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自然的谚语(13篇)
1.关于大自然的谚语 篇一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大自然的谚语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1、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2、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3、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4、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5、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6、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7、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8、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9、星星密,雨滴滴。
10、星星稀,好天气。
11、星星明,来日晴。
12、鸡进笼晚兆阴雨。
13、燕子低飞要落雨。
14、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15、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16、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17、星星密,雨滴滴。
18、星星稀,好天气。
19、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20、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21、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22、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23、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24、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25、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26、泥鳅跳,雨来到。
27、泥鳅静,天气晴。
28、青蛙叫,大雨到。
29、云下山,地不干。
30、云绞云,雨淋淋。
31、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32、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33、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34、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35、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36、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37、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38、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39、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40、扑地烟,雨连天。
2.关于人化的自然 篇二
从生存上来说,人不仅要认识自然,而且要改造自然;从本质上来说,人不仅要认识社会,而且要改造社会;从生活上来说,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要改造自己。这就是人类的全部意义。宇宙让生命诞生,继而又从生命中衍化出人来,是自然规律的一种秩序,人最初与这个自然的距离为零。但自然注定要否定它本身,使人走出森林并日益强大起来,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每一个角落。
恩格斯说,人是工业这种自然界从未有过的运动形式的创造者。实际上,人创造了比这更复杂得多的运动,却没有哪种实际的运动比工业更强烈的改造着自然。在今天,自然早已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到处显示出人化痕迹的自然。人在否定自然!这无疑向依恋于自然源泉的人类文化发出了危险的信号。因此,文化不得不顺从于斯,在大自然观的翼下重树风景。
3.描写大自然的谚语 篇三
2、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3、云交云,雨淋淋。
4、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5、夜星繁,大晴天。
6、泥鳅跳,雨来到。泥鳅静,天气晴。
7、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8、春雨贵如油。
9、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10、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11、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12、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13、星星密,雨滴滴。星星稀,好天气。
14、泥鳅静,天气晴。
15、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16、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17、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18、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19、扑地烟,雨连天。
20、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21、蜘蛛结网天放晴。
22、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23、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24、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25、雷轰天顶,虽雨不猛。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26、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27、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28、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29、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30、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31、燕子低飞,要下雨。
32、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33、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34、东虹日头西虹雨。
35、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36、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37、星光含水,雨将临。
38、风静又闷热,雷雨必强烈。
39、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4.大自然谚语 篇四
1、细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描绘了杭州细湖苏堤的.美景。苏堤俗称“苏公堤”,贯穿西湖南北,筑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圃、跨虹六座石拱桥,以使内外两湖湖水相通。堤上遍植杨柳,间植桃花,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2、泰山天下雄 华山天下险
3、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4、星星明,来日晴。
5、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6、泥鳅静,天气晴。
7、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8、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9、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10、云绞云,雨淋淋。
11、燕子低飞要落雨。
12、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13、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14、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15、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16、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17、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18、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19、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被誉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市,有名泉七十二处,号称“泉城”。在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首位,人称“天下第一泉”)
20、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1、星星密,雨滴滴。
22、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23、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24、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25、扑地烟,雨连天。
26、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27、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
28、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29、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30、鸡进笼晚兆阴雨。
31、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32、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33、星星稀,好天气。
34、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35、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36、泥鳅跳,雨来到。
37、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38、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39、青蛙叫,大雨到。
40、云下山,地不干。
41、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5.关于《生活自然文库·昆虫》 篇五
《评昆虫》一文提出的一些具体批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对原译文在某些地方用词不当或个别科学性错误,未能校正。除此以外,《评昆虫》一文中有些意见是因不了解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过程而产生的误解;也有一些意见是属于看法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结论。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出版过程。生活自然文库》是美国时代公司出版的一套英文版本丛书,共二十四种。这套丛书从六十年代初陆续出版,并不断修订增添新的内容,被译成法、日、俄、德、西班牙等三十多种文字的版本。美国时代公司没有同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中文版特辑以前,其中有十种已经由时代公司独自译成中文版,在香港等地发行。后来两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中文特辑版,对没有译成中文的十四种,由我国译者翻译成中文,对已有中文版的仅由我方就原中文版本的科学性和繁体字进行必要的校订。由于插图较多,版面固定,校订中文字不能有所增删。《昆虫》一书属于后者。
贾祖璋同志按文艺性(包括修辞)、科学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了评论,并得出了否定这本书的结论。我们不能同意这种评论。就这本书而言,我们承认它是有缺点的。但总的说来,这本书的内容是健康的,写法上是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译文也是忠于原文的并保持了原文的特点,在取材、编排、科学的深度和采用一些较新的发现等方面都是较新颖的。尤其是,全书在结构安排和文字叙述上摆脱了一般科学读物所难免的枯燥乏味的毛病,善于把科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动的描述。这一点是值得科普创作方面参考的。
如第35页说“一只飞蛾不断撞向有灯光掩映的窗户,或者围着烛光不断打转,圈子越缩小,直到它扑向火焰,焚身而亡。”这是人们在夏天常见到的。但飞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书上配有几何图解并用浅显的文字说明造成一个螺旋形的航路的科学道理。
这一类生动例子有很多,如激素对昆虫变态的控制、苍蝇的感觉器官、蜜蜂的“语言”、蚂蚁“行军”、狍甲虫“放炮”等等。然而更重要的在于,这本书不是昆虫的有趣故事的简单陈列,而是通过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解释,逐步构成了一个关于昆虫世界的科学知识的系统。它对于增加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兴趣,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尽管有缺点,仍属瑕不掩瑜的一本好科普书。
《评昆虫》一文中所举的例子,也有的属于对科普创作表现手法的不同看法。如批评不该用“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艺术”、“青蛙张开血盆大口”、“一只包藏祸心的姬蜂”等标题和插图说明,认为这些语言不好。我们认为科普读物的一个很大特点在于它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要把无意识的自然界描绘得生动活泼,有时免不了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比喻的形式,甚至要有合理程度的夸张。“苟全性命”是描述昆虫“王国”的生存竞争及各种昆虫保存自己的一种比喻,青蛙的口当然不是血盆,但对于一只仅有青蛙几十分之一的小甲虫,说“青蛙张开了血盆大口,预备把它一口咬住”,这种比喻是可以理解的。对其它例子不一一叙述了。
在科学性问题上,《评昆虫》的批评有的地方看来是误解了。例如文中责问:“说斑蝶‘一生只能作一次迁徒’,那么这些从‘梦中醒来’的个体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实际上《评昆虫》只引用了第26—27页上三张图片的解说之一,如果把三张图片和解说连结起来看,斑蝶从北美东部、中部各地到墨西哥过冬,休养栖息之后以备来春北飞。在向北飞行途中交配。这个过程是很清楚的。至于把来回一次称一次迁徒,是可以理解的。又如关于一化蚕和多化蚕的卵的“滞育”问题,《评昆虫》批评书中只说了多化蚕而没有说一化蚕,认为“如果能说一说一化蚕夏季产的卵为什么会滞育,那才是真正作了科学的解释。”其实,书中在这里不是全面介绍蚕的种类及其生长繁殖特性,而是论述许多昆虫在其生命史上某一时刻会进入一种叫“滞育”的停止生长阶段,说明滞育的原因在于外界日照长短对昆虫激素的作用及其对发育产生的影响。在这里不一定谈到“一化蚕”,何况作者是美国人,多用美国资料。据说美国饲养家蚕较少,可能和我国情况不同,这些是很难要求的。
另外,《评昆虫》还批评了这本书在论述昆虫个体发育和系统演化上是“有点象十八世纪胚胎学上流行的那种‘先成论’”,“恰恰说反了”个体发育和系统演化史。对此我们也有不同意见,篇幅所限,不作详细解释了。
我们很赞成贾祖璋同志关于科普创作要注意民族性、民族传统的意见。科普读物的创作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但是《昆虫》这本书是美国科学家彼得·法布的作品,原文是英文,中文版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它不是编译,更不是我国作者创作。贾文评论《昆虫》“不够民族化”,值得商榷。我们当然热忱希望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能够根据我国民族特点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科普读物。同时我们认为介绍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普著作也是一方面的任务。出版《生活自然文库》的中文特辑版,正是基于我国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迫切需要。尽管我们没有经验,水平有限,缺点不少,但我们认为这是一项严肃的、有益社会、有利四化的工作。科普创作和翻译上确有贾祖璋同志指出的“猎奇好异、华而不实,甚至追求低级趣味的倾向”。但整个《文库》及其中的《昆虫》一书,无论就原著来说,还是就中文特辑版来说,都与这种倾向不同的。
6.自然现象的谚语 篇六
2、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3、春雪流成河,人人都吃白面馍。
4、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
5、冷收麦,热收秋。
6、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7、冷得早,暖得早。
8、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9、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10、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11、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12、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13、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14、圩里怕淹,山里淹死怕干。
15、上钓几下钓雨。
16、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17、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18、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19、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20、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21、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22、蚯蚓上路爬,雨水乱如麻。
23、老龙瘢、不过三。
24、麦里苦虫,不冻不行。
25、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26、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27、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28、龟背潮,下雨兆。
29、冬季干冷春季寒。
30、天上钓钓云,地上雨淋淋。
31、冬雪年丰,春雪无用。
32、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
33、霜打片、雹打线。
34、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35、缸穿裙、盐出汗,大雨一定不少见。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36、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37、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38、大雪下成堆,小麦装满屋。
39、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40、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41、月亮生毛,大雨滔滔。
42、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43、燕子低飞,要下雨。
44、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45、大雪兆丰年。
46、麦怕清明连夜雨。
47、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
48、不怕旱苗,只怕旱籽。
49、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50、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51、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52、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5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54、夏作秋,没得收。
55、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56、东比风、下雨的老祖宗。
57、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58、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59、冬雪一条被,春雪一把刀。
60、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61、荞麦见霜,粒粒脱光。
62、日晕主风、月晕主雨。
63、猪街草,寒潮到。
64、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65、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66、北风无露定有霜。
67、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68、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
69、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70、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71、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
72、冬雪是被,春雪是鬼。
73、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74、腊雪如盖被,春雪冻死鬼。
75、不怕种子旱,就怕秋苗干。
76、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
77、寒损根,霜打头。
78、处暑下雨烂谷箩。
79、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
80、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81、四九南风六月旱。
82、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83、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84、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85、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86、麻雀囤食要落雪。
87、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88、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89、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7.自然风光的谚语 篇七
2、大自然从不开玩笑,她总是认真的,认真的,她总是对的,而缺点和错误总是属于人的。
3、阳光不属于我,它是大自然的孩子,但我也有它,谢谢我能有它。
4、把绿色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流入人们的心中。
5、绿色的山在我眼中是清澈的,水在我耳中是静止的。
6、只有服从自然,我们才能掌握自然。
7、请不要在树林里乱扔垃圾,以使空气更清新。
8、各种各样的绿树,我也有一片蓝天。
9、垃圾桶什么时候才能被清理掉。
10、不要让灰尘进入校园,只让善良来到我的家。
11、自然的秩序证明宇宙有它的建筑师。
12、地球是我们的母亲,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母亲。
13、我们似乎更喜欢看大自然,却很少与之共处。
14、每件事都有它的起伏,每件事都有它的.放松。
15、天与时相反,是恶;地若转而反对别的,就是恶;当人们反对道德时,那就是混乱。
8.关于大自然的谚语 篇八
一、课堂设计理念的更新
1、教师首先将学习任务、活动要求(比如每节课要总结、整理知识框架,完成单元学习后要做演示文稿和网站,也可以边学边做等)布置下去。
2、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以落实学习目标为核心,以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以及个性化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要落实这一环节,问题设计是关键)
3、在学生们的探究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教师给予指导。
4、每节课的学习过程及内容,都以小组为单位,将收获和感受体验记录下来,作为成果制作的依据和资源。
二、我对“教案设计”的理解
构建单元计划,核心是框架问题的设计。但我认为难度最大的并不是设计出适当的框架问题,而是教学过程,即教案的设计。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如何恰当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教学活动,力争取得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而言)”,因而教案设计是关键,是最费功夫和花心血的环节。完整的教案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包括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的制订,重难点分析等。
2、预设学案(可能要设计完课堂流程后,或同步进行)
3、课堂活动设计(主体部分),其宗旨是“能落实学习目标,达到学习效果”:包括
(1)情景导入 (2)案例分析 (3)问题设置 (4)总结梳理
(5)练习巩固(6)课后作业布置(与学案结合)
4、课后反馈评价(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反思、总结、写心得体会、制作学习成果)
三、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学习不再是简单化的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是一项完整的工程。包括:(1)掌握知识的过程;(2)运用技术制作学习成果的过程;(3)整合知识的思维过程;(4)与人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5)反思、总结、归纳、提出疑问的思维过程;(6)培养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7)运用地理技能(读图、制作图表、提取有效信息、搜索相关资料)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我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2、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
5、教学过程:安排4课时
第1课时——环境的整体性
第2课时——环境的差异性
第3课时——非地带性现象及整个单元的总结
第4课时——释疑、检测巩固、制作学习成果(演示文稿、学生网站)的技术指导及相关要求(评价量规)。(课后一周内,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
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1环节
活动项目:【新课导入】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活动内容和要求: [问题1]:“你生活的家乡,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
[问题2]:各要素是不是彼此孤立的,为什么?他们是怎样联系的?请举例说明。
[任务3]:用“示意图”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2环节
活动项目:【难点】理解环境整体性的深刻内涵
活动内容和要求:[活动1]: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并加以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2]:用百分比图表示出目前干洁大气的成份和比例,分析为什么氧气的比例能维持相对的稳定?
[活动3]:阅读教材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分析此案例说明了什么?
[活动4]:阅读教材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该案例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活动1]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活动2] 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活动3]和[活动4]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同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3环节
活动项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认识到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活动内容和要求:[活动1]各小组发挥想象,依据环境整体性原理,举出恰当的人类活动的实例。(封山育林、退耕还湖还湿地等)
小结:[教师补充]:因环境各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求我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考虑到地理环境本身的客观属性,避免因破坏了某一要素(如地表植被)而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对大型工程项目实施的“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都是基于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虑。
第4环节
活动项目:【课后作业布置】
活动内容和要求:1、设计一个案例来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整理本节知识,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3、写收获(心得体会)包括:①与人合作的感受;②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乐趣;③对人生的感悟等。
小结:[教师提示]:课后作业是对整节课内容的梳理、总结、归纳,并作为学习成果的制作依据和资源加以保存,最好将完成的作业及时输入电脑。
第2课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环节
活动项目:【导入】
活动内容和要求:[活动1]:小组讨论候鸟为什么要迁徙?
[活动2]:提交预先布置的填表任务。
[活动3]:候鸟迁徙现象和表格中不同动物生存环境不同,说明了什么?
小结:[教师小结]:活动告诉我们,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自然地理环境中也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有趣的自然界去发现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和规律吧)
第2环节
活动项目:【重点】: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活动内容和要求:[活动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
[活动2]:对比“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全球自然景观分布图”,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并理解“自然带”的概念。
[活动3]:一位探险家沿东经20度经线,从赤道前往北极,沿途的自然环境(景观)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这样?体现了什么规律?(请用示意图表示出沿东经20度经线,从赤道至北极的自然带分布和更替状况,标出自然带分界处的大致纬度,比较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的相关关系)
[活动4]:我国最长的东西向铁路干线是哪一条?坐火车沿该线自东向西旅行,沿途会经过哪些自然带?这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说明了什么规律?(请用示意图沿陇海—兰新铁路,自东向西标出自然带的名称,比较自然带分布与距海远近和降少多少的关系)
[活动5]:各小组在空白的“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填出各自然带的名称,或口头完成,小组间采用比赛的形式,旨在帮助大家记忆。
[活动6]:依据给出的乞力马扎罗山的景观图,绘出其自然带分布的简式图,分析其成因,并归纳总结此山自然带更替分布的规律。
小结:[教师强调]:1、形成不同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所处的纬度位置(决定热量条件)和所处的海陆位置(决定水分条件)不同;体现自然带特征的两个重要标志——气候和植被类型;自然带名称是以“植被类型”来命名的。
2、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中[活动3]表现的是水平地带性中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活动4]表现的是水平地带性中的经度地带性规律;[活动6]体现的是垂直地带性规律,只适用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
3、[活动5]要求大家记住各自然带的分布(位置、名称、所在地气候类型等)
第3环节
活动项目:【教师归纳】——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地带性规律
活动内容和要求:[互动活动1]:教师展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理想大陆的形状及分布有何特征,为什么会这样?”
[互动活动2]:完成经度地带性练习题(演示文稿中)
[互动活动3]:垂直地带性现象拓展(完成练习题)
上图中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的山地是:
小结:[教师归纳]:
1、展示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表格。
2、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拓展:(1)理解什么是基带,什么是垂直自然带谱。(2)依据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的延伸高度差异,可以判断南北半球。(3)依据山地自然带的基带类型,可以判断该山地所处纬度带。(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是:①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②该山地的海拔高度和某坡的相对高度。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的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
第4环节
活动项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认识到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活动内容和要求:[任务],请各小组商讨,用实际案例说明“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在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小结:[老师点拔]: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生产实践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全理安排各业生产活动,尤其是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5环节
活动项目:【课后作业布置】
活动内容和要求:1、设计一个案例说明环境的差异性,或例举一个差异性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实例。2、整理本节知识要点,构建知识框架。3、写学习收获(心得体会)。4、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小结[教师强调]:作业任务的完成涉及到学习成果能否按时顺利地制作,所以请同学们务必认真对待。
第3课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单元总结
第1环节
活动项目:【导入】
活动内容和要求:[问题]:沙漠中为什么会出现“绿洲”?
小结:[教师小结]:这是地理环境非地带性的表现。
第2环节
活动项目:【学生活动】
活动内容和要求:[活动1]:寻找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南纬40度以南),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活动2]:南半球有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和寒带苔原带,为什么?
[活动3]:马达加斯加岛两侧自然带有何差异,为什么会这样?
[活动4]:非洲沿赤道地区的自然带类型及分布原因。
[活动5]:设计表格来完成对上述这些活动的探究。
小结:[教师点拔]:地球表面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有地带性的分布规律。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地带性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叫做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互相作用,使地带性规律不很完整或不恨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第3环节
活动项目:【师生互动】
活动内容和要求:[活动1]:练习巩固
[活动2]:展示全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分异规律表格
小结:对整个单元的内容有总体的把握。
第4环节
活动项目:【作业布置】
活动内容和要求:1、发挥想象,提出问题,如“未来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依托本单元所学,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理由,给出建议等。
1、整理完善本单元知识内容。
2、写收获(心得体会)
3、收集资源着手设计演示文稿、建立网站。
小结: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地理技能的运用。
第4课时——释疑、检测巩固、制作学习成果(演示文稿、学生网站)的技术指导及相关要求(评价量规)
第1环节
活动项目:【释疑】
活动内容和要求:在前3课时的过程中收集的学生问题
第2环节
活动项目:【检测习题】
活动内容和要求:典型习题演练
第3环节
活动项目:【学习成果制作指导】
活动内容和要求:1、发放评价量规(演示文稿评价量规和网站评价量规),每组各一份。
2、建立的演示文稿是汇报交流的成果。
3、网站是学生们进行网上交流、体现小组个性化学习过程的成果。网站设计要求:
(1)定位网站主题和名称
(2)确定网站的栏目和版块(小组简介、单元课题介绍、学习成果展示、相关资源链接等)
4、完成“学生支持文件”(包括采用资源的记录、印刷资料、自己的心得体会、每节课整理的课堂记录、网络资料来源、案例设计、问题探讨及提出等)
9.自然的趣味民间谚语 篇九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雨。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是雹;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大寒不冻,冷到芒种。
黄昏天发红,渔翁笑声隆。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单耳刮风,双耳下雨。
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
星星密,雨滴滴。
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10.母亲的谚语 篇十
母亲还有一个惊人之处是她的记忆力非常好,这一点我至今佩服。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放学后坐在厨房烧柴煮饭,也经常在灶前听到母亲一字不漏地背诵“老三篇”。母亲尽管没文化,也能倒背如流。
母亲一生最大的功劳,是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因患食道癌就离开了我们,母亲没有工作,就靠帮别人缝补衣服和在街边卖点开水,换些小钱来买米买面,维持家中生计。母亲一生勤劳,心灵手巧。我们家住在嘉陵江边,在河坝房屋的后面开垦了一片土地,种植了许多蔬菜,基本上能保证一家人的需要。那时,家中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母亲却坚持要孩子都上学读书。母亲经常说,读书能改变命运。
母親对我们家教甚严,在家中,她有什么看不惯孩子的,就会不断地唠叨个不停。而就是母亲的这些唠叨,却包含着她对孩子那种浓浓的、温馨的爱。
母亲经常教导我们要孝敬老人,上学放学要喊人,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许多谚语,或者叫口头禅。比如,为了孩子安全,她经常会说“日要归家,夜要落户”,每天要求孩子回家,不能在外过夜。又比如,她常说“兔子要沿山跑”,是教育孩子要有家庭观念,心中要有父母。她还经常教导我们“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让人一寸,得理一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等做人的道理。
在我长大,外出读书和工作以后,常听到母亲对我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我想这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在我结婚时,母亲说,一个家中“男人是刮刮,女人是屉屉”,意思是说男人要在外面工作赚钱,女人要在家中勤俭持家不能败家。
母亲一生为家庭操劳,为子女操心,没有出过远门,见过世面,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她却传送给子女许多好的家风和传统习惯。
以后,我长大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在外工作。每年总要抽时间回到家中,回到母亲身边,陪伴母亲说说话,唠唠嗑,谈谈现在,摆摆未来,陪着老人度过一段日子。这一是尽尽孝心,二是对孩子言传身教。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直到母亲几年前离开我们。
母亲是善良的,母爱是伟大的。记得老舍说过,“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我觉得这句话说明慈母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根对花一样重要。”
家有老人是个宝。老人活着的时候,儿女们不管自己工作多么忙,常想想家中的老人,常回家看看家中的老人,陪陪老人,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
责任编辑:青芒果
11.小学二年级自然现象的谚语 篇十一
四九南风六月旱。
大雾不过三,过三半月平.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星星眨眼,有雨不远
单耳刮风,双耳下雨
星星稠,满街流
地黄有风,天黄有雨
日落晴彩,久晴可待
日出一点红,不雨便是风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燕子低飞,要下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
12.经典的自然谚语 篇十二
先栽浅,后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
早秧七八九,晚秧四五六。
早一把,晚七根,糯稻田里打独身。
三日正锄田。
锄板响,庄稼长。
棉花听着人的脚步长。
要想庄稼好,田间锄草要趁早。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锄下有水也有火。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干锄湿,湿锄干,不干不湿锄个暄。
早锄地暖,深锄不板,多锄旱涝双。
头遍锄不好,到老一地草。
留苗多少看地力,兼顾品种下霜期,千万不搞一刀齐(棉)。
不密不稀,三千六七,薄地还可五、六、七(千)。
棉花不要多,三千六百棵。
早中耕,地发暖,勤中耕,地不板,深中耕根多苗壮节间短。
狠锄行间,细锄行边,匀搂株间,保墒保暖。
锄头早,僵瓣少。
春锄深,夏锄浅,秋天锄地似刮脸(指早春作物)。
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四遍下狠心,五、六、七遍莫伤根。
头遍挖(间苗),二遍抓(深锄),三遍四遍大锄拉(浅快锄)。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星星明,来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13.谚语的德育功能探析 篇十三
关键词:谚语;文化内涵;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7-0018-04
谚语是经过漫长的人类历史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它以一种短小而固定的语句形式广为流传,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它所包含的概念隐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其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力;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能启迪学生体悟人生,陶冶其道德情感;它那洗练睿智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够为道德教学带来富有冲击力的教育效果。最重要的是,谚语内在所固有的实践品质契合新时期道德教育新模式的要求,可以发展为一种有效的品德教学方法。
一、谚语的定义及其特征
谚语的定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俗言也。”(《左传·隐公十一年》)“谚,俗所传言也。”(《汉书·五行志》)“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谚语被定义为“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2]。一般而言,谚语包含着概念隐喻,且具有特殊的语言形式。概而言之,谚语具备区别于其他语言形式的三个“S”: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和Salt(风趣)。即,谚语的语言形式短小而活泼,以隐喻的方式呈现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富含教育意义的民间文化艺术珍品。
首先,谚语本质上是一种广义的隐喻,隐喻在谚语与认知过程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3]。隐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技巧,通过对语言形式进行编译和加工,达成对语言的修饰,用以加强语言表达的能力,属于修辞格的一种[4]。劳卡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 指出,人在生活中,只有一小部分概念直接源于经验,而大量抽象的、非直接经验的概念需要通过隐喻来理解和表达[5]。例如,“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懒惰,跟“勤”相对[6],属于抽象概念。人们对“懒”的认知需要经由与“懒”相关的一些直接经验获得: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因此,懒人鲜有立刻完成手头任务的习惯。对此,谚语“懒人嘴里明天多”以“嘴里明天多”作为喻体,解释“懒人”这一本体,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更提高了人对“懒”这一概念的理解。
其次,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巨大。高尔基曾说过:“谚语和歌曲都是简短的,然而它们里面却包涵着可以写出整本书的智慧和深情。”[7]谚语涉及的内容极广,包括社会、历史、生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教人修德养性;“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教人谦虚谨慎;“听话听音,看人看心”教人做事处人。可见,谚语的字数虽少,含义却很深远。
再次,谚语的语言形式活泼。我国的谚语多为四至七字,部分八字以上的谚语也因其形式活泼,朗朗上口,容易被人记住。短小而富有节奏和韵律是谚语的重要特点。谚语讲究声律美,其节奏和诗句的节奏相似。“入乡随俗”,“情急智生”等四言谚语的节奏一般为“二二”;“礼多人不怪”,“日久见人心”等五言谚语的节奏多是“二一二”,少数为“三二”;六言谚语如“一山不藏二虎”,“一客不烦二主”,节奏为“二二二”;七言谚语如 “响鼓不用重锤敲”,节奏是“二二三”;八言以上的谚语,节奏多为“二二三,二二三”,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不论长短,谚语都显示出一种均匀整齐的美感。同时,谚语还注意押韵,且押韵的方式多样:有的押平声韵(“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的押仄声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有的平仄相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讲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有的押尾韵(“先苦后甜,富足万年”);还有的押头韵(“百年寿限不准有,百年计划不能无”)。[8]短小而富有韵律的特征,使谚语更容易被人记住,正是“空话随风四处飘,谚语入心记得牢”[9]。
最后,谚语具有较高的实践品质。谚语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日常所见,朴实无华。同时,口语化语句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简简单单的话语充分显示出普通老百姓的风趣、机智和敏锐。例如,“三十斤的鱼,四十斤的泡(鳔)”,讽刺味道十足,让喜欢言过其实的人听了不禁脸红;“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用语朴实,但隐含的真理不得不让人折服;“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中,鹰和鸡的对比可以激发人们追求更高理想的愿望。
二、谚语的德育功能
当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首先,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低。柯尔伯格指出,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应着眼于儿童的积极道德建构,即儿童最终能够进行道德判断和建构道德原则[10]。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这是道德教育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更多地是由外源性因素推动的,很多学科的发展建立在“引进”的基础上,而这必然带来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土文化挖掘不够。本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出发点,教育中缺少民族文化,容易造成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不足,甚至在理解某些道德规范时产生困难。有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发展更符合现阶段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内源性的德育教材。谚语因其所具有的隐喻特征、文化内涵、特色语言形式与内在实践品质而能够予以一定的回应。
1.概念隐喻: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
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自我调控是班杜拉道德教育认知观中的重要内容。其中,道德判断指的是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辨别;道德行为是以一定的道德判断为思想基础所采取的对待善与恶、是与非的具体行动;道德调控则是人在面对两难道德行为等问题时,通过理性分析与意志努力而对善与恶、是与非作出的道德行为的比较与取舍, 即在是非分明的基础上做到避恶趋善[11]。而皮亚杰指出,7、8岁~11、12岁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初步逻辑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学生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学生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得以解决,但在纯粹口头叙述的情况下,学生就会感到困难[12],道德判断能力更是难以提升。因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这一阶段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谚语的特点有助于这一阶段任务的完成:(1)谚语是具体的。谚语的内容大多源自生活的经验,可以通过观察或实践理解,如:“当你轻视幼苗的时候,请望望那参天大树。”“林中没有不弯的树,天下没有十全的物。”学生学习谚语,实际上是学习一个故事,一个具体的实例。(2)谚语具有隐喻特征。学生而必须依赖他们之前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理解和认识谚语中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真实意图。因此,利用谚语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
nlc202309040812
2.文化内涵:丰富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身、社会和自然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方式[13]。本土文化是扎根本土、深藏民间、最有一方特色的东西,它既包含了历史传统的沉淀,又与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紧密相连。然而,为了与国际接轨,教育的形式和内涵曾一度与本土文化渐行渐远,但是,现实又时刻提醒我们本土文化观念存在着合理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例如,国人传统的道德理念是“天人合一”,因其与以“道德教育回归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等观念为主的西方的“天人相分”不同,这一理念曾受到严重的质疑和批判。然而,由于可见的全球性问题,人们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和“天人合一”理念的一致性[14]。这对中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教育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抛弃本土文化也会导致教育变成无根之木,使学习者的情感无所依归。情感体验在学生道德学习中有着独特地位。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如何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古人云:“入情入境者,真体验也。”“情”与“境”是分不开的,要想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首先必须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而入“情”入“境”的前提,是情境必须是我们所熟悉的,即应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因此,道德教育应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实现本土文化与西方现代观念的有效结合。谚语中包含着大量的道德教育内涵,情境性和本土文化性强,符合道德教育与情境相结合的要求。例如,在教育学生应有广阔的胸怀和宽宏大量的气魄时,教师需要告诉学生气量狭小所带来的弊端。但是,对于何谓量小?量小的弊端何在?学生,尤其是以具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往往难于理解。谚语“壶小易沸,量小易怒”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对“量小”及其负面后果有更为直观的体验。同时,学生接纳了某一品德规范,并不等于德育工作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利用这一规范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谚语短小而富有韵律,符合国人的语用习惯,容易记忆,更容易应用于与学生的日常行为对比,从而提高道德规范对日常行为的指导作用。相比于常用的长篇累牍的道德规范,其优点不言而喻。
3.语言特色:实现品德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班杜拉看来,学生可以通过对他人行动偶然或有意观察,或言语示范改变自身的认知经验和社会学习经验[15]。言语示范更因其方便省时、适用广泛等特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言语示范是重要的道德教学方式之一。但是,怎样的言语示范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学习道德规范,并时刻以这些道德规范指导学生的行为?郭绍虞先生曾指出:谚语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16]。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回忆几位对他影响很大的中学老师时,特别提到体育老师刘伯能。刘老师教学生“立正”,喊完口令后说:“须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亦凛然不动,始得立正。”遇到烈日强风或阵雨时,刘老师会说:“汝辈非糖人,何怕日;非纸人,何怕风;非泥人,何怕雨。怕这怕那,何时能立?”可见,能改变认知经验和社会学习经验的言语示范必须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刘伯能先生所使用的谚语,恰恰符合了这一要求。不仅如此,谚语教学也让学生学习的形式变得更为丰富。辩论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有的谚语可以成为很好的辩论题目,如:“吃亏不算傻,让人不算痴。”在现在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往往不愿意吃亏,而希望能在别人身上获得更多的好处。这种信息很容易被部分学生接纳。因此,对吃亏所带来的后果,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辩论,学生的热情将得到激发,更多地以主动发现者的身份,而非被动的接收者身份获得某一道德规范。
4.实践品质:推动德育新模式的发展
传统道德教育观认为,有道德就是道德主体对社会既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服从,道德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与既定的道德原则、规范一致的道德行为习惯,按标准塑造、照模型浇铸,学生只能在这规矩中去思、去言、去行[17]。然而,班杜拉指出:自我调控能力是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道德思维的发展还是道德行为的形成都离不开自我控制,缺乏自我调节力会严重影响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升华。班杜拉强调个体的自我主导能力(capacity of self-directed),即个体必须通过生活来加强自我更新,使自身胜任并得以发展[18]。根据这一观点,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能遵从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更需要具备道德主动精神和道德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该多发展生活化和实践性的道德教育模式,实现德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培养真正的道德意志力。谚语源自生活实践,其自身的特点符合新时期德育新模式的要求。如“死要面子活受罪”“常用的钥匙一定是发亮的”等谚语,从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促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发现道德规范的存在,帮助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谚语是民间文化的精华,更是道德教育的桥梁。借助谚语,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学习并理解道德规范,并能更好地利用谚语指导自身的行为。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谚语,开展谚语教学,使学生从谚语活泼、精炼的语句中领会深层的道德规范,进而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利用道德规范来指导自身的行为,使道德教育真正行之有效,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1]林莉莉.汉语谚语的和谐性概述[J].中学语文.2012(3):99-101.
[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局.2008:1537.
[3]冯宗祥,周燕,杨公建.中英谚语中概念隐喻的人之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10,38(6):150-153.
[4]陈栩茜,张积家.时间隐喻在汉语时间量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1,43(8):863-877.
[5]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局.2008:812.
[7]贾韡莉.英语谚语美感类型透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9.14(6):59-60.
[8]范瑞婷.谚语的韵辙美[J].运城学院学报.1991(2):51-54.
[9]郭真.赞美谚语的谚语[J].新少年.2002 (Z1).
[10]客洪刚.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特点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05-108.
[11]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6.
[12]王慧萍,孙宏伟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10:53-54.
[13]申家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德育的影响机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69-70.
[14]徐瑞芳.文化传统:德育现代化的内源性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3):61-63.
[15][美]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郭占基,周国韬译.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39.
[16]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7]彭进清.立足于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措施[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3(3):105-10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推荐阅读:
大自然预示天气的谚语12-03
关于大自然的优美句子06-23
关于神奇的大自然作文300字08-02
关于描写大自然的名人名言08-31
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12-14
关于美丽大自然500字作文08-21
关于亲近自然500字作文07-28
关于爱护自然作文300字09-17
关于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的说明12-09
关于学生的谚语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