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教学计划

2024-08-05

细胞生物学教学计划(共11篇)

1.细胞生物学教学计划 篇一

《医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麻醉、口腔医学等专业本科用)

前 言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四大前沿生命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是从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等概念的引入,使得这门曾以显微形态为主的学科逐步发展为以探讨生命活动规律为主的功能性学科,它与经典细胞学具有根本不同的内容和概念。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连接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桥梁学科,是衔接宏观和微观生命现象研究的关键,它与医学有着密切联系,既是基础学科,同时细胞生物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已渗透到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领域,大量医学重大前沿课题的解决,如生育控制、肿瘤防治等都离不开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本课程在介绍一般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联系与医学有关的细胞生命活动,故称为医学细胞生物学,有别于普通细胞生物学,它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在现代水平上讲授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理论;并对结构损伤和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做适当的联系,以便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麻醉、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专业的本科生使用。现将大纲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大纲按三级教学要求,使用大纲时,请注意三级不同的教学要求。

二 本课程安排58学时,其中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24学时(开设8个实验)。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具体内容均编排在本教学大纲内,同学们可根据其“掌握—熟悉—了解”有所侧重地进行学习和复习,加强自学,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

正 文

第一篇

论 1

教学目的

本章旨在使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从总体上有一个概括的认识,重点是明确细胞生物

绪 论 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医学细胞生物学在医学方面的重要性。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熟悉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三)了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及当前研究的热点。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四)当前细胞生物学的特点和研究热点。

教学目的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胞起源和进化的主要阶段,掌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二)熟悉细胞的进化: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三)了解细胞的起源(从简单分子到原始细胞)。

三 教学内容

(一)简单分子到原始细胞形成的进化。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三)真核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四)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

教学目的

细胞的分子基础

本章讲述细胞的分子基础,目的是为以后各章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重点是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核酸的组成、分类;DNA的结构和功能;RNA的种类和功能。

(二)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

(三)熟悉生物小分子(水、无机盐、单糖、脂肪酸)的功能。

(四)熟悉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二、三、四级结构)的主要特点。

(五)了解酶蛋白的功能。

三 教学内容

(一)生物小分子的化合物类型及在细胞内的功能。

(二)核酸的化学组成、种类。1 DNA的结构及功能。2 RNA的种类和功能。

(三)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及生物学性质。

(四)酶蛋白的功能。

第二篇 细胞膜的分子生物学 4

教学目的

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膜的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二)掌握生物膜的分子结构及液态镶嵌模型的内容。

(三)掌握生物膜的特性: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四)了解生物膜其它分子结构模型。

(五)掌握细胞表面的概念、组成。

(六)了解细胞外被的功能。

(七)掌握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各种方式。

(八)熟悉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

(九)掌握膜受体的概念、信号的概念和分类。

(十)熟悉G蛋白偶联型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的组成。

(十一)了解信息跨膜传导体系的组成及作用过程。

(十二)了解细胞膜与疾病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膜、单位膜与生物膜的概念。

(二)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膜脂双分子层、膜脂的分子运动、膜脂的流动性。2 膜蛋白的类型、不对称性和膜蛋白分子的运动。3 膜糖类的存在方式。

(三)生物膜的分子结构 1 片层结构模型。2 单位膜模型。3 液态镶嵌模型。

(四)生物膜的特性(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五)细胞表面的概念、细胞外被的组成和功能。

(六)细胞膜的小分子物质运输(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七)细胞膜的大分子物质转运:膜泡运输。

(八)细胞膜的信息传导。1 受体的概念、信号的概念及分类。G蛋白偶联型受体信息传导通路的组成成分。信息的跨膜传导体系:cAMP信使体系、cGMP信使体系、IP3和DG双信使体系。

(九)细胞膜与疾病 1 膜转运系统异常与疾病。2 膜受体与疾病。3 癌变与细胞表面的关系。

一 教学目的

细胞外基质与细胞连接(自学)

通过学习细胞外基质的定义及其组成成分,了解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学作用,并了解细胞的各种连接方式。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细胞外基质的概念及其组成。

(二)了解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学作用。

(三)熟悉细胞连接的概念及各种连接方式。

(四)了解细胞各种连接方式的生物学功能。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外基质的概念及组成分类(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糖脂多糖和蛋白多糖,粘连糖蛋白)。

(二)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学作用。

(三)细胞连接的概念及其分类。

(四)各类连接的结构、分布及功能。

第三篇 细胞质、细胞器 第六章 细胞的内膜系统一 教学目的

本章旨在使学生明确内膜系统的各膜性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某些细胞器的缺损与疾病的关系。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细胞质的组成及细胞质基质的涵义和功能。

(二)掌握内膜系统、细胞器、膜性结构和细胞质的概念。

(三)掌握内质网的形态结构,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的主要结构特点和功能。

(四)熟悉信号假说的主要内容。

(五)了解内质网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六)掌握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七)熟悉高尔基体的化学组成。

(八)了解高尔基体在细胞分泌中的地位、生理和病理变化。

(九)掌握溶酶体的特性、类型和功能。

(十)了解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

(十一)掌握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和结构,熟悉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了解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过程。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的概念、组成、细胞质基质的涵义和功能。

(二)内膜系统、细胞器、膜性结构的概念。

(三)内质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 粗面内质网的形态结构及功能。2 信号假说与粗面内质网的蛋白质合成。3 滑面内质网的形态结构及功能。4 内质网的病理改变。

(四)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 高尔基体的化学组成及形态结构。2 高尔基体的功能。3 高尔基体的病理变化。

(五)溶酶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 溶酶体的形态特征、类型。2 溶酶体的功能。3 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

(六)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 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2 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过程。

第七章 核糖体

一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在了解核糖体组成和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核糖体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关系。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核糖体的形态结构及活性部位、功能。

(二)了解核糖体的形态、大小和性质。

(三)了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核糖体的差异。

(四)熟悉核糖体的化学组成。

三 教学内容

(一)核糖体的形态结构及一般性质。

(二)核糖体上三个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活性部位。

(三)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核糖体的比较。

(四)核糖体的功能。

第八章 线粒体

一 教学目的

本章要求学生明确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功能及线粒体的半自主性。线粒体氧化与能量是本章的重点。本章从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及基本反应程序和转换机制上阐明功能,而不牵涉过细的生化反应过程。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二)了解线粒体的形态、大小及分布。

(三)熟悉线粒体酶蛋白的分布。

(四)掌握细胞氧化与能量转换的概念、细胞氧化的基本过程及反应程序。

(五)熟悉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六)了解线粒体与医学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2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二)线粒体酶蛋白的分布。

(三)线粒体的功能 细胞氧化、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氧化的主要过程:糖酵解 → 乙酰CoA生成 → 三羧酸循环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3 细胞氧化各个环节的发生部位及各阶段的主要产物。有氧呼吸各步骤的能量转化,即自由能是如何转化的?ATP是如何生成的?

(四)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五)线粒体与疾病。

第九章 细胞骨架

一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细胞骨架构成及其在细胞运动方向的功能。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骨架的概念。

(二)掌握微管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组装和功能。

(三)掌握微丝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组装和功能。

(四)熟悉中间纤维的类型、结构、组装和功能。

(五)熟悉中心粒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六)了解纤毛和鞭毛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骨架系统的概念。

(二)微管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组装和功能。

(三)微丝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组装和功能。

(四)中间纤维的类型、形态结构、组装和功能。

(五)中心粒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六)纤毛和鞭毛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第四篇 细胞核及其功能

第十章 细胞核

一 教学目的

本章要求学生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上了解核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明确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是本章的重点。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间期核的基本组成结构。

(二)掌握核膜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了解核孔复合体的结构。

(三)掌握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和亚微结构。

(四)掌握染色质的类型、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其类型、染色体的数目和核型。

(五)掌握核仁的形成和功能、核仁组织者的概念、了解核仁的亚微结构。

(六)熟悉核基质(核骨架)的概念,了解核基质的组成和功能。

(七)掌握细胞核的主要功能及其意义。

三 教学内容

(一)间期核的形态结构概述。

(二)核膜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三)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化学组成和亚微结构。

(四)染色质的类型(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五)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其类型、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和核型。

(六)核仁的亚微结构、核仁的形成和功能。

(七)核基质的组成和功能。

(八)细胞核的主要功能及与医学的关系。

第十一章 基因表达与蛋白质生物合成

一 教学目的

在掌握了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贮存库的基础上学习核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基因和基因组的概念。

(二)了解真核细胞基因的结构。

(三)熟悉真核细胞基因的表达过程、了解基因转录和遗传信息的翻译----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三 教学内容

(一)基因、基因组的概念。

(二)真核细胞基因----断裂基因的结构。

(三)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过程。1 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和转录产物的加工。2 结构基因的翻译---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十二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基因工程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内容及意义,后基因组等的研究状况。了解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概况。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意义和主要内容。

(二)了解后基因组学。

(三)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过程、及一些成功事例。

三 教学内容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二)后基因组学的简介。

(三)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过程。

(四)基因工程的成功事例和展望。

第五篇 细胞增殖、分化和自然凋亡

第十三章 细胞增殖

一 教学目的

本章要求学生明确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及意义,了解细胞增殖与医学的关系,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本章的重点。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增殖的概念、方式和意义。

(二)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

(三)掌握有丝分裂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各期的特征,了解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移动的机理。

(四)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

(五)掌握细胞周期各时期的动态(G、S、G

(二)M期)。

(六)了解细胞周期的调控。

(七)了解细胞增殖与肿瘤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增殖的概念和方式。

(二)有丝分裂各期特征和有丝分裂器的结构和功能。

(三)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四)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动态变化。

(五)细胞周期调控。

(六)细胞增殖与肿瘤的关系。

第十四章 细胞分化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了解干细胞、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的发展及应用。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和细胞决定的概念。

(二)了解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三)掌握干细胞的概念,了解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四)了解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的主要技术和应用前景。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分化的一般概念。

(二)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三)干细胞的概念及应用前景。

(四)克隆动物的主要技术及实例。

(五)转基因动物的技术及应用前景。

第十五章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一 教学目的

本章旨在明确细胞衰老与死亡的基本特征,了解细胞衰老和死亡的生物学意义。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二)了解细胞衰老学说,了解细胞凋亡机制、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了解研究细胞衰老和死亡的意义。

(三)了解细胞凋亡与医学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衰老 细胞衰老的概念和特征。细胞衰老学说,研究细胞衰老的意义。

(二)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的概念和特征。2 细胞凋亡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三)细胞凋亡与医学的关系。

第十六章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进行初步的了解,对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细胞生物学等研究中的应用有初步的认识。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二)了解细胞形态结构观察的有关显微镜技术。

(三)了解细胞及其组分的测定的有关技术。

(四)了解细胞培养的条件、方法和应用。

(五)了解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几种常用研究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原理及应用,相关显微镜的结构与原理,电镜的原理及应用。

(二)细胞组分的测定:细胞组分分级分离的方法,放射自显影技术。

(三)细胞培养。

(四)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核酸分子杂交和PCR技术。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基础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稿审核、集体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讲授为主,自学为辅。讲授采用启发式、交互式、课堂教学形式、辅助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实验分组6人/组,实验类型比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 = 3:2:1 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四 考核办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时间为期末考试。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理论课内容

时数

教学手段

第一章

绪论

CAI 2 3 4 5 6 7 细胞的起源和进化

CAI 细胞的分子基础

CAI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4.5

CAI 细胞外基质与细胞连接

CAI 细胞内膜系统

CAI 核糖体

0.5

CAI

第八章

线粒体

CAI 第九章

细胞骨架

CAI 第十章

细胞核

CAI 第十一章

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生物合成CAI 第十二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基因工程

CAI 第十三章

细胞增殖

CAI 第十四章

细胞分化

CAI 第十五章

细胞衰老与死亡

CAI 第十六章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CAI 合计

实验课内容

时数

类型

实验一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形态观察

验证型 实验二

细胞的基本结构

验证型 实验三

细胞化学

验证型 实验四

细胞生理活动的观察

验证型 实验五

细胞融合 验证型 实验六

光镜下的细胞器及细胞的超微结构

实验七

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的观察

合计

验证型 3

验证型 3

验证型 24

2.细胞生物学教学计划 篇二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细胞生物学实验是该课程对应的实践课,其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增强学生对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现象进行探讨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的联系日趋密切,理论发展非常迅速,然而细胞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普遍滞后于理论课,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1]。如何根据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充实,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更新和完善细胞生物学实验内容体系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基础、重实践、重效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细胞生物学实验也逐渐从以直观验证为主的粗放要求,朝着以技术和技能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我们遵循该教学原则,对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比如:普通显微镜的使用、红细胞凝集反应、细胞膜渗透性等这些细胞学科发展最初被验证的实验我们进行了缩减,因为这些实验侧重验证书本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能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的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国内外细胞生物学科学研究新出现的已经成熟的科学实验充实到实验教学中来。这些新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更验证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比如细胞凋亡的诱导和观察。细胞凋亡机制研究作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进展已经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经过改进后完全可以被用于实验教学,仅仅通过对细胞凋亡的诱导和凋亡现象的观察这一个综合性实验,就可以使学生有机而系统地掌握细胞培养、玻片制作、显微镜的使用、电泳等技术。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通过对细胞凋亡试验的有机编排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系统性、严谨性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研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改变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传传统统的的实实验验课课教教学学以以教教师师为为主主体体,,从从实实验验内内容容的的选选择择、、材材料的准备到试剂的配制,完全由教师包办,学生无须思考,只要按照教师的讲解一步一步地去做,最后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这种“照方抓药”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为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笔者从2004年开始,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逐步采用开放式教学。 (1) 开放实验室,打破以往的实验室封闭,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向教师预约实验时间。 (2) 开放实验内容,还学生主动权,学优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在教师指导下修订实验方法,完成实验。 (3) 举行开放式实验研讨会,由学生当主角,将自选研究课题写成小论文,用PowerPoint形式演讲。 (4) 实验报告以论文形式完成,它涵盖材料与试剂、方法、结果、讨论四个部分。这些探索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考核,完善考评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考核是教学效果的检查,也是督促学生学习和复习的手段。根据课程特点,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考核应以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运用实验技术的能力为主要内容。一般可以安排或利用一个综合性实验。首先,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进行综合运用,并结合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和分析评分。在考核过程中,对于实验技术,应以学生的直接操作作为考核方式,而对于实验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考核。此外,在学生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上,除了严格执行上述的考核外,也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实行一定的加分措施。对于能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积极申报、完成开放性实验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对本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胞生物学的实践课程,其教学不应仅仅作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手段,而应让实验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思维的窗口与平台[2][3]。教师应通过调整实验内容、开放实验教学、完善考评体系等措施,发挥实验课的实践性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为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敬松, 黄晨, 郑黎明等.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与改革设想[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6) :527-528.

[2]张俭, 刘胜贵.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探索[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3, (3) :71-72.

3.提高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篇三

一课程内容调整

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主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比较单一,实验方法基本固定,学生按照老师既定的讲义与实验流程进行操作,其实验结果基本可以预见,学生发挥想象空间的积极性与灵活性大为减少,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探索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验证性基础实验分类集中开设,并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比重,还开设了细胞培养与细胞凋亡等系列开放式创新实验,学生感到富有挑战性,学习兴趣增加。

1分类集中开展基础实验

细胞与细胞组分的染色观察、细胞器的分离等是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的最基础部分,学生应该学会理解并熟练掌握。我们将验证性实验按照技术系列进行归类,同类实验集中开设,如,将同属于细胞组分染色观察范围的动、植物细胞骨架观察实验归在一起,让学生2人一组,每组选做动物或植物细胞骨架染色观察实验,实验结束后,各组相互交流,集中讨论,比较分析动植物细胞骨架的差异。类似的,将植物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分离归为细胞器分离实验类别,将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的显示归为细胞器特异酶的显示实验类别,连同特殊显微镜的使用,共形成了四大类基础实验。

同时,我们借鉴了其他高校的做法,在每个基础实验开展之前,列表提示学生本次实验包含哪些实验技术,这些实验技术在前面哪个学科的实验中有涉及;本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的核心实验技术是什么,本次实验的延伸是什么?在实验结束后,上交实验的原始记录,包括实验结果、结果分析、操作注意事项、对本次实验的建议等,老师签字后方可离开。

2加大综合性实验比重

综合性实验涉及多种实验技术,在前面基础实验中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之后,开设综合性实验有利于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从健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验技能角度考虑,选取了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植物原生质体分离与融合、小鼠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制备与显带等3个综合性实验。其中,在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实验中,要求学生设对照组,对照组只注射台盼蓝而不注射淀粉肉汤,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吞噬率、吞噬指数的差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吞噬细胞的功能。在植物原生质体分离与融合实验中,设立不加聚乙二烯(PEG)的对照组,让两种原生质体直接混合,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严谨性原则。在小鼠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制备与显带实验中,让不同组学生自行选择显带方法,实验结束后大家集中讨论,使学生对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3增加细胞培养系列开放式创新实验

细胞培养与细胞凋亡观察是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很感兴趣。实验涉及细胞传代、冻存、复苏与细胞凋亡观察检测等多项实验技术,实验周期长,操作流程复杂,且每次只能是单人操作,工作量大,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要求细胞培养室可以随时配合学生的实验操作。在2011年之前,我们受实验条件、经费等的限制,没有开展细胞培养系列实验。

在2012年,我们将细胞培养与细胞凋亡实验合并在一起,即“人肝癌细胞培养及诱导细胞凋亡现象观察”,要求2人一组,每组必须进行细胞培养、传代、冻存、复苏等基本操作,同时,进行刺激物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实验。在课程开始的第三周,组织学生观看细胞培养标准操作视频,并布置诱导细胞凋亡创新实验任务,提供几种刺激物供选择,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两周后在班上集中讨论实验方案的完整性与可行性,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通过后,各组可利用课余时间在细胞培养室开展实验。每组学生在第一次进行细胞传代实验操作时,由老师示范操作一次,之后,每组独立进行操作,研究生助教从旁指导、协助。细胞培养室对本科生24小时开放,实行预约登记制度。实验结果以论文形式上交,要求严格按照研究性实验论文的格式书写,以考核学生对整个实验从设计到具体操作的掌握程度,锻炼学生对实验原始数据的记录、处理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结束后,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明显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加,自信心也大为增强。

二改革教学模式

1分组准备实验、开展实验

汕头大学实验课程的开展采取小班制,每班16-25人,所以,同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分成2个小班,如,分别在每周的周一和周二下午上实验课,两个班上课的内容相同。在每个班中,我们采取分组准备实验的方法,即2人1组,每组准备一个实验,这样,相同实验就由2个小班中各自一个小组即4个人准备。

在实验开始前,学生需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实验试剂以及课件等。在准备实验材料、配制试剂等过程中,研究生助教全程参与,负责指导、监督工作。实验的预处理也由该小组在助教的带领下完成。在正式上课时,由小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准备的课件,除了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等内容之外,还需详细介绍实验试剂的配制过程,实验的预处理过程等,其它学生与老师可以提问,该组学生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提问,布置思考题。小组将课件讲解完毕后,老师补充讲解学生课件中的不足之处,并将实验原理、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重点着重强调,布置作业与思考题。另外,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本次实验的大致操作流程,以便其它同学能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做到清楚明白。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老师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一份实验材料,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每个小组独立操作,试剂、仪器等协调共用,实验结果独立分析。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老师巡察,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实验结束后,学生上交原始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等,供老师签字。然后,留10分钟时间大家一起讨论。每组先简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实验成败的原因,大家集中交流,总结经验,提出建议等。在下周上课之前上交本次课的实验报告。

分组准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准备课件,对于不清楚的地方能够事先弄清楚明白,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从准备实验材料,配制实验试剂到实验操作等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充分地创造了实验操作机会,锻炼动手能力。实验结束后,大家集中讨论,集思广益,教师从旁指点,较好地澄清学生心中的疑问,提高实验成功率。endprint

2有效利用网络视频教学

细胞生物学内容庞大复杂,而且发展极为迅速,它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结合,不断涌现出新的实验技术。受实验教学经费的限制,细胞生物学实验可能无法及时地将这些新的技术方法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也无法完成所有的细胞生物学实验。为了弥补此方面的不足,我们找到一些实验教学网络视频,如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热点的“诱导多能干细胞”视频[1],还有“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视频、“荧光标记技术”视频等,利用实验中间出现的较长的等待的时间,播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能丰富实验教学内容,还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和实验技术,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实验考核体系多元化

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以往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是实验报告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改革后,我们设立了多元化考核体系,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验报告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30%、创新实验成绩占30%。其中,实验报告除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实验操作步骤外,还需对实验结果以图、表、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说明,对所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进行详细的讨论,总结实验经验,提出建议等。平时成绩除体现课堂实验操作规范程度以外,还包括每次课的抽签口试[2]成绩。课前采取抽签口试可以促使学生提取预习,加深学生对所做实验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避免了分组准备实验、其它组同学无关己事的弊端。创新实验成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实验态度、实验纪律、实验操作规范程度等,占30%,另一部分是实验论文的撰写。实验论文的撰写是对整个实验的梳理和总结,可以考核学生对整个实验从设计到具体操作的掌握程度,更可以锻炼学生对实验原始数据的记录、处理及对实验结果分析归纳的能力[3]。我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研究性实验论文的格式书写,包括摘要、前言、材料方法、结果讨论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总之,2011年以来,汕头大学生物系开设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通过实施上述教学改革措施,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学习兴趣明显增加,自主能力明显增强,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建明,虞游.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广州化工, 2014,42(3):128-129.

[2]葛淑敏.改革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 2012(10): 129-130.

4.细胞生物学教学计划 篇四

教学心得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的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对于细胞的认识已经成为普通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细胞结构微小,功能相对抽象,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在现有的课堂教学设备和时间的限制中,也不可能完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所有的探究问题;特别是关于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问题,相对于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来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无疑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帮助者的身份,协助学生学习。

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没有老师的学习,相反,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让全体学生获得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的“帮助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节课中,教师主要通过精心编排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来降低知识的难度,帮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

这一节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经验比较远,仅仅依靠显微镜的观察也不能动态地反映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因此,视频资料就成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材料。本课组织的四段视频资料,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并不一定局限于亲手实验。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没有一个人能够亲历亲为他研究领域中的每一个课题。利用他人提供的第二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本课安排学生通过观察视频资料,自己总结出结论,就是练习对第二手资料的分析和处理,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方式。

长期以来,科学教学中并不重视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表达和交流的训练。实际上,准确表达和与同行交流不仅早已成为科学研究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人普通公民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素养。在本课中,还特意安排了同学对自己课外进行的探究实验结论进行汇报。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其他学生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5.细胞生物学教学计划 篇五

摘要:本文对微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微课应用于细胞生物学扩展知识上的适应性,并对微课制作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课;细胞生物学;扩展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178-02

近年来,微课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微课比赛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如何将微课应用于课堂,如何将微课与传统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并逐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直是微课下一阶段需要探索的地方。

一、微课的发展与应用

在日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微课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与方式迅速受到教育者的重视。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被认为是微课的最早起源。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在线课程中。微课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力补充,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传统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拓宽了知识的覆盖面。

微课从出现发展到今天,逐渐走向成熟,以其实用、便捷、生动的特点吸引了广大学习者的青睐,但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在研究、制作、应用及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对微课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微课平台;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还不够规范,需要加大加强教师的培训;微课的应用非常薄弱,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建立,还缺乏有意识的培养[1]。

对于平台建设,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微课平台,例如中国微课网以及高效微课资源网等等。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知识本身是在不断地更新中,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微课的制作与网络微课库,当知识更新后,必然有新的微课来不断地充实微课库的资源。所以,未来的重点不应该拘泥于建立一个大型完备的微课库,而应该关注微课平台中微课资源的更新频率。对于教师培训方面,自上而下的各种微课比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但是只有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还不够,从目前的微课发展水平看,更多的微课只是教师间互相交流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一种手段,大部分微课知识是用来展播,真正在教学上应用的不多,并没有完全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有资料统计,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案例非常少,也就是说一线教师并没有真正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微课[2]。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教师热衷微课,但使用却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将微课与传统课堂融合的方式,缺乏找到一个切入点将这种新兴的教学媒介引入课堂教学中。国内微课概念提出者胡铁生教授认为:从长远来看,微课必须“慕课化”才有更大的发展[3]。可是这种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相融合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在此之前,必须逐渐将微课融入课堂,才能逐步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那么寻找到微课融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而教学过程中对扩增知识点的微课辅助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微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微课应用于细胞生物学扩展知识点的教学

目前国内的教材更新速度很快,可是科学发展的`速度更快。即使是最新版的教材,也无法包含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只能通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主添加介绍。所以把新出现的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在系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地融入前沿的新知识点,才能使学生有意识地跟踪前沿,較清晰地把握研究动向,并与基础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能够以最新的视角来看待科学的发展。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细胞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细胞生物学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作为快速发展的学科,细胞生物学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略显分散的扩展知识点并快速理解,是对教学手段的一个考验。同时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其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其他学科又有着较强的联系,如何将扩展知识点与已有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整合,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微课的出现,有助于将新的学习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细胞生物学扩展知识点的学习有巨大帮助。

目前微课的实际应用并未迅速铺开,怎么将微课融于课堂,怎么将微课的强大作用发挥出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利用微课来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前沿扩展知识点,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突破点。因为细胞生物学作为发展迅猛的前沿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跟踪前沿,不定时、不定量地加入新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的加入势必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冲突,而这些冲突恰恰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进行化解与补充。

同时,新加入的知识点一般都是小的知识点,这种小知识点的阐述正是微课的强项所在,这种零散知识点的阐述归纳讲解,与微课的微小特点非常吻合。这种散在的知识点,规律性不强,理解困难,用视频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更便于理解。扩展的知识内容可能在不同的章节出现,添加的课时不固定,无规律,正好满足微课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前沿知识点一般稍显复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必要让学生利用课外零散时间进行提前了解,与微课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相吻合,提前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的讲解与分析,所以针对这种新增扩展知识点的学习,微课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

三、以扩展知识点为目的的微课制作需要关注的要点

微课的制作必须关注知识体系的系统与连贯。很多扩展知识点是在某一个基本方向上的延伸,只有在相对完整的体系中,才有利于学生将扩展知识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制作微课的时候有一个背景的交代,以及知识的延伸描述。例如对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进行微课制作时,需要对单克隆抗体技术进行交代,同时如何与多克隆抗体进行有效区别,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两步筛选原理,都是有效理解该技术巨大应用前景的基础[4]。

同时扩充知识点通常是最新的发现,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微课的表现形式最好能够采用动画视频的方式,而避免采用说课的方式,这样更加有利于课程的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点的阐释。

通常最新的研究进展集中在细胞重大生命活动方面,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将知识点的切入与人类病症与生理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对研究内容的兴趣,进而为理解机理而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最好能清晰地描述该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使学生有历史发展观。例如在介绍冷冻电镜时,引入电镜的历史发展,使同学们既知道大分子结构研究的前沿技术,又将冷冻电镜的新知识点与电镜的发展历程相互融合。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微课适用于扩展知识点的学习与其自身的特点高度吻合,例如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针对一个主题,以视频为表现形式,能吸引注意力,符合学习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可以在线观看、灵活使用,实现移动学习等等。

但是在微课学习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背景知识不够、理解不易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归纳总结,进行要点分析,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使微课与传统课堂形成联系,达到有机结合,部分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也可以在微课中给出背景知识的引申链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自己主动扩展知识面。

总之,微课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革新,应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与特点,结合传统教学,使微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与选择,达到更好的效果。从扩展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开始,找到更多的结合方式,使微课与传统教学形成有机的结合与统一,为探索微课的深入应用打下基础,使微课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有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海生.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3):265-267.

[2]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钟绍春,王伟.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4):74-80.

[3]郭运庆.微课创始人谈微课的现状、问题与未来[J].数字教育,2016,(1):1-8.

6.《细胞》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对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3、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课前准备:

显微镜、洋葱、镊子、碘液、滴管、烧杯、载玻片、盖玻片、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自然界中有着形形色色的生物,有动物、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生长特点以在我们周围的分布都不相同,从而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有人说,如果把生物体比作一座房子,细胞就相当于构建这座房子的砖块。而且这些砖块还是活的,也就是说组成我们生物体的细胞是活的。除此之外,细胞还有哪些特征?每一个细胞和整个生物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块来探究一下。

二、学生搜集资料交流:

(一)学生交流

(二)教师评价: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同学们课下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而且很善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教师展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三、制作和观察洋葱表皮实验:

通过展示图片,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既然我们说细胞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呢?

教师演示实验:

(一)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二)观察装片。

请学生代表到讲台上来观察,并且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细胞的形状。师生小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四、小组内观察洋葱表皮和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玻片标本

(一)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参与指导。

(二)学生动手将观察到的细胞描绘出来。

(三)学生展示所描绘的细胞。

(四)多媒体展示细胞的多样性(草履虫、变形虫、细菌、真菌等)。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生物、同种生物不同部分的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的结构..........................千差万别。....

五、小组内制作细胞模型

(一)学生自主制作。

(二)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制作,并简单介绍。

(三)教师评价。

六、拓展活动——细胞的生长

(一)教师出示草履虫分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生物体都有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那么细胞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过程呢?

(二)教师接着出示细胞分裂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理解并描述细胞分裂,使生物体不断生长的过程。

七、师生课堂回顾总结:

7.细胞生物学教学计划 篇七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氛围,应当是既井然有序,又思维活跃。学生随着老师的指引,主动地获取信息。学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里不会感到厌倦困乏,相反,求知欲被极大的激发,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1 增加课堂的互动

传统的“以教为主”、“填鸭式”教学方式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教学互动模式,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作为导航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主动地获取信息[1]。互动可以体现在组织教学、课堂讲述、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各个环节中,都会收到积极的效果。比如在课堂讲述中,启发学生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对信息选择和加工的同时,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利用现有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另外,这种互动情境下,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和个性。教师可以运用感人的情景、和谐的环境、意味深长的话语等,适当地进行情感化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平等、信任和关爱,同时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对其健康心理的培育是相当重要的,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1.2 运用语言的技巧

细胞生物学理论性强,如果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很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技巧,力求语言科学、准确和生动。把一些复杂的现象和机理通俗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比喻,在学习细胞内的各个细胞器时,我们根据每个细胞器最主要的功能对其进行形象的概括。把核糖体比喻成蛋白质的“合成厂”、高尔基复合体比喻成细胞的“加工中转站”、溶酶体比喻成“消化器官”、线粒体比喻成“动力工厂”、细胞骨架比喻为“骨骼和肌肉”等,通过这些简洁而贴切的比喻,学生容易把握知识的要点,增强记忆。

1.3 注意课堂细节的处理

一节课怎样开头,如何结尾;内容之间如何过渡,用什么话来承上启下;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这样的一些细节看似不经意,实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开头是导入新课的起步“程序”,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如通过联系实际导入,或通过设问释疑导入,以疑导思、以疑导学。总之,开头设计要精、巧、妙,具有概括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2.1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与现实生活、临床实践的联系

微观的理论比较抽象不容易记忆,但一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记忆也更加深刻。因此在课堂上理论要经常和现实生活、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举一些恰当的例子。比如在讲述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时,联系临床上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发病早,有家族史,患有严重的高脂血症,通常死于冠心病。其发病机制就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缺乏,胆固醇不能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进入细胞,最后导致血液胆固醇含量异常增高,出现临床症状。

2.2 启发式教学和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种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一些启发性问题,并在讲授的适当时机提出来。先制造悬念,由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的学习,比教师平铺直叙直接讲授的印象深刻得多;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科学,知识琐碎繁杂,作为教师,要对所教授的知识充分理解,从中提取出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并归纳总结讲授给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记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2]。比如在介绍完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后,让学生把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学生就可以把前面学过的蛋白质的转录翻译到内质网的合成、加工修饰、高尔基复合体的分选运输、膜泡运输等有系统全面的认识,知识也能够融会贯通。

2.3 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

细胞是有生命的个体,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是栩栩如生的动态过程,以往讲授知识多凭借打比方和想象,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我们可以用图片、动画生动地展示细胞内动态的生命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例如在讲述骨架蛋白肌动蛋白的踏车现象时,单纯的语言描述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通过运用动画,把肌动蛋白在不断聚合和解聚的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的动态组装现象直观地展示给大家,老师便于讲解,学生也听得有趣。而且突出了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

3 改进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3.1 结合前人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

现代临床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临床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对医学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和技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3]。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其理论都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更适于进行早期科研思维培养。我们在课堂上适当加入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如体外的微粒体实验中发现,如果去除体外合成系统中的微粒体,多肤链的合成仍然可以进行,但合成的蛋白质多肽链要比体内合成的稍长一些,由此于1975年提出了内质网蛋白质合成的信号假说。另外,在讲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时,课堂上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bcl-2蛋白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大家各抒己见,气氛很活跃。引导学生对于一些相关内容课后自己查资料,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检索条件,教学生查阅医学文献自学,初步进行科研文献的阅读。通过科研初步训练,启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最终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创新精神。

3.2 教学中融入细胞生物学的新进展

近年来,细胞生物学发展迅速,很多新概念、新发现、新理论层出不穷,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中。在教学中注重学科新进展的介绍,加强与医学的联系,渗透一些有趣的内容,举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对于刚刚迈人医学殿堂的学生来说,在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兴趣方面是非常有益的。如干细胞是目前很热的研究领域,因为它的医用价值高,授课时就干细胞的分类、来源、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等作了介绍,课后不少同学读了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有的还在老师指导下写了综述。这些新内容的扩充,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细胞生物学的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努力。教学前教师的精心准备,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取。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课后及时总结改进。总之,良好的课堂质量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指引学生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陆红玲,唐彦萍.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4):148-150.

[2]许劲松,沈胜娟,戴伯军.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10-412.

8.细胞生物学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33-02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家们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从分子水平、细胞及组织水平上逐步揭示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它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发育学等多学科相互交汇融合,反映着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取得许多重大发现和进步都是来自这门学科的实验研究,作为生物学、医学、农学、林学、畜牧等许多生物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也受到各个学校学院的高度重视。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其教学内容自然也在进行着不断地积累和更新,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加全面而深入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课题。为了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我们从教学大纲、教学手段与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初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通过多课程大纲查重,确定教学内容

经过该专业老师多次教研探讨,确定了自2012级开始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新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大纲,将该课程与《生物化学》中重复的部分内容删除或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如核糖体,该章节在《生物化学》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章已经详细讲解;还有诸如细胞质膜、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的能量转换分别在《生物化学》、动植物生理学中有涉及,但因为这些内容都是《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讲课内容与在其他课程上的内容存在侧重点不同或者讲解更加详细深入,不能删除。这些内容我们或者采用提问式或采用学生自己讲课的方式进行知识巩固,获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针对细胞分化、蛋白质分选、信号转导等章节,将涉及的诺贝尔奖的内容或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在每一章节中,教师不仅将已知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将该章节涉及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譬如:蛋白质的折叠问题,复杂糖链的合成问题。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近3年的学生座谈让我们可以了解到90后的大学生自我管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还寄希望于老师能够像高中老师那样管束他们。加之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足。对于大学任课教师不可能再采用说教和管束的办法,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只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现代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我们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把最前沿的,甚至是存在疑问的未解决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给出讨论时间,让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提出指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常常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甚至愿意到图书馆中查阅相关知识,并由此对听课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细胞生物学所涉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知识,以视频和动画或图像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使之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1]。我们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采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2],起初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网站、教学生如何查阅各类资料,然后让学生对该内容进行整理和讲解。这样一方面对课程形成有效互补,另外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整理,知道怎样了解新的研究进展,对其它课程的学习乃至以后的科研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需要任课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及时地学习和储备该课程相关的进展知识。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间的互动效果,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影响。有时根据内容也可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启发式问题,并能将设计的问题巧妙的一环扣一环,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无论是双主体式、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都对现在的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多付出,学生多收获。

3 更新教学内容,融入科技发展新知识

国际上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飞速发展,大量的新知识新观点层出不穷,有些观点和研究进展直接改变了以往的理论假说和学术观点[3]。譬如,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 日本籍科学家山中伸弥研究团队的成果:他们通过小鼠实验,发现了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即用该方法可以使用人体表皮细胞直接诱导出的干细胞,并进一步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等。我国科学家周琪甚至从小鼠表皮细胞克隆出完整的小鼠个体。这打破了原来课本中讲述的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说法,说明动物细胞只要条件合适,也可以像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所以现代教师不仅要把握现有教材和参考资料,还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把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存在争议的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其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将科研动态引入课堂,需要任课教师在理顺细胞生物学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并能及时查阅最新的各类中外文期刊,调整讲课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实际将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譬如讲解“蛋白质分选”时,自2013年起,我们就把2013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4]介绍给学生:该奖项由谢克曼、罗斯曼和祖德霍夫三位科学家获得。其中谢克曼是发现了能控制细胞传输系统不同方面的三类基因,从基因层面上为了解细胞中囊泡运输的严格管理机制提供了新线索;罗思曼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令囊泡基座与其目标细胞膜融合;祖德霍夫则是在前面两位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并解释了囊泡如何在指令下精确地释放出内部物质。再如讲解“细胞核与染色体”时,除了介绍常规的细胞核的结构和染色体的各级包装外,基因的活化,我们可以加入现在热门的表观遗传学问题。对于本科教育,我们认为就是要让学生多接触、多动手动脑,并最终找到他们最感兴趣的领域。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动态或还有争议的课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讨论,无疑是本科生们及时的、尽可能多的接触细胞生物学前沿的有效方法。但将最新研究动态加入课堂是需要任课教师花费较大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查阅相关领域的期刊和报道的。作为教学工作,这样做当然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身水平的提高,然而现代高校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和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

4 改进实验内容与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细胞生物学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增加实际的操作环节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满足学生好奇的探索精神,因此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构建,还是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细胞生物学的实验环节都很重要。细胞生物学实验涉及内容包括基本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实验和细胞工程技术实验。实验设计尽可能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各种实验技能又能够学到知识,满足学生探索精神。比如基本的显微观察,我们在设计实验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还要让他们掌握与显微镜相关的其它知识,比如细胞计数、测微尺的使用等。再如免疫荧光法显示细胞骨架,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细胞骨架在细胞内的分布,同时让学生巩固了荧光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细胞工程技术实验则尽可能设计的环环相扣,将所学的知识连成一个整体[5],这样既节省材料,降低实验费用,又节省学时。同时我们还设置选作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 结语

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教学方法的调整,并在课堂上引入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已经极大的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愿我们能够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立柱,潘延云,司贺龙,等.《细胞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4):126-128.

[2]许君,郑文明,陈新建,等.在细胞工程学教学中的初探[J].科技教育创新,2008(6):237-238.

[3]刘静,刘艳平,何莉芳,等.浅议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的技巧[J]..基础医学教育,2002,4(3):197-200.

[4]http://baike.baidu.com/view/10943428.htm52.

9.伟人细胞教学反思 篇九

好久没有上公开课了,第一要克服的依然是紧张的心理问题。上课铃一响,居然紧张不知所云,词不达意了,作为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实在是汗颜。讲课中间,最丢人的是,指名回答问题后,那孩子早坐下了,我居然脱口而出了两个字“坐下”,等反应过来,早已经是脸红满面,尴尬至极。

第二是准备不充分。中间分析贾里实施“伟人计划”失败原因时,一秒钟的时间,脑子出现了空白,于是慌乱中将刚讲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方才唤醒记忆,接着往下讲。还有时间安排不合理,不能掌控每一环节所需实际时间,所以前松后紧,致使下课延时。

第三是不能充分放手,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多,对学生的能力不信任,为了赶进度,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权利,剥夺了学生表达独到观点见解的机会。

10.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 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学习。

(六)课前准备

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

(七)教学流程

二、教学反思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

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 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附录:(例题)阅读下面关于甜米酒的酿制过程,回答问题: 步骤(1):将糯米煮熟;

步骤(2):用开水浇烫小口容器罐的内部后,留作酿制容器; 步骤(3):将煮熟的糯米和适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匀后,放入酿制容器; 步骤(4):密封容器。问题:

(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

(2)为什么要用开水浇烫容器?

(3)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留出一个空间?

(4)为什么要密封容器?

11.细胞生物学教学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J1103507)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细胞生物学已成为当前各个高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是以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有关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为目的,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科研素质的目的。

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诸如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内容不能体现最新研究成果、教学评价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所导致的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和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研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将来的综合发展。培养具有一流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当前的学习中, 学生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验学习思想还很严重;教师队伍中, 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特别是基础实验教学的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本科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装备条件差异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提高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探索。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

(1)优化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

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加快和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陈旧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单一乏味的验证性实验过程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实验教学要求[2]。优化细胞生物学实验内容,体现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并增强实验教学的时代性,是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首先要选取兄弟院校的优秀实验教材用书。我们学院选用的是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联合出版,李素文主编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其次专业实验课教师可根据多年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经验和学院特色编写制作更合适的实验课教材及与之配套的课件。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一是应依据精炼、新颖、灵活的思路,二是要根据现有的实验基础条件,充分利用共享公共资源平台,增设开放性,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验课教学能更好的巩固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撑实践教学。

(2)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完善培养模式

科技发展永不止步,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新概念、新信息、新理论也是层出不穷。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要能及时跟踪国际上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及热点并在实验内容上有所体现。通过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评述,让学生结合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开启发散性思维。首先我们不断尝试结合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研究型实验课题。比如开展了C2C12细胞的传代培养及活性检测实验,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了一些细胞炎性因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研究细胞的增值和迁移现象。另外还采取本科生导师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教师作为导师,进入到专业实验室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探究性实验。这些举措不仅让学生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了基础性实验技术,而且在综合性实验阶段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三种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法

(1)讨论启发式教学

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至关重要。目前很多学校的实验教学方法依旧是采用“灌输式”方法教授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缺少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泯灭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确立。我们利用有限的课时开展讨论启发式教学方法,并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音频,视频等材料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细胞生物学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设施条件,选取实验主题,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教学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自由分组,每组4人左右,根据选中的课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数据库资源查找相关文献,最终提交实验项目小论文,并作为主角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同时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通过这种讨论启发式的教学,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

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将一些原本口述或板书困难的抽象概念具体、直观地显示出来,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实验课有更加整体直观的印象。比如我们在进行细胞培养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安排参加教育实习的研究生按照实验流程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同时用录像机记录下相关视频配上解说制作成视频文件,在做细胞培养实验前给同学们放映。让同学们通过观看录像,对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实验过程中的要点难点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成功率,并且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而提出关于实验的疑惑之处。通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理解的更加透彻,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新性和主动性。

3构建多层次实验成绩综合评定模式

(1)设置开放式实验

实验开放包括实验材料的开放,实验内容的开放和实验室的开放[3-4]。由于目前本校细胞生物学实验主要是面向大三本科生开设,他们在本学期的课程任务较重,时间有限。所以灵活开展一些开放性实验,充分利用他们的空余时间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非常必要。比如我们在开展细胞核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实验中,就设置了不同染色原理的荧光染料,让同学们自由选择,根据荧光染料的选择,自己动手设置荧光显微镜的激发滤光片,通过规范操作,得出结果并形成实验报告。这样,选择不同染料的同学得到的结果就不相同,避免了有些同学在写实验报告过程中的相互借鉴现象,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实验报告更注重对结果的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实验就要允许失败。我们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并非要求所有学生一定要得到预设的实验结果。我们的实验课允许没有实验结果的实验报告上交,前提是学生要根据我们的实验步骤,回忆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这样的实验报告,虽没有实验结果,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在另一方面培养了创新能力。

(3)成绩评价多样化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成绩要体现出评价多样化。仅仅根据平时的实验报告已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更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我们的成绩评价是以平时的实验报告为基础,还包括平时考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的操作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为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期末笔试中还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设计题和综合性分析题。这些题目让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多样化的成绩评定模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夯实了基础实验知识,又促使学生更重视平时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从多方面培养其创新能力。

随着细胞生物学学科的迅猛发展,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必须跟上。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专业技能,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剑华,张红锋。2010. 基于学生发展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评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3):127~129.

[2] 娄慧玲,郭滨,吴燕华,等。2011.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1):44.

[3] 梁桂英,王春晓。2007. 开放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高师理科学刊,(1):91~93.

上一篇:员工月总结大会主持词下一篇:邮政创新型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