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组织设计方案

2024-07-14

地质组织设计方案(精选13篇)

1.地质组织设计方案 篇一

桓仁铜锌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

桓仁铜锌矿是一个拥有百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原为国家大二型有色金属采选联合企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矿产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截止关闭破产前,累计采出矿石5000万吨,生产铜金属量8.6万吨,锌金属量50.9万吨,铅金属量14.1万吨,金193公斤,银201吨,累计上缴利税1.96亿元.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生活,也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作 者:宋林琳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刊 名:国土资源 英文刊名:LAND & RESOURCES 年,卷(期):2008 “”(z1) 分类号:X7 关键词: 

2.地质组织设计方案 篇二

本文通过对佛山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南庄至湖涌隧道区间中间风井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案:首先开挖浅基坑形成风井主体结构, 然后盾构机从风井底部穿越形成隧道结构, 最后采用吊筑法施工风井结构底板与隧道结构间的通风通道。此方案避免了开挖较深的风井基坑, 也无需盾构机进行进出洞工序。

1 工程概况

佛山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南庄至湖涌隧道区间中间风井位于紫洞北路西侧, 场地现状如图1所示:西侧为工业池塘, 东侧为通拓帆布厂房, 北侧则为新恒陶瓷厂。施工期间围挡内房屋类建筑均进行拆除, 池塘回填。

为满足通风及施工要求, 初步设计方案中风井的尺寸为:长26.4 m, 宽24.2 m, 基坑埋深35.2 m。施工场地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 (1) -1素填土、 (2) -1B淤泥质黏土、 (2) -5淤泥质粉土、 (3) -1粉砂、 (4) N-2可塑状黏性土、 (3) -4砾砂与圆砾以及 (7) -2砂岩, 其中盾构机穿越风井段主要位于 (3) -4砾砂与圆砾层, 如图2所示。此外, 主要的含水层为 (3) -1粉砂层和 (3) -4砾砂与圆砾层, 同时此区域地下水易受地表水补给, 水量丰富。

2 初步设计方案

初步设计方案中风井采用明挖法施工, 风井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厚1 200 mm的地下连续墙+7道混凝土支撑方式, 底部嵌入 (7) -2砂岩层5 m,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针对地层进行管井降水。考虑到盾构机进出洞为施工高风险源, 且隧道洞身主要位于 (3) -4砾砂与圆砾层中, 风井两端头的地层将采用“U”型厚1 000 mm素混凝土连续墙+850@600三轴搅拌桩进行加固。

针对初步设计方案, 采用增量法原理模拟围护结构的施工过程, 计算结果表明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均能满足要求。

初步设计方案采用了较为保守的围护支撑体系, 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2.1 盾构掘进洞通压力较大

根据工筹安排, 佛山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全线洞通时间为2017年7月, 南庄至湖涌区间段计划2016年6月从南庄始发, 全段长2 241 m, 盾构掘进根据相关工程经验按照250 m/月考虑, 盾构过风井计划工期为1个月, 则预计2017年6月能实现区间洞通。然而由于南庄站拆迁等原因导致其始发延后2个月, 按照初步设计方案则无法按期满足洞通要求。

2.2 盾构进出洞施工风险较大

盾构机进出洞为施工高风险源, 按照初步设计方案中的传统施工方法, 风井结构将增加盾构进出洞工序各一次。虽然方案中采用素混凝土连续墙+三轴搅拌桩等处理技术对洞门处土体进行加固, 但加固深度近40 m, 对于砂砾、圆砾等空隙比较大的土层, 加固质量难以保证。

2.3 超深基坑支撑拆除较繁琐

初步设计方案中风井基坑采用6道混凝土支撑及1道倒撑, 这些支撑在后期施工过程中需全部拆除, 施工工期较长。同时倒撑支护位置与盾构洞门开口处冲突, 拆除施工也较为不便。

3 先隧后井设计方案

3.1 优化思路

采用先隧后井的设计方案可有效地克服或避免上述传统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先隧后井设计方案的思路为:首先在不改变风井平面尺寸的情况下抬高风井底板, 即以开挖浅基坑的形式形成风井主体结构, 并在底板位置预留风口接驳器, 然后盾构机从风井底部穿越形成隧道结构, 最后采用吊筑法施工风井结构底板与隧道结构间的通风通道。先隧后井方案风井纵剖面图见图3。

3.2 方案的具体施工工序

风井结构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 施工过程中预留出土口 (后期为通风口) , 待风机结构施工完毕后采用吊筑法施工连接通道, 具体施工工序如下:

1) 待场地平整后进行基底旋喷桩加固, 施工围护墙及中间立柱, 中间立柱可采用格构柱或者钢管柱, 后期作为主体结构柱骨架。

2) 基坑开挖至顶板底面下0.5 m处, 凿除围护墙与顶板搭界处连续墙, 施工顶板、顶梁, 敷设顶板防水层。顶板处预留出土孔, 后期作为通风口。

3) 从上至下开挖基坑, 依次施工主体结构至底板, 各层板预留出土口, 出土口后期为风道口, 底板预留连接段风口, 并预留钢筋接驳器与后期施工风道侧墙主筋连接。

4) 风井灌水至一定标高后, 盾构隧道从已施工风井下方穿越, 与风井连接处管片采用钢管片。

5) 从底板自上而下开挖风道处土层, 分层施工侧墙, 侧墙底部预留钢筋接驳器与后续侧墙主筋连接, 共分3段施工。

6) 待风道侧墙施工完毕后, 依次拆除钢管片后完成整个工程。

3.3 风险源的计算模拟分析

先隧后井方案中最大的风险在于施工连接通道时, 隧道上方土体的开挖对管片产生的影响, 对此本文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其进行了模拟。各相关计算参数详见表1。

有限元计算模型见图4, 为尽量减少边界条件的影响, 除上部结构, 模型土向四周各延伸20 m。

计算步骤如下:

先对原状土体进行地应力平衡, 然后移除风井主体结构需要开挖的土体, 建立上部结构, 接下来开挖连接段土体并浇筑衬砌, 最后拆除隧道管片, 实现隧道与上部结构之间的联通。本文主要研究其中的2个具体步骤工况:开挖连接段土体;拆除隧道管片。

1) 开挖连接段土体。

风井后续基坑开挖对隧道变形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如果隧道的变形量过大则会妨碍隧道的正常使用。根据计算结果, 连接段施工后, 原有隧道的最大位移为2.79 cm, 未出现拉应力, 最大压应力为21.7 MPa, 均满足结构设计要求 (如图5, 图6所示) 。

2) 拆除隧道管片。

对已建隧道进行局部管片的拆除将不可避免地对拆除区域邻近的其他管片产生扰动, 如其他管片产生较大的位移甚至张开, 那么对于隧道的防水及承压能力将有严重影响。根据计算结果, 拆除管片后, 原有隧道的最大位移为2.35 cm, 最大拉应力为1.12 MPa, 均满足结构设计要求 (见图7, 图8) 。

根据以上的数值模拟分析, 可以看到先隧后井设计在施工实施方面是一种可行、可靠的方案。

4 结语

风井先隧后井设计方案是隧道区间风井建造的一种新颖的设计理念, 较传统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可较大幅度地减少基坑开挖深度, 在节约成本、缩短工期的同时, 大大降低了深基坑施工的风险;同时, 该方法还避免了盾构机从风井基坑内部进出洞环节, 对于盾构掘进也大幅降低了施工风险。

参考文献

[1]刘玉华, 罗晓辉, 周华杰.地铁风井逆作施工法的数值分析[J].土工基础, 2009, 23 (3) :43-47.

[2]陆永芳.地铁中间风井超深基坑明挖逆作法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 2009, 35 (16) :272-274.

[3]杨子松, 彭芳乐, 谭勇, 等.软土地区隧道区间风井吊筑法施工工艺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 (1) :99-105.

[4]姜峰, 屠春军.软土地区越江隧道区间风井通风口吊筑法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 2010 (11) :1158-1160.

[5]廖景.地铁先隧后站新工法应用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 2011 (9) :42-44.

[6]洪开荣.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J].隧道建设, 2015, 35 (2) :95-107.

3.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篇三

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面临许多地质环境问题,比如多山地、高原,喀斯特地形发育;区域上旱涝交替,很多区域缺乏稳定的供水水源;崩滑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问题等地质灾害频发;砷污染、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石漠化等地质环境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基础设施和重大基础工程建设。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古零镇石丰村新石屯路口路面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严格落实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的原则,深入把握岩溶塌陷规模特征,与笔者在地质灾害治理实际工作相结合,主要阐述了移民搬迁和岩溶塌陷区回填注浆相结合的治理方案的合理性,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治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

岩溶又被称为喀斯特,主要指的是在以碳酸鹽类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大量分布的地方,因为水,特别是地下水,将岩石溶蚀会产生很多特有的现象。岩溶地区存在十分特殊的工程地质问题,最明显也是最常见的是由于其地下溶洞溶蚀缝隙发育的原因,修建水工和建筑物经常会遭受强烈渗漏的问题。但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十分广泛,尤其是西南地区如川东、川南、滇东、贵州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尤为明显,地表的碳酸盐岩广泛长期分布,因此这些地区对岩溶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很多借鉴的方法。

一、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案例

2015年12月4日上午11时许,广西马山县古零镇石丰村新石屯路口路面突然出现隆起开裂,导致公路路面及周边的几处房屋墙面出现裂缝,暂无人员伤亡。同时,附近的石丰村塘甲滑石矿工人在检修设备时发现设备透水,8名工人下井排查。发生路面隆起开裂事件时,有7名工人已经顺利逃出,尚有1人失联。事发后,地质专家认定,事发原因是当地出现岩溶塌陷。

以上事件作为反映岩溶塌陷问题的案例之一,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深入发展,岩溶塌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建设工程活动量逐渐增多,生产生活所用的地下水也被大量开采,岩溶塌陷坑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也逐渐增大。石丰村以及周围的建筑物有村民房屋、井房、灌溉管道、各种渠道、一定数量的工厂、学校和乡级公路等,对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1]。

二、岩溶塌陷的原因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可溶性的岩层发育;二是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三是地表水下渗、地下水流动途径。

(一)可溶性的岩层发育

根据石丰村以及周围的地质剖面分析表明,该地区的岩石溶蚀性强。满足了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第一个条件。

(二)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

导致地下水动力条件改变的通常有三种原因:自然条件、人工大量开采地下水、和露天开采形成的采矿坑。而石丰村发生岩溶塌陷的原因是塘甲滑石矿工人在检修设备时发现设备透水,说明有露天开采形成的采矿坑,而且开矿必然要使用大量的地下水,又加上石丰村以及周围地质的岩石溶蚀性强,所以导致地下水动力条件改变,使得地下水位发生变动,所以加速了地下水溶蚀程度,使得地下隐伏溶洞的形成[2]。

(三)出现地表水下渗、地下水流动途径

有的地区在季节性河道容易出现岩溶塌陷坑,在水量充沛的季节,河流内地表水在坑群处会有落水洞的出现,在开采水井的时候,河水会有漩涡状水漏斗的出现,河床处的河水冲蚀下切,石芽、溶槽出现在河床底部等现象,钻孔岩芯有一定的溶蚀率,岩芯出现破碎、节理裂隙如果是开口状,则会促进地下水径流流动[3]。

三、岩溶塌陷的动力因素

导致岩溶塌陷发育的动力因素有四种:岩溶地下水的活动;降水和地表水的活动;地震和人为振动;重力作用[4]。

(一)岩溶地下水的活动

水位的升降,流速、流量和水力坡降的变化都属于岩溶地下水活动,它可能自然降水引起的,也可能与人为因素改变岩溶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有关,总之是使地下水发生了活动,这样会促进岩溶塌陷的发育。

(二)降水和地表水的活动

人为因素可能是由于地表水塘、渠道地表水、排水管渠和农用灌溉的渗漏的变化引起,这些都会诱发和促进岩溶塌陷的发育。

(三)地震和人为振动

发生地震的时候会出现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和地面波三种。地震波的出现会有地震力,很多岩石地区会出现塌陷的情况。除了自然地震,人为的采矿爆破、车辆和机械振动都会对岩石地区产生一定的破坏力,即使其量级远远小于自然地震的破坏力,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诱发塌陷。

(四)重力作用

在岩溶塌陷发育的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重力作用。在一个完整的岩石结构形成后,其稳定性主要受洞体顶板以上岩、土体的自重力与其围岩摩阻力的平衡关系的影响。当其中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那么平衡关系将会被破坏,地面塌陷也因此产生。在突发性塌陷形成的地面陷落阶段,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岩溶塌陷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岩溶场陷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按照实地调查情况和对灾害治理的整体要求,将以人为本、经济与安全因素相结合、治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设计治理方案,所以产生了移民搬迁和岩溶塌陷区回填注浆相结合的治理方案。

(一)移民搬迁

在岩溶塌陷坑群集中的地区,人口众多,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搬迁的住户要尽快撤离危险区,搬迁到经评估鉴定为适宜建设用地的地区,做好动迁居民的搬迁工作,稳定民情。

(二)回填注浆

能够有效防止岩溶塌陷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钻孔压力注浆。利用注浆的方法将土洞和灰岩顶部的溶洞、溶蚀裂隙充填,最后将土体加固,使得土体的工程性质得到改善,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孔隙水与岩溶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切断,杜绝土体潜蚀情况的发生,最终达到防止地面塌陷的效果。

在封口时应该注意:为了防止发生注浆液在压力作用下从套管外壁喷出的现象,在注浆前应对钻孔进行封口工作,使用水泥浆这种封口材料,并混合一些速凝剂,促进浆体凝固迅速。

结语

(一)结论

根据广西马山县古零镇石丰村新石屯路口路面岩溶塌陷的危险性和对紧邻住户的受威胁程度等情况的综合分析,进行马山县古零镇石丰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势在必行的,应立即集中人员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经济性、安全性、技术可行性和治理效果方面等方面综合分析,广西马山县古零镇石丰村岩溶塌陷区多种治理方案的综合比较,严格按照为本的原则,确保Y1隐伏岩溶区安全角度建议使用搬迁和治理相结合的方案,可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二)建议

稳定民情。在居民搬迁工作进行时,政府部门依法制定好合理的动迁政策,安置好搬迁居民,保证民情的安居乐业。

综合治理工作的进行,由于地质环境产生了变化,加上人类工程活动的逐渐加剧,岩溶溶洞具有的条件正逐步被满足。所以,在实施工程措施的时候,应该注重疏通、排导、注浆等多项工程的实施中的相互配合,如果单独进行施工,可能会对综合的治理效果产生影响。

地质灾害监测。长期监测岩溶动态发育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可以做好预警工作,及时上报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将人员和财产尽快撤离,进行回填处理以保证安全。

参考文献:

[1]刘维真,张毅.注浆法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37,269.

[2]王辉.监测治理岩溶塌陷服务重点工程建设--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雷明堂研究员[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11):11-13.

[3]曾献群.龙岩象山隧道突水引发岩溶塌陷的成因分析及其治理措施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5):7-10.

4.城市地质规划方案 篇四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

3.边坡稳定性评价。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结束语

5.地质组长竞聘方案1 篇五

根据地质找矿的发展需要,今年拟对重点项目地质组长实施竞聘上岗。为做好地质组长选拔配备工作,特制定竞聘方案如下:

一、竞聘目的为充分发挥地质组长在地质找矿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增强地质组长的事业心、责任感,确保地质组长履行好职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推动地质项目工作按计划实施。从广大技术干部中,择优选拔,真正把愿干、会干、能干的优秀技术人员配备到地质组长岗位上,以此激发工作热情,营造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

二、竞聘范围

全队范围内的所有技术干部。

三、竞聘条件

(一)思想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大局意识较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作风扎实,精神状态好;遵章守纪,清正廉洁,团结同志,群众威信较高。

(二)业务素质高。必须为地质工程类技术骨干,在野外工作三年以上,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业务技能娴熟,能解决地质找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传帮带能力,能够组织或亲自撰写各类地质报告或学术论文,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技术管理能力强。熟悉技术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在工作中熟练运用行业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质量意识强,质量标准高。具备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善于调动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身心素质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理健康,冷静理智,不怕困难,愿意在野外一线工作。

四、竞聘方法

成立考核竞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地质组长的选拔配备工作。

采取个从自荐、确定参加竞选人选、组织竞选、确定地质组长人选。

(一)个人自荐:参加地质组长竞争的技术干部要向竞聘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的主要内容是简要介绍近年来个人在专业技术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对今后从事竞争岗位工作的设想或打算。同时,要提供参选报告和其它证明工作或科研成果的材料。

(二)确定竞争对象。竞聘工作领导小组对申请人的德才表

观、工作实绩、素质能力、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考核后,确定参加竞争的对象。

(三)组织竞选。组织召开竞选会,参选人员以多媒体的形式,从个人简历、工作设想、项目技术路线、预期目标、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演讲。对竞聘领导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竞聘领导小组成员、群众代表根据个人演讲和答辩情况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打分测评。

(四)审定人选。竞聘领导小组结合测评结果,确定聘用人选。

五、享受待遇与责任追究

通过竞聘任命为地质组长,野外每月300元的电话费。同等条件下,在调职晋职、评优选先等方面优先考虑。成绩突出者,给予每年30000元的奖励,年终奖励上浮30%。

工作不努力,履行职责不到位,自动解除聘任,取消所享受待遇。出现重大失误或是质量事故,按有关管理办法追究相应责任。

六、具体要求

(一)要深刻认识竞聘上岗的重要意义。推行竞争上岗主要是为了促进找矿工作的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技术干部聪明才智和作用,调动广大技术干部的找矿积极性。要深刻认识竞聘工作的重要性,技术干部要勇于参与,本着对单位负责、对个人负责的态度,组织参加好此次竞聘工作。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筹划,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组织实施。要加强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拉票贿选”,“跑风漏气”等不正之风,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要客观公正地评价竞聘对象。由于涉及到技术干部的切身利益,在评价竞聘对象时,既要看竞聘对象的测评成绩,更要看真才实学;既要看基本素质,更要看工作实绩;既要看当前考察情况,又要看平时表观;既要看当前素质能力,又要看今后发展潜力。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客观公正。

6.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六

一、20xx年全乡地质灾害情况

乡政府对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防灾避灾工作布Z早,及时下发了《xxx瑶族乡20xx年山洪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与各村委会主任签订了防灾避灾责任书,建立健全了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各村行动迅速,宣传到位,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及知识增强。20xx年汛期与往年相比,降雨量相对较少,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4月、5月,由于防范早,加上雨水较少,因此没有形成大的地质灾害。

二、20xx年地质灾害威胁对象与范围

(一)地质灾害威胁对象

1、存在地质灾害的主要村

①xxx村 ②十寺村 ③桃仁村 ④太阳村 ⑤茶元村 ⑥介木山村 ⑦正冲村

2、存在地质灾害的主要矿区(点)

①十寺矿区 ②亭子板非法砂场

3、存在地质灾害的主要交通干线路段

①郴仰公路xxx段 ②xxx――桃仁路段 ③xxx――太阳路段

4、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测

根据近几年我乡地质灾害情况调查,共有地质灾害隐患近十处,其中有些隐患点潜在危险较大,若诱发因素达到一定程度,即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要特别加强防范。

①正冲至下介木山新村泥石流

位于正冲村至介木山新村河谷地段,山高坡陡,溪沟狭窄,河床纵坡比大,三面环山,集雨面积大,具有短时间内大量来水的地形,而且因修建郴仰公路境内的生态尚未得到全面恢复,泥石流物源丰富,遇到大暴雨或强降水,就可能发生泥石流。严重威胁着正冲、介木山新村居住在河口、临近河床的95户、43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②赵家湾后山滑坡群该滑坡群

该滑坡群在20xx年“8。8”洪灾后,虽未见明显滑动,但仍于不稳定状态,其后缘裂缝长260米,宽50米,滑体体积约5000立方米。该滑坡群对赵家湾35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③十寺矿区

十寺矿区虽然是近年来才启动开发工作的,但其矿区开采历来已久,地表山坡随处可见大大量堆放的煤矸石、废石,地下采空区域越来越大。大暴雨时极易引发大范围的矿渣流及透水事故,严重威胁矿区民工、居民及下游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④亭子板非法砂场

此处砂场临近郴仰公路,其周围植被严重被破坏,裸露的砂石透水强,抗冲力弱,经暴雨冲刷和长时间浸泡极易形成泥石流和山洪,给郴仰公路及下游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重点防范期

一般主汛期即为重点防范期。我乡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强降雨及不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关系极为密切,预测今年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6―9月份的集中降雨时段,其中6―8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另外为注意防范夏季热带风暴对我乡的影响。矿业活动强烈的地区要高度注意防止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监测

(一)重点监测的范围、内容

原则上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本年度监测的范围,在汛期地质灾害巡查中,应重点核查并作出稳定情况的初步判断。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隐患体变形情况、动植物异常情况、地下水变化情况等。

(二)地质灾害监测方法

采取汛期巡查和常规监测相结合、专业单位监测和群众监测相结合、定期监测和汛期连续降雨时加密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1、汛期巡查

一般每年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时期,乡、村两级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并落实监测责任。

2、群测群防监测

利用已建立形成的群测群防网络,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落实监测人,通过监测及时掌握隐患点动态变化情况,对灾情及早发现,主动避让。

(三)监测责任单位、责任人

1、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在驻村乡干部的指导下,由各行政村和当地群众组织实施监测。

2、危及主要交通干线、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监测。

3、其他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由直接防灾单位负责监测。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在乡政府成立山洪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制防灾预案的同时,各村各单位也要相应成立领导班子和编制防灾预案,将防灾避灾工作落到实处。对重点管理地段要明确专人进行监测预防,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以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对监测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2、对山洪地质灾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平时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绿化和保护好环境;对处于山洪河谷中的住户要进行避让搬迁;对隐患点要加大监测和巡查力度,发现的裂缝及险情要及时上报并夯实,在其上方开挖截水沟、排水沟。

3、尽量做到勤监测、早发现,在第一时间内及时疏散人员。

7.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博物馆方案简介 篇七

建筑设计:EPOS

建设地点:张掖丹霞景区

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

占地面积:30亩

效果图制作:Sebastien Terrie

Epos简介

任务书的详细解读和对设计环境的深入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材料和传统构造做法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会在 设计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融入现代而简明的建筑语汇中,印证epos对逻辑和诗意的追求。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博物馆位于祁连山北部的丹霞地貌带。五彩丘陵连绵不断,形成令人眩目的自然景观。将博物馆建造在这样的区域,epos选择了以最基本的几何形体与周边环境进行对话。丹被地质带形态奇诡、色彩丰寓,人工的模拟或仿效怎能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较。

博物馆的圆柱形体量简单、纯净,以数学的理性与秩序之美呼应造物的气象万千。现代建筑的元老勒•柯布西耶(Le Corbus丨er)盛赞简单几何形体的力量,他曾经在一段笔记中写道:"我在几何中寻找,我疯狂般的寻找着各种色彩以及立方 体、球体、圆柱体和金字塔形。棱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间的平衡能够使正午的阳光透过立方体进入建筑表面,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在傍晚时分的彩虹也仿佛能够一直延续到清展,当然,这种效果需要在事先的设计中使光与影充分的融合。”这段优美散文中蕴含的意向也正是epos在设计丹霞地质博物馆时所追求的。

圆柱体升起于丹霞地质带边缘的平原中,光洁的表面与地表丰富的皱褶形成对比。如同经过一次地质剧变,建筑体量在中段裂开,形成上下平行的两个圆柱,竖向的空间序列也由此形成。下层的圆柱体是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包括入口大厅、问询处、博物馆商店、多功能报告厅以及地质工作者的办公区域;从公共区域往上走,就来到宽敞的观景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将丹霞地貌的美景一览无余;从观景平台再往上则是博物馆的陈展区域,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声光电各种多媒体设施了解这一区域地质研究的成果,宽敞无障碍的空间给各种陈展方案提供多样化的布局可能性。圆形中庭将光引入建筑内部。公共区和陈展区的中庭大小虽然相同,但两个圆形在平面上相互错开,带来了更灵动的空间,也带来了戏剧化的光影效果。

对建筑的思考并不停留在建筑本身,设计成果是建筑师对我们所在世界更深层思考的外化表现。在张掖丹霞地质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索留下了显而易见的痕迹。大自然充满随机性的外在形态,是由秩序井然的数学、化学和物理原理主宰的。在用简单几何体块对应千变万化的地貌形态的同时,epos通过对结构的设计和展示表达对自然界内在秩序的尊重和服从。

博物馆上下两个圆柱形体量,内院幕墙和楼板运用了密肋结构,在减轻结构自重同时加大了构件的力学强度——在这里,意大利天才工程师兼建筑师皮埃尔·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密肋混凝土板作为结构构件,其韵律和节奏本身就包涵着一种装饰之美。重复带来了感染力,这与丹霞地貌中那些层层叠叠的皱褶和突起有一种异曲同工之感。

陈展区的圆柱型体量从结构上看是一个封闭的整体。其上下楼板,内外幕墙互相连接,形成坚固的筐式结构。这个“大筐”由两个核心筒支撑,悬挂于观景平台的上空。访问者置身观景平台,视线不会被冗余的承重结构遮挡。公共区和陈展区上下两个体量共同构成一个取景框,将风景宛如一幅长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核心筒负担竖向交通以及附属功能。这两个混凝土构件一个为圆柱形,另一个则是弯曲的条形,光滑的混凝土表面裸露在中庭和观景平台中,仿佛两个空间雕塑,用简洁有力的几何形体阐释着举重若轻的力学美感。混凝土中掺入色素呈现红色,是对丹霞地貌那朝霞般灿烂色彩的呼应。

8.地质组织设计方案 篇八

关键词:商河油田;开发方案;指标预测

商河油田商四区地理位置位于山东省商河县境内,构造位置位于济阳坳陷惠民凹陷西部中央隆起带东端的商河构造带南部。商四区西起新商60井区,东到商57井区,北靠商三区,东南为玉皇庙油田,面积约45km2。2002年完成惠民凹陷三维地震大连片处理,测网密度25×25m。通过前期勘探工作,发现了沙一段、沙二上、沙二下、沙三上和沙三中等五套含油层系。

1 研究区地质特征与开发方案研究

1.1 开发方式

商56-4块沙二下天然能量不足。弹性产率较低为2.478×104t/MPa,每采1%地质储量地层压力下降3.23MPa。物质平衡计算弹性开采采收率仅为7.5%,需尽早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同时,油层润湿性及水、油流度比等资料均对注水开发有利,储层敏感性实验表明注水开发可行,且2008年6月转注水开发以来取得了一定效果,递减趋势明显变缓,所以研究区开发方式应为注水开发

1.2开发层系

经研究,商56块储层具有如下特点:(1)油藏层薄、层多、丰度低、单层产能低,不具备细分条件;(2)纵向具有叠合性,能形成较为规则井网和注采系统;(3)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层间差异不大,具备合采条件;(4)层间压力系数差别不大;(5)不出砂,虽然生产井段长,但完井工艺简单,合采可行。根据上诉特点:建议商56-4块沙二下使用一套层系开发,层间吸水差异状况可采用注水井分层注水来调整。

1.3  井网部署

商56-4块沙二下属于特低渗透油藏,目前注水井数少,累计亏空达到11.45×104m3,不能满足注水开发的需要。矩型五点法注采井网适当加密后,注采井距缩小,注水见效快,油水井数比接近1:1,是一种强注强采的注采井网,能够满足注水开发的需要,且沿裂缝方向布井,有利于防止注入水水窜,提高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所以商56-4块沙二下采用矩型五点法面积注采井网,适当井网加密及井排方向调整,储层边部采用不规则注采井网。

使用交汇法计算了经济合理井网密度,计算经济合理井网密度为17口/km2,对应五点法井网生产井与生产井之间的井距为343米,生产井与注水井之间井距为243米。

根据胜利地质研究院研究成果,计算了低渗透油田技术极限泄油半径,计算结果为86.9米,取技术极限泄油半径为90米,技术极限井距为180米,目前商56-4块沙二下油井平均压裂半缝长90米,通过压裂改造弥补经济合理井距,取生产井距350米,排距取150米,对应注采井距230米。

式中    ——极限控制半径,m;

——供给边界压力,MPa;

——流动压力,MPa;

K——有效渗透率,10-3μm2;

——流体地下粘度,mPa.s。

因此,本次商56-4块沙二下井网适当加密至生产井距350米,注采井距230米矩型五点法井网。

1.4   压力保持水平

商56-4块沙二下油层目前压降大,油井动液面低,产量低,影响了油层生产能力的发挥。为使油层生产能力逐步恢复,建议油层压力保持在静水柱压力。数模优化结果为:注水初期为恢复地层压力,采用1.2注采比,弥补亏空后略大于平衡注采比,保持地层压力效果最好。

2  方案设计与优选

根据商56-4块沙二下地质特征及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采用矩型五点法注采井网对该块进行加密完善,共设计两套方案。

方案一:原有井网形式下加密

方案动用含油面积3.68km2,动用储量448.33×104t,方案部署总井数44口,其中油井数25口(新钻6口,老油井19口),注水井数19口(老注水井11口,转注井7口、新钻1口)。

图1商56-4块沙二下方案部署图

方案二:井排方向调整为NE67.9°

方案动用含油面积3.68km2,动用储量448.33×104t,方案部署总井数49口,其中油井数27口(新钻6口,老油井21口),注水井数22口(老注水井11口,转注井5口、新钻6口)。

为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利用数值模拟对不同方案15年指标进行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结果表明,方案二15年优于方案一及不调整方案,因此,优化推荐方案二。

3 指标预测

调整后总井数49口(油井27口,水井22口),新钻井12口(油井6口,水井6口),利用老井37口(利用油井21口,利用水井11口,转注井5口)。方案实施第一年区块日液能力188t/d,日油能力91t/d,综合含水51.8%,采油速度0.61%,区块日注能力271m3/d,单井日注能力12.3m3/d。预测15年末累计产油50.76×104t,采出程度11.32%。

9.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九

一、基本情况

华家岭位于通渭县西北部,属陇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山脉纵横,海拔最高2436.7米,最低2004.08米,无霜期135天,年降雨量500.5毫米,极易产生滑坡,一年内降水相对集中,自然灾害较多,近几年来因连降暴雨,使部分村庄山体滑坡,农户受到不程度的财产损失。

二、重点防范期

我乡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其主要的诱发因素是强降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活动与强降雨或暴雨关系密切。全乡2010重点防范期定在6~9月份,特别是雨季降水高峰和雷阵雨季节,是地质灾害易发时段,更是重点防范期中的重点。各有关部门、村要提前做好防治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对境内地质灾害危险点有组织地开展汛前或汛期险情巡查,注意有关方面灾害性天气(强降雨或暴雨)预报,认真落实汛期值班、灾情速报、灾后应急调查处置等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有组织地安排危险区群众安全转移避灾,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安全渡汛。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法律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职责,我乡的地灾害防治工作由乡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村建、财政、民政、派出所、卫生、电力、等成员单位协同进行全镇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村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乡人民政府防治领导小组或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领导和协调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建立健全防灾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应建立和完善防灾方案,应急预案、灾害速报、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预报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有关制度。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依靠和发动群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每个危害性地质灾害点都落实监测单位责任人和监测人。各村应组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应急队伍,在发生地质灾害时,及进组织群众转移和作出应急处理。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村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村、群众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危险区群众按预定的撤离路线安全转移,并做好善后工作。

(三)安排资金,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乡政府将把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计划和预算,确保潜在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调查、勘查和治理;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防治地质灾害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捐助,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

四、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区的预防要点

(一)、乡上加强监测,及时预报降水量

(二)、加强汛期监测。落实乡村汛期预防责任制

(三)、制定乡村防灾措施和预案

(四)、对受威胁严重的农户及时进行搬迁安置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乡上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责任人的指挥中心,村、组也相应确定了专人监测站和监测点,责任到人,汛期24小时专人监测,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巡查,及时做出准确的预报和预防工作。

1、成立领导小组,乡上成立了由乡长张峰同志任组长的乡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各村组相应成立了由村主任为组长并兼任责任人的组织领导,村主任直接负责村监测站工作,组长负责各监测点。

2、制定防治预案,乡上经过党政联席会议,制定《华家岭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华家岭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下发各村和各监测站,并安排专人负责汛期值班。

3、加强宣传,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4、实行责任追踪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10.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十

一、地质灾害概况

XX煤矿位于×××盆地西缘北端,属构造侵蚀中山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简单,地形起伏较大,构造不发育,在井田区域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溃坝等地质自然灾害。我矿区所处位置为山区,年降水量1502.2mm,雨量颇丰,多集中在6~9四个月,汛期常会在短时间内形成集中降水,水量较大,是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我矿在开采过程中,采空区上方的地表可能会出现裂缝或塌陷坑等地质灾害,多集中于山体林地内。

因此,我矿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止地质灾害事故发生。

二、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防治责任

为了有效防治我矿地质灾害的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矿长),负责我矿地质灾害防治的全面工作以及落实资金保障工作。

副组长:×××(副矿长)、×××(总工程师),具体负责本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组织制定措施等工作。

成员:×××、×××、×××、×××、×××、×××、×××、×××、1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由×××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完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制定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各种制度,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确定应急治理方案,定期上报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资料等。

本矿区设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测小组:

组长:×××

成员:×××、×××、×××、×××

监测人员负责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做好矿区范围内各类地质灾害(山体滑坡、道路塌陷、地表塌陷、泥石流、坝体垮塌、采空区地表裂缝等)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对矿区重点监测任务落实到人,实行定点、定人、定时监测,每次监测要认真做好记录,如出现异常情况,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上报监测结果,定期上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三、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重点区域及人员安排

1、职工宿舍、矿区公路、地面煤仓由×××、×××监测监控。

2、地面配电房、井口调度室、办公楼由×××、×××监测监控。

3、地面抽风机房、地面瓦斯抽采泵房周围边坡等由×××、×××、×××监测监控。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全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日常重点工作安排,坚持不懈的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明确具体责任人,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2、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做好日常气象信息的收集工作,收到预警信息,需立刻向全矿进行通告,使全矿区及时了解地质灾害信息,做好防范工作。

3、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小组负责每月对矿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不少于一次“拉网式”排查;每次大雨过后要临时增加一次地质灾害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隐患由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时制定防治方案,限期整改并监督落实。每年汛期来临之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人员负责矿区范围内的巡查工作,重点巡查具有潜在重大危害的滑坡和地面塌陷、塌方等可能因暴雨诱发的隐患点。对查出的隐患地点,要设立醒目、永久的警示标志,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4、坚持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

在汛期实行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及成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一旦出现险情领导

小组所有成员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指挥组织抢险人员进行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工作。灾情严重时,要立即启动《XX县XX煤业有限责任公司XX煤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抢险救援。同时,按照灾情速报制度,迅速上报灾情。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地点,应立即组织应急调查,确认险情,采取措施进行避险和防范。

5、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发挥我矿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监测作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联系人XXX要配合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切实落实群测群防网络人员对矿区范围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严密监控工作,严格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6、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制度建设。

我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负责全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各监测人员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矿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各类制度建设,形成全员防灾、群测群防、责权分明的地质灾害防范机制,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矿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7、认真落实各项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矿区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后,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严

格按照已备案的《XX县XX煤业有限责任公司XX煤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落实治理资金、人员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并定期向XX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切实把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附件: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联系电话

11.不同地质条件的深基坑支护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不同;地质条件;深基坑;支护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041-02

1深基坑支护设计的要点

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中,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是地基项目施工的主要技术保障与施工依据,对于地基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深基坑支护设计的工作难度较大,需要由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否则难以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深基坑支护设计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深基坑挖土施工的组织设计

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一定不要忽视对于挖土施工的组织设计。深基坑挖土施工普遍要在地下十几到几十米的空间中进行操作,在施工中存在技术要求高,以及危险系数也相对较大等问题,如果没有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施工组织设计,必然难以保证深基坑支护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与完成。深基坑挖土施工组织设计中,要明确施工项目的主体与责任人,并要重视监理单位的作用。

1.2支护结构的变形计算

深基坑支护在具体施工中,由于人为或外界压力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支护结构的变形,因此,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有可能出现的因素,提前对于支护结构的变形现象进行计算。支护结构变形计算中,设计人员要尽量保证各项计算项目数据与结果的真实、准确,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迅速提出整改方案。

1.3支护结构的强度设计

在深基坑支护设计工作中,支护结构强度的设计是尤其需要重视的设计问题之一。支护结构是建筑工程项目地基部分施工的重要环节,其强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工程质量标准与技术要求,将直接关系到地基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耐腐蚀性、使用年限等问题。支护结构强度的设计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设计人员要在熟悉工程现场的地质、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并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还要对于建筑材料的选用严格把关,这样才能确保支护结构强度达到深基坑施工的要求。

2不同地质条件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重点

深基坑支护项目施工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中开展和进行,因此,设计人员一定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的特点,而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抓住其重点,进而保证支护系统设计方案的完善与科学,更好的服务于深基坑项目施工工作。不同地质条件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淤泥质黏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

淤泥质黏土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江流湖泊的周边地区,主要是由河流冲刷所带的淤泥而形成。淤泥质黏土层的含水量一般在40 %~50 %左右、孔隙比一般在1.2~1.6之间,土层的压缩性高,抗剪强度较低。在淤泥质黏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中,设计人员一定要注意挖掘机械的应用,以及施工人员的具体操作流程等实际问题,并要在设计方案中分别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与方法。淤泥质黏土层开挖深度普遍要求小于6 m,也可以根据工程项目实际需求而有所增加,但是要尽量控制在6 m~10 m之间,如果超出这个深度数值,就难以保证深基坑施工的安全。

2.2软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

软土的成分主要为:深灰色淤泥质黏土、砂质黏土、粉质黏土等。软土分布较广地区的年均降水普遍较大,而且常年处于较高的温度,因此,在软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对于软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主要采取悬壁式、单支点及多支点式、圆筒式等支护结构,各种支护结构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并被广泛应用于软土地质条件的深基坑项目施工中。由于软土的性质偏软,因此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深基坑的整体硬度和强度,对于部分土层较软的部分,还要进行必要的加固设计,确保深基坑施工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3填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

目前,填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是国内较为常见的地质条件之一,具有较强代表性与典型性。填土层的地下水主要有三层,即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上层滞水埋藏于粘质粉土层、粉土、填土中;潜水埋藏于砂卵石层中;承压水也埋藏在砂卵石层中。在制定填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深基坑施工中对于地下水系统的破坏,还要充分考虑到由于地下水的流动与冲刷对支护系统的腐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排除深基坑中的存水量,确保深基坑施工中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机械设备的稳定。

3不同地质条件深基坑支护设计技术的科学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着重强调科学发展的全新理念。在未来的社会中,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发展理念将是一切事物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动力与源泉。近年来,我国不同地质条件深基坑支护设计技术已经在相关技术人员,以及建筑行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并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设计技术理论与实践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现行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技术已逐渐难以适应现代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不同地质条件深基坑支护设计技术的发展也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深基坑作业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施工项目需要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地区进行。传统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不同地质条件的深基坑设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了,必须适时进行革新与完善。不同地质条件的深基坑支护的设计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来进行实践与工作。同时,深基坑支护设计人员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并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论与知识,才能逐步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更好的满足于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不同地质条件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技术是现代建筑行业设计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深基坑支护设计技术在得到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就必然的在客观方面推动了建筑工程行业整体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可见其所有的意义是十分深远和重大的。

参考文献

1 赵松宇、魏翰林.浅谈现代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设计的重点与难点[J].建筑行业学报,2007(9)

2 王学成. 浅析不同地质条件深基坑支护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5)

3 高翔宇. 工民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设计的科学发展[J]. 科技成果纵横,2002(14)

4 张启红、马涵宇. 不同地质条件深基坑支护设计的技术创新[J]. 山西建筑,2003(5)

5 毛兴文. 浅析不同地质条件深基坑支护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J]. 建筑科学,2008(10)

6 赵鹏程、周奇林. 国内深基坑支护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2008(6)

7 王 森. 如何加强深基坑支护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J]. 科技与发展,2007(12)

8 孙浩民、崔富远.国内不同地质条件深基坑支护设计典型案例解析[J].重庆科技博览,2005(7)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 Deep Hole Eexcavated for

Building Foundation Supports and Protections Design

Chen Yudong

Abstract: In engineering project designs and so on modern architecture, water conservation, mining,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ersonnel can meet the deep hole excavated for building foundation supports and protections design the question. 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 the designers unify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actual need, then formulates the science, reasonably, the correct design proposal, this regarding the deep hole excavated for building foundation supports and protections syste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building quality’s safeguard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s absolutely not allow to neglect.

12.地质组织设计方案 篇十二

卡基娃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的木里河干流上, 系木里河干流 (上通坝—阿布地河段) 水电规划“一库六级”的第二个梯级, 是该河段梯级开发的“控制性水库”工程, 电站采用混合式开发。

水库正常蓄水位2 850.00 m, 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3.583亿m3;死水位2 800.00 m, 相应死库容0.777亿m3;校核洪水位2 852.20 m, 总库容3.745亿m3, 具有年调节能力。拦河大坝为面板堆石坝, 最大坝高171 m, 电站采用混合开发方式, 引水隧洞长6.36 km, 电站装机容量452.4 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7.14亿k W·h。

引水线路经过区地形较完整, 沟谷切割浅, 洞线长约6.364 km, 为典型的截弯取直线路。引水隧洞布置在木里河右岸, 全长6 364 m, 纵坡降4.40‰, 为有压隧洞。断面型式为圆形, 直径为8.2 m, 隧洞垂直埋深一般为80 m~500 m, 最深为810 m。引水隧洞在平面上共设有4个弯道, 转弯半径均为100 m。第一个转弯点起点桩号K0+208 m, 终点桩号K0+252.330 m, 弯道中心角度25°7'11.83″;第二个转弯点起点桩号K1+982 m, 终点桩号K2+027 m, 弯道中心角度25°50'57.54″;第三个转弯点起点桩号K3+555 m, 终点桩号K3+610 m, 弯道中心角度31°47'7.08″;第四个转弯点起点桩号K6+235 m, 终点桩号K6+287 m, 弯道中心角度29°28'44.52″。引水隧洞全线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引水隧洞共布置3条施工支洞, 其中1号、3号支洞设置永久检修门, 2号支洞封堵。同时, 1号施工支洞内结合布置生态小电站压力管道。

隧洞永久支护方案为:Ⅲ类围岩洞段, 衬砌厚30 cm;Ⅳ类围岩洞段, 衬砌厚60 cm;Ⅴ类围岩洞段, 衬砌厚80 cm。引水隧洞全段在顶拱120°范围内进行回填灌浆, 对Ⅳ, Ⅴ类围岩洞段周边进行固结灌浆。洞室开挖后及时对顶拱240°范围内进行一期支护。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电站地质勘察报告:卡基娃电站引水隧洞线路沿线无大沟谷, 隧洞埋深总体较大, 围岩为新鲜基岩。穿越区山体浑厚, 隧洞埋深较大, 地层岩性以奥陶系下统人公组 (O1r) 板岩和石英砂岩互层为主, 岩体新鲜, 地质构造较单一, 无区域性断层通过。隧洞围岩以不稳定的Ⅳ类围岩为主, 部分为局部不稳定的Ⅲ1, Ⅲ2类围岩, 由于地层走向与洞轴线呈小角度相交, 总体上对洞室稳定不利, 隧洞的顶拱和内侧边墙相对外侧边墙稳定性较差;在线路的某一段围岩可能连续出现较软弱的板岩, 洞室存在较大塑性变形的可能性;普尔断层穿过段可能造成大规模塌方, 局部洞段可能出现涌水、突水现象, 深埋的变质石英砂岩洞段可能产生轻微岩爆。

卡基娃水电站引水隧洞在开挖施工过程中, 出现了较多典型性地质问题。本文就卡基娃电站引水隧洞2号施工支洞支0+201 m~支0+351 m断层破碎带处理、2号支洞下游控制面K3+961 m~K3+985 m塌方段和3号支洞控制上游连续软弱板岩段等典型洞段的开挖支护方案拟定, 来研究讨论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工长隧洞开挖支护方案的优化选择。

3 开挖支护施工方案选择

卡基娃电站引水隧洞全长6 364 m, 纵坡降4.40‰, 为有压隧洞。断面形式为圆形, 直径为8.2 m。隧洞施工时, 共布置3个支洞, 从上游~下游依次为1号施工支洞、2号施工支洞、3号施工支洞, 依次布置于引水隧洞K1+211 m, K3+661 m, K6+272 m。在隧洞开挖施工过程中, 针对不同类别地质条件, 施工主要采用了如下开挖支护方案:

针对隧洞Ⅲ类围岩, 隧洞开挖支护主要以随机锚杆+喷5 cm厚C20混凝土支护为主;

针对隧洞Ⅳ类围岩, 隧洞开挖支护主要以系统锚杆+φ6.5钢筋网 (15 cm×15 cm) +喷10 cm厚C20混凝土支护为主;

针对隧洞Ⅴ类围岩, 隧洞开挖支护主要以型钢支撑 (Ⅰ18~Ⅰ20, 间距75 cm~100 cm) +系统锚杆+φ6.5钢筋网 (15 cm×15 cm) +喷12 cm厚C20混凝土支护为主。型钢型号、布置间距根据围岩揭露、地下水、开挖质量等情况进行选定。

特殊地质洞段开挖支护方案根据特定地质条件优选。

卡基娃引水隧洞开挖, 其支护方案除复杂地质洞段外, 基本按照上述方案实施。

4 复杂地质条件的开挖支护方案

4.1 2号施工支洞支0+201 m~支0+351 m断层破碎带塌方段开挖支护处理

由于此洞段埋深较浅, 处于普尔大断层带, 断裂带宽度较大, 且岩层走向与线路走向呈小角度相交, 节理裂隙发育, 围岩极其破碎, 涌水较大, 施工过程出现了多次塌方。鉴于洞段地质情况, 洞段开挖支护采用了如下施工方案:

1) 超前支护。超前注浆小导管 (φ42×3.5 mm, L=6 m) 在隧道顶拱环向120°布置, 间距30 cm, 环向间距30 cm, 纵向排距1.5 m。由于顶拱涌水量较大, 水泥浆液注浆无法起到相应作用, 对此采用掺加水玻璃进行双液灌浆止水, 待涌水止住后再进行超前导管的注浆施工。

2) 拱架支护。采用Ⅰ20b型钢拱架支护, 每榀钢拱架设置16根锁脚锚杆 (φ25, L=3 m) ;每榀拱架间距50 cm, 拱架之间采用Φ22钢筋连接, 间距20 cm。由于空腔堆积物较多, 而且还不断有块石掉落, 采用Ⅰ20b型钢制作成拱上拱提高拱顶承载力 (根据实际情况定) 。

3) 系统支护及喷混凝土。跨过空腔后拱顶部分设置10根系统锚杆 (φ25, L=3 m) , 间排距1 m, 梅花形布置;超前小导管及锁脚锚杆均与型钢拱架焊接牢靠。型钢拱架内外侧均布置一层φ6.5钢筋网 (15 cm×15 cm) , 网片与型钢拱架焊接牢靠;每完成一榀即喷C20混凝土封闭, 喷射厚度15 cm。

4) 施工程序。由于掌子面塌方体已堆至拱顶以上, 开挖时采用分上、下两部的分部开挖支护方式进行施工。利用塌方体修筑一个操作平台, 先进行掺水玻璃的双液灌注施工, 待涌水止住后再进行注浆小导管的施工, 待导管施工完成后开挖30 cm~40 cm进行钢支撑、连接筋、钢筋网与喷混凝土施工, 待此循环完成后再进行下一循环的施工。直至支撑至较好围岩洞段后再进行下半洞钢支撑的接腿施工。

4.2 2号支洞下游控制面K3+961 m~K3+985 m塌方段开挖支护处理

引水隧洞K3+961 m~K3+985 m段围岩地质结构较差, 岩体节理裂隙发育, 岩石产状差, 顶拱结构形成极不稳定体。在开挖施工过程中, 引水隧洞K3+961~K3+985段顶拱出现大塌方, 空腔高度大于8 m, 总塌方量约1 100 m3。

根据现场塌方情况, 该塌方段采用分上、下导坑分别进行处理的处理方案, 具体处理方案如下:

1) 上导坑处理方案。

超前支护。超前注浆小导管 (φ42×3.5, L=6 m) 环向120°布置, 间距30 cm, 环向间距30 cm, 纵向排距1.5 m。由于顶拱有渗水外渗, 对渗水量较大部位, 采用掺加水玻璃进行双液灌浆止水, 待涌水止住后再进行超前导管的注浆施工。

型钢支撑。采用Ⅰ20b工字钢型钢拱架, 间距60 cm;每榀钢拱架设置18根锁脚锚杆 (φ22, L=3 m) 。拱架之间采用Φ22钢筋连接, 间距50 cm。拱架上部铺设φ6.5 (15 cm×15 cm) 网片与型钢拱架焊接牢靠。

由于塌方空腔高, 顶拱上采用异型Ⅰ20b工字钢架加工而成的钢拱架, 工字钢应紧贴岩面。

系统支护及喷混凝土。跨过空腔后拱顶部分设置10根系统锚杆 (φ25, L=3.0 m, 间排距1.5 m梅花形布置) ;超前小导管及锁脚锚杆均与型钢拱架焊接牢靠。型钢拱架内外侧均布置一层φ6.5钢筋网 (15 cm×15 cm) , 网片与型钢拱架焊接牢靠;每完成一榀即进行C20喷混凝土封闭, 喷射厚度15 cm。

2) 下导坑处理方案。

为确保后期混凝土浇筑前开挖下导洞的施工安全, 使前期支护达到整体受力效果, 下导坑开挖时, 需预开挖Ⅰ20b工字钢支护尺寸, 下导坑Ⅰ20b工字钢拱架支撑与上导坑Ⅰ20b工字钢拱架连接成整圆。拱架之间采用Φ22钢筋连接, 间距100 cm均匀布置。

在塌方部位抢险施工期间, 需要增加的支护措施现场监理可根据以上原则及现场实际情况先行安排施工。

4.3 3号支洞控制上游连续软弱板岩段等典型洞段的开挖支护

卡基娃引水隧洞3号支洞上游控制段主要以连续软弱板岩为主, 且部分洞段有少量渗水, 开挖后出露围岩泥化较快, 围岩自稳性较差。

对此洞段的开挖, 爆破采用密孔、少药量、低进尺的开挖方式, 开挖后及时进行支护。对无渗水洞段, 支护以型钢支撑 (Ⅰ18, 间距100 cm) +系统锚杆 (φ25, L=3.0 m, 间排距1.5 m梅花形布置) +φ6.5钢筋网 (15 cm×15 cm) +喷12 cm厚C20混凝土支护为主。如遇渗水洞段, 则在进行型钢支撑后, 立即采用注浆小导管掺加水玻璃进行双液灌浆止水, 再进行锚杆和挂网喷混凝土处理。

5 结语

卡基娃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过程中部分洞段出现了复杂地质条件, 隧洞开挖施工相继出现了大断层、塌方和连续软弱板岩洞段, 因施工中采取的措施及时、合理, 使隧洞复杂地质洞段开挖未出现大的伤亡。结合卡基娃电站引水隧洞复杂地质条件洞段开挖支护与国内相关工程隧洞开挖支护经验, 水工隧洞对复杂地质条件洞段的开挖支护方案总结如下:

1) 作好地质勘查与隧洞开挖地质监测与预报, 为开挖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 合理利用新奥法, 及早作好初期喷混凝土支护, 及时封闭开挖暴露围岩, 合理确定系统支护的喷锚参数。

3) 对于自稳时间短, 喷锚初期支护强度不足以稳定洞体的软弱破碎、浅埋软岩、严重偏压、岩溶、流泥、砂层、砂卵、砾层、破碎以及大面积淋水或涌水地层隧道施工, 可采用辅助措施和锚喷支护相结合的加固办法进行施工。

4) 地质条件较差, 围岩比较破碎的洞段开挖支护方案按“先深探、管超前、预注浆、小断面、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紧封闭、常量测”的原则组织。

参考文献

[1]丁阳.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J].施工技术, 2003 (8) :24-25.

[2]赫建岗.隧道超前小导管注浆工艺及注浆量计算的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 2004 (6) :17-18.

13.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十三

一、地质灾害威胁对象

(一)、地质灾害威胁对象

1、存在地质灾害的村组主要有南北村胜利组、甘泉村千步组、丫木组、西村村周山组、塘湾组、下皂组、新建村六平组,这些村组自然因素和人为工程活动及降雨等因素影响,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可能性很大。

2、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交通路线

三湖镇地处偏远地区,境内有甘泉村至南北村公路、鼓峰村至中合村公路,文光村公路,管桥村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由于公路建设具有深挖、高填、切坡的特点,且部分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容易发区,工程建设对地表破坏严重,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二)地质灾害威胁范围

1.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

20突发性地质灾害高发区是:西村村塘湾组、周山组、下皂组,南北村胜利组、甘泉村千步组、丫木组,新建村六平组。

2.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我镇范围内有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见表1)。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与重点防范期及区域

(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受到地质条件、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强度和方式等因素影响,以及我镇村组道路建设应高度注意防止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期

暴雨是我镇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我镇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总的降水趋势是山区大于丘陵,丘陵大于平原。根据气象部门20趋势预测分析今年汛期(4――9月)降水正常。其中,前期汛期(5――6月)降水正常偏高,局部可能有短期洪灾的发生,后汛期(7――9月)降水较小,秋季明显,特别注意防范(7――8月)强台风对我镇的影响

(三)重点防范区域

近年来,由于乡村公路建设增加,甘泉片责任区和西村村、文光村、永安村、新阳村地质灾害频发,这些区域地质疏松,而且夹杂石块,一遇到暴雨、雨水沿裂缝侵入土体,导致滑坡和小型泥石流。需加大这些地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

三、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组织机构、单位责任

(一)、地质灾害调查

我镇24个村、1个居委会,451个小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野外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为防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调查,查清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完成《三湖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镇预警预报、群测群防系统建设、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3月,对全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和巡逻。

(二)、地质灾害监测

本方案附表中所列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本镇重点监测对象。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给于重点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隐患变形情况,地下水变化情况等。要采取汛期巡查和监测结合、并且单位监测和群众监测相结合、定期监测和连续降雨时加密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三)组织机构

镇人民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组织指挥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值班室设在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值班电话:联系人:电话:

(四)明确相关单位防治责任

1.党政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重大事件的综合协调和应急管理指导工作。

2.各村委会及居委会:书记、主任要对本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本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承担本区域内地质灾害全面巡查,开展隐患点日常监测,落实隐患点的监测人及警示标志,组建应急队伍,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负责搬迁避让措施,接到或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时,要及时组织人员及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及时报告镇政府和镇国土资源所,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安排灾区重建和治理工作,积极配合镇政府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

3.国土资源所: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报镇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对基层上报的地质灾害险情,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到现场勘察,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向上级国土部门和镇政府报告;不得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4.安监站:要对非煤矿山、工业企业、各类选厂、尾矿库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处理,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5.镇卫生院:组织本单位人员赶赴灾区抢救伤员,负责灾区防病治病和卫生防疫工作及药品供应。

6.水管站:要对全镇河道周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处理,及时预报降雨强度及分布范围,特别要加强对危险天气的研究,会同国土部门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7.路政中队:要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处理;加强交通线路的边坡防护;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路段的巡查,危险及潜在隐患地段应加以治理;同时对拟建和在建交通工程项目进行监管,通过合理选线、科学设计、规范施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治理施工中发生的地质灾害。

8.民政办:在地质灾害预警期内要做好抢险救灾准备,筹措资金和救灾物资;灾情发生后应及时做好优抚工作;组织核查灾情及上报。申请、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组织指导救灾捐赠、组织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及灾民生活,负责救灾物资的组织和供应工作,组织指导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与重建。

9.财政所: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及时到位

10.派出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公安机关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参与抢险救灾,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做好灾区道路的交通的疏导工作。

11.住建站:要对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处理;在进行城镇规划时应充分考虑遭受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合理规划布局;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城镇范围内的建筑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2.中心学校:对各校区周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各学校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学生防灾知识教育工作;负责组织、转移受灾学校师生员工,做好灾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后校舍的恢复、重建工作。

13.环保站:负责灾害影响的环境评估;负责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次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危害。

14.武装部: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抢险救灾,侦查灾情,开展国防后备力量应急动员,重点是抢救被埋人员,救扶受灾群众、工程抢险、处置次生灾害。

15.镇纪委:负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履行职责实施监督;对国家工作人员和村组干部及隐患点监测人员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进行查处。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各村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部署和落实,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人员要落实到责任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追究制,将地质灾害危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防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责任人、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组织好监测、预防、预报预警、群测群防,治理及突出地质灾害应对工作。

(二)制定方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镇国土资源所应在总结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基础上,结合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危害性等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和落实到本辖区内《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具体防灾措施,落实监测主要负责人,协调各村委会确定避灾方案和紧急疏散路线。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示后公布,并上报国土资源局备案。对违反规定不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质灾害重大伤亡和事故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完善制度,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各村委会和国土资源所,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阳市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要求,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确保形成“统一领导、综合负责、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尽快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二是认真落实汛期值班、险情巡查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的作用。三是要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明白卡,在危险区域树立警示牌,让处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具备“自我认识,自我监测、自我防范的能力”。四是要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在汛期时对重点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巡回检查,做到“快调查,快定性、快决策、快实施”。五是各村委会组织或指定一支抢险应急队伍,以备担任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任务。

五、落实经费,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镇人民政府将按照《地质灾害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灾害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安排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和自理经费,纳入年度计划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和防灾工作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同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筹措机制,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危害大,影响严重、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行彻底治理或搬迁避让,有效地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加强协调,确保信息畅通无阻

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镇国土资源所要加强与建设、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共享机制。要加强与防汛救灾部门的协调、沟通和合作,互通情报,确保镇、村、组三级之间信息畅通,加强协作,传达下情上报及时准确,为全镇汛期地质灾害工作提供信息渠道。

七、加强监测,提高地质气象预警预报

要加大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进行监测分析工作。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要继续密切配合,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通过气象部门现有的群发手机短信天气预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八、加强监督,依法查处地质灾害违法行为

各村委会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的管理,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审批新建住宅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加大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依法查处地质灾害违法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注意预防集镇基层设施建设、中心、村庄建设、农村建房和山体过度开发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合理开发利用矿山资源,认真做好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落实矿山地质环境和保护责任,有效防治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九、加强宣传,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上一篇:通信职称论文下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摇篮曲》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