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初中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精选11篇)
1.描写初中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篇一
这个寒假我把《鲁滨逊漂流记》认真、细心地阅读了一遍。
鲁滨逊是英国人,出生于十七世纪,他从小就想去航海,去海外世界探索,长大后不顾父母的阻拦,偷偷去航海了,结果成为奴隶了,他想尽一切办法逃离,却流落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鲁滨逊没有放弃,靠着顽强、坚持、智慧终于建成属于自己的房子,他还种了麦子,养了好多只山羊,用树条编了筐子,还做了烧汤用的陶器,自己也做了一只小船,就靠这些让自己平安地活了下去。
自己还救助了一个野人,并取名叫“星期五”,星期五对他很忠诚,他也教给星期五好多知识,还帮星期五改掉了吃人的习惯。
后来鲁滨逊帮助船长抢回属于船长的大船,最后,便坐着这船回到了家乡,令人吃惊的是:他在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
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自己的城堡,当然,鲁滨逊不仅是个有智慧的人,还是一位坚强有毅力的人,我在书里看到过他说的一句话:“我的脾气是要决定做一件事,不成功绝不放手。”因为他没有助手,所以他做起事来都很费力,也无数次失败过,但它从来都不灰心,而是总结失败又从新开始做。
鲁滨逊真伟大,那样艰难的处境,它不仅去面对,还勇于去挑战。现在,想了一下我自己,在生活上,我有优越的条件;在学习上,我有最好的老师。我的状况比鲁滨逊不知能好多少,我却不好好学习,总是敷衍了事,每当我考不好的时候,我不是像鲁滨逊一样分析原因,冷静思考,而是不停的哭,还乱耍脾气;每当我遇到不会的题时,不是像鲁滨逊一样自己想办法动脑子解决,而是连看都不看,就问同学,而且,过后也就忘了,也不再提起。这就是我在学习上的坏习惯,跟鲁滨逊比起来,我俩的差距真是太大了,为了改掉这些坏习惯,我要向鲁滨逊学习,做一个遇事不急躁,善于动脑的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我们要勇于去挑战,才能战胜困难,就让我们战胜困难,在不断的挑战和解决困难中成长吧!
2.描写初中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篇二
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第一部作品便是《鲁滨孙漂流记》, 这部传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在出海时遇难, 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并在岛上坚持生活, 最终获救回到社会中的故事。
在当时启蒙运动与英国殖民扩张加剧的背景下, 一个名叫做亚历山大的苏格兰水手和船长发生了争吵, 水手被船长遗弃在大西洋中的一座名为菲南德的小岛上, 独自一人居住了4年, 最终水手被罗杰斯船长所救。笛福以这个真实的事件为原型, 结合自己多年的海上经历以及人生体验, 通过艺术夸张的叙事手法进行加工, 最终创作出了这部名为《鲁滨孙漂流记》的小说。
初看这部小说, 很多读者会认为它是一部纯粹的历险小说, 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 但是如果我们对小说中的深层思想进行挖掘, 并借助后殖民批评理论来分析, 就能够看到小说中所映射的殖民主义思想。小说主角鲁滨孙原是一名典型的中产阶级殖民主义者, 他定居于荒岛也代表了殖民着这座荒岛;他不仅对岛实现了完全控制, 同时也征服了自己的同伴。在这部小说中的很多地方都能够发现殖民主义的倾向。
2《鲁滨孙漂流记》中对非洲、美洲土著人的描写
从开始海上冒险开始, 鲁滨孙就常常提起对非洲与美洲土著人吃人的担心, 这其实体现出了一种对非白人的固定不变的思想。鲁滨孙和休瑞开船从北非逃向南方的过程中, 他这样说过:谁会认为我在往南走, 走到野蛮之地, 那些地方的黑人部落必然会划着独木舟来将我们干掉;而南方的海岸也是不能随便上的, 不然我们要么被野兽吃掉, 要么成为生番的佳肴。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在主人公鲁滨孙的心中, 土著人是连野兽都比不上的, 他们甚至比野兽更加可怕, 更加没有人性[1]。鲁滨孙流落荒岛之后对于美洲土著人的评价也比较类似:若是那块陆地属于西班牙的领地, 我们必然会发现船只来往, 若没有则证明这是西班牙与巴西中间的野蛮人地区, 这里的野蛮人常年以吃人肉为生, 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人。无论是在出发时还是流落荒岛之后, 主人公鲁滨孙对于非洲、美洲土著人吃人所流露出的恐惧情绪也深入了大部分读者的内心 (特别是欧洲读者) , 再结合欧洲国家一直以来对非欧洲人的想象和丑化, 人为的对非洲、美洲土著人进行妖魔化。在小说前半部分进行了如此之多的铺垫之后, 主人公鲁滨孙后来更是亲眼“目睹”了美洲野蛮人的吃人场面, 从此也让土著人吃人这一论点越来越“真实”。
在鲁滨孙流落荒岛的第18年, 他发现海岸上遍布着人的头盖骨、人脚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骨头, 自此他猜测这是美洲土著人“恶棍”围在一起吃人的地方。随后鲁滨孙一边谴责着这种非人性的残暴行为, 感叹人性的堕落, 一边又充满了感恩之情, 感谢上帝将他降生在欧洲, 在一个没有野蛮人的地方。5年之后, 鲁滨孙在荒岛的山顶上亲眼“目睹”了美洲土著吃人的全过程, 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我看到大概9个土著人围着一小堆篝火, 天气这么热他们肯定不是在烤火, 而是把他们的俘虏做成美味的人肉食物, 我甚至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死人还是活人。当土著人离开的一小时前, 他们还载歌载舞, 我通过望远镜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他们在手舞足蹈, 他们一个个都赤裸着身体, 但是我无法分辨出男女。当我来到山下, 我看到海滩上遍布血和骨头, 还有没有吃完的人肉, 这些可能都是他们宴会之后剩下的。
为了对土著人进行更加妖魔化的描写, 丹尼尔·笛福通过小说三番五次地编造鲁滨孙“目睹”野蛮人吃人的过程。从表面上来说, 笛福这样描写是为了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而从本质上来说, 笛福是在进一步地告诉读者, 同类相食是非欧洲“他者”不可改变的兽姓, 也是维持美洲荒原自然秩序的丛林法律。这种描写方式在十八世纪的游记文学中非常常见。在丹尼尔·笛福生活的年代, 游记文学非常盛行, 这样的文学体裁是随着欧洲国家的对外殖民活动而兴起的。从十五世纪末开始, 随着现代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 欧洲国家开始了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扩张活动殖民。欧洲人兴奋而狂热地对海外土地以及其他财富进行掠夺, 他们将自己的船队开向了大洋深处的各个角落, 将欧洲文明也带到了越来越多的荒芜之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笛福写出了这样一部作品, 并且通过小说中主人公和“星期五”的谈话, 指认出“星期五”也和其他土著人一样参加过人体盛宴, 一次就吃了二十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
3 对土著人妖魔化描写的深层思考
文明的对立便是野蛮, 荒岛上的非洲、美洲土著人便是小说中野蛮的象征, 他们身体裸露, 手持长矛, 无法沟通。小说中更偏向于描写野蛮人吃人的情节, 这些血腥场面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记录, 而是把土著人举行的祭祀活动夸张地描写为食人, 在殖民主义者的话语体系中, 这样的歪曲是无法避免的。
3.1 对土著他者的野蛮化书写
纵观世界史的发展历程, 美洲文明在很多方面其实并不比欧洲文明落后, 英国著名作家佛雷泽在《金枝》中详细记录了古墨西哥的杀神仪式, 他认为古墨西哥人们的杀神仪式能够说明自己曾经认为的流行于阿里奇亚的以人祭祀活动, 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对这些土著人民传统的祭祀习俗的夸大[2]。古墨西哥民族的文明程度虽然比不上欧洲人, 但是也绝对不会低于古意大利一些民族的文化水平。按照佛雷泽的说法, 此后的世界文明应该是同步发展的, 弗里吉亚应该与欧洲相同, 在庄稼地上所进行的一些杀人祭祀习俗在公元前五世纪时便已经改变为假装杀人了。其实,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星期五”也曾经提到, 美洲土著人很早以前就摒弃了以活人祭祀的习俗, 他们并没有把从海难中救出的白人送到祭坛上, 而是给他们生活所需的食物, 让他们与土著人共同生活。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上, 古老的野蛮人以活人祭祀或者吃人, 目的是出于获得神力, 因此祭祀活动常常规定了时间与地点。在《鲁滨孙漂流记》中, 笛福虚构了美洲土著人的食人习俗, 并且把古代祭坛中的圣餐泛指为所有的人类, 把土著人定期进行的祭祀活动夸张地描写成吃人的癖好。比如说鲁滨孙为了纠正“星期五”吃人的习惯与欲望, 决定让他试试烤羊肉。而吃过烤羊肉的“星期五”兴奋地告诉鲁滨孙“烤羊肉好吃极了, 他再也不吃人肉了”。这里其实是作者在暗示读者, “星期五”这样说恰好证明了他过去一直都以吃人肉为生, 是对土著人妖魔化描写的直接体现。
3.2 反映出作者转嫁灾祸的深层文化心理
作家佛雷泽在《金枝》中提出, 欧洲文明中蕴含了一种“替罪人”的观念, 即是将所有的邪恶全都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之后再将邪恶驱逐。这种观念当时遍布整个欧洲。在古罗马帝国, 每一年的3月14日都会驱逐一个穿着兽皮外衣的人, 让他在众人面前游行, 大家都称其为老马尔斯 (战神) , 用白色的棍子打他, 将他从街上一直打出城外。这样的驱邪习俗与斯拉夫的“送死神”仪式极为相似[3]。
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中, 美洲土著人其实代表了白人的替罪人, 作者将人类分成了文明的欧洲人与野蛮的“他者”两个类型, 把人类文明中全部的丑陋和邪恶都集中于野蛮的土著人身上, 让欧洲白人成为“真正的文明人”。因此, 鲁滨孙第一次看到美洲土著人的食人场景时, 会认为自己降生在了欧洲文明社会非常幸运。
3.3 释放了来自野森林时代的文化记忆
在欧洲历史上, 中世纪的法兰克骑士就曾经以人肉为食, 和丹尼尔·笛福同时代的著名作家斯威夫特也曾经提出生养小孩来食用。这样的戏谑充满了反讽的意味, 但是也恰恰证明了在十八世纪, 似乎充满理性和文明的欧洲大地上依旧传承了某种野兽性的生命密码, 不但和其他各种文明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同时根据进化论的观点来讲, 也与自然界中其他动物的生命形式基本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 欧洲各个民族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纵容野性的狂欢节日, 在这个遍布欧洲各民族之间的狂欢节当天, 所有人都尽情地寻欢作乐, 大家都在发泄着自己黑暗的兽欲。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人性中被长期压抑的力量得以爆发, 往往会堕落成为肉欲罪恶的狂欢纵饮[4]。
通过笛福对鲁滨孙心理的描写, 让欧洲人的野蛮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欧洲人本性中的野蛮因素在美洲、非洲的土著人身上折射了出来。对土著人的妖魔化描写, 其本意是为了创造出“我们” (欧洲人) 和“他们” (土著人) 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缺少了其中的“他者”, 便无法突出欧洲白人的文明与人性, 也不能够合情合理的阐述出“白人神话”的话语, 就如同人为了看见自己需要一面镜子, 如果不存在镜子, 我们便将它创造出来。
4 结束语
殖民主义者的思维定势常常把文明和野蛮进行对立, 把非白人、非基督徒的文明当作是“他者”进行异化, 这是当时殖民主义者的殖民策略。他们更加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塑造出一个低劣的异族文化, 并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构建一整套宗主国/殖民地、白人/有色人种、基督徒/食人族的等级体系。在《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中, 鲁滨孙是一个早期殖民者的代表, 他用一个殖民者的惯性思维成功地把荒岛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将自己变为一个殖民者;他对“星期五”的文化改造以及精神影响, 又对非洲以及美洲土著人的异化等, 都标志着笛福的殖民主义倾向。
摘要:自《鲁滨孙漂流记》从十八世纪诞生以来, 其主人公鲁滨孙就成了近代文学的宠儿, 很多学者都认为鲁滨孙属于处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 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的理想化身, 他性格中的勇敢、坚强、乐观都是很好的体现;鲁滨孙具备探险者的智慧与永不放弃的精神, 同时也有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精神。虽然近年来针对《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的研究很多, 但很多学者站在后殖民视角对这部小说的评述也不够全面。在该文中, 笔者分析了小说中对非洲、美洲土著的妖魔化描写, 并从“他者异化”的观点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鲁滨孙漂流记,土著人,妖魔化描述,反思
参考文献
[1]张长撷.诌议《鲁滨孙漂流记》生命意识的渴求[J].芒种, 2014 (6) :28.
[2]王馨, 陈芙《.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成就与现实意义[J].语文建设田15.
[3]野, 2, 闫01明4 (4) .解:读迪福和他的《鲁滨孙漂流记》[J].短篇小说, 2014 (5) :31.
3.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初中作文 篇三
我相信大家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会找到答案。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记述了鲁滨逊有很好的生活,但他不安于现状,要出去闯一番新天地。航海时船遇风浪,一船人都沉入海中,他却幸存下来,来到了一个从没有人到过的荒岛。他把遇难船只上的东西一一搬上岸,又建造了自己的房屋。他在岛上打猎、喂山羊、种水稻和小麦,他成了这个荒岛真正的主人。一晃就是二三十年。来了吃人的人,他救出了被吃的人,于是,岛上有了他的仆人———被救的星期五。吃人的人不断地到来,他又救了一个白种人,他的岛屿越来越兴旺。当他救起船长时,他乘这只船离开了荒岛,回到了离别三十五年的祖国——英国。
读了这本书,我读出了鲁滨逊敢于挑战的精神。鲁滨逊原本生活在一个很好地家庭里,但他为了能够闯一番新天地,毅然决定航海,去挑战它;在荒岛上他什么也不会做,但为了生存,他挑战了很多事情:打猎、种小麦。如果我是鲁滨逊,我一定会生活在这个很好地家庭里,而绝不会航海,因为我没有那种敢于挑战的精神。
读了这本书,我读出了鲁滨逊的勇气。鲁滨逊经历了两次航海后,已经知道了它的危险,他本来是可以回家的,但他却没有,他并不惧怕,进行了第三次航海,而且当他看到死人骨头后,并不是一直躲在屋里,而是从被吃的人中救出了星期五。如果我是鲁滨逊,当看到死人骨头后,一定会全身发软,躲在屋里,乞求野人不会找到我。因为我没有鲁滨逊那样的勇气。
读了这本书,我读出了鲁滨逊的智慧。鲁滨逊在荒岛时,处处体现了他的智慧。如果鲁滨逊没有智慧,那他是如何建造房屋的呢?如果鲁滨逊没有智慧,那他是如何打造桌椅的呢?如果鲁滨逊智慧,那他是如何种植庄稼的呢?从他做面包可以体现出他的智慧;从他做陶器可以体现出他的智慧,从他做伞帽可以体现出他的智慧。如果我是鲁滨逊,我一定不会做出那么多东西,因为我没有鲁滨逊那样的智慧。
4.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初中生 篇四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一心向往航海,不听家人劝阻,多次跟随朋友出去航海,他们经历了飓风、海盗等种.种困难。不过因祸得福,他在巴西有了一个种植园。后来,他在一次航海中遇难了,船只搁浅,只有鲁滨逊一人逃了下来,躲到了荒岛上。看到这,我十分为他担心,担心它不能在荒岛上生存。
可是,鲁滨逊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无法生存,他反而十分乐观,利用船上仅剩的东西与荒岛上的资源,建设了自己的家园。他在岛上种田、养羊,还救下了野人星期五。最后,他帮助船长,收复大船,回到了英国,他被困在岛上28年,离开家乡35年。我望着这惊人的数字:被困荒岛28年,离开家乡35年。是什么让他坚持生存?是他心中的信念与恒心让他坚持在岛上生存。我常常在心中暗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坚持下去吗?或许早就埋怨老天的不公平了。
因为鲁滨逊他不怕困难,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很喜欢他。
一次,我正在做数学题,前面几题我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正在我得意洋洋时,一个拦路虎,思考题来了我看着他,仿佛见了一个陌生人,顿时,我抓耳挠腮,手心冒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看见了书架上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想起了鲁滨逊那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我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终于,我想出了答案。
5.初中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500字 篇五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是写了一个名叫鲁滨逊的人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船上除了他之外,其他人全部遇难。他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在孤岛上,什么东西也没有,鲁滨逊就在废弃的船上找到了一些工具,独自在荒地上建了房子,种了大麦和稻谷,还饲养了一些动物,以供自己的生活所需。在孤岛上,他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比如,他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那个有两层围墙的房子;还有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谷时,由于播种的不是时候,浪费了一半种子;为了拥有一个能够煮汤的锅,他尝试了无数方法,也失败了无数次,终于研究出制造方法;就这样鲁滨逊在这个孤岛上足足生活了28年,最后终于得救了。
因为妈妈希望我能把字写得更漂亮,要求我每天认真地练一页字,有时我觉得作业量太多,难以每天坚持完成。现在想想,我比鲁滨逊那可是差得太远了。
6.描写初中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篇六
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文字,仿佛跟着作者来到了荒岛上,我目睹了因船沉而流落到无人荒岛的鲁滨逊,在走投无路之时,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自救————做木筏、造房子、种粮食、养牲畜……他竭尽全力与大自然进行斗争。鲁滨逊用粗糙的双手花了十几年时间建起了一幢属于他的“别墅;”鲁滨逊能在困难之时冷静思考,能在无助之时巧妙利用周围物品,使自己衣食无忧,并将一片沙漠变成了“世外桃源;”鲁滨逊遇到土著人时不慌不忙,奋勇向前,与土著人进行斗争,还勇猛地从土著人手中救起了他忠实的仆人“星期五”和他共同生活,最终离开了这座待了28年的荒岛……
鲁滨逊是18世纪英国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不安于现状,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勤劳、智慧、勇敢、坚毅的人物形象。在学习生活中,我也曾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坚持,克服了一道道难关。记得有一次考试我碰到了一道难题,脑子一片空白,但在心底深处有一个声音对我说:“努力想想,换个解法。”我想尽一切办法,都无计可施,心底的另一个声音劝说道:“放弃吧,你做不出来的。”那时,我很想放弃,但是如果下次再碰到相同的题目,我该怎么办?再想想,试着画画辅助线吧。我绞尽脑汁,仿佛答案离我不近也不远,中间只隔着一条河,上面架着一座桥,我想走却怎么也走不过去。心底的两种声音萦绕在我的耳际,“你马上解出了。”“放弃吧,再做下去是在浪费时间。”不,我可以的,我将整道题转换了一种思路,一点一点顺着藤条爬过去,终于找到那个属于我的果实了。我成功了!回过头想想,我与答案隔着的这条是挑战我坚持的河,如果我坚持住了,那座桥自然会让我通过。如果我退缩了,等待我的只有失败。虽然这次我通过努力做出的只是一道数学题,但是有了这个决心,相信我以后一定会通过努力与坚持取得更大的成功。
7.鲁滨孙漂流记初中读后感 篇七
《鲁宾逊漂流记》写了鲁宾逊三次的漂流之旅,前两次可以说是侥幸逃生,第三次才是真正的开始。鲁宾逊极其想航行,但他的父母一心想让鲁宾逊学习法律,鲁宾逊只对航海感兴趣,不到一年他就离家出走了。
虽然前面两次航行让鲁宾逊已经感到非常害怕,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第三次的航行,这一次是为了出售奴隶。航行13天后,他们面临强大的东北风,风暴中船上的11人全部掉进了大海,只有鲁宾逊侥幸活了下来。35年后,鲁宾逊用他的毅力终于回到英国。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受,鲁滨孙在荒岛上一直不放弃,坚持到底,这让我懂得去坚持,在逆境中绝对不能失去希望和理智。要相信自己,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此,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经常选择退缩。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拼装积木,拼了没多久感觉拼不下去了,所以我放弃了。读了《鲁滨孙的故事》,我得到了鼓励,于是我把放在一边很久的积木,重新开始拼装,爸爸也鼓励我,陪我一起做,经过不懈的努力,两天后一个漂亮的模型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欣喜若狂,那是付出努力后的喜悦,那是坚持后得到成功的喜悦。
8.描写初中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篇八
小说中讲了一个名叫鲁滨逊的英国青年,厌倦了家里平淡的生活决意周游世界。1659年,他登上了一艘从巴西开往非洲的船只, 不幸遇到了可怕的风暴,一个人漂流到一个陌生的荒岛,靠着双手和简陋的工具造房子,种粮食,养牲畜,还从土著的刀下救下了一个
人......鲁滨逊用28年的时间,把荒岛建设成为一个世外桃源,最后又奇迹般地回到欧洲。
鲁滨逊的梦想是航海,但是遭受苦难后,他却无一刻不想家,家是人生的港湾,温暖的归宿,有谁不想家呢?正是这一股想家的思 念使他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活了下来;正是这一股思念使他帮助被水手背叛的船长。当他回到故乡时,他又想起了岛上的家,是啊,毕
竟生活了28个年头啊,也可以算是家了吧......
我很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不过有一点我是很厌恶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在鲁滨逊眼里,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契约关系, 借贷关系,主仆关系呢?他心安理得地把贩卖黑奴看作利润丰厚的风险事业。他把摩尔少年佐立和被他搭救的土人“星期五”等等都
视为他的私有财产。他被海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佐立一起逃跑,并许诺要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出逃成功后,有人出了 个价钱,他只稍经犹豫,略讲价钱,就把佐立卖了。星期五更是名正言顺地成了他的奴仆,他回到欧洲之后,找到他的代理人即曾经救
过他的一名葡萄牙船长。那位老人此时已穷困潦倒,但仍然倾其所有拿出160金币还鲁滨逊的钱,并交给他一份详细的收支账目。鲁
逊非常感动,热泪盈眶,却不忘记一丝不苟地出具一张收据。
9.初中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篇九
它主要讲了鲁滨逊十分喜爱历险。他在一次航海中,因遇到台风把所乘的船打翻了,而侥幸流落荒岛的他,靠着智慧和勇气生存下来的长达二十八的的历险故事……
记得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小红军”夏令营活动。当我们徒步登大奇山时,我兴高采烈地跟着队伍前行。走了没多久,平坦的山路一下子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崎岖的悬崖峭壁。我看着很害怕,心里像怀着一只小鹿一样上窜下跳。一直想打退堂鼓,但当我想到鲁滨逊独自一人生存荒岛多年时,又觉得这算不了什么。对鲁滨逊来说,这简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我还是努力鼓足勇气,跟着队伍迈开了步伐。
但看着眼前那窄小又摇摇晃晃的独木桥,又看看桥底那湍急的河流,不觉得惊出了一身冷汗。我又想到了放弃这个词。但《鲁滨逊漂流记》像一盏明亮的灯,指引着我,让我勇敢地向前走。于是,我猛吸一口气,两手紧紧地握住了绳索,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缓缓向前进,生怕一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虽然过桥时我打了好几个寒战,鸡皮疙瘩掉了一地,但当我走完桥面回头看时,除了兴奋,更是满足,悬着的心终于也落了下来。
不知爬了多久,终于,我们来到了山顶。看着风景如画的大奇山脚下,我心里的成就感真是无法形容。途中的热啊、累啊、苦啊,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都沉浸在了欢乐的笑声中……
这次爬大奇山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从当初害怕的想要放弃,到攀登高峰、眺望风景,战胜了自我。这是鲁滨逊的精神鼓舞着我,他真是个无声的启蒙老师,不仅把我变成了勇敢的人,而且还告诉了我成功的秘诀。
10.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篇十
我很喜欢鲁滨逊在他流落荒岛时明智的把船上的东西全搬下来利用,把木头砍下来,用铅做夹子抓羊,要知道他以前是个生活富有的人啊,突然流落荒岛并不想着害怕,而是克服害怕想着如何生存。
当他发现食人族在岛上吃人时他愤怒了一心要杀掉食人族可他很快了冷静下来:就算上去跟食人族拼战赢了,那些逃走的人会搬来援军,那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有冷静的头脑是很好的。
《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无论流落荒岛还是文明世界有冷静的头脑、不屈不挠的性格、勤劳的双手才能拥有自己的世界!
英国小说家笛福在他的《鲁滨逊漂流记》里,所描述了主人公有一次出海,不料被海盗俘虏,趁海盗不注意逃到了一个无人的荒岛上,生活了28年并用自己的所知所学战胜了一切困难并生活了下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回归了祖国。翻开书的第一页:“谨以此书奉献给那些时时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学校的小朋友们。”当我从首页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便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任性,娇气,依赖性强而动手能力差,这的确我们这一代人的缺点。
我和同学都是从出生到上演父母、学校为我们安排好了,让我们都舒舒服服,过着幸福的每一天。我们还抱怨这个,那个。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幸福和温暖的。
鲁滨逊和张海迪的精神同是一样:不服输,战胜一切困难。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要把这种精神怎样溶入到学习去呢?
首先,上课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把重点记在本子上并且把不会的,下课时问问老师。
然后,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丝不苟的完成好。在考试当中,先把容易的完成,难题放在最后,进行分析,并且把它做完。考试时不要拖拖拉拉,抓紧时间完成。
最后,课外时间,多读一点课外书,增加点知识面。我喜欢作者写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希望这句名言成为大家的座佑铭。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400字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句我非常认可的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就经常读书,希望读书可以让我进步,让我明白真理,的确是这样。我刚读完一本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写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名著给我的感触很深,我非常敬佩书中鲁滨逊,他是多么的勇敢、机智,正因为这些,他才在孤岛上活了下来。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我遇到鲁滨逊所遇到的麻烦,我会怎样做呢?我想我会和他做的一样。但毕竟只是想的,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真出现的话,我未必能坚持过去,所以我佩服他的毅力。
我们先聊聊鲁滨逊的家庭背景吧。他是一个生活在17世纪中叶的英国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是他却一直想外出闯荡,我想如果我是他,我可能会在家中听老爸的安排,可惜我不是,幸好我也不是,如果我是他,那后面精彩的故事又怎么会发生呢?言归正传,我们现在接着聊他吧,没想到,他却当上了充满惊险刺激的水手,天天都要与死神作斗争。因为货船出事了,他孤零零一个人流落到一个荒岛。虽然他此时陷入了绝境,但是他却以人们难以想象的坚强和毅力活了下来。如果还成了我,我肯定会崩溃的。而且他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开荒种树,砍树建房,围养山羊,修造船只……好一个孤岛别墅。我还最欣赏他那积极的人生态度,他还救出了一个俘虏“星期五”并且教他说英语。我真佩服他,在我看来教土著人说英语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上帝终于被他的勇敢、机智、勤劳、善良感动了,让他遇到了一批沦落为土著人的西班牙船员,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救出了船长及大副,然后就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祖国。当我读到这时,我感到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感觉,有悲伤,也有欢喜。欢喜,因为他终于回国了。悲伤,因为他的父母在这20多年中肯定是日日夜夜地想念他呀!
11.描写初中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篇十一
到底是什么情节令我如此痴迷呢?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
英国青年鲁宾逊不愿在家过富裕日子,去外地冒险经商,在去非洲途中遭遇风暴,船沉后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岛上,凭个人智慧和勤劳,在荒岛求生。后来,他救了一个土著人,取名“星期五”,并把他调教成自己的仆人。 28 年后,一艘偶然经过的英国船只带着他和“星期五”回到了英国,鲁宾逊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创业英雄。
在岛上,鲁宾逊曾被海盗俘虏,但他沉着冷静,想方设法地逃走了。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遇事不慌张、不慌不乱的人,要是心静不下来,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只有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才有可能脱身。
另一处让我感受至深的是,鲁宾逊很会利用身边的环境。他先寻找粮食,并且种下一部分,同时,靠狩猎和采野果为生。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会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的下一步作准备,为自己争取更好的东西。正所谓“适者生存”。
【描写初中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推荐阅读:
初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500字11-29
描写初中生居里夫人传读后感01-03
描写初中生活作文06-28
描写四季初中作文12-20
描写享受生活初中作文06-09
描写枣树的初中作文06-23
描写景色的作文初中07-28
初中描写春天的段落11-17
描写心理的初中作文12-16
描写春天的初中作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