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调研报告(14篇)
1.培训机构调研报告 篇一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谢谢你,谢谢你几个月前从网上找到我,给我加入这个大家庭的机会。
几个月过去了,公司使我从对教育行业一无所知,到目前自认也是行业中的一份子。公司带给了我很多愉快的记忆,也带给我人生经验的增长和微薄的薪酬。让我顺利地开展了工作。但是我因为种种个人原因,还是决定辞职。
也许你会猜测我的去向。但我自认没有能力去耕一块新田,我还是会去找一棵可以遮挡风雨的树,在树下我希望可以愉快地生活。哪怕一时间没有满意的我也不介意,因为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希望你理解。
话说多了就会罗嗦,但当我走出飞马离开公司的时候,我想我还是会回过头看一看。以后无论在那里,静心的时候我还是会回想起我在公司的日子,回想公司。
谢谢李小姐对我的信任,也谢谢王总你对我的严格要求。祝愿你们的事业蒸蒸日上,也希望公司健康成长。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日期:
2.培训机构调研报告 篇二
1 吉林市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队伍现状
吉林市现有县级农机技术推广站9个, 乡级农机技术推广站70个 (其中66个为独立站、4个为综合站) , 有44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有7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乡镇政府管理, 有19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乡双重管理, 其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级农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87人, 现在岗人员82人, 41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占在岗人员的50%;高级职称有15人, 占在岗人数的18.3%;中级职称为24人, 占在岗人数的29.3%;35岁以下的有12人, 35~50岁的有42人, 50岁以上的有27人。乡级农机推广站编制为372人, 在岗人员为389人, 平均每个站为4~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9人, 占在岗人员的30.6%;专业技术人员272人, 占在岗人员的70%;高级职称有5人, 占在岗人数的1.3%;中级职称为113人, 占在岗人数的29%;年龄35岁以下的有44人, 占在岗人数的11.3%。乡镇农机推广站有6个独立站的办公室属于自有固定资产, 共有专用电话机12部, 计算机20台, 打印机、复印机14台, 电视机2台。其他的办公设备及试验、示范推广设备几乎没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凭的只有160人, 助理工程师以上只占在岗人数的27%, 高级工程师占4.2%,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31.8%。二是知识陈旧、老化, 后备力量不足。调查显示, 2003年以来, 大多数站点几乎都没有新进过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令人担忧的是, 近3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的人员比重不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2) 管理体制不顺, 职责不清。一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 既有县管, 又有乡管, 还有县乡双重管理, 管理体制上不统一。有的乡镇农机推广站人事管理权归县农业局管理, 但财物归当地乡镇政府管理, 管理体制杂乱, 导致管理权限不明确。另外, 农机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人才相互流动受阻, 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二是村级机制不健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广应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农民接受起来困难。若通过推广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推广示范田的示范作用, 就能很快得到推广。可是村级无固定的推广员和示范样板田, 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 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
(3) 农机推广专项经费缺乏, 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开展。目前, 地方政府没有农机化专项资金, 对农机推广工作不够重视, 投入不足。农机推广机构的经费在保证人员工资之外, 几乎就没有别的投入。据调查, 我国有的地区每年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促进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站一直没有得到这方面的专项经费, 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去开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等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及各种新型农机具现场演示会的召开, 严重制约了吉林市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及应用。
(4) 农机推广机构办公设施差, 推广手段落后。大多数乡镇农机推广站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没有适当的培训设备以及网络办公自动化所需的计算机等办公设备, 尤其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用于测试农机技术数据的仪器设备, 只能按经验估算。另外用于农机作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现场会的摄像设备非常少, 不能及时准确地把适时情况宣传报道出去, 严重影响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宣传、推广的力度。
(5) 县乡农机推广站的试验示范基地与形势发展不适应。多年来政府很少对县乡农机推广机构进行投入,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法已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要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 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但是吉林市各级农机推广机构没有建立自己的试验基地和相应的设备, 导致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能进行试验、示范, 严重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6) 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开展不够普遍。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是农机推广工作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机构, 在事业单位改革后, 新人做推广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推广基础知识掌握的少;还有一部分科技人员知识结构陈旧, 缺乏现代高新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实际操作经验。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由于缺乏培训宣传经费, 科技推广人员没有机会参加省、市农机推广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 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缺少经费订购农机推广方面的报纸、刊物以及用于信息宣传推广的新技术资料。导致大部分科技推广人员得不到专业技术培训, 不能站在科技推广的前沿引领吉林市的农机化事业向高层次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加强农机推广机构队伍建设, 农机树形象, 关键在推广。随着中央、省、市、县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 农机推广部门要把自身推广机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职能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机推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增加投入,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办农机化事业。要巩固加强乡镇农机推广阵地建设, 保持乡镇农机服务推广机构队伍稳定, 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感,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 积极探索村级在不增加干部人数的前提下, 设立农机信息员, 逐步形成县、乡镇、村农机服务网络。
(2) 完善农机推广体系组织建设。国家成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只承担社会公益性职能, 其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也将由国家财政保证。县、乡两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全部单独设立, 不再是与农机监理、畜牧、种植业等其他行业合在一起的综合站,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得到加强。在一个省内形成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四级一户” (四级:省、市、县、乡4级农机推广机构, 一户:农机科技示范户) 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优化农机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中, 特别要整合区域内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资源, 通过裁、并等方式优化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资源配置, 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推广机构, 优化农机推广队伍, 做到职责清晰、工作明确, 使直接面对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更具活力。
(3) 争取项目和资金, 促进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 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了资金的投放力度, 绝大部分是通过项目来投入的。因此, 吉林市各县农机推广站要抓住这一机遇,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做好调研、论证和项目的申报工作。一方面为当地农机化发展注入资金, 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项目的投入加快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办公、宣传、培训和推广条件的改善及推广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 既发挥了农机推广机构的优势, 也能体现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价值。
(4) 抓好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素质。农机化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用户的素质非常重要, 要科学的、长期的把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吉林市农机推广中心每年都要根据省市农机工作会议的要求, 结合各县乡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做出培训计划, 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农机具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系统地讲解。在重点地区以县为单位利用农闲时间, 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进行短期或专题培训, 同时鼓励支持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参加省市农机主管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等活动, 从而加快农机技术推广进程。
(5) 加强农机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要想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实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要建立示范点、示范区, 不断总结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 同时要建立协调机制, 国家、省市农机推广机构与其他农机组织要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 进一步抓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3.常德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三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1 常德市农村农民的基本现状
据统计,裁止2007年底,常德市共有农业户126.4万,人口466.47万人,劳动力257.31万人。其中务农157.64万,务工99.67万。务农劳动力中,16-30岁的24.4万人,31-40岁的48.29万人,41-59岁的57.37万人,60岁以上的27.62万人。务工农动力中,16-30岁的49.49万人,31-59岁的46.28万人,60岁以上3.9万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占38.97%,初中占45.57%,高中占9.99%,中专占4.7%,大专及以上占0.77%。务农农民已掌握种植、养殖和园林类技术的占24.04%;外出务工农民已掌握电脑、电工、机械、建筑、商业等技术仅占4.82%,90%以上没有职业资格证。可以说,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缺乏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在当前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他们一般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三是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是,小农意识,部分农民思想禁锢、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
2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取得初步成效
近两年来,常德市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充分运用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这一平台,发挥多部门合作的组织优势、上下贯通的体系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委政府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市、区县(市)和管理区分别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市委、市政府率先全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意见》(常发〔2008〕5号),市、县、乡三级都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工作班子。
(2)整合社会资源培训力度加大。他们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打通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使各类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统筹整合力度明显加大,基本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培训体系由多头部署向统一部署、统一考核转变。二是培训层次由以县、乡为主向市、县、乡三级联动转变。三是培训内容从单一向全面转变。四是培训渠道由各个部门自行组织、各自培训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成员单位目标分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情况互通、内容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转变。目前,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3)培训基地基础不断夯实。市直确定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高层次、导向性的集中示范性培训;各区县(市)也采取多种形式选建了一至两个示范性培训基地。
(4)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去年全市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是培训与就业订单相结合;三是培训与自主创业相结合;四是培训与样板示范相结合;五是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5、农劳技能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
3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当前农村的现状看,农民教育培训仍然是农村工作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个瓶颈,具体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加快经济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民教育培训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培训只是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忽视甚至轻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
(2)培训内容贴近实际不够。由于对农民的思想变化缺乏系统的研究,握住农民思想的脉搏不够,培训存在着形式主义。
(3)培训手段比较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培训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受培训的主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有的培训活动,手段方法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
(4)培训资源有待整合。据统计,我市现有可从事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120多家,但由于项目资金分散,培训规模、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费用不一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5)财政投入不足。从2008年以来,除市本级财政拿出200万元用于专门的农民教育培训外,区县(市)和管理区真正落实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很少。
(6)统筹协调机制欠缺。区县(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由农民教育办公室来负责组织工作,但现有的农民教育办公室的机构形式、职能都还与农民教育培训整体不相适应,难以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4 关于进一步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
(2)理顺体制。要强化区县(市)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责任。市、区县(市)必须健全相应组织,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健全农民教育办公室并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
(3)增加投入。财政要增加和保障农民教育培训专项投入。市本级按农业人口人均1元总额460万元的规模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区县(市)政府按农村劳动力人均2元从当年财政统筹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4)抓好培训。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性比较强,必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负责牵好头;劳动部门应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
4.创业培训机构的报告 篇四
梨树县华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关于申请创业培训机构的报告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梨树县华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于2010年7月成立,学校位于梨树县经济开发区霍家店经济园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综合办公楼面积4000平方米;有大型理论教研室2个,面积500平方米,有良好的照明、通风调解,桌椅、电脑、讲台等设备齐全;学员实习车间10间,面积350平方米;办公室10间,食堂、宿舍5间,可满足300名学员吃饭住宿;学校具备教学和技能、创业训练所需要的教学、实习、教学仪器、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各类培训教材齐全。梨树县华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配备具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各类专业理论教师16人,实习指导教师16人,职业指导教师5人,多数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学校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多年来学校坚持普通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工作并举并重的原则,成人社会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积极响应、主动践行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策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就业创业培训,开展相关服务,以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自主创业能力,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良好社会环节,促进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实现就业的倍增效益。按照省、市、区要求,坚持“培训、引导、扶持”的方针,积极实施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先后组织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学员近3000人。根据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相关政策精神,梨树县华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申请成为创业培训机构。请于审批。
梨树县华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2017年8月16日
5.职工培训调研报告 篇五
为了更好的落实油田技能人才开发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职工队伍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操作技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文件精神,中队开展了培训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队现有职工42人,其中:高级工24人,占总人数的57%,中级工16人,占总人数的38%。多数职工能够完成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但也有少数职工专业操作技能不够熟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2007年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1、完善了培训考核机制 :一是构建技能培训机制。二是构建技能大赛机制。加快了技术新人脱颖而出;三是构建技能鉴定机制。深入实施了“技能鉴定考核制度”,促进技术工人岗位成才。四是构建技术传播机制。五是构建表彰奖励机制。六是构建培训考核机制。根据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工作要求,建立“员工培训月度检查考核制度”。
2、实施了“三基”培训 : 建立对管理层、技术层、操作层不同层面以及同一层面不同层次员工全面培养的“梯级平台”,使每名员工都能施展才华,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1.实施各级管理人员的基础理论教育。以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政治理论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2.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知识学习。3.加强岗位操作人员的基本技能训练。
3、开展了技术技能比赛。
三、2008年培训工作打算:
准备实施“543”培训计划:“5”即采取五种培训方式:包括专业技术课、质量分析、管理经验交流、法制教育、疑难问题讨论。“4”即开展“四小活动:一是培养“小教员”。把技术尖子、业务能手确定为“小教员”,在员工培训上打破以往由技术员单一授课的方式,采取员工相互授课的教学方法,让“小教员”讲解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这种互教互学的方式既调动了员工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员工理论素质的提升。二是看重“小师傅”。注重发现业务能手,开展评选 “首席员工”活动,每半年在各班评选
一名素质、技术双过硬的员工作为“首席员工”。三是设立 “小课堂”。针对生产中随时出现问题随时解决、随时讲解,提高员工的问题处理能力。四是开展研讨“小专题”。结合实际开展小型专题研讨。讨论内容包括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各个领域,为员工提高技术水平打牢了基础。“3”即实施三种“滚雪球”式帮带形式。技术员帮带技术尖子、技术尖子帮带转岗员工、党员帮带末位员工。
四、问题、措施及建议
问题:
1、传统教育培训只注重技术技能的提高,忽视职工发展潜能的发掘和职工学习精神、学习能力的培训。
2、培训内容重复,年复一年,内容上基本没有变化;侧重于文化、技术、业务学习,缺少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教育。
3、缺少长效的激励机制,形不成“我要学”的局面。
4、培训形式手段陈旧单一,缺少现代“互动式”、“高科技”等形式方法和手段。
5、职工培训经费投入少,落实不到位。
6、职工对单位未来发展趋势缺少战略思考,缺少前瞻性职工教育培训,使单位、个人、职工教育培训本身发展后劲不足。
7、实际操作人员外出培训少,不能适应现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维护与使用。
措施:
1、创新思想观念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知识、技术传播的媒体。
2、创新培训内容。
3、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落实到实处。
4、改变职工教育培训形式手段单一的状况,要根据教育培训内容、职工喜好程度、单位物质条件和现代科技环境确定多种方式方法。
5、激励职工教育培训是一种与个人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岗位业绩相联系的培训工作。使职工牢固树立起竞争意识,自觉主动提高思想觉悟、学习技术业务,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建议:
1.努力提高培训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举办员工培训优秀论文评比活动。
2.构建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并融入到HSE管理体系之中,提高员工培训管理的“软件”水平。
6.培训机构消防安全自查报告 篇六
一、本机构领导重视消防安全工作,制订了本机构消防安全工作职责,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机构实际,本机构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组员有各级组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班班主任,小组制订了本机构消防安全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到人,人人签订责任书、加强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共同做好本机构消防安全工作,不断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杜绝事故发生。
二、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了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本机构每周集中了全体教师召开会议,对师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强调消防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校讯通、广播、板报、宣传画报等,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并要求每个师生员工都要熟悉消防安全职责。共同做好本机构的消防安全工作。
三、组织班主任加强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特别是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方面。对学生普及用火、用电、用气以及防火、灭火、火场逃生自救常识,努力提高学生自防自救能力。
四、做好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杜绝火灾隐患。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本机构组织定期的有关人员进行了消防安全大检查,组织完善消防设施,杜绝火灾隐患。通过消防安全检查,增强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师生的`消防法律观念。
五、安全小组还对重点地方进行定期检查和监察,以彻底防止事故的发生。
按照上级的要求,本机构对校园消防情况自查情况如下:
(1)本机构对消防设施进行了检查,按规定配齐消防栓、灭火器,对消防重点部位,做到专人管理,专人负责。
(2)在教师、学生中广泛开展消防知识教育活动,将本机构的消防工作纳入本机构常规工作之中;本机构的消防安全自查将也由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
(3)本机构还要继续严禁学生带火种在身和玩火,防止火灾发生;同时班主任要及时教育,将防火的意识贯穿到平时的常规教育之中。
7.培训机构调研报告 篇七
一、基本情况
喀喇沁旗总土地面积30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万亩, 保灌面积30万亩, 主要分布于锡泊河及老哈河流域。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谷子、高粱、小麦, 并盛产马铃薯、向日葵、芝麻、大豆等;烤烟、中药材、花卉、种子繁育、山葡萄是当地的特色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均具有一定规模。无公害蔬菜产业作为全旗农业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近年来发展很快, 能够反季生产, 已经初步形成北方夏菜南运基地。
全旗有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 161个行政村, 1584个组。总人口36万, 农业人口30.6万人, 农户8.2万户, 农村劳动力14.4万人, 201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9.8万亩。
二、喀喇沁旗农民科技培训开展情况
多年来喀喇沁旗依托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科技入户、电波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工程项目建设, 通过科技大集、发放宣传资料、进村办班、电视讲座、科技人员包村入户培训等方式方法, 每年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都在5万人次以上, 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三、农民生产技能和农村服务行业技能培训基数
全旗14.4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种植业的有6.02万人, 其中16岁以上50岁以下劳动力5.48万人,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4.62万人, 占84%, 占种植业劳动力人数的76%。种植业中玉米、谷子、马铃薯小麦从业人员为31409人, 蔬菜从业人员11220人, 中药材、烟草、食用菌、花卉等从业人员17405人, 农产品附加值高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多。
全旗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30个, 参加合作组织农民5560人, 农村经纪人2350。旗内在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口为8053人, 62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从事服务业有3290人, 农村社会管理人员791人, 涉农企业用工人员616人, 其他行业3349人。全旗外出劳动力4.6万人。到2015年全旗需要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8300人。
全旗每年新增农村两后生1421人, 其中初中294人, 高中1127人。这些初高中毕业生与他们的父辈相比, 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视野开阔,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 必将成为全旗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基本情况:
喀喇沁旗能够开展大规模农业教育培训的培训机构有4家, 分别是喀喇沁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喀喇沁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喀喇沁旗农牧业机械化技术学校、楼子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旗农业局下属机构, 主要从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现有农业推广研究员1人, 高级农艺师13人, 农艺师21人, 每年培训农民1.02万人, 主要专业包括种植业业实用技术、蔬菜生产、食用菌栽培、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农村沼气生产工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实训基地11处, 在农民培训中每年实训人数8000多人。喀喇沁旗农广校经旗编委批准于2002年成立了“喀喇沁旗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承担全旗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 职能进一步拓宽。具有专职教师6人, 兼职教师14人, 其中副高职称的8人, 中级职称9人, 中高级技师3人, 形成了一支以专职为骨干, 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队伍。学校建有实训基地2处, 每年可开展各类培训800多人。旗农牧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始建于1972年, 是全旗唯一一所有五小车辆培训资质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5286.21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222平方米, 教练厂面积6000平方米, 年度培训学员1200人。主要教学设备:教练车8台, 其中:三轮运输车5台, 大中小型拖拉机3台, 修理设备11台套。学校有专职教师13人, 其中有中级职称的4人, 高级技工2人, 初级职称的4人。近年来, 每年培训人数都在500人以上。楼子店中等职业专业学校是全市唯一一所建筑类中等专业学校, 地处旗中东部。学校始建于1982年, 2001年经自治区建设厅批准晋升为中等专业学校。校园面积20344平方米, 培训专用教室990平方米, 办公室528平方米, 图书室220平方米, 学生食堂230平方米, 学生宿舍2400平方米, 实验实习场地660平方米, 微机64台, 可容纳200人上课的多媒体教室1个, 各种实习设施总价值200万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设备齐全, 具有长期办班经验, 能够开展所有建筑类职业技能和农村电工培训。
四、培训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根据调查喀喇沁旗到2015年约需培训农村从业人员1.8万人。其中服务性行业7544人, 农村社会管理1265人, 涉农企业用工2500人, 其他行业6993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8万人次。
1. 实用技术培训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经过多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已从单一粮食生产转向多元化。调查表明, 以种植粮食为主要收入的家庭不到三分之一, 特色产业种植、打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对开展何种项目内容的培训上, 倾向于短平快项目。在种植业上大多选择设施蔬菜栽培、食用菌生产、中草药栽培、花卉制种等高附加值项目;养殖业选择较多的是肉牛、肉羊、生猪、蛋鸡等养殖技术;二三产业培训上农民群众对建筑、机械加工、机电技术、家电维修、计算机、装璜、服装制作、金属焊接、机械驾驶等兴趣浓厚。
2. 培训地点要具有多样性, 培训方法应具有灵活性。
在接受培训的地点上, 多数农民选择派专家到村镇培训, 进村入户, 面对面、手把手为农民解答疑惑。培训的方法上应灵活机动, 避开农时, 培训的时间以短期班为主。
3. 企业用工培训应技术与法制并重。
在调查中2家企业和1个合作社全部提出了农民群众合同意识淡薄, 遵章守纪能力较差, 给企业经营与管理带来巨大麻烦, 希望能够重视法律法规、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
五、对开展农民培训的几点建议
1. 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
2.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营销人员更应该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全旗319名农资营销人员中具有技术员以上资格的28人, 占总人数的8.8%, 为农产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3.加强对农村经纪人和农民群众法律知识的培训, 使经纪人规范经营, 农民群众依法履行合同, 避免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
4.加强培训, 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技术员队伍。因地制宜,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结合本旗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 不断创新农民培训的新途径, 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 优化培训结构, 提高培训效果, 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8.周乐红到娄调研培训 篇八
在22日至23日举行的全市工会法律保障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培训班上,省总工会副主席周乐红、民主管理部部长袁申辉、法律保障部部长罗华应邀为培训班授课。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安敏,副主席彭宏志分别主持培训活动。来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县市区总工会,县市区所属乡镇联合工会、企业工会的150余名工会干部参加了培训。
周乐红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当前工会法律保障和工資集体协商工作,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指出要深入认识工会法律保障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准确把握当前工会法律保障工作的整体思路和重点,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8月24日,省总工会副主席周乐红一行在娄底市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安敏,副主席彭宏志等陪同下,到双峰县调研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调研组实地查看了县职工活动中心建设现场,仔细查阅了台帐资料,认真听取了双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总工会主席刘邦文关于全县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情况汇报。
周乐红充分肯定了双峰在困难职工帮扶特别是工会法律援助方面中取得的成绩,认为领导重视支持、网络覆盖广泛、制度健全完善、工作扎实有效、富有双峰特色, 作为省总工会重点扶持的法律援助中心建设示范点有很好的基础。同时,她希望双峰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基础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创新创优,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零遗漏,使帮扶中心真正成为困难职工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周乐红和刘邦文分别代表省总工会和双峰县总工会,签署了2011年全省重点扶持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协议。
9.职工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篇九
根据集团公司对2011年下半年职工教育培训调研提纲的要求,经过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及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大队干部教育培训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培训计划 培训大纲的规定执行,除了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干部培训任务以外,还派员参加国家培训班,到目前为止大队以有9人参加了国家培训,并取得了的资格证书。今年上半年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干部培训任务。年初对培训机构和人员做了调整,成立了培训中心,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专干一名。同时重新修订了救护大队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健全培训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并装订成册下发到各科室、部门。
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安全培训在煤炭生产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因此,我们切实抓好安全培训工作,认真履行好在安全培训方面的职责,贯彻国家关于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要求,坚持统一标准,教考分离,严格程序的原则。年初就制定了2011年培训计划。并派员参加国家举办的资格培训。
二、对目前本单位急需培训专业、工种、人数及培训方式、内容、时间和地点等向集团公司提出的意见以及改进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
结合企业实际,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一步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地位。变以培训部门为中心的培训为以干部、职工为中心的培训方式,让培训部门“围着干部、职工转”,突出培训对象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一是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培训。变以培训部门为中心的培训为以干部、职工素质需求、岗位技能需求为中心的培训方式,把“培训部门讲什么,干部、职工听什么”变成“干部、职工要什么,培训部门讲什么”,增强培训过程中“教”、“学”双方之间的互动,提高培训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干部、职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操作技能演示、请专家讲课、开展知识竞赛、组织集中学习讨论、举办专题研讨会、科室送培训到基层、参加外出学习、鼓励在职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提升和进修培训教育等多种培训形式,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质量。
三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及局域网优势,摸索和开展网上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路子。着重以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煤矿特殊工种基础知识以及煤矿生产中
出现的疑难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能力测试,力争通过开展网上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对干部、职工的全局性、应变性、敏感性、拓展性训练。
三、对如何提高培训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10.防治水培训调研报告 篇十
随着矿井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开采工艺日益精进,对我们煤炭企业各工种作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遵循“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原则,煤炭企业领导人对职工的安全培训更加重视,从而,我们将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2011年2月份,我们防治水作业工人被永煤公司从以前的一般工种钻探工提升为特殊工种井下探放水作业工,足见领导对我们防治水工种的重视程度,2011年我们共组织培训井下探放水作业培训班8期,培训职工117人,通过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现将培训效果及下一步努力方向进行阐述。
2011年防治水培训工作总结
一.培训情况简述 自2011年4月份起,我们对井下从事防治水作业全部职工有计划的进行了特殊工种培训,从而使我们从事防治水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⑴、防治水理论培训,在理论培训过程中,我们队职工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在职工培训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截止目前,我们参加探放水工培训的117名学员,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其中有16名职工以优异的成绩被培训学校评为优秀学员。
⑵、防治水实操培训,理论培训是现场实操的基础,实操培
训为指导职工依照流程进行现场作业,确保安全生产和质量标准化奠定坚实基础,在现场工作中实际操作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矿上组织的实操培训过程中,我们队由技术员、跟班队长带队,手把手进行现场实际操作培训,在学员遇到疑难问题时,我们技术纯熟、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不厌其烦的耐心讲解,直到学员彻底明白为止,在实操培训过程中,我们的学员学到了许多平时所未曾掌握、领会的操作技能和排除疑难故障的实践经验,都认真的记录了下来,有的学员风趣的说:“这些记录可是千金不换的无价之宝,我要好好保管!”对实操培训效果,我们的实操培训教师依照实操培训效果考核表对参加实操培训的学员逐一进行现场考评,考评成绩低于80分的,要继续在现场进行实操培训,直到该学员能够真正掌握探放水作业技能。
防治水培训为我们防治水工作的有序开展与科技创新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2011年全年共有16项周创新和五小成果被矿上收购,参加技术比武的5名同志在河南煤化和永煤公司取得优异成绩,着和我们的安全培训工作是分不开的。
二、防治水培训工作亮点 ⑴、首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培训理念
针对我们队职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个别职工对防治水培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现状,我们对全队职工进行摸底排查,排查出文化程度低下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人员,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和思想教育,采取正、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操
作如下:每月对文化程度低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不低于2次,培训结束后队内由培训负责人出试卷对以上两类人员进行摸底考试,以第一次摸底考试成绩为基数,以后摸底考试,原地不动罚100元,每提高10分,队内奖励100元,每降低5分罚100元,依次类推,督促他们积极学习、迎头赶上。
⑵、组建“培训单元”,互帮互助,全面提升学习效果
结合我们队的培训现状,根据本队职工技能和安全素质等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促进了学习培训的开展,并收到了良好效果,近期,该队又创新提出“培训单元学习法”参照诚信单元的方法,用于提升员工知识技能。
该队的“培训单元”学习法首先对全队职工进行摸底然后按比例确定全队优秀培训员工和薄弱培训员工结成培训单元,并充分考虑班次和个人素质,然后通过培训单元帮扶奖惩机制进行考核,并对培训帮扶情况进行督促,每月及时对帮扶效果和培训奖惩情况进行公示并兑现奖罚,以便提高员工全员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整体培训效果的提升。
此外,在实操培训中,该队还根据本队安全生产和实际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制订培训计划,不定时的将矿要求的培训资料和质量标准化内容编写成试卷,让职工复习、考试,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在职工学习培训中,注重内容简单、突出重点,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该队 的培训学习工作有了很大提高,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2011年防治水培训的不足之处
⑴、队领导对培训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偶尔存在应付现象,在安排学员进行实操培训的同时还附带工作任务; ⑵、特殊工种实操培训安排3天24个课时,结果真正培训课时相差甚远,有时还不足三分之一,达不到真正效果; ⑶、本队实操教师对培训工作不够深入,培训科对区队的实操培训缺乏全程监督; ⑷、实操培训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缺少处理突发事件和解决疑难问题方面的培训内容。
2012年防治水培训工作努力方向
依照矿培训科培训文件精神,结合我们队实际情况,我们将加大实操培训力度,遵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指导思想,我们将从根本上改变2011实操培训的落后现状,认真整改2011实操培训存在的不足之处,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⑴、队领导要进一步端正态度,对培训工作要高度重视,要将参加培训人员的培训课程予以支持、并加强监督检查; ⑵、依照培训目的和指导思想,认真编制培训教案,尽量做到实用、全面、深入; ⑶、建议培训科制订实操培训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对实操培训形成全程监督;
⑷、培训科对区队实操培训内容及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排出名次,对实操培训教师兑现奖惩;
2012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区队的自主培训,争取使我们的职工综合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为矿井的安全生产铺平道路、为现代化企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11.培训机构调研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胜任力 需求分析 技能培训 培训调研
1.概述
作为培训活动的首个阶段,培训调研的目的是界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及师资,进而完成培训方案的设计,从而为培训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依据。培训调研是否科学、细致,是否具有针对性,是一个培训项目成功的首个关键因素,可以避免方案设计及实施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培训调研也是培训流程后期项目评估的基础。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调研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指在规划和设计培训项目前,由用人部门、培训部门及有关人员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和应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1-2]。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调研阶段成果形成的必须途径。
2.常规的需求分析方法
胜利油田战略发展而进行的资源整合造成人员流动性加大,在增加生产活力的同时,也打破了各基层单位原先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造成培训调研面对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同时,各基层单位面临的生产指标压力存在很大差异,普遍存在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而胜利油田多家培训机构的竞争也造成生产单位对于技能培训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技能类培训项目调研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以及实效性的特点。
目前常用的培训需求分析多采用Goldstein在1991年提出的三要素模型[3],主要包括: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Raymond·A·Noe在2000年对三要素模型进行总结,提出了基于培训“压力点”的培训需求评价三要素程序。Goldstein在2002年又提出三要素模型的扩充模型,对任务分析增加了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等的KSA分析使得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更加完善。
3.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
将胜任力思维引入培训需求分析中,相比于常规需求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持培训调研成果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更加有效地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在常规需求分析三要素基础上,以胜任力为基本框架,通过对组织环境、组织变量以及优秀员工关键特征来确定岗位的培训需求,可以提高培训调研目的的集中性,使培训目标易于明确,避免干扰因素影响和盲目培训的不良后果。
在技能项目培训调研中引入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有利于突出组织分析统领作用,有利于突出优秀员工关键特征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培训对象更易于接受。该方法可通过图1所示四个步骤完成。
3.1 构建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联合组织的决策层、直接业务的主要负责人、培训承办实施部门以及有经验的专家共同完成,一般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 确定胜任力模型结构
常用的胜任力模型结构是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的KAS三维模型。该模型中的K包括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分别指技能操作人员胜任其岗位/工种所必须掌握的通用知识和特定知识;S分为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是指技能操作人员胜任该岗位/工種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业务能力;A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
(2) 三层次培训需求分析
该步骤主要是根据调研中的组织、任务及人员三个层次来确定其培训需求,组织层面的需求主要分析:组织战略或政策、标准或业务变动、企业改革引发的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以及技术进步对人员的新要求等,同时,需求组织的资源支持,以此保证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任务层面主要分析人员完成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以及人员素质、基础的宏观数据,是确定培训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人员层面主要是分析培训对象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KSA标准,以此找出优秀岗位人员需具有的特质。同时该层面分析时应关注分析典型的个体行为因素的影响。
(3) 实施模式需求分析
培训实施方式决定了内隐学习模式效果,因此,实施模式或方法分析与确定胜任力模型结构同等重要,选择合适的、可行的、仿真度较高的实施模式,能够保证培训效果。实施模式的选择应考虑油田生产现状,结合组织及任务层面分析结果,并考虑成本、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来制定。
(4) 模型论证及修订
胜任力模型确定后,需要进一步论证。一般可以通过组织相关岗位人员座谈、专家论证,并需要重点考虑决策层的意见。同时,随着油田政策、发展战略以及管理模式变化,胜任力模型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而非一成不变。因此,应及时对模型进行调整,一般胜任力模型有效周期为2~3年[1]。
3.2 能力现状评估
能力现状评估的目的是确定培训对象当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与所建立的胜任力模型标准之间的差距,同时评估结果也可作为培训后效果评估的对比参考,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通过能力现状评估,可以了解培训对象现有能力,从而可以对照优秀样本制定相应的提升计划。培训对象能力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对能力评估的周期是半年到一年,每次能力评估后,上下级需对评估结果进行沟通,并对能力现状达成共识,确定下一阶段提升的重点和提升目标。
3.3 确定能力缺口
通过对培训调研进行分析,根据能力评估结果,结合胜任力模型,对照优秀样本,找出培训对象存在的能力差距,从而确定培训对象的能力缺口,以确定培训需求的范围。同时,应对能力缺口判断是否具有普适性,防止个例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分别绘制个体和群体能力缺口图来进行判断,该图可以形象展示培训对象能力现状与岗位目标之间的差距。
3.4 确定培训需求
对能力缺口进行归纳,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哪些能力缺口是可以通过培训加以弥补。因体制、战略等原因造成的能力缺口无法通过培训进行弥补,在确定培训需求范围时应加以剔除,列出能力缺口清单,也就相应确定了培训需求。确定培训需求时,还应根据能力缺口弥补的迫切程度加以排序,按照迫切程度的高低制定相应的培训提升计划,进而确定培训内容及培训模式。
4.结语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项目后续流程实施的基础和关键,也是良好培训效果的前提。结合油田技能培训特色,将胜任力思维用于油田的技能项目培训调研,构建相应岗位/工种的胜任力模型,可以使培训需求的确定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培训调研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应注意,随着油田发展战略及相应政策的变化,胜任力模型也应进行相应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 王立志. 科学确定培训需求的流程规范化问题.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0(4): 11-14.
[2] 陈素明, 高福辉, 王立志. 以能力建设为基础的现代培训.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6. 243.
12.湖北食品检验机构调查报告 篇十二
全省食品检验机构基本情况
我省食品检验机构涉及质检、卫生、农业、粮油和工商等多个部门。经查, 我省现有食品检验机构257家, 其中计量认证机构175家, 占比68.1%;二合一机构82家, 占比31.9%。
二合一 (授权/验收) 食品检验机构情况
二合一食品检验机构基本情况
我省二合一食品检验机构分布于全省16个市州, 其中省级5家, 市级18家, 县级59家。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内78家, 证书有效比例95%。82家机构全部为事业单位, 其中独立法人单位80家, 罗田县质计所和省盐业质检站为非独立法人单位。
二合一食品检验机构检验工作情况
全省二合一机构2010年完成检验报告159 335份, 其中食品检测报告79 463份, 约占全部检验市场50%的份额;食品检测报告中, 委托检验报告42 048份, 约占53%。
数据表明: (1) 目前我省产品质量检验业务中, 食品检测占据全省检验工作业务量的半壁江山, 食品检验业务已然成为检验机构生存的主要支柱, 食品检验的管理和检验能力水平决定着检验机构的生存地位; (2) 食品检验工作中, 委托检验占到了食品检验工作50%的份额。提醒各食品检验机构应该更多地从服务企业的角度, 急企业之所需, 围绕服务经济和服务企业开展更多、更新的检验项目。 (3) 食品检验工作中另一半份额为各级技术机构承担的食品监督抽查任务, 显示各级政府部门极为重视食品质量安全, 对食品安全监管投入了相当的物力和财力。
二合一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仪器设备以及环境设施配置情况
全省二合一机构现有职工总数1902人, 其中食品检验人员625人, 约占职工总数的33%;食品检验人员中, 高级工程师60人, 工程师192人, 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约占全部食品检验人员的40%, 除黄石、宜昌、咸宁和仙桃, 中级以上职称检验人员比例均达到30%。全省二合一机构现有食品检验设备资产17218万元, 在用食品检测设备4 422台, 设备完好率96%。食品检验机构在用面积99 006㎡, 食品检验用面积42 927㎡, 占在用面积的43%。
计量认证食品检验机构情况
计量认证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工作情况
全省计量认证机构2010年完成检验报告54631份, 其中食品检测报告35216份, 约占全部检验市场64%的份额;食品检测报告中, 委托检验报告10143份, 约占29%。
计量认证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仪器设备以及环境设施配置情况
全省计量认证机构现有职工总数6260人, 其中食品检验人员4632人, 约占职工总数的74%;食品检验人员中, 中级及以上职称2885人, 约占全部食品检验人员的62%, 远超过《评审准则》中级以上职称30%的要求。表明计量认证机构食品检验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机构对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给予了足够重视。
全省计量认证机构现有食品检验设备资产接近8亿元, 在用食品检测设备13 121台, 设备完好率97%。食品检验机构在用面积约27万㎡, 食品检验用面积约16万㎡, 占在用面积的62%。计量认证机构食品检验的设备条件和环境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
二合一 (授权/验收) 食品检验机构检测能力达标分析
依据总局《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试行) 》 (国质检科[2010]422号, 以下简称《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2010]49号, 以下简称《食品评审准则》) , 结合食品检验机构的人员配备、环境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等要素的基本准入要求, 具体分析如下。
机构人员情况分析
对照《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二合一机构中有72家机构食品检验人员总数符合要求, 符合率约88%;51家机构食品检验人员职称比例符合要求, 符合率约62%;66家机构人员培训并持证上岗, 符合率约80%。
普查显示:我省尚有部分二合一机构的食品检验人员人数、中级职称人员比例配备不能满足《能力建设基本要求》。全省市州级以上机构食品检测人员学历、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明显高于县级机构。市州级以上机构食品检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性强且专业覆盖面较全, 平均学历较高。食品检测人员本科以上学历约在65%左右, 多为化学和食品相关专业, 也具备微生物和生物专业人才, 如医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医学检验、生物技术、应用发酵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人员。
但是县级食品机构检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很大一部分机构检测人员结构不合理, 年龄趋向老龄化。平均工作年限14年, 本科以上学历大约只有33%左右, 专业类别五花八门, 如土木工程、汉语言文学、中文、法律、文秘、军事指挥、党政管理、电子商务、英语等, 食品和检测相关专业人员奇缺。由此看出, 县级机构远未达到《评审准则》要求的食品理化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每个专业至少要有2名专业检测人员的基本要求。
环境设施配置和仪器设备情况分析
总局《能力建设基本要求》规定:省市县级食品检验用面积应分别为省级≥1 000m2、市级≥500m2、县级≥200m2。82家机构中, 46家机构能满足基本要求, 符合率56%。面积不能满足要求的36家机构中, 市级机构4家, 其余32家均为县级机构, 说明大部分县级机构的实验室面积与总局能力建设要求的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能力建设基本要求》对仪器设备的配置要求, 市州级以上机构的理化设备、大型分析仪器的配置和微生物设备配置基本满足要求, 但是市级机构中仅武汉市、黄石市、荆门市、宜昌市、恩施州5家机构配有检测致病菌相配套级别的PⅡ生物安全实验室, 其他市级机构均不能满足微生物致病菌检测的环境设施要求。
县级机构常规理化指标设备基本满足要求, 但必备的分析仪器和微生物设备落后且匮乏。根据《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县级机构主要产品检验能力为米、面、油等民生产品, 涉及农药残留、金属元素、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的检测;微生物检测能力主要为卫生指标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 以及稍高层次的致病菌初筛检测。目前, 配置了检测金属元素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县级机构仅39家, 而原子荧光光度计仅1家县级机构配备;能满足微生物检测基本设备配置的县级机构仅28家, 开展致病菌初筛必配的生物安全柜以及与之配套的环境设施无一家县级机构具备。
普查显示, 目前县级机构很难完成食品中基本卫生指标和致病菌初筛的检测能力, 一半以上的县级机构连基本配置都不满足, 给我省基层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带来很大隐患。
工作建议
实验室管理是检验机构能力提升的基础, 检测能力是检验机构的生存之本。具体建议如下。
有效发挥资质评审准入、监督和调控引导职能, 提高食品检验机构监管的有效性
第一, 严格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程序, 谨慎授予资质证书。按照评审标准, 严格食品检验机构的市场准入。充分、有效利用资质认定评审工具, 按照对省市县三级食品检验机构能力提升的部署和规划, 对各级食品检验机构检验检测能力进行有效引导和调控。
第二, 建立信息公开、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有效期的动态管理, 及时清理检验机构的资质, 杜绝超范围检验、超期出报告现象。建立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信息和名单公开制度, 解决检验机构评审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
加快技术机构改革步伐, 合理布局, 加强食品检验机构公共检测平台建设, 从整体宏观保障食品安全
整合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资源, 建立和打造市州级食品安全检验公共检测平台, 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食品安全检测公共平台主要担负法定检验任务, 包括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执法检验等监督管理任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公共管理任务。食品生产企业对其产品的全程委托检验任务, 包括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检验、成品标准符合性检验和供应链的验货检验。
从普查数据看, 目前我省大部门县级食品检验机构离《食品评审准则》和《能力建设基本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如果按标准对全部县级机构完善其人员、设备和环境设施的配置, 一方面会增加资金和人员的压力, 另一方面势必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综合《食品评审准则》的内在要求和食品检验机构外部环境分析, 分层次对县级机构改革或许可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实现食品检验能力的全面提升
对食品安全检测设备投入按照轻重缓急原则, 重点对紧迫、实用和食品风险监测项目加强投入。
第一, 以总局科技司《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为指导, 鼓励各食品检验机构能力达标。力争实现国家质检中心和省级检测技术研究院主要检测项目、省级产品质检中心和市州级检测技术机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须检测覆盖的产品和参数, 以及县级检测技术机构常规食品检测和当地有产业支撑的产品检测能力基本达标。
第二, 逐步改善或建设与检验仪器相配套的实验室环境。
第三, 加大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装备, 应对突发事件检测能力的项目装备、威胁食品安全最紧迫的项目装备以及亟待解决的食品检测技术壁垒装备的投入, 为解决我省食品检测领域难题, 为政府有效实施食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提升食品检验人员检验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促进食品检测机构能力提高。依据《评审准则》要求, 提升我省食品检验机构能力
第一, 探索技术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出台政策, 鼓励各级技术机构积极引进专业食品检测人员、培养专门的食品检测管理人员。
第二, 为适应《食品评审准则》要求, 目前急需开展对在职检测人员的食品检测技术和能力的继续教育培训。当前亟待需要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大型、精密检测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微生物相关知识包括微生物基础知识, 基本操作程序、鉴定程序, 常见致病菌检测方法等内容。
第三, 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科研引领人物的科研团队, 吸收和聚集检验人才, 建立重点实验室, 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体现学术研究价值。当前重点研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控制领域技术、复杂基质食品中有害物质分离技术、食品中污染物质和残留检测技术、食品中未知有害物质筛查技术、不明物质方法检测、食品品质检测领域的新方法技术的研究等, 力争提高湖北在全国食品检验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13.培训市场调研报告 篇十三
(一)人员情况
经调查,目前**市**新区共有被征地农民5775人,其中劳动力4177人,按照性别分:男2220人,女1957人;按照年龄状况分:16—40岁1947人,41——60岁2230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加大,被征地农民将会越来越多。
(二)就业情况
在劳动年龄范围内的被征地农民共有4177名,其中已就业3070人,仍有1107人没有实现就业,在已就业的3070人中,自主创业的181人;受聘于人的1723人,其中从事瓦工、木工、油漆、水电工作等459人;企业聘用318人;外出务工62人;临时就业786人(帮人看店、勤杂、保安、保洁、保姆等)。从上述就业情况来看,就业人员中绝大多数人工作随意性大、稳定性差,自身无技能,很容易再次失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三)技能情况
根据调查,4177名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3611人,高中文化程度464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的102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574人,其中持相关技能证书262人,未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3603人,其中有培训意向的89人。劳动力受教育普遍较少,职业技能低,就业竞争力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被征地农民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培训任务繁重。培训的覆盖面小。因培训能力不足,只有部分的被征地农民有机会参加培训。部分被征地农民因需要交纳培训费用而不愿参加培训,即使参加培训,也是培训费用低廉的技术含量低的专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快速转移。
(二)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严重影响着转移就业选择和求职成功率。男性就业多从事建筑、水利工程等重体力的技术要求相对不高的行业,而女性则多从事餐饮、保洁保绿等行业。
(三)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一是被征地农民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信息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薄弱。二是劳务信息不畅,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被征地农民向外转移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马路市场”现象普遍。
(四)资金保障乏力,投入明显不足。尽管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但相对于这一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投入明显不足。专项经费落实较困难。
三、被征地农民现状
(一)被征地农民角色转换难
在政府提出建设新工业园区的计划后,迅速进入论证实施阶段,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进入了超常规发展时期。城市加速扩张和工业园区等建设项目的`大力实施,使得农民在短期内失去土地,无论政府还是农民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致使被征地农民在由农民意识转化为市民意识,由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转化为市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现象。
(二)被征地农民就业难
由于农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普遍较低。失去土地后,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也较差,就业成为被征地农民的突出问题。
(三)被征地农民进入城市难
一是集体资产的处理难。村改居后,原集体经济组织性质发生了变化,对原始集体资产的处理由于主体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债权、债务及合同变更等问题。另外还存在社会保障、就业政策上,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权利的问题等。
(四)被征地农民收入来源减少
部分农民依靠地方企业优势,从事苦力,如窑厂等,收入高;部分近郊农民从事经济效益较高的种养业;部分农民依赖于产权归属自己的房屋从事房屋租赁、仓储、批发零售、餐饮等经营活动,且房屋的增值效益明显。由于征地拆迁,农民的收入来源直接受到影响。
四、目前已开展工作
(一)深入调查摸底,科学制定配套文件
为了摸清我区农村劳动力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我们对辖区内的农民进行了三次地毯式调查摸底。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汇总、装订成册,并录入计算机动态管理,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情况档案。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区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
(二)加强阵地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在涉及的两个办事处设立劳动保障所的基础上,所属七个自然村各设立劳动保障工作站一个,做到职能、人员、编制和经费“四落实”。
(三)加大宣传引导,转变农民就业观念
从被征地农民思想观念入手,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小农意识和就业观念,促进尽快就业致富。一方面以免费培训、保证就业等一系列承诺,充分调动农民就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采用多种宣传形式相结合,长期不间断地深入农户宣传。
(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能力
一是积极开展岗前培训。以思想观念、法制和安全生产、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三大重点开展就业前培训,促进被征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二是积极开展“四免”培训。根据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意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展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所有培训实行“四免”,即:免培训费、免交通费、免午餐费、免技能证费。培训科目主要有电动缝纫、保结保绿、机械加工、汽车驾驶等。
(五)广开就业渠道,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坚持以采取举办专场专场招聘会、支书送工、中介输送、企校联盟、挂钩帮扶、以工带工、引凤还巢、企业用工座谈会等10多种送工方式,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将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对办事处和村实行一票否决。
五、下一步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被征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进厂务工难,从而在城区形成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要让素质较低的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让农民转变为市民,就应该“给其面包不如给其枪”,以培训为切入点,让他们转变小农意识,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市民观念,让其在思想观念、劳动技能上适应和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农民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赚钱本领。
拥有一技之长后进厂务工,这不仅是农民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企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培训,让被征地农民能在“洗脚上田”后在城镇中立足,让更多的农民在城镇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加强就业培训为主,增强被征地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措施,既解除他们眼前的“生存之忧”,也解决今后的“就业之忧”。
政府加大培训投入,解决被征地农民缺乏就业技能之忧。征对被征地农民缺乏就业技能现状,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继续实行“四免”职业技能培训,即免费培训、免费就餐、免费接送,培训合格后免费办理技能证书。并推介就业不少于3次。对被征地农民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转变就业观念、规范职业行为和增强劳动技能三个方面。把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保证培训后的就业率。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
(1)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发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尽可能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并通过各种渠道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信息,为用人单位和被征地农民创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2)鼓励、引导和支持被征地农民走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之路。农民自主创办企业或开办个体工商业,享受城镇居民创办民营企业和城镇下岗失业职工自主创业同等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促进农民就业。
努力争取被征地农民就业再就业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被征地农民《再就业优惠证》应发尽发。通过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被征地农民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鼓励愿意从事种养业的农民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做贡献。在征地和拆迁的过程中为被征地农民规划留用地,或者采取转包、出租、转让等方式,在周边土地富足的乡镇划出部分“四荒地”、“河滩地”或耕地给被征地农民从事种养业。
(4)组织劳务输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多种渠道和措施,建立比较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同时,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将培训合格后的被征地农民直接输送到该企业就业。
(三)筹建新区劳动力市场,畅通被征地农民就业渠道
14.关于培训机构的调查报告 篇十四
关于培训机构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工作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加,许多人急需想要一张张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增加自己的优势,所以当今社会陷入了考证热潮,有各种关英语的考试层出不穷,托福,雅思,商务英语,英语口译等,还有各种专业证书,相应的各种培训机构迅速开展起来,吸引了广大学生前去学习,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深入了解各培训机构的教学目的,思想方式,以及学生对培训机构的看法。
二.调查对象及活动方式
对象:暑期放假的高中以上的学生 活动方式:
1、电话采访(针对各培训机构的负责人)
2、问卷调差
3、到培训班做实地考察
三.团队介绍
四.活动预期效果
1、明确培训机构在学生、家长眼中的看法,明确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不足之处,通过对各类培训机构的比较分析,寻找解决方法。
2、与各培训机构协商,针对其不足之处在共赢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改进方案,有效发挥其积极影响,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
3、根据每日团队记录,照片及调查数据等,完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报告,并以电子档的形式展示。
4、对学生而言,根据自身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所欠缺的能力。就另一方面而言他也是了我们就业创业能力的一次机会。
5、个人感悟与调研报告相结合,提炼共性,总结经验,为学生实践开辟新路线。
五.前期准备
(一)、明确目标企业
(二)前期宣传
(1)、网络宣传:利用网络创建博客,与其他团队交流经验
(2)、海报宣传:以海报的形式简介团队实践的目的和内容,贴在宿舍楼下,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三)动员大会
2011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6月30号晚召集全体成员进行一次活动前的动员大会,以及相关事宜的安排说明。
(四)、其他
1、有备无患,确保安全第一。
2、问卷调查由全体成员在29日完成
3、数据分析统计
六.实践详细计划安排
2016年7月3号——2016年7月10号
1、对培训机构负责人做访谈
时间安排:7月3号——7月6号
活动内容:对培训机构负责人做访谈,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2、对学生、家长做问卷调查
时间安排:7月7号——7月8号
活动内容: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收取问卷,分析参加过培训班的学生与家长和没参加过培训班的学生与家长对培训机构的认识以及从中体现的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4、了解培训机构存在的价值
时间安排:7月9号——7月10号 了解途径:(1)网上调查
(2)市场调查
备注:活动时间主要安排在上午或下午进行,每天当晚活动人员将进行活动总结,活动人员将分为两组,分别进行采访,速记,拍照,录音。
七.实践后期工作安排
(一)成果工作反馈级总结
2016年7月11号——2016年7月15号
1、团队日志:活动当天安排队员就每天活动情况做详细记载,并对次日活动做好安排。
2、个人感悟:每位同学将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整理为个人实践心得。
3、调研报告:将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照片,数据采集,访谈记录以及问卷调差等进行汇集整理,完成时间报告。
4、总结后,向培训机构提出合理建议,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二)后期宣传工作
2016年7月16号——2016年7月26号(1)社会舆论宣传:a 报社 b 电台
(2)学校舆论宣传:a 广播台 b 海报 c 网络(南通大学网站、人人网)
八. 经费预算
2011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经费来源:自筹
2、经费预算: 打印费:150元 车 费:200元 伙食费:1500元 共 计:1850元
九.调查结果及体会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男女比例相当,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被调查的人群中67%的同学报过培训机构,其中以英语、会计及驾照类居多。而且,大多数被调查者最关心的是培训机构的教学水平,其他依次为课程价格、包过的保证、上课地点以及硬件设施。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能承受的最大培训费用一般为1000~2000。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显然绝大多数报培训机构的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将来自己的就业机会。但是23%的同学也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还有小部分同学是觉得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在调查中许多同学33%的同学是通过学姐学长了解到培训机构的,28%的同学是通过校园代理了解的。参加过培训的同学78%还是觉得满意的。针对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反映培训机构的测评和评估体系有待改进。并且一些同学反映了这些问题:课程缩水,拖延开班,收费随意,退费困难,纠纷不断;很多招生广告打着名师牌子做宣传,忽悠学生。
调查体会:
对于学生来说:1.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需求是什么2.对所选择的培训机构的资历和以及专业水平要认真考察3.培训机构颁发的证书国家是否认可4.有没有固定的培训场所5.培训机构老师的经历能否满足你职业生涯的需求
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坚持树立拓展服务范围,强化培训效果的办学思路;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要坚持质量信誉至上,依法规范办学的管理模式。
另外,加强发票管理,实现以票控税。针对非学历教育机构以“白条入账”,不开具发票等行为,使得税务机关无法全面地掌握企业基础的经营隋况,一方面需要对企业使用不合格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提高消费者索要正规发票的意识。
附 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为了解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们特开展本次问卷调查。问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用,不涉及对您个人和学校的评价,希望能通过此次问卷调研,采撷广大学生的 3 2011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看法、意见和建议,听到广大学生的心声。当然,我们也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传达出您的心声。请如实填写。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2.您现在是:
A.专科或高职学生 B.本科一二年级学
C.本科三四年级学生 D.研究生()3.是否上过培训机构的课
A.报过 B.没报过
()4.您上过培训机构课程的类型?[多选题] A.英语 B.日语 C.会计 D.公务员 E.计算机 F.考研 G.驾照
()5.当你报课的时候,你最关注的信息是?
A.教学水平B.课程价格 C.上课地点
D.包过的保证
()6.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培训机构,你能接受的最高价位是多少?
A.1000~2000 B.2000~3000 C.3000以上
()7.您上培训机构课的理由
2011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A.感兴趣
B.增加将来自己的就业机会 C.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和 D.学校安排的课程不能满足自己
()8.报课前,你一般会通过什么方式来搜集信息?
A.问学姐学长
B.自己上网查 C.看传单 D.校园代理()9.您对公务员培训机构的整体效果感觉如何?
A.很满意B.几本满意C.不满意D.很不满意()10.您认为现在的培训机构在哪些方面比较薄弱? [多选题] A.培训管理体系 B.培训施教体系(培训机构教材、师资)C.培训内容体系 D.培训测评和评估体系 E.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