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阅读训练(精选15篇)
1.《劝学》阅读训练 篇一
《劝学》问题训练——评价单
训练单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A 6.A 7.D 8.C 9.A 10.D 11.D 12.积累;坚持;专心 13.C 课内阅读
14.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15.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引进对象/介词,比;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16.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17.(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延伸阅读 【参考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
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18.A(浸泡,浸染)19.D 20.(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
2.《劝学》阅读训练 篇二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阅读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 把英语课程学习提到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 开展思维能力, 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 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方面, 应到达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笔者作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高中老师, 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多年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笔者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 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们思维活跃, 思路广阔, 通过讨论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以培养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 我们还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 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功夫, 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 有趣地呈现出来。如人教版教高二册 (B) 第十九单元“A freedom fighter”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er King) 及其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而奋斗的一生, 介绍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I have a dream) , 介绍他所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这样做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另一方面也为课文的教学作了铺垫。
当我们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 最常见的是要从所多材料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快速阅读, 尽快找到这一信息, 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高中课文教学的第一步, 常是“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这一步只是针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要求学生迅速找出答案, 以提高他们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或workbook上所安排的练习, 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练习, 如:回答问题 (questions and answers) ;判断正误 (true or false) ;做笔记 (note-making) ;填写表格 (fill in the form) ;寻找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归纳大意 (main idea) ;该写 (paraphrase) ;听写 (dictation) ;复述课文 (retell) 等, 再如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阅读策略skimming and scanning的运用, 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 我们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 减少阅读中的障碍, 加快阅读速度, 提高理解力。
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 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 难句进行详细的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 是理解中的难点, 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 甚至理解错误。我们结合语法教学,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说明, 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从整体上加以理解, 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 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中的绊脚石。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 才能读得流畅, 读的有感情。通过朗读, 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 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 遇到剧本, 小说等课文, 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英语语感, 也使他们初步体会英语的音韵美, 节奏美, 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 我要求学习背诵, 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 出口成章的境界。
课文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但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英语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使他们看得明白, 读的有趣。我提倡学生订阅英语课外辅导报, 推荐他们阅读《快乐英语》《21世纪英语报》以及《上海学生英文报》等课外书籍, 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们增加了知识, 拓展了视野, 提高了人文素养。
3.《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篇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②但当涉猎( )
③及鲁肃过寻阳 ( ) ④卿今者才略(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或以钱币乞之。
C.自以为大有所益。D.此独以跛之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小题4: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给你的学习启示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只到了……的时候 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与谋略
小题1:B
小题1:士别三日,就应重新另眼相看。
小题1:开卷有益,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会学有所成。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B与例句“以”都是“用”。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4.《劝学》阅读答案 篇四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频繁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阅读题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 ,是 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 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4)及鲁肃过寻阳( )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2、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
4、(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5、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二: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办法是什么?
答:用对话的办法进行语言描写 。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3.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5.孙权劝学阅读理解答案 篇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翻译句子。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再写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或消失等。这类词在形体上与现代汉语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如,文中的“博士”,在这里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而在现代汉语中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将这些文言词,叫做古今异义词。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言多务,孰若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
3.示例:文中的“往事”在这里是“历史”,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
文中的“但”在这里是“只”,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答案不唯一)
4.(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2)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意对即可)
5.B
6.《劝学》阅读训练 篇六
一、把握阅读思考内容,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注意阅读思考, 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 认识思考。在有效阅读中, 学生需要静心, 积极思考, 审视经验积累, 善于自我提问, 并注意总结归纳。如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 不少学生会出现理解偏差, 甚至是屡错屡犯, 于是有的同学则出现焦虑与急躁情绪, 亦或放弃这一类题目, 导致丢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认识与思考, 如静心想想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常常犯同一错误?若自己难以找出原因, 则可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共同探讨, 找出解决之法, 总结经验教训与解题规律, 提高阅读与解题效率。
第二, 操作思考。这主要是指在解题过程中, 注意角度, 注意顺序与方法, 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辨别各语句的相互联系。在语文阅读理解题目中, 常常就文章中的语段、语句或词语加以设问, 而其解题关键则在于找出与问题有关系的语段、语句或词语。就如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常见的, 如在阅读说明文时, 则需找出说明和被说明, 找出现象与本质;在阅读议论文时, 则需把握论据与论点、证明和被证明;而其他的还有比喻、比较、因果、转折等关系。这些关系会根据作者的写作技巧、创作风格而有所变化。但只要学生仔细阅读, 把握阅读方法, 注意总结归纳, 则易于掌握。 (1) 通读全文,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2) 认真审题, 确定做题要求;如《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 ‘故乡’就在吸引着我。”请问文中“故乡”的含义是什么?该题是理解重点语句, 既要分析表面含义, 也需说出深层意思。 (3) 找寻信息, 有效阅读; (4) 文句研读, 理清设问与解答关系, 筛选信息; (5) 再次审题, 依照提问定向作答。
二、抓住阅读思考任务,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理解中, 其基本任务就是读懂文段, 理解语篇。由体裁来看,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通常追求体裁的多样化, 但总的来说, 通常包括四大类: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与记叙文。其中, 考查较多的是说明文, 尤其是介绍新发明、国外新科技的文章, 一般是考查热点。而议论文则是最有区分度与难度的体裁, 也是学生失误较多的体裁。由题材来看, 注重生活化、现代化、多样化, 既有广泛主题, 也实用科学, 并有趣生动, 涵盖了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前沿科技、人物故事等内容。然而, 由于学生阅历、知识有限, 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等文章较为陌生, 不能很好的读懂与理解文章。因此, 平时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由如下方面强化阅读理解训练, 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与理解能力.
第一, 引导学生注重课内课外阅读, 丰富阅读知识积累。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 若想懂得并理解语篇, 则需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使其涉猎各体裁、各题材的文章, 丰富阅读内容, 为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如对于一些科普类文章, 若学生缺乏了解, 则会有理解难度, 甚至导致理解错误。而若学生平时接触过, 了解相关内容, 那么在做题时会驾轻就熟。所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知识, 也需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阅读高中语文课标规定的名著, 如文化经典著作:《孟子》、《论语》等;小说, 如《三国演义》、《呐喊》等;诗歌散文, 如朱自清散文、鲁迅杂文等;剧本, 如《哈姆莱特》等;语言文学理论著作, 如《语文常谈》、《歌德谈话录》等。也可阅读一些报刊, 如《阅读与写作》、《杂文报》、《文学自由谈》等, 以拓宽视野, 积累知识。
第二, 注意统观全文, 把握主旨。在阅读理解题目中, 尽管是就某段话或几句话进行提问, 却是在篇章主旨统筹下由众多信息凝聚而成的, 在阅读过程中, 若忽视了文章主旨, 则会导致理解偏差。如有的同学在做题时, 常常断章取义或者以偏概全, 根本原因在于未统领全文, 未准确找出文本主旨, 误将某一句话或某段看成是文本中心, 则会形成理解偏差。所以,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7.孙权劝学片段阅读练习题 篇七
文言文,完成9-12题。(选择题每题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 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
10.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异断斯织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D;
10.B;
11.A
8.《劝学》阅读训练 篇八
【解析 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D项,“生”通“性”。【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借助,利用)舟楫者假.A.
(凭借,依靠)思索不假.(做,凝成)之冰,水为.B.
(为了)之奈何为.(到达)千里非利足也,而致.C.
一也(兴致,情趣)情致.鼓励)学劝(..D.(劝说,阻止)架劝.【解析 B项,第二个“为”是“对付”的意思。【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A项,古义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识渊博。C项,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答案 B 4.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答案(1)金就砺则利(2)吾尝跂而望矣(3)无以至千里(4)锲而不舍 阅读课文第三、四两段,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解析 A项,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答案 A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非能水也假舟楫者.B.,使之然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行无过矣知明而.C.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用心一也.D. 用心躁也.【解析 D项,两个“也”都是助词,表判断。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用在由
结果引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文。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相当于“于是”。
【答案 D 7.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的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解析 C项,“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答案 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答案(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强,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清楚楚。
9.随堂阅读与作文训练 篇九
关键词:阅读,写作训练,应用
在中考中,作文素有“半壁江山”之称,教师及学生都明白作文的重要性。但中学生写作现状令人堪忧:真正对作文有兴趣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写不好作文,在作文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逃避性、盲目性和脆弱性,严重影响到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随阅读进行小练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这项训练就是围绕阅读中的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形式活泼多样,可写人记事,也可描景状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使长期沉积在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极易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系统训练,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又可激发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丰收。具体做法如下。
一、巧妙结合阅读中的对话进行练笔
在众多的阅读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尤其是精练的人物对话都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透过它,可以更深入地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把握主题。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我”回到了分别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伙伴闰土,然而“我”却怎么也感受不到那种好友重逢的激动与喜悦。因为,“我”在他那枯枝般的手上看不到红活圆实的痕迹;在他那灰蒙蒙的脸上找不到那紫红色的活泼与可爱;更因为在他那微弱的“老爷”声中,再也寻觅不到那亲密无间的“兄弟”之谊。这一声“老爷”如一阵刺骨的寒风吹进“我”的胸膛,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这一声“老爷”的背后蕴涵着什么呢?学生从他的那份“欢喜”中读出了两个童真少年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从他那份“凄凉”中读出了他生活的拮据与精神的苦闷;更从他的困窘中读出了他所认为的封建等级的不可逾越。他如木偶一般逆来顺受地迎接着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与“我”再也不可能成为“兄弟”了。同学们在颤抖的声音中解读着闰土的心语;在沉郁的文笔中述说着闰土的无奈;在激愤的思潮中控诉着封建制度的腐朽。他们用心灵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巧妙结合阅读中的争辩进行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进程中,往往有因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是一种观点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而生动的过程。我们可在辩论之后,让学生写出心中所思。这样做,既可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又可创造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双得。
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古代圣贤孟子层层深入地论述了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极富有说服力。然而人们所渴求的一帆风顺的境地不更能促进成才吗?到底是“逆境成才”,还是“顺境成才”?这时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学生们争先表达自己的看法,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还自发地结成了统一战线,形成了双峰对峙的局势。赞成“逆境成才”的同学们列举了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古今中外名人在挫折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例子来证明,极富有气势。赞成“顺境成才”的同学们则条分缕晰地分析城乡教育差别较大的现状,强调良好的环境对成才的重要作用,还列举了温室培育蔬菜、水果、花卉等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双方或证明自己的观点,或搏击对方,争得面红耳赤,难分伯仲。当时激烈的争辩场面,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小练笔交上来后更是令我激动不已。它们有血有肉,是学生们思维碰撞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真正地获得了阅读与写作的双丰收。
三、巧妙结合阅读文本中的场景进行练笔
在典范的阅读材料中,常常有很多精彩的场景增添了作品的表现力。它们有的以优美的场景吸引读者,有的以深情的描述感染读者,有的以耐人寻味的场景启人深思。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紧密地结合这些精彩的描写,深入分析体验感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阅读写作与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例如:台湾著名作家王鼎均的《那树》一文,以一棵老树默默为人类奉献反而无辜地惨遭杀戮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存在之间的矛盾,朴实的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着作者的同情与忧虑。尤其是文中描写老树的葬礼这一场景更是感人至深。老树预知自己的被罚,事先将自己的不幸告知体内寄生的弱小的生灵,提醒它们做好迁移的准备。那些弱小的生灵们在临行前排着整齐的队伍,绕着老树依依不舍地道别,真是耐人寻味。走近那棵老树,走近那些弱小的生灵,在生离死别之际它们会倾诉些什么呢?学生们静静地思索着,深切地体验着,在幼稚的字里行间,有的倾诉着对老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着对老树由衷的赞美,有的强烈地谴责着人类伐倒无辜的罪行,有的提出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性思考,有的表达着人类美好生活在碧水蓝天、绿林环绕的优美家园的美好愿景……是的,弱小的生灵尚且有知,更何况我们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面对老树的不幸,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呢?学生们在充满深情的场景描写中感悟着作者的同情与忧虑,既提升了语言品析的能力,又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所写出的练笔自然有血有肉,有了灵魂,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10.《劝学》阅读训练 篇十
文言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色愈恭,礼愈至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D.益慕圣贤之道 自以为大有所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蒙乃始就学。
1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12.[甲][乙]两文都是长者劝后辈读书,劝说方式有何相同之处?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13.[丙]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14.[丙]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
9.B(B均为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 向/ 在;C周到/达到(要求);D更加/益处)
10.D
11 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关键词:“以是”“假”)②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推辞。(关键词:“辞”“以”)
12.相同之处:孙权和宋濂在劝勉后辈读书时,都是现身说法,以个人读书经历来勉励后辈。(2分)启发: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2分)
13.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或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靠近皇帝身边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11.《劝学》阅读训练 篇十一
1)那是一个心情极坏的春日下午,我靠在门前柳树下,无奈地折着柳枝,地上已是一片狼藉的柳叶。
(2)邻家那个男孩向我走来:走,带你去看一处美景,不太远,但保证你没去过。看他满脸真诚,我决定和他去。
(3)离开家门口,他带我转弯抹角在楼群里穿插,这条路径我的确没走过,曲径通幽处,这幽处不知道是怎样的情景。走了一会,已经走出工房区,前面该是一片农村的平房了吧。
(4)快到了!男孩说。
(5)转过一道墙,蓦地,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6)那是两排平房院落夹着的一条长路,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看不到一点院墙,那院墙竟被厚厚的重重叠叠的繁花覆盖,原来此时正是蔷薇盛开的季节啊!没有无力蔷薇卧晓枝的缠绵,那白的、淡粉的、深粉的核桃大的蔷薇花却不是零零星星一朵朵,而是精神抖擞地堆成团团簇簇,花之外,绿叶倒成了点缀。繁茂的蔷薇堆成了农家小院的院墙,同时也堆出了这条匠心独运的繁花之路,放眼望去,路仿佛没有尽头,满是粉色、白色,扑鼻的是淡淡的幽香。置身小路,周身被鲜花簇拥着,我踏踏实实地在路中央走着,仿佛连脚下也是软软的尽是蔷薇了。
(7)这条路长吗?我望着似无尽头的小路问。
(8)不长也不短,它的长度刚好能改变你的心情。男孩自信地说。
(9)走了一会儿,他忽然说:你知道吧?其实你笑起来的样子很美!这时我才意识到心头的阴霾尽去,代之而来的是阳光下盛开的蔷薇花般的亮丽与欢愉的心情。他说实际上前面一转弯路就到头了。不过我想我此时的心情不会随着蔷薇的消失而变糟,那一路蔷薇啊!
(10)噢,真想不到,原来离我不远还有这么一处美景,怎么从未发现?我依然灿烂地笑着说。
(11)其实在你生活之外总有一处独特的风景,你终日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当然不会发现你生活圈子之外的世界!他意味深长得像个哲人。
(12)是啊,在你生活之外总有一处独特的风景,也许就在你身边,她是如此美丽、宜人,或许是生活的脚步太匆匆,或许是生活的圈子太狭小,你不曾留意她,所以当你不如意时,不妨试着打开封闭的心窗,走出封闭的生活,放慢生活的脚步,去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发现,原来在你不远的地方,正有一处你从未涉足的风景,她会带给你另一种心情,如我们一路蔷薇!
(13)噢,那一路芳香的.蔷薇
1.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中踏踏实实地走着与脚下软软的,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引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下列句子的理解。(4分)
(1)不过我想我此时的心情不会随着蔷薇的消失而变糟,那一路蔷薇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意味深长得像个哲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矛盾。踏踏实实描写的是周身被鲜花簇拥着的情况下的良好心情,阴霾尽扫,心里感到充实而愉悦;而软软的是描写想像中的踩着蔷薇花瓣而行的舒适感觉,两个词语所指对象不同,而传达的愉快、舒畅的感受和体验是前后一致的。
2.(1)因为有了这一路蔷薇而使自己心情愉快了起来,而且,这心情必然还会继续保持下去。
12.《劝学》阅读训练 篇十二
一、模仿语言促积累
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为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通途。
低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但他们思维跳跃性大,欠缺条理性和连贯性。针对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仿写仿说的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说话写话,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今后能准确、有中心、有条理地说一段话或书面习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1. 创设情境,仿词成句造句
造句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但纵观教学现状,不少教师对造句训练仅仅满足于词语的正确运用,更有甚者,竟要学生抄范句、背例句。这种应试式的造句训练,削弱了造句训练的整体效益,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用词造句的指导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他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充分表露,是他教学经验、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示。
请看《狐假虎威》中的片断:
师:先看看“寻找”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师:大家注意,我说上半句,看谁接下去说下半句,要求用上“寻找”这个词。——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食物。
师:他饿了吗?(笑声)“食”改成什么字?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生:(改正)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猎物。
师:看脑子多活!再来一次。不过这次要求大家不说寻找食物。——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在寻找它的妈妈。
师:它跑丢了,是吗?找到了没有?接着往下说。
生:它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
师:找到了就好,我们放心了。(笑声)还可以找别的吗?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口渴了,到处寻找小河。
“寻找”一词,学生容易理解,且现实生活中用到“寻找”的情境也一定不少,但要学生即刻就能想到并进行表述,却有一定难度。为此,于老师由文中的句子入手,运用“森林”这一特定的场所,拓展情境思路,使人物由“老虎”变为“猎人”、“小鹿”,寻找对象由“食物”变为“猎物”、“妈妈”等,再加上于老师在学生情境描述出错时及时点拨,在学生造句过于简洁时予以提示,从而给句子赋予了生动的情节,给造句赋予了生动的情趣。
2. 抓住典型,仿句成诗
苏教版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结构很典型,每个自然段的句子表达的形式很相似,如《英英学古诗》、《有趣的发现》、《狼和小羊》等课文,而且这类课文在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仿照句式说话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
二、咀嚼语言品其味
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比较词语和句子的差异能帮助他们,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
三、捕捉契机,拓展语言
如我在执教《三顾茅庐》时有这么一个片断(一生突发灵感,举手发问,遂引出一段小高潮):
生: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因为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你们觉得呢?诸葛亮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台阶下等候?(立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此时让学生读读课文,分析一下。)
生:诸葛亮是个料事如神的人,他应该能算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
生:刘备前两次请诸葛亮都没见着,我想也是对他的考验。如果他是诚心实意的,应该不会泄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这是第三次来隆中,诸葛亮见刘备还蛮有诚心的,就决定再给他一次小小的考验,结果刘备经受住了考验,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才会助他一臂之力。
师:你分析的有道理,说得头头是道。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读中分析人物,教师善于捕捉契机,发散儿童思维,引导学生语言表达,引出学生个性化争议,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说,有所得。
总之,语言训练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有机地贯穿在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讲解,认真设计训练内容和形式,注重整体阅读,增强情感因素,陶冶情操。我们要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淀,让孩子们汇语言训练的小流成语言的海洋,在语言的海洋里遨游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关注语文素养,点亮生命之光——浅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5(S1).
[2]薛法根.“教”学生“用”语言[J].江苏教育研究,2016(17).
13.短文阅读训练 篇十三
(一)芭 蕉
春天,两鬓斑白的女教师,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校园的一角栽下了一株芭蕉苗。
当秋风送爽的时候,芭蕉成熟了。老师领着学生采下丰硕的果实,留下了已经憔悴(qiáo cuì)的芭蕉。
不久,从芭蕉根部生出了几个浅红的嫩芽,嫩芽又渐渐长成了小芭蕉。小芭蕉越长越茂盛,而老芭蕉却越来越憔悴,终于完全枯萎了。学生们跑进了老师办公室,伤心地说:“老师,老师,老芭蕉病得很厉害。”正在备课的老教师摘下眼镜,抬起头来和蔼地说:“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都输送给小芭蕉了。”“那老芭蕉心里一定不好受吧!”老教师深情地望着学生们,肯定地说:“
” 一个静静的夜晚,老教师坐在案前批改作文。她翻开一个本子,只见上面写道:“我们的老师就像老芭蕉,我呢,是一株嫩嫩的小芭蕉。”又翻开一页,上面写道:“我长大也乐意做一个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哺育更小的小朋友,就像老芭蕉一样。”老师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湿润了。
1.请从下面的四句话中选择一句最合适的填到文中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⑴芭蕉不是人,心里怎么会不好受呢? ⑵是啊,老芭蕉太可怜了!⑶不会,她心里一定很快乐!⑷唉,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她无可奈何呀!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干燥()
呆板()
枯萎()3.请写出三个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3分)例:秋高气爽、、4.这篇短文是把老师比作,把学生比作
。(4分)5.用“
”划出文中描写芭蕉样子的句子。(2分)6.你认为还可以把你心目中的老师比作什么?(3分)
(三)最美的名字
在一次作文课中,老师让同学们以“名字的故事”为题做口头作文。结果,一个最拙(chū zhuó)于表达的女生摘走了“最美的名字”的桂冠。
这个女生名叫秦沫沫,她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名字的(要领 由来):
我本来叫秦玲玲,两岁那年发烧住进唐山市儿童医院,不幸遇上了大地震。陪床的妈妈被坍下来的一块楼板夺去了性命。我和两个阿姨被埋在了废墟下面。一开始,我不停地哭闹,喊着要妈妈,但很快就哭不动了――我渴呀!两个阿姨轮流抱着我,她们看我渴得快死了,就试着往我的嘴里滴了些尿液,可我说什么也不肯咽(yàn yâ),全都吐了出来。
“这孩子的命怕是保不住了。”一个阿姨伤心地说。
“是啊,(即使 但是)有一滴水润润这可怜的小嘴巴也行啊!”另一个阿姨也绝望地说。
突然,这个阿姨被自己的话提醒了,她俯下身子对着我的小嘴喂了一点唾沫,另一个阿姨也在冒烟的口腔中艰难地积存了一点唾沫喂给了我„„六十多个小时过去了,(1)我们竟然被(解放 解救)出来。为了记住我是怎样活过来的,我这个“吃唾沫”的孩子从此改名叫“秦沫沫”。
没有雕饰,没有渲染,甚至没有必要的描摹,但(2)我们全怔住了。那一刻,我们一遍遍在心底默念着“秦沫沫”这个非同寻常的名字,忘情于一种比甘露更为无私的滋润,感动于一种比乳汁更为伟大的喂哺„„
1.用“________”画出括号内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和用得恰当的词。(5分)2.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带点词的意思。(2分)绝
望:
非同寻常:
3.短文中有两个“我们”,其中第(1)处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第(2)处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我认为这个名字是“最美的名字”是因为_______
_。(4分)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2分)
5.请你对短文的“阿姨”说几句话。(2分)
有一年疾病(流 留)行,华(huà huá)佗亲眼看到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痛不欲生。为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师学医。华佗拜见师傅后,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门侍候他们吧。”华佗一面耐心地侍候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研究用药的情况。因此,他在3年时间里就了解了不少病源、病理和用药的方法。一天,师傅说:“你已磨练了3年,学了不少东西,但是还要学些医书、药典。”他带华佗来到内室,只见到处是书籍、挂图。华佗高兴(极 急)了,从此便不分昼夜、如饥似(sì
shì)渴地攻读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3年。一天,华佗正在读医书,忽然有个人跑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吧!”
华佗连忙跑过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没有大病,自己会好的。”人们都责怪华佗不懂医德。
就在这时候,师傅突然(坐 座)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众人听了,个个惭愧,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治病去了。1.在横线上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2分)2.划去括号内不正确读音和字词。(5分)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3分)
责备()羞愧()餐风饮露()4.华佗为什么立志学医?在短文中用“
”划出有关句子。(2分)
5.文中的哪两个词写出了华佗为了拜师学医而吃尽了苦头?在词的下面划上“△”。(2分)
6.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华佗学医时的认真和勤奋。(2分)
7.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含义,请把它写下来。(2分)
(三)赏梅
初春,正是赏梅的大好时节,素有“雪梅”十里香之称的超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公园大门前小山坡上,有一片梅林。朵朵白梅绽开枝头,如片片白雪。白梅有五片花瓣,洁白无瑕,给人一种纯洁高尚的感觉。
进门不远,便是大明堂。在草坪的东北,有一株宋梅,四周用石栏围着。这株古梅,饱经风霜,树皮已成了铁黑色,树枝苍硬弯曲,枯枝已经不少,但枝头却稀稀落落地开着一些梅花,看来它并不服老,像要展示出自己生生不息的顽强意志。
穿过大明堂,在浮香阁前的庭院里,有几株红梅,开得特别艳丽。花瓣层层叠叠,非常饱满,看了使人精神振奋。1.从本文中摘录3个成语。(3分)
2.给下面带点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2分)“饱”的字义有:①充分
②满足
③充实、充足
④吃足了(1)饱经风霜()
(2)饱满()
3.文中共写了、、这几种梅花。其中宋梅的特点是
。(5分)
(四)学校大队部为了支援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号召少先队员“为希望工程添一块砖瓦”,每人捐献五元钱。
听大队辅导员讲,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很贫困,一些孩子不能上学校接受教育,我的心里好(像 象)被揪得紧紧的,我(决定 决心)在这次活动中(献 现)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中午,我回到家里,把储蓄罐里的零用钱掏出来,数一数,发现才三元钱。我难道就捐三元钱吗?这时我急得连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妈妈走进屋里看到我这样,忙问:“娟娟,怎么啦?”我把情况(向 像)妈妈诉说了一遍。妈妈听完后说:“为‘希望工程’添砖瓦是一件很有(意思 意义)的事,妈妈支持你。”她边说边(在 再)口袋里掏出了十元钱给我。我调皮地说:“
。”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下午,我把**的十元、我的三元,一共十三元交给了老师。看着我捐的钱,我怎能不激动呢?
1、用“
”画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词。(3分)
2、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2分)
3、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不改变原来的意思。(2分)看着我捐的钱,我怎能不激动呢?
5、第四自然段中划线处作者会说什么呢?请你合理想象,填写在横线上。(3分)
14.劝学颜真卿阅读答案 篇十四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结合选文划线部分,联系文意,谈谈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你应当怎样面对自己的学业。
答:
【链接】《华西都市报》6月1日报道,邛崃市实验中学15岁的`初三学生邹林颖几天前获得了第19届世界超级模特大赛全球总决赛冠军。该生班主任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她学习一直勤奋,尤擅文科,学业训练兼顾,为人谦逊低调。
【答案】
1.(3分)略(抓住勤奋、惜时、静心、戒躁等方面阐述即可)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注释三更灯火:三更半夜,很晚了。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相关赏析
赏析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等到老了再想读书就迟了,后悔已晚,应该珍惜时光。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作者介绍
15.略谈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 篇十五
一、范读课文, 渲染气氛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范读仍是不可替代的, 其原因主要有:语文学科有较强的情感性, 语文课堂呼唤教师范读;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 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影响力比录音或多媒体朗读更为强烈;教师范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范读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范读就是一种鲜活亮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资源。
如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 由于年代久远, 学生对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知之甚少, 再加上现今的幸福生活让学生尝不到一点苦头。不管教师如何煽情, 学生的朗读却总不见效果, 平淡、乏味得很。文中一个“走”字, 应通过朗读体现出班长态度的坚定, 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这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 提醒学生:当教师范读时应边听边想, 边看边画, 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只有这样, 才能感染学生, 让学生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当然教师范读并非朗读教学的全部。学生可在教师范读前尝试读;可在教师范读时, 默读、轻声跟读;可在教师范读后, 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
二、创设情境, 辅助朗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只有让学生不断触摸语言, 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使学生享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在这一过程中, 朗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朗读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动脑, 还必须动口、动手, 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活动, 是感知、记忆、思维同时参与的综合活动。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情有趣。每篇课文都有特定的背景, 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 其思想感情无不融化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正符合新课程所提出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育理念。因而适当地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情感, 循境入情, 使朗读感情到位。
如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七子之歌》之《澳门》《香港》这两首诗歌, 为了达到朗读诗歌的效果, 就应该采用创设情境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一是图画再现当年澳门、香港近百年来受尽屈辱的情境, 让学生了解历史, 跟随作者闻一多把自己心中那份对祖国人民受尽异族欺凌的愤怒以及渴望回归祖国怀抱的迫切心情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二是利用音乐渲染情境, 促使朗读到位, 帮其读出味儿来。
三、激发情趣, 以趣浓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火种, 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推动力, 也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也要以情激趣, 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一是表演读, 激发情趣。表演读, 就是让学生扮演角色, 边读边表演。如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龙宫借宝》, 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 扮演角色进行朗读表演。这样学生的兴趣很浓, 朗读效果也明显提高了。二是比赛读, 引发竞争。比赛读是一种有趣的朗读训练活动。多人读同一句话或同一段落, 即可比较出谁优谁劣;或接龙赛读, 就是按顺序从头开始读, 谁读得稍有毛病就立即请他停下, 换别人接下去读, 谁读得最长就表示谁读得最好;还有增换词语对比读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准确把握情感基调, 掌握课文情感的发展变化, 从而采用不同的读法。
四、梯度进行, 循序渐进
古人语“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实现,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感受的外在表现形式。应该说, 把课文读好, 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在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循序渐进的阅读实践, 逐步感知和把握, 不能操之过急。在朗读指导中, 我们应注重朗读的层次感, 引导学生感受文本, 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教师在朗读感悟中铺路搭桥, 依据课文内容, 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不断发现, 逐步体会, 从而入情入境。
如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最后一根火柴》这篇课文, 在朗读教学中, 就可以采用梯度进行朗读, 深入到读的内部, 抓住了读的精髓。首先让学生初读, 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脉络, 知道科考队六个人在危急时刻是最后这根火柴救了他们的生命, 他们眼里无不涌出了激动的泪花。其次,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凭借语言文字入境体情,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获得情感体验, 受到美的熏陶。第三, 是让学生细细品读第1、3、4、6自然段, 抓住“神色凝重”“心领神会”“绚丽的火花”“崇拜”等重点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读, 从中充分感悟到在危急时刻, 只有坚强、镇定、智慧才能创造化险为夷的奇迹这一深刻的道理。这样, 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 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 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高。第四, 是让学生不断地诵读, 达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适时评价, 锦上添花
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除了有效的方法指导外, 对于学生朗读的及时评价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 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睿智而灵动的朗读评价就能创设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朗读氛围, 就能在不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同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如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 若分角色进行表演, 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朗读评价用语, 则表达的效果迥然不同。如:听了你的朗读, 老师看到了一位镇定自若、临危不惧、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船长。这些评价是围绕着文中的人物特点来展开的, 它不仅肯定了学生朗读的感情到位, 而且肯定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劝学》阅读训练】推荐阅读:
《孙权劝学》的阅读答案08-31
孙权劝学阅读回答问题及答案09-12
文言文阅读《劝学》题目及答案08-04
劝学检测题08-03
劝学全文的体会06-10
孙权劝学启示作文06-11
古代的劝学诗06-15
读《劝学》的感悟07-05
劝学经典励志语录08-14
《孙权劝学》翻译赏析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