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打造生态文明城建设纪实

2024-11-21

高安打造生态文明城建设纪实(精选3篇)

1.高安打造生态文明城建设纪实 篇一

太平乡城头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推进我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改善我村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接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办公室,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市级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通知,根据《丽水市生态文明村创建评比办法(试行)》,特制定如下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一、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城头村位于太平乡北部,毗邻小安、大畈两村,距太平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全村现有农户355户,人口1150人,劳动力428人,其中:男289人,女139人。城头村分为3个自然村,分别为城头,葛贩,潘村,8个村民小组。2008农民人均纯收入3783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5元,在全乡属中等收入水平。全村耕地面积200亩。全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种植业以柑桔为主,09年种植面积460亩,产量为568吨;另有水蜜桃种植面积4亩,产量5吨,其它作物种植面积6亩。农业结构主要由柑桔、水蜜桃、蔬菜种植和小规模家庭畜禽养殖构成。

(二)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城头村距市区比较较近,可依托城镇适当发展农家乐,观光果林等产业。

2、传统产业优势。可巩固提升柑桔,蜜桃种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农民纯收入中70%以上来自传统种养业。

2、科技水平较低。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新品种覆盖率低较,新技术推广面较小。外出务工人员缺少专业技术,大多从事经商及体力劳动。

3、生态环境需要改善。村庄环境较差,卫生条件较差。

4、村庄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整体性不强,村民住宅过于集中不利于环境卫生的治理。

(四)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发展需求

根据村双委的讨论,以及对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城头村干部和农户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发展。大部分村民认为最急需发展的产业是经济水果种植业和新品种的引进已经销售渠道的扩展。

2、生态建设。增加绿化面积,增加垃圾桶数量,及村民环保意识的加强。

3、配套设施。大部分村民希望有一个科技文化娱乐活动室。

4、科技推广。大部分村民希望得到货真价实的优良品种和农用物资实用科技方面的服务。

二、城头村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中要完成的目标任务

城头村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城头村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目标是: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的目标,2010年规划起步实施,2011年全面推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不低于10%,培育巩固支柱产业柑桔种植业,积极发展新品种新作物的种植。加强对外出经商务工的扶持以及相关科普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使城头村的经济收入逐年持续稳定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民群众法制意识增强,无吸毒、无赌博、无盗窃,无封建迷信活动、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农民群众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科学、村风正、民风好,邻里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村容整洁美化、环境卫生好,做到山青水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家家用上安全卫生放心的自来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建设重点

(一)建设生态环境

1、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村内道路硬化。(2)新建垃圾池,增设垃圾桶

(3)建公厕3个。(4)建一个村民健身活动场,配套一些运动健身器材。

2、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抓好村庄周围环境、村内环境和家居环境建设。(1)绿化美化。在村庄周围和村内道路两旁、各家各户的庭前屋后能够利用的空地上植树,特别要多种植具有生态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树种。(2)治理脏乱差。实现“四有”、“四不见”的目标。“四有”标准:村内设有一批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垃圾池、公厕);有环境卫生人员负责对垃圾管护清运;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有一套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和村规民约。“五不见”标准:不见暴露垃圾,不见露天粪坑,不见畜禽乱放养,不见秸杆杂物乱堆乱放。

(二)发展生态经济

1、加大科技培训与推广,提高柑桔,桃子种植水平,稳定柑桔,桃子产业。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

3、依托城镇资源,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产业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化

1、深入开展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各项学习教育,努力增强村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和创业精神;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乱砍乱伐林木,不污染环境。

2、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人人学科学、用科学,切实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移风易俗,转变农村社会风气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教育引导村民更新观念,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讲文明、讲卫生等新风尚,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局面。把党在农村的政策、村规民约在宣传栏上粘贴。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由城头村党委书记任组长,村民主任任副组长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由村民代表大会推选5人任成员。工作小组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根据本方案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2、依靠群众,健全机制。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把村民当前最关心,最急迫的事项作为近两年的建设重点,对重大建设事项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采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

3、深入宣传,广泛动员。通过会议、广播、电视、黑板报等途径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真正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多方参与,确保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全面整合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资、投劳。建立市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城头村生态文明村的建设。

太平乡城头村

2010年5月17日

2.高安打造生态文明城建设纪实 篇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二七区紧紧围绕郑州市“一个统揽、两个引领、十大体系”部署,加快二七新区、马寨产业集聚区、二七特色商业区、高端医疗服务区、现代田园城区五大板块建设,持续提升发展品牌品质品位,着力打造全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示范区、郑州国际商都核心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域城镇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立纲:着眼大规划全域城镇化

2015年底,二七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5倍和2倍,五年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5倍。引进落地重大项目53个、1731亿元,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群众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二七区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投身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以“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域城镇化”为发展目标,围绕“抓项目强投资、破瓶颈夯基础、调结构促发展、优环境惠民生、转作风提效能”的总体要求,以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和六项重点工作等为抓手,坚持三化并举、产城融合、统筹发展,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了二七经济社会新跨越。

城镇怎样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二七区坚持跳出二七来发展二七,从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发展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增强发展的动力。“十二五”期间,二七区高度重视规划工作,把规划工作作为全域有机、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保障,编制完成了二七区城乡总体规划;完成了二七商圈周边商业区及地下空间规划、大学路京广路沿线城市设计10余个专项规划,实现了二七新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实现控规编制全覆盖;完成了二七区生态田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完成了侯寨乡、马寨镇总规修编,为二七区南部城区发展奠定了规划基础;累计完成小李庄等42个项目控规批复,29个项目控规正在编制和批复中。

2011年以来,二七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拆迁超4500万平方米;运作了59个大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安置房1100万平方米、商品房950万平方米;回迁550万平方米;实现土地储备23275亩、出让超10000亩,科学合理地为项目落户腾出空间,为二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修建各类道路125条165公里;完成了7条道路生态廊道、3条铁路沿线及3个综合性公园等各类绿化约900万平方米;建成停车泊位约50000个;完成了21个市场外迁;规划新增中小学77所,已开工30所,基本建成25所。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进单位”。

聚力:多方位探索推进城镇化

快速、高质推进城镇化并非易事,二七区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聚合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前行。

凝共识,聚合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二七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进保障体系和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区规划管理委员会、土地管理委员会、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导组、城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了各个项目、各项重点工作快速推进,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分工负责、人大政协通力合作、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面对攻坚任务,举全区之力,对拆迁村统筹安排,尽早谋划,依法依规,逐月启动,确保和谐平稳。坚持每个项目由四大班子领导分包负责,抽调14个办事处、20个局委千余名干部齐上阵。分包领导现场指挥督导、协调解决问题;各单位分工不分家,通力协作配合;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班加点,勇担当、善担当,实现了全区上下“一盘棋”落实出实效。

建机制,畅运转。遵循“规划引领、全域有机更新、新老城区统筹、全域土地成本核算、安置区提前选址”原则,对群众安置,一方面建立“七个一”制度,即一套过渡安置方案、一套标准工作流程、一套精细管理台账、一套融资保障机制、一支专业队伍、一套交房标准、一套回迁群众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探索并积极实施货币安置、团购商品房与回购安置房相结合的异地安置、住宅置换商业等,多元化安置途径,确保群众及时回迁,带动全域有序开发。同时,注重规范有序。对大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作实施台账式管理,明确立项、规划、建设、回迁等26个工作环节的时间节点、责任单位、责任人,跟踪问效,确保落实。

打基础,强保障。始终把干部队伍作为抓落实的最关键因素,先后选派900多名机关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以及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参与拆迁等中心工作。到新加坡学习城市管理、到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参加新型城镇化主题培训班等。系列培训在当前急难险重工作中,发挥了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作用。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在全国主城区首发城投债;健全土地工作例会制度,围绕“报征供管”破解瓶颈,有效保障了项目资金需求、土地需求。另外,强化环境保障。在全市率先对棚户区拆迁项目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利用巡回法庭第一时间介入解决纠纷,组织法官、律师到基层一线普法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重学习、重创新。二七区安置房全部是采用政府主导模式,不但开工量与项目个数全市第一,而且房屋质量好、建设进度快,尤其是合村并城项目的政府主导成为郑州市标杆。为全面实现人的城镇化,二七区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坚决做到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五同步”,即安置房建设项目和项目中小学、绿地等公配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拆迁、同步建设、同步手续办理、同步交付,确保群众回迁时达到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同时,村民可以就近在家门口到改造配建的商业项目、物业公司中工作,也可以到周边的产业集聚区工作,实现了被拆迁群众的就地城市化。

整合:着力大畅通连通新骨架

一个个棚户区的改造,一处处崭新社区的建设,一座座商业综合体的拔地而起,还有那一片片绿地和新建的学校医院,区域城镇化的实现需要资源有效整合。

二七区的选择是:一条道路带动一片产业,一条道路造福一方百姓。

完善城区路网体系。城市建设、路网先行,道路是城市发展的骨架,是城市功能完善的保障。二七区全面加快了城市路网建设,原本通行不畅的断头路一条条被打通延伸,如人和路、汉江路全线贯通,形成以二七万达广场、升龙广场为中心的新的商业中心区,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年来,二七区共开工建设市政道路95条,拆迁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建成通车57条,正在建设23条,10条完成施工图设计可招标,5条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建设方案批复等前期手续,总长度119.17公里,总投资19.28亿元。同时,2015年,二七区积极协调市建委、市发改委等上级业务相关部门,围绕刘砦、荆胡等安置房建设及开发项目,上报了双铁路、芦庄路、豫一路等18条市管道路列入2015年市城建投资计划,总长度31.9公里,总投资6.71亿元。

目前,这批道路已完成规划方案批复,正在办理前期立项等手续。如今,二七区的城区交通路网纵横交错,基本构成了“九横六纵”的骨干路网和“十三横十三纵”的微循环路网,出城道路便捷快速,城区形象大幅提升,人们出行更加便利。

打造现代公路网络。二七区作为郑州市的西南门户,建立对外联系方便的交通路网意义重大。二七区立足于扩大公路网的覆盖面,提高公路网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着力构建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现代化公路网络。五年来,完成了郑登快速、郑少高速连接线、大学南路南延、郑尧高速连接线共20.5公里干线公路拆迁工作;完成了22条45.92公里农村公路的建设任务。这些道路的建成通车,完善了二七区南部片区的骨干交通路网,打通了郑州市西南门户,为二七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

构筑快速路网骨架。城市快速路作为市区内的“高速公路”,不断加快城市交通节奏。五年来,二七区完成了南三环快速路、京广快速路、陇海快速路、金水路西延4条道路的拆迁工作。目前,南三环快速路、京广快速路已经通车,陇海快速路、金水路西延正在加紧建设。这4条快速路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的希望之路和腾飞之路。

亮点:打造新地标建“四宜”新区

二七新区自成立以来,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和产城融合的要求,实施“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投资拉动”战略,围绕“四区”——高端商贸区、总部经济园区、生态文化休闲产业区、高端住宅区四大功能区、“三轴”——大学南路、嵩山南路和金水河沿线发展轴,利用其特有的区位、商贸、文化和生态四大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高端商贸商务、生态文化休闲产业,强化规划、土地、融资要素保障,重点打造宜商、宜居、宜业、宜游的“四宜”新区。

自2011年以来,完成侯寨总规修编方案、起步区城市设计、8个项目控规、3个专项规划和20个包括侯寨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专项规划。2013年实现新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已编控规覆盖面积累计达32.54平方公里,今年年底将实现控规编制全覆盖。

二七新区已累计运作郑州CSD国际时尚商贸中心、绿地滨湖国际城、红星美凯龙等重大产业项目17个,签约总投资近1200亿元。谋划南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二七新区医院和侯寨新、老镇区改造等11个项目。郑州CSD国际时尚商贸中心、绿地滨湖国际城、河南网商园等5个项目先后列入2014年、2015年省市重点建设项目。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综合运用“货币+自住房+产业房+社保+就业”等一揽子安置补偿办法,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新区拆迁安置建设新路子。自2011年以来,累计完成合村并城、生态廊道等各类拆迁940万平方米。(来源:《河南日报》)

3.打造绿色钢铁 建设生态文明 篇三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作为产业链的前端,带动机械制造、航空、船舶、机车、汽车、建筑等诸多行业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战略地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产能明显过剩、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技术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虽然我国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仍存在不少挑战和问题,钢铁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还很难适应节能减排向深层次推进的要求。

金秋十月,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地方科协,以及钢铁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精英、科技人员300多人齐聚唐山。10月11~12日,由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主办的,中国金属学会、河北省科协、唐钢公司承办,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河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唐山市科协、《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协办的以“打造绿色钢铁,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论坛在河北钢铁集团唐钢举行。对钢铁行业应对环境挑战、发展难题进行深入探讨,为钢铁行业提升创新能力,深入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聚集智慧。

中国科协原书记处书记、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协副主席、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在开幕式上致辞,河北省副省长、唐山市委书记姜德果在开幕式上致辞,河北钢铁集团总经理、唐钢集团公司董事长于勇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河北省副省长、唐山市委书记姜德果,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协主席段惠军,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专委会副主任宋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殷瑞钰等领导出席大会。

刘玠转达了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对论坛举行的祝贺。刘玠致辞时说,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产能过剩明显、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要求我们调整现有生产模式,不再单纯依赖要素投入,而是顺应形势变化和政策导向,以创新为驱动,实现转型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走上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也是钢铁企业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

刘玠指出,唐钢多年来坚持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创建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示范企业,探索出一条传统钢铁企业与城市相互依存、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值得推广和借鉴。

刘玠表示,中国科协将进一步发挥网络密集、学科齐全、人才荟萃、与科技工作者联系紧密等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团结、动员、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需求的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姜德果转达了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对论坛举行的祝贺。姜德果致辞时说,河北是钢铁大省,唐山是钢铁大市。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河北和唐山的钢铁产业如何定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急需解决、给出对策、交出答卷的严峻课题。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目标定位、发展路径和重点突破口,都必须认真研究。各位专家学者对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循环发展的真知灼见,必将对河北以及唐山地区钢铁行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解决制约唐山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钢铁产业发展的问题,积极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把脉钢铁行业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助力唐山钢铁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促进河北以及唐山钢铁产业的持续发展。

河北钢铁集团总经理、唐钢董事长于勇致辞时说,作为传统意义上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钢铁行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是摆在所有钢铁企业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环境问题表面上是污染问题,本质上是能源资源高效利用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污染问题是由于能源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的浪费,完全可以通过高效回收利用予以解决。企业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排放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实现绿色转型不仅是社会对工业企业的期待,也是工业企业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唐钢的绿色转型实践证明,绿色转型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焕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殷瑞钰、徐德龙分别作了题为《钢铁行业与自主创新》、《钢厂三大功能与行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创新技术》的主题报告。东方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王为民、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海平、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新东、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总裁谢蔚、中国南车集团原董事唐克林、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唐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应善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教授石永久、中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院长毛海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总工杨靖波、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技术总监余海群分别围绕《东方电气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宝钢技术创新工作回顾与思考》、《唐钢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高品质特殊钢的应用与发展》、《坚持科技兴企战略、提升自主化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钢铁产业现状及产业链延伸的思考》、《汽车用钢技术途径研究》、《高性能结构钢材与高性能钢结构体系》、《技术创新节能环保 铸就金属制品“强国梦”》、《输电线路铁塔用钢现状与需求》、《钢结构设计新标准与钢材品种开发》作专题报告和技术交流。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唐钢厂区和生产现场,对唐钢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代表们认为近年来,唐钢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制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在推进理念提升、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上一篇:中国佛教文化概要下一篇:拓展训练升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