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经典散文(精选5篇)
1.唯美的经典散文 篇一
城区某家音像店远远的传来胡歌的那首《六月的雨》,一场雨把我困在这里,你冷漠的表情,会让我伤心,六月的雨就是无情的你,伴随着点点滴滴……温柔伤感的歌声隐隐传入耳中,情不自禁的也跟着哼唱起来。
迈着轻盈的步伐,甩着长过肩膀的秀发,低眉浅笑。岁月无声,我愿在逝水年华里做个清清淡淡明媚不忧伤的女子。
走过春风似剪刀的二月,那份乍暖还寒的感觉尤过没多久便又迎来三月桃花花满枝的季节,四月也在草长莺飞的絮语中不请自来。
五月初夏,记得在五一小长假晚饭后的一天,打开窗户看着还未黑的天空像小姑娘一样害羞的红了脸,晚霞染上了天的边际。趁花开正好,微风不燥,换上清爽的短衣短裤和我钟爱的帆布鞋,竖起久未扎起的马尾辫,决定出门在这大好时光里去红树立骑车。路边的树木被微风吹的轻轻颔首,仿佛欢迎着老朋友的到来。华灯初上的街头,熙熙攘攘的林荫小道,我听到几许夏的蝉鸣。
慢悠悠的骑着车在大片海的栏杆前停下来,闭上眼睛,张开双臂——这一刻感觉自己确确实实的跟五月初夏打了声招呼,在它的`怀抱里跌了个满怀。这一刻只愿如海子所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六月这个热情的姑娘在沉睡了几个月后,已经慢慢苏醒。在阳光明媚的午后突然一场大雨,华丽丽的宣告了她的到来。这个个性十足的姑娘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刚刚还是艳阳高照,顷刻间可以大雨倾盆,然后再是缓缓阳光。多少人对她又爱又恨?而她就是这样不悲不喜,不吵不闹,不管你爱或不爱,在如期的季节里,她都在那里等你。
六月还是个赏荷的好季节,深圳洪湖花园每年都吸引无数的摄影爱好者前去拍摄和无数的观赏游人,荷花自古来就是花之君子,优雅、圣洁、高尚等情操被世人历代称颂。站着河边清风吹摇着裙摆,花儿摇曳着身姿,婷婷傲立中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在蓝天下昂扬起立,粉面半露,含苞待放,千娇百媚的唯美画面在脑海就可以勾勒出一幅完美的画卷……
多美啊!春夏秋冬,夏起风尘,爱上人间六月天。
2.经典重温 散文的雅俗情趣 篇二
坐拥散文丛林,重新品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便多了一份雅俗情趣。梁实秋的散文细微处见情趣,林语堂的散文幽默机敏,胡适的散文明白清新,周作人的散文亲切而自然。旧时光虽已走远,但他们的文字仍然具有不可抹灭的文化魅力。
《雅舍小品》梁实秋著
《雅舍小品》共收集梁实秋自1937年至1987年的散文精品,计143篇。《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大多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他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但真正使他获得散文大师声誉的,是雅舍系列。1939年秋,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别人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取名雅舍。所谓“雅舍”,一桌一椅一榻而已,然在梁实秋眼中却是诗一般的住处。人情世态,细物琐事,在雅舍中徐徐上演,交织成一片活泼如小品的文字疆域,命名为《雅舍小品》0这些文字无辞藻华美之嫌疑。却有行云流水酣畅之淋漓。人世间的万般气象,在梁实秋笔下轻描淡写间便得以极致演绎。再寻常不过的一山一木一猫一狗,在他轻松幽默的文风里都得到了别样的诠释。他后来应朋友之约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上撰写专栏小品,栏目就取名为“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题材广泛,关乎人伦、世相、心态、人物、乡土、域外、闲适。取材具体而细小,如《握手》、《讲价》、《手杖》、《牙签》、《照相》、《下棋》、《饮酒》、《吸烟》,皆是寻常人生百态和平凡的事物,但在梁实秋笔下却写出了深邃而隽永的意趣。例如,开篇《雅舍》,先写雅舍的位置之特,鼠蚊之多,继写视野之幽,陈设之简,最后以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作结。心境的达观超脱,跃然纸上。又如《中年》,先写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种种感受,篇末笔峰一转:“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这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至于《脸谱》中的“卷帘面孔”,《下棋》中的人生况味,《暴发户》中对新贵人木三分的刻画,都发人深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多才能识广,梁实秋经历了自清末以来的多个历史时代,并有着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度生活空间”的体验,从而使他对生活中的“世事”、“人情”感悟较深,并将这种独特的感悟化而为文。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雅舍小品》自结集问世后,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其中在台湾地区先后印行三十多版,成为散文作品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胡适散文选集》胡适著
胡适作为白话文写作的倡导人,在文学领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自成一派。品读《胡适散文选集》,大抵可以感受胡适散文的三大特点,即明白晓畅,以学识见长,自然清新。
胡适的散文)AN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为什么义法格套所拘,是所谓“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话,全无斧凿的痕迹;然而大巧若拙,细心的读者方能体会胡适散文修辞锤炼的苦心。
胡适的散文常采取从事实人手,或直接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新生活》一文如此;《贞操问题》一文也是因报纸上褒扬“唐烈妇”、“陈烈女殉夫”和“俞氏女守节”等几篇奇文而发的,抓住了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事例,有感而发。
胡适坚持用白话文写作,并尽量采取民众口头的词汇以及俗语等,这也是他的文章明白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老相识”、“巴结”、“面长面短”、“米米小的问题”、“做戏无法,出个菩萨”、“见了黑旋风不认得是李逵”、“养个孩子还免不了肚痛”、“不会写字怪笔秃”、“为我心为你心”等等一类词语,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再加上叙述论说都非常畅达,因而读者易于理解,读起来舒坦畅快。
胡适散文的特点,还表现在其作品中具有充满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方法。他的散文,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或赞颂新文化的健将,或描写军阀专制与保守者的脸谱,或追求民主、自由、法治,或呼唤个性解放与人道精神,或针砭国民性弱点,或奖掖扶持文学青年。凡此种种,虽然也有较为浅薄或软弱妥协的成分,但大多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张扬民主科学的积极意义,因而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风貌,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林语堂著
与其说介绍一本书,还不如说介绍一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的变迁是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到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的中年和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思想者。
林语堂的散文有闲适的特色,有着对于幽默的美学追求,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这种幽默,常常不是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亦庄亦谐,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大力提倡幽默,被世人誉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对“幽默”有自己的认知,他认为: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可见,在林语堂眼里,幽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而林语堂自己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幽默的心态来观看世相,来解读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如《论孔子的幽默》、《中国人的国民性》、《秋天的况昧》、《月亮的危机》等,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读后让人会心一笑。“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时说过的一句话,玩笑之余你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轻松、风趣,甚至是善解人意。不过,真正对幽默作系统阐述的则是他的《论幽默》0在林语堂看来,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或是什么样的笑料段子,而是文化发展中文化内涵外显的另一种形式,其中更多睿智,更多洒脱,更多凝重。
身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林语堂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他对现实虽有着不满,但又难以寻得较为理想的出路。所以就选择了一条自由知识分子的中间道路:既可保全个性自由,又不随
波逐流,满足于自身的闲适之趣。可以说,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这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闲适”“幽默”“性灵”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更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周作人散文集》周作人著
大抵人们谈到周作人,总是把他归结为与林语堂类似的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总的来说,没什么错处,但同样是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周作人与林语堂又有着不同之处。周作人的闲适中往往都带有一种苦茶般的酽昧,总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林语堂的闲适才是真闲适,文章中跳动的是幽默和豁达。《周作人散文集》收录了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周作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闲适派知识分子。这一派别的散文同明清流行的“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文学一脉相承,形成了冲淡、清涩、平和为特色的闲适文学。
周作人很早就有了“苦茶庵”的斋名,这可谓是自得之谈。所以,有人认为周作人文章的所谓闲适,其实只是外表,真正的是“苦味”。他的散文,闲适与驳杂集于一体,渊博与深邃凝于一身,简素与苦涩相得益彰。其中,“说道理”、“讲情趣”是周作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也以此自得。道理和情趣均来自读书和生活。情趣得之于品,道理得之于思。道理与情趣编织出了闲适、高雅、独异的文字。尽管,品思之外我们还能嗅到文字之外的幽苦气息,若斋中的苦茶,苦斋外的苦雨。1924年,不到四十岁的周作人就写过这样的话:“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此外别无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3.经典唯美伤感散文随笔 篇三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有时候我们无法拒绝的是开始,无法抗拒的是结束。有些人,一眼万年,有些事,风云流散。在错的时间爱上对的人,就只能在短暂的欢愉过后独自承受余生的悲伤。有些人,等之不来,便只能离开;有些东西,要之不得,便只能放弃;有些过去,关于幸福或伤痛,只能埋于心底;有些冀望,关于现在或将来,只能选择遗忘。或许我们还在未来的某年某月,感叹人生的悲喜和命运的无常。
譬如今夜,细雨如我无边的愁绪,滴落在芭蕉叶上孤独的音符。倚着窗,远山模糊的影子好像多少年前离别的背影。风吹起我的发,房间里那两只皮皮鹦鹉好像也懂得我多愁的心,静静的挨在一起,只是偶尔的一声轻吟,和着雨声消失,消失在我也不知道的地方。
其实,有时候我都不敢大声的笑,好像我心里住着两个小孩,一个是幸福,一个是感伤,我怕我大声的言语,会吵到另一个沉睡的灵魂。于是我在时光荏苒的匆匆里,克制欢笑,压抑悲伤。我开始在人潮拥挤的尘世里活的和别人一模一样,每天没心没肺强装无谓。而每当暗夜来临,思念开始汹涌成潮,每一个思念的瞬间都化作飞舞的雨,下在我荒凉的心田。我没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只是打马流浪的过客,在你漫漫长路的人生并肩几里。微笑相识,泪落相离,走完同一条路,回到两个世界。
慢慢的,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看淡了,也就淡了。你就仿佛天边的一朵云,投射在我偶尔涟漪的波心,想念也好,忘记也罢,最终都是桃花依旧,物是人非。
4.唯美哲理的散文 篇四
想让孩子过上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好生活,这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刺激孩子,我觉得有些不妥,甚至还有隐患。因为这么做,不一定能达到家长想要的效果,有的还可能适得其反。
我觉得教育孩子,最首要的,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做人的教育,是重中之重的教育。
良好德行的培养,不是一挥而就的,要在生活中慢慢引导,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是引领他们一生的航标。这不能出现偏差。家长也应有这样的理念,不奢望孩子各方面都出类拔萃,那是不可能的,只学着做一个普通的好人即可,好人首先要有好的品质,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宽容大度,吃亏让人,诚实守信,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如何做人,然后才可以学着做事,做人成功,失败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事业也不会成功,家庭更不会幸福,生活会走入死胡同。大成凭德,财富是德行的付产品,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有了美好的德性,无论是富足也好,贫穷也罢,他的日子都会过得安稳,踏实。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如果德性欠缺,朋友不近,亲人不亲,他真正地成了孤家寡人,不抑郁就是万幸,哪还有快乐的日子呢。
德性美好的人,胜不娇,败不馁,得势不会目中无人,失势不会一蹶不振,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会乐观对待,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阴影中看到阳光,面对困难,他也会往好的方面想,不退缩,不颓唐,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人,本身就是阳光,这样的人,生活怎么会亏待他呢?他美好的品行,强大的内心,足以抵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境况如何,即使他是打工的农民,父母也会相信,他有一棵快乐的心,他是一个成功的人。
家长真的爱孩子,就得为孩子的长远生活考虑,他过的好不好,不是物质的多与少,而是有没有一个正确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会的平和心态。善良,宽容,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这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辈子也不会被人抢走。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关键是个人感受,就象那面对半瓶水的两个人,一个人觉得,还不错,还有半瓶水;一个人觉得,好遗憾,才有半瓶水。如果孩子是那半瓶水的思维,那有多少财富才可以填满那无穷无尽的欲壑呢?拥有这样的心态,他如何才可以尝到幸福的滋味呢?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欲望过多过大,力所不及,那除了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极度的不平衡外,什么也得不到。人的能力有大小,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是能力与机遇的问题,和成功失败没什么关系,只有会不会做人,才是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社会已经够浮躁的了,欲望这浑水,早已把人心搅乱,价值观扭曲,孩子如果再把物质看得过重,被物质绑架,就会成了金钱的奴隶,他可能会为了获得金钱不择手段,甚至漠视法律,挺而走险,到那时,可是悔之已晚。财富没有止境,没有一个知足的心灵,物质再多也是贫穷,财富也要德性支撑,若德性不够,就如两条细细的双腿支撑一个粗壮的身躯,会不堪重负的。那些土豪们,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的所谓快乐生活,就如肥皂泡似的,在上面浮着,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填补他们内心的空虚,财富不能让他活的有尊严,反之,不恰当的使用财富,还会给他们带来祸患。
5.母亲的唯美散文 篇五
儿行千里母担忧!具体知道这句话的时候,我已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了。也许这句话曾在中学的课本里出现过,也许因曾经的某一刻,内心中如今天一样起过涟漪。此刻,话语又一次在脑海映现,只觉做儿子的目前做得还不够好、甚至不曾做过些什么。
回忆当初,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总是觉得母亲啰嗦,心里面甚至会觉得厌烦,见到母亲的时候,便会皱着眉想要逃离,逃离母亲身边,甚至是逃离这个家。年少时的叛逆,现如今看来,没有其他只觉是幼稚。任时光流逝,心中早已没了那些情绪,只知道有空的时候常回家看看,用心地陪伴,不需要很多言语,只要你在身边,母亲便会很开心。孩子跟妈妈在一起,根本不需要多少话语,只需要美美地吃着妈妈做着菜,赞美亦是不要,吃饭的时候,你不需要想太多,只需要夹着菜,吃着饭,吃饱后,记得擦完嘴角残留的饭粒就好。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临行前的那个晚上,过去与母亲道别,心中便是不舍,那个时候,我本以为我是孝顺的,我心里想的是,简单地道个别,道声珍重。但是,我却忽略了作为妈妈的情绪——儿行千里母担忧。此言的确不虚,也许全天下的母亲都同此心。
起初的时候还没什么,但是,待我要走的时候,母亲一下子便受不了了,憋着嘴想要哭泣,好似别人抢了她心爱的宝贝。似委屈、却又不像是委屈,我理解为不舍。对,就是不舍!那时的我,像小大人一样地去宽慰着母亲,但见着母亲这样,我心下有所触动,感性的我,再也经不住这情绪的牵引,我微微憋了下嘴,虽不像母亲那般,眼泪早已从眼睛滑落,我的眼眶里含着泪,忍了又忍,眼泪已退了回去。
回去的`路上,在夜路上走着,心下甚至有些后悔了,后悔着不该如此地远离母亲。想着想着又突然淡定了不少,世上没有后悔一说,确定了方向、目标,自当是奋不顾身、全力以赴。
大学里,也朝家里面打过电话,但却打的很少,不像大学里一个朋友那样,每天都会跟妈妈打电话,也许有的人以为难他是妈妈的“宝男”,讲来讲去总是那些话语没意思。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只认为这是至孝,像朋友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在我身边,像朋友这样,每天吃中午饭、吃晚饭都会问候母亲吃过没有的人,除了他,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就好比古时候大家族里晚辈要向长辈请安那般。能够将某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少之又少,也许朋友没有刻意这样做,只是把跟妈妈打电话这件事,当作了一种习惯。人若是习惯了某一件事,我想应该是很难改变的吧!也许朋友他未曾想过要去改变吧!
大学的最后一年,我朝家里打电话的次数,较之前勤勉了不少,一个星期打上一回,有时是想起来了就打个电话,听听爸妈的声音、聊聊家常,心下也是宽慰了不少。
大四那年,过完年便要去到学校了。母亲跟往常一样,会过来送我。我拧上行李、坐上车,母亲便站在门口久久不曾离去,一直目送着车的远离,我在车里也一直看着母亲。我的眼睛看的不是那么细致,在隐约间我却可以见到,母亲身体绷紧直挺着,但脖子却是随着车转动着。我在车里,深深感受到母亲的那种不舍、那种深切的爱。
出门的那条路很短,甚至不到十米,我不知道在我走后,妈妈在那里伫立了多久、更不知道她在我要走着那天晚上是否会失眠。
车转了个弯,我朝着家的方向呆望了好一阵,企图瞧见母亲的身影,但是,却已瞧不见了。回过头叹声——也罢!坐正了身体,瞧着前方的路途。不偏不倚,一轮圆月映入我的眼帘,很早之前便喜欢月亮,像是孤独心灵里的一种寄托,一个相识多年老友的陪伴。如今又多了一层含义,像是母亲温馨的目光,不管何时何地,都温润着我的内心、我的灵魂。
近半年往家里跑得更加的勤勉了,也许在别人看来有些不务正业了,但是,于我却是觉得非常珍惜的,得空的时候常回家看看终归是好的,不为别的,就为未来的某一天不后悔、不遗憾。
【唯美的经典散文】推荐阅读:
经典唯美经典的句子08-27
人生唯美的经典语句06-26
常用经典唯美的句子07-13
相爱唯美的经典语录09-22
温柔的句子经典唯美11-21
经典唯美的时间心语12-14
经典唯美的爱情早安心语06-12
赞美母爱的唯美经典语录06-30
经典唯美的爱情语录摘抄07-13
描写节日的唯美经典语录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