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2024-10-14

第十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共9篇)

1.第十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篇一

幻灯片1

第十章 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

 教学目标:  1.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及其基本事件,熟悉教学目标的类型;  2.掌握和学会教学目标的陈述并用以指导教学测评;

 3.初步掌握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设计的能力,并用于教学设计;

 4.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的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的理解与掌握  教学重点:

教学设计策略与教学环节的运用 幻灯片2

第一节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所谓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产物是经过验证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和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整套(印刷的或视听的)教材、学习指导、测试题、教师用书等,以及对所有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辅助工作做出具体说明的教学实施计划。幻灯片3 “教学设计”同通常所说的“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在于都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活动”,都需要钻研教材(包括课程标准)、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准备教具(媒体)、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步骤和程序(包括课后的作业、练习),都要将“设计想法”化为“教学方案”——文字和电子版的教学计划(学期、单元、课时的)和课件。

其区别在于,现代教学设计比传统备课更强调系统性和科学性。幻灯片4

二、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

(一)教学目标层次与分类的认识

我国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制订的关于课程的(学科科目)教学功能及其预期结果的规定。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为指导,同时体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幻灯片5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目标编制的核心是目标陈述问题。在目标陈述上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陈述模糊,无法操作,更无法测量。目标陈述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1.行为目标陈述

2.情感领域目标编写 幻灯片6

(三)教学任务和学习起点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步骤: 一是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即已有基础,即通过学生的作业批阅、测验评阅、答问评卷、反应观察等方式,尤其是上一或相关单元教学目标的检测,了解和确认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即起点能力。

二是分析使能目标及其与终点能力的顺序——逻辑关系。终点能力即教学目标设定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等。使能目标即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目标实现之间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或称为“子技能”,“从属技能”、“先行必要条件”性目标。

三是分析支持性条件,即通过考察、观察、测评、检阅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心向、注意力和认知策略,如“将要学习的新知转换为已掌握的旧知”的推理策略,其他如阅读、复习、系统化等策略。幻灯片7

三、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设计

不同知识的教学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并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处理、加工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即事件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的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幻灯片8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可分为: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幻灯片9

△应着重考虑的教学事件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应着重考虑好如下几个教学事件: 1.引起与维持注意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3.呈现经过精心组织的新知识

4.引导学生在新知识内部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5.指导学生巩固新知识

最后一步“测量与评价。幻灯片10

(二)概念的教学策略设计

加涅根据概念关键特征习得的方式,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的关键特征通常都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感知概念的正反例证而获得,即概念的关键特征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让我们感觉到。定义性概念的关键特征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或感知获得,而必须通过言语式的定义获得。幻灯片11

△应着重考虑的教学事件 1.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2.呈现并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的定义

3.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习得的概念并为练习提供反馈

幻灯片12

(三)命题的教学策略设计

命题是客观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的贮存形式,是意义的最小单位,一般能对其作出“是”或“非”的判断。可以将命题分成两类,一类是特殊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代表一个具体事实,没有概括性。另一类是概括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特殊性命题又叫非概括性命题,在很多情况下又被称之为事实。概括性命题有时又被称为原理和规则。幻灯片13

△应着重考虑的教学事件 1.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2.引导学生习得原理的内容 3.让学生举实例说明原理

4.引导学生将新习得的原理与先前的知识融会贯通 幻灯片14

(四)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应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程序性知识教学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幻灯片15

△应着重考虑的教学事件

1.规则学习的陈述性知识阶段与原理的学习相同

作为程序性知识的规则,它的学习首先要经历陈述性知识阶段,即学生首先要知道所学习的规则是什么。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利用相关的原有知识和具体的例证来促进学生对规则的理解。

2.通过变式练习使原理转化为支配行为的规则

变式练习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关键环节。变式练习的变主要体现在将同一条原理用来解决不同内容的问题上。在设计变式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如下几点:

(1)注意变式例子的相对同一与变化。

(2)注意为学生的练习提供反馈。

(3)注意练习的分散与集中。

幻灯片16

(五)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和个体调控自己认知活动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分为两级水平:较低级的为一般学习活动的策略知识,较高级的为创造思维策略知识。策略活动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活动,怎样使这种内隐的活动让学生仿效,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描述其内在思维,使学生可以想象。

要搞好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同时注意挖掘课程中的策略性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幻灯片17

△应着重考虑的教学事件 1.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2.呈现适合策略应用的变式情境 3.引导学生概括构成策略的规则

4.设计变式练习,引导学生理解策略应用的条件 幻灯片18

第二节 教学工作环节 教师的教: 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和教学检测(“备、教、辅、改、查”)

学生的学:预习、听课、复习、练习、自查

其中心环节是上课 幻灯片19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备课是为上课做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三项工作,实现三个转化,制订三种计划 幻灯片20 1.三个转化

 ① 熟悉教材把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 ② 掌握教学目标、要求和重点,并转化为教师教学指导思想;  ③ 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并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幻灯片21 2.做好三项工作

(1)钻研教材。对教材内容要做到“懂”“透”“化”。(2)了解学生。

(3)选择教法,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样式。

幻灯片22

3.制订三种计划

(1)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幻灯片23

(二)上课—教学的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得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语言清晰

6.双边活动积极 幻灯片24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1.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意义 2.课外作业布置注意的问题 3.作业的批改和讲评(四)课外辅导和答疑(五)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考查 2.考试

幻灯片25

二、教案的编写

教案的编写 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文本形式化过程。

从形式上说即是表述教案的要素条目和教学活动过程与板书设计的问题。幻灯片26

(一)教案的要素条目结构 1.课题名称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重点难点 5.课的类型 6.教学方法 7.教材教具准备 8.教学时间 9.教学步骤

10.板书设计、练习、作业和测验题 幻灯片27

(二)教学过程活动与板书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的步骤结构: 一是组织教学;

二是检查复习、引入新课或激发学习动机 三是教授新课; 四是小结巩固新课; 五是布置作业。幻灯片28

2.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 内容处理、活动设计、方法设计和时间设计。

3.板书设计。要求:条理清楚;书写工整;突出重点难点;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幻灯片29

思考问题:

1.教学设计主要做些什么事情?

2.教学目标可以做哪些分类,其陈述有什么具体要求? 3.教学任务和学习起点能力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是什么?

4.陈述性知识教学包含哪几种知识的教学,各自的主要教学事件有哪些? 5.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6.教学工作有哪些基本环节,其中心环节“上课”有哪些基本要求?.教学设计与备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同传统的教学目的要求的编制有什么不同? 8.运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设计要求评点有关教学案例。9.结合有关教学案例,尝试谈谈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的体会。10.选择一个课题尝试作教学任务和起点能力分析。11.教师应该如何备好课?

幻灯片30

本章知识点

 1.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 2.教师应该如何备课(备课的内容或方法) 3.上好课的要求(一堂好课的标准) 4.教学过程设计的步骤结构

2.第十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篇二

1.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组织指导

1.1明确活动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智力、创造力及人格的健全发展。其次要引导幼儿在接触周围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美的心理体验,提高美的欣赏能力,并体会表现美的乐趣,并且鼓励幼儿运用多样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

1.2扩大幼儿美术欣赏的范围

在美术教育中,首要的是欣赏感受,激发幼儿的美感。欣赏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艺术作品,而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扩大到自然环境、日常用品、玩具、图书等,激发幼儿美感、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教师要负责把好关,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精心挑选出范例作品,并且不断变换内容。

1.3根据不同阶段选择幼儿美术活动

幼儿美术活动的题材没有特别的要求, 只要是幼儿喜欢的、能够激发其创造力的都可以,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能接受的范围,合理选择。小班应该选择一些与动作直接联系的题材;中班的题材要内容单一、情节简单,便于理解;大班所选题材应以情节为主。

1.4创新幼儿美术活动形式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园应改变千篇一律的美术活动,打破陈旧的观念,让幼儿体会身边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带领幼儿去大自然中发现美,引导幼儿多多进行思考与想象,通过身边的事物与想象结合进行创作,用纸、笔等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展现自己的世界。

2.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过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幼儿的感受与吸收,还包括其创作与表达。一个完整的美术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一般包括几个基本的环节:体验和感知、探索和发现、创作和表现、欣赏和评议。

2.1体验和感知

体验与感 知是教师 引导幼儿 感受与欣 赏社会生 活、自然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过程, 在此之中, 幼儿获取感受、吸取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等。这个环节感受和欣赏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大师作品、民间艺术、图画书等,也可以是事物的观察与感受,以及对已有认知的深刻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听、看、摸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熟悉表现的事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态, 也可以要求幼儿描绘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活动,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经验,加深对人物情绪情感与生活场景的体验。另外,可以选择适合幼儿感受和欣赏 的活动 ,带领幼儿 走进大自 然 ,参观博物 馆、艺术展览等。

2.2探索和发 现

这一过程是幼儿对各种工具材料特性与某些操作方法、技能进行的尝试与探究。这一环节,首先要提供给幼儿接触、使用相关工具材料的机会, 使其了解有关工具材料特性及操作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提示为辅,尽量避免直接的示范,给幼儿更多的空间,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当然,一些较复杂的操作需要教师的直接指导,提高活动效率,使幼儿更快地掌握操作,从中体会到操作的乐趣与成就感。

2.3创 作和表 现

创作和表现需要一定的基础, 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对各种工具材料特性与某些操作方法、技能进行的尝试与探索,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情感。生活中的事物与场景的记载,自己想象的表达,情绪情感的宣泄,故事的改编及大师的借鉴,都可以是幼儿创作和表现的内容。这需要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 对幼儿的大胆想象与独特的表现方式加以鼓励。

2.4欣 赏和评 议

这个过程, 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导幼儿们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欣赏,共同提高。可以采取幼儿自述、伙伴分享、教师引导等结合的方式,幼儿自述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梳理:伙伴的分享让幼儿逐渐学会互相尊重、互相欣赏;教师的引导应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幼儿的独特之处加以鼓励。

3.第十章 学校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篇三

1、班级集体活动是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班级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级组织

2、班级活动可分为日常性班级活动和阶段性班级活动:日常性班级活动:每天每周都要进行的,为维持班级有机体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活动以及班级内自发进行着的活动,主要包括班级晨会与班会、值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阶段性班级活动的内容随全校性的活动进程而变化,有利于班级集体的形成。这种活动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工作型和竞赛型。

3、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基本的组织形式)和个别活动。

4、群众性课外活动带有普及性质,可以吸收大批学生参加,有一定声势,适合青少年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活动的开展。群众性活动包括:(1)报告和讲座(2)各种集会(3)各种比赛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5)社会公益活动

5、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

6、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最重要的是树立自我教育思想: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

简单题:

1、班主任如何去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 答:(1)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组织好班级活动。①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②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班主任只有信任学生才会给学生机会,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发现学生的积极面并加以指导。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展开的。③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在班集体层次上,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班主任只有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才能通过集体实现学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2)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个具体的事:

①建立班级常规制度,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其中重要的是从“建制”开始到以后的其他班级活动,教师都应以最大程度地吸引集体成员的参与为原则。②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其中包括班级中任课教师的配合,争取家长等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关心,协调学生集体内部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各种组织的关系,以及学生集体与成人等各方面的关系。

④班主任应及时把握班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此外,班主任还应不断积累自己工作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将使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并提高到自觉的程度。

2、建设班集体的意义:首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集体建设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有重要意义。第二,班级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作为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本场所,良好班级既能发挥群体的规范和实现群体意志的作用,同时又为班级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发展提供重要条件。正是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间的交往,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习做人之道,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第三,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有它的组织机构,每个学生在所归属的一定班级中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和角色。在班级集体中,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权利和义务。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订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良好班级体的标准: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P67

4、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开展好课外活动。

答:(1)活动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安排好每一次活动。

(2)活动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4.第十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篇四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通过表演(演唱、演奏)使听众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像,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音乐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音响的物理因素亦作用于人的心理,优美、悦耳的音乐使人精神愉快、增强活力,对人们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音乐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化又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以适合幼儿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一节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一、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德育的影响 音乐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而幼儿在感受、理解音乐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来认识生活。尤其是音乐有着表现情感的功能,音乐语言既是传达感情的手段,也是表现感情的结果。幼儿的感受作品内容的过程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情感、情操、个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品德教育、情操培养处于同一个过程。

例如,乐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歌表演“小海军”,让幼儿在感受威武、雄壮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的同时,体会到解放军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激发出勇敢、坚强和热爱解放军的情感。又如歌曲《我的好妈妈》和《小鼓响咚咚》,简单生动的歌词和欢快流畅的旋律带来的语言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感染,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幼儿对妈妈的关心体贴,对“小妹妹”的关心照顾的良好感情。幼儿在愉快活泼的音乐中,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此外,幼儿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一起活动,共同体验,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容易产生共鸣,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幼儿集体。它有利于培养幼儿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总之,良好的音乐教育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愉快,对他们良好品德、行为和个性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智育的影响

音乐从艺术角度反映社会生活,丰富和扩展幼儿对社会、自然的知识和印象。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促进幼儿听知觉的发展

音乐对发展幼儿的听觉有极好的效果。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学习分辨音的高低、音的时值长短、音的强弱和音的不同特性等,幼儿的听觉得到了训练,有助于提高其听觉的敏锐程度。2.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在音乐活动中,幼儿需要仔细倾听和记忆音乐内容,认真观察教师的面部表情和示范动作,并借助想像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再创造,有利于幼儿想像力、记忆力和观察力的发展。幼儿处于直接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经常借助动作进行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习惯于边动作边学习,还经常用动作表述内容、表达情感。例如,小班幼儿唱《摇篮曲》时,常以手势动作和脸部动作形象地表达歌曲内容,以及对娃娃的亲切感情。可以说,音乐教育直接联系着幼儿的思维活动。中、大班的幼儿逐渐积累了初步的音乐经验,掌握了简单的音乐概念。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得到了提高。(三)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身体健康发育成长的影响

音乐活动对幼儿身体发育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音乐使幼儿欢乐、振奋,音乐带给幼儿活泼开心的氛围,常常可见幼儿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的情景。生理学家、医学家研究证明,音乐可以引起幼儿血液循环加速和呼吸的变化。

音乐教育活动可以改善幼儿的身体姿势,促进动作的协调和平衡,提高动作质量。唱歌使肺活量得到锻炼。唱歌时舌、唇、鼻、喉和眼睛等器官有节奏地活动,促进右半脑潜力的充分发挥,提高大脑神经的敏感度。音乐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四)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美育的发展

美育指审美教育。幼儿美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力手段。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美育发展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影响幼儿的审美兴趣和态度;另一方面是音乐教育培养幼儿简单的音乐才能和能力,为幼儿在音乐的广阔艺术领域中进行审美活动奠定基础。1.幼儿参与音乐的积极态度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无论欣赏他人,还是自己表演,都会有情感上的共鸣,能积极地投入音乐情境,而非机械地参加活动。

例如,幼儿能根据音乐要求,主动参加简单的创编活动;学会在集体合唱中自我控制音量;自己检查音准、节奏是否正确;自己判断舞蹈动作是否协调一致,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积极态度的表现。2.初步的音乐才能和音乐能力 指导恰当的音乐活动,能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才能和能力,从而为幼儿参与审美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1)音乐才能

音乐才能最基本的,是指旋律感、节奏感和音乐表象能力。音乐才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和教育因素。合理的符合幼儿特点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较好地发展和提高幼儿的音乐才能。

①旋律感。指感知音高运动的情绪表现的能力。经过训练,大班幼儿可以准确把握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性质的情绪。

②节奏感。指感知音乐节奏的情绪表现力以及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例如,通过组织《建筑之歌》的音乐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

感受旋律的坚定有力,学习用精神抖擞的情绪来演唱。加之配合搬、运、砌等模仿劳动的动作,使这首歌的演唱在强烈的劳动节奏感中表现出积极的劳动热情,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

③音乐表象能力。对幼儿而言,指能再现已熟悉的音乐作品,即能随意唱出学过的歌曲和熟悉的乐曲。

(2)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包括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审美力和创造力等五种能力。其中感受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①音乐感受力。指幼儿在听音乐时,积极地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行有关的联想和想像,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例如,幼儿在听了舒伯特的《小夜曲》之后,会感到这首曲子的优美和宁静,觉得很舒服,并产生许多联想:周围很安静,小宝宝要睡觉了,妈妈在轻轻地唱歌;窗外有月光,有花香,风儿在轻轻地吹;夜深了,天空中有星星,美丽的仙女们在天上飞;等等。幼儿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感受音乐的内涵。

②音乐理解能力。指理解音乐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的特有形式和手段的能力。要求幼儿理解的音乐表现手段是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旋律进行等。

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彼此影响。幼儿对能感受的音乐作

品,更易于理解其中的各种表现手段。同时,只有在理解作品有关表

现手段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感受音乐。例如,欣赏乐曲《小鸭的舞》中,运用了上下行复倚音模拟鸭子走路;用重复和弦音表现鸭子的叫声;以颤音等旋律进行的特点表现鸭子游泳、跳舞。幼儿在理解

了“复倚音”、“重复和弦音”、“颤音”等音乐表现手段之后,才可能更准确地感受该乐曲的丰富内容。

③音乐表现力。指运用相应的知识技能,有感情地表演音乐作品的能力。它包括唱歌技能、舞蹈技能等。

④音乐创造力。指培养和鼓励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创造性地表演音乐教材,尝试自己用音乐表达其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种活动的形式很多。诸如为歌曲增编歌词,自编简单的歌曲,自编简单的律动和节奏型等。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现代社会对人的创造性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音乐创造力是创造力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善于在音乐活动中去发现幼儿的点滴创造性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对于有音乐活动经验的幼儿,教师可以启发性地提出要求,让幼儿结合自我生活经验,设计音乐表演,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活动。综上所述,丰富的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接触到各种性质、不同风格和体裁的音乐作品,蕴育着初步的审美观点。而音乐才能和音乐能力的培养,则丰富和发展了幼儿艺术审美的内容和能力。在有目的的音乐活动中,幼儿能够形成鉴别音乐内容好坏、音乐格调高低的能力,并为其今后的艺术趣味和情操奠定基础。因此,音乐与幼儿美育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世界流行的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简介

近代一些作曲家、音乐家热心于教育事业,创立了各自的早期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在世界上形成不同的音乐教学体系,并且在专门的机构或幼托场所进行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几种主要的教育体系作一介绍。

(一)奥尔夫体系

奥尔夫是西德作曲家、戏剧家兼音乐教育家,他强调节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其建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他提出“节奏第一”的观点,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他主张把音乐、语言和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训练,培养儿童的节奏感。

奥尔夫创作了整套的节奏乐曲,其中采用了明显的对比节奏和不同节奏的变化。同时,创造了与之配套的新型打击乐器,分演奏旋律与和弦节奏、音色效果两类。他认为打击乐突出节奏,音色鲜明有特点,无指法负担,有利于儿童即兴创作。

奥尔夫提倡在教孩子演奏打击乐器时,要重视发展其灵活性和创造性、即学演奏和协助演奏的能力。他认为,儿童对节奏的反应是自然的。儿童对演奏练习十分感兴趣,能容易记住各种节奏类型。

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部分城市进行过实验性研究。

(二)达尔克罗兹厂系

达尔克罗兹是瑞土作曲家,儿童教育家。其教学法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即身体动作,听觉训练,钢琴上的即兴演奏。

达尔克罗兹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在钢琴上即兴演奏,儿童仔细听、分辨,感觉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身体随音乐做相应的动作,用动作解释音乐,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这种身体动作充满着生命的节律与动感之美,故达尔克罗兹的教学体系被称作“体态律动学”。

达氏还主张要多给幼儿听音乐,让儿童积累音乐感性经验,丰富音乐表象。他认为,在音乐伴随下让儿童根据音乐的变化用身体作出相应的协调的动作反应,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感受音乐,发展其有意识的音乐感受力。例如,用走这一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走动、步履沉重地走、轻轻地走、快速走、慢慢走、静立,从而用身体动作感受动作丰富的音乐内容。

达氏的体态律动学教学面甚广,适用于幼儿、小学生和舞蹈专业的学生。

(三)柯达伊体系

柯达伊是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体系是采用基本上运用儿童嗓音的方法。他主张儿童的音乐教育应从他们创作自己的音乐开始。

柯达伊根据儿童发声的能力和特点编排音乐课的学习顺序,重视唱歌教学,主张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学习音乐。例如,四分音符走步的速度,八分音符=跑步的速度。

柯达伊主张用音调唱名法向儿童介绍明确的调式音阶,以不同的手势动作表示音阶中每一个音高的位置,指出音调的上升和下降,再深化为用身体的动作和手势表现旋律的动向。

柯达伊认为,儿童音乐应源于优秀的民间音乐、儿歌、音乐游戏。他编写了用民间音乐改编的“五声音阶”的简单歌曲和歌曲游戏,帮助儿童掌握音乐的各种要素。

(四)铃木体系

铃本镇一是日本著名的音乐家,儿童音乐教育家。铃本的教学理论是“母语教学法”,即给孩子创设像母语环境那样的音乐环境。他认为幼儿最初学习音乐不是读谱,而是用耳朵听。通过反复不断地听,熟悉所要学习的音乐作品。

铃本体系的教学包括六个步骤:

①接触生活周围的音乐环境。

②模仿。

③鼓励,即老师、家长的表扬,以增加练习和积极性。

④重复,即再练习。

⑤增加,指扩大音乐范围。

⑥改进和完善,指复习、巩固和不断提高。

铃木认为,母亲(或父母)在学习中起重要的作用。可先由母亲学习演奏小提琴,让孩子在家中看和听母亲的演奏,然后由孩子自己重复听熟悉了的音乐,由此开始学习小提琴的起步。

第二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包括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几个层次。

总目标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总的任务和要求,它提出通过对周围环境和音乐作品中美的感受,通过歌唱、韵律活动、欣赏音乐和乐器演奏等形式的音乐活动,以及韵律活动中的自我表达、人际沟通、协调,来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健全和谐的人格。它体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美育的精神,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目标最概括的表述。

分类目标从歌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和欣赏这四个不同内容的角度描述,每种内容中又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认知目标包括各种有关知识的掌握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两方面;情感态度目标包括情感的体验、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对有关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发展;操作技能目标包括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认识的能力和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表达的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有利于使教育者明确,一切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都必须以促进幼儿心理整体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年龄阶段目标是幼儿音乐教育分类目标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即分别以小、中、大班歌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和欣赏这样的逻辑顺序来分别加以描述。这种表述,有利于教师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具体的教育活动材料、教育活动内容、教育活动模式及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方法。

单元目标包括以时间为单元的目标(一般为一个月或一周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及以主题为单元的目标,即一组有关联的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1.以时间为单元的音乐教育目标——小班上学期9月份的音乐教育目标。

(1)学会唱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苹果》和《找朋友》。

(2)学习边唱歌边一拍一拍地随音乐节奏拍手或做自己想出来的其他动作,并从中学会如何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动作,体验创造、表现的愉快。

(3)学习使用乐器的常规,认识碰铃和串铃,学习用碰铃、串铃随着《我爱我的幼儿园》的音乐一拍一拍地演奏。

(4)学习跟着《这是小兵》的音乐,一拍一拍地走步和做吹号、打鼓的模仿动作,学习用自己想出来的动作表现打鼓、吹号,体验创造、发表的愉快。

(5)学习为歌曲《苹果》创编新的歌词(内容是其他水果),在教师的帮助下用新编的歌词演唱,体验创造、发表的愉快。

(6)学习为歌曲《找朋友》创编表演动作(按歌词大意编动作),学会玩《找朋友》的游戏,体验交往的愉快。

(7)欣赏歌曲《李小多分果果》,学习感受歌曲所体现的亲切愉快的情感,学会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友爱、谦让精神,学习安静地倾听和观看。

2.以主题为单元的音乐教育目标。

(1)学习在韵律活动《苹果的故事》中跟随音乐自由地用动作,表演苹果树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以及苹果树在太阳照耀、小雨浇洒、和风吹拂时的心情和表现,体验自由的富有个性的创造、发展的愉快。

(2)学习音乐游戏《找苹果》,学习按照音乐的节奏一拍一拍地依次传递苹果,学习按照音乐的强弱变化找出收藏苹果的人,体验听辨、交往的愉快。

(3)学习音乐剧《卖水果》,学会唱《卖水果》的歌曲,学习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内容是其他水果),学会分角色对唱和表演,体验交往、合作的愉快,学习安静地观看和主动地吸收他人表演的优点。

(4)学习按节奏朗诵《苹果分给大家尝》,学习一边朗诵一边用打击乐器伴奏,学习为主要朗诵词“摘苹果,洗苹果,切苹果,吃苹果„„”设计节奏型,学习在集体的合作表演中相互配合,体验合作、协调的愉快。

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必须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保持一致性。同时,它又是最具体的目标,具备可操作性。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层层的具体化逐步落实到每一个教育过程中的。因此,老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依据教育目标,努力通过低层次目标的实现而最终达到高层次目标的实现,最终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1.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必须遵循行为化原则

第一,强调目标包括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得与音乐感的发展,学习技能、策略的获得与学习能力的发展,情感智能与积极的个体、社会性的发展等三方面的秩序和内容。要克服单一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目标的旧观念,努力做到在考虑审美情趣目标的同时,将音乐知识、技能获得的目标摆在一个适当的能够起积极配合作用的位置上。对于新教师而言,不失为是一种快速有效地掌握表述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好办法。

第二,必须针对本班幼儿最近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向,如最近本班幼儿在歌唱时喜欢用嗓音大声吼唱或喜欢抢节奏唱的情况,在紧接着组织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根据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纠正幼儿歌唱中的坏毛病和坏习惯,以向着音乐教育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

第三,必须恰到好处地发掘和利用原有音乐教材的教育潜力。符合3—6岁幼儿学习的音乐作品很多,由于各种原因,幼儿老师不可能作广泛的搜集和选择。因此,就要对现有手头的音乐教材进一步挖掘,选择出符合该年龄班幼儿现阶段音乐活动需要的教材内容,并制定出适宜的目标。

2.音乐教育活动目标表述时的具体要求 第一,必须固定将幼儿或教师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陈述时主语可以不出现。如歌唱活动“大鞋和小鞋”(金潮词,汪玲曲)的活动目标为: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强弱,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节奏,初步认识节拍;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敲奏椅子,以表现音乐节拍的强弱;乐于参加探索和表演并能按要求合作。这三个目标均是以幼儿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这样容易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清楚地把握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有利于目标的实施。附:

第二,必须陈述可见的行为,必要时可补充说明该行为属于哪一类发展目标。如活动“大鞋和小鞋”中清楚地表明了要求幼儿感受和表现的是音乐的强弱和节奏;要求幼儿探索的是用不同的方法敲奏椅子,表现音乐中节拍的强弱等。

第三,必要时还可补充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附加条件和行为反应水平的限定语。如“在老师的启发下”,“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在自由空间表演时”等等,表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可能是缺乏自信心、独立性和熟练性的,有的动作发生需要一定的空间或情景等。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分析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和音乐欣赏四方面的内容。(一)歌唱活动

歌曲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音乐内容。同时,唱歌活动方便易行,每个幼儿都随身带有自然的“嗓音乐器”,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唱歌活动。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居重要地位,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应选用优秀的幼儿歌曲,在设计活动时力求教学形式多样,练习方法灵活。注意引导幼儿把握歌曲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进入歌曲意境,真正掌握每一首歌。(二)韵律活动

韵律活动包括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其他节奏动作。其共同处是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力度、速度的变化,同时动作正确、协调,有表现力。韵律活动是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活动,动作使音乐内容直观化、造型化,使音乐的速度、力度具体化,能够帮助幼儿准确把握音乐的内容,具体感觉到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

从另一角度思考,运动觉和听觉共同参加音乐活动,有助于巩固音乐记忆。各项具体的活动内容如下表所示:(三)打击乐器演奏

靠打击和碰撞而发声的乐器称为打击乐器。幼儿园的打击乐是指在音乐声中有节奏地敲打某些打击乐器的一种活动。它包括练习演奏已经配置好的器乐曲和声乐曲,为其他的唱歌、舞蹈活动伴奏。

幼儿往往把打击乐器当作声音悦耳的玩具,对演奏打击乐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打击乐活动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途径。因为节奏感的培养离不开动作。幼儿在演奏打击乐的活动中对音乐的节拍、强音、节奏和整个音乐的流动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此外,由于各种乐器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在活动过程中还能提高幼儿对音色的辨别能力,以及对声音高低、强弱、长短的敏感性。(四)音乐欣赏活动

幼儿能够感受、理解比他们学唱的教材的乐曲更为复杂的音乐作品,如少儿歌曲《嘀哩哩》。这首歌曲由于音域较宽、速度较快的旋律特点,不适合幼儿演唱。但是通过欣赏活动,幼儿能感受到春天般优美的旋律。清脆悦耳的歌声向幼儿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红花、绿草和唱歌的小黄鹂,还表现出山林、湖水和小朋友好奇探索的大眼睛,幼儿从中得到自然美的启示、旋律美的感染及心灵美的熏陶。在欣赏过程中,春天的美和歌曲的美使幼儿的心灵感受到美,这种审美教育也就生动形象了。

音乐欣赏的特点在于给幼儿提供更广泛、更深刻的音乐作品。内容、性质、风格多种多样。表现手段较为复杂,尤其是大量的器乐作品向幼儿揭示了崭新的音乐世界,从而大大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音乐经验,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欣赏活动是音乐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基础内容,它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态度。

幼儿欣赏音乐有两种类型:一是供感受、理解的音乐作品。这是较为复杂的歌曲和器乐曲,不要求幼儿表演。二是将要学习的音乐教材、歌曲、舞蹈和游戏的乐曲等。这种类型的音乐欣赏在小班所占比例较大。

倾听是幼儿学习音乐的重要前提条件。幼儿阶段是听觉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听觉训练,多创造幼儿倾听的机会,比较易于取得效果。

三、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一)示范

教师演唱和演奏音乐作品应正确运用各种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示范时感情要真挚、表情恰当,面对全体幼儿。(二)运用语言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运用语言的方法包括:讲解、说明、提问、提示、谈话等。适当地运用语言能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表演,但语言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不可替代音乐。

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应力求精练、明确,将具体形象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三)练习

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离不开系统的练习。练习时,教师要注意要求明确,突出练习重点,积极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应把练习活动的过程组织得生动、丰富,不单调乏味,注意循序渐进。

以上三种方法是音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它们相互联系地运用于音乐教育之中。教师要根据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认真、细致地选择方法。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情绪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总之,教师在运用方法时应灵活、机智和适度。

第三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唱歌活动

(一)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

唱歌是人类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各种复杂感情的手段,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孩子从学说话起,就把语言当作有旋律、有音色、有节奏的声音来记忆,并根据对它的感受,理解成人语言的意义。如温和、高兴的语言代表赞扬;大声、严肃的语气意味着责备。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林伯格教授认为,儿童唱歌能力的发展是与说话能力的发展平行的,在儿童语言的咿呀学语期,唱耽、能力也相应地发展到咿呀学唱期。而后逐渐从近似唱歌,发展到能唱音域合适的歌曲。

1.3岁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发音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声带短而柔嫩,音量较小,音色比较清澈透明,一般可以唱五到六个音(c1——b1)。

3岁幼儿的语言有所发展,因此对歌词的掌握较好,个别幼儿吐字不清楚。他们适合唱节奏简单的歌曲,速度为中速。在呼吸方面,由于幼儿肺活量小,呼吸短促,“讲歌”现象较多。音准是幼儿最难掌握的唱歌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中枢神经系统对发声器官的控制能力。3岁幼儿清唱音准的合格率仅在30%左右。这一阶段的幼儿在唱歌的协调一致方面也较弱,他们不善于通过听别人的声音调节自己的唱歌速度。2.4~5岁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

该年龄阶段幼儿的音域有所扩展,音量大幅度增加,出现喊叫现象。音色仍有柔嫩、明亮的特点。

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唱歌技能方面有较大发展,掌握歌词已没有困难,发音正确,但由于理解不正确而发错音的现象仍存在;节奏感有所发展,能唱好切分音、三拍子,但对附点音符掌握不够而换气;5岁的幼儿能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唱不同性质的歌曲,能唱出一首歌曲中强弱、快慢的明显对比和逐步变化。该年龄阶段幼儿的音准有较大进步,大部分幼儿在琴的伴奏下能唱准音,少数幼儿在清唱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走音现象。协调一致的能力亦有所提高,能较好地进行领唱、齐唱活动。了解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在选材和指导活动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选择和设计幼儿歌曲 1.选择歌曲(1)歌词方面

歌词的内容和文字应该是幼儿理解的和生动有趣的。歌词要有重复和发展余地,便于幼儿记忆和掌握。可以多选用第一人称的歌曲。这类歌词使幼儿感到亲切,能够自然、真实地表达情感。

幼儿歌曲的内容一般为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方面、节日和幼儿的日常生活方面,以及一些无意义的音节、象声词等等。如《在农场》、《小海军》、《我的好妈妈》等都是幼儿喜欢的歌曲。(2)曲调方面

幼儿期不宜唱音域较宽的歌曲,适合幼儿的音域如下。

有的歌曲音域只有八度,但旋律主要在高音区进行,幼儿仍然感到难唱。有的歌曲音域为七度,但主要旋律在幼儿最感舒适的音区内进行(d1——b1),则中班幼儿能唱好,小班幼儿也可适当学唱。例如,《学做解放军》这首歌音域为九度5—6,但旋律主要在1—5之间进行,最高音和最低音出现次数少,并位于弱拍,因此这首歌曲定为D调,中班也可以学唱。幼儿歌曲的速度一般为中速。中、大班可以有偏快或偏慢的中速,以及其他多种速度的歌曲。在节奏和节拍方面,小班初期多选用2/4拍、4/4拍,以后逐渐增加3/4拍、3/8拍。旋律中常用音符为四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等。其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用得最多。试将下列两首歌曲作一分析: 苹

这首歌曲的内容是幼儿十分熟悉的苹果,并运用第一人称述说,使幼儿感到十分亲切。其中“红苹果”一词可以用幼儿喜欢的“大梨子”、“红樱桃”等其他水果替换,有所变化。曲调简单、明快,均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乐句重复,一音一字,易于演唱。这是一首适合小班初期的歌曲。

这首歌曲歌词简单,重复多,音符也是四分和八分音符,但歌曲的力度要求高,要求能较好地唱出p、mp、f的各种变化。同时,歌词中的“哗啦啦”、“淋沥沥”、“哈哈”、“嘻嘻”、对比音节在演唱时也难以把握准确。因此,这首歌曲适合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演唱。总之,在选择幼儿歌曲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歌曲的艺术性、思想性。同时,注意歌曲题材、风格的多样化。2.教师处理歌曲的设计

教师在处理歌曲时,首先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歌曲,即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歌曲的基本情绪;歌曲的节拍节奏、旋律、结构等表现手段所起的作用。然后,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应设计歌曲的演唱,决定用什么速度、力度、音色等,使歌曲形象鲜明,富有表现力。例如,中班歌曲《钟》。

这首歌曲反映了幼儿愉快而有秩序的生活,突出对“钟”这一日常用品的喜爱。歌曲的情绪欢快而生动,旋律平稳、有起伏。教师在设计范唱时,应用偏快的中速,总基调优美、流畅,音色宜明亮。在模仿钟的“嘀嗒”声处,要唱得轻巧、跳跃,敲钟的“当当”声处,要唱得明亮而悠扬。第四乐句的第二小节,速度渐慢,第三小节还原。歌曲的结束音是二分音符,为了突出钟声,可处理成八分音符。3.设计幼儿歌曲的伴奏和前奏 伴奏:

在幼儿学唱新歌时,伴奏要突出旋律,音量不能盖过歌声,一般宜淡不宜浓。应尽量选用艺术性强又简单的伴奏型。注意经常让幼儿不用伴奏演唱,减少幼儿对伴奏的依赖性,培养他们的音准技能。前奏:

歌曲的前奏提示了歌曲的情绪、速度和音高,教师不能随意变化前奏。在运用前奏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前奏帮助幼儿齐唱,可以在前奏的最后一拍加上“唱”字,在幼儿学会接前奏后去掉“唱”字。

第二,没有前奏的歌曲,可以用歌曲的最后一句做前奏。

第三,不用伴奏唱歌时,教师可唱歌曲的第一句,再用呼拍的方式指示幼儿唱歌。二拍子的歌曲呼:“预备,唱”;三拍子的歌曲呼:“

一、二、唱”;四拍子的歌曲呼:“一、二、三、唱”。呼拍要遵守“强拍起唱弱拍呼,弱拍起唱强拍呼”的规则。(三)唱歌教育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

1.教师在介绍歌曲时,要选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对歌曲感兴趣,能够理解歌曲内容。可根据歌曲特点和幼儿水平,灵活选择语言、教具等方法。

教师的范唱决定着幼儿学唱的水平,应注意面对幼儿范唱;范唱要富有感情,精神饱满;用多种方式重复范唱;适当欣赏录音范唱。2.帮助幼儿熟悉、记忆歌词

(1)填充提问法。教师说歌词的前半句,请幼儿填说后半句。如果幼儿回答的具体词有误时,教师应把正确的歌词重复一遍,或让幼儿跟说一遍,以使其熟悉正确的歌词。填充提问法只适合部分歌词齐整的歌曲。

(2)逻辑提问法。指教师按照歌曲内容的逻辑提问,也可以请幼儿自己讲述歌曲内容,然后由教师把幼儿讲述的内容根据歌词组织起来。

(3)直观教具提示法。教师可以选用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片、玩具、实物等直观教具,配合范唱。生动的教具可以提示、帮助幼儿记住歌词。(4)节奏朗诵法。教师指导幼儿按照歌曲节奏朗诵歌词,有助于他们记忆歌词和旋律、节奏。配之有节奏的拍手动作,可以使歌词朗朗上口,充满节奏感。这种方式也是一种简单的韵律活动。例如,中班歌曲《颠倒歌》是一首活泼、有趣的歌曲,可以将歌词配上与旋律相应的朗诵节奏。3.教唱新歌

(1)教唱新歌的两种方法

①整体教唱法。教师范唱后,幼儿从头至尾学唱整首歌曲。这种教唱方法使幼儿能够感受歌曲完整的艺术形象。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多向幼儿提供欣赏歌曲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一起唱。这种唱法要求幼儿的记忆、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状态,以促进幼儿学唱的主动性。

②分句教唱法。教师范唱一句,幼儿跟学一句。这种形式比较容易学唱,常用于歌曲中的重点和难点乐句。

在实践中,两种形式的方法一般结合运用。其中小班幼儿的理解力较差,歌曲比较短小,故宜以整体教唱法为主。中、大班的幼儿学唱新歌时,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两种方法,在分句教唱后,再将一首歌曲整体教给幼儿,以正确把握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教给幼儿初步的唱歌技能

教给幼儿初步的唱歌技能,就是让幼儿掌握一些初步的表现手法,使幼儿能有感情地唱歌,能理解、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①呼吸。幼儿唱歌时有呼吸不正确的现象,该吸气的地方不吸气,气息不够时又任意中断词意换气,原因是未能感觉歌曲的结构(乐句、乐段),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可以在范唱和教唱时,让幼儿感觉歌曲的句、段落结构等,并注意示范正确。也可以做一些游戏性的练习,如闻花香、学汽笛,锻炼幼儿的深呼气。

②音准。幼儿对歌曲中的半音进行(3——4,7——i)、大跳进(六度、七度等)不易唱准。加之幼儿发声器官尚未成熟,各器官功能不协调,不易唱出准确的音高,尤其是小班幼儿音准较差。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多给幼儿听音高准确的范唱,也可以听准确的单音旋律,或者让幼儿跟着老师的范唱轻声唱。教师在指导时,可以加进手势动作来表示旋律进行高低变化,使幼儿对声音的高低有一种形象化的感受,帮助幼儿控制唱得高或低。此外,可以选用和创作一些短歌,让幼儿练习不同音高的音准,也可以加入高低动作。例如l—i、l 5 i不同音高的练习(汪爱丽改编)。

唱第一句时双手下指;唱第二句时双手平伸;唱第三句时双手向上。4.复习歌曲

复习学习过的歌曲,目的是让幼儿牢固地掌握歌曲,提高幼儿在原唱歌水平上的表现力。复习歌曲的关键是坚持原有教学要求。实际上在教歌的过程中有着反复练习的万分,在复习歌曲的活动中有着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增加新要求的成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使幼儿保持新鲜感和积极性。组织形式有全体唱、部分幼儿唱和单独唱。复习方法有表演唱、分组唱、分句接唱、边唱边打节奏等。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复习要求和幼儿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使复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5.注意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唱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设计这一类活动时,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形式,不必要求每个幼儿达到同一目标。实践表明,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展开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1)幼儿自己为歌曲配动作

边唱边动作是幼儿的特点,他们喜欢在唱歌的同时,用动作来补充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而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想出自己的动作表达对歌曲的理解。这些动作都带有幼儿的想像和创造。例如歌曲《摇啊摇》,小班初入园的幼儿能想出摇、拍和亲一亲娃娃等动作表现哄娃娃睡觉的内容。再如,小班幼儿能为《小星星》歌曲中“一闪一闪好像小眼睛”配出这样的动作:①五指张开、合拢表示闪烁;②双手上举,五指张开,左右转动;③双手做眼睛状。

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动作经验则更丰富,能做出更复杂的动作,表达更深的内涵。幼儿自己创编的动作逼真、自然,因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幼儿自编动作的活动,引导启发幼儿多观察、多思考,多观察教师和大年龄班幼儿的表演,学会为歌曲编配动作。(2)幼儿为歌曲增编歌词

让幼儿给部分歌曲增编新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发展唱歌能力,也利于对其创造力的培养。例如,《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两句“啊——”字,前一句强,后一句弱,练习幼儿的强弱控制能力,表示山谷的回音。

增编歌词的难度,在于新编歌词和原有歌词应基本押韵、对称,内容相对吻合,字数大致相同。教师应选择那些歌词结构整齐、重复较多的歌曲进行练习,由易到难,由少到多,逐步培养幼儿增编歌词的创造性能力。

二、音乐欣赏活动

(一)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塑造出来的。音乐的表现手段指各种音乐语言要素,诸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曲式等等。音乐形象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不同的听众,由于其观念、文件水平、情绪与爱好的差异,以及临时的心理因素,对同一个音乐形象的感受往往不同,所产生的效果或印象可能大相径庭,但对于乐曲情绪的体验基本相同。幼儿由于其年龄的差异,各年龄班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各有特点。

小班幼儿有较大的欣赏积极性,音乐能够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共鸣。他们能够理解简单、形象鲜明的标题乐曲,区别音乐伤口的性质。以动作表达对音乐感受的能力强于语言的表述。但他们对作品的感情性质不易理解,往往只注意一些特征性因素,如模拟音色。该阶段幼儿的音乐记忆力正逐步形成。因此,在小班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只要求他们掌握音乐作品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内容,引导他们通过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有时可配以适当的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感受音乐。

中班幼儿能够欣赏内容较广泛、性质及风格较多样的音乐作品,能区别其中明显的力度和速度变化及其不同的表情作用,但无法感知力度和速度的细微变化。系统的正确的音乐欣赏教育可以使他们感知简单的曲式,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想像力和理解力等。

大班幼儿能正确辨认熟悉的音乐作品的情绪、性质,感知作品中的细节部分,区别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分辨进行曲和舞曲。大班阶段的幼儿掌握了初步的音乐知识,能说出“圆舞曲”、“领唱独唱”等音乐专用词汇。他们初步理解各音乐手段的表情作用,如高音区活泼跳跃的旋律表现小白兔的欢快,低音区缓慢沉重的旋律则象征黑熊、大象等。同时,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审美能力有所发展,表现出自己对某类音乐作品的爱好。

(二)幼儿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幼儿音乐欣赏作品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音乐作品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鲜明的音乐形象。第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样。

第三,音乐作品应生动、易记,便于幼儿感知和接受,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知识。教师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注意为幼儿积累与欣赏内容有关的生活经验,或者通过介绍、图片、故事、参观等途径,增加幼儿相应的知识经验。(三)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和设计

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下述内容。1.音乐感知。指幼儿对音乐的直接印象,对音乐及其结构形式的初步总体印象。

2.情感经验。这一活动伴随音乐的全过程,幼儿通过这一活动领会音乐情感的深刻含义。3.联想想像。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幼儿对有关生活、意境的联想和想像。4.理解认识。将以上三种活动综合,使幼儿对音乐内容能够理解。

5.审美活动。是欣赏的较高阶段。指欣赏者对作品的内容、形式从本质上进行审美评价,在审美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上述活动既有各自特定的任务,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幼儿的欣赏活动也有这些内容,在认识程度上感性大大超过理性。老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活动时,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正确感受音乐的美妙。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全过程一般可以设计为三个阶段。教师在指导各阶段活动时,要根据所欣赏作品的特点和幼儿对作品的反应,灵活组织和指导,避免枯燥单调、一成不变的形式。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内容是初步欣赏作品,完整地听一至二遍。

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方法,提高幼儿最初的欣赏效果。

(1)引导性谈话,包括讲解、说明、提示等。老师设计谈话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蒋其思想感情引入欣赏作品的情景,唤起幼儿的有关想像。谈话的方式较多,一般先介绍欣赏作品的名称,然后简单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绪性质。应避免与欣赏内容无关的话题。教师的语言引导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钢琴曲《啄木鸟》(吴慰云曲)的实验研究中,教师不同的谈话方式,对幼儿产生的欣赏效果大不相同。第一种方式:在大班给儿童欣赏音乐以前,教师介绍:“今天给你们欣赏一首钢琴曲,它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讲的谁,说的什么,我都不告诉你们。但是我告诉你们它说的是树林里的小鸟。树林里有许多小鸟,像小黄莺、小麻雀、啄木鸟、金孔雀„„你们听这是哪一种鸟,它开始在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介绍后,给儿童欣赏音乐。共欣赏两遍,老师要求儿童“认真听,仔细想是什么鸟,在干什么”。儿童欣赏音乐以后纷纷举手,他们的回答有“百灵鸟”,“鹦鹉”;“有两只小麻雀在玩”;“啄木鸟”,“啄木鸟在敲树,先用大嘴啄树,啄啄啄,啄出一条大虫子”;“金孔雀在跳舞”等。第二种方式:给中班儿童欣赏《啄木鸟》,教师介绍:“今天我给小朋友听一首好听的钢琴曲,名叫《啄木鸟》,认真听,听听音乐里的啄木鸟好像在干什么?”介绍后,也给儿童欣赏两遍音乐。儿童对音乐的解释有:“就像啄木鸟在捉虫子,声音大了(6、7小节),就像捉住了虫子。中间的音乐好像啄木鸟在飞”;“我听见啄木鸟在给树治病”;“啄木鸟在啄虫子”。有的幼儿说还听见了啄木鸟用嘴啄树的“笃笃、笃笃”声音。

以上是两个班幼儿不同的反应。显而易见,中班的谈话主题突出,语言简洁,问题明确,幼儿知道听什么,故而能产生与音乐相关的联想和想像,正确地感受了音乐表达的内容,效果较好。大班教师语言过多,分散了幼儿仔细欣赏的注意力,以致仅少数幼儿提到啄木鸟,并无法产生相关的联想。

(2)运用直观教具,包括实物、玩具、图片和幻灯等。教师在给幼儿初次欣赏音乐时,辅之以直观教具,可以帮助幼儿形象地感受音乐。例如,欣赏二胡曲《赛马》,若配上一幅大草原的背景图,以及牧民、骏马的活动教具,可以诱发幼儿对草原、赛马的无限联想。

在这一阶段,教师运用语言、教具时都应注意准确、恰当,避免限制幼儿的想像力,或者分散其对欣赏作品的注意力。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内容是重复欣赏音乐作品,深化审美的效果。要求幼儿在掌握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绪性质的同时,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比较完整、全面地感知音乐作品,并记忆、识别音乐作品的主要音调。

在重复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要提出新要求,如欣赏《啄木鸟》,老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幼儿感知乐曲结构,提问“音乐是不是始终一样的?”“开头部分表现啄木鸟做什么?中间部分的音乐怎么样?表现啄木鸟在做什么?”最后一部分的音乐和哪一部分相同?” 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感受、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是教师指导幼儿欣赏的重点。老师可以启发幼儿主动联想欣赏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内容,结合实际经验感受作品中各种表现手段所表达的感情内容。在欣赏具有对比性的音乐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幼儿进行对比,使幼儿区别不同性质的音乐,如》《小鸟的歌》和《大象走》,摇篮曲和圆舞曲等等。对比欣赏也可以在同种作品中进行,如进行曲类:《解放军进行曲》威武雄壮,气势磅礴;《骑兵进行曲》快速而跳跃,有策马向前的气魄;《运动员进行曲》则表现了运动员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情绪。

用对比的方法欣赏音乐,可引导幼儿对相同体裁、风格的乐曲进行归类,提高对某一类型乐曲的理性认识。如中、大班幼儿可以对进行曲、摇篮曲、圆舞曲进行归类。掌握这三种乐曲的特点后,幼儿会把这些知识迁移到欣赏新的同类音乐作品上去。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幼儿具有独立、主动地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其音乐素质。

为了提高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幼儿充分展示在音乐活动中的愉悦心情,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图画和动作等手段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年幼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但可以通过动作和图画来反映。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综合表达对音乐内容的认识。教师应设计各种活动,启发幼儿用多种感知觉共同参与欣赏活动,包括听觉、视觉和运动觉等。其中,教师要允许幼儿的动作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多鼓励幼儿自己想像、发挥,不强求动作一致,只要求符合音乐的情绪。

例如,意大利民间音乐《美丽的乡村》(又名《啄木鸟》),结构为a、b、c,每段4句。给中班幼儿欣赏时,提供一张教师设计的结构图。欣赏过程中,将听觉、视觉、动觉几种活动同步进行。

全曲大致分为三段:⑴一⒃小节、⒄一(23)小节,(24)小节至结束。

a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轻轻抚摸树干,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一句抚摸一棵树。

b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啄虫眼,顺序同a段,每句啄一个虫眼。

c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抚摸树冠,顺序同上,每句摸一棵树的树冠。

多数幼儿在活动二三次后,能离开老师和结构图,跟随音乐动作,基本反映出音乐的结构,体验到啄木鸟对树木关心、爱护的情感和热爱劳动的愉快心情。

在第二阶段的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重复地听,全面地完整地感知作品,理解作品的概况,掌握作品的各个细节。教师在设计欣赏的方式方法时,应注意灵活多样,重在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活动。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内容是检查音乐欣赏的效果。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进行再欣赏。这一方面是为了复习,以加深、巩固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检查欣赏的效果。检查幼儿记忆作品的情况,是音乐欣赏活动的继续。检查音乐欣赏的方法主要有:

(1)不讲作品名称:珏面儿欣赏音乐作品,观察幼儿的反应。反应表现在幼儿听音乐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能否有兴趣地听完,脸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脚动作怎样,等等。

(2)再次欣赏活动后,让幼儿自己用语言、动作来表述,说出音乐作品的名称、内容及主要表现手段的作用。

(3)辨认欣赏作品的片断,让幼儿说出该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绪;或是欣赏歌曲的旋律,让幼儿辨认是哪首歌曲。

(4)给中、大班幼儿欣赏一些体裁、风格相似的新作品,检查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迁移能力。

检查幼儿的欣赏效果是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教师了解欣赏活动的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改进欣赏教育活动。

三、韵律活动

(一)幼儿韵律活动的基本特点

3岁的幼儿能跟着节拍做简单的动作,可以做律动,以及学习一些短小的音乐游戏和舞蹈。他们能在动作中感受音乐的性质、速度等,并在动作上有所体现。

4岁幼儿的动作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他们的动作更加轻松、灵活,喜欢用动作来反应音乐,知道动作应与音乐合拍,积累了一定的韵律活动经验。5、6岁幼儿的动作已能完全和音乐一致。这一阶段的幼儿大部分会感觉音乐的基本节拍,可以随节拍的快慢或渐快渐慢改变动作的速度。他们能在动作中体现节拍重音。(二)韵律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

在学习韵律活动的动作之前,教师应让幼儿反复听音乐,充分感受,正确理解,为学习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安排听音乐伴奏的时间,除了给幼儿听,还可以适当运用下列各种辅助方法,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

(1)允绍动作内容。韵律活动的动作和音乐是紧密结合的。如鸟飞的动作表现音乐流畅、优美的性质;兔跳的动作表现音乐的活泼、跳跃、轻快的性质。具体形象的动作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从介绍动作人手,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性质和内容。

(2)介绍韵律活动的情节。在让幼儿感受音乐游戏和舞蹈的音乐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角色、情节发展的情况,帮助他们感受作品不同乐段的不同情绪,以及乐曲的结构段落、力度、速度、旋律进行等方面的变化。

(3)教师动作示范。动作示范一般用于小班幼儿,起帮助幼儿记住音乐特点的作用。

(4)在练习动作时,注意让幼儿欣赏音乐。在韵律活动中,音乐是动作的依据和指令,动作要根据音乐进行。因此,应要求幼儿认真、仔细地听音乐,而不能一味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忽视与音乐的结合。如发现幼儿对音乐有不熟悉的地方,要让幼儿反复欣赏音乐的有关部分,加强记忆,深入理解。2.教动作的具体指导方法(1)模仿动作

许多律动、音乐游戏及舞蹈中采用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形象动作,一般分以下几个方面:动植物的形象,人们的劳动,幼儿日常生活,交通工具,自然现象特征等。

教师在教模仿动作时,首先要求幼儿了解动作内容,使其产生一定印象。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经验印象出发做动作,启发他们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只要具备模仿对象的特点,就可承认他们的动作。例如,教小鱼游的动作,要求幼儿仔细观察鱼游的姿势,自己创造动作。有的把两只小手放在身后,做鱼尾摇摆状;还有的把两只小手。

放在身体两侧,做鱼鳍摇摆状;还有的把两只小手紧贴身体两侧,做鱼身体的游动状。必要时,教师也可以亲自教动作,提高动作质量。(2)舞蹈动作

幼儿学习舞蹈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模仿教师的示范。教师在教舞蹈时,要面对幼儿做反方向的示范,也称“镜面示范”让幼儿看清动作的每个步骤。教师还应背向幼儿做正面示范,或站在幼儿侧面示范。示范时,教师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解释,帮助幼儿体会舞蹈动作的特点。

教师要注意结合示范,分解舞蹈动作。对较复杂的动作,教师要分析、讲解,以明确的语言进行指导。例如,教踏踮步时,幼儿不易掌握身体的倾斜。对此,教师边分析边示范:“作踏踮步时,身体先稍蹲一下,音乐开始第一拍用脚尖把身体踮进来。”需要手脚配合的复杂动作,可以分开来教,先教脚的动作,再教手的动作,最后合起来练。教基本舞步时,要让幼儿了解手、脚、身体及头部的姿势和眼睛注视的方向,严格要求幼儿每个动作的质量,防止幼儿随便做动作。

教师应手把手地纠正不正确的动作,使幼儿获得相应肌肉运动的感觉,帮助其凭这种感觉做出正确到位的动作。

教舞蹈离不开口令和指示。教师指导时可以把动作指示配上音乐唱出来,使音乐和指示同时对幼儿的动作起指导作用。例如,教交换步(三拍子),教师可以唱“左、二、三,右、二、三„„”,提示幼儿的左、右脚,然后过渡到只听音乐。切不可以口令代替音乐,要启发幼儿主动感受音乐的节律。

此外,还有对比练习的方法也可辅助运用。总之,在设计教舞蹈动作的方法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应注意启发幼儿的想像,让幼儿感受舞蹈的情绪、舞蹈动作的意义,把动作技能和舞蹈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表现力。(3)音乐游戏

教师在指导音乐游戏活动时,要把握其基本步骤。1.说明游戏的玩法和游戏规则。

2.角色的分配。应由幼儿自愿担任角色,教师要有意识地让更多的幼儿担任主要角色。

3.示范性的小组练习。教师在指导竞赛性的非主题游戏或是主题游戏的某一段活动时,可以请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在前面示范,教师边教,幼儿边练。

在幼儿初步掌握游戏的玩法后,可以逐渐加强音乐的要求,使游戏复杂化。例如游戏“抢椅子”,开始玩时,可以将游戏的结束部分简化为每位幼儿都有一张椅子,只要求幼儿在跑的过程中动作较快、合拍。然后,再抽去一张椅子,加强竞赛性。游戏的复杂化是把比较简单的游戏加上某些因素使之复杂化,使幼儿从中受到更多的音乐教育。但并非每个音乐游戏都可以进行这种处理。

教音乐游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应有固定的程式。教师在设计方法时,要注意灵活多样。给幼儿设计游戏动作和玩法应留有余地,鼓励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教育活动。(4)指导舞蹈队形 ①完整的舞蹈示范。由几位教师或已学过该舞蹈的小朋友表演完整地示范,使幼儿看到自始至终的队形变化。

②讲解及小组性示范。主要的舞蹈队形是集体舞的单圈、双圈,有邀请因素和改换舞伴等。教师可以讲解,或是由小组示范。例如邀请舞,教师做邀请者,请一能力强的幼儿做被邀请者,两人一同示范动作及位置交换,便于全体幼儿观摹。⑧教师提示变化线路。幼儿掌握舞蹈队形变化的关键是熟悉自己的空间位置。教师在教队形时,应及时提示将要改变的位置的线路和方向,以及自己与前、后、左、右幼儿的关系。同时,可以在黑板上画点、线表示队形的变化情况。此外,要选空间知觉好、音乐感强的幼儿排在变动位置的领头地位。(三)设计韵律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韵律活动的教学程序并非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韵律活动的不同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综合选用各种指导形式和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韵律活动有三个基本环节,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加强对某个环节的指导。(1)幼儿熟悉、感受韵律活动的音乐。

(2)教师选用多种方法指导幼儿活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精讲多练,注意幼儿练习时的动静交替;要培养幼儿在动作方面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启发幼儿设计表演内容,创编形象化的动作。

(3)经常进行韵律活动的复习。幼儿进行律动、舞蹈、玩音乐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动作节奏和音乐感受能力。要多设计幼儿进行韵律活动的机会,安排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跳舞、玩音乐游戏。这样,不仅巩固了幼儿的音乐知识,而且还丰富了幼儿生活,给予了幼儿用韵律动作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的机会,使其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四、打击乐活动

孩子早在婴儿阶段,就接触了拨浪鼓、小摇铃等能发出声响的玩具,他们喜欢不停地碰撞或摇动玩具,以听到悦耳的响声为愉快和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声音和节奏的兴趣也逐渐增长,表现为他们经常用手和棍棒敲打能发出响声的器皿。在近似游戏的活动中,幼儿发现敲打不同的物体或是用不同的方法敲打,会产生出不同的声音。

资料表明,经过系统教育的幼儿,能符合音乐节拍敲打击器的比率较大,小班为60%,中班为80%,大班则达到100%。(一)幼儿打击乐的配器设计 1.选择音乐作品

适合演奏打击乐器的音乐作品,必须节奏鲜明,一般为进行曲、舞曲等。一些民间音乐作品旋律优美、节奏鲜明,也适用于打击乐。如《瑶族舞曲》、《杨柳青》、《拔根芦柴花》、《打莲湘》等等,都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打击乐曲。同时,也可选用一些幼儿熟悉的儿童歌曲、乐曲。2.了解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特点及其运用

(1)三角铁、碰铃:属于高音乐器,声音清脆、明亮,可演奏颤音。强、弱拍都能用。

(2)串铃:声音碎而轻快,常用于活泼轻快的乐曲。如果和双响梆子配合,会产生策马奔驰的音响效果。

(3)梆子、木鱼:属于中音乐器,音色浑厚。可用于强、弱拍。

(4)铃鼓、沙球:中音乐器。铃鼓可演奏颤音,用在一些少数民族舞曲中效果较好;沙球则用于敲击节奏。两种乐器均可用于强、弱拍。

(5)大鼓:低音乐器。大多用于强拍,一般每小节敲一次。3.分析音乐作品,进行配器

首先,教师要分析音乐作品的性质、情绪和风格,依据其特点选配合适的打击乐器,注意是否协调和悦耳动听。例如《瑶族舞曲》,应选用铃鼓、摇铃、串铃和大鼓等乐器,表达优美、柔和的舞曲性质;同时加上圆舞板加强舞蹈节奏。

而后,教师应研究乐曲的形式、节拍、节奏和旋律,考虑是采用齐奏、合奏,还是轮奏的形式,也可选择多种奏法,编制相应的节奏型。节奏型应注意有所变化,不可每拍敲击,一成不变。

一般情况下,短小的一段歌曲和乐曲,宜选用少量种类的乐器,设计的节奏型也宜较简单,多重复,仅在高潮处或结束句加以适当变化。篇幅较长、表现手法较多的乐曲或歌曲,则要考虑增加乐器种类,多样化的节奏,以丰富其音响效果。小班的打击乐宜简单,中、大班的打击乐可以较为复杂。

在选配乐器和选编节奏型时应考虑强弱拍的对比、音色的对比、力度的对比、节奏的对比和速度的对比。

以《瑶族舞曲》为例,在配器上选择铃鼓、小铃和圆舞板,强调瑶族舞曲的优美和欢快情绪,突出铃鼓的颤音表现曲调的悠扬。在节奏型的设计上,应注意强弱拍的对比、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对比。总之,选配乐器要与乐曲协调,应贯彻统一、对比的原则。全曲应有代表性的节奏型贯彻乐曲始终,多重复,形成乐曲节奏的完整性,以便于幼儿掌握。在全曲统一的基础上,允许有对比地改变乐器和节奏,使其更富有表现力,显示出更丰富的音响色彩。(二)打击乐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

1.幼儿欣赏、熟悉音乐

欣赏音乐是打击乐活动的重要一环,可以引起幼儿对打击乐曲的兴趣,使其熟悉音乐,感受音乐的性质、力度、速度等。如果幼儿没兴趣也不熟悉音乐,则无法进行打击乐活动。

教师可以向中、大班幼儿适当介绍配器的依据。

2.练习整体的身体动作

为了便于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感,较快地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教师可以给每种乐器编上相应的身体动作,如拍手、拍腿、拍肩、拍膝盖、碰手指、跺脚等。

以《拔根芦柴花》为例,此曲共运用三种打击乐器,在编配节奏时考虑了乐曲的强弱拍、音色和节奏的对比,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 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以将三种乐器分别编上相应的拍腿、拍肩和碰手指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见曲谱:

这种身体动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律动。经过数次练习,幼儿便能记住,掌握较快,最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全面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并通过身体的动作,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但应注意这一环节不宜太长。

3.幼儿拿乐器的整体演奏练习

在身体动作练习基础上,可以让幼儿拿乐器进行整体演奏的练习。

开始练习时,演奏的速度可稍慢,由教师指挥并作语言指导,指挥的动作要清楚、利落。指挥除手的动作之外,眼神和面部表情也帮助一同指挥。在幼儿掌握后,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指挥。

持相同乐器的幼儿应集中坐在一起,高音乐器一般排在前面,中音、低音乐器依次向后。当大部分幼儿基本掌握演奏方法之后,应让他们轮换敲击不同的打击乐器,这样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认识各种乐器,学习不同的节奏演奏方法,发展其相互协调的能力。

教师可以将打击乐曲中配器复杂、节奏变化的重点乐句,先让幼儿单独练习,掌握后再练习完整的乐曲。

(三)指导幼儿自编乐曲节奏的活动

教师应选择幼儿十分喜欢、熟悉的乐曲,指导幼儿进行简单的自编节奏活动。这些乐曲必须简短,特征显著,易于用节奏乐加以表现,以提高幼儿自编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要启发幼儿分析音乐的内容和情绪,告诉幼儿配上打击乐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情绪。

教师可以先请幼儿设计出几种节奏型,让大家共同讨论,再选出最适合的乐曲的节奏型。然后用一种或两种乐器演奏全曲,再经过幼儿讨论,逐步增加节奏型的变化,增添打击乐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幼儿不断修正,不断尝试,肯定其设计的节奏。

最后,教师把幼儿讨论的结果加以整理,让幼儿拿乐器正式演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是关键。这种幼儿自编节奏的活动,能发挥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幼儿的综合音乐能力,使他们学会用打击乐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音乐表达自己简单的审美观点。

5.第十章第一节家鸽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家鸽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

(3)识记恒温动物的概念。

2.能力方面

(1)通过家鸽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的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研讨、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师设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家鸽形态结构,生理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分析家鸽消化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难点重点

1.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相适应的特点是动物学教学的主线。鸟类是节重点。

2.以家鸽为例学习,总结出鸟类的主要特征,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也是更深入、更全面了解鸟类知识的需要。因此,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3.前面各章所讲的都是变温动物,从本章开始讲到恒温动物。恒温动物的.出现更适应了陆地生活,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因此,恒温动物的概念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4.鸟类的飞行生活需要大量能量,消耗很多氧,双重呼吸是关键。对学生来说抽象难理解。因此,双重呼吸是本节的难点。

5.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与飞行中运动强度大,消耗能量多相适应。因此,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

鸟的生活录像、标本、活家鸽、家鸽骨骼标本(或家鸡骨骼)、家鸽消化过程课件、家鸡的嗉囊,砂囊、双重呼吸过程的课件、几种脊椎动物心脏挂图(或课件),家鸽血液循环课件(或斜线抽拉投影片)、家鸡的心脏、家鸡的卵、解剖器材、解剖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

引出课题

6.第十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篇六

第三阶段工作整改方案

老洲中心学校党总支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阶段,是重要关键环节,关系到学习教育和分析检查两个阶段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关系到整个主题教育总体成效的总结和升华。我校广大党员、积极分子要充分认识做好整改提高阶段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乡党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着重解决好党员、积极分子在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搞好集中整改,确保学习教育活动圆满完成。

1、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保持党的纯洁性制度机制。从加强理论武装、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加强道德建设等方面,制定保持思想纯洁的措施;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群众路线、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党性原则等方面,制定保持党风纯洁的措施;从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制定保持党员、积极分子清正廉洁的措施,制定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的措施。

2、坚持和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进一步重温“三会一课”制度规定,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建立健全党支部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改进活动内容和形式,注重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发扬党内民主和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水

平,不断增强党支部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全面推行党务公开,不断在拓展范围、丰富形式、规范程序、提高实效上下功夫,努力把党务公开打造成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实行党内监督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做到党内事务和重大决策决定“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促进机关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4、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坚持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联合党委工作相结合,突出抓好结对共建和争先创优工作,充分发挥机关基层组织在践行和维护党的纯洁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7.第十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篇七

第一节 期货投资咨询从业人员的含义与职能

1.期货投资咨询人员是指通过期货投资分析业务相关资格考试,获得期货业自律组织的资质认证,在期货经营机构从事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期货专业人员。

2.广义上期货投资咨询人员是指所有参与期货投资分析决策过程的相关专业人员。

3.期货投资咨询从业人员的主要职能:

1)运用各种有效信息,对期货市场或某个品种的期货合约或期货合约间价差变化的未来走势进行分析预测,对期货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判。

2)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提供分析、预测、建议等服务,传授投资技巧,倡导投资理念,培养风险意识,引导理性投资。

3)为企业的套期保值、采购定价和远期签约提供分析报告和操作方案,协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操作流程,提供风险管理咨询、专项培训等的风险管理服务。

4)为国民经济战略部署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民经济;合理引导国家储备,提升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4.期货投资咨询从业人员的主要业务内容:

根据国际期货市场常见业务形态,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一般可细分为: 1)面向公众和非特定对象开展的期货投资咨询业务。

2)为签订投资咨询服务合同的特定对象提供的期货投资咨询业务。3)为所属期货中介机构内部客户和部门提供的未超出本机构范围的内部信息服务和期货投资咨询业务。

5.国内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种类——风险管理顾问、研究分析、交易咨询

6.根据《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规定,国内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可定义为:基于客户委托,期货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从事风险管理顾问、期货研究分析、期货交易咨询等营利性业务。

7.国内期货投资咨询从业人员在期货行业中的作用:(一)提高市场有效性(二)倡导投资专业化(三)促进投资者教育(四)推动金融创新(五)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民经济

第二节 国内外分析师组织

1.各国分析师组织的功能主要包括:

1)会员资格认证,主要通过资格考试和认证。通过考试分级和称谓区别资格等级。

2)会员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的管理,通过制定伦理纲领和职业行为准则,号召会员遵守,并通过指定考试科目予以强化。会员违反协会有关规定,会受到惩罚。

3)分析师组织通过内部培训、组织研讨会等形式对分析师进行素质技能的后续培训,为会员提供内部交流和国际交流的支持等。

2.主要的国际分析师组织:

(一)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协会

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协会由欧洲金融分析师协会、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和巴西投资分析师协会予2000年6月在英国注册成立。主要宗旨是建立国际性的职称评估计划,推出投资分析师国际水平考试,授予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资格。

(二)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

CFA是特许金融分析师的英文缩写,CFA协会的前身是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由金融分析师联盟和特许金融分析师学院于1990年合并成立,CFA证书获得者必须是直接参与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人员,如基金经理、投资组合经理、财务分析师、策略师、经济学家、数量分析师等,且需具备3年相关工作经验。获得CFA证书需要通过三级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准则、数理统计学、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融资、证券市场分析、股票投资分析、金融衍生产品分析、替代金融产品分析、基金管理学以及基金回报计算与统计等11 项,覆盖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

3.投资分析师的基本要求

《国际伦理纲领、职业行为标准》总体提出三大基本要求: 1)诚实、正直、公平。

2)以谨慎认真态度,从道德标准出发进行各种行为,包括对待公众、自己的客户、潜在的客户、雇主以及其他投资分析师等。

3)努力保持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和竞争力,掌握和应用所有本职业所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包括《国际伦理纲领、职业行为标准》以及本国或地区的准则。

4.投资分析师道德规范三大原则

1)公平对待已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原则,是指投资分析师在进行投资推荐、投资建议更改、进行投资行为3 种情况下,有责任持续公平对待已有客户和潜在客户。

2)独立性和客观性原则,是指投资分析师在进行投资推荐或采取投资行为时,应该独立判断、谨慎合理地持续做到独立性和客观性。

3)信托责任原则,是指在处理与客户关系时,投资分析师应该合理谨慎地决定他们的信托责任,并在实际工作中对客户承担这些责任。

5.投资分析师执业行为操作规则

1)投资及建议的适宜 2)分析和表述的合理性 3)信息披露的全面性 4)对客户机密、资金和头寸的保密性

6.投资分析师执业纪律

禁止不正确表述利益冲突的披露 交易的优先权 交易的优先权 禁止利用非公开信息 禁止剽窃

第三节 职业道德和执业行为准则

1.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善恶、荣辱、是非等概念,并逐渐地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自己的行为。

2.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3.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要遵守的标准和准则,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矛盾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评价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职业行为好坏的标准。

4.期货投资咨询从业人员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必须恪守独立诚信、谨慎客观、勤勉尽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提供专业服务,不断提高期货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和地位。

5.期货投资咨询从业人员职业责任

1)应当珍视其职业称号和职业名誉,不得作出有损于职业形象的行为。2)应当敬业勤业,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执业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服务技能,并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竭诚完成客户委托事项,不断提高执业水平,维护客户与社会公众的利益。

3)明知客户或投资者的要求或拟委托的事项违反了法律、,法规或执业规范的,应予以拒绝,且如实告知客户或投资者并提出改正建议。

4)向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服务时,应当遵守公正公平原则,可以依据客户具体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和投资目的提出适合不同客户需要的特定建议。

5)应当在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的表述中将客观事实与主观判断严格区分,并就主观判断的内容作出明确提示。

6)应当将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中所使用和依据的原始信息资料或工作底稿妥善保存以备查证。

7)应积极参与投资者教育活动。

8)提倡加强同行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不违背保密义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提供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与同行共享。

6.期货投资咨询从业人员执业纪律

1)必须以真实姓名执业。

2)必须合规执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遵守中国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自律规则,不得从事或者协同他人从事欺诈、内幕交易、操纵期货交易价格、编造并传播有关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

3)执业活动应当接受所在期货经营机构的管理。在执业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维护所在期货经营机构的合法利益。

4)应当主动、明确地对客户或投资者进行客观的风险揭示,不得故意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作不恰当的表述或作虚假承诺。

5)应当对在执业过程中所获得的未公开重要信息及客户的商业秘密履行保密义务,不得依据未公开信息撰写分析报告,不得将未公开信息泄露、传递、暗示给他人或据以建议客户或其他投资者进行期货交易。

6)在执业过程中遇到客户利益与自身利益存在冲突,或客户利益与所在期货经营机构利益存在冲突,或自身利益与所在期货经营机构利益存在冲突时,应当主动向所在期货经营机构与客户申明,必要时从业人员或其所在期货经营机构须进行执业回避。

7)在执业过程中,不得私下接受有利害关系的客户、机构和个人馈赠的贵重财物。

8)应当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维护和增进行业声誉,不得在公众场合及媒体上发表贬低、诋毁、损害同行声誉的言论,不得以不正当手段与同行争揽业务。

9)从业人员及其所在期货经营机构不得在公共场合及媒体对其自身能力进行过度或不实的宣传,不得捏造事实以招揽业务。从业人员及其所在期货经营机构不得进行含有歧义和误导内容的宣传,或可能会使公众产生不合理期望的宣传。

10)不得以维护客户利益为由作出有损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11)应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严正维护自身知识产权。在研究和出版活动中不得有抄袭他人著作、论文或研究成果的行为。

8.第十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篇八

华师《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总体来看,()正处于戏剧意识的萌芽期,幼儿娱己的成分大于娱人的成分。.小班.中班.大班.全体 正确答案:

2.现在幼儿的()是关键,也是更好地开展活动的依据。.日常行为.习惯.心理状况.创造力 正确答案:

3.游戏化综合艺术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应以()为基本活动形式,活动具有趣味性。.教学.小组活动.集体活动.游戏 正确答案:

4.教师可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水平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幼儿园戏剧教育目标。.心理发展.创造力.欣赏力.模仿力 正确答案:

5.幼儿园艺术教育从本质来说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教育。.情感.知识.理论.行为 正确答案:

6.()幼儿戏剧性综合艺术活动具有合作性、表演性的特点。.小班.中班.大班.全体

谋学网

正确答案:

7.()幼儿游戏化综合艺术活动的指导应立足于游戏性、启蒙性。.小班.中班.大班.全体 正确答案:

8.()是创造性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塑造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期.青春期.大学时期.成长期 正确答案:

9.()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人格.习惯.风俗 正确答案:

10.3.5~5岁幼儿的绘画处于()。.涂鸦期.象征期.图示期.成熟期 正确答案:

11.幼儿艺术教育,是指以幼儿艺术为媒介和主要手段、以()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领悟.体验.审美.成长 正确答案:

12.奥尔夫乐器的诞生来源于一个教育原理:人们只有在()中才能体会音乐。.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教学.音乐实践 正确答案:

13.()是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知识的一个窗口。.语言.音乐.绘画

谋学网

.创造力 正确答案:

14.具有教育性的游戏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地位。.主体.从属.被动.领导 正确答案:

15.创造性戏剧具有(),它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乐趣,而且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即兴性.娱乐性.观赏性.体验性 正确答案:

华师《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在线作业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幼儿园综合艺术活动的特点包括().创新性.综合性.自主性.艺术性 正确答案:

2.综合艺术活动要想在教育环节中达到科学的教学方式,就需要合作,包括()之间的合作。.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在教师与家长 正确答案:

3.奥尔夫音乐教育特点包括()、主动参与性、从本土文化出发、自生命开端。.有益性.原本性.综合性.创造性 正确答案:

谋学网

4.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幼儿戏剧通常分为歌舞剧、童话剧、.幼儿话剧.木偶剧.故事表演.喜剧 正确答案:

5.游戏精神是一种()的精神。.自由.愉悦.超功利.平等 正确答案:

6.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韵律造型.声音造型 正确答案:

7.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划分,幼儿园综合艺术活动目标可以分成()。.认知

.情感与态度.创造.操作技能 正确答案:

8.幼儿园综合艺术活动的组织形式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通常采取集体活动、()。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单独活动 正确答案:

9.撰写艺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原则包括()。.系统化原则.系列化原则.行为化原则.渐进化原则 正确答案:

10.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能中排在前两位的智能是()。.自我认识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

.逻辑一致理智能 正确答案:

谋学网

华师《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在线作业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大班幼儿戏剧性综合艺术活动具有娱人性、自创性的特点。.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中班幼儿处于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开始关注其形式了。他们除了喜欢描述熟悉的事物、令人愉快、色彩明快的作品外,也能感知一些意蕴明显的、与众不同的作品。.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3.幼儿教师只需要具有一定的弹琴、跳舞、唱歌、画画、纸工、泥工、陶工、表演等艺术表达技能,不用有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4.幼儿园综合艺术活动的评价必须对综合艺术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5.对于命名的涂鸦画,教师应该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6.奥尔夫认为,旋律可以脱离节奏而存在,节奏则不可能脱离旋律而存在。.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7.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简单精练、直白的语言。.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8.幼儿戏剧表现出鲜明的游戏性特点。.错误

谋学网

.正确 正确答案:

9.幼儿绘画能力的涂鸦期是5~7岁。.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0.中班幼儿游戏化综合艺术的指导应立足于创新性。.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可以代替幼儿实践。.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2.对作品的评价应采用幼儿与幼儿之间横向比较的方式。.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3.幼儿戏剧故事情节简单紧凑、富有童趣,一般有尖锐的矛盾冲突。.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4.不同的艺术活动对多元智能的发展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每个活动都不是只体现一种智能。.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5.幼儿园游戏化综合艺术活动内容应符合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兴趣,不需要具有挑战性。.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9.第十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篇九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4.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4)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5)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5.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个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2)习俗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总之,柯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①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在10岁前大都处于第一种水平;13岁前后半数以上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人第三种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种水平。②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③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总体看来,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关键年龄在三年级(9岁左右)。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依从阶段的特征表现为;行为、观点是受外界影响而被迫发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也是影响因素。

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10.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进行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一般认为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2)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11.利用群体约定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基本操作程序: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程序操作如下: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如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上一篇:试用期工作心得感想下一篇:延安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