰嗦、不重复”的好习惯去养成学生听课“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
4、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应带头做到。每每和孩子们交流谈话,我都注视着他们,认真观察孩子们脸上掠过的每一丝变化。即使遇到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着边际时,我也用心地听、耐心地等待人家把话讲完,中间不插嘴、不打断。久而久之,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去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案例:桃树有80棵,梨树比桃树多20棵,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多百分之几? 生1:80-20=60(棵)60÷80=75﹪(大部分)生2::80-20=60(棵)80-60=20(棵)20÷80=25﹪(少数)生3: 20÷80=25﹪(极少数)从案例中暴露了当前学生的一些思维状况,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会“百度”(他在搜索什么时候做过类似的题目,便把曾经解题思路套用到现在的题目之中),而不会认真的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常听不少家长、老师反映“我的孩子从来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要么瞎做、要么问老师、要么问家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们没能养成一个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则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要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离不开人的独立思考。只有勤于动脑,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本质的意义,掌握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1、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们现在有很多班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一个问题出来,中下的学生还没开始思考,那些成绩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已脱口而出,这样,很多学生思考的机会都被这些好生剥夺了,长此以往,他便懒得思考,等待现成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其次,课堂上我们教师的话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给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充分感悟的过程。尽量减少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及一些填空式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思维含金量太低,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训练。
2、创设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伙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去学习欣赏同伴们思考的成果,以促进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哪怕这个见解是错的,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来,不人云亦云,敢于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产生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新课教学是要加强变式练习
在数学学习中,会出现这样一个词,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具有两面性,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思维定势可以理解为:总是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思考问题,那么,当这种习惯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路径不一致时,就会形成了负迁移,使思维被定格在某个框架下而无法解脱,对于解决问题就困难了;可当这种习惯性思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一致时,就可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就有利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变式练习,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教给学生解题策略
我们现在经常发现学生一遇到非标准模式的题目(变式的、陌生的题型)就无从下手,学生不是不想思考而是不知该从何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脑中缺少解题的策略。什么是解题策略?“解题策略是指探求数学问题的答案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你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式化了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创造性思维,需要正确地选择一种解题策略来帮助实现这一创造过程。如果我们的学生脑中有解题策略,又会选择,那么遇到再难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能做出来。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解题策略分为一般解题策略和特殊解题策略。一般解题策略就是我们常说的解题步骤:理解题意、做解题计划、按计划作答、回答检验。特殊策略有:举例、画图、列表、找规律、逆推(列方程)、转化等。下面我就重点讲讲我们在数学解题中常用的几种特殊策略。
!、举例策略
举例比较适合运用在含有字母或只告诉数量关系却不能计算的题目,因为学生习惯于通过计算得到答案,运用举例就可以把不能算的题目变成能算的题。比如:(1)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3倍,那么大圆的周长是小圆的(),大圆的面积是小圆的();(2)甲数是乙数的20﹪,乙数比甲数多()﹪;(3)有a棵树,死了b棵,成活率是()。像这样没有具体数据、不能算的题目学生往往难以下手,用举例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在交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用举例的策略有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而有的同学算了半天还是错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举例时还要根据题目中的数据,选择好算的数据,这样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画图策略
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低年级用的较多的示意图,在高年级画图策略用得最多是线段图,比如学生在做较复杂的“倍数的应用”“百分数的应用”“分数的应用”时就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学生在解题时也想到用画图,可是他画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比如,百分数的应用题应先画整体“1”,(而不是哪句话在前就先画什么)然后根据整体“1”画出其他相关联的量;还要思考这道题是画一条线段还是画两条线段。只有学生学会这些,画图才能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
3、逆推策略(列方程)
7.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七
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习惯, 什么是坏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 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弱, 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 因为人这一生, 即使在学生时代, 也有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 你得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就要求我们对其加以必要的约束, 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 并且经常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适当、及时地给予他们表扬和奖励, 让学生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是在语文学习中长期练习的结果。写字教学不能单纯地为写字而写字, 而是要把写字与识字、阅读、写作密切地结合起来, 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熟练的书写习惯。实际教学中, 小学生的写字可谓五花八门,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如, 写字作品展览, 讲书法家的写字故事, 讲解汉字的起源和作用, 讲清汉字的偏旁、结构、布局特点以及笔顺演示, 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写字方法, 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让学生在练字的同时, 去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使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 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 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坚持以读为本, 重视积累感情,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整体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8.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八
一、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数学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计数、计算以及推理的需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对事物的计数、各种数量之间的计算以及比较相关的量,这里都需要用到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可以锻炼人们做事的时候思路清晰、依照科学规律办事,根据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的联系推断事物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果的能力。学习数学对于锻炼大脑来说,可以起到类似体育锻炼对身体的作用,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教给学生正确使用课本的方法,充分发挥数学课本的作用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课本,养成正确的读、勾、批、注的习惯。比如,可以将做错的题标上符号,全书的错题都标上同一种符号,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些错题针对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重点复习,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课中,让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题的习惯。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根据教材内容确定重点和难点,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听课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听课,提高了听课效率。
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或是基础知识薄弱太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共同的心声:给我展示的机会;让我说想说的话;让我在玩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我是特困生,希望老师和同学给我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但是还会出现学生不愿意跟别人合作的现象。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习惯。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群策群力,潜能得到较好地发挥,久而久之,学习小组的成员就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愉快、充满激情的学习团体。
五、教给检验方法,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这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要对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进行提醒,如果不改正的话,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只要有检验的意识,很多错误一检查就能看出来。例如,13846÷23=602,有同学漏掉商中间的0,结果写成62,检查时如果想到五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只能是四位数或三位数,就能发现等于62是错误的;或者看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那么商就是三位数,也能发现是错误的。
六、培养学生认真复习的习惯
“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要反复温习旧知识,牢记学过的知识,并在温习的过程中弄懂不明白的问题或产生新的见解,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的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要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温故”很重要。复习的方式有很多,应和阅读、背诵、做习题等相结合,也要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那么,如何有效地复习呢?复习不单单是在考试前进行,平时也应当复习。比如每日在做作业前,应该先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做作业。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再现遗忘的内容,加深记忆,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9.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九
1、学习理论,提高素质。
课题组把学习理论,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实验教师从学习课题实验方案入手,继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的理论,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还先后给教师介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等材料,给教师征订了《湖南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资料,通过学习,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上都有了提高、升华,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2、立足课堂,大胆实践。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养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其学好数学的保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习惯培养来研究。
(1)课前预习的习惯。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对于中、高年级班的教学,一开始我们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2)、听课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从三方面入手: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听课的习惯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师反复练习,及时提醒和评判。同时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建立起良好的听课习惯。
(3)阅读课本的习惯。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①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②数学概念应精读。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要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③应用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4)、审题习惯。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严重,特别是中低年级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儿童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思维缺乏深刻性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作题急于求成,不愿审题有更直接的关系。如低年级计算中,学生加减误算、乘除误算的情况较多;在中年级常有学生把很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漏掉一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同样重要。我们要求教师从低年级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整体把握题意,逐词析义,以求审题准确无误。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5)、验算习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热心于作题目,一旦作完,便万事大吉。至于正确与否,已无心顾及了,不愿回头验算。如(8)÷8=64、(500)-700=200,一只大象重<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千克等,其实只要稍作验算,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一些学生还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说明他们还没有树立验算的观念,更谈不上验算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验算习惯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习惯。
(6)、总结习惯。学生学了某一类习题的解答方法,学完一个课时的内容,学完一个单元乃至全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一类习题的解题规律及方法,总结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小学毕业阶段还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块”和知识的“线”进行概括、总结等。这种习惯一经养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知识要领,形成数学能力。
(7)、质疑习惯。凡事问一个“为什么”,这种习惯实质是一种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精神。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我们从模仿开始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教师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8)、认真作业习惯。培养学生细心的作业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还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法有:①培养学生认真正确的看、听、读、说的学习习惯。②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全面分析的习惯。在指导审题上,要寻找题中特点,思考计算法则,运用运算定律,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③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作业习惯。即作业书写规范化,作业订正自动化。④培养小学生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自查,用短程目标的管理,推动学生主动自查作业。互查,针对小学生好胜争强的心理,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
(9)、操作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10)、思维习惯。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如:一位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下面三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下面的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11)、参与合作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①启、做、议、练。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组织讨论,发表意见,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②点化自学。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学,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迁移运用,深化提高。
(12)、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在低年级,要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要求他们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数学语言。
(13)、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后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多思的习惯,预习复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有效果,必须天天布置预、复习作业,还要指点方法,经常检查完成的情况。对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课后看学习小报、参考书、习题书、有好的内容随时做些摘录,常整理知识,动手做学具等习惯。
二、初步成效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一年的实验,本课题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分析问卷调查,结合日常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质疑,合作,作业规范了,思维品质优化了。各班都评比了优秀作业5~6本。
2、通过课题研究,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课题的带动下,全体实验教师都能扎实进行教学研究,积累实验资料,书写教学反思.争取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实验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迅速成长,成为学校教学骨干,受到业界好评.
三、问题与反思
10.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
赵金哲
同是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习效果较好,有的学习效果较差呢?众所周知,这里面除了智商外,还和学习习惯有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成功的教育应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学习、去生活。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是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是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培养好习惯,构建新生活。既然如此,那么怎样让刚入学的低段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呢?
首先,要主动与学生交心:应主动地、和蔼地和每个学生交谈,打消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上学的,教师要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应是我们启蒙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
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故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激发起学生这样做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通过故事或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满足学生好动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在学习上。另外,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教师的教学艺术显得格外重要,千叮万嘱学生是会厌烦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如要让学生安静时,教师说:“一、二、三”,学生说:“快坐好”;需要提示时,教师说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后半句。如,“小小耳朵——认真听,小小眼睛——仔细看,小小头脑——仔细想,小小双手——学会做”,学生很感兴趣。教师有时用眼神暗示,手势暗示等能起很好的作用。此外,有的老师还总结了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如,“宽容的策略,转移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等。
第三、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低段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要制定出具体要求,如:
一、书写规范、二、格式正确、三、正确率高、四、按时完成。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给予评判,好的印上红旗或小红花,开展一日无错题活动。经常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
第四、榜样示范: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尤为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五、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只要求没检查,就跟没说一样。因此检查评比工作必须坚持下去,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纪律、卫生、文明行为、学习用具、三带等情况每日与家长联系,做到“天天查、周周评、月月总结”。开展“争星”评比活动,评出纪律标兵、文明礼貌标兵、劳动小能手„„工作虽然琐碎但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督促作用。但是检查评比终究是外力,养成好行为习惯必须靠内因,为此把检查评比必须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每月认真进行四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如果学生
把道德规范与本人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评价,这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自我评价,它是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才会产生美化自我行为的强大动力。
第六、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写姿、坐姿,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第七、科学地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小朋友特别喜欢表扬,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评价要真诚,对回答有错误的同学,应善意地指出,或再提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引导下自觉地修正自己的错误。
总之,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
11.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一
【关键词】科学 学习习惯 培养 探究 动手动脑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76-02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12.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十二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需尊重个体差异
学习习惯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学习方式。从性质上来说, 它立足于学生的个体需要, 要让学生自己觉得实践起来轻松适意。因此, 教师在提倡某种学习习惯时,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尊重个体差异, 立足于个体的需求。
例如, 有一名学生认为高考英语题中有不少综合性强挑战性大的题目, 为了从容应对难题, 所以每天晚自习结束后, 都会给自己加量, 坚持每天练习一道有难度的英语综合题。长此以往, 他的英语综合能力在班级中脱颖而出, 该学生说非常感谢养成了“一天一题”的习惯。
然而, 在笔者看来这个习惯就不是人人适用的。首先,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就要把握学习习惯的个体性本质。对学生而言, 适合自己的习惯才能够化为学习的优势;不适合自己的习惯只能是学习劣习, 是妨碍自己进步的掣肘。教师如果要提倡某种学习习惯, 一定要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量力而行。是否确立乃至接受一个习惯, 可以建立在两个标准之上:是否适合自己以及是否真正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利用这两个标准检验某种习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 就能知道这种学习习惯是否真的值得自己去坚持。
二、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约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
学习习惯必须经过不断重复的行为才能够养成, 就如同学校教育为学生设置的早读课、晚读课, 就是利用一周五次的“重复”, 帮助学生去适应直至最后养成早读、晚读的习惯。当然, 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缺乏学校或者教师的强制规定, 完全依赖于学生养成习惯的决心和长期实践的恒心。遗憾的是, 仍旧有很多学生由于懒惰、灰心等问题而半途而废。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自我规划与自我约束。例如, 笔者会鼓励自己的学生为自己制订计划书或时间表, 大概包括自己的目标和每天的安排, 越具体越好。有一名学生在期末复习时就制定了如下规划:
1.主题:英语期末的自主复习。
2.坚持每天3个单元的背诵, 早上利用早读课时间背诵2个单元, 晚上利用晚读课时间背诵1个单元, 并且复习这三个单元。
3.每天晚自习时要复习1个单元的语法内容, 并且完成相关的习题。
4.周一至周五每天完成1篇阅读理解;周六完成1篇英语作文;周日复习错题。
接着该生每天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就会在日历上打一个记号, 如果没有完成相应的任务则在日历上说明原因, 利用其他时间补上该日未完成的任务。在开始的一个月当中, 这名学生经常向笔者倾诉实践的苦恼, 觉得很繁琐很累, 但是为了不堆积任务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了下去。一个月之后, 他对这些学习任务不再厌倦惧怕, 反而能够轻松自如地去完成。
学生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是因为自主规划在目标上给了他们动力;同时利用具体的时间给学生造成紧迫感和约束感,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尊重这份计划表的安排, 从疲劳厌倦中逐渐走出来, 感受到习惯给生活带来的条理性和计划性, 逐步适应、接受这种重复性行为, 最终实现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交流, 取长补短
学习习惯的归属虽然是每一个学生个体, 但是培养习惯的经验和心得是可以共享的。学生除了获得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外, 相互的交流鼓励对习惯的培养也有不错的促进作用。
例如, 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式, 包括自己的学习安排、情绪调节等各个方面。这样一来, 学生既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优秀学习习惯, 取长补短;也能够根据别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让自己的学习习惯更加积极。
此外, 学习能力、水平相近的学生也可以一起成立学习小组, 小组组员出谋划策制订学习计划来督促每一个组员。这种方法对于自制力差、缺乏恒心的学生更加有效。因为他们在集体中会受到他人的监督同时也与他人形成了良性竞争, 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胜心和进取心, 从而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组员还可以进行组内求救, 大家一起讨论, 帮助该组员改善自己的学习安排, 使得习惯的培养过程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降低了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风险。
13.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三
——帮助孩子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
一、引:从谈话导入。
各位家长,咱们谁开过车?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不会开车时,觉得开车挺难,会开车了觉得开车很简单:“一踩二挂三转向四喇叭,一踩油门走”这是因为你掌握了驾驶的技术,所以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魏书生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说人的大脑就像汽车的发动机,而学习方法就像驾驶技术,只有掌握了驾驶技术,才能让汽车自由驰骋,这个比喻很形象,没有技术,再好的奔驰宝马你也开不动,有了驾驶技术即使是小QQ也能日行千里。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再笨的脑子也会转起来,不会学习方法,再聪明的大脑也白搭。
二、测:既然学习方法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孩子的学习方法怎么样呢?咱们再次来一个检测。我把书上的16条内容进行了归纳:
1、前边学后边忘,作业做完不检查,不复习。(复习方法)
2、学习没计划,课前不预习。(预习方法)
3、上课不专心,不爱举手,不记笔记。(听课方法)
4、作业出错、磨蹭、马虎。(知识运用)
通过自测,我们就能找出自己孩子的症结所在,然后就要帮助孩子找合适的方法;书上为我们提供了关鸿宇老师的六先六后学习法,大家可以借鉴。先计划后学习,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先调整心态后参加考试,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先打好基础后灵活思维。这是一个概括性的指导,就是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那么具体到学习方法的落实和实施还需要我们细化到细节去做。
三、点:我结合书上的大作业对具体做法概括成以下几点:
1、定时间
首先跟孩子商量作息时间,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然后让孩子严格遵守。
在这里给家长们提醒一下,除非特殊情况,作息制度一般不会改变。
这里我想讲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湖南的理科状元叫徐岑可,他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球赛,但是,他妈妈说,只要他的学习计划没完成,再好的球赛他也不看;还有个例子,一位姓李的老师,她假期里到他北京的一个亲戚家里去做客,亲戚没在家,10岁的孩子在家呢,孩子接待了李老师,先是端茶倒水,接着削水果、递零食,跟李老师拉家常,很有礼貌,6:00钟的时候,孩子对李老师说:“阿姨,我学习的时间到了,我去学习了,我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我先失陪一会儿,您先看会儿电视吧。”李老师回来之后就特别感慨:“瞧瞧人家的孩子,多有教养,多有时间观念,到嘛时间就干嘛,不一般哪!”所以,通过作息制度给孩子一个严格的约束,让孩子学会掌握时间控制时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严格执行,好习惯才会开花结果。所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让他去遵守,是培养好方法的开端。作为家长自己呢,也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遵守作息时间,按时起床,按时做早饭。
2、教方法
光有时间约束还不够,我们得把学习方法教给孩子,学习方法无非是四种:预习,听
课,作业,复习。教给孩子预习的方法,通读新内容,独立思考,勾画疑难。这样听课会有针对性;教给孩子听课的方法,听课要像探照灯(追光灯),目光追着老师的身影走,思维追着老师的问题走,积极举手发言,大胆质疑;教给孩子做作业的方法,先复习,再做作业。安排好科目,认真书写,做完后检查。教给孩子复习的方法,复习要及时,艾宾浩斯曲线告诉我们,人的遗忘先快后慢,第一天忘掉一半,第二天忘掉三分之二,所以必须及时复习,(12小时内)当天内温习一遍。每天放学要像过电影一样复习一遍功课。(当天复习,每周复习,每单元复习,看目录复习)
3、定任务,做记录
孩子知道方法了,我们就帮着他去试试看。就要帮他制订每天的学习任务,然后认真做 记录。打开我们的课本29页,2-2表格。我觉得这表格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按照时间任务来安排,与2-3配合用
一种是按照具体任务来安排
另外一种可以是综合性的,按照激励评价的方式再制作一块学习法得分表复习
学习方法训练表
各位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各个学科的特点,遵循学科的原则:比如,语文学学科的原则是多读书少做题,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多看课外书,增加阅读量;数学学科关注例题,举一反三。我们也可以创新一些方法,比如让孩子当老师教教你今天学的内容,每天一下班边收拾家务边询问孩子,让孩子说说今天学了那些生字,你给组组词。这就是帮孩子复习当天的功课。我们坚持记录下去,慢慢的帮孩子养成复习、预习、做作业的好方法。
4、错题集
打开书30页,学习方法培养了一段时间,就该对孩子进行错题分析训练,在这里我想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我身边的例子,有一次,我没带钥匙,进不了家门,就去一个小饭店去吃饭,老板娘一边招呼客人,一边辅导孩子功课,孩子做一道题,家长检查一道,哎呀,又错了,应该这个加这个除这个,会了吗?孩子说会了。接着做吧。做下一道,又错了,老板娘说,你怎么这么笨呐,应该怎么做呢么做。这边结账,那边辅导孩子,呼来喝去,家长快累死了,我走过去说,你不妨让孩子自己想想看。读题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怎么做,不着急慢慢来。一会儿孩子做出来。所以,家长们看见孩子做错了,不要告诉他答案,要耐心的帮他分析问题的原因,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他才会解决。
第二个故事是北京一个女孩的妈妈,从一年级开始就帮孩子整理错题,每个月,妈妈把孩子的错题誊写到一张白纸上,(即使再简单也不放过)当作一次新的考试,答完后,父母再帮着分析,哪些地方学会了,哪些地方还真没有弄明白。经过两年的训练,孩子学会了自己整理错题,从三年级开始,孩子开始自己整理错题,每学期两次,到了六年级的时候,别的孩子忙着补课,他却轻轻松松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市汇文中学,在谈学习经验时,感谢妈妈在他一二年级的时候教给她如何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让他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好习惯。
我们在这里还可以用补漏壶这个比喻,壶漏了,只有一个小砂眼,及时修补,便会完
好无损;如果置之不理,就会越来越大,最后无法收拾,无法弥补,变成废壶一把。差学生之,所以变差,就是因为知识的误差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产生的,所以,只要不让这些小差错积累,就不会发生质变。
希望每位家长为孩子建立一个错题本,每隔一段时间对错题进行梳理,给孩子进行一次考试,慢慢的弥补孩子的知识缺陷,夯实孩子的知识基础。
5、复习法
安徽的理科状元孔翔说,我并不比别人聪明,我唯一做的就是我能把复习坚持下去,当天复习,趁热打铁,不让一点知识漏网。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学会日复习、周复习、单元复习、看目录复习,夯实基础,不留遗憾,日日请、周周清、月月清,让孩子学绘画思维导图,把知识穿起来。让孩子养成会复习的好习惯。定时间,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教方法:教给孩子这些学习方法;定任务,定好每天的任务,做好记录,督促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错题集,清楚孩子在学习中学习误差的累积。会复习,指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四、实施小贴士
在培养孩子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需要注意:
1、良好的氛围。固定的课桌,固定的空间,才有学习氛围。咱们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给他一个特定的空间,一个自己的小屋子,一个书桌,让他一坐到书桌前就能马上进入状态,不会有杂七杂八的事情去影响他,这样才能做到专注,认真。
2、扎实的训练。家长一定要变,不要老是催促督促训斥,要教给孩子方法,扎扎实实 时的训练孩子的习惯。
3、及时的表扬。当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表扬在嘴上。
4、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5、最后说说家长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目标要小”“时间要小”
“静下心来”“坚持 下去”让我们满含期待,静待花开,定然流香满家园,馨香满校园。
五、疑难解惑
针对本课,家长朋友们还有什么疑问我们可以共同探讨。您的孩子在学习上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不良学习习惯,您是不是已经从本课的学习中找到了答案,我们愿意一同分享。
六、教师寄语:学会放弃和选择
14.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四
盐城市盐阜中学 李晓萍
【摘要】
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好好研究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是有效的,才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收到实效,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功夫,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习惯成自然地持续下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学习活动变得有趣味、生动活泼,使学生“乐于学、爱上学”。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我们要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利用电脑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键盘指法课时,我就采取游戏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小游戏,同学之间比赛,看谁打字速度快;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输入一首自己熟悉的儿歌,慢慢地掌握中文输入的方法,学生学得认真,练得愉快,记得牢固,兴趣很浓。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多布置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和学生很贴近的作业,让学生感到电脑就在身边。例如,学习文字处理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编写课程表;举办Word小报比赛;学过表格的加工处理后,让学生替老师输入每个学生若干次单元考试成绩,计算每个学生所在整个班级的总成绩、平均成绩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会发现除了电脑可以玩游戏外,还能帮你做很多有趣有益的事情,比如,利用计算机画画、写作文、制作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资料等;除了上网聊天,你将会发现因特网还能帮助你快速查阅各种有用的资料,收发电子邮件,你甚至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网站等等,让学生从心里爱上这门学科。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上课时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有权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即使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也应向他提问。对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但没有能正确答出问题的同学,老师不应批评,而是要表扬他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多加鼓励,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信心。
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只有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究,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创造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使学生既不会产生自满情绪,也不会悲观失望。努力调动全体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教会学生记好上课笔记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所以教育学生在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课堂笔记。听课时要仔细,不要交头接耳,私底下议论,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发言;告诫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不要在老师讲课时乱动机器,做与听课无关的事情。教会学生科学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课堂笔记不是泛泛地记录老师的知识点,而是记录重要知识、易遗忘的知识。理论课的讲解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如果能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话,知识点可以列得很有条理,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动手写一遍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印象的过程,等到考试前复习的时候,课堂笔记又是一本很好的复习资料,因此,教会学生记好上课笔记,即可以防止上课开小差,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罗列知识点,还可以作为考前的复习资料,真是一举三得的好方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教育学生要对课本上的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有的学生对待问题不愿意动脑思考、钻研,人云亦云,只想吃现成饭,拿别的同学现成答案代替自己的想法。因此,教育学生对待问题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去获取答案,要会想问题;对待困难要刻苦钻研,不要畏惧困难,被困难吓倒。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五、培养学生敢于动手,规范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上机时要敢于动手,告诉他们不要怕动坏机器。同时要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图片的获取”的讲授中,我给学生分组练习,提供给学生扫描仪,数码相机,并让个别同学从家中带来无驱的摄像头等设备,让学生逐一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从而认识到图片的获取是多途径的。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在规范学生操作行为上进行规范,提示学生注意器材的安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新知,不仅释疑,而且还使得学生对新鲜设备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六、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习惯
教育学生通过同别人合作获取答案,在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学到知识,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知识较缺乏的学生,更不能盲目地试图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要防止一些学生出现孤僻症和独霸机器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结束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5.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篇十五
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 实际上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否养成,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 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 我认为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在教学中教师要用通俗易懂和趣味性的语言, 来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讲解, 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学起来就不会乏味、疲倦, 就会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六个同学分别代表6个面, 找出代表各自面的长和宽并算出面积, 再根据面积相等找到对应的“好朋友”。这样, 学生在玩中就会发现:长方体的上下面相等、左右面相等、前后面相等。教师通过配之形象化的动作,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在教学中还必须运用现代化手段, 多层次增加数学知识给学生感观上的刺激。多媒体软件或课件, 把数学知识分解得更直观更形象。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刺激传递到学生的大脑, 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又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知识。
2.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专心听讲包括“看、听、思、做”四个方面。
看: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画线、画图, 用实物教学, 变抽象为直观, 吸引学生注意。
听: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 学生就能认真听教师讲, 听其他同学讲。
思:在听讲的同时, 要求学生仔细思考教师讲的内容、同学回答的问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如有疑问, 就马上提出问题, 请教师和同学帮助释疑。
做:在仔细看、听、思的基础上, 经教师的演示和板书后, 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学具, 做好练习、作业。
在每天的看、听、思、做的训练中, 逐渐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 说明他在专心听讲。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避免过多地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 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会缺乏“我要学”的参与意识, 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对于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下的听讲, 才能做到专心。
4.教学中要注意动静结合, 调整学生听讲情绪。数学课教学的主体结构是讲与练的结合, 讲授的知识要通过练习, 才能消化理解和巩固运用。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 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单调、机械的练习形式也会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降, 从而涣散注意力。因此, 在讲授讨论中, 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或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增长了, 也就培养了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计算”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数学课程标准》将“合理、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作为四大基础能力之一鲜明地提出来, 由此不难看出, 运算能力在学生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 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常态练习。如让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 特别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 并熟记乘法口诀。因为所有中高年级的计算都以此为基础, 教学中还要注意经常性的口算练习。高年级应在练习题中多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 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有了一定的口算基础, 笔算、估算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2.注重算理、算法的教学。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 而且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如教学0.65+0.92+0.35+0.08时, 要先让学生看清数字和符号, 引导学生用最简便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只有让学生明白算理, 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3.教师做好表率。教师要教会学生合理使用草稿纸, 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 教师的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 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让学生阅读课本, 是因为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在阅读课本时, 我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 边读边想, 理清知识结构、概念的含义及公式、法则的由来。对关键性的词句, 要求学生类似阅读语文教材一样进行涂、点、画、圈。通过阅读课本, 学生既能巩固已学的知识, 又能预习后面的新知识, 使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把预习看书作为课后练习布置给学生, 要求学生熟记长方体的特征后, 预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课本内容图文结合, 读后易于理解, 第二天检查预习情况时, 学生对不理解的部分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交流后,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变成了学生的“参谋”, 为学生突破难点提供参考信息,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次, 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需要, 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四、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继续学习、继续获取知识的延伸性学习, 恰当而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巩固所学知识, 扩大知识领域, 并产生知识迁移, 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责任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宏观方面讲, 学习是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 为了振兴中华做准备, 只有打好学习的基础, 才谈得上将来为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从微观方面讲, 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 为将来有好的前途和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样,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 才会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学习中去。
2.培养学生专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 要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 态度上的要求———认真, 思维上的要求———独立。课堂作业因为有教师督促检查, 一般比较认真, 而在家庭作业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 我用“积分式”的方法鼓励学生, 每次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得优者, 一次积一分, 每个月评比一次, 看谁的积分最多, 积分最多的以资鼓励, 奖品一般是苹果或印有奖字的作业本等小物品, 虽然是小物品, 但学生非常高兴, 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劲头更大了, 这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习惯的目的。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学生作业中的许多错误往往是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如一次检测中“名数改写”的题, 要求从低级名数改写成高级名数, 题目要求用分数表示, 结果很多学生不认真审题, 都用小数表示。教学中, 我结合这些例子, 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对于计算题, 要求先检查题目里的数字、运算符号有没有抄错, 然后确定先算什么, 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最后再计算。对于应用题, 一定要多读几遍,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条件中哪些是直接的, 哪些是间接的, 再分析问题与条件, 条件与条件之间有什么联系, 最后再列式计算并检验。对于判断题、选择题要弄清每个字词或符号的意义, 并同已掌握的知识作比较, 再作判断、选择。久而久之, 学生便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 提高了作业的正确率。
【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荐阅读:
关于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情况调查报告08-06
语文课堂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12-03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状况问卷调查06-27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体现品德教育10-21
五年级上品德11-26
五(上)品德教案12-12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11-02
如何做小学品德课件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