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全域旅游(精选6篇)
1.创新创业全域旅游 篇一
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
——以旅游为龙头,旅商文体康养融合发展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2016年7月8-9日,全经联首届全国文旅地产创新模式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分享创新内容,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文旅地产投资、开发、规划设计、运营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家及政府、金融机构、媒体的代表共500余人出席了大会。我院院长林峰博士受邀出席本次大会并作了题为 《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的主题演讲。林峰院长认为,全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整体战略,为政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抓手。旅商文体康养(即五大幸福产业+商业)融合的地产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地产发的主流。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模式即旅文体康养商融合发展的地产开发模式,是以旅游为龙头,五大幸福产业融合下的创新地产及区域综合开发。
一、全域旅游再认识
1、全域旅游内涵
全域旅游是在以旅游为优势产业的行政区域,将该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通过旅游业整合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整合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形成政府与市场、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的内涵
今年五月召开的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上,来了262个县的县委书记,意味着旅游在中国真正成了大风口。国家搞全域旅游的原因,在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旅游的井喷效应,为政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抓手。旅游给了大家通过投资带动区域发展的理由,使得政府有可能运用旅游产业这个引擎去带区域经济发展。
全域旅游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特别提出了七大理念的转变,七大转变中最核心的是从景点旅游转化为休闲式、体验式全面融合发展的旅游结构。在运营上最关键是由旅游局、产业推动的要素转化成了以党政协调推进、中国特色下政府带动的产业发展的方式。通过对全域旅游的研究,我们认为全域旅游要打破“全”的概念,应该着眼于市场要素的配置,有的放矢,破“全”,立“逻辑”,找“抓手”,达“目标”。
全域旅游的七大转变
2、绿维全域旅游观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有旅游吸引物、旅游区、旅游交通、乡村、城镇五大基础支撑。任何地方搞旅游必须有核心吸引物,观光不会形成目的地,但是没有观光也很难形成目的地。通过吸引力、吸引核的打造,把人聚集起来,促进旅游区、休闲区的形成,引导旅游的消费升级。交通作为基础设施,起着最重要的带动作用。旅游交通从传统的高速路、铁路、城际路等转变,形成了旅游流向过程中的运动系统,包括自行车道、马拉松跑道等,也包括文化体验和以文化为主体的结构都在道路系统中变成了一种混合型的产品。交通条件下的全域旅游提升,与原来的交通理念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和城镇都在这个旅游发展的结构中。
全域旅游五大基础支撑
全域旅游发展基本遵循全域景区化、全域度假升级、旅游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旅游交通五大架构。这五种架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也可单独支撑,形成全域旅游的良性发展。
全域旅游五大发展架构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有两大核心理念,一个是“旅游+”,一个是“互联网+”。“旅游+”的核心在于有效整合多产业,通过旅游把人有效地聚集到了目的地,从而发生让农业、工业、文化、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转化为消费项目。如果人不去贵州,贵州所有的文化、体育,都是本地人的消费,不能带来区域经济的任何变化。因此旅游是通道,是核心的渠道结构。
“旅游+”----“泛旅游产业整合”
第二是“互联网+”,互联网带来了大量的实体店关门的同时带来了旅游体验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因为互联网而不去旅游,我们只会因互联网而更好地旅游,这就是旅游与商业之间最大的差别。旅游是一种移动生活方式,互联网助推旅游成为智慧化的全新移动生活,成为一切产业融合的主渠道与通路结构。互联网、物联网的盛行,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移动APP的出现与发展,都将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体验智慧化、旅游方式转变、旅游消费升级。
如何运用移动的工具形成移动生活方式,带来旅游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旅游大数据搜集及挖掘、为游客提供在线旅游服务、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化、为运营者或管理者提供智慧营销方案、为游客提供LBS、为游客提供智慧服务、为运营者提供智慧管理。
互联网作用于旅游的七个层面
二、房地产再认识
1、房地产是一个“服务整合平台”产业
房地产已经由“制造房子”的工厂模式,发展成为以人为本、以家庭为基础、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整合模式。以“家庭•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结构,包括“三个家”的结构,由三个家庭服务构成三类房地产综合开发构架,是今天房地产发展的必然。
第一个家,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居住之家,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家庭服务结构。第二个家,是指郊区休闲、乡村度假、养生养老等以旅游、休闲、娱乐、养疗、避暑、避寒、度假等为主要功能和服务的第二居所、第三居所,由此构成了第二个家的服务产业整合与服务结构。第三个家是指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部分度假接待综合体等相关地产和场所,以公共空间的方式,为家庭提供休闲、娱乐、购物、养生等多元化的公共服务,由此构成第三个家的服务产业整合与服务结构。
“三个家”的结构
2、房地产必然走向是一个“房产融一体化”结构产业
房地产作为一种平台,必须与服务产业、金融三者相结合,才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综合结构。房地产是不动产,如果没有这种不动产,仅仅以现金流做资本,就轻资产做轻资产,缺少了不动产的要素,是非常难经营的。轻资产公司与房地产企业,都不是资本市场追求最好的东西。有效地整合房地产不动产结构、服务产业的现金流结构,以及与投融资的金融关系,是下一个阶段地产发展的核心。房产融一体化,是今天房地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任何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向。因此,房产融一体化和服务整合平台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核心结构。
3、旅文体康养商多产业融合下的房地产综合开发,已成当前及未来地产开发的主流 在这个核心结构下最重要的趋势是产业融合。旅游地产已经不再是围绕着土地开发和旅游而言了。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养老这五大幸福产业加商业,构成了一种多产业融合下的综合地产发展趋势。无论是国外的迪拜亚特兰蒂斯、新加坡滨海湾花园,还是国内的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万达城、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都说明,旅文体康养商的地产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地产开发的主流。“五大幸福产业+商业+金融”的产房融一体化模式,也将成为新时期的房地产发展新架构——以家庭服务为目标,以旅游为龙头,整合旅文体康养商五大幸福产业,地产是骨架,五大幸福产业是五脏六腑,商业是皮肉,金融是血脉。
三、人的聚集:一切商业活动及开发的基础 一切商业活动及开发是以人为基础的。
人口聚集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人口聚集的变迁。从中国整个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已经历经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二期、过度工业化三个阶段。仅仅靠工业化带动的聚集已经很难在中国推动城市发展,也因此很难推动地产的升级和价值。未来的城市化是以消费为主导的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与过去工业引导下的城市化是一个分水岭。这个阶段,是将消费产业引导下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住宅产业导入到产业聚集新模式,中国整个经济发展逐渐进入这个新的阶段。
在这中间,人流人气聚集形成商业发展聚集,商业聚集形成消费聚集。商业要发展到消费聚集期,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是单一购物商业发展阶段的商业稀缺期,第二是批发市场及批零结合阶段的商业市场化期,第三是业态多样化的综合体发展时期,第四便是未来的城市消费聚集化期。现在正是第四阶段发展期,这个阶段中,将旅游作为主体。原来商业以社区为中心研究商业的聚集,而今天尤其是郊区的商业聚集,要通过交通的穿越,依靠旅游休闲项目,带动人的聚集。这种聚集超出了社群,甚至超出城市、目的地,旅游休闲的带动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景区+旅游消费区,古街、旅游商街,古城古镇,旅游城市是旅游带动的人流人气聚集四种模式。
商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旅游带动的人流人气聚集模式
人流人气聚集的首要条件是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来自于玩法,即游憩方式设计,它是旅游产品设计的核心技术。如何把玩变成身体的体验、心理的过程,不断高潮起伏的体验过程,这是需要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涉及到主题及主题理念策划、观赏方式设计、游憩功能结构设计、独特性卖点策划、游线与交通工具设计、游乐与娱乐项目设计、情境与体验方式设计、特色纪念品设计等。通过这样精心的设计,构建出来的情景化、游乐化、主题化、本土化的旅游吸引核,是旅游聚集人气的关键。
绿维创景原创的“绿梦工坊”,以覆土建筑为独特建筑吸引核,形成对儿童的吸引力。通过儿童职业体验馆、巧克力乐园、动漫艺术馆、科技游乐馆、奇幻嘉年华、魔幻剧场、哈哈世界等儿童休闲游乐聚集,构建不同主题场馆,寓教于乐,在游玩中增加亲子感情,打造一个以室内体验型游乐为核心功能的亲子游乐园。
绿维原创:绿梦工坊——梦里的亲子体验乐园
四、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模式
以文化为魂,旅游为搬运渠道,休闲体验消费为核心,实现多产业融合下的综合效益,可以有效的整合起来。
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模式
今天的旅游仅仅靠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打造吸引核的需求,全域旅游下原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和新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都可以作为吸引核。利用不同的要素打造不同的吸引核,成为今天旅游开发重要的课题。
如何以旅游为龙头,整合五大幸福产业和商业,形成旅文体康养商多产业融合发展和文旅地产的创新发展?绿维创景认为在全域旅游下,结合大产业升级、业态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升级,以及12大旅游要素,有一套模型,即65533模型。景区产品、文体养休
闲项目、文体养休闲商业项目、度假酒店与公寓项目、住宅房产、一级地产六类产品,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手段。因此,未来房地产仅依靠房地产管理专业远远不够,还需要景区管理、休闲营销、商业地产、酒店运营和房地产相结合的管理结构,形成五大角色和综合开发的一系列架构。
“旅商文体康养综合地产” 65533投资模型
五、绿维经典项目
绿维创景7月份刚汇报通过的白马山旅游度假区规划就是一个全域旅游下的旅商文体康养综合发展的典型案例。白马山位于重庆武隆县,是中国旅游先进县。政府将这个项目作为“十三五”核心战略项目来进行,不仅是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也是开展全域旅游探索的创新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县的需要,是推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由此对我们提出了高要求:要把白马山打造成一个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其产生百万人口的吸引力。
如何满足政府的要求和任务?项目组充分挖掘白马山乃至武隆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出世界茶源、白马仙女情侣山的爱情文化两个核心灵魂,以高山茶园为资源基础,依托白马山与仙女山的比附营销关系,形成爱情文化、茶文化、四季度假养生养老为特色,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养生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以“天下情侣山•武隆飞天吻”为主题形象,以“仙眷茶园•爱情圣地”为定位,将其打造为集5A级景区核心部分和高山旅游度假区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在浪漫爱情天街仙街片区,以爱情为主题,打造飞天之吻、8D影院、爱情魔方、真爱礼堂、海誓山盟广场、爱情天街、爱心鹊桥等爱情项目,通过项目的体验构成核心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是“飞天之吻”,通过灯光、烟雾的效果打造浪漫的场景,将象征白马与
仙女的两个飞行岛做成演义故事,飞行岛从地面上升到6555米的空中旋转一圈后接吻,让游客欣赏两个雕塑的爱情表演。
飞天之吻效果图
真爱礼堂效果图
爱情天街鸟瞰图
爱情天街效果图
景区的构建核心,第一是吸引力吸引核建设,第二是形成消费业态聚集。本项目中,我们通过两个小镇街区的休闲业态聚集,让游客留下来进行消费,特别是夜间消费。在白马天仙街片区,以醉舞流光、白马文化、仙女广场、巴国神话四个广场以及博物馆、商业街、餐饮街、娱乐街等业态打造夜间旅游聚集区,通过多业态的方式丰富夜间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产生过夜的想法。第三是打造旅游度假区,形成人流聚集后,便考虑将文化、旅游、商业与健康、体育、养老相结合,从而使游客产生较长时间停留的念头。此外,我们还规划了绿道、跑马道、自行车道等项目,旅文康体养商结合,共同构建了旅游度假区的结构。
白马仙街鸟瞰图
白马文化广场
醉舞流光广场
2.创新创业全域旅游 篇二
关键词: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今天, 旅游业发展逆势而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 2015年上半年, 国际游客达5.38亿人次, 同比增长4%, 全年增幅为3%-4%, 继续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在这样的大趋势下, 各国纷纷制定旅游发展战略, 以增强本国综合竞争力。基于上述背景, “全域旅游”理念正在全中国范围引发认同, 随着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的公布, 中国全域旅游建设大幕徐徐拉开。以此为契机, 需要在理论层面对“全域旅游”展开深入研究与思考。
一、对全域旅游相关概念的理解
1.全域旅游的定义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 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这一概念, 是在与传统意义上的“景点旅游”深入对比得出的。之前我们做旅游, 大多是建设景区景点, 建餐饮住宿场所, 然而现在, 旅游业已经发展到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流的全新阶段, 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 旅游业肩负的时代责任也空前增大。传统意义上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客观趋势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三十多年来坚持的景点旅游模式, 转而发展全域旅游模式, 对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再一次科学定位。
正确把握全域旅游的概念, 应首先厘清种种认识上的误区:
(1) 全域旅游大格局强调“风景”的遍布, 而不是景点的“扎堆”;强调“服务”的随时性, 而不是“服务场所”的随处性。 (2) 推进全域旅游, 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优化配置旅游资源、调整旅游功能减轻核心景区的承载压力, 以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核心资源, 实现空间上和功能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3) 推进全域旅游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要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呆滞状况, 要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现代大旅游格局。
2.全域旅游的基本特征
全域旅游具备以下五方面基本特征:
(1) 全域配置资源。全域旅游不能仅限于景点、饭店的配置, 而是更加注重全社会各类发展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高效配置, 既宜游又宜居, “处处是风景, 处处可旅游”。比如植树造林不仅要满足水土保持、荒山绿化功能, 还要有休闲度假功能和审美游憩价值。
(2) 全域统筹规划。发展全域旅游, 就是要使景点景区内外协调一致, 以游客的体验为重心, 以让游客满意到极致目标, 按照全区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 从整体上优化环境、从全局上优美景观, 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 不能出现景区内外“两重天”的现象。
(3) 全域协调管理。按照综合执法和综合产业发展需求, 创新全域治理体系, 提高治理能力, 实现全域综合管理。围绕旅游形成发展合力, 实施综合改革, 让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制约旅游发展的体制障碍得以破除, 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
(4) 全域开展“旅游+”。促进旅游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催生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利用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强的特性, 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 产生新的业态, 提升其综合价值和发展水平。
(5) 全域共享共建。在域旅游的理念, 是要让全区域的居民都成为主人和服务者, 让他们变局外人、旁观者为受益者和参与者。全域旅游不既能够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决策, 还能让游客和居民共同参与共建。使居民树立人人都代表旅游形象, 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 树立主人翁意识, 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二、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对策
推进全域旅游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的时代要求, 既能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 又能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从思路对策角度, 仅从“地理范畴的全域”、“产业范畴的全域”两三个层面给出几点思考。
1.从地理范畴来说, “全域旅游”应注重主题性和多样性
(1) 通过设计旅游主题将域内景点加以创意性关联。在地理范畴的“全域”概念, 即在地理区域范围内实现“到处是风景”的目标。建议通过全境风景的衔接与联系, 打造整体旅游产品。从地理全域的角度来思考, 笔者认为应该抓“线路”, 通过主题把线路串起来。用旅游主题串联线路的关键是景区分类的细化———依据景区的特点属性将同类的划到一起, 这样便于景区打包。比如境内有奇山峻岭, 可以在春季设计“山花之旅”、夏秋设计“山野之旅”;境内有古庙古寺, 可以设置“祈福之旅”;同时, 还可以利用旅游节会设计相关的旅游线路。总之, 用规定主题的方法去划定路线, 一方面会使旅游内容更为充实, 更有指向性, 便于游客市场细分, 另一方面也能够延长旅游链条, 扩大旅游收入。
(2) 域内景区要形成百花齐放, 错位发展的格局。域内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打造特色景观, 同时也要纵观全局, 避免旅游项目的同质化, 杜绝照搬、杜绝雷同。要从全局的高度, 规划旅游分区———自然风光游览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商业消费集散区等等, 每一个单独的区域呈现独特的韵味, 同时与周边其他主题分区形成衔接。各分区或各主题内部的游览线路经过细化之后, 便可以使旅游主题更加多样化, 让游客选择空间增大。
2.从产业范畴来说, “全域旅游”应注重融合性和辐射性
产业范畴的“全域”概念, 即在风景的基础上打造“旅游+”。通过旅游来牵动其他行业领域的协同发展, 因此要做足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 同时探索发展新兴的“商养学闲情奇”六位一体。
(1) 做足传统“六位一体”。传统意义上旅游业的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旅游项目都要紧扣六要素, 才能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 这也是检验一个旅游地点服务完备度的一个基本标准。按照传统六位一体的要求, 景区要积极发展旅游配套, 以满足旅游服务的完整性。在六位一体的“大旅游”格局中, 虽然不硬性要求单一景区实现六要素的全覆盖, 但要突出重点, 发挥强项, 在满足基本旅游服务的基础上增加特色旅游服务。从旅游服务的品质看, 做足传统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是:吃要吃出特色、吃出意境、吃出回味;住要住的舒服、解乏, 让客人流连忘返;交通要方便、快捷, 途中有收获;游览要开心、快乐、有感悟;购物要有纪念性、有分享性, 使购买者产生愉悦;娱乐项目要强调放松性、参与性和新奇性。传统“六位一体”的谋划, 旨在以“感动游客”为目的, 这个过程要彰显细节、注重民俗、彰显文化。
(2) 探索新兴“六位一体”。新兴“六位一体”是指商养学闲情奇。“商”即商务旅游, 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等, “养”即养生旅游, 包括养老、养生、养心等健康旅游;“学”即研学旅游, 包括培训旅游、修学、科考、拓展训练、夏令营冬令营、摄影采风等活动;“闲”即休闲度假, 包括都市休闲、乡村休闲、度假等各种休闲旅游形式;“情”即情感旅游, 比如婚恋、婚庆、纪念日旅游以及宗教祈福等各类满足精神需求的旅游;“奇”即探奇, 包含诸如探险、探秘、新奇体验等探索性的旅游新形式。新兴旅游六要素是在传统旅游六要素基础上的旅游拓展需求, 是一个新兴旅游领域, 最容易激发产生新增长点, 需要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村树.旅游服务业如何做好“互联网+”实践[J].互联网周刊, 2015-10, (1) :38-39.
[2]文化部产业司.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案例集[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 2015.
3.全域旅游系列解读 篇三
2016-02-04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石培华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何谓全域旅游?为何要发展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笔者从理论技术层面和具体推进落实层面对全域旅游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全域旅游的五个“新”
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实践中如何理解全域旅游?主要体现在五个“新”: 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新模式新战略。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跳出旅游抓旅游,抓旅游就是抓全面创新发展。全域旅游是 1 旅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将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综合统筹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极佳载体。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抓旅游主要是建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现在要从过去的点线到面的飞跃,要从全局出发,系统全面推进旅游。通俗说,全域旅游就是全域按照景区理念、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发展全域旅游,就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从战略全局推进旅游发展,要与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发展等重大战略结合,综合立体推进发展,抓旅游就是抓新型城镇化,就是抓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抓民生,抓特色产业培育。全域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市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全域旅游要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全方位整体推进,使旅游工作从局部工作变为全局工作,变成重点发展战略,从旅游部门抓旅游变成举当地之合力抓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新形态新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一种优秀旅游目的地品牌。对于游客而言,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目的地形态,是一种新的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形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能够全面动员、全面创新、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 地。全域旅游注重公共服务系统配套,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整体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提供全过程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围绕市场构建主打旅游产品,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业态,是公共服务便捷、旅游产品丰富、处处是风景、环境优美、便于自驾自助旅游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也是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推进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旅游社会参与等体制机制。
全域旅游构建一种新的复合型空间。这个新型的复合空间内的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其他功能和价值在得以继续保持的基础上,附加了旅游消费体验等新功能,使得同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多种功能叠加、多重价值衍生提升的复合型新空间。全域旅游新空间,是保护利用好生态、挖掘好文态、优美好形态、培育好业态、形成活态的完美结合,是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的完美结合。各种要素聚合、各种 功能叠加、各种价值放大、各种利益共享、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和生态得以传承发扬,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全域辐射带动。
全域旅游是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全域旅游不是一个赶时髦的标签,而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是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新形态、新理念、新模式,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纵观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无不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典范。瑞士、新西兰、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是纯净的生态、优美的环境、风情浓郁的美丽小镇和乡村、高品质的旅游区、美丽风景道、特色旅游要素的集成。我国的桂林、成都、张家界、九寨沟、琼海等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无不是风景、风情、风物、风尚、风气在空间上的完美结合。全域旅游的五个“全”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具备五“全”覆盖的特征: 旅游景观全域优化。发展全域旅游,按景区标准规划建设,要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推进全域景区化。要形成处处是景观,处处可以欣赏美、传播美的优美景区环境。推进旅游景观生态全域覆盖,创造优美旅游环境,将有吸引力的资源、产业、元素都转化为旅游新产品和新的吸引物。城镇建设除了满足居民居住生产功能,还要注重文化特色和对外来 游客的服务。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灌溉,还要为游客提供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林业生态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还要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农业生产,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美丽乡村建设,除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休闲度假乐园。
旅游服务全域配套。全域旅游必须要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构建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全域旅游不只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而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系统配套,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全域旅游的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以前旅游从业者是导游、服务员,现在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大家都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
旅游治理全域覆盖。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治理体制机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突出优势的区域,整个区域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推动相关产业的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出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按照全域景区的理念标准,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社 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步发展。
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全域旅游,要形成特色旅游产品集群,推进各种产品、业态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各行业融入其中,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形成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大格局。
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打破围墙、打破空间封闭,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推进全域旅游,搞好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的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6亿多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将进一步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度与共享度。全域旅游的五个“不”
正如李金早局长所说,正确理解全域旅游,要防止一些认识误区。要避免念歪经、走错路,否则全域旅游就不幸成为全域破坏。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开发。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不是到处搞旅游开发、到处建设项目。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要突出保护,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要素、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区承载压力,更好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发展全域旅游,要全面贯彻落实“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编制旅游规划和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时,首先要编制控制性规划,明确需要保护的区域。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使保护的地方保护更好,开发的地方开发更好。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设景区景点,更不是到处建设收门票的景区点。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建设适应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打开围墙建设无边界的旅游区,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是景区景点,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区景点数量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现在一些地方推进全域旅游有一种误区,就是不断建设景区,导致到处是门票,旅游目的地的花费门槛很高。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上是要通过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游客与居民共享,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服务,增加综合效益。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同质同步发展。全域旅游要统筹规划建设,实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千万要注重全域旅游中各地区、节点之间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功能特色、产品特色、业态特色、服务特色。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要协调好景区、社区(城镇、乡村)、风景道、产业区、生态区、文化区等的关系,发挥各自特色,差异化发展,实现相互的完美组合。同时,全域旅游中不同区域,要注意突出重点,时间上要有先有后,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哄而上,导致恶性竞争。
全域旅游不是全一模式。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局提出一些基本标准,这是为了使创建工作有一个基本遵循,使示范区达到一个基本的共同要求。但如何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既要推进顶层设计,研究创建指南标准,更要鼓励各地首创。
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同时推进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确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度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也多层次,可以是省、市、县、镇、村,可以是跨行政区的旅游区域。为更有效整合资源,近期 应鼓励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含县级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
全域旅游是新阶段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传统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需要,必须从景点开发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这意味着发展全域旅游将成为一项影响全局、引领未来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李金早局长提出的从景点发展模式迈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将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将各地开始萌芽的理念升华成为系统的全域旅游发展理论,将零散的实践探索提升为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发展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有战略全局性、方向引领性、问题针对性、普遍指导性、国际规律性、现实可行性,将成为引领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天地的整体战略。战略全局性
全域旅游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意义超越旅游本身。在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布局的途径、观点和方法等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旅游业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综合、辐射带动面越来越宽、综合影响力越来越大、优势越来 9 越凸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各地新的整体战略选择,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甚至是主导产业,将全域旅游作为整体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战略。通过抓旅游促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改革开放,将抓旅游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减贫困、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旅游发展承担新使命,需要从战略全局上重新思考与谋划旅游发展新理念、新模式,获取更加强劲的动力源泉,释放旅游综合功能。全域旅游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有效抓手。创新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更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全域旅游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培育旅游新的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创造旅游发展的消费新热点,创造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全域旅游是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有效载体,有利于统筹实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供需协调;有利于促进城乡旅游互动,推进城乡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有利于协调景区与社区关系、旅游服务空间内外的关系,协调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关系,协调各种要素的关系,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协调相关产业间的关系。有利于完善旅游要素和产业配套,促进软硬件协调,促进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全域旅游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载体,把生态和旅游结合、把资源和产品对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全域旅游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行业,旅游业的发展是开放改革的产物,全域旅游构建开放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内外各种要素的开放整合,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发展的边界,形成开放发展大格局。
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美丽生态环境,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旅游大市场,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共享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问题针对性
全域旅游能有效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战略。过去,我国旅游业发展主要抓“点”和“线”,现在要提升到“面”,从过去的景区景点、饭店提升到全域旅游,这是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域旅游是盘活与做优旅游存量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全域旅游也是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孤岛效应和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传统的景区、景点的节点开发模式,旅游发展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由于封闭的开发模式,许多景区又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景区内外常常两极分化严重,无论是环境、服务、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等,景区内外两重天。景区发展的成果也不能让当地民众受益,许多景区周边环境差,广大游客和当地群众不满意,也是需要治理的重点区域。为此,迫切需要跳出单一的景区、景点、饭店、宾馆,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的全过程,配套旅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提高旅游者和居民的满意度。
发展全域旅游还是破解门票经济的有效载体。正如李金早局长所说,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很大程度上与景区经营模式单
一、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等有关,要破解这一怪圈,就迫切需要创新转变发展模式,通过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把景区和区域食宿等相关要素贯通起来,实现向目的地旅游转变,使景区开发的收益从门票经济转变为综合消费经济,甚至转变为综合产业经济。方向引领性
实施全域旅游是顺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升级趋势的战略方向。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是顺应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变革、旅游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全面 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对旅游目的地的观察视角、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以自驾游、散客、自助旅游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各种设施、服务、管理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现代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活方式、旅游方式的深刻变革。要真正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将旅游业真正建设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推进全域旅游将有利于提升区域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每个居民的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使居民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旅游参与者,树立真正的主人公意识。全域旅游提升全社会参与感、获得感,更好地促进全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实施全域旅游也是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发展入境旅游之初,大多数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主要是来看自然文化遗产、游览风景名胜,接触的主要是景区景点及饭店宾馆、旅行社。随着世界交流越来越深入,现在的入境游客更加希望与当地有更加深入的交往、交流和体验,期望深入社会、社区、学校、医院,对一个地方的评价也不限于景区景点、饭店、酒店和导游、服务员,而是对一个地方整体环境的评价,因而更需要有全面的旅游服务体验和文化体验。13 因此要大力提升我国入境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迫切需要积极有序推进全域旅游,系统全面优化入境旅游相关服务。全域旅游不仅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纵观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无不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典范。普遍指导性
全域旅游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整体性旅游发展战略,还因为全域旅游战略对全国具有普遍指导性,因为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这样一个新阶段。虽然我国各地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大,各地的特点有很大不同,但推进全域旅游成为共同的趋势和要求,可以探索不同形态和模式的全域旅游。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区域都需要推进全域旅游。旅游资源密集、生态环境优美的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地区要优化结构、优化发展环境;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都市旅游、促进服务业发展这三种不同特点的地区都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全域旅游,通过全域旅游优化环境、提升价值。
对于不同行政层级也可以从侧重不同角度推进全域旅游。一个省(市、自治区),可以将一个省级单元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全面优化生态环境、美化全域景观、完善面向旅游者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全省旅游竞争力。对于一个市县,这是推进全域旅游的重点,可以从更丰富的方面,深化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各种环境和要素,培育优质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对于一个镇、村或者一个景区,可以全方位优化,建设全域旅游区,形成新型的全域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和要素集聚区。对于跨行政区的区域或流域,也可以共同合作构建无障碍的全域旅游区。
我国旅游业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由于旅游业的多样性、复合性,不同地区都可以发挥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业,因此从理论上讲,都可以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全面优化自身的发展环境,但需要突出重点,探索不同的模式,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地区,也可以为当地居民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实现居民游客共享发展成果。现实可行性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等国家总体战略部署为全域旅游发展优化整体环境,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各种基础。实施全域旅游战略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各地已经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可以说是时机成熟、顺势而为。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立体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的快速发展为全域旅游构建了现代交通网络支撑,汽车时代、高铁时代的来临,构建了发展全域旅游所需的交通服务体系。现代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为整合分散的旅游需求和 15 供给,提供更加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务网络,为全域旅游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社会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全社会审美意识增强、美化城乡环境交通环境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水利、湿地、国土等不同部门对自然、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将为全域旅游构建更加优美的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景观基础。全域旅游是共享美丽中国的有效载体,也是共建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
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等战略的实施,为全域旅游构建空间支撑。通过城乡一体化,推动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全域旅游区建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城镇居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旅游乐园,使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地现代化,旅游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实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让市民感受乡村田园气息,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品质。
现代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现代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特别是旅游业,正在逐渐拓展成为一个无边界的产业,“旅游+”已经成为时代大趋势,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区域一体化、扶贫攻坚等各种战略的实施,也加速了区域资源的整合。可以说,全域旅游是我国整体发展红利在旅游方面的集中收益平台,通过各方面的发展,整体优化环境、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为全域旅游发展创造了环境条件,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笔者认为,全域旅游、“旅游+”、旅游外交等既是旅游理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旅游发展战略的创新,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战略创新的重要基石。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这些都应当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其中全域旅游是一个总体性战略,将成为打造我国旅游升级版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战略抓手。
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为何花落海南
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国家旅游局确定,将海南作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为全国探索经验、做出示范。那么,为什么选择海南作为首个创建省?如何推进海南全域旅游创建省工作?通过对海南如何创建的分析认识,又将对全国其他地区有何启示?
从全局战略高度认识创建意义
无论是对海南省发展,还是对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将海南作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试点省都有着深远而特殊意义,有必要从战略全局高度深化认识,具体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是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的实现路径,是海南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效载体,是推进海南旅游转型升级、破解旅游发展难题的战略方向。正如海南省刘赐贵省长说,海南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是落实总书记“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殷切嘱托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十三五”期间“把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三大愿景的迫切需要,是海南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海南绿色崛起的有效载体,是关系海南长远发展的全新课题。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走出高度依赖景区点的传统观光旅游模式,有利于整体优化海南旅游环境和质量,拓展旅游发展空间,释放全岛不同地区旅游特色魅力。全域旅游不限一地一隅、不在一景一区,而重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如何让乡村旅游优势足、潜力大,已成为了发展全域旅游无法回避的问题。海南西部地区和广大乡村地区旅游发展相对薄弱,亟待迎头赶上。海南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正是一个补齐区域旅游发展短板,为乡村旅游发展添新活力、新动力的过程。
二是海南创建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海南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等重大优势。海南旅游资源全域分布、类型丰富、组合好、风情浓郁。海南旅游业龙头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海南确立了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群,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地位日益突出。推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转型,着力吸引外来消费,才能充分发挥海南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消费需求,着力发展健康产业,并以此带动包括互联网产业在内的其他新型服务业在海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特区和国际旅游岛等重大战略是推进全域旅游构建得天独厚的政策平台。一批重大的具有高含金量高、突破性的政策相继在海南落地实施,多重政策叠加,有条件率先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
推进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田”字形高速主框架,“四方五港”格局形成,环岛高铁全线贯通,“南北东西、两干两支”机场布局推进。持续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各种基础设施、城镇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等,为发展全域旅游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是选择海南作为首个示范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李金早局长指出,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应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显的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面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海南正具备这些典型特征。海南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桥头堡和风向标,海南旅游浓缩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也代表旅游发展的方向,选择海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紧迫性。海南在推进全域旅游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海南琼海的全域旅游模式受到李金早局长高度赞赏,三亚的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等探索已经成为全国正在推广的典范。国家旅游局和海南省联手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整合资源,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落地生根,这也是贯彻落实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的具体举措。
结合重大战略部署确定创建思路
推进海南省的全域旅游发展重在全域推进,要遵循城市旅游化、全域景区化、生活休闲化、发展生态化、设施体验化的理念。结合海南重大战略部署,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思路: 一是“点、线、面”结合推进全域旅游。正如刘赐贵省长提出的,海南全域旅游要点、线、面结合推进。点就是抓好景区点、小镇、村庄的打造;线就是注重旅游道路建设,在打通点与点连接线的同时,将道路沿线建成景观带;面就是在点线结合的基础上,把一镇、一县(市)乃至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全域之内处处是风景,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通过“点、线、面”结合推进,形成“日月同辉满天星”的全域旅游格局。为此,首先要把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千个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由点及面形成 20 示范带动效应,在“美丽海南百千工程”中积极培育产业,大力推动发展。
在点取得突破的基础上,要依托交通干线建设旅游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景道和乡村旅游示范带,首批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1000个美丽乡村,使美丽村镇成为宜居宜游的景点,遍布全省。并大力推进“海澄文”“大三亚”区域一体化,打造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龙头。重点推进琼海、三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突破。
二是“一业融五化”推进海南全域旅游创建。要进一步强化旅游业的龙头产业地位,发挥旅游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生态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要与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等总体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将推进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以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小镇、美丽乡村为突破口,构建全域旅游的支点。要与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要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推进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旅游的社会贡献平台。要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构筑全域旅游全产业链联动,全要素整合和整体环境优化。要与信息化结合起来,通过大力推进旅游+和互联网+,构建现代旅游产业新生态。还要将全域旅游与社会化发展、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 21 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三是体系化人性化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海南推进全域旅游创建,要重视三个体系的建设和创新。
要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体系,大力推动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把开发适应市场需求、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作为主攻方向,做优做大滨海度假、娱乐休闲、康体疗养、乡村旅游、购物餐饮、婚庆会展、邮轮游艇、低空飞行、航天主题等新业态,大力发展适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
要创新完善快行漫游的自驾车、自行车、自助游服务体系。交通建设要考虑到自驾车旅游需求,完善标志、标线、标识系统,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规划建设观景台和休息服务设施。完善旅游集散体系,在旅游节点城市、重要旅游城镇和交通集散枢纽建设游客咨询和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咨询、住宿预订、导游调配等服务。在机场、高铁等处设立汽车租赁点等。构建“公交+慢行”的一体化交通出行模式,建立慢行休闲绿道网络,以江、河、海及无缝公交体系为主脉,打造休闲、生活、娱乐的城市绿色慢行休闲系统。
要以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在全岛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实现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全面达标。重点围绕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公共景观、旅游安全救援等工作推进相应的建设计划,努力完善旅游公共 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南旅游网咨询服务功能,推进所有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等。推进创建工作须做好顶层设计
如何推进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做好系统科学谋划。编制海南创建全域旅游试点省的实施方案、推进意见、创建指南和考核验收办法。争取国家旅游局指导支持,编写好这些操作性文件,有针对性做好顶层设计。
构建局省合作机制。构建推进国家旅游局与海南省建立海南创建全域旅游试点省的战略合作,明确支持重点,构建合作机制,形成务实推进创建工作的系列计划和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琼海试点。将琼海作为海南创建全域示范省的先行创建区,制定支持扶持措施。加强对琼海全域旅游经验的调研总结和宣传推广。
加大全域旅游培训。大力推进全域旅游,要变革观念,特别是各地领导干部的观念。建议海南省争取国家旅游局支持,共同在海南设立不同的专题班,有针对性地面向海南全省各市县委书记、分管县市副书记副市(县)长、旅游局长、重点旅游乡镇长村长、重点旅游区负责人、旅游院校骨干、重点旅游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全域旅游专题分批分层次轮训。
做好因地制宜指导。各市县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好经验、好做法。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一是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把海南全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确保全域旅游规划能真正落地实施,全面优化全域旅游环境。二是将三亚和琼海作为旅游改革先行区,重点围绕适应旅游发展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方面推进综合改革。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
创新考核评价与督办方法。发展全域旅游,要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要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双加双创”推进创建。海南推进全域旅游创建,要充分调动整合全社会智慧。通过“双加双创”(旅游+、国际旅游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全域旅游,与国家旅游局合作,建立“双加双创”示范省。制定海南旅游创新创业 行动计划,鼓励建立旅游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支持建设旅游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协同创新中心和孵化基地。支持培育一批“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旅游业网络众创空间,鼓励建立旅游创新创业孵化基金。实施重点新业态、人群的旅游创客行动,如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校企共建旅游创新创业学院,实施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推进旅游+、国际旅游岛+,关键是要找准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性突破。要全力推进旅游+互联网、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旅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金融保险等实现新突破。做好社会宣传引导。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全社会参与,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开设全域旅游宣传专栏,让全域旅游深入人心。
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创建工作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文、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关于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等文件中,已进行了系统科学论述和明确要求。笔者从具体实施和操作技术层面,谈谈对如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几点思考。
如何理解、测算和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标准
李金早局长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中提出,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至少体现五个鲜明特征、达到四项基本标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关注:
关于四项基本标准: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旅游数据中心。国家旅游局创建文件中提出,率先实施“1+3”旅游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旅游厕所建设率先达标,旅游数据中心率先建成的创建单位,国家旅游局将优先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正式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这些要求突出了创建中的改革创新方向、任务和重点,是基本准则。但各地的改革创新侧重点可以各有不同,推进的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其内容和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实现的路径也可以因地制宜。如建立旅游数据中心,可从实际出发,不一定需要当地独立建数据中心,也可以通过与大数据企业和专业机构合作,采取市场化机制构建新型的数据中心和采集体系。
创建文件中要求对旅游业率先实现当地经济贡献率15%和新增就业贡献率20%。对于这些指标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这里讲的是综合贡献,不是简单的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直接贡献),综合贡献包括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引致贡献,一般综合贡献比直接贡献要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因此提出的指标是15%。关于就业指的是新增就业中,旅游业就业贡献 26 率20%,也包括了直接就业、间接就业,而且旅游业就业增长高于其他产业。
关于全域旅游的五个特征: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这实际上是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需要系统推进的各方面工作要求。
除了上述基本要求,在评价全域旅游示范区时,需要增加游客、当地居民及相关方等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评价。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可以参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最佳旅游城市等标准,进行简化和改造,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服务品质、安全、特色吸引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应遵循什么指导思想和原则 关于推进全域要注意的事项,李金早局长在文章提出,应避免陷入一些认识误区,实际上就提出了基本原则:其一,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其二,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其三,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在近期实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不能刮风。其四,推进全域旅 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其五,全域旅游不可无序而为,一哄而起。
为便于进一步深入理解,笔者将应注意的原则归纳为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面与点(景区点与全域)的关系。既要全域统筹,也要注重景区景点建设,注重重点突破和极核带动,培育核心吸引物、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仍是全域旅游的基础。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全域旅游,既要发挥党委政府的统筹推动,更要符合旅游消费需求、符合市场规律,全域旅游要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新旅游生活方式。三是处理好标准与特色的关系。全域旅游创建要达到一些共同的标准,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特色和个性。四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全域旅游注重建设,丰富产品和完善配套,更注重保护、注重整体环境优化。五是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既要重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硬件的建设,也要重视社会环境、软服务等品质提升。六是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系统提升的关系。既要突出改革创新和突破,也要注重系统提升和优化,全域旅游既是一个改革创新工程,也是一个系统优化工程。为此,笔者建议,科学有序推进全域旅游应遵循六个基本原则:一是注重保护、集约开发;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是市场引领、党政推动;四是以人为本、社会参与;五是以点带面、开放联动;六是整合资源、融合共享。总体来说,28 推进全域旅游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历史性机遇,统筹推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什么
李金早局长的文章,对全域旅游创建的方向和任务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要求,重点突出改革创新、突出发展战略和模式转变,这是全域旅游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的模式,具体实现七大转变: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七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
国家旅游局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文件提出了系统任务,提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需要,切实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内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便利,旅游厕所数量充足、质量达标,旅游标识完备、公共信息完善;要满足多样化旅游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建设,构建多层次、特色化、中高端旅游产品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开放共享,着力加强旅游环境秩序建设,实现全域景观化、景区内外环境一体化、市场秩序 规范化、旅游服务精细化;要适应现代旅游综合产业、综合执法要求,加快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改革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创建单位率先推广设立综合性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分局等“1+3”模式。各地如何具体推进全域旅游创建相关基础工作
李金早局长系统、全面地对推进全域旅游工作在国家层面进行了总体部署。他指出,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改革创新,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重点工作: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改革评价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业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对于各地具体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做好全域旅游的系统科学规划。从战略高度和综合角度,编制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规划、实施方案、推进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制定地方标准。争取国家旅游局的指导支持,编写好这些操作性文件。编制的不仅是有针对性做好顶层设计,更是推进创建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明确分工,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考核。
二是构建推动全域旅游的领导机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申报的省、市(州)县人民政府为主体。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作为创建区域当地的总体战略来整体推进,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需要主要领导推动方能取得成效。“一把手才能抓一把、才能实现一把抓”。把推进全域 旅游作为新时期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可依托各地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等领导机制,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在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合力。
三是着力深化全域旅游的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把整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确保全域旅游规划能真正落地实施,全面优化全域旅游环境。重点围绕适应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因地制宜推进旅游委、旅游功能区、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综合管理、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从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方面推进综合改革。
四是推进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需要有硬件设施、基础条件的支撑。交通全域化、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全域覆盖,智慧旅游设施和服务全域覆盖等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要结合供给侧改革,整合各种渠道资金,加强对全域旅游的交通、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等建设旅游咨询中心。鼓励依托城市
综合客运枢纽和道路客运站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逐步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等咨询服务全覆盖。需要加快推进城市及国道、省道至A级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输组织,加快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创新旅游产品业态体系,大力推动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创新完善快行漫游的自驾车、自行车、自助游服务体系。五是改革创新全域旅游的统计评价。要根据全域旅游的特点,拓展统计测算范围,创新相关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要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旅游综合效益评估考核。各地需要开展专题研究,与专业机构和企业合作,推进统计改革创新。
六是推进全域旅游相关培训宣传。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必须要改变观念,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对各市县委书记、分管县市副书记副市(县)长、旅游局长、相关部门负责人、重点旅游乡镇长、村主任、重点旅游区负责人、旅游院校骨干、重点旅游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全域旅游专题轮训。要树立全局谋划、全方位推进、全时空统筹、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观,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各部门要树立相互融合、一体推进的观
念,相关工作要树立旅游理念。当地居民也要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相关旅游企业要根据全域旅游新特点,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还需要加大宣传,让全域旅游深入人心、全社会参与。
4.全域旅游创建示范材料 篇四
推进绿色发展
——东莲花院乡全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乡
总书记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如何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迁西县东莲花院乡充分依托该乡区位、人文、生态和林果优势,牢固树立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强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打造了发展全域旅游的“花院样板”。
一、背景
东莲花院乡地处迁西、迁安、滦县、丰润四县交界处,距京沈高速20公里,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花院民风质朴、人才辈出,有曹家坟、龙凤山、赶马河传说,柳沟峪会议、松山峪战役等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积淀厚实;境内空气清新,山峦起伏,峰峦叠嶂,树木苍翠,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处处呈现出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秀美的田园风光,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乡内林果面积达到13649亩,盛产干鲜果品15大类、60多个品种,常年产量900万公斤,是名副其实的“花果之乡”,为该乡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国家层面,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旅游产业发展,而推进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和有效抓手,是促进旅游—1—
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国内游达40亿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多选择自助游或自驾游,旅游产业尤其是全域旅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2016年,迁西县被列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该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发展全域旅游做出了详细安排部署,迁西旅游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
二、做法
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东莲花院乡以绿色为指引,以开放和创新为保障,以协调和共享为目标,全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全面创建全域旅游示范乡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将生态变成产业、将环境变成资源,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1、树立辩证思维,处理三个关系
一是大小并重强推进。大处着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总体布局。发展旅游,规划先行。为实现乡内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开发,该乡坚持高端站位,聘请知名设计公司精心编制了《东莲花院乡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构建“一线、一带、三个板块、七个组团”全域旅游总体格局,为建设全域旅游示范乡提供遵循和指导。小处着手,坚持精准施策,推动项目建设。每周四组织班子成员学习旅游知识,练好内功;4次组织班子成员、部分农村干部到河南郝堂、天津蓟县等地参观学习,开拓眼界和思路;将发展任务分解到每名班子成员和每个村,建立周分析、月调度、季总结制度,推动重点工作一件件落实、疑难问题一项项处理。—2—
二是点面结合促提升。点上,打造马家沟国学文化村、梨花坡富贵牡丹园、五海猕猴桃庄园等龙头旅游项目,以点带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面上,将全乡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重点打造东花院—黄岩、杨家沟—徐庄子2条魅力花道,马家沟、东城峪等6个“美丽乡村”,实现打造景点到打造景区的转变,做到无处不精彩、处处是景点,打造干净整洁、天蓝水净、地绿山美的“秀美乡村”。三是长短兼顾求实效。立足当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资源很好,可开发的景点很多,但就是苦于没人投资。针对这种现状,该乡通过开展“凤还巢”、“政策优惠”等多种方式吸引投资者。目前,已组织招商活动3次,已落地项目2个,正在洽谈3个,做到了建设一批、储备一批。放眼长远,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在招商过程中,明确“污染企业不能进、大拆大建不能搞”两条底线,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绝不为眼前利益破坏生态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2、树立发散思维,实现三项融合
牢固树立“旅游+”观念,依托全域旅游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为旅游发展优势,真正实现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单纯发展旅游业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一是实现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融合。近年来,深入推进了迁玉蔬菜种植基地、黄岩百果园、洼子地千亩核桃园、尚菌堂灰树花产品开发、千亩苗木花卉培育基地等项目,打造了一批农业特色产—3—
业集群;同时,依托特色农业开展赏花观光游、采摘体验游、康养度假游为重点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全乡旅游产业规模倍增、人气倍增、效益倍增。目前,全县形成了徐庄子安梨、黄岩葡萄、西路庄李子、东路庄樱桃等8个特色农业产业品牌。二是实现乡村建设与文化产业融合。将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本地实际,重点打造马家沟国学文化、西莲花院廉政文化、东莲花院红学文化、黄岩生态采摘文化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村级文化品牌,通过举办读书节、“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文体活动,使国学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成为全乡文化根骨,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提升旅游产业内涵,提高吸引力。马家沟村被评为河北省国学文化第一村,多次接待国际和省市有关部门调研参观,成为文化旅游一大亮点。三是实现项目建设与体制创新融合。为有效化解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该乡在工作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百姓参与、利益共享”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入股分红、股份合作、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实现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利益的多方共赢。在梨花坡富贵牡丹园、五海猕猴桃采摘园两个项目中,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百姓靠出租承包地和为企业打工增加收入,仅这两项就每年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1300元。同时,在增加集体和个人收—4—
入的基础上,促进了农家乐的发展,减少了村企矛盾,赢得了百姓支持,加快了项目建设。
3、树立系统思维,开展三项行动
将全域旅游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规划编制、宣传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景点打造、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良好的公共服务及旅游配套体系。一是接待能力提升行动。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提升景点吸引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产业发展根基。近年来,围绕旅游产业六要素,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村庄“绿、美、亮、净”及引导农民创业“
十、百、千” 三大工程,加大道路交通、服务中心、农家乐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切实提高景区承载力,使游客能引得来、留得下、玩得好,增加企业和百姓收入。3年来,累计投资6.8亿元,完成了新花线改造升级、16个村改水改厕、28家农家乐示范户打造以及35户微商扶持等工作,接待能力大幅提升。二是旅游环境优化行动。坚持“人人为旅游、人民全获益”的发展思路,在全乡开展了“比致富领富、比家庭美化,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两比一推”活动,充分激发全乡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切实发挥广大百姓在环境卫生保持、旅游环境优化、旅游形象建立、旅游景点推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全员参与、全民推动的强大合力,营造了人人爱旅游、人人懂旅游、人人为—5—
旅游发展做贡献的良好环境。三是特色品牌创建行动。加大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力度,实现满足顾客需求到引领消费理念的转变,切实将本地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发挥到极致,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近年来,该乡依托西山梨花坡、黄岩百果园、马家沟国学村三个景点,开展了“梨花节”、采摘节等多项特色活动,开通了“花院旅游网”及“走进花院”微信公众账号和微信群,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加强宣传推广,打造了休闲观光游、农事体验游、国学文化游3大旅游品牌,旅游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围绕亲子互动、摄影、写生、禅修、养老、美食体验以及徒步旅游、自行车骑行等体育运动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经过几年发展,全乡乡村旅游特色村达到8个、特色点15个、农家乐示范户达到58家,从业人员达到1000人以上,游客接待数突破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00万元。2015年,西山梨花坡被评为河北省十大美丽田园,国家农科院牡丹实践基地,全域旅游示范乡雏形已经显现。2017年,东连花院乡将以西山梨花坡综合开发、五海猕猴桃庄园、马家沟文化产业综合体、董庄子五谷庄园目、马家冲锦鲤观光园五大龙头项目为统领,丰富看点,增加卖点,打造亮点,五大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马家沟国学文化园、西山梨花坡富贵牡丹园、五海猕猴桃庄园、黄岩百果园几大旅游景点的连线成片,实现集群化、全域化发展,切实提高景区承载力、影响力,真正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乡上实现重—6—
大突破。
三、启示
1、正确的执政理念和思维方式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是靠政府来主导的,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思维模式,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执政者要在正确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在有限度的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和坚实保障,使旅游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赢。
2、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哪个人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必须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持续用力,认真做好规划编制、道路交通、农业产业发展、旅游产品打造等各方面工作;同时,要充分引导全体人民在环境卫生整治、景点宣传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
3、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发展全域旅游的目标。发展全域旅游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真正将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百姓依托自然资源富裕起来,实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这样既可以减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7—
名词解释:
一线,即燕山花果风景线;一带,即,迁曹绿色观景带,三个板块,即农事体验区、乡村娱乐区、养生度假区,七个组团,以梨花坡富贵牡丹园、五海猕猴桃庄园、黄岩百果园、马家沟文化产业综合体、董庄子五谷庄园、西莲花院玉泉山庄、鲤观光园为核心产品,打造生态产业群。
—8—
5.案例2xx全域旅游 篇五
1.概况
XX县地处赣东XX山脉西麓,位于XX山与XX山两大景区之间。全面总面积1251平方公里,现辖5镇2乡和5个国有林场,70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12.6万人(注:户籍人口11万人)。2002年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全县围绕“大生态、大景区、大旅游”的构架,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发展。通过十年的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品牌形象显著提升。成为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龙头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为主要载体,以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大格局,生态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XX也从一个偏僻的山区农业县发展成为区域著名的旅游胜地。
在推进XX县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时,XX县严格遵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导则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对准XX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并创新性提出全域旅游打造的“1+3+5+8”全域体系:围绕国际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紧抓生态旅游、有机休闲农业、低碳工业等三大产业带动,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五大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落实全域生态发展布局、全域产品创新、全域产业融合、全域项目建设、全域公服建设、全域环境提升、全域营销建设、全域体制建设八大抓手。2017年,XX县全年接待游客4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9亿元。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绿色低碳示范县。
2.主要工作做法
一是党政统筹、凝心聚力,坚持不懈发展全域生态旅游。2002年开始,XX就立足实际、审时度势,确立了以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切入点。思路确立后,机制是保障。为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发展,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出台了《加快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了统筹协调力度,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力量为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服务。为了改善生态旅游发展环境:交通部门投入5亿余元用于公路建设,水利部门开展了河道整治,环保部门关停了多家污染企业,农业部门加强了渔政管理,公安部门制定了游客失窃预赔制,交警部门对外地来XX的车辆实行“不拦车、不检查、不扣车、不罚款、不收费”的“五不”政策。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密切配合,为XX全域生态旅游发展营造了的良好氛围。
二是科学定位、整体规划,一以贯之抓落实。XX全域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快速发展,科学定位功不可没。走进XX,入眼的皆是江南山水画、儒蕴徽风图,感受的皆是浓雅乡村情、敦朴村民风,在发展全域生态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XX立足资源优势、利用区位条件、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并成功塑造了“纯净XX”整体形象品牌,为XX全域生态旅游占领高点、引领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推进XX县全域生态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先后编制了五个层次的规划:①纯净生态体系规划。对全县生态环境进行提升改造,确保实现纯净的森林、纯净的水域、纯净的空气、纯净的土壤等。②纯净景区体系规划。在旅游资源普查基础上,对可供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进行规划,既要让各景区景点的特色得到彰显和发挥,又要通过差异化发展来形成互补,提升XX旅游综合竞争力。③旅游项目发展定位体系规划。站在全县一盘棋的角度,通过高质量的规划,使每个景区(产品)定位准确,功能明晰,创意独特。④旅游要素体系规划。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尤其是旅游交通、宾馆酒店、娱乐购物、美食品尝等涉旅基础设施、接待场所进行好规划。⑤旅游营销体系规划。对营销策划方案、旅游形象标识、旅游节庆活动、重要宣传推介活动等进行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提升XX生态旅游市场知名度。
三是行业协同。切实提升旅游业主导地位。全面落实全域生态旅游“一产围绕生态旅游促升级、二产围绕生态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生态旅游优服务、城建围绕生态旅游树形象、交通围绕生态旅游保畅通、文化围绕生态旅游添活力”的思路,加力破解当前全域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不足、建设不快和服务业配套不全、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以生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带动服务业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3.发展成绩
一是推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政府主导、政企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全域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生态经济产业,生态旅游、有机休闲农业、低碳工业等产业取得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国际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XX旅游强县,2017年,全县全年接待游客4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9亿元,居全省前列;同时,生态旅游也带动了有机休闲农业、低碳工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XX白茶”先后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多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国家各类茶博会奖项。XX县获得省农业厅评选的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到2017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8800亩;成立了以XX面包户为主体的XX面包商会,XX面包新增直营店700多家,全国连锁经营店达2000多家;有机油茶、有机大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有机竹笋、有机果蔬、花卉苗木、竹林鸡等特色种养产业不断兴起,各具特色的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不断扩大。
二是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旅游资源补偿收入大幅增加。截止目前,XX各大景区共有3221户、8772名农民获得旅游资源补偿19705万元,户均达61177元。农民就业增加大幅收入。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农民“洗脚上岸”,就地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乡村农家乐收入大幅增加。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528户,床位5000张,餐位1.3万个,解决了4727名农民就业,户均经营净收入4万多元,全县农民人均从农家乐中增收300元以上。旅游商品收入大幅增加。XX竹雕、木雕、根雕、地毯等旅游工艺品蓬勃发展,吸纳2800余名农民就地就业,农民年均收入1.2万元。自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以来,全县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2亿元以上,到2017年12月底全县居民存款余额47亿余元,人均超4万元。三是促进了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促进了城乡路建设。先后筹集公路建设资金5亿余元,建设和改造乡村(景区)公路275公里。逐步建成了路网较健全的公路体系。15个乡镇至县城公路100%达到路面硬化,全县70个村委会已全部实现路面硬化,硬化率达100%。全县所有景区、景点、农家乐全部水泥路。促进了电力通讯设施建设。10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电话,100%的乡镇和85%的村实现了宽带上网。促进了景观镇村建设。在交通沿线、景区周边规划100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设生态型新农村,改变农村发展面貌。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突出文化生态景观,大力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双改双节、改水改厕等工程,打造出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传统风格独特、产业特色明显的生态景观村镇。促进了县城建设。投入资金15亿余元,先后实施了泸溪河综合治理、老城区街道路面改造、部分单位办公楼外迁等项目。彻底地改变了老城区破、旧、脏、乱、差的面貌。城区绿地率达36.32%,绿化覆盖率达42.24%,建成区公园绿地总面积已达56.12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平方米。
四是培育了乡村社会文明新风。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带动下,XX的淳朴民风得到传承,并注入了新的内涵。努力建设农村生态文化工程。在探索全民义务植树的有效形式的同时,积极开展林木绿地、古树名木的认建认管认养和“志愿环保千里行”绿色环保宣传活动,参与农民逾6000人次,有力地增强了农民爱绿、护绿的生态意识。同时,大力开展“生态和谐村”、“生育文明示范村”创评和文明新风“四进农家”等活动,制定环境卫生、古树名木等保护管理办法,引导教育农民保护生态、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尚。同时,各景区自发成立的龙灯、腰鼓等表演队,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淳化了民风,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提升了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在“纯净XX”品牌的驱动下,XX全域生态旅游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同和向往,已成为我省一张靓丽的名片。先后被评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国际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XX旅游强县。XX山被评为、国家5A级风景区、最佳国际旅游休闲名山、全国最佳旅游创意、XX新赣鄱十景。
4.启示
6.“全域旅游”热背后的冷思考 篇六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域旅游从概念到实质,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作,都是对现行景区景点旅游方式的巨大颠覆,全域旅游究竟会给游客的出游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全域旅游如何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入?全域旅游又会给我们现有的旅游管理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冷思考之一:现阶段实践研究不足
据了解,国内较早提出全域旅游相关概念的是2008 年5·12 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坝州在灾后重建中提出的“全域景区”,以及同年浙江绍兴提出的“全城旅游”。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旅游发展基础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旅游行业基本处于以景区景点为主的据点式初级发展阶段,这也导致对全域旅游这一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
总体而言,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国内对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较少。发展全域旅游,应该体现在区域旅游业态互补, 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突破,意味着旅游门票经济的逐渐破解,以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巨大投入和完善。
相比现阶段的景区景点式旅游,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旅游投资的回报期限而影响企业投资旅游的积极性,如何解决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冷思考之二:催生旅游规划的巨大变革
全域旅游的发展,首先带来的应该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变革,这也包括对前期旅游规划的变革,将与现行的景区景点式规划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全域旅游中,将不再是就景区景点而规划,而是要有“跳出旅游看旅游”的宏观视野,将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共同融入整体,从顶层设计上真正实现多规合一。
同时,针对全域旅游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变化和要求,从旅游的整体定位、产品体系的系统化、旅游公共设施的完善、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共享、收益模式的重构等进行全新的策划和规划。
冷思考之三:是否会成为新的“泡沫”
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密度、旅游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发展全域旅游。然而,自全域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省市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计划,特别是在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数量竟高达262个,实为罕见。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当前旅游发展的更高阶段,确实是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与途径,但在其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全域旅游更多的还处于探索和尝试,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开展全域旅游,也并非相关行业都能尽快与旅游相融合。
然而,现如今各地政府及旅游主管机构对全域旅游的热情高涨,可谓一哄而上,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与管控,会不会沦落成为地方形象工程?同时,首批数量巨大的创建名单中,是否会产生成新的泡沫?又有多少区域发展全域旅游真正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和标杆作用,而不会仅仅成为一个概念?
冷思考之四:现实中“旅游+”的孤掌难鸣
全域旅游中鲜明指出,要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这就要求加大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金融、文化、环保、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实现从封闭的旅游自身向开放的“旅游+”多产业链转变。
但是,自“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单一旅游行业对“旅游+”的热炒与兴奋,鲜有其他行业媒体的报道,更少见其他相关行业与“旅游+”融合的探讨,没有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势必造成“旅游+”的孤掌难鸣。
如何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突显旅游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他行业的积极性与主动融入性,实现与旅游的合体、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是发展全域旅游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冷思考之五:旅游综合管理转型的挑战
无论是轰动一时的“青岛大虾”,还是刚刚平息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其故事主体都是所谓的游客。平心而论,这类事件的产生与发展,其实已经远远超越当前所谓旅游管理的范筹。
但在全域旅游时代,这将成为旅游管理日常内容之一,因此,如何从当前的旅游景点管理转变到区域旅游综合管理,无疑对当前旅游管理模式、旅游管理地位、乃至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从长远来看,旅游管理从单一旅游部门行为到由政府机构统筹管理的转变,将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