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2024-09-16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共10篇)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篇一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情境化的“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这一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抛出问题后,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学生的补充,列出算式,把重点放在计算方法的探讨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教师是把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便巧妙的利用了小棒图,把小棒图竖起来摆,使得竖式形象化,接着再抽象成数字。这一环节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竖式的算理。再通过练习判断,使得学生对笔算时出现的种种错误有所警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75页“练一练”第2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75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笔算

43+46+6234+574+382+7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复习口算

5+34=63+7=9+84=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习笔算

32+6=5+43=24+61=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77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篇三

一、单选题

1.82+4=()

A.49                                         B.86                                         C.87                                         D.78

2.48-8=()

A.7                                         B.20                                         C.40                                         D.90

3.14+6+28=()

A.78                                         B.20                                         C.48                                         D.55

4.下面计算与23+39的和大约相等的是()

A.31+31                                B.59+12                                C.33+58                                D.89+11

5.100-21=()

A.71                                            B.79                                            C.80

二、判断题

6.妈妈买洗衣粉用了16元,买肥皂比买洗衣粉多用4元,买肥皂用了20元。

7.8.9.98-63=26

()

三、填空题

10.从上到下填写.

84-73=________

________

11.88+8=________

8+32=________

57+8=________

7+76=________

12.13.在横线上填上“+”、“-”或“×”。

4________4=8

3________2=6

7________5=2________1

34________30=2

________2

14.(从上到下填写)

四、解答题

15.阳光体育大课间。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学校每天下午组织各年级开展大课间活动。

(1)跳绳活动。

刚可能跳了多少下?(画“

”)兰可能跳了多少下?(画“

”)

(2)小明跳了多少下?

(3)请你提出一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16.(1)和

一共要多少钱?

列式:

(2)小朋友买一个,还差几元?

列式:

五、应用题

17.数一数,涂一涂,填一填.

(1)三种图形一共有多少个?

(2)________的个数最多,________的个数最少,它们相差________个?

(3)________的个数增加2个就和________的个数同样多.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

2.【答案】

C

【解析】

3.【答案】

C

【解析】在进行连加式题计算时,能口算的尽量口算,可以不写竖式,但要注意准确性,口算有困难的,应用笔算.连加运算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把前面的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第一步可口算:14+6=20,第二

步可口算:

20+28=48,所以14+6+28=48,选C.

4.【答案】

A

【解析】【解答】此题考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根据题意23≈20

39≈40

因此23+39≈60,选项中31+31≈60

59+21≈80

33+58≈90

89+11≈100

因此正确选项应是A。

5.【答案】

B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计算可得:100-21=79,【分析】对100-21进行计算就可以解答。

故选:B

二、判断题

6.【答案】正确

【解析】解:16+4=20(元)

答:买肥皂用了20元。

7.【答案】

错误

【解析】

8.【答案】错误

【解析】

9.【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98-63=35

三、填空题

10.【答案】

11;84,73,11

【解析】

11.【答案】

96;40;65;83

【解析】

12.【答案】

【解析】【解答】相差:53-45=8(厘米);

故答案为:8;直;钝;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要求相差几个座位,用减法计算,据此列式解答;

根据角的分类:0°<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锐角<直角<钝角,据此判断图中是什么角。

13.【答案】

+;×;-;×;-;+或×

【解析】【解答】解:4+4=8;3×2=6;

7-5=2×1;34-30=2+2(或者34-30=2×2)。

故答案为:+;×;-;×;-;+(或×)。

【分析】根据100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作答即可。

14.【答案】

51,62,73,84

【解析】

四、解答题

15.【答案】

(1)

(2)32+29=61(下)

答:小明跳了61下。

(3)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多少下?

61+32=93(下)

答: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93下.【解析】【分析】(1)根据条件“小刚跳的比小红多得多”可知,小刚跳的可能是80下,用△表示,根据条件“小兰跳的和小红差不多”可知,小兰跳的可能是35下,用○表示,据此解答;

(2)要求小明跳了多少下,用小红跳的数量+29=小明跳的数量,据此列式解答;

(3)根据题意可以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多少下?将两个人跳的数量相加即可解答.16.【答案】

(1)22+9=31(元)

答:

一共要31元钱。

(2)23-20=3(元)

答:小朋友买一个,还差3元钱。

【解析】【分析】(1)在图中找出和的价钱,把它们加起来即可求出一共要多少钱;

(2)在图中找出的价钱,减去自己有的钱数,即可算出还差几元。

五、应用题

17.【答案】

(1)21个

(2)五角星;正方形;4个

(3)圆形;五角星

4.《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篇四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

2.80里面有( )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 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在学习中善于交流,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们瞧,一(1)班上的小朋友在忙些什么呢?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预设情况:学生可能会根据主题图无序说一些信息,如:有几个人,男生几个,女生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图的出示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识图,辨图、删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

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汇报中追问:在摆小棒时,为什么是一捆一捆的?拨数时,为什么总在十位上拨珠子?数数时,是10个10个地数?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1.即时口算练习:30-20=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 4+5= 6-4= 7-3=

30+20= 40+50= 60-40= 70-30=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设计几个层次,通过尝试计算,在数数过程中,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在学具辅助过程中,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汇报交流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即时练习中既有新旧知的类比,又有促进探究减法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对算理的理解。】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类型,从具象直观操作到数字表象感悟再上升到语言表征,让学生既有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题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2.8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 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在学习中善于交流,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们瞧,一(1)班上的小朋友在忙些什么呢?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预设情况:学生可能会根据主题图无序说一些信息,如:有几个人,男生几个,女生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图的出示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识图,辨图、删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汇报中追问:在摆小棒时,为什么是一捆一捆的?拨数时,为什么总在十位上拨珠子?数数时,是10个10个地数?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1.即时口算练习:30-20=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 4+5= 6-4= 7-3= 30+20= 40+50= 60-40= 70-30=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设计几个层次,通过尝试计算,在数数过程中,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在学具辅助过程中,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汇报交流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即时练习中既有新旧知的类比,又有促进探究减法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对算理的理解。】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类型,从具象直观操作到数字表象感悟再上升到语言表征,让学生既有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题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篇六

2.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印象会更深。

3.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初步感知,到操作理解,层层深入,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4页。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圆形5个,三角形10个,红花20朵。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王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欢迎)

师:小朋友们,掌声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

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

师:你知道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

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

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课件显示:

6下比4下多2下,6-4=2,4下比6下少2下,6-4=2。

2.摆一摆。

a.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和△同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它们同样多。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b.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

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

○比△少几个?列式:7-5=2。

7.《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篇七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列竖式的加法(进位)奠定基础。本课对理解“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是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旧知迁移,感知“进位”的必要性。借助学具操作,引导比较,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等方式。沟通算法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对进位加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对比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利用旧知的经验为新知迁移做铺垫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比一比,算一算(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9+8= 35+20= 4+7= 32+5=

20+78= 3+9= 4+71= 32+50=

(二)列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旧知,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经历探究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一起去一(1)班联欢会的现场看看吧。

(一)主题引入,信息整合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发现的信息,教师选择性的进行板书。(课件演示突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闪烁。如“24瓶”“桌上有9瓶”可以添加这条信息。)

选取的信息有:盒子里有24瓶矿泉水,桌子上有9瓶。

(二)提出问题,列式促研

1.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课件出示男孩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问题。

2.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表述出来。课件进行完整性的呈现。

学生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女孩列出算式)

3.比较算式,引入课题

板书算式:24+9=

4.提出问题:观察算式24+5与24+9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同点:24+5是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24+9比较难。(个位相加超过十,要进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看情境图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删选信息、完整表述题意的能力。再通过复习题与新知算式的对比,初步感知“进位”,促进学生对新知展开探究的欲望。】

(三)学具操作,直观感悟

1.思考:怎样计算24+9=,课堂上没有矿泉水瓶,用什么学具代替我们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引导,借助小棒代替矿泉水,尝试摆一摆,算一算。

2.操作:同桌合作,摆出算式,算出结果。相互之间说一说是怎样得出结果。

3.汇报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请学生板演算式中小棒的摆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中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3根,共33根;

方法二:左边24中1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左边的3根,共33根;

方法三: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3根,,20加上13就是33根;

方法四:直接往后数9个;

方法五:24加10再减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由具体的小棒呈现计算思考过程,突出旧知“凑十法”的迁移,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提供直观的表象支撑,而直接把4根和9根进行相加是13根,为“进位”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三、分析操作过程,把握本质,体会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操作交流的过程,共同分析方法一、二都是运用“凑十法”,方法三是直接把根数相加。

再次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回顾梳理。

(一)数形结合,初建模型

(课件呈现两种方法,动态演示,突出10根小棒捆一捆),借助小棒摆放,课件演示,体现思考过程。

教师:第一种方法中的原来的2捆为什么变成了3捆?为什么要把后面的几根重新打捆?第二种方法中1捆多3根是怎么得到的?1捆表示什么几根?

让学生对着课件演示,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棒演示过程按照“先……再……”的顺序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动手操作过程,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再按照课件依次出示的顺序,分别说说两种算法中先……先算……。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进而突出每种算法的重点。强调10个一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的意识。】

(二)符号表征,明确算理

结合小棒摆放图,把算式过程图填写完整。

(课件出示算式,以学生表述过程陆续呈现步骤,突出算法不同。)

利用课件呈现小棒图,出示算式,每种算法的呈现以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相对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棒摆放,说出算式一是把9分成两个数,运用“凑十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算式二结合小棒图,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三)即时练习,深化算理

(课件出示)教材65页“做一做”。

让学生观察小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课件反馈。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由具体实物操作到符号抽象理解,明确计算步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语言表征能力。即时练习给学生对新知理解基础上再次回忆,形成计算策略,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四、专项练习,强化对进位加法算理的认识

(课件出示)

(一)快乐的小猴。(说一说□里能填几。)

(二)捉害虫。(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解决问题。

教材66页第4题。

【设计意图:设计几个层次的趣味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愉悦情感,通过比较算法,错误辨析,沟通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8.《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篇八

通过教学我发现以上几种计算方法各有利弊。凑十加,用十减容易学,但要分两步计算,延长了思维的时间。加十减补,减十加补与珠算配合起来学较为有利,但补数概念比较抽象。用口诀做加法,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做减法,思维过程比较简捷,但需熟记口诀与理解加减法的关系。一般教材中常采用凑十加,用十减的方法,也有在讲了凑十加后,再用口诀帮助熟记的。在口算、珠算并教的教材中往往采用加十减补,减十加补的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最后都要求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所以在教学时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通过实物的演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思考方法。由此概括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律。

(2)让学生用语言说出计算步骤,巩固计算方法:如12-5,因为5加7得12,所以12-5=7。

9.《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篇九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先讲单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结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数的25%,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期育人目标,同时教材的编排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①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作为本单元新知识的生长点。

②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③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

④“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让学生体会怎样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育人要求,我拟定的单元目标是:①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②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习中,培养计算能力。

以本单元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为例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例1,完成练习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评价: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备小棒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数减整十数和加减混和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3、实践运用,发展能力:(以一年级综合实践课“小猪爬山”的故事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小猪和伙伴们结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关:计算并说说

40+20

3+2

6-4

5+4-7

40-20

30+20

60-40

50+40-70

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旨在比较、对比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等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关:集体闯关,每个小组一张题卡,用时少、正确率高为优胜奖。号召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师评为主。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4题。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10.《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篇十

我们常说新课程的内容很活,是因为它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有了更为广博的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教师如何利用这样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是每个教师所无限追求的目标。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一课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在主题图“乘车”的问题上,以“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活动目标,将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还初步接触到排列组合的内容。

又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一课中,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一张卫生评比栏,让学生根据图上小朋友的对话,推理出条件信息。即二(1)班16面红旗,二(2)班比二(1)少3面,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二(2)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依此方法,解决其他各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某班得的红旗面数。由于条件不同,解答算式便也不同。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不但会根据问题选择条件,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解答问题。

二、注意错误资源的整顿,在揪错的道路上反正。

课堂的教学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思维也总是有别于成人。看似一个很简单的知识或许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上一篇:窦桂梅老师的作文课下一篇:大学入党思想汇报应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