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10篇)
1.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一
双沟小学王娟王凤玲孔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38--43页观察物体
二、要点解析
1、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的过程,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单个及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可能是不同的。
4、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5、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会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立体图形,辨认形状。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观察物体的形状。
四、策略实施
1、注重数学活动
本单元教学有大量的观察、搭拼等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充分利用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观察、猜想、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强化数学思维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要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教材的体例编排正式体现了这一特点,有物体到图形逐步抽象;内容的呈现也是由整体到部分。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要通过学生眼看----脑想----心记----口说----手做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五、共性点击
1、站在任意位置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
2、观察立体图形时,视线要垂直于所要观察的平面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
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新课程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有量,再有数,从量到数是人类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并由此产生了算数的理论。随着生产的发展,用数来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就显得无能为力。于是必然引起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抽象,即用字母表示数。有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方程出现了,数学中的定理、性质、定律、法则、运算定律等也能用字母公式简洁表达出来。采用字母表示数摆脱了使用具体数字研究问题的局限,提供了揭示数量关系一般性的可能,有助于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在探索事物的表达方法、解题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由此揭开了代数篇章。本章的学习,正是由算数向代数过渡的桥梁。作为算数向代数的承上启下的转折,本章的学习将引领学生的思维经历第二次数学认识的抽象,作用重大。
本章的研究重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世界,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1、抽象性。
用字母表示数,本身具有强烈的抽象性。习惯了运用数来描述来计算的小学生,在初步接触本章学习时,往往感到很难理解研究的对象,尤其容易混淆字母与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米有多长,1小时是多久,学生有具体的认识,而对a米,t小时就很难把握和认识。又比如,对用字母表示数的任意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时的取值限制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对确定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的规范性特点等等,要求具体情景具体分析,学生会感觉枯燥抽象。
2、符号化思想。
法国数学家韦达被西方称为“代数学之父”,在他的成名作《分析入门》一书里,把代数看作一门完全符号化的科学。作为数学符号系统中的元素符号,字母早在低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指代图形的边,用字母表达式来概括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比较初步的感受。用字母表示数,作为今后学习的用字母表示代数式的基础,再向上学习,即是符号表意思想。那么,本章的学习除了引导学生对字母这种符号在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时,进一步体会符号的简洁易记的特点外,还要明确的教会学生使用这些符号和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进行表达、交流与解决问题。
3、情境与模型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需要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来实现。教材的编写也注重了情景的创设。在学习含有字母的式子时,教材创设了年龄关系的情景,比年龄,探究年龄关系,从具体的数量变化中,发现数量之间内在的本质关系没变,从而使用字母来描述数量关系,构建数学表达式。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可组织大量的现实情景来引领学生体会字母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的科学性。比如,猜身高,比速度,求发行量等等。
三、学生的学情
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中低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边,比较熟练的使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公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学生也接触到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初步的体会。对于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已经熟练掌握并且记忆深刻。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第一次接触用非具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数量,对他们仍然是一种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学生已经习惯于一般常用的加减乘除号,并习惯了以往的书写算式的顺序和方式,在接受字母公式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表现方式时,受已有知识经验的负迁移影响,学生不太适应。比如: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数字与字母之间乘号略写时的规定,字母或数字与括号相乘时的书写规定。以及关于带单位的代数式的书写格式的规定等。比如a米与(a+b)米的区别。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学习中,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常见数量关系的字母表示方法,会有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3、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符号化意识,培养初步的创造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m×m0.1×0.1a×63×nχ×8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S=a×aC=a×4
可以写成:ab=ba或ab=baS=a2C=4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a×714+ba÷7a×a5-x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t=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例4(2):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2:a+30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6a=6×15=90
a=30=11+30=45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P51-P52练习十第7-13题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a×a=()
(2)当a=5时,2a=(),a的平方=()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bcs
×9
scba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第九册数学教案
双沟小学孔艳
8
2.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二
主备人:巫祖亮(石牌小学)
审稿人:苗佳娜(华康小学)
一、单元知识框架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单元知识点列表
编号 知识点 内容
521-01 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第3页例1
521-02 画轴对称图形 第4页例2
521-03 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第5页例3
521-04 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第5页例4
521-05 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第7页
五、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
知识点 521-01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
2、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发现的特征和性质。
评价要点 会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评价样例 A级(易):教材第3页
B级(中):
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个。
A 1 B 2 C 3 D 4
分析:要看清图形里面的图案。
C级(难):无
知识点 521-02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建议 1、画图的依据: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画图的步骤:①找关键点→②数格→③描对称点→④连线。
评价要点 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参考《标准》第142页例41(1)。
评价样例 A级(易): 《标准》第142页例41(1) xkb1.com
B级(中):
1、教材第4页例2
分析:对称点较多,有序标记。
2、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分析:图形上下分布。
C级(难):教材第4页“做一做”
知识点 521-03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建议 1、抓住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不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总结和概括,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发现的特征和性质。
评价要点 能正确叙述物体的旋转,参考《标准》第143页例42。
评价样例 A级(易):教材第5页例3(1)(《标准》第143页例42)
B级(中):教材第5页例3(2)
C级(难):
你知道方格纸上图形的位置关系吗?
(1)图形B可以看作图形A绕点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的。
(2)图形C可以看作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的。
(3)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到图形 所在位置。
(4)图形D可以看作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的。
分析:综合运用,呈现不同的叙述。
知识点 521-04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建议 1、画图的依据: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画图的步骤:①找关键点→②作垂线→③数格描点→④连线。
评价要点 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旋转90°,参考《标准》第142页例41(2)。
评价样例 A级(易):教材第5页例4
B级(中):
画出小旗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分析:旋转中心不在三角形上,数准格子。
C级(难):图形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后如图,画出旋转前的图形。
知识点 521-05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学建议 1、抓住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评价要点 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评价样例 A级(易):
1、《标准》第143页例43
2、教材第8页第3题
B级(中):《标准》第143页例44
3.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三
教学内容:P.105--106.例4、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的:
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
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
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明 张炎 赵丽
成绩/米 36.8 34.7 25.8 24.7 24.6 24.1 23.2
这是一组同学在体育课上掷沙包的成绩统计表,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交流。
二、新课学习
1、提问:你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组的同学掷沙包的水平吗?
生1:大概在23-25米之间。
生2:可以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表示。
计算平均数得27.7,发现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观察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样的数合适呢?
2、认识中位数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把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来表示这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
辨析: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
3、小结
平均数、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出示数据,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1)求平均数
(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求中位数。
(3)矛盾: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数找不到?
讨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和除以2。
计算出中位数来。
(4)比较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合适。
小结:区分平均数、中位数的适用范围。
5、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加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排列大小,找出中位数。
6、课内小结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
三、练习
练习二十三
1、第1--2题
2、第3题
课后作业第4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课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内容:P.98.主体图P.99.例1及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
教学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
教学难点: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12。
教学准备:主体图挂图或投影,老师、学生收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必然的、不可能的、不确定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信息交流。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对其可能性做出说明。
师出示收集的事件,共同讨论。
2、小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确定的事件,我们现在一起来研究它们的可能性大小。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主体图,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的等可能性。
观察主体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在击鼓传花中,谁得到花的可能性大?掷硬币呢?
生:击鼓传花时花落到每个人的手里的可能性相等,抛一枚硬币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相等的。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等可能性事件?
生举例…..
2、抛硬币试验
(1)分组合作抛硬币试验并做好记录(每个小组抛100次)。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2)汇报交流,将每一组的数据汇总,观察。
(3)出示数学家做的试验结果。
试验者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德摩根 4092 2048 2044
蒲丰 4040 2048 1992
费勒 10000 4979 5021
皮尔逊 24000 1 11988
罗曼若夫斯基 80640 39699 40941
观察发现,当实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越来越逼近12。
3、师生小结:
掷硬币时出现的情况有两种可能,出现正面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因此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12。
三、练习
1、P.99.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3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P.101.例2及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118。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118,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118,两个人就是218,……9个人就是918,女生的可能性也是918。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是多少呢?……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3、小结
4、巩固练习
完成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上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就是一个区域的3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
1、第一题,准备9张1到9的扑克牌,通过游戏来完成。
2、第二题,学生在独立设计,全班交流。
3、第三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P.103.例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罗列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性。
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收集生活中的等可能性事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交流收集的等可能性事件,并说明其发生的可能性。
2、计算发生的可能性,首先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再看发生的事件又几种,最后算出可能性。
二、新授
1、同学们都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能和老师一起玩?游戏……
这样确定谁胜谁败公平吗?
生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就用可能性的指示,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
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可能。
可交流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的交流。
小丽 石头 石头 石头
小强 剪子 布 石头
结果 小丽获胜 小强获胜平
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
一共有9种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的可能也是3种。所以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39,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39,二者相等,所以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
4、反馈练习
P.103.做一做
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
注重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2)其他方法,如双数只有一个6,而单数则有两个,因此末尾出现单数的可能是双数的两倍,因此这是不公平的。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独立完成,集评。
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
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四
授课日期 9月3、4日 课时 2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和媒体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和读书名言。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代背景。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你是怎样喜欢读书的呢?生表述.(2个左右)
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爱不释手……
2、今天我们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请阅读单元导读。
交流读好书的意义。
交流学习本组课文的要求。
3、过渡:接下来我们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揭示课题并齐读。
(1)你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语呢?
窃字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选择。
课题中有一个字“记”,指的是一种文体,有记载、记叙的意思,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题目也有出现过,比如:游记XXXX记
(2)简单介绍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林海音。
林海音出生在19,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先自己把课文读一遍,不理解的词句作个记号,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词语学习。
窃读贪婪惧怕饥肠辘辘支撑腋下哟
饥饿屋檐酸
知趣光顾鼓励暂时
读后分析:
“贪婪”什么意思?(渴求而不知满足)
“腋下”在哪里?(俗称“胳肢窝”)
“饥肠辘辘”什么意思?(形容十分饥饿。)
字形指导:惧、檐、酸、
3、读了课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吗?
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所以作者说这是:------(怎样的读?)
窃读我们也可以说成什么?(偷读)
课文主要写什么?
4、理清脉络,默读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窃读”这个特殊的经历?
(时间顺序或“窃读”事情发展顺序)
“去书店--在书店--出书店”找一找,分别是哪些段落。
分组齐读各部分内容。
完成口头填空:
以“窃读”为线索,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课文开头先写“我”放学后()赶往(),在那里( )地阅读书籍的情景的记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用( )作为文章的结束。
三、深入学习,感受“窃读”的滋味。
1、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生默读。
交流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这是一种什么滋味?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3-4名学生读)
(2)那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呢?大家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
我们虽然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这些文字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先让我们在1-4自然段中去找找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吧!自己默读1-7自然段,开始!
(交流时,引导学生养成以下交流习惯: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生读句子后再说感受。)
【句段一】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分析:因为他找到了想看的书,所以心中是很快乐的。
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哪一个呢?
“啊”字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来,读一遍!读出这种惊喜。(指3-4名学生读)
(2)联系上下文,出示句子: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分析: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急切)
就带着这种寻书的急切和找到的快乐,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
出示整段: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分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大家找找看!
从这些动作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说明理由。
指导朗读:从急切到惊喜。
【句段二】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分析: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呢,当你捧着心爱的书,读着读着,你也许会忘记--;你也许会忘记--;你也许会忘记任何烦恼,这时候的你快乐吗?
是的,这时候的作者也是这样快乐,她正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再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正如高尔基的名言:读书吧,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面包。--高尔基
【句段三】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分析:再度这句话,这些都是什么描写?
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2、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酷爱读书的小姑娘啊!只要有书读她就特别快乐!那么在当时的环境下她能那么顺利快乐地读书吗?
那么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她窃读的惧怕心情吧!下课!
作业:完成抄写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齐读上节词语,听写几个较难写的:屋檐、惧怕、酸、支撑。校对。
2、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品味到了作者窃读时快乐的味道,作者为能找到想读的书而乐、为可以躲在人群中读书而乐、为可以因为下雨更长时间地读而乐,窃读真是其乐无穷啊!
过渡:下面咱们再来品一品窃读时的另外一种滋味--惧怕。
二、继续深入学习,感受别样滋味。
1、请大家快速阅读5-7自然段,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种怕。
交流:
【句段一】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朗读。
(2)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预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
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
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当学生想象表达时,教师适时点拨老板的眼神、语言、动作等。
(3)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选自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指名一位同学读这段话。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却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大人的仇恨。】
(4)是怎样的屈辱让这颗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甚至产生了对大人仇恨。你能猜到这段话背后隐藏的一个故事情节吗?
(5)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
简单交流句二、三。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得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所以--接说句式: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为了隐藏自己,她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师小结:这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啊!
2、正因为没钱买书而又极度渴望度读书,所以作者不得不窃读。作者提心吊胆地读,担惊受怕地读,窃读时又惊又喜欢,阅读的快乐与心灵的惧怕交融在了一起,幻化为一种复杂而又难忘的滋味,所以作者这样写,读--【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窃读”还有别的别的滋味吗?默读8-9段。
(1)“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简单交流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这都是写的窃读的“苦”。
(2)“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3)“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在林海音的童年记忆里,窃读是有苦有乐、苦乐相伴的滋味。如果让你来做一道算数题,要在苦和乐之间划上一个什么符号:等于?大于?小于?
4、小结:正因为有读书的乐,所以才会克服那么多的苦怕,即使提心吊胆,即使遭遇冷眼斥责,即使双腿酸麻,即使饥肠辘辘,林海音也对窃读乐此不疲,坚持不懈。
三、收获巩固,总结全课
1、她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他们的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随机出示名言朗读。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窃读”的别样滋味写出来?
(1)复杂的心理描写
(2)细致的动作描写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句子。通过这些描写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林海音?
(强烈的求知欲望、酷爱读书……)
3、林海音就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著名作家,因为从小就有这样的丰厚的阅读积淀,长大了的林海音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30岁时回到故乡台湾,她主编、创办好几份颇具影响力的报刊杂志,并兼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业余还进行孜孜不倦的个人创作。她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其中的一本小说集《城南旧事》同学们课后抽时间读一读,让书香伴我们成长,让我们也成为快乐的读书人吧!
从学生的生活导入读书生活,奠定全文学习的生活环境。
第二环节,经过4年的训练,如今只需在难的地方点拨一下,不必面面俱到。
注重培养课堂交流的好习惯。
第三环节,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安排,顺学而导。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适合点拨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下一节课的梳理渗透。
启发学生想象,挖掘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感情。
导入原文,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处境及文章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借作者及故事引导孩子做快乐的读书人,落实情感目标。
作业(活动设计) 搜集课外勤学苦读故事至少3则。 延续文本的学习,在拓展中不断积累。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快乐动作描写
惧怕强烈的求知欲望心理描写
苦热爱读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以上教学设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集体交流时,需时较长,学生的空间、记忆、概括等能力水平有限 制作PPT,图文结合 电脑与白板结合 非常好,节约了时间,使课堂高效完成。
5.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五
编写者单位: 绍兴县陶堰镇彩虹庄小学 编写者姓名:吴绍明 编号: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七
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练习课,是学生在学习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和理解而安排的。
第1、3题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第1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计算;第3题要选择条件进行计算,有些是间接条件要转化为直接条件(我安排在了上堂课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第2、4、5、6题都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2题,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100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第4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第5题,要结合示意图先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出梯形的面积。第6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使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长相当于顶层的根数,梯形的下底长相当于底层的根数,梯形的高相当于圆木的层数。所以可以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圆木的总根数。第8*题是选作题。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已经初步能够利用计算公式求梯形的面积,但理解和掌握只是比较浅的。我们在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去找去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相对应的数值,这样学生才能利用公式求面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先安排些简单的运用,然后再逐渐加深,使学生逐渐掌握,然后也可以安排适当的深化。
教学目标 1、 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 使学生能够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
3、发展学生的测量和计算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难点 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事先在小黑板设计好深化题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堂课我们通过拼摆和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为什么这里要“÷2”?(板书:在÷2下面做标记)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交流反馈昨天布置的练习十七的第三题。
通过昨天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我们今天就利用这一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量一量,算一算。
1、自己想办法求出这两个梯形的面积。
(1)、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这两个梯形的面积?
(2)学生测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2、交流上堂课布置的第7题。
三、找一找,算一算。
1、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请一学生板演。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我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m,渠底宽1.4m,渠深1.2m,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1)教师结合横截面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渠口、渠底、渠深的概念。引导出: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学生计算。
(3)交流反馈。
3、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m,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1)教师引导:这个花坛是实际上是一个梯形,要我们求它的面积,那我们必须知道它的什么?(上底、下底和高)现在什么告诉我们了?(高)那我们能找出的它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吗?
(2)小组合作谈论合作,做题目。
(3)交流反馈。
四、考一考,比一比。
在刚才的计算中,同学们显示出了出色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小组最出色!
1、我们经常见到的圆木、钢管等堆成像下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方法求总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你能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吗?(第6题)
(1)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2)请先解答成功的小组汇报交流。
2、你能算出1+2+3+4+……+100=( )吗?
(1)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2)请先解答成功的小组汇报交流。(这里要让学生重点讲讲思维过程,也就是如何把这转化为梯形的计算方式)
3、在先面的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行,剩下的面积是多少?有几种方法?(第8题)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回听取意见。
(2)交流反馈,教师小结。
方法一 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 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 1.35(cm2)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一页
板书设计:
6.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六
编写者单位:齐贤镇中心小学编写者姓名:徐亚萍编号:65--68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教材65页内容及练习十二1―4题。
教材分析 由实际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求解方程并检验,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之后来学习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会解稍复杂的方程。
2.体验到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能够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用情境教学,把解决问题融入一种故事情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价值的意识,受到人文教育。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准备 足球一个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准备题:
1、口答下列方程的解是多少?
y-20=42x=24a+4=715=3x
说说你解方程的思路?
2、说说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带有未知数的方程式:
①母鸡有30只,是公鸡的2倍。公鸡有几只?
②甲数是17,是乙数的2倍。乙数是多少?
③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是黑色皮的2倍。黑色皮有几块?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足球
(1)实物引趣:问:喜欢踢足球的请举手(评价),对这个足球的构成有所了解的请举手(交流评价)。小小足球的完美构成引起了数学家、建筑学家、美学家极大的兴趣,都从中发现了自己研究的价值。今天我们就以一位数学家的眼光来发现这个足球在构成中隐藏着的数学秘密,好不好?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寻找你所需要的信息。
(2)汇报交流: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把x表示什么写清楚。
(4)怎样列出方程。
(5)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师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汇报交流师板书:
(6)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二、学以致用,拓展练习
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我们到数学王国里闯一闯,有信心吗?
1.解方程:(1)16+8x=40 (2)2x-7.5=8.5
(3)4x-3×9=29(4)3x+6=18
2.练习十二5主题图片,提问:猎豹和大象谁跑得快,出示第五题,要求独立完成,同桌检查,交流展示。
3、练习十二7主题图片。提问:(1)能看懂在讲一件什么事情吗?(2)谁来给我们解释一下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4.练习十二第2题主题图,装网球,从网球的总个数及每5个装一筒,根据这两个数据分析,1428个网球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有剩余会剩下多少个?(说理由)怎样调整总个数就能正好装完?在剩3个的情况下,一共装了多少筒?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遗憾?
师:我们要用数学的眼睛看生活中的事物,要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善思善学,学好数学。
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2x-4=20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2x-20=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2x=20+4
7.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七
1、进一步熟练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灵活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身影了吗?想想在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时运用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利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决粉刷墙壁的生活问题。(板书课题:粉刷墙壁)
二、合作探究,灵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了解任务:今年是校园文化建设年。我们学校要美化校园,决定粉刷教室内的墙壁。如果,现在你就是学校的校长,想想看,要完成粉刷墙壁的工程,需要考虑哪些实际问题?
2、提供信息,明确问题:
(1)出示信息。
课前经过实际测量和调查,同学们搜集了以下信息:
五年级一班的教室长8米,宽6米,高3米(每间教室门窗的面积大约19.3 m2)我校有20间这样的教室。
品
种 规
格 价
格 粉刷
面积 使用
年限 人工
费用
仿瓷
涂料 20L/桶 30元/桶 0.5L/m2 5年 1元/m2
多乐士乳胶漆 易洗:10L/桶 300元/桶 0.2L/m2 4元/m2
普通:20L/桶 400元/桶 0.2L/m2 12年 4元/m2
(2)明确信息的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明确任务:选择哪种涂料呢?粉刷20间这样的教室至少准备多少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在小组内一起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从哪几个方面思考。注意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班级交流:要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也就是算哪几个方面的费用?你们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明确也就是算人工费和涂料费,但都应该先算出粉刷墙壁的面,再算出人工费和涂料费,后计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5、计算实际的费用:根据刚才的解决方法,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涂料,来具体算一算应该准备多少钱?
6、交流汇报,比较: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涂料,把计算的过程展示给大家。
根据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奥,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制定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
三、延伸拓展,反思提升:
经过我们粉刷墙壁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收获?
说来听听吧?
8.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八
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解“已知有两个数的和或差,和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数各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类比、比较的能力;
3、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并根据数量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
(1)科技组的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人;设男同学有X人,女同学有()人。
(2)美术组的男同学人数比女同学多18人。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人;设男同学有X人,女同学有()人。
比较两种设求知数的方法,选择设哪个量为X,另一个量就比较容易表示?
(3)书法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2.5倍。男同学有()人,男女同学一共有()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2、地球科普知识介绍,引出准备题。
(1)地球科普知识介绍:(电脑演示出现地球)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你对它了解多少呢?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地方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的面积要远远超出陆地的面积。因此,也有人把地球称为“水球”,所以通过卫星,地球看上去是漂亮的深蓝色。你想知道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到底有多少吗?好,下面你给老师提供一些信息。(课件出示: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2)教师: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关于地球面积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出准备题: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理解题意后,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就学生找出数量关系,独立完成计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教师:现在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出例3: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2、让学生比较复习题与例3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引导学生把准备题的线段图改为例3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和找出题目中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我们应设哪一个数量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喜欢的关系式尝试列方程解答。
6、反馈学生的尝试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列方程完成例3(重点在于解方程方法的指导)。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上的表面积
x+2.4x=5.1
(1+2.4)x=5.1(这是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x=1.5
7、教师:方程求出了陆地面积后,海洋面积怎样求呢?根据是什么?
5.1-1.5=3.6(利用和的关系)
或2.4X=1.5×2.4=3.6(利用倍数的关系)
答: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3.6亿平方千米。
8、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教师:我们做得对吗?如何检验呢?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可以怎样验算?
9、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今天我们学习的列方程解决的这种问题有什么特点?怎样怎样列方程解答?
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列方程解决的这种问题是已知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这两个数量的和或差的关系,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我们一般根据这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设一倍数的数量为x,另一个数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根据这两个数量的和或差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一个数量,最后再利用先求出的数量,求出另一个数量。
三、练习巩固:
1、解方程。
7x+9x=803.6x-0.9x=5.4
2、看图列方程(单位:棵)
3、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3倍,铅笔比钢笔多8支,铅笔和钢笔各有多少支?列方程是()。
解:设钢笔有x支,铅笔有3x支。
①3x+x=8②3x-x=8③(x+8)÷x=3
4、、试一试,我能行:列方程解决问题。
(1)小英买了一枝铅笔和一个练习本,一共花了1.5元,练习本的价钱是铅笔价钱的2倍。铅笔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钱?
(2)小红妈妈年龄是小红的4倍,小红比妈妈少27岁。她们俩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板书设计:
稍复杂方程(三)
例3: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上的表面积
x+2.4x=5.1
(1+2.4)x=5.1
x=1.5
5.1-1.5=3.6(利用和的关系)
或2.4X=1.5×2.4=3.6(利用倍数的关系)
答: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3.6亿平方千米。
课后反思:
9.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九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4,练习十一的第9-1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2、自主探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例题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浪费多少水吗?如果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
介绍教材中一位少先队员的做法:拿桶接了一段时间,然后称出其一共接了多少质量的水。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4的情境图,组织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
提问:半小时的接水量表示什么?
每分钟滴水量、30分钟、半小时的滴水量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水量
半小时滴水量÷每分钟滴水量=30
半小时滴水量÷30=每分钟滴水量]
3、根据等量关系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我们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板书: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议程,与同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与已知条件“共接水1.8千克”单位不一致,应该怎样解决呢?
[板书:1.8kg=1800g]
组织学生列出方程,并在课本上完成解题过程的填空。提醒学生要验算。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板书: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
与同位交流验算的过程,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指名口答。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2、实践运用
学校买来20米长的布,准备做16件儿童表演服。每件儿童表演服用布多少米?
王老师买奖品,其中有42棵练习本,是日记本的3倍。日记本有多少本?
四、全课小结: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解方程
例4
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
验算(略)答(略)
课后小记:
校领导对本课教学设计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从课堂反馈来看,本课的导入问题设计不太合适。当问“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时,学生回答拿一个容器接水龙头的滴水,1分钟后用工具测量所接水的质量。如果按学生的方法已经能够直接测量出结果,那还需要列方程解答吗?所以建议先出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浪费水,同学们拿桶接了半小时,共接了1.8千克水。”然后请同学们思考知道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如何用算术方法解答,并说明列式理由。这样既能够直奔主题,又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质疑“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教师以这个问题不是咱们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只请一名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后即一笔带过。其实,这里可适当拓展,让学生也试着分析其数量关系式。
3学生在新授前通过预习共提出了以下五个想要了解的问题“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怎样求每分钟滴水量为多少”、“为什么要将1.8千克要化成克”、“列的方程是不是已经学过的”“这题除书上的解法外还有没有其他解法”5个问题。我在新授前解决了第1个问题,紧接着我将学生的问题按照教学的顺序重新进行了编号,在教学中接号依次解决。校领导建议这些问题不必编号,当教师进行到某个教学环节时,适时指明所需要解决的相应问题即可。
4在评课时,校领导首先让我自己谈一谈本课最成功与失败之处。当时,我就谈到学生质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只重结果,却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大家普遍只关注到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却少有人去关注为什么可以这样列方程(算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是在引导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去分析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列方程或算式解答。等量关系的引入很被动,学生解决也很被动,此处他们的学习热情较质疑时明显下降。如何调整教学,能够使他们的情绪始终高昂呢?校领导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再大胆些,放得更开些,由于有例3的学习作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先尝试解答例题,不会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翻开书本自学,其他学生则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时,通过追问的方式将三种数量关系式一一呈现出来。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5、当教学完三种不同解法后,我请学生对不同解法进行点评,他们补充并完善了板书中的设和答,我也就顺手将答板书在黑板上,最后才对结果进行了验算。其实这种做法不严谨,应该先引导学生验算完后再写答,因为如果在难处中发现有错可以修正,不能写完答后再验算。
再教改进设计:
补充复习环节,请学生思考要求下列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还剩多少米布?
要求速度
平均每天跑多少米?
平均每分钟浪费多少水?
由最后一个问题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能够顺畅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1、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那你们观察过足球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同学们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师:几位同学的观察能力都很强。老师还知道:那款黑白相间的足球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比赛用球,此后的一系列世界杯用球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三、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解决黑色皮有多少块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一部分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答,在学生讲解题思路时,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另一部分学生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很善于动脑。其他同学依据不同的数据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2、小组合作探究稍复杂方程的解法:
1)生:我们还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最后求出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想办法,利用我们原来学过简单方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检验方程的好习惯。但像2X-20=4和2X-4=20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
2)(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两个不同方程的解法步骤,并检验)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小组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解下列方程
4X+13=365
8+4X=56
3X-2=28
2、说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故宫的面积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
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
亚洲的面积比大洋洲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还多13天。
3、P66第二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P67练习十二1、3、4
板书设计: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2X-20=4
2X-20+20=4+20
2X=24
2X÷2=24÷2
X=12
验算:方程左边=2X-20=2×12-20=4
方程的右边=4
左边=右边
所以X=12是方程的解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在教学例题时,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将教材中介绍的方程“2X-20=4”改为了“2X-4=20”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因为根据条件“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学生更容易分析得出“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的等量关系式。
10.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十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理解并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循环节的意义,正确读写循环小数。
2.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里的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观察比较能力。
4、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师: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的现象叫循环现象。
问: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
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像这样的一种循环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
二、新课
1、小组交流小研究
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去做一个小研究,让大家回去把这些小数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以及有什么发现。大家做了没有?现在请你们拿出小研究,在小组里跟同学说说你的研究结果怎样?
2、汇报
(1)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分类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问:仔细观察这些无限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像这样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循环小数吗?
问: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反过来说“无限小数是不是都是循环小数”对吗?
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循环小数?
(2)你能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3)介绍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问:一个循环小数有几个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写法
问:如果每个循环小数都像上面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谁知道循环小数还能怎样写?哪种写法更简便?
3、研究循环小数的产生。
(1)猜想:根据你自己已有的知识,你觉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哪种运算的结果会产生循环小数?根据你们的猜测,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2)计算:
①1÷3=②58.6÷11=
(3)小结:由于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所以商才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字,于是就产生了循环小数。只要除到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就行了。如果商是循环小数,一般情况下除到商的两个循环节就可以了。
三、自读课本,质疑问难,谈谈收获。
四、强化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1、判断。
(1)9.63666……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6。()
(2)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3)32.7272是循环小数。()
2、拓展练习。
(1)8.736736……小数部分第17位上的数字是几?(3)
(2)5.23434……小数部分第50位上的数字是几?(3)
老师讲两遍后问:你们能接下去讲这个故事吗?(能)学生齐讲三遍.
中断后师又提问:你能讲完吗?为什么?
生:重复地讲,怎么能讲完呢?
(师板书:不断重复)
再问:像这样不断地重复能讲完吗?(不能)
师:刚才怎么能那么整齐地讲?
生:按要求有顺序地讲。
师:按顺序在数学中也有一个词是“依次”,(板书:依次)
生:一年有1-12月、春夏秋冬、星期一-日等等。也有生说:心跳、地球自转。抓住学生资源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等关键词。
生: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生1:分成两类:一类是数字有规律的,一类是没有规律的.
生2:分成两类:一类位数是无限的,一类位数是有限的
师追问: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省略不写?
生:小数部分的数字是有规律的和没规律的。
问:哪些小数部分是有规律的?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不写?(以例子说明)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循环小数的概念。
生举例说明。
板书: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随着生的回答划出重点字眼。
每人写两个,同位检查,错例分析。
生每人写两个同位检查。
生举例说明循环节。
师:在小研究中选3个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3名学生上台写。如:0.55……
5.646646……8.41616……的简便写法,并介绍表示什么意思?
生:只有在除法运算中会出现循环小数。
要求:算一算,比一比哪位同学最先知道哪道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并讨论:商的小数部分为什么会出现循环?除到哪一位就可以知道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生出现:除到余数跟被除数一样就行了。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对比两道竖式的余数,从而发现规律:除到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就行了。
1、阅读课本第48---49页,划出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交流: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相反无限小数是不是一定是循环小数。
师:要使32.7272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什么?
【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1-09
五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07-05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2-12
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01-02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06-25
观察物体实践活动总结08-31
《观察物体》的教案设计10-0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共2课时)09-20
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