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共11篇)(共11篇)
1.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 篇一
称职士官述职报告
我叫xx,xx省xx市人,x年x月入伍一期士官,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属武警x总队x市支队x中队三班班长。
自转为士官以来,在中队党支部的领导和关怀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要求进步,时刻以提高组训能力和管理为目标,努力工作积极学习,在这四年中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离一名老班长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弥补,下面我将半年的工作述职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其特点
1、端正思想观念,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作为一名党员士官班长,想要带出一班军事过硬的战士,首先应从自身做起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经得起挫折和考验。在这半年里,对我来说遇到的挫折比较多,但我并没有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仍然一丝不苟的干好各项工作,积极学习政治理论改变带兵观念。力争做一名过硬的班长骨干。把我班所有人员的思想,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使全班人员都紧密的团结在中队党支部的周围,开展各项工作。
2、严纪律、硬作风,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在自己的思想端正以后,我能严格要求我班每一名战士,以自身的形象管兵带兵。我能坚持从点滴入手,抓好养成,培养战士良好的行为举止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求战士们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战士们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真正的把严格纪律建立在启发自觉的基础上,在作风纪律方面我能够严格要求班里的每一名战士,严格用条令条例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坚决执行部队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理念,使战士们自觉抵制违规违纪行为。
3、转变带兵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创建和谐警营,使全班人员积极向上的开展各项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带兵方法已经不再受到新时期军人的欢迎了。作为一名带兵人,首先要端正对战士的根本态度,坚持以情带兵、以里带兵、依法带兵、文明带兵、以理服人,像老师那样传授知识、像兄长那样关心体贴、像朋友那样沟通交流,真正做战士的贴心人。特别是现在的战士都是独生子女,处处讲民主,事事讲究问一个为什么。那么我就抓住他们的特点,按照他们的性格特点安排部署工作,使他们的工作都有特点性,使他们感觉到在部队有价值、有发展。在平时我能够尊重战士的人格、解决战士们的困难、维护战士们的权益,把战士的困难当自己的困难,使他们真正的感觉到部队的温暖,安安心心在部队服役。真正的使我们班积极向上的开展各项工作。
4、刻苦军事训练,努力提高执勤能力。在军事训练方面,本班同志对于平时训练态度比较端正。在训练时大家都能够树立为自己练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大家训练的积极性,无论是新老同志,都牢记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思想。我对全班同志经常讲: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经过大家的刻苦训练,我班以圆满完成了半年的训练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执勤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中队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执勤,完成好中心任务。所以我经常组织战士们对执勤的各项制度进行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执勤能力和执勤技能,要求战士们严守哨位纪律、哨兵职责及有关制度规定。要求他们牢记哨位就是战场,上哨就是打仗,做到上哨一分钟警惕六十秒。通过不断的组织他们学习,使他们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圆满完成了中队的中心任务。
二、存在的几点问题
1、管理中有不爱管,过得去就行的思想。
2、自身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作风还需进一步加强,平时有放松自己的现象。
三、下步打算
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加强我在工作中的预见性,原则性和创造性。
2、放下架子和战士一起参加各项训练科目提高自身素质。
3、按照条令条例规范自己的言行,绝不违反纪律和搞特殊化。
根据士官等级评定自我评定为称职士官。
2.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 篇二
1 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际状况
我国有关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探讨始于1980年左右, 经过了30几年的不断摸索, 已经初步构建了框架, 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接受, 然而模式和方法上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 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高职教育高效衔接的方法, 而且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质性启动比较晚, 相关部门没有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指导, 更谈不上创新与完善, 中高职教育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改进完善。
2 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重申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发展现象,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人数在稳定增长, 中、高职教育衔接己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职学生报考高职后想要在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 然而, 在现实中,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和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没有差别, 升到高职院校的中职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不高, 使中职学生失去了提升的机会。
2.1 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 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基础, 为高职院校的学习打好基础;高职院校应该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作进一步的训练。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共性, 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 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中高职院校必须理清各自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争取在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衔接顺畅, 以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2.2 课程体系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 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 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难发现中职和高职的教学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文化基础课则依照“够用”的观点来进行教学;而高职大多都是普高学生, 一般都实行精简式本科教学的模式, 从而导致中职的学生升学至高职后文化基础课程无法跟上。所以, 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如果不完善, 将会成为中高职教育高效稳定发展的重大阻碍[2]。
2.3 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 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 省级政府根据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 指导毕业生就业, 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
中职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 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 反观高职会计教育, 虽然一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但是却忽视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 现如今, 很多中高职还是按照会计基础课到会计专业基础课、会计专业课到会计实践课的教学方式, 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创新, 它们的教学模式仍以理论为主, 实践教学方面甚至还不如中职。
3 会计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路
3.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 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结合院校的具体情况, 总结高职和中职会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质量标准的相同和不同点;第二, 中职院校应坚持“双目标性”, 考虑中职教育自身的“就业”课程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学生进入高职院校需要用到的一些必要课程;第三, 高职院校要结合中等职业课程, 了解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构造, 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在这些基础上制定出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实操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的相应课程, 真正意义上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3.2 整合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要相互配合制定课程标准, 并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中职业阶段我们要更加注重视基础素质的教育, 高职阶段应注重学生的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培养, 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 中高等职业院校对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中, 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入手, 不断创新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加强中高职教的有效统衔接, 以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3 优化教学模式
我们要结合会计专业的相关因素, 创建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 增大实践教学的强度, 用新颖的教学实践方式, 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并重视中职到高职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相关衔接[4]。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不同于普通高中教学的特殊教学方法, 不能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去照搬高中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刻苦学习、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新方法去适用中等职业教育, 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优化内部结构, 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为社会和高职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3.4 创新招生制度
高职院校在招生上可以施行“宽进严出”的政策, 高职院校在招收中职学生的时候, 可以根据其在中职院校的各科成绩来评定是否录取, 当学生中职毕业时, 不用再参加高职招生的考试。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 对于成绩较优的中职非应届毕业生破格录取, 使更多的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 打破中职升学的限制, 为中高职衔接从侧重学历向侧重内涵的转变提供有利的平台[5]。
4 结语
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 我们应遵循教育规律, 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招生制度, 促使会计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培养高质量的、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0) :5-7.
[2]欧亦兰.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2+3”模式下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7) :117-118.
[3]王静维, 陈向红, 王巧云.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研究[J].才智, 2012 (10) :323-324.
[4]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13 (3) :3-11.
3.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衔接;问题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所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技能型教育,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让职业教育成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是中高职教育的目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包括宏观方面,如教育制度和体制的衔接,还有微观方面,如专业课程的衔接。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一、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当前,在职业教育下存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教育模式,这两种模式是职业教育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衔接的。以会计专业为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五年一贯制模式。指的是学生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后直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以后获得中、高职两个文凭,它主要分为“2+3”模式和“3+2”模式两种教育模式。(2)对口升学模式。中职院校的学生完成学业以后,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形式考入到对应的高职院校进行再深造学习。(3)直通制模式。指的是高职院校之间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学生,学生完成三年的学业以后,高职院校按照成绩的好坏再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学习,毕业后办法专科毕业证书,未被选拔的颁发中专毕业证书。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现象。通过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研究发现,中高职会计教育在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重叠的现象,甚至有的中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都是同一版本的,这极大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使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折扣,降低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效率,这主要是因为中高职教育缺乏沟通的原因所造成的,
2.基础知识的衔接落后。经过对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统计发现,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重点关注:从业资格证、电算化合格证、收银员证等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文化基础知识却比较忽视。通过对高职院校的统计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一部分是从普通高中招录的,而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是相当扎实的。中职学生进入高职以后,与普通高中考入的高职学生在文化课程的衔接上就很难达成一致,造成基础知识的衔接落后。
3.专业实践课程不能充分衔接。由于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体制上的差异,在会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呈现阶梯式发展,高职教育应该在中职教育的专业知识结构上逐渐完善,逐渐提升,特别是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方面有所进步。然而,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调查却发现,有些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却不尽人意,没能体现高职教育的技能特点,甚至有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还比不上中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形成了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上的不衔接。另外,经过了解发现,有的中职院校在办学经验、办学历史上都比较突出,其专业实践课程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甚至比一些高职院校都比较有名,这就造成了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不利衔接。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相关对策
1.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中高职教育的进一步沟通。首先,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上,要根据当前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有目的性地对职业管理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实施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模式,实现管理机制的一贯性和统一性。尤其是中高职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在管理形式上做到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其次,中高职院校要保持及时的沟通和联系,实现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教学上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中职教育的深刻了解,尤其是熟悉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精确掌握中职会计专业在教学中的改革方向,不断寻找和完善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之间的平衡点和衔接点,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对接。最后,要结合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实现会计专业课程的合理分工,做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密切配合,并时刻掌握中高职教育在改革中教学动态,避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重复,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互补。
2.实现中职课程标准上的统一。根据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的资料研究发现,国外中高职教育往往都会制定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分工,使中高职专业课程能够做到科学有序衔接。并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也做到了体系上的平衡。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即使是同样的高职教育也存在不相同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造成相同的高职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内容也存在差异,比方说,对于《基础会计》的课程学习,不同的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也体现了企业对于职业学生在校成绩的不重视。因此,要想解决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衔接问题,必须要建立中高职专业课程上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内容统一。而制定中高职统一的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升学等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要将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双重标准统一起来。为此,可以建立课程开发委员会,通过会计企业、中高职教师、会计师的共同研究来制定会计专业的统一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满足中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功能。
总之,中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16期.
[2]李传双;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07期.
4.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 篇四
目前我国幼师队伍培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幼儿教师急剧缺乏、流动性强,各地供需不平衡。为了应对这种大力发展幼教事业和的情况,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也都积极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并且规模日益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长。通过调查研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幼师培养质量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就是专业认同程度的过低。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为初中毕业学生,这是一个在生理、心理发展,认知能力都处于较为特殊的群体。如果学生专业认同度过低,就必然不能满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幼师专业素养的最终需求。
一、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接受并认可自己所学习或从事的专业,并愿意以积极地态度和主动地行为去学习与探究。专业认同也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个体对自己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认可专业的发展前景,愿意从事该专业工作并为此承担重大责任。专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事业目标的心理基础。
二、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专业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校学习期间她们需要学习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保健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钢琴、声乐、舞蹈形体( 幼儿体操 /舞蹈) 、美术教育等课程。同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成为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幼儿教师。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幼师成长的内驱力,直接影响着幼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关系着幼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学前教育教师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教师,能轻松应对工作方面的问题,较易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在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对学前教育发展尤为重要,是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和毕业以后能否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赢得社会尊重、增强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初步树立阶段。作为教师,有必要把培养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
1. 重视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入职前专业情感培养
首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全部都是女生。这些女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思想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动向,在第一时间做好专业引导,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清晰的、宏观的认识。用积极的态度让孩子认识并且热爱自己的专业。
2. 提高课程设置合理化,促进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在校学前教育学生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及专业教师的能力素养。而且学生的天性使得他们对技能课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理论课学习。在学生在校培养期间,学校应将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逐步有效的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3. 注重在校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水平的提高
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技能的人才。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在校完成两年的学习之后,会迅速进入定岗实习阶段,实际上就是要进入幼儿园工作。幼儿园和家长会期望他们的专业能力较强,在说、唱、弹、跳、画方面有较高水平。所以,在校学习期间,班主任和专业教师要鼓励学生学好每一门课,积极参加校内外技能大赛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和自信心。这样,学生会认可自己,从而认可所学专业,主动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4. 提高社会认可度,促进幼师培养良性发展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学生主要就业于私立幼儿园,相比公办幼儿园及其它行业,收入明显偏低,社会认可度也比较低。但是对于这些年龄只有16、17岁的孩子来说,工作压力是比较大的。在这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下,我们急需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从而促进幼师培养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良好的专业认同感对发展学前教育有重要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培养,增强幼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每个学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学前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形式下,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认同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促进我国幼儿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
摘要:在中职学前教育学生教育现状的前提下,分析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以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相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建议。
5.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 篇五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职业素养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提出要积极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不断提高幼儿“入园率”。同时,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专门的要求,提出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因为幼教事业要求幼儿教师要热爱儿童、热爱自己的专业,所以具有高度认同是幼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出较高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不断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幼师队伍培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幼儿教师急剧缺乏、流动性强,各地供需不平衡。为了应对这种大力发展幼教事业和的情况,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也都积极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并且规模日益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长。通过调查研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幼师培养质量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就是专业认同程度的过低。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为初中毕业学生,这是一个在生理、心理发展,认知能力都处于较为特殊的群体。如果学生专业认同度过低,就必然不能满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幼师专业素养的最终需求。
一、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接受并认可自己所学习或从事的专业,并愿意以积极地态度和主动地行为去学习与探究。专业认同也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个体对自己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认可专业的发展前景,愿意从事该专业工作并为此承担重大责任。专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事业目标的心理基础。
二、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专业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校学习期间她们需要学习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保健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钢琴、声乐、舞蹈形体(幼儿体操/舞蹈)、美术教育等课程。同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成为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幼儿教师。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幼师成长的内驱力,直接影响着幼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关系着幼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学前教育教师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教师,能轻松应对工作方面的问题,较易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在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对学前教育发展尤为重要,是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和毕业以后能否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赢得社会尊重、增强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初步树立阶段。作为教师,有必要把培养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
1.重视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入职前专业情感培养
首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全部都是女生。这些女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思想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动向,在第一时间做好专业引导,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清晰的、宏观的认识。用积极的态度让孩子认识并且热爱自己的专业。
2.提高课程设置合理化,促进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在校学前教育学生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及专业教师的能力素养。而且学生的天性使得他们对技能课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理论课学习。在学生在校培养期间,学校应将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逐步有效的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3.注重在校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水平的提高
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技能的人才。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在校完成两年的学习之后,会迅速进入定岗实习阶段,实际上就是要进入幼儿园工作。幼儿园和家长会期望他们的专业能力较强,在说、唱、弹、跳、画方面有较高水平。所以,在校学习期间,班主任和专业教师要鼓励学生学好每一门课,积极参加校内外技能大赛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和自信心。这样,学生会认可自己,从而认可所学专业,主动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4.提高社会认可度,促进幼师培养良性发展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学生主要就业于私立幼儿园,相比公办幼儿园及其它行业,收入明显偏低,社会认可度也比较低。但是对于这些年龄只有16、17岁的孩子来说,工作压力是比较大的。在这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下,我们急需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从而促进幼师培养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良好的专业认同感对发展学前教育有重要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培养,增强幼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每个学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学前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形式下,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认同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促进我国幼儿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乃强.幼儿教师缺口大如何破解学前教育师资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1.
[2]李巧英.幼师生职业情感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08).
6.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 篇六
【关键词】幼儿教师 入职初期 专业成长
【课题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海南省职后幼教师资培训研究》(项目编号:HNSK(QN)13-46)。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76-01
1.入职初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
1.1 入职初期是幼儿教师职业选择的关键期
幼儿教师在入职初期一般会表现为焦虑或者是困惑,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和其它群体具有非常巨大的差异,所以幼儿教师往往在入职初期就会面临着如何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的问题。从我国的相关文献中来看,大多数幼儿教师就是在入职初期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而离职。
1.2 入职初期是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期
幼儿教师在入职初期一般都是从毕业生而来,所以角色的转换往往让他们无所适从,虽然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没有太多的操作实践经验,一些教师往往会在初期对自身的选择进行怀疑,这也是大多数幼儿教师最为关键的时期。
1.3 入职初期是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形成的关键期
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一般情况下是以教学效能感作为自身教学的评价和判断标准。在第一年教师如果形成良好的效能感,那么就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好的优势,而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效能感,那么可能就会对教师的幼儿教育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困扰和危害。
2.入职初期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策略
2.1 加快新入职幼儿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自身有着更高的要求,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不断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完善,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
新入职的幼儿园老师应该通过专门的培训,按照幼儿园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对自身的素质进行提升。幼儿园也应该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升教师的情感意识和教学水平,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自己未来长期的发展。
2.2 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教师个体培养方案
幼儿园在教师入职初期应该通过专门的教师培养方案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活动的水平,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促进教师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幼儿园工作的全面提升。
为了让新入职的教师对自身工作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下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形成以旧带新的局面,不断推动教师对自身岗位的认识,形成专门的教学风格,度过这个关键性的时期。
2.3 提升新教师对教育过程的审视和思考
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对自身的缺陷进行查缺补漏,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并进行专门性的解决,可以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正确的认知。新入职的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观摩的方式对于老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认识,通过反思和评价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
2.4 形成完善的新入职教师专业成长指导体系
为了更好的促进新幼儿教师在初期的成长,幼儿园或者是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先进教师可以对新教师进行科学的规划,让他们对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理论知识有着直观的认识,通过完善的成长方案对新教师进行指导。
3.入职初期幼儿教师专业培训措施
3.1 开展教育教学实录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
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开展集中培训;其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的资源,通过教学实录活动,为新入职教师提供教学参考;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幼儿教师搭建网上交流的平台,一方面节约了教师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冲突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进行深思熟虑教学反思。
3.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幼儿教师进行形体培训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利好,在培训的中采用集中培训、小组培训、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幼儿体操比赛、幼儿教师舞蹈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新入职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增强教师自信心。培训过程中,可以把形体动作录像传到网上,供大家学习;把音乐都传到各自的手机上,充分利用户外活动的时间同孩子们一起练习,既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又能够起到培训的效果。
3.3 建立教师比赛的平台,增强教师自信体现自身价值
由本乡骨干教师对各园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各园骨干教师负责本园培训活动,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其成绩记录量化考核各园教师成绩的平均数既是负责人的成绩,最后通过比赛等平台增强教师自信体现自身价值。我们采取的方法如下,集中培训:琴法、即兴伴奏、唱歌、音乐欣赏等;分组活动;巡回指导;个别指导自由练习;音乐素质比赛。通过比赛等平台增强教师自信体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方芹,高丽.浅谈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
[2]宛蓉.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浅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7.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 篇七
一、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 中职学校大部分是自主招生, 生源紧张且质量差, 学生的文化成绩差, 学习习惯差, 中职高职学校都是以" 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方针,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是围绕"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开展教学工作, 在教学方式上都是执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因此, 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一样, 甚至课程名称都一样, 区分度不大, 都不明确, 内容重复多, 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不明显, 中职往高职升学的动力明显不够, 无法实现中高职的一贯培养, 不能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2. 文化水平低和专业理论基础差。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 学习兴趣不高。目前, 许多理论课教学流于形式, 教师太多采用普通中学的“满堂灌”教学方法, 学习内容应从零开始, 如数学, 一部分学生, 分数的加减乘除都有问题, 更不用说三角函数、解方程等内容。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各自单独成体系, 学生本身理论知识差, 升学到高职后, 对过去一样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会产生排斥和恐惧心理, 在高职院校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击, 不利用技术技能人才。
3. 专业课程内容重复。通过大学城空间专业资源的分析, 对中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中职数控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与高职院校的几乎一致, 专业实践技能训练, 中职也许更高一些, 课时也多一些, 但各学校课程内容随意变更, 每个中职学校同一门课程难易程度都不一样, 那么进入高职后, 重复学习或缺少部分基础会造成学习困难。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
1. 中高职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确定, 其前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的设置应全在考虑我国中职学生的现状,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 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其毕业后就业岗位是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的手工编程加工、数控机床的软件编程、机械加工工艺员等, 所以中职就定位在重视基础, 强调技术应用和够用, 经过三年的学习, 应具备中级工的水平, 进入高职后, 强调创新, 灵活运用, 能独立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 构建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中高职一体化的核心和落脚点是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体化课程是要打破学科体系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内容应按中职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实现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为一体,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改变, 以教学大纲为中心向培养目标为中心改变, 采取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教师边教边引导, 学生边学边做的教学方式。中职以培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简本技能为主, 中职课程是机械识图、Auto CAD、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数控车、铣的操作及简单编程。高职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 注重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能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工艺性难题。高职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材料与热处理、零件的数控车铣编程加工、数控加工工艺、CAD/CAM应用、配合件数控加工实训, 数控设备与维修、数控机床结构与原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因此, 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协商机制, 确定中高职课程的核心内容, 使双方教师重构各自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保证教学内容衔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 减少重复及遗漏, 建立起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
3.实施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一体化课程真正转化到教学中时, 需要结合本校软硬件措施和师生特点进行开发。当一体化课程确定之后, 学校还需要组织企业实践专家、一线专业教师一起, 在一体化课程描述的基础上去进行编制学习任务开发。一门一体化课程可以设计开发成一个学习任务, 也可以设计开发成数个学习任务, 但必须把握住的是, 每个学习任务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且具有教学价值。学习任务之间必须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递进排列。对于学生而言, 在学校就读是为了在今后从事某一职业, 希望通过3—5 年职业学校的学习, 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对于企业来说, 则希望职业院校毕业生需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工作经验。一体化课程就是通过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系统的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 让学生掌握工作岗位必备的技能。所以通过分析企业用人需求, 根据学校的软硬件实际情况, 进行一体化教学和课程改革, 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涉及到课程优化、教师培训和实训场地建设等。通过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要更新为以建立零件数控加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数控加工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 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取有效的、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推进中高职的教学衔接, 也是培养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中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责任, 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与脱节, 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奠定宽厚的基础, 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47-150.
[2]敬代和等.关于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 2012, (26) :37-39.
8.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 篇八
关键词:职初期,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其中, 职初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 将会影响到她们的职业倾向和职业持久性, 以及她们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模式。1999年, 新教师入职培训政策的出台, 在推动了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目前了解的新入职教师的岗位现状实际调查中发现, 我国职初期的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 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而且幼儿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都存在严重脱节, 这种专业发展阶段的断层, 导致新教师往往很难独立应对职业生涯初期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 造成了新教师职业适应期偏长, 给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加了难度, 影响新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进程。第二, 幼儿教师心理压力较大, 加之工资待遇低下, 工作初始的激情与热忱很容易被现实中的挫折所淹没, 同时又缺少对新入职教师的支持、帮助及指导, 新入职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很少有主动的姿态来顾及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第三, 幼儿教师入职前的培训没有专门的培训计划, 没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 更是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仅有的入职前训练就是师范类院校自行组织的教育实习, 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 收效甚微。
可见, 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大多经历着自然成熟的过程, 缺乏有效的专业成长指导。因此, 面对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困境, 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我们有必要提出职初期幼儿教师成长的操作策略, 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1 以师德建设为先导———树立新教师敬业爱岗工作作风
爱是事业的灵魂, 师德是前提。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能否做好一名幼儿教师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 幼儿园应重视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给予人文关怀, 理解、尊重、信任、鼓励新教师。通过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学习, 树立良好的幼儿教师形象, 提高新教师的思想认识, 树立全局观念, 求真务实, 增强新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团队归属感, 逐渐形成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敬业奉献精神。
2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教师个体培养方案
幼儿园应从新入职幼儿教师的现状分析研究、新入职幼儿教师岗位适应的问题研究及新入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入手, 实施初入职幼儿园教师个案跟踪调查。应从教师自身出发, 以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活动为依托, 根据新任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以幼儿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 构建完整的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具体指导体系, 提高新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 不断地鼓励教师自我成长, 促进其主动提高与发展, 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 使其明确幼儿园工作的基本指着范围和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新教师主观能动性与增强自身责任心, 发掘新教师创造潜力, 不断提高其工作技能、丰富新教师的实践经验, 整合教育知识, 使新入职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逐步适应职业要求。例如, 可以采用新、老教师结对的“师徒帮带”形式。在老教师的引领下, 缩短青年教师对岗位、教育教学常规、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 帮助其更快地了解幼儿、了解教育, 并在职业意识、责任感、事业心等方面受到老教师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促进新老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和研究。
3 以园本培训为途径——加快新入职幼儿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幼儿教育是一个专业, 要成为专业人士就学要长期不懈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探索。首先, 新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善于吸纳新的观点、新的理念;其次, 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 充实自己, 更加自信的面对工作, 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使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其中, 园本培训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应建立多元化的幼教师资培训, 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划和制度, 提升幼儿园管理者及优秀教师对新入职教师的关注, 营造积极、和谐的幼儿园环境, 在关注新教师的情感体验同时, 提高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 帮助新教师自我成长, 知识更新, 不断增长教科研能力, 使她们顺利渡过岗位适应期, 早日成为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奠定基础。。
4 以反思教育为切入——提升新教师对教育过程的审视和思考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 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在反思中成长, 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成为专业发展型教师, 不断创新、进取, 实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应以新教师的反思能力为切入点, 加强新教师的反思能力, 经过经验的提升、理性的分析使新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新教师可从日常活动中的个案、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反思。例如, 为初入职幼儿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现场教学观摩。即由园领导组织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共同观摩其教育教学、师生互动过程, 然后, 进行评析、反馈, 或自评或他评, 然后再实践、再反馈。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剖析, 同时把他人评析进行内化、调整教育实践的过程。它的即时性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对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意识和能力具有极为突出与明显的效果。同时, 让新教师独立思考、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 以专家指导为依托——形成完善的新入职教师专业成长指导体系
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教育行为失误、疑惑和难题等, 由幼教专家或优秀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幼儿园建立新入职教师教育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教师专业成长袋, 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制度化建设, 对新入职幼儿教师和优秀幼儿教师进行个案对比研究, 形成完整的幼儿园教师成长研究方案以及系统的新入职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方案。
6 加强职前职后一体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
我们应以幼儿园为载体, 以团队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途径, 在平等合作氛围中实践教育创新的目标。通过对职前职后的专业联系的研究, 探讨新入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以从而为促进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师范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加实习、实训活动, 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优秀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对幼师的理性认识, 进一步体验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 激发学生对幼教工作的热爱。
7 不断拓宽视野———借鉴他国有益的成功经验
英国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以促进新教师发展为导向, 提供针对新教师个体实际的辅助、监督和评估教师的专业成长策略, 而且明确并落实与入职培训有关的人员和机构职责、选拔和培育高素质的入职培训师资、实行严格、公正的评估;提供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学校与校外的配合, 并且构建了连接职前教师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与教师在职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英国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美国初任教师入职指导已成为教师教育的一个自然的延伸, 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有明确的目标、以促进美国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向;合理的程序、丰富且针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内容;通过参与入职指导有关人员、机构间的密切沟通与协作共同促进美国新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强有力的质量保证质量保障机制贯穿全过程;确保入职指导各环节达到预期效果;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强大的外部支持网, 提升入职指导的效能。
总之, 新入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相信在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初入职幼儿教师将会拥有阳光般的心态, 从细节做起, 不断反思, 迅速成长起来, 构建出幼教事业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何桂香.成长在路上-幼儿园新教师必读[M].农村读物出版社.
[2]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上海市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 篇九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目标是缩短学习与工作的距离,强调学校与企业合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公司化”“企业化”,实现学生到员工、学校到社会、学习到工作的三个转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事实上,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获得双赢是无可置疑的;但从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出发,思考与研究工学结合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同时又如何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知识型学历证书与技能型资历证书相互结合地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目前需要正视与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是职业技术教育不可逾越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工学结合”已经从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创新。根据学校实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定位取向是由其自身的特征来选择“工与学”结合的类型。“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简称ISCED)将大学教育(第5级)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5A和以技术性为主的5B。以学术性为主的5A的标准是: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为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工程要求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以技术性为主的5B的标准是: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具体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1]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类型、目标、课程上与ISCED的5B相一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定位于获得实际工作技能和知识、体现职业特殊性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大量的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一定实际经验,既懂技术、又具备基础知识,既下得去、又上手快的实用型和技术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既要达到这一要求,又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工学结合”教育与办学模式能满足这两方面的实际要求。
以实践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举措。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以不同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为教学模块与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教育目标,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同时,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有机结合,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就业,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的相互适应,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三赢”。正因为如此,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工学结合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前提与核心
工学结合将学习、教育与未来职业技能和岗位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践工作。由此,未来“职业人”的岗位要求以及技能的掌握,就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课程安排、实践实训课时比重等的依据,不同职业的技能要求将引导职业技术教育的路径与方向。作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推进中心环节的专业教学标准,其准确定位便是重中之重,必须与职业标准结构相一致。
(一)专业教学标准需与职业导向相吻合
专业教学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教育目标,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推动工学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设计必须遵循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和专业课程特点。不同职业标准是依据职业岗位技能与市场就业需求规律来制定和设计的,教学标准也要以不同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为教学模块、以职业标准基本内容为教学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9年我国颁布的《职业分类大典》认为,职业标准在整个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处于龙头位置,起着导向作用。它引导着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鉴定考核、技能竞赛等活动,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一个统一的且符合劳动力市场目标和企业、社会发展目标的职业标准体系,对国家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影响。
专业教学标准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和专业课程特点制定和设计的,职业标准是依据职业岗位技能与市场就业需求规律来制定和设计的。两者有异,但共同点是很明显的。教学标准之一即以不同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为教学模块、以职业标准基本内容为教学导向。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职业教育、培训、鉴定、考核、竞赛和表彰系统的构架和改造,实质上是一场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改革。但我国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标准很模糊,即受制于多年来普通教育运行的惯性和路径,又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般内容。多年来,尽管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进行不断的探索、调整与改革,但是从总体上说仍未能摆脱旧的标准体系和理念的制约。它主要反映了知识分析法,而难以反映工作与技能的实践,难以适应实际生产、服务企业的基本要求和利益。从教育动态上看,它不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而相应作出变动;从教育结构上看,它更多地带有学科体系的框架和特征,不符合职业体系的要求;从教育方法上看,它通常采用知识分析法,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追求职业功能目标的实现和技术技能应用水平的先进性。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标准在相当严重的程度上脱离经济、生产和生产者的要求,无法适应产业、行业、职业和实际生产技术飞速发展變化的形势,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中,开始逐步摈弃传统知识分析法,采用工作实践法,扩大了岗位技能训练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进步,但也还留有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是基于职业活动本身而言的,因此,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能力的养成、提高和评价必须基于其完成工作任务的内容和质量。受教育者在职业领域中运用的技能手段,是其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质量和技能训练的工具。技能手段是动态的、软性的,千差万别并不断发展的,而职业的社会功能(以及与此对应的工作任务)则是相对静态的、具有同一性的。在许多情况下,技能手段的进步有可能导致其从业人员的具体操作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趋于相对简单化。因此,对于任何一个职业而言,是由于其工作性质或者说社会功能具有同一性,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作为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它所直接反映受教育者掌握的基本技能水平,并能反映未来的劳动者能够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和质量。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标准,与职业标准分不开,与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分不开,它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总原则,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法和技能岗位实践训练,按照模块化、层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标准的参考坐标的教育标准体系。
(二)专业教学标准需契合职业标准结构模块化
专业教学标准结构应当摆脱传统的、学科导向性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模式,采用职业功能分析法指导下的职业功能模块结构。这一改革方向不仅有利于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生产和就业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动态和开放的职业标准体系。根据职业功能分析法,以经济管理类会计员为例,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结构的基本理论框架可以设计为表1。
如表1所示,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在财会和金融行业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按照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要求,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时根据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高职院校应从职业功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操作规范、活动领域、知识内容、证明方式、考评指导等几个方面对专业教学标准进行规划,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三、工学结合与实现职业标准层次不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工学结合要反映职业上的不同技能,即职业标准的层次与差异。目前,职业标准体系的分层次化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趋势。通过对职业标准结构与层次的完善,现代社会发展和分工细化正在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和岗位。然而,它们实质上却具有许多相通的或共同的职业功能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
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领域,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职业特定技能,从总量上看,它们是宽泛的,而从适用范围看,它们是最狭窄的。对每一个行业来说,又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共同适用的技能即行业通用技能,从数量上看,它们比职业特定技能显然少得多,但是它们的适用范围涵盖整个行业领域。就更大范围而言,必定存在着一些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这就是核心技能。在制定国家职业标准体系时,分层次确定和制定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和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是满足全社会职业教育培训和考核的不同需要,提高职业标准的适用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方法。根据职业标准层次,以金融专业银行、证券从业人员为例,金融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层次的基本理论框架可以设计为表2。
同时,工学结合与专业教学标准、职业素质要求也是相一致的。在市场竞争中,来自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包括表现为企业中人的因素的力量,表现为企业内多数员工的核心技能的高低。由此,职业技术教育中不同专业的教学,即在遵循职业技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工学结合为教学与实践平台,根据职业标准与职业特定技能的要求,制定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的专业教学标准,在实践教学中普及职业通用技能,提高职业核心技能,提高主要包括“交流表达、基本运算、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职业素质基本要求,推进我國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有足够的时间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才能获得。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并形成。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参考文献:
[1]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23.
10.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 篇十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教学
目前, 职业教育的课程并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笔者拟通过分析微观课程《电子线路》内容和结构, 窥探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革思路。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泰勒的课程理论, 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部分。其中, 微观的课程内容 (教材) 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目标, 同时也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方式。现就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院校 (本科) 与之对应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进行对比 (仅以模拟电路部分为例) , 以说明中职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与中职同属职业院校, 在此对二者不做比较) 。
从表1可以看出, 中职《电子线路》课程教材无论是内容, 还是内容的展开形式, 都是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简化和难度的弱化。从本质看, 只有量的变化而无质的不同。由此看出, 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并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从西方对课程的定义看:课程即跑道, 它是由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 彼岸就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 这两类人才因其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 只得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从而对学生提出“博学”的要求。相应地, 高等院校的课程应该以知识为逻辑起点, 通过完整、系统、严密的知识结构逻辑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鉴于这样的目标, 中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应该以职业工作为逻辑起点, 使知识与工具或情境之间形成联系。
然而, 正如姜大源所言, 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 职业教育却缺乏一个与之对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准科学, 以致其教学设计不得不建立在与其名称相近或类似的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之上。这样的职业教育课程难免留有学科体系的痕迹。很显然, 在深受普通教育模式影响的职业教育中, 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难以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就中职《电子线路》课程而言, 传统专业基础课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学科型课程使得学生自信心严重丧失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 若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 则会引发动机缺失问题。目前,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整体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普遍是备受学科型教学体系“摧残”的“应试教育”失败者, 对学科型课程学习的失败已经成为他们“稳定、不可控”的心理现实。如果仍然用学科型教学模式一厢情愿地进行学科知识灌输的话, 势必让以谋求一份职业在社会立足为目的的中职学生失望, 从而导致他们学习自信心的下降。
没有具体目标的学习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 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认知内驱力 (另一个来源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 它是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 亦即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 是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 一般说来, 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就《电子线路》课程而言, 每一单元回答的都是“是什么” (事实与概念) 和“为什么” (理解与原理) 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 , 而这些问题也仅仅是以符号形式浮现在学生脑海里。中职学生并不能感受到这些符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需要, 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好奇的倾向”, 这样, 学习内驱力随着课程的进展只会越来越弱,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会越来越少。
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虽然与人才类型、培养方式无关, 但都必须经过“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和教学行为, 课程内容决定教学实施的方式和途径。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多少弥补传统学科体系给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 但这并不能根本改变其与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中职学生对学科型课程体系学习信心不足和兴趣缺乏, 因而鲜有预期结果的“获取”, 也就谈不上反思与内化,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的思考
为摆脱传统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目前倡导较多的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具体到课程中就是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对宏观课程结构进行重建;分项目对微观课程内容进行改造乃至取消传统学科课程以大项目代之。这里的项目尤其强调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具有直接关系, 学习项目要充分体现企业工作实际需要。
这种模式一般以两种方式展现:一是打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融入“项目”中去, 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等一系列职业知识和能力;二是以建构模式的课程结构取代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也就是说, 课程展开的顺序要由原来的从一般到具体、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 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具体而言就是先完成项目课程, 最后再回到理论课程中去, 专业基础课将不再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于课程体系之中, 它将“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地忽起忽仆在大大小小的各类项目之中。显然, 这是以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 转变到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 从而强调自我建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获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具体体现。笔者毫不怀疑“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观而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合理性。但问题是, 当我们从宏观的视野直接投视到具体的每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时候, 以为利用“企业项目”就能涵盖某一专业 (职业) 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 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未免显得机械而教条了。
首先,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既然是教育, 就应该有共同的教育规律可循。由认知的心理顺序看, 无论是什么知识 (如技术知识、理论知识) 的掌握, 都需要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过程, 知识的接受都应该沿着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从量变到质变的路径前行。其次, 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相异且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是为可预见的职业服务, 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就是为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可以与学生日后的职业工作对接, 那么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直接联系的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课而不是学生日后职业的工作任务。专业基础课是无法跨越专业课而直接面对职业工作任务的, 它应该是属于专业知识基础层次的, 体现的是对职业的“多接口性”, 它能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专业课, 这是由它的功能所决定的。再次, 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它在服务专业课的同时还承载着培养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的任务, 是对一个人长期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依据国外教育机构的研究结论, “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一般只在其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是有用的, 而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则是在较晚的时期起作用的, 而且工作时间越长其作用越重要, 越突出”。由此看出,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 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能不能通过企业的工作过程来规划工作任务, 把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完全融入工作任务中去, 是在课程具体设置中极难操作的技术问题。企业工作任务可以包含若干的专业和专业基础知识, 但绝不可能包罗所有相关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 况且这些知识化无形于工作任务中的时候, 离散与交叉将会凸显。同样, 针对一个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任务, 其知识点的支撑可能会同时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无序和混乱。
可见,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毕竟是性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 它们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价值都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职教课程改革中应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 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工作任务, 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其技术手段就是对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便使“行动领域”转到“学习领域”。其本质是分析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设计课程的内容。顺着这样的思路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改革时, 同样也需进行分析, 只是我们要分析的不是企业的工作任务而是专业基础课服务的对象——专业课, 以及专业基础课本身。
(一) 通过“分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造
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点的分析分析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弄清专业基础课各单元知识点在日后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作用。限于篇幅, 笔者仅对陈其纯所著的《电子线路》典型的模拟电路章节和数字电路章节作一简要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电子线路》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在学生日后可预见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用途。当我们用传统方式无法让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内化成能力, 来解决专业课或日后职业工作遇到的问题时, 就需要考虑在不影响知识总量的前提下, 用其他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对专业课需要的知识支撑的分析通过分析专业课所负载的专业基础知识, 可引领专业基础课“任务”的设计。表3所示是《电视机原理及维修》课程教学需要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应通过表3与表2的对比, 找到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点, 在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结合点上, 设置工作任务于专业基础课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课负载点与专业基础课支撑点存在着聚合关系。进行专业基础课内容的设计, 完全可以把这些聚合点作为项目, 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展开。这里的“任务”强调的是每个知识点都应该从实例开始, 并且这个实例应该是专业课内容或学生日后职业任务的雏形。
(二) 通过“任务引领”进行课程的具体实施
通过“情境”实施教学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不得不承认, 目前职业学校专业理论的教学情境普遍单调、刻板, 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而且远离学生未来的职业情境, 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就专业基础课“任务引领”模式看, 这个“情境”应该是仿真的情境, 也就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挪移到模拟的职业场景中。具体到《电子线路》课程教学, 它应该展现这样的“镜头”: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 教师描述任务, 学生理解、分析和执行任务, 最后学生做出产品并以文字形式加以说明。其呈现的是在教师具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中, 学生完成行动, 生成和建构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学图式。
通过“任务”展开教学奥苏贝尔还提出, 当学习动机的认知内驱力无法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 还存在“自我提高内驱力”, 这就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任务引领”恰是强调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学生自己的“接收”、“体验”, 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习, 在互相合作与竞争中完成任务, 满足赢得班内地位的需要, 进而达到教学要求的模式。在此, 教师的作用是布置、支持、激励和咨询, 学生的任务是行动、思考、再行动, 最终以完整的产品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通过“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告诉我们, 用普通教育的考核标准去评价职业院校的学生, 从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异, 显然不公平也不科学。对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和衡量。作为“任务引领”课程模式, 它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一种以学生学习“过程”和产品“结果”为对象的综合评价,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中, 润物无声地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以上通过《电子线路》课程的改革探讨了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之路。当然, 在具体实施中, 也可以把若干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如电类专业 (职业) 基础课中的电工、电子线路虚拟仿真 (EWB) 、电子测量等就可以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如需要有个名字的话, 可以叫《电子类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扬素行.电子技术基础 (第1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施良方.西方课程探究范式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4, (3) .
[4]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OL]. (2006-08-21) .http://www.ep-china.net/article/vocational/2006/08/20060821082550.htm.
[6]王本发.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及其意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 (4) .
[7]张健.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 2006, (3) .
[8]吴必尊.浅谈中职教育的素质教育[OL]. (2010-10-27) .http://www.doc88.com/p-67211053820.html.
11.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 理念素养 方法素养
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汉语言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任语文教学科专业知识,更包括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现从教育教学素养方面就如何加快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谈一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中职语文教师教育学素养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学素养的缺乏,在学习和借鉴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照抄照搬、生拉硬套现象,犹如盲人摸象。没有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对象的差异,不能看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背后教育思想,缺乏辩证思维。多数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是学习的失败者。在知、情、意方面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语文学习兴趣不足,厌学现象严重。语文教师教的现状与学生语文学情现状的矛盾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教育学理念素养和方法素养的提高,提高教的水平,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中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教育学素养
(一)教育教学理念方面的素养。
中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取向和精神支柱,决定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教师本人对教育教学信念,更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方法依据。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解决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的教师要通过科学教育理念的掌握,通过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反思,形成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少走弯路,用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只有有教育思想的教师,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语文教学形成的理性认识。由此可见,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对搞好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中职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人性的发展,语文学习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注意语文教学的任务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更好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成为社会人的基本人文素养,叶圣陶说:语文是发展心灵的学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语文,应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语文教育的使命应该是提升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發展人的个性。
(二)方法性的教育理论
语文教师除了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之外,更要懂得传道授业方法,教师要掌握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师系统地了解中职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分析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教学策略,了解教学方法的种类,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语文学科特点,学生的实际和可接受程度,去进行教学策略构建、选择教学方法。善于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规律,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从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学习名家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而在实践中形成适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又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风格,例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要“导”到什么程度,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如何去调动发挥,如何将“五育”融入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语文教育理论方面修养,增强自身实践的科学性。
1、认识教育教学对象的方法。要想使教育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知、情、意的方面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原有学习基础等因素,安排教学内容,找到并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交流,采取课堂上交流等正式方式和课下交流的非正式方式,以此了解学生语文基础、对待语文学习的态度,以及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只有深刻认识到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才能有针对性。
2、处理语文教学内容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教学既要对语文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又要了解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了解发展最新动态、行业标准,使语文教学服务专业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选取语文教学内容方面要综合考虑制约教学安排的因素、考虑教学内容所承载的价值功能,根据专业的不同,教学侧重要有所不同。
3、科学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围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和人格为本位培养人才目标而展开。作为教师要了解适合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运用原则,一是要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什么教学内容适合讲授,什么教学内容适合情景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要掌握每一种教学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有的适用于理论教学,有的适用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的适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选取语文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教学方法的选取和使用,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事半功倍。要有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法。考虑受教育者的可接受程度,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性质,学校的客观基础条件以及教师个人的教育素质及教学风格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往往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教学方法的实现离不开特定的教学设备和环境的支持。教学方法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可接受程度,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来看,既有普通中学的毕业生,也有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还有社会上重回学校的人员,他们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能力水平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选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认知程度决定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擅长于语言表达可以多采用讲授法,有的教师擅长于动手能力,可以采用演示法。总之,教师要结合的自身特点,多选择发挥特长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每位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除了要恰当的选用教学方法外,更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因为方法只是理念的外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人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通过中职语文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减少语文教学中的遗憾。中职教师要通过教育学素养的提高和积极的思考来丰富发展自己,养成科学的思维,努力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专业职称职述职报告】推荐阅读:
教师年度考核称职证明07-11
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下属10-20
做个称职的小记者06-29
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情感美文09-05
如何做好一名称职的技术员09-17
新入职班主任专业成08-08
法律专业新入职员工自我评价09-01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08-07
国贸专业认知报告08-18
测控专业导论报告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