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精选11篇)
1.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一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 永胜县星湖中学 子 尧
(选自《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年第37期P40)
情境教学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思维模式形象化,把教学方式趣味化,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欲望。特别是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核心形成的教学氛围,教学要围绕问题转,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寻找求得新知的有效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情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发展情境。胆怯型的学生需要亲和、安全、宽容的教学情境;厌学型和逆反型的学生则需要人文关爱、耐心交流、肯定进步的教学情境;内敛型的学生却需要鼓励支持、表现才华、展示自己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愉快的时候,说明教学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教学情境,不只是由教师个人设计安排,重要的是要靠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
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丢掉刻板说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真情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努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营造出轻松、快乐、活泼的教学氛围,也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相互交往、共同发展。
第二,教学情境必须紧扣教材内容,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服务。创设教学情境不能偏离教材内容,教师应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会出现冲淡教学主题和不突出重点的现象,导致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性特点,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让学生发展其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只有适应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才能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第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具备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变化的、动态的情境,要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机会。情境教学中,有可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如果不具备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就无法驾驭教学,更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影响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五,结合学生的实际,注重情境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情境教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只有让他们的主动性和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获得新知识和情感体验。
总之,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地、有效地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二
关键词:互动情境,体验,感悟,碰撞,共享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名很漂亮的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 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足够让我反思了。钱钟书先生在《谈教训》一文中有一句精彩的话:“有学问能教书, 不过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 好比无本钱的生意, 那就是‘艺术’了。”当然就我个人认为, 此话也许有失偏颇, 但至少说明一点: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 而让学生凸现出来,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 去探究、发现、创新;而不能总是抱着、抚着, 甚至是“灌”着。教师怎样以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 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这才是我们的教育, 才是教育的本源。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进行“多维互动”教学就是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一、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
学问, 学问, 要学必须问。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质疑问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点, 如果教师一笔带过, 又难免有些敷衍;而如果教师才思妙想, 设置一个堪称精妙的情境, 结果只为了提出诸如“1+1”之类的小问题, 那就有点小题大做, 很费精力, 因此, 必须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功夫,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知识点。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当学生渴求知识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时, 才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的原因, 当茅塞顿开、幸福地达到未知的彼岸时, 教师又提出更好的解题方法和好的记忆办法。学生常处在问题情境中, 会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中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还表现在围绕学习任务, 利用情境, 在学生理解教材, 掌握规律的关键处设障立疑,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深入,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 以解决教学难点, 丰富感性认识, 并为向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经常制造矛盾, 创设一种“愤悱”的开放问题情境和心理情境, 激发他们质疑和创新的欲望,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疑窦丛生。学生有疑问, 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二、放手讨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随着“自主性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这一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元互动性。通过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 师生、生生共同参与讨论, 各以自己独特的思维通路发言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激活师生的思维。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问题”决定成效。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 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的。问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桃子”, 如矛盾型问题能揭示教材中知识的矛盾之处;假设型问题能对教材中已知的内容进行猜测、推断;发散型问题能使学生紧密围绕教材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侧面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发扬教学民主, 把学生按优、中、差搭配分组, 以小组形式群体学习, 取代了单一、独立的接受式学习形式。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我把教学中重、难点分解成为一个个与学过知识相关联的小问题, 放手组织讨论,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讨论, 是使学生在“变通”中发现巧、活学习思路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采用讨论式教学, 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忽视的。教学过程中, 在问题的适当时机的提出、问题量的多少上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对有些问题, 在学生讨论时适时进行点拨, 或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 对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要加以纠正上, 教师是“讨论”的引导者和调节者;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对讨论要作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 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 更有条理, 对学生的发言和对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上, 教师是学生“讨论”的评价者。
采取讨论的形式学习, 教师能从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多项交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都喜欢和同龄人聚会和讨论, 他们在一起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 用共同的特有的方式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研讨, 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 学生获得了自我表现和自我认识的机会, 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课堂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获得了解放, 求知的课堂变成了奏响智慧音符的殿堂。
三、运用多媒体多元展示“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考
近年来,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深入到课堂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展示方式,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课件为教学提供多维化信息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大容量、传输速度快的信息, 有利于教与学的信息检索。
总之,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适时、适量应用可以实现学生和课件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 以充分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 用各种直观材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然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在多元化、多维化、大容量信息的刺激下, 达到视觉听觉和大脑有机结合, 达到信息和学生在教师的调节下的互动的目的, 增加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既活跃气氛,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浅谈创设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让课本知识更紧密地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情境的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环境对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当人在情绪高涨的时候,更容易去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通过营造一种积极有效的课堂情境,将学生们的情绪调节到最理想的模式,促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中,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有趣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如此,对于学生想象力的丰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老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通过不断向学生提问的形式,促使学生一直参与到课堂环节中,并且在所讲解的内容中添加一些神秘的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们可以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在经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之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3、有利于老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数学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对数学老师专业水平程度来说,是有很高要求的。老师们在进行情境课堂的设计时,结合每一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条理的设计,这就加强了老师们在数学教学中的严谨性,促使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在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水平知识,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而努力,同时为教师们彼此之间智慧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二、小学数学情境课堂创设实施的方法和措施
1、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趣味性故事情境课堂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殊时期决定了常规性质的讲述型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注意力的特殊性质创建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趣味性故事教学情境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编制各种充满童趣符合学生心智发育特点的小故事,从而改变以往数学教学枯燥无味的状态,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完成其目标和任务。
2、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实用性游戏情境课堂
我国传统式教学模式多使用讲述性教学和强化性习题练习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学生在长期的灌输性教学模式下也逐渐趋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此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丧失,学习习惯不良,也缺乏足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因此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各类有利学生智力发展的实用性小游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充分调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进行在游戏当中进行数学的学习,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对较为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更为正确的方式实施数学学习,推进数学教学的展开。
3、创编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4.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四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针对性”为情境创设的实质内容,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情感目标,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以“探究性”为情境创设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使学生在现实、有趣,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有效情境中快乐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情境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一、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创设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有关的生活环境中能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也可以是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对于这一学段,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案例:《一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
师:江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裤子标价10元,上衣标价11元。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大家能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式计算。
(学生自主列算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江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我是把每件裤子和衣服的钱加起来,然后乘以3,即(10+11)×3=63(元)。
生2:我是先算了3条裤子共要10×3=30(元),再算三件衣服共需11×3=33(元),最后把裤子的钱和衣服的钱加起来30+33=63(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师选取了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内容,创设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二、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
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有针对性的训练:“老师这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请击掌回答。”学生“啪―啪”击了两次掌,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我的问题。“那么,老师这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啪”击了一次掌,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如果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半个。”我肯定了大家的判断:“对,是半个。那么,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这样,学生对分数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紧扣主题,尤其要富有趣味性,能反映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科学道理,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20”,出来“2010”;输入“87”,出来“8710”……学生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加工数的,输入“b”,便出来“b10”;输入“m”,便出来“m10”……通过魔盒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输入“b10”之后“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这样的情境创设新奇有趣,应该多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在讲授《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课堂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5,这时有3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接著,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这堂课的结尾创设了“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上课时,老师拿着一捆共136本的课外读物,从容地进入课堂。
同学们在猜想: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
师: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说说看,这样的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了?谁分得少了?结果分完没有?
本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开始自己去猜想、思考与尝试,各自进入了探究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三个小组分的一样多,但同时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之后学生经过新一轮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参考文献:
5.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五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有兴趣就有了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了作文的潜能。一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巧妙创设了作文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对作文训练迸发出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作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首先,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创设作文的氛围。作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如果能在作文课上善于给学生创造作文的源泉,引发学生写作欲望,那么,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如在指导《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这篇作文时,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再现做过的好事(一位又高又胖的同学背一位扭脚的同学走进教室,一位女同学主动脱下自己的外套穿在因衣服单薄而生病的同学身上„„);让学生表演交警、清洁工、风雪中的邮递员„„录像中再现前几天到学校作法制课报告的情景,在此情况下,老师激情: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在你这绚丽多彩的生活中,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是教你的某一位老师?是和你同学习、共玩耍的同学?还是到学校来参观、做报告的叔叔阿姨?想一想,把你印象最深的写下来。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课上,富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作文的情绪饱满,很快就
按要求完成习作,并且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其次,教材里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情趣,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最好凭借。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每一次大胆想象,就有可能带来科学的一次新的飞跃。对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最具有想象力,是幻想的年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营造一些来自学生内心的想象氛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如学生自读自悟出《赠汪伦》这首诗的情感后,教师适时创设情境: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他的好朋友汪伦真是情真意切,依依不舍。同学们能不能通过大胆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情文并茂的记叙文呢?要求写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优美环境,还有李白和汪伦在分别时的对话描写等。当时学生的写作情绪非常高涨。不多时就改写完了,有的同学把桃花潭的景色描写得非常美:碧绿的池水,微波荡漾,成群的鱼儿在水中开着联欢会等等,还有的同学把汪伦盛情款待李白的场面也描写出来了;还有的想到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含泪握手告别的动人情景等等。学生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再如引导学生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根据课文内容来激发情感:邱少云趴在火堆里长达半个多钟头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忍受多么大的痛苦,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他至死不忘潜伏纪律——纹丝不动。对这位伟大的战士,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同学们以《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这也正是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写读书笔记。根据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的内容及新课标规定“写想象作文、读书笔记”的要求,可在学生学习完《凡卡》、《穷人》等课文后,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续编故事、写读后感等,以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观察中创设情境,使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学生作文的内容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写作常识告诉我们,生活素材不等于作文内容,要使生活素材成为作文内容至少要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留心观察,注意积累材料;二是对事物的认识、分析与取舍。而这两方面都需要老师的指导。指导观察的途径很多,但应该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等;二是根据训练的需要指导学生到课外进行观察活动。如要描写《学校的花园》,虽然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里,如果不留心观察,仍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于是,我就把学生领到学校的花园里,先从整体上看花园是什么印象,再逐一指点让学生认识花的名字:紫叶梨、樱花、月季花„„再让学生观其色、闻其香、察其形,欣赏蝴蝶、蜜蜂的翩翩起舞,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自己不正像花园中含苞未放的花蕾吗?在辛勤园丁的精心呵护下,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这样,学生留心观察
后再来描写花园,就会言之有物,语言生动了。小学生的作文就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做到言之有物,获取写作材料,起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每天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把每天看到的新人、新事、新景物写下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捕捉生活实践中的有利时机来创设写作情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小学生获得写作的灵感,写出生动鲜活的文章,就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同时也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写作情境,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流动的“活水”。
首先,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为作文搭桥铺路。如在写作《一次有趣的活动》这篇作文前,先组织学生开展爬山、游泳比赛、拔河比赛后,再让学生去写就一蹴而就。再如,写《一次家务劳动》时,先有意识地让学生帮妈妈做家务,用《家长给老师的一封信》的形式,反馈学生做家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写真人真事,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无论写什么作文,教师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作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其次,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有利时机来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生着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善于在此情此境中激发起学生感情的火花。如当我看到几个学生在夏天的午休时间,没有好好地休息而是在操场上汗流浃背地踢球时,我把他们叫到
教室,不是把他们批评一顿,而是给他们布置了一篇题为《踢球比赛》的课外作文,这样不仅制止了学生的违纪行为,而且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妇女节”到了,我就让学生为妈妈做好事,写《我爱妈妈》;教师节到了,我就让学生为老师做一件好事,然后让学生《献给教师节的礼物》或《师生情》;同时,学校所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要捕捉的写作素材。
6.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 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 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7.小学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篇七
由此, 想到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新课程下, 为了营造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教师必须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 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学习环境。但这要从教材、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多种活动。可以说, 这种情境犹如相声、小品中的包袱, 是为了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的活动。但如果滥用情境设计, 喧宾夺主地引入, 只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 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活动患上“视听”流行病。
那么, 情境创设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 笔者就自己从事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创设情境
不同学科, 同一学科的不同课题, 各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 教学情境的设计也应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在备课中努力钻研教材, 从而设计出精当的教学情境。
如一数学教师在教“小数的认识”时, 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多媒体画面是一个中型超市, 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价格牌十分醒目。在浏览了一遍价格牌后, 画面定格在几种儿童商品的价格牌上。然后, 教师让学生回答这几种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的表现形式。这个情境的设计就非常恰当: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并且形象直观地渗透了本节的教学内容, 把学生轻松带入课堂。
二、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儿童团过来的,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我们儿时的情景。俗话说小孩喜欢找小孩的伴, 因此, 情境设计要考虑儿童年龄特点。笔者在教学《詹天佑》时,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 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有一个小孩, 十三岁, 就被当时的清政府派到美国留学。后来, 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回国后, 他顶住众多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力, 克服重重困难, 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和施工的铁路。同学们知道他是谁?这条铁路是什么铁路?导入语中, 故意把“十三岁”说成重音,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因为, 六年级的孩子正好是十三岁, 他们对詹天佑的兴趣自然是很高的。
三、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情境
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使情境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否则, 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相反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商不变”一节时, 以小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一天, 猴王给小猴分桃子时说:我给你们每人四个桃子, 你们分两天吃完。其中有一只叫皮皮的小猴子马上叫道:不够不够!太少!猴王说, 那我给你八个桃子, 你分四天吃完。皮皮说, 还是少!不够吃!猴王又说, 那我给你十六个桃子, 你分八天吃完。皮皮又说, 还是不够!最后, 猴王一拍大腿说:给你三十二只, 你分十六天吃完, 高兴了吧!这回皮皮满意了, 笑着说:这还差不多。看着上当的皮皮, 猴王和其他猴子都哈哈大笑, 只有皮皮一头雾水, 莫名其妙。聪明的小朋友, 你们知道皮皮为什么上当吗?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抓住了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喜欢小猴子的心理特征, 又紧密联系了教材内容, 刺激了兴趣和求知欲, 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要根据儿童的生活情景创设情境
口语交际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口语交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际工具, 是生活的必备技能。教师应设计多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 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 生活积累, 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具体, 说得有趣,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位老师上二年级说话课“打电话”就是这样。上课前老师了解到第二天学生要举行爬山活动, 他们最关心的是就是第二天的天气。上课开始时, 老师打开收录机, 让学生听事先录好的天气预报:明天有大雨。老师先请学生复述天气预报, 然后说明天的活动要改期举行, 可在外面开会的李老师还不知道, 怎么办?学生讨论中自然想到打电话。这时, 老师启发大家打电话要把话说清楚、全面, 还要突出重点。接着, 让学生同桌互相扮演李老师, 另一位同学用小拳头当听筒练习打电话, 最后, 各小组选一对同学到讲台前表演。在此基础上, 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办公室给李老师打电话。这种情景就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此创设情境, 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敞开心扉, 打开话匣,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设计礼貌用语、日常会话、打电话、问路、购物等多种生活情景,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提高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五、根据教材设计创设情境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蓝本, 是许许多多的专家经过反复研究、推敲才形成的文本。教材上的导语、插图本身就是情境创设, 我们如果用精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就是挺不错的情境创设。比如, 三年级上册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中连续进位乘法的例题3, 就有一幅学校运动会的插图:老师在带领几个同学给运动员送水, 远处, 田径运动员正在大汗淋漓地拼搏。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插图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 学校夏季运动会正在举行, 运动员正在冒着酷暑奋力拼搏。大家愿意跟老师一起担任志愿者给运动员送水吗?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 教师说, 矿泉水是每箱24瓶, 有200名运动员, 送9箱够吗?请大家帮忙算一算好吗?此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算, 学生能不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吗?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育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无章可循。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学习, 努力钻研教材,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他们的生活经验, 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 才能设计出精当的教学情境来。
摘要:新课程下, 为了营造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从教学、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多种活动, 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 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学习环境。
8.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篇八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所以,教师应善于把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采撷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事物及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策略和机智,下面我想就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应激活思维,注重实效
数学,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不但本身来源于生活,而且服务于生活,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去设计方案;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过程并能理解它;三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走向生活的数学教学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将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然而,在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时,常常出现缺少思考性,无法激活学生思维的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应注重追求实效。有的教师只是在“柜子里跳舞”,对教材缺乏创造性,或者干脆“穿新鞋,走老路”。例如在《可能性》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8个白球,2个黄球,如果任意从盒中摸出一个球,你认为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生:(几乎是齐声回答)可能是白球。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那好,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摸球,记录员记录摸球的结果,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摸球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
师:摸出白球的次数多,说明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生齐声答:大)。相反,摸出黄球的次数少,说明摸出黄球的可能性——(生齐答——:小)
师:(小结)这个游戏告诉我们,虽然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但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在这个片段中,不难看出,教学的目的要让学生“感受不确定性”和“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虽然利用了动手操作的形式创设了这样一个学生活动的情境,但学生的思维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步骤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这节课,表面看上去似乎很活跃,很顺利,但使人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在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发挥?思维空间如何拓展?当教师提出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时,学生不用思索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直觉便判断出了结果,这样的问题,“挑战性”在哪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吗?从课堂实践来看,本课也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缺少明确目的的富含思考性的活动。“学习数学的本质是思考”,“情境为数学思维而生”,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二、创设情境应激发兴趣,愉悦学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创设的情境感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投其所好地营造出能体现童心、童趣的教学情趣。教学时,教师要迎合儿童好动、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采用新颖、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以自觉的、积极的、愉悦的心态进入学习佳境,下面是从我所教的《小数的认识》一课中选取的教学片段:(巩固学生对小数认识的练习)。
师: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它是什么动物?
(学生顿时产生很强的好奇心,精力高度集中)
师:它有着长长的脖子,是陆地上身体最高的动物,它……
生:(情绪高涨,急忙抢答)长颈鹿
师:(出示长颈鹿图画)你知道吗?它的名字是乔治,一九五九年出生的,可是现在呢?它已经去世了,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高?看一下(出示6米9厘米)你能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出来吗?
生:(踊跃举手)6.09米
师:(出示丹顶鹤图画)长得好看吗?它的体长是1米20厘米,你能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它的体长吗?
生:1.20米
师: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生:1.2米
(生获得成功体验)
对于这一课,课前,我先吃透教材,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精心设计了“在描述中抢答”的新异情境。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新奇感与快乐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求知欲望与时俱增,有效地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主动探索的氛围,同时这样的学习也让学生终身难忘。
三、在创设情境,应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先来看一下《分类》一课中的教学片段:教室被布置成了超市的样子,三个大柜子贴着墙壁紧紧排放在教室的一侧,还有三个箱子被摆到了讲台上:第一个箱子里杂乱无章,放满了各种各样漂亮的玩具;第二个箱子堆放的是同学们平时很爱吃的零食,如巧克力、薯片、海苔等;第三个箱子里杂乱地装满了新鲜的水果,有桔子、苹果、香蕉等。这样的场面让人大饱眼福,大开眼界,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物品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学生个个精神振奋、积极参与、踊跃举手,学习气氛异常浓郁,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确实,这样创设的情境抓住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但仔细想想,这样的课在教学实际中能用吗?这些东西得花多少钱呀?是不是太铺张奢华了?再者,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只要能真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数学思维就是我们数学课所最需要的,并不是创设的情境越华丽越好,对于生活的情境,应当有所选择地适度摸拟。
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既要符合教学实际,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要充分发挥情境的导向作用,增加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真正把学习当作一种乐事,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悟乐。
参考文献:
[1]《教学与管理》
[2]《安徽教育》
[3]《新课程标准》
9.浅谈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九
确山县李新店中学 周庆村
摘 要: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本文介绍了创设问题、追问、类比、动态等七种不同的情境,阐述了情境创设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数学 教学 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需求的产生必然导致对满足欲望的方法、方式的思考,因此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必然性,目的性,自然会诱发积极的思维。疑问的产生对思维的诱发作用是明显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疑问可有效地促进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出现。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交织着情感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数学教育中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态度精神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心理学也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其中“双基”是能力的基础,而思维品质是数学能力的灵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和充满知识美的享受。
创设问题情景,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就不同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数学教学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但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
二、创设追问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捕捉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的激发,对重点,难点内容“重锤敲打”且敲得错落有致,层出不穷的推理中体会茅塞顿开的领悟;对非重点、非难点内容则“和风吹拂”、“闲庭信步”,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成就感。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设置发现问题情景,使学生与教师与教材共鸣,营造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记忆情境,启迪学生学习兴趣
记忆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相当多,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记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进行记忆,而且终身难忘。例如在半角正切公式的教学中,学生对半角正切公式很难记忆,可交给学生一副口诀:“上山一家哭,下山一减哭。”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与记忆。
四、创设类比情境,拓宽学生解题视野
所谓类比就是指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根据它们某些侧面的类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预测建立猜想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其思想过程为研究对象、类比、预见、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思维在数学知识延伸拓广过程中常借助于比较联想用作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变异和发散。在归纳知识系统时又可用来串联不同层次的类比内容,一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无论是对于命题本身或解题思路方法都是产生猜想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引申的原动力。
例如在解决“正四面体上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正三角形中任意一点到三边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类比:“面积→体积”,展开思维活动,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
五、创设联想情境,焕发学生探索新知
联想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人们对具有某些特征的新的问题,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以旧换新”,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创设错误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
设置错误情景,即“错误教育法”,使学生反思,质疑,错误的解法,错误的命题,不仅更清晰的认知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方法,更能在“错误”中产生积极思维,质疑,创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七、创设动态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造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因此,我们可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直观、生动、有趣生活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割补思想。运用常规教学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听明白。运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把割与补的过程演示出来,突出了几何体的线条和切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又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整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围绕着两个重点--锥体积公式(知识)和割补法(能力)展开,在熟悉割补法的同时,又掌握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证明,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方式还有很多,如生活展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创造,不断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情境教学虽无定法,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出现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⑶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⑷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2.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1)要有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4)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 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总之,创设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要亲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以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还可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成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10.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启发学生的重要性。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与文本内容进行真切而有效的对话,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学习的激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一 多角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情境教学正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的必须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课文中的一个情境便是一个整体。多角度创设情境,能缩短我们与文本的距离,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有时候,单纯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语言,还远远不足于理解事物的形象或感情的深沉,这时候运用多媒体中的图像音乐影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长城》一课,文中描绘了长城的样子和特点,抒发了对修建的古代劳动人民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长城,对长城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城的图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生活的积累,对有些抽象的知识理解校困难。多媒体技术,可把远方的东西放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小学语文第三册《精彩的马戏》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学生立刻被直观、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画面所吸引,脸上流露了好奇、喜悦的神情,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他们仿佛和作者一同欣赏一场精彩的马戏,他们仿佛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
运用多媒体学习古诗,增加感性体验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最为枯燥。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在教学时不便对学生讲解过深,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多多诵读,最终倒背如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浓郁兴趣呢?因此多渠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关键。以多媒体丰富的教学形式如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营造出与古诗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古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将古诗的所描绘的意境还原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古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了解到很多学生从没有见过长江和天门山,这种认知缺失对诗歌的学习是一种制约。于是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天门山的视频: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壮美景象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生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因此选择恰当的媒体语言诠释诗歌的意境,能够迅速缩小诗歌内容与学生认知不足的差距,增加感性认识,为学生深入学习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用音乐渲染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
让学生走进叙事性的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文本,实现与文本零距离“情感对话”,是语文对话教学的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渲染文本情境,能够加快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的步伐。
《去年的树》是意境优美的童话,树的遭遇让所有人为之惋惜、愤怒。为了让学生们感受树与鸟去年的幸福时光和鸟执着寻找树艰辛与忠诚,我从一些影视作品剪辑合成了一段反差巨大的音乐,乐曲的前半段是欢快悠扬的,背景音乐中不时传来婉转动听的鸟鸣,后半段则是忧郁低沉的《爱的致意》,中间教师辅以深情的解说,音乐渲染和教师的描述让有的学生泪眼盈盈,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文本。
音乐是灵魂的颤栗,文字是情感的结晶。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表达,两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汇各自塑造出令人感慨深思的意境。音乐的语言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文学的表达更贴近现实,显得更直接。两者相通相连,具有同样美好的意蕴。
因此,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选择气质吻合的音乐作为情境对话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一种由饱含深情的音乐和美丽的文字构成的艺术文化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世界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那些饱含作者或喜爱同情褒扬、或憎恶批判等真挚强烈的情感的叙事性文章,选择恰当的音乐渲染对话教学的情境,往往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1.浅谈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数学教学 篇十一
一、数学问题情境的概念界定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就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汪秉彝先生、杨孝斌先生认为:“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二、数学问题情境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决定学习迁移的根本条件。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老师如能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则可以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显然就是要求教师用积极营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
三、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1.既关注“社会化”,又立足“学生化”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具有公共基础地位的数学,必然承载着教育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必然要思考情境的“社会化”和“学生化”两个方面。
数学问题情境的“社会化”,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生存文化,激发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能使学生感受到技术的创新和人文的关怀。先进的技术体现着现代化的进程,也展示着新奇的力量;文化的渗透渲染着融洽的学习氛围,也滋养着学生学习的心灵。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这些都是大家共同追求和倡导的。例如,新教材在介绍速度时,既介绍我国运动员刘翔的速度,又介绍高科技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展示的是民族的自豪和社会的进步。
2.既关注“生活化”,又突出“数学味”
数学情境生活化,但决不是简单地说数学等于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层面重复操作。因而,我们在创设数学情境时也不应只注重情境的生活化,同时更应注重情境的数学味。
“情境的数学味”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就是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来创设学习新内容的情境。例如:负数的教学:我们既可以从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形式来创设学习情境,比如:天气预报、电梯的楼层、银行存折上的支出等等。但我们也可以从数学本身的知识基础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口算2-1,接着出示1-2,结果是多少呢?这样从数学认知的冲突中引进学习新知。
3.既倡导内容“综合性”,又兼顾形式“多样性”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
数学教学情境的内容是具有综合性的。那么呈现的形式更是多样化的。从教材静态的呈现到课堂动态的生成,经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就会显得鲜活起来。
四、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
1.创设悬念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悬念”,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思考的热情。
2.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思维
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在于把人吸引住,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愤”、“悱”是学生思维很活跃的心理状态,而矛盾是激发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教学时可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已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设计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
3.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乐于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实物、挂图、放录音、投影等方法,尤其是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主动地思考。
【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01-04
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06-15
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07-16
七年级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反思06-1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6-09
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11-29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08-31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01-11
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注意的几个问题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