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16篇)
1.“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一
“单元整合、读写一体”的教学探索
语文教材以文选的形式编排,是通常的做法。但语文教师们却习惯以单篇课文的教学为主要形式,误导了学生。
关于一篇课文的学习,究竟学些什么?教参上给出的“教学要求”永远是这三条: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这三项目标,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自我达成。在大多数的公开课、评优课中,我们也总发现:语文教师总是会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当作语文学习的全部,忽视了写作方法的习得,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不完整的。
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关注写作方法。也就是说,语文学习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应当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然而在一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一种表达方法,而到其他课文中又学习另外的一些,只孤立地学习一种方法对于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因此,我们想以“单元”作为一个教学结构,打通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通道,实现知识的互通互联,进而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获得提高。
一、阅读教材,从理解内容走向写法探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四篇课文都是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学生们读这些写景的文章,固然需要知道祖国的山水是多么壮美,但作为语文教材,也应该在阅读的同时了解作者是怎么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习得写作方法来作为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
《长江之歌》是一首歌词,也可视作一首现代诗。在诵读、学唱《长江之歌》的同时,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几千首应征的歌词中,为什么胡宏伟写的歌词能脱颖而出?(即:这首赞美长江的歌词,究竟好在哪里?)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了这样几个结论:这首歌词的句式比较整齐,句末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选择了长江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清流哺育人民、力量推动时代)来赞美长江;两段的结尾使用了“反复”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亚落日》是一篇描写大自然壮美景象的文章,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三亚落日的。在感悟落日美景的时候,我们还引导学生关注第二小节(三亚的美景):看上去这一自然段与落日无关,但细细一研究,我们发现,它是为即将到来的落日,铺上了一道壮阔的背景。
教《烟台的海》,许多教师会让孩子们翻来覆去地“读”出烟台海的壮观。事实上,我们还需要关注“写”。课文每一部分都是按照“先景后人”的顺序来写的,那么,为什么描写烟台的海的景色时,我们还要写烟台的人呢?原来,烟台的海是烟台人生活的一座壮丽的舞台。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双龙洞最大的特点是需要通过“孔隙”,才能从外洞进入内洞。所以作者在描写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把“孔隙”作为重点来写。孔隙里漆黑一片,看不到什么东西,所以作者重点写的是自己的“感觉”。当然,本文的双线结构也需要引导学生关注。
二、单元总结,从单篇阅读走向群文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没有单元总结(类似于人教版的“回顾拓展”),然而,对学过的文章进行一次梳理,我们觉得非常必要。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那么,一个单元中的几篇文章(都是描写同一主题的),有没有相通之处?是否可以成为孩子们习作的参考?当我们把几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时,发现的确有相通之处,并且完全可以成为孩子们习作的参考。
文与文之间有差异。如《烟台的海》和《三亚落日》都是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也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但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我们就能发现:两篇文章的“时间顺序”不一样。《三亚落日》是按“落日前、落日时”这样的时间顺序写的,这样的文章,只需要观察一天就可以写出来;而《烟台的海》则是按一年四季(冬春夏秋)的顺序来写的,这样的文章,必定是长年居住在烟台的人才会有的感悟。
在上“单元总结”课中,我们不仅关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异”,更多地关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同”。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从一篇课文走向其他课文。
如研究《长江之歌》的小组提出:这首歌词运用了“篇末点题”(而且是反复)的方式来赞美长江。的确如此,其他课文是不是也是这样写的?学生们一看,就能发现《烟台的海》和《三亚落日》都是这样。但几篇课文的“篇末点题”方式不一样。《三亚落日》的篇末点题是“直截了当”地赞美;而《烟台的海》篇末点题显得相当有意味,有升华主题的感觉。《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结尾就显得平淡了,没有篇末点题。那么,我们能不能学用这三种方式(反复咏唱、直截了当、升华总结)来为其他的文章换个结尾?课堂中,学生们模仿了《烟台的海》,给《长江之歌》换了结尾:“长江的水,是甘甜的乳汁,是纯洁的清流,更是推动祖国发展的磅礴的力量。”学生们模仿《长江之歌》的结尾,给《三亚落日》换的结尾是:“我们赞美三亚,你是最美的天涯海角;我们赞美落日,你是三亚的自然奇观。”
研究《三亚落日》的小组提出:课文第二自然段没有写落日,而是写了三亚海边的美景,这是为即将到来的落日铺开了一道美丽的画卷。的确如此,《烟台的海》中描写不同季节的海,为人的活动铺上了一道广阔的背景;《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第二、三自然段,描写的是去双龙洞路上的美景,这也为即将参观的双龙洞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底色。本学期,学校组织学生们到溧阳“南山竹海”进行了游览,学生们回来后也都写了作文。现在,我们能不能在文章中为南山竹海加个“背景”呢?学生们翻开作文本,找到了以前写的作文。有的学生在初稿中有背景描写,让他来读一读;有的学生没有写背景,当堂来添一添。“铺上一道背景”,这个词就不再是学生口头上交流的写作技术用语,而在练习中成为了写作的自觉。
研究《烟台的海》的学生小组提出了本文中“人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这样的写法在《三亚落日》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文章中都有。我们引导学生来读一读,品一品。《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最特出的写作方法是把“观察”与“感觉”交融到一起,我们也让学生在作文中练一练……
2.“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二
一、听说读写结合,激发作文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初中生相对来说年龄比较小,知识面窄,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差,然而求知欲望强烈,又想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别人注意。因此,我在教学中试着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活动。这不仅使学生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作文就是说话,作文就是用笔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一学期中,我由浅入深地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训练。期中考试前让学生说些自己想说的话,如介绍“我的朋友、家……”,或者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等。这不仅使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期中考试后学生演讲的内容更加丰富了,题材也扩大到了民间故事、历史传闻、寓言等,而且讲起来清楚、明白,显得有声有色。至此,课前五分钟演讲成了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创设各种听话情境
要在听上变花样:学生写不出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表达,不会说话,话说不完整。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学生多听,引导他们耳听八方:听他人之间的交流,听广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创设花样,让学生爱听、多听,比如召开故事会、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让学生听有所乐,听有所得。这对学生作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以读促写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应用,我主张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也就是把“读、写”紧密结合。所以,我平时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各类高质量的图书、报刊、杂志,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看影视,对优化作文教学也有重要意义,新闻媒体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时政知识,而且能塑造学生的人格。我们要指导学生做好新闻观察,督促他们养成写“新闻评论”的好习惯,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
(四)举办各种写作活动
写好作文离不开阅读,但仅靠阅读也是写不好作文的。还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练笔空间,因为活动不仅可以激发作文教学者和受教育者的热情,而且可以留给他们永久难忘的记忆。为此,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创办自己的文学社,鼓励学生踊跃投稿,进行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展览评比活动。同时,每学期都要组织全年级学生进行作文竞赛,获奖学生的作文会在校园布告栏里展示,增强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听说读写结合,促进作文能力
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而且要构建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以说促写
平时有些学生说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平时“说”得多,“写”得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时,让学生先说后写。可以讲讲身边发生的故事,也可以讲述最熟悉的人。有一次,我班学生们谈论了“校庆那天……”、“吸烟的危害”,边讲故事边讨论,学生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最后让他们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结果,同学们很快就完成了。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学生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提升了写作能力。
2.以读促写
读好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调动学生的写作灵感。在读完《在山的那边》后,学生受到启迪,认识到:“要实现目标,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一切成功的人,都是战胜过无数困难的人。”……老师及时引导,让他们写出自己心中的海(理想),其中不乏精彩的言论:“我心中的海是医学的海,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而现在我必须做好每一件小事,先实现小目标,当好一名中学生。……”“我心中的大海就是一个连夜晚都和白天一样美丽的校园,它甜美、宁静。我觉得我属于自然、更属于夜晚、属于美丽的校园。……”品读美文,促进了学生写作,也促进了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
3.以听激写
音乐,是音乐家用旋律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它与写作的本质是一致的。只不过它是用旋律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联想,唤醒我们的美感,而写作是用文字罢了。所以写作前,可以运用音乐为学生创设与作文内容相关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例如:在《黄河大合唱》雄壮的乐曲声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豪迈激情和英雄气概;在《从头再来》激昂高亢的旋律中,感受困境时亲人之间至诚的鼓励和支持……在音乐构成的特殊氛围里,每个人的情绪受到感染,感情得到净化升华,同时也会开启情感的闸门。
3.“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读写任务 高中英语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19-02
本文将针对近两年江苏高考英语读写任务写作的要求和特点,以及如何在《牛津高中英语》Reading和Project两个板块的教学中应用读写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高考读写任务作文的写作要求及特点探究
读写任务作文是针对所给的短文材料或图表信息,要求学生先用约30个词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再按照具体要求完成总数约150字的写作。读写任务型作文的写作步骤一般分为两部分,即task1: summary和task2: opinion。那么,如何写概括?首先,学生应该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和关键词,在归纳时语言要灵活变化表达,并适度进行paraphrase,理清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简单照搬原句,必须用自己的话进行改写。由于字数有限制,又要涵盖所有要点,summary中的用词必须精炼并切中要点。
下面以江苏省2015年高考题型为例,逐步探究如何进行读写任务型作文的教学。2015江苏高考题书面表达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导致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的短文。学生首先必须对所给的两则文字材料进行提炼,得出关键信息:公民素养和交通意识有待提升。因此,首段关键信息可进行如下表述:The traffic issue is a hard nut to crack. It not only affect our everyday life, but may also threaten people’s lives。然后对所给图表和材料信息进行再次提炼,得出交通问题的原因:近十年来私家车数量急剧增长和公民交通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交通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所分析的原因从社会规范和个人行为这两个方面展开写作。
在进行第二部分写作时文章层次一定要清晰明了。首先,巧用过渡关联词和过渡句,summary和opinion之间要有过渡语句,才能给人以“形合”的感觉。其次,段落内部必须有关联词,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尽量使用较为丰富的高级词汇和句式来提升作文档次,为作文锦上添花。如适时使用非谓语动词结构、with短语结构、各种从句、倒装句型、强调结构等,熟记常见的表达,并运用到写作中,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句式更具有典型性。最后,在写作结尾一定要有总结句,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具有完整性。
二、《牛津高中英语》Reading和Project板块在读写任务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究
读写任务写作的命题目的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对所给语篇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概括、描写、发表观点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针对江苏高考读写任务作文的写作要求和特点,教师应该对平时教学中所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进行适时改编,特别是针对每个单元的Reading和Project部分,改编材料并帮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信息完成写作任务。
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5 Unit 2的Project包括两则材料:Protecting the Yangtze River和 Climate change and a low-carbon life。我们可以对第二篇文章的材料加以运用,作为学生的写作话题。在完成对课文基本信息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操练后,教师可布置学生用30个字概括文章内容,并谈一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从自我做起,过低碳生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也培养了学生的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如首段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文章主题:Individual action can help avoid a catastrophe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We can check our daily lives to see how to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which are blamed for global warming。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从自我做起,过低碳生活,如:When we’re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we go to school by bike, save water in the toilet, reuse old test papers, and plant more trees. Besides, we can launch a campaign to promote low carbon lifestyles on the campus……。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本单元中新授的一些单词和重点句型,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注意重点句型的练习。在文章最后可以这样结尾: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in regard to living a low carbon-life, but we’ll find a sense of satisfaction knowing that we did our part 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通过对Reading和Project板块阅读材料的运用和改编,既能和单元话题相结合,又能针对高考要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写作相结合,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一步步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今后高考英语作文教学的思考
4.读写做一体,学与用结合 篇四
读写做一体,学与用结合
读写做一体,学与用结合 ――记第二实验小学五年二班栾勇学 郭训民 栾勇学是庄河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二班的学生,由于他酷爱读书,热爱生活,喜欢写作。他的多篇作文得以在一些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小作家,他是第二实验小学写作上的一面旗帜。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喜欢读书的同学,有的甚至能背下许多好词好句好段,可以到作文时,他们就犯了难。细说其中的原委,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不能学以致用。栾勇学同学读书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故事情节,更不是图看热闹,读书后,他能把作文的主题、写作顺序、人物安排、描写修辞运用等书中的主要内容如数家珍般地叙述出来,还能把自己对每篇作文的评价有条有理地说出来,这就学到作文的精髓了。 他不但喜欢看书,还善于观察生活,并能找到生活中那些闪光的材料,把它们源源不断地写进自己的日记里,他的写作材料充盈而丰富,这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日记在班级交流最多,同学们说,听栾勇学声情并茂地读日记,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我们先看看他最近写的一篇写人作文《班级“猴王”》的开头吧:“这年头,哪个班没有几个有特点、有个性的人物?咱们班更不例外。瞧瞧,说曹操曹操就到了,快看,咱班里有一人正手舞‘金箍棒’打打杀杀地冲过来――他就是咱们班大名鼎鼎的‘猴王’!”一开篇就把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地推到了我们的面前,一路写下去,怎能不生动呢? 把内容写具体既是老生常谈,又是同学们写作的难点,许多同学就因为没有描写具体而使自己的作文大打折扣,我们读一读栾勇学同学发表在《作文大王》上的《独自在家》害拍的情景后,也许会对什么叫具体描写有了些感性认识:“现在谁也救不了我了,我只能自己救自己。我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把电视的音量调到最大,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明亮的灯光和响亮的声音才是给我壮胆的良方。弄好这些之后,我开始头也不抬地写作业,不写完作业老师那一关是过不去的,可不知怎么回事,我总写了又划,划了又写,拿笔的手抖个不停。正当战战兢兢地写作业时,我家那不争气的电视柜里竟发出了清脆的“嘎嘣”声,把我吓得差点昏过去,以为是鬼来了,手里拿着的笔都吓掉了。我紧张地东张西望一阵后,见什么都没有,便又拿起笔,写完了剩下的一点点作业,赶紧有一搭无一搭地看起电视来。” 北京童趣出版社发表了栾勇学同学的新作《勇闯“鬼屋”》,在和以前的作文对比中,我们既看出了他胆量的变化,更能看出他写作的进步,探险鬼屋比《独自在家》更具有挑战性,小作者在生活的历练中,胆子已大了许多,一篇看似平常的结尾,却聚焦了全文的主题:“勇闯‘鬼屋’的我们有惊无险,说明这世界上的确没有鬼,从那以后,我的胆子似乎一下子增长了好几倍,那‘鬼屋’也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在紧张的学习中,栾勇学同学边读边写,一路走来,他的《放生》让我们看到了他过度的善良,但他却有自己独到的视角:“‘放生’的经历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一个生命,无论它是多么渺小、多么卑微,它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技能,都能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都值得我们尊重。”他的《窃肠记》让我们看到了少年的他纯真的天性,见到了自己喜欢的火腿肠,他怎能不动心,百般讨要后并没得逞,他只好采用偷的.办法,当妈妈说以后再也不买火腿肠时,他在作文的结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哎,我的亲娘呀,您怎么这么狠呐!俺以后再也不窃了还不行吗!”还有他近期写的为了玩电脑而《与老爸老妈斗智斗勇》,因短时间内写不出日记导致《我挨打了》,为了和同桌和睦相处他们签订了《友好条约》,几乎在他的每一篇作文里,都有一股鲜活的东西在跳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在贯穿,都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你想一口气读完它。 多读书是写好作文的内驱力,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好作文的源泉,于录告诉我,在大连市的手风琴考级中,栾勇学名列第一名,在第二实验小学的故事会上,栾勇学又荣获故事大王的称号,这些经历和过程,又都成了他写作的好材料,从而形成了读写做的良性循环…… 6月16日
5.“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五
学生从开始学习起就首先接受了语文方面的训练,在进入小学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写字的能力,但事实上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希望能够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随着长春市的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对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希望通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交授学生更多传统文化以及道德情操。为改变传统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弊端,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实现读写一体化目标,教师应当明确读写一体化的重要性,发现并解决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明确读写一体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读写一体化可以拆分进行理解,其中涵盖了三个概念,即读、写和一体化,读又分为文字阅读和口语表达,阅读即实现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文字组合出来的表象了解文章或语句想要表达的意思,而口语表达方面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思想通过适当的话语表达出来。至于写通常是指写作,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一体化就是将读和写读贯通起来,让二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单纯交授课本知识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积累过程,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增加词汇积累,理解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最终逐渐将看的内容学习并进行使用,灵活使用句式和词汇,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解释清楚,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写作离不开阅读,无论是经常使用的词汇还是习惯的表达方式,都会受到阅读内容的影响,而阅读的内容正是来自于相关作者的写作,它们同属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能够在读和写的双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方面的现存问题
就当前我国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的读写教学而言,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从读的方面来讲,教学当中容易走极端,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但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好精读和略读的度。比如在进行教材讲解时,教师交授的内容较为细致全面,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较长,所以学生通常对教材内的词汇和语句较为熟悉,对一些老师要求的教材内容可以进行背诵。但是相对而言,课外阅读的质量各异,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而且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忽略了语言组织的源头,逐渐降低了学生口语表达方面的注意力,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升。
至于写作方面的教学,教师比较重视的是作文和答题是否规范,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语文教师通常会结合范文进行作文讲解,对一些表达上较为新颖和流畅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着重强调,所以容易出现一个班的同学习惯使用的句式类似,引用的句子雷同等扭曲的写作现象。这种教学模式的思维过于死板,限制了学生的创作能力,遏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灵感的进发。以上问题在很多小学的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当中正存在着,严重妨碍读写一体化进程,不利于学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应加以重视并尽快解决。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一体化有效对策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密切,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低年级而言更重,光靠课上的学习时间是很难提升读写能力的,因而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安排合理的阅读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控制阅读节奏,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注意体会文意。
开展相关的读写活动。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能力范围内开展相关的读写活动,帮助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实现语文读写的一体化。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己的思想,教??可以适当安排交流活动课,让学生在一起讨论学习方法,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书单,发表自己在阅读写作过程当中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读写比赛,筹备一定的活动资金设置一些阅读和写作的奖项,鼓励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质量,需要从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开始做起,充分利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发挥相关的教学优势。教师应当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为学生收集有价值的参考内容,帮助学生完善写作方面的积累。同时还要把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辅助,在最为合适的时间将一些辅助信息导入到读写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丰富资源,从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在语文教学工作当中,读写能力是主要培养目标,而读写一体化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改变传统模式中的结果论思维模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的基本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的读写能力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改变。
6.“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六
摘 要:汽车维修市场的日益壮大,为汽修专业的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同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对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理实讲授法、理实指导教学法、理实实验教学法、理实对比教学法、理实归纳教学法、理实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汽修教学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家用汽车市场的悄然崛起,家庭汽车已经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流,汽车维修市场的日益壮大,为汽修专业的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途径。我校针对目前汽车维修行业对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的要求,打破以往的“先理论,后实践” 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教学为核心,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一、理实讲授教学法
理实讲授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结合实物向学生传授汽车专业理论知识的方法。汽车专业知识是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知识。汽车部件、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抽象。传统的汽车专业课教学方式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论知识而无法与实践结合。
例如在讲到差速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时,由于无法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对部件的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于学生对齿轮认识,对于直线行车和转弯行驶时差速器的行星齿轮的工作状态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是听得一知半解。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一边拆卸差速器,一边介绍差速器的结构,在差速器构造讲授的基础上对照实物介绍其工作原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差速器在车辆直线行驶和转弯行驶时,差速器的行星齿轮的工作状态。因此,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时采用理实讲授法,可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理实指导教学法
理实指导教学法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让学生从实际操作经历中获得知识与感悟,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自我发展。
汽车部件总成的拆装、检测是汽车维修过程中的主要工作环节,也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必修课。汽车维修手册作为专业维修资料无论从原理、结构、电路图、还是零件的拆装步骤,甚至详细到拆下每一颗螺丝都会使维修人员一目了然,是维修过程的重要依据。车型不同,维修要求、技术规范不尽相同。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汽车维修手册通过理实指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理实实验教学法
理实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教学设备、诊断仪器,通过控制试验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理实实验教学法在汽车各类传感器、执行器检测与维修的教学中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桑塔纳3000空气流量计的检测与维修”为例:空气流量计是将吸入的空气转换成电信号送至电控单元(ECU),作为决定喷油的基本信号之一。
通过理实实验教学法即能让学生通过桑塔纳3000空气流量计的检测,掌握空气流量计检测方法,判断空气流量计性能的好坏。又能使学生理解空气流量计的工作原理,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四、理实归纳教学法
理实归纳教学法是通过一系列汽车故障让学生从中观察、体验,从而归纳出某种故障的现象、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该故障成因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会遇到各种疑难故障,甚至同一故障现象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这给维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汽车电控部分的故障可以借助先进的诊断设备进行诊断,而汽车机械方面的故障仍需依靠维修人员的经验进行排除。擅于根据故障现象、特征分析故障的成因是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汽车机械故障教学中,教师可使用理实归纳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故障现象的归纳,确定故障点。
五、理实情境教学法
理实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教学仪器或多媒体创设出特定的情境、环境或氛围,真实的或模拟的,遵循认知的客观规律,通过情境的再现,引出新知识,诱导理解,试用并演习,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目的。
六、寓教于学,寓教于用。
理实情境教学法一般用在汽车综合故障排除。教师提前设置故障,引导学生按照咨询车辆的状况(询问汽车故障特征、故障发生的时间、故障发生前后的情况)、试车自感、下车目测各真空软管和线束连接器连接情况有无漏油、漏气等情况,然后利用解码器读取故障码,根据故障码的提示进行检查排除故障,试车再次检查汽车的运行状态,清除故障码的诊断流程进行故障诊断。通过理实情境教学法加强了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学目标。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应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从事专业工作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一定要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实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只有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和维修工作实实在在地融汇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汽车维修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解放,教学相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湖南: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
7.“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七
1 实施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由语言和文学两部分组成, 语言是需要说出来进行交流的, 而文学则需要通过阅读和写作来体现。在学习语文时, 首先要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落实, 要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要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 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灵感, 在写作中体会语文知识的奥秘, 因此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同时读写一体化教学也符合新课改政策要求,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
2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读写一体化模式其实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到了一起, 主要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许多初中学校都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在教学中过度追求学习成绩, 注重升学率, 这就导致教师必须要减少语文阅读课程时间, 要增加学生听课和练习的时间。即使是开设了语文阅读课程, 教师也没有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这就使得阅读课程带有极大地盲目性, 学生承担的压力过大, 无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教师阅读材料的选择也不合理, 主要是与应试考试相关的, 文学性质较强, 很多学生都没有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 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不佳。
3 提升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3.1 在语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合理选择阅读教材, 要适合学生的个人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作者的个人情感, 并且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加以训练, 让学生将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范本。首先,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阅读材料中内容的涵义, 并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揣摩作者的写作情感;其次, 要让学生去分析阅读材料中的文体结构, 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再次, 教师还要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当时的写作背景;最后, 教师要让学生学习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各种技巧, 并将这些技巧运用到模仿写作中。
例如, 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 选择了《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作为阅读材料, 文章主要反映了主人公王小亮生在离异家庭, 王小亮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作者想要通过对王小亮的感情描述, 呼吁社会上父母最好不要离婚, 要顾忌到孩子的感受, 这就是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但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 选择较小, 只是通过王小亮的妈妈为他送糖果这件事进行描述, 以小见大, 通过小事反映了王小亮的内心情感变化, 突出王小亮对爱的渴望, 而且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更为注重对细节的描写, 对比手法运用的比较好。因此, 初中学生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 必须要学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要在实际生活中挖掘一些小事, 能够真实反映自己的生活现状, 运用细节和对比手法进行描述, 用生活小事来反映社会典型现状, 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2 在模仿写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层次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模仿写作的课程比例, 在学生阅读完教师安排的材料后, 学生就必须要对文章中心思想、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进行回顾, 要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 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学生要对文章的结构和设计有深层次的体会, 文本不再是单一的文字, 应该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这样在遇到相似题材时, 学生就可以运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写作中, 利用模仿写作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激发自己的语文阅读兴趣。
例如, 教师在讲到《背影》这篇文章时,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朱自清所表达的情感, 有些学生就会模仿写作“我的老师”, 学生会刻意突出教师的与众不同, 比如教师对生病学生的关注, 对差生的帮助, 但是学生必须要学会抓住细节, 要能有效把控读者的情感, 如果写出的文章自己都没被感动, 那读者肯定不会有心灵上的触动。因此, 这就需要学生对文章深入阅读理解, 要回过头来分析作者描述感情的语言和材料间的过度、衔接, 快速提升自己的模仿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
3.3 读写一体化促进读写能力共同提高
在应用读写一体化模式时,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主要包括选材立意、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内容, 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变化, 并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的学习自己对阅读文本中作者所用的写作方法、语言表达技巧等, 并将学习到的技巧、方法进行总结创新, 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写作规律, 并从写作规律中, 找到分析文章的方法。学生只有真正学会写作并自己动手写作, 才能从中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 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好, 为什么写得好, 好在哪里, 知道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3.4 加强对语文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其实与教师的教学素质息息相关, 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 能够合理选择阅读教材, 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训练,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 在学到《囚绿记》这篇文章时, 教师要事先设置几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寻找文章的中心主题, 将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标记出来, 并要学生进行汇总,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支持和鼓励, 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看法, 不要急于否定。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读写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还可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教学的新范式:写作本位--走向以写促读、以写带读、写读互动[J].语文教学通讯, 2011 (3) :1.
[2]马福海.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考--“以读悟写”[J].语文学刊, 2013 (7) :63.
[3]岳增伟.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4]苏少英.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学周刊, 2014 (3) :97.
8.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 篇八
关键词: 初中写作 读写一体化教程 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的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一直遵循的重要规律,在我国对于读写结合的思维训练方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渗透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在发展过程中,要能结合学生生活的具体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诉求,将学生的心理诉求与学习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从现阶段初中生读写的现状进行剖析,讲述读写结合进行初中生写作的重要性。写作练习对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是我们需要不断关注、进行研究的方面。
1.现阶段初中生读写现状
现阶段初中生的读写现状是令人担忧的,老师上课讲授的写作方法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初中生的写作水平能力至关重要,现阶段存在一些原因,根据相关分析,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1年纪太小,生活经历不够。初中生的生活阅历与经历都相对较少,贫乏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并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导致一些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犯怵,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这种生活阅历的缺失是导致初中生写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这也是需要从其他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方面,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阅历,他们的写作的程度、深度、质量才会提高,更有助于初中生自身的发展。
1.2阅读量小,经验不足。初中生正处于素材积累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学生阅读量相对较少,有的时候根据作文题目即使能找到合适的素材,往往很难将其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导致一篇作文有拼凑之嫌,作文质量当然可想而知。增加初中生的阅读量,从不同的层面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让他们在阅读的海洋里不断徜徉,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增加阅读量,写出更多的好文章,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1.3情感匮乏,缺乏共鸣。初中生的情感表达往往相对简单,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往往不能满足写作要求,写出来的文章不免空洞乏味。读者在初中作文中很难对其产生情感共鸣,往往会觉得作文写得生僻,并没有代入感。初中生对于情感的表达还不成熟,如何将自己看到的事情表达出来,如何运用优美的文字将枯燥的生活琐事进行表达,这是现阶段初中生最缺乏的。
2.改善初中生读写现状的方法
只有寻找到一条适合学生的途径,才能使读写结合的方法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下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两点建议:
2.1培养初中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兴趣,制定合理地读书、写作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涨热情。这样他们就会把读写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看待,不会当成枯燥乏陈的事来对待,这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2.2注重读写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读与写的渗透结合,不能孤立地读或者写,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能站在大局观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3.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策略实施
3.1切实做到读写结合。尽管人们一直在强调读写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时仍会出现读写相分离的现象,通常会有只读不写、只写不读的情况发生,这样做就忽略语文学习的全局观念。要注重读写相结合,将具体的读与写相结合,通过不断地读书增加写作的素材,通过不断写作积累要读的书籍,这样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具有计划性。
3.2加强拓展阅读。阅读对于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形成、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拓展阅读是当前环境下采用较多,也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现有阅读量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拓展阅读,对于学生素材的掌握、知识面的拓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以后的写作储备更多的知识。当前可以通过图书推荐课、指导阅读课、小组实践阅读等方式,有机地促进读写结合,在提高读书质量的同时,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3重视读写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在读写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据学生所在的年级,以所能接受的知识量为基础,进行读写知识的系统规划,避免出现断层的现象。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眼鼻口手耳,五官齐动,增加对事物最直接、具体的认识,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3.4不断强化主题训练。在学生读写相结合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注意主题化的训练,通过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量的积累,而后进行主题化的写作训练,将它们所阅读的内容与写作更好地结合。这样通过多次循环的主题化训练,可以对于学生的思维意识产生系统化的概述,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强化独立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4.结语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在初中伊始就已经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初中语文读写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不一样,对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结果,更是家长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诉求。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质量。只有不断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他们的语文水平、写作质量才会不断提高,这有助于初中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从文.现阶段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83.
9.读、写、演三位一体教学法初探 篇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采取了读、写、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对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这篇课文,我采取了三个步骤:
一、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就,通过与文本对话,仔细品评与感悟,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定会获得非凡的艺术享受。
学生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以前的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后来,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由一家人的恐怖变成了全家人的希望,其中的契机不难想像,而文章的主题也就初见端倪。
2、运用人物语言展示人物性格。
学生先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运用语言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指定几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学生对运用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写法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例如,当发现穷水手真的是于勒时,克拉丽丝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可是昨天,她还不停地赞赏:“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截然不同的两句话,真实地道出了她人生哲学的秘密。
3、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表情揭示人物的心理。
虽然那个穷水手只是“像”于勒,菲利普的脸色却已变得“十分苍白”;听完船长的介绍,菲利普“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怕的事实吓得他失魂落魄。传神的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出菲利普内心的恐慌。小说以“我”一双清纯的眼睛,真实地摄入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人情,读来让人感到既真切生动而又凄婉悲凉。
菲利普一家希望的肥皂泡破灭了,他们对于勒的“盼”也变成了“躲”。那么,小说围绕着“躲”字所揭示的主题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写作训练,与自己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通过咀嚼与消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升华为内在的能力,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使读写教学相得益彰。
因此,在分析完课文的重点以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于勒发了财,衣锦还乡,那情景又将如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议论开了。我接着说:“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以《轮船巧遇》为题,设计一幅菲利普夫妇和于勒会面的场景。” 这个练习实际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读懂原文、理解小说的主题是完成这次写作任务的基础。菲利普夫妇由“盼”于勒到“躲”于勒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构思的关键。现在,朝思暮想的于勒终于荣归故里,菲利普的家境就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了,甚至连置办别墅的梦想马上就可以实现,菲利普自然会激动万分。
3、写出人物的神情和语言是写好作文的重点,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之一。人逢喜事精神爽,菲利普夫妇的高兴劲自不必说,那么,如何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表现出来,是这篇作文的重点所在。
由于学生对课文理解得较为透彻,作文普遍写得较好。有一个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父亲无精打采地抬起头,忽然,我发现父亲两眼一怔,表情仿佛僵住了一般。父亲两手颤抖着,脸上的肌肉不停地抽动,眼睛突然放射出一种异样的光彩:“于勒!”父亲的声音有些颤抖,母亲猛一抬头,几乎同时向前奔去。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母亲的皱纹舒展开了,高兴得合不拢嘴:“我就不信,那个穷水手怎么会是我的弟弟呢?我的弟弟我还不了解,他是那么正直,那么有良心,上帝一定会保佑他发大财的……”
这个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天渐渐暗了下来,我觉得四周笼罩着一片阴影,可父亲和母亲却说景色美极了。”这个结尾含蓄深沉、意味深长,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从课文中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也通过自己的想象内化为写作的能力了。
读后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与自己进行对话,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了求知欲,为理解课文内容、深化知识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表演课本剧,与同学对话。
趁热打铁,我布置了第二道作业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进一步琢磨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编排一部课本剧,完成对人物形象的第二次创造。编排课本剧是一件新鲜事,难度也不低,要求学生既要透彻地理解课文,又要积极与同学沟通,通过协商解决排演中出现的问题,与同学对话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活动内容:将本文改编成一出独幕剧。
活动指导: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能透过表情再现人物的内心处境和想法;熟练掌握故事情节,特别是要演出文章设置的悬念,以此为“关子”,使剧情有起有伏,吸引观众;注意背景的布置,气氛的营造;在不改变主题、人物性格的情况下,允许对文本进行合理的编创。
活动安排: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开动脑筋,认真做好表演前的准备工作。上课后,我先评析了学生的作文,然后提示了表演时应注意的事项。学生情绪空前高涨,纷纷要求上台表演。我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组要选出最好的同学,看哪个小组的表演水平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的表演不时激起阵阵掌声。
教学反思:
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好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这是完成对话的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理解文章的主题,通过神态描写学会塑造人物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平台,这是对话的关键;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的过程中提升并强化语文能力,这是对话的目的。
2、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我采取了读、写、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老师搭台,学生“唱戏”,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合理地碰撞、沟通,阅读教学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更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中心中学
10.“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十
在定向积累的五个方面进行的定向思维和触发作文,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度也就会高些。
触发作文也以课堂读写思维笔记、课外读写笔记等形式为主。
四、评改再读
根据要求完成的定向作文,并非意味着写作过程的结束。作文的评改,许多时候往往会被一些语文老师所忽略,或由语文老师的精批细改所代替。殊不如,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许多更深层次的创新,很可能会就此而扼杀。
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实际上就等于给了他第二次重新创作的机会。在评改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觉地用理性眼光去发现自己或他人作文在拟题、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主题升华等方面的失误或缺陷,用自己的“写作图式”去寻求某一点,某一个句子,或某一方面的再联想或逆向思维,完成第二次读写互动创新。
作文评改的形式应以学生自改为主,如本人评改、交叉评改、集体评改等,把教师的评改指导和学生主动评改结合起来。
五、激励创新
美国一位作家曾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初中学生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尊心,因此,在“读写互动、定向创新”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不要过分地吹毛求疵。我们首先应该解放我们的思想,打破束缚学生思想的写作模式,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作一番反思,不要因不学生作文不围绕“标准”进行写作,就胡乱“枪毙”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学生自我意识,更谈不上培养灵活、开阔、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还会有什么创新,就连起码的写作兴趣都烟消云散了。
“读写互动,定向创新”作文教学模式注重作文后对学生创新成果的肯定和激励,它是整个教学模式中再激写作欲望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以下几条评改激励的措施:
1、对学生定向作文中的任何优点在评改时都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再次挖掘、创新。
2、设立创新写作发表主页,让每位同学拥有自己发表作文或交流创新思维的园地。
3、对较好的作文、打印成文,在班级《紫露园》墙刊中刊出,并印发给同学学习、探讨。
4、推荐优秀作品到作文网站或报刊,争取发表。
“读写互动、定向创新”作文模式教学的初步成效
1、初一(9)班课题实验班学生对作文兴趣的调查结果(48人)
2、初一(9)班学生作文态度调查情况(48人)
3、2000年10月新概念作文竞赛校级选拔赛与2001年3月镇级“森林防火”征文竞赛。“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赛”校选拔赛获奖人数对比
4、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作文平均得分高出平行班平均分4.6分。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
2、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
3、《语文学习》
4、程红兵《创新思维与作文》
二00一年三月
初一刚入学
(2000年9月) 一个学期后
(2001年3月)
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很想写 0 0% 6 12.5%
有时候想写 3 6.25% 32 66.67%
完成老师任务 25 52,08% 10 20.83%
不想写
没东西写 20 41,67% 0 0%
初一刚入学
(2000年9月) 一个学期后
(2001年3月)
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对作文很感兴趣 0 0% 7 14.58%
对作文较感兴趣 2 4.17% 23 47.92
一般 21 43.75% 16 33.33%
对作文不感兴趣 25 52.08% 2 4.17%
新概念作文比赛
(年级获奖12人) “森林防火赛”
(全校9人获奖) 华东作文赛
(全校2人获奖)
派出选手 4 1 1
11.“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探索
近年来,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成为了初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将语文读写一体化不断推上了教育的舞台,其目的就是改善学生学习语文的阅读和写作的现状,实现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的突破。要知道,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向着繁荣的道路上发展,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以下就是对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分析:
一、我国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的现状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和写作,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其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受着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学生的升学率作为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应试教育成绩对学校来说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加注重做练习题,严重忽视了语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就是听说读写,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时,将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切实地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重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知道,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写作灵感,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发散出来,进而促进学生写作。此外,初中语文实施读写一体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并且能实现语文学科陶冶的功能。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一体化势在必行[1]。
三、提高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1.优化阅读教学课堂
首先,教师要注重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讲解,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作为范文向学生们讲解关于文章的布局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让学生在教材中就可以了解写作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转化。此外,教师还要正确的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前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而回答出问题,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文章分几个阶段对“春”进行描写?最后又是用了哪些手法来颂春的?这种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注重研究课文,将阅读的经验转化成写作,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
2.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加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写作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其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再次,就朱自清的《春》来说,在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朱自清笔下的春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写一篇自己眼中的春,这种仿写训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优化教学课堂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实现“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将读写一体化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写后读,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找一些与作文相关联的命题让学生读,然后从中总结,之后再进行写作。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写出读后感,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还能提高教学效率[3]。
4.提高学生创新写作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阅读开始,做到融会贯通,将阅读经验充分发挥到写作中,其次,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的文章,可以是经典著作,也可以是杂志等,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教师应该将读写一体化教学方式落实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语文教学水平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的教学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7):48-48.
[2]梁云堂,王立丰.浅论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的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2):10-12.
12.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二
一、基本框架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精读句段, 深入感悟学后综训, 尝试运用升华情感, 文意兼得。
二、操作程序
(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预习, 让学生充分读书, 查阅资料, 完成预习要求。低、中年级可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 高年级逐步放在课前完成。
1. 课前预习。一般要求是: (1) 借助汉语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和课文; (2) 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3) 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鼓励学生查阅与课文人物或内容、事件有关的资料) 其中第 (3) (4) 条属于中高年级课前应该完成的要求, 低年级不做要求。
2. 交流预习, 质疑问难。 (1) 交流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预习”中的其他要求。 (2) 交流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情况。 (3) 让学生依据预习情况质疑问难。对学生的质疑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解答, 重点问题应在后面的环节解决。这一环节, 教师不但能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 精读语句, 深入感悟
“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学生必须抓住关键词汇、重点句子和段落深入思考, 体会文章要义, 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1. 抓住文眼, 披文入情。文眼即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牵一词 (句) 而动全文作用”的词句。教学中, 教师要训练学生抓住“文眼”, 激起疑问, 披文入情。如教学《搭石》一文, 可以抓住“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把手, 细读“人们摆放搭石、调整搭石、紧走搭石、礼让敬老”等一幕幕淳朴的乡间情景, 领悟到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让“美”从语言文字的土壤中慢慢地生长起来。
2. 品读词句, 深入理解。 (1) 舍词激趣。教学中, 教师可以故意丢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字词,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照, 关注这些词语的重要性, 促使学生情动辞发, 在会话中体验语言文字的精妙。 (2) 比较揣摩。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些词语用得精妙传神, 耐人寻味, 可以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推敲、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挖掘其蕴含意义。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引导学生探讨“冒”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哪个词用在这儿最传神。 (3) 想象填补。教师要篇中寻机, 关注文章的跳脱处、关注内容的省略处、关注人物描写的隐匿处……寻找语言的生长点, 以实现读写互促。如《触摸春天》一文, 精读“每当盲女孩安静在花丛中流连”这句话时, 可引导学生想象:盲女孩会听到……闻到……摸到……想到……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 一位热爱生活的盲女孩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
3. 品析赏读, 揣摩写法。品析赏读是一种提高性阅读, 这一环节可以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 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 从修辞炼句、结构布局、表现方法等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 提高鉴赏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可根据作者的精辟观点, 联系生活, 感悟生活的真谛, 提升思想境界。
(三) 学后综训, 尝试运用
1. 仿文摹写。学习完一篇课文后, 学生可以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 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仿句、仿段、仿篇等形式训练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2. 拓展练笔。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 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 就可以适时拓展练笔。练笔的形式很多, 有补白类的, 如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
3.续写练笔。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一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课文继续续写下去。如学习了课文《狼和小羊》后, 可以引导学生续写《当狼扑向小羊》;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一文后, 可以续写《乌鸦受骗后》;学习了《半截蜡烛》, 可让学生续写德国军官走后母子三人的故事……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统一。
4. 推荐阅读。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学习了《负荆请罪》一文,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学习了课文《海伦·凯勒》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四) 升华情感, 文意兼得
“用心于无墨处”, 巧妙利用文本中的留白处, 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学生会兴趣浓厚, 在练习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让理解更透彻、更深入。如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一起读课文, 那声音真好听!”在这里,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 采用支架的形式做一次扩写训练。如“大家一起读课文, 那声音真好听!像_____________”,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 尽情说、大胆写, 发展自己的语言。这样把“写”安排在阅读教学之后, 不仅检验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 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将学生读文后积蓄在内心的情感得以渲泄与释放, 从而有感而发, 写出真情实感, 圆满实现了“文意兼得”的目标。
13.也论语文课堂中的读写整体化教学 篇十三
一、从读学写, 做好知识的迁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古训告诉我们:要想会写就要多读。这里的“读”,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念一念”。“读”, 一定要深入、透彻。“读”不仅要注意文中的词句, 而且要弄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从而学到写作知识, 掌握写作技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的每课书, 都是一篇例文。”初中语文课本中编排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 教师要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美之处,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如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 通过分析文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可以了解人物所处的地位、阶级状况, 以及当时的情况, 知道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读书人”, 通过对文中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 可以了解到作者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迂腐、可笑、死爱面子、自视清高的人。文章最后, 作者将人物放在一个中秋过后的寒冷季节里, 使其命运更加悲惨, 表明社会对其迫害之深, 也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人们麻木不仁。通过学习这篇课文, 让学生试着去写《我的母亲》, 并注意学习文中的手法, 把握住人物刻画的方法, 真正地感受文章, 理解文章, 欣赏文章, 又能为自己积累一些写作的知识和技巧, 真正做到以读带写, 读中有写, 活学活用。
当然并不是说, 好的文章, 技巧用得越多越好, 而文章的内容, 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精雕细刻, 用朴素的语言通过简单的事件, 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伟大父亲形象。不妨让学生同样也写一篇《我的父亲》, 选取生活中的小事, 写出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矫揉造作的真实的想法, 试着抓住父亲的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细节等来展示父亲, 真正做到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去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 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点滴中选择好的立意, 发现生活的美, 从而使自己文章内容真正来源于生活, 而却高于生活, 而不是形同虚设的“空中楼阁”。
二、以写促读, 丰富作文的源泉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不少学生视作文为畏途, 常感到无从下笔, 无话可说。于是找来优秀作文参考, 摘抄较好的句段, 如法炮制作文。究其原因, 主要是读书太少。我们知道, 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 接触的生活范围有限, 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 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 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那么如何才能丰富作文源泉, 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呢?
(一) 多读书。
多读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对象, 积累写作材科。读书, 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 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 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陶冶了他们的情感, 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 这些都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准备。
多读可以为学生积累语言, 提高表达能力。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才可能文思如涌, 笔下生花。否则, 纵有思绪万千, 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 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等, 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 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 语感的形成, 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 语言文字的运用, 写作能力的形成, 也需课内、课外多读多背。因此, 在教学中, 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 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书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二) 勤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做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只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 这还远远不够, 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并做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是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 只有经过长期积累, 语言才会丰富, 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才会涌向笔端。
(三) 提供阅读与交流的平台。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 尽快提高作文水平, 教师每周至少应安排两节阅读课,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与交流时间。在阅读课上, 学生可以自由宣读自己所作的读书评论以及仿写的例文, 还可以向全班同学自荐或推荐优美的句、段、篇或他人习作中的优美之处, 师生共同赏析。这样, 学生每天享受着阅读和写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读”的欲望就会更强烈。
14.“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十四
在语文教学中,尽管我们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的读写能力依然不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缺乏联系,在教学中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教学的合力。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阅读与作文教学必须形成一体,促进读写之间的相互转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打破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界限。作文教学“化整为零”,写的训练融合到读的过程当中,重组读写训练的内容、形式,形成一个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六种不同的教学形式:
一、从读学写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蕴含着形象简明的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适时借鉴、移植,通过写的训练逐步将情感、思想、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语言。具体的方法有“三借”:(1)借内容。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情感点展开思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达到读与写的有机融合。(2)借形式。从教材的语言表达形式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写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迁移性的运用练习,化知识为能力。(3)借词语。从教材丰富的语汇入手,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积累的词语进行归类,运用一类词语或一组词语创造性的进行写句、写段练习,将积累的词语及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材,成为活的语言。
二、以写促读
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将读中获得的认识、感受经过深入的思考和重新梳理整合,形成带有个性色彩的新认识、新思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我们可以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以写代读、以写促读的方法:(1)允许多元解读。教材的某些段落、语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不必强求统一。此时,可以让学生以笔代口,写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书面发言”中畅所欲言,闪现智慧的火花,迸发创造的潜力。(2)需要深入体会处。某些重点段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综合的理解和体会,而一时又难以说清楚,不妨让学生用笔写一写。通过写来进行一次理解和体会的“深加工”,产生的必定是更深刻、更新颖的思想。(3)总结归纳处。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读完一篇课文后,我们总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读法的总结、反思和语文知识的归纳、整理,此时宜让学生通过画知识结构图表、写学习心得的方式,将零散的知识、方法形成整体的网络、板块,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更新完善,促进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调控,提高自学能力。
三、因写而读
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内容贫乏和表达形式单调等困惑,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学生通过读获取更多的作文素材,充实写的内容。例如为了写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学生依靠平时的所学一时无法写清楚,有必要阅读相关的课外材料,撷取具体、生动的事例加以佐证,作文便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多读多写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是说勤学苦练的重要性。因此,多读书勤动笔,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促进自身的生长。而在读写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深化;读是写的储备,写是读的外现。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杜甫有诗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只读几本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教者有必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定期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新鲜的读书报告会,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做好阅读的指导和探究,大家共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通过长期引导、长期训练、长期积累,就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目标,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同时,教者还要引导学生多写,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经常动笔,经常训练,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掌握一些窍门,达到行笔如走、妙笔生花的神奇境界。
五、多写多练
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我要求学生多写多练,不但能说得好,而且要写得好。所以,我每教完一篇课文,就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小作文训练题,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有时先让学生思考,下课后再让学生练习,要求写在作文本上,有一些当作作业题去做,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短文两篇时,首先让学生弄懂课文内容,了解写作上的特点:《蝉》是一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展现出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然而当得知蝉17年埋在地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由衷地发出了“必须好好活着”的感慨。《贝壳》由对贝克的赞美写起,描述贝壳的精美,从中引发人生的感慨:“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这两篇课文均是托物言志的哲理散文,由生活中的平凡事物,领悟其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学完新课后,我就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令自己有感触的事物及从它们身上所能得到的启示。有的学生说树根,它很平凡、很普通,但它很伟大,它把自己深深地埋在泥土里为树干、树枝吸收养分而无怨无悔,我们做人也应该像树根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有的学生说钟表的三根针,虽然它们的形状,走的速度各不相同,但它们每天却能准确的为人们报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后,我立刻指导学生把刚才所说的写下来,这样以来,学生就能把“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方法掌握并运用到习作中了。
六、综合读写
我们每周利用一至二节语文课开展一个专题性的读写活动,在这个专题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活动,科学有序地安排读与写的活动,形成读写一体的综合语文实践活动。(1)选定活动主题。主题应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2)制定活动目标。根据教学要求,制定活动过程中读与写的训练目标,保证活动富有实效。(3)安排活动过程。将整个主题活动围绕读写目标,科学设计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融合以读写为重点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
我们在实践中运用“读写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读写活动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读写能力在短时间内就有了明显提高。语文课堂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改变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局面。“
15.浅析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十五
一、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强调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续和深化,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良好的写作能力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吸收到有效的信息和知识,进而应用知识进行表达和写作;而写作是语言知识运用的行为,通过运用知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写作活动,通过知识迁移、情感体验、范文仿写等方式将读写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二、小学作文教学读写结合方法
(一)学习课文优美词、句、段,培养学生组词、造句能力
完整的作文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小学作文教学应当从组词和造句开始,学习课文优美的字词句段表达方式,通过反复多次练习组词和造句,加强写作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内容丰富多彩,词句表达优美流畅,描写手法生动活泼,十分贴近小学生的年龄个性和心理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教材课文,深刻领会其字里行间包含的丰富寓意,分析和揣摩作者的表达用意,学习和模仿其中的个性写法。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荷花》课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句子中“大圆盘”和“冒”字的巧妙用处。文章作者将荷叶比喻为绿色的大圆盘,并用“冒”字生动地描写荷花努力地从层层叠叠、挤挤挨挨的荷叶中长出来,寓意了荷花美丽地绽放背后需要顽强生命力的支撑。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此类写法的好处,比如“雨停了,太阳从乌云背后露出脸来”,并安排学生练习造句,提高学生运用字词组句子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基本写作能力。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仿写能力
仿写是以范文为模板进行写作,包括写作手法仿写、文章段落构成仿写、时间叙事仿写等,是小学作文教学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好奇心强,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喜欢模仿,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仿写,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早》一课,作者用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上学时的学堂,是根据作者游览的方位顺序来描写的。其段落结构清晰,衔接自然,字句表达流畅,通过现实和想象,将三味书屋的陈旧、简陋而又精致描写出来,并折射出鲁迅的精神和品格。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安排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深刻领会作者对文学巨匠的敬仰和钦佩之情,通过情感迁移达到思想共鸣,并仿照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我们的学校》,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结合课文留白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长期以来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学生创造能力的不竭源泉。小学教学课文常常因表达需要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致使课文在某些事件或某些情节“留白”,针对此类“留白”现象,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能力,填充和丰富课文的“留白”内容,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灰椋鸟》时,作者表述自己以前不喜欢灰椋鸟,但在偶然一次看电视时,看到有关灰椋鸟的录像,突然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其中课文对作者看到的电视录像内容进行留白处理,教师可以针对作者看到的电视录像内容作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让学生展开想象并讨论作者为何看到电视录像后对灰椋鸟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学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灰椋鸟的生活习性、人类与灰椋鸟的关系等进行联想。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衔接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想象过程中犹如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尽情地畅游,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四)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写作词汇
古语有云:“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学作文要想达到行文流畅,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那么就要从日常阅读中点滴积累词汇,才能下笔成文。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感到作文难写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腹内空无墨水,无从下笔。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收罗更多的教学资源,不断地整合和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写作手法,才能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自然喷涌而出。
三、结束语
16.“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十六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 激发读写绘情趣的策略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 具有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功能。它能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零为整,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能为读写绘同步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化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读中“激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用实验证明, 通过激发兴趣, 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 ~ 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 = 能力×兴趣。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的读写绘教学, 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如学习绘本《一棵树》时, 文中有很多晦涩的词句, 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出现文本情境的氛围, 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 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 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 又保持了学习的兴趣。
2. 写中“持趣”
在读后的写作练习时, 多媒体更充分地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在这个环节中, 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写作情景。比如, 在观看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一边读文字、听声音, 一边思考当叶子的感觉, 然后把这种感觉用文字表达出来读给同学们听, 同学们有的说:“我在空中舞蹈, 我的舞姿真美啊!”有的说:“我正在奔向大地妈妈的怀抱。”……在《小城三月》中, 我们可以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写一写“折柳吹哨”的有趣场面, 同学们有的写“‘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穿梭在柳树下、花丛中, 是一种多美的享受啊!”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古人折柳诉离愁, 我却用柳哨吹出了一首童年的欢歌, 歌声随着春风散入云霄, 就像一缕春烟洒满了我幸福的童年……”这样, 同学们不但把看文本的兴趣迁移到写作中, 而且在分享的过程中激发了更大的兴趣。
2. 绘中“寻趣”
有了前面的读和写, 接下来的“绘”就水到渠成了, 在同学们的画笔下, 《一棵树》中的落叶, 色彩是那样炫目, 舞姿是那样优美, 一个个凋零的生命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和灵魂。绘画语言和文字故事的美妙结合, 又重新共同呈现了一个完美的故事。欣赏着一件件作品, 他们鲜活的语言, 美轮美奂的构图和色彩, 独具特色的深远意境, 使我们循着文字、图画进入了一个的崭新世界。
二、回归教学常态, 实现读写绘同步教学的策略
按照泰勒的学校课程目标五个生长点理论, 语言学习目标和绘画活动目标都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要求, 要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以培养兴趣、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主线。所以, 回归教学常态, 实现读写绘同步教学是关键环节。
1. 强化读写绘整体化意识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由外往内的‘吸收’, 写作是由内往外的‘发表’, 二者是‘积蓄’与‘倾吐’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样表明, 阅读、写作与绘画将构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社会言语现象。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要置阅读、写作与绘画于一种整体化的学习状态之中。“写”困之后, 可以通过“读”来解决“写”的困, “读”困之后, 可以通过“绘”来解决“读”的困, 反之亦然。“读”、“写”、“绘”本来就是团结在一起的孪生三姐妹, 以读促写, 以写导读, 以绘带读, 读写绘三者结合, 最终读写绘齐头并进。
2. 以“读”为核心
在读写绘教学中, 要处理好“读懂”和“懂读”之间的关系, 要以课文的学习为例让学生能够“读懂”、“懂读”。要达到这一点, 首先要“读懂”。在学习课文时反复吟咏, 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 从中获得哪些感悟 (知识、信息等) ;其次让学生“懂读”, 即懂得读文章的路子和方法, 如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教育意义以及写作特色等。这样的读, 就自然地把写和绘带起来了。否则, 若带不动写、绘, 写和绘与读脱节, 就不能达到读中知写、写中知绘的效果。所以, 要实现读写绘的一体化关键是深读, 它是至少包括了以下四步的一种立体的全方位阅读, 即写了什么 (内容、情感、主题等) ——怎样写的 (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 ——为什么要写 (写作背景、意图等) ——写得怎样 (评价、赏析等) 。
3. 以“写”为目标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要写出好文章必须注重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一是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把平时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积累到素材库 (金山快盘或360云盘) ,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随时录入写作素材库, 并定期将这些素材和日常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 每两周利用作文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 相互补充, 去伪存真。这样, 写作就不再成为“无米之炊”。二是利用网络优化写作教学。网络作文教学过程, 能显示出多方面的优势, 它不仅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 网络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处理的丰富的习作材料。网络环境的创设与应用, 把教学时间、空间、内容的支配权还给了学生, 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航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同学们都可以在自己的博客或班级主页上发布自己的作品, 接受同学、教师以及家长的评价。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交互性、选择性来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可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真正领悟评改作文的方法, 比如利用“百会写写”、“百会秀秀”等在线工具, 就可以实时地“实战演练”, 实现资源共享和智慧共享。网络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 又为他们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 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作文能力。
4. 以“绘”为纽带
绘本创作,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画”, 而是提倡以“读”为核心, 以读促写, 以写导读, 读写结合, 而“绘”是使读和写更有张力的一种呈现方式。绘本为孩子创造了一个用图画读懂故事的新形式, 孩子们在读、写的同时, 也能通过自己的画笔, 绘制出更精彩的故事。在绘之前, 孩子读得有味, 在读之后, 孩子绘得有趣。在他们的画笔下, 同样的绘本又拥有了不一样的生命与灵魂。比如, 彭晓荷同学在读了绘本《逃家小兔》后, 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 她自编创作了《掉队的小燕子》, 相似的主题思想, 相似的创作方式, 而不同的故事背景、故事情节, 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爱心、富于想象的精彩绘本故事。
三、精心设计绘本教学流程, 深化教学意蕴的 策略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优秀的绘本, 往往以最朴素、最简单的方式传达深刻的真理。周作人先生也曾经说过:“其实艺术里未尝不可寓意, 不过须得如做果汁冰酪一样, 要把果子味混透在冰酪里, 决不可只把一块果子皮放在上面就算了事。”优秀的绘本, 就是周作人先生说的美味的果汁冰酪。阅读这些故事, 会给孩子带来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滋养, 让孩子的精神之花美丽绽放。当然, 前提是孩子要真正融入这个故事, 理解这个故事, 在故事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和精神的启发。因此, 在读写绘的教学中, 教师如何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先来看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绘本《我爸爸》。她的教学设计分五个板块:第一版块, 导入, 封面导读; 第二版块, 看图:第一页导读;第一组图导读;第二、三组图导读, 第四组图导读;两个大跨页导读。第三版块, 回味:1.她让学生首先整体图画书。先看再想:这本书都写了些什么呢 ? 哪幅图给我的印象最深呢 ? 先“好好品味品味”, 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了电影”, 最后留住最深刻的画。2.发现“画中画”。关注《我爸爸》里多次出现一些名人, 比如刘易斯、帕瓦罗蒂, 故事如童话中的小红帽、三只小猪、大野狼……3.体会句子表达样式。巧妙运用书中的语句, 引导学生练习了“也”、“像……一样”、“两句话变一句话”等句式表达样式, 为下面的“创作”环节再作铺垫。第四版块, 创作:1 .创作提示。用上刚才你们发现的句式说一句话, 画上一幅图, 或者写几句话都成。2.展示。请学生上台看看这些同学画的画, 听听这些同学的表达。3. 点评。教师对每个孩子习作的点评。第五版块, 升华:学生的感悟在“我爱爸爸”和“爸爸爱我”, 看似文字游戏的诵读中, 瞬间升华。
再来看看特级教师张祖庆教学几米的《童年下雪了》吧, 教学流程也是五个板块, 思路大体相同, 但也有自己的精妙:1. 引入——简介几米;2. 赏画配文——逐页引读, 想象汤尼可能在干什么, 说话、配话;3. 我笔写我心——自选某一喜欢的图画进行创编;4. 给汤尼写信——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中与汤尼进行对话;5. 升华主题——延伸阅读《男孩子》, 改课题为《童年不下雪》。
绘本教学设计, 我觉得应该将设计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观察绘图, 二是体悟文字, 三是根据绘本来想象。在具体教学中, 绘本要一幅一幅地看, 一幅幅地说, 当然也要一幅幅地写。这样就可以将绘本的教学落到了实处。对于教学绘本,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曾说:“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 不把所要讲的故事作为主要目标, 而是以儿童的反应作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 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 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健行式的:努力赶路, 赶到终点, 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 要不然, 走走停停, 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有效地使用讨论与对话的故事, 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 应该用走走停停的方式;小朋友有了反应, 便是一个机会, 可以‘顺水推舟’, 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
走进绘本世界, 我们会发现, 图画不是插图, 不只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 它本身就在“说话”。图与文互相融汇、互相协调, 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 共同创造一个世界, 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本质。既然图画如此重要, 那么就要让学生结合文字, 学会欣赏画面, 更不能忽略画中画。安东尼 ? 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 容易忽略这些细节, 可是再看一遍时, 就会有新的发现, 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
《爷爷一定有办法》取材于一首犹太民族的民歌, 原题为“无中生有”。在《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教学里, 我们不仅要看到“爱”和“节约”, 更要看到故事里的智慧。故事中无论是爷爷将毯子改成外套、背心或者别的什么, 还是约瑟将这些材料写成故事, 重要的是你能把它变成什么, 剪裁、缝制或者书写, 这是创造的智慧。这比让学生体会爱、体会节俭更有意义——光有节俭, 留一条破毯子何用?只有当破毯子成为一件奇妙的外套时, 它才拥有了价值与意义, 这个故事也因此获得了新的高度。理解这些故事, 我们能走得多远?这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故事本身意义的把握: 触及故事灵魂的点在哪里?鲜灵灵、活泼泼的文本意义, 就像爬山虎那一墙繁茂的肥叶, 而支撑、拉动和铺展“意义之绿”的小脚, 就是文本与儿童生活的接触点。在不歪曲原意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使故事包蕴的“意”进一步显现, 是读写绘教学中较难把握的问题, 过犹不及, 都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指导故事创编, 加强学生审美体验的策略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十分有限, 尤其是书面语言表达。但是,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运用线条、图形、色块来表达事物、心情、感受的能力却极富创造的潜力。因此, 读写绘一体化的教学策略,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写作和绘画都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流露, 真实情感的一种宣泄, 要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去写、去画, 必然要让孩子对客体产生一种生命的自我发现, 有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 这也是读写绘教学策略的核心。
1. 学会审美和提炼
绘本本身也是一种优秀的艺术品, 作为一种载体, 在引导学生语言发展的同时, 同样可以通过绘本去发展他们的艺术审美与表现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中外名家绘本著作的学习和欣赏, 引导他们从小和大师对话, 以探索、发现、创造为核心, 较好地处理模仿学习和创造的关系。指导学生对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的学习, 提炼出与绘画创作的共同审美要素, 更好地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
2. 把绘画内容变成书面语言
学生写作和绘画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它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学生在涂鸦时, 常常会一边画, 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明他所画的东西,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他们把所思所想变成书面语言。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 画面上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语言文字也会越来越丰富。就脑的机能来说, 它是学生用笔在纸上所进行“表现”的一种探究反射活动,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
3. 充分尊重学生的绘本作品
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作品, 就像聆听他们的儿语一样, 去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 用开放式的问话去鼓励他们进行想象性的思考, 促使他们将作品和他们所要表现的经验联系起来。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画画, 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 教师应通过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生活与视觉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加深其印象, 强化其视觉能力, 同时,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创造环境, 注重诱导, 引发兴趣, 顺其自然, 让学生想画、爱画、大胆画, 接纳学生的一切作品, 让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以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实现学科融合, 拓展教学空间的策略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支持的读写绘教学必须是整体性的, 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 打破学科边界, 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语文和美术学科之间要高度的整合、系统的整合、有机的整合。通过学生绘画活动中以话促画、语言活动中以画导话, 探索学科整合的教学样式, 包括教学的形式、结构、方法、策略等。
1. 语言和美术的有机整合
语文与美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它们的艺术形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但思维方式有相同的特点。从脑科学的范畴分析, 这两门学科的思维都源于人的右半脑, 都具直觉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特点。而且学生语言活动与美术活动有其相同的特征:表现性较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绘画是语言的先导, 是表示美感的良器。”表明了绘画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学生的绘画活动中, 存在着大量的语言教育因素。学生的绘画发展和他们的语言发展能力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认为, 儿童绘画和言语一样是儿童们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绘画和语言有机整合, 对相关的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2. 写作和绘画创作活动的整合
写作和绘画创作活动的整合, 是以美术为切入点, 发展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 按整合的原理加以沟通, 提高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作用, 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的审美情感、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潜能。写作和绘画创作活动的整合意味着把学生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活动中, 充分揉和多种儿童发展因素, 允许多种与学生绘画和语言方面发展有关的符号系统的参与, 从而促使学生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和强化作用下, 产生积极地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的需要、愿望和关系, 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嘴、动手, 成为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的语言加工运用、审美创造者。
3.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需要教育实践的经验, 需要对学生活动水平的洞察能力, 需要教育活动组织的应变能力。对教育活动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确保教育整合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学生发展的整合是学生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 是其他各项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实现了发展的整合, 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 通过恢复绘画和语言学习之间的一些固有联系, 将某些内容还原成整体的、联系的状态, 并尽可能发现和挖掘两者间新的、更多的联系线索, 使教育发挥更大的整体性功效。
总之, 信息技术支持的读写绘整体化教学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和绘画能力。在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摘要:信息技术支持的读写绘整体化教学使语文教学的时间、空间、方式以及师生所扮演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语文教学拓展了广阔的渠道,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读写绘,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04) .
[2]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01) .
[3]叶圣陶著.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08) .
[4]陈鹤琴著.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08) .
【“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09-15
重视教学中的读写结合08-07
读写绘雪花人教学设计09-14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07-12
三年级体验式读写结合教学之我见07-25
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06-23
英语读写范文07-03
读写渗透10-21
核心素养与读写能力08-10
读写结合实施方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