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共14篇)
1.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一
加快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思考
旺苍县公安局 何万祥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演变已成必然趋势。同时,信息化也成为创建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催生剂”和“加速器”。公安机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维护者和保障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安信息化是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的重要支柱,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破解工作难题、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公安机关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载体。
一、我县公安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
我县公安系统自实施“金盾工程”特别是开展“三基”工程建设和“三项建设”以来,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备,信息应用种类比较齐全”目标,初步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的整体公安信息化应用格局。先后完成了“三台合一”的110指挥系统、“四级”公安网络系统、三四级视频会议系统等建设任务,全局民警人均配备1.5台计算机,把计算机网络建到了民警的办公桌上,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办公。与此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侦查破案取得了明显成效,信息化应用威力日渐显现。“三项建设”开展以来,全局利用信息化手段侦破的案件占已破案件的26%。其中,2007年通过指纹比对破获了一起跨省系列盗窃保险柜案,2008年通过进入外地旅店业信息系统破获了李宽宽利用“刮刮卡”特大诈骗案,2009年通过串并案破获了旺苍系列调包诈骗案,利用天网工程、通讯记录破获一起影响较大的雇凶故意伤害他人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用技能亟待提高。受传统警务思维、工作模式的影响,目前部分民警对科技强警认识还不够,把公安信息化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等同起来,应用科技手段的能力还很低,离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硬件设施上还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基层网络带宽太窄、网速低,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滞后,覆盖基层一线、触角涉及社会前沿的网络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二是信息应用系统和建设不完善,近300种公安业务工作中,目前很多业务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操作和管理,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不能为全面开展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等应用服务。三是数据使用差,各信息系统数据不统一,数据结构不一致,重复采集、重复劳动的现象较为严重。
3、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批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立体知识、综合素质强、经验丰富的信息情报研判人才。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局科技人才尤其是情报信息研判人才较为缺乏,就连精通计算机操作应用的人都很少。
4、应用实战水平不高。目前,我局信息化应用还存在着实战意识不足、信息化和公安工作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公安实战服务;全警信息化应用的局面还没有形成,特别是基层信息化应用存在较大的缺陷,没有很好地服务于维稳、管控、防范工作。
三、推动公安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量急剧增加,犯罪活动国际化、团伙化、智能化、流窜化趋势日益突出,当今社会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公安机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巨大挑战。“‘风险社会’的警察与犯罪的较量,更多地体现在对现代科技手段和情报的掌握与应用上”(著名犯罪学家艾黎克森)。所以说,公安信息化将是当前和今后警务活动的主要手段。为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1、充分认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公安信息化是继第四次警务革命(社区警务)后又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对现行的警务运行模式、公安执法、队伍管理、机制建设、工作效率等将产生深刻的变革和深远的影响。其核心和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公安队伍的核心战斗力,是适应形势发展、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力武器和制胜法宝。一是在现有的警力情况下,可以实现警力增长,是警力“无增长改善”的重要途径;二是改变手工作业、人海战术、运动战役等传统方式,有力提高预警管控、精确打击、快速处置能力,推动警务实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智能化转变;三是增强指挥控制和协调作战能力,实现现代管理理念下的扁平化管理、点对点指挥;四是使队伍管理、执法监督、绩效考核、警务保障等迈向科学化、规范化、机制化轨道;五是依托公安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良好服务。
2、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安信息化水平。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列为公安系统各部门的“一号工程”,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原则,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状况、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和今后发展要求,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建设思路和实施办法。一是深入推进“110”指挥系统扩容增能建设,使其成为集中接警、分类处警、警情研判、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快速反应的信息指挥中心;二是深入推进公安网络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公安门户网站,搭建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平台;三是深入推进电子防范监控系统建设,在城区和公铁路沿线主要乡镇大力实施“天网”工程,扩展电子监控社会覆盖面,对一批单位、企业、小区、商业店铺的分散监控系统全部联网监控管理,充分整合社会电子监控信息资源;四是深入推进网络侦查监管系统建设,建成电子数据勘查取证系统,网络临侦系统,有害信息及舆情监控系统,不断强化互联网监控管理;五是深入推进道路交通监管、消防监管、民爆危化物品监管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安全信息化监管的水平。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民警信息化技能。一是组建专兼职信息人员队伍。信息研判是实施“信息主导警务、精确指导打击”的关键环节,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信息研判,那些大量的海量信息就无法提炼成为可供警务决策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因此,建议组建专兼职的信息研判队伍,从组织机构上予以保障。二是加强信息化培训教育。喊响“不会计算机操作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操作的民警将失去工作岗位”的口号,通过培训,让广大民警学会信息采集、录入、网上比对等技术,掌握利用公安信息系统资源、办公自动化系统、岗位业务流程等信息技术,探索并建立民警信息化技能培训机制。同时,加强专兼职的信息研判人员的培训,通过具体工作提高信息研判能力。三是开展模拟实战演练。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开展网上摸排、网上串并、网上查证、网上缉捕、网上监控、网上追逃等实战演练,通过实战提高广大民警的信息化实战能力。
4、完善基础资料,加快信息化实践应用。应用是公安信息化的核心,效益是公安信息化的生命力,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一要尽快完善数据资料。各部门和警种要强化信息采集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公安各部门、各警种信息资源,整合政法、政府部门以及金融、保险、电信等单位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尽快完善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资料,为全面开展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等高端应用服务。二要建立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制定信息采集奖惩机制,将基础信息录入纳入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用制度和奖惩来加强基础信息的录入和采集,保证各种基础信息采录鲜活、准确、实用,努力实现信息采集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同时,立足实战寻找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信息,积极为防范、控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提供决策参考。三要充分利用公安信息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上摸排、网上查证、网上预警、网上监管、网上控赃、网上控舆、网上串并、网上缉捕、网上追逃、网上服务等网络实战,切实提高警情研判、巡逻管控、服务社会、防范控制、精确打击、破案攻坚等能力。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战术、战法研究,不断探索和总结信息实战成功经验,不断提高“信息导侦”的层次和能力,切实提高为侦查破案和预防、控制、打击违法犯罪服务的水平,全面实现“为民服务快捷,对敌打击精确”的目标。
2.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二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于2000年获"国家级示范重点高中"卷号, 2003年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 拥有诸如陆精康.朱爱美等在全国、全省普教系统具有影响力的名师。学校中、高级教师比例近80%.区级以上名师培养对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约!00人.教育硕士超50人。近三年, 学校取得国家、省、市集体荣誉80多项.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比武一等奖、二等奖获得率接近100%。近几年, 学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 省级课题13项.市级课题33项, 此外.另有校级课题11 9项。近年来.学校围绕课堂积极开展教改活动.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2009年.构建了21种高效课堂模式.2010年又推出了 "三单"教学模式。目前, 高效课堂模式、"三单"教学模式在全校铺开.突出学生主体.教师限时讲授.学生踊跃展示的课堂风貌正在逐步形成。学校同时重视教育装备的校本化建设, 形成"以一流的理念, 形成一流的管理.在一流的使用中, 收获一流的效益, 成就一流的装备”的管理和运作思路, 尤其突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近年组织召开的校内、外相关研讨活动较为频繁.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视野。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一直走在素质教育的最前列, 近几年推出的艺术教师工作室品牌.艺体"2+1"品牌."诚信教育"品牌蜚声省内外。学生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人数每年均保持在300人以上, 第一名或冠军的占比超过10%。
学校"最美班主任”评选
在全国啦啦操锦标赛中获佳绩
教育系统教职工大合唱比赛金奖第一名
市直学校SMAP白板培训
课堂教学改革在行动
社团活动——沙滩排球
3.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三
摘要: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切实重视现代技术的研究,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运用的新方法,同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树立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观念,全力营造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育人新环境。
关键词: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现代教育技术;网络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河南科技大学自2002年以来,采用大容量无线射频卡技术、高智能集群技术、指纹身份验证技术等,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建立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实现了4个校区千兆光纤高速互联。学校作为豫西地区网络中心,拥有6条Internet骨干网络线路,为洛阳、三门峡等地的大中小学校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4所数字化校园示范院校之一。
一、高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趋势, 高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赋予高校精细化的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从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对有关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在传统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河南科技大学校园网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 Internet 之间互联,信息点覆盖4个校区的100多栋楼房,入网计算机近万台,拥有办公自动化管理、综合教学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网络教学、综合信息服务等多个应用系统。同时,学校还建设了《春潮新闻网》《洛浦清风》等网站,为全校师生提供很多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要研究高校信息化,首先要了解高校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深刻理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才能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成就之一。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后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逐渐推广到国家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能给高校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别人一时难以模仿的能力和要素,是高校资源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支撑高校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第一,它作为高校所特有的优势和能力,是对一系列指标的有机整合,使其从同类中脱颖而出,树立起不同凡响的品牌形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与能力。第二,它的追求体现为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的用户价值性。第三,它作为一种积累性优势,是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蕴涵高校内涵的、使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在生产力态势流、管理力态势流和文化力态势流的运动、集结过程中形成的,是高校有机整合各类资源、能力要素而不断创造高校持续竞争优势的隐性力量,主要表现在高校的人才生产力、学术生产力、社会服务生产力、管理文化和以上几方面的有机组合上。
三、信息化建设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高校业务流程及功能再造的过程,是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教学、科研水平的过程。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其核心竞争力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到信息系统中。一是集中统一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体制,无论是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还是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都体现了各自统一的表现形式、统一的管理内涵和思想。其实施的目的是使高校的高层领导能更科学、快速、准确地决策,以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二是面向流程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打破了高校传统的直线职能制,实行面向流程的、扁平化的体系结构。其按职能分工建立科技成果、人才培养、财务、设备、人力资源等管理流程,并按各流程要求设立管理点和信息采集、处理及储存单元,减少了原管理体制的职能重叠和人为的管理壁垒,提高了工作和管理效率。三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四是支持人才培养链的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可以把高校的招生、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就业和人才就业后的发展所产生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人才培养链,从而有效地分配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五是实行创造型的目标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可以使高校的管理从单目标发展到多目标和功能目标。通常,高校管理目标具有确定、科学、弹性和多向的特征,这些使每一个岗位上的教职员工都会受到激励和引导,使教职员工的行为总能确保高校总目标的完成,而开展信息化建设实行的是创造型的目标管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除了要引入新的管理体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外,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培训体系。高校信息化培训体系对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即对学校决策者进行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前景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培训,对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按照国际技术标准进行技术培训及行业证书认证培训,对大部分处于信息化系统使用者角色的用户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等。
四、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切实重视现代技术的研究,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运用的新方法。高校应建立实验基地,全方位地研究高等教育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要用现代信息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研究跨学科跨专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网络和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新的教学环境,探讨在新的信息平台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规律,以进一步拓宽高校的办学思路。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树立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观念。现代的人才培养观应该特别强调和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重视信息,善于利用信息,学会处理信息,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由于现代信息科学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能够把不同的专业通过信息传播建立起各种联系,并可以使传统专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因此,高校应该树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观。
3.深化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大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新手段。为了加强大学生信息教育, 高校应在各专业的基础课程系列和实践技能基础课程系列中体现有关信息技术、信息处理、多媒体等方面的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非计算机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和外语方面的基础教育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媒体等新技术传播教学信息,使大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4.完善校园网络,全力营造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育人环境。高校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不断加大对信息网络等新技术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传播通道和信息服务系统,使信息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设备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改革发展等各个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最终,高校要努力形成良好的信息化育人环境,以提高育人质量和增强高校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笃运.河南高等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魏晖,郑晓齐.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4.信息应用能力提升课堂测评总结 篇四
为贯彻落实《中宁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宁教体发【2016】37号文件要求,提高我校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普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带动相关学科的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我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6个教学班,12名教师,91名学生;其中45岁以上教师2人,男教师一人,女教师11人。2016年,学校按照37号文件精神,于2016年11月上旬完成了学校全体教师的提升和测评工作,测评结果为优秀1人,合格11人。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契机,把教育现代化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加强师训提高师能、实施新课程改革、优化管理科学应用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组织机构的管理
1.进一步健全组织结构,加强统一领导。为了更好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我们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会议,商讨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工作,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措施和发展方向。
2.在学校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学校始终把信息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学校领导积极参与网站信息的日常更新和维护,组织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电脑相关知识的指导培训等工作。
3.制定和完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方案。为了更好稳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学校制定了《网络管理制度》、《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方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方案》。
三、认真开展培训工作
1.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科技的能力。2016年4月,我们邀请刘瑜校长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电子白板应用、微课录制等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师使用培训,提高了教师做课件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参加全镇组织的由刘瑜做电子白板与学科融合专题培训,代霞做微课与翻转课堂专题培训。学校信息技术领导小组根据中心学校的计划,对全校教师进行了4次专题培训。
3.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培训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培训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
4.不断探索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听”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研”结合,不断提高我校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效率。
四、做好学校测评工作
1、按照测评流程,先有个人进行申报,在教师个人申报的基础上,学校进行测评。
2、学校测评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测评指标》,有三位评委对每位教师实战测评课的教学进行现场观课,现场打分,给出评价结果。
3、授课完成后,随机抽取了信息技术实操能力测试题,通过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现场操作解答,对测评不合格的教师采取重点强化培训提升,在后期批次中又进行了测评。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面对信息化的今天,学校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个提高教学的增长点,但要达到使用多媒体教学,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近几年,学校重视教师的信息素养会使用录屏的教育,要求教师能较熟练的掌握多媒体操作,学会制作课件,手机制作微视频。为了进一步
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率,学校组织了研讨会,基本测试能力活动。这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其次是主动收集教学信息的老师多了,自觉研究教学的老师多了,自主学习的学生多了;三是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
六、初见成效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搭建了全新的平台,使我校信息技术教学进入多员参与、多方竞争的局面。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全校大部分教师能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PPT课件,一半的会使用手机制作微视频,能够较熟练的使用多媒体设备,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师越来越多了。
2、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五年级在全县质量测查中获得教学成绩进步奖,雍娟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师节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全英华在全镇“三课”活动中,获得语文课堂教学二等奖。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篇五
非常有幸,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17)”陕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通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更加高效,直观。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面对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和提高已迫在眉睫。
首先,我们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次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让我在教学中产生了新的观念,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次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其次,我们要运用已经获得的信息技术贯穿于课堂。通过聆听专家老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专题与案例分析,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反思 篇六
民乐县新天镇大庄小学 刘小庆
经过几个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的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
一、理念上的更新
此次培训虽然是网上学习,但是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了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另外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样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做为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通过聆听专家们对“资源检索与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办公软件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
三、细节上的渗透
本次培训中,专家教授们都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通过专题讲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学科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真正的学有所获。
7.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七
1.目前我国对城市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普遍较低,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忽视了对全局的综合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支持, 而过于重视水资源监测、水资源管理、工程建设等多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加之推进力度较弱, 降低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全局工作的推进。
2.在城市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欠缺对全局的统一规划以及相对应的技术支持。在对开发相关专业软件应用的时候, 没有与建设综合档案的管理系统联系在一起, 各自发展, 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全面协调、整体推进的形式, 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不够清楚明了, 没有考虑长远的规划和建设, 没有建立完善的数据统一标准以及格式。
3.供水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不够完善, 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经过由低级到高级, 由单个到群体的发展过程, 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基础是开发和建设完善的数据库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供水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4.供水档案管理工作者对现代化档案管理技能的掌握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供水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开始普遍实行办公自动化了, 在办公自动化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 使得部分管理工作者没有熟悉和掌握网络咨询服务、电子档案的归档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操作技巧和能力。
二、加快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式
(一) 通过相关方式不断增加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需要配备相关规模的硬件设备, 对于资金的需求性较大, 在资金投入上必须和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匹配, 在资金投入上不断增加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步进行, 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常运行, 有条不紊的开展。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机构的建设, 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 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组成, 分管领导带头挂帅, 不断研究和探讨整体发展方案和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远目标, 确定短期的阶段性工作目标, 及时解决和处理建设过程中的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明确相关工作机构的相关人员, 落实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任务, 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加入到系统内部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去并和所属的相关部门管理目标责任制。
(二) 重视管理工作, 打牢建设基础
第一, 为了能够确保供水档案信息化资源的正常交换,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就必须重视和制定与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相协调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对应的工作计划。
第二, 是不断建立和完善供水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制度, 明确档案信息管理的具体流程, 实现供水档案信息的收集、让供水档案管理不断的标准化、规范化, 为确保供水档案信息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行, 不断加强供水信息档案综合档案室的业务监督工作和指导工作职责。
第三, 在供水管理软件的应用上不断的进行加强, 加大推广与供水系统相对应的符合规范的供水档案信息管理软件, 加强对供水档案综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实现文件级的电子检索。
第四, 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综合档案室是归档文件的信息接收和管理机构, 必须重视和严格建设它的信息管理制度, 这样才能够确保档案电子文件的可靠安全性、以及文件的真实完整性。严格执行双套制的管理方法, 把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一起归档, 以实现数字化档案室。
第五, 不断推动和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自动化办公的共同发展, 不断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 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站的重要作用, 向社会提供网上咨询和查询的服务, 有计划有目的上传公开的供水档案目录或者开放的供水档案全文信息。
(三) 为水污染防控、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支撑
近年来我国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水污染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而供水档案包括了水量、水质以及所有和水相关的数据, 它对水污染防控解决水环境的问题,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2005年在松花江水污染的事件中, 根据相关单位的综合供水档案资料, 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反复校核, 提出了污染带推移的情况分析, 为松花江水污染防控工作指挥决策争取到了主动权。哈尔滨市政府就可以根据这些预测, 实行相关的工作措施有效的控制水污染, 以及降低水污染给当地市民带来的损失和不便。供水档案信息不仅在保障河流健康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维护人水和谐的方面, 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供水档案资料的分析结果, 有效的维护河流健康, 确保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以及饮水安全, 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四) 加强培训, 建设队伍
计算机技术作为供水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载体, 这就要求了供水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供水档案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 培养和构建能够胜任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性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目前供水档案信息管理的当务之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培训, 和培养队伍。
第一,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 把供水档案建设和与其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化管理技术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加入指导教学计划, 采取相关制度鼓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通过业余进修、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 不断提升供水档案工作人员管理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 铸造一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供水档案信息的工作人员。
第二, 不断引进与此相关的专业人才, 以及先进技术, 优化人员结构, 提高供水档案信息工作人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
第三, 不断加强对供水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相关信息意识的培养, 使供水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 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第四, 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不断增强档案管理发展的原动力。
三、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城市保障能力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 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城市保障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供水管网犹如一个城市的身体血液, 只有城市血脉畅通了城市保障力才能够提高。供水系统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之一, 是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消防, 促进城市建设进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水污染严重, 经常出现爆管、漏损、能耗过高等各个方面的供水问题, 阻碍了城市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发展越来越快,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供水系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 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新趋势, 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求, 必须加快提高城市供水系统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实现对城市保障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城市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城市保障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必须对此引起重视。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加快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城市保障力, 就必须加快供水档案信息化管理。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如何加快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本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加快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强领导, 增加收入;注重管理, 打牢基础;加强培训, 培养队伍。总之, 加快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也是提高城市社会保障力的关键因素, 对于城市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须对此引起重视。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 如果把水比作是城市的血液。那么城市供水管网就是城市的血液和命脉, 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要保证一个城市血液畅通, 就必须做好城市供水管网档案信息化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供水管网越来越现代化, 加快供水管网管理现代化是社会的迫切需要, 确保供水管网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准确性, 对建设和维护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如何加快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以及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城市供水保障能力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供水保障力
参考文献
[1]周琳.加快供水管网档案信息化建设, 提升城市保障能力[J].档案与建设, 2011, 04:65-66.
[2]刘晓杰, 王磊, 福龙, 贾建勇.我市大手笔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和供水质量[N].承德日报, 2011-05-21001.
[3]沈旭.供水安全多指标分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
[4]韩晓平.针对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科技与企业, 2012, 24:93.
[5]李光华.松辽流域城市供水保障问题思考[J].东北水利水电, 2013, 12:29-30+72.
[6]崔君乐.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确保首都供水安全[J].国有资产管理, 2010, 10:37-39.
8.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八
1.1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为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吉林省农机局下发了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农机化信息采集与处理办法》,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单位把信息工作当作工作重点来抓,遇有重大活动或动态应及时上报市局,目前全市农机系统各单位都已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信息员,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员制度,规范了信息上报工作。所有上报信息均通过电子邮件或软盘交换方式报送,切实做到了信息发送及时、准确,使信息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这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水平,而且为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1.2信息网络功能逐步完善随着网站建设进程的加快,网站内容也日趋丰富,由建站时的基本资料,逐步扩展成为集资料性、动态性、公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其中包括了综合信息、报刊文摘、市场信息、产品鉴定、农事宝典、专家论坛等一系列栏目。网络资源的系统性、相关性也日益增强。
1.3开放性的信息发布平台《农业机械化论坛》是舒兰市农机局开办多年的信息发布平台。它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和为基层微观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农机部门通过《农业机械化论坛》及时向各级领导、有关管理部门反映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使领导决策和指导农机化工作有了科学依据。
2农机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缺乏,质量不高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机构、信息市场和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推动了信息事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有人把网络比作信息高速公路,把计算机软、硬件比作高速公路上跑的车,把信息资源比作“货”,当前的问题是“车”严重空载和“货”的质量不高,影响了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
2.2信息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目前还存在信息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个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是搞好信息工作的基础,也是将客观情况转化为价值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由于名区县信息员队伍参差不齐,信息的采集传递不畅致使信息不能在网上及时发布。
2.3信息化功能开发工作有待完善目前信息开发应用主要局限于电子邮件收发与内部信息交流和互联网浏览,而对信息化工作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机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传播有关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市场需求等信息;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农机化信息,切实发挥农机化信息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服务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建议
3.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因此,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对农机化信息工作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坚持创新与求实相结合,依靠和联合相关力量,充分提高对信息化工作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3.2加强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工作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突出重点,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人手,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传真和电话等多种传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信剧报务窗口。
3.3明确信息服务对象,有效开展信息服务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要明确定位,根据不同服务范围、对象和内容开展工作,体现服务的层次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为服务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一条捷径。根据区域特点、生产情况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取舍,传递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推广信息等,为农业主体服务,为农业部提供农业信息支持。交流信息服务的经验和做法,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服务。了解农机具推广信息,开展农机咨询服务,解答农民疑难问题,传播推广农机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4建立和完善农机信息服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信息采集、报送和发布制度,统一和规范农业机械化信息的发布方式、管理权限和范围。建立—套农业機械化信息考核制度,促进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发展。同时,经常性地开展分级培训,不断提高网络管理、信息采编人员和广大干部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服务水平。
9.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九
研修心得
由浙江师范大学组织的为期三个月的浙江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终于结束了,回顾三个月来的点点滴滴,感概良多,真是一言难尽啊!
本身作为教师开学阶段是比较忙的,突然接到浙江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通知,感觉有点不太适应,再说这种形式的培训我一次都没有参加过,既陌生又好奇,只好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边学边摸索,好在同事们有内行的可以不停向他们请教。这次我能顺利通过培训考核跟同志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里先谢过各位了。其次,我觉得我所在这班的辅导老师陈雅婷也特别好,每次我有疑问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解释,这在无形中增添了我的学习动力,让我有了不断学下去的信心,这里也一并谢过。
这次培训我们学校是从2015年9月23日开始的,首先我们对培训平台进行了初步熟悉,并且完善了自己的个人信息,然后开始了600课时的综合课程学习,这部分课程主要告诉我们这么一些内容:项目解读与学习指南、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与技巧、教育信息技术:现状与前瞻、技术环境下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与专业发展、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施与技巧。
通过这阶段的快速学习使我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对这次提升工程培训意义的认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创新,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国庆前夕,我完成了综合课程的研修,并且按要求上传了作业,顺利通过前测,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学习:专题课程研修和教学实践。这阶段我主要开展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并上传,开始1800分钟的专题研修,根据计划及教学任务按时完成教学设计和相关课件的制作,认真记录日志,积极参加论坛的讨论发帖,跟同事们一起进行校本研修,以研修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实践评议和改进,不断进行说课摩课听课评课,这一阶段我觉得收获不少,既从别人的身上学到了长处,也从他们的不足之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最后形成自己的佐证材料和研修心得。
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不是简单地放PPt,里面有好些学问等待我们去认识去了解,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受益匪浅,感觉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有很大帮助。
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一:
通过这学期的网上研修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信息技术这一门科目。在各个工作领域中,每个职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会学生学习,对于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信息技术课来说,是最佳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学法指导应着重这几方面: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主动性就高,学习效果也就会更好。要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对信息技术课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好课堂任务,比如在画图软件的学习中,可以展示优秀作品,学生自行设计作品;在网络应用上,让学生上网体验;在程序设计上编些小程序解决数 学问题等等,这样让学生有成就感,自然就有兴趣学习。
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二:
一、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了课堂的转变。
之前,自己总是简单的认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直到今天听了两位教授的报告才深知自己知识的匮乏及思想的落伍。原来信息技术包含着诸多的内容,而且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了当前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听到了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新名词,如未来教室班班通宽带、云计算、电子书包等,而且通过媒体真正感受到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及有趣性。当前,一大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技术应用就是“做课件,放课件;课堂就是电子交互白板技术功能的展示厅”。殊不知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我们教师应把技术整合到课堂中去,灵活地运用资源辅助教学,转变课堂。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今天的两场报告中,两位教授都对传统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教学进行了对比,传统的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讲授在课内,内化在课外,不管学生会不会老师都讲,蒋教授指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会的为什么要讲?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颠倒了课堂,即老师把知识重难点及自学提纲运用云服务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书包,每个学生都能运用电子书包里的教材及学习工具展开预习,这样完成了讲授的过程;课堂上是互动的过程进行内化。由此,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达到了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学习无限化、有效化。
10.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十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参加这次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使我感到很荣幸,故而倍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通过这十天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和与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中,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加强教师教学的重要性。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作为教师,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这里,我们学习了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这些新技术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微课,主要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慕课与微课的区别,一个是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方面,一个是资源、内容方面,微课为慕课做准备,把教学内容碎片化。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让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更深入。我深刻认识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这里,我们通过学习,学过小组合作,我们懂得了教学素材收集与加工的方法,学会了多媒体教学环境及课件制作,我们学习了制作微课。对于微课的应用来说,技术只是形式,内容才是核心。微课的路在于与学科结合,内容结合,作为微课的使用者,应该既要懂必要的信息技术,又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虽然我们的学校硬件设备与重点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电子白板、微课、翻转课堂的使用暂时还很难,但信息时代的变革是相当快的,所以我们要在理论上认识它,技能上掌握它的制作,适当的加以尝试,当条件具备的时候,我们可以迅速的应用它,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言能尽。在以后的工作中,转变思想,进一步熟悉各种新技术、新观念,投身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实践,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做贡献。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7月6日,我们在成都师范学校开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在这里,我们要积极参与,更新观念,拓展知识,提高水平,转变角色。做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上真正的提升。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信息时代的挑战与变革、中国的教育顶层化设计、教师信息技术应力标准解读。现代信息技术深刻的改变着时代,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要转变观念,现在需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而不再是以前的只是与学科整合,我们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中去创新。那种认为“狼来了”的思想必须得以摒弃,我们要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用教育信息化破解中国教育难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我们要认真研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白它的核心理念是深度融合与革命性影响,以前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只是效率的影响,现在我们使用信息技术要使教学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改变教与学的地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做到经常用、普遍用、教学用。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学生来说,学校、家庭承载教育信息化的设备还不足,有了理念的先行,先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在需要应用时就会很快适应、很快融入时代潮流。
作为一个地方的骨干老师,我们有可能还要成为培训者。经过培训,我们懂得了作为一个好的培训者,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场(龙头),华丽的承接(金身),满结束培训(凤尾)。一个实在、实用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培训者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希望对以后的培训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教师,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这里,我们学习了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这些新技术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微课,主要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慕课与微课区别一个是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方面,一个是资源、内容方面,微课为慕课做准备,把教学内容碎片化。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让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更深入。我深刻认识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这里,我们通过学习,学过小组合作,我们懂得了教学素材收集与加工的方法,学会了多媒体教学环境及课件制作,我们学会了制作微课。对于微课的应用来说,技术只是形式,内容才是核心。微课的路在于与学科结合,内容结合,作为微课的使用者,应该既要懂必要的信息技术,又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虽然我们是农村学校,存在不小的城乡差距,微课、翻转课堂的使用暂时还很难,但信息时代的变革是相当快的,所以我们要在理论上认识它,技能上掌握它的制作,适当的加以尝试,当条件具备的时候,我们可以迅速的应用它,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我们将结合本次的培训,在以后的工作中,转变思想,进一步熟悉各种新技术、新观念,投身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实践,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做贡献。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3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X)”--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回顾培训期间的点点滴滴,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盛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论文撰写的理论培训,也有观摩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的机会,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教研技艺的增长,以下是我的体会。
首先,通过这次研修,自己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教师个人成长的作用,自己在教学中多了些反思,用新的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其次,专家们的讲座,内容信息技术运用既深刻独到又通俗易懂、既旁征博引又紧扣主题、既发人深省又生动有趣。课堂教学技能,如何评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研修等等,都和课堂教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紧密联系,针对性、操作性很强,很有实用价值。
第三,我非常认真的在线收听专家老师的报告,认真做读书笔记,力争重要的内容记在笔记上、领会在心里、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关于信息技术运用的讲座,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新时期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以前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发觉自己以前还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甚至只是在教教材,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真正研究透。通过学习,我受到了启发,今后教学时必会真正研究透教材,敢于质疑,敢于挖掘,敢于挑战常规,并且教学中会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挑战,不盲从,不迷信。
最后,在一系列发贴、回贴、网上答疑的活动中,我了解到了新课程的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已经把同仁们交流的良好的经验运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而且随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同时,今后我将努力做到:
1、将这段日子学习的教育理论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为做科研型老师而努力。
2、加强学习。除继续学习理解本次学习培训内容外,还要多读报刊杂志,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做终身学习的表率。
3、加强与专家、同行的交流,让智慧碰撞,让“国培”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结果。
总之,国培给了我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弥补了我以前认识上的不足,让我有一次和专家老师及广大同仁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我的教育教学,对我的专业成长有很强的指引作用。我会以国培学习为契机,努力完善自己,培训虽然短暂,但是我从国培中收获很多,使我不断提高,不断充实。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运用信息技术,争做一名合格的思品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4我有幸参加了20xx年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收获颇多。
一、树立了新的理念
1、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者培训,虽然只有短短四十天的时间,但是每一天紧张有序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专业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多媒体、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现代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提升了专业知识
1、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资源检索与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办公软件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太落后与不足。如听黄威荣教授对“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的解析和许亮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设计”深入仔细的分析与演示操作,使我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办公软件强大的功能,平时我只会对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应用,没有更进一步去学习,听了黄教授和许老师的解析与演示操作,深刻的认识到什么专业知识,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三、开阔了交流空间
1、远程研修教育不再局限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通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薄弱环节强化学习,直到完全巩固.更加便于对每个知识内容的融 会贯通,使原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成为现实。
2、通过这个平台,与全国教育专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辅导讲座、鲜活的案例和丰富 的知识内涵,让我开阔了视野。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谈化学、探迷惑,使我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平台,使我们的距离变得更近、更方便交流。
3、通过看视频,视频答疑让我们有了一次与专家学者进行近距离探讨问题的机会。在答疑过程中,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今后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的解决课堂突发事件提供了 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让我们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增长了见识。通过观看答疑,我得到了很大启发,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窍门,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来说感觉受益匪浅!与专家老师交流,在班级论坛中发帖、回贴,进行论坛研讨等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并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四、注重了细节渗透
本次培训中,专家教授们都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通过专题讲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学科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真正的学有所获。
五、更新了教学方法
1、此次远程教育培训,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教学方法更新,让我们农村教师也充分享受了运用远程教育培训的成果。结合专家讲座、作业练习、教师间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2、本次培训让我在模块:教师工作坊研修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收获颇多:一是教学中运用虚拟实验工具的策略;二是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三是拓展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益和策略。这将对知识更新,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在真实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参与、关注课堂效益和质量。使我认识到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化学活动创造条件,模拟活动的重要媒介,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
六、增进了老师的友谊
1、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在学习的同时,在班级论坛学习交流时与县内县外相识或不相识的同行朋友进行网上探讨。学到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也通过同行的帮助,解除 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发帖、回帖”充分交流阐述自己在教育教学的感想、心得、体会,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真挚交流,增长了教师的见识,增进了我们老师之间的友谊。
2、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怎样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些原来自己也不是太清楚的知识,巩固和升级了自己的知识库,这一点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本次培训过程中,通过完成专家推荐的作业,我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深深感到自身的不足,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很多老师的作业中提供了精彩的案例,优秀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3、培训是短暂的,效益是明显的,收获是充实的。远程研修平台上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参与互动,发表文章和评论,指导老师几乎每天深夜十一二点都在网上批阅我们的作业,与我们互动。像他们这样孜孜不倦的精神真是值得我学习。
4、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反思,以便今后上课进一步提高。
这次研修,使我耳目一新。通过深入学习,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适应社会,适应学生。这次培训我感觉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只有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教学方法,才能讲出好课,才能讲出学生喜欢的课。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就是教学的全部,往往在教学中教师千言万语,学生无动于衷,根本没有兴趣听老师在前面大讲理论,在实践中根本无法运用,这些理论应该由实践来支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我们考虑到的只是“我该如何教”,而忽视了 “学生如何去学”的问题。有人说过:讲好一节课,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时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只是平平淡淡,没有激情,那么学生的情绪也不会特别高涨。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自我的情感体现是非常重要的。
11.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十一
2016年1月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远程培训,使这个春尤其忙碌.每天上课之余,我便置身网络学习的平台。虽时值隆冬,而竟不觉冷;每天学习到深夜,却丝毫不觉累,只感到莫名的充实与快乐。
一、眼界视野更高阔
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过程中,深感专家的专题讲座、名师的课题讲座,都是理论水平高、立意高远、立足课堂,既具前瞻性、又密切联系实际,使我在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提高、知识得到积淀的同时,眼界视野更高阔。在培训中,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教育是国家工作中的重点。而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学习且精通这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在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其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教育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知识总量呈几何数增长,俗称“知识爆炸”,专业知识更新之快,使得一些专家昨天还是专业知识的权威,今天就可能落伍。所以说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努力实现在专业方面发展,将跟不上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师不但要更深刻、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理解学习者的言行,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最新教育教学技能技术,并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的习惯和技能,从而将辛勤耕耘汇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洪流之中。
二、参与互动更积极
在网络学习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网络平台功能强大,教育资源丰富,专家名师的水平高,同行之中山外有山。文章和评论,观点独特新颖、方法行之有效。在这里,好的讲座可反复收看,并有配套的资源下载供参考;提出的问题,有人助答;同行在关注、评论你的发言,你也自觉不自觉参与互动。虽在现实互不识,网络在线见如故,哪怕在静静的深夜,你也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三、手段手法更熟练
在培训的过程中,专家、教授们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信息化环境的运行与维护、数据的统计处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新技术新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子白板的应用、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等方面展开培训。还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上网查找资源的方法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的介绍为教师如何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地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指导与帮助。经过培训,我不仅对具体的通用信息技术,WORD、PPT、PLASH等掌握加深,对用工具处理文件的技巧(比如图片、音视频处理)、素材的搜集、资源的整合、课件的编写也更熟练。当然我也体会了在网络平台中伴随着经验值提升是贡献的增加,有贡献才能分享。虽然我对 “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尚无能企及,但目前已能自如地利用多媒体与课程融合,使教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已经算收获颇丰。1月17日的专家巡回指导活动更让我大开眼界。专家们的现场指导、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与同伴们们的交流讨论让我对微课的特点与制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微课作品。它虽显稚嫩,但毕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我相信只要将自己的培训所得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我就一定能制作出更多更好的微课作品。
四、实践运用更自觉
一直以来我知道多媒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但总以为它离常态化的教学很远,所以只在上公开课时才不得不调动全力运用。觉得平时像以前的教师一样用粉笔、黑板上课没有什么,一样可以进行教学。但通过培训,再加上实践与反思,我切实感受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是那么单调,没有那么形象、生动、具体。往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发现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确实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当我利用计算机把语言、声音、图象、文字、动画、音乐等经过处理后,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时,确实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对教学中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直观和具体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尝到了甜头的我现在已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变成为教学的常态,达到了自觉运用、日臻娴熟的境界。
五、研修课题更具体
12.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十二
升培训研修计划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要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否则我们会成为社会的淘汰品,所以我必须自觉参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习。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进步,我制定了如下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适用“新教育”“新技术”“新课堂”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教授,虚心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在学习中对专家讲解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加强业务学习与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技能水平,如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⑷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俗话说“长到老,学到老”,我决心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并拟写质量较高的教 2 学反思、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与同事交流,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措施
1、上课期间每天利用1至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假期可以每天适当延长3至4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5、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积极把学习遇到的共性问题上升为课题,并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和把经验进行交流、分享。
13.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十三
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 叶祥兵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参加培训项目之初,曾一度认为:“我是搞专业的,哪一项技术都会,没什么可培训的”,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了培训。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的这一错误认识逐渐被消除。在这里,我找到了如何解决中职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法宝-那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备课、上课、辅导、考核、评价”;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通过培训,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应用理论和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现将学习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和大家分享。
首先,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消除了信息技术就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就是“声、光、电”的错误认识。通过反复观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例,终于明白了,在教学中不能把信息化教学变成一种形式,生硬地将各种信息技术搬到课堂,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精心、科学、合理的设计,让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平台提供的课程不仅介绍了信息技术的方法,还深层剖析了信息技术的内涵,让每个教师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魅力。在学习中也曾遇到过很多不解的问题,通过反复观看专家讲座视频,在平台发贴讨论,加上不断琢磨、动手操作,这些困难也都迎刃而解了,更加坚定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将培训进行到底的信心。
其次,通过培训和学习,更新了教学观念。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也解除了多年来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充分认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将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平时上课一般采用讲授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一般很少用到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将一个教学内容当做一个项目来做,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研究性学习本身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常规教学中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或方式来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这种理念渗透、结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种是通过特定的研究型或探究型课程来开展。
再次,通过培训学习,增强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多媒体环境与教育应用》、《项目化教学》、《学科教学工具的使用》等课程,进一步提高了我对各种设备的应用能力,丰富了教学手段,尤其对微课、翻转课堂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培训中我尝试着设计了一个研究性学习方案,和专业组的同事们讨论了研究性课堂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受益匪浅,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式的独特价值,今后我决定在课堂上大力推广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做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课堂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掌握各种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使用,并将它们融入教学实践中:要由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关注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学习交往活动,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通过培训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
各级各类学校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建立了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各种软件,可以说硬件和软件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底,不是会不会用各种硬件设备、会不会使用使用学科工具制作课件、微课,而是看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内容能力的高底。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沉下身子,走进学生,开发出适合中职生特色的信息技术学科课例。
紧张的培训让我学到了先进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如获至宝、倍感珍惜,我会毫无保留的将其应用到计算机科的教学实践中去。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信息技术做为强大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全体职教人,采用国际化视野,进行终身学习。
14.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篇十四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点和重点。近年来学校按照国家和省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注重信息化实践建设,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广泛调研、标准引领,科学规划信息化建设工作
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见,扎实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工作,深入研究相关政策文件和建设标准,做好学校信息建设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
1.广泛调研,取长补短。调研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组赴湖南、上海、厦门、宁波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实地参观学习,邀请高等院校、IT行业信息化建设专家为我校信息化建设咨询指导。学校先后完成了《职业院校信息化应用服务的现状》、《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思考》等调研报告,向省教育厅提交了《关于我校赴湖南学习调研信息化教学空间的思考与建立“省级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议报告》。
2.深入学习,明晰方向。文件和标准是指导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纲领,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组织信息化工作组成员深入研究中央电化教育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参考指标》等标准性文件。
3.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学习文件的基础上,先后颁布
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指标》和《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等文件,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和以教务处、教科处、信息中心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确定以“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构建示范性网络学习空间”为建设目标,以“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强化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为建设原则,以“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和保障机制”为建设内容,以“政府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利益分享、实践建设与课题研究结合”为建设机制,计划投入2180万(其中企业投入1500万,学校自筹680万),用三年时间,建成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集教学、科研、生活、管理、服务、智能感知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育人为本、引领创新,积极探索信息化应用新模式
学校与江苏电信、江苏联通、江苏电教馆合作共建校园有线、无线、智能监控和传感网络建设。根据教学、科研、生活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向中国知网购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8个数据库,向超星购置24万册电子图书,目前本地镜像数字资源达到8T。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学校与86所学校共建共享56门核心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凤凰传媒有限公司、江苏地勘局、江苏煤炭局合作,共建共享地勘类5门专业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近年来,学校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1.立足师生,做好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窗口,是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学校依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注重师生个性化需求,建立了教务、学管、财务、资产、人事、实验实训、学习云等应用服务平台,全校师生依托相关软件获得电子备课、网络教学、网络学习、在线学习评估、远程实时授课、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文件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公文审批、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等服务。丰富的应用服务让师生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2.大胆尝试,探索学习空间应用。建立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学校建立“企业建设、运营空间,师生使用空间、选择服务”的机制,与江苏电教馆、江苏三源公司、南京五十五所联合组建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试点团队,对实验实训室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发人人通应用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本学期组织5个班级、25名老师、5名教学督导全面应用三源公司“人人通”平台和五十五所“云课堂”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符合职业教育信息化和职业教育规律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从目前试点的情况来看,学习空间的应用打破现有教育模式的时空界限,拓展学习途径,丰富学习资源,实现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互动与提升。
三、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不断强化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需要资金、组织、机制等多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1、强化领导,统筹规划,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多元合作,加大投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3、规范管理,建章立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突出应用,注重培训,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应用保障。
【加快建材市场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推荐阅读: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07-21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11-14
加快建设网络舆情信息工程,推动反腐倡廉09-29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06-22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07-30
加快人材队伍建设08-24
中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07-25
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