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教学设计

2024-06-29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11篇)

1.自由落体教学设计 篇一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东宁县绥阳镇中学 陈忠成

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

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分成两节来讲授。本节按照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下一节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过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对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由下落运动,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的性质。(2)知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过程与方法

1(1)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2)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苹果、纸片、光盘、牛顿管、硬币、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两质量不同的小球。设计思想:

为了全面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节教学设计以实验探索为主线,充分展现隐含在本节内容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首先,通过露珠和苹果(树叶)自由下落的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研究的问题──落体运动,接着从生活经验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进行巧妙的推理,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提出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的设想;再进一步通过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进一步验证设想。最后再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信息,为下一节定量地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较多,故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模式进行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加强小组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间的相互反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课堂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 露珠和苹果(树叶)自由下落的动画。

上述两幅动画的共同特点是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那么,物体下落的过程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这种运动?进而建立一种运动模型:自由落体运动。因此,本节课的任务是:

1、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2、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

3、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一: 苹果和树叶同时自由下落 思考:谁下落得快?为什么?

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实验二: 形状相同光盘和纸片下落实验。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不是全面?

实验三:重纸片和轻纸团下落的实验。结论:轻的物体也可能下落得快。实验四:等重的纸片以不同方式下落。结论:并非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下落运动变得如此复杂? 比赛:男同学扔一张纸和女同学扔一本书。

思考:书的重是纸重的几十倍,能不能得出“女同学的力量大”的结论?

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忽略了什么? 结论:空气阻力阻力对书和纸的影响不同。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下落运动如此复杂?

思考:既然有空气阻力时运动很复杂,我们该怎样去研究自由下落运动呢?

思考:根据由简到繁的研究思路,我们先应该研究什么情况下的自由下落运动?

结论:先研究不受阻力情况下物体的自由下落运动。实验五:“牛顿管”实验:

拿一个长约1.5m的玻璃管,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把形状和质量都不相同的几个物体,如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放到玻璃筒里。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这些物体下落的情况。把玻璃管里的空气抽出去,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再次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现象:玻璃管里越接近真空,它们下落越接近同时落到管底。推理:如果玻璃管里就是真空,则它们一定同时落到管底。阅读课本并回答:①什么叫自由落体运动?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怎样?

学生:①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②特点:a、初速度为零;b、只受重力,没有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目标检测](课件投影)

大气层是我们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屏障,每天都有很多小陨石落入地球大气层中,但当它们进入大气层后,由于空气的摩擦生热,绝大部分小陨石还没有到达地面便已经被烧毁。现在人类向天空发射飞行器、卫星等当超过一定使用年限后,也让它们进入大气层烧毁。那么小陨石等进入大气层后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

答案:自由落体运动条件之一是只受重力,而小陨石进入大气层后的运动速度很大,受空气阻力很大,故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六:模拟实验:光盘(硬币)上放纸片 总结:物体自由下落,到底重物和轻物谁下落得快? 答案:分情况讨论:

1、不受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影响相同:一样快。

2、受空气阻力:空气阻力影响小的下落快。

多媒体重现伽利略实验:

多媒体展示美国宇航员大卫·斯哥特在月球上同时释放了一个 铁球和一根羽毛, 他发现两者同时落地的照片。

2、自由落体加速度

(1)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

方案一:频闪照相:多媒体展示频闪照相的视频及照片。对照片进行数据处理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

方案二:用打点记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七:按教材第的图示装置做实验。将一系有纸带的重物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纸带分析:⑴自由落体轨迹是直线;⑵相等时间内位移越来越大; ⑶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相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加速度。

实验探究结果: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约是9.8m/s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2)它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改变不同重物,利用打点计时器反复实验表明,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加速度都相同,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总结: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2)方向:竖直向下。

(3)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不同,从赤道到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增大,一般g取9.8m/s2或10m/s2。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让学生由总结自由落体规律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不受空气阻力的单纯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情况很少,但是在空气阻力影响很小的自由下落运动可以被视为自由落体运动,可以应用其规律来解决问题。

应用

一、测井的深度。

应用

二、阅读教材 “测定反应时间”,要求学生做一做,测出下落高度,算出反应时间。

应用

三、阅读教材做一做”,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学会估算。应用四:某人要测一座高塔的高度,从这座塔顶上静止释放一个小石块,测得石块从释放到落地时间是3.0s,问塔有多高?g取10m/s2。

应用五:有A、B两个小球,在不同高度上做自由落体运动,A球下落1 s后,B球开始下落,两球同时落到地面。已知B球离地面高度为15m,问A球从多高处下落?g取10m/s2。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阶段性小结

①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②自由落体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利用小黑板,由匀变速运动公式导出自由落体运动公式:(1)规律:速度变化规律

Vt=gt 位移变化规律

S=gt2/2

(2)推论:Vt2=2gh(3)特点:V1 ∶V2∶V3„=1∶2∶3„ S1∶S2∶S3 „=12∶22∶32„ SⅠ∶SⅡ∶SⅢ„=1∶3∶5„ ΔS=SⅡ-SⅠ=SⅢ-SⅡ=„=gT2

3.方法反思

反思本节课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启迪:(1)科学探究基本程序:问题-猜想-验证-结论

(2)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推理,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书后习题。

2、看阅读材料《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进一步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3、你能设计一个粗略测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吗?若能,动手做做。

六、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一)自由落体运动(二)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三)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学生经历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充满兴趣和动力去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能体会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自由落体教学设计 篇二

1.理解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 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应用频闪照片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流程:

(一) 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引入, 引起学生对于物体下落的感知和思考)

1.苹果下落的视频。

2.苹果下落砸中牛顿, 引起他对问题的思考, 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

(二) 小组讨论与探究

1.学生猜想, 并分组讨论:

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物体下落慢吗?

2.小组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备选器材:硬币、小纸条及其他自选器材) 。

目的:验证物体下落快慢与猜想的因素 (如重量、空气阻力等) 有无关系。

方案1:硬币和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

方案2: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方案3: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3.小组总结探究成果, 并进行各小组间的汇报与交流。

方案1实验结果:硬币快, 纸片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 。

方案2实验结果:纸团快, 纸片慢 (轻重相同的物体下落不一样快) 。

方案3实验结果:一样快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

4.思考与讨论:

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对“物体下落快慢” 的研究。

(1) 亚里士多德提出:

物体越重, 下落越快。

(2) 伽利略提出:

把轻重不同的物体连在一起下落, 与单独一个物体下落比较是快了还是慢了?

(3) 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 则有推论1:重的快, 轻的慢, 相互牵制, 它们只能以某个中间大小的速度下落。推论2:两个连在一起, 比原来重的更重, 下落速度应当比重的物体更大。

这两个推论相互矛盾, 由此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学生初步形成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结果:在没有空气阻力时, 铁片和羽毛下落速度一样快。

师生共同归纳出物体下落快慢的决定因素: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 是由于空气阻力导致轻的物体下落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

结论1: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

结论2:忽略空气阻力,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相同的。

(三)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1) 概念:

只在重力作用下, 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在有空气的空间里, 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 可以忽略不计, 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课堂训练:在此举一个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题目。通过讲与练的结合, 体现新课改理念。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让学生思考与讨论问题: (1) 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征?

最后师生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 加速度恒定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一,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知道它的大小方向和特点: (1)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或重力加速度。 (2) 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为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 还可以把g取做10 m/s2。 (3) 在同一地点, 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地球表面不同的区域,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略有差别, 纬度越高, 重力加速度越大;海拔越高, 重力加速度越小。

第二,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运动规律如下:a=gv0=0h=12gt2vt=gtvt2=2gh

四、课堂小结

3.自由落体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自由落体;教学;三维目标;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28-01

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下课学生背、练,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人的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更为严重的是,多数学生很难愉快的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新课程力求改变这一状况,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快乐,乐于学习。进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即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笔者平时的教研工作中,老师们普遍感到的是新课程的实践存在着一些困难,感到困惑和迷茫,就是目标的不易操作,好像只有知识的目标才是容易操作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其他的目标是务虚的、点缀的,是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听课的时候做给领导看的。究竟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呢? 我结合我区教师讲的《自由落体运动》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对教材设计理解突出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新教材在设计上突出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本节课的核心----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安排学生去自主探究,而非直接给出;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如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变化,教材给出表格数据并在旁边提出问题。此外还有课后两个“做一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处理实际问题。课后习题中套公式运算的少了,增加了探究性问题。并能前呼后应,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利用前面“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则直接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到;在“一些地点重力加速度”表格旁注中提出问题“你从表中发现了规律吗?你能尝试解释这个规律吗?……”这为后面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解释该规律埋了伏笔。

二、教学思想和实施方案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程序,展开师生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引入新课,二是分析论证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在建立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物理学科在培养的个性,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因而在实施目标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颁布的高中物理新大纲强调学生“收集、鉴别、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物理学科的角度将三维目标具体化。孙老师在结合教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让学生能切实的体会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单凭演示实验,学生很难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为此,教者又让学生通过手中的课本和几张纸分别进行两次实验(两物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两次分别是展开、团紧),观察下落的快慢。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并分析出影响下落快慢的原因。进而大胆猜想若排除此因素,结果又会怎样?然后用“牛顿管”实验验证。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敢于大胆进行科学猜想,这点要比教师单纯生硬的直接给出定义效果要好的多。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习新知识,在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前 ,引导学生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纸带的处理方法,提出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后,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认真分析(有发现△x是定值的,有求解并证明加速度是定值的),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推导出其规律。温故知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整个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教会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4.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直观演示法,示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以此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建立,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在本节课的学习前,学生已经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对其有一定的掌握,并会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在本章第三节“做一做”介绍了光电计时器的原理。因此学生对本节的实验探究有了足够的知识准备;

2.落体运动很常见,但是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相异构想,如:重的物体下落快。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产生负迁移,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建立;

三、教材的地位分析

1.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体下落运动的理想模型。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理想模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也为后面学习习近平抛运动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探究,从探究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的关系开始,接着探究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和加速度,直到最后利用自由落体规律探究生活中一些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善于进行观察,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通过史实,培养学生学会质疑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点

1.对空气阻力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理解; 2.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难点

1.对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轻重无关的理解;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七、教具准备

两张相同的薄纸片、牛顿管、硬币大小圆纸板、硬币、信封、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质量不同的重物等。

八、课时安排

1个课时。

九、教学内容

1、探究落体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引入新课

教师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苹果熟透了,就会从枝头上落下来、冬天飘落的雪花、春天的雨水,秋天的落叶,还有我们玩过的蹦极等,这些运动他们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

生答:都是往下落的。

教师:对!我们再看,枝头上的苹果、树叶,云朵里的雪花、雨水,他们在落下之前的状态,又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答:静止状态。

教师:没错,所以,我们就把这些由静止状态下落的运动叫做落体运动。

(二)落体运动的思考:

教师:现在,同学们再回想一下生活中的那些落体运动,是不是发现它们下落的速度都有快有慢?

生答:是。

教师:同学们现在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的下落速度的不同呢? 生答:空气阻力、重力„„

教师: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们都觉得是重力的原因,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小实验,用重力不同的物体来一起下落,看看他们的落地情况是怎么样的。

(三)实验与探究

实验1:裁一个与硬币大小相同的圆纸板与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观察两个物体的下落快慢情况。

实验观察,发现硬币比圆纸板下落快。实验2:将两张相同的薄纸片,一张平铺,一张揉成纸团,从相同的高度同时自由释放,观察两张薄纸的下落快慢情况。

实验观察,发现纸团比薄纸片下落快。实验3:两个相同的硬币,一个装在信封之中,与另一个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观察两个物体的下落快慢情况。

实验观察,发现单独的硬币比装在信封中的硬币下落快。

教师:上面的三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说明的是中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要快。但是第二个实验说明的是什么?

生答:一样重的物体下落速度却不一样。教师:很好,那么第三个实验呢? 生答: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教师:那从这三个实验我们来看看,物体的下落速度和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 生答:没有关系。

教师:那么同学们说说,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也就是说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答:空气阻力。

教师:既然是空气阻力影响了物体的下落快慢情况,那如果我们把空气阻力去掉,不同物体的下落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答:„„

教师:同时,这里提到了去掉空气阻力的问题,可是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满着空气,同学们想想看,我们要如何才能把这空气阻力给去掉呢?

生答:去外太空、把空气抽出去„„

教师:同学们都想得很不错,那么,根据同学们刚才提出的想法,我这里就拿过来了一个牛顿管,它就是一个封闭的玻璃管的装置,里面有一个铜钱和一根羽毛,我们可以将这个玻璃管之中的空气抽离,就能制造出一个没有空气阻力影响物体的环境出来了。

(四)观察与思考

观察老师在讲台上做的牛顿管实验,一片羽毛和一个硬币的下落,在空气中的落下时硬币要比羽毛快;但是当我们将玻璃管中的空气抽离,即制造出一个真空的环境时,发现硬币与羽毛的下落速度基本一致了。

(五)得出结论

教师:我们看到实验现象,发现在没有了空气阻力的影响之后,硬币与羽毛的下落竟然是一样的了,那同学们一起来说说,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学生: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

教师:很好,没有了空气阻力,在只受到重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相同的。

2.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教师: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再看看,刚才在牛顿管中的铜钱与羽毛的下落实验中,我们发现它们在下落之前的状态都是怎么样的?

生答:是静止状态。

教师:很好。然后我们再看,它们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力情况又怎么样的? 生答:受到了重力。

教师:除了重力还有别的力没有? 生答:没有了。

教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出了我们这节课的标题,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请一个同学来归纳一下,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生答:一个物体,在只受到重力的情况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现在,我们再从它的概念上面来看看,自由落体运动有哪两个特点? 生答:只受到重力;由静止开始下落。

教师:没错,静止开始下落,也就是说它的初速度怎么样? 生答:初速度为零。

教师:同时,我们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排除了空气阻力的影响的。但是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满着空气,我们只要一运动就一定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所以,严格来说,我们生活中存不存在自由落体运动? 生答:不存在。

教师: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理想模型。但是如果它仅仅只是一个理想模型,它对于我们的生活问题的研究能不能起到作用?

生答:不能。

教师: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落体运动近似的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那什么情况可以这么近似呢?它需要满足一个什么条件?

生答:当空气阻力很小的时候。

教师:很不错,当G>>F(空气)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落体运动当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来研究了。

3.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一)提出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那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呢?首先,同学们看到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生答:直线。

教师:然后,同学们再说说,它是加速直线运动、减速直线运动,还是匀速直线运动? 生答: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我们前面学习过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自由落体运动是不是也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呢?同学们想一下,我们要根据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要如何来求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有什么实验装置与方法能够得到吗?

生答:打点计时器的实验。

教师:很好,那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课本上的44页上面的一个打点计时器的实验,先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这个实验的步骤。

(二)实验与探究

如书本连接好实验装置,打开打点计时器开关,放开重锤,重锤下落拖着纸带打出一排点。

(三)思考与讨论

教师:现在老师的手上已经有了一条打好了点的纸带,然后,要判断它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要测量纸带上的什么物理量呢?

生答:相等时间的位移之差为一个恒量。

教师:同时我们要注意对纸带上的点进行测量的时候,应该要将直尺的零点与纸带上的零点对齐,然后记录接下来每个点的刻度,然后通过减法得出每相邻两个点之间的位移。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

生答:减小实验的误差。

(四)得出结论

通过同学们对纸带上的△X的计算,发现,在误差范围的允许之内,自由落体运动相等时间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

教师:所以同学们说说,自由落体运动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生答: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对,而且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教师:那么,现在我们知道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它肯定会有加速度对不对!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就是刚才我们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的纸带。前两节课我们学习过一种解题方法通过在纸带上点的位移来求出加速度,是什么方法? 生答:逐差法求加速度。

教师:那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把我们的桃源一中这里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求出来,数值是9.78m/s²。并且在同一个地点,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是不变的,是一个恒量。所以,我们就把这个特殊的加速度用字母g表示。同时,在后面学习中,我们将会知道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自由落体运动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重力加速度。那么,重力的方向是什么呢?

生答:竖直向下。

教师:没错,所以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也是和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也是? 生答:竖直向下。

教师:这呢,我们还需要区别一下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生答:垂直向下是垂直于物体所在的平面,竖直向下是永远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都是同一个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可是不同地点的自由落体加速度g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书本上第44页中间的表格,列出了不同纬度的地方的重力加速度。同学们可以看看,当纬度不同时,重力加速度还一样么?

生答:不一样了。

教师:是的,那同学们还有没有发现一个什么规律? 生答:赤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两极的重力加速度最大。

教师:是的,我们可以看到,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另外只要确定了同一纬度是不是重力加速度就一定是相同的了呢?

生答:不一定。

教师:如果我把高度从地表上升到1万米的高空去,它在那里的重力加速度就和我们在地表上测量到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了。距离地面越高,重力加速度会越小。所以表格的数据只限于地球表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两句话写在书本的表格旁边。

而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虽然随纬度而变化,可是它都在一个小范围内变化,所以我们平时在做题的时候,会有个固定的取值——g=9.8m/s²。

5.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那么,在了解我们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之后呢,我们下面就来进一步的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

生答: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很好。所以我们前面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那些基本公式及其推论,自由落体是不是也能用。所以,现在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顾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

教师、学生:速度公式v=v。+at;位移公式x=v。t+at²/2;速度位移公式v²-v。²=2ax 教师:那么现在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是一个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对不对,所以我们不用字母x,我们用h来表示它在高度上的变化,然后速度还是用v来表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也是有自己的特定字母g。

那么现在,同学们自己先在下面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与速度位移公式。然后我请三个同学上来写在黑板上,大家看看对不对。

生1:v=gt;生2:h=gt²/2;生3:v²=2gh。

教师:那么在知道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之后,我们下面来做两个题看看。例一:某人要测一座高塔的高度,从这座高塔上,静止释放一个小石块,测得小石块从释放到落地弓用时3秒,问塔有多高?

生答:h=gt²/2=9.8*3 ²/2=44.1m 例二:下图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C

例三:一个物体从高h处自由下落,其时间达到落地时间的一半时,下落的高度为? 生答:h/4。

教师: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

十、板书设计

一、探究落体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1、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无关,而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2、当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时,不同物体的下落速度一样;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1、概念:物体在只受到重力的情况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特点:①只受重力;②初速度为零;

3、落体运动近似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G>>F(空气);

三、探究自由落体的性质 实验验证:Δx=恒量;

实验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1、概念: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就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

2、方向:竖直向下;

3、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4、大小:g=9.8m/s²;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²/2;

3、速度位移公式:v²=2gh。

5.《自由落体》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建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学习掌握自由落体的特点和规律。

二、方法与过程

通过演示和情景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挖掘出自由落体的规律

三、情感与价值观

知道伽利略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索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贡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器材】

牛顿管、纸、橡皮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由落体运动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张纸和一块橡皮下落的现象)

师:是否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在17世纪时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就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①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②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最大,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③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④这与重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矛盾。

请一个学生来做个实验:半张纸揉成的纸团和一大张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情况,请同学观察。(纸团比纸片下落快,轻的物体还下落的快。)

(设计说明:上述方法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粗象的逻辑推理或做实验验证。)

师:这样看来,重的物体有时下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的几个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2.分析引导:

(1)教师指出:上述实验现象表明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在17世纪,伽利略曾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实验发现:质量不同的铁球和木球几乎同时落地。

(2)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3)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总结归纳:质量不同的羽毛硬币等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并比较一下牛顿管放入空气后的实验现象,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我们会猜想它会不会就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呢?这样 需要来证明才能确定。

1指导学生看“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的插图。

提问:要证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方法一:利用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 为定值进行推导。方法二:证明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是连续的奇数比。)

(设计说明:这种方法先猜想后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也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2分析频闪照片,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结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并让学生比较与前面学到的g的数值大小,并强调这个重力加速度就是前面我们学到的常数g。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五、课后探究

测自己的反应时间:(请学生说明这样测量的理由。并要求学生课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反应时间。现场可测几个同学的反应时间。)

(设计说明:让学生自己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可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自由落体加速度

1.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2.常取g=9.8m/s2或g=10m/s2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教学反思】

6.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观摩课) 篇六

一、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体自由下落的一种理想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本节教材关键在于说明:在阻力可忽略不记时,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

课本把自由落体运动放在此处作用有二:其一,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没有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避免学生死记公式;其二,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用了“只在重力作用下”初步渗透了用力的观点研究运动的方法,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有一定的掌握,并会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提问、鼓励,启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大胆发言,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和谐气氛,使学生在关心和爱护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2)渗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总结归纳”为教学结构,采用“交流—互动”的探究模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老师提问:“一般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的”

学生:一般是用来测量长度的。

老师:“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很神奇,它不仅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并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大脑反应时间,谁想知道自己的大脑反应时间是多少?可以用我这把尺来测量。”(选2-3名学生上来玩“测反应时间”的游戏。)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把尺子为什么能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它的“奥妙”与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密切相关。

演示1:硬币下落。

物体下落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给大家举些例子呢?(提问)

学生举例:如苹果落地、下雨、下雪、树叶落地等。

教师归纳:自然界中的落体运动有很多,你仔细的观察过吗?所有的物体下落的都一样快吗?

演示2:硬币和纸片同时下落。

很显然,硬币比纸片重很多,是不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呢?你赞同吗?(提问)

教师给出三种猜想,学生自己验证结论。(课件演示)。

教师提问:为什么相同的实验器材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引导学生发现是空气阻力的作用)

学生总结:是空气阻力的作用。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把纸片揉成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减小空气的阻力。

教师引导:若没有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很小的时候物体下落的快慢又会怎样呢?

教师介绍并演示牛顿管实验。

学生总结:在没有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很小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的一样快。

教师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运动条件:(1)只受重力

(2)初速度为0

教师引导:我们通过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过程中下落的速度是变化的,大家猜想,自由落体运动应该是什么样的加速运动呢?我们前面学习了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大家想想,我们能不能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呢?

(选2名同学上台完成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实验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给出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论。(△x=aT2)

运动性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求解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标准值

g=9.8m/s2

一般计算过程中g可以取10m/s2。

课件演示:教材P44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分析g随纬度变化的关系。

学生总结:随纬度的升高,g的数值在变大。

教师引导:既然我们知道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大家能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运动规律呢?

基本规律:

v=gt

x=gt2/2

v2=2gx

(三)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自由落体加速度

1.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2.常取g=9.8m/s或g=10m/s。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v=gt

x=gt2/2

v2=2gx

2(四)课堂练习

1、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质量的3倍,它们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加速度大 c、甲与乙着地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两者在任意时刻离地的高度相同。

2、一个物体从160m高空静止的气球上自由下落,此物体下落2s后张开降落伞匀速下落,问物体共经历多长时间落到地面?(g取10m/s2)

(五)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到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运动规律,并自行测量了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加深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课外活动

7.自由落体教学设计 篇七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 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材通过图形和多个例子来证明一个数除以分数就是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在教学时我按照编者意图先复习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然后通过题目中的情境图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新知, 提出问题后, 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 然后归纳得出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 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 教学过程一切自然流畅。突然听到有个学生嘀咕着:“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 只是通过猜想、尝试, 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相等, 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顺势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 这条计算法则是否正确。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这样验证的:

师:你们运用了什么性质进行验证的?

生1:我们运用了商不变性质进行验证的。

生2:我们是这样验证的:

(等他说完我大大地表扬了他, 全班小朋友投以赞许的眼光, 他也开心地笑了。)

在计算教学中, 一些教师怕学生思考会出现思维分散, 偏离重点, 尤其是一些公开课, 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这实际上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估计、推测的关注, 导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最后只能自己替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有时候在计算法则的教学中, 告诉学生算法, 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 的确可以使学生的运算精确度及熟练程度很高, 但脱离解决问题, 为学数学而教数学, 可能导致学生只知道如何去算, 不知道它的道理及意义, 更不用说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在直接抽象符号运算水平上的操练, 对算法的理解会造成困难, 导致死记硬背的学习。这样学生就无法以发现式的方式来学习和研究探索。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啊, 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数学课堂?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能不加辨别地照搬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 要学会有选择地进行教学,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有效“发现”, 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解题思路, 不同的解答结果, 让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主动地探求获取, 追求思维的个性化、生活化、多元化, 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使学生如珍惜生命般热爱数学, 如品味人生般体验数学的美。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索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 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8.让教学对话更自由 篇八

一、依托师本对话,触动共鸣的自由

1.品味作品的意境、意义,在情感上要与作者达成共鸣。苏教版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一些精挑细选的名篇。教师在与文章背后的大师对话时,要如同学生一样,必须用“心”去读。比如《夕阳真美》这篇文章,学生也许只看到夕阳西下时天空美丽的景色,然而文章最后爷爷望着奶奶所说的一句话:“夕阳真美啊!”并不纯粹是赞景,而是情由景生,是对他们自己晚年幸福生活的赞叹。于是在课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爷爷为什么要满面红光地对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呢?你还想到了什么?”正是如此,使我们与作者达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共鸣,使我们与文本的对话进一步深化。

2.认真揣摩语言的表达,在语言情趣上要与作者达成共鸣。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与力度、厚度和质感。只有细细去品味,把玩沉吟,才会进一步贴近大师的心灵深处。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绿”就非常经典,大家都知道诗人从原来的“到”又相继改为“过”“入”“满”字。就这样改了许多次,当王安石站上船头,眺望江南,春风拂过,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一个“绿”字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深处的一种心情、一种心境。教师从字词间品味到作者的心情时,与作者的心也就更贴近了。

3.从文章整体把握,体会编者的意图,与编者产生共鸣。教科书中这些教学文本分属于不同的作者,从创作角度来看,它们并没有任何的联系。现在编者却把它们放在了一本教科书里,并分成若干个单元,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编者希望这些文本之间发生什么样的联系呢?又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呢?一般来说,教学文本的编辑方面包括单元提示、课后练习、文本等,都会或多或少地诉说着编者的意图、思想,我们从这些地方细细品味思考,亦能与编者引起共鸣。

二、依托生本对话,彰显个性的自由

1.入情入境,与作者自由共鸣。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作者笔下隐藏着对阿曼达“了不起”的描写和发自内心的赞叹,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可以创设情境对话:“现在,老师就是阿曼达的同学,你就是阿曼达,你会对我说什么?”师:①阿曼达,我们就要死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再也见不到蓝天小鸟了……②阿曼达,我再也不能和你做游戏了,再也不能和查利赛跑了……③阿曼达,我们会死吗?你爸爸真的会来救我们吗?通过这一系列触及孩子心灵的想象对话,一个“了不起的”阿曼达已深深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并与作者、与孩子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2.通过“不完满”阅读,张扬孩子的个性。所谓“不完满”阅读,是针对以往阅读主题单一、完整的呈现模式而言,主张在阅读时,根据时代特点、文本特点,以“不完满”的样式呈现,让学生去填补,完善,建构文本。比如一位老师在组织学生与《陶罐和铁罐》一文对话过程中,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国王的御厨里又传来了铁罐那骄傲蛮横、自以为是的奚落声了,它是怎样奚落的?假如你就是那只陶罐子,听了会有什么感受?当陶罐被挖掘出来以后,看到铁罐已经灰飞烟灭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而如果铁罐知道这个结局,当初它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一系列问题具有情境的不确定性,更具有求解的不确定性,但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在进行“不完满”阅读时,学生可以定向思维,读出作品新的含义,也可以逆向思维,对作家笔下的人物有新评价,或提出新的观点、见解,自由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

三、依托师生对话,促进思维的自由

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共鸣,充当“脚手架”。对于文本,教师的理解感悟常常比学生更透彻。为了引导学生更贴近作者的心灵,教师必须在对话中充当“脚手架”的角色。比如提供作者的生平,引用一些评论者的看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多时候,教师需要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阅读欲望,从而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如一位老师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从《史记》人手发问:“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不容易,那司马迁是不是和普通人一样?”然后抓住“横祸”大做文章,并不时地创设情境,如:“为什么要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写?”组织学生与“司马迁”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对话。最后,又出示了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前后呼应,使学生不管对《史记》本身还是对司马迁本人都有了认识上的飞跃。

2.不断捕捉信息,整合信息,从而达成共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共同的对话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反馈,各人的阅读角度不同,反馈的信息便也不同。就比如《小珊迪》一文,可以读出珊迪的诚信,可以读出他一生的困苦,可以读出社会对他的漠视。那么,如果要我们来上的话,学生的感悟也会如此之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自己参与讨论的同时,更要捕捉住这些信息,并及时有效整合,使学生的交流能进一步深入,使对话双方可以共同意识到,无论哪种观点都是文本传达的一种东西,也是作者想传达的,这样,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更进了一步:在这样的交流中,师生双方都可以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四、依托生生对话,推动交流的自由

1.进行全班性的讨论,在讨论中共鸣。在课堂中,针对教师提出的“主问题”,全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教学《金子》一文时,就可以围绕主问题“彼得·弗雷特到底有没有找到金子”这一主问题让全班学生畅所欲言,在这样的状态下,也就更容易理解别人的信息。尽管意见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在心灵深处已作了真正的交流,在这样的共鸣中,与文本的对话也就能更为深入。

2.组织小组讨论和互帮互学。在小组中学习,每个学生参与对话的机会更多,即使是平时较少对话,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这种对话中显得更为轻松、自由,更能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同时学生在对话中也往往能彼此纠正错误的见解,会指出对方观点中的可疑之处;会相互补充共同的观点,使其更加精细化;在听取他人发言时,也更容易吸收,接纳并“内化”,从而真正与他人产生思想、情感与认识上的共鸣。

阅读教学对话过程的本质意义,不在于表面的对话活动是否热闹,而在于这种多途径对话是否真正触及彼此的心灵,是否能引起共鸣,从而深化自由的对话。

9.《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篇九

一、案例背景

1、《自由落体运动》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第一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要体现物理实验在认识自由落体规律中的作用,并通过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

物体的下落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这可以成为教学的起点,通过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教学背景简介

本节课在回浦中学外语11班进行教学,是物理组期中阶段时开的一节公开课。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所预习。

3、以实验为课堂模式的探索

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对课堂实验及课堂教师演示实验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课堂实验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通过实验操作后,自然而然的得出隐藏在实验背后的物理定律。达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兴趣。

4、课堂训练的合理布置。

实验贯穿整节课,对分组实验的实验数据处理就成了本节课的一个课堂训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分,提高学生的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大量定性的现象中找到物理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师: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从空中落下的物体,如雨滴、雪花、落叶、苹果等等,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些物体有些下落得快,有些下落得慢,同学都说说看,你们心中觉得哪些物体下落的快,哪些下落得慢?

说明:让学生展示对物体下落已有的经验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学生对物体下落的认识有下面几种 1.重的物体下落快;例如:小石块下落的比树叶快 2.轻和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例如:小石块和小纸团下落的一样快 3.体积小的物体下落的比体积大的物体下落快;例如:小球下落的比气球快 4.密度小的下落得慢 6.„„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看法从每个实例在生活中都存在着,是那到底物体下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说明:让学生对已有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对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已有现象和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学生分析出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有如下几种: 1.物体的轻重; 2.物体的形状; 3.物体的密度 师:当物理现象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如何研究下去?可通过实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推理进一步研究。下面我们同学就来一起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到底跟同学们提出来的有没有关系。

。说明:对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进一步研究下去,这是要让学生体会的,因此在学习中不要只给学生唯一正确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尝试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快乐。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有: 1.三个贴在一起的一元硬币的一个硬币分别从同一高度下落,观察下落快慢。同学猜想:重量不同,下落一样快 2.三个贴在一起的一元硬币和一张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观察下落快慢。同学猜想:重量大,下落快 3.„„ 师:好,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设计出? 说明:以往结论往往是教师直接给出,没有给学生思考总结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实验只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揭示通过实验揭示现象本质的功能,同时也不能给学生带来研究问题的乐趣。

预测: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1).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是有影响的,同一物体受到空气阻力时运动的较慢; 2.当有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还与物体重力有关 3.当物体在没有受到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快慢似乎与重力无关 4.„„ 师: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确有影响,而且较为复杂,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很小,与物体的重力比较小的很多,常常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今天就是研究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的下落情况,这种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

1、轻、重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运动情况一样―――下落的一样快

教师通过牛顿管演示实验来证实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情况一样。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在一根长约1.5m的玻璃管中,放入一些形状和重力均不同的小物体,如羽毛、金属片、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演示实验时按如下步骤:(1)不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

(2)抽去玻璃管中部分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

(3)继续抽泣玻璃管中空气,再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在

师:从该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从这些现象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演示实验的功能是为了揭示现象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演示实验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的兴趣是教师在完成实验过程中要考虑的;本演示实验并没有一下就做“真空”情况下,物体下落的情况;而是不断地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观察减小物体下落阻力,物体的运动情况;这样每次实验现象均不相同,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敏锐性。

预测:学生可能的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1.玻璃管中空气越少,那么物体运动快慢越一致 2.可以推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的一样快 在学生得出不同物体自由落体运动情况一样后,教师介绍伽利略是如何对亚里士多德对物体下落的研究结论产生怀疑,通过推理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轻、重物体下落是一样快的。分析方法如下: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成正比,即重物比轻物先落地。伽利略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出了互相矛盾的结果。他说如果重的物体先落地,那么把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栓在一起,那么它比重的物体还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它下落的地面的时间应比重的物体短;但我们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物下落的比轻物快,那么在下落过程中,重物会受到轻物的牵扯而变慢,轻物会受到重物的牵扯而变快;那么拴在一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应比重物下落的速度慢;这样伽利略就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有缺陷的,因此伽利略认为轻、重不同的物体它们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为了说明他对物体下落的结论是正确的的,据说他在比萨斜塔上把木球和铜球同时下落,发现它们几乎同时落地。伽利略利用科学的思辨方法指出了亚里士多德对物体下落的观点的矛盾通过实验揭示了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都相同,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呢?

说明:在研究得出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一样快后,学生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轻重物体下落的会一样快?其内在原因是什么?产生这样的疑问是非常好的,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正是揭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但并不是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在此处,教师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方面。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疑问,教师应给以积极的肯定,并且鼓励学生课可后给以解决。预测: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的答案是 1.用物体的速度来表示 2.用物体的运动加速度来表示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用于确定物体的运动快慢,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能知道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知道物体的速度变化规律就能知道物体的位置变化规律,因此只要知道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和运动初速度)就能知道物体的运动规律。

师:那么如何测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呢?请思考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

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际例子,本节课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而且还要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来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规律的掌握和应用。因此可让学生利用所学匀变速直线来设计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预测: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是: 1.让小球从高为h下落,测出下落所用时间t;那么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g2th(此种方法由于物体自由落体运动很快,2因此时间的测量较难;此种方法并不可行)s2.利用打点计时来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T(重物重2力应较大,这样才能使重物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本实验容易实现)s3.利用闪光照片来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T(本实验2实验误差最小,但不容易在课堂上实现,但这种方法教师应该给予介绍)在学生交流讨论实验设计的方案中,应让他们对各种方案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思方案中的问题。老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实验(打点计时器实验)或直接给出打点器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或自由落体运动的闪光照片),让学生分析得出测量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教师在学生算出重力加速度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纬度上的重力加速度,让学生发现地球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这点可以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后给出更好,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行取舍;如果学生能提出为什么重力加速度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那么老师应给以肯定,鼓励学生探究其产生的原因)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生活中许多物体的下落都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如石块下落、花盆下落„„。

1.请同学们估算从三楼凉台上下落的花盆,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地面,到达地面速度多大?

说明:该例题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分析和解:每层楼楼高约2.8m左右三楼凉台离地面高度h≈2.8×2+2.8÷3≈6.5(m)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t2hg2h12gt ∴26.5101.14(s)花盆落地速度:v=gt≈11.4(m)老师在学生解题的过程,应教学生估算楼高的方法,知道每层楼高;解题后应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如:问三层楼掉下的花盆到达地面所用时间1.14s是长还是短,那么住在高楼同学应注意什么?进入工地为什么必须戴上安全帽?„„等许多实际问题。

在学生体验到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很快后,老师可以介绍伽利略是如何通过实验和推理来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的规律的。(当时没有打点计时器和闪光照相的方法,也就是这么短的时间是没有办法测量的;伽利略是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参考伽利略《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

2.请同学们利用刻度尺设计测量人的反应时间

说明:在应用物理规律时,不仅要做巩固性练习,而且要结合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体验如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方案设计的讨论有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个问题学生可在课堂完成也可在可后完成。

三、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不仅注重学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如何进行科学的思维和实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本设计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揭示问题的本质;在此过程教师留给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之后教师并不是简单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解决自由落体运动,而是利用身边常见的现象来应用自由落体规律,不仅有趣而且突出体现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就在身边,物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

四、相关链接:

1.《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伽利略

10.自由落体教学设计 篇十

笔者认为,欲抑制教学自由与教学控制分离甚至两极化的倾向,实现二者的平衡,须做到几下几点:

真正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当前一些新兴的教学观念、模式被引入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被这些新理念、新模式五光十色的外表所吸引,而要注重对其精髓的理解、吸纳、个性内化。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实践。例如,新课程倡导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对话”,表面上这一点不难做到,但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其实质是要求教师能够抛弃居高临下的心态和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民主交流,那么教师要想在自己教学中始终如一地真正实现控制与自由的平衡,长期推进民主教学、有效教学,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最近发展区调节课堂。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这是由他们心理发展的差异所决定的。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控制。控制的程度和方向应该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要把握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建立弹性教学控制机制。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对教学各要素进行控制,但这种控制已经不再是自发的控制,而是教师的自觉控制,即教师在认识、改造客观教学环境的过程中,能根据包括学生在内的教学各要素的性质、特征,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手段。因此,教师必须有主导意识,还原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地位,积极争取和努力践行一定的教学自主权。

11.放手教学,让孩子自由飞翔 篇十一

情境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也是本节课最需要吸引学生注意的时候, 通过合理有效的情境导入,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迅速从课间休息步入正课学习中。 在情境导入环节中适当放手, 相信学生, 给学生搭好“舞台”, 老师认真倾听, 在关键处点拨, 为学生鼓劲, 教学效果会很好。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六根火柴棒, 随意分成几堆, 并按各自的情况用加法口述结果, 学生积极思考, 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 老师只需从不同学生的结果里板书出:3+3, 2+2, 1+1+1+1+1+1, 至此如果直接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乘法, 那么学生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我决定放手, 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 我提问:这几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啊? 有哪些共同点吗? ……当然学生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 有些同学说:每个式子中加数都一样的, 只是加的次数不同。 此时离我们的教学目标又近了一步。 我继续提问:“谁能写出500个1相加? ”此时学生纷纷表示:“这太累了! ”“老师, 等我写完也快下课了。 ”……这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怎么才能快速地写出这些式子? 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 至此引入乘法水到渠成。

二、讲解例题时放手, 发挥学生自主性

课堂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从对身边事的兴趣转而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例题教学时, 我们不能按部就班, 一个模式, 应该提倡有目的地放手教学, 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极大好处。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简单应用时, 我就把原例题做了改编:我们班的同学, 有20人想买《故事会》, 25人想买《名侦探柯南》, 并展示:《故事会》每本8元, 《名侦探柯南》每本6元。

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纷纷回答:1.买这些书一共要多少钱? 2.买《故事会》一共花了多少钱?3.买《名侦探柯南》一共要多少钱?4.买《故事会》和《名侦探柯南》比较, 哪个花钱多, 多了多少元? )

这个例题是在所需解决的问题作了改编, 放手让学生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 和课本中只有待解决的问题相比, 它更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能多维度地从题目给出的条件中提取信息。当然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入手, 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无疑提高了学生认知数学的水平。

三、完成练习时放手,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完成了例题教学, 我都会适量地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完成, 以巩固本节所学, 强化重点知识, 突破难点。 有的课程里含有公式、法则推导等。 老师要在关键处点拨, 有时会有知识的小结及归类, 不给学生太多的思维框框, 练习目的是巩固和提高本节所学。 这个环节的放手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更多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创造每个机会让他们充当“小教师”。 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架起师生沟通的友谊桥梁, 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达到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完成除法教学后, 我先布置了三道练习题: (1) 2106÷3 (2) 5004÷9 (3) 8216÷8, 学生出错得比较多, 我还是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查错, 然后学生之间互助查错纠错, 最后把错误的情况进行归类, 请同学充当小老师, 把“错误”展示出来, 给其他同学借鉴, 同时说出如何纠正出现的错误。 我鼓励:“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出错, 大错小错都会有, 但只要能纠正错误, 那么就是在进步, 也是掌握知识的一个方法, 只有自己能纠错才能避免以后不出错, 相信自己。 ”同学们讲的讲, 问的问, 把以上三题所有出现的错误都展示出来并加以纠正。我并没有按常理再出几道巩固题, 而是继续放手, 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 下面给你们当小老师的机会, 每位同学出三道题给老师或同桌做, 尽可能出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哦! ”

四、布置作业时放手,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布置作业似乎是最容易的教学过程, 教师一般都是从现有的教材中随意勾选几道习题让学生当成课后作业完成。 这种一成不变的作业会让人生厌, 这样的做法或许不能说不对或不好, 但是最少可以说不能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更谈不上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提倡的是分层次布置作业,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要再补充其他习题完成, 因材施“业”。 我们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 比如家里的生活开支的结算, 电费水费的计算, 面对多种的手机收费方式如何选择更合算等问题, 让学生更多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且激发了兴趣, 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今天的作业是写故事,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数学故事,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这些物体, 试试吧, 老师好期待哦。学生无比新奇, 回家后认真观察, 开动脑筋, 完成得很好……

相信学生, 立足学生, 创造机会, 精心组织, 只要我们舍得放手,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给他们营造更大的思考空间, 学生就能更独立,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落实, 兴趣就会空前高涨。 在一直关注减负的时候, 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效果, 只有放手, 才能让学生更快地发展。 老师们, 该放手时就放手。 放手, 也是一种美丽。

摘要: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部分老师只是把学生训练成解题机器, 设计了固定的套路, 事无巨细地做出了种种约束。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不相信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团体合作能够解决问题, 那么肯定在教学中是无法放手的。当然放手教学绝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一种有目的地引导教学。

上一篇:mes管理系统逻辑运算下一篇:物业车位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