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社会实践报告(8篇)
1.行政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一、实习目的
在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学习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熟悉整个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过程,通过实践学习,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培养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并且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和扩充知识面,增加对社会的接触,为在毕业后能快速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实习时间
2008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三个月
三、实习单位
博兴县文化馆
四、实习内容
实习刚开始时,我的指导教师根据我的专业特点,给我分配了办公室日常工作以及初步学习会计实践。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积累起经验。“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英语和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我负责的办公室工作,平时在工作只是打打电话处理文件,几乎没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就连以前学过的会计基础知识也不能很好的应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太快,靠原有的一点知识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由于现在还住校,所以每天7点不到就得起床去挤公交车,就算再寒冷再差的天气,只要不是周末,都得去上班,我们必须克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不想上班就不来,而在学校可以睡睡懒觉,实在不想上课的时候可以逃课,自由许多。
每日重复单调繁琐的工作,时间久了容易厌倦。象我就是每天就是坐着对着电脑打打字,显得枯燥乏味。但是工作简单也不能马虎,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个性,遭遇挫折时绝不能就此放弃,犯错遭领导。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依靠父母的收入,而有些人则是大手大脚的花钱。也许工作以后,我们才能体会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而且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
五、实习体会
踏上社会,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由于存在着利益关系,又工作繁忙,很多时候同事不会象同学一样对你嘘寒问暖。而有些同事表面笑脸相迎,背地里却勾心斗角不择手段,踩着别人的肩膀不断地往上爬,因此刚出校门的我们很多时候无法适应。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每天只是在等待着下班,早点回去陪家人。生病时的轻轻一句慰问,都有助于营造一个齐乐融融的工作环境。心情好,大家工作开心,效率高。在电视上不止一次的看到职场的险恶,公司里同事之间的是非,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多工作,少闲话”。且在离毕业走人仅剩的几个月,更加珍惜与同学之间的相处。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2.行政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
审计报告是审计行政机关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 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结论性法律文书, 是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和全面反映, 是审计机关行使审计行政权的具体体现。审计报告的法律属性如何, 如果发生审计报告
◇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情况应当如何救
济, 本文拟从行政法及行政诉讼的视角进行反思, 供同行思考。
一、审计报告是准行政行为
作为行政行为, 应当同时具备拥有职权、主体、程序、对行政相对人产生实质影响等四大要件。按照这些行政行为要素分析, 笔者认为, 审计报告是一个准行政行为。
(一) 从职权要件看, 作出审计报告是行使国家审计权的行为。
审计机关作为宪法和法律授权的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 具有对接受财政性资金的单位进行国家审计的职权。即, 只有审计机关才能开展审计行政行为, 并根据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对象的财政、财务等情况出具报告、作出评价, 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力, 满足行政行为的职权要件。
(二) 从主体上看, 审计机关是依法成立的享有行政管理权
的行政机关, 即它是列入政府编制序列的行政机关, 通俗地讲, 它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审计报告是合法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 满足行政行为的主体要件。
(三) 从程序上看, 一个审计报告的出台, 必须经过承办人
起草、部门领导审核、分管领导审批、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审计委员会讨论通过等法定程序, 满足行政行为的程序要件。
(四) 从内容上看, 审计报告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相关情况的客观记载。
比如开展审计的基本经过、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财务状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并不直接对被审计单位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的影响 (除非审计行政机关另行通过专门的审计行政决定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处理, 但那是另一层面的问题, 不是本文论及的范畴。) 因此, 由于缺乏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造成直接影响这一要件。因此按照行政法理论关于行政行为的通说, 审计报告不是具体行政行为, 而只能认为是准行政行为, 准确地说, 是一个前置性行政行为。
二、审计报告能实质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
虽然, 审计报告本身对行政相对人 (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人员) 并不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 一旦审计报告提交到相关领导、有权部门甚至向社会公开, 它对行政相对人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财政性资金的减少。
如果审计报告显示被审计单位存在违法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 主管财政部门就可能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财政政策, 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拨款, 以示惩罚。
(二) 职工收入的降低。
如果审计报告显示被审计单位存在明显或变相违法违规发放奖金、福利等情况, 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其他有权部门就可能要求被审计单位规范资金开支、杜绝违法违规奖金、福利等情况, 甚至将已经发放的奖金、福利追回。这必然带来职工收入的减少。
(三) 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
如果审计报告显示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相关人员有涉嫌违法违纪的线索。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 审计机关将移送纪检或检察机关进行查处。这必然对相关当事人的消极影响可能是终身的、致命的。
因此, 审计报告能对被审计单位或相关人员带来的实质影响, 是客观存在的。
三、审计报告的行政诉讼可诉性
传统行政法学观点认为, 准行政行为由于不直接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 不能到法院起诉。笔者认为, 随着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理论的不断发展, 这种观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对之进行恰当地修正。
(一) 审计报告属于行政诉讼可诉的范畴。
我们认为, 对“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造成影响”的理解不能太狭隘, 而应作扩大化解释。审计报告虽然不会立即对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权利义务造成影响, 但它是权利义务受到影响的前提, 是后续惩戒性行政行为的基础。更何况, 即使没有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也会由于审计报告的作出, 使得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荣誉权”受到“侵害”。因此, 审计报告应当成为司法审查的对象, 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 不能起诉审计报告内容的全部。
虽然我们认为审计报告应当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但是, 起诉审计报告的行政诉讼行为是应当受到严格限制的。首先, 不能起诉审计报告本身。即对审计报告该不该作出, 应当在什么期限内作出、应当经过什么程序、以什么方式作出等是不能起诉的。理由在于:首先, 审计报告该不该作出、应当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作出等属于审计行政机关本身职权范畴, 与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人员无关, 即它是属于审计管理法律、法规和审计机关内部规章制度约束的范畴, 与行政相对人即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权利义务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逻辑关系, 因此, 是不能起诉的。其次, 对审计报告中的“开展审计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基本情况的正面评价部分”是不能起诉的。理由在于:“开展审计情况”是审计情况的客观记载, 不涉及权利义务问题。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财务等情况的正面评价不会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带来损害, 没有起诉的价值和必要。其次, 行政相对人 (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 可以起诉审计报告中关于“对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财务等情况的负面评价”部分。理由在于:审计行政机关作出的这部分内容一旦违法, 将导致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受到伤害。
(三) 起诉限于特定主体。
行政诉讼应当对可以对审计报告提起行政诉讼作出严格限制。这些特定主体包括: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审计报告中涉及到的特定人员。
(四) 应当创新裁判方式。
3.行政评估的社会评价条件 篇三
关键词:行政评估;社会评价;条件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1)10-0001-04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杨正联(1971—),男,安徽蚌埠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理论、公共行政理论、政治社会学。
所谓行政评估,就是对行政组织及其行政管理活动的评价。对于从事实际行政管理活动的行政组织来说,这种评价主要来自三个方向,即上级行政部门或立法机关的政绩考核、本组织内部的工作总结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评价。从行政组织在既定制度规范与社会主体外在行为之间的中介地位角度看,上级组织的政绩考核强调的是既定法律制度、行政决策的落实效应;本组织内部工作总结强调的是组织本身的运行效率;而社会大众的评价则反映社会公益的回应。前两个方面属于行政组织系统内部的活动,建立在行政权力、公共权力的内部结构基础之上,而最后一个方面则属于行政组织与行政管理对象之间的直接互动,建立在社会大众的权利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现代行政管理活动的发展趋向就是强调行政管理活动的公共性内涵,比如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行政组织行为指向社会大众的服务性趋向。因此,对于行政管理活动三个方面的评价,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最后一个方面,即来自于社会大众的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代表了社会大众对行政管理活动的认知和评定情况,属于社会大众与行政组织之间的行为互动,体现了一种行政权力关系状况,确切地说,是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互动关系状况。对于公共权力内部或公共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都有着既定宪法、法律制度或组织内部原则的正式规定,往往能够建立在稳定的组织运行程序基础上。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制度或规范的制定和组织设置的方式对这种互动关系状况做出较为明确的规范,比如人大审议监督制度、(来自于各级党委系列的)纪律检查制度、行政检察制度、行政审计制度、上级工作检查制度、下级工作汇报制度以及组织内部的总结(年终或特定的政策活动)制度等等。但是,对于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而言,由于各种非制度的原因,比如相关社会主体的多样性(指向不同公共事务的行政管理活动涉及到不同的社会主体范围)、组织化程度(特定公共管理活动涉及的社会主体很难建立起与行政组织相对应的具有统一行动能力的组织实体)等,在很多情况下,都难以建立类似的常规性程序关系。在现实中,对于行政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社会评价,往往取决于更具宏观意义的政治制度规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背景条件。
一、社会评价的制度条件
所谓社会评价的制度条件,是指在现有的宪法、法律制度和其他正式的政治性规定(如执政党的政策规定)中,社会大众参与公共事务尤其是以监督、评价行政组织及其行政管理活动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内容。
从正式和公开的意义上说,宪法、法律制度都指向整个国家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对包括公共组织和执政党在内的所有的社会行为主体具有普遍性的行为制约效力,而执政党的政策规定也有能力通过正式的立法途径转化成为宪法和法律制度形式。因此,这些制度文本中关于社会评价权利的基本规定乃是社会评价活动得以展开的合法性制度基础。
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制度中关于人们各项政治权利的规定,反映了公共权力或国家权力与社会大众的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状况,乃是社会大众进行评价活动的基本保障和行为依据。因此,关于社会评价的宪法制度规定乃是社会评价的核心制度。具体法律制度的意义在于体现宪法制度的精神,或者说进一步推动宪法规范的落实,绝大多数的宪法内容都要通过相关的实体法律完成其具体化过程。
从总体上看,这些制度规范关于社会评价内容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关于公共权力的公益取向规定。在公共权力的性质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宪法都已明确,管理国家的公共权力代表的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公益,并为公益的现实构成提出了相关的评价标准或具体指标。我国《宪法》规定:公共权力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同时,为保障人民不断增长的各种利益需求,公共权力机关将长期致力于协调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我国,相关的法律主要是指一些宪法类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国共产党党章》中也明确规定,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目标的国家发展政策规划。
其二是关于个人基本政治权利的规定,主要是指民主政治权利方面的规定。在公共权力的产生方式上,在现代国家的意义上,“民主的方式”乃是公共权力产生的基本模式。民主即是人民以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方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活动,影响公共权力组织的成员构成和运行取向。通常,宪法中的“民主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组织成员(一般指处在公共权力高层或决策地位的政府组织成员)在人民中以选举方式产生的制度。在西方,主要是指对政府首脑(可能是中央政府,如总统、总理;也可能是地方政府首脑,如州长)的普遍选举制度。在我国,人民主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活动参与政府组织成员的产生过程,人民行使权利的方式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除宪法外,各国大都辅之以相应的选举法律,以规定各方面具体的选举事务,我国主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另一个是人民经由某种途径直接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活动施加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途径都表现为直接指向公共权力的个人自由权利的行使。在民主政治中,自由权利乃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上面所说的民主选举就应当指自由选举。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没有自由的民主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民主,因为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民主就意味着一种个体的自由表达和自由选择。在我国,保障人民向公共组织行使监督、参与权利的法律主要有《行政诉讼法》。
二、社会评价的文化条件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成果,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特征,是无数的历史事件以历史变迁进程的形式在社会中长期积淀的结果。我们这里说的社会评价的文化条件,反映的是进行社会评价的社会大众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包括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关系状况的历史传统、社会大众的组织化程度以及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等。
首先是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关系状况的历史传统。我国有着几千年皇权历史的传统,在封建社会,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就体现在皇权与民权或君与民之间的关系上,通过以“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规范,在个人、家与以皇帝为代表的国家之间建立了一种等级服从关系,社会对于个体的要求先是尽忠于国家,无条件地服从代表国家的皇权,而后是尽孝于父母,最后才是个人利益的满足,个人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淹没在家庭尤其是皇权的需要范围内,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在总体上呈现为一种以皇权为中心的“家天下”的国家治理形势。国家以科举制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招用政府官员,但无论从招考的内容还是从最后官员的任职上来看,都是以皇权为基本的或者唯一的服务对象。比如考试的内容都集中在如何论证以“三纲”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以及如何维护皇权统治体制。其中,代表科举考试最高等级的殿试就是由皇帝主持的。虽然也有谏官制度,在官员中设置谏官一职,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关于治国政策方面的批评意见,但这也主要是针对官僚组织内部而且是接近皇帝的官僚等级上层,普通老百姓连衙门的门槛都难进,更不用说公开地监督、评价官员们的行为了。
我国历史上的皇朝更替大都是以农民起义这一革命形式完成的。但是革命者对于自身利益的强烈关注往往导致这样的革命后果,那就是即使革命取得了胜利,也只是革命者本身享受革命的成果,远没有把利益获取的范围扩大到革命时的阶级群体,更没有制度上的革命,其最终结果就是以反复的革命者变成被革命对象为标志的王朝更替,而导致革命发生的国家权力机制却一直没有改变。
所以,如果把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起义当作一个特定的关于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关系的文化传统的话,那么,这一文化传统几乎没有任何的以维护相对于公共权力的个人权利为标志的现代政治意义,它只能算是对个人利益的一种本能的极端的反应形式,因为它不具有基本的制度反思色彩。农民起义所针对的只是具体的利益关系状况,而不是形成这种利益关系状况背后的国家权力体制。
其次是社会大众的组织化水平。对于处于社会生活状态的人们来说,联合有着一致利益的其他人,建立一个具有统一行动能力的组织,乃是寻求自身利益满足的有效手段,也是追求利益目标的能力标志。但是,光有一致的利益并不意味着组织的水到渠成,正式组织的建立还需要组织领导人物的协调指挥,确立稳定合理的组织运行原则,确定统一的集体行动目标以及培育具有内部心理整合功能的组织意识等一系列组织化活动环节,只有在形成了稳定的组织成员构成、组织领导核心、组织目标、组织运行原则以及组织意识这几个组织结构要素的基础上,才能称得上具有较高的组织化水平。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最高组织化水平,它与以往农民起义最大的区别在于组织原则和组织意识这两个方面的组织化内容,比如它有着基督教思想的组织意识要求,还有着《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一系列组织原则规定。但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组织决策失误、组织意识蜕化以及组织原则失效等,它们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的出现,代表了社会大众组织化水平的最高峰,在我国现代史上,两个最重要的政党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前者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者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属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部分,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活动的重要内容。武装革命时期,共产党凭借着其强大有效的动员和组织活动,顺利地完成了夺取政权的革命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掌握了公共权力的党组织仍然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组织群众活动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制度内的政治动员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虽然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结社的自由,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具有非政府性质或准政府性质的民间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基本上都处于政府的直接领导或指导之下,宗教组织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其组织化过程有着较为明显的外生特征,其组织化活动也往往被限制在严格的制度或公共组织运行的系统内,是在公共权力安排下的组织化活动,各种民间组织都具有准政府甚至政府性质,比如工会、各个行业协会等。
最后是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主要是指识字率、受教育水平等。显然,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政府行为,进而评价行政组织的行政管理活动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府扫除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也为社会评价活动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基本的个人素质条件。
三、社会评价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条件
这里所说的科学技术,不仅是指自然科学技术,也指多媒体、电子网络等科学技术,它们为行政管理信息的传播,为人与人的交流和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当然,也为社会评价活动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物质平台。更重要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还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知识、观念以及思想意识方面的转变。
14-16世纪,以“人权”、“自由”、“平等”等理论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说它是“启蒙”,是因为这些理论和观念对于社会大众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使得“人权”、“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等公共政治价值观念成为具有普遍社会认同意义的价值公理。
我国传统的皇权文化基本上压制了社会评价活动发生的可能。在我国,具有现代性质的政治文化主要来自于西方的文化输入尤其是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引入。
鸦片战争后,由清政府主导下的西方文化的引入主要定位在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领域如武器、造船等等,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政治文化的引入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的高潮,分别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这两个大的方面。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逐渐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理论,当然,如同其它先进的物质设备一样,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于苏联的“援助”。
“十年文革”的教训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危机——“苏东剧变”,都显示出摆脱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式,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同时,在开放式的政策观念引导下,大批的西方科学理论被介绍进来,在翻译和阐释的学术氛围中,学术界掀起了又一个“西学东渐”的高潮。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理论引进、理论研究以及理论推广活动中,发端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一系列现代政治价值观念如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日益深入人心,在社会大众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现代政治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氛围。此外,在国际政治文化发展趋势(尤其是民主化的趋势)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推动下,民主、法治、公平、公益等现代公共治理理念也已经为国家领导者所认可,并进入正式宪法和法律制度的规范内容之中。
而我们这里所进行的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是来自于西方理论的引入。现在讨论的社会评价问题就是基于行政管理理论从行政学研究到公共行政再到当前新公共管理研究的理论发展。正是新公共管理研究中关于政府服务取向、社会大众参与取向以及公共治理等理论观点的兴起,引发了社会评价研究的展开。当然,鉴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关于社会评价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即政府的服务性、社会大众参与、公共治理等等)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政治文化或公共文化氛围可能还需要一段时期,因而需要公共组织成员、研究者以及广大知识分子做好宣传、普及和动员工作。
总之,目前社会评价的展开有着较为充分的政治制度条件,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主要是指相关的政治价值观念如民主、平等、公正等等)浪潮的推动下,强调社会服务功能,关注社会公众需求和反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虽然这一趋势只表现为一种制度上的规定。从行政管理活动有着制度落实的基本行为取向这一点看,宪法在法律制度上的规定为社会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制度合法性前提。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是来自于传统基础上的社会政治文化传统,还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科学研究,都无法为社会评价体制的建立提供足够的社会政治文化氛围和合理性的理论支撑,也就是说,在相对于制度落实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另一个方向即制度创新取向上,仍然缺乏足够的社会压力和理论动力。但是,这种不利形势并不妨碍我们进行关于社会评价活动及其体制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倡导,反而对其提出了更为强烈和紧迫的理论需求。
【参考文献】
[1]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杨正联.公共行政语境中的话语与言说[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高静)
The Social Estimate Qual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on Evaluation
Yang Zhenglian
Abstract:Depend on the condition of system,social culture and technology,we could do a effective social estimate to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and their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o,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three,would promote the administration evaluation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estimate,and promote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 whol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system.
4.行政实践报告 篇四
在行政单位的办公室学习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通过实践学习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和扩大知识面,丰富实际工作和社会经验,扩大社会范围,提高社交能力,为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提供一个检验和反思自己的态度和处事方式的机会。
二、实习时间:
20xx年8月1日至8月23日。
三、实习单位:
xx省xx市xx县政府服务中心管理局
四、实习单位概述:
Xx县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局是20xx年才成立的新行政单位。顾名思义,政务服务中心就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大家庭。全市几乎所有的行政单位都有业务员在这里工作,行政负责监督管理这些行政单位派出的业务员。
xx县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局办公楼设置在县城中心,为三层建筑:一、二层为行政单位业务员办公的地方,其格局大致分为A角和B角,其中A角为单位总行政业务员,B角为单位领导;三楼是行政办公室——也就是我实习的地方。这是一个设备简单的小办公区。它只有一个客厅,六个办公室和一个储藏室。一楼和二楼的人不是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三楼的人是。这是一个人员很少的单位:包括主任、副主任和一般工作人员加上司机在内,只有六名工作人员(在我实习期间是七名)。
实习的主要内容:
8月1日上午,我来到管理局副局长石的办公室。由于他已经知道了我的目的,他一来就问我懂不懂电脑相关的办公软件。我回答后,他马上给我安排了一个任务:为我所在单位的新监控系统录入项目信息。这是xx省统一的监控系统,我主要负责在这个系统中录入物资的基本信息。这项任务看似简单,但却是一项复杂而耗时的任务。部门人员少,任务多,他们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做。这里的三周练习主要是关于它的。我的到来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对我来说,正因为如此,我才能来到这个单位,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虽然用的地方不多),学到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不妨是双赢。
刚开始工作不久,就了解到省里领导随时可以看到输入的信息,全省放在一起。这样无形中就会有一个比较,意味着投入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xx县的形象。为了即将建立的监测系统,省里和市里的领导还专门来到每个县进行指导。知道这些后,我有些害怕,有些退缩。为此我去副主任办公室咨询他:如果我做不好这件事,后果会不会很严重?他笑着回答:“没事。只要认真做,一定能做好。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问大家。”至于领导来访,在政府工作中很正常。你不用在意这些,相信自己就好。我明白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认真努力,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要有充分的政策依据和事实依据。
2.要准确。准确是工作质量的要求。
3.要雷厉风行(这是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任何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准确度,一个是时限。
4.严守纪律,保守秘密。行政部门的一些文件或信息保密要求相当高。我在这里从事的工作相当于行政文秘工作,没有决策权。所以,在输入这些信息的时候,我当然不能靠空想象力来输入。必须以合理的方式操作,并且必须确保输入信息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制定了相关表格,下发到各单位。请填写表格并交给我们。管理局的其他几个工作人员会在通过考试后给我。为了确保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正当性,我首先要查阅相关的文件和书籍来确认交给我的信息,并在输入时进行相关的更改。当然,这件事我已经向领导申请了。如果有可以通过查阅文档解决的问题,我会直接进行修改。我做不了决定,就找不到相关依据。请领导决定。比如项目要解决的事项类别就相当重要,分为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服务事项三种。复习和改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政府编制的相关文件和书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单位的一个女员工得知了信息的变化,她也是其中的一份子。递到我手里的资料几乎都是经过她的手,她在不知道具体情况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诅咒我。起初,我告诉她改变的原因,但她不听。无奈之下,我给她看了改好的材料和痕迹,她也服气了,然后跟我道歉。当时我又喜又悲。这次事件后,各单位上交的材料都会直接交给我审核,确认“正确”后直接录入材料。
就这样,在20多个日日夜夜的实习中,我几乎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真正的员工,每天按时上班。你必须每天早上7: 30前起床。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只要不是周末也要准时上班。在这里,我意识到我必须约束自己。如果我不想去工作,我就不能去。我不能像在学校那样睡懒觉了。实在不想的时候可以翘课,自由多了。输入上百个项目的基本信息,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如果出了问题,随便动一下可能就要好几天,有时候一个项目的评审最多半个小时。为了在我离开之前把这件事做个了断,我总是加班加点。最后离开的时候,我给了他们一个很满意的结果,他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让我很欣慰。不仅如此,我还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出去吃饭,他们会有意教我一些不同场合的餐桌礼仪,甚至如何点菜。
实践经验
整个实习过程和结果,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包括我对政府部门某些方面的看法的改变。同时,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增加了很多社会知识,锻炼了我的社交能力,也让我的社会经历中加入了Gawa。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单位虽然人少,但他也是一个完整的部门。正因为如此,从总监到司机所有的人都和我有接触和交流,对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工作过程中,那句“相信自己就好”和大家族肯定的眼神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另外,他们给了我这么重要的任务。这一切无疑是对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也是我取得这么好成绩的动力之一。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过去政府部门在处理老百姓的事情时,往往表现出“门槛高、效率低、态度差”的不良现象。所以老百姓想找一个行政单位做一件事,是非常困难和恐惧的。尤其是一些事情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办理的时候,还要在多个行政单位之间来回奔波,看不同的“脸色”。也许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会花费几倍于应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有了政务服务中心这样的新行政部门,看到的是“门槛低、效率高、态度好”的新气象。当地几乎所有的行政单位都聚集在这里,办事方便快捷。每次老百姓完事了笑着出门,我也很开心。政务服务中心是政府体制改革的产物,是行政体制进步的证据,是“为民服务”的有力体现。
我一定会记住这次实践经历,这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第二部分:3000字行政实践报告第一部分:引言
早在暑假前的一个多月,我就在想怎么度过这么长的暑假。毕竟这是大学第一个暑假。首先,我首先想到的是参加社会实践,在工厂锻炼自己。第一,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他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因为我还是大一新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学的还不够用。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进厂,走进社会,学习社会经验,提升自己。
第二,我的求职过程
这个暑假的求职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学期末,一个大二学生给我们介绍了xx一家xxxx包装公司做暑期工。由于一家包装厂和我们专业有些联系,我们班十几个同学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征得家长同意,决定一起去XX。把这个决定告诉辅导员后,老师出于对我们的关心,要求当面和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意思。有些家长在老师的话下动摇了让我们去的想法,最后终于通过解释清楚打消了家长的顾虑。他们都在等着7月1号出发去xx,但是我们在等的时候得到的消息是去不了了。一开始介绍我们的学长说,已经有一批暑期工提前到我们面前了。当初我下定决心不找其他工作去xx,无奈只能收拾行李回家。
“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会失败”是我在初夏找工作的经历。回国后,父亲给我介绍了家附近的一家皮革厂。严格来说只能算是手工作坊。没有任何规章制度,根本起不到锻炼作用,所以我只干了一天,再也没去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同学去了所有的商店、超市和工厂,但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我们只接受长期工作,不接受暑期工作”。持续的打击让我知道了找工作的难度!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
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我去离家不远的xxxx电子厂工作了40多天。
三、我的实践内容
Xxxx电子厂是一家加工型企业,终端客户是xx、xx、xx、xx等知名厂商。
7月10日下午,我们被人事部安排,车间主任给我们分组。组长注册后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车间的规章制度,然后带领我们参观了生产线,安排我们在不同的岗位学习一天。
13xx年7月,我们正式开始生产。车间是流水线,一条流水线六个人五个工位,分别是外观检测工位、压力工位、脚对脚工位、检测工位、总检工位。我的工作是在外观检查站。我的任务是检查材料的外观,主要如下:
1)检查料封:检查是否清晰正确,是否在指定位置盖章,是否脱落污染;
2)检查胶带:检查胶带是否损坏,是否因胶带问题导致铜线外露;
3)检查铁芯是否损坏或缺失;
4)检查脚位:看长短是否一致,有无弯曲,有无异物卡住,有无缺焊或漏焊。
外观测试ok后,就可以去下一站测试了。熟悉这个站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做外观测试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同时,车间里有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个员工帮助我改掉之前养成的懒惰等毛病。
第四,我实践的结果
在一个多月的工作中,我也发现了工厂的几个缺点:
1)工厂员工流动性大,不能很好的留住熟练长工。一般员工只工作几个月;
2)员工整体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只关心小我的利益;
3)长工和短工、熟练工和新员工工资基本一致,调动不了员工积极性,厂里员工福利支出太少;
4)物料部和仓库管理部工作存在不足,不能及时为生产线提供物料,经常导致生产线因缺料而停工;
5)工厂很多机器老旧,频繁故障影响生产线速度,导致员工投诉增加,收益减少;
6)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加强文化建设;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因为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强化了企业的创新意识;
7)工厂仍实行打卡制度,员工打卡现象严重,应采用指纹等先进的计时工具;员工住宿环境有待改善。
实践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和自己的努力,我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学到了很多。以下是我的一些经历:
1)我知道如何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环境变化。身边的人完全转换了角色,有了完全不同的相处方式;
2)其次,我在就业心态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总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爱好的,专业的工作,现在才知道找工作并不容易,很多东西只有踏入社会才能接触到。所以现在我不能像以前那样等机会了。我应该尽快摆脱对学校的依赖,学会在社会上独立,敢于和社会竞争,敢于承受社会压力。
我认识到“团队精神和合作”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每个人对每件事的看法不会完全一样,但有了相互的理解和包容,合作中的分歧就会减少,我的工作也会越来越顺利;
4)善于与人沟通,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你要冷静处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你要虚心请教别人;你不能总想着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了多少,要问问自己付出了多少,别人才会看到你做了什么。
5.行政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文化,颇有价值。
一、调查目的增进对家乡文物与民俗的认识与了解,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二、调查方式
访谈、照相、图书文献
三、调查时间
四、调查内容
通过寺内主持的讲解及各种记载资料,了解佛像的发展历史、保护情况和兴国禅寺的民俗风情:
1、兴国禅寺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近千年的古刹,兴国寺在历史的考验下,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样。走入其内,古树佛像经历时间的洗礼,焕发出了岁月唯有的魅力。身在其中,总不自觉的被时间的厚重所吸引,不禁感叹:历史的光彩是无以伦比的,这种独特性一经破坏就无法恢复,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兴国寺虽经修复,基本恢复原貌,但后期的加工与灿烂文化相比总是格格不入。还记得寺口售票人员不经意向我说起,原有的一千尊佛现在只剩一百多个,可悲啊!不知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说起这句话,但我却体会到话语中无尽的无奈,即使我们现在努力,那也只是后期的恢复,原有的破坏无法复原。一个文物记载了近千年的历史,这笔财富无可估量,就像寺内师傅所说:这是全人类的宝藏,我们都应该用尽毕生心血珍爱它。
2、兴国禅寺具体文物保护情况
千佛崖,在兴国禅寺院内南侧,崖上有隋开皇七年至开皇十五年(公元587~595年)所镌刻的佛像。各佛像有的高居壁顶,有的举手可及,有的一二尊成窟,有的三五尊成区,参差错落。据记载,这些佛像雕刻精致,刀法纯熟,线条流畅,体态丰腴,栩栩如生。有的身着锦衣,有的手拈莲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结跏趺坐,有的合掌禅定,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现尚存的佛像只有少数可以看清面貌。(见照片2)
极乐洞是其中的主窟,“文化大革命”中,佛像遭到人为破坏。壁中原刻有佛像一百多个,至今大多佛像已模糊不清。(见照片3)
寺内刻有金刚经、般若经等的石碑在多次破坏及风吹日晒后也已字迹模糊。(见照片4)
据兴国禅寺的主持心现大师说,兴国寺原有佛像九百余个,现只剩一百三十多个。心现师傅在三十年前来到兴国寺,从此就将保护佛像看做在自己的使命。临行时大师感慨道,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来了解一下我们的文物,或许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就会流传下去。按心现大师的理解,佛教只有在经济发达的时候才会得到发展,我们可以欣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佛教文化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3、兴国禅寺的民俗文化
自元代始,兴国寺在“三月三”,“九九”重阳节均举办庙会。届时四方信众来庙参拜,与寺内大师讨论佛法。寺内的大雄宝殿、观音堂、弥勒殿、对华亭、千佛崖、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吕祖洞都是人们必游之地。(见照片5)每年庙会我们都可以欣赏到风筝扎制、木版年画的制作、陶瓷加工及剪纸、鲁绣、面塑甚至织布纺纱、打铁这些工艺制作,在体会民俗风情的同时,还会有千佛山说书会民俗表演。地方特色的小吃也成庙会的另外一个特点。
千佛山“三月三”庙会历史悠久,古时是人们踏春赏花、瞻拜赶会的节日,后演变为集中展示民俗文化、颇具乡土气息的民间盛会,以展示民俗魅力、体现民俗精彩为使命,蕴含着此地由来已久的民俗风情。
景,平民百姓也来虔诚祷告,乞求神灵庇佑。为应祭祀需要,商贾便带着应时的商品进山来。从此,千佛山也就由单纯的文人登高,变成了各阶层群集的庙会了。五、调查体会
兴国禅寺创建于隋唐时期,每一处历史文化遗存,都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信息,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可以说,它是城市的文脉和灵魂,起着标识城市历史,诠释城市发展进程的作用。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对于体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具有特殊的意义。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一种资源,保护好它,进而利用它推动城市的旅游事业以及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化会越来越明显。
当前,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幸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就那么一点,而且还是那么的不完整。即便如此,它们有许多仍然面临着随时被破坏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在历史演变的同时永远消失。形势实在是非常之严重!历史文物就如同民俗风情一样,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它们的魅力正在于历史的沉淀与积累,一旦破坏将不复存在。这样做的结果,割断了城市的文脉,葬送了城市的灵魂。保护全人类的财富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必须马上行动!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
[1]
6.行政社会实践报告 篇六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政府对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在我国的出现,越来越显示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行管人才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大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关键词:行政管理人才需求调查利用寒假时间,我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主要内容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需求,跑遍了整个县城,我思绪万千…对于自己的专业及社会对此的需要,我有以下见解:首先,不得不承认行政管理是一个给非常有学问且复杂的领域。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了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众多方面。提到行政管理,总是先想到党政机关,其中指人们用一定的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当然,行政管理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的协调功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协调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协调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的效能和效率。本次调查对象是县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进过调查得知这些单位在近几年都录用过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并在未来几年也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调查中发现,社会上对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还是有很大的需求,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需求。但是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来说并不好找工作,因为它没有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等专业性那么强,一般情况下企事业单位比较青睐那些有经验的行政管理人才,和学位更高的硕士、博士生。当然很多人会选择考公务员,其实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来说并非是个优势。公务员考试需要广泛的知识面,优秀的文笔组织能力,很多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经过调查,明确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知识方面的要求。党政机关注重我们的管理学、政治学、法学方面的知识,企事业单位更注重我们经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文笔写作、组织协调、口头表达、人际关系等方面能力等。通过实践调查、查阅资料、得知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因为具备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生使用的岗位主要是:各级各类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的政策法规研究部门、综合计划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门、事务管理部门、机构编制管理部、各种企业、事业单位的党、政、青组织等。本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将来规划主要分三类:“考研”、“报考公务员”、“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目前很多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去高校工作,高校工作舒适、待遇稳定,不过高校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现在一流大学基本上只要博士生,二流大学只要硕士以上的人才,三流一下大学力争研究生。而且现在“985院校”是不留本校学生任教的。这一就业方向也有饱和趋势。选调生和公务员工作是行政管理专业第二大就业方向,但是选调生要求高、名额少,而公务员考试则竞争激烈,很多单位招聘职务都有很强的专业要求,一般更需要中文专业、计算机专业、法律专业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选调和公务员竞争中并占有很大优势,社会实践报告《电大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这次调查受访者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优缺点都有指出,他们认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因为掌握的知识面广,理论涉猎面广泛,比同一工作的其他专业人才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井然有序的完成很多工作;也有不足之处,所学的管理理论不能够完全适用于实践,并且好高骛远等。受访者建议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学好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笔写作能力等;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自己的阅历;认真学习掌握党的先进思想等等。对于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受访者都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综合评价:开设的课程涉猎面广泛,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强调了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难度和重要性;更希望大学生要创造机会多参加社会实践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等。对于所学专业中的管理学我有以下观点:自泰罗开启科学管理以来,管理学的每一场革命几乎都是由西方人发动的,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绝大多数中国学者和企业家都承认:中国的管理学教育与实践水平与西方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并且由于文化差异,其中很多理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多参加实践活动,尽量把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总结: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该专业学生并不好就业,只有在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能力素质才能在行政管理人才市场上站稳脚跟。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认识到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明确了今后在本专业学习中要重点培养的能力。2.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报告本人郭小傲,在奎奎生物(中国)有限公司财务部实习,并兼处理采购部的有关工作。在财务部,主要负责帐单和凭证的核对,对金碟K3财务系统也有一定的接触。采购部方面,负责ISO环境认证体系的建立。主要跟公司的供应商进行沟通,调查了解他们提供的产品(原料)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并负责环保协议的签订。工作表现与收获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做到了自觉、自律、自学、自新。自己虽是实习,但我以对正式员工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考勤、办公管理等规定。坚守奎奎人守则,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严于律己。我不是学财会专业的,在财务部实习有一定的困难。但我做到了“心态归零”,通过自学、请教等方式努力学习财务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养成了持续“工作+学习”的意识。在奎奎的最大收获在于体验到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奎奎那种“创造顾客、贴近顾客、服务顾客、感动顾客”的经营思想,那种“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理念,使我深深认识到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自身存在问题第一自己的财务知识有限,而同事们的工作繁忙。不能经常请教他们,以至很难对公司作出较大的贡献。第二自己身兼两职,隶属于两个部门。有时不能很好的区分工作的主次轻重,工作效率不是特别高。第三缺乏协调的技巧。因为身受“双重领导”,财务部与采购部同时需要我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我未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等两位经理协调后才开展工作。第四未能积极地与公司高层沟通。常务副总曾对我--一个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到财务部工作表示关注,“双重领导”也不时发生小矛盾。但自己没有主动地与公司高层接触沟通,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除了收获、看见自身不足外,也凭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发现了公司存在的一些不足:第一招聘录用不是非常规范。在体育中心的招聘现场,我递交简历说明应聘人力资源职位后,招聘人员互相交流“素质不错,不能做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位也行。”而未问我是否愿意服从调配,感觉自己没受到尊重。一百多人参加了复试,复试很简单就是“一分钟自我介绍”,然后追问一两个问题。这样很可能导致能力强但缺乏面试技巧者被筛选出去,或没能力但熟练掌握面试技巧者进入公司。不管出现哪种情况,对公司来说都是个损失。我曾参加过国家公务员面试,虽未能成功,但我比较心服,我觉的结构化面试是比较公平有效的。第二培训机制有待完善。为期一个星期的封闭式培训,感觉就像是在渡假。培训讲师大多是市场上很出色的人员,但上起课来明显力不从心。纪律比较松散,缺少激励士气的课程,未能形成一套规范的培训体系。我曾经在某保险公司接受两个月的培训,觉得保险公司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的方法都值得其他公司(尤其是销售服务型的公司)效仿。第三人力资源战略似乎不符现代管理理念。奎奎每个月都开一个培训班,招聘大量的人员。与此同时,每个月都有大量的员工流失。我深信留住一个老员工的成本要比招聘一个新员工的成本低的多。企业应该想办法留住人才,而不是不断地补充人员。第四对新进员工的分配不尽合理。就拿我自身来说。我是学行政管理的,应聘时也说明了我的职业取向但却叫我从事财务工作。对公司而言,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对我而言,是自己的选择得不到尊重。我首先接受了公司的安排,并在财务部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但财务毕竟不是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所在。在跟人力资源总监沟通几次未果后,最终选择了跳槽。去一家小公司做行政人事助理,结束了我在奎奎的实习经历。求助电大社会实践报告,行政管理专业,2000字。谢谢。我的邮箱116593808@qq.com。对不起我只有这么多分。回答者:sail2011|十二级采纳率:42%擅长领域:考研度假旅游华语流行乐高考文档/报告共享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7.行政社会实践报告 篇七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公共行政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管理实践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不仅席卷了西方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很多人发现, 固守于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无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不仅如此, 来自于公众的抱怨、抨击和期望迫使公共部门急切地找寻到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恰当方法、工具和理念, 于是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上, 新公共管理就应运而生了。具体而言,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开始关注的只是策略、政策、知识和技能的“公共管理”, 还被看作是公共行政下面一个较低层次的技术性领域, 是范围更大的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个分支。它是一套实用方法的艺术和科学, 适用于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组、政策与管理计划、资源配置、财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进行项目评估与审计。此时公共管理之所以叫“新”, 就是以此“公共管理”为参照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 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及国际竞争加剧的趋势, 迎合国内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提高政府效能的呼声, 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 促使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改革的广泛性、全面性和激进性是前所未有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并逐步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西方各主要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 分别制订了各自的政府改革方案, 如美国的“企业化政府”改革运动、英国的“管理主义”运动、奥地利的“行政管理计划”、丹麦的“公营部门现代化计划”、法国的“革新公共行政计划”、葡萄牙的“公共选择计划”以及澳大利亚的“财政管理改进计划”等。随着政府改革实践的不断丰富, 公共管理研究得以继续发展, 并汇聚了政策学派、公共行政、工商管理、公共选择学派以及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显然, 此时的“公共管理”才是人们通常提到的新公共管理。欧文·休斯认为, 这种新公共管理包括了公共行政。从公共行政转变为公共管理, 意味着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变化:公共管理不仅关注政府内部事务、程序管理和办公室管理, 还关注外部环境、战略、组织广泛的使命与目标、灵活的管理策略等更为广泛的内容, 以及对取得结果、改进技能和增强责任的强调;尤为重要的是, 依据“行政”概念而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 同依据“管理”概念发展而来的公共服务是不同的, 而采用公共管理则更有助于人们深入思考政府体制与政府观念的变革问题并付诸实践。
新公共管理和传统行政相比在公共事务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公共利益、价值导向、公共权力、公共参与、公共政策、公共责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毫无疑问, 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传统公共行政弊端的革除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
二、“治理”和“善治”理论与公共行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治理理论开始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一时之间, 治理迅速流行, 以至于鲍勃·杰索普 (B.Jessop) 认为“过去15年来, 它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 以至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
治理的理论主要是沿着两条路线展开的, 一是国际援助机构的发展研究, 另一是福利国家危机所引发的公共行政变革。其中一条路线, 即国际援助机构在对发展中国家援助过程中发现, 不少援助项目之所以无法有效实施, 主要是因为受援助国的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治理能力出现了危机。1989年, 世界银行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来描绘非洲国家面临的问题, 随后“治理”就被广泛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 特别是被用来描述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另一条路线则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的福利国家危机。20世纪60-70年代, 福利国家濒临破产, 社会福利不但没有刺激个人的创造性反而助长了其懒惰和依赖情绪;社会问题非但没有减少, 新问题、新情况反而层出不穷, 社会分裂加剧, 家庭解体, 感情纽带断裂, 传统的小社群遭到离弃……因应社会的需要, 公共行政领域兴起了一场大变革。政府缩小规模, 从经济领域大踏步撤退, “市场化”、“以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成为指导性理念, 签约外包、合同采购、公私合营、国有企业私有化……, 各种新的公共行政方式日新月异, 其典型就是英国撒彻尔内阁时期与美国里根执政时期。此即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治理就在这场改革运动中应运而生, 这场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发展, 就开始渗透进了治理理论的要素, 接受其理论指导;但是治理理论又超越了新公共管理运动, 即发现了社会自组织网络这一新兴事物的治理潜力。实际上, 治理机制一直就存在于西方社会运行的实践中, 只不过到了20世纪后期, 西方社会多元化进程加速, 特别是公民社会与国家阻隔的逐渐拉大, 社会自主性呼声日益见涨, 公共行政领域的“国家空心化”, 这些都预示着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衰退命运。“乃至70年代, 人们对国家的作用不再抱幻想;到90年代, 对市场的作用也不再抱幻想, 这才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这种从未真正消失的事物的兴趣。”而治理理论的提出和阐述则被认为是对实际运行中的治理机制的“重新发现”。
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罗西瑙 (J.N.Rosenau) 认为“治理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 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 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全球治理委员会则认为,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相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的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有四个特征:它不是一整套规则, 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 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 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 而是持续的互动。简而言之, 治理倡导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网状互动的管理过程。治理的目标取向是“善治”, 即可以避免“无效治理”并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协作管理过程。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十个: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参与、有效、稳定、廉洁、公正等。而这些要素的实现程度越高, 善治就越有可能。
治理和善治理论另辟蹊径不仅摆脱了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而且对新的公共行政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当前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必须予以重视的。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行政
我国的公共行政体制改革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一步步跟进的, 尤其是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之后, 行政体制的改革也先后走出了: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明了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方法, 以及改革后机构的数量等问题、1995年9月25日, 李鹏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书的说明》中指出, 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总设想是“把综合性经济部门逐步调整和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 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 或者改组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 或改组为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推进公共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关键的几步。而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行政体制改革上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 尤其是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行政, 要求我们吸收世界上一切国家优秀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推进和完善我国的公共行政体制。那么面对西方20世纪后以来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治理和善治的成果我们如何取舍呢?是一并移植还是启发性接受和探索呢?
丹尼尔·贝尔认为, 一个社会的伤痛往往是由于缺乏某种知识所致, 制度的创新和移植又总是和相应的知识存量与结构密切相关。故此, 我们必须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利弊进行全面的认识, 对治理和善治的语境进行分析, 即使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创新也必须紧贴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首先不可否认新公共管理运动革除了传统公共行政的不少弊端, 但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市场化导向和顾客式的管理民主可能会使我国当前循序进行的公共行政改革失序, 再者治理和善治理论本质上在于社会自组织治理, 要最大限度的限制政府的作用, 这与我国当前阶段政府主导的改革步伐不一致, 过于超前, 更何况只有获得正当的制度移植的选择逻辑, 讨论治理与善治制度的移植才有现实的意义。为此, 我们需要的就是把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治理、善治的某些理念结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 来实践具体的公共行政改革制度。
为此, 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行政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写进党的文献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的历史性决策。在行政管理领域, 把“以人为本”作为新的执政理念, 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并贯穿行政执法的全过程, 无疑对加强物质文明, 尤其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行政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论思想。它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发展的目的和实质, 回答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向哪里发展?归根结底, 人是发展的手段, 也是发展的目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 社会本身也得到解放”。
其次, 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行政要坚持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而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志是:有限有为的政府 (有限是指政府权力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 不是一个权力膨胀与不受控制的政府;有为是指政府应该扮演服务者的角色, 积极履行公共义务, 提供公共产品) 、透明高效的政府 (透明的政府要求政府要主动接受监督, 将一切权力运行在阳光下;高效要求政府行为尽量降低消耗, 节约成本, 同时方便人民) 、诚信责任的政府。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目标的这种积极有限、运作有序的政府同西方所谓的最小政府的是有很大差异的。
再次, 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行政要以公平正义为导向。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以市场化为导向就是以效率为导向, 而治理和善治理论中则把公正提了出来, 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基础相适应, 我国公共行政改革体制的构建也应该以公平正义为导向, 而且这种公平正义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形式的公正, 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实质公正, 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在对以效率为导向的公共行政进行构建时加入公平正义, 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色, 但是又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以公正损害效率, 而是要在法治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使效率和公平正义相互促进。
具体地结合中国的实际, 抽象地借鉴西方的成果, 如此方能对我国公共行政制度创新有所裨益, 并且使公共行政的改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互促进。
摘要: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 西方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和公共治理运动, 并且进行了大范围的实践。这种管理和治理模式的更新对我国当前的行政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移植西方的管理或治理制度, 而应该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 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体制。
8.行政审批改革的浙江实践 篇八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开展“四单一网”建设,在系统梳理政府各部门权力职责的基础上,坚持用权力清单管住政府权力,用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职责,用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放开企业手脚,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晒收支家底
早在2013年初,浙江省就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打造“办事最快”政府的号召,强力推进以“四单一网”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自我革命”。“四单”是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一网”是指浙江政务服务网,其目标是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省份”。
2014年6月,浙江在网上公布了省级部门权力清单,作为县级层面试点的富阳市也与省级同步公布了行政权力清单。同年10月,全省101个市、县(市、区)在浙江政务服务网公布了行政权力清单。至此,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全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省份。
2014年12月,浙江省完成省市县政府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并在网上公布,成为“四单一网”建设最具代表性的省份之一。从明确政府职责到限制政府权力,同时激发市场活力并接受社会监督,全方位将政府权力关进笼子,按照限制权力、激发活力、鼓励创新、推动发展的逻辑重构了政府职能体系。
权力清单:紧扣清权、减权、制权的关键环节
权力清单不仅是政府行政权力的列表,更重要的是通过权力清单的制定,将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汇总与梳理,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权力。浙江省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中,紧紧抓住“清权、减权、制权”三个重要环节,按照统一行政权力分类标准,全面部署、分步推进、重点突破、依法实施。
1.梳理部门职责,优化权力配置。突破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范畴,按照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15类划分标准,逐条逐项进行分类登记,认真研究提出需要取消转移下放职责的意见。采用“三报三审三回”的工作流程,在浙江省编办和各省级部门间进行反复协商。
2.多方征求意见,建立会商机制。省级部门权力事项的清理方案先后两轮征求了11个设区市和20多个县(市、区)意见,共征集意见建议3000余条。与此同时,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保障权力清单合理性。此外,建立由省编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审改办)、省法制办等部门参与的权力清单会商机制。
3.编制职权履行流程图,优化办事流程。在具体编制过程中,原则上采取分类的办法编制,同类职责的不同项目履职流程有关键性差异的,单独编制相应的流程图;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程序的,按法定程序编制流程图;没有明确规定的,按照便民原则编制。公开的运行流程图内容应包括权力名称编号、实施依据、办事流程、责任单位、监督电话等,确保每项权力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
4.建立部门权力清单和履职流程动态调整机制。对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在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要尽早宣布废止或修正。根据执法依据和机构职能调整等变化,不断调整完善“权力清单”内容,定期审视需要削减的权力事项和下放的事项,并按程序确认公布。
责任清单:明确权责关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权力与责任相匹配是政府有效履行责任的保证,权责一致是政府运行的首要原则。责任清单是理顺横向和纵向部门职责关系,明确管理事项的部门、职责分工和依据。责任清单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职责法定、问题导向、便民高效、公开透明原则,重点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否表述全面、具体、清晰、完备,新增职责要避免产生新的职责交叉;二是重点围绕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管理,删除重复事项;三是确保当前社会关注的突出事项都有监管制度,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四是具体强制性公共服务事项不列入部门责任清单,防止取消的行政权力被包装成服务事项。
与此同时,专门将事中事后监管纳入责任清单。其一,分类建立监管制度,对每一类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检查对象、内容、措施、程序和处理方式,重点针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公共秩序等领域,建立经常性抽查监管制度、定期监管和危险隐患及时监管制度。其二,加强对取消(包括简化审批程序)、转移、委托下放权力事项的监管。其三,加强对实行属地管理执法事项的监管,从程序是否规范、执法是否到位等方面强化对市县行使处罚权过程的监督。其四,加强对保留权力事项的监管,主要包括:依法行使职权,建立或完善现有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进一步提出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的措施;针对食品、安全、环境等社会关注事项,建立健全科学的抽查制度、责任追溯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等。
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减审批重监管、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浙江省是国内较早提出制定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的省份之一。在舟山群岛新区、嘉善县、海宁市、绍兴市柯桥区四地试点基础上,发布了《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2015年版)》,成为全国首个全省通用的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该目录分国家核准、省级核准、市县核准以及相关禁止类、限制类、淘汰类等7大类别,共计1151个事项。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对核准目录外企业项目一律施行备案管理。对于清单外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而是实行立项备案、前置审批按准入标准自主承诺、竣工统一验收、事中事后“零容忍”监管制度。二是企业经营自主事项一律不作为核准前置条件。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三是依托产业发展规划,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产业。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是指以清单的方式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内容包括:主管部门、专项名称和涉及金额。以清理规范、完善制度、提高绩效、公开透明为主线,深入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改革。
1.制定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清理整合现有专项资金,严控新增专项资金项目。对已实现项目目标或到期项目予以取消;对使用方向一致、扶持对象相同或相近的予以归并;对不同部门管理但支持方向、扶持对象和用途相同或相近的予以整合。省级部门将不再直接与企业产生拨付资金和收费的“经济往来”。
2.完善清单配套制度体系。一是按照“一个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转移支付项目,一个专项制定一个管理办法”的原则,修订完善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资金分配程序。二是改革和完善资金分配方法。纳入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的采用“因素法”分配,对竞争性专项资金按规定经项目招标评审择优分配。三是积极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设立政府产业资金。
3.创建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强化绩效与预算相结合,要求每项预算都有绩效目标和组织实施计划。强化绩效跟踪,将跟踪结果作为预算执行依据,并据此优化和调整管理措施。强化绩效问责,将评价结果公示、公开,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整改制度。完善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的机制,绩效好的专项资金如需要可以延续,绩效不好的专项资金要取消或调整使用方向。
4.推进管理信息公开。提高专项资金透明度,除涉密专项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清单项目分配政策、分配过程和结果,执行过程及结果全程在浙江政务服务网、省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网站向全社会公开。
浙江政务服务网:公共服务平台的“2+4”模式
2014年6月,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运行。全省101个市县政府和31个开发区设服务平台,43个省级部门设服务窗口,将4000多个政府机构的政务服务资源联接在一起,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省市县一体化建设与管理的政府网站。目前,已初步建成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互动交流、效能监察于一体,省市县统一架构、多级联动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2+4”模式的六大功能模块,“2”即个人办事、法人办事两个主体板块,“4”即行政审批、便民服务、阳光政务、数据开放4个专题版块。
1.打造统一、规范的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体系。一是建设全省一体化的行政权力事项库。在省市县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基础上,将各级政府权力事项基本信息、运行要求编号入库,实行标准化、动态化管理。二是建设全省统一运行的行政权力运行系统。按照统一认证、统一申报、统一查询的要求,将省市县政府部门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网上运行。三是深化全省统一的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实现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
2.依托信息化推进行政流程再造,逐步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化程度。在全省多个地区开展网上网下多级联动审批、商事登记“三证”联办、审批中介网上超市等试点工作。比如,温州市龙湾等区县,依托乡镇(街道)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实现社保、民政、计生、海洋渔业等事项“就近申报、网上办理、就近反馈”;台州市开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监管试点,建立网上竞价平台,增强中介服务的透明度和竞争性。
3.不断拓展网上服务功能和形式,以“互联网+”优化政府公共服务。一是不断增加应用项目,先后推出信用信息查询、工商企业年报、旅游电子合同等多项新服务。二是不断将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比如,宁波北仑区依托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将政务服务延伸至农村居民。三是拓展移动端政务服务,通过移动客户端(APP)、微信公众号等,提供手机预约诊疗挂号、水电气缴费等热点服务。四是借助平台开展政民互动,比如,推出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网上意见征集和投票活动,吸引二十余万网民实名参与活动。
4.推进电子政务集约建设和数据共享,构建智慧政府监管平台。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和平台支撑,积极推进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在云平台集中部署,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共享利用。二是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制定政务服务网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开展省级单位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工作,推出“数据开放板块”。三是打造综合监测分析平台,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系统,对每笔专项资金的流向进行全过程管理。建设经济运行监测系统,进行即时数据的全面汇聚、动态展示和比对分析。
“四单一网”建设的进展及思考
浙江省以“四单一网”建设为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全国提供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浙江样本。目前,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已在部分地区扩大试行,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也于2016年1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职权法定、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作高效”的政府职责体系正逐步形成。由于“四单一网”内在关联性强,无论哪个方面处理不好,都会影响整个改革进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在处置涉及中央层面事项时存在障碍。现行法律法规滞后与缺位并存,难以适应改革的需求,导致清权减权难以彻底,厘权确权难以到位。其一,部分职权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但在实践中难以取消。比如,省级部门目前实施的审核转报事项,不少以国家部委文件为依据进行审批,涉及市场准入、资金分配、项目审批等鼓励性扶持措施,如果取消可能就无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其二,部分事项虽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但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一时也难以处置。
2.制订市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工作进度较慢。浙江省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工作虽然走在全国前列,改革成果也已初步显现,但由于专项资金覆盖面广、政策性强,资金管理具有地方特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同步的问题。截止2015年8月,除省级以外,仅有6个地市、20个县(区、市)公开了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此外,各类鼓励引导类事项政出多门、名目繁多,导致政府资源多头分配、力量分散,往往使得政府投入绩效不高。
3.“一张网”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障碍较大。多年来形成的电子政务纵强横弱、条块分割格局,制约了政务服务网建设的拓展和完善。例如,使用部委垂直系统的单位,很难实现行政审批等相关业务的一站式办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在纵向专网上运行,无法实现实时互通,致使业务系统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存在“中梗阻”现象。此外,政务服务网覆盖各地的范围广度和时间进度存在差距。
【行政社会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电大行政社会调查报告10-03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2000字12-15
行政专科社会实践写作要求07-09
行政管理论文社会调查10-25
国际博览中心人事行政部社会实践总结08-10
劳动和社会保险行政复议答辩书10-04
乡镇基层司法行政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责任制10-20
行政岗位转正报告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