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2024-12-15

共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精选14篇)

1.共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一

倡生态文明 美丽凉州主题班会教案

羊下坝镇中心小学一年级

活动一:观看生态破坏图片

活动二:学生演讲倡导生态文明,共同保护环境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今天,我们人类已经成功征服了自然,成为了这个美丽星球上生物界的绝对霸主。然而,在我们无比骄傲和引以为豪地生存在地球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否则,我们必将面临可想而知的灾难!

本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为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集约性人居环境服务,这是一个极其容易明白的道理,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让人不得容忍的现象和行为在发生。比如,森林被称之为地球之肺,起着净化空气、保护土壤等等作用,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乱砍滥伐、破坏森林的行为并不鲜见;工厂里的污水、烟雾随意排放,甚至有些黑心工厂,为了躲避检查,独辟蹊跷用高压水泵把污水硬性压入地下,造成严重的地下污染;没有节制地乱开采地下矿石,造成一定的污染、混乱和安全隐患;水作为万物之源,也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浪费,我们看到,许多以前清澈长流的江河溪流,不是严重污染就是干涸不见了,等等。

同学们,您们想过没有,其实,像我们所看到或拥有的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栋栋美丽的高楼大厦,一辆辆精美豪华的小车一样,现代化社会里的一切,都可以说是以毁掉资源、破坏环境和打破生态平衡作为代价的。像这些为了满足我们人类欲望而过度开发、随意破坏的现象,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着,这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堪重负,痛苦呻吟!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过!同学们,是为了满足我们自身的惬意舒服,继续让自己为所欲为、不加约束,还是来个紧急刹车,转变观念,学会过上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我们人类正走到了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深思、重视和严肃对待!需要我们刻不容缓地去坚决面对和及时处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真的再以不能逃避和装作视而不见了!因为我们退无可退!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伤不起啊!

可喜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重视。今年的党的,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和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总体布局。这些都是我们的福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紧紧跟上,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呢!

我们生活的凉州,原本就是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空气清新、绿色宜居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成了我们美丽、舒适、环保的天然生命乐园。服务于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应该从现在、从此刻行动起来,贡献自我的力量!我们知道,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美丽可爱的祖国版图的一部分,建设好它,做好了它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祖国建设和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活动三:小结

我们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我们没有理由逃避现实、拒绝承担!同学们,老师们,让我们记住: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进行!也请我们记住:生态文明建设,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2017年10月17日

2.共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二

关键词:生态文明,必然性,问题,措施,美丽中国

我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奇迹。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因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的必然趋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现在生存状况,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会促进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同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人有占有量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弱。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压力增加,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需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已经日益严峻。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大多采用利用率低、水平低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责任,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如果不改变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效率低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在我国,仍然存在很多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存在。这与人们的道德文化缺失、环保意识低下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环保理念、生态观念日益提高,对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在广大群众心中扎根。相当多中国人漠视生态,生态意识淡薄。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素质差得惊人,对不良企业破坏生态的行为视而不见。其次不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一部分企业的责任人却没有受到法律的相关制裁。企业不法经营、不遵守职业道德,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生态效益,肆意污染环境。另外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对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一些地方的污染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机关执法不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政绩考核标准不科学,使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生态受到破坏,污染严重。某些政府机关甚至还出现官商勾结、官企勾结等黑幕,这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某些企业是当地纳税大户,是拉动当地GDP的主力军,也提高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对提升当地官员的一些政绩起到了某种作用。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就故意忽视环境问题,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依法行政,宁可得罪人民,也不愿意得罪这些企业和纳税大户。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持续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促进环境建设的的机制体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国家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护耕地,严格规定土地用途并严格执行。加强矿产资源节约、检测、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再利用、资源优化。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注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提高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加强水利设施、林业施舍、草原生态建设,促进良好的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政府相关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注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机关中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消极因素做出深刻的反思,尽快弥补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经济和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应该重视绿色GDP在考核中的作用,重视生态效益对于国家建设的意义。实践证明,单纯的GDP考核指标并不科学,它助长了一些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错误做法,造成了经济社会问题。因此,要在考核政绩时既要重经济成果更要重环境指标和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评估、生态效益等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发展和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的办法和相关的奖惩机制。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及保护制度,完善我国最严格的土地和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矿产资源的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和破坏环境的处理制度。国家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相关税费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的程度、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有关生态补偿的各项制度。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提到制度的高度和法律的高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最坚强的保障。

(四)生态建设中加强严格执法,特别是加大对破坏环境的违法企业的处理力度

依据法律,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该罚就罚,对相关人员该判刑就判刑,让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那样企业将不敢再动恶念邪念去破坏环境;严肃处理监管失职者,使其承担起相应责任,再也不敢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对环境工作敷衍推诿,掉以轻心。国家要限期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促使企业进行转产;责令企业排放达标; 政府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让企业及经营者深刻明白到,只有更好的履行好社会责任,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而一旦破坏环境,企业的效益和品牌必然受损,将承担巨大的损失,而发展的未来空间也会受限,企业的生存也会日益艰难。

虽然目前我国存在很多环境问题,但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加强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当我国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3.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篇三

关键词:朴素的生态观;生态文明化;生态环境

一、对中国古代朴素生态观的认识

中国古代早期的朴素的生态观是以自然崇拜为中心,是指对动物的图腾崇拜和对自然现象的图腾崇拜,促进了生态思想的早期萌芽阶段形成。进入农耕时代,人类已逐渐认识到人们的生活、劳作必须依赖于自然条件,掌握自然规律,并从自然崇拜逐渐发展到到人与自然的平等互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状态。

《老子》文本中常提到“道”、“知常”,那么“知常”也就是是遵循自然規律。理解、明白和谐与平衡的真理这就被称为“常”,懂得如何处常不失去被称为“明”。老子特别注重“知常”。他认为掌握常道才会心明眼亮,不懂常道,必将招来凶祸。还特别强调人类应该遵循“道”、按照客观需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样才是养生,超出了客观需求的范围则会发展为受意志、欲望支配,这就是为所的欲为,也叫做逞强。

道家所提倡的“道”,就是自然世界本身发展的规律。《老子》中也提及,人既然是天和地的产物,就应该去遵循天道地道而行事,反之,则不仅难以正常从事各类活动,甚至还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和与发展;人既然是天地的产物,就应效法天地,顺应和适应天地,使三者能够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而儒家则“从人道出发.以人道体天道”知道人类按照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总之,天人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就是倡导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基本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核心。

苟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这里的“分”不是孤立、分离的意思,而是功能、职分之意这里讲的“天人之分”的“天”是客观现实,是自然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不受外界神秘力量支配的,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而“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摆脱了纯自然状态的能动的活动的主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苟子“天人合一”的基本观点,人们应该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在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倡导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客观认识天与人的职分,对天人关系进行客观分析,并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这一之举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明”这一词与“城市化”和“公民”的含义相近,与。荒蛮”相反,后来扩展到了表示社会文化发展的先进状态。总之,“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进步表现,也是人类不断地改造世界、创造社会的一种表现。对于“生态文明”这一词语,它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词语组成的,在人类社会不断进入文明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生存所依靠的自然环境也在受到影响,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不能让生态环境付出承重的代价,说不产生影响这是不可能的,人类需要发展,就需要消耗,需要各种各样的消耗。如何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尽量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降到最低,这是我们当下每一个人需要思考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做温水里的青蛙。

二、中国古代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在整个第二十世纪,人们只注重人的价值,忽视了自然接的价值,从而在自然界就没有树立起哲学观与科学观,在人类发展的指导下,在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否定、忽视了自然价值,导致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现象,以及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状况。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自然价值与生态价值的问题。“生态价值”的概念被定义为生活在生态环境中的人类对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的道德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与人类存在的系统功能的判断。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中.自然世界一直被视为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而这一自然条件也一直被认为是众生所共享的。

周朝的的法制制度《周礼》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和保护山泽资源记录外,在不同的时间伐不同的木种。苟子、孟子、管子等思想家在这方面也有不少著作。苟子认为那些还是小树苗或正处于快速生长时期的树木,就不应该去砍伐,等长到一定时期稳定下来,再去砍伐。在鱼类养殖中,就不应该撒一些药物、不应该捕捉小鱼苗之类的,这样鱼和海龟才能更好的生长,渔产之类才能用之不竭。

在《管子》这部著作中多处谈到山泽资源要合理利用,山林虽然离人们很近,花草树木很美丽、很名贵,但人们不能无节制地去索取它,人们不仅要节约资源,也要遵循自然生物的生长规律。告诫人们不要砍伐过大的树木,不要破坏大山大河,要不然国家就会面临危害。还提到不要砍伐森林的树木,不要放火烧草,不然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危害,这也是对你刀耕火种的一种约束。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研究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的目标,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生态思想在中国古代百家争鸣,通过长期的融合升华,提炼出了大量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晶和精华。同时,由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致力于新兴学科工作的西方生态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研究来产生了兴趣,诸学者指出,“在各种传统生态哲学思想中,道家提供出的生态哲学思想最深刻、最完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nlc202309090947

人类进入第二十一个世纪,从未如此关注过生态环境。为了不使自己的家园在人类的过度破坏性开发中毁坏,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的出路,我们必须唤醒对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的颂扬,创建生态文明。在这里,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的中国向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这是里就以老庄哲学为代表,其中包容了许多学派的生态文明的思想类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它的复兴。

18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的制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之严重趋势,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念,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到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提出的主要途径:重点发展生态技术和工艺,促进绿色、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合理规划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归到原来的生活方式,但超越粗放型的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增强、提升了全社会的文明观念和素质,使人类的活动范围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区域之内,走一条发展繁荣、生活富裕、环境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而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污染防治,,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保护和构建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生态经济、发展完善的生态系统、可靠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要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以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生态文明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先进的思想和战略任务,要发展创新,注重建设,持之以恒。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反思

我们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更高的文明形态,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期,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认识理论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自然资源持久利用规律、生态环境保护规律、执政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碧水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积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它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环境保護、资源节约、产业结构合理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对可持续理论的把握、发展与升华。

4.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 篇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禾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要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恰逢其时。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5.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五

一、【时政背景】2013年1月7日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在环保部通报的春节期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中,74个监测城市中PM2.5平均超标率达42.7%,空气质量堪忧

二、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它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危害?

(1)大气污染。既污染了自然环境,又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2)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公路、铁路、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什么原因导致发生?

(1)人口数量的激增,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等,既污染了自然环境,又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汽车尾气的排放;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后排除的废气和粉尘;建筑工地的扬尘等。这给我们哪些警示?

(3)①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②经济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繁荣,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1)PM2.5首次被纳入监测体系。这体现了我国什么战略与国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2)开展PM2.5等项目监测,有何重要意义?

有利于增强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防治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更好地指导公众健康生活、出行。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把“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①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五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说明了什么?说明: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②我国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四、【必备相关热点】

问题一:节能减排。相关文件——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相关行动——2012年7月1日,居民阶梯电价在全国全面推行;从2012年10月起,我国正式实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自2013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3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

1.上述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国策、战略和发展理念?

答:.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推行居民阶梯电价、淘汰白炽灯、设立“全国低碳日”有哪些重要意义?

有利于普及绿色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促使人们选择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问题二】:材料一:全球行动。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政府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参会,展示了中国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努力。

材料二: 2013年3月23日晚,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时”再度拉开帷幕,中国及全球其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展开熄灯接力。

【设问示例】1.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增长,这说明了什么? 答:面对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人类的共识。

3.我国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增长等方面积极做出努力,这表明了什么? 答: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五、【相关问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和建设美丽中国不相符的现象?

如:乱扔垃圾;水龙头不关,浪费水资源;浪费电的“长明灯”现象;不爱护花草树木;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乱排放,水污染严重;捕杀鸟类等野生动物;等;

2、“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宏伟蓝图面前遭遇哪些短板(制约建设美丽中国的因素)? ①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②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资源短缺;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说明什么?(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警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你认为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说明我国空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

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

② 们的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向大气中排放工业废气; ②生活质量提高,汽车越来越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

③ 注重经济的发展,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忽略了环境的保护; ④ 地荒漠化、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带来的扬尘; ⑤ 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力,执法不严; ⑥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0、雾霾会导致肺癌、比非典更可怕给我们什么警示?

答:环境污染会危害身体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保护环境;

11、为什么要治理雾霾?

因为:①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大气污染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 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③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的要求;

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⑤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12、治理雾霾、做好PM2.5的监测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减少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 ②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③有利于增强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

④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 ⑤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更好地引导公民健康生活、出行;

13、“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为减少雾霾天气,使中国更美丽,我们该怎么办?(如何治理雾霾?怎么突破十面霾伏)国家: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节约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 ③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④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 ⑤开发环保新能源,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个人:

② 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少乘汽车多走路;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保护植被;

③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同各种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④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12)、“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面对十面霾伏,请你分析政府、企业、公民的责任分别是什么。国家:

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

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④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国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你有何感想?

①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③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④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履行环保义务,在平时的生活中爱护动、植物,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20、请你为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提出一些建议。(国家该怎么做)

⑴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 ⑵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依靠科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⑶加强环保知识和资源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⑷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⑸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21、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为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做出自己的贡献?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保护植被;不吃野生保护动物;

③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同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④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22、“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有什么意义? ①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②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 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

23为什么要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或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①因为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③ 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

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 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24.当前还存在着哪些与低碳生活不相符的行为? 答:①一些地区为发展经济采取粗放的经济模式。

②还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③一些地区还在使用高消耗、高排放的落后设备。④浪费水、电、油、气的现象依然严重等。25.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向当地政府提建议)答: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大力宣传提倡绿色消费,树立环保意识。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④增强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⑤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增加在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费用等。

26.面对流行的“低碳”的生活方式,你准备怎样做?

答: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②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积极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③做节约的践行者:节约使用学习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的良好习惯。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④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环保产业。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⑥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32.你认为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推进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强的基础。

②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理环境; ④ 民节能减排意识增强;

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六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人口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足,保护不住。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制约。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意味着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现有的老办法是不能有效解决的,就必须要用新办法才行,新办法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不足。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从我们的身边做起,真正做到环境保护节约资源。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上行动的指南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上的问题。我们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2.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上强有力的保障 想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

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上严格的要求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该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上积极的落实 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的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和接受舆论监督。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

7.共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七

关键词:十八大,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并首次把“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 这一举措对于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顺应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整体布局的科学完善, 是党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首先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 在此基础上,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 从十三大到十六大我们都延续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之后, 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继十七大之后,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由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 增添了发展内涵新元素, 确立了发展方式新坐标, 赋予了发展品质新标准, 彰显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 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伴随着GDP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希望拥有蓝天白云、姹紫嫣红, 拥有清澈的水源、绿色的森林。如果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 人类就不能诗意地栖居, 人类的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十八大报告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的新视角新高度出发, 提出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国富民强的美丽中国,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 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 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 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 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 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指出, 中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 总体尚未遏制, 形势依然严峻, 压力继续增大”。在我国, 能源利用率不高, 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 天然森林减少,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加重, 生态系统日益脆弱。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 环境受破坏的程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有效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努力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

部署, 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十八大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恩格斯说, 人类在从“敬畏自然”向“征服自然”的转变中,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应吸取传统工业文明负效应的沉痛教训、深刻反思非理性的发展观和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珍惜利用国土资源。

2.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节约利用资源, 节水、节地、节能,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加快水利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正确处理“绿”与“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4.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薛建明, 《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社会》[M],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8.生态文明撰写美丽中国的新篇章 篇八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新篇章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34-03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世界惊呼我国创造出经济发展的“中国速度”,然而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首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给我们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带来全新挑战。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概念上理解,可以洞悉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和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和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从人类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来理解,农耕文明替代原始文明、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动力、以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为核心、以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目的的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这就是生态文明。

从党治国的理念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应有之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基本国情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它的内涵和发展要素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也必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

“美丽中国”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诗意表达,其实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文明发展新境界、新形态,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和期盼。从这个意义上讲,美丽中国由环环相扣的四个层次的美构成,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第一个层次的美是指自然环境之美、人工之美和格局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环境之美。同时,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布局人工环境,构筑科学发展的中国大格局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切入点。人类社会发展既要维护生态平衡,又要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应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工之美和格局之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二个层次的美是指科技与文化之美、制度之美、人的心灵与行为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条件。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合理消费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绿色财富观和绿色利益观,形成鼓励绿色发展、合理消费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需要研发和运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技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塑造美丽心灵、倡导美好行为,来增强全人类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节约理念,来营造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良好风尚。

第三个层次的美是指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与归宿。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摒弃过度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共同推进低碳发展,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产业结构,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第四个层次的美必然体现着当代中国的艺术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艺术是文化的结晶和精神硕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不仅是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国家、民族的精神标杆和形象代言。

三、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人类的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但是,人类的发展历程正在告诫我们:人类社会的活动超越过自然的规律最终受到大自然严厉而无情的惩罚。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引起了人类的艰辛探索。于是,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环保组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成立,如;1968年成立了“罗马俱乐部”;1971年成立了“绿色和平组织”;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气候大会,向全世界70多亿人民发出宣言:“要保护地球!”可见,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部分难题。我国的资源十分有限,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矿石、在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为:1.8%、0.7%、9%,5%。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我国拥有全球1/5的人口;现在碳排放居全球的榜首,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外的依赖存度相当高,为此,必须实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平稳过渡,来减少资源枯竭速度。另一方面,我国的环境污染已不堪重负。据报道:我国有1/3的国土面积经历过酸雨、七大河流中有一半被污染,1/4的居民没有清洁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呼吸的是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城市垃圾还不到总量的20%,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我国占了5个……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15%。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由于生态恶化,还会引发不少社会稳定问题。最近几年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几乎每年都在递增。如:2009年广东省紫金血铅事件、去年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事件、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事件、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事件等等,因为公众环境诉求表达渠道不够规范,最后纷纷遭到群众抗议。这些事件对导致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极大的损害,最后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的建设而告终。

总之,生态危机不仅会使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付之东流,而且还会激化社会矛盾,增加不稳定因素;必将会殃及子孙后代,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难题,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享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四、如何突破思想上的藩篱来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为此,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一)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务必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走低碳经济之路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体。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的例子很多,教训很惨痛,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务必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务必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决不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为主,坚持预防为主。为此,托马斯·弗里德曼深刻指出:“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技术将会变成决定未来50年国家经济地位、环境健康、能源安全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务必要强化公众参与意识

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又热又挤又平》一书中大声疾呼:“绿色能源是金钱,绿色能源是竞争力,绿色能源更是人类唯一的未来。”[1]我们不能再走西方走过的那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过去关于中国经济如何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至理的名言“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猫论”说的是只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可以了 ,但客观情况不允许再这样了。现在,如果这“猫”不是绿色的,那么无论是“猫”自己、老鼠或是世界上的其他人都不可能再享受发展[1]。由于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落后,甚至停留在传统的工业时代,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忽视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善待自然的规律,忽视了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种意识形态下,我们亟须破除落后的观念,必须加强和引导全民的生态意识,建立好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生态文明两大体系,在全社会引起共鸣,来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以思想文化为引领,以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用“行为美”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社会保障。深入开展“共建美丽中国、共享美好生活”活动,开展美丽区县、美丽街镇、美丽社区、美丽乡村、美丽校园、美丽工厂、美丽军营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不断提升全民的“美丽指数”。

(三)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务必要加快制度的建设

首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因此,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论英雄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广东率先把建设“美丽中国”和官员考核对接,按照主功能区划分,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打破GDP一统天下的局面,在那些明确为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的区域,生态保护、宜居水平和公共服务,将取代GDP数字,成为主要的考核标准。今天,“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兴起,更为河源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河源打造成为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我市率先提出打造“广东绿谷”的目标来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循环发展,助推低碳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市加快实现经济崛起的关键时期,为我们打造“广东绿谷”,实现我省粤东西北跨越式的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新的血液和氧分。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修订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配套制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法制政策和体制机制保障。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的大行动的决定》作为行动的“总纲领”,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从经济效益到生态效益、从具体工程到体系建设、从自然环境到生态文化的系统建设,明确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应有的题中之义,也是我省自身绿色生态的具体要求。

再次,以科技为支撑,重点解决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抓污染综合治理,促生态环境改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世界科技变革的新趋势,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美丽中国建设的瓶颈问题,加强对环境技术、稀有资源替代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清洁生产、低碳节能、污染防治、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继续实施清水工程、净化工程、绿化工程、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搞好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非常规水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PM2.5治理合作,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大绿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保证城市拥有足够的“肺活量”。要持续开展市容综合整治工作,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加强海洋、湿地、森林及沿海滩涂、入海河口等保护修复,搞好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可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应该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严格的制度安排;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责任。如:英国伦敦治理雾都的经验,美国加利佛利亚州治理汽车尾气和日本打造生态名镇的做法,值得在全国借鉴和推广。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建设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老百姓以绿色家园,给大家一个赏心悦目的、精神文明的大环境,使我们的和谐社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用毕生的精力和聪明才智去撰写美丽中国的新篇章,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9.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九

近期,“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些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党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地位的提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愈发重视,以及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也说明了我们对持续发展的规律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

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与关注不由引发我的思考: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党和国家要将生态文明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似乎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生态文明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它提倡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人们开始渴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这种要求的积极回应,它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保护好地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突飞猛进。然而,当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的困扰。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

题也越来越突出。当中国基本上摆脱了贫穷与落后,当国人的钱包日益鼓起来的时候,人们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否并不是衡量生活质量优劣的全部,并不能说人们就过上了好日子,就说人民幸福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放心的食品也是幸福生活的必备要素。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纵观整个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不同程度的遭遇到了环境问题。1930年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大量牲畜死亡。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因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化学烟雾,致使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幅上升。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1953—1956年的水俣病事件,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并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竟高达38%。

如今的中国已超越英、法、德、日,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不协调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已集中体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些重点水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些现象都敲响了保护自然的警钟。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处于恶化趋势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还在扩大。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需要我们共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或许有人会讲,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如此之高度,势必会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这种说法看似正确,实则不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足和生态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建设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相当沉重的环境代价。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而是要超越和扬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全面提升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这样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这将会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我们首先要使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次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与此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完善相关立法。最后,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珍惜、人人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建设生态文明,归根结底还是要从环境保护上做起。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积极贡献。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这提醒我们,全面的环境保护和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决非轻而易举。环境保护不仅仅包括动物、森林的保护,以及防止大气和水的污染这样一些大事,也包括我们周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小事。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清洁生产标准,建立了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的监测„„这些成效让我们看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希望。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家,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中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可谓是任重道远。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先决条件。改善环境,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让民众得到一个清新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这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10.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篇十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只是衡量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的汇聚点,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具现实针对性、更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从而使这一目标要求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和谐,从而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时代要求。我们推动改革发展,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的需求既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需求,也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等生态环境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日益强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才能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才能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主要特征,这种生产方式必然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因而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已集中出现。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根本上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为后代人提供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这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抉择,是实现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近年来,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国际问题,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日趋激烈,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正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和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又有利于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球的低碳发展、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和体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世界作为一个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共同构成的整体,其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坚持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方面、环节来看待。不仅把中国的社会发展置于整个世界发展的整体中,而且把中国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用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用整体的观点去评价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第二,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

第三,平等公正原则。坚持平等公平原则,就是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要实现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以及满足自身利益上谋求机会平等、责任平等,又要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对自然资源的享有权力上的机会均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从文明进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环境保护,并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方向。

环境保护牵动发展全局

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因而环境保护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加强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可以有力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究其本质,环境问题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环境保护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应以环境保护为突破口,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着力点,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有针对性。

加强环境保护是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口生产过程中产生较大污染的廉价产品,同时又通过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优势产业。面对这样的国际竞争形势,我国只有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才能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争取更大的利益。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加强环境保护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加强环境保护,就要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立足我国国情,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新兴战略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不仅应逐年加大环保投入,而且应采取严格的项目环评,实行必要的限制开发、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完善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政策宣传,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增强人们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责任感。

推动环保技术创新,突破环境瓶颈。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大挑战,而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突破环境瓶颈的强大动力。应注重环境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完善财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环保科技研发,支持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环境合作,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目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已经形成,但尚未形成步调一致的全球共同行动。因此,加强国际环境合作、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应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我国应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行动,增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机制中的话语权。这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产值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这是巨大的进步,但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急剧消耗等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制约着我们下一步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生态文明理念找准了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症结”,开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药方”。

11.共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十一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37-02

在2013的两会上,雾霾成了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2012年年底我国中东部地区已经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污染面积之大,对百姓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和隐患,在这种恶劣现象的背后,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也成了中国现阶段建设“美丽中国”亟待解决的任务。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普遍存在而且相当深刻。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资源短缺的趋势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20世纪最后30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也陷入了很严重的生态危机,一些著名的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运动的理论,逐渐形成了把生态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一个符合生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这为现阶段生态问题层出不穷的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理论和思路。

一、简述生态社会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不断扩张,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绿色运动”,努力试图找到一条既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这一根本根源,又能解决生态问题,维护人和生态、自然平衡的道路。而苏东实行的社会主义模式过于封闭,并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到最后也没能逃脱生态危机的威胁。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逐渐崛起。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莱易斯和本·阿格尔等人。其中鲁道夫·巴罗被称为西方“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的代言人”,他批判资本主义现存的工业主义和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同时巴罗谋求“绿色”和“红色”政治力量的结合。亚当·沙夫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中最先介入生态运动的人。莱易斯和本·阿格尔则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0世纪80年代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兴盛的阶段,也是“红绿交融”阶段,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已经成了国际上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安德烈·高兹、奥康纳等人把生态社会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态”,在生态重建的过程中,经济的合理性要服从生态社会的合理性。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理论体系化的第三个阶段,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他们则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角度出发去揭示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望,迫切改变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缓解生态不平衡的状况,寻找一条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生态健康发展的道路。其理论能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寻求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态社会主义的比较

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努力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但生态社会主义在理想目标、策略主张、依靠力量和变革社会的途径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本质不同。生态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科学的认识,只是试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非暴力”的原则,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中间力量,通过和平的手段谋求执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依靠工人阶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二者在建设手段和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共通之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一)两者都认识到了生态危机的紧迫性,都揭示了造成严重生态问题的原因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已经代替经济危机成了最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危机,并且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提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一方面利用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在全球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展,造成了本身就自身发展困难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生态危机。中国也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探索中前进,无论是中共十七大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还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体现了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中国的道路上把生态建设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二)两者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都主张实行基层民主

生态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解决生态问题。马克思不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体”的思想,而且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基层民主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认为只有实行基层民主,才能使人们更好地投入到保护生态的运动中,提高人们的生态热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更注重基层民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中,把“管理民主”放在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等民主制度。

(三)两者都有相似的发展观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无休止地追求剩余价值,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自然环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投资过热,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等,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两者都在非常相似的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观。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党的十八大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是西方国家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探索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倡导的生态意识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和认识的基础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但是在生态问题的认识上有着一个共同点:必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的道路。胡锦涛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就证明了生态平衡发展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更加坚定了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唯一的选择。我们要把发展经济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机统一,立足我国国情,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节约资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资本主义通过推行生态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掠夺,导致了全球性环境危机。而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一体化浪潮使得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个大环境而独立发展,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又使所有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危机。生态危机已经具有全球性。我国面对着这样的生态危机,应该树立整体观念,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加强协作,共同改善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相结合,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寻求以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异化,不仅造成了人自身的生存危机,更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我国建设的“美丽中国”不只是环境、生态上的美丽,更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延伸发展,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发展。我国应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说:“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实质上是对“美丽中国”建设得更深层认识的发展。

(四)实践的生态社会主义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下,促进了环保机构和绿色组织的逐渐兴起,而且影响了西方各国的政府机构在制定政策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以及生态工程的建设。我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在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社会上投入精力。我国要立足现阶段国情,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资力度,扩大环境保护组织的影响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设立奖惩机制,鼓励先进人物;在现有法律条例的基础上,健全关于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营造一个我们人人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2-367.

[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保国.论生态社会主义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2,(2).

[4]王娟.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5]张才国.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J].科学社会主义,2005,(4).

[6]徐民华,王增芬.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5,(4).

[7]方雷.构建和谐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可资借鉴的理念与策略[J].江汉论坛,2006.

12.共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十二

十一五以来, 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通过宏观指导、示范试点、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政策、鼓励创新、广泛动员等系列措施,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得到迅速发展。

一是法律上有规范。《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 , 将“减量化 、再利用、资 源化”作为中 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 一条重要 原则 , 从管理、政 策、技术等 各方面为循 环经济发 展奠定了 法律基础 , 提出了建立 循环经济 规划制度 、生产者责 任延伸制 度、抑制 资源浪费 和污染物排 放的总量 控制制度 等重要制度 , 标志着我 国循环经 济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是规划上有引导。循环经济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科学规划是循环经济更好发展的前提。2009、2010年, 国家先后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两《规划》的批复对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具重要示范借鉴作用。同时, 几年来有关部委 批复了27个国家循环 经济试点 省市的实 施方案或规划。这些规划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 , 从工业、农 业、服务业 各产业 , 从企业、园区、社会各成面, 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有效引导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政策上有扶持。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价格、财税和金融政策, 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国家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设立了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加大了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调整和完善了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 政策 ;发布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提出了从信贷、债权融资产品、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 、上市融资 、利用国外 资金等方面 支持循环 经济发展 的具体措施。同时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 额标准 , 提高了成 品油、大排 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

四是实践上有成效。开展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探索出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模式。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发改委同原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等部门, 在重点行业、重 点领域、产 业园区和 省市开展国 家循环经 济示范试 点 , 确定178家试点单位。2008年国家发改委开展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确定了14家试点企业。通过 试点培育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 探索出了企业、企业间 或园区、社 会三个层 面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我委对各地方、有关单位推荐的循环经济典型单位进行了筛选归纳, 总结凝练出包括市县 (区) 、园区、行业、资源再生利用四个层面的60个循环经济 典型模式案例。

五是技术上有支撑。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 , 技术支撑 作用逐步 增强。国 家将循环经 济关键技 术列入《国 家中长期科 学与技术 发展规划 纲要》, 启动了“清 洁生产与 循环经济 关键技术 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一批循环经 济关键共 性技术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 装甲兵工程学院研发的基 于复合表 面工程、 纳米表面工 程和自动 化表面工 程技术 , 在再制造领 域达到国 际先进水 平 , 并实现产业 化应用。 深圳嘉达 公司通过自 主创新 , 自主研发 了“无机改 性复合技术 ”, 解决了“油 水不容”的 世界难题 , 拓展了废塑 料、建筑废弃 物的利用途径。

六是产业上成规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不断壮大,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做了一个初步调查, 目前全国资源循环 利用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 企业和园区 有2800多个 , 总产值达到1万多亿元, 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一些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甘肃金川集团通过发展循环 经济 , 2005-2010年五年累计节 约能源费用4.2亿元 , 节约用水成本1596万元, 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315亿元, 接近集团公司总产值的50%。

当前, 国家进一步突出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来抓, 以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绿色消费模式为重点,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企业循环式生产, 园区循环式发展, 产业循环式组合,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3.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作文 篇十三

的春晚,一曲《秀丽中国》唱响了中华大地,2013的十八大提出了一个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崭新憧憬——秀丽中国。纵观全球历史,没有一个民族能屹立五千年不倒,没有一种文化能传承五千年不断,更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困境中崛起,成为世界的中流砥柱,只有中国,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展开画卷,淡淡的墨痕勾勒出磅礴的山河,浅浅的绿迹流露出蓬勃的生机。一幅如仙似幻的水墨画,一段和谐安谧的心境。原先美从未离开过我们。

即使我们的天空被黑黑的废气遮盖,我们的碧水被刺鼻的气味污染,我们的山变得仓黄,我们的土变的龟裂,也挡不住我们对秀丽的渴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小小的我总是向往着两旁绿树成荫,小径野花环绕的画面,每次站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中,绿油油的一片,似翡翠,似玛瑙,路旁的小花烂漫的.开放,增添了几分清新……不知不觉中,这些温馨的画面不再存在了:田野上换来了一条条水泥路,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目之所及,偌大的田野被分成了若干块小豆腐,偶尔的翠绿会令人欣喜,但入目的萧条更让人心痛,我不禁要问:这是怎样了

绿色是近来听到最多的词汇,绿色GDP是人人心中的渴望,总是在不经意间看到GDP的快速增长,后面必须跟着一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带血的GDP是我们需要的么不,我们不需要,我们只是需要一个能够自由呼吸的纯净天地。

秀丽中国的提出让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生机。这简简单单的的四个字透露着中国人的觉醒,中国人的抗争,中国人渴望对现状的改变!我有十二分的理由相信,秀丽中国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件计日可待的伟业。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环境的秀丽虽然重要,到精神的升华更为重要,虽然小悦悦的杯具让人愤怒,彭宇案的纷争让人心寒,但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未停止:最美老师张丽莉用双腿换来学子的的平安,最美司机吴斌用76秒的坚守换回乘客的安全,最美女孩何h勇敢的捐出器官帮忙需要的人,短暂的生命得到了延续……我们相信人性的善良与秀丽,我们更相信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都将为“秀丽中国”而献出自己的全部。

14.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精选) 篇十四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

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

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六是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七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八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上一篇:学习刀会祥下一篇: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