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语文课件

2024-10-15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课件(精选7篇)

1.沪教版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一

《高山流水》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课文以高山流水为线索,对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进行了描写,很感人。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从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是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课文用“按捺不住”、“猛地站了起来”、“拉着子期的手”等等的描写表现伯牙遇到知音后那种兴奋和激动的心情;用“失声痛哭”、“噙着眼泪”、“长叹”等描写则表现伯牙痛失知己后无比悲痛的心情,使孩子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懂得应该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沪教版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二

一、关于催化剂概念的表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37页关于催化剂的概念, 第五行“这种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反应速率”中的“增大”, 我认为表述为“改变”更为妥当。因为催化剂包括正催化剂和负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同样称为催化剂。湘教版教材上册114页和人教版教材上册38页对催化剂的表述均较严谨。

二、关于二氧化碳状态变化的叙述

固体二氧化碳就是我们常说的“干冰”, 在常压下, 温度高于-78℃时, 雪花状的固体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显然, 这种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上称为“升华”。而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41页二氧化碳状态变化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干冰在气化时要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中的“气化”应改为“升华”更为妥当。因为“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物理现象。原句的表述虽然使用了“气化”而非“汽化”, 但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湘教版教材上册39页和人教版教材上册115页对此内容的表述均无疑义。

三、关于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记述

20℃时,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如出一辙地转载、复制和沿用。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258页附录四也毫无例外。笔者认为对碳酸的挥发性有待推敲、商榷。据调查和分析, 挥发性酸是指逸出溶液后还保留酸分子形式的酸, 挥发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而碳酸逸出溶液的气体是CO2而不是H2CO3, 它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 笔者认为严格说来, H2CO3是不稳定性酸并不是挥发性酸。

四、关于氯化钠的形成的微观图示的描述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 (Na+) , 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Cl-) , 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了氯化钠。但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9页图3-16对此过程的微观描述显示: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明显比钠原子小。这是对的, 因为根据原子、离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知:电子层数越多, 粒子的半径越大。而构成氯化钠的氯离子应大于氯原子, 这是因为当粒子的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相同, 核外电子数不同时, 核外电子数越多, 粒子的半径就越大。因为在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相同的前提下, 核外电子数越多, 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逐渐增大, 结果导致粒子半径不断增大。因此, 氯离子应大于氯原子。但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9页图3-16对此过程的微观描述显示:氯原子与氯离子大小相等。这一点运用化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笔者建议将此微观图示加以修正。

五、关于原子的客观存在的描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6页图3-12, 据本教材介绍, 这是国际上借助扫描隧道技术在铜的表面上镶嵌48个铁原子, 并将其排列成一个圆形图像。教材中取用该图像是借以说明原子的客观存在及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笔者所不解的是, 为什么要在铜的表面上镶嵌48个铁原子而不是铜原子呢?而湘教版教材上册61页图3-11恰恰取用了同样的这个图像, 却注释为“STM观察到的48个铜原子的图像”, 这个注释与本人的想法一致。但这究竟是两幅图还是一幅图?该图像中到底是铁原子还是铜原子?这些似乎与运用该图像的用意无关紧要, 但基于科学的求真、求实的严谨性, 归属于一个确凿的注释显得很有必要。

六、关于元素周期表示例的阐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49页附录四和下册259页附录五出现了两次元素周期表。表中以氧为例, 说明了每小格代表的元素、元素符号及相关数字的含义。但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出现了差错。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与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所在的表格背景不一致。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所标识的是金属元素的颜色, 而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因此, 应将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由深蓝色改为淡蓝色为宜。

七、关于中和反应中的“中和”的表述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也就是说, 中和反应的反应物要求是一酸一碱。但沪教版教材有两处在运用“中和”这一化学术语时稍显随意, 忽略了对中和反应概念的顾及而缺乏学科术语的严谨性。第一处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46页附录二最后一段倒数第三行:“如不慎将较多量的酸 (或碱) 液泼在实验台上, 应立即用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 (或稀醋酸) 中和……”中的“中和”笔者认为欠妥。因为, 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是酸和盐发生反应, 因此不是中和反应。第二处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204页练习与实践栏目中的第5题:“蒸馒头、炸油条常要用小苏打 (NaHCO3) 或纯碱, 它既可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 又能起发泡作用。怎样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本题中也使用了“中和”这一化学术语。同样, 题目中所涉及的“小苏打 (NaHCO3) ”和“纯碱”均属于盐, 它们和酸反应不能断定为中和反应。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两处“中和”术语的运用均有待推敲商讨。

八、关于物质或溶液颜色的图示描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154页图6-3中的第二支试管内盛装的是硫酸铜溶液。教材中所显示的颜色为绿色, 这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际颜色为蓝色不一致。该图的用意在于介绍三种带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因此, 颜色的真实、匹配很重要。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0页图3-3a中第三个烧杯颜色改为红色更为客观。

九、关于铁生锈数据的统计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26页第一行“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 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一句中的“十分之一”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8页最后一段第三至第五行所述的“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不相吻合。而九年级化学湘教版教材下册第50页第一自然段第一至第二行对此内容的叙述则为25%~40%。如果上述三个数据都是可靠的话, 那么原因应该在于数据统计的时间不同。因此, 笔者查阅并考证了上述三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时间, 分别为人教版2006年出版, 湘教版2008年出版, 沪教版2008年4月修订出版。基于此, 沪教版的“十分之一”仍有待考究。

3.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篇三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4.沪教版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四

(第七册)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积累前后字能互相颠倒的词语,并了解在不同语境里读法不同、意思不同的规则。

2、阅读短文,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出问题,并领会句子的含义,学会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完整,也能正确选择。

3、收集生活中有关自己成长的故事,体会“生命如同故事”这句话的内涵,了解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熟记有关生命与健康的名人名言。

4、学会用钢笔抄写句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会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完整,能正确选择下半句。

2、阅读短文,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

3、根据短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领会句子的含义,说出自己的感悟。

[课前准备]

1、收集生活中有关自己成长的各种资料(包括故事、照片、物品等)。

2、搜集有关生命与健康的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辨析多音字

1、出示句子,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从带点字中发现了什么。(1)指名学生读句,交流。

(2)归纳: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这四组多音字一个读音表示动作,另一个读音表示一样物品。

2、小组合作仿照课本写多音字,看哪一组写得多。(1)小组交流,优胜者插一面红旗。

二、积累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读。

2、你还知道哪些可以前后颠倒的词语。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欢喜——喜欢;和平——平和;落下——下落;

科学——学科;积累——累积;风暴——暴风; „„

„„

3、师:汉语中有一些组成词语的字一模一样,但颠倒一下顺序意思就完全不同了。仔细观察左右两组,词语颠倒后有什么变化。例:讲演——演讲

算盘——盘算

觉察——察觉

树种——种树 代替——替代

故事——事故 登攀——攀登

愿意——意愿 „„

„„

4、小组读词,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小结归纳:词语颠倒后有的意思是相近的,有的完全成为另外一个新词,要适切运用。

三、在最恰当的句子后面打“√”。

1、审题。选择的句子能使前后半句话正确、完整地表达。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3、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么选择?

4、师小结:两个分句之间是总分关系,后半句是把前半句的意思写具体。因此要细细品位后半句的意思,能不能准确地将前半句说完整。

5、拓展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1)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2)马上就要公布比赛成绩了,我紧张得

。(3)美妙的乐曲响起,观众们。

指名学生交流。

四、读短文,完成练习

1、默读短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学生读短文。交流:有什么问题?

3、师: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选择题,短文重点要告诉我们什么呢?(1)出示选择题,学生口头回答。

(2)齐读:雪花虽然寒冷,但有一颗包容别人,知道温暖的心。

4、短文哪些句子写出了雪花有一颗包容别人,知道温暖的心?(1)交流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

(2)小结:雪花的洁白、晶莹、无暇能掩盖世界上一切邪恶和污秽,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

5、理解句子:雪花,你总是在一切上面的,你总是最洁白的。谁损害你,把你弄脏了,你就溶化了,流着眼泪走开了。

指名学生交流。

6、刚才提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小组内讨论交流。

7、有感情朗读短文。

五、语言实践活动

1、将事先收集的自己成长中的各种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派代表到讲台上交流。

3、评选出心目中最感动的故事(照片、物品等)。

六、熟记名言

师:父母给予了我们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我们应该怎样去珍惜它们呢?

1、出示名言,学生自由读。

例:世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裳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

——蒙 田

可以告诉学生: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健康更重要,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是最美丽的。

2、指名读,说说你对名言的理解或给自己的启示。

3、你还积累过哪些关于生命或健康的名言?

4、读读、背背。

七、练习用钢笔字抄句子

1、学习正确的抄写格式,和标点符号的位置。段前空两格,换行后顶格写。标点符号占一格。

2、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5.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我》教案设计 篇五

课前:自我介绍。我姓谭,至于我的名字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猜出来了。(出生的故事:姗姗来迟)你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呀,谁来介绍一下?今天这节课就让大家用文字来介绍自己的故事。

一、导入

今天这节作文课的题目是《我》,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

外貌、特点,比如说女汉子、爱好、

你们刚才说的这些是不是全都要写到文章里去呢?关键要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我。

要写出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就是自己的特点。

二、写作指导

1、老师朗读四年级学生的一篇范文。

这段作者写的是自己的`什么特点呀?想象力丰富。

这部分作者又写了自己什么特点呢?她的爱好,她会干吗?写校园小说。

2、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就来找一找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们瞧,这是谭老师以前的学生写的,开火车读(我是个胖墩、我有一对小酒窝、我的性子急、我是一个开心果……)

外貌、性格、兴趣、习惯等各个方面,也可以写其他的方面,你有什么和不一样的地方,写下来,每个同学写两个,每个都用一个小短句来写。

3、交流。

4、刚才听了这三位同学的特点,再仔细看看你写的,划掉一个,保留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

5、找八个同学汇报交流你保留的那一个。

6、你那与别人不一样的特点,一定给你带来了不一样的经历或者感受。

出示例文:一个学生根据自己调皮的特点写出的小短文《我》,指名读。

围绕着他的调皮,他有没有写得不清楚的地方?

引导学生找出例文里面的一些问题,并讨论怎么来写(把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写具体)。

7、出示修改后的作文《我》,指名读。

这个事例经小作者的一修改,把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怎么说的都写清楚了。

三、屏幕出示要求,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要求:1、围绕特点,用一件具体的事例表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150字左右。

四、请两名同学上台展示,集体交流。

1、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哪些地方特别能突出她贪吃的特点?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果能把你心里的想法写进去是不是更好了?

2、第二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我们先评这部分的内容,有没有写出她的恐高?哪些地方写出了她的恐高,哪些地方还需要补充。

五、看着板书总结写法,布置作业。

回家后再写自己的一个特点,跟今天写的连起来,加上开头和结尾,就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你。

(四)总结,布置回家作业

板书设计:

(不一样) 做

特点―――经历(感受) 想

6.沪教版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六

感性阅读,是当前许多教师迷恋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教师会以文本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只局限在一篇课文的视域里。

而理性阅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理性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理性阅读的目标诉求———学习文本的表达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言语作品。教师通过设计“听、说、读、背、写”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设定的“言语学习场”,在规范的言语材料中悟得语言的法则、形成自己的语感,并能运用于自己的言语活动———说、写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言语生长。特别是像《黄河的主人》这样的名家名篇,更值得教师去研究言语材料,将作家言语表达的密码揭示给学生。

许多教师教学《黄河的主人》,把教学落脚点放在“品读课文语句,体悟艄公的品质”这个层面上,而对“烘托”这一写法,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笔者在教学时不仅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关注词语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而且将“烘托”的写法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回归。

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描述中,虽没有要求本学段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但是《黄河的主人》所在的单元是四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此时引领学生关注词语的表达作用,领略文本的表达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

目前,教材仍然以情感主题为单元来安排选文,这就更需要每个年段的教师理性地思考每篇课文该让学生学习文本的什么表达方法。比如,一、二年级重点学词学句式,三、四年级重点学段式,五、六年级重点学篇式。如果教材的单元安排能按照语文本体性知识和方法为系列,循序渐进地训练,梯度螺旋地上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愁不提高。

二、理性阅读的方法诉求———显化学习的过程

维果茨基说:“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思维在言语中的具体化,同时也就是对具体表现在言语中的意义结构的改变,也即‘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黄河的主人》一文作者运用的“烘托”的写法,是将与艄公有关的景、物、人与艄公形成对比和映衬,从而突出艄公的形象,是作者比较思维的显现,亦即作者“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

作者的比较思维,给了笔者教学设计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将“比较”这一学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触摸语言文字。由浅入深,从词语比较、语句比较、篇章比较,最后到课外的练笔,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学生学习时间充分,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可以说,比较,是笔者提供给学生打开文本言语密码的一把钥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引领,是学法指导的显性化。

笔者将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呈现如下:

【教学环节1】词语比较,在句式表达中巩固理解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先考考你们对词语掌握的程度。谁来读这两个词?

生(读):胆战心惊、提心吊胆。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词的意思比较相近,都是形容比较害怕。

师:再比较,它们的程度一样吗?

生:“提心吊胆”应该是微微害怕,“胆战心惊”是十分害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那你会用吗?谁来填一填?(出示练习)

生:手里拿着成绩单,我(提心吊胆)地往家走。走在不到一米宽的悬崖边上,我顿时有一种(胆战心惊)、心跳加速的感觉。

师:请问拿着成绩单,你为什么不填“胆战心惊”?

生:因为拿着成绩单没有那么害怕。

师:那么站在悬崖边为什么胆战心惊?

生:因为悬崖非常高,关系到生命,让我感觉很害怕。

师: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像这样的近义词很多,我们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察觉它们细微的差别,这样才能准确运用。

【教学环节2】语句比较,在合作探究中体悟写法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写艄公的段落。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6和第8自然段。教师出示这两个段落,并用红笔把不是写艄公的句子先去掉(如下图)。

师:和原来的句子比较一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得说出理由。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看法。(学生交流)

生:我觉得“我不禁提心吊胆”不能去掉,因为这和“艄公却很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我觉得“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句话也不能去掉,因为这些乘客以前也坐过,他们知道那个艄公身系乘客的安危,也很熟练,不会有生命危险。衬托出艄公技术高超。

生:乘客既然能表现出谈笑风生的神情,说明他们对这个艄公的技术很放心。

师:平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看到哪些人谈笑风生?

生:我看见一些老奶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生:亲戚朋友们很久没有在一起,团聚的时候谈笑风生。

师:同学们发现,我们说的这些谈笑风生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

生:在安全、悠闲的情况下发生。

师:可是乘客们在哪里?

生:黄河上。

师:从“谈笑风生”这个词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艄公?

生:我看到了一个驾驶技术很好的艄公。如果他的驾驶技术不好,乘客们在船上就有可能提心吊胆。

……

师:说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大家请看,他本来想写的是艄公,可他偏偏不用太多的句子去写艄公,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我”、乘客、黄河、筏子,通过写这些和艄公有关的景、物、人,来为写艄公服务,这种方法叫烘托。(师板书:烘托)

在学生交流自己观点的同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又能体会作者运用“烘托”这一表达方法的妙处。

在学生了解了“烘托”这一表达方法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寻找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也在烘托艄公的品质。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表达,深入体会“烘托”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环节3】篇章比较,在略读训练中强化写法

在学生了解了《黄河的主人》所运用的“烘托”的表达方法之后,笔者又推荐学生读苏联作家尼古拉斯的《大森林的主人》。让学生略读短文,并比较一下,《大森林的主人》和《黄河的主人》的写法一样吗?

学生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明白《大森林的主人》用了很多的篇幅详写了大森林的主人猎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正面描写,而《黄河的主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侧面描写,也就是烘托,从而让学生对烘托与正面描写这两种写法进行区别,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理性阅读的价值诉求———隐形文本的情感

感性阅读执着于文本情感的渲染和品读,其实文本的情感不需要着力去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和濡染。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本所受到的情感熏陶程度是不同的。教师的讲,作用微乎其微。

理性阅读,不是忽略文本的情感主题,而是将情感变成一条暗线,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情感目标———对艄公品质的感悟,笔者就将其淡化处理,隐藏在主题设计之中,让学生在表达中自己去体悟。

在课的结束,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最后,笔者的课堂结语是: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一切困难,成为生活的主人。

从课文《黄河的主人》的精读到课内拓展《大森林的主人》的略读,再到课外《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的观看以及以“学习的主人”为题进行的习作练笔,都是以本文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的。虽然笔者整节课没有一个环节讲艄公的品质,但学生在体悟《黄河的主人》“烘托”写法时,在比较阅读《大森林的主人》时,已经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了对情感态度的学习和迁移,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感受精神气质,立志成为生活的主人。

理性阅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给学生说、写的表达空间,更多地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观念和情感在说、写等学习活动中自然倾泻,从而实现学生言语能力的自由生长。

摘要:理性阅读,是相对于感性阅读而言的。理性阅读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7.沪教版四年级语文课件 篇七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2011版)对“水的净化”的要求:(1)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3)初步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教材设计了三个实验:蒸发水、鉴别硬水和软水、过滤,介绍了硬水的危害、过滤的操作流程和要领、活性炭的吸附功能、蒸馏水的制作原理。

学生对水很熟悉,对饮用水的来源也有耳闻,但对于“水的净化”具体方法、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等专业知识却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净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学会硬水与软水的简单鉴别方法,了解硬水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过滤的原理,学会过滤。

(3)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水的净化过程,树立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常见的水净化方法及原理,掌握过滤的操作方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一杯从大运河中取来的水。

自来水厂从大运河中取水经过处理后变成了我们能喝的自来水。其中处理的过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水的净化”。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亮标】

刚才“学习目标”中提到了一些净化水的名词,它们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49-51,了解几种常见净化水的操作和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教材,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净化水的操作。学生能看懂的教师就不讲或少讲。)

【活动一】

小组合作: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和材料,模仿教材中的操作把大运河水中的难溶性杂质过滤掉。

对比每组得到的滤液,引导学生交流过滤时的操作心得,小结过滤要领“一贴、二低、三靠”(详见教材P50“方法与提示”)。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教材,自主完成实验,让学生体会过滤操作中一些注意事项的实际意义。学生先动手实践,再提醒规范,能加深对相关操作要领的理解。)

【活动二】

播放视频,了解明矾在净水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使用明矾进行化学沉降,所需时间较长,不利于课堂探究。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放大相关影像,现象明显,印象深刻。)

【活动三】

过滤得到的水中还有有色、有臭味的物质,该怎么办?

向装有活性炭的烧杯中倒入红墨水,振荡,倒出液体,与红墨水颜色比较。

介绍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一汤勺活性炭的内表面积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设计意图:活性炭的吸附实验没有实验操作要领,所以采用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功能。)

思考:

自来水厂在生产自来水时还要通入氯气或其他消毒剂,目的是什么?

家中常常把自来水煮沸后再喝,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氯气消毒,水煮沸软化、杀菌包含的知识比较深,不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这两个过程也是净化水的方法即可。通过煮沸水时产生的现象,引出硬水的概念。)

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硬水?怎样检验硬水?硬水有哪些危害?

介绍软水。提醒:软水是不含或少含含钙、镁的物质的水。

【活动四】

小组合作:利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提前给每组准备两瓶没有标签的液体(一瓶是氯化钙溶液,一瓶是氯化钠溶液),装有肥皂水的滴瓶,试管。

汇总每一组的实验结果,提醒实验时应注意控制变量。

(设计意图:关于硬水的概念、检验方法、危害,教材中已讲的很清楚。关键是学会操作,感知实验现象。)

【活动五】

小组合作:用玻璃棒蘸取活动四中检验出来的软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玻璃棒上的现象。

提醒学生:软水不等于纯水。自然界中没有完全纯净的水。可以采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的物质析出来。

如果把蒸发生成的水蒸气液化,就得到了蒸馏水。蒸馏装置如下:

蒸馏水是软水吗?

(设计意图:在探究软水中可能含有其他可溶性物质的同时,了解蒸发操作。认识蒸发装置、蒸馏装置。)

【小结】

你学到了哪些净化水的方法?净化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学以致用】

展示课堂开始出示的运河水,用“生命吸管”直接饮用。出示生命吸管的构造,思考能直接饮用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命吸管”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热情,引导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

上一篇:相思夜未央散文下一篇:幼儿园优秀员工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