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报告

2024-08-01

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报告(共9篇)

1.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报告 篇一

深圳市第四期民办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班赴上海学习考报

XXX

序号:70

XXX

察告

深圳市第四期民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赴上海学习

考察报告

XXX学校 XXX

在我心目中,上海是伟大、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滩”、“南京路”、“城隍庙”这些如雷贯耳的地名,就是一支普普通通的“永生”铅笔、“永久”自行车都能勾起我儿时对上海许许多多“永久”的美好回忆。每一件是我这个山里人羡慕的宝贝。我也曾无数次的告诉自己,上海,我一定要去!

2011年9月20日下午,深圳市民办学校校长培训班考察团一行六十人乘坐9376次航班,从深圳机场起飞北上,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上海民办教育考察。当我手持蓝色的登机牌盖上深圳机场安全检查验讫章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去表达。上海,今天我终于可以看到你的“蒙娜丽莎”。感谢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校长培中心给予我这位普普通通的民办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机会,我感谢深圳教育这种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的情怀!

虽然是第一次到上海,但我对上海感觉很亲切。对于上海的教育,我更是感到亲上加亲。因为我自参加工作的后,曾不止一次聆听了上海多位特级教师、专家的讲课,其中也介绍了上海的教育,不仅受益匪浅,而且立志向学,奉为人生圭臬和楷模;加上媒体对上海教育的不断报导,证明了上海的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上海的民办教育也是首屈一指的。每到那个时刻,我就想一定要到上海走一走,看一看黄浦江的浪潮,数一数南

京路的游客,逛一逛上海的学校。这次的上海之旅,我认为是一个不速之客的回访。

经过两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上海虹桥机场。9月的上海并不像深圳那样气候躁动发热,下了飞机,恰逢阴雨天气,我感觉上海是凉凉的,但这并不代表上海的热情,上海是用一种大哥的胸怀欢迎着我们。下飞机后我们并没有直接去宾馆,而是去了上海田子坊,这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工艺饰品小世界,各种工艺品和古玩琳琅满目,真是大饱眼福!从田子坊出来,大街上已是灯火阑珊。吃过晚饭,我们下榻在上海市航空酒店。考察工作随之展开。

一.大上海,全国民办教育的一杆标杆

我喜欢到红树林看候鸟,喜欢登梧桐山去看大海,我更喜欢到上海去看教育。大上海,全国民办教育的一杆标杆。

9月21日上午8:30,我们准时出发前往第一站——新黄浦实验学校参观学习。上海的导游小姐一路上给我们介绍着风景,我看到上海的楼房和深圳没多大区别,有区别的是上海拥有不少老别墅,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上海的文化吧。这是深圳没有的一种文化,加上上海的交通,人们的交谈,使我们很深刻的感受到了上海文化底蕴之深。我们一路上说着笑着,谈论着上海的三高男人,姚明代表上海的高度,刘翔代表上海的速度,常昊代表上海的深度。从校园环境到课室布置,从课堂教学到校长报告,我们都是认真地参与和学习,听了孟慧老师的三年级语文教学课《天鹅的故事》;接着还听了王宏伟校长的《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介绍》经验报告,大家觉得收益匪浅!

王校长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温暖人心而又洪亮震撼的声音,给我们传来了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方法。还有一种站在国家高度,对民办教育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的声音,那是一种庄严的国家的声音。有这样的一种声音,我们震撼了,我们像一批雨露滋润的禾苗,沐浴着灿烂的阳光。王校长还告诉我们,在上海,谈到民办教育是一种自豪,谁家的孩子进了民办学校也是一种自豪,如此可见上海民办教育的高度和深度!在上海,我们还听到另一种声音,也同样精彩和迷人。那是地方政府的声音,是那样地和谐和亲切。

我们十分了解“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上海速度又是怎样呢?上海是一个没有午休的城市,中午人们还在到处走。上海的民办教育发展亮点很多,其中规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是所有民办学校的共同点,全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教育,“有特色、高水平”、“不能走规模发展”的老路是上海民办教育的闪光点,而振奋精神,应对挑战,贯彻政策,促进发展则是政府工作的基本点。政府扶持民办教育的机制逐步形成。我们惊叹上海,在义务教育均衡化方面,上海无愧于全国的榜样。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这就是上海速度。

二、大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一座宝库

21日下午2:00,我们去了上海西南模范中学。我们参观完校园以后,汪校长站着为我们做了2个多小时的报告,校长汪劲松是一位68岁的老校长,但脸色红润,只有五十多的样子。据介绍,他曾是上海市徐汇中学的校长。他的教育经历很让我感动,他对教育的深刻感悟很让我启迪。在这里他从一步感悟到一个真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教育界也同样需要。他很朴实,但很有尊严,汪校长在公民办学校中探索和跨越,他就是一座教育的宝库,从他的言行举止,就能感受得到模范的身影,一位老教育工作的的模范身影。我想,正因为有他,才有了这个知名度不断提升的模范中学。汪校长和我们畅谈校长与学校管理,从办学理念到校风建设;从低进高出到特色形成;从“陪伴”理念到模范打造;从校长寄语到校园新闻;从亭名亭记到校歌修订-------最后归结为:不断超越,共同提高!还亲手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他自己撰写的《校长寄语》。我们还依依不舍地与汪校长合影留念。离开西南模范中学后,汪校长“树立模范、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成为模范”的声音萦绕在耳边。在上海,能认识汪校长是我们上海之行既宝贵又难得的缘分。

三、大上海,民办教育探索的一座丰碑

9月22日上午8:20,我们从航空宾馆出发,前往上海协和双语尚音学校参观学习,这是一所以融汇中西教育的艺术特色学校。创建于2001年,位于都市闵行的莘庄地区,占地16000平方米。学校设有国际部和国内部,建立有本校特色和面向国际的课程体系,中外融合特色鲜明。是上海市口琴教育基地、闵行区艺术特色学校和行为规范示范校。

首先我们听了一节语文课以后,接着参观了学校的校园环境、设施设备,还观摩了葛老师的一年级形体课。我们都被两位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的教学模式,快乐的引导方式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走进一

位好老师的课堂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呵!最后听取了郑立达校长的学校历程报告,最后还与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让很多学员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

上海之行,花絮不断。我很自豪第告诉你,我们看到了世博的中国馆,看到了上海,看到了黄浦江美丽的夜色,还看到了杭州美景、古镇,走过南京路,逛过城隍庙,还感受过2050年和2500年的未来生活。

当我捧着银灰色的机票从上海虹桥机场登机的时候,已经是9月24日下午了。时间:14:00。我们乘坐9375次航班,在夜幕中告别了上海。“转型”!这个词突然在我脑海回荡。是呀,我们正面临转型,社会转型,制度转型,企业转型,学校转型,校长转型,教师转型。学校转型,由传统学校到现代学校;校长转型,由传统校长到现代校长;教师转型,由实施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到实施现代教育、素质教育。怎样从传统教师到现代教师呢?还是“转型”。其一是角色转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其二是职能转型,从学生的控制与管理者到学生发展的引导、促进、协调者;其三是专业转型,从“单学科专家”到“教育专家”、“跨学科专家”。

上海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她的成功,因素很多,如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强烈的民营意识,孕育了上海快速发展的民办教育。虽然不能把把上海的教育直接搬到深圳,但也有非常之多值得我们深圳民办教育借鉴的地方。通过本次考察学习,加上之前的深圳的本土民办学校“清华实验学校”、“云项学校”让我们采集了许

多民办学校特色发展的新思路。如:“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学校管理者要做到微观”,“民办学校把质量做出来,家长和学生就是粉丝”,“民办学校的国际化要求”,“善于把学校工作变成项目让老师去承担”。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周的上海考察学习,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上海民办教育这座巍然屹立的丰碑。这里无愧于一座文化之都,学习之都,创新之都。我们不但要把上海的先进经验引进来,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创新,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成长,才能真正立于民办教育的不败之地。

2.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报告 篇二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研究在探讨世界教育民营化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变革的影响以及分析考察国内外公立高校“转制”个案的基础上,探讨了公立高校“转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分析了公立高校“转制”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并就公立高校“转制”的路径选择、制度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教育政策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该课题融合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针对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领域的公立高校“转制”现状,更侧重于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式来对与这一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案例法、调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采用的规范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等。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课题采用演绎分析与归纳分析的比重也不同。主要以演绎分析为主,归纳分析为辅,演绎分析用逻辑演算来找出或描述各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教育民营化发展与公立高校“转制”的过程中,从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导致的对高校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中归纳出制度的缺陷因素,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展开分析,并通过归纳法来分析由于制度因素而导致的公立高校“转制”是否带有特定的原因或者规律,从而为民办高等教育大发展提供有效对策。

二、结论与对策

(一)公立高校“转制”主要是指依据高等教育民营化理念,部分公立高校着重于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等运行机制乃至学校所有制的转变

“转制”的动因在于提高公立高校的办学效率和质量,丰富公立高校办学形式,形成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良性竞争的基本格局。公立高校“转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层面的重大变革,对部分公立高校实施“转制”,极可能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办学走向。

(二)公立高校“转制”的现实依据在于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我国多元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

供求关系是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而供给约束型的教育供求关系则是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创新办学体制,吸纳民间资金投资高等教育以缓解高等教育供求矛盾是我国公立高校“转制”的现实依据。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一的社会、经济格局已被打破,多元格局初步形成,高等教育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多元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公立高校实施多样化的实践,多元化是21世纪中国公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公立高校“转制”无疑是丰富公立高校办学形式的可行之举。

(三)公立高校“转制”在亚太地区的具体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十多年来,世界高等教育民营化发展已逐步在制度层面得以实施,典型的就是对少量公立高校的“转制”。在亚太地区,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两所公立高校开展的“转制”实践、日本国立大学民营化和法人化改革进程中的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公立高校“转制”实践、韩国高等教育民营化发展与公立高校公司化改革、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化实践等。在我国国内,有浙江万里学院、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等多形式的“转制”高校。国内及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出现的丰富多样的公立高校“转制”实践,既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对公立高校“转制”的理论研究,也为公立高校“转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与指导。

纵观亚太地区主要国家高等教育民营化和公立高校“转制”改革的实践,即使各国在理论上或字面上使用同一概念或选择同一模式,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之间存在着差异,对这些概念、模式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尽相同,在实施过程中,同一概念、模式下的改革实践更是形态各异。但在复杂的“转制”背景之下,这些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民营化和公立高校“转制”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一是各国公立高校“转制”改革大多在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极为迅速的背景下不断地推向深入;二是公立高校“转制”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源于筹措教育经费的需要;三是较多的“转制”高校采取混合办学或股份制办学;四是“转制”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增强。

(四)应切实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立高校“转制”路径

从我国及亚太其他国家或地区公立高校“转制”实践的演进路径来看,要切实推进公立高校“转制”健康有序地进行,应选择两条基本路径:既要科学界定公立高校“转制”的范围和限度,循序渐进式地推进公立高校“转制”的步伐,又要以竞争、选择的精神探索多样化的“转制”形式,这是基于我国特定国情采取的最优选择。

第一,界定“转制”高校的范围和限度。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对公立高校进行“转制”改革要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要科学划定范围,逐步加以推行,方能取得更好的成效。针对我国规模庞大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转制”改革必须有所侧重,要贯彻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公立高校“转制”改革的思路。一是对于具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大学继续坚持国家公立,暂不进行“转制”。二是对于具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大学,可考虑对其中少量高校进行“转制”。三是对于具有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大学或学院,可考虑将其1/3以上的高校进行“转制”。四是对于专科院校,可考虑将1/2以上的学校进行“转制”。以上只是从公立高校隶属关系、办学层次与类型等角度进行公立高校“转制”的考虑,此外,还可从高校现有办学效率角度考虑,如考虑对办学效益不理想的公立高校首先进行“转制”,积极性会更为明显。当然,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高校办学实际,公立高校“转制”应当因地制宜,允许采取不同的形式和做法。

第二,实施多种形式的“转制”。公立高校“转制”可选择的基本路径包括:公立高校整体转为“国有民营”的非营利性高校,公立高校转为股份制学校,公立高校整体转为“民有民营”的非营利性高校或营利性高校,公立高校转为办学与投资主体都呈现出高度混合的混合型高校等多种形式。

(五)公立高校“转制”实践的关键在于制度安排

政府必须强化对公立高校“转制”改革的管理,以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平等;要明确公立高校“转制”的类型,划分营利性大学和非营利性大学;要明晰“转制”高校的产权,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要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转制”学校,以加大经费筹措的力度,促使“转制”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强化对公立高校“转制”改革的管理,以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平等。政府对公立高校“转制”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公立高校“转制”的法规体系,优化政策执行环境;二是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引导“转制”高校健康发展;三是坚持政府财政责任,构建政府对“转制”高校的财政资助体系。

第二,划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转制”高校。伴随着市场对大学影响的逐步深入,高校的营利性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已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非营利性大学向营利性大学发展,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技术性高职院校。正像阿乐赫巴特所说的,“毫无疑问,营利性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而且它还会继续扩张。高等教育体系应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趋势。”为此,公立高校“转制”改革应考虑这一国际性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明确公立高校“转制”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可能会更好地促进这一办学体制改革进程。对此,一是探索选择一批“转制”高校进行营利性高校改革试点;二是政府要以修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为切入口,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转制”高校实施分类管理;三是依托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监管,谋求营利性“转制”高校准进入的制度安排。

第三,规范“转制”高校的产权。一是明确公立高校“转制”产权变革的目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其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否和产权界定紧密相连。产权界定意味着产权明晰,产权明晰是产权制度变革的核心。产权结构有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之分,大多数新制度经济学家都有强烈的私有产权偏好,认为私有产权是最有效率的。如果仅仅从办学效率的角度考虑,义务教育应当以公有产权制度安排为主;高等教育应当以私有产权制度安排为主。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产权制度安排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即: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占绝对比例;高等教育阶段私立学校居多。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这一学校产权制度安排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公立高校“转制”正是顺应了这一规律,试图通过对部分高校实施从公有产权向私有产权的改变,提高办学效率,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缓解高等教育机会的供求矛盾。二是探索公立高校“转制”产权变革的主要形式。在公立高校“转制”变革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产权制度安排形式:第一,国有民营产权制度形式。“转制”学校后的所有权仍属于国家,但经营权转让给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私人,由他们选择合适的校长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和管理。第二,产权整体转让形式。地方政府通过协议或拍卖方式,将学校产权全部转让给出资者。整个学校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转为私有,学校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第三,混合型产权制度形式。“转制”高校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处于公私混合的状态。具体有参与公立高校“转制”的私营机构依托公立高校的品牌资源新办独立学院、参与公立高校“转制”的私营机构对公立高校现有某个学院进行收购改造以及公立高校变成一所股份合作制高校,产权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状态等形式。无论是何种形式,只要产权界定清楚,而且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是相对应的,就能够提高办学效率。

第四,吸纳社会资本介入“转制”高校。一是设计社会资本融资的制度性安排,确保社会资本能顺畅地投入与退出“转制”高校。二是开放教育资本市场,为“转制”高校吸引社会资本提供发展空间。三是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形成教育产业经营。四是创建“转制”高校筹款机制,使捐赠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六)公立高校“转制”必须做好国有资产流失、教育公益性缺失以及人员安置等风险防范

第一,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防范。在公立高校“转制”进程中要防范好国有教育资产的流失,关键要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明确国有教育资产的权利主体,二是科学界定各类“转制”高校的校产,三是合理评估国有教育资产中的无形资产。

第二,教育公益性缺失风险防范。“转制”高校学费标准应以市场供求为主要参考,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消费承受能力。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制度转型时期,在高等教育市场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改革要采用渐进的方式进行。为此,当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转制”高校收费标准、规范高校收费行为仍然十分必要。但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供给必将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转制”高校的学费也应实行政府定价与学校自主定价相结合,以此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价格机制,促进“转制”高校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学费水平的进一步上涨,采用渐近方式逐步调低学费将是学费制定部门必须考虑的一个主要政策走向。与此同时,目前的政府定价还必须要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国情来制定差别性学费;要不断完善甚至构建全新的、有效的资助体系。在这一学费改革大背景下,“转制”高校的学费也不应该高出公立普通高校太多。

3.民办高等教育与教育公平 篇三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蕴含着人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整个人类意义的关怀。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思想就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我们讲教育的公平,其目的就在于“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得到应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反映着教育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帮助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以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所以,教育公平应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以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

二、民办高等教育所体现的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并不是纯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事实上高等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混合产品。私人提供高等教育就涉及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问题。民办高等教育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这种产品,这体现了教育产品在提供上的公平。民办高校的发展增加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供给,这在教育本质上体现了道德伦理公平。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为高考低分高能者、高考落榜者、以及弱势群体(如残疾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到2005年2月,我国具有独立颁发毕业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有228所,比2002年增加了95所,增长了74.1%,在校生达71.1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39.1万人,增长了122.2%。可见,民办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供给,使更多的不同经济背景、不同家庭背景,不能被公办高校录取而又渴望上大学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也体现了高等教育在入学机会上的公平。

三、民办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教育不公平

目前,民办高校自身以及民办高校的师生都面临着很多教育上的不公平。这些教育的不公平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教育制度与政策

1.文凭的授予权与社会歧视

文凭的授予权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致命的一环。目前,我国所有的民办高等院校中被国家认可学历的才200多所,民办本科高校才24所,目前,社会上的各个招聘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还存在着歧视思想。这种歧视使得民办高校文凭的信号功能减弱,使得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也是劳动力市场分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体现。这两种不公平还有待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改善。

2.招生的计划与竞争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公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这还是不能满足社会高等教育的需要。随着民办高校的兴起和发展,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开始展开生员大战,公办高校凭借着教育部门教育政策的优势,在招生与招生计划上往往占有先机,民办高校往往只能在隙缝中生存。而今,公办高校里又兴起了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二级学院,这更加剧了两者在招生上的竞争。由此,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大大低于公办高校,这也为民办高校自身的教育带来了不公平。

3.教育的成本与收益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采用的是公办和民办并存的机制,在现实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这种机制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这种机制的运行却没有收到良好效果。我们认为,这是制度设计中未体现出收益的原则,学生接收民办高等教育的收益成本严重不对称,导致民办高等院校不被社会广泛接受。民办高校的收费相当高,也就是说,民办高校的学生教育成本高于公办高校学生的教育成本,然而,在当今社会民办高校的地位还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对其还产生各种各样的歧视,从而导致民办高校的学生学成毕业后,不能与公办高校的学生一样获得较高的收益,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反过来又影响到了民办高校的声誉、形象和发展。

4.教育成本与补偿

民办高校的高收费也加剧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一部分民办高校对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分数的要求,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条件就是学生的付费能力。由于学费是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民办高校普遍实行全额收费或高收费制度,这一制度的直接结果是可能将更多有上学愿望的中低收入家庭学生挡在高等教育的大门之外。然而,政府和民办高校很少制定一系列的成本补偿措施,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设立,以大规模的助学贷款系统来解决低收入群体在教育上的负担。

5.教育经费

目前,在政策上我国大力支持和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可喜的一面。然而,在教育经费上,政府却表现得很含糊。民办高校几乎很难得到国家的资助。与之相比,我国公立高校的学生获得的人均公共教育资助每年在6000~8000元之间,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公共资源在公、民办高校之间的分配极不公平,而且这种结构的不公平会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过程的水平。

6.学生的就业与生活前景机会

不同高校毕业的个体影响其生活前景的机会也不同。不同高校在社会上享有不同的名气,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在个体达成教育,走上社会寻找就业机会,雇主给予的工资待遇,进入高一层次的教育参与机会等方面,不同高校的个体受到不同的对待,影响其生活前景的机会显得不公平。更何况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的就业与生活前景机会就会更差。这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力度不够,以及人们对私立学校的办学质量还存有疑虑。

(二)学生的受教育条件与服务

从教育条件上说,绝大多数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差甚远。往往条件的好坏也就限制了其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地影响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专职教师不足。二是民办高校的生师比过高。三是民办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硬件设施的短缺也使民办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条件与服务得不到公平的体现。在社会公共的服务上,民办高校的学生也得不到公平的对待。社会各部门对民办院校也采取歧视性政策。

(三)教师招聘制度与待遇

民办高校教师的招聘制度随意性太强,大多为了满足学校的利益,而忽略了教师的利益。如民办高校教师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问题、教师的培训和提升问题、教师的职称的评定问题等。很多民办高校都还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这是教师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没有统一的标准,大体上是按照学校的办学条件来确定,相差较大。

四、结论

我们分析了当今民办高校内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对于如何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加强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力度,健全法律制度

我们应改革招生制度,允许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均等地参与不同级次的招生,改善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我们应放宽文凭的授予权,允许民办高校自主发放毕业证书和本科院校授予学位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我们应制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与公办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享有平等权利的法规。我们应制定符合民办高校实情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让其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我们应按一定的标准规定民办高校教师的公平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政府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资助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的学生同样可以享受政府贷款和助学金,民办高校也同样可以争取政府的研究基金,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政府资助民办高校有利于改善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结构在公办和民办高校之间的公平程度,有利于降低民办高校的收费,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有利于民办高校中低收入阶层的学生提高教育支付能力而不失学,以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给予民办高校公平的发展政策,这将是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民办高校自身的建设

民办高校应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力地打造自己。第一,构建好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办学理念指导办学,以特色求得生存和发展,树立竞争意识。第二,建设好一支高素质和稳定的师资队伍,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第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树立为教育消费者服务的意识。第四,建设好校园人文环境,树立环境育人的意识。第五,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树立管理育人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用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卓越的社会声誉赢得发展空间。让民办高校的学生都骄傲而自豪地走出校门,消除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歧视,让社会公平地挑选人才。

4.市民办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在调研总结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榆阳、横山、清涧三个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生活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分属我市好、中、差三个类型,这三县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基本符合全市民办教育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其他县也程度不等地存在着。现将调研所得报告如下:

民办教育的作用

我市民办教育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横山李赤先生创办的第一所民办幼儿园,以及1990年横山、神木各办一所民办小学。但绝大多数民办学校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即国务院颁布实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之后兴办起来的。这个时期正是我市各县财政拮据,教育资源不足,无力满足群众越来越高涨的教育需求,“上学难,难上学”的问题成了最大、最集中的社会焦点。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民办学校应运而生,异军突起,势如春草,蓬勃发展起来。

至今,经各级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全市共有249所。其中成人高等教育1所、高中9所、初中20所、小学86所、幼儿园118所、非学历教育学校15所,在校学生达7.03万人,教职员工3687人。学校占地总面积1585亩(包括租赁场地),生均占地15m2,校舍建筑面积35.9453万m2,生均占有5.1m2,学校固定资产2.3865亿元。目前,初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格局,只是民办这条腿尚不硬实。即使如此,民办教育一诞生,就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为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民办教育吸纳社会闲置资金,增加了教育投入,有效弥补了国家办学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缺口,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作用正如有的民办学校在立校时提出的口号:“为国分忧,为民纾难。”

二、民办教育改变了国家包揽办学的单一格局,推动了办学体制的改革,增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增强了教育领域的竞争活力。同时,民办教育的兴起,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为实现我市在新世纪的三大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三、民办教育缓解了城镇中小学班额过大的压力,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加快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许多民办学校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要生源,成为打工者子弟的学校,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在异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减少了青少年流落社会的机率,增强了社会安全因素。

四、民办教育为有志报效社会的人搭起了平台,在不断探求生存和发展道路的坎坷进程中,锻炼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办教育实业家。这批人办学理念较先进,管理模式各具特色,又有很大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他们办学不仅出了成绩,也出了经验,颇得社会赞许。横山“聋儿语训学校”的校长马晓琴女士,原是一名普通农民,在帮助儿子语言康复的刻苦学习和磨练中,成了一名优秀的语训教师。为让更多的聋哑儿开口说话,与社会融为一体,她顶住各方压力,省吃俭用,多方求助,办起了语训学校,倾注全部母爱,将几十名聋哑儿训练得能用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其中十几名儿童已达到语言恢复标准,进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了。类似马晓琴这样为发展民办教育服务社会的人士,各县都有,他们的精神和业绩是值得赞誉的。

5.民办文化教育培训中心申办报告 篇五

XXXXXX艺术培训中心申办报告

尊敬的XXX民间组织管理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市、县有关规定,张传法拟申请正式设立以民办少儿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为主的金乡县艺海培训中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办学宗旨:引导兴趣,修心开智。培养并提高儿童音乐、舞蹈、美术、棋类等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技能,丰富少年儿童课余文化艺术生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办学目标:发展少年儿童的个性艺术特长,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符合新时代的艺术人才。

三、办学规模:培训20—200人。随着培训中心发展逐年增加。

四、举办者概况:

1、拟办培训中心名称:XXXXXX培训中心

2、拟定办学地址:

编:

联系电话:

3、拟定法定代表人:

4、身份证号码:

5、拟聘任主要负责人:

身份证号码:

举办者:

/ 4

6、主管部门:金乡县教育体育局

五、办学形式:全日制、半日制、业余、短期培训

六、办学层次与类型:少儿及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七、拟开设课程:电子琴、声乐、舞蹈、绘画、书法、棋类、陶艺、手工、少儿主持、艺术拓展等课程。

八、招生对象:学前儿童、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愿意参加艺术培训的学生。

九、现有办学条件:

1、硬件:办学开办资金5万元人民币,为个人出资;办学租用校舍建筑面积160平方米供办公和教学使用。

电子琴、声乐、舞蹈、绘画、书法、棋类、陶艺、手工、少儿主持等教课书150套,配套资料若干。

空调柜机1台、挂机4台。学生课桌椅150套。

教学用黑板6面,投影仪1台。

办公电脑5台,打印机1台,办公桌椅8套,档案柜1套。

2、软件: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和各项管理制度。

管理人员4名,其中本科文化程度2名,大专文化程度1名,中专文化程度1名;以上三位都有4年以上文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经验。

制定有办学章程,涵盖总则、办学内容、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

十、内部管理体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设置

/ 4

校委会管理机构,下设教务处、总务处、招生办等管理机构,设立主任1名,办公人员3名。

理事会行使下列事项的决定权:聘任或者解聘教职员工;修改培训中心章程和制定培训中心的规章制度;制定发展规划,批准工作计划;筹集办学经费,审核预算、决算。决定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决定培训中心的分立、合并、终止。

培训中心负责人负责培训中心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依法独立行使下列职权:执行理事会的决定,落实校委会的决策;实施发展规划,拟订工作计划、财务预算和培训中心规章制度;聘任和解聘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实施奖惩;组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负责培训中心日常管理等工作。

办公室主要职能:宣传和协调职能;审议和决策职能;咨询和倡议职能;评议和监督职能。负责校务协调、人事、档案,培训中心计划、总结、报告等公文起草送达,对外联络、收、发文件、通知等工作。

教务处负责全校教学工作安排、教务管理、学籍管理、证件核发,教育教学职能部门管理及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负责培训中心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管理工作;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统筹安排专业组和班主任等工作。

总务处负责培训中心卫生管理、安全设施添置管理、物业管理、财务管理工作和基建、后勤、教辅设施的硬件管理等工作。

招生办负责培训中心招生宣传、接送新生和学生跟踪服务等

/ 4

工作。

十一、办学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个人出资和学费,实行独立财务会计制度,开设专用银行帐户。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分别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和出纳,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本人是一个对民办教育具有浓厚感情且有六年民办教育经验,为了自己创业和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愿意投身于民办教育,秉承“发展少年儿童的个性艺术特长,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符合新时代的艺术人才”办学理念,以创造社会效益为突破口,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需要出发,勤勤恳恳,求真务实,诚信办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为国家的民办教育做出贡献。恳请贵局批准为盼。

特此报告

附件:申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申办人:

6.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报告 篇六

长安区教育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市、县有关规定,西安海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拟申请正式设立以民办文化教育培训为主的教育培训中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办学宗旨:为每一位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负责。

二、办学目标:注重培优辅差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三、办学规模:基本办学规模不低于____人。

四、举办者概况:

1、拟办中心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定办学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

3、拟定法定代表人:________

4、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

5、拟聘任校长: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

6、举办者:________

7、主管部门:________

五、办学形式:短期培训,周末培训

六、办学层次:初级

中级

七、拟开设课程: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艺术类课程

八、招生对象: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1—3年级愿意参加文化教育培训的学生。

九、现有办学条件:

1、硬件:办学开办资金100万元人民币,为个人出资;办学租用校舍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供办公和教学使用。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艺术类课程教课书200套,配套资料若干。

空调挂机18台。学生课桌椅100套。

教学用黑板10面,投影仪1台。

办公电脑3台,打印机1台,办公桌椅5套,档案柜5套。

2、软件: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和各项管理制度。

管理人员__名,其中本科文化程度__名,大专文化程度__名,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有__年以上文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经验;

专业教师共计__名(含管理人员在内,专职教师__名,兼职教师__名),其中文化课教师__名,实习指导教师__名,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及相应专业教师上岗资格;

制定有办学章程,涵盖总则、办学内容、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

十、内部管理体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置校委会管理机构,下设校办室、教务处、总务处、招生办等管理机构,分别设立主任__名,办公人员__名。

理事会行使下列事项的决定权:聘任或者解聘校长;修改中心章程和制定中心的规章制度;制定发展规划,批准工作计划;筹集办学经费,审核预算、决算。决定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决定中心的分立、合并、终止。

校委会主要职能:宣传和协调职能;审议和决策职能;咨询和倡议职能;评议和监督职能。

校长负责中心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依法独立行使下列职权:执行理事会的决定,落实校委会的决策;实施发展规划,拟订工作计划、财务预算和中心规章制度;聘任和解聘中心工作人员,实施奖惩;组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负责中心日常管理等工作。

校办室负责校务协调、人事、档案,中心计划、总结、报告等公文起草送达,对外联络、收、发文件、通知等工作。

教务处负责全校教学工作安排、教务管理、学籍管理、证件核发,教育教学职能部门管理及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负责中心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管理工作;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统筹安排专业组和班主任等工作。

总务处负责中心卫生管理、安全设施添置管理、物业管理、财务管理工作和基建、后勤、教辅设施的硬件管理等工作。

招生办负责中心招生宣传、接送新生和学生跟踪服务等工作。

十一、办学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个人出资和学费,实行独立财务会计制度,开设专用银行帐户。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分别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和出纳,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本人是一个对民办教育具有浓厚感情且有十年民办教育经验的待业青年,为了自己创业和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愿意投身于民办教育,秉承“围绕学生办中心,围绕课标开课程,围绕课程抓教学,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以创造社会效益为突破口,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需要出发,勤勤恳恳,求真务实,诚信办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为国家的民办教育做出贡献。恳请贵局批准为盼。

特此报告

附件:申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申办人:______

7.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报告 篇七

《中国教师》:《纲要》指出, 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增长点, 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是对中国民办教育的高度评价和新的战略定位, 也是对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提出的新任务。这是否预示着, 在未来十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 民办教育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教育更大的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民办教育来实现?为什么?

董圣足: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增长点。这一提法, 是众多的专家学者、官员、各界人士经过反复的博弈、多方的研讨而达成的一个共识。未来的教育改革发展, 确实更多地要依靠民办教育的发展。这么说, 主要是民办教育在缓解教育财政资金压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我国教育经费预算达到G D P的4%, 有人认为教育经费多了。实际上我国教育经费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仍然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 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仍然不均衡。根据《纲要》的总体部署, 我国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达到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就高等教育来讲, 那时毛入学率要达到40%。根据这样的目标设定, 有权威专家测算后提出来至少要在2007年全社会投入G D P的4.7% (财政投入约3.2%) , 才能达到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的平均水平, 要实现2020年的目标的话, 必须还要提高2.3%, 即达到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 2020年, 全社会的教育经费要达到6万亿。但是, 根据我们现在的财政增长状况, 2020年国家顶多能投入4万亿, 还有2万亿的资金缺口。这就意味着, 未来十年, 必须而且也只能通过社会投入, 通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来缓解巨额的资金缺口。

董圣足, 教育学博士, 研究员职称。现任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法律事务部部长, 上海市民办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民办教育是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这一句话既是对过去30多年民办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的一个基本肯定, 更是对未来我国民办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新的期待。我们也看到, 现在民办教育在促进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推进民办教育发展, 形成两条腿走路来培育市场的力量, 从而引入竞争机制, 对公办教育产生鮸鱼效应, 激发教育活力。

过去, 民办教育也发挥了作用, 例如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渠道, 不再是单独教育财政投入, 还有捐资办学、国有企业办学、民间企业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等。民办学校内部的面向市场办学、顾客导向、效率优先、机构精简等运行机制, 对公办学校内部改革有一个推动作用。因此, 将来民办教育这两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得到彰显, 越来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中国教师》:目前, 民办教育整体上还是处于弱势, 面临一系列身份尴尬、办学经费紧张、师资不稳定、招生困难等问题。一些能较好生存的民办学校, 主要依靠高薪聘请名校长、名教师, 再依靠高学费维持, 高成本运行。如何在政策上为民办教育松绑, 真诚地将民办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一分子, 需要中国教育政策的变革。在民办教育政策方面, 您有何建议?

董圣足:任何事物有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同当时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在“一大二公”的形势下, 在夹缝中生存, 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本身是新鲜事物, 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所以民办教育遇到一些困难也是自然的。

造成民办学校的最大困难是法人属性定位不清。因为我们整个教育系统是根据所有制的成分来定位的, 参照1986年我国《民法通则》来定义的, 机关法人、公办学校是事业单位, 还有企业法人、社会团体, 但是当时民办学校和其他民办的带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公益性组织在法律中找不到相应的身份。后来, 直到1998年之后我国才出台国务院行政法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给予民办学校等单位一个新的身份, 叫民办非企业单位。这是我国创造的, 全世界都没有。

这既不是企业, 又非事业单位的身份, 让民办学校遭遇身份尴尬。若是企业, 就可自主办学。却又不是事业单位。教师身份最尴尬, 既不是企业员工, 又不是事业单位员工。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在执行国务院这个文件时, 又简单地将民办教师等同于企业的工人。这是影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法律和法律、法律和法规、法规和部门行政规章之间的规定有矛盾、有冲突、不协调、不一致, 导致很多问题。例如, 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 本身是想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有很多好的规定, 因为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之间打架, 不协调, 很多好的规定没办法落实。举个简单的例子, 学校应该免税, 但是税务总局不是这么看的, 只要单位有结余, 这就是利润, 就要按照企业来纳税。《民办教育促进法》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允许合理回报, 但至今未得到落实。因为合理回报要用会计制度核算出来。但是我国现在没有真正的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 只有一个笼统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这是财政部制定的。而这个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明确规定, 凡是民办单位, 一律不得从剩余当中提取回报。即财政部不允许民办学校有合理回报。

还有, 既然是社会力量办学, 高等学校有7项办学自主权, 但是这些权利都没有得到落实。高校的费用是5年不许涨价。由于生源逐年减少, 每个学校都面临生源不足、办学经费紧张、教师身份不明, 导致恶性循环。而公办学校投入增大, 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形成跷跷板。

解决的建议:第一, 基于我国宏观、中观、微观的现实, 推动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 清晰民办学校属性问题。一类是不要营利的, 一类是要营利的, 不要混淆。例如华侨捐资办学, 应该享受与公办学校一致的待遇, 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甚至可以参照英国、我国香港的做法, 政府对私立学校参照公办学校的作法根据生均标准拨款。民办学校只是机制市场化的, 政府不会因为民办而减少对其教育“天生”的支持和投入。而对于要回报的民办学校, 可以放开其手脚, 让它走市场化道路。

为什么政府应该对教育进行投入呢?因为教育是公共产品, 教育有正的外部性, 个体受到教育, 最终除了个体受益以外, 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开玩笑说学校办多了, 监狱办少了, 国民素质提高了, 国家实力增强了, 文明程度提高了, 劳动生产技能提高了, 最终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所以从这样一个教育经济学的道理来讲, 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学校, 政府都有投入的基本责任和要求。这就解决了一些非公益民办学校的办学资金困境。

现在大家对于营利性学校有歧视, 好像教育营利是卑鄙的、可耻的。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要按照“新国36条”的思想, 必须要极大地冲破观念障碍。办学尽管要回报、要营利, 但仍是从事一项高尚的事业。因为国家教育经费短缺, 因为办教育对国家、社会、公民有利。只是说在哪些领域向营利性学校开放, 营利性学校进入教育需要哪些门槛, 不能像办企业一样办学校, 需要政府管制, 根据教育质量标准要对办学进行评估。这就好比当年我国搞改革开放, 对个体经济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实践证明, 如果没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国家经济可能会崩溃。60%的就业、50%以上的税收, 都来自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同样, 让营利性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例如在成人教育、职业培训、高端的管理人员培训方面, 向私营经济开放、向民间力量开放, 引入营利性资本, 只要是好的教育产品, 老百姓会愿意消费的。

要确立这样一个概念:营利性学校在法理上是合法的。只是国家财政资金不能多支持, 不能重点支持营利性学校。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 例如美国、菲律宾、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 因为公立财政不佳, 越来越开放教育市场, 越来越把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贸易。像英国还有专门针对中国大陆学生设立的文凭, 高收费, 这就是营利, 然后将营利的资金补充到公立教育系统。分类管理若能真正做好, 纯公益的学校能得到政府支持, 办得更好, 同时让一批有专业特色、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学校, 尤其是职业院校、培训学校, 真正地面向市场、放开手脚, 进一步提高水平、提高质量, 各得其所, 并行不悖。

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很难。有两个解决办法:扶优扶强扶特扶需, 同时允许一部分教育资源退出市场。因为政府财力有限, 不能全面给予民办学校支持, 所以可重点扶持一批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资源有一定的专业性, 不能让民办教育像企业一样自生自灭。鼓励民办学校之间的兼并、重组, 做强做大。但现在这样很难做到, 原因是现在对民办教育的剩余财产的分配问题在法律上没有解决。投资者最大的困惑是, 我投进去时没有人告诉我, 这个资产不是我的, 一旦退出去, 就麻烦, 因为现在没有法律规定剩余财产可以转让投资部分。这是制约资金投入的一个极大的困局。好在国家11个部委正在研究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30条意见, 我参与了民间版的起草。现在大家慢慢统一思想了, 认为至少投资者原来投入的这一块是属于投资者的, 至于增值的、剩余没有分配的这一块, 仍然有不同的观点。希望能尽快确定下来, 弥补法律的空档, 打消举办者的疑虑、后顾之忧, 增强他们的办学信心, 以促使他们加大经费投入, 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

第二, 要研究制定捐资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现在我国捐资办学有很大的障碍, 我们还没有像美国等其他国家一样, 有税前减免的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 我们只有一套《公益事业捐赠法》, 个人捐资办学可抵扣的税率好像是30%。但是个人直接向学校捐资, 是不能享受免税的。所以个人捐资只能通过三大公益组织, 像慈善机构等。这个问题有待于解决, 以利于个人捐资。

第三, 教师身份问题。可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的做法。在教师问题上, 上海要求所有学校给民办教师交补充养老保险, 即所谓的企业年薪。要交到民办教师退休时拿到的薪金与公办教师差不多。这样, 通过社会保险渠道, 民办教师退休时可得到与公办教师相同的退休待遇。这样可以增加民办教师的稳定预期。上海的做法是, 政府要求学校先交, 政府再通过专项资金支付的方式补给学校, 对此买单。江苏省现在试点, 对10所公办学院参与举办的独立学院, 给予公办教师的待遇。还有浙江一些地方的做法, 通过在公办学校挂编, 工作在民办学校, 解决了部分民办教师身份问题。这些都是解决当前民办教育遇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变通做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的话, 还是要进行分类管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上海通过财政资助, 激发民办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这是大范围资助, 每年持续资助民办教师开展科研、集中培训等活动, 高效地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第四, 扩大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真正还权于学校, 政府不能参照公办学校的这套管制办法管理民办学校。现在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要审批, 学费收入要审批, 专业设置要审批。有些地方规定专科民办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备案, 但实际操作中, 备案被演变为审批。这样就使得学校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顾客的需要, 及时调整专业。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需要地方审批, 还要报教育部审批。这就严重牵制了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

《中国教师》:公众现在对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有学上”, 而是“上好学”, 教育需要从“普及”走向“质量”发展。民办教育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民办学校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对此, 您能为民办学校出资者提供一些建议吗?

董圣足:现在我国民办教育的分布情况是学前教育占46%, 基础教育在10%以内, 高等教育已经超过20%。同样的环境下, 有的民办学校办得好, 有的办得不好, 有的天天在发牢骚。在外部环境一时改变不了的情况下, 有些学校狠抓内功, 确实还是涌现一些好的学校。政府的义务教育是保证基本教育, 而民办学校应该定位为选择性、差异化、多元化, 允许开设不同的课程, 使用不同的教材, 允许使用双语教学。显然这是公办学校所不能具备的。所以, 在政策上就允许民办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而民办高校不行, 因为课程设置走的是公办学校的老路。公办高校是政府重点支持和投入的对象, 所以民办高校难办好。

民办学校的定位要准, 民办中小学应该着力于选择性、多样化。因为在这个阶段, 大量的学龄儿童在公办学校, 而一些高端需求不可能在公办学校得到满足。凡是办得好的, 都是提供了选择性, 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民办高校现在不可能搞高、精、尖, 只能走大众化、职业化道路, 不适宜走学术性道路。

至少在当下, 在政府和老百姓的心目中, 营利性学校还是不容易被接受的。所以公益性学校才能得到政府支持, 才有可能加大投入, 办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民办教育要办出特色和高质量, 必须要坚持公益性和市场性。要充分研究市场特点, 要善于根据市场的需求整合资源。另外还要坚持人本观念。这是老套话, 但是我走了七八十多所民办高校, 发现举办者和办学者没有以人为本, 最典型的就是没有把教师当做教师, 而当做打工仔, 所以教师在民办学校缺少身份的认同, 缺少长久的打算, 缺少持续的投入, 这也影响了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第一生产力。现在一些学校可以为建设校门投入3千万, 而舍不得给教师多交一点养老金, 舍不得给这些博士、“海归”、大教授多付一点住房公积金, 还是重硬件轻软件, 重实物而轻软实力。

办好学校,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实施六大战略。一是狠抓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兴校战略。离开了教师、离开了人, 学校是办不好的。董事要“懂事”, 校长要职业化, 注重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特别是高校) , 注重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 重视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二是特色兴校战略。民办学校怎么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有一本著名管理著作《竞争优势》, 说到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要办出特色, 要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可选择三种路径:第一是成本优势理论, 即规模化, 规模做大了, 单价成本就低。譬如专业的设置, 市场对路的话, 招10个班与招2个班的成本不同。第二是差异化路径。民办要有一点与公办不一样, 要有一点比公办巧。否则, 大家都趋同, 就没有差异化, 考生、家长就不会选择。现在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就是高度同质化、严重同构。

民办高校的情况是专业千校一面、教学方式千校一面。例如, 没有一所民办高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涉外英语专业、经营管理专业。而这些专业都是市场上已经滞销的专业, 毕业的学生将来难以分配出去。而恰恰在一些市场急需的理工科专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中急需的一些专业, 高技能人才没有培养出来。我讲这些, 不是抨击民办高校, 而是想说明在战略制定时需要深入思考。也有许多学校在这一方面突破了, 从而标新立异, 从而办出特色。

三是集中化战略。因为民办学校资本有限, 要学习图钉原理, 把所有能量聚焦于一点, 只做一个产业链里的一个环节、一个链条, 集全部精力财力高度发展, 这就是单科式教育。例如西安的汽车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的标榜国际技术学院, 还有上海思博学院。

四是市场拓展战略。多渠道争取教育资金的投入, 有特色、高质量、坚持公益性的民办学校, 政府是愿意支持经费的。怎么把自己事情做好的同时, 争取政府投入?另外, 争取海外人士捐赠。民办高校还可以依托专业办实业, 例如广东白云学院、江西蓝天学院, 都是生财有道的学校。白云学院就面向珠三角劳动者, 开展大量的职工培训, 与省劳动厅合作, 开展技能岗位证培训、考核等工作。蓝天学院有一个汽车专业, 依托这个专业办了江西省规模最大的汽车修理厂和驾校, 办学效益非常好。还有就是产学联盟的方式, 民办学校与企业合作, 联合举办专业, 例如与宾馆、酒店合作, 通过所谓的委培、订单培养, 联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把一大批实训场地、实习场所转移到企业之中。有的做得比较好的, 把企业引进来, 设立企业培训中心、产品检验中心, 相得益彰, 实现双赢, 企业解决劳动力问题, 学校解决场地和设备问题。还有的走资本市场和资产重组道路。目前在学前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 例如新东方在海外上市, 引进风险投资。现在有些国外上市的资金, 开始进入到国内的民办高校中, 收购民办高校。这给民办高校一个新的载体。

五是管理优化战略。必须要引入现代学校制度, 打破家族化管理、企业式做法, 学校就是学校, 不是企业。另外, 从民办学校的优势出发, 必须要优化管理的流程, 提高管理效率。其中最重要的, 既要遵循教育规律, 同时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来设计管理流程、重组机构单元。现在民办学校机构与公办学校几乎一模一样, 没有民办特色。应该学习美国阿波罗大学的管理模式,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以市场为导向, 一切以顾客为制高点。还要进一步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 永葆民办学校的活力和增长点。例如员工持股计划、降落伞计划。只有把举办者和办学者的目标一致起来, 只有教师的利益与学校的利益吻合, 学校才能办得久、办得活、办得好。

六是文化战略。民办学校要加强文化建设。学者忠于学科, 而不是忠于学校。学校管理制度设计既要柔性化、人性化, 更要有学术化。还要有好的理念、校训, 学校应该有一定的核心价值观, 使得员工的行为、各方面的认识, 能够统一到一个目标上来。这方面民办学校很薄弱。凡是办得好的学校, 都是有一定文化品位的。

该如何关爱和支持民办教育工作者?

《中国教师》:师资不稳定, 优质师资难求, 这是民办教育发展瓶颈之一。沿海等地民办学校的中青年教师, 大部分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些内地公办学校。选择“下海”民办学校, 往往是冲着民办学校能按劳取酬, 能得到高工资, 因而愿意放弃在公办学校能期待的个人发展。也有一些民办学校大量聘用已退休的教师, 因为这些老教师流动性比年轻教师要小。这样的师资, 谁来管, 如何管, 从而激发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 发展专业?

董圣足:这是非常现实, 又不太容易全口径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研究师资问题, 更多的还是在呼唤政策上大的公平性, 而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关注还不够。而接下来这个问题恰恰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谁来管, 如何管?从法律上讲, 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在法律上是同等地位, 现在很多地方首先提出身份的公平, 但事实上没解决这个问题。温州“1+9”的文件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肯定是教育行政部门来管。政府要确保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有同等的待遇, 教师引进纳入统一规划。这方面温州做得很好。同时列入专业发展的范围。学校要管。学校必须把教师专业发展、再培训, 纳入到学校规划、年度计划、工作方案之中。包括教师的培训费, 应该有一定的强制性措施, 有规划、有体制、有经费, 必须要有一个余量轮训的计划。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 有一个好校长, 就能有一所好学校。但在民办学校未必。有一民办学校校长说, 80%以上的民办学校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处于有力无处使, 尽力难尽心的局面。民办学校校长难当, 一方面要从产业和经营的角度考虑董事会成本回收的最快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校长还要从教育和社会的角度考虑教育效果的最快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谁能、如何做, 才能给民办学校的校长松绑, 赋予校长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以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董圣足:从三个层面来解决。一是要依法保障校长的职权, 要落实到位。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以及2007年和2008年教育部相继颁发的25号令、26号令, 都有明确规定。所以今后应该通过民办教育的专项年检, 督促民办学校落实。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暗访, 都行, 看看校长像不像个校长, 董事会是否真正赋权了。从法律和督导层面上去落实。现在法律上说得很清楚, 校长有8、9项权利, 但实际上被分解了。

二是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董事会决策、校长执行、监治会监督, 三权分离, 相互制衡。但是现在都是一言堂。不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而是董事长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论学校章程上写得多么完备, 不论汇报得多么完美, 这个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被解决。凡是有远见的举办者, 应该意识到通过给校长更大的自主权来办好学校。校长也不能奴化, 校长自己要去争取权利, 不能自己把自己当做打工的。

三是实现校长的职业化。校长要有任职资格。教育部在2009年6月出台规定, 把民办高校校长的任命权收到教育部。这也是无奈之举, 是为了杜绝近亲繁殖、杜绝内部人控制。有四项规定, 一是年龄不超过70周岁, 二是有10年高校管理工作经验, 三是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四是有高校副高级以上的职称。这样杜绝了校长终身制, 杜绝了近亲繁殖, 杜绝了一人兼任, 确保了专业化, 校长要懂得教育。

《中国教师》:我国目前大多数民办学校属于投资办学。那么, 谁能帮助投资方认清教育产业与企业产业的本质不同, 从而能更理性、科学合理地办学?在办学过程中, 谁能、如何, 着眼于投资方的教育理念熏陶, 以提升办学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追求?

董圣足:实践情况表明, 我国95%的民办学校都属于投资办学, 也就是说民办教育的主体是投资办学。现实情况下, 要想办法让举办者多一些仁爱, 能够把教育作为教育, 可有合理回报。理论上越来越来清晰, 法律上越来越健全, 恰恰是民办教育资金进入最少的时候, 越艰难的时刻。政策导向与活生生的现实是背离的。一味地强调捐资, 教育是不能赚钱、不能回报的, 但是举办者都是要回报的。所以反而会导致灰色交易, 投资者不作长久之计。所以, 要杜绝杀鸡取卵的做法, 引导举办者关注未来, 就要允许合理回报。在市场社会, 不按照市场规律办, 往往会导致许多非理性的行为。不如按照市场的规律, 放开来, 真正让上帝的归上帝的, 凯撒的归凯撒的, 才能走出一条路。要给予出资举办者合理回报、适当的好处, 同时对举办者要进行制约, 实行两权分离。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 分化淘汰, 会有一些好的典型和案例出来。政府还可以有积极作为的一点是重奖, 精神和物质的都好, 对一批真正奉献于教育事业, 真正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 给予引导、舆论宣传。例如评选优秀民办教育家, 可带动好的风气。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10年中, 民办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最后, 您还有何寄语广大民办教育工作者?感谢您!

董圣足: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前主席、我国著名教育家陈思危说, 中国的教育公办和民办是两条腿, 要两条腿走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只翅膀, 即公办和民办教育发展要并重,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并驾齐驱, 否则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走不远, 一只翅膀壮一只翅膀弱, 就飞不高。

根据《纲要》的定位, 民办教育前途是光明的, 但是诸多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瓶颈, 不是一下子能消除的, 所以一定会有一个过程, 是曲折的。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说, 要学会知快、手慢, 经得起颠簸, 经得起折腾, 经得起考验, 经得起挑战。最后熬过冬天的, 一定是一批茁壮的坚强者。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尤为重要的是一定要从过去的注重外延规模扩张, 尽快地转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上来。不能再走过去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了。因为环境变了, 空间变了, 这条路走不通了。所以在战略的重点上, 在投资的方向上, 在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必须要有为有所不为。

8.浅析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 篇八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成本分担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主要靠学费来支撑办学,走的是以学养学的道路。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资金短缺已然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收费越高,个人负担的教育成本就越重。学费甚至成为寒门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碍。在此背景下,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建立合理的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

根据“谁获利谁分担”的原则,结合对民办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的把握,其受益各方均为成本分担主体。应当包括:国家;民办高校;受教育的个人和家庭以及用人单位等。国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在不依靠国家大力资助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与政府共同完成国民教育事业。受教育者通过高等教育的深造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劳动力。作为国家代表的政府应当分担教育成本。

二、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资助和引导政策的缺失

长时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靠收取学费。国家对民办教育的经费保障不足,引导政策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1997年出台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了“保障与扶持”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专门的具体措施。2003年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也只是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支持”,没有切实可行的资助规定。资助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中主要还是向公立高校倾斜,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2.个人和家庭承担过多的成本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公立和民办高校之间的分配存在着不公平,民办高校很难得到教育经费资助。这就造成了个人和家庭成本分担比例的加重,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人均学费确实远远高于公办大学,是清华北大的两倍左右”。 过高的成本分担额度影响了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进而产生高等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造成教育结果和成效的不平等。

3.社会捐赠能力相对薄弱

作为民办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捐赠在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当前对民办高等教育吸收社会捐赠的研究和实践还很少,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实现捐赠效用的最大化,教育捐赠一般会偏好质量和品牌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公立高等学校,这对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民办高等学校吸收的社会捐赠也是微乎其微。

三、政策建议

1.政府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资助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民办教育在经费上逐年上涨,可是随着民办教育的逐渐发展,受扩招的影响,民办教育经费相对而言还是处于短缺状态。考虑到政府投资倾向的“路径依赖”,短期内改变政府的投资偏好,让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一样享受同样的资助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直接资助,间接资助与重点扶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助。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民办高校优惠的政策;信贷部门加大对民办高校贷款的额度;鼓励民间资本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建立健全民办高校产权制度;在保证学校质量的同时,增加民办高校的收益。二是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上,同等对待民办高校的学生。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同等性的给予相应的国家奖、助学金。

2.实行差别收费制度

为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实行差别收费制度。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学费标准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其次根据专业属性的不同来划分科学的学费标准;最后根据学生家庭具体的经济状况,实行差别定价法确定学费。差别收费政策根据个人及家庭具体的经济承受能力“量体裁衣”,科学的划分成本分担比例,既整体上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又直接的保障了贫困学子的教育权益。

3.建立健全社会捐赠机制

制定关于民办高等学校捐赠的税收减免及激励政策、给予捐赠单位一定的名誉奖励。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改善社会捐赠者对公立高校捐赠的路径依赖,改变捐赠者的偏好,使政策导向化。借鉴国外经验,将“获得捐赠能力”作为民办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办法,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捐赠—收益”的良性循环。民办高校也应该利用自身办学体制相对自由、灵活的特性,制定灵活机动的融资政策,吸收社会捐赠。学校内部建立专门的捐赠接收办公室,负责吸收和处理社会捐赠,学校财务部门制定专门的账目款项,公开、透明地展示捐赠资金的利用情况。

作为公立高校的有益补充,民办高校一直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弥补国家在教育投入方面的不足,教育所带来的正外部效应更能为人口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针对当前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突破体制上的束缚,营造良好的教育制度环境,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民办高等学校分担机制。

参考文献:

[1]叶铁桥.新学期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学费猛涨[N].中国青年报,2007-09-06.

9.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报告 篇九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与总结

一年来,在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民办教育工作把推进全市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以强化服务和管理为重点,注重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开展年度表彰,树立先进典型

2月24日隆重召开了2010年度民办教育总结表彰大会暨协会年会。会上分别对安全管理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以及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庄局长与各民办培训学校、幼儿园签订了2011年度规范办学责任状。

(二)举办多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6月份联合电大举办了两期民办培训学校教师计算机培训班和一期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计算机培训班。7月份聘请了武汉亿童文教发展有限公司的幼教专家在进修学校多媒体会议室为全市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了全新的幼教教学理念讲座。两次培训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加强常规管理,提升办学水平

3月份开展了全市民办教育机构2011年期初教学计划审核及安全大检查工作。4月份组织了民办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并为初试未及格的教师组织了补考。为所有考试合格的幼儿教师颁发了上岗证。5月份对全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幼儿园的备案资料进行了逐一审查,对存在资料不全、证件过期等情况的学校,限期进行重新补报,为换发办学许 -1-

可证做好了准备。7月份对全市民办教育机构安全及假期办学行为进行检查。8月份为全市达到办园标准民办幼儿园进行了换发许可证工作。9月份组织全市民办培训学校教师进行了健康体检。11月份下发了《对全市民办教育机构进行督导评估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做好自评工作。12月份进行了年末督导检查。

(四)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办学行为

2月末,联合教育局法制办修订并下发了《桦甸市民办教育机构违规办学处理规定(暂行)》。3月份开展了教学、安全检查,检查中查处了非法办学机构2所,幼儿园1所。为进一步规范暑期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行为,6月10日,召开了全市民办教育机构负责人工作会议,会上解读了吉林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印发吉林市民办培训学校设置标准(暂行)的通知》。并对暑期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下发了桦甸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假期办学行为的通知》。为做好汛期安全防范,7月4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民办教育机构2011年防洪度汛工作的紧急通知》。10月-11月份对全市民办教育机构消防、交通安全进行了多次专项检查。11月18日下发了《关于做好民办教育机构交通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11月21至25日联合安监、消防、公安、行政执法、食品药品监督共六个部门对全市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消防、交通、饮食饮水安全等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并形成了《关于对全市民办教育机构安全工作联合检查情况的报告》上报市政府。

二、新一年的工作设想与展望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管理体系,做好民办教育的各项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努力促进我市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安全、稳定地发展。

(一)加大整治力度,严格规范审批,努力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

1、加强标准化建设。依据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市民办培训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制定评估标准,以及《吉林省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标准化建设进行重新验收,达不到办学标准的将不予以换发办学许可证;要全面贯彻落实《吉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并做好迎检工作。

2、建立健全年检制度。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借鉴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研究建立民办教育机构年检制度,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

3、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建立各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的开展规范办学行为及安全检查。制定《桦甸市集中清理整治非法办学工作实施方案》,报市政府组织协调公安、食药监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行动;针对大班额、超审批范围办学、联合办班、违规开设小饭桌等问题加强管理,加大查处力度。

4、严格把好审批关。为使我市民办教育机构能够科学合理布局,将严格控制民办培训机构和幼儿园的审批。认真

遵照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市民办培训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予以受理。达到办学标准的向教育局提交申请材料,经相关部门初审合格后,报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方可批准其筹设。

(二)加大指导力度,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升民办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各民办教育机构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初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学计划进行逐一审定,并对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严格按标准审核各专业开课标准及教材。

2、开展培训测试活动。举办民办教育机构档案管理培训班,加强和规范档案的管理工作;聘请幼教专家为民办幼儿园负责人、教师进行幼教新理念培训;对全市民办培训机构、幼儿园负责人进行民办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测试。强化依法办学,安全管理的意识。

3、加强相互交流沟通。不定期召开民办教育机构负责人、教师座谈会,对各自学校发展情况进行交流,并对促进全市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提出好的建议。

4、举办竞赛展示活动。开展文化类民办培训机构教师的课堂教学评比,幼儿教师技能大赛,提高民办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联合教育相关科室举办民办幼儿园文艺演出、民办教育机构成果展示活动,以展示民办教育的丰硕成果,提高社会声誉。

5、做好各项备案审核。继续开展民办教育机构教师师资、广告备案审核工作;全市民办培训机构、幼儿园收费要

到发改局、教育局备案,并按备案标准进行严格审核。

6、加强财务管理审计。各民办教育机构要按时缴纳会费,按标准足额缴纳风险保证金;要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健全财务管理、年末审计制度。

7、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年终对全年的各项检查进行综合汇总,并将完善评价结果的运用制度,对办学规范、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民办教育机构,以及优秀负责人、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三)加大监管力度,实行辖区管理,努力保证民办教育安全运行

1、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各民办教育机构要制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在岗教师每年度要进行健康体检;要配备专(兼)职安保、保健人员,并到教育局备案。要及时参加教育、卫生等部门不定期组织的传染病防控、安全知识培训会议;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确保民办教育机构安全、稳定运行。

2、建立安全监管机制。建立由各乡镇(街道)负责监管辖区内民办教育机构、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传染病防控等日常事务的机制。形成政府、教育局(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学校、家长联动的安全网络。

上一篇:以创建工作推动精神文明跨越新建设下一篇:秋天的雨 第二课时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