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2024-12-05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精选12篇)

1.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

[摘要]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问题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师生教学互动的纽带。高质量的数学问题设计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现状,从而提出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施对策,旨在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正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一次完整的数学教学活动总是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使学生真正达到《学记》中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

然而,目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免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调、机械,教学的过程流于形式,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或者缺乏思维挑战性,这样的“低效提问”使课堂质量也走入了低效的迷途。现象二:有些教师习惯性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充斥课堂。这样的“无效提问”对课堂教学效果而言除了浪费时间,别无益处。现象三:有些教师提的问题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着边际地提问,或者有些问题反而容易使学生的理解产生分歧,这样的“负效提问”不仅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面对上述的种种现象,我们教师需要更多的思索:如何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备课时,如何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较高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教材编排意图。

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进行常规教学的第一步。作为一名教师,不懂得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会分析教材,不会用教材,这就意味着你的教育教学路上多了绊脚石。记得我任教的第一年,我上了一节小学第一册《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第一次试教时,我出示了课本里秋天草地上的情景图,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今天,老师就领你们去郊外看看美丽的秋天。(出示图片)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说:“有很多小朋友。”有的说:“有小朋友在捉蝴蝶,有小朋友在玩泥。”有的说“有个叔叔在摘向日葵。”还有的说“旁边还有一个房子。”学生的这些回答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无奈我只好自己直接引导:“看右上角这些小朋友,分别有多少人在做不同的事情呢?”这时,有几个孩子才顺着我意思回答:“有四个小朋友在一起捉蝴蝶,有两个小朋友在玩泥。”我终于舒了一口气,继续问:“她们合起来有多少人?该怎么表示?怎么计算呢?”这样终于牵着孩子们的鼻子进入了这堂课。一节课40分钟,由于前面用10分钟用来观察讨论与本节课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题图,以致后面课堂练习没时间做。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对教材不够熟悉,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新课导入时的提问没有紧密联系本课教学内容。

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提问设计,也调整了课件呈现方式。先出示捉蝴蝶图(课件不出示大括号)师:“你看到了什么?”(动画演示先出来4个小朋友,再出来2个小朋友,)生:“我看到先跑来了4个小朋友,又跑来了2个小朋友。”师:“是的,请你接着看„„”(课件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在我们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大括号和一个问号,现在谁来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师:表示把先跑来的四个小朋友和又跑来的两个小朋友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人”就是问我们合起来有多少人,也就是问我们“先跑来4个人,又跑来2个人,合起来是多少人?”(结合教师手势)

对比两次不同提问设计和教学效果,很明显地发现第二次试教中,教师充分把握住了教学的重难点,用最有效的问题切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下面的新课展开作好“铺垫”,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备课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流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上。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起点。比如: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已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这单元内容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教师要把握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应在结合实物演示和多媒体操作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要牢牢把握本章教学的重难点和内容编排的联系,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内容和实践操作,先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在认识整时基础上再认识半时,切不可颠倒教学的内容,使其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冲突。另外由于本册教学中学生对数的认识与计算的教学范围只停留在20以内,教材把关于钟面时刻上几时几分的概念编排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之后,因此这个阶段教师的提问钟面的呈现就不能涉及具体的几时几分之类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层面还没有到达这个层面,不合规律恣意地“拔苗助长”只会导致苗还没长成就提早枯萎。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我们的课堂提问只有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二.课堂提问简练准确,问题目标指向明确。

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要“精”。这里的“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要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在心里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或是调动学生思维,或是检查教学效果,或是引起学生突破难点,或是引起学生注意等,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二是在此目的基础上,教师的语言组织要精炼准确,特别是作为数学教师,提问尽量做到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问的是什么?避免提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冗长罗嗦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问题。这也是作为数学教师的一门必修课。若教师的提问是盲目而又琐碎的,那么不仅会使学生失去探索新知的兴趣,而且还会浪费许多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抑制学生思维的活动与发展。如:在一次教研课活动课上,听一位老师上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猜一猜》例3时,要求学生在提示下猜出小丽、小红、小刚手里分别拿了什么书。老师让小朋友看了提示信息后,问:“小丽到底拿了什么书?”“接下去又知道什么?”“最后知道什么?”这里老师的问题就问得过细了,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乒乓式”的交流,大部分学生则作壁上观,他们的思维被老师牵着走,缺乏自我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建议这位老师能把这三个问题合并成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问题:“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为什么?”这样改的好处是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考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会被一个个小问题牵制着,而是可以整体考虑,通过思考用各种

方法得出结论,使数学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态。

精炼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三.注重问题难易结合,重视提问角度新颖。

赞可夫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提问的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而在我们每个年段中每一个班级里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或理解能力等方面难免会有差异,所以我们课堂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又要尽量面向全体。同时教师提问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而言,往往新颖富有趣味的问题就更容易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维。

听刘松老师上的一节《找次品》,感受颇深。从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不难看出刘老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是下足了工夫的。师:“请同学们仔细看我,我和你们原来的数学老师有什么不同?”(说实话的奖励一颗糖)请三人回答。师:“呵呵„„我不象老师,是老师中的“次品”。”师又拿出2瓶没有开瓶的“木糖醇”和之前的放在一起说:“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刚才我发出了3颗,这瓶是次品了,(板书:次品)你们能帮想想办法,找出少了3片的那瓶口香糖吗?”(板书:找)待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师:“用天平怎样才能分出“次品”呢?”生答。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次品木糖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师:“有5瓶口香糖,你至少要称几次,保证找到哪个次品的口香糖? 请你想一想,并把你的想法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老师在巡视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并强调‘至少„„保证„„’。全班交流时,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师:“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板书:A.(2,2,1)→(1,1)2次B.(1,1,1,1,1);(1,1)3次;(3,2)师:“这样称有必要吗?(4,1)师评:“这样有意义吗?”师:“刚才同学们推过假设推理,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次品。(1,1,1,1,1)用了3次;(1,1,1,1,1)的方法用了2次;它们虽然都分了五组,但是第二种方法用的次数少。还有的分成(2,2,1),这种方法用了2次,象这位同学这样记录方案比较清楚、简单(指着生3方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记录。”刘老师的每个问题看似很轻松,话语中还带着些幽默的味道,事实上,每个问题都有其目的和价值所在。刘老师让学生判断3瓶中哪瓶是次品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接着进行全班交流,对比谁的方法好,原本书上安排的5瓶降低了这里的3瓶,更好地关注到了思维能力较低的学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用这种方法拓展到了至少几次保证找出5瓶相同的口香糖中较轻的那一瓶,并且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分成4瓶和1瓶去称这样有意义吗?”简洁的提问把知识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渗透和挖掘,也满足了一些优等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问题的设计难易结合,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愉和乐趣。

四.选择最佳提问时机,创设灵活提问方式。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捕捉到时机,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选择提问的最佳时机应把握两大原则:一是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把握教材重难点,抓住主要矛盾;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学生思维受阻处、新旧知识结合处提问题,并且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和性别的学生,都应因人而异。比如:在教学完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知识后,出示题目:“如图,用一张长82.8厘米的铁皮,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做圆柱的底面,剩下的部分正好围在底面上做成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算一算这个水桶的容积。(铁皮厚度不计,接口不计。)” 对于这道题目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需要一些思考时间,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接着让个别有解题思路的学生说说他的想法,通过简单的讨论交流,教师可以视学生情况,逐步出示以下两个设计好的问题:

1、怎样理解题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句话的含义?

2、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左边长方形的长还是宽?为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更多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激起思维的波浪,使他们明确: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也是左边长方形的宽;左边长方形的宽不可能做圆柱的底面周长,因为c=πd,而宽和直径是相等的,因此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左边长方形的长(即πd),圆柱的高是宽(即h=d)。在这样的分析下,自然根据πd+d=82.8,d=20,h=20,从而求出圆柱水桶的容积。

而针对不同的提问时机和出于不同的提问目的,教师还应该创设不同的灵活的提问方式,如询问式提问、判断性提问、对比性提问、探究性提问、互逆式提问等,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师如能在恰当的提问时机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那么问题设计的效果必会“事半功倍”。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师: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想想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样的及时地有针对地提出互逆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正向和逆向交替的活动中,这样双向可逆联想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双向思维的和谐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是智慧花朵绽放的沃土,有效的数学问题设计就是培育这些花朵的养料,我们教师就是那些每天施料养花的培育者,只有给予加倍精心的照料,才能培育出更灿烂的花。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慎密思考后的问题,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才能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数学课堂成为真正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不断发展的源泉。

2.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篇二

一、运用个性丰富的评价手段,恰当地对学生做出评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在进一步学习时能认清方向,积极地进行探究,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收获。在进行评价时,教师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评价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也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教师的肯定,激励他们积极地学习。在评价时,教师要清楚地说出学生哪方面进步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不断提高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评价时,一些教师容易针对学生的进步做出“你真棒!”的评语,让学生搞不清楚自己哪方面有了进步,找不到继续努力的方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让学生真正得到教师的关注,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动力。

2. 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进行评价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经常会采用:“你真棒!”“真聪明!”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时间一长,会让人产生免疫力,感受不到评价的激励作用。随着创新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同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评价语言中得到不同的动力,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分析和思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如“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的方法很有新颖性,不错!”“你的想法真不错,其他学生听明白了吗?”在多样化的评价中,学生感受到了强大的动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评价的语言要中肯适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不是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味的表扬,忽视他们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评价成为了形式主义,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关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要实事求是,用中肯、适度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真正发挥课堂评价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找准时机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使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使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及时获得学习上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始终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进行了语言交流,还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为了获得教师的再次肯定进行积极的学习。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给他们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需要延时,不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是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延时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他们在讨论中获得新的发现,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了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做出的评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动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充满兴趣地进行知识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习行为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权,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发表对自己、对同伴、对教师的评价。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行为除了在意教师的肯定与赞赏外,其同伴的肯定与表扬也占有极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发挥其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价体系,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与激励,特别是学习相对较弱的学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发展的目光对待学生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哪怕是极小的一个进步,教师都应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其不断进步,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73-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小学生人生奠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认识,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成了我研究的主题。

一、情境创设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服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申奥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光荣。且从具体情境中感知百分数的应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鲜活的。

二、从教材入手,钻研数学知识的链接,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知识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见效的内容。所以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为此,有效的课堂知识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形成智慧,教师要深挖教材,把已有的知识内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

有效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乐趣,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学习。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探索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等。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 篇四

一实小 杨洪宾

一、案例背景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涉及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认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儿童书籍:《快乐珠心算》(13.5元)、《老夫子》(3.2元)、《安徒生童话》(10.5元)、《十万个为什么》(11.5元)、《蜡笔小新》(8.3元)、„„

1.“买书”游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些书?想买哪些书?

2.让学生根据活动过程,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

(1)我想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

(2)《快乐珠心算》比《数学游戏》贵多少元?

„„

(教师选择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其中有关加法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及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1、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

(1)让学生根据问题先列算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列式:3.2+11.5=)

师:我们没有学过小数的加法,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能不能算出结果。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自己的算法。

①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

②我用元加元,角加角的方法。

3.2元=3元2角,11.5元=11元5角,3元+11元=14元,2角+5角=7角,14元+7角=14元7角,也就是14.7元。

元 角 11.5 + 3.2 14.7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教师加以引导。)

(4)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法。

(5)让学生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6)观察:第三种算法和前面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都是相同单位的数进行相加,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小数点)。

(7)多媒体出示智慧老人说的话:整数加法要从最右边的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从最右边的低位加起,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8)小组讨论:为什么智慧老人说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单位(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就都对齐了。)

2、一本《快乐珠心算》比一本《数学游戏》贵多少元?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鼓励学生迎接挑战,独立思考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并说说算法。

3、小结(课题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我们之前根据情境提了许多问题,现在你能不能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选择某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呢?

1、在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小组内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3、小组派代表上来汇报,其他同学评议,看小组同学能否全部做正确,拿到智慧星。

三、案例反思

1.新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此处根据学生生活经验,买书的时候会遇到小数,联系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了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个教学环节,体现了新课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两个方面: 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独立思维后的相互交流,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更能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不同的个性差异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能培养他们的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合作精神;小组合作交流又能体现团队的力量,更能让学生有机会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学生在 合作交流中既获取数学知识,又培养合作精神。

②鼓励算法的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以上计算3.2+11.5的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你还有什么想法?„„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5.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五

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二、教学有效性理论依据是什么?

------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三、研究教学有效性有哪些背景与意义?

1、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1).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2).教学内容的泛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3).教学活动的外化: “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探究有形无实。(4).教学层次的低下: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5).预设生成的冲突:一是出现不负责任的没有预设的课堂,二是出现没有生成的不精彩的课堂。

2、理想的数学教学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够经得住应有的考试。即不为分数却能赢得分数。实现“教得有效、考得满意、学得快乐。”(崔永郭)

3、课堂教学六个层面:魅力课堂——优质课堂——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低效课堂——无效课堂——负效课堂。

四、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五、怎样克服低效、无效与负效?

1、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2、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3、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6.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篇六

作者:夏吉宏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小学校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和平路7号

邮编:408100

联系电话:*** QQ:393420506

【摘要】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与学生思维的驱动力,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和促进学生观察、探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任务。本文就当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问题、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原则和实践策略进行粗浅探究。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提问

策略 初探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观察、探究的重要教学手段和方式。它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技能之一。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引领,能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考,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观察、探究,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为此,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

1.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常见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已不再有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重视开发学生智能的启发式教学。但在平常教研活动的“听”、“看”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片面地理解为“师问生答”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满堂问”,“一问到底”。尽管这样,课堂学生发言仍然不积极,气氛依旧缺少活跃性,教学效率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无的放矢、主观随意、时机不当、缺乏驱动力等诸多弊端。

1.1提问随意无矢,缺乏针对性。少数教师教学中提问无目的,主次不分,“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随意而问,问题目标与提问对象不明,指向不集中,甚至离题遥远,脱离目标,问什么,向谁问等,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目标不明,重点难分,思维模糊、紊乱,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1.2提问或难或易,流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过于笼统深奥或过偏、过难,问题外延过大,超过学生知识与心智水平,远离学生思维“萌动区”,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难于理解和接受,导致学生思维梗阻,思维激情骤然退减,启而不发;或提问流于形式,问题简单化,蜻蜒点水,未设置思考台阶,缺少思考性,学生不假思考就可齐声回答,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实则既未能促进学生思维,又无法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和有效诊断学生知识缺陷,导致教师诊断结果失真,不利于教学过程调控。

1.3提问对象面小,忽视整体参与。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学中,教师仅是总只围绕三两个优等生发问,提问对象范围缺少普遍性与层次性,让大多数学生坐“冷板凳”,成为被遗忘的一角冰川。教学课堂犹如平静的湖面偶尔泛起星点涟漪,时而“冷场”,多数学生无精打采,无动于衷。

1.4提问不精准简炼,忽视“火候”。课堂提问中,问题指向、目标模糊,缺乏“如何问?”斟酌推敲,问题语言表述含糊、冗长,忽视提问陈述核心点、准确性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升华点等关键处思考,提问未能起到断层桥梁引路,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思维难于跟进,影响教学调控与效果。

1.5提问语言抽象生硬,缺乏趣味性。教学提问忽视问题与学生熟知事物的联系和学生生活情趣,问题缺乏吸引力,缺少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听来索然寡味,兴趣无生,影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发挥,削弱课堂教学效果。1.6提问频繁无效,学生缺少思考空间。教学中处处开花,“满堂问”,“懂了吗?”、“会不会?”、“找到(发现)没有?”等无效提问四处横生,提问频繁,不给学生学生思考讨论空间,缺乏互动,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洞无效。提了问题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2.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和原则要求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与调控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为此,教需有疑,问须有用,疑须有果,问须有据。有效的教学提问应具如下作用和原则要求。

2.1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

2.1.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恰当有效的提问,可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并将学生将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处,明确探究方向、目标,强化教学针对性。

2.1.2启迪学生思维,促进思考,培养能力。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养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观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释放情感,提高增强听讲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并在互动交流中完成知识迁移,获得新知。

2.1.3迁移过渡,调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教学知识内容和教学程序是相互联系,通过提问,承上启下,调控教学,构建思维与知识理论的严谨逻辑和知识体系;同时,通过提问,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强化兴奋,避免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引发疲劳、分心走神,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保持和良好课堂秩序。

2.1.4反馈教学,评价学生,促进反思。通过教学提问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反思调整教学目标、手段和方法,高效优化课堂教学。

2.2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要求

2.2.1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无论是启迪学生思维,复习铺垫,反馈信息,了解学情,还是突出重难点、关键处等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目标具有导向性,提问对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把握问题目标,明确提问对象,弄清“问什么”、“向谁问”,有的放矢,因材施问。

2.2.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是课堂教学提问的灵魂,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在瞬间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思索、引导探究发现。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能揭示矛盾,指引思维方向,点拨思维方法,“投石激浪”,引发思索,促进思考,引导探究,帮助发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2.2.3趣味性原则。人对事物的关注和认识总是从兴趣开始的。学生对教学提问有了强烈兴趣,就会萌动参与意识和激情,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思考探究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设计提出适合学生情趣、意味,引发学生好奇心,触击学生兴奋点,激发强烈探究欲望的问题,学生就能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探究和发现,寻求获取新知。如果教学提问平淡,引不起学生兴趣与好奇心,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

2.2.4量力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应坚持由浅入深,要难易适中,高低适度,梯度适当,问题设置要依据学生知识与心智水平,量力而提,保证可行,让学生“够得着”、“上得去”。如若提问深奥,偏高过难,造成学生思维梗阻,就会望而生畏而止步,导致问而不动,启而不发;如若问题偏浅,过易太浅,缺失思考价值,学生会不假思索,思考方法与思维能力难以培养提高。

2.2.5精准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指向明确,直入关键,切忌离题遥远;问题语言表述准确、简洁、清晰,逻辑严谨,经得起斟酌,受得住推敲,规避模糊、冗长,繁琐;问题数量、密度精练,宁精勿滥,避免“满堂问”与无效提问。

2.2.6广泛性原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基础、素质在微观上又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为此,教学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与问题难易,结合学生基础素质层次与个体差异,统筹兼顾,分类,“因材施问”,点、线、面结合,“金凤凰”与“丑小鸭”并重同育,既照顾个别学生的引导点拨,更重视全体学生启发诱导。

2.2.7时机性原则。在对的时间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应把握提问时机原则。一是要把握好学情了解、激趣设疑、思考导疑、疑惑释疑、承上启下、知识迁移升华、小结评价等提问时机;二是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与思维空间及回答问题的时间。

3.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技巧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启发式教学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教学提问,设疑激情促思,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学贵有疑,教贵善问,善教者必善问。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讲究提问艺术。

3.1导入情景提问抓联系,明方向。课堂教学引入前,教师结合学生原有已学知识,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连接点、结合处、生长点,设计启发导向性提问,铺路搭桥,构建认识新知桥梁,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过渡,迁移升华,加深理解,并建立完整认识结构。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先让学生板演:①286+37(列竖式);②13.8+2.16(列竖题);③5/9 +2/9;然后提出问题:“第①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末位对齐?第②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第③题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学生经过比较以上3题的计算过程,展开紧张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就能得出共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教师出示问题:1/3+1/4=?并提问:“分数1/3和1/4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时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能将1/3和1/4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吗?”学生在提问启迪引导、点拨思考中推陈出新地发现:“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

3.2设问把握教学重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有效设问,方可突出重点;在教材难点处提问,方可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

3.3提问促成知识深化。学生对事物与知识的认识掌握,总是从特殊到一般,经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为使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2=90°。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度量,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深化,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3.4设问解决模糊点。由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力的限制,他们对知识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与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澄清模糊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5提问过渡迁移,承上启下,调控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及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课堂教学中,从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到另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要平稳过渡,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感到茫然,不能同步跟进。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间的有机联系,恰当准确提问,承上启下,以实现知识点间或教学环节间的自然衔接与平稳过渡迁移,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积极参与思考、探究,学习新知,并培养、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

3.6巩固评价提问,了解学情,反馈教学。巩固评价提问一堂课或其中的一个环节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或检验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而设计的一种提问。通过对概念、知识的复述、回忆、理解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及时了解、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利于教师反思教学不足、进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3.7课尾提问,设置悬念,延伸思维。一堂课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学生探索新知永久动力。课堂教学结束时,提问设置悬念,既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又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保持兴趣与思维的持久性、连续性。

课堂教学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问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唯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提问作用,遵循提问原则,切实弄清“问什么、向谁问、如何问”课堂教学提问“三要素”,运用各类教育资源,通过灵活有效的多样提问形式、方法,科学有效设疑提问,激情促思,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才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7.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篇七

一、提问与课堂提问的涵义

(一) 提问的涵义

提问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带有询问色彩或是能起到询问作用的语句都可以称之为提问。也就是说通过语言或是动作的形式来对对方进行提问或是暗示, 引导对方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出相应回答的反应都可以称之为提问。

(二) 课堂提问的涵义

课堂提问的涵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多数人认为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的一种教学方式, 也有人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为了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 根据教学目的, 从要教授的重点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课堂提问对于促进学生复习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天性是爱玩爱闹的, 而学习是相对枯燥的, 所以小学生在放学之后缺乏学习主动性, 而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表明, 复习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唯有通过复习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完全掌握, 因此就形成矛盾的双方。想要解决这一矛盾, 笔者认为从课堂提问入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课前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或是一件很好的督促方式, 每堂课讲完知识点之后要跟一句“明天上课提问”, 这样在无形中就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 因为提问是随机的, 并不一定会提问到谁, 所以每一名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可能会提问到他的心理, 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 学生就会逼迫自己进行课后的复习, 因为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到而自己又什么都不会, 这样的情况是很丢脸很尴尬的。

教师在一段时间以后, 下课时就可以不再提醒学生“明天提问”了, 在课堂上不提醒学生, 但是在第二天依旧提问。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在课堂上并没有布置任务就没有进行课后复习, 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因为没复习所以不会回答问题而丢了脸。在提示与不提示之间转换, 反复在提问与不提问之间徘徊, 通过这样亦真亦假的手段, 让学生进行被动地复习, 让复习成为一种习惯, 以此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问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小学课堂的活跃性与互动性逐渐增强, 这就给了提问教学法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苏格拉底所创的“产婆术”的教学思想就是首先要将教师与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层面, 然后进行全方位的提问。

以四年级“求近似值”这一章为例,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将这一章的知识点统统通过语言来直接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知识。在课堂上先将“19除以4约等于多少”这样的问题先抛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过后进行提问。

在提问时要先挑主动举手的同学进行提问, 因为这部分同学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很高, 可以通过这部分同学来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 之后再挑一些没有举手的同学进行提问, 没有举手的原因莫过于三个: (1) 学生自己并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 (2) 学生想明白了不想回答。 (3) 上课时没有听课。通过提问的方式来督促这部分学生学习。

提问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了解, 可以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去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出一个相对比较难的问题, 让学生们思考, 这样的提问主要针对班内优等生, 通过提问这一方式让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竞争。因为毕竟小学生都是争强好胜的, 用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抓住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发散自己的思维, 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 对第一个成功回答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 对于没想出答案的学生进行鼓励。

课堂提问必须要做到无处不在, 并不一定在有问题的时候才进行提问。提问本身是一个促进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 但也是一个可以将走神的学生拉回课堂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多设立一些问题, 通过问题来激发好学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发现有走神的学生时, 可以通过提问这名学生一些本节课讲过的基本知识点, 让走神的学生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到课堂上, 通过提问这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对于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起初的单纯的通过提问这一手段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到现在将提问的目的变得多元化, 这无疑是跟随了时代发展的节奏, 想要将提问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郑静婉.孔子“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比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2]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标准[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10) .

8.初探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现状;原因;措施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根本没有兴趣,老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器,采取很传统的讲授、灌输的方法导致学生学的很辛苦,课堂很低效。老师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自己大包大揽,将知识生硬的传递给学生。或者是采取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的印象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还有就是老师课前的准备不是很充分,没有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做更多的预设,一出现问题马上用提示的语言告诉正确答案。

二、课堂教学出现低效的原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低效的原因,我觉得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材理解的低效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教材,没有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生硬的照搬教材的内容,不能用身边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教材理解很低效。

(二)对学生的位置理解的低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老师教授的对象。而现在有的老师对于这点认识还是不够深刻,认为学生就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知道,就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三)对课堂提问的低效

教学始于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组织教学,启发思维,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老师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大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

(四)课堂目标的低效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确定合理的课堂目标是影响有效课堂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实际的情况恰恰是,有的教师对于数学课堂的目标意识非常淡漠,甚至认为备课中没有制定目标,即便制定了,也只是应付,当下不少的课堂往往天马行空、挥洒自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被任意扩大,行进中的课堂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一)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更要关注情感和态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有效地情景

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反应,而情感恰恰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条件创设真实情境,用紧贴学生生活的事例,去诱发学生的乐学情感。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紧紧依据教学目标,贴切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使堂课气氛活跃;不能把三维教学目标割裂,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被忽视。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策略的制定,都要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课堂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同时还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前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进行合理地概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有效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思考质疑和交流中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他们的学习才能更加的有印象,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五)对学生采取有效的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给予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开展学生评价学生和自我评价。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自我评价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师的共同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追求。有效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是“人文关怀”的课堂,是“高效低耗”的课堂,应该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合理评价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02.

[2]《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探析与思考》.

[3]李静.《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2005.

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篇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重庆市开县南门镇花林中心小学平顶完全小学 徐克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出现的同时,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内容设定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1.分析编者意图

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教材特点

备课时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

3.活化例题,教材重组

教材中有的例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活化”例题,把例题转换成学生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将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例如: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例3,对于农村学生,学校没有礼堂,我备课时在课件中将“学校礼堂”改成“学校多媒体教室”,这样,将学生陌生的东西变成了学生熟习的事物,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同时,又渗透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念。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教学的价值。因此,教学过程各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1.复习铺垫内容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和联系性强,因此,复习铺垫的`内容应与本堂课新的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知识迁移和联想的内容,才能最大发挥效应。

2.新知识点教学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教材的特点是将知识点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但教学中教师应分清主次,把握教学重点。

3.重难点、关键问题突破的有效性

教学中,老师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突破。我们的学生习惯了接受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几何知识,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怎么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老师要对教学的知识点加以分析,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4.巩固内容的有效性

新一轮教材注重一课一得,在每一个例题后面都安排了“做一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做一做”,在每个新知识点的教学后,利用“做一做”让学生对新知识点进行巩固,而且,教师通过这些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针对性地进行补救。同时,教师还应根据知识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通过这些巩固练习,让学生对新知识点多角度进行强化,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5.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生活化,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常常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提出问题,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到课外学习。如何有效设计这些课外延伸的话题呢,老师们要将课外延伸的话题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又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是完全可能完成的任务,否则便是空中楼阁。例如:在教学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材中有一个习题是让学生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完成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让学生调查本班男女学生运动会上的成绩统计,学生刚开完运动会,还沉浸在运动会的喜悦之中,兴趣浓厚,都能较好地完成了这上任务。

三、学生作业的有效性

1.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趣味性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皮亚杰语)。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正应还其本来面目。

(1)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

(2)设计一些制作或者创作,做到“寓做作业于创作中”。

2.作业数量个性化,出现层次性

10.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十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阵地上,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尽可能地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最优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教学价值需求.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热衷的课题.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

作 者:王玉红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谭山镇中心小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7) 分类号:G62 关键词: 

1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 篇十一

课堂提问既用于传授新知识,也用于复习、巩固和检验旧知识。课堂提问运用的恰当,便能够有效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经常检查和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而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引入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二、恰当

课堂提出的问题深浅难易程度要适当,既不宜过分简单,也不宜太难,要恰到好处,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能作出回答,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例如:教学《圆和周长》,让学生自主寻找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时提问:圆的周长用直尺测量方便吗?用什么办法可以化曲为直,量出圆的周长呢?学生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总结出测量圆的周长的两种方法:滚动法和绕线法。当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提问:测量圆形跑道的周长,还能用滚动法吗?学生顿时感到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激起学生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关系的兴趣,在自主探讨中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连贯

课堂提出的问题内容应该彼此衔接,而且有一定的逻辑性。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出示题目:求比值6︰8,12︰16,3︰4,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1)这三个比什么变了,什么不变?(2)6︰8怎么会变成等于12︰16?(3)谁能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4)12︰16怎么会变成等于3︰4?(5)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表达出来?(6)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里的“相同的数是否包括0?为什么?”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而且知道这一性质中的所要注意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科学地概括能力。

四、有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放在初学者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准问题的“引发点”,使问题提在节骨眼上,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了《圆柱的体积》后,我让学生判断下面这个问题:“侧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学生见了这个题目陷入了沉思,大多学生认为是对的。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提示学生:“若用同样的两张长方形纸围成圆柱,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一提示,提在节骨眼上,引起学生的思考。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他们发现用同样的长方形纸围成圆柱时,可以围成底面周长不同的圆柱,体积也不相同。

五、多样化

课堂提问可采用问答、反问、设问或教师自答等方式,有时可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同一内容。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从不同方向对折圆,找到圆心点“o”后,让学生把这一条折痕用笔描出来,就可以得到一条线段,这样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然后提问:(1)什么是直径?(2)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直径?(3)同一圆中,直径是最长的线段吗?(4)出示课件:

哪一条是圆的直径?这样从几个方面反复提出问题,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对直径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有效的评价

有效评价分两种:一种是肯定性的、激励性的;一种是否定性的。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当然应该充分肯定,还应给予必要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而不能模棱两可,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敢面对、不敢批评。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

七、有耐心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不宜急于让学生回答,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老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听学生回答时,也要有耐心,学生一时答不上或回答错了,不要“一棒打死”或者一直让他站着以示“惩罚”,应适当启发争取使他回答。如果多个学生回答不上,教师要及时推敲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不够明确恰当的地方或过难,并加以修正,课堂提问既要照顾全面,又要注意因人而异。

12.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二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必须是真实的、朴实的,更是扎实的. 教师由于对新课程与新教材理解不够深刻与全面,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模仿心理,使数学课堂出现了许多华而不实的现象. 教学三维目标仅仅是备课时的标签,学生探究成为表演形式,学生交流成了少数优生满足教师上课需要的代言人. 真实、朴实、厚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反映在:第一,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真实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静静思索时的宁静到顿悟时的兴奋. 在真实、朴实的课堂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个性特征会得到充分尊重与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清晰真实的呈现. 教师能发现各个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发展状况,能及时发现好的想法与错误的原因,及时帮助. 第二,真实的课堂应有真实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不是自由探究,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有疑问. 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要求、提示与指示,探究方式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教师发现剩余时间多,就“充分”探究来拖延时间,时间不够,匆匆走过场. 小组合作时, 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就开始合作、讨论、交流. 因此探究先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有价值问题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二、合理、巧妙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常用策略

数学情境教学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材也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 每节内容都编排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然而在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时,出现教师照搬教材,不符合教学实际等现象. 那么如何合理、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呢?

首先,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真 实性.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 际生活中真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

2. 思 考性. 创设教学情境应激 活学生思维 , 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3. 针对性 . 教学情境 的创设必 须能很好 地服务教 学目标, 是针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创设的. 使创设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又能培养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做到有的放矢.

4. 共 参性原则. 教 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能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否则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数学兴趣和信心.

5. 新 颖性. 针 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精心设计新颖的情景,可以有效强化学生感知态度,吸引学生注意力.

6. 适量性. 教学情境应该保持一定的量 , 如果过多会导致学生上课只关注情境本身,而不关注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时机,适当地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悬念情境、质疑情境、尝误情境、期望情境.

三、精心组织、科学引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上自主学习时间多了,学生发言的自由度高了,教师权威性讲解少了,教师鼓励话语多了,等等. 同时由于新课程倡导下的学习方式多样性及教学目标的三维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师的组织作用与引导作用比以前更重了. 而在新课程实施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有时有些迷失. 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引导呢? 1. 引导学习动机.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具体教学中,可通过激励性语言、教学游戏、现实情境、挑战性激发学生动机. 2.引导探索方向. 让学生成为探究主人,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气氛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 应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知识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当学生对富有启发性、有探究空间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合作探索时,教师应随时引导,不让学生偏离探索方向. 3.引导深度与广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学习. 如探究结论完整与否, 探究过程展开程度教师有一定的预设,学生往往徘徊在知识表层,或专注于一点,思维趋于模仿状况,广度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操作必要地引导. 4.主导学生参与. 学生学习的参与、参与面的不足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的“师讲生听”慢慢演变成师和少数优生回答的现象. 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恰当地安排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索和交流讨论的时间与次数,保证全体学生参与探索,拥有探索成果,享受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建设工程勘察合同范围下一篇:魔力清扫杖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