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教学教案(精选16篇)
1.京剧教学教案 篇一
大班音乐优质教案《京剧戏说脸谱》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的排列顺序,熟悉歌词的顺序,在熟悉乐曲旋律的基础上,学唱京剧《戏说脸谱》,感受京剧的效果,产生喜爱京剧的情绪,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音乐优质《京剧戏说脸谱》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旋律的基础上,学唱京剧《戏说脸谱》。
2、通过观察图片的排列顺序,熟悉歌词的顺序。
3、感受京剧的效果,产生喜爱京剧的情绪。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活动准备:
1、与歌词内容有关的脸谱各一张。
2、圆舞板、大鼓各一只。
3、戏说脸谱的伴奏带。
活动过程:
(一)脸谱配对游戏,认识张飞,以念的方式感受人物的性格。
1、观看ppt,孙猴、窦尔敦、曹操、关公,找到相应的脸谱,并根据小节线的提示依次摆放。
2、还有一个人也很厉害,他长得怎么样?生气起来可不得了。猜猜他会是什么脸呢?
(二)说脸谱,摆脸谱,尝试有节奏地完整念歌词。
1、圆舞板也想来认识他们,你听:打节奏念歌词。跟念一遍。
2、你听到了什么?或者是不一样的地方?出示马、大刀、喳喳。
3、想不想和圆舞板合作,他说前半句,你们来接后半句,再交换。
4、大鼓也想加入呢?你会跟着大鼓完整地说一说吗?
(三)通过倾听、比较、接龙游戏等方式来戏说脸谱,体验京剧的唱腔。
1、告诉你们哦!这就是一首京剧,名叫《戏说脸谱》。想不想听?教师范唱。
2、想不想学呀?
3、唱的和说的有什么不一样?拖音——喳,出示图谱多音——啊,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学唱。
4、接龙游戏,教师与幼儿。
5、京剧唱起来和其他歌曲不一样,除了歌词的变化,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对呀!很有力也很有节奏,你会跟着京剧里的伴奏来唱一唱吗?
6、秘密导入,尝试多次的比赛练习。
(四)观看视频表演,尝试迁移动作来表演。
1、在京剧中,脸谱的形象也是很讲究的,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邪、孙猴代表神的力量,那我们可以做什么动作呢?
2、我们一起来看看京剧演员他们是怎么做的?
3、跟着他们一起来做一做。
4、听音乐加上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演一次。
5、走到家长面前,与家长合作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本文扩展阅读: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2.京剧教学教案 篇二
2008年教育部确立了全国十个省市自治区为“京剧进课堂”的试点, 明确表示“京剧进课堂”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学习意识。京剧进课堂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审美水平, 更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有利于引领青少年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 以及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 目前初中生对京剧的认识使他们认为京剧欣赏只是和老年人有关, 对于京剧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唱腔的拖沓冗长、音色的尖锐明亮中。他们需要的是贴近自己生活的艺术形式, 如, 流行的、动漫的等, 更多接受的是时尚文化、稍纵即逝的新鲜事物。京剧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国粹京剧, 兴趣激发是京剧欣赏教学的重要途径, 但是, 京剧教学涉及面很广, 要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其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京剧的魅力呢?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传统的京剧教学大多只是从音乐入手, 不管学生喜好与否, “灌输”下去再说, 兴趣的激发也是教师想当然地进行, 完全忽略了“学生一切的学习都应从自身兴趣发展入手, 应引导其自发、自觉、自主地学习”这一原则。因此, 我在寻找京剧欣赏教学突破点的时候发现, 京剧的念白颇有韵味, 极为讲究, 而且念白节奏较为紧凑, 能让初识京剧的初中生瞬间被牢牢地吸引住。
一、京剧念白的基本概念
俗话说:“千斤念白四两唱。”虽说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但是之所以这样说, 我想无外乎就是强调念白的重要性。京剧的念白主要有京白和韵白两种形式, 京白注重生活气息, 语言比较活泼、自然, 主要用来表现普通老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像酒保、 解差、士兵、丫环, 从行当来分, 主要是小丑、花旦、彩旦等。韵白是中国戏曲舞台上一种规范的戏剧语言, 使用的是中州韵和湖广音, 比京白更富于韵律美, 听起来慢条斯理, 有腔有调, 讲究起承转合, 抑扬顿挫, 适合表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 或是文质彬彬的知识阶层, 像夫人、小姐、老爷、当官的、做皇帝的……从行当来分, 主要是青衣、老旦、老生、小生、铜锤花脸。荀慧生还发明了一种在京白与韵白之间的念白———谐白, 介于京白与韵白之间, 还带一些怯味儿, 用的是京白的语气, 韵白的旋律, 再夹杂几个京字儿。这种念白的奥妙就是给传统的韵白注入生活的气息, 使其感染力更为突出, 也更贴近观众。比如, 《红娘》的念白之所以动人, 显得嗲声嗲气, 就是因为这种念白比韵白活泛, 比京白亲切。
二、京剧念白的教学意义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外部动机, 教师应丰富音乐学习的内容, 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同时为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创设适当的环境。 学生在进行京剧欣赏课程之前并不是一点儿都没有接触过, 而正是由于感受过京剧的唱腔、表演形式, 才逐渐减少了对京剧的欣赏动力, 往往在欣赏京剧时, 对京剧的唱腔是最直接的反应, 而京剧的唱腔也是整个京剧欣赏过程中学生最难“消化”和接受的。正如案例中描述的, 学生一听京剧就把原来留在大脑中“咿呀缠绵”的记忆首先反应了出来, 在这样的学习反应下, 学生当然会从内心 “讨厌”欣赏京剧, 如此一来, 怎么能够激发他们对京剧更深层次的了解呢?而京剧的念白恰巧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而产生的律动感, 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后的念白, 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 在配合演员的表情、身段后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得多了。
余叔岩先生说:“唱的最高境界就是念。”因此, 不管什么念白, 都不可能跟平时生活中的讲话一样, 它是富于旋律感、节奏感, 富于音乐性的。过去的戏曲家认为戏曲是“歌舞演故事”, 现在的戏曲家说戏曲是“以故事演歌舞”, 不管怎么说, 京剧是无声不歌, 念白和唱腔一样, 都属于歌唱艺术的范畴。正因为如此, 京剧“念白”教学中其实是穿插了许多丰富的京剧欣赏内容, 在欣赏京剧“念白” 的同时, 相关的京剧要素便已经一一呈现了。念白之所以说是一门艺术, 不只是由于其音乐性和技巧性, 更关键的在于它是一个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段。
三、京剧念白的教学实践
1.参与学习念白, 积极体验实践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 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学到的, 学生因为不喜欢聆听京剧, 从而对京剧学习有一种逆反心理, 认为自己肯定是不可能听得明白或者会喜欢京剧的, 他们经常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否定京剧欣赏的能力。因此, 我首先选用了《武松》中的武松和潘金莲的对话, 这段对话, 简单明了, 人物清晰。出示对话内容, 请学生自行设计京剧中的说话 (念白) :
武松:哥哥, 哥哥!
潘金莲:兄弟, 你哥哥出去做买卖去了, 叫你等他一会儿。
武松:哦, 等他一等!
潘金莲:是啊!
听教师念白, 思考和刚才学生自己的设计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对京白和韵白的了解。最后请学生模仿两个角色的念白, 认真听辨京白和韵白的区别, 引导学生对京剧念白欣赏。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 拉近学生与国粹的距离,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获得了真实的京剧念白的审美感受。
2.欣赏丑角念白, 提升学习兴趣
在初次感受京剧念白的韵味和节奏后, 学生对京剧念白的学习要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京剧中常说无“丑”不成戏, 而丑角又是以搞笑、滑稽、夸张等形象出现, 丑角塑造的人物也非常广泛, 多于生、旦、净,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平民百姓, 瘸聋瞎哑、男女老少、 善恶忠奸都可以演, 表演手段丰富活泼, 言语诙谐, 其滑稽调笑在戏中有点睛之妙, 很讨学生的喜欢。而丑角一般不重唱, 多以念白和做工为主, 丑角的欣赏既能激发学生的京剧欣赏兴趣, 更能进一步感受京剧中念白的“美”, 如, 《法门寺》《打城隍》等片段, 经典的念白能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京剧“念白”的无穷魅力, 而在《打城隍》片段中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京剧“念白”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对京剧的做功有了一次认识。
一个人对音乐是否产生直接兴趣, 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1) 这种音乐必须和他已有的知识经验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这段旋律音乐与审美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没有什么联系, 不能理解它们, 就不一定会产生直接兴趣。 (2) 这种音乐必须能使人获得新的知识, 获得某种启示或者补充。什么样的音乐能符合这两个条件呢?是“亦旧亦新的音乐”。其旧的一面乐于被审美习惯所容纳, 新的一面能激起审美探究心理, 从而诱发音乐审美兴趣。在欣赏丑角念白时, 学生其实在不经意间已经对角色行当进行了初步了解。
3.运用念白教学, 促进京剧欣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念白” 教学入手, 正是希望学生从不知到好之, 从好之到乐知。京剧“念白”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 拉近学生与京剧的距离。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京剧博大精深的内涵。 面对没有太多京剧学习经验的普通中学生, 在教学伊始就应注重采用各种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手段。
学生对京剧的认同感偏低,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还是因为看得少、听得少、了解得少, 因此, 在音乐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先乐于去了解京剧, 提升京剧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京剧欣赏剧目和片段, 尽可能多地创设京剧欣赏的机会, 从而引导学生走近京剧。为此, 我在课堂上精选京剧《拾玉镯》《苏三起解》《野猪林》等经典剧目念白选段, 通过欣赏、分析、判断、模仿、合作、创编来感受京剧念白中京白和韵白的区别。同时, 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既拉近学生与国粹的距离, 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获得了真实的京剧念白的审美感受。同时, 在这些片段中, 要求学生初步判断人物的造型、服装、性格特征。如, 《拾玉镯》中的孙玉姣与《苏三起解》中的苏三, 《野猪林》中的林冲和《四进士》中宋士杰的不同形象的出现, 让学生有了再一次了解京剧角色行当的愿望, 对以后的京剧欣赏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就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认识倾向, 审美的兴趣就是把美的需要作为动机, 逐渐形成主观愿望。”当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 我们就有了再次探究的愿望。京剧“念白”教学正是让学生在不积极的状态中找到了欣赏点, 使他们有兴趣再次去了解、体验, 让京剧欣赏不再成为排斥对象。愿我们的京剧教学不再成为初中生被动学习的内容, 让 “国粹———京剧”不再遥远!
摘要:京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 堪称中国“国粹”, 京剧的剧目也极为丰富, 有《穆桂英挂帅》《沙家浜》《西厢记》等等。而如今对21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来讲, 这样的认识在逐渐淡化。在我校的前期调查中发现, 主动收看、收听京剧极为个别。如何通过课堂有效教学, 提升学生对京剧欣赏的兴趣与喜爱呢?尝试以“京剧念白”的课堂教学为兴趣激发, 促动学生走近京剧。
关键词:京剧,京剧念白,丑角,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8.
3.《京剧脸谱》教学设计 篇三
课时:两课时
前期分析:本课是由教育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组织设计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本课主题“京剧脸谱欣赏”,在以视觉艺术切入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京剧唱段、电视剧片段、戏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关于脸谱的起源、颜色、图案、谱式等方面认识了解京剧脸谱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们对我国的国粹京剧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喜爱。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感受能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美术的表意手法(线条、花纹、样式、图案、色彩等),塑造人物个性化的脸谱形象。
2.理解和感受我国民族戏剧灿烂悠久的历史及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3.领略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培养思维发展,树立创建美好生活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绘制一幅谱式、色彩准确的京剧脸谱。
教学难点:京剧脸谱的勾形,对称性难以把握。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制作脸谱的各种材料、脸谱作品若干。
2.学具准备:脸谱资料、水粉色、调色盘、宝宝泥、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谱式
(一)导入新课[播放]-京剧唱腔片段《铡美案》。
1.提问:哪位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知道这是什么艺术?
(2)为什么包拯和四大卫士脸上都有许多的图案和颜色?
学生回答:京剧,角色图案和颜色是用来舞台化妆用的。
2.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板书:京剧脸谱)
(二)介绍京剧脸谱知识(点击课件京剧脸谱资料)
1.起源。
讲解:京剧脸谱的起源与面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2.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
问:京剧中哪些角色运用脸谱化妆?
学生回答: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净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的化妆上。生、旦角很少用。
3.京剧脸谱的谱式。(课件出示各种谱式)
学生谈各种谱式的特点。
讲解: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谱式,约十余种,这是其中的五种。(1)整脸: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这种谱式称之为“整脸”。(2)在整脸的基础上,用黑色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出来,而是使前额、左右面颊呈现出三块明显主色,平整得如同三块瓦,称之为“三块瓦脸”或“三块瓦窝”。(3)从脑门顶至鼻子尖,用黑色或颜色的立柱纹与眼窝大体呈“十字”形,额头涂白,有灰色小圈眉子,此种谱式称之为“十字门脸”。(4)与整脸相反,脸谱色彩、构图最复杂的称之为“碎花脸”。(5)色彩、构图不对称,表现人物形象反常、丑陋的脸谱谱式,称之为“歪脸”。
第二课时:制作脸谱
(一)提出制作要求
1.小组分工提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组长、上色、监督、汇报员等)
2.具体制作要求:(1)色彩:不少于三种颜色,不能过多过杂。(2)注意安全与清洁。(3)时间大约25分钟。
3.汇报要求:人物特点、制作感受。
(二)制作:各组分头制作京剧脸谱,教师指导
(三)讨论脸谱作品
各组汇报员汇报制作的脸谱,师生交流、评价。每组介绍完后将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设计意图:各组汇报的过程正是回顾脸谱色彩含义与各种颜色代表人物的一个过程,同时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或者交流自己对人物的了解,使京剧脸谱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四)总结
4.京剧教学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欣赏京剧脸谱,感受京剧脸谱夸张的色彩和形象。
2、能用填彩的版画形式表现京剧脸谱。
3、体验填彩版画活动的乐趣。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用舒适的方法握笔,享受大胆涂色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音乐。
2、绘画工具:吹塑纸、铅笔、白颜料、黑卡纸、油画棒、底纹笔。
3、范画一张。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幼儿欣赏京剧音乐:请小朋友们听一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小结:这就是京剧,京剧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之一,京剧是我们的国粹。
2、播放多媒体课件,感受京剧脸谱的特点
(1)脸谱的颜色:说一说这些脸谱有些什么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如:红脸——威武、忠诚;紫脸——善良、正直,是好人;黑脸——公正,包公;白脸——狡猾、阴险。)
(2)脸谱的对称:图案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对称、对比强烈)
(3)脸谱的夸张:脸谱的五官发生了什么变化?(夸张)
3、讲解示范填彩版画的制作过程
出示范画:画上的印法和我们以前的制作方法一样吗?它是怎么印出来的?
(1)构思定稿
示范用铅笔在吹塑纸上画自己喜欢的一种脸谱,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有趣、滑稽的脸谱。画的时候注意设计的图案要对称,造型要夸张,线条要加深加粗。
(2)拓印
用底纹笔刷上白色水粉颜料,先顺着一个方向从上向下,或者从左到右刷,刷好颜料后覆上拓印纸,用手轻轻来回磨印,然后将纸轻轻揭开,若不满意,可重新刷色再拓印,最后打开、晾干。
(3)填彩
用油画棒涂上自己喜欢的脸谱颜色,色彩的选用要突出京剧脸谱的特点,色要鲜艳、浓烈。
4、幼儿大胆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边欣赏边作画,构图时五官的设计突出脸谱的特点。
(2)用底纹笔刷色时要刷均匀,注意卫生。
(3)拓印纸与底板在拓印时候不要错位,可以用夹子夹好。
(4)将拓印底色的作品用剪刀沿着外轮廓线剪下。
(5)待画面干后,再用鲜艳的颜色(油画棒)进行涂色。小朋友在涂色的时候,涂得要均匀,注意黑色的线条不要涂色。根据幼儿能力的强弱,帮助个别幼儿选择颜色。
5、作品评析
将所有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师生共同欣赏、评析。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脸谱是什么样的?
活动延伸:
将面具放在区角里,游戏时孩子带上面具表演。
反思:
这个活动是在认识京剧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对称、夸张的方法绘画出脸谱上的五官。由于孩子有一定的感知的经验,本次活动通过回忆、再次的感知等形式激起了孩子绘画的兴趣。
5.京剧教学教案 篇五
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京剧艺术的魅力,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
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
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3.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总结: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1)教师与幼儿观察脸谱,讨论:脸谱是由哪些颜色画成的?它的图案都是什么样的?从哪儿开始装饰呢?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
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
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活动中由老师的领导带动孩子大胆想象孩子的自主性学习积极性高,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对于色彩和对称掌握不够.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了解孩子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
2、教师的正确引导孩子操作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6.京剧教学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培养对京剧故事人物的兴趣,了解京剧脸谱与人物特征的关系。
2.尝试夸张地运用颜色与图案的对称,装饰面部特征。
活动准备
1.开展讲讲京剧小故事的活动,例如:武松打虎、哪咤闹海、包青天、关公舞大刀等。
2.结合故事介绍京剧人物的脸谱。
3.制作脸谱用的椭圆形纸,黑色油画棒(或蜡笔),红、绿、蓝、紫色水粉色。
活动过程
(一)辨认、谈论
1.教师逐一出示脸谱,由幼儿共同说出他们的姓名,并轮流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该人物的故事名称。
2.谈论有关故事情节:我最佩服的是谁?为什么?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二)欣赏、尝试
1.教师介绍:脸谱在京剧中称为净角,通常又称作大花脸。是通过脸部的化妆告诉人们:这个角色是做什么事情的,是好人还是坏人。例如:红脸表示勇敢,黑脸表示正直,白脸表示奸诈等。
2.讨论:大花脸的脸上并没有花朵,为什么称做花脸呢?(因为脸上有各种花纹,这些花纹左面和右面是对称的,变成各种图案,还涂上和皮肤颜色不同的油彩)"屈,老师.教案,网出,处!
3.京剧脸谱的化装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每一次演出演员们都要想办法化装得特别漂亮,这就要看化装师的本领。
4.师生共同尝试为包公化装——先用黑色油画棒勾出花纹,对照脸谱想象修改,最后选择水粉色涂抹脸部。
(三)操作尝试
1.每个角色都可以有不同的化妆方法,请幼儿各选一位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化装。
2.注意边对照,边修改,边操作。
3.认真画出人物的代表性图案。由教师协助在画面上写出剧目名称。
(四)观赏、交流
1.按人物姓名进行归类陈列,欣赏同一角色的不同化装方法。
2.相互谈论、询问和介绍有关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1、在活动中根据幼儿思维直观性的特点,我采用了图片法,通过欣赏让幼儿从视觉上感受京剧艺术魅力,使幼儿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对京剧艺术和脸谱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引导幼儿对京剧脸谱的基本造型特征进行观察讨论时,我采用实践操作法,将一幅脸谱图沿着中心线对折,很快幼儿就发现了左右对称的特点。这就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到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京剧教学教案 篇七
一、通过学习京剧, 加强意志力磨炼,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 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和娇宠溺爱, 许多幼儿的抗挫能力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必须加强意志磨炼, 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京剧剧作为历史的文化遗产, 它承载很多中国历史文化特征, 有必要从小去学习, 它可以振奋人心, 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在唱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抗挫能力。比如在《红灯记》选段《穷人孩子早当家》铁梅的唱段中, 表现了铁梅人小志大, 天真淳朴的个性特点。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宠着, 生活自由自在, 根本体会不到在旧社会穷苦的孩子有怎样的生活环境, 通过这一唱段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唱词,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对幼儿也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 养成了幼儿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通过学习京剧, 可以培养幼儿具有越挫越勇、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
可以说任何一种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京剧的学习更是如此, 即使一个小小的走路都要历经很多的过程和挫折, 幼儿才有可能走出京剧特有的神韵, 但正因为京剧的“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吸引很多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学习它, 因为家长们都希望用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培养幼儿具有坚韧不拔的抗挫折能力, 让孩子们在幸福如蜜的生活中适当地吃吃苦, 磨磨性子, 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是培养幼儿自主性的一条必经之路, 所以, 我们也依托京剧这个平台, 为幼儿创造很多“沟沟坎坎”, 除了走路的学习之外, 还有各种基本站姿。亮相的练习, 在京剧练习中我们称为“耗”, 像“耗山膀”, 这种“耗”是时间的流逝, 是体力的消耗, 是意志上的磨炼, 但在最后所收获的不但是挺拔的身姿、稳健的步伐, 更是一种坚忍不拔, 敢于吃苦, 不怕挫折, 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与精神。同时, 在学习京剧的过程中, 我们还向幼儿讲述京剧故事中的英雄人物, 他们历尽艰险战胜困难的故事;介绍这些英雄人物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使幼儿明白: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随时都会遇到困难, 人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总之, 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 使孩子从小多接触困难, 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多承受挫折的磨炼, 以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通过学习京剧, 可以培养幼儿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在幼儿进行京剧练习的活动中, 有些京剧专业动作的练习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圆场步的练习相对枯燥, 单调地在一圈圈绕场走动, 不仅要注意全身动作的规范, 还要做到不怕苦, 不怕累, 这对成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何况是一些只有四五岁的孩子,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 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首先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不同角色的动作要领, 如利用图片、视频, 鼓励家长带幼儿现场观看演出等,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力争最大程度地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探索和表达的欲望。其次通过专业京剧教师的示范, 对比京剧生行与旦行的不同动作, 领悟动作要领, 最后再通过集体学习, 榜样示范, 小组讨论, 在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中, 有效地培养了幼儿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 使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掌握京剧不同行当走路的要领。
四、通过学习京剧, 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平时的京剧教学中, 我们以“京剧教育艺术”为载体, 充分挖掘京剧教学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引导幼儿了解、认识、感知、接触、喜欢京剧, 丰富幼儿的情感, 帮助幼儿分辨美与丑, 善与恶, 以及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幼儿的表达与表现欲望。在开展京剧艺术教育活动中, 笔者发现我班幼儿对那些京剧剧目的历史小故事产生了兴趣, 他们时不时会问:窦尔顿是谁?陈世美怎么那么坏?时不时会说:我喜欢包公, 我要扮演包公, 李铁梅真勇敢, 解放军真厉害。京剧剧目中的众多的历史小故事到处有热情讴歌爱国主义的精神, 颂扬坚持民族大义, 以国家安危兴亡为重的英雄人物, 有赞美舍己为人, 惩恶扬善的精神, 这些都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尚情操, 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培养了幼儿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促进了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
8.京剧教学教案 篇八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 京剧 喊嗓艺术 借鉴 探究
经济的发展为艺术领域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的民族声乐不断吸取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强调中西合璧,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民族声乐教学的创新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艺术家。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族声乐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西方的美声唱法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如果不明确其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民族声乐就会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艺术事业的延续,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将是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我国艺术领域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积极吸收京剧的精华对民族声乐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1]。
一、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引入京剧“喊嗓”艺术的重要性
京剧不仅是我国的优秀文化,同时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经几代传承的文化,京剧“去糟粕、取精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后有必要将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不能让璀璨的民族文化衰退。京剧的“喊嗓”艺术具有渊源悠久的发展历史,凝聚了老一辈艺术家精湛的唱功技巧,但是当代民族声乐往往忽略了“喊嗓”的练习,民族声乐教学中也没有重视“喊嗓”的教学指导,使得京剧艺术正在逐渐的流失,掌握“喊嗓”精髓的人越来越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话筒、麦克风等声乐设备、传媒设备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2],这些机械化设备不仅能够扩大演员的声音,同时对声音有美化和修饰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听觉冲击力和舞台效果,民族声乐演员认为没有必要练习“喊嗓”艺术,导致演员的唱功退化,声音中少了情感色彩,失去了艺术应有的魅力。更有的演员唱功不足而在舞台上进行假唱,这种作假行为破坏了传统京剧文化的光辉形象,给我国的民族戏曲文化、民族声乐事业抹黑[3]。因此,必须要加强现代民族声乐演员的综合素质,以保证京剧“喊嗓”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得到发扬。
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引入京剧“喊嗓”艺术的可行性分析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注重唱和表演两种表现形式,而这两方面又都是民族声乐教学需要改进的,利用京剧的“喊嗓”练习方法可以解决民族声乐教学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对京剧“喊嗓”的借鉴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发声技巧上,京剧讲究运用丹田之气来托住声音,使得发出的声音稳健,同时能够合理的调节气息的大小和强弱,保证发音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和感情。在舞台表演上,京剧能够充分运用手法、眼法、肢体语言等来传递感情,展现出浓厚的民族化气息,使表演更具备舞台张力,这是民族声乐舞台表演所欠缺的[4]。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认为京剧与现代民族声乐具有密切的联系,二者在自身的发扬过程中都是人们从传统劳动中由生产民谣发展而来,彼此渗透,互相促进,将京剧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民族声乐向人们传达艺术美,展现出真情实感,还能够完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民族声乐今后健康发展做铺垫。
三、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京剧“喊嗓”艺术
(一)强化民族声乐实践教学和理论
民族声乐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民族声乐实践教学应按照以下几个原则开展教学工作。第一,民族声乐实践教学要遵循创造性原则,要开发学生的思路,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京剧演员在表演中会出现演员即兴发挥的现象,会对台词、曲调具有创新性的表演,如经典京剧表演《霸王别姬》,虞姬对霸王既爱又恨,演员虞姬用力推了一下霸王,因用力过猛差点将其推到,虞姬随即又拉了一把,一“推”一“拉”就将虞姬对霸王爱恨交加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民族声乐实践教学要重视创造领域,就是要学生不完全按照教材的理解,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让学生练习即兴发挥,才能在借鉴京剧艺术的基础上出彩出新。第二,民族声乐实践教学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民族声乐练习是十分方便的,不受环境和设施的限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室中练习,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室外练习,在大自然中尽情的进行“喊嗓”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喊嗓”练习情况合理的安排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对其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每个教学环节和内容教师需要去反复实践,不断推敲后才能运用于实际教学。第三,民族声乐实践教学要遵循师范性原则,民族声乐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正确把握好艺术与技巧的关系,教师首先应当热爱艺术并将这种热情影响到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进取心,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和充分的关爱,艺术没有对与错之分,不能要求学生照本宣科,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表演,对于学生不同风格的演唱方式要表現出欣赏之情,以鼓励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第四,民族声乐实践教学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还应当不要完全照搬京剧的技巧内容,树立开放性的教学观念,借鉴京剧的“喊嗓”技巧固然为民族声乐演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应当吸取其他流派的科学方法和理念。
(二)在民族声乐教学“喊嗓”练习时融入感情
民族声乐与其他的歌曲类别一样,打动观众的不是技巧,而是表演者的表达。若想让京剧的“喊嗓”艺术真正的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发挥作用,表演者应当在表演中传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而不是一味地展现华丽的发音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保持面部微笑[5],并要求学生保持微笑进行“喊嗓”练习,只有发自内心的愉悦才能调动表演者的各项技能,让学生能够感知音乐带来的艺术享受,让声音更加的饱满,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对提高其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民族声乐唱法也要求表演者不仅做到声音洪亮、语言轻巧清晰,还要做到感情淳朴真实、技巧娴熟,既要传递出艺术美,又能表达出人类生活的真情实感,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民族声乐唱法与京剧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也是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nlc202309080942
(三)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京剧“喊嗓”艺术的技巧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喊嗓”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声乐练习才能给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勤加练习才能巩固发声技巧。民族声乐中借鉴京剧“喊嗓”技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气息技巧的借鉴与吸收。现阶段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求在练习“喊嗓”技巧时,通常让学生运用所有的低音和高音“喊”出“yi”这个音,整个过程中口型不能发生变化,做到音色上的统一。京剧演唱要求气息能够“自然平稳、收放自如”,演唱者要能够灵活的调整气息的大小、强弱,在换气或者歇气的过程中要能够把握好时间。气息是声乐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借鑒京剧表演的气息运用原则,对提高民族声乐演唱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经典曲目《梅兰芳》为例,在台词“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中的“轮”就体现了京剧的味道,最后归为“yi”音,让歌曲显得更有味道,充分体现了京剧的气息和韵味,使歌曲更具有民族色彩,是民族声乐与传统京剧文化相结合的典范[6]。
其二,吐字技巧的借鉴与吸收。字是根本,腔是表现形式,腔圆为情准。京剧的吐字要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是影响演唱效果诸要素的重中之重,吐字技巧包括字的韵律、语气和共鸣腔体发音等,吐字技巧因素是否恰当还能影响到情感的展现、意境的表达、人物的塑造等艺术表现是否准确到位,即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表达感情。对于民族声乐的要求也是如此。曲艺界著名艺人白凤鸣曾说:“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皆是说的腔生于字,因字就腔的原则要求。民族声乐演唱也应当学习京剧的吐字原则,把字唱准、唱正、唱真,“腔生于字”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给字音捆死;字音也不能为唱腔所破坏,民族声乐要结合“情”“字”“声”,唱腔旋律与字音的操纵,两者要融洽相辅,才能实现京剧“字正腔圆”的效果[7]。
其三,表演技巧的借鉴与吸收。表演是京剧表演的第二语言,舞台表演是京剧演唱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优秀京剧演员的表演是十分细腻的,他们善于把心理过程细致入微、由浅入深的传达给观众,因此民族声乐要充分学习京剧表演的眼法和手法以及肢体语言,是对曲调的一种补充,以实现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可以通过一个教学案例让学生注意京剧演员的“神奇”,如京剧《盗御马》中的窦尔敦,演员要有过硬的“喊嗓”功底,每迈开一步就能让观众感受到他身上应具备的草莽英雄的气概,如果能把这种“神气”传达出来,还能够弥补演员在嗓音、体型上的不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明显的西洋化趋势,导致民族声乐教学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充分吸收传统京剧的“喊嗓”艺术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在今后的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结合民族声乐的特征,学习京剧的吐字、气息、表演技巧等,以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此外,教学过程中借鉴京剧精华为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完善提供了指导意义,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京剧的“喊嗓”艺术是值得推广的,如果“喊嗓”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得当,将会为我国的民族声乐音乐事业培养不少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苗妍.民族声乐教学对传统京剧的吸收和借鉴[J].北方音乐,2015,(21):70.
[2]马丹.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京剧“喊嗓”的借鉴[J].北方音乐,2015,(22):76+88.
[3]刘慧慧.民族声乐教学对传统京剧的吸收和借鉴[J].大舞台,2014,(03):218-219.
[4]王秀丽.民族声乐借鉴京剧的唱腔技巧初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17-120.
[5]黄瑞妮.民族声乐体系中的戏曲唱法探究[J].戏剧之家,2015,(09):82.
[6]黄慧慧.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的继承与融合[J].音乐研究,2015,(04):104-111+127.
[7]陈文佩.京剧发声表演在美声教学实践中的借鉴与应用[J].明日风尚,2016,(20):258.
9.京剧脸谱教案 篇九
一、情况分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京剧脸谱更是五彩缤纷,精彩奇特,是一种富有民族性、夸张性的化妆艺术。作为龙的传人理应把它发扬光大,使之源远流长。为了让幼儿对它有些初步了解,学会欣赏京剧,我设计了这一系列活动。
二、活动目的
1.了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外国没有。
2.简单认识红、白、黑三种主色调的脸谱,并能简单区分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剪剪、涂涂、画画、唱唱、跳跳,让幼儿体验劳动后的成功喜悦,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及民族自信心。
三、活动准备
1.教室里创设一种教学氛围,布置好各色大型京剧脸谱图片或壁挂若干张,并突出三个主色调:红、白、黑。
2.准备其它人物、动物脸谱,如小白兔、黑猫警长、孙悟空等。
3.录像机、录像带(幼儿表演的京剧选段)。
4.提供多种手工材料:剪刀、胶水、颜料、毛笔、废旧挂历纸、毛线头、碎纸条、文件袋、信封等。
5.怪怪箱一只,在纸箱上贴好京剧脸谱。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瞧瞧夸夸
老师带小朋友到“怪怪屋”去瞧瞧,装念咒语开门。
1.“怪怪屋”里有啥?词汇:脸谱。
2.比比这些脸谱一样吗?你认识哪些脸谱?词汇:京剧脸谱。
3.这些京剧脸谱用来干什么?京剧是哪国人唱的?
老师小结:唱京剧的人脸上要涂一些漂亮的花纹,就是京剧脸谱。京剧是中国的一种戏曲,是中国的国粹,只有中国才有。因为它好听好看,外国人也很喜欢,中国人真了不起。
活动二:看看学学
唱京剧的人脸上涂得这么怪怪的、花花的,那么说话、动作跟我们一样吗?请看录像后回答。
1.你发现他们什么地方跟我们不一样(边说边跟老师学)?
走:走圆场步;笑:长笑。
简单的武打动作和语言。
2.看看这些京剧脸谱颜色相同吗?启发幼儿看主色调即底色,区分红脸、白脸、黑脸。
3.老师简单介绍各自性格特征。
红脸代表一些忠诚、勇敢的人。白脸指一些狡猾的人,如“芝麻官”,白脸也叫“豆腐块脸”。黑脸指一些说话粗声粗气、忠厚、正直的好人,如“包青天”。
4.玩游戏:“小小眼睛谁最灵”。
①从“怪怪箱”里找出京剧脸谱戴上,并随音乐走圆场步,看谁跑得好,拿得对,音乐停了,没拿到的算输。
②按老师的要求从“怪怪箱”里找出白脸(若干)、黑脸(一个)、红脸(若干),戴好。黑脸锣一敲,红白脸开始走圆场步,红脸捉白脸,白脸躲红脸,看谁捉得多、躲得好,被捉到的白脸交给黑脸。
活动三:做做乐乐 1.画京剧脸谱。
老师预先在旧挂历纸上勾画出几个主要线条,其它让幼儿涂色,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设计漂亮的图案进行装饰,要求色彩鲜亮。
2.用信封、材料袋做成京剧脸谱玩偶。
10.京剧《卖水》(一)教案 篇十
(一)教学内容:
欣赏京剧《卖水》片段,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京剧演唱特点,学习念白片段。
教学目标:
1.认识京剧行当角色,欣赏京剧儿童版的《卖水》片段,感受小演员漂亮的服饰及表演魅力。
2.通过聆听欣赏,感受京剧的唱腔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卖水》念白的内容。
3.通过学习京腔京味的念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京剧传统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戏曲文化的热情。
教材分析:
京剧《卖水》以丫鬟梅英为主角,着重表现了她的心地善良、聪明伶俐。特别是表演“表花”时载歌载舞,眼神灵动、嗓音甜脆,配合扇子、手绢的表演,活画出天真可爱的小丫鬟形象。这出小戏,表演形式欢快活泼,把传统花旦戏里特有“退步圆场”“晃摇肩膀”程式表演达到了极致,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已经成为当今京剧舞台花旦戏代表作之一。
教学重点:
学会《卖水》念白部分
教学难点:
用京腔演唱念白 教学准备: 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老师采用京剧念白形式与学生问好: 小朋友们,你们好---ou--!
将学生带入京剧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二、导入新课:
1.京剧动画导入:
欣赏各种京剧里的扮相,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的人物形象特点。2.认识京剧行当角色—旦。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出示动画图片,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旦角衣着、妆容。
3.欣赏由小朋友展现的旦角角色的精彩表演--京剧《卖水》片段。带领学生感受京剧小演员的漂亮的装束、生动的表现及演员演唱的声音特点。4.简单介绍这出戏的剧情,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京剧《卖水》以丫鬟梅英为主角,着重表现了她的心地善良、聪明伶俐。特别是表演“表花”时载歌载舞,眼神灵动、嗓音甜脆,配合扇子、手绢的表演,活画出天真可爱的小丫鬟形象。5.结合欣赏提出问题:
(1)小演员的哪一段最能吸引你的目光,你也可以跟她学一学。(2)小演员所表演的哪个表情动作,或者演唱的哪一句最能吸引你?
(3)这段京剧唱腔里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辩听有唱、说的演唱形式。6.了解京剧“念白”。
京剧的念白,是带有音乐性的说话,也叫“道白”。带领学生讨论京剧念白特点:音调高,声音尖,明亮。出示《卖水》中的这段念白:
(数板)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脸上擦的桃花粉,口点的胭脂杏花红。
7.指导学生学习京剧念白:
京剧念白中的京白,念白分为京白和韵白,它们在读起来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来学习京白。
(1)注意:“转弯”的地方特别提出来,唱的时候往上扬起来唱。
(2)嘴音稍微扁一点。嘴唇稍稍横一点,与我们平时唱歌不同。注意 :桃花粉的“粉”字。
(3)注意断句,换气的地方,要到位。指导学生眉毛上扬,眼神灵活,表现出小丫鬟梅英天真可爱的模样。
(4)在学生多遍的欣赏基础上,先放慢速度,并用打击乐器敲击鼓点指导学生进行念白学习。
(5)指导学生正确发声,运用头腔共鸣,引导学生小脸开花:额头、眉毛、眼睛、脸蛋往上提,口型上下打开,腰腹气息支撑。声音位置要高,吐字清晰。进一步熟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拍手有节奏的念白。
8.完整演唱:(1)师生对唱(2)生生对唱(3)分组对唱
三、拓展
观看京剧艺术家刘长瑜演唱的原汁原味的京剧《卖水》,感受老一代京剧艺术家的风采;
五、小结
通过欣赏这段京剧,我们感受到了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悠久传统,而且为此而感到自豪,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及祖国的优秀文化。
板书设计:
《卖水》念白
11.国家京剧院:让京剧文化浸润校园 篇十一
让他们坐得住看得懂
4月1日至11日,按照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国家京剧院2014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李海燕带领下,一行四十余人先后奔赴武汉、青岛两地,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们,带去了一场场生动的京剧演出及现场讲解。
为确保演出质量,国家京剧院二团派出了阵容强大的演员队伍。演员中既有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海燕等京剧名家,也有张佳春、訾睿、白洋、毕小洋等优秀中青年演员。演出剧目更是丰富多彩,既有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琴师赵建华用京胡演奏的《夜深沉》《小开门》,也有传统戏《锁麟囊》选段、《红娘》《李逵探母》《霸王别姬》等。“我们选择剧目的基本原则就是,既要充分展示京剧艺术的魅力,又要尽量贴近青年观众,让他们坐得住看得懂。” 李海燕告诉记者。
“看小姐红晕上粉面,红娘心中这才了然。款款的深情流露在眉间……”伴随着乐声,一身红装的红娘出场,婀娜曼妙的身姿、可爱俏皮的动作、风趣幽默的语言,赢得了观众们如潮的掌声。
连续十一天的演出场场爆满,许多学生找不到座位,就站在过道里观看。对于演员们的精彩表演,青年观众毫不吝惜自己的掌声,尤其是《霸王别姬》登台亮相时,师生们爆发出的掌声和欢呼声几乎要掀掉屋顶。演出一结束,学生们就把演员团团围住,有诉说感想的,有拉着合影的,有索要签名的……
“我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京剧,看《红娘》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跟着演员的表演和精彩的剧情走。我希望国家京剧院能常进校园,也希望艺术家们能多教我们一些京剧的知识和唱段。”一名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告诉记者。
不深入基层,就难有艺术感悟
台上,演员们的表演光彩照人;台下,动人的故事层出不穷。刚刚结束在武汉的进校园演出后,4月5日早上五点,演员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青岛,为接下来连续四场的演出做准备。
篮球馆、学生礼堂、报告厅……虽然都是临时舞台,但演员们表演得非常投入。辗转两省的演出,最辛苦的要数舞美队的小伙子们。每到一地,他们来不及停歇,便要赶往演出地点装台,往往一忙就忙到凌晨三四点钟。而第二天的演出,他们还得在现场忙碌,演出结束后,又要将演出台快速拆卸,赶往下一个演出地点。
“这些对我们都是平常事。只要学生们需要,我们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张小清说。
看到学生们充满朝气的脸,
崔莺莺的扮演者訾睿感觉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在戏校的日子。“他们特别有朝气。在大学生中普及京剧艺术、传播传统文化,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京剧传承人的责任感和神圣感。虽然很辛苦,但是得到的快乐也很多。”訾睿说。
进校园演出不仅仅是把国粹艺术送到学生身边,参加此次演出的演员同样受益匪浅。“不深入基层就不可能知道真正的生活是什么,也很难有真正的艺术感悟。”在李海燕看来,“高雅艺术进校园”不仅仅是把精彩的艺术送到了大学校园,也是给演职员尤其是年轻演员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校园里的京剧迷越来越多
从2005年至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举办十年,毫无疑问,在培育市场、培养青年观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培育,京剧的观众结构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迷上了京剧。
在武汉、青岛两地的高校,记者看到许多校园的角落里挂满了有关各类京剧知识的介绍。华中科技大学京剧社团的学生对记者说:“从大处考虑,京剧是中国的传统国粹,学唱京剧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小处考虑,学唱京剧对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更多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一些高校将把京剧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遴选部分富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剧目,让学生在欣赏、学唱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染。
演出期间,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与高校师生进行了许多交流。师生们提出的京剧艺术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引起了演员们的共鸣。“我们走进校园,不光是为青年观众演出,同时也想了解他们对京剧艺术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看法,进而拓宽我们的创作思路。”李海燕说。
12.京剧教学教案 篇十二
本人在十几年的声乐教学过程中, 对京剧艺术的演唱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发现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基础声乐教育者借鉴的地方。现初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京剧发声方面的借鉴
在京剧发声方面, 有“脑后音”、“丹田音”、“小嗓”、“吊嗓”、“喊嗓”等术语, 这些京剧的发声的技巧和训练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式。
(一) 脑后音, 著名京剧艺术家吴松岩对“脑后音”发声有这样的技巧:
1、勾住眉心;2、脑后摘音;3、行于背;4、灌于顶;5、丹田提气;6、两肋虚张;7、声音倒灌;8、膛音出刚音、立音。这是京剧中唱高音的技巧方法之一, 与我们美声教学有着相通之处。“勾住眉心”, 理解为声音高位置及我们现在所说的头腔共鸣点;“脑后摘音”可理解为咽壁竖起, 声音紧贴后咽壁而出;“行于背”理解为建立“管道”后背有适当的紧张度;“灌于顶”可理解为建立管道后气息通畅, 声音就能一通到顶, 有“贯顶”的感觉;“丹田提气”即为气沉丹田, 小腹着力;“两肋虚张”正是我们基础声乐教学中常提到的横膈膜扩张;“声音倒灌”可理解为打开喉咙, 拥有口腔共鸣并且连通胸腔共鸣会产生声音下灌的感觉;“膛音出刚音、立音”可理解为经过胸腔共鸣后联合口腔、头腔共鸣而产生强音并且保持稳定的发音。综合所述“唱高音”的技巧可概括为:横膈膜扩张、气息下沉、腰腹部用力、打开喉咙、咽壁竖起、建立管道、气息通畅、声音联合共鸣、由脑后汇于眉心、有气息冲顶, 声音从面罩而出的感觉。演唱高音这样重要的技巧, 老一辈京剧艺术家仅用了三十来字就概括得如此精辟。我们在基础教学中不妨让学生记住该口诀并加以理解, 并辅以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循序渐进地练习。
(二) 丹田音, 指发声时肺部蓄足气, 小腹用力, 气从丹田发出声。
这样的发声最能把声音送的远, 听的清。我们现代声乐理论中也提到演唱的声音要亮, 气息要扎得深, 就像拍皮球, 要想球弹得越高必须越用力向下拍, 正如京剧中所提到的“丹田音”。而京剧准确的提出发声用力的部位,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日常基础训练中让学生细细体会。
(三) 小嗓, 这也是京剧中重要发声的方法之一。
用假嗓发出的声音为“假声”, 发声时与真声相比, 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高。“假声”的训练在我们基础声乐教学中也非常重要。例如, 女声训练高音时需要加入假声 (即现代声乐理论中的“真假声结合”) , 这时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京剧“小嗓”的技巧。“小嗓”发声的喉管小, 气流细。因此在训练气息不需太大, 喉咙不用打得太开。至于“部位抬高”这一点, 本人建议尽量不要直接描述给学生, 因为我们现在都提倡稳定喉头而演唱。当然绝对稳定不太可能, 有时唱高音喉头确有偏高的可能, 但我们不提倡故意抬高。在这一点要借鉴的较好的例子是吴其辉先生, 大胆地使用京剧青衣的“小假声”方法去进行美声基础教学训练, 最终获得声音松、亮、共鸣点集中、打远等优点。
(四) 吊嗓和喊桑。
“吊嗓”是通过大声练唱, 使嗓音气息充足, 日益嘹亮而圆润。“喊嗓”则是通过“喊”锻炼各个发声部位。吊嗓和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 于空旷地区, 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 由低而高, 由高而低, 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 再以唱段进行练习。因此把它借鉴到现代基础声乐训练中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练声时要训练各发声部位;2、提倡早上练声3、加强元音的训练;4、声音打开、咬字清楚后再准确的进入作品。另外有些学生认为练声是纯粹的发声, 而不注重练习时间、方法和技巧, 不注意先练“字”, 也不能持之以恒等等, 这些都是错误的, 要及时纠正。
二、对京剧中咬字吐字的借鉴
歌唱艺术离不开语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声音音素;不同的声音音素产生不同的乐素;不同的乐素形成不同的唱腔;不同的唱腔又形成不同的流派, 由此可见, 语言在歌唱艺术中的作用, 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戏曲很早就提出过“字正腔圆”, 在歌唱的时候每一个文字的发音、归韵、收声等都应该清晰、圆润、干净无杂音, 在字与字的转换、声腔与声腔的转换间应流畅, 而不能因为旋律或音高而把字唱的“走形”, 也不能因为吐字而破坏旋律或唱走音。歌唱中的字与声, 应为“字中有声, 声中有字”, 两者相互独立, 又相互统一。旧时京剧界就有“明四呼, 辨五音, 正四声”之说。其中“四呼”、“五音”“四声”等就是对唱腔语言上的规范, 通过声母、韵母的发声及共鸣部位的训练达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的效果。
(一) “四呼”是研究韵母的学问, 它是以吐字时的唇形把韵母分成四种类型: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与撮口呼。传统音韵学用“喉、舌、齿、牙、唇”为声母发音部位命名, 从今天的角度看不尽科学, 但在发音技巧方面还是有继承的必要。
(二) 京剧唱念强调吐字要分清“五音”, 它是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 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喉音、牙音和齿音五类。
“喉在深处, 舌在中间, 牙在后边, 齿在前边, 唇在外边”。演唱时吐字不清关键在于声母不清, 而读字不准问题多出自韵母及四呼, 当然还有声调问题。例如, “江”字不注意, 就会读成“几”和“昂”两个字。因此在我们基础声乐训练中可以借鉴京剧中特有的发音发声方法。
三、对京剧感情处理和表情方面的借鉴
戏曲的唱念都是属于声乐学, 不但要音色美、字音准确, 而且要表现出剧中人的思想感情才能引入入胜。所谓“悦耳容易动人难”的道理就在于此。要想解决这个难题, 必须寻求以音传情, 以情动人。不仅作为一个京剧演员还是声乐演唱者, 都需要善于表达感情, 而又要掌握音韵“味道”的奥妙, 不但唱词字字送入观众耳底, 而且有美妙的腔调也诱其心慕神怡, 让听众感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要想达到如此效果, 必须旷日持久的坚持, 在京剧语调、感情表现的八字口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上下功夫。
轻:能储存余力, 准备音韵在上挑时发挥作用。
重:为在必要时突出下收时的力度。
缓:可表现温柔优美的抒情与多愁善感的内心姿态。
急:表达直爽畅快的性格和高傲、烦燥情绪。
抑:适于思维隐泣, 表诉内心世界。
扬:用于直谏时的心慷慨激昂和表达倾吐时的热情奔放。
顿:长于快板时吞吐清脆。
挫:可于悲壮气氛中用以动人心弦。
当然, 真实的感情来源于对声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把握上。这要求演唱者必须大量阅读有关书籍资料, 把握历史背景及时代特点, 以及找准角色的心理、性格和全曲整体思想情感基调, 恰当地设计出演唱发声和情感表达的方法来来。同时要求唱词符合旋律的发展, 腔调相彰展放光彩, 表演动作要目的明确, 使每个环节都能叩动观众的心弦, 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这些都是值得现代声乐演唱者所要借鉴和学习的。
总之, 要抓好基础阶段的声乐教学, 就需要不断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各种声乐演唱艺术, 吸取其中的艺术精华。而通过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京剧艺术”精髓, 并把它的发声、吐字、腔调、情绪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等技巧自觉地运用于基础声乐教学中, 是开拓我国当前基础声乐教学的新思路之一。以上论述, 希望是“抛砖引玉”, 用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晋玮, 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版.
[2]邓子玲编著.《歌唱语音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1版.
[3]杨立岗主编.《声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4]石呈祥编著.《京剧艺术》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13.走进京剧 教案 篇十三
走进京剧 教案
《走进京剧》教案 桥头中学 丁伟伟 【教材分析】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调。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是一门集歌唱、舞蹈、美术、武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包括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场面、京剧的唱腔、京剧的服装等等。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京剧的脸谱、京剧的行当、京剧的场面、京剧的唱腔等一些京剧的基本知识。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的趋向安静,参与意识明显亚于初一,但是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日趋完善,逻辑分析能力较强。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跟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学生不会主动去接触。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京剧,让学生了解京剧并且喜欢京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对京剧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产生兴趣。 2、学生能够了解京剧的行当、场面、唱腔、历史等基本知识。 3、通过欣赏京剧唱段,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学习做和念白等活动,学生能够喜欢上京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的行当、场面、京唱腔等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锣鼓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聆听法、感知体验法、比较法、欣赏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欣赏外国人唱京剧片段,提问:“外国人为什么要学唱中国的京剧?(生答) 2、“那如果班级里来了一位外国朋友,他想了解这个国粹――京剧,你们会怎么介绍呢?(生答) “老师这节课就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京剧,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会更好地向别人介绍京剧。” 二、走进京剧 (一)行当――生、旦、净、丑 1、图片展示(结合课本p23) (二)唱腔 京剧的唱腔分很多种,但最主要的是“西皮”和“二黄” 1、播放2段视频:《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白蛇传》,区分西皮和二黄。 2、分别说说西皮和二黄在节奏、旋律、情绪上的区别。 节奏 旋律 表现的情绪 西皮 紧凑 起伏变化大 喜悦、激动、高昂、愤怒 二黄 舒缓 平稳 沉思、忧伤、感叹、悲愤 (三)场面 1、定义:京剧的乐队称作“场面”或“文物场”,管弦乐部分叫“文场”,打击乐部分叫“武场”。 2、文场的乐器(p23) 3、武场的乐器 4、听声音判断文武场 5、锣鼓经的模仿 大台虿帧虿 七台虿痔 七台虿0 ‖ “大”表示梆子;“台”表示小锣;“仓”表示大锣;“七”表示钹。 a、节奏练习b、用“大”、“台”、“仓”、“七”模仿 c、分组合作 (四)四大功夫 1、唱――“看大王……” 2、念――“奶奶您听我说” 3、做――兰花指 4、打――欣赏打斗场面 (五)板书讲解京剧的发展 1、京剧的发展 2、欣赏现代京剧选段《智斗》 三、拓展 1“京剧是中国的象征,许多流行音乐中都渗入了京剧的元素,有模仿京剧唱腔,也有介绍京剧的艺术特色等等,同学们知道的有吗? 2、听音乐猜歌名 《霍元甲》、《北京一夜》、《三国恋》 四、课堂小结 1、“京剧发展到现在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表演集合了歌唱、舞蹈、美术、武术等艺术形式,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就像浩瀚的海洋,深藏着无数的力量和价值,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2、作业布置:搜集更多关于京剧的资料,比如京剧的脸谱、发展史、代表人物等。 【板书】
14.京剧欣赏课教案 篇十四
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张 伟
教学目的:
1、了解京剧方面的基础知识
2、通过欣赏,了解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悠久传统,并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京剧的基础知识和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北京一夜》并提问;
1、你觉得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2、谈谈你对京剧的认识。(油彩、脸谱、北京话、生旦净丑)
二、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1、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2、唱腔:
播放京剧《玉堂春》及《 美案》片段,让学生比较两个唱段唱腔的不同之处。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
二黄的特点:“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
西皮的特点: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两者最典型的特点:西皮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二黄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玉堂春》唱腔属于二黄,而《美案》唱腔则属于西皮。
3、伴奏:
课件显示文武场所用各种民族乐器的图片,并对主要乐器加于分析。
4、表演形式: a、唱(略)
b、念:呈现一段对白,让学生来念。然后再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京剧念白的特点,并模仿。c、做:先让学生做现实中喂鸡的动作,然后观看京剧中喂鸡的场面,感受一下与现实生活中的区别。
d、打:观看一段视频,感受京剧演员扎实的武打功底给同学们带来的视觉享受。
5、人物行当:结合图片讲述各个行当的形象特点
生: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因为老生都挂胡子。胡子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就是真声)。武生就是擅长武艺的角色。小生就是比较年轻的男性角色。小生的特点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较清秀、英俊。
旦:花旦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短衣裳,即便是穿长衣裳也是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青衣服装上一般穿长衫,扮演的一般都是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是多知多能的,各个方面都表现突出。“武旦”和“刀马旦”相当于生行中的武生,扮演的是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装扮和武生差不多,她们多在剧中扮演女侠、女将等。
净:在京剧中,“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彩。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等;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
丑:“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象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等。不管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
三、总结。
15.谈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舞台表演 篇十五
传统京剧又称平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之一。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京剧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根据徽、汉戏班的二黄腔、西皮腔等不同的部分剧目、唱腔、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而形成的一种新剧种。
现代京剧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之后至今的所有反映人们现代生活的京剧。受现代观念的影响弘扬民主、自由、平等的生活。
二、分析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是视觉、听觉、时间、空间四位一体的一门综合艺术(1)。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演员通过京剧所具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唱、念、做、打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对京剧作品进行演绎。对舞台装饰、布置、服装等不做过多的要求。
(一)《贵妃醉酒》唱段的舞台表演
1. 演员的心理活动。
作品《贵妃醉酒》主要描写的是唐玄宗驾转西宫梅妃处,杨贵妃闷闷不乐,独饮闷酒,不觉沉醉,自怨自艾,悻悻回宫的一段剧情。因此作品中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应该是由期盼唐玄宗的到来到失望,最后自饮自酌喝醉怨恨的复杂心情。
2. 形体表演是京剧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形体表演的基础:手、眼、身、法、步。又称“五法”。(1)京剧演员的每一个姿势、步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
3. 声腔的特点。
《贵妃醉酒》的声腔运用的是传统声腔体系——四平调。杨贵妃一角唱腔醇厚流利、嗓音高宽清凉、圆润甜脆、音色饱满、情感表达含蓄丰富。
4. 京剧伴奏乐器分管弦乐与打击乐。
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京剧的打击乐器有大锣、单皮鼓、板、钹、铙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二胡、京胡、三弦、月琴,称为“文场”。
5. 舞台布置及演出角色的舞台服装、饰品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要求外在舞台装饰、角色服装、饰品的搭配既要符合剧情、又要美观大方。传统京剧《贵妃醉酒》中的场景布置、演员服饰等都较为传统。宫廷的道具、传统的桌椅摆设与其他京剧中的一样,没有其自身独特性。
(二)《智斗》唱段的舞台表演
1. 演员的心理活动。
《智斗》是京剧《沙家浜》中较为经典的唱段。剧中阿庆嫂以她朴实的本色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现了她的革命胆略与融入当地环境的生活情趣。和谐自然,贴切生动;锋芒内含,一语双关。既合乎一位见惯世面、混迹江湖的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又流露出一位肩负重任、坚忍不拔的革命者的凛然正气。
2. 作品的文学性。
[1]京剧唱词的艺术文学性。京剧冠为国粹,闻名世界。然而,传统京剧场次庸俗,不重视唱词的艺术文学性。现代京剧《沙家浜》,唱词优美,曲尽人情。在文学性方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2]唱词风格。在京剧《沙家浜》中,编写唱词的风格上,力求把传统的戏曲形式与现代的思想和审美观结合起来,并致力于戏曲剧本的“可读性”。在《斗智》一场,阿庆嫂那段精彩纷呈的唱词,字字珠玑,可点可圈。它散发出的浓烈泥土气息,显示了来自民间的乡土文学的醇厚与机趣。(3)声腔特点。京剧起源自秦腔、徽戏与汉调,其实也是地方戏曲的一种变种。以“俗文化”的形式,创作出具有很高文学性的优美唱词。
3. 在服装道具等方面。
现代京剧《沙家浜》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因此剧中人物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等任人物在服装、道具等方面全都是以当时普通妇女、伪军等真实形象塑造出来的,相对具有艺术性。
三、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是传承的关系
现代京剧在唱腔、板式上有所发展。吸收了交响乐等音乐元素对剧情的渲染是传统京剧难以达到的。现代京剧的唱词为了适应广大听众全部用普通话演唱。在服饰、舞台布景等方面取消了传统京剧的行头,布景丰富了,道具丰富了,程式化没了,不分演唱流派。另外,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还可以从内容上进行区分,传统京剧多表现历史题材,如《贵妃醉酒》,而现代京剧多反映现实题材,如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等等。
摘要:京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的最具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至今分为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两大类型。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舞台表演的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人们对京剧的了解更加系统全面。
关键词:现代京剧,传统京剧,舞台表演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大班手工教案京剧脸谱 篇十六
活动名称:手工活动——京剧脸谱 活动目标:
1、运用剪、穿线、镂空等方法制作京剧脸谱。
2、养成做事细心和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3、萌发“我也要当京剧大师”的想法。活动准备:
1、幼儿手工用书第4面。
2、剪刀、橡皮筋,操作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3、京剧脸谱图片若干。
4、范例一个。活动过程:
一、欣赏京剧脸谱。
1、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看的时候要认真,等会老师要请你们来说说看到了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都是一些京剧脸谱,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也就是我们刚才所看到的一张张脸谱,不同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
二、引起兴趣。
1、教师戴上京剧脸谱,摆出表演京剧的样子。
2、教师摘下脸谱:小朋友老师拿的是什么?你们也想象老师一样吗?
3、教师:我们的“开心舞台”要表演京剧,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参加,你想参加吗?制作好脸谱就可以报名参加了。
三、介绍制作方法
(一)幼儿自由讨论制作脸谱的方法:京剧脸怎样做的?怎样戴到脸上?戴上脸谱怎么才能看得见呢?
(二)教师介绍制作方法。
1、将脸谱剪下,眼睛处用剪刀剪去。
2、在黑点处钻一小洞,穿上橡皮筋戴在头上,你就是京剧中的一个角色了。
四、幼儿制作、教师巡逻指导
1、教师提出注意事项:用剪刀将眼睛部位镂空时要注意安全。
2、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完成作品,能力强的幼儿也可以和能力弱的幼儿合作,共同剪、制作;教师对镂空感到困难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
五、结束
1、请幼儿戴上脸谱相互欣赏。
【京剧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京剧大舞台》教学案例08-04
幼儿园大班《树叶上的京剧脸谱》教学设计09-21
京剧脸谱小学美术教案11-16
大班民间主题活动我爱京剧教案08-12
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走近京剧》教案11-15
艺术鉴赏 京剧06-18
京剧心得体会09-30
京剧的观后感07-18
京剧霸王别姬赏析08-05
京剧观后感作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