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2024-08-18

七上历史第一次月考题(10篇)

1.七上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篇一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二、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体质特点: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打制——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保存、使用天然火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 社会组织:原始群居

2.人教版必修一第一次语文月考题 篇二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基础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碟血粗糙(cāo)彳亍(chì)忸怩(ní)...

B.寥阔似的(sì)莅临(wèi)长篙(hāo)...

C.殒身不恤漫溯(shuî)颓圮(pǐ)荫蔽(yìn)...

D.绿草如茵青荇(xìng)凌侮(wǔ)攒射(cu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

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规划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区域型中心城区为目标,逐步推进百花生态新城、花溪生态新城、天河潭新城、龙洞堡新城、沙文高新技术新城的建设。

B.9月9日,由国家商务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酒类博览会在贵阳开幕。参展的1346家企业中,境外企业将近一半左右,涉及43个国家和地区。

C.我们要努力使学习过程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呼吸,如果不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

D.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

C. 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

5.下列文学常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儒家经典《春秋》进行解释的著作,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C.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志摩的诗》。闻一多,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红烛》《死水》。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D.巴金原名李尧棠。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强烈反响。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和“激流三部曲” 《雾》《雨》《电》等。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选段,完成6-7题。(每题2分,共4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夜缒而出 ..

焉用亡郑以陪邻?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何厌之有 ..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

A.越国以鄙远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D.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

(二)阅读《鸿门宴》选段,完成8-10题。(每题2分,共6分)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8.下列各句,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竖子不足与谋D.吾属今为之虏矣

9.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臣活之”中的“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B.沛公军霸上 ..

C.先破秦入关者王之D.吾得兄事之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沛公居山东时 ....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

(三)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每句4分,共8分)

1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古代诗歌阅读(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2.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分)

1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四、名句默写(每句1分,共5分)

14.(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软泥上的青荇,___;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 ①②

(3)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记念刘和珍君》

(5)怅寥廓,?《沁园春﹒长沙》

五、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什么时候。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地说。“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想弄个上门女婿。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帐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侮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静静。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也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

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5.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2分)

16.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7.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

18.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5分)

六、简答(3分)

19.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

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七、语言运用(4分)

20.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4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

(4)将改为;

八、作文(40分)

21.请以“有一首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3.15届历史第一次月考 篇三

2013-2014-2《历史》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

(时间 :60分钟分数:100分)

班级:学号:姓名:

第一卷 选择题(25*3=75分)

1.“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2.下列选项中不能够体现罗马天主教会野蛮残暴的是()

A.设立宗教裁判所

C.对异端分子割舌、挖鼻、剁手砍脚

3.埃及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对外战争频繁B.西方列强的干涉

C.对封建生产关系触动不大D.继任者对改革措施的全部废除

4.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对留学生许下诺言:“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去当工长。”材料集中体现了穆罕默德.阿里()

A.大力发展军事工业B.聘请外国技师发展经济

C.巩固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D.力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5.下列不属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废除农奴制B.农村建立村社组织

C.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D.实行四民平等

6.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的压迫和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

A.付出高额赎金买地B.对封建主的义务加重了

C.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D.还要受到地方贵族村社的严格管理

7.19世纪中期,最先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日本大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8.最能体现明治维新性质的改革措施是()

A.废藩置县B.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

C.提倡欧美生活方式D.努力发展教育

9.在明治维新实行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国家持续发展的是()

A.废藩置县B.允许土地买卖

B.对异端分子处以火刑 D.出售赎罪券,大肆敛财

C.实行征兵制D.发展近代教育

10.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段话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A.学习西方B.鼓励人民富起来

C.工业立国D.对外掠夺

11.日本明治维新措施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C.消除封建割据状态D.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12.探究历史发展的共性是学习历史的任务之一。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有外国侵略导致国内矛盾激化B.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D.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3.近代日本从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中,哪些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①洋学的传播 ②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③形成改革派 ④黑船来航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4.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的近代天皇制度政治体制的标志是()A.幕府统治被推翻B.明治维新开始

C.明治维新其间自由民权运动掀起D.《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15.率先主张在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是()

A.抵抗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16.19世纪末,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开办万木草堂B.成立保国会C.“公车上书”D.百日维新

1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位。在变科举。而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对“变官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格提拔维新变法人士B.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载汰冗员

C.变革政治制度D.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18.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D.设邮政局’

19.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20.1898年6曰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21.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资本主义D.促进思想启蒙

22.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经将自己的头发剪掉了,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23.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欧入亚”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欧入亚”是指()

A.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B.从亚洲文明边缘小国跻身于西方世界强国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联盟

24.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这一规定说明1889年日本宪法()

A.使日本政体发生了巨大变化B.使日本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C.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D.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25.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卷(共25分)

班级:学号:姓名: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回答: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0分)

(4)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即给我们的启示)?(5分)

基础部15届历史模拟试题答案

1-5CDCDD6-10 CDBDC11-15DAADC

16-20CCBBD21-25DCBCD

26.(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5分)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计划太轻率,缺乏工作经验,急于求成,只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5分)

(3)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缺乏工作经验,变法措施急于求成。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10分)

4.高一历史学科第一次月考总结 篇四

本次高一年级月考是学生进入高中后进行的第一次正规考试。这次考试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入学一个月来的学习状况,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有利于高一年级组历史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及行为。为此特对本此考试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简单分析与总结:

一、关于月考试题

本次月考试题共两大题,28个小题,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查范围为第一单元;题目表现形式比较灵活,文字、图片、表格等均有体现;设问角度多样,如原因、影响、特征、评价等。本次考题最大的特点应该是非选择题材料基本以古文为主,所考以记忆性的内容较多。

二、关于学生答题存在问题的思考

从成绩情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选择题失分相当严重。可见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和基础观点掌握不够到位、认识不够全面,以致作出选择时答案也是模棱两可,准确率偏低。在非选择题上,更是损失惨重。排除部分同学完全没有认真听课和考前背书的情况,仍然有很多同学对于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所强调的重点问题没有留意和及时掌握消化,答题的采分点不清晰、边缘化。

通过分析学生的试卷,我认为学生在历史考试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有:

(一)客观方面:

1、初中教学不太重视历史,而且实行开卷考试,所以不少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2、高中历史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练习;

3、必修一教材内容较为简略,但练习册与试卷考题却比较灵活多样,有一定难度,而且目前仍有许多班级的学生没有练习册的情况;

4、我们在上课过程中,有可能对某些知识的讲解不到位,未能说清道明,也因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却没有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如非选择题训练的强度和效果不足,缺乏答题技巧和规范的讲解、强调。

主观方面:

1、学生对高中历史的认识及历史学习方式、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认为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只要临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因而平常看书少,理解不深,没有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虽有些学生平常也较努力,但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简单的机械背诵的基础上,不注意理解相关概念和结论,不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影响了学习效率。

2、部分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感到有畏惧心理,认为高中历史概念抽象,又千头万绪,要学好的难度很大。

3、还有部分学生文理 分科的思想特别强烈,对文科的历史学习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上课聊天、睡觉、看课外书,学习历史的态度极其不端正、不认真、4、多数班级的学生仍没有练习册,造成这些学生无法测验自己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甚至迎合了部分学生懒惰的心理。

5、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平时甚至考前也懒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知识点,以致考时脑袋里只有模糊的印象或者一片空白,从而造成非选择题的作答张冠李戴、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适当进行限时记忆,及时掌握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标。

5.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分析 篇五

一、试题情况

1、考查的知识点及内容

本次月考试题的范围是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5单元内容,所涉及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个部分。古代史内容分布在选择和填空题部分,重点考查的还是近代史部分.2、考查类型及方向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非选择题有简答题、材料题、分析说明题,活动探究题。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所用时间适中,符合历史科考试标准,与中考题型基本相符;命题思想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双基能力,强调学以致用,理解、运用层次的题目也较多。非选择题多以专题形式出现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考察,重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大事件。选择题从题型种类上看,有图文型、材料解析型、概念型、否定型、比较型选择题,组合型、图表型、最佳型选择题;其中情境性型选择题,注意题干的情境性,有7、8、11、13、14、15题使用了图片材料或文字材料,营造历史的氛围,注重对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学习以能力立意的目的。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学生对试题答案的理解、解决及概括的准确度

三分之一的学生,重点主干知识掌握较为扎实,说明历史教师在教学与复习中比较到位,学生经过认真复习能从容作答。例如选择题15小题3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率均在70%以上,辨析题、材料题、及问答题的基础部分得分率均较高。

(二)、学生对答题方法掌握的程度

四分之一的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学生的知识视野比较开阔,能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因而答案既多元又开放,说明了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

1、错别字较多 致错案例:《马可.波罗行纪》写成《马可.波罗行记》、《权利法案》写成《权力法案》、史蒂芬孙写成史蒂分孙、君主立宪制写成君主立县制等等。致错原因:从学生的试卷来看,一般是粗心大意和笔误以及答题完毕后不做进一步检查等造成的失误……再有就是对历史学科根本不入门,一字不落一分不得的。

2、基础知识不扎实。

张冠李戴,答题不准确,有答非所问、问少答多、问多答少等现象。历史信息的整合、提炼能力欠缺,题与教材结合不起来,不能随心所欲驾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来按题意完成题目;对教材不熟悉知识点、得分点把握不住,乱抄书现象严重。

3、审题不清。

不能认真仔细地阅读,知识的概括、迁移能力尚待训练。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有待提高。

4、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

在材料解析18、19题和问题探究题20中表现尤为突出。在作答中,语言表述不准确,逻辑较混乱,回答不规范,回答不得要领。如此这些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4、学生对有的历史概念模糊。

如探究题20题,资本主义制度和治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学生混淆了,这样失去了本不应该失去的分数,因为学生是记得这些基础知识的,只是历史概念上的混淆罢了。

6、解题思路不清楚,解题方法不正确。

比如材料题存在这样的问题:①在阅读时没有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不能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②是不能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学生读不懂材料后,更找不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不能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不能准确、到位、客观。③是对材料来源及作者不进行分析,不能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

7、关于材料型、否定型选择题,出错较多。

学生不能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和材料设置备选,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没有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有的是忽略了“不”的限定语。

三、采取措施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面对明年的毕业考试,我们作为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对知识进行巩固、整合,形成知识体系,着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回归课本 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平时教学要坚持左图右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加强知识的迁移或重组能力,以便应对新的问题。2.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转换、组合,应训练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3.加强专题复习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在非选择题中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串联历史知识,加强专题复习,突出历史的整体性。按照历史复习总的安排,现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从而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4.精心筛选试题

现阶段教师的手头资料较多,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紧扣课标,必须适时精选与中考历史试题类似的优质练习题,根据新课改形势下中考历史试题注重“材料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教师应适当选择一些材料精炼、图文并茂的习题以强化训练,切实起到对学生的训练、提高作用,一定避免题海战,让学生做无用功,从而浪费时间,收效不大。

5、加强审题训练,提高答题技巧,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6.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篇六

历 史 试 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序号直接填入题后括号内。)1.右图是我国商周时期在西南地区盛行的——种青铜文化的代表,它出现于()A.长江三角洲 B.成都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华北平原 2.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评价()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3.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断代法”测定山一种远古人类,距今约50万年左右的时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属于这种远古人类的是()A.已经会人工取火 B.过着群居生活 C.种植粟 D.会制造陶器

4、右图是什么人头部复原像()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5.活动中,老师让刘欣欣同学做组长,她却让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朱娟做组长,同学们深有感叹:这是______的再现啊()A.战争 B.禅让 C.世袭 D.暴力

6.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中国安阳殷墟人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为我们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7、右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人遗址

8、“有的墓随葬品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始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大汶口人

9.“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粟和水稻

10.孙中山“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指的是()A.蚩尤

B.黄帝

C.女娲

D.大禹 1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A.尧时期

B.舜时期

C.禹时期

D.黄帝时期

12、.北京人学会了把石块打制成简易的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A.“新石器时代” B.“旧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13.西周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农业

B.玉器加工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制瓷业 14.造型雄奇、工艺高超、名闻中外的青铜器精品,是商朝的()A.象尊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犀尊

15.我们常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我国什么时候已经齐备()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商周

16.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豪奢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有()

A.乐器 B.食器 C.盛水器皿 D.装饰品 17.东周开始于()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770年 18.“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目前我们的课本即采用了这一成果。据此,请你推算一下,夏商周三代各自统治的时间为()

A.470年 554年 275年

B.407年 550年 260年 C.450年 554年 275年

D.470年 550年 275年 19.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A.纣

B.启

C.幽王

D.桀

20.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配伍选择。请将相应内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舜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半坡原始居民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尧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山顶洞人 D.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禹 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河姆渡原始居民 F.领导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三、判断辨析。下列说法是正确的请打“ 1.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使用和保管天然火增强生存能力。()

3、从人种起源看,不同人种并没有优劣之分。()

4.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5.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说明他们已过着定居生活。()6.从黄帝开始,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是按“禅让”的办法进行。()

7、舜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8.大汶口原始居民已经能制造黑陶和白陶。()

四、识图题

(一)读右图回答(5分)

(1)图中是哪个古人类的头部复原像。(1分)

(2)他是在哪里被发现的?他生活在距今多少年前?(2分)

(3)他使用的石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被称作什么时代?(2分)

(二)、(1)右图青铜器的名称和制造朝代各是什么?(2分)

(2)它在青铜铸造史上有什么地位?(2分)

(3)请你想一想,它是用来做什么用的?(2分)

(4)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2分)

(三)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

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何种类型的房屋?(4分)

(2)除了建筑的房屋不同,两种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还有什么主要的不同点?(2分)

五、材料解析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今山东境内),曰齐。材料二

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尚父”指的是谁?他建立了哪一个诸侯国?(4分)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看出构成诸侯的是哪些人?他们从天子那里得到什么?对周天子有哪些义务?(8分)

(3)两则材料反应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4分)

(4)西周实行这种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篇〉 请回答: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1分)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1分)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1分)

4、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这种社会制度包括了哪些朝代?(2分)

5、面对各个朝代的兴亡,你有什么启示?(2分)

一、选择题 共20分,每小题1分。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11 C 2 D B B 14 B B B C D 18 A D 19 D B 20 D 12 13 B

A 16 17 B

B

D

二、配伍选择(12分)C D B A F E

三、判断辨析(8分)

1、×

2、√

3、√

4、×

5、√

6、×

7、×

8、√

四、识图题(20分)

(一)、(1)北京人(1分)

(2)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70—20万年前(2分)(3)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旧时器时代(2分)

(二)、(1)司母戊鼎,商朝;(2分)(2)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2分)

(3)鼎是烧煮或盛放鱼肉的器具,大量用于祭祀。(3分)(4)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2分)

(三)、(1)图一: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4分)

(2)河姆渡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分)

五、材料解析题(20分)

(一)、(1)“人祭”和“人殉”。(2分)(2)奴隶(1分)

(3)夏、商、西周时期,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十分悲惨。(3分)

(二)、(1)半坡原始居民。(1分)(2)半坡人面鱼纹盆。(2分)(3)粟。(1分)

(4)没有发现中国古老的文字。(2分)

(三)1、启;(1分)

2、世袭制;(2分)

3、夏朝;(1分)

7.七上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篇七

一、试卷分析:

这次试卷命题是以书本知识为基础,靶向中考,注重考查知识的识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这次考试还创意的连带了八年级的知识,贴近中考,让学生在下阶段学习中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注重古今历史、中外历史的联系。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开拓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大有裨益。但有些题目照搬了中考的原题,缺乏原创性。

二、学生答题情况的简单分析

1、整体情况:全校均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同学听课效率低,虽然有笔记,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下阶段老师要中等帮助这部分同学规范听课行为。

2、对知识点概念模糊,对历史名词界定不清,如《1787年宪法》写成《宪法》或《美国宪法》。

3、解题技巧没有掌握,读题不会抓关键词,致使漏填,读错题意。遇到综合性强的题目手忙脚乱,不知从何答起,无从下笔。

4、答题缺乏条理性,有序性。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建议

8.七上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篇八

高二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判断题 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吕思勉的《中国制度氏·宗族》记载:“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盖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材料反映的制度 A.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C.表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成熟 D.标志“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2.《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3.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打击贵族势力 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加强中央集权

4.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

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6.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秦朝太尉府 B.唐代中书省 C.宋代枢密院 D.清代军机处 7.从秦朝到清朝,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强化,君权与相权矛盾日益激化,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有

①秦国统一后秦王改称皇帝,设三公 ②北宋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③明成祖朱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 ④元朝推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统治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9.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斗争 B。清朝皇帝没有实权

C.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 D.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10.梁启超在《自勉》中说“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材料中“誓起民权移旧俗”的准确含义是

A.设议院,定宪法 B.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 C.兴民权,易旧俗 D.实现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11.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12.请观察下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 C.共和观念深入人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13.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 C.文学革命的影响 14.学者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 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钤制之势力也,专制之淫威也„„而其所欲建设者,民族国家也,民主立宪政体也„„”这段文字你能从下列哪份报纸中看到 A.《昭文新报》 B.《民报》 C.《时务报》 D. 《强学报》

16.孙中山说:“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为此他提出了

A.民族平等 B.节制资本 C.创立民国 D.废除私有制

17.“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18.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什么时期? A.国民大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19.中共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达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C.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D.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20.“中国是一个声名文物之邦,中国的孔教甲于万国,西洋只有格致枪炮厉害,学来这点便得„„设若议论稍不如此,便被人看做“心醉欧风者流”,要受一世人的唾骂了。”据此判断,当时较为流行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1.孙中山在1905年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下列选项与文中“民族革命”主张相一致的是

A.反对少数满洲人专制

C.反对少数富人专制

22.中央电视台在2003年推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巨著《延安颂》。它用宏大的历史场景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全景式地反映出一个时代,一种时代精神——延安精神。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

A.《井冈山的斗争》 B.《论持久战》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3.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

D.公理之未明,则以革命明之

B.反对君主一人专制 D.反对北洋军阀专制

继承也有超越,“继承”的主要表现是

①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②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③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④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A.②③④

24.新中国科技文化事业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下列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①原子弹爆炸 ②东方红一号 ③话剧《茶馆》 ④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A.②③④

25.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26.“于是,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反映在作家创作上,就是他们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通过对社会现实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人的各种心态„„”符合上述评价的文艺作品是

A.《西风颂》

27.“(他们)想纯粹依照视觉描写物体。例如画苹果不为是它是圆的、呈红色等概念性的知识所囿限,而只是按照眼睛所看到的情景来描写。因而所描写的大自然,任何时候全是属于画家本人所感觉的。”材料中的画家们属于

A.浪漫主义流派 B.现实主义流派 C.印象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

B.《战争与和平》 D.《巴黎圣母院》 C.《老人与海》

28.美国电影艺术家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的主人公叫查理,他是一家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个钳工,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使其精神失常,看见人的鼻子、纽扣等圆形的东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拧紧螺母。这个故事反映的主题是

A.机器大生产严重摧残人性 B.革命与战乱造成人精神危机 C.一战造成人心灵扭曲和创伤 D.美苏核威胁使人精神失控

29.有人评价某一剧作时说:“看了这些戏,我们都感到好笑,忍俊不禁,但在笑声中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与寂寞。尽管剧情虚妄、台词荒唐,我们不难发现剧中人有些方面跟我们十分相似,而剧中的荒诞现象正是我们不合情理的生活现实的极度夸张。”下列文学作品与这一剧作属同一风格流派的是

A B C D 30.G·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L·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下列哪一作品与布拉克先生的画同属一个流派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错误的写“B”。

31.宋代“中书主财,枢密院主兵,三司主民,各不相知”的变革,反映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32.梁启超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33.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可分为新思想的萌发、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阶段。()

34.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空间技术成绩卓著,中国人进入太空始于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

35.19世纪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的歌剧《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三、文字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0分,第38题10分,共3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四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1分)

()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理的觉悟”的核心内容。(3分)

(4)据材料四,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共同目的。(2分)

3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1分)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唐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其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2分)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2分)

3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有百年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哪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1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1分)

(2)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分)到此时,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哪两个理论成果?(2分)

(3)20世纪晚期,邓小平围绕哪一根本问题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探索?(1分)这一探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4)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呈现怎样的基本特点?(2分)

答案

ABDCC DDADB CDCAB BDCCB ABBBA BCADB BBABB 36.

(1)特点: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1分)

(2)来源: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学说。(2分)

不同:严复——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2分)

(3)过程: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或学术—政治—伦理)(答完整,2分)

内容:民主与科学。(答完整,1分)

(4)主张:向俄国学习。(1分)目的:救亡图存。(1分)

37.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标准:品德与才能(2)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作用:略

(3)新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

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4)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38.答案:(1)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影响: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会议:七大 成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论

(3)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9.岳麓版历史七上知识点 篇九

1、甲骨文(又称殷墟卜辞)是殷墟出土(商朝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2、甲骨文是迄今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在人类历史上,青铜器和文字都是文明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

4、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达到了高度成熟的程度,商周青铜器有工具、兵器、车马具等,最有代表性的是礼器。

5、商朝时期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礼器。

6、商周时期,一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把铜称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叫做金文。又叫做钟鼎文。甲骨文和金文让我们对商周时期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8课 大国争霸

1、东周大体上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2、春秋时期,王权衰落,为了争夺地盘,取得号令诸侯的霸权,各诸侯国展开了争霸战争。

3、春秋时期,齐桓公(第一个霸主)、宋襄公、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另一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4、齐桓公成为霸主的原因:

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了国力;

②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通过征战,提高了齐国的地位;

③葵丘会盟,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

5、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战争中,国家减少,民族交往增多,有利于国家最终统一。

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方位:东南西北上中下)

7、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10.中图版历史七上教案 篇十

第三单元 探究与实践

我看秦始皇“统一文字、修筑长城”

黄庆梅

广东省云安县茶洞中学

527527

快捷联系:

活 动 目 的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存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加以适当的补充和揭示,学生就能够对秦统一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问题有真正的了解,因而也就能深刻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得失。为此,笔者在上“统一文字、修筑长城”这两个环节时进行了讨论活动方案的尝试,引进了创设情景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历史课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学生也更加喜欢。

二、采用辩论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活 动 准 备

一、设计制作战国时期文字投影图片。

二、设计穿越时空隧道、想一想的问题并制作投影图片。

三、设计并制作讨论“修筑长城”的情景故事及问题。

活 动 步 骤

1.投影展示战国时期文字图片,教师补充介绍或说明。2.穿越时空隧道:扮演秦国语言文字工作者思考问题。3.想一想:替秦始皇出高招,解决现实问题。

4.议一议:利用漫画投影,讲故事创设情景,引发辩论。

活 动 过 程

1.展示战国时期文字(投影战国时期文字图片或展示战国时期文字书法)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各有不同。从各国的文字看,秦国的最复杂、最难写,楚国的最好写。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文字仍在继续使用,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学习、交流困难的现实问题。

2..穿越时空隧道:假如我是秦国的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文字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学生1:文字不统一,人们生活不方便,如购物、旅游、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由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没有统一标准,不利于人们交流,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2:语言文字的不统一,阻碍了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交流、传播。学生3:不利于工作和学习。学生4: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等。

3.想一想:作为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文字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呢?

学生:我想作为秦始皇应该统一六国的文字。如果人们使用同一种文字和语言就不会限制人们的交往,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麻烦。现在我国就正在推广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文字。

教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当年秦始皇就是这样做的。

4.议一议: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漫画,并讲述该故事。

问题:秦始皇修长城到底好不好?(没想到这一问题引发了一场大辩论)学生模拟辩论。

反方:我认为不好,因为他征发很多的百姓去修筑长城,给人民带来了痛苦,使很多劳动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去干苦役。

正方:我认为修长城是好事,如果不修,匈奴就会入侵,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更严重。长城能很好地防御匈奴等外族部落的骚扰。

反方:秦始皇大量征发百姓修长城,使百姓不能从事农业生产,会使很多人饿死的,所以说修长城不好。

修长城征发的大多都是壮男劳力,荒废田地不说,造成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很多孩子没了爸爸,妻子没了丈夫,孟姜女哭长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正方:修长城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不付出代价怎能加强秦朝的统治,秦始皇这样做也是为了国家好。

如果不修长城,匈奴人来犯死的人更多,哪会有幸福家庭,农业生产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不修长城,我们的国土还不知能不能保得住呢。

反方:他要真是为了国家好,为百姓好,就应该爱惜百姓的生命,为百姓的家庭幸福着想,让百姓安心地搞好农业生产,就不要去修什么长城。

要想抵御匈奴,不一定就要修长城,他可以派很多的士兵去守或者发动全国人民一起抗击匈奴,共同保卫国家。

正方:全国人民抗击匈奴同样会有很大的伤亡。我认为修长城是好事,如果不修长城,中国哪来的标志性古建筑,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给我们留下无价之宝,给我们留下了一项巨大的旅游资源。

反方:修长城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财力。钱从哪里来?还不是向老百姓搜刮的。还有招来的工匠不够用,就到处抓人,包括老人和小孩都不放过,这些都是没有人性的行为。

正方:虽说为了修筑长城浪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我认为值得。我想那些为了修筑长城而不幸遇难的人民,如果知道现在的万里长城是举世瞩目的古建筑,他们是非常愿意的。

反方:不可能!修筑长城的工匠不是自愿的,全是被迫的。

你们想过建造长城的代价有多大吗?无数劳动人民的血和汗和那些堆得如山高的钱财,比例相差实在是太大了,难道几十万个生命比不过这个装饰品吗?

正方:我承认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很不好,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秦始皇给我们留下了这笔财富,留给我们一份世界珍宝。

„„

学生还想争论下去,教师阻止:关于长城的问题我们先讨论到这里,我认为同学们的观点都有道理,只是大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课 外 延 伸

上一篇:法律进乡村活动方案下一篇:26个字母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