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制定原则

2024-08-01

制度制定原则(共14篇)

1.制度制定原则 篇一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该掌握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关于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安全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管理法律、法令和法规。

(2)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为确定安全生产的根本宗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首先考虑的是安全。

(3)安全管理制度必须适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之前,应充分研究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危险源分布、员工的教育和学历状况、事故记录、环境状况等因素。

(4)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要贯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即制度要涵盖到企业生产的所有场所、所有人,现代企业的任何一个人的失误、违章,任何一个部件,哪怕一个螺丝钉损坏,都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

(5)安全管理制度,既有原则性,又有可操作性,条文要具体,制定的指标要切实可行。对于原则性的条款,必须颁布相应的执行细则。

(6)企业的各项规定要与安全管理制度配套,切忌各项制度与规定之间互相冲突。

(7)企业要制定明确的安全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管理科学,而有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内容十分简单,局限在控制事故指标方面。有的部分条款不符合国家现有法律、法规、标准。有的企业按厂级、科处级、车间负责人、班组长从上到下,按大类制订了内容相同的责任制,如领导干部责任制、中层干部责任制等。殊不知由于职能不同,作业条件及作业对象不同,在安全生产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责任同职能不能对应,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各职能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责任不能到位,使企业人、机、环境及生产经营过程部分失控。在安全管理中,纵横接口处的责任有的重叠,有的遗漏,造成了遇事不是相互推诿,就是无人管。在制订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时,必须明确规定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干什么,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干,谁干,才能真正做到责任明确、工作有序。

(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企业现行组织机构不相对应,影响执行效果有的企业在制订责任制度时,为了走捷径,将兄弟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不加修改照搬过来,换个企业名称,反正“天下秀才是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造成责任制与企业实际组织机构及职能不相对应。如有的企业本来没有铁路,却有《道叉工责任制》,闹了很多笑话。有的企业在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造等过程中,企业机构、产业结构、干部职务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厂变成了集团、公司,厂长变成了董事长、经理,而原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没有作相应调整,已自然失效,形成无法可依的局面。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充分体现“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有岗位、有负责人就有与之对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也必须与企业现行组织机构及职能相对应。在分级、分线的基础上进行分权分责。有的企业由于责、权、利的关系不协调,造成有权者不一定负责,负责者不一定有权,担风险者不一定获利,获利者不一定担风险。企业应当尽量做到责、权、利相当。有利于调动各级责任人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3)企业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其他管理制度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不配套,在实施中无工作程序,落实十分困难如企业安技部门要对危险作业进行审批(履行这项责任),那么就应有相应的危险作业管理制度相配套。工艺部门不得允许不合格的工装流入生产岗位以免造成事故,那么就应有相应的工装设计、评定、验证、复制、修理、报废、保管、领用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往往一项安全工作要经历一个过程,或涉及多部门、多层次共同协作才能完成,那么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去各司其职,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如三级安全教育、涉及横向有劳资、教育、安技、生产等部门,纵向涉及厂级(公司)、车间(分厂、分公司)、班组等层次。所涉及的单位在三级教育中,干什么,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干,谁干,根据程序和责任一一落实三级教育才有实效。有的企业新工人进厂,劳资部门未通知安技部门就分配到工作岗位,安技部门发现后才重新安排教育。劳资部门在三级教育方面干什么(通知安技部门),怎样干(向安技介绍新工人基本情况),干到什么程度(只干到知道进行教育的程度),什么时间干(新工人进厂即通知安技部门),谁干(谁负责这项工作,谁通知安技部门),都存在着问题,其三级安全教育程序也乱了套。因此,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劳动卫生制度和程序文件作支撑。

(4)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未按合法程序制定,影响权威性新的安全管理体制规定企业自己负责安全管理,很多企业因此设置了相应的职能部门。但是有些企业不少职能部门不知道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中自己的安全生产职责,在别人告诉后却回答:“那是别人订的我们无法执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文本不是职能部门自己起草的;二是由安技部门起草后,未通过各有关部门,成为“一家之言”;三是“拿来主义”,照抄兄弟单位的东西。由于责任制本身不具权威,企业安技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根本没有说服力。一旦企业出现异常事件去查找那些责任制文本资料来追查责任时,那些不伦不类的条款,使责任者或受害者都哭笑不得。这种被动式的落实责任制而不是用责任制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主观能动作用的办法,绝对是搞不好安全生产的。制定安全法规,要弄清楚立法与司法的关系,立法有权威,司法才有力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最基本、最核心的制度,不论是由那个职能部门起草制订,都必须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厂长(经理)发布,这是企业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必由之路,这样才能使各级领导在安全生产方面所肩负的责任落到实处。由职代会讨论通过,才能使安全生产责任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厂长(经理)发布是对各级领导在安全生产方面定责授权的具体表现。有了较高权威性的制度和行动准则,有关部门实施监督、检查、考核,才能做到执法必严。

2.制度制定原则 篇二

一.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语文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其首要任务就是摸清学生的语文基础。学生在学习语文上存在哪些疑难问题呢?学习语文效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学习语文上是否存在误区呢?只有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了, 确立的教学目标才会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从而为选择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方法、编写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找学生谈心、做问卷调查、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反映、批阅随笔周记等方式, 语文教师大致就能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师在切实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既注意知识目标的落实, 又把握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就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所谓“符合实际”, 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所教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目标过高, 超出学生的能力, 学生提不起实现的兴趣;目标过低, 不具备必要的挑战性, 学生同样提不起实现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在了解所任教学生的语文基础的前提下, 全面认真地解读教材、分析教材, 制订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比如有位教师上《长亭送别》, 一开始就问学生:本文通过什么“意象”, 表达了什么情感?高一的学生连“意象”这个概念都不清楚, 怎么可能找到答案呢?这样的提问就如同让学生从山脚一步飞跃上峰顶, 违背了“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逐步深入”的认知规律, 因此这位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环节是失败的。上面例子中的执教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设计时就意识到这一点, 课堂教学时在提出该问题之前先向学生阐明“意象”这个概念, 然后再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中表情达意通常采用的技巧和方法, 那么笔者相信大多数高中生都会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 顺利地走进教材, 自主地寻找到答案。衡量语文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好坏的标准主要就是看其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规律。

2、符合语文价值

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 语文教师若不从“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入手, “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 就极有可能将语文课上成科普课、政治课, 或者上成什么都像什么都不像的四不像课, 这种现象在时下的教学活动中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就要紧紧围绕着“语文学习价值”转, 挖掘出语文教材中隐含着的种种语文学习价值, 淡化忽略教材中其他方面的学习价值, 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 (下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 语文教师如何才能顺利解决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知识容量大时间少的矛盾呢?首先语文教师应明白“教材本身不等同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该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王伟鹏《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实施办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2008·4, 第4页) 因此在钻研解读教材的时候, 绝不可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 而必须集中精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文核心价值”, “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在新课程教学中, 虽然语文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大增加了, 但是语文教师却获得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权力, 可以下大力气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必为了落实巩固所谓的语文知识点而疲于奔命, 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 不少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如何理性对待外来文化上。事实上, 政治教材、历史教材对如何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这个问题的探讨, 比《拿来主义》一文来得深刻、透彻、全面多了。如果仅仅是为了引导学生如何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 学生上上政治课、历史课就已经绰绰有余, 何必花时间学习《拿来主义》一文呢?如果语文教师把“如何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作为《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目标, 就极有可能将语文课上成不伦不类的政治课、历史课。那么, 《拿来主义》一文的语文价值何在呢?本文的语文价值主要是分析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类比等文学手段来形象生动地阐明“如何理性对待外来文化”这一道理的。“因此, ‘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 (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这样教师教学《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实在了如何“个性表达”, 如何“形象说理”“如何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教学内容也就相应明确了。

其次为了激发、保护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还应该集思广益,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确定教学内容。比如上选修课《论语》, 教师讲解哪些章节, 着重讲解哪些章节, 不是由笔者一人说了算, 而是在征求全班同学意见的基础上, 由师生共同决定。由于笔者在教学时尽可能地照顾到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因此学生学习《论语》的热情异乎寻常的高涨。当笔者的几个同事在感叹上《论语》味同嚼蜡的时候, 笔者却因上《论语》时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而感到妙趣横生。另外, 笔者还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 不定时地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自主研读指定的教材内容, 自主查找有关资料, 自主备课。然后笔者将学生备好的课收集起来, 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师生共同备课这种形式, 教师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而且还能更科学、更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逐渐进入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四.编写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制定了教学目标, 选择好教学内容, 接下来的事情便是编写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实施的实质, 就是教师在依文本设计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走进文本、体验语文, 在亲身体验中生成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能力。”“现在的许多语文课, 也许有活动, 但这种活动不是相互的, 老师不顾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反应, 只顾把自己想好的一些活动一项一项推出来, 让学生去做。这一种‘非互动’式的活动, 徒有教学实施的表象而不具备教学实施的实质。” (李海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 这种不顾及学生“亲身体验”的“非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是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的, 是符合新课程指导思想的, 但由于教师“只顾把自己想好的一些活动一项一项推出来, 让学生去做”, 其实质是在进行“灌输式”教学。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语文教学, 教师如果只是追求一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教学形式, 也就无法好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了。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更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学有所得, 语文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应当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让预设和生成比翼齐飞

语文课如果没有预设, 只有随机生成, 教师上课时就容易出现“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情景, 因为课上得过于随意, 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 课堂上如果光有预设而没有随机生成, 教师只好在一个个预设好的圈子里转来转去, 课堂就没有生气和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割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联系, 片面地强调或突出其中的某一方面, 都是不恰当的。“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 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不确定因素中存在着确定的因素, 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 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胡明艳《课堂教学应具备的新观念》) 在预设中“预设”充足的“生成”空间, 在“生成”中利用“预设”作必要的牵制和引导。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若能做到这样, 就能充分发挥预设和生成的作用, 就为上出精彩的语文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密切关注教学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教学上的细节决定着教学上的成败。这个大道理相信每个教师都明白, 可是却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关注, 甚至漠视细节。比如时下许多语文教师采用“集体自读———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模式进行阅读教学, 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文章, 也不管学生的阅读感受如何, 都可以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教学环节中轻松地将课堂气氛搞得相当活跃热闹。这种语文课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学得颇为主动, 彼此之间也很合作, 但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毫不顾及教学细节, 严重违背了学生从“走近”到“走进”的阅读认知规律, 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内含的贫乏, 所以学生上这样的语文课对于语文知识的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思想境界的提升是没有多大帮助的。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学有所得, 语文教师就得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关注细节一分, 在教学工作上就多一分成功的希望和把握。

3.国六标准制定采用燃料中立原则 篇三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和相应油品标准,北京等地也提出了要提前实施国家第六阶段排放标准。

制订原则还主要是针对当前最突出的雾霾和臭氧污染问题,重点控制VOC、氮氧化物和PM,特别是对VOC的排放加强了控制,从排气、蒸发和加油环节都提出控制要求。

全世界机动车排放标准技术体系,主要有欧洲体系、美国体系、日本体系以及巴西体系。应该讲我们从国一到国五,机动车排放标准是基本按照欧洲技术体系设置的,到第六阶段,我们结合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在欧洲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同时融合美国排放标准,主要是蒸发排放,同时按照全球技术法规采取了WLTC世界工况。这三个方面的融合,使得我们国六排放标准比较严格,比其他一些国家的标准制订得更加严格,不管是在限值还是工况方面都比较严格。

我们从2013年启动了国六排放标准相关项目的预研究,吸取汽车界充分参与编制,同时在今年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目前意见已经收集完毕,正在处理汇总。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七型实验,增加OBD系统,增加了RDE实际道路测试,进行了蒸发排放试验。标准研制过程中,蒸发排放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测试工况采用WLTC工况,比其他工况更加严格,也更加接近实际行驶,基本上适合全国道路情况。

排放限值主要是常温冷启动这一块限值大大加严,六阶段的排放水平要比国五降低一半左右,主要对PN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与国五相比国六有这么几个变化:第一是在I型试验加严了限值,而且增加了汽油车颗粒物数量的要求。第二是增加了RDE实际道路行驶的排放试验要求。第三是增加了加油过程污染物控制要求。第四是增加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试验要求。第五是加严了低温试验限值,增加了氮氧化物排放要求。第六是修订了OBD系统以及与OBD相关的汽车维护、修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要求。

标准升级的成本效益:编制组进行了测算,单车升级的成本,轻型汽车大概在800到1200块钱左右,轻型柴油车300到500块钱,总的投入产出比是比较高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除以成本应该有17倍的比例,这是一个大致的测算。

4.制定促销方案要遵守的原则 篇四

第一,注重策略性。

促销是营销中的一个要素,它不可以单独操作,要和其他要素如产品、区域、渠道、品牌、费用、人员、竞争环境等一起服务于销售,所以促销活动必须要站在整合营销的角度来考虑。一个有策略性的促销方案,要考虑全年的促销活动有没有规划、各项促销活动能不能发挥联动作用、与其他市场活动如何联动、促销费用如何计划、促销活动能整合哪些营销资源、如何应对竞品的促销活动以及促销方案是否能吸引消费者参与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要考虑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第二,注重可执行性。

企业中销售部和市场部往往很难相处,常常会为一个促销方案的执行结果互相指责。销售部的人会说市场部的方案是闭门造车,市场部的人会埋怨销售部执行不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销活动承载了太多职能;二是促销方案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情况;三是执行环节过于繁杂;四是促销方案本身不完善,如细节考虑不到位;五是企业的资源配置跟不上;六是执行团队抓不到促销方案的关键;七是损害了执行团队的利益,使执行团队产生抵触情绪;八是促销方案的制定者不对促销方案的结果负责。

二、促销方案的内容

一份完整的促销方案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促销目的。

即为什么要做这次促销。供应商的业务员在销售受阻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向领导要求提供销售支持,促销就是销售支持的一种手段。其实促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销量,还有如提升终端表现、降低库存、推广新品、打击竞品、客情维护等目的。有时因为竞争对手在做促销,我们也要做促销;有时为了讨好采购,我们也要做促销。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促销不要承载太多的目的,因为所有的方面都要兼顾很难,如果做不好反而影响促销效果。第二,促销对象。

即选择对谁去做促销。可以是针对零售商,如可以做联合促销、买赠活动等;也可以针对购买者,如在包装内放刮刮卡等;还可以针对竞争对手的消费者、从未购买过本企业产品的消费者等。促销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促销资源的投入要集中,否则达不到效果。

第三,促销主题。

即在面对消费者时,为促销活动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掩饰赚钱的真实意图以及降价、变相降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以节庆贺礼、新品上市为名降低降价促销的负面影响。赋予促销活动一个合适的主题对吸引消费者有很大作用。促销主题有点儿像散文的“神”,有了主题,就

能把其他环节如平面广告、产品组合、活动方式等都统一起来;没有了主题,整个促销活动就会“魂飞魄散”。

第四,促销产品。

即用哪些产品来做促销。可以是新品、销得最好的产品、销得最差的产品、知名度最高的产品、企业主推产品、直接针对竞品的策略性产品等,这与促销目的直接挂钩。例如,要做销量,用销得最好的产品来做活动最有效果;要打击竞品,用策略性产品最好;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用企业主推产品最好;等等。

第五,促销时间。

即什么时间开始进行促销,要进行多长时间。一个档期若跨两个周末可能平均日销量会比只跨一个周末的要高。与商超合作的买赠、特卖等促销活动,在促销协议中要明确限时限量,否则一旦在促销期间出现赠品、特价产品供货不足,就会面临被罚款、清场的危险。促销时间首先考虑节假日,还有企业的整体推广计划以及竞争对手促销活动的周期,掌握最佳促销时间,从而有效借势和造势。

第六,促销地点。

要选择人流量大、门店形象好、地理位置好的商超,并且要选择对该产品较重视、有较强合作意愿以及愿意配合供应商进行促销、备货、陈列、让利、宣传、定价等的商超。此外,是在商超店内还是店外进行促销、让哪几个商超门店联动促销等,这些都是需要选择的。第七,促销形式。

主要是解决促销优惠形式、执行方式以及促销参与条件的问题。可采用的形式有:买赠、降价、捆绑销售、派送、特殊陈列、抽奖、现场活动等,每种形式都能做出很多创新的活动,而且各种形式可以在一个活动中组合使用。促销形式有创意可以吸引消费者更多地参与,但是执行起来会很麻烦。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更适合选择一两种常规性的、便于执行和复制的促销活动。下面来分析一下几种常见的促销形式,具体内容详见表13-1(此处略)。第八,促销物料。

即促销活动需要哪些助销品、赠品、宣传品等。如特殊陈列形式、特定促销活动需要的道具、各种助销用品、各种地面宣传用品、礼品、赠品等,这些东西一样都不能少。

第九,促销宣传。

即在促销前、促销中甚至促销后的宣传方案及活动告知。没有这个环节,就没有人气,就得不到目标群体的关注。

第十,促销预算。

即计算整个促销活动需要的费用。首先是对销量进行预测,基于销量计算本次活动的销售费用和市场费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预算大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正推法,即以促销活动为中心计算要花多少钱;另一种是逆推法,即准备用多少钱做活动。

第十一,促销准备。

5.制定政策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篇五

陈前金

2011年7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妥善处理解决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遗留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发〔2011〕38号)指出:“制定出台并实施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是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关系到许多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等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今年底前完成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实施方案》规定,曾经与城镇小集体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且所在企业已经没有生产经营能力、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城镇小集体职工(包括劳服企业、五七工厂、家属工厂中的五七工、家属工及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员),2010年12月31日前具有我省城镇户籍、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对城镇小集体职工的关怀,是一件深得民心、有利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好事。

《实施方案》规定申报时应提供以下材料:1.本人身份证、户口簿;2.职工档案或用工登记表(职工花名册)、《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表、工资台账、在城镇小集体企业工作期间的工作证、入党入团志愿书、有关获奖证书等能够证明其工作经历的相关原始资料;3.户籍与企业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市、区)的,需提供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证明;4.其它需要提供的材料。应当说,这些条件都是比较宽松的。然而,有两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一、上述原始材料由谁提供?

二、没有原始材料怎么办? 按照责任划分,身份证、户口簿、工作证、获奖证书等由个人保管的材料,应当由个人提供。职工档案或用工登记表(职工花名册)、《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表、工资台账、入党入团志愿书等能够证明其工作经历的相关原始资料是由企业或单位保管的,应当由企业或单位提供。这些由企业、单位保管和提供的材料如果要求个人提供不仅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城镇小集体企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距今已经60多年。当年参加城镇小集体企业的职工虽然大部分去世,但还有不少当年20岁左右的青年活在世上(80岁左右)。此外,还有大批60年代之后参加城镇小集体企业的职工。自6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单位的档案资料严重被毁,原始资料多已丢失,让这些单位和企业的职工到哪里去寻找这些应该由企业或单位保管和提供的资料?其次,在改革开放中,城镇小集体企业绝大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而倒闭,即使没有倒闭的,也早已通过承包、出租、拍卖等方式转让给了个人。城镇小集体企业或单位的档案管理本来就不很健全,企业倒闭、承包、出租、转让之后,还会有谁来关心和保存那些档案资料?第三,即使原档案资料存在,经过几十年的虫蛀、鼠咬、水泡、霉烂,资料多已残缺不全,资料被虫蛀、鼠咬后找不到姓名怎么办?经水泡、霉烂后字迹褪色看不清楚怎么办?第四,岁月苍桑,经过几十年的政策变化和人事变故,一些企业和单位不存在了,当事人也离开了人世,而资料又下落不明,怎么办?

《实施方案》要求,个人申报和缴费工作应于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当前,全省各地正在紧张地进行该项工作。上述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处理好,想如期完成工作任务是不可能的。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对那些无法提供原始材料的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可以采取调查取证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工作经历的证明。一般来说,一个曾经在某企业或某单位工作过的人,其企业或单位的其他人员不可能不知道。只要有3-5名知情人能够证明其在某企业或某单位工作过,经主管单位或所在地基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核,就可以认定这个人是某企业或某单位的职工,或曾经在某企业和某单位工作过。在其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和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证明之后,就可以为其办理申报和缴费工作。如果一味坚持要参保人员或企业单位提供职工档案或用工登记表(职工花名册)、《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表、工资台账、入党入团志愿书等能够证明其工作经历的相关原始资料是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将会使一大批符合参保条件的城镇小集体企业人员失去参保机会。

出台并实施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件大好事,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则还有许多过细的工作要作、还有许多政策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相信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能够把这件好事办好!

6.制度制定原则 篇六

一、制定个人职业计划的原则

1、实事求是

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制定个人职业计划的前提。对自己要有四方面清醒的认识:

(1)价值取向、自我确定的整个人生之路和生活方式;(2)本人知识、技能水平及工作适应性;

(3)个人特质,主要是素质、性格、爱好、兴趣和专长等;

(4)自己事业中最渴望的是什么?最有价值的追求是什么?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估显然是制定个人职业计划的基础。

2、切实可行

一方面,个人的职业目标或职业需求,一定要同自己的能力、个人特质及工作适应性相符合,这样,职业计划实现方有可能。另一方面,个人职业目标和获取职业成功之路,要考虑到周围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允许。

3、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

雇员是要借助于在企业中工作而实现自身职业需求的,其职业计划在为组织目标而奋斗过程中得以实现。离开组织目标,便没有个人的职业进步,甚至难以在组织中立足。所以,以个人职业计划制定伊始,就必须与组织目标相协调,保持一致。为此,雇员在制定计划之时,应积极主动与组织沟通,获得组织的指导与帮助。

4、修正个人职业规划

雇员的职业生涯经历进入组织、职业早期、职业中期和职业后期等不同阶段。雇员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职业任务和个人职业特征,制定不同时期或阶段的个人职业目标、需求及其实现途径。计划一经制定,并非一劳永逸,尚需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及其变化,不断予以调整、修改和完善,使之可行,且行之有效。

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1、环境评估

环境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社会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职业环境和组织环境。在分析环境影响时,应注意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趋势、环境对个人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等。

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2、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1)自我分析 第一、我是谁?

思考你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与你的特征,能力如何,个性是什么样的。尽量多的写出各种答案,你将会清楚你承担的责任、角色和性格。想想哪些是暂时的,哪些是永久的,哪些是应该保留的,哪些必须抛弃或改正的。可以找一些社会学方面的书籍来看,社会学专业的术语——“角色扮演”的论述对自我分析是很有帮助的。当然也可以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测试,帮助自己进行分析。第二、我在哪里?

首先用几分钟思考你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画一个图,画出过去也画出未来,仔细考虑,它将成为什么样?然后在上面标上“*”表示你所在的位置。

第三、我将是什么样子?

在职业生涯中,我将完成什么事?有哪些成就?仔细思考,然后写在纸上。回到眼前,思考你的职业梦想。想一想你想在工作中得到的特定东西是什么。

(2)自我诊断

诊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诊断问题发生的领域,是家庭问题、自我问题、还是工作问题;或是其中两者或三者的共同作用? 第二、诊断问题的难度。是否学习新技能?是否需要全神贯注?是否需要个人改变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诊断自己与组织的相互配合情况。自己是否做出贡献,是否学会在组织内部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中发挥专长,和其他组织人员的团结协作怎样,组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冲突等。

3、选择职业

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选择正确的职业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1)性格与职业的匹配。(2)兴趣与职业的匹配。(3)特长与职业的匹配。(4)内外环境与职业相适应。

4、选择职业发展模式

在职业确定后,向哪一模式发展,此时要作出选择。即,是向行政管理模式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模式发展;是先走技术模式,再转向行政管理模式„„由于发展模式不同,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须作出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通常职业生涯路简单的模式如下:(1)技术型 典型特征:性格内向,喜欢独立思考,做事谨慎细致。职业选择时,主要注意力是工作的实际技术。即使提升,也不愿到全面管理的位置,而只愿在技术职能区提升。

成功标准:在本技术区达到最高管理位置,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主要职业领域:如财务分析、计划、工程设计等。

典型职业通路:如财务分析的一般路径,财务分析员——主管会计——财务部经理——公司财务副总裁。在承担主管会计两年后,如果本企业发展不佳,到大中型企业发展。

培训和准备:两年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在业余时间进修管理学知识。需要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保持积极的心态。(2)管理型

典型特征:考虑问题比较理智,善于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能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分析解决问题,善于影响、监督、率领、操纵、控制组织成员,善于使用权力。

成功标准:管理越来越多的下级,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独立性越来越大。主要职业领域:企业组织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典型职业通路:工人——生产组组长——生产线经理——部门经理。培训和准备:认真学习技术,成为技术能手,取得技师、高级技师或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进修学习管理学知识。

5、确立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确定,它们分别与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对应。一般,我们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1)制定个人长远职业目标

◆长远目标期限不可太长,也不可过短,一般以掌握在10年左右为宜。◆确定长远目标,建立自己的事业和职业需要,必须能够配合工作环境的需求才行,能从市场角度探求人生的人,必可得到清晰的目标。◆眼光放远,不要囿于现实和近期,就是说,放眼未来,预测可能的职业进步。

◆寻找自己最渴望追求的东西,用心去思考和发现自己的长远职业目标。看清自己的欲望,是个人谋略的重要工具。雇员的长远目标,一靠雇员思考、反思而得来,是雇员以自己的价值观、信念、能力、特性与其理想或志向进行分析;二靠雇员创建得来。雇员异乎寻常的创意,使之超脱现实思想限制,拓展更广阔的眼界,利于长远目标的确定。(2)制定短期职业目标

已经选定长期目标,现在需要足够的理智和准确度,把长期目标换成一个个具体的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一种特殊工具,将长期目标具体化、现实化、可操作化,它是结果和行动之间的桥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联系,构成一个金字塔型目标网,塔尖是长远目标,底部是无数个短期具体目标。

◆短期目标必须清楚、明确、现实、可行。如果你对短期内期望完成的事业,有清晰而完整的概念,那么你差不多已完成目标的制定了。◆每一短期目标设输出目标和能力目标。所谓输出目标,即为达长远目标而设定的具体实施目标,是能以标准衡量是否完成的目标。能力目标,则是为达到输出目标所需要的相应能力,是对于“为了达成我的输出目标,我必须擅长什么?”问题的解答。

6、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

7、评估与回馈

7.制度制定原则 篇七

医疗设备是医院开展医疗、教育、科研和预防保健的必须条件,是物质基础。更新医院现有的医疗设备是医院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运用系统方法制定医疗设备配置的原则,规范医疗设备有序化管理,应当引起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

1 医疗设备配置的整体性原则

这是系统方法的最基本原则。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素在组成系统时,就扬弃了自己的性质,而转化为系统的整体性质了。系统分解为要素时,也失去了系统的性质。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和行为只存在于组织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在这种作用中出现的新性质、新功能、新行为,却是其要素在分离状态下所不具备的。例如:医院要配置一台医疗设备,要经过若干中间环节的评估与论证。从使用设备的具体医生,其所在科室主任、设备科管理人员、设备主管领导、医院设备论证委员会、医院级主管设备的领导等环节。而掌管各个环节的人都要提出自己充分的理由,最终由院长签字批准。从系统方法的观点出发,这些具体的功能和性质都是整体性原则中的单个要素,根据这些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确定和维护整体的性质和功能,结论是每个要素性能好,整体性才好。既医院的整体医疗设备配置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上述环节中的每一个具体人的质量[4]。医院医疗设备配置的质量,还取决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过去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医疗设备管理知识不够普及,医疗设备使用及更新的信息反馈周期较长,医疗设备管理基本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对这些要素间联系和作用不是显著的机械性的整体来讲还可以应付,但对今天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现代科学技术空飞程进,尤其是互联网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单个要素性质决定医疗设备配置质量的局面就难以胜任。对于医疗设备的配置,它不仅具备了一般系统配置的普遍性,还具备是以医疗设备管理中的社会性、实用性、经济性为手段,要求及时反映新的医疗设备配置的新理论,更新医疗设备配置的知识,重视医疗设备配置新的信息等。因此,我们在研究和探讨医疗设备配置的整体性原则时,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各个要素的优劣,而是要从整体出发,着眼于要素的联系和作用,通过这些联系和作用的巧妙结合来提高医疗设备配置的整体水平。在制定医疗设备配置的原则时,一定要把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人口多、底子薄,尚属发展中国家,医疗保险覆盖面虽广,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的实际状况放到医疗设备的大系统之中,进行整体考察而制定出切合我国国情,医院院情的医疗设备配置的整体性原则。

2 医疗设备配置的最佳化原则

在医疗设备配置方案的制定上,运用系统方法时,确定系统的最佳目标,取得最佳设计,实行最佳控制,通过系统的最佳运动,实现系统的最佳效果,这就是最佳化医疗设备配置方案应遵守的重要原则。运用最佳化原则,根据医疗设备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实际需要和大多数受众人群可接受的可能性确定最佳目标,依据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若干个医疗设备配置的方案选择。

以制定医疗设备配置的方案为例,在制定医疗设备配置之前,首先要明确通过医疗设备配置要达到的目标,即在以往医疗设备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发达国家医疗设备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理论,担负起医疗设备配置的角色。因此,更新医疗设备管理和使用人员的理念势在必行。其次以充分了解医疗设备配置的范围、性质,并将其视为一个系统加以考察。例如:某医院对拟配置医疗设备从学科角度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论证,经过设备专业管理人员的归纳和整理,初步提出三个预案:A方案:将医院实际情况与各学科意见综合,提出拟购一台普通心电监护仪和一台超声诊断仪同时购买方案;B方案:只够买一台普通心电监护仪;C方案:只够买一台超声诊断仪的方案,提交医院决策层进行可行性研究决策。通过对三个方案的比较认为C方案比A与B方案更佳。因为A方案经过分析认为是不可行的,主要是资金存在问题,医院无法承担。B方案不适合在于优先考虑基本设备。所谓基本设备既是在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上经常使用的设备。从一台简易心电监护仪和一台超声诊断仪二者之中选购一件,则应该优先购置和配置超声诊断仪,以解决“技术精度”为主。简易心电监护仪固然也很需要,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人力,克服医护人员的生理疲劳而致的误差。但在目前医院医护人员劳动力问题尚不突出,一时还不急于解决“劳动密度”的问题。由此,C方案成为医院医疗设备配置的最佳化方案。

3 医疗设备配置的动态联系原则

系统的自身是变化的、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系统的各种联系又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发展而变化的[5]。例如:医院以确定某种医疗设备配置的方案,但还未能实施的时候,突然发生某种传染病的“突发事件”,危及到广大人群的生命安全,那么医院应该立刻改变方案,以尽快配置预防和治疗突发传染病的医疗设备,适应这种动态、联系变化。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系统时,注意系统产生、发展全过程的每个历史阶段的具体性,并从中预见其前景[6]。要在动态中掌握系统内外联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认清系统的本质。

总之,医院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制定最佳化方案,在运动中把握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保持系统的最佳化目标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医疗设备配置所遵循的最佳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傅世使.科学前沿的哲学探索[M].第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2]H.N.茹可夫,李树柏.普通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世界科学图景[J].哲学译丛,1979(1):49-51.

[3]尤丕基,金士傅.管理科学的现代方法[M].第2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4]储守祥,等.医院经济管理[M].第2版.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社,2007.

[5]张鹭鹭,李静,徐祖铭.高级医院管理学[M].第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8.制度制定原则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生 评价原则

父辈的殷切希望,学校的发展,升学成为每个学生的考试目标,促使应试教育具有很广泛的市场,为追求短期效应,学生被“培养”成机械化学习方式,而这恰恰违背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的目标。从战略层面来讲,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提高综合国力,切实需要很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讲,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增强在社会上工作的竞争力很有必要;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是进一步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的需要;推行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大批具有相当竞争力面向21世纪人才的需要。彻底打破高分低能的奇怪现象,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高分低能是难以适应社会的残酷竞争。推行素质教育就是在培养人才的知识系统的同时,强化其动力系统,使之能够在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引导下,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急任务【1】。那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笔者将于下文进行具体阐述。

1 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传统评价方式中以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每个学生的错误做法。将每名学生看成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发展独特个体,在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以发展的性原则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因此在评价标准上并不强求划一。

2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评价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任务型教学法下,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成为了评价的主体。主体性原则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者由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承担,并使学生成為评价的主体,教师发挥指导者作用协助评价。通过使学生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两者之间有机地融合为统一的整体【2】。

3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性原则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导向对书本知识的片面追求。综合素质评价也注重方向性和导向性,但是不同之处是,其提出的标准是对学生发展的期望,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确立适合自己情况的合理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进而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望【3】。通过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中学新课程改革理念,反映中学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中学教育与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正确的导向。

4综合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符合美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人的智力构成成分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不可能在每种智力中都得到均衡发展,而只可能在某方面显得较为突出”的理论。差异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以机会,综合素质评价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多元性、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使自己的特长得到表现,保护了学生的独特各性与创造性【4】。

5 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制定要合理,有较强的可评性;方案的实施要有多元主体的参与,要取得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要实现信息化,简便易行,要、且直观、易于使教学组织、考试考查组织、中考录取等方面的操作。

6. 综合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原则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地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5】。

总之:养成教育是社会、家庭要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本身要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学管理制度;班级要有优良的班级文化、班风;社会要在人才选拔、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重教的同时,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家庭要有正确的子女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根据孩子的禀赋,顺其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都感到自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养成自愿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逐渐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以达到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兰清. 新理念下的情境教学[J]. 甘肃教育, 2011, (Z1)

[2] 孔凡成. 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 教育评论, 2012, (01)

[3] 李吉林. 情境教学特点浅说[J]. 课程.教材.教法, 2010, (04)

[4] 路玉英. 浅议情境教学的三个特点[J]. 小学语文教学, 2011, (01)

[5] 陈慧丽. 伯牙学琴与情境教学[J]. 陕西教育, 2012, (11)

9.制度制定原则 篇九

物理实验课目标制定的依据原则与方法

物理实验课教学目标是实验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物理实验课教学的`归宿.文章论述了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总体目标,物理实验课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原则与方法.

作 者:韩淑玲  作者单位:忻府区技工学校,山西忻州,034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G424 关键词:物理实验课   目标制定   依据   原则   方法  

10.制度制定原则 篇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

《通知》规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非公立医疗机构可依据自身特点,提供特色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各地要将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支付政策。《通知》要求,在放开价格的同时,要加强对医院价格行为的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非公立医疗机构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明细清单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并通过多种方式向患者公示医疗服务价格,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价格主管部门将加强监督检查,依法严肃查处医疗服务价格违法行为。《通知》是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对于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满足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和医疗卫生领域有序竞争,将发挥重要作用。

11.男人做梦都想给妻子制定的制度 篇十一

二、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早上6点钟起床,做早饭(餐标5元/人),严禁延误、偷懒、偷吃和苛扣伙食费;晚上11时30分以后睡觉,睡前的面部清理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并自觉为老公和孩子洗澡搓背,严禁迟到、早退和降低服务标准,节假日不休息。

三、老婆要经常参加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厨艺(最少能熟练掌握中国四大菜系)、家政(5星酒店标准)、及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推拿等技术(不含蒙古大夫)。

四、老婆要时刻注意仪容、仪表,严禁在家中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性感服饰除外),在户外严禁穿着奇装异服以及举止妖艳,要做到入得厨房,出得厅堂。

五、每月工资、奖金及其所有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老公,不得抗缴,不得遗漏,严禁私设个人小金库,每天化妆费用不得超过10元人民币,由老公按日划拨(节假日不含),并不得以任何理由透支、预支,老公对此项开支有知情权和审计权。

六、注视男性(3岁80岁)的目光每次不得超过三秒钟,对同一位男性注视的当日累计不得超过三次(含):严禁与旧情人通电话、写信、见面、上网等一切联系。

七、老婆对相同事物的陈述不得超过3次,每次陈述不得超过3分钟,音量不得超过20分贝。

八、老婆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杜绝浪费及物质上的攀比(如:吃了好的再买减肥药、珠宝首饰不断更新等),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在家里比贡献、比家政、比厨艺的良好风气。

九、在家庭任何问题的任何方面,必须以服从一个上级为原则(即绝对服从老公的决定)。

十、老婆的零用、制装、化妆等费用,以绩效工资形式按月发放。考评分厨艺、卫生、顺从、仪容、工作态度五个方面进行,每项20分,满分100分。先进行自我考评,最终考评由老公负责。

十一、不得网恋、不得以任何形式会见网友。

十二、严守家庭机密,保证本《制度》的基本内容不外泄。

十三、严禁在男士(3岁——80岁)面前逗笑、卖乖,严禁和男士单独相处。若有违反,视情节严重程度,由老公根据专项整顿的精神,从严、从快进行严厉打击,任何人、任何形式的说情、包庇都将按妨碍司法公正论处。

十四、严禁接触黄、赌、毒:严禁抽烟、喝酒、交往八卦女友,以及一切老公反对的嗜好。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婚籍,同时老公拥有对进行教唆的八婆进行起诉的权利。

12.制度制定原则 篇十二

一、历史背景简介

基于对美国会计准则发展历史的考证与分析,不难发现,美国会计准则在其制定伊始,“以规则为导向”的制定方法特征并不明显,而大概经历了一个由原则导向到规则导向的发展历程。这也是一种符合逻辑的演化思路。毕竟会计准则在其起步阶段不可能十分精细,通常会经历一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

历史地看,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现代会计准则形成与发展的导火索,建立公司财务报告的统一规范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改变此前会计信息披露一盘散沙的局面开始成为会计改革的主旋律。1933年、1934年,美国证券法与证券交易法分别发布;1934年,美国证监会(SEC)成立,负责监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程序,1938年SEC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AI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前身)和下设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制定会计准则。CAP在任期内(1936-1959)一共发布了51份“会计研究公报”(ARB),而这些内容多是现行会计惯例与实务的归纳,缺乏统一原则指导,整体结构松散不一致,会计选择的范围大,协调性较差,对于紧迫问题反映也显得较慢。1959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成立并取代了CAB,其工作开展总体上较其前身CAP出色,并在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看准则制定导向一直在原则与规则之间摇摆。在1959-1973年,APB发布了31份“意见书”(Opinion),其内容多是描述性的而非规范性的,实用主义几乎积重难返,对于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研究仍有待深入。1973年,APB几乎是在落魄中被全新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取代,美国会计准则也自此迎来一个新时期。

FASB自成立伊始就着手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的研究,希望它成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与原则依据,表达出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初衷。然而,由于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还是一个政治过程,是各方面利益博弈的结果,会计准则制定者往往针对各方面不同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偏好而小心翼翼地求得平衡,同时也由于FASB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威的准则制定机构本身所不应缺乏的工作激情以及不断膨胀的权利欲与表现欲,使它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往往无法顾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动或被动地不断添加准则的解释指南与例外原则,规则化的趋向日渐明显,以至于出现很多人抱怨的“准则超载”(standards overload)问题。他们时常会根据实务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而专门制定相应的规范。迄今为止美国所颁布准则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泛、规定之详尽、篇幅之大不仅是其前身CAP和APB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也是其他国家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所无法比拟的。正如IASB前主席泰迪爵士(David Tweedie, 2002)的评价,FASB之所以选择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制定模式,完全是环境使然:公司需要详细的规则,以减少交易设计的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需要详细的规则,以减少与其客户的纷争并在诉讼中寻求自我保护;证券监管部门需要详细的规则,以便于实施监督。而且在承受来自SEC以及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之下,会计准则越详细似乎就越显得FASB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

受到安然事件等一系列大公司的重大会计丑闻的刺激,美国出台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厉的证券立法《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的很多条款都是关于改善公司管理当局、外部审计师以及机构投资者之间激励相容的立法尝试,因此,它不仅可以看成是一部公司治理法案,又可以看成是会计治理的法条。其中第108条款责成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着手研究以原则为基础的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构,并限期向美国国会提交相关研究报告。顺应这一要求,SEC经过将近一年的研究,于2003年7月完成并提交了一份名为“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的报告,也标志着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与布局谋篇开始从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转变,为了区别于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也为了把其关于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与他人的认识区别开来,这份研究报告提出了所谓的“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就其实质性内容而言,这其实标志着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方式开始从规则导向朝着原则导向转型。

二、两大导向的比较分析

关于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启示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美国的会计准则并不是规则导向的,如Schipper (2003)就坚持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建立在一些原则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原则也是从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推演来的,并不是规则导向的。本文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正如Nelson (2003)所述的那样,规则导向的准则以包含相对较多的详细规则为特征。美国SEC与FASB (2003)都承认美国多年来形成的会计准则体系在总体上看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里面充斥着界线检验、大量的例外事项、纷繁复杂的具体内容以及内在的不一致性等。与之相对应,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包括一个关于主要会计原则的简要陈述,在这些陈述中会计目标是会计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少有甚至没有与这些基本原则例外或不一致的地方。通过比较,笔者归纳分析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遵循

实现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真实意图。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过分注重交易的形式,而忽视了交易的实质。会计程序与财务报告将很可能成为一种对于准则的简单因循行为,而不是一种信息沟通行为以及规范目标达成行为,自然自觉不自觉地导致财务报告未能真实地反映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不仅不利于实现会计目标,而且反而提供了规避准则内在目标的手段。而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以明确的财务报告目标为指引,这种准确报告不是抽象的,而是明确具体的,受到贯穿于各相关准则的基本目标的限制。实务当中,应用每一个具体准则时,要求会计、审计行为决策集中在是否实现准则所设定的目标上,这样也就把利用财务与交易设计以规避目标的机会尽可能地最小化了。

(二)关于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准则体系的内在一致性

规则导向的准则仅仅使得会计信息具有形式上的可比性与一致性,而不能保证实质上的一致性。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模式存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显著特征:界线检验与大量的例外事项。大量明线(bright line)的存在,通常意味着线的两边如同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这很容易使得本质上相同的交易与事项而因为一线之隔而迥然不同。这些明线通常又是例外的产物。由于复杂业务的出现以及特殊利益考虑,现行准则中规定了好多例外,包括适用范围的例外以及会计处理的例外等,并为此配套了大量的详细指南,这是导致美国会计准则越来越具体、繁杂的一个主导性因素,这就很容易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导致准则运用的内在不一致性。这些准则可能包含着相互冲突的指南,由于报表编制者和审计师对于适当的文献的应用可能持有不同看法,对于类似的交易,不同的公司可能有着不同的会计处理。而且,人们可以在明线两侧设计交易,使得实质上相同的交易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也许有人会认为规则导向的准则在报告时有助于获得更大的可比性。实际上,由于固有的不一致性和界限检验,报告中的可比性可能看起来是真实的,但实际上是虚假的。而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紧紧围绕最终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并强调以统一严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依据,从而使得整个财务会计系统成为一个收敛性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统一整体。这显然有助于避免例外事项的存在,因为例外事项在本质上与实现原则导向的目标相悖,至于详细的操作指引更不是原则导向的做派。

(三)关于准则的适应性问题

规则导向试图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应当看到,再稠密的规则都是离散的,如同任何两点之间都是有缝隙的,都可以用无数多个点予以填充。历史证明,由于强调具体的规则而不是宽泛的原则(broad principles),一方面导致不同利益团体为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特殊事项而纠缠不清,并导致官方对相应指南的批准与发布经常被推迟。此外,基于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不能充分适应未来市场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滞后性比较明显,并经常出现“救火式”的行为。而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通常界定那些通用的、公认的基本原则,由此形成的会计准则体系不仅简洁明了,技术格调优雅洒脱,而且立意高远,柔韧性与兼容性强,能够从容不迫地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新事物,避免规则导向下准则制定在一些始料未及的意外或突发事项来临时而仓促地加以补救。

(四)关于会计职业判断与职业责任问题

规则导向下的会计准则由于向会计准则的执行者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处理清单,他们可以循规蹈矩、对号入座,自然形成了职业判断的惰性,而且人们可以利用规则为自己的机会主义选择或者“失察”行为开脱罪责,这意味着规则导向的准则反而惹火上身,咎由自取,成为不良会计行为的替罪羊。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主旨在于强调交易的经济实质,而实质往往隐藏在现象里面,这要求会计师和审计师很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运用更多的职业判断,而至于能否准确把握并传达交易与事项的实质,是以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责任为基础的,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所以在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司管理当局应当承担起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准确报告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的道德责任,并相应地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以能准确把握与反映经济真实性和会计目标,向外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种责任与要求也有助于强化与提高会计师在编制和审计会计报表中的职业水准,其职业地位也在无形中得以强化。

(五)关于盈余管理与操纵问题

毫无疑问,无论是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都无法避免盈余管理与操纵。一般认为原则导向为上市公司提供利用职业判断操纵利润的机会,而在规则导向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交易设计规避准则规定,有人称之为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悖论(沈振宇、王金圣、薛爽,2004)。而这不过是准则制定者所可能面临的一种左右为难处境,关键在于相应的治理环境的完善程度如何。相对于原则导向,规则导向准则更有可能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可以构造交易的合理方法(Richard, 2008)。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容易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即只要是规则(既然是如此详细)没有明文禁止的,就一定是对的。换言之,凡是准则没有规定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去有目的地去尝试。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经常看到诸如安然之类的公司经常会利用会计准则的空隙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财务设计并得出出人意料的结果。原则导向强调指导性原则性意见而非具体方法,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的判断空间与弹性较大,“理性”的主体往往选择对自己有利而不一定是最公允的方案,至于其中的“误判”成分有多少,特别是在会计、审计串谋的情形下,外人是不太容易发觉的,事发之前也是不太容易被发觉的。

(六)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的成本

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般人会认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成本低,执行成本高,而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显得制定成本高,执行成本低。如何结合上面的盈余管理所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与相应效率与福利损失,问题可能就不是如此简单了。相比较而言,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需要大量的实施指南,并可能促使准则不断地走向复杂的循环,就像财务设计和实施指南相互促进一样,其准则制定的显性成本比较大,而且后续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可能接连不断。此外规则导向的准则还存在就某一具体规定征求专家意见的成本,以及为获得期望的财务结果而进行财务设计的成本等等。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成本表面上看相对偏低,但缺乏足够的操作指引可能会增加会计师、审计师与外部机构(包括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就其会计处理意见而进行解释与沟通的时间与成本。另外,原则导向对于执行人员来说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学习培训成本,以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且要为自身的职业判断承担潜在的责任,这种责任风险的存在可能提高职业保险费率,并有可能转嫁给客户。概言之,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下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各有特色,有的带有“零和博弈”性质,有的则是社会效率与福利的净损失。

三、几点启示

(一)无论是规则导向还是原则导向,二者都有共同的善良的出发点,即希望能够对现行会计实务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只不过具体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形成不同的技术特征与治理风格,前者倾向于程序理性,而后者倾向于实质理性或者结果理性,如果实质理性能够通过程序理性得以合理实现,那么将是一种完美的结合状态。会计准则体系以具体规则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试图为企业会计的技术性行为提供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秩序,它企图穷尽各种可能情形,并为之制定详尽的规则、可量化的标准进行明确的技术指引,以较强的可操作性来全面引导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只不过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环境复杂化的影响以及准则体系的自我强化机制而导致准则过分偏重于技术,并拘泥于形式,而以原则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则是在根本目标的指导下,以较为开放、包容的准则制定思维克服具体规则条款的离散性、有限性,试图通过一个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为会计实务提供观念性指导。因此原则导向应当为会计准则发展的主线,会计准则的具体执行首先要保证基本的原则不能违背。

(二)无论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都不过是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一厢情愿,具体执行过程中都有可能“跑偏”,特别是前者,原则需要寓于规则之中加以实现,届时,可能是原则化的规则,也可能是规则化的原则。自安然事件到目前为止,尽管美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进行了一系列的趋同研究项目,相关改革取得初步的进展,并进行了企业会计准则汇编,但美国会计准则并没有进入原则导向时代,大量浩繁复杂的规则清理一方面社会成本巨大,另一方面也根本做不到毕其功于一役,这将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化与消化过程。高盛前CEO亨利·鲍尔森曾经比较务实地指出,美国的会计准则需要在原有的规则上加入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否违反准则,不但要看是否违反规则,还要看是否违反原则。这对那些包括美国也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可能是一种成本较小的选择。至少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以原则为主、以规则为辅与以规则为主、以原则为辅的两种方式谁更为有效。鉴于原则导向的明显的理论优势,比较合理的也符合逻辑的规范思路是原则是导向、原则是底线,规则等技术细节首先不应违背这些基本原则,然后再由会计主体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与所具备的条件予以自主抉择。

(三)无论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都需要对监管秩序加以治理整顿。一个健全的监管体制应当是权变的、目标导向的。监管不能因为会计主体对于准则的照搬照抄而任由其损人利己。如果说原则导向考验监管的能力,而规则导向则更考验监管的智慧。具体监管的思路会因原则导向或规则导向而有所不同。Nelson等(2003)认为,在准则不够具体的情况下,必须有强烈的监管措施才能保证准则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洪剑峭、娄贺统(2004)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会计准则导向与会计监管的有效程度相关,准则导向的变迁应当与具体的会计监管的环境相适应,在相对较弱的监管环境下,应当选择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以限制企业管理层的会计选择空间,促使其如实地出具财务报告。

13.如何制定公司制度 篇十三

企业对制度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制度设计流程不合理。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则,具有很高的效力,因此制度的制定过程必需科学严谨,不能随意。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流程包括制度设计的初衷、制度设计的讨论、制度制定的范围等因素。二是制度的内容不合理。在很多情况下,公司制度一般都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甚至是全公司,因此制度一定要统筹考虑到公司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的情况,便于执行。三是制度的可持续性差。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公司的制度经常朝令夕改,不具有稳定性。这尤其表现在部门层面,部门的一些规章制度经常会随着部门领导的更迭而发生频繁修改。

那么,如何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呢?

一是要合情。制度贵在精,不在多。对于每一家公司而言,都会有一大堆的规章制度,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制度有多少不得而知,已经失效的制度有多少不得而知,不能很好执行的制度有多少也不得而知。特别是在一些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的企业,如电力企业、航空企业等,流程的繁琐和制度的复杂程度很高,这其中,无效和无用的制度不在少数,但是公司每年的制度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二是要合理。制度的合理性来自于内外部两个方面。从外部来讲,一个制度的设计要考虑公司、社会、客户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要尽量做到平衡。从内部来讲,制度的设计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和层级之间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从而引发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或者公司层级之间的隔阂。如在很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后勤支持人员之间的矛盾很深,特别在薪酬和职业发展通道方面,一线技术人员往往认为公司的制度不合理,他们的付出和得到的利益太少,而后勤支持人员却认为他们和一线技术人员之间在薪酬等方面的差距太大,很

不公平。

14.康复治疗计划制定制度 篇十四

1.康复治疗前应先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评定,由以康复医师为中心的,康复治疗师和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康复治疗组制定。

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客观条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案。

3、康复治疗工作人员需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病情,观察疗效,介绍康复治疗方法、作用及注意事项,更好地发挥康复治疗作用。对不能搬动的住院病员,可到床边会诊及治疗。

4、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不断完善康复治疗计划,细心观察新的治疗计划的可行性。

5、初次进行治疗的病人应仔细进行初次康复评定,明确功能障碍,确立治疗目标,严格执行康复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不适应及时通知康复医师。

6、疗程结束后,应及时作出康复评定,存入病历供临床科参考。需继续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决定是否还需继续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或转诊至其他康复治疗机构。

上一篇:关于宗亲讲话发言下一篇:观看铁道游击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