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精选18篇)
1.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一
摘要
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仅仅通过各类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是不够的,需要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养行为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开发职业素养沙盘课程将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提高企业仿真环境,模拟企业实际流程,加强学生对企业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
关键词:职业素养 教学 实效性 职业素养沙盘
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属于非专业能力的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笔者所在学校从开始构建本校的职业素养培训体系,将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化地融入日常教学中。笔者在参与课程体系化的建设工作中一直在思考,课堂化的职业素养课程如何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将素养教育落地?
1当前中职生职业素养及相关学科教学现状
多年来,我们已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对于学生素养方面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政治经济教育、职业生涯规范教育等相关课程,然而,对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既定目标,培养合格的企业人素质一直没有落到实处。企业在用人时发现员工的职业素养能力未达标,很多公司在内训及邀请培训机构培训员工时,相关的职业素养课程方面的培训占很大的比例。为达到企业用人需求,应将职校学生素质培养定位在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人,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并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素养教育。目前,职业素养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采用较多的途径是借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素养教育。“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例如企业的订单班培养,都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开展工作,通过讨论、协作来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老师在评定小组的综合成绩时,既注重任务完成成果,也注重小组成员对待任务的态度、责任感、与同学合作能力、对待他人的建议乃至批评意见的态度。通过这种教学和学习活动,既培养了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培养了沟通、时间管理、团队合作、自我销售等非专业能力和素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切入到日常职业技术学科教学,也可以是专门的职业素养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对相关课程进行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风范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影响。目前,通过各类的课堂教学途径培养职业素养,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说教的教学模式,对于启发学生职业素养成长意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有了职业素养成长意识后,想进一步在学校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的是不足够的,也就是说职业素养教学的实效性仍然有待提高。
2.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二
1.1学生入学初开设《学习能力》课程, 从听、说、读、写、看、练、想7个方面进行个人能力的培训与养成, 教会学生如何听课, 如何表达问题, 如何阅读书籍, 如何整理学习笔记, 如何观察教师示教, 如何练习基本操作, 以及如何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辅以团队学习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集体意识。
1.2专业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 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教学理念, 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与引导者。比如, 在口腔临床材料学的教学中, 由于齿科材料丰富且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 现有书本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实用性更有很大差距。为使学生更好更快的了解掌握临床材料的名称、产地、性能及使用方法等内容, 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立题研究, 通过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查阅、收集。例如, 利用网络或亲自去齿科诊所实践调查等, 将研究结果总结整理成笔记, 然后选出主讲代表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进行讲解。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善于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 包括社交技能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自尊心和责任心、统筹和安排能力等等, 并开拓学生思路, 使学生具有勇于进取、孜孜求学的精神, 这些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无疑都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就业后职业寿命明显延长。
1.3开设《行政管理》课程, 包括口腔科日常门诊管理、口腔门诊软件应用与操作、品牌介绍等内容。让学生熟悉了解齿科门诊的日常工作, 学会如何预约患者, 操作预约软件, 建立患者电子病历, 管理门诊日常收入与支出, 内联与外联等行政内容, 全方位培养现代口腔科行政护士的行政沟通能力, 以符合越来越多高端齿科企业对护理人员的能力需求。
1.4开设《医学心理学》与《口腔行为学》课程, 使学生了解患者就诊心理, 加强学生心理引导的护理意识。在常规护理教学中, 常以让学生掌握临床操作配合为主, 而忽略了让学生了解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口腔临床护理工作中, 因对口腔治疗操作不熟悉而产生恐惧感的患者非常多见, 这类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差, 对治疗操作过程产生的不适感非常敏感。针对于此, 口腔护理人员就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引导的方法, 学会平慰患者紧张的心情, 学会在接诊及操作配合过程中用亲切的语言对患者病情及治疗做出必要解释, 学会鼓励患者克服恐惧心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治疗工作顺利开展。
1.5积极开展校内专业技能比赛, 如口腔护理四手操作技能、粘结剂调拌操作、口腔印模制取操作等项目。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2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
2.1实训式情景模拟教学。2011年初, 我校建设落成了德标口腔护理实训中心, 加强学生实训操作练习, 并在日常实训中将门诊日常护理工作引入实践教学。按口腔门诊科室名称分班组管理, 如牙体牙髓病诊室组、牙周病诊室组、口腔修复诊室组、儿童牙病诊室组、口腔正畸诊室组等, 采取主管护士长责任制, 逐级管理, 课前课后书写交接班日记, 建立由学生自行管理、经营的口腔企业环境, 树立学生的准职业形象, 为培养高端口腔医疗企业的基层管理者奠定基础, 实现多赢局面。
2.2开展口腔护士礼仪培训, 打造规范文明的口腔科护士专业形象。口腔护士礼仪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礼仪的重要性、口腔护士角色的定位、口腔护士工作观念与态度、口腔护士基本美学要求等。通过培训, 使学生转变青涩的学生形象, 成为容貌服饰端庄大方, 言行举止优雅得体的美好的口腔护士, 使学生转变为不折不扣的职业人。
3培养学生职业习惯, 提升职业素养
3.1开设《素养》课程, 以《弟子规》为核心, 融入素养课程学习, 习礼知仪, 让学生了解现代口腔医疗企业的未来需求, 让他们反思现在该做些什么, 该从什么做准备。“优秀员工的50个好习惯”、“时间管理”、“善于倾听”、“赞美他人”、“勇于承认错误”、“问题伴我成长”、“职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优势和知识的不足, 并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习惯。
3.2引入“7S”管理模式, 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评分管理。“7S”是借鉴了现代企业对员工的“4S”、“6S”管理办法, 即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清洁 (Seiketsu) 、清扫 (Seiso) 、安全 (Security) 、节约 (Save) 、素养 (Shitsuke) 7个方面:整理, 要与不要, 一留一弃;整顿, 科学分布, 取用快捷;清扫, 清除垃圾, 美化环境;安全, 安全操作, 生命第一;节约, 节约环保, 低碳生活;清洁, 形成制度, 贯彻到底;素养, 养成习惯, 以人为本。具体评分明细划分为39个项目, 每周一评, 形成奖罚制度。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 学生在做人做事对物等方面更加规范化、流程化、规格化, 对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语
提升中职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是培养多元化现代口腔专科护理人才的需要。通过实践, 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更易适应职业环境, 缩短了用人单位对新员工岗前职业素养培养的时间, 实现了学生的“软能力”与“硬技能”的同步培养, 使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同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与诊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口腔医疗正从传统的单一牙医诊疗模式向国际化口腔医疗模式转变。高端的齿科诊所转变成齿科医疗会所, 从经济、人文等角度将牙医的角色分化, 发展出椅旁助手、洁牙士、行政护士等。这些分化出的角色为口腔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空间, 也成为中职口腔护理专业对口腔护士的培养目标。国际化口腔医疗企业对口腔护理人才的要求更关注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技术。快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团队合作等能力成为医疗企业选用人才的关键要素。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的专科理论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以满足新形势下口腔医疗体系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形象,职业习惯,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邵洪平.研究性学习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10:70-71.
[2]张忠尼, 郭玉莉.牙科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86, 13 (5) :305.
3.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三
一、以教学为经,以活动为纬,明确职业素养的内涵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教学课程化的形式,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深度,避免肤浅;另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广度,避免狭隘。让学生以职校人的角色来认知自己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培养立足教学
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教育,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笔者所在学校非常重视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立足教学,构建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2.职业素养培养强化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认知教育,贯穿学校德育工作的始终。
(1)开展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开展班级竞赛活动,加强学生对班级这个团队的认知;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岗位、行业等的认识。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了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学校推出诚信试场;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教育,学校经常以专业部、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类活动,如跑操比赛、大合唱比赛等。为了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学校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等活动。又如通过“三句半”表演,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作讲座、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活动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全方位认识。
二、以训练为纲,以实践为目,强化职业素养的锻炼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就业前的教育,因此,我们鲜明地提出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这个概念。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
在训练中我们提出了“以管理为保障,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实践为突破”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以管理为保障,全面推行3Q7S管理;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实践为突破,大力强化职业素养实践周活动等三个方面。
三、以实习为契机,以校企联动为保障,确保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学生顶岗实习时,为保证学生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学校出台制度、强化培训、落实机制,强化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让学生提前成为职业人,让学生名企就业,高薪就业”。
1.开展实习前培训,明确企业用人之道
学校每年对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为期3~5天的实习前培训,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形势、劳动合同法、熟悉实习就业工作流程、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和自荐书的撰写,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遵守实习纪律,不好高骛远,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念,以百倍的信心、良好的心态做好充分的准备,接受用人单位挑选,找到适合的用人单位。
2.落实相关制度,保障实习的规范性
为了保障实习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出台了《上班制度》《考勤制度》《寝室制度》《返校制度》《实习单位变更制度》等。
3.实现校企联动,确保职业素养养成的实效性
(1)签订合作协议:为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本着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中职毕业生,就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达成协议,明确职责和义务。班主任为学生实习管理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实习前、返校期间、实习巡防期间都应做好有关安全、纪律、职业道德等教育工作。实习单位负责业务技能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
(2)推行《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实习生实习情况月报表》制度。明确规定每月实习班主任、实习指导师傅都要对实习予以评定。
(3)建立《富阳市职高实习成绩月度考核》制度。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实习安全”等进行考核。学校对实习学生返校情况和平时实习汇报等进行考核。
四、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确保职业素养培养的可控性
在整个德育管理体系中,学校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确保职业素养培养的可操作性,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具有可控性。
“德育学分制”旨在变管理为服务,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打破旧的主观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活动制度化、学分化,德育目标详细化。将德育量化成学分制,便于把口头说教变成行为教育,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最终通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起努力,让学生学会为人的基本原则,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铸就诚信、积极、独立、和谐的个性。
1.确立实施原则
(1)德育学分制是用学分来反映学校德育的要求和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一种德育管理制度。
(2)德育学分制以常规分评价为依据,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量化,通过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卫生、纪律等各项内容综合考评来实施,达到规定的德育学分是学生学期总评、评优、实习或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3)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应在政教处的指导下,由各部副部长、班主任、学生考核小组具体操作,每月评价结果由各部副部长审核,政教处抽查审核、汇总备案。
2.明确考核办法
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根据月度考核细则,对照加分、扣分项目,严肃认真、公正合理、一视同仁地予以执行,实行每月测评、期终总评。总评将分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学期总分在90分以上者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者为不及格。
3.出台考核细则
整个考核细则由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考核细则、加分项目、减分项目等几大板块组成。
五、实践成效
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很好地完成了由职校人向准职业人,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得到很好的认知、训练与强化。
在2006年、2007年我校高三顶岗实习、就业的一次性安置率只有70%,原因是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行为和技能,在实习就业期间,一年内的实习就业稳定率仅为40%~45%左右,专业对口率机电类学生在55%左右,其他专业更低。
经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后,笔者所在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2010届毕业生在今年6月已有90%以上的学生经过学校推荐找到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其中机电类、汽修类实习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实现了广泛就业。学校还通过名校名企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招聘企业的资格审查等保证学生能进入当地知名企业就业,同时也实现了高薪就业的要求。如我校2008届毕业生刘强同学被浙江大学以年薪不低于5万聘为高级工班的实习指导教师,叶挺挺同学目前已是浙江三方集团的技术骨干等。
六、实践思考
当然,在职业人视角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足与需改进的地方。
一是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外养的方式,学生自我内省的激发还存在不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效。
二是培养的机制还有待完善与改进。一个良好的机制是培养成效的有效保障。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个性研究与评价仍需实践与探索。
三是校企联动还需加强。用企业用人标准来驱动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必须深入企业进行调查与研究,掌握企业用人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必须主动出击,同时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来调动企业参与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
4.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四
从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取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合理方法,真正体验到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通过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倡导科学探究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态度。
探究性是科学的重要属性之一,科学的范围并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探索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仅仅关注体育知识本身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必然是片面的。有必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中职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体育科学所经历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所应用的诸多方式方法。体育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知识与体育科学过程和体育方法的互相作用,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到科学的真正内涵,换言之,就是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对体育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职体育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行为,通过掌握体育知识,感受体育科学过程与体育方法的训练,在二者的作用下,不断形成属于自身的科学探究素养,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到提升。
5.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五
高校在对文言文的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到职业素养,为了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具有任劳任怨,团结合作,谦虚踏实,忍辱负重,坚守岗位等等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这些职业素养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就业的生涯中,具有非常大且积极的影响。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通常对于古代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不甚了解,比如大部分的人不清楚文言文中的谥号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在文言文描述官职的时候“谪”代表人物是升官还是降职,亦或是不了解在古代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等代表的年岁含义。学生对这些的不甚了解,阻碍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继承,更不容易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尊师重道,仁义礼智信等含义。这些美好的道德品质在当代的学生身上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延续。然而这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常在文言文的文章中都有所体现和赞扬。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文言文文章的同时,也要深刻明白文章本身具备的含义,吸收里面的传统的文化精髓,帮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就业生涯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3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未来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阶段,不仅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出优秀的职业素养。我国的文言文的文章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精髓,学生对文章的精髓进行深刻的理解和领会,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并加强自己的语文语言基础。教学中课本里面的文言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之后的好文章,语言优美,含义深刻,里面不仅仅有多彩的人物形象,还有对宇宙世界的哲学探讨,甚至包括与人交流交往的方式。种种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通过老师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也让学生未来在就业生涯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6.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六
一隐性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则包括: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质、医德修养。其中,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为显性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以及医德修养为隐性的职业素养。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从事医学活动的基本条件,故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将其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是未来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趋势。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到医院、从课堂到病房、从书本到病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救死扶伤的精神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今后养成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7.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中职语文,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一、以作品内涵阐释, 渗透职业理想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建立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模式, 让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为中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为主,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因此中职院校语文教育需要把其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 从职业理想教育角度出发,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优秀的文化, 让学生能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能力、审美情操, 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个性, 对其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作品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因此教学中要深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化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二、以人物形象分析, 融合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把人物形象作为职业培养的一个重要素材, 职业教育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需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人物形象教育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从多方面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为中职语文教育水平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文化的熏陶, 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中职语文教育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刻画的内涵是不同的, 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从人物形象的特点出发, 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职业教育中, 提升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
就拿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来说, 艾青善于从实际生活出发, 选择典型生活细节和场景, 把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结合起来, 在叙事和抒情中完成了大堰河的形象。让他们逐渐明白“大堰河”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 富有爱心的悲剧性的劳动妇女。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去同情大堰河, 去学习大堰河身上闪光的东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形象, 小说中独具匠心的“风大雪紧”的环境描写, 雪欺火势, 风助火威, 火增人怒, 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高潮, 暗示了林冲与陆谦等人的水火不容。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从而引导学生明辨社会现象的美丑, 在以后进入职场时能够拿捏做事的分寸, 培育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萌芽, 培养对新时代的正确追求。
三、以作品主题讲解, 介绍相关劳动法规
作品主体是对一个作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 通过作品讲解, 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让其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 对自身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 对其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品讲解过程中需要和劳动法规结合在一起, 让劳动者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现代职业活动的相关情况表明,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各类协作逐步增强, 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劳动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从根本上要求劳动者能够全面掌握劳动法规, 从而能够避免其在职业生涯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职业素养提升与中职语文教材的作品人物讲解具有紧密的联系, 当前需要从多方面出发, 采取有效的措施,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以综合能力训练, 增强学生竞争实力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突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其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素养是整个社会和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选择的一个标准, 中职语文教育只有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才能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不断优化学生的职业水平。企业需要人才, 因此企业更加关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中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要以教育为核心, 让中职语文教学成为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 不断优化职业素养综合水平, 提升中职语文教育管理水平, 从辩论、表演、游戏、展示、评价、欣赏等方面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沟通, 保证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全面开展, 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育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以全面培养人的综合能力, 为人的德智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教学资源, 发挥资源的关键性作用,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玛力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在汉语学习中的影响和运用[J].青年文学家, 2009 (04) .
[2]苏新花.语文校本课程之名著欣赏初探[J].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8 (07)
[3]张西爱.新课程背景下,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写作课[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06) .
[4]于龙.从实然到应然:“学科教育学”的定位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03) .
[5]杨简.语文新课标与传统语文教育[J].茂名学院学报, 2005 (05) .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12-180.
8.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与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中职生 机械专业 职业素养 就业 道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01-02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界定
职业素养是个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从企业要求方面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规范、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五个方面。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要求相匹配,因此中职生职业素养定位可以在两个范畴:一是“德”,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才”。即语言表达、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意识,后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具体的讲就是德才兼备。崇高的职业理念是职业素养的精髓,高尚的职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根本,高超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优良的职业作风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二、中职生专业职业意识培养,从教学入手
1、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中职生大都文化基础差,底子薄,他们在初中往往被遗忘,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也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甚至有些学生,因自身缺乏纪律约束,不遵守规章制度而受过处分。这些学生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因此。中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中职生的教育,首先应该从行为习惯上着手。从课堂、课间、自修、实训、活动等细微处入手,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专心听课、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学会自控自理、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反思自己,这些都是良好行为习惯的显性表示。由于中职生已是处于职业准备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渗透到学生心灵。就有明确的职业动机和职业思想。这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前提。
2、中职生专业教学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企业要求员工的职业心态是学会忽略对方的缺点,去寻求别人的优点。对中职生而言,企业的职业心态就是在校期间需要培养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自我激励能力、意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
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宽容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具体可以采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方法,或者是通过加强挫折教育来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3、培养中职生适合就业岗位的就业生
据调查,关于职业精神,企业最希望学生具有敬业、诚信、创新、奉献和合作等精神。这些职业精神从何而来?就在日常的教育中培养起来。例如诚信,从点滴小事中可以体现学生的诚信度——准时开会、信守承诺、客观评价他人;再如敬业,现实生活中能从事理想岗位的人是少数,对多数人而言,必须面对现实去从事企业所需要的工作,因此就要处理好企业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关系,在岗一天就要兢兢业业完成一天的工作。同样创新、奉献等精神,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形成的。老师们要更新理念,把培养职业精神融入每次教学活动中。
4、中职生职业道德在细节中养成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情操、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纪律性。中职生的职业道德,首先应体现在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准则。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品质,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就是空话一句。另外还体现在对待学业的态度,人生价值观念、言行举止、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方面。在专业课教学中,在班主任工作中,都必须渗透这些道德素质的培养。老师应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中职职业技能培养,从岗位要求开始
1、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深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这不是胆量问题,原因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甚至没有机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好,沟通能力就强,这是职场要求。工作中需要沟通与交流,单纯会做远远不够。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逐步形成的。所以老师们在教学时,要尽可能给予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使他们通过语言表达来互相沟通,相互评价,甚至相互争论,这样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锻炼与提高。
2、中职生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中职生必备的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是专业技能的根基。不同专业的知识要求也不同,但核心专业知识是获得关键能力的前提。例如,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的PLC、CAD/CAD、机床电气控制、数控加工技术等,是本专业核心知识。在强调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对核心专业知识的教学决不松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引进项目课程、理实一体教学等。应抛弃理论教学仅仅停留于课堂,否则学生就不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
3、灵活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它能把握事物本质,达到推知过去、预见未来的目的。中职生思维能力培养应抓住以下几点:
(1)、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思维能力的体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会学生怎样有效地思考;专业训练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更重要。教师要把握学生思考动机,把握兴趣与愿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哪些问题最有效,对最有价值的问题要追而不放。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发展思维的高度去组织和实施。尤其在专业课程教学或实训中,这种能力的养成很关键。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如果思维没有灵活性,就不能真正掌握专业技术。当然,学生的智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要让每一位学生思维得到“运动”,就要求教师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把握每个项目的难易程度,加强分类指导,使不同学生的思维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3)、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对那些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中职生,应提供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平台。如指导他们参加“技能大赛”、“創新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这些学生在集训过程中,能大胆释放思维的火花,思路变得流畅,学会探索,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长进,特长、个性与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
4、中职生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是中职生就业、创业的必备条件,也是职业素养的关键要素。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是为学生能掌握企业所需的真才实学,为日后踏上社会做准备。如通过创设和模拟企业环境实习实训,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职业思想和职业技能得到展示和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培养具有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职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将是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曲爱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全国职教德育教学研究会2012年职业素养内涵与训练研究专辑;2012年
[2]张红;李国俊;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职业素养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1期
[3]卢小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讨;;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18期
9.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九
图书馆员要结合本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及教学科研等的信息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将无序分散的网络免费信息资源加工整理成有序的、可用的网络共享资源[2],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分类加工整理,建立特色数据库、网络资源导航库等共享型数据库,方便广大读者共享使用。此外,图书馆员还要有效利用各类馆藏资源,及时跟踪并了解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适时改变或调整检索策略和服务内容,为读者提供量身定做的信息服务。
信息数量的剧增,信息传递渠道的不断变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图书馆员时刻面对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读者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高质量的文献信息需求的挑战。图书馆员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馆工作模式及管理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机制、新领域,根据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结构的变化,开拓新的信息服务领域,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只停留在对国内相关资源的了解,而是更加关注国际的研究动态。据统计,目前网络上90%的信息是英文信息,从无限的海量的外文信息中,捕获有效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外语知识,尤其是英语。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教育的基地,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要为读者提供当今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情报信息,并跟踪国际上最新技术成果,必须要突破语言障碍。图书馆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外语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满足不同读者对不同学科领域信息的需求。否则,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图书馆员的基本职责是信息的咨询与服务,其职责范围非常宽泛。图书馆员不仅要熟悉本身负责的工作,而且要了解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因此,每位图书馆员都要与图书馆内部相关工作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良好的沟通能直接提高工作效率,拉近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对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大有益处。
良好的服务意识,优质的服务态度,是图书馆和读者关系的润滑剂。图书馆领导必须要把馆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全馆大会学习和部门内分组学习、讨论的方法,让全体馆员认识到工作的意义,认识到自身职业的价值就在于以自身优秀的资质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才会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高校图书馆要以制度的形式,对馆员的文明礼仪做出明确的规定。上班时间必须着馆服,佩戴工作牌,馆员的`工作台上也必须放上自己的工作牌,让读者明确提供服务的馆员身份,无形中约束馆员的服务态度。明确规定馆员的服务用语及服务禁用语,通过馆内公告和部门内部学习的形式,明确通知到每位馆员,并通过馆员之间互相监督及读者监督的模式,改善馆员的仪表仪态,融洽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感情,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形象。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馆员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图书馆的整体素质,因此,提高馆员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海量增加,图书馆各项工作内容的不断变化,使得馆员对于每天主动或被动接受的各种信息很难快速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为读者服务。通过馆员的定期培训,可以使大量信息有系统、有条理地为馆员所吸收。图书馆各部门要分工协作,将各自工作中出现的新内容先消化吸收,然后制作成PPT文件,在全馆范围内进行培训,使得全体馆员不仅能熟知自己工作岗位上的新内容,也能了解图书馆其他工作岗位的新内容,总体上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另外,外出参加培训、交流的馆员,也要及时将学习、交流到的内容,系统地在全馆范围内进行交流,使得全体馆员不仅了解本馆的动态,还能了解其他图书馆的变化动态及图书馆研究的新动向。
新馆员是图书馆的新生力量,所以,对新馆员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图书馆文化会在新一代图书馆员身上得到延续传承。新馆员到馆后,必须对图书馆各项工作都有所了解,才能胜任今后的服务工作。每位新馆员都要到图书馆各部门进行轮岗学习和工作,每个部门至少要轮岗一个月。各部门工作人员也应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新馆员,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从新的、高的起点入门,少走弯路。图书馆也要定时组织新馆员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共同进步。总之,通过培训,使得新馆员不仅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而且树立对图书馆职业的自豪感,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图书馆精神的使命感,提高新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实力。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1倍,而近则每3年增加1倍[3]。处在知识增长、知识更新如此快速时代的图书馆员,具有终身学习的素养与能力非常重要。目前图书馆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共享性,成为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极佳的园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才能跟上图书馆领域的发展,才能为众多的咨询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
目前,图书馆员中也存在一些人,他们有的工作不认真,办事拖拉;有的工作中好高骛远,见异思迁;还有的在工作中斤斤计较,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对这些人员除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之外,就是要让他们产生岗位意识。通过竞争上岗,让馆员们慎重考虑、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并能胜任的工作,一旦聘任上岗,就要遵守岗位职责,完成岗位任务。而且,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要评定示范岗、服务标兵、工作能手等,激发馆员们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调动馆员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督促馆员完成自己的工作。
高校图书馆要通过对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的考核,督促馆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对于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综合表现优秀、工作绩效优良的图书馆员,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另外,对于在馆内某项重大工作中,勇挑重担、积极奉献、表现突出的,在图书情报界公认的国内核心期刊、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涉及读者服务、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高水平学术文章的,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研发应用软件、获得专利或实用效果好的,都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考核和奖励机制,激发馆员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在自身职业素质提高的前提下,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0.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十
【摘要】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又是提高学生实习稳定率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规范行为意识,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促进学生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和对企业的认知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企业文化素养;实习
The new situation to develop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way business vocational students?
Liu Yan-bin?
【Abstract】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from the vacational school with corporation culture,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it is a request to achieve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ir stability at the process of intership so as to help them set up correct employeement awareness and regularize their behaviors, to shorthen their adaptation time during intership and to help them accpet the role as a member of society and hold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toward to enterprises.?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coporation culture;intership
企业文化素养就是指学生了解、认同、适应并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职业素养。培养中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是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也是培养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职业学校应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让企业文化走进职校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大力推进就业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不仅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体现现代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中职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应该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的热情。如何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养,提高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培养中职学校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意义?
1.1 有利于中职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理念,其实质就是“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信誉为本”,并把它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中。这种管理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培养中职学生企业文化素养,就能够促进中职学生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如果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去感受企业文化,缺乏企业员工严谨的工作态度,就很难适应企业的制度文化。这就限制了中职学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1.2 有利于增强中职学生适应能力。尽快的适应企业的生产、生活和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学生在企业参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差异,心理准备不足,相当大比例的中职学生在工作初期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导致实习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为此,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文化渗透的机会,让学生去感受企业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正确的进行自我定位。?
1.3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学校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2.培养中职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途径?
2.1 完善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学校应每年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直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之中,感知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差异,领悟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以及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参加实践后的教师在今后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能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更好地把企业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引入到课堂,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2.2 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定期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入校园,宣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和制度文化,以及从生产一线聘用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师傅参与学校实训教学,让学生与企业师傅实现“零距离”对接,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真正的实现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学校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3 推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学校要根据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实习,把学生带进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真实环境,提前对学生进行岗位熏陶,促进学生形成自觉服务社会化大生产的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增强劳动观念,树立做高素质劳动者的思想,把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中职学校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环境的能力。?
2.4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创设校园育人环境。学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利用校园橱窗、教室板报等形式,展示企业文化成果,张贴厂规、厂训、企业宗旨标语,介绍企业家成长之路等方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整合。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渗透在学生课内、外活动之中,使师生切身的感受企业文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服从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中职学校校园活动,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努力地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2.5 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实习带队教师的指导作用。每一名学生从学校的学业学习到企业的职业工作,都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都要经历兴奋好奇时期、矛盾冲突时期、调整平衡时期、稳定发展时期的四个阶段。对于到企业实习两个月左右的学生来说,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实习指导,就会出现个别学生离岗的现象,将直接的影响学生实习的稳定。实习带队教师要认真的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尽快地适应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生产工作环境,使顶岗实习工作顺利推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6 以人为本,为实习学生创建人文的实习环境。企业不但要重视产品质量、产品数量,更要注重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初入企业实习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8岁左右,他们自身素质偏低,适应能力较差,心理不够成熟。企业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中职学生,讲究人文的管理方法,合理的安排劳动任务与工作时间,置办一些娱乐设施,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产生归属感,使他们在企业的宽容和关爱中学会坚持,在坚持中走向成熟。?
总之,中职学生通过逐步的理解企业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就会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理念修炼自己的职业行为,就会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品质培养,就会提升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就会更加关注人际交往礼仪和合作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有利于整体构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 《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 廖小平
[2]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张旭曦
?收稿日期:
11.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职业素养;中等职业教育
语文课程是广大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由于语文课程能够实现育人目标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类型及学生未来职业去向,加强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培育,不断增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9年,教育部版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是中职语文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行动指南,但中职语文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类型,不断优化语文课程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扎实开展面向学生职业实践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工作,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
一、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广大中职生进入职业岗位后,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软件的“帮助文档”的阅读理解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对销售合同、销售发票、银行票据的阅读理解能力;办公文秘人员拟写通知、启事、计划、总结的书面表达能力;机电专业学生的撰写产品说明书的能力;……。因此,广大中职生将来从业过程中广泛运用语文知识,展示语文能力,成为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育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培育职业素养。广大中职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服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从读懂到读通,为从事职业活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引导中职生正确筛选、整理专业信息,特别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能有效获取职业岗位所需信息。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的文章。如会计专业学生要阅读会计从业人员入职以后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文章,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的修订或新颁布的文件,为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搜集职业相关的信息,在阅读理解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二)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培育职业素养。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中职生走向社会后,从事某项职业,适应某项工作岗位,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有目的地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升适应职业工作情景的交流能力。同时,要提升中职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是密切联系职业活动需要的应用文撰写能力,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通知、启事、单据、合同、协议等应用文的书面表达格式与要求。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广大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一是围绕职业生活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努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特别要针对相关行业的职业活动要求和典型任务环境,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说明书,会计专业财务状况说明书、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说明书等。
三、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首先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要有明确的语文知识传授目标、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语文素养培育目标以及基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任何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素养培育形式,将会弱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甚至产生无效课堂。
(二)确定职业素养培育的组织形式。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在明确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需要选择恰当的、合适的组织实施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我们可以合理选择说、演、唱、赏等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教师需要事先谋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全面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一方面以活泼、生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发挥语文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积极作用。
(四)总结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成效。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教师要及时总结反思职业素养培育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应用,反思不足与欠缺之处加以改进提高,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创新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式,真正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参考文献】
[1]林少龙.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2]袁莉.刍议中职语文如何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J].《课外语文》,2013年12期
12.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十二
一、语文教学中的微课及其特点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微课
在数据化、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今天,信息技术更加深入地应用进教学中,尤其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作为极受欢迎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关注与应用。所谓微课就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手段,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可重复性的学习。其视频制作包含了课堂所教授的所有重点、难点,或教学中必要环节的教学任务等,从而利用情景化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印象。
(二)微课教学的特点
微课最大的一个特征体现在“微”字上,主要是课程时间较短、课程内容简短干练,利用最短的时间将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讲解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讲解。一节微课中以短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了解学习要点,不仅可以节省大部分时间,且效果非常明显。在此过程中,时间占用的缩短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长时间进行语文知识接受的疲劳问题,并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除了“微”的特点,微课的特点还在于“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设计中除去传统教学中繁重冗杂的其他知识,运用课程设计的技术,将语文课程精华进行压缩,对课本知识进行提炼,学生一眼就可以抓住重点,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二、微课在中职语文课堂的应用
(一)增加情景设置,营造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活跃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则是其中的关键。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进行讲解,通过课件演示将教学内容进行串联,以故事性的情境进行设计,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给教师带来极大问题的要数文言文教学。对此,微课教学则可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的特点,学生对学习有抵触情绪,教师运用微课将其编排成小故事,突出重点难点,有利于增加学生课堂兴趣,加强记忆和理解。
(二)补充知识,丰富课堂环境
进行有效地授课,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很多知识学生很难理解透彻,并且相关的文学人物和背景学生也很难理解全面。简单的传统教学,没有情节的加入,会使学生盲目地听,很难消化,并且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如何更好地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活力丰富课堂环境,就需要微课程的帮助。教师在相应的课程讲授时,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文学资料及人物背景,以音频、影像、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记忆能力。
(三)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思维
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加立体化和多样化,是一种全面展示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我知识积累可搜集网络资料,增加课程相关内容,并且可以根据此内容让学生展开对课程中某一问题的探讨,开展辩论会,增加课堂活力,或者以收集资料为基础,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情景剧演绎,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中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程的了解。利用微课教学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中职学生的专业性。
总之,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说,微课作为先进的教育模式,其在语文课堂的应用可以更大限度地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活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进行有效地总结整理,以微课的形式呈现,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传授与指导。在改变传统教学单一性的同时,丰富课堂文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吕长慧.浅谈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2):157.
[2]贺根民,吴篮鹏.影视嵌入:激活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6,26(2):72-76.
13.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十三
★ 注重情感教学语文论文
★ 诵读经典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 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 语文赏识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 模糊的语文的理念创新论文
★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需要不断积累(七年级教学论文)
14.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十四
(一)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我国受教育人群也在快速增长,在这一情况下,我国高校对招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放低,导致了许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涌入各类院校,中职院校更是如此。此外,大量学生的涌入,与社会的需求量产生了脱节,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进行招工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中职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相差无几,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时,会看中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迫切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局限,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案等进行更新和改良,并根据不同的现实状况对自身教学的方式进行调整。教师自身要充分学习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定期接受培训,将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案中,对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教学。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校和教育部的教学指令和教学的大纲进行教学,不断改良创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良好的氛围的营造,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对教师而言,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课上能够更加投入和专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为对象的理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
(二)努力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精神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本中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在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对人文素养进行有意识地灌输。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的读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灌输。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文阅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譬如,让学生阅读《鸟的天堂》一文,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解读,让学生发现作者隐藏在环境描写背后的人文情况,即保护环境的意识等。让学生对作者的心境进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将优秀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传递,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三)根据学生个性,进行多样化教学
由于中职教学与一般教学存在差别,因此在教学时要更加关注一个学生的长处和表现出来的天赋。通过对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了解,为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进度,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愉快、高效地成长。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偏低,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进行简单的教学,在简单的教学中,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素养,将学生的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让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一点,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总结。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通过教学方案的制定,将课程或课外内容的探究性、层次性和合作性进行有益地融合,将中职学生的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促进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的有效对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此外,中职院校还要为中职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时社会实践和实习,来对社会有个真正的、具体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的提升,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的提高,对中职院校而言,通过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必要的课题。中职院校的教师和相关的工作者要充分地重视人文素养的重要,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将其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出优秀的人文精神,拥有人文关怀,从而促进自身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金燕.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5):145.
15.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篇十五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职业素养大致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技能四方面。前三项是职业素养的重要部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前三项职业素养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获得与完善,而职业技能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在评价员工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总的来说,职业素养是完成职业活动必备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可以通俗概括为德和才两方面。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通过企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战略。现代企业青睐八类人才:对企业忠诚、有归属感的人;综合素质好的人;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人;有专业技术的人;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的人;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人;认同企业文化的人;带着激情去工作的人。通过调查发现,现代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招收员工时,既考察专业技能,也要看综合素质;不仅考察与职业岗位的匹配度,更要看员工的培养潜力。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只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真正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且能够长久对接的人才,除具有高超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较高的综合素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毕业生的评估主要集中在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热情、上进心与学习能力等软性指标上,对那些有技能但职业素养有问题的人,企业坚决不用。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目前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落后于企业的高标准,有的学生缺乏人生目标,个人利益至上,学习动机功利。有的学生不愿从基层艰苦岗位做起,片面追求高收入与较好的工作条件,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虽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对自己要求不严,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这些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很难做好本职工作。有的毕业生频繁跳槽,缺乏诚信意识。选取张家港市大中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反映,企业认为中职生的服务态度好的约占22%(不保留小数,下同),一般的约占69%,差的约占9%。餐饮类企业的评价要好于第二产业(本校没有涉及第一产业的专业),分别是45%、52%、3%左右。对学生责任心的评价,认为责任心较强的约占14%,一般的约占61%,差的约占25%。对敬业精神的评价,与对责任心评价的结果接近,认为强的约占12%,一般的约占67%,差的约占21%。一些学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印象,导致职业教育形象受损,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建设者是职业院校的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形成共识,构建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多措并举、齐抓共管。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建议
(一)达成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共识
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中职生素养主要是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提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若忽视中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会引发职业道德风险,不仅给个人就业造成不良影响,还会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降低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用人单位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
(二)构建生职业素养培养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
在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成为共识的基础上,亟需构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经过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理论和操作体系(见图)。
(三)与德育工作融合,以人为本,讲求实效
职业素养教育应与德育工作融合,以人为本,改变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以开个主题班会、上几节德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出张试卷考一考来代替职业素养教育。学校的评价机制要与企业接轨,即引进企业的评价机制,实现课堂与车间对接、学生与职工对接;把职业道德作为学生品德评价的重要内容,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与学生的评先评优、毕业、推荐就业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观念,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职业能力的好公民。在强化技能教学的同时,应将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团结合作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尤其需重视责任心教育,责任心是职业素养的基础要素。另外,进行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教育,既帮助学生获得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更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企业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
促进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培养职业人的创新实践。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点,呈现企业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与校企合作相吻合的职业文化,让学生在企业化的文化氛围、管理氛围中,走入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体做法是: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强化诚信、责任、感恩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衔接。如在电子电工专业开展电力安全知识、机电维修与组装、电子装配等技能操作竞赛;在计算机专业开展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局域网布线等技能竞赛;在烹饪专业开展热菜制作、中式面点、果蔬雕刻等技能竞赛。这些技能竞赛与企业要求即岗位要求衔接,与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可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实训基地、车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领域,学校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为准职业人就业奠定基础。在实训工场、专用教室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志、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在教学、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品牌意识等方面,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这是学校用企业化的方式加强管理、营造职业氛围的举措。
(五)充分发挥文化课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有关。职业学校文化课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文化课在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作用,须以学生个性发展、社会需求为切入点,整合和开发校本教材。基于以上认识,在认真研究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如何丰富文化课的教材、教法,实行专业特色的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对现有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使文化课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中发挥强大的依托作用。
(六)健全校外实习网络
职业院校学生往往至少有为期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校内教学实习的有效延伸和必要扩展,对学校而言,企业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校内实习成效的证明手段;对中职生而言,企业顶岗实习是其职业素养培养的特殊阶段,是感知企业文化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途径。经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立体式实习生管理体系,创建了实习生管理的优化模式,形成一个科学的网络管理体系,其要点可概括为“五个原则、一套体系”,五项原则分别是安全文明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适应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及时反馈原则,一套体系包含全方位的宣传动员——实习管理的纽带、健全的管理机构——实习管理的保证、完善的实习计划——实习管理的前提、实习的过程管理——实习管理、实习考核的管理——实习管理的关键和构建立体式管理网络——实习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这一模式后,实习生到企业后生活安定、思想稳定、工作安心,受到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在实习中体验了企业生产全过程,感受到企业刚性的管理和近乎苛刻的纪律,锻炼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提高职业素养。这一管理体系最大程度消除或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磨合和适应期,可尽快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也带动了学风、班风、校风建设;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3%,比两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各专业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达到99%,其中服务类专业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达到了100%。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援.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之我见[J].扬州大学学报,2007(10).
[3]吴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8(3).
[4]王证之.21世纪职业意识内涵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10(10).
[5]王欣.高职毕业生择业创业思想及职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6]唐海萍.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
16.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中职语文 职业素养
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性课程,中职语文的作用无可替代。在现代中职教育中,要时刻保持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一致,为学生找到良好的专业结合点,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何为职业素养?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以及生理条件基础下,经过继续教育、劳动实践经验以及自身修养的方法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并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品质。
职业素养包括:劳动者职业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用人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时,不再将人员的专业技能作为招聘的唯一要求,还将人员的职业素养作为招聘的重要条件。
二、中职语文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中职学生由于心里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本身基础就弱,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定位也不高,导致学生缺乏更远大的志向。
现代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观念问题,麻木的认为中职学校学习,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无需进行语文学习。正是带着这样的语文学习态度,使得他们学习动力严重缺失。
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提高对语文的认识,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升个人职业素养。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策略
针对现阶段中职语文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情况,提出一下几点应对策略:
1.中职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中职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提升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识,把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倾向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上来,为中职语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职语文教师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本身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重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另外,中职语文教师还要充分了解现代社会不同职业的不同发展方向,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素养的要求。
最后,中职语文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2.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在现代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所传授的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其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比如,你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的销售人员,一名顾客要去你店看保健品,但顾客不知道公司的位置,需要你准确的告诉顾客,这时你该怎样做;学校组织联欢晚会,需要你来做总策划,那么这次晚会该如何安排,如何进行彩排,会场该如何布置,将自己的计划通过文字表述出来。这样,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把将要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有效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成长。
3.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宣传,提升学生职业道德
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宣传,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比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思维碰撞,一起进步。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团体作业,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谈论,交换思路,合作完成任务。这样,通过集体合作完成任务,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目标。
4.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质量。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众多组成中,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健康、积极、自信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不良心理,逐渐培养出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树立高尚的职业品德,从而使学生毕业以后符合现代企业需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17.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篇十七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科属于中职理工类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
我国近五年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九年义务阶段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群体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部分人群,导致在中职学生群体形成了不仅文化成绩偏低,而且综合素质较低的不良局面。如果不对这种现状及时加以改变,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将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
笔者以《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试题为基准,于2008年6月对256名中职学生进行了基本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学生试卷正确率为3。4%,低于全国高中学历人群和同龄人群的平均水平。通过分析问卷中的主观问题回答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科学技术的话题“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只有1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太感兴趣”;84%以上的学生认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对自己的专业有积极意义;在对科学技术基本常识的掌握方面,由于初中阶段学习情况的制约,在获得和掌握科技信息方面缺乏信心,还比较依赖课堂和教师。
(二)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由于各地普通高中扩招,给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导致目前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生源基本素质普遍下滑,学习能力差异巨大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物理学科就已经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进入中职学习后,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更加感到概念抽象、内容多而杂、知识很难领悟和掌握。因此,学生普遍对上物理课存在惧怕心理,课堂中讲话、打闹、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课程模式陈旧,教材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仍未摆脱基础教育按学科设课方式的模式,最显著的弊端就是文化课教材内容多而全。物理教材内容严谨、系统,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少职教特色,较少顾及中职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忽略物理课程建设由于中职物理教学强调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以致教学中普遍存在缩减课时、教学实验设备不足、教师物理知识陈旧等不利因素,使物理教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对策研究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建构良好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结构
传统的中职物理教材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实际文化基础和学习需求,过于突出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造成学生普遍厌学的情况出现。因此针对学生实际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合理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结构,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有以下几点:
(1)中职物理教材的选择和处理应体现让多数学生学得会,够用、实用,服务专业的思想。例如,在讲授电子类专业的物理课时,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所以物理学科应首先与《电子技术》、《电工基础》等课程进行整合,舍弃或弱化与专业无关的计算、推导等纯理论内容,再将这部分知识作为重点讲解。
(2)物理学科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中职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人。
(3)对于与学生专业相关性不强的物理知识,则要与学生初中时期的学习状况相联系,以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出发点,对这些物理知识在要求学生能理解概念、了解现象的基础上,应引入相关的科技新闻和史学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二)改革物理教学模式,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传统的中职物理通常以概念教学为课堂核心,从而忽略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功能。要把物理课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之中,必须要让教法为学法服务,打破单一的概念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领悟和掌握,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于生产实践,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和互动式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
情境教学模式它是借助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钩,主动地通过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思维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模式学生对已有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接受式学习,而科学方法、科学过程则是一种直接经验,是习得的过程,包括参与、体验、内化、外显等基本阶段,应在合适的情况下给学生探究的机会。中职物理课程中“惯性”的教材教学内容虽然简短,学生却不容易理解,采用探究教学模式既可让学生学会用理想化的模型进行科学探究,又能引导学生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懂得科学是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权威,进一步树立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科学品质教育
很多中职学生学习物理时,看着纷杂的教材内容和数量繁多的练习题目,就对这门课产生了很强的畏惧感,这既是学生最渴望得到教师帮助的时刻,也是建立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最佳时机,更是培养学生优秀科学品质的契机。
(1)多寻找物理学中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密切的事例,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建立物理实验兴趣小组,通过与专业相结合,辅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小制作和物理模型。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历磨难,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尊重事实、修正错误的科学品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把作品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展示,树立榜样,产生良性效应。
(3)可通过教学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与物理相关的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与物理、科技相关的网页,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将物理发展史、物理学家的人生史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使学生详细地了解、深刻地体会科学家所具有的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善于协调的合作精神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修养。
(5)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展览、自然博物馆,参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长学生的物理常识和关注科技发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价值观。
(四)巧用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是物理的基础,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中职学校物理实验设备匮乏、实验条件简陋、实验开出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自己制作或辅导学生制作教具来加强演示实验效果;有效利用多媒体仿真课件、挂图、模型、投影等多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创造更多的实验情境。做到“教中有动、动中有教,教动有机结合”,变单纯的听、看、模仿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认真分析研究,真正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接受挑战,不断创新的良好品质。
(五)加强教师自身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西方一些国家比较早地注意到科学内涵的丰富性和科学教育的人文性,认为“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物理教师自身修养有待加强。
(1)建立科学的师生观。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状况,为了使物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中职物理教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首先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积极地转变自身角色,制定出符合中职学生现状的物理教学策略,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引者与合作者;其次,有利于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顺利完成学业。
(2)物理教师应主动更新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其他教师相互学习、共同备课,体会物理知识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作用。组织教材时,应注意避免知识陈旧,以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既要服务于专业,又要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教师应关注社会的进步,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18.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探究论文 篇十八
摘要:从“是什么”“做什么”“怎么衡量”“怎么突破”等方面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相关问题有利于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同时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解决方法。“是什么”解析职业素养的来源、分类和分歧;“做什么”重点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师培养、教学课程、教学节点、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怎么衡量”分析评价指标内容的取舍和体系构建的特征;“怎么突破”则是对现存问题的回应及未来努力方向的预判。
关键词:职业素养;概念;培养;评价体系;展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能力本位讨论的思潮中,高职教育逐渐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启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探索;到现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研究已经进入系统化、模式化的阶段,同时实践探索也步入了归纳总结、提升推广的阶段。为更好地掌握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本文从职业素养的概念、培养、评价等维度去分析已有成果和发展方向。
一、是什么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概念
(一)学生职业素养概念来源的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由“素养”推演而来,从素养的养成方式和特性推演出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和基本内涵,进而演化成职业素养的概念。另一种方式是从国外直接引入。一是从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中直接援用了职业素养的概念。二是在探讨“职业能力是什么”时,直接引入“关键能力”,并将其视为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实质上,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领域里的素质教育”。三是在核心素养定义的基础上,形成与职业素养紧密相关的概念“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学生职业素养三种常见的分类情形
第一种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刘兰明把“职业素养分成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包括资质、知识和技能;隐性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第二种是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陆刚兰把“职业素养分成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括由专业引出的一系列素养;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第三种是根据适应范围不同,蒋乃平把“职业素养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强调从事某一行业具备的共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
(三)是否包括职业技能是理解学生职业素养概念的最大分歧
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虽然有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去修正这一概念,但其内核,即职业的内在规范性和从业者的品格和能力,始终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同时有人提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内容,由于对概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者对职业素养组成部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从特定岗位所需特定能力的视角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技能;从一般岗位所需普适性能力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不应该包括职业技能。
二、怎么做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条件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学能力、增强把握职业发展前沿的能力等,对于培养职业素养至关重要。蒋菁认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强化教师基本道德素质,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遵守教师基本职业规范和狠抓基本业务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理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集于一体,实现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唐冬生、罗敏杰提出实施“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职业人”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二)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
马庆发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载体,又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职教课程三维立体模型”。专业课具有明显地针对性、多元性,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专业课内容,能结合各学段的特点逐步展开,实现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阶段性、有序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能够围绕职业素养的重点内容进行有目标的培养,发挥着独特作用。赵莹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构建、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或者以不同领域的课程为主架构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要素。
(三)重点教学节点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切入点
教学情境设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专业考证等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者着眼于重点教学环节,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王浩主张“创新实训教学方式,搭建情境式集成实训教学平台”,让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培养。有研究者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出发,探析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及其与职业素养融通的价值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职业自然习惯,缩短学生的职业磨合期。吴伟萍提出校企合作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构建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XQHZ平台”,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
(四)实践活动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等活动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朱颖提出“要进行活动引领和校园环境的营造,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主题活动,在宣传氛围中点亮职业素养教育”。同时,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身心素质、能力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可以使学生从职业感知——职业认同——职业人格递进,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
三、怎么衡量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可分为包括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含职业技能的指标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为主体内容,王浩的“基于情境式集成实训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就是以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级指标,结合具体专业遴选、设立15个要素作为二级指标。杜新安主张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测评内容可由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三个维度构成,但这三个维度仍可分解为上面内容的四个方面,只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内容则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为主体内容,适当增加其他内容。崔奎勇提出的“高职学生基本素养评价体系”中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只有普适性素养指标内容而没有职业技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多样性、针对性。杜新安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李小娟在论述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时,强调了“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结果的.反馈性和导向性等内容”。在各研究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考察要点评价和计分标准”栏中,十分注重将项目考核结果用文字进行评价和用数据进行评分,即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此外,评价构建还要具有学段性,庄军和李毅认为“由于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不同学期学生基本素养教育评价要点也需要有所差别,要体现评价内容和过程的学段性”。
四、怎么突破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展望
(一)学生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
从现有文献来看,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大,其中最大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去理解职业素养的概念,杂乱界定的背后呈现出清晰的思路。职业素养的静态理解一般强调特定的职业岗位须有特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为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是题中之义。职业素养的动态理解一般强调培养学生适用于任何职业岗位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品格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通用性能力。动态理解重点强调着眼于学生持续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特定的职业岗位。从动态的视角去诠释,其实质是力图将职业素养发展成为独立于职业技能之外的概念,即不包括职业技能。而且独立的概念有利于深化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培养途径和载体。因此,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仍将围绕独立的内涵和外延来开展。
(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发展
系统化是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和载体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者们各自从不同的主体、学科领域及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去系统地探索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从学科领域方面,研究者主要从专业课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公共课领域等方面去探析。职业素养培养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的聚焦点。首先,以专业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专业课程。通过教学课程考试改革,将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合发展,势必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是培养职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公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而单独在公共选修课体系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职业素养培养将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的融合仍是职业素养研究的主要方向。再次,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实践平台,但培养内容的层次、侧重点和聚焦点方面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职业素养的学期分段培养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明显脱节。职业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规范、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三)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努力方向
现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有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在系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导向作用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并且相关实践经验的研究文献也十分匮乏。基于此,职业素养培养评价可从三个方向努力:其一是职业素养培养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问题,即顶层设计,不单是职业素养培养自身的顶层设计问题,而是一个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解决了此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的生存依据问题。其二是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处理好职业素养的范畴问题。范畴问题事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素及其权重,事关培养途径和参与评价主体。其三是职业素养技能化趋向的问题,即使用通用性技能代替职业素养,用各种证书来衡量学生职业素养的趋向。总之,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现在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参考路径和经验借鉴,同时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也将检验着现有成果的成熟度。当然,一些现有的关键性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要去面对、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键能力——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J].职业与教育,(1).
[2]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1).
[3]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12).
[4]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
[5]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6]唐冬生,罗敏杰.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推荐阅读:
校内实践课中学生职业素养探究的论文09-20
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08-29
教师的职业素养论文10-01
就业指导职业素养论文10-25
药学高职生职业素养论文07-25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论文2000字10-08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07-06
道桥行业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道桥专业论文06-18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9-15
职业化与职业素养提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