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命名说课(7篇)
1.有机化合物命名说课 篇一
化学选修5《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理解并灵活运用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书写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同分异构体数目也越多。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难点
烃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烷烃的习惯命名方法,结合同分异构体说明烷烃的这种命名方式有什么缺陷?
回顾、归纳,回答问题;
积极思考,联系新旧知识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思考为什么要掌握系统命名法。
自学:什么是“烃基”、“烷基”?
思考:“基”和“根”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书、查阅辅助资料,了解问题。
通过自学学习新的概念。
归纳一价烷基的通式并写出
-C3H7、-C4H9的同分异构体。
思考归纳,讨论书写。
了解烷与烷基在结构上的.区别,学会正确表达烷基结构
投影一个烷烃的结构简式,指导学生自学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小组代表进行表述,其他成员互为补充。
自学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投影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小组之间竞赛命名,看谁回答得快、准。
学生抢答,同学自评。
了解学生自学效果,增强学习气氛,找出学生自学存在的重点问题
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出发,有针对性的给出各种类型的命名题,进行训练。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练习巩固知识点,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
引导学生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用五个字概括命名原则:“长、多、近、简、小”,并一一举例讲解。
学生聆听,积极思考,回答。
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投影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点进行升华和提高,形成知识系统。
【课堂总结】归纳总结: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生回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总结成规律
【归纳】
烷烃的命名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2.有机化合物命名说课 篇二
一、真题再现
二、答题情况分析
评卷中发现学生关于有机物命名的答题情况很不乐观, 得分率极低。主要的问题归纳如下:
1.主链选取不正确;
2.不能正确表示取代基的位置;
3.命名表达不规范;
4.书写错别字, 如“炔”写成“缺”、“戊”写成“戍”或“戌”等。
三、考点复习
中学化学教材的有机化学板块中, 仅仅介绍了简单脂肪烷烃的系统命名规则, 而烯烃、炔烃、芳香烃和衍生物则只是介绍了个别物质的名称, 没有对类别中的物质进行明确的命名规则介绍, 使得考生在如上的考查中颇感困难。为了让学生更科学地备考, 掌握其他类别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可以在脂肪烷烃的命名规则基础上进行必要延伸,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也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问题的探究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1.脂肪烷烃的一般命名规则
(1) 选主链:选择最长的、支链最多的碳链为主链, 以此为母体, 按主链碳原子总数称“某烷”。该链烃中, 最长碳链中有9个碳原子, 故主链为“壬烷”。
(2) 编号:从近支链的一端开始编号, 用阿拉伯数字标出主链上碳原子的编号。若有多个支链, 则遵从“最近、最简、最小”原则。
(3) 写名称:支链名称写在烷烃名称之前, 支链名称前加支链所连接主链上碳原子的编号, 编号与文字之间加短横线“-”分隔。
(4) 相同的烷基合并, 并在支链名称前加二、三、四等数字表示相同烷基的数目。位置编号之间用逗号“, ”分隔。
(5) 不同的支链烷基, 中学阶段只要求按支链碳原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综合上述规则, 该有机物命名为:
掌握了脂肪烷烃的命名规则, 对于其他类别的简单有机物命名, 只需追加额外的规则即可完成。
2.烯烃、炔烃命名的额外规则
(1) 主链必须包含双键或三键;
(2) 主链编号时, 必须使双键或三键的碳原子位置最小;
(3) 命名时要单独标明官能团碳原子的编号。
如:
3.含苯环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1) 将苯环作为母体, 苯环侧链的烷基作为取代基, 类似烷烃命名, 可以对苯环的碳原子进行编号, 称“某苯”。如:
(2) 若苯环侧链上有双键、三键或其他官能团, 则将侧链作为母体, 苯环当作取代基, 称“苯某某”。如:
4.卤代烃的命名规则
(1) 以含有链接卤素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母体, 卤原子作为取代基;
(2) 以使卤原子支链位置最小的碳主链一端开始编号;
(2) 如有烷烃取代基, 书写时将其写在卤原子的前面。
如:
5.醇类的命名
(1) 主链:选含链接-OH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 编号:从离-OH近的一端开始。如:
6.醛、羧酸类的命名
醛和羧酸类从分子结构上看都是由烃基与分子端头含不饱和碳的官能团构成, 因此这两类衍生物的命名规则大体相同。
(1) 主链:以含有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 编号:以端头官能团碳原子为1号。
7.酯的命名
酯类的命名是根据酯水解得到相应的羧酸和醇来命名的, 称“某酸某酯”。如:
对于脂肪烷烃以外有机物命名的考查, 不少中学化学教师认为属于超纲内容。如果单纯从教材的教学安排和要求来看, 以上年份试题所考查的有机物命名确实超出了课程教学内容, 但是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的理解, 命题中出现上述稍微高于课程要求的内容也不为过。如果备考复习过程中, 在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脂肪烷烃命名的基础上, 适当地提升要求, 主动归纳分析其他类别有机物的命名特点, 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考查的新热点, 而且对学生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的结构、性质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焕林等.2013年高考广西理科综合 (化学卷) 抽样调查报告.
[2]罗焕林等.2010年高考广西理科综合 (化学卷) 质量分析.
[3]邢其毅, 裴伟伟, 徐瑞秋等.基础有机化学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许胜, 任玉杰.卤代烃的系统命名问题辨析[J].化工高等教育, 2009 (3) .
[5]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教科书中的有机化合物命名 篇三
关键词:教科书;化学;有机物;命名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6–001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法的产生与我国化学教科书的出现几乎同步,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从纷乱复杂逐步走向统一,见证了近代化学中国化的历程。对有机物进行命名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项基础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分类角度认识有机物的结构。然而这部分内容在历代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中始终着墨不多,相关研究也十分匮乏。本文拟对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及化学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初步梳理,以期对中学化学教学有所裨益。
1 音译还是意译——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历史的简要回顾
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目惊人,新的有机化合物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还在不断地大量涌现。对数以千万计的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规范的命名,相当于创立一门有独特用词和语法的语言。这是历史上化学研究和化学教育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近代化学传入中国和化学教科书诞生之初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对无机化合物中文命名于19世纪末趋于统一和稳定,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的发展显得较为复杂。它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后才逐渐统一[1]。
我国古代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由来已久,汉字中也固有一些如醇、醪、酸、醯、醋等指代有机物的用字,然而近代有机化学知识主要在清末从国外传入。这个过程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徐寿和傅兰雅翻译的一系列化学书籍影响最为深远。在有机化学著作《化学鉴原续编》和化学名词著作《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中,徐寿将“所有生物质(organic substance,即有机物,笔者注)之名,或将其原意译其要略,或按其西音译以华字”,“参照西文要声而译之”[2]。实际上大多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ethylene(乙烯)译作“以脱里尼”,ether(乙醚)译作“以脱”,benzoic acid(苯甲酸)译作“偏苏以克”,proteins(蛋白质)译作“布路的以尼”。少数有机物则根据其来源,联系实物,结合汉语中已有的有机物用字,采用意译,如trichloroacetic acid译作“三绿醋酸”,citric acid、oxalic acid、malic acid译作“柠檬酸”、“草酸”、“苹果酸”,比较简明,而沿用至今。徐寿和傅兰雅的译著在清末影响很大,学部编订的《化学语汇》(商务印书馆,1908年)和大量清末民初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如《化学新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7年)、《中等化学》(上海宏文馆,1908年)、《中华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华书局,1914年)等,甚至1922年出版的《汉译麦费孙罕迭生化学》(商务印书馆,1922年),都基本沿用这种以音译为主、较繁琐的有机物命名。
单纯音译的化合物名称过于冗长,实际使用有诸多不便,读之难,记之艰,不能顾名思义,徐寿自己也认为其“不免字多,名似过长”[3],因此很早就有人设法进行改进。虞和钦认为意译的有机化合物名称“其为记诵也易,而其为用也妙”[4],于1908年出版了《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文明书局),按照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利用已有汉字进行系统化命名,如烷、烯、炔、醚和苯被称为矫质、羸质、亚羸质、醇精和轮质,并用数字表示有机物分子所含碳原子数,如一炭矫质(甲烷)、三炭羸质(丙烯)。这对后来的有机化学命名产生了一定影响,民国初年的一些化学书籍,如《详注英汉化学词汇》(商务印书馆,1920年)、《新中学教科书化学》(中华书局,1925年)、《新中学化学》(中华书局,1932年)、《民国新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1926年)等,都采用了虞和钦的命名方法。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希望效仿无机化学中对化学元素的翻译,通过新造汉字来解决有机物的命名问题。杜亚泉、郑贞文、俞同奎、李景镐、马君武、吴承洛等著名学者都曾提出过有机物命名方案,并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一时间百家争鸣,“用中文写有机化学的专家差不多手底下都有一套造字计划”[5],其景象正如鲁迅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所述:“中国的化学家多能兼做新仓颉。[6]”
没有统一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对化学的发展和传播显然是不利的,“苟不早立标准,则纷杂之弊将不知胡底”[7]。1918年,北洋政府在1915年成立的“医学名词审查会”的基础上成立“科学名词审查会”,并于1921年审定形成了新的有机化学名词系统。该方案仍使用数字表示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个数,而同类有机物使用相同偏旁,结合其性质新造汉字,现今使用的烷、烯、炔、醛、酮和醚等有机物名称便来源于此。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科学名词审查会的有机物命名方案在全国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8]。与此同时,商务印书馆的郑贞文等人采用甲、乙、丙等天干符号表示有机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所得有机物名称比较简洁。由于商务印书馆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巨大影响,20世纪20年代教育界广泛使用的是商务印书馆的有机物译名体系[9]。
1932年,“国立编译馆”和中国化学会相继成立。编译馆成立以郑贞文为主任委员的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于1933年出版了《化学命名原则》[10]。该原则对链状有机物及烃的衍生物,沿用科学名词审查会基于意译的有机物造字命名,如烷、烯、醛、酮等;同时采纳了郑贞文等用天干符号表示碳原子数的方法,超过10个碳原子的直接用中文数字表示;对芳香化合物,则基于音译,使用加“艹”头的新造字来命名,如苯、萘、蒽等。其与现行有机化合物命名已基本一致(表1),此后国内出版的各类化学书籍均以此为依据,中文化学名词趋于统一,困扰有机化学传播与发展的命名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在《化学命名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有机化学学科进展,于1951年公布了《化学物质命名原则》,1960年公布了《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中国化学会在1980年公布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以下简称“命名原则”)。
2 化学教科书中的有机化合物命名
从清末到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化学课程标准对有机化合物命名没有进行明确要求(表2),化学教科书一般只讲各类有机物的名称,以及用甲、乙、丙或一炭、二炭等前缀命名同系物,未对有机物系统命名规则进行单独介绍。例如在三四十年代使用较广泛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通过表格给出各类烃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式和名称,在讲二甲苯的3种异构体时指出“由取代位置之关系各以1,2;1,3;1,4等字冠于其前表之”,讲丙醇的位置异构体时指出“命名之法,加数码于名称之后,以表位置”,此外便没有更多有关命名的内容。又如《高级中学化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在介绍橡胶时虽然提到了2-甲基丁二烯[1,3](即2-甲基-1,3-丁二烯),但教材中并未介绍取代基和官能团的定位编号。
目前见到的最早单独介绍有机物系统命名的教科书是《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其中介绍了烷烃、烯烃和卤代烃的命名。该书是“大跃进”时期,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普通教育改革小组编写的缩短年限、提高程度的化学教科书,使用时间很短,影响范围有限[13]。尽管1963年《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要求了解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和醇的命名,但随后出版的统编教材中并未出现有机物命名的内容。“文革”后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入了烷烃、烯烃和醇的命名,芳香烃命名仍未涉及。
为减轻学生负担,1986年及此后颁布的教学大纲都只对烷烃的命名作了要求,因此从《高级中学课本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开始,教材将烯烃和醇的命名列入小字选学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则完全删除了这部分内容。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高中教科书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醇类等有机物的命名进行了专门介绍,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有机物的分类和结构。
3 甲乙醚还是乙甲醚——支链和取代基的编号与列出顺序
现行中学化学教科书均依据1980年中国化学会公布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将烷烃的命名总结为“选主链、定编号、写名称”这3个主要步骤。当主链上有几个不同支链时,教科书采用了一种比较简洁实用的说法,“把简单的写在前面,把复杂的写在后面”[14,15],或者“按照命名原则所规定的‘次序规则,按顺序先后列出支链”[16]。一般情况下,学生容易根据烷基的结构对其复杂程度作出判断,从而完成命名,教学中对更深层次的内容也不作过高要求。然而在某些试卷和竞赛中,师生会面对更复杂的情况,需要根据“次序规则”(sequence rule)进行判断,从非“较优”基团一端开始编号,将“较优”基团后列出。
目前广泛使用的化学结构绘图软件ChemDraw内置了IUPAC命名规则,可根据有机物结构式给出其名称。如果输入化合物1和2的结构,得到的名称分别是3-chloro-5-methylheptane和3-bromo-5-chlorobenzoic acid,取代基编号和列出顺序与二者的中文名均不相同。这是由于现行命名原则是在IUPAC的《有机化学命名法》(IUPAC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hemistry)基础上,结合我国语言文字特点制定的,二者并非完全一致。后者规定取代基的次序根据其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因此有机物的中英文命名不仅在文字上不同,取代基的编号和排列顺序也可能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中文命名直译作为英文名,或把英文名直译作为中文名。例如,CH3OC2H5中文名甲乙醚,对应的英文名ethyl methyl ether直译则是“乙甲醚”,正好相反。
目前一些在线物质词典、化学品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网站都具有化合物检索功能,提供化合物中英文名称、理化性质、合成路线等信息,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不少有机物的中文名系英文名“直译”,并未遵循中文命名原则。例如,多个化合物数据库将2-甲基-4-溴苯酚的中文名,根据英文名4-bromo-2-methylphenol“直译”,标注为4-溴-2-甲基苯酚[18,19],将“较优”基团-Br写在前面,违反了“次序规则”。为避免网络资源和某些辅导材料的误导和曲解,防止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偏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命名原则,在教学和出版活动中传播规范的化学语言。
4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0)
随着化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有机化合物命名法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1980年版《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已不能完全适应科研和生产中对众多有机物的命名需求。因此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参考IUPAC的有关规定,正在对1980版命名原则进行修订。其中变化较大的内容便是取代基在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中的排序。为使中英文命名规则统一,便于国际交流,原有的规则:取代基根据“次序规则”确定的大小由小至大依次排列,该修订稿初稿建议改用IUPAC的规定,按该取代基的英文字母顺序依次排列[20]。
最终颁布的命名原则如采纳该项建议,现行中学化学教科书对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叙述势必发生相应变化,常见取代基英文名称或缩写也会相继出现,从而对教材和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0)》初稿已在网上发布[21],向从事和关心化学的各界人士征求意见,希望能引起化学教育界同仁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11]江家发,郑楠.我国有机化学命名法的历史演进[J].化学教育,2010,(9):85~88.
[2][3]郭保章,梁英豪,徐振亚.中国化学教育史话[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03.
[4]虞和钦.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M].东京:同文印刷舍,1908:序.
[5]刘泽先.从科学新名词的翻译看汉字的缺点[J].中国语文,1953,(14):12.
[6]鲁迅.华盖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
[7]周铭.划一科学名词办法管见[J].科学,1916,2(7):823~826.
[8]张澔.中文化学术语的统一:1912~1945年[J].中国科技史料,2003,24(2):123~131.
[9]钱益民.郑贞文与我国化学名词统一工作[J].科技术语研究,2002,4(3):40~43.
[10]孔健.有机化学命名小史[J].化学教学,2007,(5):58~60.
[12]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化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张健如,李文鼎.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 2000)研究丛书·化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07~112.
[14]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4.
[15]王磊,陈光巨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
[16]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34.
[17]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S].科学出版社名词室.英汉化学化工词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233,2246.
[18][DB/OL]. [2015-01-26]. http://www.molbase.com/ zh/2362-12-1-moldata-83700.html#tabs.
[19][DB/OL]. [2015-01-26]. http://www.basechem.org/ chemical/58204.
[20]孙贺平,吴毓林.取代基在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中的排序问题[J].大学化学,2014,29(5):47~51.
4.有机化合物命名说课 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是必修教材的有机内容,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结合。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介绍甲烷的结构、性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结构---性质---应用”,为后面的有机物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特别重要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对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和燃烧实验已经有了解,在前面的章节也学习了电子式、结构式、从化学键的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实施
提供了可能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敏锐,动手能力强,好奇心重,辩证思
维发展迅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及特点,了解甲烷的来源,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讨甲烷的结构,初步学会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②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关心能源、环境等问题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甲烷分子结构;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的概念 ; 难点 :甲烷的空间结构、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过渡语】根据学情分析,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模具结合多媒体教学”对甲烷的空间结构进行探究,再结合“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归纳CH4的化学性质,从而突破难点
2、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学习
【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
节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展示“西气东输”引入新课
(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增加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A、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天然气的分布情况
(目的:通过自主学习甲烷的存在和分布情况,培养学生自学,提取信息的能力)
B、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前面所学习的价键知识让学生写出甲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提出
问题甲烷的空间结构如何分布,并结合模具展示,让学生了解甲烷是正四面体
(目的:复习了前面所学的价键知识,同时借助模具帮助学生完成空间想象,突破第 一个难点,让学生体会化学的空间美学)
C、通过观察沼气让学生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通过甲烷的结构了解到甲烷的性质稳
定,引入甲烷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在学习氧化反应的时候结
合书中的资料卡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目的:让学生体验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结构决定性质,并提高安全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D、在学习取代反应的时候组织学生观看甲烷的取代反应的实验视频,并观察现象,通过
对现象的分析推断取代反应的产物,并及时投影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原理,帮助学生从化 学键的角度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
(目的:体验从物质的微观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实验
室学习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习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现将板书划分为两版:
左板:CH4的物理性质
右板:CH4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介绍甲烷的结构、性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结构---性质---应用”,借助模具帮助学生完成空
间想象,运用实验学习物质的性质,突破难点内容,本节课让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看化
学,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兴趣,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
5.《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篇五
1、物理性质:色、态
2、化学性质
Na2O2与H2O反应:2Na2O2+2H2O=2 NaOH+ O2↑
Na2O2与CO2反应:2Na2O2+2 CO2=2 Na2CO3+ O2
3、用途:
二、Na2CO3与NaHCO3
1、物理性质:色、态、溶解性
2、化学性质:
(1)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6.有机化合物命名说课 篇六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7.有机化合物命名说课 篇七
特岗面试备考:培训课程
备考资料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学法策略、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指导。
一、教材分析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化学知识的内容。教材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典型有机物甲烷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介绍甲烷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从结构的角度适当加以阐释,初步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认识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重要分支,对学生而言,一切都是新的,学生没有任何框架。但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已经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可以燃烧,能从甲烷的组成上认识燃烧反应的产物。而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以甲烷为基础,带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领域。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2.掌握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3.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并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4.了解甲烷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讨甲烷结构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2.掌握甲烷性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3.运用微观动画体验甲烷空间结构和取代反应历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机化合物命名说课】推荐阅读:
必修2有机化合物说课稿01-24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12-12
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08-25
化合物半导体行业发展11-01
必修二有机化合物试卷11-17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案01-09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12-12
高考有机真题06-25
有机食品证书09-09
有机蔬菜简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