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精选11篇)
1.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一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舆情对于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公安机关掌握网络舆情导控机制以及方法,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响应。
引言
公共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破坏力。因此,政府应当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在出现危险端倪时进行预警和干预,在事件发生后实施高效的控制,力图把不良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牵涉到相当大规模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对于事件的演化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用节点表示个人,用边连接具有接触或者其它相互作用关系的个人,那么这样的人群就可以用社会网络抽象刻画。一些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突发事件所凭借的载体正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往往表现为网络联系,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以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率的不断加快,公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就导致了各级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什么是网络舆情呢?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络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如果其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给社会的安定以及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防患于未然。按照罗伯特.希斯的观点,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
[1]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
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例如非典型肺炎传播最严重的时候,互联网上滋生了“政府要封锁北京”的谣言,导致市民哄抢商品,商贩哄抬物价,一度生活物资短缺,使政府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还要紧急调动物资平抑物价,缓解商品短缺现象。又如汶川大地震后因互联网上流传紫坪坝水库遭到污染的谣言,成都一度发生了疯狂的抢水事件,同时网上许多虚假的余震预报,几度让四川灾区处于人心惶惶交通混乱的状态。这些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还带来了经济损失,例如海南毒香蕉事件以及带虫柑橘事件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损失。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也显得非常重要。
2.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
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就要做到四个新:
(一)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舆情就是政情。以舆情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社情民意往往是公众对国家或社会的诉求与不满的动态预兆和表征,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政治的角度洞察舆情。二是舆情就是警情。坚持以舆情信息主导警务,协调各警种、各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参与收看、收听、浏览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了解其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有关的正反两面的新
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努力构建公安信息化建设趋势下的大情报信息工作格局,提高公安舆情的快速发现与处置能力。三是舆情就是生产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的效果或者说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感知和认同、对公安民警队伍形象的评价与期待、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四是网络舆情“猛于虎”。面对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日益汹涌的互联网浪潮神勇迅猛地铺天盖地而来,往往将负面舆情消极影响炒作得成几何倍数放大。因此,必须善于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增强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导性。
(二)机制上要有新创新。一是公安舆论正面引导机制。要在继续完善公安新闻宣传归口管理、网络宣传员管理、24小时舆情值班、案件新闻宣传与编辑审核等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中心,稳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搭建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宣传载体,坚持信息调研和宣传报道相结合,实现资源和阵地的互补与共享,建立创新公安舆论正面引导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涉警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以专职文秘宣传人员(含网络宣传员)为主体、兼职通讯员为补充的涉警舆情处置专门人才队伍,涵括政治部、警令部、纪委、督察、法制、网监、国保等多警种民警共同参与,做到懂媒体心态、懂传播规律、懂应对技巧、懂大众心理、懂网络技术、懂舆论战术,坚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预防在先、控制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汇总、研判、分析、报送、会商、转办、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重大突发性事件和民警违法违纪案件等负面报道新闻处置、网上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党委宣传部、网宣办和政府外宣办以及政法委等多部门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警民(媒)公众互动机制。要不断创新“大走访”、“警民恳谈”、“警营开放日”、“相约警务室”、“当一天警察”等有效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线路相结合的新途径,健全畅通警民理解互信沟通渠道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加强警民和谐公共关系建设。五是责任追究与对策分析机制。要在每一次涉警舆情处置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责任追究和对策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三)举措上要有新推进。一是正面舆论大力宣传。牢固树立公安新闻宣传“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公安工作大局服务”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先进的典型激励人”,整合运用警方品牌资源和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依托报纸、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通讯网络以及公安专网等宣传平台,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正面舆论宣传工作,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节目、报纸有文章、网络有内容”,牢牢把握公安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大力弘扬公安工作主旋律,进一步扩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塑造公安队伍良好形象。二是负面舆情积极引导。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坚持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尊重事实、正面应对、敢于认错、积极处置的原则,采取上门走访、主动邀请媒体专题座谈、召开媒体联谊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真实权威信息、网上发帖与跟贴等多种形式,坚持“第一时间”“用真实说话”,对基本属实报道、负面不实报道涉警负面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力争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防止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跟进炒作,把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三是危机事件绝对控制。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民警违法违纪案件负面报道等公安形象危机事件,要在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处置上下功夫。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当遵照“疏—导—控—泄—宣”的基本方法开展舆情控制工作:疏”就是排疏公众“视听”,“导”就是引导、转移舆论“焦
点”,“控”就是适时运用新闻管制(含网上监管),“泄”就是化解群众“积愤”、“宣”就是坚持公安工作正面宣传。
(四)成果上要有新追求。一是追求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同一。公安部长孟建柱在部属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努力取得最好的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所有涉警舆情如果引导和控制不好,小则影响公安机关或民警形象,大则容易被媒体炒作放大或借题发挥成为直接攻击、诋毁党和政府的武器。2003年成都幼女李思怡被饿死事件,由于成都市委政法委书记和成都市公安局领导旗帜鲜明、一针见血的一纸批示才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成功挽救了一场公安舆情危机。二是追求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民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和公安工作的灵魂;公平与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我们在端正执法思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不断强化外部执法监督,高度重视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努力实现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乌鲁木齐“7.5”事件的果断处置,既发挥了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敌人、惩治犯罪的专政职能,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宣传公安机关执法行为合法性与彰显执法方式合理性合情性相结合以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教育挽救相结合,始终把宣传公安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贯穿于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舆论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对于严重失实、恶意炒作报道等涉警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媒体网站通报交涉,必要时谋求法律途径,依法维护公安机关合法权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我市洞口县公安局成功应对“抢小孩,卖器官”谣传事件,依法追究了最初在网上发贴传谣的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亦是
[2]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成功例证。
3.网络舆情导控方法
(1)舆情分析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舆情现象,为了能够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应急反应,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舆情分析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文本分类、[3]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等。
(2)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需要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对于物质保障方面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有专人负责,不间断的对重要网站的舆情、论坛等进行监控,各网站负责人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负责的网站进行监控,发现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储存数据,并报负责的公安机关处理。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可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检测两种:
1、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检测作为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其意义在于掌握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论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2、突发事件监测: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可能给决策者很大的压力,使重要信息被遗忘,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在遇到事
[4] 情时不慌乱。
(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导控机制中事件预警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基础,因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现实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因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也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对网络舆情实现有效管控的组织和技术体系,因而,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指标体系,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做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同时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以支持预警机制的运行,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4]
(4)制定应急预案
在侦查到网络舆情以及舆情突发事件前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针对现实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做到有备无患。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二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舆情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当下的语汇中, 舆情意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场域中,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产生、发展和更迭, 民众对国家决策及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或倾向。追根溯源, “舆情”一词肇始于《旧唐书》。唐昭宗李晔在乾宁四年 (公元897年) 的一封诏书中感言:“朕采于群议, 询彼舆情, 有翼小康, 遂登大用……”无独有偶, 它也出现在南唐诗人李中所作的《献乔侍郎》中:“格论思名士, 舆情渴直臣。”从古及今, “舆情”与“民本”、“民心”等词汇息息相关, 传达着社稷苍生的心愿和诉求。
在全球互联网风起云涌之际, 以Web2.0、RSS、Podcast等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网络媒体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舆情跨越现实平台在虚拟空间日益壮大, 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它指网民对自己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的集合。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日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 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4.3%和88.9%, 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分别达到88.7%和81.4%。与此同时, 在北京召开的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强调要有效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主体, 在网络世界中就某一特定的事项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各种思想见解逐渐汇聚成网络舆情并主导着事项的发展趋向。如何建构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政队伍全新的课题。
目前,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主要形成于校园新闻网、贴吧、学生网站、网络论坛 (BBS) 、网络聊天室 (Chat Room) 、个人博客 (BLOG) 、维基 (Wiki) 、QQ、MSN、网上访谈、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等。
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1. 国内和国际媒体热力报导话题的触发。
从中央到县市各级政府经济、政治、社会和教育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各类维稳事件的发端与处置、高压反腐斗争的进展以及领土争端、主权争议等其他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国际问题都是触发高校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2. 校园内外突发偶发事件的激化。
由于部分学生猎奇心理的驱使导致在网络上过度关注和阐释此类事件, 然而, 它们具有较强的爆点、震撼性和不可知性, 很可能形成共振效应并在网络上迅速播撒。
3. 与学生息息相关事项的网上诉求。
譬如评奖评优、违纪处分、学术不端、团学招聘、入党争先等关涉自身成长成才的以及餐饮住宿、水电供应、网络闭路、教学设施等外部环境的事项均是学生聚焦的话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大致遵循如下模式:首先, 网络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或者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呈现某一事件;其次, 通过新闻跟帖、论坛讨论、网络日志、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畅所欲言;最后, 在互动过程中汇集成带有某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高校网络舆情。
在秉持和传承“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理念的高校, 网络舆情除了具有匿名性、多元性、聚合性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点之外, 还拥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并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别样的挑战:
1. 特殊性。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 其年龄、心理以及思维模式等与社会上其他阶层的网民有着鲜明的差异性:一方面, 着力彰显自我意识、勇于表达、富于质疑, 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另一方面,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逐步成型之中, 与社会接轨也日益频繁, 但仍缺乏各种处世经验, 情绪涨落大, 自控能力不强, 常随波逐流。网络舆情的自由开放性与舆情主体的特殊性相结合, 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并煽动发布各种负面虚假信息, 将对高校学生造成恶劣不可控的影响, 对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也是严峻的考验。
2. 突发性。综观近十年的高校重大网络舆情事件, 一个共同的
特征即它们都是由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或者校内或者校际之间热点事件引发, 同时, 所在地的高校学生第一时间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布于网络中, 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网络舆论的形成迅速快捷, 它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第一时间把握正确的舆情导向, 并试图扭转或者消除错误或者偏差的舆论风向。
3. 群体性。
据某权威媒体的一份调查显示, 大学生面对同一突发事件时, 在网络平台产生群体化倾向的几率是现实生活的两倍多, 而通过BBS更是将此可能性以几何级的方式生发开来。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 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 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 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 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 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 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渠道相比照, 网络最凸显的特点之一即具有有双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大学生们在论坛里发帖、跟帖、回贴——纷至沓来的个体意见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成公共意见, 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往往造成强大的意见声势。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
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 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研判, 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 不但是推动高校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题中之意, 更是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内涵。
1. 构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网络时代, 高校中的信息公开透明是沟通引导的必备条件, 否则容易造成漫天信息的反复博弈和小道虚假信息的蔓延, 导致高校学子的心理恐慌和校园的不安定。首先, 建立和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2006年1O月25日, 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 要求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设立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旨在为高校各有关部门和莘莘学子之间搭建一条政情民意互动的新通道, 保证网络舆情的权威性与可信度, 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 关注和培养“舆论领袖”。“舆论领袖”的概念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即“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 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舆论领袖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掌控者和引导者, 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重点提携和扶持“舆论领袖”, 将他们有见地和代表性的言论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标注置于网页的突出位置, 以强化主流言论, 引领舆情新动向。
2. 完善网络舆情研判制度
如今, 在各大高校, 网络舆情研判越来越受到校内各部门领导的重视, 并在不懈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制度。高校统筹安排, 建立由校主管部门领导、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各学院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两课教师等多方联动的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团队, 制定规章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同时着力建设和培养一批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宣传教育工作规律, 又能较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骨干力量, 遵循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的原则, 进行网络舆情研判。尤其要加强学生对突发网络事件反应的监测与应急机制的建设, 及时发现和控制学生群体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意见, 力争将学生的不良情绪疏导、化解在初始状态。
3. 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亦称为媒介教育, 简言之, 在大众传媒时代, 针对各种媒介 (包括新媒体) 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 使其具备正确使用媒介、有效利用媒介, 并能独立判断和甄别各种信息的意义及其价值的能力。
首先,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络文化建设, 牢固掌握网上舆情主导权。通过网络在线名著阅读、名片观赏和名曲聆听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定期邀请高校各学科专家学者开设网上文化讲坛, 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精心打造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 使大学生认知新媒介的各种不同形态和本质。其次, 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网络宣传活动, 大力推行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规划”。传播学者拉姆斯丹和加尼斯认为“正反两方面消息较之单方面消息的优点之一是对后来的说服工作可以建立起更有效的抵抗力。接受正反两方面消息的人就像打过防疫针的人一样, 对后继的反宣传的‘病毒’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力”。通过构建制度完备、管理规范、系统安全、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 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 赋予他们完备的知识构型, 提高对负面舆论的免疫力和自身的抗干扰能力, 从而掌握信息使用的主动权。最后,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评判意识。媒介环境学的开山鼻祖马歇尔·麦克卢汉以为“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 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 以点的速度产生内爆, 这就使人的责任意识提到了很高的程度”。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防止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基本前提。宣扬健康的信念观、法制观, 促成大学生明确在虚拟网络中的道德操守和道德义务, 增强实践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从而建设自主型网络道德, 共享欢愉的网络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清) 彭定求:全唐诗, 第11册, 卷748[C].北京:中华书局, 1960.852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tml/Dir/2010/04/23/5814.htm
[3]焦新.李卫红:利用网络新媒体为高校思政工作服务[N].中国教育报, 2009-09-21 (1)
[4] (法) 古斯塔夫·勒庞, 冯克利 (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 (美) 约翰·费斯克, 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6]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3.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篇三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和大众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并逐步跃升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将网络视作新闻传播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网络是各种社会思潮碰撞融汇的场所,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行为规范有着强烈的冲击作用,在这种社会情形下,依据网络舆情特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健康发展以及高校稳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引导的关系
1.1 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过程中,能够传递、承载符合社会主流教育价值观的信息或者内容,同时可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掌控和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所要求的思想高度的任何一种活动形式或中介桥梁。随着网络设备、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这一新领域逐渐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网络舆情直观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诉求和心理状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新阵地,通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以及其中暴露的现实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思想、情绪、心态,并以此为依据,沟通思想、反馈调节、疏导矛盾,消除焦虑。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舆情平台发布健康、积极的思想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营造正确的言论氛围和民主和谐的文化气息,促进高校健康和谐的发展。
1.2 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网络舆情平台具有自由、隐匿等特点,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平台的主要使用者,深受网络舆情影响。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暴力、色情、谣言等不良信息也充斥着高校校园网络,不良信息泛滥容易对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造成误导,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是非观念模糊。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人生观尚不健全,有可能使得高校学生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发布者,严重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网络的复杂性赋予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大的困难性和挑战性,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教育对于网络舆情的渗入尤为重要。
1.3 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保障
网络舆情已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与之相反,如果高校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平台对高校学生进行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政治教育的成果将为网络舆情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有利帮助。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水平,将为社会整体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提供一批高质量的引导者。高校网络舆情反映的是高校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注程度及发展态势,是高校大学生内心思想的真实反映。教育者们应当科学地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效用,从热点问题的实际出发,主动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对高校学生思想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落后,方式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不良信息,通常采用堵的方式,然而在网络传播自由性、快速性的特点下,管理者却依然采取删除的管理措施,不认真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更无视事件背后学生流露的真实诉求。很明显,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甚至会因为学生内心不满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观念应该主张在保持与上级领导部门统一的大方向上,从学生内心诉求的角度出发,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引导和发挥学生的自主自律,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消极信息的产生。
2.2 重视不够,制度不完善
网络舆情作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部分高校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校方精力投入较少,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不完善的引导制度令相关工作者采取生硬手段制止消极网络舆情内容的传播,从而使学生内心不满不仅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反而让消极言论的传播更加严重;另外不完善的应急机制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得不到及时科学处理,也是导致事件情态的恶性发展的原因之一。
3 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探索
3.1 构建健康网络平台,优化网络舆情大环境
高校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等都是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为高校学生构建健康良好的信息获取平台。借助网络舆论平台,弘扬正确的认知观念,以积极的信息内容引导学生思想;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新型校园文化活动,丰富高校学生文化生活,提升学生思想素质。
网络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也是健康网络舆情环境的重要环节。重视健康网络资源管理需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对于平台传播资源的选取应本着健康、积极、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原则,充分利用线上信息资源,筛选整合与党史教育、时政热点、道德教育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通过网络资源的更新、维护最终占领网络舆论新阵地,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3.2 增强学生主体角色,引导网络舆情总方向
作为网络舆情教育机制中的重要参与者,高校大学生应当增强其主体角色意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意识。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乐观情绪。网络消极言论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相关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及时排解、疏导压力,将会在消极言论的起点遏止其传播。其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少数人员不顾及道德约束,发布传播不良信息,影响其他不了解真相学生的客观评判,造成信息误导。高校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学生用道德约束网络行为,呼吁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文明上网,培养其道德自律意识。最后要注意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尚不健全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威胁着高校网络环境的稳定发展,高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放网络安全教育手册、张贴海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nlc202309011814
3.3 加强监督保障机制,监测网络舆情新动向
网络在反映大学生积极利益诉求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负面舆情,这种网络舆情环境的复杂性要求高校在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中将监督保障机制放在重要位置。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制定符合本校实情的高校网络行为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言行,避免在校内出现负面舆情源头。其次要建立有效地反馈机制,采用实时监控的手段,对于不良网络舆情内容进行监督、管理和反馈,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采用人工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人工方面指定专门老师或学生深入同学们生活,实时观测高校重要网站、论坛,及时监控校园舆情的发展动向;技术手段方面,在高校的网站、论坛建设中实施实名制等强制政策,以保证网络信息的源头可查性,同时要积极研发新技术新手段,以保证网络敏感信息不在校园网络内传播。最后要注重加强舆情保障机制的资金支持、以及法律保护,网络舆情保障机制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工作得以长期有效地开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制度保障,是高校进行技术升级、人员培训、制度改革的坚实基础,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保障机制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条件,只有提供资金、法律以及技术支持,才能建立起长期发挥效能的保障机制。
3.4 建立危机应急机制,处理网络舆情突发情况
任何健全的监督保障机制都不可避免不良舆情信息的传播,这就要求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中加入紧急情况应急机制。在不良舆情内容出现后,学校要有能力及时应对,快速处理,控制局面,以避免不良信息的大范围扩散。首先,防患于未然,一个较为全面地预案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具体应急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案的制定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建立尽可能全面的应急预案。其次要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部门明确自身责任,依据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周密计划,以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正常秩序,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最后,对于紧急情况的后续处理,要注意总结回顾,对于先前网络舆情紧急状况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为以后紧急情况发生后的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
陈京辉,现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马红艳,现为河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师。
何莉辉,现为河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师。
作者单位
1.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2
2.河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2
4.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篇四
为了切实提高金盆山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对本单位造成的损害,减少负面影响,为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特制定本机制。
一、工作原则
网络舆情监控应对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基本办法是“专人巡查,提早发现,合理研判,积极应对,先入为主,科学处置,消除影响”。
二、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强化舆情信息管理,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与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对本辖区范围的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决策作用。
组长:刘锦玲
副组长:邱蔚余维兵
成员:吴小京郑吉林曾成柱钟朝斌邱礼辉林保华
张荣华王金宇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
办公室主任:邱蔚
成员:郑吉林林保华王金宇
重大舆情突发事件要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信息发布内容口径。学校任何部门或个人均不得在当时和事后自行接受媒体采访或发布信
息。
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网络舆情监控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 24 小时不间断采集,舆情监控工作人员设置监测主题和关键词,利用监控平台采集相关的舆情。及时对舆情监控平台采集到的负面网络舆情进行人工判读,对负面舆情做出准确判断。
发生突发事件时,组织人员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跟踪监控,及时、全面掌握舆情走向,为正确研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网络舆情的研判及预警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监控到网络舆情时,监控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报网络舆情办公室,网络舆情办公室分析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及时监控关注该网络舆情的内容、成因、关注度、跟帖人数、热点指数等动态指标,做好记录、统计,以及目前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网络舆情办公室与网络舆情涉事单位保持紧密沟通,并按以下标准对网络舆情准确分类。
网络舆情分类:根据网络热度和网民关注度分为一般关注、重大和特别重大。一般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发表的对公司工作建议、问题反映、咨询质询、个人利益诉求等。重大网络舆情是指,该事件的网民点击率 1000-2999 人次,或跟帖评论100-499篇,或被5家以下主流网站报道转发的特殊时期网民关心、网媒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是指,该事件的网民点击率 3000 人次以上,或跟帖评论500篇以上,或被5家以上主流网站报道转发的,涉及公司的突发、公共、食品、卫生及自然灾害、生产质量、安全保密等事件或严重影响公司形象及社会稳定的网络热点、网民热议、网媒热炒等网络舆情事件。
四、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
(一)一般网络舆情
对于一般网络舆情,由网络舆情办公室做出研判,并将该舆情在 2 小时内转达相关业务科室查清事实真相,在 1 天内给出正面的解释或解决,并将结果反馈金盆山学校党支部。网络舆情办公室和相关业务科室密切监控该网络舆情的走向,同时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疏导,直至舆情消除。
若网络舆情不能消除或还有扩大迹象时,党支部要及时上报镇、县级舆情应对领导小组,按照重大舆情应对处置流程办理。
(二)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对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舆情监控工作人员应立刻报告镇党委;镇党委立即汇报给县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并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调查事实真相,及时获取事件详细资料。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迅速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视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舆情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应对方案。
新闻发布组根据舆情发展趋势,适时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事实真相以及处置结果;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运用主流网络媒体、网络评论员队伍,采用跟贴回贴、发表评论、微博声明等方式,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疏导,积极掌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镇党委实时跟踪该舆情走向,拟制报送《网络舆情通报》,直至网络舆情消除。
五、后期处置
5.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五
摘要:文章明确了网络舆情监测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针对性,分析了网络舆情监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实证调查,主要从科学发展、充分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运行的内在规律,各级联动、重视网络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创新、不断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加强指导、保持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四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日益成为高校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确把握网络教育特点,积极运用网络舆情监控方法,使网络成为新时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媒介。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及工作实际,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网络舆情监测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网络舆情是影响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的新兴力量,它通过互联网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或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论坛、博客、播客和帖子等。
舆情监测古已有之。《国语·周语上》中记载了2000多年前的周厉王止谤的故事,这是最早见诸史料的舆情监测案例。近年来,中央对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文章所研究的网络舆情监测,是指在校园环境氛围中,为及时了解高校舆情,客观解读校内网站、论坛、博客和QQ 群等,分析相关舆情内在本质,把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做出分析,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为决策部门掌握舆情内容和走向提供依据。网络舆情监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相关部门充分运用网络这个交流平台,积极收集相关信息,管理疏导网络舆情,以期更好发挥网络舆情监测积极作用。
二、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宽,活动载体有待进一步创新等。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西方文化的渗透。网络上思想文化信息的多向贯通和舆论的多向表达,易使学生的思想随着信息的漂浮不定而万化,不利于学生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等。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上看,政治思想素质、政策理论水平以及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年轻的政工干部社会阅历浅,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方法、工作艺术比较欠缺。
因此,把网络舆情监测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舆情发生表现形式、建立分析评价机制有重大意义。
三、对策
文章立足于实证调查,在江西省选取代表性高校,通过实证研究,深入考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及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分析构建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治理体系。具体技术路线是:一是“调查”——“分析”——“对策”;二是“个案”——“分类”——“综合”。文章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分析视角,从思想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层面,兼顾采用定量、定性和定量和定性交叉研究方法,努力找到工作重点与着力点。
1、科学发展、充分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运行的内在规律
在高校网络舆情中,部分现实生活的微小事情会变成校园网上的焦点内容,促使学生在校园网论坛上展开广泛讨论。校园论坛出现的不满言论或负面消息,较多的是是关于校内后勤服务、教学环境等,易造成学生不满意识抵触情绪,并在校内外引起反响。因此,要深入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运行的规律,通过运用网络舆情发展规律,进一步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论反哺实践,切实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
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主阵地。切实加强对“辅导员博客”、学校贴吧及校内论坛的管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舆情收集与反馈,密切关注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维护学校稳定。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工作。我校遵循互联网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体现社会信息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把校园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2、各级联动、重视网络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自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我校高度重视,发出了“关于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先后召开了全校党总支书记(包括党总支副书记)、“两课”教师、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专题学习会议,有多名同志在专题学习会上作中心发言,畅谈学习体会。在教师中,学校结合正在开展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要求教师对照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我校有一支专门的网络工作队伍,按照教育部校园网络建设计划的要求和部署,重点加强“景德镇陶瓷学院网”、“求真网”等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努力构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和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我校“求真网”被评为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示范网站)。督促各分院、各部门建设门户网站,鼓励和引导教研室、课题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师生个人开办内容正确、格调高雅,具有服务社会和服务师生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站或个人主页。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网络管理。坚持实行网络安全24小时值班制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年审制,完善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
3、善于创新、不断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在学习宣传过程中,校报、广播站、校园网及求真网等媒体加大了对学习中央16号文件的的宣传报道。《陶瓷学院报》在二版开辟了学习专栏,刊载教职工、学生的学习体会;校园网、求真网制作了专题网页,下设校园活动、嘉宾访谈、精彩评论、网上调查等栏目,全面报道学校在加
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举措、新办法、新途径,为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思想状况复杂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对学生定期开展心理测试,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积极探索建立相应的心理问题预警和危机干预处理机制。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利用网络版心理测试系统对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和普查,并对有关学生如何更快适应新环境提出了建议。
加强道德教育,开展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按照寻找“感动”、宣传“感动”、评选“感动”、传递“感动”四个环节,充分运用校园网、校报等校园媒介和DV、网络互动平台等现代声像技术,全力打造校园“感动”品牌活动,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
从时尚热点切入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怎样才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更有实效性,一直是我校团学组织工作思索的重点。我校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你最喜欢什么方式”,55.8%的学生选择看多媒体电教片,38.7%的选择社会实践,5.5%的选择传统授课等。大学生是一个对“创新”充满渴求的群体,他们不喜欢传统说教、灌输的方式,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启发式,要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更贴近学生。通过走访,笔者发现,网络“播客”成为大学生关注和追捧的时尚热点。有的学生还自编自导,制作播客在校内网平台上共享,点击率很高。
4、加强指导、保持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主动应对,增强预警防范和应急管理。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努力使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明辩是非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预案》、《景德镇陶瓷学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预案,定期开展预案有效性的检查,坚持组织好辅导员的值班工作,不断完善学生安全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学生骨干的政治敏感性,做到安全隐患排查在前、预防在先。密切关注网络论坛、QQ群中的有关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真掌握学校有关突发事件的规定,落实信息报送制度,增强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
加强网上工作阵地建设,拓宽工作途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题研究、充分利用博客、QQ群、飞信、论坛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反应迅速、学生上网人数多等特点,随时掌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的各种需求,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认真建设好学工网站,力争全面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切实加强学生工作的对外宣传工作。
充分发挥学工督导的重要作用,加强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执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与指导。积极探索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情境式教育。将情境式教育的立足点从个体向集体层面扩展,组织拍摄了十佳先进班集体风采纪录片《集体成长记忆》,生动反映班集体、团支部创建过程及成果,并将该纪录片作为集体主义教育、学生干部培训的重要素材,增强学生的体验和互动性,情境式教育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效果深入人心。
努力搭建新型学生工作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明显。全校师生对学工部网站的关注度
日益提高,校学工部对学生在网站上发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给予答复,确保了信息渠道的畅通,使学工网真正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在网络评论员的带动下,博客、QQ群等现代网络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心理沟通,及时满足了学生的情感诉求和成才需求。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许多学生班级纷纷开设班级博客、班级网站,自觉运用网络展现班集体、团支部风采,交流生活、学习心得,促进了班风、学风建设,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
四、结论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不断涌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正面临着新挑战,大部分高校都在寻求着适合的治理之道。文章把网络舆情监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分析,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切实促进实际工作,努力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梅.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的研究[D].北方交通大学,2008年5月
[2]李敏.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2月
[3]胡海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5年第9期
6.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六
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09-02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现已成为公民表达观点意见、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90.1%。简言之,网络舆情就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直接反映。所谓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指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通过借助网络信息监测平台,及时收集、辨别、分析、处理各种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察觉并采取应对手段,对各种矛盾和冲突带来的问题进行预先防范和警示的一种机制[1]。
一、新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意义
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利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
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确保新疆的发展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稳定。近年来,受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破坏活动以及疆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矛盾积压难解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新疆的社会稳定状况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态势。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开放性、丰富性、虚拟性又使得新疆的维稳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相较于其他地区,新疆的网络舆情形态更为复杂。因此,构建与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和指导意义。
2.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新疆地方政府形象
作为政府体系中直接接触群众、直接面对群众、直接为群众谋福祉的门户,地方的政府形象既得益于自身的政务管理水平,又受制于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水平。然而,在近年来的网络舆情应对中,新疆地方政府由于观念落后、危机意识不足、应对机制不健全、处置方法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其形象塑造难以让公众折服。地方政府由于应对不及时不仅容易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秩序失控,还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所以,对地方政府而言,顺应时代要求、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无疑是提升地方政府形象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途径。
3.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益于提高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当前,网络俨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的主战场也由现实生活转移到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复杂的区域环境使得新疆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困难重重。通过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不仅可以提升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而且还能提升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洞察能力、研判能力、化解能力以及引导能力。
二、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处置机制不健全
为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防范,各级政府机关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网络设施,在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中,有的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有的由宣传部门负责统一指导,但多数组织机构的侧重点放在收集涉检网络舆情上,而在如何应对处置舆情危机方面较为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决策机构也不明确。许多部门虽然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开过新闻发布会。同时,沟通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也较普遍存在。舆情发生后,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尤其是探索宣传引导机制的主动性不强,与新闻媒体联系协作不足,无法得到媒体的理解与协助。
2.缺乏有效应对技巧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信息公开不及时。在事件发生初期,因为不重视或者对事态发展的预判能力不强,没有及时向社会实时公布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相关法律法规与科学依据及处理决定,导致不少群众相信了网络传言,让小道消息占领了市场,丧失了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二是行政业务部门往往缺席。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中,有的业务部门不重视舆情防控和应对处置,缺乏对舆情的深度解读和释法析理,也就出现了新闻宣传部门事后疲于奔命、单枪匹马灭火的尴尬局面,处置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三是态度不够真诚。面对网民的质问,有的放不下架子,对事件中所反映的问题予以回避有的甚至编造信息来蒙骗网民,加剧了民众对检察机关的不信任,导致事态升级。
3.技术手段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当前,我国对中文的网络舆情已经掌握了纯熟的监测技术,但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还相对滞后,监测部门尚没有开发出先进的软件系统对少数民族语言网站进行舆情监测。目前,新疆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排查制度,与中文的舆情报告相比,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存在质疑。但是,在网络媒体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窗口的今天,如果不能利用科学技术对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网站进行舆情监测,就无法第一时间了解网民的思想动态,从而无法觉察思想动态背后潜在的社会隐患问题。
4.事前预警不及时
近年来疆内的暴恐案件频发,暴力恐怖分子的袭击对象、袭击地点不断发生变化,其在暴力活动中运用的武器和手段方式亦不断更新,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新疆的网络舆情预警却总是强调事后行动,缺乏事前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这是今后新疆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完善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 1.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网络舆情控制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对领导小组组长及各成员的分工予以明确,对应急工作调度、决定应对方针策略、调查处理问题、对外联系沟通、组织引导媒体宣传、应急保障等环节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和整理有关涉检舆情反映,客观甄别筛选。积极开展动态跟踪,掌握舆情的状况和走向,对形势进行适当的研判并及时预警报告。
三是建立健全分析调查机制。平时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登记、汇总,分析事件原因和趋向,针对反映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查清事实,及时向上级汇报分析调查结果,并提出解决办法。
四是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在充分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周密的、阶梯性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以及保障措施等。
五是建立健全应对处置机制。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快速建立联动机制,迅速与上级院、同级党委网信办及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积极联系媒体,争取媒体的认同,通过媒体作出正面回应,引导舆论走向。
六是建立健全总结评估机制。网络舆情处置完毕后,适时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一次处理网络舆情积累经验。针对被曝光的问题认真整改,举一反三。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相应法律法规是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行动指南和法律依据[2]。虽然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的配套规定措施,但是这些文件中涉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的相关内容较少,缺乏对预警工作的指导性,从而给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为了保证网络舆情运作发展的合理规范,增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使得“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得以真正落实,现阶段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法制框架体系,努力使新疆的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3.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把关引导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受网络群体的多元性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等因素的影响,有关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鱼龙混珠、良莠不齐,从而造成混淆视听、危害社会秩序等不良后果。基于此,严格把关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强化引导网络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4.注重应对技巧,增强应对处置成效
要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准确把握、快速反应。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二是公开透明、客观公正。注重调查取证等处置过程的实体与程序公正,主动增强透明度,以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社会实时公布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相关法律法规与科学依据及处理决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针对网民的诉求,正面应对并诚恳回答,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三是借助媒体、正面引导。依靠机关系统内部的协同作战、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以及与网络媒体的通力合作,形成机关上下、内外、条块的整体联动格局和工作合力,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尽快消除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四是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争取网络大v、“意见领袖”的支持,同时积极组织网评员和机关自媒体正面发声,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抢占网络舆论阵地;五是自我纠错、敢于担责。对事件中所反映出的机关工作、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不护短,勇于承认错误,主动进行责任追究,有效扩大正面效应,提升政府机关司法公信力。
7.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篇七
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在2003就开始对网络语境进行研究, 2005年, 国内第一个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建立, 主要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舆论、品牌声誉以及危机警告等;艾利艾咨询中心舆情检测是国内专业的舆情检测和咨询第三方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和方正集团联合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和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和监测机构的成立, 使人们对网络舆情得到了认识。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的频发, 直到2003年, 高校才开始对网络舆情进行关注和研究, 其中, 纪宝成提出网络舆论管理应该成为高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郭正贤提出需要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构;徐鑫提出需要建立以信号分析为基础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此外, 国内的知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著作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著作的《当代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和刘夏教授共同制作的《中国民意研究》;刘毅著作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述》, 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对于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书籍, 准确的介绍了国内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延伸, 讲述了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等, 而且还介绍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和变化规律。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一)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第一,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第二, 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第三, 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第四, 坚持适时跟踪及时处理的原则。第五,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成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主要由六大系统共同组成, 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从而构成了完整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第一,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主要负责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的在线监控。第二,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第三,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信息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 高校网络舆情警报机制, 分析处理后的信息主要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以及特重大舆情, 当舆情到达一定等级就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第五, 高校舆情控制演练机制, 对于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研究, 并且能够定期进行舆情控制演习。第六, 高校舆情处理和跟踪机制, 对于处理完成的舆情事件进行反馈意见收集, 以及跟踪调查, 避免舆情再次发生。
(三)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高校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舆情控制和处理:第一, 内容分析法, 对于舆情的具体内容进行客观和系统分析, 就是对舆情的信息量和信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第二, 数据挖掘法, 主要从收集的大量、模糊信息数据中, 查找隐藏在其中有用的信息, 然后进行预防处理。第三, Wed挖掘法, 主要利用信息统计、信息关联分析以及分类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舆情信息挖掘和处理。
(四)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效果
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效果不足, 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第一, 高校内部的舆情预警机制不正确, 舆情的预防和处理超前或者滞后, 导致控制时间错误, 以及超出预防范围。第二, 对于预警后的舆情处理不当, 主要是由于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不重视造成的, 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范围扩大, 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民办高校自身特殊性
民办高校贴近社会发展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 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 是办学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共同特征。坚持特色办学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 保持动态的衔接, 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对于网络舆情不够重视, 导致舆情事件扩展;由于没有国家财政部门的支持, 导致预警机制的建立不完善, 对于舆情不能够及时进行预防和处理。
(二) 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主要类型
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预警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 短信预警, 当校内内部网站出现网络舆情时, 网络系统能够以发送信息短信的形式及时通知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 邮箱预警,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通过将自己的邮箱注册到网络管理系统中, 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 就会通过发送邮件的预警形式进行舆情报告, 有利于舆情的控制、处理和善后的反馈意见的接收。第三, 弹窗预警,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需要经常性的查看舆情的发生情况, 当出现舆情时间时, 能够以网页自动弹出的形式, 及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 避免网络舆情的蔓延。
(三) 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主要问题
由于网络属于一个虚拟自由的世界, 网络中不需要网民用真实的姓名进行登记注册。因此, 就不需要网民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导致责任和权利不对等, 许多网民胡乱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有发表自由言论的权利, 导致许多非理性的舆情事件发生;参与舆情评论一般是校园内一些比较活跃的群体。因此, 只代表少数人的言论观点。
四、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意识不强
现阶段国内的好多民办高校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技术型人才, 对于网络舆情的危机不够重视, 此类高校普遍认为网络预警发生的概率较小, 对于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不够重视, 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 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有一些高校在遇到网络舆情危机时, 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或者胡乱编造假信息搪塞网友, 给高校的声誉造成影响。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信息数据传递速度快的特点, 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 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 将会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意识较差, 不能够及时利用网络技术过滤或者清除不良的舆情信息, 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 更加大力度地在网上散布谣言,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必须对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
(二) 网络舆情载体失范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对相关事件的看法, 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提升自己新闻的点击率, 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 大力度地宣传炒作相关观点, 严重时还会出现胡乱编造事实的情况。例如, 中新网发布了一个新闻报道, 发生在美国某大学的枪击案件可能是中国留学生所为, 并且确切的告知相关学生年龄和所学专业, 以及祖籍等。当中央新闻频道在进行该事件直播报到时, 凶手确实一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 年龄为23岁。当有关部门对该新闻媒体进行调查时, 该媒体称该新闻事件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点点击率和经济收入, 在没有证实新闻是否真实情况下, 大量地宣传信息, 给国家的声誉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 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较弱
目前, 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 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对于网络上的新鲜新闻事件好奇心较强, 在没有分清好坏对错的情况下, 盲目的随大流, 导致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张。由于学生时代大家都比较单纯, 很容易相信别人的谣言;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无处释放, 容易出现情绪激动, 不能够冷静的面对现实, 因而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在校内大量的宣传相关事件, 导致高校舆情事件的进一步扩展。
(四) 高校舆情管理不当
由于高校聚集的人数较多, 且范围较广, 所以, 出现高校舆情事件的概率也较大, 如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舆情控制和处理就会带来极大影响。现阶段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管理起步较晚, 相关的设施和人员不齐全, 且舆情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能力较低, 对于发生的舆情事件不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 导致舆情的蔓延。
五、民办高校现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 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与核心目的
(1) 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成:首先, 要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体制, 明确舆情的导向, 坚持正确思想政治原则, 对于舆情进行及时监控, 对于相关的舆情事件要为媒体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数据, 使舆情事件得到及时的控制。其次, 由于舆情涉及的学科和范围较广。因此, 高校内部相关部门要做到积极配合, 确保舆情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最后, 对于舆情的发展情况也得及时跟踪, 且将权威的信息公布给在校学生, 促使学生全体产生互动, 减小舆论事件的扩展。
(2) 善预警机制的核心目的。由于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快, 且覆盖面广的特点, 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就会给高校的声誉, 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 高校要不断完善舆情管理机制, 能够及时发现舆情, 第一时间让舆情得到控制, 从而加强舆情的控制、预防和处理工作。
(二) 完善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 提升高校管理者的舆情危机意识, 可以通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其他高校进行参观学习来完成;高校要加大对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 构造健全网络信息共享机制, 使舆情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控制;健全管理机构和流程, 高校舆情管理人员要做好舆情的监测和信息收集, 对于相关的信息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且对于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 并且及时预防;提升预警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平时工作中, 预警人员要积累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并且要不断通过书籍和网络进行自我学习, 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小结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 不仅能够为人们提升方便, 同样也会到来相应的舆情影响, 尤其是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 民办高校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意识不强、网络舆情载体失范、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较弱、高校舆情管理不当。因此,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舆情事件, 高校内部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舆情管理队伍, 制定相应的考核评比制度, 并且给予充分的物质和制度支持, 确保舆情的监测、预防以及处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及时对校内的舆情进行评估、分析以及预警, 避免舆情事件的蔓延。高校在进行综合管理时, 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确保舆情管理能够在其他部门的帮助下顺利进行, 确保高校能够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发展, 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峰.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 :162.
[2]伊甜园.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8.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八
当前,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形态中最有活力和主导性的舆论形态,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更是如此。离开了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进程也将举步维艰。大学生教育管理效率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强化,都离不开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用。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上网习惯,让网络舆情更多的释放出“正能量”对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体性安全事件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影响
网络作为最为普及的新媒体形式之一,已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网络已经密不可分,一种双向度的关系使得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他们信息发布的主要手段。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特征让大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变得极为便利。同时,以网络为平台所构建起的一个舆情氛围对大学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吸引力,他们陶醉其中,尽享这种自由和便利。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新领域,已然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生重要力量,同时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须争取的主阵地之一。
(一)网络舆情渗透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毋庸置疑,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网络资讯的传播已经远远超越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的限制,用最大化和无限量的方式传递着信息。网络的解地域化、解身份化也使网络备受高校大学生备受欢迎。同时,互联网的普及把过去很难实现的“即时互动”推上新的台阶,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成为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们获取各类社会信息的最真实写照。
(二)网络舆情的固有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责任,在非特殊情况下,承担责任的风险几乎趋近于零,故而就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些本能冲动,这些冲动一旦付诸实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易接受,网络的开放性也更容易让大家对热点事件达成一致。但由于大学生处于成长期,心智还不够成熟,也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借助网络发表偏激的的言论,形成相对十分消极的网络舆情甚至造成舆论危机。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变得十分庞杂无序,其中既有大量健康、进步、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有害的内容。尤其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也竭力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点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积极主动研究互联网的特点,大胆迎接挑战,密切关注互联网发展新动向,并善于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新时期的工作,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
(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树立网络文明意识
育人德为先,近年来,我们在网络使用教育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教育重视还不是很够,因而很多不文明的上网行为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我们应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针对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鉴别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对各种网络言论辩证分析,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逐步树立绿色网络的理念。通过精心打造校园主题网站,构筑网络精神家园。
(二)加强舆情研究,构建良好的管理体系
要构建良好的网络管理体系就要充分构建有效的全员育人机制和多方联动的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实施跟踪掌握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通过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加强校园论坛管理,加强建立和完善网络规章制度,推进网络实名,培养建设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又能较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
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工作,提升群体性事件管理成效
从广义上来说,网络群体性安全事件是指基于某种目标或利益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并可能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社会影响的群体事件,是一种网络化的集体行动;而狭义理解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则是指少数人出于某种目的,利用偏激化言论,通过网络煽动来冲击社会秩序,乃至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行为。 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第二种意义所说,被某些少数人所蒙蔽,从而成为网络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受害者的情况。因而,在高校内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安全稳定管理,对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密切相连
当前,我过处于深刻的历史变革之中,社会阶层的差异,贫富差距的扩大,各方面利益冲突的显露,这些都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辨别能力的形成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大学生还处于成长期,心智不够成熟,价值观尚未稳定形成,因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难免偏激,很容易受到不良舆论的煽动。再加上一些社会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尽负责,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在网络上一经发布,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进而酿成汹涌的网络舆论,最终引发群体性危机事件。另外,从网络舆情的角度如了解和把握高校群体性事件,也为我们提供了认知高校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全新视角,使我们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的变动机制,从而使我们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水平。
nlc202309022147
(二)网络舆情背景下的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策略
首先应当讲求时速,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及时性。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高校应当不断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主动迎接各类社会问题和舆论热潮,增加校园网站建设的吸引力,一方面能够在最快时间内阻止和切断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络的恣意传播;另一方面能够对不良信息做出合理权威的解释,在应对危机中树立起高校应有的网络威信。
再者,应当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巩固的多层次的舆情反映网络。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不少高校都建立了领导、师生民主沟通的交流机制,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管理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特别是新时期的大学生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意识明显提高,也能够有效的利用学校信箱等渠道实时反应各类问题。高校的这种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很好的增强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保障了学生的舆论表达权力,完善了校园安全机制,也加强了高校对群体性安全事件的预警。
另外,还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规范性。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高校应当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互联网建设的各类法规政策,并充分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建设进程中,通过制度的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要依法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来树立网络舆情管理的权威,获取师生对学校网络管理的信任。从而,从更大的范围内获取师生对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支持,增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应对群体安全事件的能力,并努力保证校园网络舆情始终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小结
高校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紧密关系自不待言,在面对危机时,如果仅从信息隔断和避免传播的角度来进行学生安全稳定的约束和管理,显然难以凑效,同时也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这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科学认识并充分把握年轻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求知特点;另一方面,探索更具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引导方式,大胆的利用“危机信息”开展教育工作,并实时的帮助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成熟的心智,使网络危机事件更多的由危险转为机遇,从而更好的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安全建设的双重并举。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9.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2500 篇九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与高校紧密联系,特别是校园内有着自身独特的网络舆情,更加要注重网络舆情调研情况。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舆情调研的现状,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给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大部分依赖于网络,认知世界时事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网络交流具有的平等性与自由性让网上盛行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因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掩护性强及效率高的特点,并且建立或者是形成的管理方法不完善,导致网络空间的丑恶内容(例如,消极价值观念和暴力信息等)和来自外国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霸权主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观等,引发青少年因为过度自尊、冲动或者是盲目而表现出偏执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只有制定合理的方式来管理高效网络舆情,才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分析网络舆情调研的现状
(一)分析调研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主要以某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分析高效网络舆情环境和自身参与的具体情况,全面了解掌握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影响的情况与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态度,根据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所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在2011年,使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重点调查分析学生对网络信息看法和参与方面、网络舆论环境态度和网络舆论态度等。调查实际发放问卷共有450份,一共回收了300份,实际回收率约为66.67%。(1)网络舆论环境的态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有道德约束,但是还需要加强;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道德约束,只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有较强的道德约束。而认为网络言论不够自由,倾向开放式的网络言论监管的只有小部分,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言论比较自由,需要规范管理,倾向于加强网络监管的力度。在上述问题上有许多分歧,其中,要求增强规范管理的学生占大多数。
(2)网络舆论的态度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抱观望态度”,占调查总数的57%。而只有小部分学生选择积极参与讨论,约占13%;上述总数共占70%。这就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理解,都是保持观望态度或者是先参加讨论,没有明确的反对或者是支持负面舆论,然后依据自身理性做出判断。但在在反对和支持中,支持的学生大多数。可见,排除积极参与讨论与抱观望态度后,许多学生还是持支持态度。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关注。大部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表示自已会根据自身判断对别人的观点做出评价,保证不会出现跟风的情况。这一数据和分析学生对负面网络舆论的态度的结果基本吻合,两者之间互相印证,进一步说明了高校学生在对待网络舆论时还是比较理智的。
(3)网络信息的看法和参与
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上的新闻帖子的可信度达到30~70%,可见大学生在对待新闻帖子上,都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大部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表示不发新闻帖子,只有小部分经常发新闻帖,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实际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其余的学生说有时会发新闻帖,但比率比较小。经常评论与有时会评论学生之间相比,两者评价时事新闻帖的总数达到总人数的一半。由于学生文化水平比较高,言论逻辑性也比较强,因此,在网络负面舆论事件表达观点上发出的帖子和评论有很强引导性及说服力,影响网络舆论发展也比较大。
(二)调查结论
(1)通常情况下,网络上发出的信息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但大部分学生在对待网上信息态度上都是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大多依靠自已的判断,理性对待网络舆论。但在态度明确的学生中支持网络舆论占多数,这些学生要求过滤网上一些低俗内容,例如,谩骂、暴力和色情等,从而净化环境。(2)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缺少道德约束,要求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但又不能一味追求管制,希望能积极引导。(3)对网上信息比较宽容,反映学生开放包容心态。但在射击到当事人权利侵犯的问题使,支持维护相关权利,体现了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二、应对措施
(一)制定网络使用与行为规范
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随着网络不断普及高校,校园也相应制定出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使用条例与行为规范。并将这些网络使用条例与行为规范融入到学生手册中,规定在校学生各种网络的意识,例如,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政治意识及自律意识等,并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从而控制校园网络论坛发生校纪言论、过激或者是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
(二)制定学生网络评论员制度
建立学生网络评论员制度,培养出高素质的“意见领袖”学生成为高校网络舆论主体,充分了解学生心理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舆论更加接近学生,从而方便管理。高校中的网络评论员主要有学生网络管理人员、专职网络管理人员及各院系兼职管理引导人员等。因为这些评论员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有独特见解等,能够引导学生的倾向。
(三)注重学生网络舆论意见
高校应重视学生的网络舆论意见,并给予反馈与说明。若出现具有发泄性的言论,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只会让事情越来越难处理,严重的还会出现极端事件。因此,高校可以设立“网络舆情发言人”,及时以为能够及时回应学生在网络上提出问题的管理人员。然后,舆情发言人”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校方,督促学校积极处理学生的合理要求,并监督落实,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的聚集之地,是集中掌握与运用信息网络建设人才的地方。在高校,网络已经成为教师、学生情感宣泄、思想交汇、情感碰撞及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由于高校是青年人养成完整人格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因此,在高校中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0.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十
舆情监测 http://
了解网络舆情的人应该都明白,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和网络与现实的更进一步接近,使得网络舆情存在与各行各业中。也有可能是电子产品的发达,各类拍客,网络写手的增多,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和概率。人们发现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立马发到互联网上,就可以引来大量的围观者,舆情信息也同样。一些过激的言论和社会上的舆论事件,只要到了互联网上并且能引起网友共鸣,都极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并非全都是否定意义,如果是一些正确的真理和思想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扭曲亦或肆意扩大,那么将其放到互联网上,就有可能起到正面的积极的督促作用。如今,不只是政府单位、企业集团,包括高校大学等也感觉到了做好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近日,记者就高校舆情工作采访了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分析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就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做出了阐述:“高校不是政府单位,也没有企业间的利益竞争,看起来是并非有做舆情监测工作的迫切需求。实则不然,众说周知,自从教育部调整高校招生政策之后,很多高校都是进行自重招生,那么这里面就有涉及到生源竞争问题,当然这与企业的经济竞争有本质上的不同,但高校的品牌效益也确实能够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志愿填报。
这只是高校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需求的一个方面。另外,高校学生众多,人多口杂,对某件事情达到共同的观点后,就有可能形成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而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在众多学生中传播,更加加快了舆情信息的高涨势头。
高校做好舆情工作和企业不同,舆情应对的方案也不同。高校舆情的难点和其他单位有一定的共性,而这共性都来自互联网。舆情监测工作之所以有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论具备隐匿性与非理性,自由性与多元性,即时性与放大性等这些特点”。
那么高校舆情又该如何应对呢,主要有几大要点:
一、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二、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三、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四、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
五、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
六、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11.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检察舆情危机应对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正以其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的显著特点超越传统媒体,成为重大事件公众知情的“第四媒体”。由网络引发舆情危机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人民对正义的表达,对真相的渴求,往往极易点燃民众的探讨激情,迅速将一个普通事件演变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危机。近年来,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涉检事件越来越多,从“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豪车案”、“北京康达律师李庄涉嫌伪造证据和妨害作证案”,无不展示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态势和对检察工作的巨大影响。基层检察院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是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对某些问题处置措施不当,常常被网络关注,由此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各级检察机关“必须充分认识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投入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来”,“使网络舆情成为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强大动力。”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对检察机关的负面影响,是新时期摆在基层检察机关面前的新课题。
一、涉检网络舆情概念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大,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涉检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种,即与检察工作相关的网络舆论情况,具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涉检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通过网络对涉检问题和检察工作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因此而表达出来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二、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起因及其特点
(一)基层检察机关涉检网络舆情的起因。
1、自身办案质量不高引起案件瑕疵。在检察工作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存在对办案质量标准认识不统一,对办案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工作疏漏等现象,致使发生案件质量问题,损害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执法形象。部分案件当事人利用网络大规模地发布和传播案件的瑕疵之处,以制造舆论、发泄不满,由此引发网民对检察机关的声讨, 进而造成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质疑或者直接与检察机关对抗,导致检察陷入被动,最终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少数干警滥用检察权,以权谋私,破坏司法公正。不可否认,在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内部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存在极少部分干警执法不严、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现象,使网民对检察工作的监督机制和检察队伍形象产生不满。该类事件曝光后经各路媒体传播放大,民众开始利用网络围绕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炒作并扩大其影响,形成规模浩大的网络舆论大潮,尝试以舆情监督公权力,最终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效果。
3、部分群众对法律、制度的误解以及个别网民曲解、捏造事实。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很容易成为网民们发泄情绪的空间,很多舆情表达伴随着一些非理性化的情绪。部分群众对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本身不够了解,对官方不信任,存在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加上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有意掩盖事实真相,利用部分网民对官方的不信任,发动网民通过舆情来宣泄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并企图产生共鸣,给检察机关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4、媒体与司法的永恒冲突,不可调和。媒体与司法的冲突是司法界和新闻界永恒的话题。司法要求的权威性、封闭性与传媒固有的开放性、透明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司法权威对媒体监督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媒体监督对司法权威具有天然的侵犯性。新闻评论讲有感而发,司法裁判重理性分析,新闻报道追求轰动效应,司法裁判追求平息纷争。如上所述,媒体与司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作为司法机关的检察机关必需要面临网络舆论的挑战。
(二)基层检察机关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
涉检网络舆情与一般意义的网络舆情有很多共同性,如突发性、广泛性、难以控制性等,但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对象特定性。涉检网络舆情的关注点是检察人员、检察机关和与检察机关相关的业务活动,他是对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行使检察权以及与检察人员自身的有关情况加以关注。
2、敏感度更高。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凡是涉及权力因素的事件,往往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甚至网络群体性事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所办理的案件如职务犯罪案件,涉及案件当事人的名誉、地位、人身自由,影响大、敏感度高,比其他事件更加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
3、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由于涉检网络舆情对象的特殊性,舆情对涉检案件的关注往往因案件本身的复杂而持续扩大,网民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一直要持续到事情处理结束,甚至在处理之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持续时间会更长。
三、基层检察机关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的做法,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对涉检网络舆情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从近年来一些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情况来看,各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工作缺乏预见性,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对于较早就发现尚未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些内容要么无中生有,要么捕风捉影,故意制造是非的论坛帖子或博客,却任由其存在,不积极与网站负责人联系沟通,向其阐述事实真相,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处置,最终导致引起舆论轩然大波,严重破坏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的形象;有的对预警中所含深层次信息没有及时掌握,没有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造成被动。如内蒙古阿荣旗检察长豪车事件,在舆情预警期,事发单位不重视,错失有效时间;有的经新闻媒体曝光后,以拒绝采访的面孔出现,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有的指挥缺乏统一性,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二)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危机机制相对空白。
目前,对于网络舆情危机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应对工作机制,检察机关也不例外。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一直高度重视网络监督, 从2008年开始专门组织力量收集并编辑每日《涉检网络舆情》和《政法网络舆情》周刊,但其侧重点放在收集涉及政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上,而在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特别是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更未形成化解矛盾、处置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导致在处理涉检舆情危机工作中缺乏预见性。对预警深层次的信息没有及时掌握或者没有引起重视,不能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造成工作被动,决策迟缓,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缺乏专业队伍及应对方法技巧,化解危机乏力。
一些检察机关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时,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草率作出结论。在没有对事件深入调查之前, 就草率作出结论,引起媒体和网络的不满。二是信息公开不及时,谣言满天飞。涉检网络信息评论出现在网络上的24小时内,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黄金时间。在事件发生初期没有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公布有关信息,而当网上出现种种猜测后,又没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不少群众相信了网络传言,小道消息占领了市场。三是应对网络舆情时对待广大网民态度不诚恳,导致事态逐步升级。如湖南省某基层检察院干警谢某为维护其单位形象,与记者在论坛上展开激烈辩论,最后发展到对其人格攻击。因此,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众声喧哗”等做法,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要求。很多事件老百姓都认为是官官相护,如果采用“封锁隐瞒”的做法,形同欲盖弥彰,会加重民间的猜疑和想象,使问题无限放大,从而加剧民众对检察机关的不信任,直至群情激愤,酿成恶性事件。
三、基层检察机关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构想
如前所述,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极大地破坏检察机关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检察机关公信力的树立。而基层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不重视,应对机制空白,应对失策,直接导致检察机关陷入网络舆情危机中。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功效也有负面功效,如何构建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避其害而用其利?笔者根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及特点规律,从构建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组织保障、控制机制,积极应对、引导机制和预防长效机制三个方面着手,对基层检察机关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机制作如下初探。
1、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组织保障、控制机制。一是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的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明确由专门人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二是由专职人员负责对涉及本院的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预警与信息上报。三是由专门人员负责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总结和甄别筛选,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热点和焦点,并提出处置意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四是按照涉检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涉检网络舆情分为特别严重、严重、一般、轻微四个等级,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形成舆情危机,立即启动处置舆情危机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2、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引导机制。一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黄金时间内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开始出现苗头的24小时内是处置舆情危机的黄金时间,72小时是有效时间,在此时间段里快速反应,使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正确、权威的检务信息和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工作情况。这样处置网络舆情就可以防患于未然,防止网络舆情事件继续扩大化,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因此,通过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持续地发布信息,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时让媒体了解事件真相,杜绝小道消息和杜撰新闻占据舆论空间,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三是建立应对网络舆情诚信机制。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后,要以尊重客观事实为第一原则,以客观诚恳的态度对待网民披露的检察信息,虚心接受网络监督,对于网络发现的工作问题和人员问题,不护短、不避讳。以理性、平和、冷静、开放的姿态与网络、媒体对话,维护和打造检察机关尊重群众、对人民负责的良好公众形象。
3、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分类处置、联动机制。一是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分类处置机制。即对出现的网络舆情,区分不同情况加以处置。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坚持以积极回应、主动引导为处置原则,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二是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联动机制。坚持与各路媒体特别是当地媒体做好常态化和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各种联系,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能形成应对舆情危机的合力,利用各大媒体强大的舆论优势,形成网络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的主流声音,抢占舆论先机,掌握发言权,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4、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预防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检务公开”机制。除了涉及办案秘密及其他不宜公开的外,都对外公开,增强检察机关办案的透明度,消除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认识误区,维护检察机关良好形象,扩大检察机关的社会影响,增强检察机关对容易引起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的免疫力,减少舆论演变成网络舆论危机的可能性,把握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主动权。二是建立队伍廉洁机制。基层检察机关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内部监督,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形成一套“不愿为”的教育防范机制、“不能为”的监督评价机制和“不敢为”的惩戒处理机制,树立检察机关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感。所谓正己才能正言,这样才能降低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彻底预防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参考资料:
[1]、李卫华、赵延安:《浅析新时期检察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当代学术论坛
[2]、匡乃安、何正华:《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法治论坛17辑
[3]、赵志刚: “检察机关如何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载《中华新闻报》2009年8月13日。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推荐阅读:
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09-11
新疆高校网络辅助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10-16
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妥善应对网络舆情10-05
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管理与建设教育论文10-28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06-08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07-14
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经验材料06-26
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11-15
网络时代强化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12-20
高校师范生实习运行机制及满意度调查研究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