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知识点

2024-06-20

教师知识点(精选10篇)

1.教师知识点 篇一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

教育的属性这个知识点是属于教师招聘中的一个高频考点,考题形式常见为客观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题目考察内容主要为例子反选、概念反选等,大家在备考时要理解为主,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现在做一梳理,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教育的属性可以分为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部分。

一、教育的本质的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本能行为就不是教育,比如风吹眨眼就不是一个教育现象。)

2.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动物就不存在教育,比如猴子妈妈教猴子爬树就不是教育,应该是动物的学习现象。)

3.在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比如不存在没有受教育者的`教育现象。)

这一部分常见的考题为概念判断和例子型单选,大家要能够识记概念原文,区分辨别是否为教育现象。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即教育和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不会随着国家消亡而消亡,这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所决定的。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教育受到当时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制约。即主要表现为古今不同点。(比如西汉时期的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现代社会并不适用,这就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和教育的本质属性一样)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这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继承。即主要表现为古今相同点。(比如:自古以来“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就体现出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意思是他们并不是完全同步,教育既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超前、滞后、同步都有可能出现,不能完全断定是超前、滞后或者同步)

社会属性这一部分主要以多选题(社会属性有哪几个?)、例子型的单选(XXX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属性的哪一个?/以下体现XXX社会属性的是?)、概念反选来备考。

2.教师知识点 篇二

一、教师知识的内涵

教师知识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呢?传统上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讲授的知识构成了教师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就是教师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知识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杜威对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进行了阐明“教师不仅要掌握其教授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需要懂得关于教育技术性质的知识(1)”杜威把教育技术性的知识归纳为专业性的知识。他还指出当在实际情况中出现了与自己认识不一样的情况时,根据自己实践情况而定。这是对于教师情境性知识的描述。舒尔曼认为“教师要懂得学科理论的知识,也要能够依据学生的需要将学科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完全明白的学科教学法知识(2)”。我国学者衷克定、申继亮、辛涛在《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从功能出发将教师知识划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从三个维度去描述教师知识的含义。

姜勇在《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3)中认为教师知识是个体性的知识,情境性的知识,实践性的知识,整体性的知识,对话性的知识。

周福盛在其博士论文《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中将教师的个体知识分为四个部分即个体显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公共显性知识、公共隐性知识。改变了传统上对于教师群体知识的研究,关注教师个体的知识。

石生莉把教师实践性知识归纳为一种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总结出来的实效性知识。虽然指出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其对实践性知识的讲述仍然过于模糊。我们对于教师实践知识的理解应该更多的是借助于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找到实践知识的内涵,把握其主要特征,探求其一般规律。

总体来说,对于教师知识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教师知识不仅仅是学科取向的,而且也具备实践性质,教师知识还应该具备社会性。教师是社会人,因此并不应该只把教师知识归结为教师教学方面的知识。教师知识应该首先是一个个体的知识。教师并不只生活在校园中,教师难道只需要具备在教学中所有需要的一切知识就足够了吗?无论是学科内容的还是实践活动的,都只在围绕教学,忽视了教师其他的社会活动。若是教师与自己的同事有了矛盾,即教师没有一种好的相处之道,会不会影响教学呢?

二、教师知识的特征

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那么教师知识具备哪些特征呢?或者说一名合格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应该怎样的呢?研究者对于教师知识特征的研究较少。

王鉴、徐立波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中对教师实践知识做了总结。从实践角度出发将教师知识的特征概括为经验性、个体性、反思性、情境性和整合性五个方面。

辛继湘在《教师技能型知识:含义特征及其获得途径》中指出,教师技能性知识具有身心体验性、情境依赖性、言意并存性、文化渗透性。

总的来说,对于教师知识的特征与知识观的理解有关。教师的知识并不是静态的,是不断发展的。教师知识也是个体的,是个体通过实践内化形成的,因此还具备实践以及经验反思的特征。另外教师知识是教师通过社会活动形成的,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复杂性。

三、教师知识的分类

舒尔曼(1986)认为教师最应该掌握的主要有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以及价值的知识七大部分。

施瓦布(1969)是研究教师实践知识的鼻祖,提出了“实践性样式”的术语。作为推进“学问中心课程”的结构主义课程的研究者,施瓦布关于实践知识的研究对课程结构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在国内,对于教师知识的研究受国外研究影响很大。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在国外教育者的理论基础上进行。

衷克定、申继亮、辛涛在《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通过知识获得来源将教师知识划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将内容取向的知识与实践取向的知识合在一起。

王鉴、徐立波认为教师知识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形成的经验性知识,二是基于个体生活的个体性知识,三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性知识,四是一个杂糅了各个学科的整合性知识,五是不同的情境性知识。

四、教师知识的获取途径

何敏芳在《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中认为有必要研究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把教师的知识理解成出自个人经验的。通过现场笔记,研究采访,交谈,日志,自传材料,教师故事,家族故事,照片记忆箱,其他个人作品,口头历史,简史和记事,信件对教师进行研究。这种实践方式对于我们获取教师的知识信息有很大的帮助。

周福盛在《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中对不同教师个体知识的获取途径进行了比较。总的途径包含学生经验、职前教育、在职继续教育、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参加优质课活动听课、同事请教、阅读书刊、参加教育科研课题。

李丽华在《教师的知识从何而来》中将教师知识的获取途径归纳为五个方面。通过学历进修系统学习学科知识,多途径补充条件性知识,从心课程培训中补充课程知识,通过反思、相互交流、专家指导构建实践性知识,加强阅读拓展文化知识。

对于知识的获取,应该是有着许许多多的途径的。关于专业发展的,关于社会交往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关于社会文化的等等。

五、研究展望

3.教师知识点 篇三

【摘 要】知识共享是指教师个人的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与学校中其他成员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学校组织知识的过程。显性知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讲易于交流和共享,但教师知识共享,仅仅停留在显性知识的共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推动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

【关键词】教师知识共享;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化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组织的核心资源和强大的发展力量。学校是一个以知识生产、传播、创新与应用的基地,也是一个以知识、人才、思想资源服务于社会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组织。知识是学校的共同体,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既能加速知识的转移、流通和运用,又能建设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高学校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教师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就是指教师彼此分享自己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体拥有转变为群体拥有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与共同提高。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行、思合一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也是一种最实效、最经济、最具体的一种校本培训方式。什么是知识共享?有学者认为,知识共享是对知识的共享,是指知识所有者的个体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通过各种共享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是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移过程.有学者说,知识共享,它是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个人、知识与学校联系起来,从而加速知识的流通和大量知识的创新。综合以上定义,笔者归纳为知识共享是在学校和教师群体中,信息和知识应尽可能公开,使教师能更有效地接触和彼此分享自己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体拥有转变为群体拥有的过程。在教学和科研中,通过教师间的对话和交流,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升教师的学习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分类是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的4W分类。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

(1)知道是什么(Know-What)-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道为什么(Know-Why)-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

(3)知道怎么做(Know-How)-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

(4)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知识的分类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四种类型的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后两类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所知超过所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他于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第一个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研究者。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根据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号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则与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他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

可见,隐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源于经验。正如波兰尼用一句经典的话概括了隐性知识:“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二、隐性知识的特点

1.隐性知识的多与少决定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动,事实上隐性知识就是我们头脑中的经验、技能、智能,因此隐性知识可看作是一种个人的能力,一种在当前或未来做事或进行判断的能力。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观看、倾听或感觉(肢体的或情感上的)事物而获得这种能力。所阅读、查看、倾听或感觉的不是隐性知识,而是隐性知识转移的媒介。

2.隐性知识的获得是动态的

个人能否从源材料中获得隐性知识依赖于动态的交互过程,在该过程中,以下两个因素非常重要:

(1)个人的背景(他们的境遇、历史和基本假设)与所描述对象的背景之间的相似性;

(2)源材料的组织方式与读者的原有知识的结构之间的一致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隐性知识的获得高度依赖于两种非常主观的结构:背景和组织结构。例如,一个人能把隐性知识转移至另一个人的报告,但无法把隐性知识转移给另一个人。

3.隐性知识是生成性的

拥有隐性知识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解释、探究和运用对信息的补充和抽象。最重要的是,拥有隐性知识意味着一个人能够生成关于一个客体的恰当的新命题,而不仅仅重复所接收到的命题。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

显性知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讲易于交流和共享,但教师知识共享,仅仅停留在显性知识的共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推动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而教师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的共享并不能自动完成,要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

1.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障碍

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其成为外显的类似文档等形式,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主要有:

(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而隐性知识尚未或难以规范;

(2)显性知识背后已经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和实证的基础,而隐性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稳定、明确,而隐性知识难以捉摸;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过编码或格式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述。而隐性知识更多的需要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形式来呈现

(5)显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有明确的本质认识,隐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的内涵认识不清而只是知识模仿;

(6)显性知识由于已经用特定的方式表现其稳定、明确的内涵,并且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容易储存、传递传授、被人们理解、分享。而隐性知识则不容易储存、传递传授、掌握和分享。

2.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显性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当隐性知识变得清晰起来,知识就具体化了,就可以让人分享,从而成为新知识的基础。

第一,建立“习得性、发现性和交流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可能和空间。诸如教师听“学者作报告,概念知不少,行动缺实效”的状况,就是缺乏教师主动参与、研究探索、交流分享的活动。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建构“习得性、交流性和发现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来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二,书写“课后教学反思”。给予教师专门的反思记录册供教师使用,并做到不定期召开交流总结活动。“教学反思”不仅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而且帮助教师实现专业知识的显性化和凝固化。并通过及时记录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为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留下难以获得的素材。

第三,撰写“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如果说“教学反思”主要记录教师新鲜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的核心则是通过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回顾,发现教师自身的人格和认知特性、知识结构、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影响、形成个人专业成长的转折点和关键、个人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诀窍。对这些知识的格式化,对这些知识的编码,有助于帮助教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优势、可以采用的方法技术和需要克服或者“扬长避短”的弱点,这是教师对自身进行的一种“元认知研究”。在教师中开展“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交流可以使教师们分享到其他人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是教师付出之后才能得到的收获。游泳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也代替不了在水中的练习。有趣、难忘、难堪的经历,最精彩、最得意、最特别的故事,挥之不去的困惑,令人兴奋的感受,在研究自己的“专业生活史”的过程中,升华专业思想,调整专业为。这就是一个向专业迈进的过程,这就是一个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四、结语

知识共享过程中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一般说,显性知识的共享比较容易达成,可以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文件的收集、数据的整理等书面文字方式,或教研室的集体活动、教师面对面交流、现代信息手段传播等方式实现。相比之下,隐性知识的共享要困难得多,因为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知识,存在于教师个人的头脑中,难以形式化和规范化,有些隐性知识甚至无法有效传递。知识共享的达成,需要教师间长期密切的接触、广泛开展教学观摩、认真的交流,也需要教师个人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不断地总结经验,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知识的“雪球效应”表明,知识不会因过多地应用而磨损减少,相反,知识只有在相互交流时才得以发展,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教师知识共享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有助于教师群体水平的共同提高,有助于提高学校组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捷.建构与整合:论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4).

[2]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2).

[3]林崇德等.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4]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

[5]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6]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刘岸英.内隐知识: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的新视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8]丁嬿.标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9]马志刚.教育日记伴我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04,(5).

[10]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1]褚宏启.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12]李春玲.构建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13]竺辉.“非知识共享”下的教师管理现象批评[J].师资培训研究,2004,3.

[14]莫晓东,顾通达.实习培训机构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探索[J].师资培训研究.2004,2.

[15]阵峰.衰永坤.努力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http/www.orum/maganize/read.php.

4.教师知识点 篇四

2015山西特岗教师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汇

编一

1、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2、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I->Br– >Cl->OH->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3、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

4、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

(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H

5、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

(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 PbSO4 PbO2 +2e-→ PbSO4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 负极:Pb + SO42--2e-= PbSO4 正极: PbO2 + 4H+ + SO42-+2e-= PbSO4 +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为: 阴极:PbSO4 +2e-= Pb + SO42-阳极:PbSO4 + 2H2O-2e-= PbO2 + 4H+ + SO42-

6、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7、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8、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 > SiC > Si(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9、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0、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1、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2、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

13、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4、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

2、Fe(SCN)

3、Ag(NH3)+、[Cu(NH3)4]2+ 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5、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更多山西教师考试信息请关注:中公山西教师招聘网

http://sx.zgjsks.com/?wt.mc_id=tq5764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5.教师职业能力德育能力部分知识点 篇五

德育能力及其构成

一、德育能力的含义

(一)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二)德育能力:能力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的德育能力构成

德育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第二节

了解学生的能力

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一、现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

两种了解方式:

1、直接了解:指教师在广泛接触学生的过程中,由个别到一般,经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形成总体认识。

2、间接了解:指教师通过阅读书、报纸杂志,上网浏览等途径获取这方面的信息。

一、现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

关注内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德意识、法纪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民主法制观念、道德及法律的行为规范等。

二、现代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

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广泛接触、阅读浏览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获取有关学生哪些心理品质发展的好,哪些心理品质没有形成,心理品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等。

三、了解每个学生德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教师要了解共性特征,也要了解个性特征。

第三节

评价学生的能力

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在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整体素质做出客观评判的能力。

一、要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一)克服认知偏差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符。其中突出的有第一印象、心理定势、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等。

1.消除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是指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克服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

3.驱除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人对某事或某人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会扩大到其他方面。

4.力戒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学生近期行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致使教师改变对学生的原有看法。

一、要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二)做到恰如其分

教师要把握“度”,做到恰到好处,要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多实践、多体会、多琢磨、多总结,尽可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

(一)刺激---反应法 1.系统的刺激:(1)量表测定法(2)自由反应法(3)投射调查法

2.突然的刺激

3.模拟自然的刺激:

(二)现象---本质法

(三)效应---本体法

就是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认识事物变化后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事物本体。

三、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一)评价内容的激励性

(二)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第四节

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就是指教师依据相应的教育目的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能力。

一、领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

三、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语言文字说服 2.事实说服

教师在进行说服教育时,要注意:(1)教师要懂理(2)教师要通情(3)教师要善言

(二)榜样示范法

教师在运用榜样示范进行教育时,要注意:(1)树立的榜样要有时代感、真实感和可接受性;(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要简单模仿;(3)调动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情感陶冶法

是通过教师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及其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性格逐渐完善的方法。特点: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 教师在进行情感陶冶教育时,要注意:(1)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3)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四)实际锻炼法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锻炼活动,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

特点:实践性、行动性。

包括: 1.学习活动的实践2.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3.执行制度的实践 教师要注意:(1)要与说服教育等其他方法结合;(2)教师要严格要求及时监督检查;(3)及时强化。

(五)品德评价法

是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者否定的一种方法。

特点:通过鼓励、激发,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向积极方面发展。

方式:1.奖励

2.惩罚

3.操行评定 教师运用此法应注意:(1)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2)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3)三种方式都应慎用,不宜过多、过滥。

(六)自我教育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方法。特点:强调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阶段:1.自我认识

2.自我驱动

3.自我监控

4.自我发展

教师运用此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与动机;(2)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习惯;(3)帮助学生掌握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方式:(1)仿效榜样;(2)格言激励;(3)艺术熏陶;(4)自立守则;(5)良心监督;(6)内省(7)自我奖惩等。注意:第一,要贴近时代;第二,要贴近实际;第三,要贴近学生。

四、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中以人为本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把其渗透到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实效;

其次,要关注青少年的灵魂雕塑和精神培养,并把它放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首位;

再次,要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思路、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节

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一、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

途径:一是了解身边学生的心理表现,注重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审批和师生日常交往进行观察;二是关注媒体的相关报道及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从中了解最新的相关信息,进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

二、熟悉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挫折心理、性心理、考试心理、个性心理等。

个性心理缺陷表现:偏激、狭隘、嫉妒、神经质、依赖、怯懦、自卑、孤独、猜疑、害羞、虚荣等。

三、明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四、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

五、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技术 人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心理状态失调或者行为反常;(疏导)第二类是神经症;

第三类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6.教师招聘考试法律法规知识点汇总 篇六

法律法规一直是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的模块,而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复习。面对法律法规,大部分同学是比较困惑的,比如:法条太多,看不过来;看着就想睡觉,花了时间还记不住;不知道怎么考,需不需要记住是哪部法律第几条呢?花大量时间去记感觉划不来,不记又不行,毕竟每次考试都占了一定的比重。所以,今天中公讲师就给大家来讲讲,法律法规那些事。

法律法规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考法主要有两种: 1.考察对“数字”的识记 2.考察归责问题

第一种考察方式大部分以选择判断为主,只需要大家汇总识记即可,第二种方式可能会涉及到材料分析题,需要大家理解把握。

1、数字类识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3)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4)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6)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7)《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通过,1991年9月4日公布;2006年12月29日第一次修订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2012年10月26日第二次修正,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8)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9)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11)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12)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13)人民法院审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员或者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依法组成少年法庭进行。对于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

特别提示——1999版原文表述: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

(14)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进行一次。

(15)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16)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17)《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6月25日发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行政部门收到调解申请,认为必要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进行调解,并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完成调解。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18)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身体健康,具备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最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没有记满12分记录,无致人伤亡的交通责任事故。

(19)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

(20)文化部门依法禁止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并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取缔擅自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2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22)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3)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24)学生承担法律责任有其自身的特点。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负刑事责任。不满14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已满14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处罚,不满14周岁的人,免予处罚,但可予以训诫。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给他人造成损失或损害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2、归责类

我国法律法规中涉及的责任类型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在做题时,基本的判断原则是与财政有关的是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一般会出现以下关键词“构成犯罪的”、“造成重大伤亡或财产损失”;除以上两种以外的责任则为行政责任。

(1)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7.解析教师实践性知识 篇七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或技术知识作为基础, 结合具体情境建构的知识, 不仅包括教师在教学实际工作中通过“行动中反思”, 不断探索而获得的对具体实践性活动行之有效的各种知识, 还包括教师对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性知识的养成, 将其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实践中倾听自己的声音, 获得建构知识的权利, 这样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 去除对专家的迷信, 言说自己的知识, 找到自我专业发展的空间。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一) 日常性

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循序渐进完成的, 用赫尔巴特的话来说是一种“繁忙的日常事务”。[1]而教师求知的动机来自于实践, 求知的目的是回到实践, 因此,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必须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始终, 时刻关注教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日常性不仅反映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更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相融合, 成为教师生命的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产生于教师的日常实践中, 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同时也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服务, 使教师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在实践性知识的指导下进行。

(二) 情境性

教学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 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这些变化无论多么微小, 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而教师仅通过备课是无法应对这些变化的。我们并不否认教学规律的存在, 这也是教学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但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那些普遍性规律有时候则显得苍白无力, 无法面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与某个特殊情境下的具体认知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是以特定教师、特定教室、特定课程、特定学生为对象展开的, 这种情境性特征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成为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关键要素。

(三) 缄默性

教师实践性知识总是与情境相连, 并且只有个体化后, 才会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真正的价值。因而, 大部分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内隐于教师的行为中, 用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进行逻辑的表达比较困难, 体现出一定的缄默性。许多教师对自己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无法真正把握, 只能通过行动展现, 非常容易导致“言行不一”的情况发生, 即教师想要做到的和他实际做到的其实是两回事。正如波兰尼所说:“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2]这种缄默性的特征也使教师实践性知识不易被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 也是其难登学术殿堂, 难以交流的原因之一。教师若想获得专业成长, 就必须体会到具有缄默特征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存在, 通过细心地体会、批判地反思, 积极地将隐含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显性化。

(四) 生成性

教师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建立起具有普适性、合法性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所有的实践性知识都只是某一阶段的认识成果, 它不是一种终极性的知识, 而是始终处在不断自我生成的过程之中, 是教师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在知识与信息的不断同化、顺应的过程。它的生命源于教师对教学情境所需知识的不断表现和建构,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探求。这种生成性特征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流通、运用和完善开启了广阔的空间, 更为教师获取专业成长提供了可靠基础。

(五) 个体性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 而是教师对自己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和超越, 是大脑对外界刺激进行建构的结果。这个建构过程既包括个体对外界通过明示或暗示而教化给他的认识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建构, 也包括对个体经验和日常情境的理解。教师可能会产生歪曲或错误的教师实践性知识, 但这种错误只在行为结果中被他意识到, 而在行为中他仍是按照错误来安排自身, 需要教师在行动中不断修正。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类型

植根于生动、具体、完整的教学场景, 根据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中的表现, 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关于学生的知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认识、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相互碰撞的过程,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 以及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群体动力、班级气氛等背景知识的了解, 感知此时此刻学生的状态, 确定如何以最佳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外在体现。

对于这种知识, 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如有的教师只观察到学生的一个动作就可以对其心领神会, 而有的教师却很长时间也不知道学生现在处于什么状态。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师获得这些知识的能力以及教师运用这些知识的水平不同。

(二) 关于教学目的的知识

教师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理解必须以实践知识的形式反应在教师的每一次教学活动中, 即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将教学目的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导引行动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统领教师的教学过程。受教师的经历、理解程度、认识问题方式、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对明确表述出的教学目的的理解存在着巨大差别, 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的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异, 进而导致性质各异的教学活动与结果。而这种经过教师个人“改编”了的关于教学目的的知识却是教师真正信奉的教学目的, 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三) 关于课程的知识

随着课程论的蓬勃发展, 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不断丰富, 学科知识不再是课程内容的全部, 课程被扩大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的所有经验, 更强调课程的动态性与过程性。教师对于课程的实践知识就反映在以课程为中介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的过程中, 表现在对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体系的掌握程度, 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 以及对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的认识等方面。除了实践化的学科知识, 教师对体现在教学情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偏见和禁忌等众多潜在课程的理解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一个方面。由于这些课程没有以正式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师对其的获得更多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的积累, 是一种在不断的体验、反思中得到成长的实践知识。

(四) 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

关于教学方法的实践知识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整合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思考, 将教学方法的技术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是教师对已有知识和现有情境进行深加工的结果。这种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策略性的知识, 是对教学全过程认识的表现, 如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安排, 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实施, 对教学方法和技术的采用, 对特殊案例的处理, 选择学生评估的标准和手段以及对选用的方法将给教学过程带来的结果的深刻认识等。教师还会在教学中考虑本节课的内容应采用的方法, 每种方法应用的时间及运用这个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等。其应用需要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术作为依托。

(五) 关于教学环境的知识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中认为, 教师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 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重复性。[3]在情境中, 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等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此消彼长, 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 教师对情境的背景了解越深, 对情境的变化经历越多, 解决实践问题就越能得心应手。优秀教师以对情境特有的敏感时时刻刻机敏地感知、辨别和顿悟当下的教学情境, 包括情境中的一切细节、该情境和其它情境的差异、联系、产生的原因等等, 以对自己在此情境中“角色”的良好把握开展教学活动。

(六) 关于教学评价的知识

对教师来讲, 评价更体现为一个过程, 是教师在不断地判断、反躬自省中寻求进步的过程, 只要有教学质量的思索就有对教学的评价。各种评价方式的原理、应用方法、优缺点都属于教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内容, 而教师所具有的评价什么、何时评价、怎么评价以及评价结果处理的知识则属于教学实践性知识。此种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的了解, 如明确所教授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 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进而, 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和反馈, 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积极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达到教学评价知识的成长。

(七) 关于自我的知识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与教师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密不可分。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体系, 是个体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具体工作条件和要求的感受方式, 而且也影响着人的行动方式。具体包括自我形象、教学信念、工作满意度、未来前景、自我评估、自我教学效能感等等。此类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了解自身的价值, 是否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和教学风格, 是否能够做到扬长避短, 反躬自省, 从错误中学习,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

上述的几种不同的实践性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的方式各不相同。教师的情境知识、方法知识和评价知识直接与实践发生联系, 而教师关于教学目的、自我、学生和课程的知识作为实践过程的知识环境 (而不是知识基础) 存在, 它与实践过程的联系是间接的。各种教师实践性知识处于一种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过程之中, 体现出共进退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443.

[2]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91.

8.当教师成为知识分子 篇八

去年看杭州外国语学校郭初阳老师的《珍珠鸟》公开课的视频,课的开头觉得稀疏平常,慢慢地,竟被深深地吸引住。当自由的概念在他的导引下渐渐呼之欲出时,课堂里有着将欲沸腾的暗力,他温儒的脾性和课堂习惯又似乎在按捺学生的沸腾,但是,学生们毕竟是被点燃了,从他们的声线里,表情里,动作里,我读到了这股力量。郭初阳上课时,几乎一直是平静的,但平静里潜伏着内心的激越,你会在《言说抵抗沉默》的“课前解读和思考”章节里读到他的用心,他的不平静,以及轻轻的一声“下课”里骄傲的自信,他大概深信他的课堂里是没有无动于衷的学生的。

《言说抵抗沉默》是郭初阳公开课的教学简案、课堂实录和其他教育专家的评点和解读的合集。这本书,我更愿意看作只是他一段重要的成长经历,因为细读书本,你会发现只是一个有着文化自觉的年轻人,意欲超越正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个人实践而已。只是因为他没有局限于在书海里做形而上的探讨,而是在课堂水到渠成的时机里,传达正义、良知,询唤自由、公民身份,在庸常的语文课堂丛林里显得格外生机勃勃,但这也足够让他脱颖而出的了。如果参观课堂只是走马观花,最后只是留下一声轻轻的赞叹,那么书本的阅读可以让你缓慢地感受一个现代书生的知行合一,而三番击掌。他细读文本,考量背后的精神;他引申阅读,多方颠覆;他析解概念,不流于平常。

郭初阳的宝贵不只是他私己的阅读和即时的思考,更是在课堂里与学生无私的分享。没有孤芳自赏,没有高高在上,他相信并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独立思考,并进行内在的生命追问。郭初阳总是先在文本田地里诚恳地解决一些字词,让学生先品得文章的好,然后再带领学生走到更高的点上去眺望,去批判和“二度审视”。概括起来是“浸淫—激动”,而后“抽离—冷静”,这就有些不简单了!短短的45分钟何以能囊括这么多的内容?这巨大的流量,把学生们冲到了哪里?这里头就涉及关于他课堂信息量处理的优劣。有时候,他的课堂确实是“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学生评语),学生一路跟随走来,看到很多风景也训练了思考力;有时候,他过于重视知识传递量和解读的深度而没有做有益的舍弃,显得有些勉强和蹒跚。但是后者也掩盖不了他课堂的光辉,有人曾评价他的课堂是“一场精致的风暴”,我想,风暴眼就是对普世价值的批判性解读,而风暴过后,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磨砺让思维渐渐有了阳光般的透亮。

《言说抵抗沉默》的封面是墨样的天地,也许那是郭初阳模糊的向往。墨块是思维的重拳,留白则是抽象的审美。思考是知识分子真正的生长点,在这个意义上,这书只是他“抵抗沉默”稍有战果的初始记录,更好的声音还在后头。我们期待他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只是拥有更精深的专业质素,而是不断凝聚新的能量,坚守文化的理想,有更强烈的关怀和批判精神,以非凡的教学勇气,追求自身的完整,并让学生懂得审美和思考、收获成长和独立。

教师成为知识分子,不是理所当然的命题,而是身为教师对教书育人存在价值的确认和再思索。福柯说:“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要改变他人的政治意愿,而是要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分析,一直不停地设定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重新审理规则和制度……并参与政治意愿的形成(完成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角色)。”我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坚持自身的完善,追求智慧、真理和正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二是立足专业,不断提升这个借以观看世界的工具的性能,“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三是打破学科狭隘界限,有效冲破固有言辞和前人界定,有所传承有所批判,“越名教而任自然”;四是引领学生审视世界,重视事态流变、事物质变、心灵嬗变,又教之“观变而思常”“谨其所发”并“惟陈言之务去”。

也许,分条缕析式的解读只是对“教师成为知识分子”命题的枯燥辨析,历史教师魏勇的《用思想点燃课堂》里扎实的实践才是生动并可借鉴的实例。他的书让执著于意义追问的人们得到鼓舞——理想能够连接现实。

魏勇坚持批评和反思,他给学生开设历史常识讲座,结合时政评述议题,如“批评是最深沉的爱国方式”“国家等于政府吗?”“中国比日本差在哪里?”等,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探明历史真相。书里,他开出长长的书单:经济学要看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胡克的《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哲学要读萨特、叔本华、尼采、黑格尔等,他认为“通过哲学习惯了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时,你认识问题往往能‘高人一等’”;他针对“历史教师应关注学术思想”,推荐了几本书,如《天朝的崩溃》《斯大林与中国》《晚清七十年之大变局》《帝国回忆录》以及西方学术名著,如哈维尔的《哈维尔文集》,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开书单是知识分子们的癖好,也是对其他读书种子们无私的精神提携。正是这些非凡的书籍积淀了魏勇的学术功底,让他有底气挣脱学科的苑囿,挺进在探索教育真相的路上。

肖川教授也是行路先锋。他在《成为知识分子》一文中,说成为“计利当计天下利,成名应成万世名”的教师知识分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他也是一位重视“积跬步”的实践家。

在《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肖川教育随笔四卷本的最后一册)里,他“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叩问教育、聚焦课堂”,谈“理性的可贵”,讲“诗意地生活”,并“在星辉里放歌”……从这些小标题,便可微察他的思想的灵动与情趣的浪漫,但这些字眼只是思维的一些切面,书里流淌的更多是关于生命状态的思考。他这样写道:“我最欣赏、最期盼、最自得的生命存在的状态就是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通往博学的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好在‘人生代代无穷尽’,倘若我们愿意成为这条路上的一座桥,一座通往永远那么远的桥,那么我们就融入了历史,我们就赢得了永恒。”

这让我想起作家孙郁曾写的一段话:“未来还有远远的路……我们还在这个世间生活着,多做一些探索的事,何尝不是一种快慰呢?而一生中能做的工作,现在看来,还是太少了。惟其如此,我们不能不珍惜每一次精神的跋涉。不停地走,在无路的地方摸索着,挺进着,也是一种人生啊。”

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人文价值大小殊异,每一个知识分子也有着不同的跋涉路径,但都是带着脚镣的舞蹈,最后都是接应并融入人文历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永恒的追求才是我们最幸福的常态。或许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永远不可能获得他理想中的精神安适,但他却可以在人文大统的观照里,感受生命教育的温暖和愉悦。

郭初阳“用言说抵抗沉默”,肖川自序里说“直抵内心的言说”,他们都用言说来投向浩瀚的人类思想。魏勇直言“用思想点燃课堂”——思想无疑都是他们最宝贵的火种。孔子说“士志于道”,教师知识分子便是挺进在寻“道”之“道”上的勇者。他们寄望自身有所悟有所成,也希翼有更多的学子在他们的召唤下坚定出发,寻觅理想……闻道有先后,但此刻,赤子们相伴同行,诗意缤纷……

终极价值还在遥远的他方,但眼下也许已是极乐的天地。

9.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篇九

案例:阅读《边界望乡》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第16题。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勺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探究、集体斫讨的方法,按照“借用一- -变形-- -效果” 的步骤提示品味末诗句,体会“代用”带来的呒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

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鸬坞、晴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抒写乡愁。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硝,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个学生说: “時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首先使我联想到塞山前白鸶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诗人用‘惊起” 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的宁静祥和,表达了诗入沸疹的情感。-是对自由往返故土的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的无奈和苦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言高潮迭起。我适时点拨引导,带领学生从“化用”入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意蕴,体味诗人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这-教学难点莫定了基础。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看说着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问题:16

(1)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10分)

(2)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10分)

参考解析:

(1) [答案要点]

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案例中教师引用学生的发言,正是教师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做,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审美能力的发展。(5分)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版) 》强调:应积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案例中教师通过引用学生的发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发言高潮迭起,为下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奠定基础。(5分)

(2) [答案要点]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案例中教师先讲解“化用”的概念,接下来示范讲解,给学生起了很好的引导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鉴赏步骤提示明确,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应该完成哪些任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5分)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强调:应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案例中教师示范分析之后,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研讨,学生不仅发现了“杜鹃、白鹭、鹧鸪”等意象,并且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乡愁。他们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发展了思维,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发展。(5分)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

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扶, 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

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的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人的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仲出援手的人会越来越多!

问题

17.请从第①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 并分别修改。(8分)

18.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参考解析:

17. [答案要点]

错别字:第①段“满堂采”改为“满堂彩”;第③段“调察”改为“调查”或“贴子”改为“帖子”。

第④段病句: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

病因:缺少宾语。

修改为: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的困境。

18. [答案要点]

(1)立意深刻,观点明确。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本文作者围绕“扶不扶”这一社会现象,探讨社会保障机制的问题,立意深刻。同时,点明了想要善良长存,不仅是道德问题更需要法律机制等的保驾护航,观点明确。

(2)论证结构层次鲜明。

文章前两段提出问题“扶不扶”这一现象,三、四段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第五段则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3)论证手法多样。

本文在分析“扶不扶”而今成为两难选择的原因时,提供了网上的投票显示,列举了“彭宇案”“农夫与蛇”的故事,呈现了有关“奔驰大叔”的新闻,这些举例论证非常具有典型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呈现人们困惑的现状,让人印象深刻。

10.教师知识点 篇十

课标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 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 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 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 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参考答案】CDE

【解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C给三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解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人物形象通过他的言谈举止,通过情节,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议论(包括作者的看法)来体现。结合第(1)小题CDE三项基本上可以做出判断。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答参考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解析】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插叙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用至少有三:补充交代人物的性格、身份等;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曲折、生动;推动情节发展。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解析】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生要留意题干“小说 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是让读者选取一个方面进行综合鉴赏。鉴赏时一定要观点鲜明(先亮出观点),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20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4题。(25分)

洗 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 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 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答D给3分

答B给2分

答C给1分

答A、E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A项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E项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C项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

2、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不招呼用车、讨价还价、不卖冷饮的、自制橘子水,体现了主人公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的特点;对小伙子的问话的想法及应答,体现了主人公敏感,细腻,谨慎,多虑的性格特征;因天热不忍心再还价、想买两瓶冷饮、给小伙子橘子水喝,体现了主人公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的特点。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其作用有: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

用心

爱心

专心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境;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环境,要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得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为探究题,答案开放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关注线索、故事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注意结合第(1)小题的选择考虑。

第六大题“写作”,能力层级E级。(平均分40.40——未除零,得分率67.33%。)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开会迟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公司每次开会,总有职员迟到。公司为此制定了种种奖罚措施,但是,开会迟到现象依然普遍。

不久,公司新来了一位办公室主任,公司会议多数由他主持。他发现,会议室平时有多余的凳子,每次开会,迟到者总不急不慢地进来就座。于是,有一次开会,时间一到,他就把会议室多余的凳子全部搬走。众多迟到者像往常一样陆续走进会议室。他们环顾一圈发现:一个多余的凳子都没有。来晚的职员只得站着开会。第二次开会,迟到者明显比上次少了。第三次开会,竟没有人迟到。

用心

爱心

专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分细则] 这则材料的中心含义是:要铲除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这个材料有两个角度,一是管理者,二是被管理者。从管理者的角度讲,问题的解决不能一味依赖人们的自觉和自我约束,要从根本上铲除产生问题的客观条件和土壤。这是材料的主要角度。从迟到者的角度讲,人的惰性来源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当惰性的依附条件消失,人才会改变原来的的习惯,问题就才会得到解决。以上两个角度都要围绕着消除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去确定立意,这是最佳角度,也就是一类卷。

例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找准问题的关键、要消除问题产生的条件、改变环境,拆除温床、釜底抽薪,不留退路等,这都是一类卷的立意。

还有:换一种思路解决问题、创新方法、方法决定成败等,这也是一类卷的立意。

另外,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的立意也可以归入一类卷。

同时,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人都讲究面子,主张管理要讲究智慧和艺术,让错误者丢面子,曝光错误,利用人们的羞耻之心解决问题等等,有的考生作文题目就叫作制度与面子,这样的立意也可以归入一类卷。

以上立意都可以算作一类卷的立意,内容项的打分要在16—20分之间。二类卷的立意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说惩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不行,因为材料中已经说过,种种奖惩措施都无效,迟到者依然如故。所以单纯谈惩罚只能算入二类卷。

2.谈竞争产生压力的文章,内容上也归入二类卷。因为原来的惩罚也是压力,却照样改不了迟到习惯,所以谈竞争和压力的归入二类卷。

3.谈自尊的文章要归入二类卷,谈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也归入二类卷。因为这则材料主要谈的是他律,涉及到自律就要降一等。如果单纯谈自律,就要归入三类卷。

三类卷的立意与材料相距太远,如:

1.纯粹谈自律的归入三类卷。还有人谈管理需要人性化,要有人情味,病人或孕妇不能让他们站着开会,这离题太远,也归入三类卷。

2.批判会议内容太乏味,文山会海,所以人们才迟到。这也算三类卷。3.谈机遇,要抓住机遇,这也归入三类卷。4.谈认识错误,不要屡教不改,也是三类卷。

内容上的四类卷一般很少,比如:彻底跑题,与材料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或写不到四百字,内容材料太少而使文章严重受损,或抄袭套作宿构,或思想认识有问题,等等。

作文评卷,分项分等打分。内容项,表达项,特征项各占二十分。然后每项的二十分又分为四个等级。五分一个等级。

一篇作文,先看立意,看立意是否准确;结合着内容是否丰富,材料运用是否得当,能否表现中心,确定内容项归入一二三四类中。

二看表达。语言只要通顺,结构只要完整,就要从二类卷入手,偶然有个病句,也不要紧,也可归入二类卷。如果有几个优美句子,或者很流畅,就要进入一类卷。如果有三到五个病句,或者连续出现不同的错别字五个以上,表达上就要归入三类卷。如果结构上有重大缺陷,或者字体潦草看不懂,或者病句多得难以卒读,可以归入四类卷。

三看特征。立意深刻,或内容丰富,或语言有文彩,或在某一方面有创意,有与众不同之处,就可以给特征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有一方面即可。特征分一般在内容和表达项的基础上进行浮动,高低一类或同类打分,但不能跨类。要敢干打特征分。

精彩标题:《换个方式,收获成功》《换个角度会很美》《选择最佳道路》《出奇制胜》《抓住关键,解决问题》《细致观察,运用智慧》《方法就在眼前》《抛却退路》《成在策略》《强制不如巧治》《有效地解决问题》《明察秋毫以智取》《换一种方式走向成功》《留心观察,解决问题》《从关键处做起》《智者有方》《方法决定

用心

爱心

专心 成败》《打破常规,柳暗花明》《牵牛要牵牛鼻子》《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断了后路,只为前方》《舞动创新的翅膀》

精彩构思: 范例1 标题:转换角度

转换角度会有柳暗花明的喜悦。转换角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转换角度会创造出传奇。范例2 标题:变通的力量

变通需要摒弃紧扣教条的想法。变通需要换位思考。

变通需要将不利变为有利,智慧地解决问题。范例3 标题:抓住关键解决问题 邹忌“谏”齐王 鲁迅“激”世人

“三俗”文化,我们如何做?

结尾:抓住问题的关键方能成就最终的胜利。不留下滋生错误的温床(54分)

在生活中,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甚至成为“世界性难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本质,留下了滋生错误的温床。

材料中那些多余的凳子即使易滋生错误的温床,即使是迟到的职员也可享受与守时职员同样的待遇:坐着开会。这使违反规定的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凳子的存在成为对错误的一种宽容,使人们不能及时认识错误,使人们不能有效地改正错误。一旦凳子撤走,宽容不再,迟到的问题就被妥善地解决了。

[优秀作文] 转个弯,峰回路转(58分)

开会迟到,看似平常的棘手问题,当改变奖罚制度后仍屡禁不止,而时间一到就搬走多余凳子的做法却是立竿见影,这并非高明了许多,而是因为转换了角度看问题而使举措卓有成效。在遇到难题时,转个弯,也许就会峰回路转。

转个弯,“蛮夷”变天堂

画师作难,使你海棠般的容颜难得临幸天下;命运搭桥,为你枯寂的生活支起跳板。你以和亲之机遇逃离那死寂的皇宫,你以汉女子之聪颖赢得两个民族的百年和平。杀人如麻的“蛮夷之地”并未改变你改变命运的决心,因为你明白,面对困难,转个弯,就会峰回路转。

漫漫黄沙,倾听过你对故乡的思念;铮铮琵琶,见证过你难掩的清泪,可你依然初衷不改,面对困难,适时转弯,用智慧化解恩怨,用真心换来尊重。王昭君,这千百年来芳名犹存的美丽女子,用一个个转弯,将“蛮夷”变为了“天堂”。

转个弯,苦难铸辉煌

滚滚长江,淘不尽那千古风流人物,而你,却能站在浪尖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茫茫人生,几多颠荡几多感慨,你却悠然低吟“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无厘头的“乌台诗案”,湮灭不了你对诗词的热情,那接二连三的贬谪打不垮你心中的那份豁达自信,面对一个个挫折,你终能笑然面对,面对一个个磨难,你总会转个弯,用机智应答,转个弯,使你峰回路转,转个弯,你用苦难铸就辉煌。你把挫折研成墨,把苦难当作笔,用信心领起,描绘成一篇篇流传千古的奇诗美文。转个弯,你谱写新的辉煌。

转个弯,重拾当年风采

用心

爱心

专心 犹记得2008年奥运会上,面对中国人那十三亿双期盼的眼睛,你黯然退场,面对媒体那一次次难堪的辣评与质疑,你并未过多解释,因为你知道,对待流言的最好回击就是用事实说话,用行动证明“我能行”。在困难面前,你适时转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认真保养,坚持锻炼,一步步向曾经的梦想靠近。终于,在休息了十三个月后,你又以惊人的成绩重新出现在赛场上,让众人看到你往日的风采。面对困境,适时转弯,你重树昔日雄风,重拾往年风采。

生活中,有些困难并不麻烦,关键在于你能否换个角度解决。面对困境,请记住:转个弯,自会峰回路转!

给我一双慧眼吧(60分)

给我一个合适的支点,我会撬动整个地球。

——亚里士多德

公司员工迟到习以为常,主任搬走多余的凳子,后来在无人迟到。主任之所以“一招制敌”,便是因为他独具慧眼,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因而,抓住关键,问题便迎刃而解。

话说一单位食堂,汤勺总滑入汤桶之中,众人总有怨言,指责他人不小心在意。后来厨师换一长柄汤勺,便再无滑入汤桶之忧。厨师抓住了问题关键,“长柄”换掉“短柄”之举远胜于诸多抱怨与要求。

牛顿发现第二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牛顿抓住了苹果下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瓦特在壶盖的一掀一落中找到了力的本源。

然而,独具“慧眼”,找寻关键却并非易事。这“火眼金睛”需要无数的“堂下”功夫。

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做了上千次的灯丝实验,马克思为了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十年如一日,查阅了无数资料。这是这不畏艰辛与劳苦的学习、探索与积累才换来这一双慧眼,使难题迎刃而解。

练就一双慧眼,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缉私英雄王克强在三十多年的缉私生涯中立功无数。当他回忆缉私斗争生活时,他说之所以能够于人群中一眼识“敌”,是他几十年来细心观察、仔细琢磨、不断总结的结果。没有岁月的积淀便难有慧眼的练就。

练就一双慧眼,需要团队的力量。当无数的粉丝高呼“刘翔!”“刘翔!”的时候,有人也惊叹,刘翔的每一个步点、每一次发力、每一个跨越为什么那么完美。那是因为他的身后有一个由六名博士后组成的团队。是他们从饮食到训练量、从起跑到跨栏等每一个细节都做了科学的分析,刘翔才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找到不足,不断提高。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然而,中华民族复兴之大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等待着具有“慧眼”之华夏儿女去解决。

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们不懈努力,拥有一双慧眼,打造一个绚丽的人生,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中国。

用心

爱心

上一篇:新年感受之贴对联作文400字下一篇:党员中心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