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精选12篇)
1.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一
试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及其治理
>摘 要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会计人员业务、道德水平等因素,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上述两方面共同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因而治理虚假会计信息,既需要努力消除和改变易于导致其产生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也需要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 虚假会计信息 产生机理 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新《会计法》),为我国21世纪促进经济发展的会计工作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新《会计法》同原《会计法》比较,进一步突出了《会计法》的可操作性,针对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突出的实际情况,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列为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并制定了相应的条款,以期遏制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局面。由于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出台的新《会计法》是否能切中会计信息失真的要害,并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理,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出发,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以往人们谈论会计信息失真,往往只关注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故意性,这样就很容易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归结为个别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或思想品质问题,在此认识基础上所制定的治理方法如隔靴搔痒,难于切中要害,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表面看来,多数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都具有主观故意性,但如果不搞清楚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动因,也就很难正确评价虚假会计信息的性质,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手段,应首先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入手。
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只有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一)会计信息生产者(包括会计人员、企业负责人及其他可以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人员)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
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括企业利益,也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
[1] [2] [3]
2.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二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海尔集团,内部控制
一、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概述
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在电子计算机上用软件处理工资, 电子计算机开始普遍应用于会计核算, 但仅用于个别或少数孤立的单项业务。20世纪60年代后, 软件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数据处理软件的完善促成了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 包括原始凭证输入、记账凭证的编制、审核、登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财务处理过程, 以及工资核算、材料核算等业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 事中管理和控制, 以及事后核算和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
伴随这些过程的管理软件技术主要有以生产计划为基础的物料需求计划MRP软件、将财务系统和生产系统统一起来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以及将企业营运流程作为一条紧密相连的供应链的企业资源计划ERP。ERP对各个流程的环节可以实行动态控制与实时分析, 并能集成和优化企业的各种资源集成与优化, 是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基础, 大大改善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和效率。
二、会计信息系统在我国应用概述
与国际会计信息化进程相比, 我国会计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有单项业务的处理, 但在80年代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和会计核算软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会计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决策支持系统。近年来, 国产的财务软件及企业管理软件发展迅速, 如用友、金蝶、国强等, 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提高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和竞争能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在我国发展越来越完善, 广泛应用于我国各企业、事业等单位, 对企业的财务工作和经营活动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 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二是使会计管理工作成为整个企业创造价值的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会计的职能从核算扩展到核算和管理有效结合的模式, 增加了信息时效性, 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
这些优势可以从海尔集团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案例中得到证实。在海尔集团改进会计信息系统前, 会计核算情况比较混乱。由于手工核算和计算机辅助混合核算的工作方式导致工作效率低、信息共享程度低;不同事业部的财务部门之间因为会计核算软件不同, 导致财务管理水平高低不同、不能信息共享以及在采购等方面的资金浪费的现象;缺乏一套有效的会计管理软件, 和其他业务系统 (如销售、仓库管理等) 不能及时沟通以致会计数据和信息不能及时地反馈到集团财务中心, 会计监督力度不够等等。
通过对系统管理、总账、现金银行、应收应付款管理、报表、合并报表、存货核算等涵盖大部分基础财务核算工作的十个模块的应用。海尔集团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改进, 加强和拓展了财务管理的各项功能, 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在实施新会计信息系统后:一是提高了业务核算的准确性。提高了总账系统的录入、审核、结账、查询和分析的效率, 丰富了会计和财务信息, 如通过客户、供应商管理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某一客户或供应商与企业发生的所有资金的应收、预收、应付、预付、实收、实付、结余、发票等明细情况, 还可以通过系统设定账龄分析条件, 对应收款、应付款进行账龄分析等。二是通过报表管理和账户查询等提高了财务分析和决策能力。实施后, 各分公司的数据每天 (或每小时) 的业务数据都可以及时传递到集团财务中心并生成相应的财务报表, 能够快速掌握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在线管理模式 (包括在线反映、在线反馈、实时分析比较等) 也使得集团能够及时了解财务信息并做出反应, 对经营活动和做出财务安排。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及有关建议
尽管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产生了不可置否的积极作用, 但也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挑战, 特别是内部控制方面。
(一) 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会计信息系统使得内部控制的方式由原来手工方式下的人员的内部牵制转换为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控制关系, 由原来的制度设计控制转换到软件程序和制度结合起来的控制, 如总账、明细账的核对以及余额和发生额的平衡检查和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检查由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处理等。
2、会计信息系统也使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重点发生变化。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展到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牵制以及存储介质会计信息的安全等。由于在电算化下数据输入的正确性会影响到日记账、明细账、往来账乃至会计报表等, 因而数据输入操作成为整个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控制环节, 同样, 信息的输出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连接等方面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
3、和传统手工方式相比, 会计处理更趋于程序化, 控制更实时化。由电脑完成大部分工作, 包括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等等, 系统的内部控制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实时控制。
4、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财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如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等, 以及计算机病毒的猖獗等使得安全控制难度加大, 这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问题。
鉴于以上影响, 传统方式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 需要根据新情况采取新措施, 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建议
对于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除了进行合理的岗位分工、建立良好的系统工作环境以及软、硬件控制等常规控制之外, 更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强化数据操作权限意识, 加强数据控制。具体来说:加强操作权限等级控制, 不同级别的管理者、使用者权限不同, 各人员按其权限进行操作, 不得越级;加强数据输入控制, 保证其准确性;加强数据处理控制, 通过流程控制等措施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合法性等;加强数据输出控制, 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适用性。
2、加强内部控制的日常管理控制, 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和系统安全, 减少产生差错和故障的概率。要建立稽核控制制度、强化人员职能控制。由于应用会计信息系统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操作能力, 因而操作人员职责权限相对集中, 必须制定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措施, 与产生原始数据用户部门相分离, 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的分离。此外要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和网络安全控制, 保证数据的安全;还要加强病毒的防范和控制;定期进行系统维护控制, 由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定期的对系统进行检查、维修、维护。
3、和传统方式相比, 要更加健全档案管理与控制制度, 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在手工方式下, 会计资料的增、删等改动可以从记录和印章上划清责任, 纸质档案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相比之下, 会计信息系统的记录方式转换到各种磁性介质上, 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可能因为磁性介质因受潮、磁化、受热等遭遇丢失或者毁损的危险, 而且如果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被擅自更改的可能性也会增大。这方面有效的措施有: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减少磁质介质磁化、遇火、受潮以及遇尘等情况;及时对各种数据文件进行定期检查和备份, 特别是重要文件;由专人负责保管会计档案资料, 制定严格的借阅规则, 严格限制存储介质的接触范围, 并重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等。
此外, 要从审计角度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 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资料、账务处理程序 (包括权限的设置等等) 、数据的安全 (有无被篡改等) 等的检查进行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盛伟.浅析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当代经济, 2007 (6) .
[2]、王棣, 杜晋贤.浅析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 2008 (12) .
3.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 篇三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152-02
1 会计信息化的成因分析
1.1 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
知识经济作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的迅速产业化。它不仅仅对社会、经济以及个人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且必将对提供企业管理信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管理也产生诸多影响。从会计界的反思来看,知识经济是挑战也是机遇,是会计获得新的活力的大好机会。首先,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挑战,主要是知识经济使会计主体假设面临更多挑战,使持续经营假设难以“持续”,并使会计分期假设缺陷逐渐凸显;其次,知识经济的产生,使原来的会计电算化已不再适应时代潮流,新的会计信息化理论脱颖而出。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经济以信息传递的快捷、开放为特殊条件,从而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知识经济中的新产业将蓬勃发展,对于现行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尤其对现行会计工作是一个很大挑战;第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求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是人力资源会计等新的会计模式流行和发挥作用的时候,新的会计模式必将要求新型的电算化软件来完成新的业务处理方法。
1.2 会计信息化理论的产生
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会计在内),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对传统会计模型提出新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会计的存在和发展方面,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受信息技术的制约。
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將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传统会计模型无法适应现实需要,无法提供恰当充分的信息,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它信息来源。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输等功能,它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便展现出一种广阔的前景。传统会计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具有适应性和协调性。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信息时代的会计模型,这是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国家信息化,企业是基础。没有企业信息化,根本谈不上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所以企业信息化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企业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来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减轻人们的劳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2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都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但两者的内涵决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如下:
2.1 历史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剧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所以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此外,知识经济的产生,使企业由原来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着知识密集型发展,谁拥有高新科学技术谁就拥有财富。
2.2 目标和技术手段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基础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与此同时,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所产生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2.3 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会计程序是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就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的,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2.4 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网络,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2.5 系统层次和理论基础不同
从系统层次来看,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从理论基础来看,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环境,是与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原材料;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它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并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了重新设计,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速度最快、服务最优的要求。
3 实现会计信息化应注意的问题
知识经济的产生,给会计带来巨大影响,影响到了会计系统的硬件、会计系统的软件和会计信息的内容三个方面。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未来的财务报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
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的主要产出,它所提供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与传统会计的系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传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手工会计系统,具有只读寄存的技术特性,从而决定其生成信息属性的单一性。尽管已普遍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系统,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手工会计系统属性的单一性。因此,在过去的近百年中,财务报表体系虽几经变革,但仍然是在原基础上的完善和改进。如果我们根据电子计算机具有随机寄存的特性来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将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性。
3.2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由会计信息不同用途所决定的。用于传统财富分配的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则要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同时提供可靠与相关的信息,以满足分配和决策两种不同用途的信息需要,构成了会计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会计系统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财富分配用途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讲,只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样试图用单一属性的会计信息来实现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的要求,无疑是不可行的。因此,应利用上面提到的多元报表体系,来揭示和解决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从重视可靠性转向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3.3 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
传统会计系统是基于会计信息、财富分配用途,会计主体的确立是系统建立的前提。与此同时,工业时代的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垂直控制也为这一前提提供了所必须的外部环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垂直机构正在发生网络化的改变,这使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合理性。因此,在信息时代如何恰当地提供主体及关联方信息,从重视主体信息到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代表着未来会计的一个发展方向。
3.4 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对有形资源的占有及使用是工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也必须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来展开。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条件开始转向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争夺,有形资源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地位日趋下降。在这种趋势下,促使新的会计系统的建立必须从重视有形资源,转向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げ慰嘉南:
[1] 葛家澍.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2)
[2] 树友林.会计信息化环境与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J]. 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9)
[3] 邝才忠.当代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国际化现状比较分析[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3)
[4] 张玉华.21世纪我国会计软件的六大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4)
[5] 梁平.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化的启示[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5)
4.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四
作者:吴诚
[摘 要]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经济日益呈现一体化趋势,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会。Internet本身所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首先将会改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而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如果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模式,将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企业在会计核算等方面必须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 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核算
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下,中国互联网得到了全面、持续、快速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3.84亿,比1997年增长了618倍,年均增长3 19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电子商务发展尤其引人关注。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正在从网上信息发布、采购、销售等基础性应用向上下游企业间网上设计、制造、计划、管理等全方位协同方向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普遍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如果说现在企业还不懂如何正确地、高效地使用互联网,那么企业将无法在当前这个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然而财务部门作为公司的保密级部门,受到很多制约,很少将资源共享,很少联网使用,因此互联网在会计这一领域的发展依然十分缓慢。据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 20%。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以工资、账务、报表子系统为主,以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单位的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了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账。在Internet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也必将全面融入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展望,国际化的现代财务软件使得跨地区、跨国界的财务核算、审计、管理和贸易成为可能,真正实现移动办公。如果我国的企业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会计工作的电算化、网络化,那么企业的管理将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一、传统会计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新的需求/
5中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形式与企业管理模式在过去20年来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传统会计核算形式下的会计工作只是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使得当今一般大中型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量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在会计循环的过程中会因诸多原因,如异地传送的时间差,人为记账、转账、做账的错误等因素而产生的误差或错误,不利于企业的管理。
具体说来,对一个现代化企业而言,使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式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风险:①会计部门的工作量过大,不利于会计工作。②不能指引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③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移动办公。④无法实现管理会计梦想。会计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分析,主要应该是成本管理会计。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形式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数据不能及时得到。企业无法对资金、物资进行有效的管理,无法进行有效的预算和决策,企业的经济活动顾此失彼。⑤体系封闭,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体系封闭,无法支持电子商务应用,无法实现电子商务与财务系统的紧密融合。在电子商务应用已日益发展的今天,使用传统的财务软件将使企业丧失很多的竞争机会。
二、会计信息系统将产生革命性变化
中国经济正全面融入世界经济,WTO为中国企业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全球化的竞争。面对国外广大优秀企业的冲击,我国企业为了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实现管理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其他经济信息,以便其使用者据以做出明智判断和决策的系统,将发生以下深刻的变化。
1.会计功能扩大化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控制和监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导致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第一,互联网促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仅是管理者、投资者、政府部门,还有与企业相关的外部人员,如会计信息系统技术提供方、网络运营服务商等。第二,货币仍然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计量单位,但其地位将被弱化。以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是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但在互联网时代,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作为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
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第三,互联网使会计核算流程需要改进。由于传统会计核算的一些操作流程无法及时提供在互联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经营和投资者需要的信息,因此必须探索新的模式来弥补传统会计核算流程过于复杂的先天不足。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会计内涵和外延的影响,将使会计的功能趋于扩大化。
2.原始会计数据搜集分散化,数据处理和财务管理集中化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中,各种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均是在财务部门或财务部门的指导下统一填写、统一审核、统一入账。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各种原始凭证将从书面形式变成电子数据,原始凭证的传递将从手工的或磁盘的方式变成网络的方式,财务信息系统不再需要集中在财务部门搜集原始凭证,而完全可以分散在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企业员工、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企业下属分支机构等。通过互联网直接采集原始数据,节省了原始数据搜集的成本和时间,提高了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原始数据能够快速和准确地搜集,促使了财务管理及数据处理集中化的实现。互联网的使用可以使每个分支机构变成一个报账单位,而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报表的生成工作完全可以集中在集团总部进行,不仅实现了数据处理的集中化,降低了会计数据处理成本,而且完全可以集中管理所有的资金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
3.财务信息的搜集处理使用动态化、实时化
互联网环境下各种财务信息的搜集是实时的,无论是企业外部的数据(如发票、订单),还是企业内部的数据(例如入库单、耗电量),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主动及时送到财务信息系统中(或由财务信息系统实时检测)处理。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中,原始凭证变成记账凭证以及记账凭证登记入账将有人工延时。但在互联网条件下,原始数据变成记账凭证是实时的,记账是实时的,这就保证了财务信息可以动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日清月结已变成了“随清月结”。财务信息搜集处理的动态化、实时化,使得财务信息的发布和使用能够动态化、实时化。互联财务软件可以实时将账簿报表发送到企业的主页上或送到有关管理决策部门。
4.财务信息无纸化
互联网络的发展将促使财务信息不断地走向无纸化。首先是数据输入的无纸
化。无纸化输入将会大大地节省成本,降低差错。其次是处理过程的无纸化。处理过程的无纸化程度是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的标志。再次是财务信息输出的无纸化。手工会计系统中,存储账表的是纸介质,互联财务软件中存储账表的越来越趋向于网页方式和以网页为主体的多媒体方式,财务数据将变成网页数据。克服了传统财务数据只能线性查询使用的缺点,财务数据具有信息超级链接特性的网络结构,不仅方便易用,而且更具个性化。
5.结算支付电子化
电子商务、网上采购的基本前提是网上支付电子化,即不需要支票,不需要汇票,不需要现金等纸张票据,直接将采购应付款项从企业账号或个人信用卡支付给对方的一种结算支付方式。1999年8月30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国内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参加的共建“金融认证中心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我国网上结算安全认证已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互联财务软件网上结算支付功能的实现指日可待。结算支付的电子化,预示着支票、现金、汇票等将逐步退出资金流通领域。也预示着企业间的结算将会进入高速度、高质量和低成本的时代。
6.财务、业务协同化
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财务软件从部门级应用向企业级应用发展,也使得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相互连 接,彼此共享,从而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协同。
7.决策支持群体化
决策支持群体化是指互联财务软件将使由分布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各有关人员,通过互联网的互动功能,同时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决策。古语云“众人之智可以测天”,互联网提供的环境支持将使企业决策发挥“众人之智”。
8.财务人员工作方式网络化
没有电脑的时代,财务工作方式是手工财务;21世纪,财务工作将采用一个全新的工作方式:互联财务。互联财务将彻底改变旧的空间、时间、效率等观念。在空间上,互联财务不仅仅关注企业内部,将越来越关注企业的外部。在时间上,互联财务不仅仅关注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现在的财务状况,而是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对未来的预测。在效率上,互联财务不仅仅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为目标,而是以提高财务信息效用为目标。
9.财务部门扁平化
手工财务条件下,财务部门按财务核算职能设定不同岗位,例如:出纳岗、材料岗、成本岗、总账岗、报表岗等。互联财务软件条件下,财务的职能扩大,同时财务部门内部人员的分工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一些岗位如总账岗位、报表岗位等将被取消,原始数据搜集、审核和传输等岗位将会得到强化。对于财务业务协同工作做得比较完全的单位,可以取消原有的成本二级核算、材料二级核算等核算组织方式,变成一级核算,促使财务组织结构扁平化。
10.财务工具Web化
手工财务的工具是纸、笔和算盘。互联财务软件的工具可以概括为Web,互联网可将计算负载均衡于各个服务器上,因此,客户机可以是瘦型的,甚至可以是便携式的。互联财务工具的Web化,一方面使财务核算和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企业财务带来了巨大生机,另一方面由于其跨平台运行特性和瘦型客户机特性,不会给企业带来过高的信息技术投资成本。高效用低成本正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
综合上述10个方面的变革,不难发现,互联网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企业财务将会在互联经济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主要参考文献
5.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五
一、法务产生的必要性
法务会计是会计学和法学相结合的一间新型的边缘性学科。只是被部分国家所接受。它强调秩序的规范,不但要建立、健全各种保障体系,而且更主要的是关注己经颁布实施的各种法律制度的规范状况和执行力度,并对这种执行结果进行归类量化,认真确认;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加以检验,判断定性,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处理,以保障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良性竞争;监督权利人在获得合法财产权益和既定利益的同时,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各种义务。产生法务会计有其必然性。
(一)单纯会计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使得现代会计控制力度不足。
虽然,现代会计和实务的不断和完善大大提高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现代工具的不断创新,当代的经济现象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同时也使得有关部l门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日趋复杂。为了应付这一社会特征的需要,近几年,世界各国不仅强化了对经济活动监管的力度,同时也颁布了成倍于前几年的会计规范,力求便会计语言尽可能正确反映复杂的经济现象,以便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不仅能通过会计语言对经济现象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且,还可以通过会计这一信息系统来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然而,不管各国政府作了多大的努力,面对经济过程的复杂化与多元化,使得具有控制与反映作用的会计日渐乏力。比如,某国有破产清算时,共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得为若干万元。而这项资产转让所得的处理则涉及到《企业破产法》、《民法通则》、《税法》、《合同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不是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本身所解决的。因此,现代会计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法制化的要求,不但要求会计能随时解决计量和核算等常规,还应能有效地解决破产企业财产清算、保险理赔、海损事故损失分割、税收理算、侵占公司财产等特殊问题。
(二)会计量化标准的不严格和证明力度的乏力。
法律对经济行为规范执行情况,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和会计证据来具体量化和证明。任何一类法律对经济行为和财产权利的规定是否得到了贯彻执行,不能由该法律自己来证明。比如《公司法》明确规定了成立各类公司的法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要证明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达到国家的法定标准,只有靠会计信息和会计的证据。由于会计基本原则和与法律规定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实践中会计工作与法律执行的偏差。如在流转税和所得税时,会计核算与税法规定之间产生的差异的调整,已是广大会计工作者普遍接受的事实。但是随着经济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新型经济业务的不断产生,隐形经济业务的不断增加,会计理论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多,单凭会计知识或法律知识都不能完整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A公司与B公司之间原不存在任何的经济关系,A公司聘用的经理利用职权将A公司的货币资金投人B公司作为B公司的注册资本,经中介组织出具验资报告后又将读部分资金转回A公司。这件事情的纠纷给A公司是否造成损失?A公司经理人是否就此事非法获利?恐怕简单地从会计或法律的角度难以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如果利用会计证明与法律制度的有机结合,深层分析,答案就一目了然。
(三)现代审计功能的弱化。
现代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加重了企业破产的因素,这些破产因素包括舞弊和企业自身经营决策的失误。当然,也包括了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作为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他们总是期望注册会计师能在企业破产之前,将可能发生风险的信息,提前告知报表的使用者,但注册会计师却认为,他们一般只能对前期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他们只对不遵循公认审计准则而产生的审计失败而承担责任,难于完全满足公众的要求,因此社会公众的期望与注册会计师职责的差距日益拉大。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种更为独特的调查方式,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来予以解释。
(四)法律实践的要求。
自从有了财产物资的分割和经济利益的确认,便产生了法务会计的实践运用。只是当时由于受到立法体系完整性和财产利益关系的相对单一性的限制,法务会计并末被人们所认识,只有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海上航运业和保险业的发展之后,海损事故损失理算和保险理赔接受的产生,才将会计与法律相结合的业务推到了会计实务的主要地位。其后,各国依靠税收确保国家财产收入的重心日益确定,个人利用职权侵占公共财产等非法行为急剧增多,最终便税收理算会计、司法会计等法务会计实践越来越被会计界和法学界所接受并倍受重视。现在,通过法律来调节经济活动中的所有行为,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特征。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各种企业单位,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公司法》、《合伙法》《票据法》、《证券法》等的出台和实施,经济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票据继承和欺诈行为对非货币化经济业务核算带来的各种问题,更促使大部分会计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认识到,必须有既精通会计又熟知相关法律规定的专门人才,才能确定与胜任那些日益增多的特殊的经济业务。
二、法务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可见,法务会计是全面吸收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法学理论特别是证据学的基本理论,也吸收审计学中部分审计的技术方法和统计学中的某些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间新型学科。法务会计与诸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它不是某个“单一会计”,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会计,它是某一领域的业务,它主要存在于三大领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审计部广,其主要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国法制体制的完善程度和各种法规对经济或财产问题规定的详细程度,从目前我国法律实践来看,包括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税收理算会计、社会福利保障会计、物价利得会计等。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工和完善,本质上也是法制经济的完善,对会计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一)对财务信息的确认、解释更为准确有效。
法务的产生和运用,充实了会计。根据的特殊规定,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在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法定经济标准、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和报告结果进行、检验、、认定,并为法庭提供证据。它远远超出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且对财务的确认与解释更为准确、清晰。当某一团体对某一事项产生抱怨、质辩、谣言、疑问时,法务会计能很快地确认出财务事项的要害所在,并根据经验与所掌握法学和会计学的理论,作出相关的认定,向冲突的双方解释。这种冲突的双方包括一般民众与管理阶层。例如,当涉及到某一国外司法诉讼时,法务会计人员会用通俗的语言对相关的财务问题予以解释。这种解释也正是法务会计的职责。当财务问题得到确认之后,法务会计就须对该问题进行调查,以取得相关的证据来说明上述与质疑、谣言相关的财务事项。当然,在调查取证时,不仅要证实这些事项的存在,还要精通复杂的公认会计准则,报表披露规则,内部控制原理及与公司管理有关的人的行为要素。
(二)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务会计作为一间新型的复合型边缘学科,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新世纪的要求,高等要培养大批的符合需要的法务会计人员。法务会计学科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精通会计,熟悉相关法律。
法务会计是运用会计专业知识来解决法律问题,所以,首先要求从业者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地位、不同时期的会计实践的变化情况应了如指掌,否则将会无从下手。其次是对经济行为或财产权益规定机关的部门或行业性法律较为熟悉,否则会因法律知识的欠缺而使从业者所提供的报告与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缺乏紧密相关性。法务会计所应熟悉的常规法律知识极为广泛,因此一位法务会计的`从业者,首先应是一位法学者。
2、高尚的职业道德。
保密、自律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法务会计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会涉及到不同单位或者相关的商业秘密或执法秘密,所以从业者对委托人负责,只能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报告给委托人,在法律规定的保密期内,不能私自将涉及的相关,有意或无意泄露给与委托人无关的单位和个人,更不得未经允许私自保留与报告相关的证明材料。
3、独立敬业的精神。
这也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独立与保密是密切相关的,为了保密的需要,从业者不能与他人商讨、磋商正在委托解决的具体问题,也不能与解决同问题的其他执业者商讨同一问题,以免从业者之间相互因资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格感染力的而影响他人证明结果的客观性和独立公允性。
(三)为解决复杂、特殊的经济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在法制建设过程中,曾碰到了许多与会计相关的法律问题,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无法完美地解决。比如,上海浦东的一位投资者向法院提出诉讼,就红光实业公司的虚假财务报表,要求认定责任。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不能确定投资者的经济损失,故法院不得不以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而将此案驳回。再比如在琼民源的舞弊案中,尽管对相关的责任人已作出了刑事以及行政处罚,但在民事诉讼中如何来确定有关人员的过失责任,也缺乏相关的依据。法务会计的出现,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使问题圆满地解决,并为解决问题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四)强化了会计的控制职能。
6.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六
一、发展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发展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正面影响包括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靠性四方面。发展会计技术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不同企业通过相关会计政策的采取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与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可比, 以相关会计处理方法为手段, 来确保会计核算指标的相互可比性。利用相关会计技术使企业按照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要求来提供合适的会计信息, 帮助投资者等来全面评价和分析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会计技术由传统的单式簿记转变到复式簿记, 对于企业管理的预测与反馈价值有着极大的提高作用。会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利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能够以信息数据的形式将手工财务报告输出, 增强报表的简洁性, 可以让使用者更加清楚会计报告内容, 便于使用者全面理解与正确使用。发展会计技术, 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复式记账的方式要求每项会计业务都要在两个以上的账户中重复登记, 便于账户记录结果的试算平衡,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输入各项会计信息, 能够有效确保大量信息数据输入的精确无误性, 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2、负面影响
任何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有着双面影响作用, 发展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诸多的正面影响, 但是它同样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会计技术的应用以计算机系统为依托, 这就为会计技术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容易导致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泄露。现代网络技术在应用中滋生了许多网络病毒, 很多专门以盗取企业资料为生的黑客群体直接威胁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安全, 她们通过恶意系统的构建来破坏企业信息数据, 导致企业会计系统瘫痪, 将会严重损害到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它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处理各种系统程序, 如果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素养, 在处理繁多的程序时, 很容易出现漏洞而为会计信息质量带来安全隐患。另外, 计算机系统自身存在一定的瘫痪问题, 很容易发生数据丢失或程序被破坏的现象。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 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会计信息档案的安全保密性问题。在发展会计技术时, 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会计技术中的负面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使之更好地为会计事业服务。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发展会计技术, 应当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包括宏观管理制度与内部管理制度。宏观管理制度包括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电算化网络管理制度以及网络犯罪法规等制度, 国家通过建立健全会计法律制度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会计技术的操作与管理制度、安全保密与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2、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在企业中发展会计技术, 必须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 会计人员应当自觉地转变传统的会计知识结构, 适应计算机网络会计。在汇总各类会计信息时, 合理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数据库来编制各项财务报告, 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系统, 善于解析和拓展系统, 为企业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具有职业敏感性, 他们更容易感知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企业要鼓励会计人员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活动中, 组织会计人员相互交流与讨论, 为财会人员安排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等必修课, 使之熟练掌握必要的财会知识。会计人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责任心和系统应用的安全意识, 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对于发展会计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内部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系统管理与维护、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控制以及计算机病毒预防等制度的建立, 来确保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健康运行。在发展会计技术时, 企业要对各个层次采取安全控制措施, 通过综合安全体系的建立来增强企业安全管理。企业可以采取建立网络防火墙、添加加密技术等的方式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此外, 企业还要安排相关人员来定期检查计算机硬件设施, 发现计算机硬件存在的安全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来维修处理。企业要做好会计信息的备份工作,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而造成重要会计信息的丢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发展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会计技术在不断发展中得以完善, 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技术发展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使之更好地体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等,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各个企业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企业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主体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会计技术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音响对于丰富会计理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发展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技术,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底松茂.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报告影响分析[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1) :117-119.
[2]李建华.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企业研究, 2007 (09) :123-125.
[3]王惊雷.信息技术对财会工作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9 (07) :211-213.
7.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七
关键词:企业合并;购买法;权益结合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76-02
为了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企业合并一直做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被市场反复运用,企业合并是企业发展,做强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手段,横向联合,纵向整合能产生规模效益,降低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合并已经成为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对企业合并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因此也一直是国内外最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将就对企业进行企业合并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探讨。
一、企业合并中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
目前,企业合并在会计上的处理,有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和新起点法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中,购买法最为流行且争议少,权益结合法在某些国家被使用但争议较大,新起点法在实务中几乎没有被使用过。以下将分别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进行介绍。
(一)购买法
购买法是指将并购企业取得被购企业的净资产这一行为视为一项购买行为,如同购买机器设备,存货一样。要求按公允价值反映被购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并将公允价值体现在购买企业的账户和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所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购买成本的差额表现为购买企业购买时所发生的商誉或者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统一使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而不论企业合并是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或者控股合并。可以看到采用购买法的前提假设就是企业合并性质是购买。无论支付的是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还是发行的股票都只是支付的手段不同,不影响对获得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该法从购买方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合并交易,所不同的只是购买对象。其特点为,购买方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定为商誉;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于发生时计入合并成本。其中,债券及权益性证券的发行费用应当计入成本和冲减所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溢价收入,权益性证券发行无溢价收入或溢价收入不足以冲减的部分,冲减留存收益;购买企业的利润仅包括当年本身实现的利润及合并(购买)日后被购买方所实现的利润。
(二)权益结合法
权益结合法是将企业合并视为参与合并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结合,在企业合并日就视同这些企业在以前就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参与合并的企业各自的会计报表均保持原来的账面价值。新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类似于权益结合法。可以看到权益结合法是假设企业合并的性质为股权联合,为进行所有者权益的联合,相互独立的企业的股东得通过股权的交换,是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之间的权益结合。由于股权联合的特征之一就是没有资产的流入或流出,所以权益结合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在企业合并交易中,采用股权支付,而不出现现金或其他资产等的给付方式(换股合并中附加的极少量的现金给付不改变合并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之下,参与合并的所有股东的利益保持不变,在合并后存续的公司中还保留了和其股权相对应的风险和报酬并使所有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各个股东集团的权益不变,仅对企业股权结构进行了调整。从企业的角度看,没有任何有实质影响的经济事件发生。
二、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给企业合并带来的经济后果
当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必须将它们用经济语言反映出来,而不同的展现方法,将带来不同的结果,两种不同性质的会计处理,使企业合并的结果迥然不同,出现了对企业价值的差别性影响,带来了不同的经济后果。具体表现在:
1.合并后对股东的影响不同;在合并中股东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益是否受到损害,哪一种方法能达到利益最大化。采用权益结合法还是购买法,在同样一项企业合并案例中,究竟哪一种方法使得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最大。购买法下,被并方合并前的留存收益不纳入合并报表。当企业的合并成本大于应享有被合并企业公允价值中应享有的份额时,确认商誉。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于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权益结合法下,被合并方前期利润中由合并方享有份额的权益,通过资本公积转入留存收益。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时是按照应享有被合并方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确定,无确定商誉的问题。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于发生时计入合并成本。
2.产生对纳税的不同影响。从处理过程中可看到企业合并中采用购买法会起到节税的作用。购买法不将应享有权益转入留存收益,较之权益结合法减少留存收益,也在无形中增大了未来税前利润补亏而节税的作用。合并成本中直接费用的增加,商誉的确认,使相应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增加,这也带来减轻税负的作用。相反的,权益结合法则不具有上述节税作用。
3.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影响。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方面,购买法提供了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有利于投资者结合现时经济环境把握合并企业的现时财务状况,合理的预计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等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来看,由于权益结合法按历史成本计量合并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因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高;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来看,由于购买法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得各合并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在现时经济环境中具有横向可比性。不过,若从合并各方来讲,由于在合并时采用公允价值对所有资产和负债进行了重新计量,而合并前的会计信息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反映的,从而导致了合并各方合并后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相反的,权益结合法由于合并后企业账面资产和负债均采用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所以它不存在合并后会计信息不可比的问题。
4.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影响。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相比较,在编制企业合并会计报表时,虽然购买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权益法使被合并企业全年损益都并入合并企业的年度利润表,此时合并企业合并当年的利润大于采用购买法合并企业的当年利润,因此权益结合法合并企业当年每股收益要高于购买法合并企业当年每股收益,但权益结合法合并企业现金流量与购买法合并企业现金流量相比并无多大的差异,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会把资源配置到那些会计收益增高,每股收益较高的企业,因而使用权益结合法的企业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居于有利地位。但是,这样配置的经济资源是无效率的。在这种无效率的资源配置使部分企业受益的同时,又把额外的成本强加给了其他企业,抢占了其他企业所需的更有效率的经济资源。这样,不但对其他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我国现状
如前文所述,较之购买法来说权益结合法存在很多不足,国际上也已放弃权益法的使用,但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我国现阶段实际环境状况来看,采用该方法却也有合理之处,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也体现了权益结合法的应用,但应就其存在问题必须进一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权益结合法加以限制。第一,由于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判断难免要依赖于主观因素,为了减少人为操纵的空间,对权益结合法的应用予以限制,确定一些具体的数量标准限制条件;第二,由于被并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通过资产的出售就可以立即转化为利润,权益结合法的使用会给企业留下利润操纵的空间,严格限定股权结合法下合并后被并企业的资产出售;第三,加强完善企业合并信息披露体系,以形成对权益结合法使用的有效规范和约束;第四,加速设立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配套法规。仅有会计准则规范显然是不够的,在很多方面还必须依靠相关经济法规的支持;第五,必须更好地发挥相关监管部门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会计方法不会被滥用。
[1]黄世忠,陈箭深,张家至等.企业合并会计的经济后果分析.会计
研究,2004.8
[2]范晓军,刘学华,冯亚琳.对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再认识.财
会月刊(会计),2006.5
(3)王小荣,刘丽娟.不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经济后果.财会月刊(综合)2008.1
黄应运,男,现供职于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财务处。
8.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八
摘要:会计信息化是利用财务管理软件来完成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等。它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减轻劳务工作量。现在会计逐步电算化了,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企业用的手工做帐。真正的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的80%工作在财务软件中完成。比手工做帐的速度快、准确率高、字体也好看,主要是效率高。而预算算会计本身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却因其在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成为会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因此分析信息化变革的优势并分析新模式可能会给预算会计带来影响。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 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形成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报帐、记帐、算帐、查帐以及部分需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它的使用,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编制报表简单、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核算手段和财务管理决策的现代化使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会计信息更准确、更及时,提高了会计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实现其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
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方向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财政部根据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和《中央金库条例》提出了建立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设想,并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制发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从此,我国第一套适应国家财政经济需要的、崭新的、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了。
1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从1951年起,财政部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到1965年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型的预算会计制度。它是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以单位预算会计为补充,以会计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的有别于企业会计的独立的会计体系。
为适应财政体制和财务改革的要求,财政部于1983年和1988年,两次修改预算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事业行政单位会计为补充的、以制度形式确定的独立会计系统。
由于预算会计制度存在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财政部于1997年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预算会计制度[1]。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从组织体系到制度模式,从核算基础理论到会计各项的具体处理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财政管理方式、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对预算会计的要求。它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主要是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预算会计制度。
1.预算会计组织管理体系。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是按组织结构类型构建的,与国家预算体系相适应。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参与总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税收征解会计、基本建设拨款会计等,它们共同参与国家预算收支执行工作,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形成了遍及全国的会计核算网络。
2.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规范性制度,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构成了约束预算会计执行的全国统一的制度体系,是预算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
3.预算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对预算会计的概念、适用范围、职能、核算对象、管理方法、会计模式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预算会计的科目、凭证、账簿、报表等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
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财政部先后发布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及其补充规定,《〈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补充规定》和《关于中央单位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中有关账务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年终结余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地方财政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年终预算结余资金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等制度[2],在财政支出支付核算、非税收入收缴、年终结余资金等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
(三)我国预算制度现状
1.资产管理混乱。以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是由财政供给,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特别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如社会公益性单位)的资金来源已呈现多元化。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的账户分类,导致资产性质不明,管理混乱。
2.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难以区分。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无论是事业支出还是经营支出,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核算和列报,明显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3.会计报表存在不足。预算会计规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这种报表结构沿袭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的资金平衡表格式,不仅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而且与收支表的关系显得重复累赘。同时,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特别是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的事业单位,其收支表中的收支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出资者及管理部门无法了解单位的可支用现金额。
4.经验主义盛行。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相对简单,运转环节少,所以对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不高,有些单位一味认为只要经验丰富诚实可靠的人就可以胜任了。
5.缺乏约束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存在严重的“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是事业单位强调上下级行政关系和不核算经济效益。
二、会计信息化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法。在手工条件下,会计人员每天从事着记账、算账、对账、出报表等简单重复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本来会计人员直接接触会计数据信息,本应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来财务部门应及时反映各种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但因受人的精力与手工运算速度的限制,许多财务数据却不能及时处理和生成,造成会计工作严重滞后的局面;从而造成会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的现状。财务部门不能发挥参谋作用,会计工作效率不高,会计信息滞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使会计人员的地位大受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开展,将在这方面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根本性的改善。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输入一张会计凭
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3]。对于编制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计算等非常复杂和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电算化系统毫不畏惧,它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由计算机不厌其烦地计算,及时抽取数据,随时输出报表,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变得简单、迅速,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利用计算机可以采用手工条件下不愿采用甚至无法采用的复杂、精确的计算方法,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2、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传统的会计工作就是记帐、算帐、报帐,会计人员局限在一般的会计核算中,思想受到束缚,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会计信息分析等,并针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给领导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建议,帮助其正确地进行决策。会计电算化推行以后,会计人员可以腾出一些时间来参与经营管理,当好领导的参谋。同时,对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会计信息化对决策和公司内部结构的影响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从而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有用,能够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这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属性,包括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等,使会计信息向多种量度发展。传统会计方式下,反映会计信息主要靠会计报表和年终的财务决算,时效性较差,其他会计信息的取得则更为不易,因而难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而在电算化环境下,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各单位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查询,领导也可以直接从网上查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在电算化环境下,随着处理数据量的增加,单位信息成本将越来越低,效益更大。
1、改变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职能。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而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管理知识等,因此,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2、将改革会计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方
法已不适应会计电算化的需要。在传统的会计方式下,由于其数据处理工具主要是算盘或计算器,大部分工作用手工来完成,因此,其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是放在对人的控制上。如通过定期会计检查来监督和考核会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这些制度和方法对保证会计工作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远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内部控制的需要[4]。会计电算化后,手工条件下对账簿记录错误的划线更正法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权限、修改标志、凭证冲销等方法,对于经过审核、记账、甚至结账后发现的错误记录,还可以利用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反过账取消审核等功能进行修正,这在手工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而手工内部控制制度则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更正,这一部分将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例如,账、钱、物三分管的原则不变,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原则不变,但平行登记的原则会有所转变,记账、结账则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
3、会计本质将重新定位。综观会计的发展史,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和对会计本质的揭示,始终将会计定位于服务的工具,将会计工作定位于纯粹的服务性的工作,是处于被动状态的行为,这在信息处理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代科技为会计革命准确备了足够的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则是不可原谅的,随着会计电算化普及应用,会计作为控制系钳体质将日益显现出来,会计信息将从幕后走向前台,因为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4、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的两个主要分支一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能更有效地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将会改变目前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体系以及报表陈报方式。现行的会计理论不仅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而且将财务报告也相应的分为对外财务报告与对内财务报告。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必须遵循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而为内部目的使用的财务报告的编报原则与各式视管理人员的需要决定,并无固定格式。由于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发生变化,财务报告的陈报方式也将有所改变。
5、提高会计核算的正确性、有效防止造假作弊现象。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计算精度高,只要按程序正确输入数据,很少引起错误。而在手工方式下,由于重复登记工作较多,难免发生各种差错。使用电子计算机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符合国家规定的会计软件,都具有可靠性、安全性、保密性。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工作性质设置相应权限,增设密码,互相牵制。财务人员只能使用,不能篡改程序,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真实、准确、安全、可靠。
6、将建立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结合的财务报告制度。传统的会计是按月、年 [4]
编制的定期报告,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甚至今后几年的业绩。但在以竞争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不断加速,经营活动的不稳定性日益显著,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时仅仅依靠定期报告是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命脉的,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巴林银行在1992年末报告的资产净值为4.5一5亿美元之间,可是谁曾想到,它在1995年2月末却倒闭了,而这时候巴林银行1994的报告尚未完成[5]。因此,建立一套既能够提供定期报告又提供适 7更加重视会计信息分析。在各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能将社会经济活动的细枝末节精确地记录、保存和传播,会计信息的分类、提炼、再加工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不分轻重缓急不断涌现的信息垃圾,而是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的信息精品,只有经过加工整理、分析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带来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
8.修改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由于许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短,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会计数据盘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应及时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不少于两套,分两地存放;按时清理磁盘备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但一些单位对会计数据备份管理未形成制度,随意性大,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数据将无法恢复。针对以上情况,各单位应对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会计电算化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三、会计电算化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方式发生改变,由单一制度控制转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
[5]
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帐务的集中化处理,使会计部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计算机内部控制措施,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例如昔日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昔日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会计电算化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人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由人员和计算机相结合来共同完成。
[6]
(二)控制对象发生改变
控制对象发生改变,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对象、工作情况、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
(三)加大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手工会计系统中,会出现由于会计人员的粗心大意、疲劳或处理环节过多等而产生的无意错误。会计电算化系统后,输入数据正确、计算机程序正确和设备正常运转三者具备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如果上述的任何一方出现差错,就会使处理结果错误。现实中,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因此,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由于控制方法,对象等方面的变化,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为: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综上所述,电算化会计控制的关键,一是研究会计控制的要求,即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点;二是确定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工具及应用程序是否能达到会计控制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发展,会计控制自动化的程度就会越高。可以想象,当全社会都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以后,就可将规范、标准的原始凭证扫描进入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甚至完全可以采用电子数据网络传输,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会计控制功能便将大为增强。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复杂,管理层次多样,会计控制也无法绝对保证企业业务运行、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不出一点差错。会计控制系统存在着人为的、非价值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全过程的“绝对自动化”。而且,由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采用增加了计算机舞弊这一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控制的成本。对于会计控制系统优劣的判断,不能认为其可靠性越高越好,而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使控制成本小于不采用控制手段造成的损失。
[7]
四、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情况和预算会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会计的改革变化,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会是: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将更名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会计包括执行政府总预算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执行政府总预算支出的行政单位会计,他们是总和分的关系。此外,还包括三个部分,即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的金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的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的基建拨款会计。
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如学校、医院、社会团体会计等,其中又可分为公立[8](官办)非营利部门会计、民办(官助)非营利部门会计和私立(民办)非营利部门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是政府会计主体加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
(二)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
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模式。这里所说的基金是指按特定目的或业务而分别设立,并构成分立的会计主体,用于核算与报告分属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额及其变动。而基金会计是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体制或模式。它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每种基金均有其特定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结余,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基金会计是现代政府会计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 的一大标志。如在公立高校和科研单位中,基建会计是独立核算的;某些科研学术基金也是作为会计主体而单独核算的(如吴玉章基金、孙冶方基金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办法,逐步实行基金制”[9]。《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科研工作,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也引用了基金概念。如专用基金、固定基金、事业基金等,这为我国实行基金会计奠定了基础。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大多已实行基金会计体制。所以,为了和国际趋同与交流,笔者提出“在我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会计模式”,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
(三)预算会计实务规范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行的预算会计采用“一则三制”,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不难看出,这里的会计准则并不处于对三种制度的统驭地位,仅仅是对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因此,为满足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需要,根据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具体情况,逐步构建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未来的预算会计规范形式是实行会计准则,即涵盖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
(四)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结账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在政府会计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国有资产收益、财政预算已安排而尚未拨付的支出、应拨入拨出上解下划等结算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当年年末列收列支[10];依靠国家财政补助并有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收支相抵,经济自主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余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如政府总预算会计的一般项目和某些特殊项目(如已确定的税收收入)实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原则上实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参考文献:
[1]赵玉民,《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林业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10期;
[2]湖州市财政局课题组,《加强我市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浙江财税与会
计》,2003年第2期;
[3]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
[4]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财会研究》,2001年第10期
[5]高一斌.《我国〈会计法〉的制定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5:(8).[6]陈留平.《对〈会计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5:(12).[7]张敦力.《论我国〈会计法〉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
[8]《经济法学》(第二版):潘静成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9]赵玉民,《林业财务与会计》,《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2002年第10期;
9.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九
一是差错的发现时间,可以分为日后期间(年度资产负债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差错和当期(当年年度内日后期间之外的其他时间)发现的差错。
二是差错的所属期间,可以分为属于当年的差错和属于以前年度的差错。
三是重要性,可以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即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的差错,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10%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标准一决定了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发现了会计差错立即进行更正处理。
标准二、三则决定了应更正哪一会计期间的相关科目。 依据上述3个标准,可以形成7种具体的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有同有异。
(1)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应当立即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当年度的会计报表尚未编制,无论会计差错是否重大,均可直接调整当期有关出错科目。
例如,12月,发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10000元,则发现时应做如下分录,并调整相关项目:
借:管理费用 1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
(2)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也是直接调整当期相关项目。对于该类会计差错尽管与以前年度相关,但根据重要性原则,可直接调整发现当年的相关科目,而不必调整发现当年的期初数,所以处理方法同(l)。
10.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十
CPA考试,被认为是会计水平最高的考试,当然,也是难度最大的考试。如何能够顺利通过考试,除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外,正确的指导思想、清晰的思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国家组织的会计考试,从多年的走势和命题规律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新内容”是绝对重点。国家发布的新制度、新准则,其内容得以快速贯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试。第二,传统的重点章节是“雷打不动”的重点。比如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财务报告等。第三,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也就是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
一、新旧教材体系的变化
200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共计28章,2006年的教材是24章。2007年的教材净增加了7章,分别是:第三章金融资产、第八章投资性房地产、第十章资产减值、第十七章政府补助、第十九章股份支付、第二十七章每股收益和第二十八章金融工具列报。同时,将2006年教材中的3章内容合并或删减掉,分别是:2006年的第二十四章中期财务报告并入2007年的第十四章财务报告中、2006年的第二十一章商品期货业务和第二十三章分部报告删减掉。
二、对新增章节内容的重点分析
新增加的这7章内容,一定是今年考试的“重中之重”。
(一)金融资产
本章内容是对原来货币资金一章和投资一章的部分内容变换了视角,进行重新定义并阐述,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把金融资产分为四类。这四类的划分是基于客观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把金融资产划分为哪一类,并不完全取决于该金融资产的自身属性,而是取决于企业管理的需要。这一特点必须明确,并且,在学习和考试中,一定要弄清楚某项金融资产已划定为哪一类(因为这是主观划定的)。同样的资产,划定的类别不同,其核算也完全不同,这是金融资产一章要时刻牢记的重要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对四类金融资产如何具体核算的问题,应该说相对比较轻松。
(二)投资性房地产
本章内容无论从定义还是核算都是全新的。在学习本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第一,要十分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特征和范围;第二,要掌握投资性房地产单独核算的要求和方法,特别注意要与自用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区别开来;第三,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不仅有大家熟悉的成本模式,还有公允价值模式以及不同模式变更的相关规定。
(三)资产减值
从资产减值本身来看,本章不属于新内容。按照谨慎性原则要求,资产减值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核算早就存在了。但是,新会计准则发布后,资产减值的外延扩大了,已经不再局限于“八项计提”;同时,资产减值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减值的测试以及资产可回收额的计量等都发生的很大变化。
首先,要明确本章所列示的资产减值只是资产减值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由于资产减值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许多资产减值都在各自准则中做出了相应规定,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要明确本章所涉及的通常属于企业的非流动资产的减值,具体包括7项资产。之所以把这些资产放在一起,主要是因为这些资产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资产减值测试、资产可回收额的计量、资产减值的具体核算以及资产减值额是否可以转回等方面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规定。
再次,注意本章资产减值的核算与其他资产减值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四)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这一章基本是全新的内容。学习本章时,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明确政府补助的含义和特征;第二,明确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及其分类;第三,掌握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有收益法和资本法两种。收益法又有总额法和净额法之分。在账务处理时又有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两种核算。
(五)股份支付
股份支付这一章是全新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生疏的。学习本章必须首先领会制定该准则的目的和精神实质,明确股份支付是企业向职工尤其是高级员工进行激励的重要手段;其次,要熟悉股份支付的四个主要环节以及股份支付工具的主要类型;最后,要掌握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在确认与计量过程中,又分为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的确认与计量和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确认与计量两种情况。
(六)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指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亏损。每股收益也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指标。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还不存在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期权也相对较少,对企业职工实施的股份期权计划,其合法性也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必须对“每股收益”的一般处理原则进行规范。
每股收益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类。在掌握这两项指标时,最重要的是要清楚公式中分子、分母的内涵和外延,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当掌握了分子、分母构成后,再去计算就轻松了。
(七)金融工具列报
以前我国没有一个专门规范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准则,因此,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随意性较大,并且,会计信息披露不足、信息滞后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金融工具列报是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和在附注中披露。学习本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权益工具与金融负债的区分;第二,金融工具的分拆;第三,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相互抵消;第四,金融工具披露。
三、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一)本年新增加的内容,除上述7章外,其他章节的内容也在原来基础上作了较大改动。因此,“新内容”远远不只局限于这7章内容,要全面领会、通盘对照。
(二)克服以往思维惯性。原来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如果与新准则相抵触,要尽快更新与调整。
11.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十一
关键词: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管理与控制
1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1 会计数据的来源发生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积极的影响有:会计数据不必重新录入,减少了会计数据录入错误的机会;会计数据直接从其他系统采集,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会计系统从其他系统实时采集数据进行会计处理,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消极的影响有:从其他系统直接采集的数据,如果数据本身有错误,则该错误可能会带到会计系统;会计人员被动地接受其他系统生成的数据进行会计处理,审核功能被削弱;由于实现了数据的快速传输与数据共享,数据生成部门或客户如果反复更改同一经济业务的数据,则会给会计部门的账务处理带来不便。
1.2 信息流与单证传递相脱节,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形态发生变化。
当企业的信息系统大规模联网时,数据可以跨部门、跨地区传输,且传输的速度极为迅速,而纸质原始凭证却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在需求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有些电子交易甚至没有产生纸质原始凭证。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记账时难以取得数据发生时产生的纸质原始凭证,而只能依赖原始数据管理部门的数据处理凭证,如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凭证或数据汇总凭证等。企业的信息系统越发达,数据的共享性越强。
1.3 会计人员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依赖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系统的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也由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掌握会计核算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这就好比以前由会计人员保管的会计账簿变为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保管,而且由于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熟悉信息技术,所以不能排除他们具有改账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在进行一些特殊的会计处理时,或者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只能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帮助解决。在解决问题时,会计人员有时会提供本人的代码和密码,使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极易掌握会计人员设定代码和密码的规律。如果会计人员事后不及时修改密码,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会计人员的密码进入会计系统。
2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2.1 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实现集成后,业务系统可直接向会计信息系统传输数据,只有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可靠地运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有保障。
信息系统的控制是企业为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控制的对象是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应用系统、数据和有关人员等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信息系统的控制采用系统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由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组成。一般控制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和运行所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确保应用系统得到恰当开发与实施、程序和数据文件完整、信息系统良好运作。一般控制主要有: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数据资源管理控制、安全管理控制、运行管理控制、质量管理控制、信息系统外包的管理控制等。应用控制与具体的应用系统有关,是为确保数据处理完整、正确而实施的控制。应用系统对数据的处理一般都要经过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从这一共性出发可将应用控制分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但是,由于应用控制与具体的应用系统相关,因此在设置应用控制时,还要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结合具体业务设置相应的控制。
2.2 注重对会计信息系统及业务系统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特别是对会计核算有何影响,需要在持续的控制之后,对此做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在评价内部控制时,往往注重对业务处理控制的了解、测试和评价,忽视了对信息系统控制是否有效执行、是否健全的审查,从而导致由于信息系统控制的漏洞而有意无意地改变了信息系统中有关数据,这样就无法保障后续会计处理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不仅要建立信息系统控制,还必须对所建立的各项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特别是要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对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的控制测试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两个方面。控制设计测试是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设计是否合理、适当,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健全性进行测试。可将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描述情况与理想的控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出关键的控制以及控制的强点和弱点。对于控制的弱点,应寻找解救性的控制措施。
控制执行测试是确定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否存在并发挥作用,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由于信息系统控制既包括人工控制,又包括计算机程序控制,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控制测试方法是无法完成该项工作的,还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才能对信息系统控制进行全面测试。
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控制形式,选择相应的控制测试技术。
在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进行测试之后,要对各项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评价。根据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执行测试的结果,通过合理判断,可以确定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在哪些方面控制严格,能够发挥其作用,哪些方面控制不足或存在缺陷。针对识别出的控制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建议,及时改进。在日常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要经常关注会计信息有无异常,要利用各种手段发现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于信息系统控制制度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
2.3 提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操作环节的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实现集成后,成为会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会计信息系统也由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若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不当,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有效运作,甚至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安全。因此,必须提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加强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操作环节的控制。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管理和运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人员都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对于重要岗位,要配备技术过硬、责任心强、道德品质高的人员从事相应的工作。
首先,应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各类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其职责范围内应具有的信息技术技能。上岗前要进行业务技能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和岗位要求安排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考核不合格的不能上岗。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对于会计职业操守方面要有一定要求。
其次,要实行授权操作制度。对于系统升级、系统转换、数据清理等重要操作,必须由企业统一组织进行,具体操作必须得到主管人员的授权,任何人不能擅自操作。再次,要实行操作记录制度。除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日志外,对重要事项的授权人、授权内容、操作人、执行结果等要有书面记录。
最后,还要有检查与责任追究制度。企业的内部审计和定期检查,不仅要审计和检查会计人员的工作,也要审计和检查电子信息处理各个环节的情况,及时发现违规操作,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2.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篇十二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计工作占据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会计信息的处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在会计发展的道路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信息化程度也要跟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高效率的运作模式。本文针对会计信息化发展须要解决的核心实务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影响
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知识等软性资源。而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性工作,最先面临的就是信息化的问题。会计信息化所体现的是会计与信息技术两者的相结合,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就要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地对信息化技术加以应用,使信息化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铺垫。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会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核算,而当应用了会计信息系统时,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使他们转移自己的工作重心,把精力放在其他的工作上,从而使整体的工作效率有显著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也会对会计务实造成积极的影响。会计人员在分析会计信息时,若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通知相关管理人员,说明情况,并在第一时间纠正自己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会计信息化使采集会计数据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会计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企业可以在较大范围的内使用电子化服务和电子交易方式,让业务变为储存信息、信息记录的驱动因素,从而更方便的调动数据,也可以产生出更加个性化的会计信息
二、信息化发展须解决的核心实务问题
(一)信息在传递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会计信息化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失真的风险。虽然无纸化操作可以规避人为原因导致的信息失真,但账簿和电子凭证被随意修改的行为却时有发生,一旦错误没有发现,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可估量的后果。
(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主要有两方面组成: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硬件的安全性。由于网络会计主要是依靠自动数据处理的功能来操作的,对计算机的硬件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一旦出现微小的差错,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把自身暴露在网络这个公开的环境中,一旦有病毒入侵和hacker的恶意攻击,企业的信息就会泄露,给使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
(三)政策法规与平台框架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使全球会计实务的运行操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将自己的缺陷暴露在了互联网上,企业极有可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所以政府应该适时地采取相关措施,制定政合理的法规、政策,并进行贯彻实施;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对网络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进行深入的建设,并搭建起网络平台的框架。
三、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要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就要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广告来宣传《会计法》,从而让财务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会计制度,认识它的重要性,以此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国家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信息保存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政府通过立法使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加强宏观的控制,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的执法,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信息系统的展有更深层次的提高。
(二)提高会计信息化技术、管理水平
第一,加强公司的内部控制,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相关使用规范,提高数据保护的安全性和计算机的使用效率。通过实施用户权限分级和用户授权管理,加强对电脑hacker、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力度,还要将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多级备份。
第二,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可采取防火墙技术来预防病毒的入侵,将非法访问者挡在内部网之外;对会计信息系统则普遍采用数据加密设置,防止数据的破坏和病毒入侵的可能性。
第三,网络权限的设定,在操作系统中建立保护机制来保障信息资料的安全性,要想对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获取,对会计资料进行输出,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变动等都需要进行用户的实名登录,如用户名、登录r间、使用方式等。如若发生信息泄露,也可及时的追查到根源。同时系统可自动识别有效的终端入口,当有非法用户企图登录或错误密码超限额使用时,系统会锁定终端,冻结该用户的标识,记录相关情况,并及时报警。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制度
第一,要完善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使系统内各类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并与他们的工资利益等挂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负责,办事都有规章制度,每项工作都有人检查,从而保证顺利的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
第二是日常工作及管理,具体包括档案的存档和日常会计记账等操作,管理者要定期的检查工作人员的工作,查看会计人员的工作成果是否达到企业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档案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加强对档案的磁介质保护和防火墙和备份管理。
四、总结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将成为一种普及的经济形式。而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在信息时代的发展的必经之路,越来越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也急需采取措施,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漫长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得到实现的,因此就需要更多的会计人员参与其中,努力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到推动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薛波.论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经贸,(21)
[2]杨周南等.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推荐阅读:
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会计的影响07-08
论ERP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06-10
电子商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11207-25
关联交易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会计毕业论文08-31
论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09-15
XBRL对会计工作和财务报告产生的影响09-16
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09-29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11-17
会计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0-30
会计信息系统习题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