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

2024-10-14

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精选11篇)

1.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 篇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因和内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原因:(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的历史任务;

(2)农村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改造农村;

(3)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

内涵:(1)就是要培育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农民;

(2)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型农业;

(3)就是要全方位的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农村。

措施: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壮大农村经济。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

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强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村村庄建设大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加强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3)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4)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5)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

6.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2)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

(2)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9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2)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

(3)积极推行党务公开。

2.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 篇二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 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着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的历史篇章。

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但是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阻力和亟待摸索解决的难题。在此次专题中我们总结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就以来的经验, 共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 对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八大关系”给与关注和剖析, 以期更好地解决“三大软肋”及新农村建设中其他难点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我们抓住机遇, 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受到农民欢迎, 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推进。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在“新”字上,虽然过去曾对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但那时的改造是以损失农业为代价,去发展工业,去建设和维护城市。时至今日,中国的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城市也较之过去焕然一新,但农村却落伍了。城乡形成了反差,社会发展不协调。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国社会走向稳定、走向富强、走向发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指明了方向,这一英明决策的确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让城市支持农村,和过去截然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现在扩大到了3.28∶1,如果不及时调整这种分配格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过去的取之农业转向支持农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目前农业这个基础还很薄弱,可想而知,薄弱的基础是不能盖高楼大厦的。因此,要使中国走向强国之列,必须把这个基础牢牢加固。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农民才从经济上获得了较大发展。种地不交税,同时还反获一免三补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初步放开了农民的手脚,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的基本内涵就是让农村出现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农民,新农民的基本形象就是同于市民的现代化素质,即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上述目的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了,才有可能通过充足的经济实力去解决一切想要办的事情,否则一切计划、设想均属空谈。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祖国今后命运的大事。因此,首先要立足全国,统筹全局,长短结合,因地制宜,百年大计地搞好规划。长久创业,规划先行,切忌重复建设、浪费建设、无效建设、短线建设,要把珍贵的资产投得恰到好处,要与民有利,与国有利,经得起历史检验,就像秦朝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那样,让子孙万代永续受益。

我们已经吃够短期(破坏性)行为的亏了,我们不能再拿有限的资产、资源应付了事了。为了达到长远预期的效果,规划的全过程,不能单靠农民自身解决,要国家统一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共同规划设计,要全国联网力求做到农民满意、国家满意双结合。完成后的规划要做到家喻户晓,形成全民意识,作为历届各级政府长期奋斗的目标,切勿随意变更,半途而废。

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应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虽然全国各地农村经济不尽相同,但以产业化为切入点应该是一致的。因为要使农副产品由产量型转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向高回报率型发展,然后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达到对产品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必须经过产业化的过程才能如愿完成和达到目的,除此以外,没有其它捷径可走。产业化的进程需要根据资金含量和市场的需求按部就班的进行,切不可违反经济规则和市场规律。

(三)

从目前现实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紧缺的是资金。如何办妥这件事,我认为,应分初级、中级、基本完善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约需10年左右的时间,共需资金50—6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的含量就是可修建多座三峡电站,这是一个不容快速解决的数字,需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应该是一场强国富民的全民持久运动。

中国农村虽然落后,但潜在的力量很大;中国农民虽然还不很富有,但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传统,被称为世界壮举的“红旗渠”不也是近代农民的杰作吗?我们在动员全社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切勿忘新农村建设的主力仍然是中国农民自身。像华西村、南街村那样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化农业生产,通过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胎换骨的改造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像山东寿光那样统筹安排,集约化生产,进行农业商业化,通过经典农业,车间化农业,把农民集体带入致富的大门。我们应根据形势需要,认真总结推广。

(四)

除了资金以外,产业化的另一要求就是人才。所说的人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单靠农村自身产生已不现实。我们应当出台政策从城市向农村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近期和中期的重大国策,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为此人才汇集是理所当然的。既然是重中之重,今后各级领导的选拔当然应该从此产生。现在的国家干部队伍产生基本都是机关化,既使强调到基层锻炼,也是挂职走形式,基本上没有深入下去。今后应号召有志之士,到一个村,到一个厂,到一个县,深入下去,办些实事,通过真正的实际经验,获取了第一手材料和成熟经验,然后再逐级使用。这样的人才,肯定会有作为。为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公务员队伍应形成竞争制,县(市)级和以下的领导职务要有预备队,采取职数减少,一任双员,随时都可替补,在任和预备待补的工资要形成差别,在任的一旦工作有失误,出现问题,随时都有被能者、智者接替的可能。这样有工作、有监督、相互竞争、相互监督,一是提高效益,调动人才;二是减少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发生。产业化的另一方面人才就是高素质技术工人,为了造就新型农民,这些人员基本上要从农村中选拔,各地根据产业化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逐渐把农民变成有技能的高素质工人、市民,这是解决眼前改造农民的最好办法。用短期培训解决眼前需要的,而为了保证今后形成高素质队伍,现在就要抓紧农村的教育。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到农村去任教,这应该是改造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百年大计,是刻不容缓的燃眉之举。

(五)

除了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另一个制约农民的就是旧风俗、旧习惯、旧势力。这些旧的东西不除,新的东西就树不起来,新农民,新市民也就不能如期产生,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即使经济发达了,农民的素质不提高,新农村的标准也不可能是完善的。新农民的成长速度,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班子很重要,尤其是村级领导班子,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去统领一班人,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通人和,我国已是人才济济,但人才虽多,两方面的人才尚有不足,一是高尖端的科技人才,二是基层的实干人才。尤其是因城乡差别大,农村条件远不如城市,因此,大量人才都挤在城里,却没有岗位,农村虽然工作量大,却人才缺乏,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人为的一种浪费。我们应出台政策把村级领导班子充实起来,为了更好地突出发挥各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作用,建议实施县对村的行政格局,实行大村制,县级直接领导到村,避免隔鞋搔痒的弊端,打破二元格局的城乡体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建议村级主要领导实行公务员竞争制,因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岗位,公务员不到位,这和实际是极不协调的。本地有能力有贡献的可以提到公务员,没有能力的把公务员充实进去。领导加强了,形成竞争制,那里的工作肯定会有起色。

领导加强之后,就是农民全员素质的提高。广大农民虽然素质低、文化低,但本质好,勤俭、勤劳、热爱祖国、热爱生活,通情达理是主流。我们要对农民进行新的道德规范,树立新标志,经常进行典范教育。为了脱胎换骨地迅速造就大批新型农民,要强制性地树立新风尚,只要新农民形成主流,过去的旧东西,旧习惯,旧风俗就逐渐随之没了市场,没了立足之地。新风俗、新环境、新产业一旦形成,农民成为市民,乡村变成城镇,城乡差别也就会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到那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功,也就为期不远了。

我认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两个目的,一是最广泛、最广阔地为国家培养新的税源,财税是国家一切运转的根本。二是为工商业最广泛、最广阔地开辟市场。八亿农民是最大的市场,一旦这个市场购需旺盛,他将带动全国的工商业走向无限的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也是极大地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是两条腿同时走路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扎实搞好规划,广泛汇集财力,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产业化入手,加强农村领导建设,迅速提高农民素质,重点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但它也是有基础,有规律的,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重中之重的任务就会如期完成。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调研 篇四

(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全镇有308国道,济青高速,济青铁路穿镇而过,各村至少有一条通村公路,全镇50%以上村间街道已水泥硬化;人畜饮水工程还亟待改善,水利设施破毁严重。固定电话、电视卫星接收设备,闭路电视、移动电话信号履盖全镇。

(二)农村相关惠民政策有效落实:符合政策的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城镇、农村部分人员,通过民政部门给予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大米等解决了温饱问题。2009年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多年努力,教育通过了“两基”验收,学校的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提高,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村民重视后代教育同时,农村生育观念逐年转变。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2008年,村“两委”换届后,全镇22个村村两委组织健全,各村党支部狠抓自身建设成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坚持按照“五个好”来把党组织建设好,始终坚持“五村、两规范”的要求,大胆谋划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早日致富路子。但个别村仍村组织主要领导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调查表明,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因

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的新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

(一)群众的思想意识落后。群众的科学发展意识不高,“靠天吃饭”的思想严重,迷信思想没完全消除,创业干劲不足,有能力的富裕农户帮扶奉献精神不高,对政府存在依赖性强,法制意识淡薄,对政策理解不透,居半知半解群众较多,执意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妊娠期躲避现象尚有少数发生。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程度低,农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科技含量不够高,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特色产业和生态产品太少,规模还不大,全镇群众大多数还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要收入,增收路子窄,增收难度大。

(三)交通特别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后,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再加上人为破坏严重,各村人畜饮水、抗旱井许多需重新维修,新打,灌溉渠道也需大量维修或重建。部分村居住分散,一条通村路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一半以上的村间街道也未硬化。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技能低。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稍有文化的村民绝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壮劳动力素质剧降,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受到阻碍,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无法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青村民基本是常年外出务工,培养新的年青入党积极分子和有作为的农村后备干部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干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停留于行政式,思想僵化,工作被动;三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大多农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又疏于学习,对发展农村经济能力不强;四是农村干部待遇仍然偏低,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后主要任务:

在认真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镇镇情和各村村情,要促进我镇新农村建设上举步伐,必须破解制约镇村经济发展瓶颈,提高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路子,改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和“当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目标,将新农村建设分阶段有序推进。

(一)突出农民增收,加快经济全面发展。

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致富本领,提高农民素质,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力度,使80%的农户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每户农民掌握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三是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完善农业服务中心的服务、信息共享、科技资料供应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八大员”作用,建立乡级远程科技培训系统,90%的村通远程科技培训点,95%的大户通电脑宽带网络。建立包括流通在内的各类特色农产品协会,80%的农户有参加各类协会,协会成为农业产业化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肥,增加土地肥力,提高粮食单产,85%的耕地实现耕种收机械化,60%的农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四是狠抓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带动。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五是借助我镇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提高旅游品位,带动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镇财政和农民收入。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快中心村的规划编制。编制要科学、有特色、重实效。

二是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利水电改造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改善农村旧环境,展示农村新面貌。

一是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开展“整治村镇卫生、优化人居环境”主题活动,实施“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工程,治理脏乱差,优化人居环境

二是改善农村综合治理环境。完善综治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创建工作,建立各种防控体系,健全群众矛盾调处机制,历史遗留矛盾逐年解决,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农村安定稳定和谐。村民知法懂法,违法现象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事故全面减少

三是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文明示范户”、“文明示范村”、“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孝敬公婆好媳妇”等评定活动;抓移风易俗,自觉执行火化,红白喜事从简,不赌博不打架斗殴,倡导文明新风尚;开展诚信创建活动,普及农村信用小额贷款。

四是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完善乡文化中心站的运作,健全村级文化俱乐部、“三校”、户代表议事室、多功能室(政策知情室、村民议政室、宣传教育室、文化娱乐室)、电影放映点、体育健身点的建设。

五是健全农村商业便民服务网络。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和其他商贸企业,逐步延伸网络到各自然村设置代销站、点,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放心便捷的生产生活资料、农资、报刊书籍及各类便民代办服务,使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商业网络带来的便捷和服务。

六是优化居住生态环境。实施绿化工程,保护田园风光,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亮化村落,新建新村建设工程要配套路灯,村庄主干道力争安装路灯;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农户门前无杂物堆放,家中干净明亮整洁。

(四)抓基层打基础,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以“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实施“六健全一深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党内民主集中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镇村两级党组织要实现 “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继续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继续实行“党员底线管理”,对干部实行群众评议制度;“两委”班子做到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

二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完善村帐乡托管、委托招投标制度,大力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和重大村务决策群众听证制度,村务财务按要求公开到位。

5.社会调查,新农村建设 篇五

调查时间: 2012年1月13日——2012年1月17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XX市XXX镇XXX村

调查对象:XXX村村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观察

调查内容:通过对XXX镇XXX村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切实感受我们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表现出的新气象。把我们村取得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我们村的建设更上一层楼。

通过调查,我发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就几方面谈谈个人的了解和体会:

“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然而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一、总体情况:

(一)经济发展:在前几年,我们的乡村仅靠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使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另外,随着这几年养猪业的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村,村民们也及时投入跟上步伐,取得了不错的收入。在前几年,我们村仅靠别人来收购大棚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来赚取

较低的收入,进行新农村建设后,我们开始了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这样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近两年,农村又开始了建工厂的举措,相信在将来它一定能带动我们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经济发展了,许多家庭盖起了新房,各种家电,各种交通工具进入农村,使得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对新农村建设和奔小康的信心。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开始后,人们开始转变观念,不再去伐木以及用秸秆等作燃料,进而转向用煤和燃气,以及电等清洁能源,这一观念的转变使得我们的环境植被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空气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政治生活:在农村的村干部选举中,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很少有人是本着为人们谋福利,建设新农村的原则出发的,大都是看重了当村干部带来的“油水”。还有大多村干部无政绩连任现象 很严重。另外选举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法律制度,拉票现象很严重。村民们对选举制度的严肃性不了解,对村干部的选举不重视,基本上是不够积极,因为从很大的程度上看,村干部只是有利于一部分人,而不是大部分的村民,因此农村的选举村干部制度令人堪忧。

(四)生活环境:在新农村建设前,村里还都是泥土路,下雨之后情况更糟,更不用谈垃圾污染了。在近几年,村村通政策的实施是这一情况有了改善,村中建起了垃圾池,还有专门的清理垃圾的人员,街道的环境好了许多。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加,垃圾池变成垃圾山的情况很容易看到。再加上清理垃圾不及时和不能有始有终的工作情形,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又进入了僵局。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各户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的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随着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六)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农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的环境。但是就目前的教育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校舍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教学教育水平仍需要提高。虽然现在教育是免费的,我们发现还有许多辍学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第二、体会和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对农村的发展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不断增长,教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

(一)农村生活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搞好村容整治管理,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干家万户的德政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面广量大,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要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人手,按制度办事,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切实防止村容整治管理工作中的误区,达到村容整洁、村民满意的目标,必须要围绕农民需求、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力量,建立健全村容整治管理的长效机制。要防止急功近利的误区。有些地方、有的同志功利心切,搞一阵风,搞突击运动,总希望村容整治工作短期内就大功告成。事实上,村容整治和管理,是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的一项长期任务;从农民这一方来看,要改变上百年的习惯有一个过程,要有一个实惠、可行的示范引导的过程。改造农村的环境,必须要量力而行,滚动发展,要年年有进步,年年不停步。各级要加强对村容整治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对村容整治实施过程中资金与实物的使用要加强监管,防止挪用、滥用。要探索建立农民民主评议制度,定期对村容整治管理工作进行测评,掌握农民对村容整治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时发现不足并进行纠正;要鼓励社会名界和新闻媒体对村容整治进行监督,对违背村民意愿、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进行曝光,保证村容整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近几年农村的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城乡的教育差距依然比较大,地区之间教育差距也比较大,教育经费投入不够,这些都是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1、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费用不足,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就成了决定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只依靠县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的关心和支持。

2、改变观念,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3、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的经济,政府部门应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城市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只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应多转移到知识扶贫上来。城市的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参与农村的教育体制改革,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的转化为农村的生产力,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其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各级政府还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向农村地区定期培养输送合格的教师,发达地区应做好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援对口工作。

4、改革人事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地区的学校人事制度不够合理,学校待遇很低,很多优秀的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农村教育事业。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应加大创收,提高教师的待遇。积极向社会呼吁,争取来自各界的支持,大力发展校办企业,加大农村教师的创收。保证教师的待遇跟当地公务员等同,重视教师的身体保健、医疗等问题。其次应提高农村教师的编制数量,启动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制度,对于相对较差的农村教师,可以先让其到先进的学校挂职锻炼,积累教学经验。

(三)农村选举工作需要精心谋划,村干部选举,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针对一些近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找准问题,进行分类整治。组织专门力量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各类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

2、乡镇党委要督导、把握好选举程序,确保优秀人才当选。要充分尊重民意,严格程序,依法操作,做到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从第一道关口开始,严把每一

个环节,使每一道程序、每一个步骤都能够依法按规定进行,做到该遵循的原则一个也不变通,该履行的法定程序一个也不少,该交给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一点也不留,不怕麻烦,不图省事,不走过场。”的满意程度。

3、在选举中,要真正做到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要排除一切干扰,尽可能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阳光操作”,始终坚持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把大多数党员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农村干部岗位上来。

4、可以进行让优秀大学生竟当村干部的大胆尝试,大学生有着新的思想,有活力,有干劲,可以促进农村的建设。

(四)农村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要想缩短与城市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缺乏支柱产业,因此需要迅速利用村中的有利条件,发展支柱产业。

2、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

3、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大多数农田还是靠天吃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需要多建设蓄水池等。

5、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村率高和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五)农村将来的发展不仅要在自己的村庄,更要走出去。我们可以实行土地的承包措施,种植经济作物,这样既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大生产,又提高了劳动力的效率。农村建立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还可以带动其他服务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农民在家就

能就业。农村要发展,不能在自己的小范围内,要加紧与城市的结合,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心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心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熟悉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熟悉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洁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要害,实施是重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区可以大体划分为两大区域化经济格局。平丘地区、城区、三峡河地带的乡镇(街道),已经形成了柑桔、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要抓好产业化建设。西北山区,根据立地条件,主攻柑桔、桑蚕、茶叶、干果、猕猴桃、木本药材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上述两个区域化划分格局,平丘地区、城区和三峡坝区可以根据条件规划居民点(新村),并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其他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心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四个坚持”和“五不”的要求,不搞大集中,不搞“一刀切”,防止“劳民伤财”。在发展中,对于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文体卫生事业、通讯网络建设,要依据规划的居民点以及形成状态,分期分批安排,防止建了又改的“透水”现象和财力不济的“透支”现象。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项目相对接,以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我区新农村建设。对于“软件”工程,要积极疏导并稳步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村利益。当前,农村土地、山林纠纷较多,要充分发挥我区创立的“三级调处中心”作用,尽可能在1—3年内基本调处完毕。新农村建设,包括统一规划布局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地在内,将涉及开发与用地的补偿等利益矛盾,要引导农民从大局着眼,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横行乡里的恶人恶势力,要通过普法教育和法律手段,确保一方平安,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要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政府要注重解决好五保户、烈军属、老党员、农村离任老干部、复退军人、贫困户等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我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要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中心组织部2003年选编的全国140个先进典型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村级都有很强的集体经济实力。因此要倡议消除没有村办企业的“空壳”村。在总结我区抓村办企业而沉重负债的教训,继续坚持引进企业,以土地、资源入股、参股的经验,突破性地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是发展社会主义,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组织群众,统一民心,调动民心,集中民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渴望富裕,渴望幸福,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把理想变为现实,同样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解放生产力,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扩大原始积累,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我们##区,虽是宜昌市的一个区,但更多的是明显具有山区县的特征,既有建设城区,融入宜昌市主城区的重任,又有支援农村,建设农村的重任,二者不可偏废。要熟悉到我们城区的各项设施,包括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建国以来广大农民以“民工建勤”等形式而形成积累的结晶,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农民。融入宜昌市主城区,是我们向更高水准攀登,为全区人民营造更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全区人民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福祉。更要熟悉到,我区的各个部门,不是上级的部门,而是根据全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全区包括农村、农业而设立的。因此,要积极动员各个部门理所当然地投入到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去。淡化部门职能意识,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意识,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定向、正风、兴业的立门之本来抓。积极主动地为农业

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帮助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做好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国家扶持项目对接的技术衔接,要成为部门之责,部门之务。农村基层组织永远是农村兴旺发达的领头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设好党的基层组织,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行村干部候选人自我申报、演讲评议制和村干部助理制等方式,组建好村级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要理直气壮地担当起任职一届,致富一村的职责。要自我加压,充分熟悉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前有先进,后有追兵,不进则退,“爱拼才会赢”,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规划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要发动群众来制定,并以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形式确定下来,每年的例会加以总结和完善,后任班子改变规划和目标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议并经上级批准,防止朝令夕改。要通过我区创立的村民议事恳谈会制度,确定当年的工作目标,每年办几件农民认可,农民满足的实事,使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项目成为民心工程、满足工程,使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及乡镇(街道)要抓好全区或所辖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倡务实创新的作风,完善乡镇及区直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和体系,在不增加机构和编制的前提下,组建强有力的区乡两级综合协调机构,动员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加全区新农村建设,明确职责,统一政令,克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弊端。要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和项目、资金,使之力往一处使,共享政绩成果。要不断总结推广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不断出经验出成果,带动全区向高标准高水准的新农村建设推进,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究班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讲话精神,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展示我们所处三峡坝区的新风貌和新前景。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搞好村庄规划。本文对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后的实施总结进行了论述。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1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健康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更是随意变更规划、甚至无视规划进行建设。另外农村的建设量大,村庄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村庄建设散乱,管理手段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和乡镇企业等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即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切合农村实际将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2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村庄规划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

农村规划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但是长

期以来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不在农村,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为了提高新农村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应该安排组织农村干部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组建针对农村、面向农民、从事农村规划的企业或机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纳入规范管理,实行资格认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的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进村任职”现象也可以充分利用,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真正发挥其所长。如此,则全社会解决农村问题的宏观成本必定有所降低,而对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和文化品位必有改善与增强。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有些村庄由于缺少城乡统筹协调,例如未考虑附近污水对井水的污染;未考虑镇区道路和镇排污管道比村子居住区的地基高许多的因素,致使镇附近的村庄无法建设与之相连的排污管道;未考虑村与乡之间的关联,为村向乡聚集提供条件等等。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资金问题的解决。在目前阶段,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3村庄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

7.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 篇七

福建省南平市属于以农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委、市政府为破解“三农”难题, 在经过长期艰苦探索之后, 找出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路。随着农村经济细胞的迅速激活, 资金投入缺乏的矛盾立刻凸显了出来。据统计, “十五”期间, 南平农村存款总额为7亿元, 而同期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金融严重“失血”, 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农村金融还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现实问题

1、我国农村尚未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

在我国农村地区目前从事金融活动的正规金融机构有四家, 即中国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但是, 随着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 农业银行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无异, 从农村转向城市, 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农业发展银行只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 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实际上目前在农村实际上形成了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农村信用社瓣经营活动存在着明显的的域限制, 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 再加上历史包袱沉重, 实力薄弱, 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 金融产业单一, 服务质量较差。而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又不受国家法律和政策保护, 游离于正常的金融市场之外。因此, 并没有真正形成针对不同农户, 不同需求, 提供差异性金融服务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

2、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正规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主要放在吸收存款上, 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 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 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在农村吸收储额为2000亿—3000亿元, 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 不仅如此, 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已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重要渠道, 每年有数百亿资金通过信用社流出农村, 邮政储蓄的存款约有2/3是来自农村, 每年约有近亿元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出。到2007年10月, 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1.7万亿元, 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 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

3、非正规金融的借贷业务较为普遍, 但没有获得合法的地位

由于受到借贷额度较小, 诚信度较低, 风险较大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影响, 近年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在逐步缩小, 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借贷。据估计50%到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 农户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比例超过70%, 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也是通过民间渠道寻求高利贷融资。农村民间借贷的普遍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 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非正规的金融借贷除了受资金限制外, 一般服务的成本都很高, 使相当一部分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因支付不起过高的利息而被排除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得不到资金补充。

4、信息不对称, 导致农户贷款与银行放贷的“两难境地”

中国的农村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所产生的信息较为零碎, 因此金融机构与农户相互之间缺乏了解, 导致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商业银行从规范经营的角度出发, 要经过从贷前审查到贷后核查的一系列过程。缺乏了所需的信息必然会制约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另外, 当前不仅农民并不真正拥有土地, 无法进入融资环节, 而且没有土地使用权市场, 导致农民无法用土地作担保来获得贷款, 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融资能力。

5、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 导致较高的信用风险

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资金普遍贫乏, 实际上与农民群诚信观念淡化和农村社会诚信环境不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近年来农村的信用环境较差甚至恶化。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投入本身风险较高, 一旦遇上灾害, 农民无力偿还, 另一方面也不失存在较为普遍的赖账行为。这就使农村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贷款,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至2007年南平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0647万元, 占贷款总额的4.8%。至2007年11月南平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0.12亿不良贷款, 占农户小额信贷的8.4%。因此这导致较高的金融风险。

同时, 金融机构尚未在农村建立起全面、系统的个人信用档案, 无法对农户贷款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控, 再加上缺乏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制度, 金融机构将承担更高的金融风险。

二、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要取得突破, 需要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一系列配套的改革。不能局限于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小修小补, 必须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 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能充分反映农村金融的特殊性, 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经济所采取的保护、支持、发展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 以现行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作为基本框架, 真正建立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同时并存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要增强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恢复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 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地位, 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明确分工, 各负其责, 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体现国家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 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需要, 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 对农业的信贷支持由流通领域向生产环节延伸, 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项目。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 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

农村信用社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向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因此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严格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来规范农村信用社, 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于“三农”。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 增加服务功能。国家应给农村信用社以政策扶持, 如对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吸储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在准备金率, 利率政策, 再贷款等货币信贷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 放宽再贷款使用条件等。同时, 农村信用社也应当逐步完善自身对支农的金融服务, 要积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品种,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积极研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真正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3、规范和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行为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 民间借贷在很在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农村民间金融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 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应当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 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 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 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不能一味地限制民间借贷, 要正视其正面效应, 积极引导其规范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必须采取措施规范民间借贷, 积极探索改善其金融监管的方式, 减少风险因素。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高利贷活动, 让农民识别非法集资和借贷的特征, 引导农民认真学习《合同法》、《担保法》及《民法通则》等经济金融法规, 让农民懂得使用规范的手续进行借贷活动。要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管理办法, 制定出具体、合理的操作办法, 明确借贷双方的权益, 确保民间借贷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运行。

4、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助理的作用, 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针对农村普遍存在资金“贫血”、农村社会诚信环境恶化、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这一突出问题。南平市委市政府自2002年起率先推行了下派乡、村两级金融助理制度, 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从基层信用社主任或优秀信贷员中选派了236人担任乡 (镇) 长、村主任的金融助理。这些金融助理不仅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规划和决策, 而且在打造农村诚信社会建设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并为金融与政府、农民之间联系构建了良好的平台。金融助理的首要任务是在农村进行信用重建,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营造一个讲诚信, 重诚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大力推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评定活动的推动下,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千方百计地为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南平市107个基层信用社全部开办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 贷款授信额度为2.2亿元。金融助理还大力开展不良贷款清收工作, 在构筑农村诚信体系与清收农村信用社村级不良贷款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近年来信用社系统通过信用村和乡镇收回不良贷款本息563万元, 金融助理在广大农村中出除了吸储和收贷, 还主动帮助农户选择致富项目, 为农户当家理财, 闽北广大农村中, 不少农户就是在金融助理的资金扶持下走上致富之路。因此, 要处理好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矛盾, 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还要继续发挥好金融助理的作用。

5、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障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农业保险手段对农业进行支持。它一方面可以使农村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得以有效地分散和转移, 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户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 使农民更容易解决生产投入所需资金。因此, 笔者认为, 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加快推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把农业保险从现行的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 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农业保险。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因为财政补贴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同时还要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建立农业巨大风险基金, 分散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细胞的迅速激活, 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不仅是保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任务, 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8.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 篇八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惠民工程;南安市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彰现了政府足够的魄力,反映了政府重视民生、服务民众,亲民爱民的惠民政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就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逐步建成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的一个内容就是发展城乡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拓展文化消费领域,改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京公布,《决定》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系,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它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也随之日渐增长,这就对南安市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知道,要努力做到推进落实文化惠民工程。首先,要做到文化惠民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文化提高修养而不是愚昧人,文化服务人民而不是形象工程欺骗于民。正如温总理所讲,“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其次,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树立民族自强精神和时代思维意识,推进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培育民间的文明社会风尚,推动民间的文化创新活动。再者,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研究当地情况、征求百姓意愿,老老实实、实实在在为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做点实事、真事,而不是虚事、假事、空事。最后,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立足地方优势、获得百姓信赖,真心实意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台唱戏,而不是搞些百姓反感,假大空的文化形象工程。

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最终为我们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提高必要的保障。历年来,南安市把文化惠民工程纳入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丰富群众性文化内容,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实效,主要做法有以下四项。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公共文化基础

多年来,南安市投入巨量资金用来落实文化惠民工程,财政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安排足额资金集中用于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精品、群众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以及文化交流、历史文化遗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并且以信息化拓展城市文化建设渠道,加快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南安 “三网融合”,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成效显著。如创新建立南安宣讲网络课题库,联合泉州市委讲师团率先成立了南安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等,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更重要的是将文化惠民工程放眼全局,点面结合,以求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充分利用各类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少儿舞蹈比赛、合唱节等平台,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辅导、培训,编排节目参加,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

二、创新工作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按照《决定》的精神,我市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文化惠民示范村运作机制,把产业发展作为创建工作重点。具体措施是把文化惠民村的创建活动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落实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如石井镇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水头镇规划展馆和海联创业园等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建设基地。各地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并不断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如英都镇群众以民俗形式“拔拔灯”闹新春庆丰年,舞龙、车鼓舞、拍胸舞、大鼓吹等闽南民俗表演异彩纷呈;码头镇成立欧阳詹研究会,以便更好地抢救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探索地域人文渊源,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近年来,南安市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如以抓“三百”、建“三点”、改“三堂”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形成霞美镇金山村、康美镇兰田村、梅山镇蓉中村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建设示范点。

三、营造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南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名胜、古迹、人物、风俗、戏曲乃至民间传说、地方小吃等随经济发展而渐渐融入现代化都市生活,形成具有南安特色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蔡氏古民居书法笔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果展活动、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以及“南音周”系列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同学们南音、闽南童谣,编排答鼓吹、三句半等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营造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形成南安特色文化,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人才带动,发现和培养代表性农民艺术家

我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文化专业人才紧缺,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兼职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缺乏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因此,市文化馆等文化专业部门,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专业人员采取集中培训、送学到门口等形式,加大乡村文艺骨干培养力度。深入村镇发掘、培养和组织各具所长的文化人才,建立文化骨干队伍,涌现出一大片乡土文化人才。

如今,南安市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精准地把握住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十二五”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惠民工程”渐渐地显现出可喜的局面,现在的南安阅读书籍成了社区村民农闲时的重要活动,村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味”浓了,酗酒闹事的人少了,让南安市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

参考文献:

[1]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8(47).

[2]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46).

[3]袁文惠.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状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27).

9.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 篇九

保障等。上述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者应不辱使命,勇担责任,勤于实践,以科学监管理念大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强化农村药品监管,为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用药环境,努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笔者浅谈以下几点,以供交流。

一、深入调查了解,开展服务工作

基层食药监部门应经常深入农村调研了解农民医药状况,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帮助农民养成正确、科学、乐观、积极的用药习惯,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乡村药房对药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传授药品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融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基层涉药单位、农村群众之间的关系,增进农民群众对食药监部门的了解,树立食药监部门勤政务实、执法为民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基层食药监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报告、应急预案和救助体系,提高对农村地区药品、医疗器械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稳妥处置,加大农村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保障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维护农村的和谐秩序。

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构建农村用药安全防线

基层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要不断加强政策引导,结合“新农合”,采取措施,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质量上下功夫,使其由重规模向重实效、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体系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切实构建农村用药安全防线。在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方面,本着购药方便、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购销渠道规范有序、企业实惠的原则,合理布局农村药品零售网点,鼓励已通过gsp认证讲诚信有实力的药品批发企业积极参与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扩大药品供应网络覆盖面,切实解决农民买药难的问题;因地制宜,实行一定区域内药品统一配送,大力支持和发展连锁经营,规范药品企业配送行为,切实将质量合格、价格合理的药品送到农村。在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方面,通过市场调节与执法监督相结合,建立一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乡不漏村,村不漏点,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药品监督员、信息员队伍,使药品监管“关卡”前移、“触角”延伸,不断提高药品监督检查的针对性,使游医药贩无机可乘、无缝可钻、无利可图。

四、强化日常监管,规范农村药品市场

持续在农村地区开展药品、医疗器械的专项整治,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加强综合监督管理,加大稽查力度,不断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增加监管工作频次,严厉查处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违法案件,要既打老虎,也拍苍蝇,打击犯罪分子的违法活动,震慑涉药相对人的违规经营行为,起到处罚一次教育一世,处罚一个教育一片,净化一方的作用,更好地净化农村地区用药环境。充分发挥好药品监督协管员和信息员的网络作用,注重预防和控制相结合,加强排查和举报效力,加大宣传力度,公示举报电话,提高农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切实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五、加强帮促指导,规范乡村医疗机构药房

农村医疗机构是农村药品终端供应的主要环节,这个环节的药品质量安全与否对于整个农村药品质量、确保广大农民安用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在农村医疗机构中大力推进规范药房建设,以“确保医疗机构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目的,按照“医疗机构主动、药监部门帮促指导”的原则到医疗机构进行现场帮促指导,全面推进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做到药品来源渠道合法、药品质量可靠、药房干净整洁、药品分类清楚、摆放整齐、药品储存设施完备齐全,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药品质量及服务质量,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六、建立诚信机制,促进行业自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乃人之根本,是企业的生命,是和谐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成立药品经营行业“学会”、“协会”等组织,以行业自律的形式约束规范自身经营行为;以评选“规范药房”、“诚信药店”的形式,促使企业牢固树立诚信观念,规范经营行为,推动诚信机制运行,树立企业形象;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并选择典

型的违法案件向社会曝光,使违法失信企业失去信誉,最终失去市场,为失信付出代价;对遵纪守法、规范经营的企业,通过开辟“药监之声”、“药监快讯”等栏目在电视新闻媒体上予以正面宣传,树立典型,扶优扶强,使更多讲信用有实力的药品经营企业为农村服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用药水平

设立农村健康用药宣传栏,建立宣传园

10.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解决农民饮水、农村消防安全工程,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工程,各乡镇都提高了思想认识,强化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切实做好了此项工作。今年我局向省建设厅共争取了省专项补助资金720万元,共新增受益人口14.4033万人,其中金西三镇新增受益人口12.95万人,白龙桥镇7956人,洋埠3643人,乾西乡2934人。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4.5万人的任务。

2、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今年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建设项目预投资20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发放,同时首次采用绩效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今年在2009年省污水设施专项资金补助1895万元基础上,又增加505万元蒋堂、琅琊污水处理设施补助,同时又申报了洋埠、罗埠、罗店、雅畈四镇省级2010年专项资金补助,目前正在审核中。同步争取了市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24万元,并为琅琊、蒋堂等乡镇争取了部分市留土地出让资金预留给乡镇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建设工作,区政府与乡镇签定工程建设责任书,制订了实施意见和工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将工程建设列入对部门、乡镇的考

核。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编制、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批准后,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乡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确定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落实制度,规范工程管理。为保障工程质量,在项目前期准备基础上,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安全目标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施工中从管网的设计、预算、工程招投标、材料选购等环节严格把关;相关部门不定时地对工程管材质量和管网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效地杜绝不合格管材流入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如雅畈镇对工程质量严格落实“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专职人员复检、公司质检科终检;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认真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责即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管理工程合同、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对重要工程部位实行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合格率100%,优良率70%以上。

3、严格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到位。由纪委牵头,协同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省、市、区拨付给乡镇的集镇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和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工程竣工后,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区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依据工程进度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分期将补助资金拨付进入项目单位财政专户,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11.加强新农村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 篇十一

【关键词】新农村;园林建设;生态效益

大力推行农村园林建设,不仅要从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更要在建设过程中,重视整体环境的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应该同时实现农村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以此来实现广大农民朋友结束一天的劳作之后能够全身心的享受鸟语花香带来的怡人情境,使自然气息和田园之乐最大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生活之中。

1.加强新农村园林建设生态效益的必要性

1.1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种体现形式

我国农村的精神面貌以往都是老旧房屋、大锅灶台、垃圾随便乱扔,人们的生活质量很差。有些地区由于水源方便,村民仍然沿袭着以前的传统用江水或河水淘米、洗菜、洗衣服。但是由于目前许多水源已经受到上游工业的严重污染,所以对于村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一些地方的农民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只局限于经济上的充裕。在生活质量上,仍然处于偏低的水平。例如,村民生活的环境仍然面临着道路不整洁、灰尘较大的现状。而大力加强农村园林的建设工作,不仅可以使农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优雅的环境中,农民朋友还可以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2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农业生产设备、技术的现代化革新,更包含了促进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农业生产要想做出更多、更好的绿色健康食品,就需要在一个绿色、整洁的环境中操作。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能够促使农业生产者心情愉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劳动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一些农村,由于具有生产某些特色产品或者特殊产品的能力,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兴趣,从而为农业发展拓宽了出路。

1.3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的需要

新时期党中央的众多利好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大批乡镇企业开始迅速崛起,并在宽松的市场环境中蓬勃发展。不仅满足了经营者实现小康生活的水平,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并为其他农民群众起好了带头作用。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许多人也忽略了环境问题。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甚至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农村建设的发展指导中,早就有相关政策,要求我们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新时期农业园林建设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1.4保护农村耕地的迫切需要

在许多地区,由于城市领土不断向外扩张,耕地的非法占用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农民的耕地正在逐年减少。市政土地规划部门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农村的发展建设,合法合理保留农村耕地,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地 规划,在保留农村耕地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建设工作,是对有关部门的现实要求。

2.加强新农村园林建设生态效益的措施

针对现有的农村建设水平,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农村园林建设工作,并提高农村环境的生态效益,需要依照科学的规划管理办法来执行相关的措施。

2.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我国新时期发展建设的总体原则,农村园林建设工作当然也要将这项原则贯彻到底。我国的农村园林建设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非常符合我国发展的国情。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园林化建设水平还非常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园林规划单位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规划空间和弹性余地。又由于农村园林建设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所以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农民朋友的切合实际的需求和切身感受。最好在进行规划之前,做一个面向广大农民的问卷调查,集思广益,广泛争取农民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农村园林建设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2.2珍惜耕地,节约资源

农村园林规划,主要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农民企业生产区和农民生活区。耕地部分的建设,不要对良田有太大的改动,尽量不占用耕地。提高对空闲土地的利用率和绿化覆盖率。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以美化环境为目的,还应该本着经济、高效的原则,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态效益。

2.3充分考虑当地特色景观,因势利导 我国许多的农

村地区,本身就置身于山水环绕间,已经别具一格。类似于这样的农村园林化建设,就可以以其自身优势为主体,进行一些必要的人工景观予以辅助,这样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经济价值。对于靠近镇、乡中心的村落,则可以考虑同城市园林规划水准建设。

2.4合理安排绿色景观,因地制宜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全国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条件、水土等的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植物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所以规划人员应该充分考虑树木品种所具备的特性,以选择最适宜的物种进行栽植。

2.5体现规律性、系统性

农村园林建设应该根据一定的规律加以实施。我国农村的园林建设工作大多都处于初期阶段,全面的工作需要进行细致的划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实现对农村的全面覆盖。农村园林建设,特别要考虑生态效益,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农村园林建设工作的最终目标。

3.结语

农村园林建设工作应该与城市园林建设工作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但是农村园林建设工作应该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征,不可以一味对城市建设工作模仿和照抄照搬。在具体的规划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针对各个地区农村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同时,规划人员也要注意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于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古建筑物应该予以保留,供后人瞻仰。大力加强农村园林建设,使农村风貌独具特色,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科]

【参考文献】

[1]欧斌,楼浙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的特点与技术.江西林业科技,2006(04).

[2]谢善雄,欧斌.新农村建设中绿化树种的选择[J].江西林业科技,2005(04).

上一篇:我的家乡日记100字下一篇: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设计(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