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2024-07-12

环境问题案例分析(共15篇)(共15篇)

1.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篇一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学专

院 姓 学

:业名

化::号

学应徐:

与用

化 特

工化

学学

1060308024023 序 号:50

摘要:土地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载体, 在整个生态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任何生态环境问题都与土地利用活动紧密相关,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压力。一般来说, 农业用地的生态功能明显强于非农建设用地, 在农用地中, 林地和园地在保护水土、调节气候方面的功能又强于耕地, 水域等在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将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开垦滩涂等土地开发方式虽然可以增加土地收益和耕地面积, 但同时也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延安是野生生物多样性的地区, 生态环境比较恶劣,远古时代及至唐朝,这里都是密树丛林,土地肥沃。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国家标准历史思考生态多样性

引言: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边,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 169、77亿元,总人口为27071万人,从总体上看,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三级标准, 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87%。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36、9平方公里, 四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市饮用水源地除总氮外均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水库基本满足各自功能区的要求, 水质均达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A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二类海水为主, 100% 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97、9平方公里, 市区道路交通噪声符合国家标准, 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为551分贝, 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与2004年基本持平。但是和几十年前相比,无论是环境卫生还是土地山林面积都减少了许多,生物多样性也减少,许多植物、动物都没有了。天气环境也变的反常,春天的黄沙,冬天的寒风,都使得环境恶劣。但是,近几年来,人们的意识越爱越强,绿化面积增加,环境有所改善。根据对延安市环境问题的调查,剖析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

1.生态状况

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界各环境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不可分的相 互联系,按照特有规律运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沙漠、森林、草原、山地、河流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1]。对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应加大治理力度,恢复本来的基本属性,如草原沙化就应加大治理力度,恢复本来的生态功能。应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进行生态建设与保护。不该种树的地方就不能种树。

据有关资料介绍,降雨量太小的地方就不宜种树,因为加大了蒸发量。海拔很高的地区也不宜种乔木。已经破坏了的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修复能力,不必人为去干扰,靠自然恢复,修养生息也是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这个原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态保护要坚持以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生态学的研究包括整个植物、动物及其物理环境的错综复杂的复合体。在资源开发,区域的经济活动,首先应考虑本地的生态特点,明确生态功能定位。统一考虑人为活动是否附合生态功能区要求。区域开发应统一规划、统一立法、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如松花江的污染涉及吉林、黑龙江两省,首先就应制定统一的、共同遵守的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制定防治规划,确定科学实际的排放标准,建立统一监督管理机制,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乌裕尔河流域、扎龙保护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也应统一规划,综合考虑生态、生产、生活用水才不至于顾此失彼,才能收到最佳效果。3生态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的需求,体现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目的。在经济发展上应大力提倡生态经济,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不破坏态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保护动物是无可非议的,但更重要的是重生态平衡,如果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不平衡就应人为进行调节,使之趋向于平衡,如我省林区一度野猪过剩,对庄稼的破坏非常严重,就可以有计划,有组织的捕猎一些,不能片面的保护了动物的利益而过多伤害人的利益。日本对野生的鹿也曾有计划猎杀,使生态平衡不至于被破坏,这样才能体现科学的保护环境。

报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2.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篇二

一、我国的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表现为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城市附近的河流污染严重, 城市空气质量每况愈下, 工业化城市酸雨污染加重, 生态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加剧, 生物种类减少,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我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已经严重危害到群众的健康, 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近几年内, 我国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 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加强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 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实现社会健康快速地发展;又能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既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道德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 加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三、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水体污染较严重。

许多地区的水体, 包括湖泊、河流及海洋污染较严重。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水体中造成的, 一些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水体造成了污染。

2. 空气质量差。

城市空气尘污染严重, 污染物主要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中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以及土地面扬尘形成的悬浮颗粒;一些工业城市甚至还出现酸雨污染。

3. 民众环保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 民众素质参差不齐, 乱扔垃圾、贩卖野生动物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都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

4.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纵容企业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气、废水等。另外, 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 肆意破坏环境, 如, 乱砍滥伐、擅自从河道挖水泥沙等。

四、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决策者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1. 加强对公民的环保教育。

一方面, 可以通过学校加强环保教育, 让人们从小就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媒体等途径宣传环保知识, 使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 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2. 建立健全环保相关法规, 严格执法。

环境问题牵扯到许多人的利益, 如果没有法律作为依据, 环保工作将寸步难行。因此, 应建立健全环保相关法规, 并严格执法。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 特别是要加大对那些为一己私利肆意污染环境的单位、个人的惩罚力度。另外, 由于我国环保部门的设置较为复杂, 需要依靠一部专门法律进行统一监管, 防止执法不到位、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

3. 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一方面, 政府要加强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投资力度, 主要包括加强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示范点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 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建设, 对环保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加强管理, 致力打造出一支思想端正、作风严谨、水平过硬的环保队伍。对县级及以上行政单位要设立独立的环保机构, 明确责任机制, 并配备必要的执法人员, 加大管理力度, 明确执法地位、规范执法行为, 建立隶属于政府部门的环境监察人员队伍。要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 保障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实行环境保护政策, 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贸易、信贷、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 政府在进行市场调控时, 要将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考虑进去, 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 不予办理工商登记、土地审批等手续;对于已存在的不规范企业, 要责令整改或者勒令停业。另外, 要实行奖惩制度, 对环境污染者进行严惩, 对治理者予以奖励, 充分调动人们环保积极性;对于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5. 学习先进经验, 开展环保科学研究。

3.我国环境税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篇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税改革措施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坚持循序渐进,在环境税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对环境税的收入使用,管理级次及相关问题等。

1 我国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不足

我国目前的税收体系中,一般只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被认为是环境税,但设计初衷大都不是为了环境管理。可以说,我国的税制体系中还没有一个专门用于环境管理的税种,其他税收政策制定时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较淡薄。

1.1 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 如国外普遍开征的汽车燃料税、能源税、噪音税等基本没有设立。而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它们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1.2 现有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如资源税纳税人缴纳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几乎无关,无法有效引导和监督开发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征税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等缺陷,都制约了其环境保护作用的有效发挥。消费税虽然在2006年4月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将石油制品和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纳入了征收范围,但没有把煤炭这一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税率(税额)的确定还没有完全考虑这些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城市维护建设税始终处于附加征收的地位,缺乏独立性、收入规模小,容易导致税负不均,使负担与受益脱节。虽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能通过调节投资变量对环境保护产生影响,发挥限制污染和低效使用能源的作用,但2000年始已暂停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比例极低,2005年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为137.33亿元,仅占税收总收入的0.44%,而且该税的纳税义务人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又有许多免税规定,因此对城镇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使用土地基本上没有刺激作用,只不过是补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小税种。耕地占用税也由于覆盖范围太窄(只涉及耕地占用,没有包括林地、草场等);税率明显偏低(目前执行的税率仍为1987年开征时确定的税率);优惠政策把关不严,偷逃税款严重:分成比例不合理,地方上解中央比例高达80%,导致征收不力,无法有效保护环境。

1.3 在其他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单一 在增值税方面,自1999年10月起,对企业使用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节约用电技术和产品,享受免税优惠:自2001年起对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即征即退;自2001年起,对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等实行减半征收;自2001年5月1日起,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照普通发票上注明金额的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自2001年7月1日起,对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委托自来水厂(公司)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予以免税;对部分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如暖气、煤气等实行13%的低税率。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为处理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列举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经批准可减征或免征1年企业所得税;对专门生产《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简称《目录》)中的设备、产品的企业及其独立核算盈亏的分厂、车间,年度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经批准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对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线的企业取得的赠款免税。在外国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方面,对外商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方面专有技术而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另外,在其他税种中还有一些优惠手段。但总体上看,主要局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大多属于事后鼓励,对治理污染的效果并不明显。

当然,我国还有一部分环境管理的收费制度,如排污收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区使用费等,但这些收费制度除了普遍存在刚性不足、征收范围偏窄、收费标准偏低、不能体现地区差异等问题外.还各有不同的缺陷。

2 对我国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相关建议

2.1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环境税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只有健全的市场,才能使税收的变化通过价格波动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经济个体,然后经济个体再根据价格的变化调整经济决策,从而使政府能够利用税收实现对经济的调控。反之,如果市场不健全,传导机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使政府的调控意图落空。发达国家的环境税较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税更有成效,市场机制的作用功不可没。

2.2 循序渐进是环境税改革成功的基本前提 一方面是指税种引入的顺序问题。每一税种实施的条件各具特色,推进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例如污染税中的二氧化硫税和二氧化碳税,前者的执行成本低,公众也比较容易接受,其对降低硫的排放量成效也较显著。而二氧化碳税要求的条件相对较高,要想有效就要制定较高的税率,但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此外必须考虑污染的跨国性,需要国际协作。所以推行一般先从前者开始。另一方面是指税率的逐步提高。多数情况下,要取得显著的环境保护效果,税率必须确定在较高的水平上。但倘若让税率一步到位,公众可能会接受不了,还可能大大降低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形成政治上的危机。因此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先选择低税率,然后随着治污技术的进步逐步提高,直至最佳水平。

2.3 从实际出发是环境税有效作用的根本前提 虽然许多国家都建立环境税收体系并将其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但大多数国家的税收规定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国的环境税在不同地区也有区别。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生态税收政策,才能既符合效率原则又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4 保持税收中性是环境税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在推行环境税时,应采取一些税收中性措施,使纳税人获得与其所支付环境税等值的利益,以保证不增加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总体水平,也使环境税的实施能顺利推进。常见的措施有直接返还给纳税人、返还于相关领域或减少收入税、劳动力税、资本税和消费税等其他税收。这一点,在我国将来整体推进的环境税改革中也应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1]栾焕聚.环境税在国外[N].中国环境报.2000年.

[2]左少君.如何完善环境税费制度[N].中国税务报.2001年.

[3]王祥生,李忠山.建立和完善环境资源税收制度[N].经济日报.2004年.

[4]刘晓红,吴志宏.浅谈环境税[J],地址技术经济管理.2004年05期.

[5]陈鑫,绿色物流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4.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法律分析 篇四

一、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与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环境案件,如云南的盗伐并出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树种红豆杉案、国外有害废物屡次非法进入我国港口案、城市污染工业向农村和落后地区转移案等,都反复表明在我国存在着日益严重但却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环境问题的社会转移,是指在经济不平等条件下,以抢占资源和转移污染为真实目的的贸易或投资行为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的输出或空间转移现象,其中的“贸易或投资行为”,既包括国际领域的贸易和投资行为,也包括国内地区间发生的贸易与经济投资行为。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逐渐导致一类新型环境问题,即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的产生。

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与非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即单纯由于人类科学认识能力的局限或生产技术落后而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具有直接的对比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法原则与制度的研究更多是以后者为对象的,而对明显具有“恶意”因素的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缺乏甄别和专门化研究。这种问题的“混同”不仅反映了环境法理论研究的疏漏,而且构成了实践中大量权利隐性受害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本文以权利的视角对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进行分析,尝试建构有助于预防和规制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的法律制度。

二、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中的权利隐性受害

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的实质是将一种“利益”或者风险在相关主体之间进行强制性分配。但这里所讲的“强制”,在行为外观上通常以招商引资、自由协商和缔约为内容,不具有强制的.表象,但从利益交换的过程来看,由于利益的多样性和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并没有完全反映在上述过程中,所以,对于非参与方而言,利益的损害,尤其是某些非经济性利益的剥夺构成了一种实质上的强制。尽管经济学上的外部性理论已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种种对策。但从法学的观点来看,权利是法学最为重要的分析单元,而公正是权利的道德基础。如果换以权利的视角对环境问题的社会转移现象进行反思,不难发现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普遍存在权利隐性受害现象。

首先,权利体系的现实与应然之间的时间差距是导致在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发生权利隐性受害的关键因素。根据权利体系的发展史,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内容一直伴随着人类需求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而法律对利益关系的确认和调整却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例如,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有关基因的提取和使用行为,做出有利于基因资源丰富地区居民利益的相关规定,而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的工具性价值和其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正日益被社会所了解,这就使得于未来的某个时间创设一种基于属地原则的基因权利成为可能;又如,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或各地区在环境标准和环境管制方面存在许多具体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法定权利状况也在客观上妨碍了人们提出相关的利益主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曾被视为奢求的主张渐渐会转化为法律的基本保障。所以权利的空白和权利保障范围在地域上的落差为环境问题社会转移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得具有明显恶意因素的资源强占和污染输出行为,以各种形式合法性掩盖其加害行为的实质,造成权利的隐性受害。

其次,在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缺乏权利的自觉和必要的救济手段往往也促成了权利的隐性受害。与普通的环境侵权行为不同,导致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的一些投资和贸易行为,因取得合法形式而具有更加隐蔽的特点,加之特定时期社会舆论的烘托,使受害主体往往难以察觉到加害的存在;即便能够意识到侵害的发生,但往往在强调利益衡量和忍受限度的环境政策和社会背景下,淡化或放弃了自己对环境利益的主张;此外环境诉讼的操作难度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权利主体对相关权利的诉求。因此在法定权利体系内,处于休眠状态的权利也是权利隐

[1] [2]

5.本溪市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 篇五

本溪市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从大气、水体、生态和资源等4个方面分析了本溪市的环境现状与问题;揭示了本溪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结合本溪的实际情况,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作 者:孙岩 李永化 程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期 刊: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 Journal: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年,卷(期):,(1)分类号:X820.3关键词:本溪 环境问题 污染 对策

6.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篇六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生活的发展,林业木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林业采伐规模和数量也随之扩张。就林业采伐中的环境破坏和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从环保角度出发为林业采伐提供思路。

关键词:林业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措施

近些年,随着林业采伐作业的深入,伴随着作业而来的环境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林业采伐作业不但要满足木材需求和林业采伐工作,也要顾及到林木生长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如水土流失、水源保护和森林生物多样性都要纳入到林业采伐环境保护范围内。

1林业采伐作业中保护环境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林木需求量的增长,林业采伐量也日益上涨。随着林业采伐科技的发展,过去以人力为主的采伐作业逐渐被机械所替代。机械化的作业虽然大幅度提高了林业采伐作业效率,但破坏力相对较大,对林业种质资源多样性和森林环境造成了威胁和破坏。因此,探讨林业采伐作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维持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林业采伐作业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1破坏林区土壤

现代化的林业采伐工作机械化程度高,相比人工采伐,机械化采伐对林区土壤的破坏大。林业采伐机械自身重量使得其在移动时对林区土壤进行碾压,土壤在重型机械的碾压下结构极易发生变化,有机质也遭到破坏。土壤在遭受严重挤压的过程中孔隙度减少,土壤透气性变差,同时,机械对土壤表面的破坏使得土壤有机物易被雨水冲刷,降低土壤肥力。机械对土壤表面植被造成破坏,植被死亡或减少降低了对土壤的保护力,降低了林区土壤的品质。

2.2污染周边水源

机械作业的油料废弃物等是污染林区水资源的头号因素。此外,在机械采伐的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体,若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中,废弃物会随着降水流入林区的水源中,对林区水资源造成破坏。机械废弃物的排放会使得水资源的微量元素含量发生变化,水质发生改变。林区水源遭受机械废弃物的污染,也会对该地区生活用水的水质产生威胁和破坏。

2.3破坏林业资源的正常更新

采伐机械对土壤产生了破坏,使得土壤肥力降低,透气性差,不利于植物根部吸收营养及水分。土壤受到机械碾压后,板结严重,矿物质不易被分解和吸收,导致林木幼苗难以良好生长,减少了林木更新的速度和质量,影响了林木资源的正常更新和交替。同时,由于机械本身体积和采伐的力度较大,在树木倒下的同时会对周围苗木造成挤压,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机械作业过程中,会对树木的枝干划伤或压折,苗木伤处易发生病虫害,降低苗木品质,对林区苗木安全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4破坏生物多样性

林区生物多样性是指除林木资源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多个物种的集合。保护林区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整个林区环境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现代化的机械采伐下,采伐时间和采伐强度缺乏对各类生物习性的考虑,对生物群落造成破坏。特别是土壤和水质资源以及林木资源的减少和破坏,使得林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物种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5造成水土流失

林业资源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土壤的作用。林区中腐叶层和落叶可以吸收降雨、林木错行复杂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林木的枝叶可以缓冲降雨对土壤的冲刷力。然而,采伐作业破坏了森林的结构。一是采伐中对树冠造成破坏,阳光直射力度大加快了落叶的分解速度,落叶层吸水能力变差。二是降雨冲刷力变大,缺少树冠和枝叶的遮挡,雨水对土壤直接冲刷,导致水土流失。

2.6破坏森林景观

林业采伐中出于对林木更新的考虑,或者对苗木种类的不同采伐要求,一般采用间隔或者块状采伐,虽然对林区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是却无法兼顾整个林区的.美观和景观,使得森林景观缺乏整体和连贯性,破坏了森林内自然生长多年形成的景观。

3对于林区内产生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提倡合理的采伐

森林环境承担着改良环境、涵养水土的重要作用,而在当前的林木需求下,林木保护与采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采伐企业在进行作业时,应在森林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不影响林木的正常更新,不破坏林木群落的结构。采伐企业要意识到作业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进行科学采伐作业。既满足了采伐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需求,又保证森林环境不受严重破坏。

3.2加强机械设备的改造力度

林区环境遭受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伐机械。有的采伐机械体积重量过大,在移动和苗木采伐过程中对土壤和地被植物进行碾压,破坏落叶层,改变了土壤结构。面对这一现象,采伐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革新,采伐过程中应采用体积轻便、破坏力小、作业过程灵活的机械。此外,采伐中遇到石裸露、土层贫瘠以及坡度较大的特殊地形时,应避开大规模的机械作业,采取人力作业等采伐作业。避免大规模的采伐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无法修复的破坏和影响。

3.3加强对于保留树木的保护

采伐企业在进行作业时,应当考虑到目标苗木周围的树木,防止苗木采伐过程中因为机械的操作和苗木的倒伏,对林区内的幼苗产生破坏,影响整个林区环境内苗木的更新。采伐企业要重视保留苗木的保护工作,采伐企业应加强对采伐工人的技术培训,使其在采伐工程中科学有序地进行作业,严格控制机械走向和采伐苗木的倒伏方向,采伐时清理苗木树干缠绕的藤本植物,尽量引导苗木向着空地倒伏,避免做作业时对周边苗木和幼苗产生破坏。

3.4改进林区的清理措施

除了采伐过程需要进行林区保护,在采伐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剩余物也要统一进行科学处理。由于采伐场地条件限制,有些采伐废弃物在留在林区内部时一定要科学放置和处理。但对于林业采伐废弃物一定要进行碎化处理,避免剩余物和废弃物的堆积,影响苗木生长,尤其是剩余物的过度堆积会影响到幼苗的采光。对剩余物进行碎化处理,可以加快剩余物的分解效率和速度,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减少采伐破坏。

3.5加强林地恢复的重视力度

对于林木采伐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不可降解的垃圾和废弃物,必须运送到林区管理处的垃圾处理区。避免降雨降水过程中,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融入水源内,污染林区水资源。不但影响林区苗木生长,还会对林区附近人们的用水安全产生威胁。在进行林木采伐过程中,作业过程中如果使用有害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露,避免对林木生长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此外,在采伐中对土壤、岩石等造成的破坏要及时恢复。

4结语

林业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对于木材的需求。然而在林业采伐作业中,粗放采伐破坏环境的现象屡屡发生。林业采伐要重视林业采伐的科学性和生态性,只有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林业采伐,才能在采伐应用和林木保护之间达到平衡。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林业采伐作业中常见的环境破坏问题,并提出了采伐企业应加强技术革新,引进新的采伐工艺,对采伐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等措施,尽可能降低采伐作业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王秀丽.林业采伐作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

7.全球环境治理的主体问题分析 篇七

关键词:环境管理,治理,措施

一、全球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型政府, 这是我国改革创新的一个新目标。这个目标与环境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环境管理就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工作, 为它服务的。全球环境治理具体来说, 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提出的建设性政策。从本质上而言, 它揭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当前的国际政治关系十分复杂, 对于环境管理必须以一种全球的视野来对待, 分析与把握全球环境管理以及生态型政府构建之间的联系, 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环境管理, 顾名思义, 是以政府领导为主, 重视的应是管理阶层的建设。全球环境问题不仅关系着社会, 还关系着自然, 应引起重视。

全球环境问题有着3个明显的特征。范围全球性是它的第一个特征。简单而言, 就是指它的范围广阔, 覆盖了整个世界。这是全球或全世界普遍存在、全球或全人类共同面对和承受的环境问题。它的概念相当广阔, 但是其不等同于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 只是通过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显示出来而已。二是整体相关性。不同局部环境问题因为条件的不同, 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可是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其环境因素之间有着必然或者偶然的联系。在任何范围、种类、规模的局部环境问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威胁性强是它的突出特征。环境问题危害全人类的身心健康, 威胁地球上所有国家的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 环境管理的地位明显上升, 政府不容忽视这项工作。

二、全球环境治理的主体内容

环境问题的区域性、整体性和危害性决定了环境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环境治理是一项迫切的战略需要。这是环境问题从理论向实践的一个转变, 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

环境治理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1) 机制合作性。全球环境治理也是主要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来实现的, 环境质量的方式多样。另一个角度上说, 环境治理是建立在国际市场之间的合作上, 环境治理关系着各个方面的利益, 涉及到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政府的权威在全球环境治理问题上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 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合作组织。当然这个不是千篇一律的, 不同层面的环境主体, 或者不同的环境问题有着差异。环境治理的权威要根据治理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全球环境治理可以通过国家之间的协商, 制定统一的全球环境规制, 使全球的所有国家共同遵守。

2) 主体多元性。由于只是一个国际问题, 因此与一般的环境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一般的环境治理行为仅仅依靠当地政府就可以被强制完成, 而全球环境治理行为体除了各国政府、有关政府部门以及亚国家政府当局等之外, 一些国际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国家组织也是分类别的。有一类和二类等类别的区分, 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监督的作用, 使环境治理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3) 范围广阔性。简单的环境治理最小仅仅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 空间领域相对较小。而全球的环境治理应该另当别论, 它与国家联系紧密, 除了观察本国的环境治理问题之外, 对于其它国家的治理应给与关注, 以达到互利互惠的效果。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企业组织也是全球环境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参与者, 他们是市场经济的主导者, 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主题, 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追求。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往往不被他们重视, 甚至为了减少生产成本, 他们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是全球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一个重大阻力。这些企业的基本功能只是为了向社会和个人提供商品或服务, 他们重视的是商品交换的过程, 在意的是商品交换的数量。作为赢利性组织, 一旦企业的私人赢利目的与环境治理工作发生矛盾与冲突时, 他们往往会选择前者。再加上政府应有的作用未能及时发挥, 企业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各项图利的行为, 对环境的破坏也加剧, 严重阻碍了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 尤其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指导, 加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督促环境质量工作的进行, 以提高全球的环境质量, 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

三、加强全球环境治理的个人见解

要做好全球的环境管理与治理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呼唤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以提出人性假设, 这是行为的动力。在某些领域, 如经济学中有经济人假设、私法学范畴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语境下的经济人等等, 这些证明我们可以将自然也假设成一个人类, 加强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一来个人是权利行使的基本单位, 市场、政府的关系可以被简单化理解, 可以简单地将它们视为一种合同关系, 各自行使着规定的责任。生态人假说有着得以存在的理论依据, 这种理论依据促进了人们对假设人的认知,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人类的共生性决定了在面对环境问题时, 人与人, 国与国, 人类与非人生命体之间的关联除了对抗这种方式之外, 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平衡, 即互惠互赢。要将道德独立于法律之外, 唤醒人性意识, 呼吁人们主动关心自然的变化。而具有生态意识和环境法治观念, 从长远角度来规划经济利益的人, 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战胜自然、天人相分现代工业文明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才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2) 亟需制度供给、实施到位的责任政府。这个措施的重点更加倾向于环境管理方面。政府是带有权威性质的机构, 在环境管理中起着领导作用, 相当于一个总的工程师。另外, 在环境治理中, 政府的治理理念影响着政府的行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政府决定着处理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模式。政府高效的治理措施影响着环境治理的结果, 因此在环境治理中, 重视的是第三主题的主动性, 而并不是忽略政府的功能, 无视其权威。这样做只会造成环境管理与治理的失败, 加剧环境恶化。

3) 善治方针。顾名思义, 善治是一种温和的管理模式, 实际它是一种平衡, 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权利的制约, 将过于集中的国家权力分散, 使其合理化。在我国历史上, 这个过程被形象地表述为“还政于民”。这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 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模式, 既有利于环境的管理与治理, 对社会进步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与知识的递增, 环境治理与环境管理工作渐渐被忽视, 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全球经济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 国家必须开展合作,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个人也应提高思想觉悟, 推动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工作协调开展。只有这样, 生态文明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生存的环境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雪峰, 赵军伟.矿山环境问题的对策探讨[J].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7.

[2]孙玉峰.我国矿区系统复杂性探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6.

8.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篇八

【摘要】 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环境会计;核算

一、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名不符实

会计活动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相关决策者提供着直接的基础信息。会计活动日益受到企业相关决策者的重视。企业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的分支,要从微观领域,采用适当的计量手段,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环境支出、环境收益情况,并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分析,为相关的信息用户提供全面的企业信息。

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都并不愿意过多地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发生的支出绝大多数是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考虑来自社会的压力都很少,更不用说企业自觉考虑环境保护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缺乏应有的自觉性。进行全面的环境会计核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环境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理论与实务必然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还不能在短期内从其中直接受益,政府的强制力是非常必要。

二、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关系

未能很好地处理企业环境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它必然秉承财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与财务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环境会计与财务会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就要正确处理好企业环境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保证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合理。

如果将环境会计与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体系中的两个部分,则首先应划分各自的核算对象。其次要明确二者的核算原则,并要考虑二者的合并。最后还必须考虑环境信息与财务信息的集中披露。如果将环境会计与财务会计作为两个独立的核算系统,则主要考虑的是其中的主次关系。毫无疑问环境会计系统将起补充、辅助的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使企业环境会计在实务中无所适从。

一项关于企业环境会计实务的调查显示:企业财务人员对“政府可能会日益加强环境立法”这一问题基本上持肯定的判断,对“环境问题在近期内会成为一项重要的对外披露事项”这一问题则持不同意见。说明企业环境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关系还没有处理好,即便是专业人员也存在异议。实际上,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是环境会计的对象问题,即对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是从宏观上进行核算,还是从微观上进行核算。如果从宏观上进行环境核算,那将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必然与国民经济核算部门相独立,因而此时,环境会计与财务会计应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来处理。如果从微观上进行环境核算,则是企业环境核算,起码当前应当与财务会计相一致,或者说是企业整体财务核算中的一部分。从目前来看,环境会计应立足后者,微观方面做好了,推广到宏观上去才有基础。

三、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专业力量薄弱

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当然也不例外。防止财务信息失真,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当前颇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这里的专业素质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会计专业知识,对与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恰恰正是影响财务信息的深层次因素。在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中,当然不乏计量简单的事项,也有相当的事项非常复杂,如企业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可能使得会计人员在进行经济业务判断时很难保证其正确合理,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四、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审计、考核乏力

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正确、合理和有效,对会计工作进行审计是非常必要的。独立、有效的审计是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有力保障。从已经发现的问题财务信息看,核心原因就是企业或个人的自身利益。对企业环境会计来讲,在企业中问题就更大。

其一,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是环境是大家的,治理要靠国家,让企业花费大笔环境支出资金就必然存在抵触心理,导致弄虚作假。

其二,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制度,或者是现有法规与理想的环境会计存在差距,使企业在进行业务处理时,自主性太大。非公有制企业和经营不善的企业将设法少支出环境费用,以保证企业或个人所得,公有制企业和一些经营相对较好的企业则随意列支环境费用,将本应由税后开支的一些支出,也统统列入环境支出,以减少所得税的交纳。使环境会计信息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达不到预期目的。

另外,由于考核把关不严,也给一些企业以可乘之机,应该进行的环境保护工作没有进行。环境会计与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执法力度息息相关,抛开相关的环境法规来要求会计本身搞好环境会计是不现实的。

参考文献

[1]李韬.《社会环境会计渊源及构造探讨》.《绿色财会》.2007(1)

[2]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9.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篇九

分析工具简介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的战略制定。波特认为在任何行业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无论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竞争的规则都包括在五种竞争力量内。这五种竞争力就是企业间的竞争、潜在新竞争者的进入、潜在替代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这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

竞争对手

企业间的竞争是五种力量中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比竞争对手的战略更具优势的战略才可能获得成功。为此,公司必须在市场、价格、质量、产量、功能、服务、研发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增加、固定(存储)成本/附加价值周期性生产过剩、产品差异、商标专有、转换成本、集中与平衡、信息复杂性、竞争者的多样性、公司的风险、退出壁垒等。

新进入者

企业必须对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持足够的警惕,他们的存在将使企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样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司投入相应的资源。

影响潜在新竞争者进入的因素有:经济规模、专卖产品的差别、商标专有、资本需求、分销渠道、绝对成本优势、政府政策、行业内企业的预期反击等。

购买者

当用户分布集中、规模较大或大批量购货时,他们的议价能力将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决定购买者力量的因素又:买方的集中程度相对于企业的集中程度、买方的数量、买方转换成本相对企业转换成本、买方信息、后向整合能力、替代品、克服危机的能力、价格/购买总量、产品差异、品牌专有、质量/性能影响、买方利润、决策者的激励。

替代产品

在很多产业,企业会与其他产业生产替代品的公司开展直接或间接的斗争。替代品的存在为产品的价格设置了上限,当产品价格超过这一上限时,用户将转向其他替代产品。

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

供应商

供应商的议价力量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尤其是当供应商垄断程度比较高、原材料替代品比较少,或者改用其他原材料的转换成本比较高时更是如此。

决定供应商力量的因素有:投入的差异、产业中供方和企业的转换成本、替代品投入的现状、供方的集中程度、批量大小对供方的重要性、与产业总购买量的相关成本、投入对成本和特色的影响、产业中企业前向整合相对于后向整合的威胁等。

二行业环境分析

1.1 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

1.2 替代品的威胁

1.3 买方的力量

1.4 供应商的力量

1.5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三企业文化问题分析

3.1 文化成因

3.1.1 外部成因

3.1.2 内部成因

3.2 文化现状

3.2.1 核心理念(经营性、管理性、体制性)

3.2.2 制度文化层

3.2.3 物质文化层

四策划

精神、制度、物质实施

10.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在一定程度上这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大气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现下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实施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减少大气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前言

自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得以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现下的大气污染现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大气污染主要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与威胁人类正常生存,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有机化合物、碳化合物等,或是交通运输工具与生活用煤等排放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为了更好的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应注重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环境监测,为相关部门对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行等方面做出应对措施提供有力依据,以减少有害气体或物质的排放,从根本上保护大气环境。

一、大气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健全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我国在环境保护中始终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就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出现观念偏差,只重视增长社会经济,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薄弱,在这一错误理念的引导下,使得在促进经济发展时对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加大,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突出。因此,各个政府应健全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平衡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进步。

2、大气环境监测因子与数据片面化、滞后化。经调查得知,较多地区已建立环境大气监测机构,但由于技术、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大气环境监测存在因子与数据不全面与滞后的现象。空气质量指数是检测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简称为AQI,我国现下较多发展城市中的AQI无法对当地的大气污染情况进行实时反映,只是以平均值的形式放映环境状况,使得大气环境监测缺乏准确、有效性。因此,改进大气环境监测采样,通过引进云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气候环境进行24小时监测,从而实现全面、实时地把握监测因子与数据。

[2]

[1]

二、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杜绝环境污染。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污染大、能源消耗高等局限性,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发展经济的,因此,强化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对改善大气污染的具有重大的作用。集约型经济是以高效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的,在高科技的利用下,对资源的消耗减少,例如石油、煤炭等,从而减少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另外,除了减少工农产业的能源污染方面,还可从减少燃油交通工具的使用,优化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气等方面减少污染源,同时,可大力研发新能源,在产业与生活中使用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污染。

2、改进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对于空气质量监测,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与学习其先进经验,改进云计算平台的预警系统。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构建空气预警系统,强化大气监测技术,利用云计算监测空气质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云计算监测预警系统在科学运算的基础上对大气环境状况作出及时、准确地反映,通过预测大气环境发展趋势,为制定控制污染源与环境保护的规划提供有用的依据。预警系统通过提取与分析数据进行有效的规划,有利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交通等,促进经济与大气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构建云计算监测预警系统所需设备有因子采集设备、视频摄像终端设备与颗粒物质监测设备,对实时采集、终端摄像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GPRS无线传输,利用云计算平台对数据进行接收、计算、储存,从而了解空气质量环境的具体的点污染情况,并通过web对视频与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将实时消息与影音资料公布于环境保护相关部门,为制定有效的大气环境保护对策提供依据。

3、强化大气污染环境的监管力度。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颗粒粉尘,因此对粉尘的治理是保护大气环境的重点,通过大力监督与管理建筑扬尘、企业料场等,强化奖惩制度,推进单位的环保意识,增加环保压力,从而减少粉尘污染;另一方面,机动车的广泛使用使尾气的释放增加,一定程度上对大气污染造成了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机动车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四的排放标准对机动车辆进行检测管理,对超标车辆进行相应的处理;再者,存在于农村中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是烟囱排放废气,因此,对农村的污染源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处理烟囱废气的排放,可通过大力推广与使用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烟囱的排放量;在工业方面,加强对水电、石化、水泥等子产业中排放废气及颗粒的监控,严格按规章制度惩处违法超标的企业,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对废弃物进行优化处理,循环利用等,从而减少废气、废物的排放,提高空气质量。[4][3]

4、大力开展环保宣传工作,发挥媒体监督作用。首先,加强对政府工作者的环保理念宣传,推动国家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环境保护的相关规章制度得以建全完善与大力执行,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守法执法,自我约束,并严格惩治破坏环境的单位与个人;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均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勿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的保护,做好带头的好榜样。另外,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发放环保知识手册、政府人员组织打扫公共场所卫生、打击破坏环境者等措施,加强对民众的环保宣传,将环保理念深深植入民心,促使其自觉做好保护环境的工作,为顺利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落实保障。再者,通过媒体公布或曝光国家单位、企事业以及个人的保护或破坏环境行为的做法,加强对全民保护环境的监督,促使全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体的身体健康,若不引起重视,则会导致人类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目前,我国在进行大气污染的环境监测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监测机制不成熟、监测技术落后等,从而影响了大气环境的实时保护。因此,在保护大气环境的过程中,可通过转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与开发新能源等方式降低能源污染,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技术,减少工业及交通对大气污染废气物的排放,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等方面最大程度地减少大气污染,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1.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会计;环境;分析;路径

一、会计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是任何事物发生发展所依赖的基础,作为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会计行为,其发生、发展过程同样需要环境的支持与支撑,良好的会计环境不仅能够提升促进会计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提升会计主体的综合素质,减少会计不良行为的发生。

那么,何为会计环境呢?所谓会计环境主要是指会计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的总称。可分为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两大类。会计客观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会计行为的客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法律环境等因素。会计的主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者素质、会计模式、会计工作手段与方法以及会计行为等会计系统结构组成部分的相关因素。会计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影响会计行为的整体环境。

二、我国当前会计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在这一进程中,受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会计环境势必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会计制度尚不完善、会计监督尚不健全、会计从业者素質高低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会计环境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社会观点、行为习惯、经济因素、文化形态等因素将在一定时间内影响着会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度期,经济形态呈现出很多新形式、新特点,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会计环境问题。

(一)社会经济体制转变促生了经济环境问题

面对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要的经济环境转变问题,会计环境随之发生重要变化。众所周知,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发生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政治、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间接地影响会计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形态的新特点、新形式,促使原有的会计环境难以适应,因此,势必对会计工作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社会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与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些不正风气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之而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贪污腐败之风以及各种违纪违法行为正在侵蚀着经济生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社会文化环境严重受到影响,致使会计工作也出现各种不良现象。各种经济违规违纪,逃避会计监督制度,违反会计制度,阻碍会计工作的客观性、公平性等问题屡见不鲜,会计工作的社会文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三)会计工作相关法规建设还不健全

在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会计工作的法律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就当前我国会计工作的法律环境而言,主要存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范内容的覆盖面过窄、涉及的指标不全面等问题。此外,在法制社会推进过程中,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与执行程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监管力度与效度不高,难以对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阐释威慑力。

(四)会计从业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在会计工作实践汇中,时常出现数据统计疏漏,账目混杂不清等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会计从业的专业水平不高造成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会计从业者学历层次较低,大专以下占58.7%,本科学历约占26.3%,硕士研究生以上占15%,由此可见,从业者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数较多,高学历人才严重短缺,严重影响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我国会计环境的发展路径

(一)优化经济环境

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对于促进会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坚决打击经济领域影响会计工作开展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反腐倡廉活动。其次,杜绝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违法违纪行为,防止侵占国有资产、联手贪污、截留经济效益等行为。第三,加强会计监督监管,防止会计从业者利用会计制度漏洞与弊端获取非法收益等。

(二)改良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作为重要的客观环境,对会计工作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改善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无疑能够促进会计工作的开展。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应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工作路线,规范自身经济行为;其次,提高自身政治思想觉悟与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歪风邪气的侵蚀。第三,积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环境

建立健全与完善我国会计法制环境是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的制度保障。首先,应根据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建立健全我国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其次,健全企事业单位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督机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第三,强化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控制执行过程,提高执法过程的程序化、公开化与规范化。

(四)提高会计从业者综合素质

会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是影响会计工作的重要的主观环境因素,提升会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可以直接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第一,建立客观科学的会计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机制,保障会计人才正常的职称晋升与福利。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从业者培养与进修路径,支持会计从业者参与在职学习。第三,注重会计从业者梯队建设,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与业务水平,改善会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明锐.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2]雍正峰.试论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5(10).

[3]刘金.中国管理会计的现状与出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12.网络环境下电子文档安全问题分析 篇十二

1.1所谓电子文档是以计算机为依托,以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主要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

1.2电子文档区别于印刷品文档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2.1电子文档不同于印刷文档修改难的问题,电子文档易于修改,这是电子文档的优点,但如果保管不好,就很容易被非法修改。

1.2.2传统文档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不容易删除,而对于电子文档来说,只要轻轻一击鼠标或键盘,所有内容就一干二净,也不会留下任何证据。

1.2.3容易复制,电子文档如果保密性做的不好,就很容易被复制,许多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都是通过此途径泄密的。

1.2.4容易损坏,文件损坏的原因主要有硬件损坏,人为破坏(有意或者无意),病毒破坏,人力无法抗拒的因素(火灾,地震等),这之中人为破坏占有大部分原因,所以在建好文档后做好备份是防止人为损坏最好的办法。

2电子文档的安全威胁分析

2.1电子文档处理生命周期

电子文档从制作产生,到最后销毁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电子文档处理生命周期,我们可将其简要分为六个阶段,主要包括:

2.1.1电子文档的生成与制作:主要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编撰、生成电子文档,是一个电子文档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

2.1.2电子文档存储:主要是指对机构内部的电子文档统一存储管理,不是个人电脑操作过程中的存储。

2.1.3电子文档复制:主要是指对电子文档制作备份的过程,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备份。

2.1.4电子文档传递:主要是指在电子文档交流过程中的电子文档传播工作。

2.1.5电子文档的使用:主要是指对电子文档的查看、演示等利用过程。

2.1.6电子文档的销毁:电子文件销毁方式具体包括:a)信息销毁。这种方式不损坏物理存储介质,是通过软件系统改变载体的状态,将电子文件数据从记录载体上彻底消除的一种方法;b)载体销毁。这种方式是指将电子文件的载体连同信息一起销毁,主要适应于一次写入不可更改的记录载体及受损伤不可修复的载体(如光盘)。

电子文件销毁应彻底。除电子文件主体外,其它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的链接及相关文件夹、临时文件等也应一并销毁;电子文件的副本也应销毁;电子文件的销毁不能简单处理,需要按照严密的销毁办法执行,销毁后的电子文件应做到无法恢复。

2.2外部窃密

目前的外部窃密手段有很多种,从实现技术的角度主要包括:

2.2.1恶意代码。利用各种计算机病毒或间谍软件进行窃密,这是较为低级的窃密手段。

2.2.2网络入侵。主要是指黑客直接针对特定目标系统进行渗透,攻击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需要很强的技术背景,难度较大,并且效率较低,攻击者常用于针对特定的、高价值目标的窃密,如窃取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等。

2.2.3社会工程。这是区别于技术手段的另一种窃密行为,这应该属于网络上一种的社会活动,不法之人利用网络骗取别人信任而窃取机密的行为。

2.3内部泄密

内部泄密和外部窃密不同,外部泄密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提高防范意识进行预防,但内部泄密行为却很难预以防范。内部泄密者可以直接获得电子文档,并主动地以邮件、即时通讯传递(QQ、MSN等)、FTP服务器、网上论坛、光盘/U盘等移动介质等传递出去,针对一些重要的电子文档管理,已有一些网络内容审查措施,通过对网络流量的审查来发现一些泄密.行为。但针对一些有意泄密行为,现有的检测手段是很难发现的。他们往往会采用加密、压缩、隐写等方式来隐藏电子文档。对于内部泄密而言,在各个阶段,只要能获得电子文档就有内部泄密的可能,因此,在电子文档生命周期的六个阶段都存在内部泄密的风险。

3电子文档保护的对策与思路

首先在从技术上对电子文档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是抓管理。除了基于常规情况下的管理制度,各个电子文件管理机构或有关部门还应根据实际的安全需求,对信息系统存在的潜在威胁和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控制危险、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事故,能快速反应处理故障或将事故清除在萌芽状态的初期阶段,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增强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3.1借助技术手段

一个隔离,就是涉密网络必须与外部网络实行隔离,禁止与国际互联网进行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物理连接。

两层认证,一是每个终端必须设置开机密码,通过密码认证用户是否有权使用该终端。二是用户进入终端后,应进行身份认证,以确认用户是否有权通过网络系统处理电子文件。三种能力,一是病毒防护能力。所有服务器和终端,都应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系统实时进行扫描和检测,阻止计算机病毒进入网络系统。二是预警监测能力。实时寻找具有网络攻击特征和违反网络安全策略的操作行为,实时报警,阻断非法的网络连接。三是应急处理能力。制定应急方案,完善应急机制,建立应急分队,提高预警反击和灾难恢复能力,确保网络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3.2相应的管理措施

由于我国关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网络已成为许多不法之人违法的一个有利平台,电子文档因其易复制的特点,致使许多涉密电子文档被复制。所以对电子文档的管理已成为迫切需要。电子文档的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一是要严格审批把关。用户制发和复制涉密电子文件,必须按规定逐级报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制发或复制涉密电子文件。

二是强化技术手段。对涉密电子文件的下载、复制进行技术控制,切实做到未经审批和不具权限的用户,无法下载或复制涉密电子文件。

三是定期鉴定清理。对电子文档中的内容要定时进行清理,清理时有留存价值的移交档案部门,没有价值的资料数据一次性清理删除。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且都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由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电子文档已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我们切实的保护电子文档的安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子文档的安全防护能力。

摘要:计算机和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巨大变化的最主要推动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电子文档因存储密度大、传递速度快、共享程度高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办公系统中,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但也给安全保密带来了诸多隐患。针对电子文件的泄密隐患,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对策,确保信息安全保密,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文件效能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电子文档,信息安全,技术,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吴灏.网络攻防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董永昌.何嘉荪.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M].百家出版社.2001.

13.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篇十三

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的重要内容被写上日程.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面临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献策.

作 者:鲁岳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刊 名:农村・农业・农民B 英文刊名:COUNTRYSIDE AGRICULTURE PEASANTRY 年,卷(期): “”(6) 分类号:X3 关键词:十七届三中全会   农村   生态环境  

14.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篇十四

摘要:不同时期,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其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改善措施也应当有所差异。尤其是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较大。商业银行自身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都不断的创新,但不可否认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则对新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关键词:新环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可以使银行的经营与管理目标得到实现,因此应当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价值,用于防范和控制风险。本次研究主要对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够严谨

影响内部控制效果的因素很多,而内控环境是其中最为基础的构成要素,具体包含管理层所提倡的价值观,态度以及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等。商业银行已经逐渐构建起了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在资本、经营业绩等方面也都有所进步,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其面临巨大的冲击,该银行并未对一些重大决策的执行及检查情况进行确定,同时也有员工指出,董事会并未提供有力的内部环境支持。

(二)缺少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

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稻菔贝?,数据的爆炸增长应当应用更加先进的方法,但是商业银行并未对其计量的模型和相关技术进行及时更新,主要以内部积累结构化数据处理为主,缺专业和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同时无法有效的评估各个业务所面临的风险。

(三)内部控制系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内部控制设置的缺乏合理性,一部分的业务表现的过于细化。商业银行就对一些流程和操作层面颁布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对于一些特定阶段现象规范的过于详细,在今后当期发展到下一个阶段,这些特定阶段现象也不再是内控重点,所以灵活性比较差。总体上而言,商业银行的操作、信用以及流动性风险都比较大。

(四)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内部虽然设置了相应的审计部门,主要是负责银行内部的审计工作,但是由风险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领导,并不是由董事长或者行长来直接进行负责。而且当时内控监督机制的建设是在相关部门的硬性规定下建设的,背东西显著,这就导致很多人员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利益的影响,并不愿意独立开展相应的监督活动。

二、新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1.注重相关人才选拔

在银行用人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主要原则,因为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就是内部控制实施的主体,需要使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选拔人才时应当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对外公开招聘不同专业的人才,并且完善已有的人才管理制度,如引入、激励和辞退制度等。在考核员工时还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

2.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企业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企业发展的精神目标,也是所有员工所共同奋斗的目标,是企业倡导的应当遵循的思维方式和固有价值等。如果企业构建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可以让员工自愿的参与到企业建设当中,遵循企业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而企业内控的实现首先需要内部员工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制定更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

商业银行的内控规范,流程等都需要做到全面系统,这样可以为银行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参考和借鉴依据,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更加明确的额规定,对于银行所涉及的业务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评估、改进和修正,用制度来约束和控制人,规范人的行为。

(二)内部控制风险和管理完善强化

商业银行所应当构建的科学的风险约束机制应当具备全面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全面性主要是指要包含各项业务各个部门,系统性则是需要设计出更具有层次化和系统化的风险监控体系。因为每一项银行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当中都包含内生与外生两种风险,所以构建的约束机制也应当可以抵制这些风险。动态性主要是指内控机制应当是动态的,并不是机械化,一成不变的。若其无法发挥有效的控制作用,可能会成为银行管理过程中的累赘。

(三)提高银行内部监督控制能力

监督评价小组的建立能够为商业银行内控完成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与反馈。所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监督评价小组,有效的监督与测评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与优化具体的操作流程,根据结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及意见。评价反馈机制需要以监督评价小组的构建为基础,即需要在监督评价小组根据实际的监督结果进行评价和提出意见之后,出具相应的评价报告,接受评价的组织机构则需要结合受到的评价报告来得到相应的反馈意见,通过良好的沟通来进行及时的整改,若对于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及时传递给小组成员,再经过商讨之后再对评价报告进行相应的修改。

所谓不间断改进机制,就是需要对商业银行进行不间断,不定期的测评与审核,结合得到的测评结果来进行相应的完善与调整,使内部控制体系的适当性与合规性等都得到改善。

三、总结

本文主要借助于商业银行,对其在内部控制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如内控意识差,内控制度不健全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结局措施,如引进先进的人才,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等。旨在通过本次研究让更多人明确商业银行中内部控制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5.石油开采后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篇十五

1 石油开采的主要特征

相对于固体矿藏而言, 石油开采工作具有以下特征:第一, 开采对象始终处于流动状态, 且油藏地质情况也会随着开采进程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开采的过程中及开采后所出现的环境污染情况难以做到有效评估。第二, 开采作业人员不能与油藏发生直接接触。由于无法直接接触油藏, 所以在开采时需要借助测井等专业技术了解油藏变化情况;如无法及时获取油藏信息, 则容易在开采完成后导致地质环境受到严重影响[2]。第三, 石油勘探及开采工作需要交互进行, 在确定井位时需要利用炸药进行爆破, 且在整个开采阶段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 再加上人为活动较为频繁, 因此容易对开采后的环境地质造成不良影响。

2 石油开采后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2.1 植被问题

开采石油的工作完成后, 当地的植被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植被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开采石油时需要建设大量的站所及井场、集输管道及运输道路, 站所或井场多为点状分布, 而集输管道及运输道路则为线状分布。相对于点状分布而言, 线状分布对植被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大, 且难以在开采后实现有效恢复。

(2) 在开采石油时需要不断对地层进行挖掘, 当挖掘范围深入到无人区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时, 容易造成植被破坏且难以自行恢复等问题。例如一旦在开采中破坏了戈壁风沙荒漠区、黄土沟壑区当中的地表结构, 造成地表剥离, 则当地的蒿草及灌木等植被就会遭到破坏;一旦植被破坏, 就会加速地表剥离, 两者恶性循环, 导致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 且这样的情况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3]。

(3) 开采石油中对土地的利用分为永久用地与临时用地两种, 完成开采后, 可采用自然或人工的方法恢复临时用地上原有的植被, 因此对当地植被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另一方面来看, 只能利用人工组建的生态系统替代永久用地中的植被, 通过人工恢复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植被的覆盖率, 但会导致遗传均化问题的产生, 并由此减弱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功能。此外, 当地下管道发生泄漏时, 原油会在管道内部的压力下喷出, 喷出的原油在自然风力的作用下直接喷溅于植物体表, 导致植物无法继续正常生长,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在短时间内直接造成植物死亡或枯竭。

2.2 土壤问题

油田开采时的采油、洗井及修井等均可能导致原油落地或产生固体、液体废弃物, 这些问题均会对土壤造成影响。当石油污染土壤后, 土壤的通透性就会降低, 导致植物根系无法正常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或进行呼吸。开采石油之后还会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并由此导致水土流失。具体而言, 引起水土不断流失的开采因素主要包括三种:

(1) 工程设施, 如油气管道、站所及井场等的建设会对土壤原有的构型造成破坏, 对土壤原有的透水性及透气性造成影响, 并由此破坏坡面及地表原始形态;当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 土壤的抗冲性能及抗蚀性能就会变差, 致使土壤容易遭到流水的侵蚀。

(2) 开采石油后, 水保设施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在水保设施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投入资金进行治理, 就会致使水土流失情况加剧[4]。

(3) 平整井场也是水土流失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平整井场时需要开挖地表及移动土体, 如在没有采取水土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开挖或堆放土方, 则可能导致土方在暴雨的冲刷下形成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除了暴雨冲刷之外, 疏松土方可在强风天气的影响下形成沙尘暴, 沙尘暴的出现不但加快了土壤流失, 同时还会对区域空气质量造成恶劣影响。

2.3 水体问题

石油开采后对水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地下水污染及地表水污染, 污染源主要为落地原油。落地原油进入地表径流后对地下水、地表水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如下:

(1) 由于进行农业生产时主要依靠地表水进行灌溉, 如地表水被石油污染, 则将会产生土壤、作物、家畜到人体的污染链, 从而对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 在石油开采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处理废水, 确保地表水中石油的浓度低于0.3mg/L。

(2) 居民的日常饮用水主要为地下水, 地下水的循环周期较长, 一旦受到石油废物的污染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威胁。当地下水受到污染后, 溶氧量、水味及水色均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多数国家都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饮用水中含油的界限值, 一般为0.1ppm~1.0ppm。

2.4 缓解地质环境问题的措施

开采石油后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为了避免问题不断恶化, 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进行缓解。

(1) 如需对地下原油进行开采, 优先考虑采用丛式井及水平井, 从而使用地面积得以减少, 为环境地质的保护提供有效条件。

(2) 在布置油田井场时注意做到紧凑及合理。应在综合考虑钻机类型、开采工艺要求及油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安放井场设备, 尽量利用当地的自然地形完成开采工作, 并及时回收处理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以便能够将井场的占地面积减小, 从而起到保护植被、土壤及水体的作用。

(3) 对开采后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时, 应综合应用化学处理法与物理处理法, 以便能够从根本上治理污染源, 为油田钻井清洁生产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了阻止钻井液当中的污染物向地下渗透, 则可将乙烯纤维塑料布覆盖于露天钻屑表面, 并同时将膨润土堆放于钻屑周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石油开采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但可能造成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开采工作中应重视合理利用开采工艺, 以便能够有效保护井场周围的生态环境。

摘要:石油开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开采石油时需要确保储层中的油气能够流入油井, 当油气流入井底后便可以利用采油机械将井底当中石油驱出井口。开采石油的过程中及开采工作完成后均可能造成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分析了石油开采的主要特征, 并同时探讨了石油开采后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包括植被问题、土壤问题以及水体问题。

关键词:环境地质,石油,开采

参考文献

[1]胡向阳, 李阳, 王友启, 权莲顺.三维地质模型概率法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石油地质储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四区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 20 (4) :46-48

[2]崔振东, 刘大安, 曾荣树, 牛晶蕊.CO2地质封存工程的潜在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及防范措施[J].地质论评, 2011, 57 (5) :704-706

[3]黄旭.浅谈地质与石油勘探及矿产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J].中国化工贸易, 2013, (5) :191

上一篇:农村书屋建设下一篇:差错概率最小化机场安检员在岗模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