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练习题

2025-02-18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练习题(共10篇)

1.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练习题 篇一

《吃西瓜》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吃西瓜”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学情分析】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注重学生实际情况,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地提高。【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1减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教具:圆形卡片若干张、线段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导入

我这里有5个分数,你能根据图片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吗? 出示图片,学生自由发言 说的真好(表达的真清楚),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

1、故事导入

喜欢吃西瓜吗?喜欢的孩子向老师笑一下。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的这两位朋友也很喜欢吃西瓜。(课件出示熊大和熊二)

这天,熊大和熊二在光头强的地里摘了一个西瓜,并把它平均分成了8块,熊大说:我吃了这个西瓜的3/8。熊二说:我吃了这个西瓜的2/8。

2、复习旧知

同学们,在这里2/

8、3/8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分数的?

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3/8大于2/8)为什么?(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分数就大)3提出数学问题

正当它们吃的起劲的时候,光头强出现了,他生气地说:除非你们做对我出的题目,否则我是不会放过你们的!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问题一:①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二)动脑动手,探索算理

1、解决问题一

⑴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3/8+2/8)试着说出答案(5/

8、5/16)

你能根据算式画图吗?

⑶解释:

① 借助图形直观,得出3/8+2/8=5/8。把圆形纸平均分成8份,熊二吃了这个西瓜的2/8,先在学具纸上涂出2份,熊大吃了这个西瓜的3/8,再在学具纸上涂出3份,数一数一共涂了5份,涂色部分占整个图的5/8,也就是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5/8。

②从整数加法推想出分数加法。2+3=5,所以3/8+2/8=5/8。

2、解决问题二

⑴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在本子上列式计算。学生板演:3/8 — 2/8 = 1/8 ⑵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结果是正确合理的?

①借助图形直观的算法。熊大吃的三块减去熊二吃的两块是熊大比熊二多吃的一块,这一块是这个西瓜的1/8。(教具演示)

②转化为整数减法的算法,体会整数减法与同分母减法的本质联系。3个1/8去掉2个1/是1个1/8。

⑶ 板书完整计算过程:3/8-2/8=(3-2)/8=1/8

3、总结归纳

⑴仔细观察相加减的这些分数,你们观察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分母都是8,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分母都是8,就是分母相同,我们把分母相同的分数称作同分母分数。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副标题: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⑵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用红线框住运算部分)等以后我们计算熟练了,这一部分就可以省略了。

4、解决问题三

大家知道,熊二特贪吃,它想把剩下的都吃光,你知道现在还剩下几分之几吗?

⑴独立列出算式,探索算法。⑵集体交流:

指名演板:1-5/8=3/8或者8/8-5/8=3/8

这两个算式都对吗?为什么,你能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吗?(8份减去5份是3份,3份是这个西瓜的3/8)算式中“1”表示什么?(1个西瓜)

⑶我们可以把一个物体看成数量“1”,把它平均分成几分,就是几分之几,就像这个西瓜,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就是8/8。反过来,当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同时,它就等于1。⑷1可以等于„(3/

3、4/

4、5/5等)那为什么我们这里要把1化成8/8呢?(熊妈妈只切了八块)还因为被减去的分数的分母是8。在分数减法中,遇到被减数是1时,应注意把1化成与另一个分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相减。⑸板书完整算式:1-5/8=8/8-5/8=(8-5)/8=3/8

提醒学生每题中间的步骤熟练了可以省略。

小结:看来光头强的智商不够高,让熊大、熊二顺利逃走了。

(三)巩固练习接下来进入摘星环节

1、一颗星题目

准备一下,开火车进行

2、二颗星题目

要解决这种问题,首先得要能看懂线段图。

你能说说这个线段图的意思吗?(先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蓝色部分是3份,是这条线段的3/10,红色部分是4份,是这条线段的4/10。要求的是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7/10)

列式:3/10+ 4/10=

=7/10 ⑵

你能说说这个线段图的意思吗?(先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9份,红色部分和蓝色部分一共是8份,是这条线段的8/9,其中蓝色部分是两份,是这条线段的2/9,要求红色部分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6/9)

列式:8/9 — 2/9=

=6/9 ⑶

你能说说这个线段图的意思吗?(把这条线段看成是整体1,把它平均分成7份,蓝色部分是五份,是这条线段的4/7,求剩下的部分是几分之几?3/7)我们应先把1化成与减数4/7分母相同的分数,是?(7/7)再相减。

列式:

独立计算,点名上台板演

3、三颗星题目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吃西瓜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但我们却从中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发现了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双眼,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处处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吃西瓜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8+2/8=(3+2)/8=5/8

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

3/8-2/8=(3-2)/8=1/8

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1-5/8=8/8-5/8=(8-5)/8=3/8

减。

2.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练习题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读本课11个生字,规范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在教学时,要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三、学生分析

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的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本班学生对于这种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感知。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把握文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1、师:通过预习课文,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和氏?

生: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

理解“献”和“璧”的含义。

生:“献”是指把东西送给别人。

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同学可以说“献”吗?

生:我觉得不准确。

师:送什么东西用“献”?

生1:我觉得应该是送珍贵的东西。

生2:送给值得尊敬的人。

师:在这里是献什么?(师指板书中的“璧”)

生3:是指古代的一种玉,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

师:可以用“璧“组词吗?

生1:白璧微瑕。

生2:完璧归赵。

2、教师小结:从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楚国人卞和献玉的事。那么,你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哪些内容?

生1:我想知道卞和为什么献璧?

生2:我想知道卞和怎样献璧?

生3:我想知道卞和献璧的结果怎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有的同学查字典、有的同学查认字表、还有的同学问老师和小伙伴„„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其他同学听后评价朗读情况。

(评议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给同学提善意的建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欣赏他人。)

讨论汇报:读了课文后,刚刚同学们读题后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吗?通过读文,你还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说一说?

指名汇报。

生1:我知道卞和因为得到一块含着珍贵美玉的石头,所以要去献璧。

生2: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何氏一共献了三次璧玉。

生3:我知道和氏第一次把璧献给楚厉王,第二次把璧献给武王,第三次把璧献给文王。

生4:我觉得卞和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教师板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放手让学生读文后,自由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教师的板书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三个层次。)

2、自主识字,质疑理解。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各小组活动情况。

用教学课件出示生字,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2)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什么叫“鉴别”?

师:请你读读最后一段能找到答案吗?

生:(读后理解)

生2:我不懂“价值连城”是什么意思?

师:谁收集到了《完璧归赵》的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3:介绍《完璧归赵》的故事

师:秦王想用十五个相连的城池交换和氏壁,所以说它价值连城。

生4:我不明白什么叫“坚贞之士”?

师:在你的头脑中有没有英雄人物的名字,说出来。

生5:刘胡兰

师:她在钆刀面前不低头,英勇牺牲,是一位坚贞之士。

(3)小小组互相测评生字,全部会认的画上智慧星,加以鼓励。把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圈画出来,再次在小组中集中认读。(小组合作识字的办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不但比较扎实地掌握了本课生字,更重要的是在小组中学会了帮助别人,学会了合作。)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和氏三次献壁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欺君之罪

砍去左脚

故意欺骗

砍去右脚

命名“和氏壁”

玉匠看了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玉匠又说:“这不过是块石头。”

2、指名接读3——5段,思考: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1:这次卞和没有直接去找文王献玉,而是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出示句子,指名再次朗读.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理解“捧”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将“捧”换成“抱”可以吗,为什么?

生2:我认为不行。因为卞和知道这是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才把它捧在手中。

生3:用这个“捧”更能感到这块石头的珍贵。

生4:我觉得玉匠第三次和前两次对待这块璧的态度不同.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师生对读。

玉匠看了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玉匠又说:“这不过是块石头。”

玉匠仔细研究了石头纹理,确认那是块璞。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体验玉匠对待璧的态度,与卞和的态度对比,进一步感受卞和的坚贞。)

3、出示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说说你怎样理解这段话。指名汇报。出示书后文言文练习,请同学猜读理解(老师提示这段正是卞和说的话),对照课文理解后文,教师提示,题指命名,诳:骗子。

(第三至五段的学习虽然是本课的重点,但我没有设计过多的问题,而是通过与前文比较、画一画词语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即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3——5段

(5)讨论:“和氏献璧”献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4、复述故事,试着用上书中的一些词语。

(四)扩展延伸

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指导学生通过证价,学习认真倾听和表达清楚。

生1:我在课外书中了解了另一个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完璧归赵》„„

生2:我在爸爸的帮助下上网查找了有关的资料,知道《和氏献璧》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这个环节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并且说明搜集渠道,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五)学习写字

1、用课件出示词语,重点认读:鉴别、欺骗、查询、价值四个词语。

2、交流难记字的识字方法。如:“鉴”用“蓝”去掉部首,再把皿字底换成“金”字。“值”用读右边的办法记住它。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鉴、骗”两个生字。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互相评价。

3.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测试题答案 篇三

一、谨慎填空(共20分)

1、一个两位数乘5所得的积,等于12乘45的积,这个两位数是( )。

2. 是( )个 , 是( )个 ( ) 个是

3.1- 中,1可以看成( )个 。

4.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测试题答案: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姐姐吃了5块,姐姐吃了( )。

5、50的22倍是( );35个30相加的和是( )。

6、一个正方体,有1个面是黑色,有1个面是绿色,2个面是红色,2个面是黄色。掷一下正方体,看哪一面朝上。可能有( )种结果,出现( )的可能性最大,出现( )的可能性最小。

7.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把其中的一段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这根绳子总长度的( )。

8.4个 加上3个 是( )个 ,就是( )。

9.7个 减去6个 是( )个 ,就是( )。

10.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黑球的个数占( )( ) 黑球的.个数占( )( )

白球的个数占( )( ) 白球的个数占( )( )

11.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6个年级参加,每两个年级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 )场比赛。

二、我会选。(5分)

1、盒子里10个黑色棋子,任意摸出1个,( )是黑色的。

A、可能 B、一定 C、不可能

2、盒子里有20个围棋子,其中白棋子有15个,黑棋子有5个,摸到( )棋子可能性较大。

A、白色 B、黑色

3、袋子里有3个红球,4个绿球,任意摸一个( )是黄球。

A、一定 B、不可能 C、可能

4、12名同学分三队做游戏。每个人从口袋里抽一张卡片,以确定自己属于1、2、3中的哪一队。请你在横线上填:

(1)每个队有7名同学。 ( )

(2)每个队的人数相同。 ( )

A、一定 B、不可能 C、可能性较大 D、可能性较小

三、判断对错(5分)

1.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 ( )

2. + = ( )

3.1- = ( )

4.5个 是 ( )

5. ( )

四、争当神算手(46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37 +37 = 310 +510 = 912 -312 = 38 +38 = 65-48= 245=

2.算一算(10分)

1 8 4 5 1 8 6 9 3 5

2 5 5 6 7 4 5 2 2 9

3. 列竖式计算(12分)

1. 与 的和是多少? 2. 比 多多少?

2. 1减去 ,差是多少? 4.比 多 的数是多少?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4.脱式计算(18分)

(165-45)4 (135+65)5 (46+32)34

(40+35)27 (69-35)24 158+4227

五、解答下列各题。(共24分)

1. 连线题。(共14分

(1))

(2)

2、一块大饼,爸爸吃了 ,妈妈吃了 ,

(1)他们共吃了这块大饼的几分之几?(2分)

(2)还剩下几分之几?(2分)

3、由64人组成的方队,每行有几人?在体操表演时需变换队形,如果排成长方形可以有几种排法?(注:排成64行和排成1行视为一种排法。)(6分)

附加题(10分)

用不同的阴影表示下面正方形的 。

参考答案:

一、填空 20分 每空1分

1、108 2、8 7 3 3 、4 4、5、1100 1050 6、4 红与黄 黑与绿 7、8、7 1 9、1 10、

1、我会选 5分 每题1分

1、B 2、A 3、B 4、(1)B (2)A

(三、判断对错 5分 每题1分

1、2、3、4、5、

四、争当神算手 46分

1、17 120

2、450 2520 1332 3588 1015

3、

4. 480 40 2652 2025 816 1292

五、解决问题 24分

1、14分,每小题2分。

2、(列式1分 ,计算结果、单位名称和答共1分。)

3、每行有8人。

变换队形时可以有3种排法:(每空1分)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

每行人数643216

4.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练习题 篇四

编写:夏建立审核:郭立

卷首语: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一定进步了吧!今天,让我们共同完成这些练习吧!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真不错,以便继续扬;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赶上。每个人的成功都要经历无数次历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我们都十分重要。

一、积累与运用(43分)

1、看拼音写词语(5分)

chóu chútǎn tâshān húkēng qiāngxuān xiāo()()()()()

juān kâdànshēngwān yánlín lángpái huái()()()()()

2、请你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划横线。(3分)

情不自禁(jìn jīn)校(xiào jiào)对歼(jiānqiān)灭...

似(sìshì)的宝藏(zàng cáng)歼灭(jiān qiān).

3、将下列词语填在句中适当的括号里。(5分)

浏览阅读审阅翻阅

我们提倡拓宽课外()面,但在()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对一般书籍只需大致()一下即可,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细细(),毕竟我们要()的东西太多。

4、关联词语填空。(4分)

a.()今天下雨,()运动会照常举行。

b.()今天下雨,()运动会延期举行。

c.()明天下雨,运动会()照常举行。

d.()明天下雨,运动会()延期举行。

5、加一加:(加上不同的标点,使句子意思表达不一样)(4分)

这 梨 不 大 好 吃这 梨 不 大 好 吃

这 梨 不 大 好 吃这 梨 不 大 好 吃

6、照样子写出由反义词构成的成语。(3分)

例:弄(假)成(真)

口()心(),积()成(),()惊()怪,化()为(),喜()厌(),扬()避(),7、按要求写出下列成语(4分)

表示神态的: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动作的:、、、8、照样子,成语接龙(4分)

例:洗心革面 —→ 面目全非 —→ 非同小可—→ „„

1. 握手言欢—→()—()—()—()

2. 人一己百—→()—()—()—()

9、请按要求完成句子,好吗?(共8分)

(1)改成陈述句: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1分)

(2)缩句(缩到最简):老师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1分)

(3)雷声响。(1分)

改为夸张句:(4)写出一个运用夸张手法的形容人心胸狭窄的句子。(1分)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合适的内容,再选择填空。(3分)“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句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声真诚的赞美是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美好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这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向我们展示了人间的真善美。

(6)改病句:一个学期以来,我的语文知识提高了。(1分)

10、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很多,如《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关于“学习”的成语则更多,你能想到哪些?请在横线上写出四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口语交际(3分)

张航和郑浩是同学又是邻居,张航每天做完作业后,习惯读一个多小时的课外书(包括儿童小说、童话传统经典)而郑浩特烦他这样,他认为把课本上的东西学好就行,课外书没什么看头。可张航并不这样认为,为此两人常争得面红耳赤,对他俩的争论,你是什么观点,有什么想法,请用一段话概括地写在下面。

三、课内阅读与理解(36分)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作品,是一篇感悟时光流逝的散文。()

(2)《长江之歌》的歌词是一首抒情诗,诗歌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咏唱了中国第一大河。()

(3)《永远记住您,老师》一文中,沙利文回忆了自己与老师海伦„凯勒相处的点滴。()

(4)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通过几件事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开朗、惜时如金、关心青年成长等品格。()

(5)《看戏》一文中,作者通过多人海的描写,烘托出了人们观看的热烈和踊跃,并表现出梅兰芳出场前人们的期盼和渴望。()

(6)世界上已知的仙人掌有一千多个品种,这一千多个品种都生长在墨西哥。()

(7)《那棵高山榕》,通过对高山榕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其中,“重千斤”是实指,说明祖国的山川河流在“我”的心中分量很重。()

(9)“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意思是:请你再喝一杯酒,因为出了阳关就没有熟悉的朋友了。()

(10)《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从“柳色新”一词得知王维与元二分别在初春。()

2、按课文内容填空:(8分)

①于是,洗衣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我觉察它去得太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

又。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从我脚边。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我掩着面叹息,但是。

②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的青藏铁路筑路兵;长江上的年轻母亲;的沃尔特·迪斯尼;的安妮·沙利老师;的韦德;的海子,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

3、理解课文内容填空:(7分)

①《大海中的灯塔》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以书信的方式,给我们谈了的重要,的艺术。

②国际红十字会为了表彰各国优秀的护理工作者特设立了奖,并以的生日作为因际护士节。

③我们的语文课本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收藏阳光》让我们明白__________________,《沙漠玫瑰》让我们惊叹____________,《巨人的花园》使我们懂得 大海中的灯塔》使我们领悟了.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可敬的中外名人。他们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信科学,敢于踢鬼的;有献身祖国天文事业的;有为新中国夺得第一块金牌的。还有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

4、课内阅读:(11分)

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收藏夏季美丽的景象,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又多么实在!

人生如月,也有阴晴圆缺,无论去到哪里,总难免有不愉快的事情。

如果没有严冬,我们未必能觉察四季的可贵;如果田鼠们没有储藏粮食,就一定熬不过冬天;如果我们没有留心收藏快乐的片断,构筑坚实的心灵防线,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挫折,也足以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冻结、枯萎。

因此,对于生存,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同等重要。

(1)短文选自《》 它的体裁是。(2分)

(2)写出尼克收藏的“阳光”、“颜色”、“单词”分别代表什么?(3分)

阳光代表着:

颜色代表着:

单词代表着:

(3)“人生如月,也有阴睛圆缺,”这句话源于的《》中的词句。(2分)

(4)仿写:“如果没有严冬,我们未必能觉察四季的可贵。”(2分)

如果没有,我们未必能的可贵。

如果没有,我们未必能的可贵。

(5)“对于生存,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同等重要。”这句话我们这样理解的:(2分)

四、课外阅读,阅读短文按后要求做题。(18分)

恰到好处的掌声

1991年,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音乐梦。

可是,父子俩一无关系,二无背景,仅凭着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根本不足以引起音乐界的重视。为了能够待在京城,父亲费尽周折,勉强(qiángqiǎng)将儿子送进了一所小学。

儿子的特长是弹钢琴,父亲花高价联系了一位有名的钢琴师上辅导课。第一天,钢琴师只教了儿子一段简单乐谱,就摇起了脑袋:“这孩子,脑子比一般人笨,反应也慢,肯定上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趁早改行吧!”结果,性格倔强(jiàngqáing)的儿子当场就和老师吵了起来,父亲怎么也劝不住,师生闹得不欢而散。

看着不争气的儿子,父亲心里一阵难过:“这些年,爸爸为什么辞职、卖房子,背井离乡,到处求人?我所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能学好钢琴,将来上中央音乐学院吗?你现在却成了这个样子„„”儿子的倔劲又上来了爸我再也不学琴了情况我想回沈阳经过又一场争执之后,父亲由失望变成绝望,决定带儿子离开北京。

在父子俩动身的当天,他们意外地接到一个通知:儿子所在的小学办晚会,老师们指定要儿子弹奏一曲钢琴。儿子显然还在气头上:“不弹了,连钢琴老师都说我笨,我反应慢,我再也不摸琴了!”几位老师都很奇怪:“弹得好好的,怎么说不弹了就不弹了?”“不摸琴?你父亲送你来北京,不就是为了学琴的吗?”然而()老师们怎么做工作,儿子()表示再也不摸琴了。

他们的争执引来了一群好(hǎohào)奇的观众,那就是儿子班上的同学。同学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帮着劝开了:“弹吧,我们都喜欢听你弹琴!”“在我们心中,你的钢琴是弹得取棒的!”这感人的话语终于打动了儿子。那天晚上,儿子流着泪,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弹奏了几支中外名曲。当他演奏完最后一首曲子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儿子站起身来,一遍又一遍向着鼓励他的人们鞠躬。在那些不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我要学钢琴!我一定要学好!”

凭着过人的自信加努力,两年后,儿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十年后,他成了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客座教授,并且凭着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技惊中外。他,就是被誉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郎朗。

成名之后,很多人问起郎朗成功的秘诀,郎朗无一例外都会提及小学时那场特殊(chū shū)的晚会,提及激励自己上路的掌声。后来,一位记者在专访中动情地写道:“这些掌声,是对草根艺术的肯定。()它们不是出自名人大腕,()在关键时刻,以恰到好处的声音,拯救了一位音乐天才。”

1、用“/”画去加点字后面括号内错误的读音。(2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的意思。(2分)

背井离乡:

经久不息: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1分)

近义词:鼓励——()反义词:希望——()

4、在短文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5、将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来的意思。(1分)

6、在短文第4自然段落的空白处加标点。(2分)

7、概括短文第5、6自然段主要内容。(2分)

第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8、根据短文内容进行选择。(4分)

“在那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这个“决定”是第()个。

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②做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③要成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

④要学钢琴,而且一定要学好。

短文题目《恰到好处的掌声》的含义是第()个

①这掌声恰好合适。

②这掌声是郎朗成功的秘诀。

③这掌声肯定了郎朗的艺术才华,并鼓励着他走向成功。

④这肯定了钢琴艺术,拯救了郎朗。

5.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练习题 篇五

(一)练习题

祁家河初中主笔:陈全安审阅:姓名__________ 练习目标:⒈加深理解本章所学各个知识点,在证题过程中能娴熟灵活地运用之。⒉学会分析证明思路,初步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步骤和格式。知识提炼:㈠、关于命题、定理及公理

⒈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⒉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

组成。

⒊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⒋ 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书P225 6条公理)(等量代换)⒌ 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㈡、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

判定:⒈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⒊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性质: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⒊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㈢、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定理

⒈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⒉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⒊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⒋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⒌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⒍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提升训练:

一、填空题:

⒈把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⒉把“等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 “如果„,那么„”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⒊命题“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真或假)命题。

⒋如图所示,∠1+∠2=180°,若∠3=50°,则∠⒌如图所示:已知∠1 = 20°,∠2 = 25°,∠A = 3°,则∠BDC 的度数为。

⒍、如图所示:AB∥CD,∠1 = 100°,∠2 = 120°,则 ∠α=。

⒎如图所示:已知DB平分∠ADE,DE∥AB,∠CDE=82º,则∠EDB=,∠A=_______。

⒏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B上一点,DE与AC交于点F,AF∶FC=3∶7,则AE∶

A ⒐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I,B

F

若∠A=60则∠BIC=__________。

⒑在三角形中,最多有个锐角,至少有个锐角,C

D

A最多有个钝角(或直角)。

二、选择题:

D

⒈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B

E

C

A、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是北京。B、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a,b,c满足a2=b2+c2,则这 个

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C、同角的补角相等。

D、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⒉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a一定是负数。B、a>0

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D、有一角为80°的等腰三角形的另两个角为50°与50°。

⒊“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题设是()

解:∵AB∥MN(_______)

A、两条直线。B.、交点。C、两条直线相交。D、只有一个交点。∴∠BCD+∠CDN=180°(_____________________)

∵CG、DG是角平分线(_______)⒋命题“垂直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题设是()A、垂直。B、两条直线。C、同一条直线。D、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线。⒌如图所示:AB⊥EF,CD⊥ EF,∠1=∠F=30°,那么与FCD相等的角∴∠1=

1∠BCD∠2=∠CDN(__________________)2

2∴∠1+∠2=90°

∵∠1+∠2+∠CGD=180°(___________________)

有()A、1个B、2C、3个D、4个 ⒍如图所示:AD平分CAE,∠ B=30°,CAD=65°,∠ACD=()A、50°

B、65°

C、80°D、95°

⒎如图所示:∠A+∠B+∠C+∠D+∠E+∠F等于()A、180°B、360°C、540° D、720° ⒏如图所示:如果AB∥CD,则角α、β、γ之间的关系式为()A、α+β+γ=360°B、α-β+γ=180°C、α+β+γ=180°D、α+β-γ=180°A B

F

B

E

 E

C

C

D

DE

三、完型填空:

⒈如图所示:直线AB∥MN,分别交直线EFA

B 于点C、D,∠BCD、∠CDN的角平分线 交于点G,求∠CGD的度数。

GMN

F

∴∠CGD=90°

如图所示:在△ABC中,CH是外角∠ACD的平分线,BH是∠ABC求证:∠A= 2∠H

证明:∵∠ACD是△ABC的一个外角,∴∠ACD=∠ABC+∠A(________________)∠2是△BCD的一个外角,∴∠2=∠1+∠H(__________________)

∵CH是外角∠ACD的平分线,BH是∠ABC的平分线,∴∠1=

2∠ABC,∠2= 1

2∠ACD(_____________________)∴∠A =∠ACD-∠ABC= 2(∠2 -∠1)(____________)

而 ∠H=∠2-∠1(等式的性质)∴∠A= 2∠H(____________)

⒉已知:的平分线。

四、解答题:

⒈如图所示:已知:AD∥EF,∠1=∠2。求证:AB∥DG。

E

⒉.如图所示:已知:AB∥CD,∠1=∠B,∠2=∠D。求证:BE⊥DE。

⒊.如图所示:在△ABC中,∠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BPC=130°,求:∠A的度数。

A

P

BC ⒋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MN,分别交直线EF于点C、D,∠BCD、∠CDN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求∠CGD的度数。

AB ⒌如图所示:已知:CF⊥AB于F,ED⊥AB于D,∠1=∠2,求证:FG∥BC

GMN

F

⒍如图所示:O是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过点

O作OE∥CD,交AD于E,作OF∥ BC,交AB于F,连接EF。求证:EF∥BD

6.初一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期末复习题 篇六

2、(a2)3+a3a3=________

3、若xam+2b与-3a3bn+2的和为零,则(m+n)x=___________。

4、数5.31万精确到个有效数字,是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10㎝另一边等于5㎝,则它的周长为_____。

6、若4a2+2ka +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7、若(a+3)2+∣b-2∣=0,则a2+ b²=。A8、如图,△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O若∠BOC=120°, 则∠A=________°

9、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020得。CB

210.已知x2(m3)x9是一个多项式的平方,则m=

111、计算:a2a=。a12、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8,另一边长为5,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

313、单项式—x3y2的系数是,次数是。4

_B14.已知-m+2n=5,那么5(m2n)26n3m60的值为。_A15、如图1,已知AB∥CE,∠C=30°,BC平分∠ABD,则∠

16、近似数12.30万精确到()。_E_C_DA、十分位B、百分位C、百位D、千位

17、乘积(122)(132)......(11999120002)(2)等于()A.2000B.2000C.4000D.400018、已知a、b、c满足a22b7,b22c1,c26a17,则a+b+c的值为()

A.2B.3C.4D.519、三角形三边的长都是正整数,其中最长边为10,这样的三角形有()个

A.55B.45C.40D.30

三、解答题

122113122006(1)()()

1、()

2、[(3a+b)2-b2]÷a3、105÷10-1×100

4324、(2/5mn3-m2n2+1/6n4)÷(2/3n2)

5、1007×9936、(2x-5)(2x+5)-(2x+1)(2x-3)

17、(x2y)(xy)

8、(2x3)22(x2)(x2)

9、(xy2)(xy2)10.()2(2)3(2)2

21110、若:a3,求a22的值

7.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练习题 篇七

一、判断题

1、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求它的三条边的长度的总和。()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形状、大小也相同。()

4、长方形的周长是24分米,长13分米,宽9分米。()

5、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6、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

7、长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

()、8、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周长是24厘米.

()

9、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18厘米,宽是42厘米.

()

10、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不是正方形就是长方形。

()

11、正方形边长增加4厘米,周长也增加4厘米。

()

1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长。

()

13、长为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与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周长一定相等。()

14、一条小金鱼重2吨。()

15、1000个1克是1吨.()

16、小英今年1岁体重是1千克。()

17、如果小红比小明重那么小明就比小红轻。()

18、一条绳子长6克。()

19、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克。()

20、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周长也是4厘米。

()

21、3吨50千克=3500千克。()

22、29乘8的积约是160。()

23、一个操场的周长是400厘米。

()

24、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周长是7厘米.

()

25.一艘能栽1000吨货物的轮船现载800000千克的货物。()

26、一个三位数乘4,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

27、一个因数是3,积是它的2倍,则另一个因数是6。

()

28、500×2的积和末尾只有两个0。

()

二、列综合算式解文字题1、88与64的和乘以24与16的差得多少?2、85与15的和乘9积是多少?3、250减去5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4、64与32的和比它们的差多多少?

5、760加上800与680的差,和是多少?6、68与3的积再加上83,和是多少?

三、应用题

1、学校操场长是20米,宽比长短4米,小明围绕操场跑了3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2、爸爸用木条做了两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镜框,共用了多长的木条?

3、一根长39米的铁丝,可以做几个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框架?

4、用铅丝做4个长方形,每个宽是5分米,长是宽的4倍,要用多少分米长的铅丝?

5、一根24厘米长的铁丝可以围成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

6、把4个边长3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7、把6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8、将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9、把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铁丝框架改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0、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11、一个长方形花坛,它的周长是22米,它的长和宽可以是多少米?

8.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教案 篇八

南溪区钟灵街小学 2013—2014(上)语数教师教学设计表

执教案者: 一 年级 班 第 二 单元第 1 课 主备: 曹家伦

连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例1及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有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的过程,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探讨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3.进一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习用连加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连加”的概念、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孩子们,今天老师特别邀请了一些小动物来教室里和我们一起玩。你们欢迎吗?现在掌声请出第一位嘉宾。(视频显示一只可爱的小猴子)

小猴子:嗨,大家好!听说这个班的同学最爱动脑筋,我今天带来了许多金光闪闪的智慧星,我要把红色的智慧星奖励给爱动脑筋、积极发言的同学,奖励给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同学。你们想要吗?

孩子们兴奋地回答:想!

小猴子:首先我们一起来玩个算式接龙比赛,谁能顺利接龙,谁就能够得到一颗红色智慧星。

比赛方法:第1题的得数正好是第2题开头的数,第3题开头的数正好是第2题的结果……

小猴子:3+2=5

学生1:5+1=6 学生2:6+3=9 学生3:9-2=7……(老师代替小猴子给接的又快又对的孩子发智慧星。)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整体感知(视频显示主题图)

教师:一群可爱的小鸟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

教师:哪个聪明的孩子愿意把你看到的情景告诉其他同学?

学生1:草地上有4只小鸟在玩游戏,树上有2只小鸟在说悄悄话,天上还有3只小鸟在和我们打招呼,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教师:你真是个想象丰富的孩子!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应该怎么样? 学生2: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鸟就是把3部分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教师:你们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4+2+3 功于勤 精于心

功在课前 精在课中 思在课后

教师:看到这个情景,你还想说什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分享?

学生:有2只小鸟歌星在树上唱歌,有3只小鸟在天空中为它们伴舞,地上还有4只可爱的小鸟在静静地欣赏,一共有几只小鸟?算式为:2+3+4(老师多提问几个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板书出来)

教师问:今天的这些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板书课题:连加。2.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演示小猴子:怎样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1)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老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学具袋,用小棒代替小鸟,摆一摆、议一议,连加怎样算?

(2)小组汇报。学生可能探究出来的方法有:

1个1个地数出来。4只加上2只是6只,再加上3只是9只。

先遮住地上的4只,把天上飞的3只和树上的2只加起来是5只,再加上地上的4只,一共是9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连加的方法:计算连加时,先把前两个数加起来,记在心里。再把这个数和第3个数相加。或者用线把先加的两个数连起来,在线下标出第1次的得数,第2次加时用这个数与第3个数相加。板书4+2+3=9 小猴子:你们真是太聪明了。佩服!佩服!

三、应用拓展

1、例子下面试一试:3+1+5=

2、动手操作

小鸟:我叼来了许多小棒,请大家帮忙按算式摆一摆,愿意吗?(电脑显示第41页第1题和第3题)学生独立操作,填在书上。

3、练习七1、2题,学生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4、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连加

5、小动物回家。(连线)

四、课堂小结

9.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练习题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等多种方 法解题,理解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能正确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和同学 的交流,灵活的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8加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两个加数,恰当的选择分解的加数,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加强操作,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卡片回答(设计意图,基本组成练习)

2、下面三个数相加怎样才能又对又快(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培养灵活思维并蕴涵伏笔)

过渡:小朋友们想得真不错!下面这个问题你也能解决吗?

3、教师口述:医院在口腔保健月给鱼洞四校1.1班送来了牙刷,一盒9支,另外一盒4支,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把牙刷吗?(两盒都关闭,在盒子上写“9支”和“4支”)(15)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梳理一下9加几的算法)

二、加强操作、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算得对不对,怎么回事?一盒是8支,另一盒是5支。难道是医院少装了吗?

(学生:

1、是;

2、没有)

(二)小组探究、共同参与、主动学习

分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8+5的。(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包括通过摆物品等方法来计算8+5)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选择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

让小组充分发表不同的看法。教师对各种方法给予肯定。

1、在形式上充分展示不同的方法。直观和抽象的结合(图片代替、分解数……)

2、在计算的思路上展示不同的想法。(加数的选择、凑十……)

3、讨论评价,选择算法。(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四)归纳概括、形成算法

1、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完整的看一看几种算法的过程。(把8看作10加后减2;把5分解为2和3;演示 “移动”和“假设”)

一起比较、梳理,并进一步明确“凑十法”计算8+5等主要方法。

过渡:小朋友真能干,自己就解决了这道难题,下一个问题你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2、①教师出示书上例2,师让学生看懂题意后列式计算。

②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教师归纳:计算4+8时,可以想8+4=12,也就是说,计算时要“看大数,分小数”。

3、巩固练习

①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8+6 8+8 3+8

核对答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注意让学生摆一摆或圈一圈,体会凑十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口算

8+2+2=

8+2+5=

8+4=

8+7=

2、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8+2=

8+3=

8+4=

8+5= 8+6=

8+7=

8+8=

8+9=

使学生发现第一个加数都是8,第二个加数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多1,反之少1,和的个位数比题中第二加数少2……

3、看图说意思,再列式计算。

4、综合练习

看卡片说得数(师举卡片,学生说);学生分四人小组出题练习。

四、课堂小结

10.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练习题 篇十

(六)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评研题

姓名:班别:评价:

一、填空

1、(),就是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周长是()。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

3、4平方米=()平方分米8公顷=()平方米500公顷=()平方千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200平方分米=()平方米9平方千米=()公顷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明身高13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6()。课桌面的面积约是42()。中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周长是()

二、判断(对的画“ √ ”,错的画“X”)。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2、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它的面积也扩大2倍。()

3、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4、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5、用8厘米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

三、在里填上“>”“<”或“=”。

2公顷1900平方米3平方千米30公顷

500平方分米5平方米4000平方米4公顷

70平方分米7米1米99厘米

五、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60米,宽是30米。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它的面积是多少?

2、有一块正方形地砖,周长是2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块黑板,长是3米,宽是1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20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8分钟,能给地面上洒水多少平方米?

5、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如果用面积8平方分米的水泥方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方砖多少块?

上一篇:随感初二作文600字下一篇:第一天军训的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