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兰的花语和品种

2024-09-16

吊兰的花语和品种(精选6篇)

1.吊兰的花语和品种 篇一

无奈而又给人希望。

吊兰的作用

吊兰不仅形态似兰、四季鲜绿,而且具备强大的吸污本领。“家种吊兰,污鬼胆寒”。闽南、台湾等地的人们是这样夸赞吊兰的。

吊兰是净化室内空气最好的植物,这已经得到科学家的首肯。实验证明,吊兰可以在24小时内将实验容器中的有害气体全部吸收净化。寝室里只要放上一盆吊兰,就可以在一天之内将室内电器、炉子、塑料制品、涂料等散发出来的一氧化碳、过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吸收并输送到根部,再经过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成无害物质,作为养料被吸收掉。

吊兰在自身的新陈代谢中,还能把空气中致癌的甲醛转化为糖和氨基酸等物质。并且能够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所排放的苯,还能“吞噬”尼古丁等等。因此在一间约10平方米的房间内,只要有一盆吊兰,就相当于安装了一台空气净化器,足以抵消有害气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学家还在类似航天飞机密封舱那样的封闭环境中放进几盆吊兰,12小时后测得舱内的一氧化碳、氧化亚氮与甲醛之类的有害气体减少了85%。

吊兰养殖简单易活,室内室内美化环境,精华空气,并且能24小时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

吊兰的养殖方法

1、光照

吊兰喜半阴环境。春、秋季应避开强烈阳光直晒,夏季阳光特别强烈,只能早晚见些斜射光照,白天需要遮去阳光的`50%―70%。

2、温度

吊兰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摄氏度,在广东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温度都适宜吊兰的生长,但是如果冬季温度低于5―7摄氏度时就要注意防寒保温。

3、浇水

吊兰喜湿润环境,要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夏季浇水要充足,中午前后及傍晚还应往枝叶上喷水,以防叶干枯。

4、施肥

吊兰是较耐肥的观叶植物,若肥水不足,容易焦头衰老,叶片发黄,失去观赏价值。

5、换土换盆

盆吊吊兰在管理上,为求茎叶茂盛,在每年的3月份应换土、换盆一次。

6、繁殖

吊兰一般用分株或随时剪取花葶上带气生根的幼株直接栽种。

吊兰怎么养

吊兰对各种土壤的适应能力强,栽培容易。可用肥沃的沙壤土、腐殖土、泥炭土、或细沙土加少量基肥作盆栽用土。

繁殖:通常用分株法繁殖,除冬季气温过低不适宜分株外,其他季节均可进行。也可剪取花茎上带根的小苗盆栽。幼苗移栽后,喷施新高脂膜,在植物表面,能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保护禾苗茁壮成长。

水肥管理:吊兰喜湿润环境,盆土要经常保持潮湿。冬季5℃以下时,盆土不要过湿,否则叶片易发黄。生长季节每两周施一次液体肥,花叶品种应少施氮肥,否则叶片上就会出现白色或黄色的病斑,环境温度低于4度时停止施肥,喷施新高脂膜调节水肥吸收量,保肥保墒。

温光条件:吊兰喜半阴环境,可常年在明亮的室内栽培。在室外载培的吊兰,夏日在强烈直射阳光下也能生长良好。但是,常期在室内载培的吊兰,应避免强烈阳光的直射,需遮去50~70%的阳光。吊兰耐高温,适宜温度为15度以上,冬季越冬温度4度以上。

整修剪枝:为使吊兰清新鲜绿,可经常向叶片喷水清洗。平时随时剪去黄叶。每年3月可翻盆一次,剪去老根、腐根及多余须根。5月上、中旬将吊兰老叶剪去一些,适时喷洒壮茎灵,促使萌发更多的新叶和小吊兰,使植物杆茎粗壮、叶片肥厚、叶色鲜嫩、植株茂盛。

2.吊兰的花语和品种 篇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土壤为草甸白浆土, 土壤肥力情况:pH值5.96, 碱解氮含量162.26mg/kg, 有效磷39.25mg/kg, 有机质32.15g/kg, 速效钾79.49mg/kg。供试品种为龙粳40和绥粳4。供试肥料尿素、磷酸氢二铵和氯化钾。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龙粳40和绥粳4两个品种, 主因素为氮肥施用量, 分别为120、180、240kg/hm2;副因素为单穴插秧株数, 分别为4、6、8、10株/穴。试验共24个处理, 每个小区面积30m2, 各处理小区采用随机排布, 3次重复, 共72个小区。各处理磷肥和钾肥用量一致, 分别为105和150kg/hm2, 磷肥为基肥一次性施入, 氮肥按4∶3∶3施入, 钾肥60%基施、40%作为穗肥施用。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8月2日和8月20日进行两次水稻病害调查, 包括叶瘟、穗颈瘟、纹枯病、鞘腐病、褐变穗等。主要看不同处理对抗病性的表现, 哪个抗病性较强。水稻纹枯病的分级标准, 0级:无病;1级:第4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以剑叶为第1片叶) ;3级:第3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 提早枯死。水稻鞘腐病的分级标准, 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剑叶叶鞘面积的1/4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剑叶叶鞘面积的1/4~1/2;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剑叶叶鞘面积的1/2~3/4;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剑叶叶鞘面积的3/4以上或稻穗未能从剑叶叶鞘内抽出, 被包在剑叶叶鞘内或稻穗从剑叶叶鞘抽出后全部为空秕粒。水稻褐变穗分级标准, 0级:无病;1级:感病稻粒数少于5个 (感病粒数占总粒数的6%以下) ;3级:感病稻粒数6~10个 (感病粒数占总粒数的7%~13%) ;5级:感病稻粒数11~30个 (感病粒数占总粒数的14%~38%) ;7级:感病稻粒数30~50个 (感病粒数占总粒数的39%~63%) ;9级:感病稻粒数50个以上 (感病粒数占总粒数的64%以上)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和密度对绥粳4病害的影响

经过对绥粳4病害调查结果显示, 绥粳4的纹枯病发病率在61%~84%, 在同等肥料用量下, 纹枯病发病率随水稻插秧密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 高插秧密度的病情指数相对高于低插秧密度的处理, 在不同肥料梯度下, 发病情况并无明显趋势。绥粳4处理的褐变穗和鞘腐病发病率在5%~18%, 发病较轻, 并未呈现明显规律性。

2.2 氮肥和密度对龙粳40病害的影响

在对龙粳40病害调查中发现, 龙粳40和绥粳4发病情况类似, 纹枯病发病率表现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发病率在44.7%~69.3%。经过对病情指数的调查, 在240kg/hm2肥料条件, 每穴8株密度情况下发病最重, 病情指数为19.9;在180kg/hm2肥料条件下, 病情指数较其它肥量病情指数低。褐变穗和鞘腐病的发病率在4.3%~15.1%, 发病情况未表现出规律性。经过8月2日及8月20日两次病害调查结果显示, 褐变穗随水稻成熟程度变化有减轻的现象, 但纹枯病和鞘腐病病情却逐步加重。

3 结论与讨论

3.吊兰的花语和品种 篇三

1 材料与方法

1.1 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06年7月份—2007年12月份在河北某猪场进行。

1.2 条件

集约化猪场限位栏饲养。

1.3 动物

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和二元猪4个猪种, 包括法系大约克、美系大约克、丹系长白、法系长白、美系长白、台系杜洛克、美系杜洛克、法系杜洛克和二元9个品系的966窝猪。完全采用人工授精。每头母猪配种2次, 间隔12~18 h。

1.4 数据分析

采用SAS 8.2 的MEANS 过程计算群体的平均值;采用SAS 8.2的S过程计算标准误;采用SAS 的GLM 过程完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采用邓肯氏多重极差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

2.1 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和二元

4 个猪种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产死胎数、产活仔率 (见表1)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 P<0.05) 。

表1 数据表明: 在4个品种中, 长白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最高, 分别为12.46, 10.62头, 与杜洛克相比均差异显著 (P<0.05) , 其次为大约克、二元, 杜洛克最低;而产活仔率二元最高, 其次为大约克、长白, 杜洛克最低。

2.2 不同胎次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产死胎数 (见表2)

表2数据表明:第4胎窝产仔数最高 (12.77头, 第8胎最低 (8.92头) , 二者差异极显著 (P<0.01) ;第4胎窝产活仔数最高 (11.71头) , 第1胎最低 (8.66头) , 二者差异极显著 (P<0.01) 。胎次对窝产死胎数无显著影响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2.3 不同产仔月份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产死胎数 (见表3)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 P < 0.01) 。

表3数据表明:4月份窝产仔数最高 (15.67头) , 2月份最低 (10.00头) , 二者差异不显著 (P>0.05) ;4月份窝产活仔数最高 (15.67头) , 11月份最低 (8.94头) , 二者差异极显著 (P<0.01) 。产仔月份对窝产死胎数没有显著影响 (P>0.05) 。

3 讨论

3.1 品种对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产死胎数的影响

试验中, 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猪的窝产仔数分别为12.46, 11.65, 9.06头;国外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的窝产仔数依次为10~12.5, 10~12, 8~10头, 与本试验所得数据基本一致。付茂忠等[1]报道, 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猪的产仔数分别为10.07, 9.34, 10.06头, 黄名英等[2]报道的则为9.52, 9.96, 9.13头。而国内引进的种猪与国外报道相比产仔数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可能与气候、饲料、饲养员、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二元猪的产仔数为11.18头, 不是最高, 但产活仔率相对最高, 因此为了降低死胎数可多养殖二元猪。试验中的长白和杜洛克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差异极显著 (P<0.01) , 原因可能是温度、湿度、噪声、转群时间等因素对长白比较合适, 而对杜洛克不太合适, 以致于长白跟杜洛克差异很大。

3.2 胎次对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窝产死胎数的影响 (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第4胎产仔数最高为12.77头;而黄名英等[2]报道的长白猪、大约克最高产仔数出现在第6胎, 杜洛克出现在第4胎。窝产仔数与窝产活仔数呈一致趋势, 且总体为波浪型, 第10胎又会出现一次高峰。这与黄名英等[2]的数据基本一致。

3.3 产仔月份对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窝产死胎数的影响 (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6, 7, 11月份死胎数较多, 因为6月份和7月份天气炎热, 公、母猪采食量明显减少, 哺乳母猪哺乳次数减少;怀孕母猪胚胎大量死亡;空怀母猪发情延迟;公猪的生精能力、精子质量和数量下降, 精液质量不佳, 导致受胎率下降, 从而导致11月份死胎数增加。

参考文献

[1]付茂忠, 吕学斌, 龚建军.不同品种或组合猪多产性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 2000, 27 (增刊) :21-35.

4.吊兰的花语和品种 篇四

传统丝绸艺术所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它也存在着某些弱势, 简而言之有两点:

1. 织机方面。

从简单粗糙的原始腰机、斜织机发展到较为复杂的多综多蹑机, 直到后来能织造复杂提花组织的束综提花机、大花楼织机, 都凝聚了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是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表现;但是, 虽然最终我们可以用大花楼织机这样复杂的工具织造出非常复杂精美的丝织品,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 这些织机始终也没有摆脱手工操作的束缚, 在织造发展的过程中, 只能停留在手工织造的过程, 最终没有实现手工织造向机器织造的飞跃, 更不要提自动化织造, 智能化织造了。

2. 纹样设计方面。

中国传统丝织纹样非常丰富迷人, 这在国内外都是广为认可的。但是因为丝织品较为昂贵, 所以消费人群多为皇亲国戚, 达官贵人等, 所以在其纹样的审美方面也是受到了其受众的影响, 许多纹样都具有浓厚的等级权力象征, 如龙、凤、麒麟等, 丝织品的纹样除了美观之外, 还承担了象征身份的重任, 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传统丝织纹样的发展, 少有创新和发展。

那么以上的状况在民国时期有所改变吗?

我们都知道, 民国时期丝绸产品种类众多, 一些是传统的品种, 如库锻, 织锦缎等, 另一些则是在新的技术和消费文化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新品种, 如古香缎, 软缎, 织花绸等。老品种中有创新, 当然新品种中也必然延续了一些传统的织造工艺或是艺术特征。在这样一个推陈出新的时期, 部分传统品种开始走下坡路, 如“权倾一时”的云锦,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奇葩, 如都锦生所开创的中国“像景织物”。这两个品种在同一时期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 原因何在,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先从云锦说起。大家都知道云锦在明清时期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是御用贡品, 或是作为赏赐和对外邦的礼品, 可见当时云锦在丝织品中的地位。但是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垮台, 云锦最重要的消费群体瓦解, 而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有使用云锦的习惯, 需求锐减, 生产上必定受到大的影响, 工场倒闭, 机户转行现象出现, 这对云锦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打击。当然, 云锦行业在失去了重要的受众之后, 也努力开拓新的市场, 培养新的消费人群。南京云锦行业也曾经努力寻求过新的出路。

1921年至1931年期间, 南京云锦行业中曾一度创造了一些结合时代生活实用的新产品。最初是一些来华旅游的欧美人和归国观光的海外侨胞, 在南京看到了织造精美、纹样华丽富有东方艺术特色的云锦, 喜欢购买一些带回去, 用其制作椅垫、沙发靠垫、琴条、钱袋、提包等实用品。所以各商号机户当然也就投其所好, 生产了一些类似的产品来开辟销路。虽然这样的产品和定位多少有点自降身价, 但好歹也不失为一条新的出路。不过可惜的是, 在利益的驱动下, 曾经精美的御用品被粗制滥造, 声誉受损, 云锦行业生存下去的最后的一线生机也由此熄灭了。这些“洋庄货”也就昙花一现, 迅速成了过往云烟。

可以说, 云锦在新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多了点投机, 少了点创新。首先, 行业内没有积极引进机械织机进行生产, 从整个民国时期的丝织情况来看,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手工织造的劣势不断显现出来, 机械织造的优势突出, 在这个时候缺乏对织造设备的改进, 正是整个云锦行业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一个表现。机械织造生产效率高, 产量高, 而云锦传统的大花楼织机生产效率较低, 一台织机需要两个工人, 且一天产量仅几厘米, 这样的状态是无法参与竞争的。其次, 云锦纹样设计方面也少有创新。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和传统丝绸艺术传统的浸润, 云锦的纹样虽然非常精美, 但是已经开始不适合新的消费人群了。民国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碰撞的时期, “舶来”的丝绸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外来纹样对云锦这样传统的纹样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之下, 如果不在纹样设计上面推成出新, 恐怕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云锦在民国时期生产的纹样变化甚少, 在一个开始崇尚流行风尚的社会氛围里, 毫无变化的陈旧的纹样必定没有任何吸引力。第三,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一, 陈旧观念束缚了整个行业的创新。云锦从兴盛时期到后来逐渐衰落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都一直是手工织造为主, 手工织造虽然相对机械织造来说较为落后, 但是云锦的织造工艺绝非简单粗糙的, 相反却非常严谨复杂, 织成品也是精美细腻, 另外作为御用贡品的云锦多在官办织局中生产, 分工明确, 设计纹样的画师, 挑花的挑花工, 甚至在一台花楼机上的两个人也是拽的拽、织的织, 各司其责。这就有点类似如今的流水线作业, 每个工序只做一小部分工作, 甚至都不知道最终产品是个什么样子, 高度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是对于从业人人员来说却没有足够的提高的空间, 在花楼上拽一辈子纱的织工可能最后也没有独立织造出一块云锦的本领。大部分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不高, 技术经验不全面, 艺术修养不足, 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云锦的发展, 特别是在需要创新, 需要突破的困难时期。

而在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都锦生”就走了一条与云锦完全不同的创新改革之路。都锦生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

1.在品种上吸收了传统风景织锦和西方像景织物的精髓。都锦生像景织物并不是靠都锦生的个人智慧凭空创造出来的, 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典型中西合璧的产物, 有着较为成熟的审美背景。一方面像景织物最先产生于欧洲, 而后传入日本, 而都锦生也正式从日本的像景织物中得到了灵感和启发, 开始着手创作中国自己的像景织物。另一方面, 都锦生织锦很多取材于杭州的本土风景, 而这在中国传统织锦中是有迹可循的。清代杭州人历鹗在其《东城杂记》中提到当时有一种称为“织成西湖景”的织物, 并有诗云:“十样西湖景, 曾在上画衣。新图行殿好, 试织九张机”, 这就说明在清代早期就已经有以西湖风景为题材的风景织锦了。正因为这两个原因, 都锦生创作的西湖风景像景织物才能够在国内和国外都得到广泛的认同, 因为在中外已经有类似的审美传统, 而都锦生则较好的把握了这个契合点。

2.传统工艺与先进技术的结合。在都锦生开始着手创作他的第一幅像景织物西方像景之前, 杭州丝织厂就已经从日本大量引进了贾卡提花织机, 而像景织物本身就是贾卡提花织机发明后的产物, 也可以说是先进生产技术的产物, 这对都锦生织锦的产生是一个相对重要的技术支持。

3. 对纹样的重视。

我们都知道都锦生是摄影爱好者, 对杭州当地的风景也非常着迷。所以他的第一幅像景织物作品就是《九溪十八涧风景图》, 风景宜人的杭州孕育了都锦生。除了杭州风

刍议美术馆年鉴审稿与专题的设立

周善怡 (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广东广州510000)

广东美术馆开馆伊始, 一直重视学术研究成果的集结, 严格规范图书出版工作, 强调学术性与资料性的统一, 使图书资料不仅能够体现本馆的最新学术成果, 还能为今后的美术史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鲜活材料。其中, 编辑《广东美术馆年鉴》是本馆学术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广东美术馆年鉴》系列丛书的出版为研究本馆发展历程及相关研究成果, 积累了全面丰富的资料, 也便于美术馆、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

《广东美术馆年鉴》是全面系统汇编我馆征集典藏、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推广教育、对外交流、文化服务、图书资料、行政管理等各个业务部门工作情况、统计资料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工具书, 按年度连续出版, 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它是广东美术馆事业发展的历史镜鉴, 也是一部记载我馆发展历程的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广东美术馆年鉴》一直坚持学术性、专业性、文献性、资料性的编辑宗旨, 形成了严谨规范的编辑体例, 常设栏目分为:“美术馆建设”“美术馆学探讨”“展览及藏品专题研究”“学术讲座及研讨会”“展览出版典藏档案”“大事·统计”。在常设栏目的基础上, 针对我馆每年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展览或重要事件, 增设“专题”重点突出。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业务工作的思考, 探讨年鉴编辑过程中的审稿和专题设立问题。

编辑工作是年鉴编制的基础, 同时是保证年鉴编制质量的重要环节。编辑一部年鉴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组稿到出版, 历经选题设计、搜集材料、审稿推敲、拟定目录、编辑加工、审查修改、排版校对、印刷装订等多道工序, 整个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编辑的主体地位是决定了其学术素养和业务素

景以外, 都锦生还大量试织了古代名人书画、山水、仕女、花鸟等, 这些都是很受欢迎的纹样题材。另外, 都锦生还聘请了绘画专家来设计纹样, 比如后来成为著名人像绘画专家的倪好善等。

4. 从业人员的素质。

成就都锦生织锦的, 不光是以上这些客观的条件, 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都锦生本人的技术积累和艺术修养。都锦生1898年正月出生于杭州茅家埠, 1914年进入许缄甫创办的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在机织科学习, 掌握了从设计到织造的全套新式丝织工艺。毕业后, 都锦生执教于乙种工业学校, 任纹制工场管理员兼图案画老师, 同时还受聘于杭州奎元巷女子职业学校任图画老师。教学实践的积累更丰富了他的学识, 都锦生开始尝试用丝织成风景人物。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 他终于利用八枚缎的点子, 在意匠图上的小方格子里, 以不同类型的点子来表达风景的层次、远近、阴面和阳面, 画出了一张较为正确的意匠图。随后, 他又成功地完成了轧花版。1921年3月, 他在学校的实习工场里, 成功地织出了一幅长7英寸宽5英寸的丝绸风景“九溪十八涧”。当然除了都锦生以外, 如上提到的倪好善等也都具有相当高的从业素质, 这在都锦生织锦成熟和发展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通过对云锦和都锦生不同命运的分析, 我们又能得到怎样的启发呢。

首先, 民国是丝绸生产实现近代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中国传统丝织行业的弱点之一就是一直没有摆脱手工织造的束缚, 手工织造生产效率较低, 产品瑕疵较多, 另外织物的幅宽, 细腻程度都受到了相应的制约。这一状态在近代引进电力织机后得到了改变, 特别是民国时期, 由于供电系统在一些较大的城市不断完善, 电力织机的广泛使用成为了可能, 传统手工织造大统天下的状态被改变, 机械生产开始发挥优势, 织造效率提高, 产品质量也有相应提升。生产的近代化是民国丝绸行业发质等的重要一环。

一、筛选信息和审稿环节的专业判断力

美术馆年鉴有别于地方年鉴或其他的行业年鉴, 它具有自身的专业特性。广东美术馆作为全国重点美术馆之一, 其策展能力、学术品位和研究高度在业内发挥着持续和重要的影响。美术馆年鉴的框架体例从建立之初就不断深化完善, 不仅涵盖了美术馆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这一固定部分, 还包括了“美术馆建设”和“美术馆学探讨”栏目, 作为对美术馆发展的历史回溯和学科建设的前沿关注。年鉴编辑在每年的相应时间, 提出年鉴整体规划, 选题设想, 搜集和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 制定组稿和发稿计划, 根据年鉴的框架结构和组稿细则, 认真做好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组稿、约稿工作。笔者认为, 美术馆年鉴编辑的专业性首先体现在筛选信息和审稿环节的专业判断力上。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审稿应包括:一、政策性审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表述是否准确无误;对国家主权问题的表述及地图的画法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二、内容审查:主要包括鉴别稿件是否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与价值, 检查稿件存在的问题, 最终决定取舍与修改。三、规范性审查:主要审查文体文风、行文规范等是否符合年鉴组稿细则的要求。《广东美术馆年鉴编辑工作暂行规定》对年鉴编辑人员的职责做了相关规定:编辑负责年鉴稿件的初审工作, 拟出总目录, 并针对编辑加工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初审意见。最后由主编、副主编负责年鉴稿件的复审、终审工作, 对年鉴编辑在编辑加工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复审、终审意见, 决定稿件的取舍。审稿是保证年鉴质量的重要步骤,

展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为民国丝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其次, 民国时期是染织艺术设计集大成的成熟时期。传统丝织品纹样的设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设计这个概念还未引入到丝绸图案中来, 许多图案的设计是由画师来代为完成) 虽然一直是非常受到重视的, 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 也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设计理念。这也是为什么传统丝织纹样数千年变化甚少的原因之一。民国时期现代染织艺术设计理念慢慢形成, 并且也出现了一些知名的成功的设计师。真正意义上的染织纹样设计初见端倪。

最后, 中西文化碰撞使大众消费观念和审美取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是民国时期丝绸艺术发展过程中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背景。西方文化的入侵, “舶来品”充斥市场, 西方审美观狂轰滥占, 欧风美雨洗礼中, 观念变革, 审美转向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造成这两种不同命运的原因, 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创新”。

5.吊兰的花语和品种 篇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09年6月10日至11月20日, 在长冈乡仁塘村仁田组钟有发田内进行试验, 前茬为早T优898, 面积0.16hm2。

1.2 试验材料

选用早熟品种先农20号 (全生育期108~110d) 、中熟品种淦鑫688 (全生育期120d) 、晚熟品种D优116 (全生育期125d) 。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品种 (A) 和播期 (B) 2个因素, 其中品种设3个水平, 分别为先农20号 (A1) 、淦鑫688 (A2) 、D优116 (A3) ;播期设3个水平, 分别为6月18日 (B1) 、6月26日 (B2) 、7月3日 (B3) 。随机区组排列, 共计9个处理, 2次重复, 小面积30m2, 周设置1m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1.4.1 秧田管理。

播种量为推荐用种量22.5kg/hm2, 秧田期采用统一施肥水平, 施尿素225kg/hm2、45%复合肥375kg/hm2。水分依不同播期分别管理, 但采用同等灌水量和次数:播种时保持畦面湿润, 出苗后保持沟中有水[1,2,3]。

1.4.2 大田管理。

因播期不同, 各小区间设置田埂, 并用塑料膜包被, 移栽日期因品种不同而有所不同。采取浅水移栽, 寸水返青, 遮泥水分蘖, 够苗晒田, 有水抽穗扬花, 干湿壮籽结实, 收割前7~9d断水。

大田基肥施45%玉露配方肥375kg/hm2, 尿素75kg/hm2, 氯化钾45kg/hm2;追肥施45%玉露配方肥90kg/hm2, 尿素45kg/hm2, 氯化钾30kg/hm2。移栽后7~9d, 施25%丁苄1.2kg/hm2除杂草, 8月24日用40%丙溴磷水剂1 200m L/hm2+5%锐劲特300m L/hm2+18%杀虫双1 500m L/hm2防治螟虫、卷叶虫, 9月5日用10%吡虫啉300g/m2+80%敌敌畏1 200m L/hm2+75%三环唑300g/hm2+40%丙溴磷1 200m L/hm2, 防治稻瘟病、飞虱、螟虫, 后依品种和播期不同再施1~2次药, 重点防治稻飞虱、纹枯病[4]。

1.5 试验测定

依各品种生育期不同分别进行理论测产及收割, 每品种分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测理论产量, 收割时各小区采取单割单称测产, 按0.8比例折干谷产量, 千粒重以25g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从生育期、株高、穗长看, 早、中熟品种生育期较为正常, 在播期相差较大情况下, 变化均不大, 基本在品种特性范围内变化, 而晚熟品种则变化较大, 如播种越迟则全生育期越明显变长, 株高则相对较矮, 穗长明显缩短。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情况看, 早中熟品种变化不大, 中迟熟品种随播期推迟, 结实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每穗实粒数因而减少。从产量看, 早熟品种随播种推迟呈上升趋势;中熟品种在6月25日播种时产量最高;晚熟品种在6月18日播种产量最好, 播种越迟产量越低, 且减幅较大。总体情况是6月18日至7月3日播种的晚熟品种产量比早熟品种好, 且迟熟品种越早播与早熟品种产量相差越大 (表1) 。

3 结论与讨论

从试验结果看, 早熟品种在6月18日至7月3日播种各性状表现及产量变化不大, 说明兴国县早熟品种在此播期内, 播期越迟越好。而中晚熟品种在此播期内则随着播期推迟产量呈下降趋势, 但减幅在5%以内。从气象原因分析, 因近几年来全球气温逐年升高, 兴国县下半年气温日温在20℃以上的时间明显推迟, 2008年下半年最早出现20℃以下低温是9月22日的24.2℃, 实际日平均温度在27.2℃左右, 这说明2009年的寒露风在9月没有出现。由此可见, 各品种7月3日甚至更迟播种, 产量损失均不会太大, 这是由于前期气温高, 对秧苗素质影响较大, 后期温差较大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积累, 且不必担心寒露风的影响所致。根据以上试验结果, 得出兴国县早熟品种应在7月3日以前播种, 中晚熟品种在6月26日前播种, 越迟播种产量越高。

参考文献

[1]潘熙鉴, 方荣.双季晚稻抛秧的育秧技术要点[J].科学种养, 2009 (9) :12-13.

[2]党恩清.兴安盟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1) :39.

[3]刘武, 邹应斌, 程兆伟.水稻施肥方法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 2006, 20 (5) :509-513.

6.吊兰的花语和品种 篇六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田间试验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科技园进行。基础肥力:碱解氮115.5mg·kg-1,有效磷35.5 mg·kg-1,速效钾182.5mg·kg-1,有机质36.05g·kg-1,pH6.95。

1.2 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空育131(早熟11片叶品种)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

1.3 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处理见表1。每处理插8行,行长8m,行距30cm。施肥水平:尿素(纯氮≥46%):250kg·hm-2,磷酸二氢钾(纯氮≥18%,纯磷≥46%):100 kg·hm-2,硫酸钾(纯钾≥60%):200kg·hm-2。氮肥施肥比例按基∶蘖∶调∶穗=4∶3∶1∶2比例分期施入;基肥在插秧前施入,分蘖肥在4叶后半叶施入,调节肥在倒5叶施入,穗肥在倒2叶前半叶施入,磷肥全部基施;钾肥60%基施、40%穗施。

1.3.2 调查项目与方法

成熟时每小区取样10穴,用于考种,测定每穴穗数、每穗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各小区实收计产。所得数据应用Excel2003软件和DPS7.05分析数据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可知,穴距10cm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0 086.75kg·hm-2,比12、14和16cm的处理分别增产1.66%、3.00%和4.30%;每穴株数为4株的处理产量最高,为10 174.13kg·hm-2,但与2、3、5和6株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穴距10cm,每穴插4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0 413.53kg·hm-2显著高于穴距为16cm、每穴插3株的处理。穴距为10cm处理的每穴穗数、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最小,其中穴距为10cm的处理每穴穗数、着粒数均极显著低于穴距为16cm的处理,各穴距处理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每穴株数各处理间的每穴着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每穴插4株处理的每穴穗数显著高于每穴插2和6株的处理,每穴插2株的结实率显著高于每穴插4、5、6株的处理。

表1 试验设计Table 1 Experiment design

表2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densities of transplants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0.01或0.05水平。下同。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and lowercases in same column data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1and 0.05level.The same below.

2.2 不同处理对主茎穗长及穗下各节间长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穴距处理对主茎穗长及主茎穗下各伸长节间长的影响不同。穴距为16cm处理的主茎穗长、倒1和倒2节间长均最大,显著高于穴距为12cm的处理,而倒3和倒4节间长均最小,显著低于穴距为14cm的处理。穗长和倒1节间长随每穴插秧株数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处理Y2比Y6分别增加了0.63和1.14cm;倒3和倒4节间长均是Y6最长分别为18.13和4.79cm。

表3 不同插秧密度对穗长及穗下各节间长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transplants densities on ear length and internode length

3 结论与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水稻为群体作物,其产量的获得依靠群体的贡献率,可见要想获得高产必须保证一定单位面积内的群体数量,适宜的栽插密度是改善群体环境、优化群体质量、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5]。在本试验条件下,应用空育131品种,行距为30cm、穴距为10cm、每穴插4株处理的产量最高,即插秧密度为133株·m-2,插秧密度较高,与杨丽敏[6]和王平[7]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研究结果插秧密度较低,一般在105~125株·m-2。王麒等[8]研究认为,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插秧密度是30cm×13cm,这个插秧密度能获得高产主要因为具有最多的单位面积穗数和较多的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是本试验中最不易受插秧密度影响的农艺性状。本试验研究表明,处理间每穴穗数和每穴着粒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插秧密度的改变对这两个农艺性状影响较大,而对千粒重略有影响,对结实率影响较小,因此本试验条件下,主要是通过提高插秧密度来提高水稻产量的。这与张强等[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试验仅是行距为30cm的试验结果,还需要在其它行距条件下进行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便更全面明确该地区空育131品种的合理种植密度,更好地指导水稻研究和生产。

参考文献

[1]刘宝海,宋福金,高存启,等.黑龙江大面积推广水稻品种遗传基础研究[J].作物杂志,2004(2):48-52.

[2]孟昭河,黄少锋,张莉萍,等.水稻新品种空育131特性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2(5):28-29.

[3]曲贵余,赵裕坤,赵裕峰,等.寒地优质稻米品种空育131主要特点及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1(2):18.

[4]袁亚莉,李静,那永光,等.优质水稻新品种垦稻22选育、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1,17(5):70.

[5]龚红菊,董泽富,姬长英.栽培密度和基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8):7602-7604.

[6]杨丽敏.优质米品种空育131的良种良法[J].作物杂志,2001(2):26-27.

[7]王平.垦稻9号、垦稻10号与空育131[J].作物杂志,2004(4):268.

[8]王麒,张小明,卞景阳,等.不同插秧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60-61.

上一篇:控烟规章制度下一篇:懂你记叙文高中作文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