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

2024-07-12

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精选11篇)

1.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一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归纳:

1、诗人用月不能总圆人不能总欢在这里来宽慰自己,表现他政治上虽受到打击但是也不能消沉颓废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诗人希望彼此能情谊深长,在相隔很远的地方仍能共享美好月色的幸福(祝愿人们生活幸福)的诗句;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记承天寺夜游》中间接描写月光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

5、“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二

初中语文大纲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 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不写错别字”等等。而名家名篇名句的记诵默写能较好的实现大纲诸如此类的要求, 而且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 它能够检测出学生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 同时, 这一考点还能检测出考生的归纳、联想、迁移等能力, 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二、命题方向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教育部中考《指导意见》关于“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烦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的规定, 背诵默写的题型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来说, 除根据诗词或课文语句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的形式外, 近年来, 背诵默写的形式会继续沿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

三、题型分析

例一:对句默写式

⑴但愿人长久, ______。⑵_______, 若出其里。

提示:对句默写式也就是通过回忆直接默写的形式, 它是这一题型最初阶段的主导形式, 往往直接指定某篇诗词或段落, 或者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 要求填写出所衔接的下句或上句。这种形式是这一考点中难度最小的, 只要你按课文要求背诵记忆过了, 且记得完全正确, 就可以得分。⑴的答案为:千里共婵娟。⑵的答案为:星汉灿烂。

例二:理解限定式

⑶《<孟子>二章》中, 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理解限定式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模式, 这种形式为这一考点增添了许多新意。这类题型内容涉及面广, 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 题目也比较灵活, 较好地体现了“加强综合,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 (《大纲》) 的语文教改大趋势, 因此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强劲发展势头。⑶的答案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例三:相关联想式

⑷《陋室铭》中的与“时人莫小池中水, 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⑸为亲友送行, 如果用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会显得伤感;不如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互相慰勉之情。

提示:这类题型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比较灵活、思维难度更大的试题, 它要求学生首先必须确切理解所提供的诗句的含义, 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 或就其内容或意境等进行相似性的联想, 或根据其要求展开反向思维, 从而写出所需的句子。⑷为相似联想的题型, 答案为: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⑸为反向联想的题型, 答案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例四:结构解读式

⑹《捕蛇者说》一文中, 深刻而形象地点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沁园春?雪》这首诗的结构分上下阕, 中间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语句是________, _______。

提示:近年来, 填空默写题已从单纯检测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扩展深入到对结构、修辞和表达方式等的理解检测。⑹的答案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⑺的答案为: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例五:分析归纳式

⑻《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春) □□□□□□ (夏) □□□□□□

⑼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说他“僵卧孤村不自哀”, 原因是他“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类题型要求学生既要准确地背诵古诗文, 又要弄清古诗文的含义, 并针对题目要求, 对古诗文进行综合分析, 必须善于充分把握和利用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来展开思路, 寻求答案。⑻题要抓住题干中“山间春夏景色”, 结合课文中描写春天和夏天景色特点的句子, 就不难发现答案为: (春) 野芳发而幽香, (夏) 佳木秀而繁阴。⑼题的题干写出了作者陆游在“僵卧孤村”的困境中却“不自哀”, 为什么呢?下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作者爱国的情怀, 就是“不自哀”原因, 也就是本题的答案了。

例六:整体阅读式:

⑽《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强调背诵默写的主要目的, 在于激励同学们多积累、多运用名家名句, 丰富语言积淀, 提高文化素养。因此, 在记忆时不能投机取巧, 偷工减料, 只记个别名句, 而应不折不扣地熟读记忆课本要求背诵的100多篇 (首) 名家名篇。整体阅读这一题型就能够检测考生是否按要求不折不扣地背诵课文了, 还能检测考生的综合运用、分析理解的能力。⑽的答案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例七:迁移运用式

⑾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肆意篡改历史, 美化侵略, 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 真是:“□□□□□, □□□□□。”

提示:这种题型往往要求填写出适合于某种语境的句子, 它含有很强的知识迁移运用的意味, 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好形式。这类题目要答得贴切, 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语境, 这样才会引用得恰到好处, 而不到于隔靴搔痒或风马牛不相及。其次, 对所要引述填写的名句也应当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和一般用法, 这样才能做到既准确恰当, 又增添文采。⑾的答案为: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例八:探究运用式

⑿《社戏》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的表现手法与《沁园春?雪》中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一样。

提示:这类题型也是考察考生对所记忆背诵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要求考生不但能分析领会题干中给出的语句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还能进一步运用在新的语境中, 学以致用的意味更浓。⒂的答案为: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例九:积累发散式

⒀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如曹操的“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现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 任选两项进行默写。

陈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⒁体现诗人对国家忠诚的诗句有很多, 请试举一例:

提示:这类题都是比较典型的开放性试题, 其特点是, 没有唯一的、固定不变的答案。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 有所选择地写出若干句符合题意的答案来。不过应该尽量填写自己最有把握又比较简短的句子, 注意不写错别字。⒀如: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⒁如: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例十:欣赏提示式

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 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惆怅之情。请根据此词, 试写出一首作者思乡之情的词或诗。

⒃“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写出“杏花"与春天特征的密切关系, 营造了春天气氛。请你再写出有关杏花与春雨有联系的诗句。

3.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三

目前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是在继承了前几次关于语文知识问题讨论成果的基础上的深化与延伸,其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接受了“知识分类”,突破了过去单一的知识类型认识。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角度出发,陈述性知识: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可以记忆获得,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地提取知识,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的方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是一套范式的操作步骤,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可以通过熟练来获得。语文中的写作也属此类。

一、中考语文中的陈述性知识复习策略

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本质是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命题的网络,以命题、形象和线性序列的形式来表征。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用于区别、辨别事物。这种知识比较容易获得,也比较容易修正。在语文课程中这类知识一般可通过记忆获得。

中考语文分三大板块:文言文,现代文,写作。而每一块都涉及到陈述性知识,如汉字知识、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语法修辞知识、文体知识、等。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呢?

运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学说:在复习中运用学习的组织原则:其一,逐渐分化原则:所给知识都是从最大概念到各具体小概念。如在复习文体知识时,先将其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细分记叙的顺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可再分为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描写可以再展开成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再展开成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其二,整合协调原则:教师在一定时间教学之后,对知识进行有规律的整理,“打包”。记住原理,积极遗忘,不要管过于冗余的材料。笔者认为用知识树,或脑图的形式呈现,用个性化的图标,或不同色彩标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中考语文中的程序性知识复习策略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它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本质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在中考中实际涉及最多的就是文言文的总结启示。现代文中的品词品句、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段落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意义、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以及写作。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称为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它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身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如某学生能借助汉字表义的特点记默写中的常错字:《山居秋暝》是日字旁,是傍晚的意思。而“目似瞑”的瞑则是目字旁。这个学生采用偏旁表义的方法区分形近字,提高自己记忆古诗词字句的效率,这就是一种记忆字形的策略性知识。

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即处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识,称为智慧技能。加涅将智慧技能分为五个亚类。1.辨别:区分事物之间差异的能力。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指出材料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类比”还是“对比”,修辞是“设问”还是“反问”。2.具体概念: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同类物体。如学生阅读文章后能一一指出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3.定义性概念:运用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对事物分类。如学生能将词语按词性、感情色彩要求归类。4.规则:运用单一规则办事。如运用举例子或列数字的方法写说明文。5.高级规则:同时运用几条规则办事。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作文,要运用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这些知识在中考中主要出现在阅读写作部分,在运用复述强化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冗余效应原则,尽可能降低目标的明确性。提供大量有质量的样例学习。再如写作指导,让学生阅读好的文章,准备素材,反复修改素材。再根据中心使用不同的素材。交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如:首尾呼应。开头结尾。主要抓修改,及时反馈。又如当学生面临一项写作任务时,“如何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保持浓厚的兴趣、旺盛的精力、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如何确定查阅资料的手段、资料的取舍、删减或添加,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既定的任务。这些不仅涉及运用一些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还包括计划监控、资源管理、元认知调节等学习策略。”

运用知识分类学说可以更好的提高初三复习的效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J].人民教育,2006,(5).

[3]熊德勇.基于“知识分类学说”的语文知识观辨析[J].语文学刊,2007,(24)

[4]张青民,潘洪建.语文知识分类与教学方式选择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5,(2).

4.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四

一、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三.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四.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五.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六.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七.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八.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十.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十一.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十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十四.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十五.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十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十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十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十九.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二十.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二十一.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二十二 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二十三.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二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二十五.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二十六.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十七.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阅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提出,有的文章在引述一段话或一件事后才提出论点,出有的文章全文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

2、论据。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论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地理解这些无可辩驳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同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正确的最好验证。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更有力,更生动,更形象。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事实论证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使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引用论证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常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对比论证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结构。议论文最常见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式结构,即“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模式。也有的议论文是“总——分”式或“分——总”式结构的,这样的议论文较为少见。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并列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以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为“记叙——议论”两部分的结构等。

5、语言。议论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严密,感情鲜明。要重视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议论文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中心论点,要注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及反语、感叹、祁使、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联关和联系。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因此对句子的理解和搞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对段落理解的基础。名段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又都是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所以对文中重点段落的阅读,搞清重点段落与其它段落之间的关系,就带动了对全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阅读的复习

1、说明文文体知识:(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①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②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4)说明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5)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①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

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②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③列数子

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④作比较

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⑤画图表

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⑥下定义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⑦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⑧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

(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2、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其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1)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要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

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长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④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⑤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2)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来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3)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①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作用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②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般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防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有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4)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①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由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去呈辐射式„„顺次对事物进行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进行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

②时间顺序。这是指按时间的先后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以事物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而有的是以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件物品制作的步骤或某种东西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种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令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5.中考语文重要知识点 篇五

初中阶段常考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句式。文言文翻译遵从的原则是准确无误,忠于原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于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3. 记叙文阅读:首先要掌握传统题型:概括题、赏析题、理解题和发散题。这四类题型都有对应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出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

6.有关于中考语文知识点 篇六

(2)比喻形容法:有些词不好下定义,就用形容和比喻加以说明。如“褴褛”形容衣衫破烂;“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境遇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3)合成法:先逐词解释,后综合概括。如,谨严:谨慎严密。肆虐:任意地干残暴的事。肆,任意地干;虐,残暴。?

(4)对换法:用熟悉的、已懂的词语来解释不懂的词,或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解释。如,崎岖:不平坦。阑干:栏杆。?

(5)探源法:指出词的来源,说明它的原义,进而辨明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如,一鼓作气:(引义、原义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把事情干完。?

(6)意符法:就是利用形声字的意符来释词。如“门可罗雀”的“罗”字义符为“四”即“网”,其义为“门前可以张网捉雀”,形容门庭冷落。?

7.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七

【考点透析】There be句型表示某处有某物,主语在be之后,be用单数还是复数由主语的数决定, 主语是单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用is, 主语是复数名词则用are,如果主语不止一个时,be要与它最近的主语在数上保持一致。如:

There is a book and some pens on the desk. 书桌上有一本书和几支钢笔。

【中考真题】1. There ____ many students in the library after school every day.(09北京)

A. hasB. haveC. isD. are

2. There ____ a post office and two hotels near here.(09新疆)

A. isB. areC. hasD. have

【答案及简析】1.D 题中主语students为可数名词复数,故用are。2.A There be引导的句子,be动词遵循就近原则,即与最近的主语保持一致,此题最近的主语a post office是单数,故选is。

Ⅱ. 祈使句

【考点透析】1. 祈使句多为无主句,动词原形位于句首,表示请求、命令、劝告等。否定形式通常在谓语动词前加Don’t。如:Don’t open the door. It’s cold outside. 不要开门,外面很冷。2.let引导的祈使句,其后的动词用原形。如:Let’s go home. 咱们回家吧。

【中考真题】1. Let’s ____ play in the street. Father tells me ____ do so. (09广东)

A. not to; not toB. not; not toC. don’t; to notD. not to; don’t

2. ____ this kind of peach, and you will like it. (08芜湖)

A. To tryB. TryingC. TryD. Tried

【答案及简析】1.B Let’s +动词原形;tell sb. to do,均为固定结构,题意“我们不要在街上玩,爸爸告诉我不要那么做”。2.C “试试这种桃子,你会喜欢的”。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建议或劝告。故选C。

Ⅲ. 特殊疑问句

【考点透析】1.以疑问词开头的疑问句,叫特殊疑问句。如:

Where is Tom from? 汤姆是什么地方的人?

Why does he come late? 他为什么迟到?

2.疑问词作主语或主语的修饰语,用陈述语序;其余情况都用疑问语序,即“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如:

Who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谁是你们的英语老师?(who作主语)

——Why do you like pandas? 你为什么喜欢熊猫?(why作状语)

——Because they are cute. 因为它们可爱。

【中考真题】1. ——____ do you look so athletic?

——Because I exercise at least five days a week.(09太原)

A. WhereB. WhenC. Why

2. ——____ do you want ____ for a party?

——Let’s ask Peter for advice. He knows all the parks in this city. (09 成都)

A. What; to buyB. Where; to goC. How ; to start

3. ——____ won the 100th gold at the Olympics for China?

——Zhang Yining. She’s from Beijing. (09 北京)

A. WhoB. WhatC. WhenD. Where

4. “____ are you going on a visit to Beijing?” “We’ll drive there.” (09 黔东南州)

A. WhenB. HowC. Why

【答案及简析】1.C由答句Because可知这里应用Why进行提问。2.B由题意“你到哪儿去聚会?”可知问的是地点,故选B。3.A根据题意“谁为中国获得了第100枚奥运金牌?”“北京的张怡宁。”可知用Who。4.B根据答语“我们开车去那儿”可知是询问方式,故用How。

Ⅳ. 一般现在时态

【考点透析】1.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习惯或现在的状态,常与often, sometimes, usually, seldom(很少),every day连用。如:

I get up at 5:00 every morning. 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

2.谓语动词用原形,但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一般加-s/-es。如:

He studies English hard. 他努力学习英语。

【中考真题】1. “Does Alice often work until 2 am?” “No, she ____ does.” (09 沈阳)

A. nearlyB. certainly C. seldomD. always

2. “What does your sister like doing in her spare time?” “She ____ watching TV.”

(09 武汉)

A. likesB. likedC. has likedD. had liked

【答案及简析】1.C由答语No可知为否定,seldom does表示Alice很少工作到凌晨2点。 2.A问句为一般现在时态,故答句也用一般现在时态,主语是she,故选likes。

Ⅴ. 现在进行时态

【考点透析】1.表示此时此刻或现阶段正在进行的动作。由“助动词am/is/are+v-ing形式”构成。如:

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now. 我们正在上英语课。

2.常用提示语有:Look!Listen!now, these days等。如:

They are working on the farm these days. 这些天他们一直在农场劳动。

【中考真题】1. ——Where is my dad, Mum?

——Oh, he ____ Xiao Shenyang’s video in the bedroom. (09 芜湖)

A. watches B. watchC. has watchedD. is watching

2. Look!The workers ____ a bridge over the river.(09 南宁)

A. buildB. built C. will buildD. are building

【答案及简析】1.D 说此话时爸爸正在看小沈阳的视频,用现在进行时态,故选is watching。2.D 由提示语Look!可断定用现在进行时态,故用are building。

Ⅵ. 询问天气及其他

【考点透析】1.询问天气状况,可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或How is the weather…?答语用It’s+表示天气状况的词。如:

“How’s the weather?” “It’s fine.” “天气怎么样?” “晴。”

2. Thanks for/Thank you for doing sth. 感谢某人做某事。介词for后接动词时必须用v-ing形式。如: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谢谢你把情况告诉我。

【中考真题】1. “Hey, Peter. How is the weather in your city now?” “____.” (09济南)

A. It’s cloudy B. It’s fastC. It’s cheap D. It’s short

2. “Thank you very much ____ helping me.” “Not at all.” (08 巴中)

A. forB. ofC. to

8.中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篇八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 “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0xx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 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

9.中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 篇九

近几年的中考题,考查范围较广泛,要求按时代了解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按国籍了解外国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悉基本篇目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作品出处及评价,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一般体裁常识的阅读要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格式,以及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

要掌握好文学常识,要做到能抓住主要内容,识记完整准确,经常复习,同遗忘做斗争。

10.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知识点 篇十

《北京市中考说明》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考试的要求:

(1)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句意,能将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1、2识记能力3、理解概括能力

《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言文篇目

偏重写人:

1.《曹刿论战》

2.《扁鹊见蔡桓公》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陈涉世家》(10年)

偏重写事:

5.《桃花源记》(07年)

6.《记承天寺夜游》

7.《送东阳马生序》

偏重写景:

8.《岳阳楼记》(08年)

9.《小石潭记》

10.《醉翁亭记》

11.《三峡》

偏重议论: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09年)

13.《鱼我所欲也》

14.《读〈孟尝君传〉》

15.《陋室铭》

16.《出师表》(写事议论)

识记―词语、句子翻译

1.准确掌握《中考说明》规定的16篇文言文的翻译,尤其是一些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的句子(倒装、被动、省略、判断句等)

11.中考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十一

一、如何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针对国家或者某地应如何发展的问题均可参考以下答案)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同社会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注:为使答案更全面可适当加上民主政治建设,法律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二、针对国家或地方做某某事情的意义或者作用可参考以下答案: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注:视情况采用,假若题目说的是某一方面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问题,则最好在环境方面的意义多着笔墨)

三、凡是涉及应如何做,如何防止某些不好事情的发生可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组织答案。(视情况选择某个角度或多个角度)

国家——制定完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四、关于对某事情的认识、看法或体会的问题——可按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及应怎样做的思路组织答案。

关于某事情(漫画或者图表)说明了什么的问题——简要概括说明的意思后要加上应怎样做的答案。

五、关于举行某活动的发言提纲:

1、举行此次活动的目的;

2、举行此次活动的意义;

3、我们在此次活动中应做的工作;

4、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题意说)

六、其他一些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某某问题或国家在某方面加大力度的原因。(专题P2“为什么要重视三农问题”)

国家、农村或某地发生巨变或取得某成绩的原因。(专题P5“家乡巨变的原因”)

对取得某项成绩(如神

6、申奥、三峡工程、基因工程)的认识。(专题P6神州6成功发射的原因)

为什么要科技创新?如何科技创新?

为什么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如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专题P5)

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建设?

如何发展民主政治?

我国的国情问题(主要矛盾、人口、资源、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关家庭责任、学校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的内容。

有关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与青少年权利相关的法律有:《宪法》(规定我们所有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婚姻法》(规定父母要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

总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社会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公民在履行义务时应做到:法律所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所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所禁止的,坚决不做。

对2008年奥运会主题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认识。

1、实行对外开放市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口号体现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的历史潮流。(同一世界中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和平与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经贸交流与合作问题)

3、口号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福娃”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表现了我们多民族大家庭的文化特点,请你谈发展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

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

3、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人身权

1、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身体不受非法搜查、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3、住宅不受非法侵犯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我们的权利受侵犯应如何做:

1、提高法律意识,依法自律,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育;

2、权利被侵犯,要告知父母和老师;

3、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婚姻自由(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2、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1)未成年人有受父母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

(2)成年子女对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包括物质赡养和精神慰籍)

1、子女有请求父母履行义务的权利;

2、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以得到合理解决

1、一般由有关部门调解,调解不成时由法院判决;

2、对拒绝赡养父母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和法律制裁

受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分别应承担的责任见提纲)家长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可采取一下措施:

1、积极向父母宣传义务教育法;

2、寻求居委会(村委会)帮助或行政干预;

3、用法律手段维护。

消费方面的权利 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最基本)

消费者对商品真实情况的知悉权

对商品的自主选择权

公平交易权

依法求偿权

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1、与生产者或销售者协商解决;

2、向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

3、向工商行政部门投诉;

4、向法院提起申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合法财产权 占有权(拥有财产)使用权(使用财产的功能)

收益权(获得收益)民事法律手段(最普遍):公民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所有权,恢复原状、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刑事法律手段(最严厉最有效):打击抢劫、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

政治权利和义务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批评建议权

言论自由权

游行示威权

结社自由权 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1、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

2、给有关国家机关打电话,写信;

3、向新闻媒体反映情况。

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不能硬拼蛮干,要用最少的损失来制止违法行为。如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了解歹徒的去向,及时拨打“110”电话,保护好违法犯罪现场和各种证据;

2、揭发检举、正当防卫是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有力武器。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P36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初中知识点总结

Ⅰ、我在成长

一、认识自我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应该懂得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了解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1.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2)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的美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3)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2.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变化。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特殊生理现象,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2)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力量调控心理矛盾。①向老师、家长、亲友等寻求帮助。②自己也要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身心协调发展,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3.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1)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最基本的情绪有四大类:喜、怒、哀、惧。

(2)情绪犹如双刃剑。一方面,情绪对人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对人也有消极影响。

(3)调节情绪的方法:①注意转移法、②合理发泄法、③理智控制法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个人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

4.正确对待挫折。

(1)挫折具有两面性。①挫折一方面使人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②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2)战胜挫折的方法: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正确地认识挫折,冷静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找到有效的对应方法;③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开拓进取;④学会自我疏导,善于自我排解;⑤请求帮助。

5.磨砺意志,学会坚强。

(1)意志坚强的作用:①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作出正确的选择,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②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③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战胜学习、工作中的惰性,从而成就大业。

(2)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①树立明确的目标;②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③应善于管理自己;④要自觉地、主动地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二、自尊自强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应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热爱生活;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1)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2)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3)珍爱我们的生命:①永不放弃生的希望;②肯定生命、尊重生命、③延伸生命的价值。

2.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1)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2)善于尊重他人。①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②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具体做到:A、善于欣赏、接纳他人;B、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C、理智地尊重他人。

3.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①看到自己的进步与长处。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②增强信心与实力: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③自信是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客观的自我表现评价,是一种科学的进取精神和冷静的态度,是遇到困难永不低头的巨大精神力量。

(2)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4.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1)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人生需要自立,学习自立既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

(3)青少年应怎样培养自立能力:①拒绝和摒弃依赖思想,走向自立的人生;②明确自主与自立的关系,学会独立地生活、学习,自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③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5.发扬自强精神,做自强不息的青少年。

(1)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2)自强的作用:①自强是进取的动力。②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③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炼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强的精神:①树立坚定的理想——自强的航标:②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③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

三、交往与沟通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应该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往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克服消极逆反心理,与父母平等沟通。

(1)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和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因消极的逆反心理导致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不仅是惩罚了自己,也是对父母的伤害。

(2)与父母进行平等沟通,是辨明是非、寻求最佳结果的过程。

有效沟通要掌握基本要领:①彼此了解是前提;②尊重理解是关键;③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④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⑤沟通的核心是以爱的方式对待父母。

(3)如何孝敬父母:①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②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这些要求去做。③孝敬父母表现在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2.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

(1)意义: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我们就会①接触更多的人,分享更多的经验和快乐,同时也会被更多的人接纳;②积极交往,友谊之树立才会枝繁叶茂;③开放自我,我们的性格才会更开朗,人生才能更精彩。

(2)男女同学之间进行正常健康交往的方法:①既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②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需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③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的能力。④男女生之间的交往,还应该做到严格自律,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不做违背道德法律的事。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

(1)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2)积极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①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③原谅教师的错误,用恰当的方式指出教师的错误是对老师的尊重;④礼貌待师;注意场合;勿失分寸等。

4.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1)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2)礼貌的重要性: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3)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5.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合作与竞争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

(2)我们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①“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的原则;②我们应在与他人竞争中学会欣赏、学会合作、学会共享;③“在竞争中合作”需要我们形成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形成的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

(3)我们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①在合作中竞争要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②在合作中竞争的目的是取长补短、携手共进。③在合作竞争要勇于超越自我,共同进步,不以成败论英雄,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

四、交往的品德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应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1、孝敬父母长辈。

(1)父母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①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为家长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待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3)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

2、努力做诚信的人。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①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②诚实的核心是践约守信。③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

(2)怎样才能做个诚信的人:①遵守诚信的守则:第一,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第二,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第三,在情与法的冲突中,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②讲究诚信的智慧,把理解诚信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诚信的选择。③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例如,不撒谎、不抄袭同学的作业、考试不作弊、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3、增强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

(1)人生来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2)在社会生活中,弱势群体的平等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我们应当平等对待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自学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尊重他人,尊重社会。(1)尊重他人,要求我们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2)尊重社会,主要表现在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和维护权利等方面。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尊重。

5、理解、尊重和正确对待不同的文化与习俗。(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差异?①对待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②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的继承。③珍爱自己民族的精神家园,继承、保护、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五、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学会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1、正确认识好奇心理与从众心理。

(1)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助于学习、思考以及科学发现;

(2)众心理,我们要认真分析,不能随意盲从。盲目从众,跟着“群体”参加无意义甚至对身心有害的活动,会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理智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

(1)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①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②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使焦虑不断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2)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压力,学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

(3)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从容面对考试。应该做到:①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②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③增强自身实力。

3、关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1)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利益,个人应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2)关爱集体的表现: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千方百计的努力,为集体排忧解难;③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Ⅱ、法律与我同行

一、学法用法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1.什么是法律?

(1)法律的含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特征: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法律的作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国家生活的保障;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2.违法行为

(1)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2)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制责任。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1)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学校保护,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

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4.如何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1)国家、社会角度:A、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国度,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B、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C、政府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高雅的活动场所。D、需要国家和社会组织用法律来教育和规范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全面优化社会环境,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学校角度:A、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B、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C、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D、组织开展有益的活动,提供有益的活动场所与设施

(3)家庭角度:A、父母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引导子女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B、还要配合学校和社会努力把子女培养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青少年:

一、加强自我防范,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一定要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二、学会自我保护,青少年不仅需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勇气,也要有保护自己的智慧和方法。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斗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许多事实告诉我们,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运用法律保护自己:A、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益手段B、诉讼手段,勇敢地到人民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5.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1)我国法律规定:吸毒违法,贩毒有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和“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列为严重不良行为。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电子海洛因”,侵蚀和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邪教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毒瘤。

(2)如何抵制不良诱惑:①避开诱因法;②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③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④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⑤联想后果法;⑥请人监督法

二、权利与义务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2)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3)如何忠实履行义务?

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监督不做。

2、维护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1)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

(2)维权途径: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者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①诉讼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②非诉讼方式:a.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b.寻求当地居(村)民委员会帮助;c.寻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或者妇联帮助;d.寻求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帮助。

(3)履行受教育义务,珍惜受教育机会。

①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的是:a.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b.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c.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两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1)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人格权的首位。

(2)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

(3)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国家的未来,其生命和健康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4)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具体做到:①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②在患病时及时医治;③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5)关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①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生命。②任何人不得故意或者果实造成他人受伤、生病,因为这是侵害健康权的行为。③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做一个既遵守法律又乐于助人的人。

4、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1)人格尊严是人格权的核心权利,集中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当我们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5、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

(1)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2)维护隐私权的意义: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3)如何尊重和维护他人的隐私权:①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②需要强化责任和信誉意识。

(4)如何尊重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当隐私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的维权方式:①通过非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a.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b.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c.与当事人协商和解;②通过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加把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④在向熟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

6、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

(1)在我国,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

(2)当我们的经济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增强维权意识,学会依靠社会力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7、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消费者依法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各项权益。(2)如何培养消费着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①消费者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尽量不给不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②在侵权行为发生以后,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使不法经营者显露原形,受到惩治。

(3)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途径。

①非诉讼方式:a.与经营者协商和解;b.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c.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②诉讼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律与社会秩序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遍法律更严格。

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有:公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途径:①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情况,提出批评和建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②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③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工具进行监督。

(3)公民怎样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我们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

①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或没有正确履行他们的职责时,与向他们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②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失职,违法行为时,有举报、揭发的权利。③当我们自己或亲人、朋友遭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公正对待时,有依照法律规定讨回公道的权利。

④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的权利。III、承担责任

融入社会

一、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从而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要努力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1.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

(1)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

(2)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理智地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①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程度的公平;②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价值观念;③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同时,还要认识到自己遇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不公平。

3.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

4.提高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能力,自觉遵守社会制度和规则。

(1)含义:①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②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

(2)遵守社会规则与秩序:

正义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5.做有正义感的人。

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1)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的方式,奋起抗争;(2)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3)我们未成年人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6.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2)责任来自于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3)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角色意味着承担不同的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第一单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国策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2)特征: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我国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国家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②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4)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就要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③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适合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2.维护民族团结。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③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a.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b.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c.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1)一国两制的含义: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3)结论: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②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③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为实现祖国统一,青少年应该:①积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反对“台独”;②努力学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主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2)公有制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①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②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4)我国基本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振兴国家的战略和国策。

1.科学发展观点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必要性:①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怎样实施:①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②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③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2)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此外,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3)影响: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①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③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4.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严峻的资源形势: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2)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3)观点: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4)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含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2)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怎样实施: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6.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①我国科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③有利于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3)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4)怎样实施科教兴国:①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5)青少年该怎么做:

①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要主义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a.刻苦学习,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b.要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c.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d.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四个尊重”:

(1)内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目的:为了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重要性:①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发展和孕育人才、凝聚和提供创造力的源泉。②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③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④创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驱力。

(4)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①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人民生活才会越来越富裕,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

2.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帮带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特点: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2)奋斗目标(或21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国家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4)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④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⑥坚持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⑦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⑧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民主政治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2)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3)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4.依法治国:

(1)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依法治国的意义:①才能加强党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的领导核心,巩固党的地位;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和公民该怎么做?

①每个公民都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②政府:要依法行政

重要性:政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成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1.先进文化:

(1)含义: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3)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4)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和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②我们要继承和吸纳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

(2)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③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3)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包出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4).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③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女里,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4.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1)艰苦奋斗精神:①艰苦奋斗的精神又集中体现为艰苦创业的精神;②艰苦创业精神是人们成就任何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③具有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崇高思想境界;④进行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2)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①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②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距离。③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④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⑤贫困人口为数还不少;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夜里增大。⑦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年个斤毫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⑧我国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总体来说,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5.我们的共同理想。

(1)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上一篇:学校见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全县农村工作暨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