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

2024-09-14

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共12篇)

1.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 篇一

体育运动队周训练计划

1——4周田径训练:

(1)、认真研究各项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的组成,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

(2)、因材施教,合理分项。在学生有了一定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质、特长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项训练。

(3)、在活动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展开各项运动技术的教学。

(4)、锻炼学生身体,锤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自我发展。

5——8周乒乓球训练

(1)、坚持面向全体队员,严格组织纪律,加强训练管理。

(2)、加强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培养,进一步熟悉球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比赛,在比赛中不断巩固技战术,提高运动成绩。9——12周篮球训练

(1)、进一步熟悉球性,多进行传接球练习,实施细则进行练习比赛。

(2)、要求学生积极练习,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特别是弹跳力,身体柔韧性和身体协调能力。

(3)、组织队员多进行教学比赛,以赛促练,进一步提高队员篮

2.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 篇二

一、表象训练的概念及作用

表象训练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 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运动技能的掌握, 不仅包括肌肉活动的训练, 而且包括对大脑的心理技能的训练。或者说, 运动技术的突破不完全依赖运动场上练习次数多少, 更与脑中技术动作的形象有关。任何技术动作的学习, 不可能脱离心理因素的主导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对运动技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 这种作用更大。表象演练同时还能在纠正错误动作方面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比较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在外显形态上的不同, 比较动作的成功与失败在运动感觉上的不同, 表象训练能为我们提供许多靠身体练习难以获得的反馈信息。

表象训练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表现在对运动技能掌握有直接的作用, 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树立自信心和降低焦虑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成功的表象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 集中注意力, 增强自信心。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及运动员比赛的具体情况, 通过表象训练对运动员的唤醒水平进行调整, 适当提高或降低运动员的兴奋水平至适宜的范围, 有利于运动员在最佳的竞技状态下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所以, 表象训练不仅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训练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实践中, 而且在其它一些心理训练和心理干预的方法中也常以表象训练为主要内容。

二、表象训练的研究现状

表象训练研究涉及的运动项目领域越来越广, 包括游泳、跨栏、射击、射箭、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跳高、撑杆跳高、网球、排球、篮球、足球、拳击、跳远、铅球、标枪、滑雪、武术、健美操、乒乓球、散打等。相比较而言, 技能类项目对表象训练的研究分量更重一些, 而体能类项目涉及得比较少, 表象训练较适合于对复杂项目的研究。

表象训练有助于树立自信心和降低焦虑水平方面的研究是表象训练在运动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王海景在《竞技运动中降低运动员焦虑的表象认知—行为干预的运用》一文中提出焦虑不是环境刺激的产物, 而是人们对环境进行消极思维的结果, 可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运动员的焦虑。王海景指出, 要控制应激反应, 首先要控制自我认知, 表象训练的认知—行为干预策略对改变运动员的认知有积极作用。他还介绍了视觉运动行为演练、压力预防措施、压力控制训练、表象转移训练、成功情景表象训练5种表象认知—行为干预措施, 为我们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提供了一些依据。

心理训练作为运动训练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它的实施必须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 树立心理训练为运动训练服务的指导思想, 并充分运用这些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 克服外界干扰和生理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这也是科学研究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此外, 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 尤其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大多是表象训练, 对运动技能学习掌握有辅助作用, 主要以运动成绩和技术评定作为评定表象训练作用效果的指标。表象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是指运用表象训练方法, 帮助学生学习运动技术, 在教师讲解、示范的基础上, 把回忆技术动作作为练习的重要手段, 在对技术动作的反复回忆中, 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要领和精确的肌肉感觉。这其中对方法的探讨比较多, 比如, 表象训练的基本过程和教学程序, 学生独立进行表象训练, 提高自我控制意识的能力。

表象训练对于成套动作的项目 (如武术) , 巩固的机械动作 (如体操) , 以及较复杂、难以掌握的动作学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从表象训练的特点和体育教学实践应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例如, 成套、固定的动作都严格规定了方向、幅度、力量等;对于含有重复的感知和要求有较好的视协调因素的动作, 虽然动作复杂, 方向路线多变, 力量不同, 教学难度大, 但学生把分解的动作在脑中重现, 仔细体验每个细节和程序, 反复练习, 能加深动作印象, 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象训练的理论

表象训练的理论主要是对表象训练的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 长期以来一直是表象训练研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有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符号学习理论、心理技能理论、三重编码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注意唤醒理论。这六种理论都有自己合理的成分, 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表象训练的机制, 研究者们也各有观点。

(一)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Psychoneuro muscular Theory)

心理训练的心理神经肌肉解释已有较长的历史。该理论认为, 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 主体可以主动地去想象做某一动作, 从而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 兴奋经传出神经至有关肌肉, 引起难以觉察的运动动作。表象训练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因为生动的表象事件所激发的肌肉活动与实际的身体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 在表象过程中的肌肉活动虽然很微弱, 但它却是实际行为模式的模板。[2]

(二) 符号学习理论 (Symbolic Learning Theory)

该理论假设, 表象可以发挥编码系统的功能来帮助人们理解或获得运动模式, 通过表象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成功完成动作的中枢程序或蓝图。表象训练可以强化这种心理蓝图, 从而使动作更加熟悉、更易达到自动化。符号学习理论认为表象训练的效果在于其认知学习, 可以推断表象训练对于认知成分高的运动技能的效果好于认知成分低的运动技能。[3]而且表象训练在运动学习的不同阶段其效果也不一样。

(三) 心理技能理论 (Mental skills Theory)

心理技能理论认为, 表象训练是通过发展或强化心理技能而影响到行为表现的。这些心理技能主要包括注意集中技能、降低焦虑技能和增强自信心技能等。[4]表象是发展这些心理技能的重要手段。表象训练的心理技能理论将表象训练对动作或运动表现的作用归结为心理技能的改变, 这克服了一些表象训练理论要么只能说明表象训练对技能学习的作用机制, 要么只能说明表象训练对技能表现的作用机制的缺憾。但缺陷是这一理论并没有说明表象训练是如何发展个体的心理技能的。

(四) 信息加工理论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 映像是一种贮存于人脑中的按功能组织的有限命题集。人们对一种映像的陈述包括刺激命题和反应命题两类。刺激命题是对表象情景内容的描述, 反应命题是对这种情景反应情况的描述。同时, 映像也包括指导如何进行反应的运动程序。[5]外显的行为与生动的表象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的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外显行为中的生理变化与表象训练时的生理变化的一致性是表象训练起作用的原因所在。相关研究也发现如果表象训练中既包括反应命题的因素, 又包括刺激命题的因素, 比仅有刺激命题的表象训练所激发的生理反应更多。

(五) 三重编码理论 (Triple Code Theory)

三重编码理论由Ahsen提出, 他认为表象包括3个重要的部分:映像、身体的反应和映像的含义。映像可定义为中枢唤醒的感觉, 它包括所有感觉的特征, 但同时又是内部的。映像对外部世界的表征使我们在与它相互作用时就象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一样。身体反应是与表象训练相伴随的生理反应。某一映像对每一个体而言其意义是不一样的, 由于每一个体在表象时都会将他自己的独特经验纳入其中, 因此, 相同的表象训练指导语永远不会使不同的个体产生相同的表象经验。

(六) 注意唤醒理论

在运动竞赛中, 能否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线索上与运动者的唤醒水平有关。过低或过高的唤醒水平, 都会使运动员注意到与任务无关的线索, 只有中等或最佳的唤醒水平才能提高知觉的选择性。表象演练将注意集中于与任务有关的思维, 排除与任务无关并可能干扰当前操作的信息线索。

四、表象训练的方法

想象中完成动作能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 首先是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速度, 当想象中的训练和实际中的训练结合起来, 即在实际完成动作之前, 先在想象中完成该动作, 训练的效果就更大。

在实践中表象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放松训练和念动等,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建议在表象活动前进行放松, 进而促进对表象的控制能力。首先是使自己的肌肉尽量放松, 并达到全身松弛。如卧姿或自然放松的坐姿, 闭目, 想象自己最舒适的情景, 这样能排除其他信号的输入, 为表象活动作准备。丁雪琴提出:通过放松—表象为核心的系统心理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 使他们能够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 从而显著增强情绪控制、表象思维的能力。

如果说放松是表象训练的准备阶段, 那么念动就是真正唤起表象的过程, 运动员根据训练的要求唤起实际训练或比赛的动作表象, 多次重复再现, 与此同时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 发展自己的动作表象。随着实战的发展, 念动训练形成有序的成套练习。

五、结语

表象训练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进行了许多研究, 国内外对关于表象训练的基本内涵和基础理论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表象训练效能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这使表象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并且其效果也在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中得到体现, 今后的研究应根据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和赛前心理调整的需要, 探讨符合不同运动项目, 符合不同类型运动员的表象训练方法, 使之更加具体化、精确化、实用化。

摘要:本文对表象训练的概念、作用理论进行了评述, 并对表象训练的功能及常用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 从以上几个方面讨论了表象训练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表象训练,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刘鸣.表象研究方法论.心理科学, 2004, (27) 2:258-260.

[2]王东良.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兰州学刊, 2004, (2) :288-289.

[3]宋丽波.表象研究新进展及其思考.教育探索, 2004, (12) :75-76.

[4]刘耀荣, 时倩.论表象训练原理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1) 2:178-179.

[5]王珉.试论表象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55-57.

[6]李年红, 章建成等.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7) 6:132-135.

[7]唐征宇.论自我谈话技术在应激控制中的运用.湖北体育科技, 2003, (22) 1:56-58.

[8]漆昌柱, 徐培.表象训练的概念, 理论及主要研究领域:现状与分析.体育科学, 2001, (21) 3:76-80.

[9]金尧, 赵秋菊.竞技运动中的表象训练.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30-31.

3.休闲体育运动与心理训练 篇三

摘 要 休闲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休闲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利于休闲体育运动。

关键词 心理学 休闲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一、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为此,笔者对休闲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休闲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休闲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目前,对休闲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起来有:

(一)休闲体育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休闲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性、主动性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参与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观察、记忆、思考和预想。因此,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还能使人在空间、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此外,休闲体育运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二)休闲体育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增强社会交往

在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个体参与者由于运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的目的,与其他参与者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参与者主动参加休闲体育运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参与者对休闲体育运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运动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休闲体育运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通过参加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这有利于人们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休闲体育运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三)休闲体育运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Ryan(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健身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健身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这一,在此健身活动里也涵盖了一些休闲体育运动。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休闲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休闲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活动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运动的程度也越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三、心理健康有利于休闲体育运动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他们喜欢的休闲体育运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健身活动。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休闲体育运动,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健身活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心理健康的人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人们如何在休闲体育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我认为:

(一)要有明确的对休闲体育运动的期盼,在休闲体育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休闲体育运动。

(二)要尽力使休闲体育运动轻松。可以在休闲体育运动时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在休闲体育运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三)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运动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摸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运动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四、结论

休闲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休闲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休闲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休闲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休闲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心身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萌.健美操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综述[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2).

[2] 郭佳佳.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J].学周刊.2011(27).

4.大学体育运动训练的论文 篇四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分析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现状,提出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改革方式,完善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体系,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改革;途径

运动训练课程属于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运行训练课程体系要具有多元化与多样化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求,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就目前而言,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改革是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5.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 篇五

一、目的为了迎接2013年校运会,增强同学们的体质,根据本院学生客观实际制定该方案。重要调整跳远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帮助运动员恢复体能,备战院运会,因此制定该计划。

二、举办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三、承办单位:管理学院学生会分会体育部

四、时间(表格形式)

无七八节课

15:45—16:00 热身跑操场2圈+压腿

16:00—16:20 专项基础训练1

16:20—16:35 休息

16:35—17:00 专项基础训练2

17:00—17:15 自己跳沙池找感觉

17:15—17:30 放松肌肉、总结有七八节课 17:30—17:45 热身跑操场2圈+压腿 17:45—18:05 专项基础训练 18:05—18:20 自己跳沙池找感觉 18:20—18:30 放松肌肉、总结

五、地点:广东白云学院西区运动场

六、规则:跳远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为了便于分析,将它分为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

a)助跑:是为了获得高的水平速度,并为准确踏板和起跳做好准备。助跑距离男子一般在35—45米,约跑18—22步;女子一般在30—38米,约跑16—21步。速度发挥快的可适当减少步数,反之可适当增加。

b)起跳:起跳的任务是改变身体重心向前运动的方向,腾起的初速度越大,越有可能跳出优良成绩。

c)腾空:起跳后,在空中所做的动作都是为了保持平衡,推迟着地时间和为落地创造条件。空中动作一般有三种:蹲踞式、挺身式和走步式。

d)落地:尽可能的推迟脚着地的时间,安全落地。着地后屈膝缓冲,骨盆前移,使身体迅速移过落地点,避免后坐。

七、训练内容

训练注意事项:穿着适宜运动,宽松,穿有弹性的鞋,尽量减少首饰的佩戴(尤其是颈间的饰物。

训练内容:

a.热身运动:慢跑两圈,400m一圈;

压腿,拉伸腿部肌肉;

活动肩关节,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b.专项基础训练:

①速度训练: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过渡到加速跑,每项两组,一组一次,距离

为50~60m。

步频练习,依次进行30/50/70M跑,每次回程慢走休息,起点启动,各

一组。②跳跃训练:单足跳、跨步跳、换腿跳、连续蛙跳,每项两组,一组一次,距离为30m ③力量训练:负重深蹲20次*5组,负重深蹲跳20次*5组,后期还可以加入杠铃训练。

④腰腹肌训练:仰卧起坐,两人一组,随机组合,20s为一组*3组。

c.跳沙池找感觉:

开始的训练

试跳8次,每种方式两次,选择一种助跑开始方式

试跳5次,找到自己的起动处和最后5~6步处,做好标记

试跳6次,每种方式两次,选择一种空中动作

试跳6次,每种方式三次,选择一种落地动作 之后的训练 原地重复助跑技术动作5次,试跳3次 原地重复起跳动作5次,试跳3次 原地重复腾空动作5次,试跳3次 将各部分要领结合起来,试跳至时间结束 注意:试跳过程为轮流试跳,不得由一人或组建小团队霸占场地。

八、运动员规则

助跑 : 身体任何部位均不得触及起跳线以后地面。

起跳 : 身体任何部位均不得触及起跳线以后地面;不得在跑道外起跳。

腾空 : 不得采用任何空翻动作。

落地 : 不得在落地过程中触及落地区(沙池)以外地面,而区外触点较区内最近点离起跳线近。

完成试跳后,不得向后走出落地区。

十、注意事项

事务注意事项:

a.第一天训练时,运动员应将其课程表交至指导老师处,以便指导老师安排训练内容。b.如需请假,请提前一至两个小时像指导老师说明,不得迟到和无故缺席。c.训练前应做好热身运动,训练后应做好放松,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向指导老师反映。练习注意事项:

a.注意练习安全。练习前要挖好沙坑,尽量挖深点,以保证落地安全。

c.反复体会快速助跑与有力踏跳相结合的技术,使二者很好地衔接起来。

d.反复丈量助跑步点,以保证踏跳的准确性。

e.空中动作以先掌握好蹲踞式为主,因为它是另几种动作的基础。

f.练习跳远必须与提高快速跑能力和加强腿部力量结合起来,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十一、奖励方式:在校运会中获得前三名的同学,指导老师将请吃宵夜。

管理学院学生会分会

体育部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十二、附表:

a.运动员课程表,便于指导老师安排训练时间。

b.由于天气原因,改为早训的时间安排。

早训时间

6:30—6:45 热身跑操场2圈+压腿

6:45—7:00 专项基础训练

7:00—7:15 自己跳沙池找感觉

7:15—7:20 放松肌肉、总结

十三、紧急方案:

a.当天下午因天气原因导致无法训练,训练时间讲改至第二天早上。

b.若运动员在校运会之前受伤,将视受伤程度决定是否参加比赛,如受伤程度较轻,恢复后

继续训练和比赛,如受伤程度较重,将挑选其他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

c.若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对于训练方案有意见,指导老师将耐心听其意见及给出合理解释,必要时更改训练方案。

d.若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发生口角,指导老师将努力协调在课余的时间了解双方问题所在以

6.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 篇六

一、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训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体育教学活动的对象是进行教育工作的教师和从中学习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负责完成教学活动并且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身体锻炼并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为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进行完成。根据体育运动训练的内容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运动训练的主体只在于满足运动员竞技和运动成绩提高的要求,在教练的指导中完成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运动员必须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完成高强度的运动训练,组织合理有效的教育活动。教练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因此必须负责在运动训练中各方面的具体内容,所以为满足体育训练的要求,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来一块制定设计合适的锻炼计划,组织体育锻炼方案。

从两者的概念上我们大致可以对其进行区分,这两者都在体育运动的范畴中并且都属于育人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教育场所和器材才能够完成。两者在完成运动锻炼并且承受运动负担的活动中都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完成。但是究其根本,体育教学活动属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与体育运动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对于体育教学活动而言其教学方式和手段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计划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差异

(一)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异

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在教育活动上属于同样的体育教育范畴,但两者在实践活动中有着很大的区别。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身体锻炼为主,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希望学生能够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逐渐适应努力培养自身的运动兴趣,并且形成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在不同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选择合适的运动训练并且根据体育教学活动来树立良好的体育活动观念。相对来讲,体育运动训练的本质是给以后的竞技活动做出必要的准备,来确认体育运动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根本目的在于让运动员不断超越自身,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具有严重的淘汰性,需要运动员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这对于运动训练活动而言非常重要,能够让运动员不断追求其本身的高素质,达到运动员的极限。

(二)在内容上的差异

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将不同种形式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达到教书育人目的。为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各级学校需要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列入到教学大纲中,它们能够包含体育卫生环境观念以及教育基础知识理念,并且让教育教学活动通过锻炼的形式不断充实学生的身体。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运动训练活動的需求进行专门性的组织训练。为满足运动训练的需要,教练员需要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并且训练活动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在整个运动场地中所包含的训练内容也是有很多个角度的,包含身体、技能以及技巧等方面的训练。所有的训练项目都需要为专项的训练项目所服务。为构建良好的体育运动训练活动,各组织单位需要在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完成运动员的针对性指导训练。

(三)在方法手段上的差异

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身体,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活动计划,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教学课程的标准较为低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进行繁重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满足可操作性的教育活动要求,达到真正的体育活动的适应性发展。而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体育教学活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体育教育的方式多半要随着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变化,在进行运动性的教学时,要能够让教育方案适应普遍性的教育规律,并且在达到体育教学训练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基础教育素质。让体育教学能够真正简单易懂便于让学生们掌握。而运动训练则是符合普遍性的规律,训练必须要能够让运动训练具有更多的专一性,因此更多的将任务转向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为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方式,可以采用知识和运动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发展。并且对于体育教学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上。运动训练更加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运动训练的方法有语言法、练习法以及直观法。

例如在课前运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进行跑圈运动训练,可以以两三圈为限。否则就会让学生在课堂运动中丧失斗志身体疲惫。因为学生如果承受太重的体育训练就会导致超出学生本身的负荷,难以进行以后课堂中的体育活动。而运动训练则不同,其需要教练员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让运动员始终维持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不让身体的肌肉松弛而失去其作为运动员应有大的身体素质。

(四)在运动负荷上的差异

对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而言,两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负荷。但是因为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教师和教练员在制定任务时有着很大的不同,两者的运动负荷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素质,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本身所需求的运动负荷较低,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身的身体状态并结合身体素质及时做出合适的计划,因此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相对比较低下,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的身体素质并安排适合的体育锻炼。而运动训练则不同,其目的在于促进运动员在体育锻炼中努力发挥自身素质,并按照运动训练的需求来达到高强度的运动负荷。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进行运动计划的制定时,必须要考虑到运动员本身的身体素质,并针对其实际情况做出高强度的运动训练。相对而言,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是相对较大的,并且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量教练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运动计划做出更加高强度的运动。

五)在运动场馆和器材上的差异

体育教学活动对场馆和器材的要求和体育运动训练有着很大的区别。体育教学对场馆和器材的要求要更加偏向于安全性,因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重点在于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达到发展身心的重要目标。场馆和器材的数目不够充足,安全性不能够得到保证,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活动就会一直流于表面,这对于体育活动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活动中,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来增加运动场馆和器材。运动训练场对场馆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保证其场馆内的所有器械都能达到使用的.标准,不会因为器械本身的问题影响学生们的锻炼效果,更不会影响到学生们的身体健康。高校不单单对体育器材有极高的要求,对学生们运动的场地体育館也有相应的要求。运动训练在体育馆和使用器材都合格的前提下才能正常的开展体育活动,所参加体育活动的比赛规则也要严格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运动员在参加专业的体育运动时想要发挥更高的身体素质,就要依靠强有力的运动器材,运动器材要更加偏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训练以及身材的培养。而对于体育教学活动来讲,如果不能保证运动器材的安全性,那么将会很难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运动训练对场馆和器材的要求是高标准的,符合运动规则的比赛要求。

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体育器材多半是简单的单杠、双杠、篮球框等,没有太多的运动难度,能够让学生从中锻炼自身。学生通过简单的体育锻炼就可以获得更为强健的身体。而运动锻炼则需要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器材,其对运动员本身是一种很大的考验。运动员需要通过强力的锻炼来从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教练员也必须在其中通过详细计划的制定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的运动技能。

(六)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差异

体育运动训练更加注重技能的多样性,体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教师必须能够掌握田径、篮球、排球以及足球等多个基础的体育项目,并且对于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以及方法上有着不同的内容。体育教育工作者通常将目光投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上,并且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体育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同样要具备一项能够考验学生全面素质的体育运动。被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和接受水平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体育训练时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获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案。相对来讲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则要培养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单一性,但是技能要更加多样化。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方法 都要求教练能够采用专项的知识技能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并融合多种专项运动训练内容的方案进行训练,让运动员能够充分在体育训练活动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并且教练员可以通过专业的知识技能来培养运动员,促进他们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来获取相对完整的专项训练工作,并且在运动训练和运动器材的选取上更加注重专项训练。

体育教育本身是教育者承担教育工作的任务,而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方案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其重点放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促进学生整体运动素质的提升可以依靠体育教学进行完成。而运动训练则相反,其需要教练员帮助运动员来提高整体素质,并且在训练中提高专项运动的活动水平。两者之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差异无疑是很大的。

三、结束语

结合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来明确两者之间相互独立的观念。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差异性,并且体育教学活动要能够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多层次训练手段。改变体育教学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晨玉.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运动训练协调发展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6):163-164.

[2]张桐语.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智库时代,2017(15):124-125.

[3]张军.体育运动训练基本原则及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9):155+157.

[4]董传升,孙夕鹭,赵宏雯,张麟寰.基于体育认知差异性的体育院校非体专业学生体育理论教学过程设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9):94-100.

7.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 篇七

一、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课堂训练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关于口语交际教学要求的总体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实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根据这个总体目标笔者适当调整七~九年级教学目标, 明确体育运动学校口语交际教学在每个年级、每次活动中教师教什么, 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应达到什么标准。力求在教学活动中具体细化地贯穿执行。例如, 七年级教学目标:1.学习语速、语气、语调、吐字清晰度等共性的口语知识。2.学习文明礼貌地进行交流:放松的表情及眼神;文明的站、坐、走的姿势;得体的谈吐举止。3.耐心专注地倾听, 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 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八年级重点训练复述和表述;九年级重点训练访谈和应对。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之下, 科学有序地进行体育运动学校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

二、分析学情备课, 课堂交际内容具体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有多种途径, 一方面可以通过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自然习得, 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口语交际教学来实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以目标达成为核心。对于倾听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常识铺垫。

倾听一般分“细节聆听”和“整体聆听”。“细节聆听”指的是在一个话语片段中着重聆听所需要的某些细节信息。“整体聆听”是通过聆听来了解一段话所包含的主要倾向、大致态度、隐含意义或主要观点。倾听的步骤:第一:定向检索。明确自己的检索目标是什么?在聆听的过程中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错过这些信息并采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第二:分析辨认, 分清哪些是相关的信息, 保持对相关信息敏感区的敏捷。关注的细节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零散细节外, 有时也会是线索这样的综合和细节。

2.技巧训练。

(1) 要表现出听的兴趣。

(2) 明确聆听的意图, 缩小关注范围。

(3) 保持对信息出现区域的敏感性。

(4) 利用辅助手段帮助记忆。

3.实践练习。

教师将倾听的内容分给各小组组长, 每个组长再负责将任务分给组员。一般分配原则是:中游学生朗读, 下游、优生倾听, 结果在组内交流。明确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在课堂上教师采取评比的方式总结, 根据各组同学完成任务的快和慢, 内容的完整程度等情况对各小组进行排序, 并加相应的十分、八分、六分、四分、二分等。

同时, 教师要注意课堂环节对整体节奏的把控。

三、改进教学方法, 打造“生本课堂”

传统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是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说学生听, 在体育运动学校口语交际课堂上这些单调的方法效果很不理想, 因为许多从事体育训练的学生在运动场上都很可能表现得勇敢顽强、生龙活虎, 但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常常是沉默寡言、低头不语, 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口语交际, 教师就得转变观念, 激发学生交际兴趣,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

1.回答的技巧。

双方在交谈中如果碰到不恰当的问题, 较为明智的方法就是适当的回避, 比方说, “我非常感谢你对这个问题的兴趣, 可是我现在不想谈论此事。”“我们谈些别的吧!”“你为什么想知道?”“我倒很想知道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2.应对时的仪态。

在谈话过程中要专心聆听别人的发言, 从中了解别人的意见, 再做应对, 面部表情、身体动作, 以至站、立的姿势, 都应与说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恰当自然地配合。这样可以增加听话者的好感。要特别注意, 会话时眼神要兼顾所有参与者, 谈话有固定对象时, 眼睛要看着对方。

3.实践练习。

将学生分两组, 一组自主设计采访一个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访谈提纲, 另一组换位把自己当成那位运动员进行应对。

口语交际课堂活动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教师可以通过多变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听说能力、思维能力、交际习惯等都得到训练。体育运动学校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索正在逐步展开, 实践证明, 我们所开展的口语交际训练及应用研究, 具有一定的实效, 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还要将口语交际的多元化评价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信经过各个方面的不懈的努力, 体育运动学校一定能培养出体育专业水平高、语文综合素养高、口语交际能力强的优秀体育人才。

摘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学校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 要结合体育生的特点, 创设有效的交际情景, 激发学生交际兴趣, 创造“生本课堂”, 为学生提供交际机会, 增强学生交际的动力, 拓展学生的交际应用渠道。

8.体育训练的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篇八

【关键词】体育训练;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一、运动损伤的生理原因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不够好。这主要是因为在体育训练中,急于求成,过多强调技术动作训练,而忽视了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以至于学员对于有些动作根本没有能力完成或勉强完成,超出机体负荷能力,对运动组织造成伤害。二是身体疲劳。身体疲劳时,肌力下降,收缩放松时间延长,速度减慢,由此常常使对抗肌群产生不协调,丧失完成动作所必须的灵活性和速度,以致造成失手摔倒现象,发生各种性质的损伤;神经疲劳时反应容易迟钝,判断容易出错,动作协调性就会遭到破坏,此时如果再进行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训练往往就会力不从心,出现意外,造成损伤。实际上由于有的单位领导布置任务层层加码,超前训练,超负荷训练,使体质差的学员勉强跟上训练,往往因体力不佳而发生损伤;三是局部负担过重。由于训练安排内容不当,加之人体部位生理解剖弱点,尤其是在专项训练中局部负担过重是训练损伤的重要原因。四是小伤积累。由于在训练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和组织,运动量过大或增长过快,以致超过人体器官组织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周期性项目中,对人体组织结构过度挤压磨擦,或过度牵扯拉伸,引起小细损伤积累,形成慢性损伤。

二、运动损伤的技术原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准备活动不正确。适当的准备活动可以提高肌肉温度,克服人体的惰性,保证人体各项器官进入最佳工作状态,准备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准备活动不认真,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容易造成肌肉韧带拉伤和关节扭伤,准备活动量过大,则造成身体疲劳,使完成动作能力下降,易造成损伤。通过调查,在军事体育训练中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根本不做准备活动。二是动作要领不正确。由于军事体育动作训练动作技术复杂,对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提出较高的力量和协调性要求,因此学员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5公里武装越野中脚后跟先着地,过度承受压迫使组织结构得不到缓冲,最容易发生足跟骨痛、小腿胫前骨膜炎、膝部疼痛等。技术动作错误,违反了身体组织结构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所以容易损伤。

三、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

学员的心理素质差了是造成成训练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精神紧张、恐惧、害怕、思想麻痹、技术认知结构不完整等。从准备活动到训练结束的全过程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心理表现:一是过度紧张心理。心理过度紧张,人的肌肉、神经、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与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影响。刚开始训练时,由于动作要领不能很好地掌握。多数学员心情振奋,情绪高昂,积极性高,一旦出现危险或看到别人受伤后,部分学员情绪立即表现为过分紧张、惊慌、担心,害怕自己也会受伤,因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训练时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思维紊乱,容易出现偏差,导致训练受伤。二是畏惧心理。心理畏瞑会影响神经和机体育量的发挥,使训练者动作迟缓,技术动作不完整,动作僵硬,连续性差,反应缓慢,导致受伤。在警体训练中,有的学员,特别是新学员由于缺乏训练,一时不适应大强度警体训练科目,加之看到别人受伤,因此有些恐惧胆怯,不敢出手,训练中不敢主动投入,畏首畏脚,恐惧怯场,因此,在训练中犹豫不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一旦碰到复杂的技术动作就胆小害怕,导致受伤。三是淡漠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缺乏信心、身体乏力、反应迟钝。一些学员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训练热情不高,想求得平平安安结束,训练中显得比较谨慎,不敢出手,或无精打采、漫不经心,体力不支,知觉和注意力下降,忽略重要信息反馈,在训练中容易失手导致受伤。四是盲目自信心理。其主要表现为缺乏自我认识,没有积极的心理能动因素,毫无压力,盲目乐观,对训练满不在乎,或对训练的复杂性和困难估计不足,骄傲自大,以至于注意力下降,知觉与思维迟缓,造成伤害。在训练中,一些学员自恃身体素质好,训练技术过硬,思想容易麻痹轻敌,自我保护的自觉性降低,随着训练时间增长,身心疲劳加剧,产生厌烦情绪,有时急于求成,造成伤害事故。五是过度兴奋心理。其主要表现为情绪过度兴奋、心跳加速、呼吸加快、动作忙乱、头脑发热、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失控、技术动作失准,出现偏差,导致训练受伤。一些学员为了得到表扬或为了显示自己,训练的热情很高,凭着一股蛮劲、猛劲训练,但由于动作技术掌握不熟练,训练中不多加思考,在技术较复杂的项目训练中容易造成损伤。

9.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 篇九

胡应国

(云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要:2003年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将高脚竞速项目列为比赛项目,作为一项正处于积极发展中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尽管在历届运动会中创造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运动训练中还是有许多方面值得探索、研究、实践,以便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笔者认为可以从高脚竞速的技术,身体素质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与稳定性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训练来提高高脚竞速的训练水平,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高脚竞速 训练方法

引 言

高脚竞速运动是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也被称为“高脚马”、“踩高跷”、“竹马”或“骑竹马”。是云、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各县市广大哈尼族、土家族、苗寨盛行的一项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多少年来一直为该地区各民族青少年儿童所喜好。在云南红河洲哈尼族人民称它为“色嫫兹”,也有“高跷”和“双拐”之称。相传哈尼人民为行走荆棘地和穿林过河所使用的一种特殊工具。这种特殊的工具是在两根木棍上分别捆上一个脚踏板,然后脚踩在踏板上,用手握扶着木棍,手脚并用,左脚左手、右脚右手同时迈出行走。高脚竞速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体现。在2003年举行的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定名为“高脚竞速”,并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之一。

高脚竞速运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在云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得到了顺利开展。湖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大会于1985年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举行,湖南省体委和省民委不但制定了《高脚竞速竞赛规则》,还将高脚竞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002年云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把高脚竞速列入比赛项目。通过不断的 1 探索、挖掘、整理,高脚竞速逐渐走上了竞技舞台,并因其独特的娱乐性和民族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1.高脚竞速运动的特点

高脚竞速运动是一项人在运动器械上走、跑、跳的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进行高脚竞速项目的锻炼能使人体有氧系统酶的活性增加、提高人体的最大摄氧量,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灵活性,也是发展快速运动能力和提高无氧代谢水平的重要手段。该项目要求人体上肢和下肢共同用力进行运动,能量消耗较大,对身体控制和集中用力能力及协调性、灵敏性要求较高。

高脚竞速运动技术变化不是很大,单一重复的动作较多,是同边手脚的高度协调配合,并在高度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做到身体重心随前进而适度左右移动,以维持身体平衡。在行进中,如果手脚配合不协调,只是提手不提膝或提膝不提手就一步也走不成。由于高脚竞速运动本身主要是靠手向上提起器械,膝向上提并配合躯干的协调摆动,借助腰、髋、上体向前上方的扭摆力而向前跑进,这比无器械的普通跑就困难得多。高脚竞速因其技术动作要求的特殊性、重复性需要参与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灵敏性、柔韧性和协调性、较强的腿部力量、手臂、手腕、手指力量和腰腹力量,要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最大的运动能力,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心理恐惧感,使整个肌体处于紧张状态中,参与者要始终保持必胜的信心,有克服一切困难、正视一切挑战,去实现自己目标的勇气。2.高脚竞速运动器材的特殊性

与现代竞技运动项目相比较,高脚竞速因其运动器材的特殊性和运动场地的普遍性使得这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部分地区得以沿袭和发展。高脚竞速运动不受场地的限制,可在室内、外进行,因而具有较强的普及性。高脚竞速器械可用木质、竹质、铁质或其他不同材料来制作。但是所选择的材料重量越轻,弹性越好相应运动成绩也越显突出。高脚竞速器材的特殊性要求训练者和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要有针对性和方法性。3.高脚竞速运动的训练方法

高脚竞速运动训练要遵循项目的特殊性,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科学训练逐步进行。通过长期带队训练,比赛和不断的研究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高脚竞速的技术,身体素质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与稳定性以及心理素质 等方面的训练来提高高脚竞速运动的训练水平,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高脚竞速运动对人体平衡性、肌肉力量、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均有较高要求,对于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在进行高脚竞速训练时应注意理解其特殊的训练特点、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和训练方法等。3.1高脚竞速运动的技术训练

高脚竞速运动技术训练类似婴儿学习走路的整个过程。从会走路到走路平稳,走路平稳再到慢跑、快跑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实际训练中,不要一味地追求高难度动作,还得从最基本训练开始。首先要对器械熟悉,如器械的弹性、身体在器械上的平衡性及对器械的用力习惯等。只有全面掌握了器械的特性,再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摸索使身体各部分和器械协调一致,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规定动作准确地跑完所有距离,才能在比赛中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

3.1.1持握高脚杆技术。将高脚杆立于体前,两高脚杆间距50厘米左右,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虎口朝上,握紧高脚杆,与肩同高,两眼平视前方。3.1.2上高脚杆技术。持握高脚杆后,一脚先踏上高脚杆踏板,另一脚蹬地,重心微微前倾,蹬地脚迅速踏上踏板,同时两臂微微夹紧控制好身体和高脚杆平衡。3.1.3高脚杆上技术。上高脚杆后保持好身体平衡,两眼平视前方,重心微微前倾,左右手交替向上提拉高脚杆,同脚同手向前迈步或奔跑。

3.1.4下高脚杆技术。下高脚杆时,双手保持持握高脚杆,双脚同时或一前一后迅速跳下高脚杆,并且继续向前平跑几步进行缓冲后再停止。

3.1.5起跑技术。运动员听到“各就位”时,必修把两高脚杆立于起跑线后沿,杆底部不得触及起跑线,听到“预备”后以任何一脚踏上踏板,另一脚必须立于起跑线后的地面,重心前倾至不会向前冲出为最佳,集中注意力听枪声,听到枪响后,蹬地脚同侧的手迅速将高脚杆向前提拉一步,蹬地脚同时跟进踏上踏板,另一侧手脚随之向前跨步跑进,同脚同手交替向前进行。

3.1.6起跑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技术。蹬地脚离开地面,踏上高脚杆后上体逐渐抬起,步长逐渐加大,进入途中跑;途中跑的每一步由支撑期、腾空期和组成。支撑期高脚杆的动作分为着地、垂直缓冲和后蹬;腾空期的高脚杆分为跟进动作、提拉向前摆动和主动下放动作。

3.1.7弯道跑技术。弯道起跑时应尽可能沿直线跑进,所以起跑的站位应在外侧靠近分道线,正对切点方向;起跑后保持步幅,加快步频,身体向内倾斜,右肩高于左肩,右手动作幅度大于左手,右步大于左步。

3.1.8终点跑技术。加快双手的提拉力量和双脚的摆动速度,尽力保持途中跑的高速通过终点。两高脚杆都越过终点线后再减速且再下高脚杆。

3.1.9接力跑技术。两运动员在接力区完成高脚杆的交接。一运动员进接力区后下高脚杆后缓冲向前平跑并双手伸直向前交高脚杆,另一运动员主动双手接高脚杆后迅速转身上高脚杆完成交接。接力区运动员站位应错开交高脚杆队员的跑进路线。

3.2高脚竞速运动的身体素质训练

3.2.1力量训练是高脚竞速运动比赛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因此应特别注意运动员上肢与下肢力量的发展。多采用高脚杆上完整动作的负重练习。在上肢力量的训练方面,应特别加强手臂、手腕、手指的力量训练。具体可以采用引体向上﹑手指俯卧撑﹑卧推杠铃﹑哑铃推举﹑哑铃体前平举﹑哑铃侧平举﹑哑铃前臂屈伸﹑墙手倒立等方法来加强上肢力量的发展与提高。上肢力量的发展是提高高脚竞速成绩的关键。在下肢力量的训练方面,应重点加强下肢的蹬踏力量、脚踝、大腿力量。一般可采用上下不同高度的台阶、伸蹬跳、蹬杠铃、高抬腿﹑负重深蹲﹑沙地蛙跳﹑单腿跳﹑快跑台阶等方式来发展下肢力量。下肢力量的训练还有利于提高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总之,在高脚竞速力量的训练方面,重点要考虑在短时间内的肌肉力量爆发,并加强小肌肉群力量的训练。

3.2.3高脚竞速运动的速度训练方法与田径径赛项目短距离项目的速度训练方法大同小异。但是高脚竞速的速度训练中尤以反应速度最为重要,具体表现在起跑和因各种原因造成脚脱离器械而触地引起的第二次起跑(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高脚竞速的第二次起跑可以使用体育运动中惯用的起跑训练方法,但应着重加强运动员在器械上的训练。运动员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听口令,上器械→跑→下器械,反复训练以达到利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完成身体起动的最初位移冲刺。第二次起跑的训练可以让练习者通过提着器械跑动→快速上器械跑→下器械跑的重复过程,反复感受上肢控制器械,下肢上器械。上肢与下肢在跑动过程中调节器械的配合过程,以达到顺利快速地在紧张状态下开始的接力起跑技术。3.2.4耐力素质是保证完成任务并取得最佳运动成绩的关键,是身体素质的基础,是证明人体能否持久活动的能力。在高脚竞速的耐力训练中,重点应加强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的训练。根据调研情况,高脚竞速400米竞速所需耐力水平与普通跑800米竞速相当。所以在耐力训练过程中还得加强肌体的无氧耐力训练。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可采用负重训练或踏上器械定时定量快跑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法,以提高身体机能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同时应安排好训练的数量、强度、重复次数、间歇时间和休息方式。注意训练和培养受训者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此基础上发展上下肢与器械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对器械的熟悉程度,培养在高速运动中调节脚与器械之间的蹬踏位置。

3.2.5在高脚竞速的协调性与稳定性训练方面,可采用在较软的沙坑里或草坪上进行走、跑、跳训练,让受训者有意识地控制身体的平衡,控制身体不要脱离器械。另外,还可以采用静止站立的训练方法来控制身体的平衡、稳定性,还可以采用两两相互追逐对抗的训练方法。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训练的方法,如原地前后跳﹑转向跳﹑单脚跳跃转向﹑侧向交叉步等动作来加强身体在器械上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3.3高脚竞速运动的心理素质训练

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影响着身体、技术和战术的发挥。尤其是在比赛中当参赛者身体素质、技术和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心理能量的发挥,往往是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条件。

3.3.1高脚竞速项目运动员的注意集中训练就是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受外来刺激的影响和内心杂念所分散,始终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上。可以采用视觉守点法、视觉追踪法、意志法和低声发令法等进行训练。此外,注意集中训练与运动员的动机、兴趣以及责任感有关,训练中应注意发挥这些心理因素的作用。

3.3.2高脚竞速项目运动员的念动训练就是有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是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来实现。通过想象或回忆运动动作引起神经、肌肉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念动训练不仅可以促进技战术的形成与巩固,而且能有效的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使运动员从紧张和焦虑中解放出来,振奋精神,斗志昂扬地参加比赛。

3.3.3高脚竞速项目运动员的意志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教练员要善于把运动员的意志训练始终如

一、巧妙地安排在训练工作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对运动员的严格要求,激发运动员取胜的强烈愿望,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发展持久性的意志品质,加强道德情感、责任感教育,采用对抗训练和必要的惩罚性措施以及对不同个性特点运动员采取不同措施。

3.3.4高脚竞速项目运动员的自生法训练。这是一种积极的自己指导自己的心理训练方法,运动员掌握了这种方法,能逐渐产生自动反应能力,当出现紧张状态时,身体会放松,使整个身体和大脑恢复到协调状态。

3.3.5高脚竞速项目运动员的生物反馈训练是借助于科学仪器把机体的生物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反复训练,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生物反馈训练不仅具有调节情绪状态、消除紧张、改善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而且还可以提高运动感知能力,加速运动技能形成,校正技术动作使之更为协调。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探索高脚竞速运动的正确、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同时挖掘其运动训练内涵,进而提高其运动训练效果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训练者在进行技术、身体训练、心理训练时要根据其项目特点,针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训练方法、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内容。同时应该考虑练习的强度、次数和密度,以使训练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高脚竞速的训练水平不但能提高高脚竞速比赛成绩,还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群众体育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德祥.哈尼族体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

[2]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 赵静冬.云南省特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4] 赵静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10.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 篇十

一、二者特点的差异性

1.体育教学的内容与运动训练的内容具较大的差异性。我国体育教学的内容大致上覆盖了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民族体育类和生理卫生等内容,具有明显的广泛性特征。而运动训练的内容则会因为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即运动训练的内容是以夺取特定比赛的胜利为目的的专门性运动。

2.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与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具有较大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所承担的运动负荷是较为适宜的,其原因在于体育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的的,因此教师会给学生适度的刺激,以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而运动训练则是以用进废退原理和生物适应现象为依据,在保持一定负荷的基础上,逐渐增强运动员的运动负荷,以提高其竞技能力,其原因在于运动训练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目的的,为了不让机体的运动技能后退,教练员会不断的对运动员的机体施以刺激,因而运动员所承受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也较大。

3.体育教学面对的对象和运动训练面对的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其目的在于使所有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接收到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而运动训练所面对的对象是具有较大特殊性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大多通过选拔、训练产生,与普通学生具有很大的区别。

二、二者目标的差异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运动训练的目标则相对简单,即“夺冠”“获胜”。可见,体育教学的目标与运动训练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也是造成此二者内容、面对对象、承担负荷量不同的基本原因。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不仅能提升自己速度、毅力、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而且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课程能够完成自己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更要求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这一层面来说,健康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

三、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相同性分析

(一)二者都需要运动运动训练需要“运动”是毋庸置疑的,而体育教学也需要运动。体育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运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即学生需要在反复的学练过程中不断熟悉自己的技能,而这个过程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说,不管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也不管是以追求健康为目的还是以追求“夺冠”为目的,它们都需要通过“运动”来达成各自的目的。

(二)二者都根据对象的特点选择运动形式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需要按照学生和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体质、运动水平等来选择运动项目。如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以增强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目的,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能够适应其身体负荷的运动项目,并进行合理的搭配、排列与组合,这样才能促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高效化。而在小学生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同样要根据运动员的身心特点,选择能适应期发展的训练项目,并需要根据其运动状况,制定多年运动训练计划,阶段性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延长期运动寿命。从这一层面来说,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是要以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或训练的。

11.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 篇十一

2011年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院校总数皆有增加

前不久,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公布,与2010年相比,招收运动训练专业的高校和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数量总体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2所和5所。

其中,2011年招收运动训练专业的高校增加了宜春学院、北华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减少了辽宁工业大学。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增加了沈阳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

各地

河南:2011年高考将首次出现“选考题”

根据《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2011年的高考将分“必考”和“选考”两大项,其中的“选考”部分首次在语文和数学中出现。

语文的选考内容共两项,考生可任选其一。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二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

文科数学选考内容为:几何证明选讲部分。但选修项仅有一项,因此该“选修”还是实质意义上的“必修”;理科数学选考内容共两项,考生可任选其一,分别是:几何证明选讲部分和不等式选讲部分。

辽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四等并将与高考挂钩

根据《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从2012年起,辽宁省将在每年的3月组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在高中二年级必须参加所有由省里统一组织的学业水平科目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将成为高考录取时的一项参考内容。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分为考试科目、测试科目与考查科目。成绩均以等级形式呈现,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个等级。各科考试成绩等级计算方法:100-90分为A级,89-75分为B级,74-60分为C级,59分及以下为D级。考查科目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江苏:2011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生只能确认一所院校

2011年。江苏省通过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入选考生只能选择一所试点高校确认自主选拔录取志愿。考生如未确认试点高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7所,减少了青海师范大学、鲁东大学2所。

据悉,报考按本办法招生的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应当符合以下条件: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1994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考生必须填写《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学习履历表》;二级运动员(含)或二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身体健康;年龄原则上不超过22周岁。具备相关项目之一级运动员(含)或一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的,年龄可放宽到35周岁。

校志愿,即视为放弃该校自主选拔录取资格;如坚持确认多所试点高校志愿,则其所有自主选拔录取志愿均无效。

根据日程安排,4月20日至30日,考生登录高考志愿信息网对本人自主选拔录取志愿信息进行预确认,打印出“江苏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考生志愿确认表”。经考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亲笔签名确认,并将志愿表报所在中学。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已确认自主选拔录取志愿的考生仍须按有关要求填报各批次高考志愿。

河北:调整清理高考加分政策,2011年高考省三好生加分取消

河北省将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即2014年参加高考考生)开始,对部分高考优惠加分项目进行调整和清理。

对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且在报考当年经省专项测试认定合格的应届高中学校毕业考生,由原来的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改为增加1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参加省级体育竞赛获单项前六名或集体项目前三名的主力队员的学生、获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学生、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考生、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初检合格的考生,以及获省教育厅等五单位共同表彰的“创业明星”称号的对口考生、全省职业学校技能比赛获一等奖的对口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此外,从2011年高考起,河北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省级优秀学生不再享有加分优惠。

高校

台湾高校:公布招收大陆学生名额

台当局教育部门不久前公布核定2011学年度台湾部分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学生赴台名额,大学体系1123名、技职校院体系共877名,两者合计2000名,其中逢甲大学以74名拔得头筹,成为招收大陆学生最多的台湾高校,其次是台湾大学的73名。公立大学只有台大超过50名,居次的成功大学有34名;私立大学以逢甲大学、铭传大学、中原大学和东海大学名额较多。

香港科技大学:招收150内地生

香港科技大学公布了2011年内地招生计划,该校今年计划招收约150名内地高考生。由于香港科大实行“自主招生”,凡报考该校的考生均需提前进行申请,报名申请工作已于2月正式启动。申请人高考成绩符合要求的,会被邀请参加学校的英语面试评核。香港科大希望在各省(区、市)招收最优秀的学生,不但考试成绩优异,思想活跃。而且具备领导才干,并勇于接受各类不同的挑战。部分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将获颁发奖学金。

据悉,香港科大于今年2月至5月期间在内地多个城市举行招生说明会,介绍本校各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招生安排。

中国农业大学:转专业门槛降低

中国农业大学2011年对转专业政策有所调整,多数专业扩大了转专业生的接收人数,不再受名额限制。另外,允许学生有多次转专业机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选择适合的专业。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知名高校都允许学生转专业,但一般设有报名门槛。“通常情况下,只有学习成绩优异者才能够得到转专业机会,而事实上成绩较差的学生更需要调整专业。”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负责人解释说,“按照惯例,每年农大有近10%的一年级新生转到新专业,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转专业。另外,热门专业接收数量少与报名人数多的矛盾等。农大2011年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对于转专业报名人数及资格不受限制”。

成都理工大学:成立政治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在充分考虑全校学科点平衡发展和全体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决定设立政治学院。新成立的政治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予点。

据了解,学院的成立有着良好的基础和积淀,已拥有24年本科专业建设和1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硕士生培养经历,以及3年本学科硕士点建设经验。

中南大学:新建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2011年,原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和信息物理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目前学院设有6个本科专业(方向):地质工程(含地质资源与勘察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医学工程。

另外,该学院建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和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地质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2个校级重点学科。

视角

多所高校校长谈“大学”

不久前,耶鲁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外多所大学校长针对大学发展、大学现状等纷纷发言。以下,看看大学校长都说了些什么。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自1998年以来,中国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果。但是他们同时也希望建立少数“世界级”大学以跻身世界前列。这是非常大胆的目标,但是特别是中国,有意志和资源来实现它。

复旦大学杨玉良:中国大学鼓乐齐鸣却精神虚脱。高雅不是培养精神贵族,而是要培养精神境界高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心中不仅装着民族,而且装着全人类的问题,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核武器问题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在讨论大学“去行政化”(简单地说,就是淡化行业、职业或某项工作的行政色彩,尽可能地突破行政的束缚,突出行业、职业的主导地位)问题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应明确大学“行政化”的具体内涵及表现形式,明确“去行政化”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同时要深入分析大学存在“行政化”倾向的深层次原因。如果不搞清楚这几个问题,“去”起来也就可能会无的放矢,甚至于自乱阵脚,反而会影响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大学之大首在大德,大学是道德高地,要承担民族的责任;大学之大,还表现为大学里边一定是有大学问的,社会上没有的学问,要到大学里边去找;大学之大还表现为大学里边有大爱。大学是一个爱真理、爱学术的地方,对真理和学术爱到什么程度?当老师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宁可不爱老师我也要爱我的真理。

12.体育运动队训练总结 篇十二

现代足球比赛强度大, 比赛密度大, 没有良好的体能训练水平做基础, 就很难发挥技战术水平。同时, 良好的体能训练对于防止和减少运动损伤, 延长运动寿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足球向全攻全守的整体打法方向发展, 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能训练的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地提高运动员的基本素质, 保持高度的竞技状态, 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从近来的世界大型足球比赛的情况分析来看, 所有强队都把体能训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足球有三大重要方向是体能、技术和战术训练, 而体能是技术和战术训练的基础。体能训练会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身体素质不好的运动员, 将影响其技术在比赛中的发挥。反观体能素质好的队员在技术、意识、本能反应、判断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会在比赛当中得到更好的表现。另外, 身体状态好的运动员不容易受伤, 即使受伤了也会很快恢复。因此, 足球运动员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体能素质。

三、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各项素质的基础, 也是足球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 并且是在比赛中良好发挥的重要因素。力量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力量的能力。

足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主要包括:

1、最大力量, 即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情况下机体能够发挥的最大值。

2、快速力量, 即指肌肉尽快可能高地发挥力量的能力。

3、力量耐力, 即指在长时间力量训练情况下机体对抗疲劳的能力。

这三种力量既相互区别, 又密切联系。运动员最需要的是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 但这两种力量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最大力量素质做基础。

在快速激烈的现代足球比赛中, 运动员不仅要克服自身的体重, 球及对手冲撞的阻力去完成每个单个动作, 还要准确地完成传、接、运球及射门, 合理冲撞等技术动作。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素质, 就不可能达到完成技术动作所需要质量要求。良好而全面的力量素质可以使队员很多的完成技战术要求, 同时良好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有助于减少运动损伤, 特别是腿部接触和碰撞时导致的伤害。

以控球为例, 由于掌握了控球权就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 在控制球的过程中伴随着激烈的对抗, 控球方设法护住球以完成摆脱及传射任务, 如果没有良好的利用身体的意识, 没有很好的力量素质, 特别是护球动作所需强劲的腰腹力量作保证, 就很难控制好球。

四、耐力素质

所谓的耐力是指机体在长时间承受静力性或动力性负荷时表现出来的抗负荷能力, 或叫抗疲劳和疲劳后迅速消除的能力。

足球运动员的跑则是动态的, 随场上比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奔跑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其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在整个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的呼吸无节奏, 参与活动的肌群多, 大脑皮质兴奋性高, 由皮质上中枢控制, 无论肌肉消耗与神经消耗都比较高。因此足球运动是高强度、多间歇, 运动持续时间长的项目。在现代足球激烈的对抗中快速完成无数次技战术动作, 需要有很高的耐力水平。在一场足球比赛中, 如果没有充分的耐力, 就会导致体力下降, 错误动作多, 跟不上比赛节奏和不能发挥技战术水平。

从供能的方式上来说, 有氧和无氧耐力是两种不同的耐力素质, 但有氧耐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无氧耐力水平的提高。实验证明, 有氧耐力在足球比赛时约占70—80%, 而且有氧耐力是发展无氧耐力的基础。无氧耐力训练是提高有氧耐力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同时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有氧和无氧耐力, 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训练关系是使有氧和无氧耐力有效同步地得到良好的重要一环。因此, 足球运动员的耐力训练奠定了一个较高水平的训练起点。在发展有氧耐力具体训练中, 根据训练对象的年龄阶段和训练水平, 可适当地采用一定的无氧耐力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以提高有氧耐力训练的运动负荷, 这有利于更有效地提高最大摄氧量, 从而取得较好的有氧耐力训练效果, 无氧耐力的训练应建立在有氧耐力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或与有氧耐力训练同步进行。

有氧耐力是足球运动员最基本, 最主要的耐力素质, 同时也是无氧耐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 正确评价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对科学地进行耐力训练, 提高其耐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速度素质

速度已成为现代足球比赛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但人们常忽视足球场上所需要的速度专项素质训练。对于速度素质, 传统的看法是指球员个人的绝对速度, 表现在球场上就是球员个人突破、摆脱、追抢的快速度。但现代足球在细节上的要求和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现代足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是反应速度、处理球、起动、绝对速度、奔跑速度、冲刺和急停快慢, 带球时完成动作的速度和动作和下一个动作的联接速度, 还包括认识和利用场上形式的速度, 不同位置所要求的速度和全队协同行动的速度组成。这些速度在比赛中起着致胜的决定作用。

速度在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由于比赛整体速度的加快, 对足球运动员的快速能力要求也愈来愈高。在很大程度上, 良好的速度是比赛中取得时间和空间优势的重要因素, 从而速度已日渐成为攻守战术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六、结论与建议

体能训练是足球技战术水平发挥的基础, 体能训练的全面提高会带动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了解体能训练对足球运动员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来说必须掌握好训练的目的和训练原理, 而且为了保证运动员的良好的竞技状态, 比赛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必须注意体能训练。

1、结合比赛的要求, 体能训练必须和技术高度统一起来进行是现代足球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2、结合本队战术打法以及每名队员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不同量度、不同强度的训练是合理的训练。

总之, 重视体能训练对于一个球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只有重视体能训练才能使足球水平由量到质的飞跃, 技战术水平才可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王跃新.足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J].足球理论与实践, 2001.

[2]张向阳, 王钲峰.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研究及其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 2000.

[3]丁建生.如何提高足球运动员的耐力水平[J].山西体育科技, 2001.

[4]何振强, 王荣.足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构成及其训练原则[J].体育科研, 2002.

[5]张立, 张雁立.试论足球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及训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上一篇:大学宣传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呼吸科医师进修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