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6篇)
1.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 篇一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2009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学试题
1、教育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现象包括()和()(教育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3、教育的方针政策是()的体现。(人们主观意志)
4、教育规律是()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甚至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教育经验)
5、我国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传说是战国末年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所作,比西方古罗马昆体良(《 》)还早300年。(《学记》、乐正克、《论演说家的教育》)6、1632年,著名的()国教育家()出版了(《》),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既是()有时可以作为()的同义语使用。(学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
10、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和()。学校始建于()社会,古代教育的内容是()、()、()、()、()、()。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和()。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和();教会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四学()、()、()、()。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雅典;骑士、教会;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遗传、环境、教育)
12.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_。(质量规格标准、总的要求)
13.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__。(归宿)14.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__和___;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基础、可能;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___、等人。(卢梭、洛克)
1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___和__。(赫尔巴特、涂尔干)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___和__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需要、人的自身发展)
18.体育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本主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军事体育;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19.美育的任务是__、___、___。(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0.美育的途径是___、___、___。(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
21. 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__,培养__,发展学生的__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智力)
22. 普通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__的双重任务。(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
2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4.广义的教育制度即__,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__和___。(国民教育制度、教育设施、有关规章制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5.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__,简称学制。__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6.建立学制的依据是___、__、___、___。(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政治经济制度;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
27. 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___年,称为__。(1902年,壬寅学制)
28.中国实行的第一现代学制是__年,张之洞、荣庆、张伯熙三人重新修订的__。体现了“中学为体,__”的精神是。(1903年、癸卯学制、西学为用)
29. 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__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壬子癸丑学制)
30. 1922年,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颁布了___学制,又称__或新学制。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31. 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___年。(1951年)32. 1958年9月19日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___”的方针和“___”、“____”的具体原则。(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33.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主体)
34. 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__、___、___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35.学生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式的一般的__、__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典型的、本质的)
3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具体任务包括___、___、___。(教书育人、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
37. 教师的劳动特点是__、___、___、__。(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38.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__,在教育过程中起___作用。(领导者、主导作用)39.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___,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___作用。(传递者、承前启后的桥梁)
40. 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41. 教学是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2.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___。教学是学校工作的__,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全面安排。(基本途径、中心环节、教学为主)43.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__。(指导性文件)
44. 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教科书)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___,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___,发展学生的___,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__。教学过程是一种__。(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本技能、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46.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__和___曾有过长期争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____。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__。(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者、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47.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__规律。(教育性)48. 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___。(基本要求)
49.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和____。(启发式、注入式)
5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__提出来的。中国在__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__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862年、京师同文馆)
51. 课的类型分为__和___。(单一课、综合课)
5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3. 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5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56.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__、和__。(平时考查、考试)
57. 考试一般有___、___和__三种(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5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__,另一类为__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5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__的活动,它一般包括__、___、___三个方面。(品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60. 道德和品德不同。道德是__,品德是__。(社会现象、个体现象)
6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__,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转化为___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__的过程。(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受教育者品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62. 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__。(教育者提出的德育 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63. 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___、___、__。(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4.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___、__、___、___的培养和提高过程。(知、情、意、行)
65.德育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___。德育原则来源于实践,是德育实践经验的__。我国孔子曾提出过循循善诱、___原则,英国洛克提出___,法国的卢梭提出___,德国赫尔巴特提出__,美国的杜威提出__的原则。(基本要求、总结和概括、因材施教、环境教育的原则、自然后果原则、爱的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社会化活动)
6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67.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___、___、___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68.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___。(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69.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自愿、灵活、实践)
70. 三结合教育指的是___、___、___。(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7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___、___、___,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集体的__,也是沟通学校与__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纽带、家庭、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7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73.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级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p;C.怀特海p;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C
4、D
5、A
6、B
7、C
8、D
9、D
10、A
11、A
12、C
13、C
14、B
15、B
16、B
17、C
18、B
19、B 20、C
多项选择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A.认知领域;B.日常生活领域;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内容的丰富;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C.课程结构的更新;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A.四书;B.文法;C.修辞;D.辩证法;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A.家庭教育;B.道德教育;C.班级教育;D.学校教育;E.社区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A.方法科学;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A.以业余为主;B.以自学为主;C.以长期为主;D.以短期为主;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A.无歧视原则;B.提早自立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核心课程;B.融合课程;C.潜在课程;D.活动课程;E.广域课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D
2、AC
3、ABCD
4、BCD
5、ADE
6、BCDE
7、ABD
8、ACDE
9、BCDE
10、ABE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答:(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2.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 篇二
公共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师范生开设的一门教育类基础课程, 它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日后职业能力的专业化发展。然而, 由于公共心理学教学长期受陈旧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形成了“惟师、惟书、惟讲、惟记”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公共心理学失去了应有价值。为了满足学生参加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需求, 促进教师的职业化发展, 有必要深化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政策及公共心理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改革。
一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特定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统一是一门课程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然而, 许多高师院校仍然将公共心理学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开设, 未能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许多高师院校都是根据自己对公共心理学教学目标的理解, 设置了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并且, 在目标的设置上也共同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远远没有实现其在师范生职前社会化中的课程价值, 未能体现出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师范性和实用性。研究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考试要求发现, 作为教师资格证原有考试科目之一的心理学, 在新的考试制度中不再单独考查, 新的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三门科目主要是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而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的面试部分则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相关教学技能。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形成, 无一不需要申请人了解和掌握与学生心理、教学心理、班级管理心理、教师心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鉴于此, 公共心理学的课程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提高师范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为其学习和生活提供心理学指导, 为师范生的健康人格成长及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 使师范生了解和掌握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提高师范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课程内容与体系
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为主干, 再加上一些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拼凑而成, 普通心理学所占比重过大且教学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许多公共心理学教材的学科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过多, 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强, 未能体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且, 由于师范生缺少相应的心理学基础, 学习起来枯燥、乏味, 没有达到学习应有的效果。而新的教师资格证统考内容中“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等无一不要求师范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与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学习心理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因此,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需要在结合国家教师资格统考要求、师范生发展特点及心理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进行深入的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 进一步提高公共心理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具体而言,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 公共心理学在教学内容上, 可适当删减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联系不强的心理学理论, 增加与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教育实用价值的内容, 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教育和学习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等, 突出公共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为师范生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心理学指导;另一方面, 要增加与师范生自身生活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公共心理学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形成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健康的人格等, 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挑战。
三丰富教学形式与方法
大多数高师院校所开设的公共心理学属于公修课程, 主要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 教师教学也以讲授法为主。这一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心理学概念、理论知识的掌握, 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因此, 为提升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实现其课程教学目标, 有必要对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公共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将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例如,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入案例教学, 通过出示所学理论知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实例,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培养他们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运用情景体验法, 创设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情景, 通过师范生的亲身体验,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自身的实践经验相结合,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认识水平。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 多媒体教学在高校已经普及, 教师可以在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媒体自身特点的基础上, 选择恰当的媒体, 如教学资料片、多媒体课件等, 丰富信息接收的途径, 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像心理测验、专题讲座、实验法等也都是改善公共心理学教学效果的良好方法。
四变革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依据, 应该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要求师范生不仅要灵活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同时自身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对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评价内容掌握得更加丰富全面。例如, 教学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还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正确的态度、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养成情况。目前, 公共心理学的课程评价方式通常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也就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且考试内容多为机械记忆的内容, 无法真实反映出学生对心理学的掌握情况及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否提高。为此, 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实际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 重视对平时表现的考查, 如对课堂发言情况、小组讨论、作业、读书笔记和论文等的评定, 通过对平时表现的考查可以及时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辅导, 也可以改变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给学生带来的考试焦虑、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相比较而言, 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更重要。
总之, 为适应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新形势, 高师院校要顺势而为, 对公共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师范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能力, 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 也要防止将公共心理学课程变成教师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课, 大学里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教学任务和要求, 不能因为其与某项考试相关, 就将这门课程变成考试培训课, 更加不能以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与内容改革刍议[J].心理科学, 1999 (1) :71~72
[2]郭纪昌.回归生活世界: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应然诉求[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 :113~118
[3]李越.21世纪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的理念与实践[J].唐都学刊, 2002 (1) :115~118
[4]黄作喜、王辉、肖小君等.教师资格认定方式改变后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2) :73~76
3.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能力重点 篇三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3.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教育科学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学科群,它包含许多分支学科。
4.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工作环境。6.我国战国时期的《学记》(乐正克)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7.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8.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9.在西方,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强调教师中心。10.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重视智育;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很大影响。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11.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历史研究法。
12.教育学发展的四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建立、现代教育理论发展。
1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活动。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14.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5.教育的起源:三种学说(不科学),宗教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老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划分,教育发展经历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形态。
16.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和人口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另一面,教育对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和人口具有促进作用。17.教育刚和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教育应适应这三个特性,(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施以相应教育。教育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8.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9.教育制度;广义的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指学校教育制度。影像学制确立的因素: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0.旧中国四个学制: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1922年的壬戌学制。和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以及我国当前的学制。
21.西方发达国家学制的三种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的趋势: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22.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23.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教育工作者思想、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4.教育目的意义:
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25.教育目的理论,一个是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但却忽视了教育目的的受个人身心发展制约。二是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6.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途径)
27.素质教育基本观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28.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的活动。意义: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它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他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课程,广义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综合。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2、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及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吗,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3、课程的作用: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保证;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他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是儿童、社会、学科三大方面。
1、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广度深度、方向、内容。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3、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身心特点,影响着课程的编排方法。
4、课程理论对课程开发起理论指导的作用。
5、课程理论:
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分类分基础,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论》“按未来生活的需要分科”,赫尔巴特,“按兴趣分科”。
2、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而不是医学科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改造其经验,促进其生长。代表人物:杜威。
3、社会中心课程论,课程应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通过社会问题的批判、分析、研究、促进社会改造和进步。人物:布拉梅尔德、金蒂斯。
6、课程的类型:按照课程性质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按照学科管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照课程形态可分为: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按照课程修习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概念特点及优缺点具体详见 P64页。
7、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实施、评价的指导文件。他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他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包含四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六个方面,1、改变课程目标;
2、改变课程结构、3、改变课程内容;
4、改变课程实施;
5、改变课程评价;
6、改变课程管理。
9、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课程观。
10、初中新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版三个层次构成。高中课程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领域构成。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题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部分。教学设计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
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是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与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该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3、教学过程中的本质观: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4、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的基础、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题能动性、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5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教材,学生、目标、检测);
2、上课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6、中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等。
7、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1、集体教学;
2、小组教学;3个别指导。
8、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民主教育的教学思想;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主体教育的教学思想;进一步的优化教学结构;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人本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终身发展的教学思想。
9、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1、关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教学的改革实践需要教学理论的充分支持,教学改革必须“理论先行”)
2、关注教学的组织:统整与衔接(关注课程组织的要素、关注学科间的统整、关注学科内的统整、关注学科观的转变)
3、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建设,加强德育课程的现实针对性、关注学科内在的教育性,拓展学科教学标准和相关教材的德育空间、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增强道德实践的实效性)
4、关注现代技术向教学的渗透(信息技术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产生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学校结合的立足点将从传统的技术本位转移到课程本位)
5、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角色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关注教学行为转变: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关注能力提高: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对教学的整合能力;关注学习方式的引导转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11、我国当代教学改革的趋势,包括遵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模块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 感受器官收集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个体的感受性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存在感觉适应现象。知觉则是个体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直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感觉和知觉都依赖于感官所提供了直接信息。
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与集中。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分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因素,活动目的与组织。
3、按照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曲线)。遗忘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和提取失败。可以分别从信息的编码(材料特点,位置,加工与学习程度)、储存(有效记忆术,复习)和提取(模拟考试环境)三个阶段,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5、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的认识。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直观思维与分析思维;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常规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特点:新颖,流畅和变通)。皮亚杰对个体认知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6、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1、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
2、问题表征的方式;
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
5、动机与情绪状态。
7、对学习内容的感知、注意、记忆和思考是学习得以发生的基础条件。只有掌握了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才能据此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
8、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9、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目标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10、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激发学生内部冬季与外部动机的角度,综合各种理论观点,从学习内容、学生的内在需要、学习者信念、教师的反馈以及环境创设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培养与激发。
1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分类:正迁移和负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理论:行使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2、教师在实际教育中,要依据迁移的规律,从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知识的丰富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以及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等角度,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有效迁移的发生。
13、学习策略可以说是任何旨在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而有意识地采用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学习策略大致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和环境、学习努力和心境、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资源的利用策略)。
14、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资源策略。学习策略的恰当使用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学习中,可以通过直接讲解或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
1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主要有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华生)、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16、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组织新信息,并将他们与原有的只是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联系起来。主要观点:苛勒的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关注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强调社会文化应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和普遍的自我实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的内在学习理论和罗杰斯的学生中心的有意义自由学习。
18、建构主义主张(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有探索学习、支架式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模块
五、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1、中学生心理特点,从矛盾性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探究。矛盾性主要表现在:
1、闭锁性与开放型并存;
2、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
3、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
4、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5、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
6、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社会性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2、认知也称为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重点从感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注意五个方面探究。
3、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整个中学时期学生认知发展都处于迅速上升阶段。
4、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而言,情绪由生理唤起、主观体验和外显行为三部分组成。通常,情绪有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之分。不同的情绪理论从生理变化、大脑的活动及认知评价等方面结识了情绪的发生。
5、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情绪的维度指情绪所固有的在程度上可变化的某些特征,一般包括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而这些变化的幅度又具有两极性,如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激动性有激动和平静两极等。
6、中学生的情绪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又由于其特有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阶段,从而情绪呈现出独有的特点。特点:情绪的自主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复杂与简单、强与弱、波动和稳定、微妙的隐蔽性)。
7、良好的情绪包含以下特点:有适度的欲望,不过分强求;有清醒的理智;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对人类有深刻、诚挚的感情。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
8、情绪调节的方法:
1、敏锐觉察情绪(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
2、平和和接纳情绪;
3、正确调整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欢乐情绪。
9、人格,人格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它是由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含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性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五方面。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特征。
10、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生理、环境;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1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强调人们早期的生活经验与性的关系,强调其对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他是构成个体人格的主要因素(自我、本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一般经过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12、埃里克森则强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他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并分析了这一危机解决成功和解决失败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引导每一阶段走出危机、成功发展的方法。
13、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1、性意识出现;
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14、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萌发促进了中学生性心理的变化,出现了对自身、对异性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需要合理地加以引导。同时,中学阶段也是建立和发展自我统一性阶段,正确地引导中学生了解青春期知识和性心理,指导其自然、适度地与异性交往,有助于中学生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模块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里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不断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2、心理健康标准(国内):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稳定协调、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中学生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问题和障碍性问题,发展性问题是中学生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所面对的发展问题,包括自我概念发展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主动性不足,人际间的亲密性和信任度不高,缺乏真诚的沟通、异性交往存在困扰、与父母、教师缺乏相互理解与平等交往)、学业发展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和学习能力问题);障碍性的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
4、心理辅导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
5、学校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
6、一般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包括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个体辅导的方法有行为改变技术的辅导,如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如理性情绪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
7、团体辅导的优势:
1、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
2、增强归属感、3、体验互助与互利;
4、发展良好适应行为;
5、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的交流;6“和别人一样”的体验;
7、探索与自我成长。
模块
七、中学德育
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倾向。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品德与道德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概念。道德是社会现象,品的则是个体现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3、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其一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张,人的品德发展主要经过“他律”(十岁之前)和“自律”(十岁之后)两个阶段;儿童道德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其二是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此基础上,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工具,深入研究,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道德水平(服从与惩罚取向、相对功利取向)、习俗道德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4、中学生的品德形成与发展有其自律性,并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影响品德发展主要受到内外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内部因素主要有: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5、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学校德育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的意义:
1、它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它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3、它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6、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此外,新时期德育面临新主题: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等。
7、德育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8、德育过程的四条基本规律揭示了德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关系,而主要德育原则是在规律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基本要求。对于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有直接指导作用。
9、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体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指导实践法、陶冶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五类。
模块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班集体则是班级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形成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初建时的松散群体阶段、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成熟期的集体阶段);而建设班集体的基本策略包括:班级目标建设、班级组织建设、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2、课堂管理是教师用来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作出决策和所采取的行动。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背景情况、教学目标、课堂规模、凝聚力、课堂规范、教室领导。
3、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生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它具有独特性、内隐性、相对稳定性和整体弥散性的特征。可分为积极地、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和课堂物理环境因素。良好课堂气氛营造策略:
1、正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这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2、以积极地心态感染学生;
3、抓典型、树榜样、立威信;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
5、课堂问题的原因:
1、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原因;
2、学生身心因素;
3、环境的因素。矫正策略: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行为;非语言警示或停顿;适当表扬正确行为;言语提醒、反复提醒;直接提问;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6、课外活动,实在班级范围内开展的学科教学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特点: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7、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班集体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其从参加活动的规模看,分成三类: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在组织管理中,班主任应注重活动选题设计、活动计划制定以及活动的实施与总结。
8、学校与家庭、社会与协调,主要通过班主任工作使之落实,旨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与家长协调中,可采用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班级网络等方式。而与社会的协调,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可依托社区教育委员会,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等。
9、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10、班主任的基本素质要求: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班主任工作内容与方法:
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2、全班学生的全民教育引导工作;
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4、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
11、教师角色是一种职业角色,他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学校或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12、教师的角色期待即社会对教师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
13、教师扮演者知识传授者、教学组织者、成长指导者、朋友与伙伴的角色。
14、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他们可以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
15、教师成长的机制:
1、教师的成长过程使是他们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2、教师成长过程是他们的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3、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
4、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利用外部资源和条件,进行优势积累的过程。
5、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由目标到反馈的自我监控过程。
16、专家教师的标准:高尚的师德、科学的教学理念、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勇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17、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从教师在面对自己、他人、人生时的态度,来认识其心理健康问题。
对待自己:正确的认识自我(认同自我,认同职业);对待人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笑对人生,宽以待人);对待他人:有效经营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时空的接近;
2、态度的相似;
3、需求互补;
4、外在吸引力;
5、能力。
4.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 篇四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贯穿性和终身性、整体发展性.3.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A 以德育为先,五育先举。B把我课程改革的精神,逐步建立起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C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管理活动,壳外校外教育活动,特别是班主任工作,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4.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A素质教育主要靠教师实施;B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C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D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二)学生观
1、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同学,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情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因材施教教育原则(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2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A建立专业理想B拓展专业知识C发展专业能力D形成专业自我。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专业知识学习2教育反思3教育研究4培养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重视教师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教师的职责:1搞好教学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关心学生健康
4.教师的职业价值:1这一职业可以满足作为教师个体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2体现在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精神财富。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教师的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是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队,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知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货架规定的福利待遇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
2.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学校教育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途径:学习、反思、创新、合作和开发研究的运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6个):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关爱学习(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内在要求)、终身学习(发展不竭的动力)2.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为接受教育、要求国家作出相应的行为的权利。包括1参加教育计划安培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四、基本能力
1.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2.网络检索的方法:直接访问网页、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在线数据库。网络信息交流的方法:3通过局域网交流信息2收发电子邮件3即时通信4电子公告牌
3.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1确立加工目标2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再造3根据目标修改再加工
4.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信息分析、模式分析、流程分析 5.教案设计展示: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工具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1导入2目标完成主要过程3综合练习4成果总结
6.教学案例展示: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策略
四、教学过程
五、总结 7.1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5.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 篇五
A、能力 B、智力 C、性格
D、气质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3、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4、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5、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A、1岁 B、3岁 C、5岁 D、7岁
6、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7、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A、言语信息 B、智力技能 C、动作技能 D、认知策略
8、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9、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A、顺就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10、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11、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12、认知学习理论是谁提出的()
A、布卢姆 B、加涅 C、澳苏贝尔 D、奥斯本
13、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14、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
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15、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16、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17、人格的核心是()
A、能力 B、智力 C、性格
D、气质
18、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
A、强化学说 B、先天决定论 C、相互作用论 D、循序渐进论
19、提出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托尔曼
20、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21、浪漫的爱的组成是()
A、亲近和激情 B、亲近和承诺(友情的爱)
C、激情和承诺 D、亲近、激情和承诺(圆满的爱)
22、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23、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24、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A、效果律 B、应用律 C、失用律 D、准备律
25、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26、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27、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A、皮亚杰 B、加德纳 C、斯腾伯格 D、戴斯
28、浪漫的爱的组成是()
A、亲近和激情 B、亲近和承诺(友情的爱)
C、激情和承诺 D、亲近、激情和承诺(圆满的爱)
29、认知学习理论是谁提出的()
A、布卢姆 B、加涅 C、澳苏贝尔 D、奥斯本 30、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A、1岁 B、3岁 C、5岁 D、7岁
31、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A、奥苏贝尔 B、加涅 C、布鲁纳 D、塞伦
32、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33、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A、言语信息 B、智力技能 C、动作技能 D、认知策略
34、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35、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36、奥斯本提出了()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 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D、头脑风暴法
37、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
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38、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把学习分成()A、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B、接受性学习、发现式学习C、意义性学习、机械性学习
D、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学习、习惯学习
39、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以下多少组块?()A、4 2 B、5 2 C、6 2 D、7 2 40、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41、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A、顺就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42、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43、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A、艾森克人格问卷 B、Y-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44、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45、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持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46、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47、浪漫的爱的组成是()
A、亲近和激情 B、亲近和承诺(友情的爱)
C、激情和承诺 D、亲近、激情和承诺(圆满的爱)
48、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A、言语信息 B、智力技能 C、动作技能 D、认知策略
49、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50、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51、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52、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53、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54、根据强化物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55、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A、皮亚杰 B、加德纳 C、斯腾伯格 D、戴斯
56、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57、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58、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A、同化 B、顺化 C、平衡化 D、自动化
59、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
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60、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61、提出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托尔曼
62、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A、皮亚杰 B、加德纳 C、斯腾伯格 D、戴斯 63、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64、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65、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66、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6.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 篇六
一、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特点
1. 考试对象的改革: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
“国考”改革之前, 师范学校毕业生是可以先就业, 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后再向有关机构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大多一经申请即可拿到教师资格证。
“试点工作启动后, 即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 申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1]。”这个规定打破了延续11年之久的师范生的“特权”, 所有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说明, 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已经从原来的注重专业学习经历转变为强调专业发展潜质。淘汰部分不适合教师职业要求的师范生进入教师队伍, 吸收部分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 择优选拔乐教、适教者, 给予教师资格, 这对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大有好处。
“国考”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考权”, 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专业学习经历不等同于专业发展潜质”。审定幼儿教师资格关键在于考查考生的专业发展潜质。潜质是指潜在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潜质, 是从业前不一定表现出来, 但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能够得以体现和发展的能力, 它不仅在于原有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职业意向、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这在芬兰的师范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每3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中芬兰闻名世界, 陈之华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中谈到了芬兰的师范教育:“她们认为整个芬兰所需要的教育系的学生, 足以被训练与教导成为芬兰未来三四十年的老师。她们所需要的不是只会念书、考试, 却不问世事、不知与人相处的乖学生或成绩好的学生, 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力、有包容力, 而且还必须是可以再塑造的孩子……在目前, 芬兰教育体系认为最重要的, 就是先要找到真正具有‘好老师’特质的学生[2]。”芬兰的师范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原有的学习经历或者学习成绩, 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具备可以“再塑造”成未来“好老师”的专业发展潜质。“国考”在考试对象方面的改革也反映了我国师范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
《浙江省2012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简章》 (以下简称《浙江2012简章》) 明确指出, “国考”的目的是“通过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认知、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进而严把入口关, 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以及教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和教师的学习经历有一定关系, 但和个体的素质及潜能相关度更大。相比于专业学习经历, 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更能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 更能预测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并坚持在教师岗位。
2. 教育内容改革: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
“国考”改革前, 浙江省的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考“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基础理论课程, 不关注申请者的整体知识结构。改革之后,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则统一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 兼顾了申请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两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 改革是将原来的“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个科目合并成了“保教知识与能力”一个科目, 同时增加了考查考生综合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能力的“综合素质”科目。具体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基本素养、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10个方面。其中基本素养方面要求:了解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 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 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得与处理能力[3]。可见, 改革之后, 教师资格证考试既关注申请者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又关注申请者基本素养的高低, 而其中最为关注的当属通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识性知识不仅是申请者自身的素养, 更是成为幼儿榜样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幼儿性格特征之一, 儿童的问题在他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经常要问许多个“是什么”和“为什么”, 而且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人记录了一个4岁儿童一年中提的问题达4 000多个[4]。幼儿必然是好奇、好问的, 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 虽然人们也希望通过一些“间接”的回答技巧促使幼儿自己去思考, 但无可否认的是, 幼儿对那些“无所不知”的成人会充满崇敬和佩服,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更加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 幼儿教师虽不一定要当“百科全书”, 但幼儿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实属必要。
3. 考试方式的改革: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一直以来沿用的都是“笔试+面试”的方式。2011年下半年, 改革之后的首次考试则采用“‘综合素质’机考+‘保教知识与能力’笔试+面试”的方式。2012年上半年起浙江省完全取消了笔试形式, “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两个科目采用机考。关于参考教材, 原省组织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有指定参考教材, 且报名的考生必须参加由当地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考前培训。全国统考则没有指定的参考教材, 也不组织考前培训。
改革之前, “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考试以机械记忆的内容为主, 每道题目都要根据指定教材的思路去回答, 而且因为命题是题库组卷, 考生要对教材非常熟悉才可, 这样的试题更多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国考”不设指定教材, 在《浙江2012简章》中就明确指出, 不会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要“强化能力考核”, 这就意味着试题内容要么是纯开放式的, 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自圆其说;要么就是有绝对标准答案的, 不管哪本教材, 哪个学者都会给出统一答案。这样的试题, 更多的是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国考”考查的应用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材料分析题等;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写作题、面试中的结构化问题和答辩等;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比如活动设计题、面试中的备课试讲;采用机考之后, 考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文字录入能力等。
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选拔师范生只重视专业基础, 忽视知识结构的弊端, 促使师范生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 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师范类学生教育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不扎实, 靠突击死记硬背“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来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可能性。这样两者结合, 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的转变, 从而更好地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对幼儿教师职前培训的启示
1. 强化专业精神
师范生享有教师资格证的“免考权”, 这是对他们学习经历的一种肯定。先不论在当前大环境下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学完、考完、忘净”的情况, 又有多少师范生是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呢?如果一张资格证既不能反映持有者的从业能力, 又不能体现持有者的从业意愿, 那么, 这样的资格证还有多少含金量呢?“国考”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考权”, 设立了统一的考试标准, 提高了考试成本 (考试难度增加、考试费用提高) , 每一个申请者都会事先考虑一个问题“我想当老师吗”,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成熟的思考答案之后, 他们才会选择去参加资格证考试, 这就保证了所有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员首先在心理上是“乐教”的。“乐业”才能“敬业”,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 幼儿教师职前培训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 重构课程体系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 改变过去只考“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的“传统”, 转而关注申请者的综合素养, 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应根据这个特点重构课程体系。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模块:一是专业理论课程, 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理论与指导、幼儿园卫生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二是技能培训课程, 包括唱、弹、画、跳等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实操训练课程, 包括见习、实习、活动方案设计、主题教学方案设计等;四是基本素养模块。尤其第四模块, 在现有的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很少出现, 更需要引起重视。
3. 明确技能标准
在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历来有“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孰轻孰重之争, 其实对于幼儿教师职业来说, 这两类课程都同样重要, 不可偏废。“理论课程”主要指上述课程体系第一模块的内容;根据“国考”的考试大纲, “技能课程”除了唱、弹、画、跳之外, 应该还包括说 (讲故事、说课、与人沟通等) 、写 (写作、写评语等) 、做 (做课件、做手工等) 等技能。“理论课程”的评价标准较容易掌握, 根据教学大纲或者考试大纲设计一些题目即可衡量。在当前社会各种技能考级热的大环境下, 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技能课程”的标准应该如何定呢?对大多数想成为“未来幼师”的学生来说, 并非能考到的级别证书越高越好, 而且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在每一项技能方面都能精通。因此, 在职前培训中, 应该根据幼师岗位需求设定“技能课程”的最低考核标准, 然后再鼓励在某些技能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精益求精, 即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应该是“够用+特长”。
4. 重视实践教学
教育教学能力对“准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国考”将原“省考”中只在面试中要求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也纳入了考试环节, 因此, 教师职前培训必须更重视实践教学。这可以从几方面去努力:一是案例教学, 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幼儿教育教学案例拉近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距离;二是见习和实习, 让学生在幼儿园的现实环境中感受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三是创建微型课堂, 提高“准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给学生创造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机会, 可以因地制宜, 让“准教师”主动为社区孩子或者职前培训机构的教师的子女组织亲子活动。在这种活动中, “准教师”们可以卸下案例教学中“旁观者”的冷静, 改变见习和实习中的被动, 弥补虚拟微型课堂的不足, 在真实环境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从“省考”改为“国考”是发展趋势, “国考”相对“省考”的种种变革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提出了新任务。分析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内容和要求, 可以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下半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z jedu.gov.cn/gb/articles/2011-10-16/news20111016111411.html, 2011-10-16.
[2]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6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 (试行) [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6.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证主观题重点10-31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发展06-25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背诵(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起考教师吧背诵重点10-22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07-23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大题08-08
2023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学习策略的训练09-29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试题2006--2010(中学部分)教育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11-07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证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