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演讲稿 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

2024-12-23

安全演讲稿 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精选20篇)

1.安全演讲稿 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 篇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

说起安全,几乎人人都会随口说出几句安全警句。“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这句话是我见过的最多的安全警句,安全是幸福之本,企业之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个人来说,安全就是孩子仰视你时的笑脸,安全就是黄昏时餐桌旁全家人的欢声笑语,安全是公园里扶老携幼的全家福;对于企业来说安全意味着发展,意味着稳定,意味着效益,意味着基础保障,意味着管理水平。

让我来先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我爱人小时候亲身经历过的,他给我讲过很多次,因此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深刻。

【范文网】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每当谈到习惯时,人们总会想到习惯性违章,很少有人会想到习惯性按章操作、习惯性安全生产。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身边由于习惯性违章而发生的事故太多,由于习惯性动作而付出的代价太大,留给我们的教训太深。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不难想到,对于我们工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小动作而已,我们也经常会把检修时用过的油抹布顺手扔到垃圾堆里。那么我们的这个小动作会不会造成安全隐患呢?答案是很明显的。

我们王家围子供热管理处的热力站,都是由以前的锅炉房改造而成的。大多数的班组,都有很多间屋子,尤其是配电间,都在离值班室很远的地方。电工检修的时候往往容易造成一定的人身伤害。

我记得是2004年春天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有当五号站的站长,我们五号站也不是现在这样一体式的站点,也是锅炉房结构的热力站。当时的站长是王春花。我们老职工都知道前几年单位对热力站设备的管理并不像现在这么严格,现在电工经常对配电设施进行吹灰,不容许配电柜有积灰。而当时并没有要求这么细,只有夏季检修的时候,电工才对配电设备进行吹灰操作。那天是电工来我站检修配电柜。王姐陪同他去配电间检修,电工把电闸拉了下来,对配电柜进行检修,干了一会,他需要扫帚,而配电间里并没有扫帚,扫帚在很远的值班室里,他让王姐去给他取扫帚。他继续对配电柜进行吹灰操作。就在王姐转身出去的一瞬间,事故发生了。电工师傅用皮老虎吹起来的灰尘产生了静电反应并且发生了爆炸,当时把电工的手炸坏了。这件事情对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在检修时,有很多同事不喜欢带安全帽,认为戴安全帽是一种累赘,可是往往是我们不戴安全帽检修时,经常会发生磕碰意外。当然你可能认为磕碰只是小事情,疼一会就没事了,可这就像红绿灯一样,你这次闯过去了,没有事情发生,你能保证下次你闯过去的时候侧面没有来车吗?

前年夏天,我搭我同学的车去安达,在新村的高新开发区里,我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当时我们的车正常行驶,两侧都是红灯,我们前进的方向是绿灯。我们的车快开到十字路口的中间时,右面一辆车硬闯红灯,拐着S形,越过停靠在安全线后面等待红灯过去的其他车辆,飞奔一样的冲着我们的车开了过来,当时我同学没有办法停下车,因为停车就意味着两车相撞,我不懂开车,可我记得他当时把车速提到了最高,硬冲了过去,那辆车在我们身后幽灵一样飘了过去,冲到了对面的路口。到了安全地带,我的同学把车停了下来,擦了擦满脸的汗,对我说:“回家我要烧一支高香,捡了一条命啊,那个司机八成是喝醉了。”

从这几个小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在一瞬间你意想不到的时刻。只有我们把安全操作规程印在脑子里,体现在行动上,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安全高效平稳进行。安全生产不仅是你的责任、他的责任,更不是安全管理者一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安全措施,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让安全生产从被动的上级要求向主动的我要安全转变,事故就会远离我们,安全就会与我们常在。反之,如果我们怕麻烦,不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认真落实安全措施,仅凭经验办事,逞个人英雄主义,就会埋下不安全的隐患,就容易发生各类事故,不但会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而且也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痛苦。

让安全操作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习惯,这是一件不难做到的事情,只要人人想着安全,时时想着安全,事事按操作规程办事,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不管领导在与不在,不管有人监督与否,不管是独立操作,还是二人或多人一起操作,都能严格按章办事,时间一长,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工作生活中自觉养成这种良好的安全习惯,各种安全事故就会对我们每个人敬而远之,才有可能实现“零工伤”,这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安全演讲稿 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 篇二

习惯是没有任何先前或并发思维过程的自发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外界刺激或事件几乎是本能地发生。对许多人来说,这就是行为安全(BBS)方法的最终目的。

相反,在你的安全行为之前、期间和之后与你自己对话是最有利的。这不是盲目的习惯性的行为,而是一种称之为“意识连贯”(mindful fluency)的认知状态。

什么是意识连贯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动时,我们以不同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在开始工作之前,我们可能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提醒,提醒自己需要一定的安全行为。然后我们在工作时可能心理上检讨自己的行动。之后,我们可能回头看,评估自己的行动。

行为之后的心理脚本应该包括对刚刚采取了安全行为的认可,特别是这个行为不方便、不舒服或低效时。如果一些行为本来可以更安全,心理脚本应该包括改进的建议。

有意识行为的益处

积极关心他人的安全和健康时,你对自己的这些行动在心理上给予认可,并记住自己做的好事。跟外在强化一样,自我强化能增加它随后行为的频率。

研究表明,奖励自己的人更容易保持自我负责和绩效改善。尤其当你积极的自我对话是与实际的外在奖励有关时,这极有可能发生,比如一次锻炼的机会,吃最喜爱的食物,花钱,看电视或参加一个有趣的活动等。当享受自我奖励时,有利于你记住为什么值得此奖励。

也许有意识行为最明显的益处是防止自动模式。你每天有多少次让自己处于类似“自动驾驶”的状态?显然,这种无意识、习惯性的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无意错误或伤害。我们应该总是就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对话,通过避免自动模式,防止因“只是没有想到”导致错误和伤害的发生。

另一个益处是有意识行为使你能够分辨。当我们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操作时很容易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但当一个叉车在拐角处加速时会发生什么?我们需要迅速分辨正常程序和突然不同的工作内容。盲目地跟从同样的工作程序使你不能做出这种迅速的辨别。

无意识行为也能让我们无视工作环境中的逐渐变化。设备泄漏或环境垃圾随着时间的积累可以造成严重的危害。但作为习惯性动物,我们可能认识不到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或修复环境。当我们对日常活动越来越有意识,才能发现这些渐进的变化。

对我们所做的事是有意识的行为,就便于泛化,从一种模式下的行为转移到另一种(刺激泛化),或行为之间的转换(响应泛化)。通过刺激泛化,我们认识到一种特定行为对另一种情况有用。这与刺激辨别相反,当我们认识到某种情况下的变化需要一个不同的响应。正如习惯能防止刺激泛化,习惯也能阻止刺激泛化。

一种行为影响另一种相同情况下的相同行为的性能时,响应泛化就发生了。比如,当你有意识地系上汽车安全带,你可能提醒自己执行一些其他安全驾驶的行为(比如使用信号灯,在十字路口完全停止并遵守车速限制)。

自我对话能支持安全领导力

假设你的自我对话有时是这样的:“我这样做不是别人要求我这样,而是因为这是正确的做法,我需要为其他人树立一个安全的榜样。”这样的心理脚本既能建立责任感又能建立领导力。处于这个意识级别的人对于遵从安全操作程序有责任感,并可能积极地关心他人的安全。

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称他们在车上不假思索地自动系上安全带。这样无意识的行为是值得称道的,但不是最佳的。当你没有自我对话就习惯性地系上安全带,你失去了一个奖励自己的机会。另外,你可能发现不了你车上的乘客没有使用安全带。

另一方面,你自己使用安全带的意识,加上补充性自我对话,能增加注意到别人是否也系好安全带的可能性。而且如果你的心理脚本支持“负责任的安全领导”的自我概念,你可能将积极地关心没系安全带的乘客。你会友好地让他系上安全带,而不是用控制性的语言令他系上。为什么?因为你希望这个人也会有让其他车辆的乘客系安全带(刺激泛化)或其他安全相关行为的表现(响应泛化)的心理脚本。

3.安全演讲稿 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 篇三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转换角色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直着眼于提高成绩这一目标上。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照本宣科、大讲道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运用。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脱节,许多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有何用,也不知道如何用,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学习兴趣也受到抑制。

课改让我们看到富有活动化、生活化、趣味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特征的《思想品德》教材以及课标要求的改变。这令我们庆幸,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们各显神通,转变教育观念,探寻适合新时代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

一、巧妙引课,别开生面

讲课犹如音乐创作,音乐需要“引子”,戏曲需要“序幕”,那么上课也需要“引子”即导入,导入要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引人入境,要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早关注“法律”,我在上课伊始设置了“时政演讲”“我关注”“要闻点评”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给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一抹亮色,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且,学生的“报道”中不乏上佳的素材,只要充分挖掘学生提供的那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就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國巨变”一节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为学生讲述了歌曲《春天的故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换角色,教学相长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转变师生角色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表现欲望强烈与否更是不同,对此,专门对我校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对相同的问题能够提出多种不同解决办法的学生有83人,占79%;(2)表示愿意参加班集体等活动的学生有98人,占93%;(3)表示愿意在活动中一显身手,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的学生有101人,占96%。由此可见,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过去只当观众的角色转变为教学舞台上的表演者的方法是正确的。

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

恰当的比喻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内涵,形象的比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比作一艘航船,那么,两个基本点就好比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只有这两个系统正常工作,航船才能朝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这样就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更易于学生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导入新课等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时政热点,培养自主认知社会的能力

时事是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首先,思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通过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刊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学生对时事要结合所学知识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有不能理解的问题,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评价,激励与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对于还没有自学成果的学生也不要简单地让其马上坐下,而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继续考虑,请坐”“请你再……你会想起来的”“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好的”等语言给学生以心理的慰藉。

总之,思想品德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直接、形象且生动。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并使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4.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读后感 篇四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读后感1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认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是:以安全生产文化统领职工安全思维意识,职工自觉主动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并养成习惯,以保障安全生产平稳有序进行。如何让企业安全工作升华为企业安全文化,并把这种文化形成职工思维定势并养成习惯,确保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在我看来,对于“习惯”这个词,并不陌生,那什么是习惯,习惯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习惯与安全是什么关系?习惯与安全对于一个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下面是我从《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一书中所学习的内容。

一、什么是习惯

习惯,就是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几乎固定成形、较难改变的一种经常性的、下意识的思维行为。而这正是每天的重要行为。书中内容是这样说的:据统计,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百分之五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可以说习惯决定着我们的一切,习惯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因而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有一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998年,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应邀到华盛顿大学演讲,当学生们问“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要富有”时,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心态。”比尔·盖茨听后也表示十分赞同。由此可见,习惯的好坏对于我们人生的的`作用和影响。

二、安全工作就是一种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当一种生活的动作重复了无数次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种自然就像我们人类饿了会吃东西、困了会休息睡觉一样。这种自然不需要别人来提醒也会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去完成。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是生活的必须。也是生活的责任。那么,能不能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呢?

如果你也把安全工作当作是生活的必须,这种安全责任就能形成一种自然习惯。而如果你认为安全是别人的,这种责任是别人强制性转压给你,你才为之,这就成不了一种习惯,因为你没有把安全责任看成是自己的。因此,安全能否形成习惯,关键是安全责任在我们心中占有多大的“分量”。

安全也是一种责任,也是爱的表现。要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就必须形成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没有责任就干不好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生活来源。工作责任远高于生活责任,生活中的一次“责任缺失”可以改正,而工作中的一次“责任缺失”很可能因此丧命。因此,让我们自觉树立“安全第一、是政治、是大局,是责任也是义务”的意识,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让责任创造安全,让责任创造财富,让责任使自己的人格升华,让责任使人间充满和谐与爱。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这里借用叶老的话:”我们做安全工作,需要种种能力,最要紧的是养成安全习惯。"

有了安全的保障,我们才能信步于田野上,才能坚定意志勇攀人生的阶梯。好习惯能让我们终身受益,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人人要安全,事事讲安全,变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才能构筑牢固的生命安全防线。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读后感2

最近,公司安全监察部为每个部门发放了《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这本书,让大家相互学习。我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深刻体会到“安全为了谁”、“谁是安全最大的收益者”的深刻含义,是自己、是家庭、是亲朋、是企业、是社会,只有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才能做到为自己负责,为家庭、企业负责。

安全是一种习惯。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当一种生活的动作重复了无数次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只有时时刻刻把安全要求牢记心中,将按章作业养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良好习惯,自觉主动遵守安全行为规范,才能保障个人人身安全,保障公司各项生产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安全也是一种责任,也是爱的表现。要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就必须形成一种责任。没有责任就干不好工作。工作责任远高于生活责任,生活中的一次责任缺失可以改正,而工作中一次安全责任的缺失,很可能会因此丧命。安全工作的最高境界是以生产安全文化、安全思维意识,并把这种文化形成思维定势并养成习惯,确保生产安全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计划发展部的一员,我们的安全就是外出办事,保障安全抵达办事地点,顺利回到公司,保障外出人员,车辆安全无事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高效的完成公司安排的各项工作。外出办事在外一定不能马虎,心里时刻想着为自己负责,为家庭、企业负责。

因此,让我们自觉树立“安全第一、是政治、是大局,是责任、是义务”的意识,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应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让责任创造安全,让责任创造财富,让责任使自己的人格升华,让责任使人间充满和谐与爱。

5.《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演讲稿 篇五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乃至国与国都在竞争中求发展,唯优秀者得以胜出,成为“引领风骚”的人。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是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优秀”是一种习惯,而不是榜单上高高在上的名次。我认为优秀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优秀的习惯是一眼清泉,让口渴的人感到清爽和甘甜。优秀的习惯就像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

首先,“优秀”是一种道德品质上的自我约束习惯。“先律己,后律人”。每一次选择,每一个决定,都应该问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的?时时刻刻拿自己当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的人来看,时时刻刻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道德水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上去。

不仅如此,“优秀”也是一种关乎个人涵养的习惯。不遵守公共秩序,这不是优秀;出口成“脏”,这也不是优秀;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这更不是优秀;甚至,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不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清楚自己国家的现状,这能叫做优秀吗?“涵养”,就是“内涵”与“修养”。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是一个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以上两点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

“优秀”还是一种“有能力”的体现。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对于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要考虑应该怎样完成,还应该考虑怎样效率最高的完成。对于自己交往的人,不仅要考虑如何相处和睦,还要考虑如何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都要求一种能力。还记得那个“为什么我不能升职”的故事吗?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在一次去找一个卖西瓜的人的测试中暴露无疑。一个职员只是找到卖西瓜的人,而另一个却问出了价钱,质量等多种信息。这就是差距。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就要凡事比别人多想一步,一步决定“远度”。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以最高的标准律己,以最好的程度做事,永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才是“优秀”。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在我们班的同学里面也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力求完美,追求卓越,以下虽不能代表全部但也一定都是我亲眼看到的:

首先,我要说的是李振华同学,李振华同学每天十分刻苦,李振华同学并不是太过于喜欢张扬,但是他的成绩与勤奋却令我自叹不如。还有张逍遥同学,十分细心,上周五让同学互相批改的那张卷,我有好多微小错误都被张逍遥同学细心得挑了出来,而他也在这次月考中取得第一。还有我们的值周班长无一不是用尽全力在管,可有些同学还是不听,在这里我希望我们班级的同学更加配合班长的工作。还有所有课的科代表们也都是牺牲了很多时间为了我们同学的作业。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演讲稿 篇六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诚信考试深入学生心中》。

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已经成为了所有老师的共识。为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营造浓郁的班级书香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和老师都行走在溢满书香的道路上。团委学生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让学生走上阅读之路,首先要有良好的班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走入“书香”境地。班级环境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班的书香氛围营造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

1、教室布置书香气。黑板报是主要阵地,每期围绕读书内容而变化样式,如“读书格言”、“好书推荐”、“诗歌园”、“学生园地”等栏目。同时让墙壁也说话,在教室的四面墙壁上贴上学生自做的阅读记录卡、书友队自制的特色读书卡片及以“书香”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读书风采照片等内容。这样的布置营造了一种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想读书的氛围。

2、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让学生花少钱也可读很多的书,实现资源共享,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意识,我号召每个学生积极捐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图书角内贴上班级读书计划,书目名称,借阅制度,借阅本。

3、保障读书时间。为了保证学生读书时间,让每次上课前学生都能准时坐在教室里静静地阅读,做到自主阅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开展班级读书活动:每个学期的班工作计划中都要围绕读书主题安排班班读书活动,如美文诵读竞赛、故事会、赛诗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等。每周举办诵读竞赛与故事会,活动中分别评选出“诵读之星”和“演讲之星”。

2、写读书笔记:提倡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采蜜本,用于摘抄好词佳句优美文段,读完一本书则写写读后感。

3、携手共建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建设书香班级的同时,我班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的亲子共读活动,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

三、引领学生走上阅读之路

走在书香之路上学生是幸福与快乐的,为引领学生走上成功的阅读之路,学生会提出如下建议:

1、每个学期语文老师上好一两堂阅读指导课、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及读书交流活动,在读书交流课上,让学生对读过的故事进行“讲一讲”、“演一演”、“评一评”。

2、教会学生读什么书。书籍浩如烟海,让学生全部读,显然不可能;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读书立志,让书籍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让书香溢满我们的校园!让我们在书香之路上一直走下去!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第二次月考,自古以来,诚信是做人之本,在考试中最被强调的就是诚信二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之本。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应是每个学习者所遵守的准则。诚信是一种自尊、自重、自爱,真实的自我、坦荡的自我、诚信的自我是一种光荣。“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让竞争在平等、公平、和谐中展开,让一切的付出和回报都真实、纯净。希望同学们用扎实的知识,良好的品格,求真的态度向老师、向父母、向同学、更向自己交上一份真实的答卷。我想,当我们能坦然地运用诚信的尺度来衡量自身时,我们的生活才更真实,我们的微笑才会更灿烂。同学们,做到诚信考试,让诚信为我们的人生划上绚烂的一笔,最后,我衷心的预祝同学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7.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篇七

可见, 预习的确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很有必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端正预习的态度,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加大检查力度, 使得课前预习深入人心, 落到实处,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明确作用, 端正学生预习的态度

在日常的学习中, 许多学生对预习的认识不够, 有的同学认为既然上课要讲, 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还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 预习就是浮光掠影地看一遍课文, 划划字词而已。针对这类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阐明预习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从而端正预习的态度。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社会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预习,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 预习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 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 不仅阅读速度加快, 思维变得敏捷, 而且发现问题、分析综合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不经过预习的听课, 只能是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分不清难点和重点, 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做课堂笔记, 就会盲目地抄教师的板书, 往往会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只有通过预习, 上课听讲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 才能快速地整合答案, 对于教师没有讲到的问题, 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向教师质疑, 在师生和生生对话交流中, 将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 课堂才会更精彩, 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多。只有学生有效地预习, 才能真正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才能真正贯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新课改精神, 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指导方法, 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学生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意义, 端正了对待预习的态度之后, 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让学生明白预习什么, 怎样预习, 在日复一日的预习训练中, 切实提高学生预习文本的能力。

1.诵读

诵读专题导语。苏教版教材每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两三个板块组成, 导语对专题内容作扼要的介绍, 每一个板块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 同时提出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诵读专题导语, 宏观了解专题内容及要求, 有利于指导每篇课文的微观预习。

诵读文本。这是预习最为主要的内容, 让学生从声感出发, 因声求气, 循气得情, 整体感知文本。教师应指导学生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要点:散文预习应该关注写了哪些景、人和事,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小说预习应该紧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展开;议论文预习就要理清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诗歌预习要结合意象, 发挥想象, 把握诗歌言志抒情的主题。

2.勾划

勾划字词。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首先把读不准的字音、辨不清的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勾划出来, 借助工具书, 扫除字词障碍。字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应该踏踏实实地落实在日常学习中, 不能推到高三搞突击复习。

勾划疑难处。在文本阅读中, 对于一些难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句子、段落, 学生可以勾划出来, 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 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勾划关键或优美的句子, 并做简单的点评。这一步是预习较高层次的要求。如《荷塘月色》四至六段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描写十分生动优美, 学生预习时就可以将其划出来, 简单点评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准确的动词好在何处, 上课教师带领学生赏析时, 学生就会心领神会, 触类旁通, 理解得更为透彻深入。

3.查阅

预习时还应借助手头资料和网络, 查阅与文章有关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文章是在特定环境下人的情感抒发, 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不了解苏轼、柳宗元的生平遭遇, 就无法理解《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痛苦的超越。如果不了解当时日本正准备大举侵华, “华北危急, 北平危急”的时代背景, 就无法深入理解老舍在《想北平》最后“好, 不再说了吧, 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所饱含的深情。

三、督促检查,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预习也是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的, 但在高中阶段, 学生时间紧、作业多, 如果教师不加大检查力度, 预习不是被挤掉了, 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形成不了良好的习惯。

检查预习有多种渠道, 可以上课前巡视, 看看学生课文的勾划情况, 可以用投影的形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也可以用口头表述的形式, 让学生陈述与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还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 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为行之有效的是让学生制定预习卡片, 在学生诵读、勾划和查阅的基础上,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自行完成。它可包括作者及相关资料, 重点字词, 文章内容梳理以及提出的疑难问题等。教师通过检查预习卡片, 筛选、归纳、整合学生预习中的问题, 再把它融入课堂中去。只要教师坚守“没有预习不上课”的习惯, 督促检查学生预习不放松, 天长日久, 学生也就会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8.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篇八

浙江省衢州市是南宗孔庙所在地,几千年来,“仁”字在这座城市深深地扎下了根。受此熏染,我校在办学伊始,就将学生的感恩教育放在学校德育的重要位置。

要感恩必先“知恩”

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学会“知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让孩子学会“知恩”,其实就是要让他们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学会尊重他人。

要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知恩”。每年新学期开始时,我校都会开展“为父母做一件贴心事”、“写一封感恩信”、“感恩母校”等感恩教育活动,在每一次活动中,都会有许许多多感人的瞬间出现。

感恩教育需要载体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校从建校以来就创设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为此,我校建立了有名的“1234工程”。“1”就是每个学期每一位学生都要在班里讲一个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就至少有几十个感人的故事使他们的心灵产生震撼。“2”就是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一篇是写使自己快乐的事,写出过程,写出内心的感受,写出自己应该如何使别人也快乐;一篇是写自己烦恼的事,也写出过程、感受,写出自己怎样不给别人制造麻烦。“3”就是书写三个自我,一是过去的我,一是现在的我,一是将来的我。这三个“我”,学生可以分别在初一、初二、初三年级时写在纸上,作为资料保存起来。这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承诺,也是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的一种承诺,它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4”就是寄4封信。学校要求学生每年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老人节这4个节日,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和老师写一封有真情实感的信,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育之恩,同时,也汇报自己的学业,展望自己的未来。我们感到,这是非常有效的感恩亲情、师情的方式,许多父母在感动之余,也提起笔,给自己的孩子回信。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几年来,我校把感恩教育贯串于学校德育的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

渐渐地,感恩得到了一种认同。这种认同是发自学生心底的一种认同。就如同对太阳的感恩,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是对纯净的认可……

渐渐地,感恩成为学生生活的习惯。无论走在校园的何处,你都能听到“老师好”的亲切问候,都能看到学生面带微笑向老师挥手的身影。在教师的办公室里,常常会冒出一张暖意融融的小纸条,提醒老师注意身体。在教室的讲台上,有时会放着一盒金嗓子喉宝,让老师保护好嗓子。感恩教育焕发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带来的是学校良好的声誉。常有家长流着欣慰的泪水,跟班主任谈起孩子对自己的孝顺。许多家长都感慨地说:我们选择这所学校,看重的不光是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在育人!

9.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演讲稿 篇九

大家下午好!

我叫赵雪米,来自管理学院20xx级工程造价专业。我深感荣幸。我演讲的主题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过去的我和同学们一样,也曾迷茫、困惑,不知道大学应该怎样过。但是我却从未放弃过思考。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引、帮助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身边围绕着那样多知识渊博的老师,那样多能言善辨的优秀同学,与优秀的人为伍,让自己也同样优秀起来,是我找到自我的最好方式。

同时,我给自己的大学三年做好了规划。在在过去的一年,我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拿到了4个国家级证书;我担任学生干部,因工作出色,先后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6次;我积极参加管理学院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大赛,先后荣获了4个奖项。

这所有的成绩都只代表了我的过去。鲁迅曾说过“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我认为这句话,即便调换顺序也并非不可!——学习,永无止境!

我还报考了专本衔接考试,预计在本学年考取预算员、资料员资质证书和驾照。规划在大三的时候,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专衔本所有考试,拿到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并考取教师资格证。

此外,在注重学习的同时,我还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我担任着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管理六个班级事务,服务老师与同学,也担任着普通话推广协会会长一职。我还担任了校团委办公室副主任,积极策划、参与各项学生活动——20xx年4月,我参与了单招志愿接待工作;7月,我参加了暑假社会实践,南川三下乡活动;8月,参加了由团市委组织的“郎助郎,上学堂”爱心义卖活动;9月,作为新生接待志愿者,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完成了4200余名新同学的接待工作……

正是这样,我的每一天都被学习和工作充实着!有同学肯定要问,要搞好学习,又要兼顾工作,我是怎样做到的?!答案很简单,让自己无处不在地变得优秀,这便是驱使我不断向前的动力!

我也曾害怕过,不敢站上讲台,但是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我不再害怕,相反爱上了站上讲台时的淡定与从容!哪怕每天早出晚归,一个人独来独往,甚至于没有周末,室友都回家了,可能我却因为各种任务留在学校时,我愿意去独享这份孤独,但我从未孤单过,因为我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小伙伴和老师。我懂得坚持的意义,有了更大的勇气,我满怀着乐观、感恩之情,从容迎接接下来的每一天!

此刻,我站在这里,就是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我并不优秀,但是我努力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我也希望,今天的我能够给予你们哪怕一星半点的启示,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让优秀也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习惯!

最后,我要感谢学校各位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祝福你们!也祝愿每位同学早日找到人生的方向,愿你们筑梦重工,书写人生最华美的篇章!

10.教师演讲稿: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聪颖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在自家四楼阳台上目送孩子上学之时,向学校、向教师发出了这句天下母亲都会发自内心的问话。

我相信从事学校教育工作之人,读到这话均会为之一颤,继而叩问自己:我是否把那个“欢欣诚实又聪颖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十八岁,已然老朽”的青年?这种叩问,就是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事实上,似乎没有一种教育会是完美的,由是,反思就成了一门必修的功课,且是纵贯教学生涯的功课。为了那个母亲和她的孩子,为了天下所有母亲以及所有的孩子,为师者当把反思铁定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过程,并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为了减负从而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要向课堂要质量;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教师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反思课堂,“向课堂要质量”不是一句口号。课堂教学历来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教育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均表明: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新课程教育的主动权;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奏响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凯歌。著名心理学家琼·皮亚杰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现和发明。”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授课时间大大缩短,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多了,若依旧一味单向灌输和搞题海战术,非但学生的素质不得全面发展,就是教学任务恐也难完成。“向课堂要质量”已然成为我们绕不过的坎:如何充分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反思课堂

是关键!

反思自己,“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只是梦想。做有思想的教师,尤为重要的是能恒常地反思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 反思 = 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 反思”的成长公式。因此,我们应每日“三省吾身”,学会解剖自己。我们提倡每位教师在教学之后,都应养成冷静反思的习惯,并认真做好教学后记。这对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自然有帮助,但更重要的,恒久地坚持,这些教师定然会成为一个又一个能独立思考、能独立判断的人。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家,但每一位教师至少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者。

在教学的百花园中,让我们用心去呵护这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满苑,让花朵满枝,让思想的果实缀满枝头。

11.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一

教师方面:不少教师对估算教学的理解浮于表面,长期的教学思想定式,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将估算教学孤立起来,割裂开来,出现了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在教学中对估算进行了简单化、程式化的处理,引导学生把工夫用在对估算方法的总结和提炼上,这样做对估算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估算意识的培养。

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不理解估算的内涵和意义,认为估算的结果不如精算的结果好,估计值不是最终要得到的答案,所以对估算题的要求熟视无睹。虽然学生能掌握几种简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但面对不同的情境,却会出现明明可以用“估算”,学生却想不到的现象。

教师觉得估算重要,但往往教学不得法,同时学生也严重缺乏估算意识,逐渐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再加上估算教学的渊源比较浅薄,不可能在教学中一下子建立扎实的根基。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一切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一、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是一个有目标、有选择、有方法运用的过程。估算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而是通过估算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估算的意义,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与教师教学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来教材中没有要求估算的地方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估算,增加学生的估算体验,强化估算意识。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估计活动。例如让学生估计老师手中学具(实物、小棒、图形)的数量;发书、发作业时让他们估计一本书的页数,一叠作业的本数;根据自己的身高估计桌子的高矮、衣服的肥瘦;根据一堆物体估计盛放容器的大小;根据房间估计所需瓷砖的多少;估计下课还有多少时间等等,逐渐增强他们的估计意识。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只有在经常性的估计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更何况估计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主要的是一种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环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的程度越高。就估算本身来说,在生活中也是依托一定情境出现的。因此在估算教学中不仅要利用好课本上的教学资源,还要主动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参与估算的兴趣,调动估算的积极性。例如:

1、“从绍兴出发至上海世博会有227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行驶了4小时能到达吗?”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将乘、除法估算技能用于解答同一问题之中,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2、“三年级学生参加回收废书纸活动,一班回收25千克,二班回收28千克,三班回收30千克,平均每班回收多少?”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时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应该大于最小数而小于最大数,因此这一题的结果应在25千克 和30千克之间。

3、“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6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需要多少顶帐篷?”学生用除法估算时会估成40顶,但结合实际问题考虑,还有2人没有帐篷。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际价值。

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提供丰富的估算素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进行估算,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和估算习惯,进而形成估算意识。

二、提高估算的应用力度,促进口估笔同步发展。

培养估算意识与训练估算技能是估算教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需要经过长期的渗透和训练。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的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估算与口算、笔算有机配合,能有效提高精确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而且估算对精确计算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所以在教学笔算或其他知识时,合理渗透估算,不仅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气,而且对估算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进行计算教学以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估计,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再在计算后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对照,这样做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如,学生做完了计算题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运用估算,进行快速检查。这样的检查方法既简单又便捷,深受学生的喜爱。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三算互相促进,同步发展的目标。课堂上除了进行一些专项的估算练习,如“估算下面各题”、“不计算,比较算式大小”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的练习,如“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219×35≈,(2)5600÷7=,(3)497﹢498﹢499﹢500﹢501﹢502﹢503=,讓学生说一说,选择什么方法计算更合理?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又如,走迷宫,规则是“朝着得数大的方向走,看谁先走到终点。”在每一个路口,学生可以选择口算、笔算、估算,在比较中感受某种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感受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形成估算意识,提高估算技能。

三、运用多样的估算策略,解决纷繁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亲身经历估算的过程,感悟估算的必要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是估算的又一大特征。教师应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一个有趣的过桥游戏:甲货车运了苹果125千克,西瓜75千克,车重247千克;乙货车运了包心菜195千克,土豆200千克,车重205千克,问这两辆车能通过限重500千克的桥吗?这里既可以估算,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数据特点,先找到整百数,然后再估再算,这样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法,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共同丰富认识,思维不但逐渐灵活起来,而且也会逐渐深刻起来。

又如:一本课外读物售价12元,全班5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58≈60,12≈10,60×10=600,实际需要的钱数大约在600元左右。

方法二:58≈60,12×60=720,因为往大了估,所以实际需要的钱数比720元要少些。

方法三:12≈10,58×10=580,因为往小了估,所以实际需要的钱数比580元要多些。

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给予积极地鼓励,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交流,在同学间相互交流中分享他人的思想,完善自己的方法。

12.让“写”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二

所以, 语文教师应该多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上下工夫, 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随文小练笔, 使文本成为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由此, 既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又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还能加深对文本语言的感悟, 较快地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使其逐步养成写作的习惯。

一、练在入情入境时

在阅读教学中, 因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披文入情”, 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感悟、情感的洗涤, 在入情入境的深刻体验中, 学生的心潮涌动了, 文思打开了, 倾诉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如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一课, 诗意盎然, 孩子们在王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引领下, 沉醉于枫桥侧畔那愁绪浓浓的夜色中, 沉醉于寒山钟声那余音袅袅的音韵里。此时, 王老师出示小练笔: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呀张继……孩子们文思泉涌, 纷纷写出了此时的感触:“张继呀张继, 不要伤心, 不要难过, 漫漫长夜我来陪伴, 你的愁, 你的苦, 我替你分担……”“张继呀张继,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当你烦恼、忧愁时, 要学会调节心情啊……”学生不仅感受到“愁眠”的意境, 更体会到“钟声”的温暖, 从而自然而然地把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 将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

二、练在体会中心时

文本往往呈现着或隐藏着教学价值, 因此, 语文教师的视野要深入地解读文本, 从文本中挖掘出隐藏着的线索。然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 假设情节的延伸、发展, 可以让学生有感而发, 动心动情地写出“眼中景, 心中情”。如屠素凤老师的《宽容》一课, 屠老师朴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 引领着孩子们围绕“宽容”, 逐步走进宽容。屠老师巧妙地抓住文本的隐形线索——护士的心情和神态的变化, 引导孩子尝试发现护士的变化, 并寻找变化背后的原因, 因为是新手, 所以“紧张”, 因为妻子的不满和指责而“慌乱”, 因为两次扎针都不见回血而“放下针具”, 因为“我”的宽容而找回自信, 因为“我”的安慰而“扎针成功”, 于是迈着轻盈的脚步离开病房。孩子在“我”的身上读懂了宽容的价值, 于是屠老师再出示小练笔:

今天, 我第一次独立给病人打点滴, ……

我收拾好东西, 推着小车, 迈着轻盈的脚步离开了病房时, 我心潮起伏……

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不管写什么, 只要心是真诚的。孩子们纷纷写道:“宽容可带来益处, 信心微笑感激……”“我真感激病人, 正是他给我宽容, 使我的第一次获得了成功。我永远难忘。”“这位病人真了解我, 如果都这样宽容, 世界会更美好。”“我紧张了两次没有成功, 而病人鼓励我, 使我以后扎针获得成功, 所以我记住了宽容。”“病人没有生气, 还鼓励、帮助我, 真诚地感谢他。”……孩子们美好的情感跃然纸上, 情感得到升华, 语言表达得到锻炼, 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三、练在领悟写法时

语文教材引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名家名篇, 很多作品中都留有空白, 或含蓄, 或简练, 为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 让他们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 达到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因此, 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找准文本中的“空白”, 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 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 把隐性的因素显性地展示出来。

如课文《刷子李》语言朴素, 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 并且幽默传神, 极富表现力, 无论是人物语言, 还是叙述语言, 均情趣盎然, 简洁传神。虞大明老师的《刷子李》, 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 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使孩子们在笑声中感受着刷子李的“奇”。特别是故事一波三折写法的教学, 更是令人叫绝。虞老师不仅出示了一幅曲线图, 形象地表现了曹小三的心理活动, 同时还让孩子们走进文本, 有选择地写一写曹小三的心理活动。

请选择一题, 用几句话写出小三的心理活动:

(1) 当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 心想:

(2) 当小三在师傅裤子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 心想:

(3) 当小三明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 心想:

此时, 学生的思维随之灵动:“师傅就是师傅, 果然名不虚传, 在这黑衣上真就找不出一个小粉点来……”“你瞧, 你瞧, 这是什么?这不是白点吗?还有黄豆这么大, 看来, 今天师傅可要丢丑了……”“哎呀, 马失前蹄呀, 今天的师傅怎么了……”“呀, 这原来是个小洞呀, 师傅的美名当之无愧呀!师傅, 我真是太佩服你了……”“你看, 这个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呀, 真是虚惊一场, 我这个师傅没找错……”对文本的想象补白, 使学生领悟了写法, 对文本的体会更深切了。同时, 对学生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调控语言的能力也进行了培养、锻炼。

13.安全演讲稿 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三

我很认同大家的想法,但是我也有自己不一样的看法,请同学们现在就专注地听我说:

大家都知道著名科学家牛顿的故事吧:有一天,他邀请一个朋友到家里吃饭。接近饭点,朋友来了,可以等啊等啊,牛顿还没有回来,原来啊,他还在实验室里工作呢。朋友等了很长时间,肚子饿的受不了了,于是,他就自己到餐厅里把煮好的鸡吃了。过了好大一会儿,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了,他看到碗里有很多鸡骨头,不觉惊奇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于是,牛顿又回到了实验室工作。牛顿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了做实验上,竟然会忘记自己有没有吃过饭。正是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牛顿在科学的领域建立了丰硕的成果,我理解,这就是牛顿的专注。

另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大家也不会陌生吧?专注于寻找灯丝,他同样也是专注于实验当中,最终为人类带来光明,为全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当今的世界首富,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专注于软件的开发,造就了微软帝国,带来真正的计算机革命,个人也获得巨大成功;居里夫人十几年如一日专注于从小山似的矿石中提炼放射性元素,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陈景润专注于数论,终于攀登上了数学的.高峰……。等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伟大的人,他们的专注性不得不让我们叹服。

不得不说,从古至今,各行各业都有很多的人成功,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都离不开一点,那就是专注。

在我看来,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只为了做好一件事;

专注就是长时间的全力以赴,心无杂念;

专注就是一心一意坚持不懈,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几十天甚至几百天几年几十年的时间里,重复着一个实验是一种专注;学生每天上八节课,每节课四十分钟全神贯注,不跑神认真听讲是一种专注;外科医生手术台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不被外界任何事情所打扰,这也是一种专注;教师备课、讲课,精益求精上好每一堂课,这同样也是一种专注。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专注,专注不分大事小事,专注可以获得大大小小的成功。

14.安全演讲稿 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四

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地知道,第三人是被接纳的,也就是说,他拿起废纸扔进垃圾桶看似无意的行动,但传递文明素养,已经发展了一种文明的习惯。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我们也发展了很多良好的文明习惯。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请求;轻松锁门,随时关灯,门不是唯一一个,所以要实现安全,节能不仅仅是一个空口号。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努力使他们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表演。

但 是的,你发现我们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或者有人不能在音乐的指导下做口号,制服;你知道我们仍然是进入餐厅的人,仍然几乎没有移动如果你看到,在我们周围,垃圾分类仍然有同学不能告诉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这是不可回收的垃圾...也许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做了文明,但这些无意中的小东西,或者让我们看到我们和文明之间的距离。

事实上,文明靠近我们,靠近触角:弯腰拿起地上的垃圾;站起来老人;伸手打开盲人的障碍;其他人叫保持安静;听;即使你给某人一个温暖的微笑,也会让别人的心中的快乐停止。这另一种行为是文明的表现。

在这个社会,也许我们的声音还不成熟,也许我们的呼喊仍然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基于今天,现在掌握。

15.让欣赏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五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虽然许多美术教师都认识到了欣赏课的重要性, 也试图做到最好, 但是课堂的有效性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 学生面对欣赏对象望而却步, 教师对欣赏课也是束手无策, 形成两难的尴尬境地。结合实际教学, 欣赏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欣赏课中的问题

1.“张冠李戴”, 欣赏教学模式老化

在很多公开课中, 常见到老师在欣赏课中用到“师问———生答———师总结”的模式。这如同一个传球的游戏, 不同的是这个球传到学生手里的时候能不能发生有效而积极的变化, 再到教师手里的时候是否可以得到质的升华。往往事与愿违, 教师除了不停地重复学生的答案之外, 也在以长篇大论的言语代替学生的自身感受。欣赏过程中学生扮演的就是一个纯粹的“接球者”, 教师缺乏构建主动欣赏模式的意识, 无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评论。

2. 见物不见人

很多老师对作品的欣赏都只停留在画面的可见部分, 却没有充分挖掘作品深处的内涵和真谛。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意识物化了的精神产品, 作品中表现的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等, 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情感气质、宗教信仰和历史际遇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3. 只赏不画与只画不赏

小学美术欣赏注重内容的广度, 让学生对各种艺术门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也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的方式有随堂欣赏、专题欣赏和现场欣赏。在专题欣赏课上, 高年级的学生通常都有点“眼高手低”的心理特点, 在欣赏多了以后反而想自己也来尝试一番, 而教师却只赏不画 (做) , 下面蠢蠢欲动, 场面难以控制。而在绘画、工艺课的随堂欣赏部分, 教师却言简意赅绝口不提“欣赏”二字, 殊不知欣赏正贯穿于整堂课。

4. 向标准答案靠拢

在很多课中,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观点, 通过不断暗示、诱导, 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 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 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在面对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等作品时, 往往束手无策, 没有了标准答案, 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 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不仅让教学迷失在这样两难的局面, 还使学生随欣赏而来的鲜活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也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逐渐冷落, 甚至销声匿迹。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 教学模式多元化

李力加教授说:美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打破学生这种跟进式模仿行为, 引导学生有表现的必然性向着个别化的探索发展。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还要探索并建立有序的、明确的欣赏步骤, 朝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

(1) 描述

教师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体验作品, 鼓励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最初感受, 如题材内容、画种等。

(2) 分析

对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 进一步深入的欣赏作品。教师应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为学生提供图片和文字资料, 对美术元素方面的问题提出质疑。如欣赏《古人的梦想》, 通过画面中都运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搭配在一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些飞天的造型是什么样的?给你怎么样的感受?你能模仿一下他们的动作吗?他又是怎样飞的?等问题。由学生自己感受归纳出:色彩典雅、庄重、有些对比强烈, 飞天的造型婀娜多姿, 通过衣裙的飘动来衬托飞天的飞等。

(3) 解释

介绍作者, 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体验, 让学生进行综合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古人梦想》一课中:古人为什么要创作这些壁画?他们在创作这些壁画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创作这些壁画想告诉我们什么?

(4) 评价

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 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你喜欢这幅画吗, 为什么”“通过欣赏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触”等。只有通过这样详细的步骤, 才能有的放矢, 达到有效的欣赏效果。

2. 注重美术学科的文化性

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尹少淳教授说:美术课程关注文化, 其实并不是现在的事情, 因为美术课程始终就没有脱离文化, 也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美术是文化最形象和最直观的表现, 美术作品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表现之一。

一位老师在《故宫藏画》这一课中, 他是这样做的:

环节一:教师分段展示作品, 通过听乐、观舞、小憩、调笑等片段, 与学生共同分析画里画外人物的命运。

环节二:充分挖掘作品的意蕴

学生:韩熙载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原来颇有政治抱负的人!

学生:他为什么夜夜笙歌?

教师:无奈英雄老去!

学生:画家顾闳中怎么完成这幅画的?

教师:复杂的南唐政局!

教师讲述:南唐后主李煜的人生悲剧!

学生背诵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教师总结:这样的王朝怎么能不灭亡!而我们鉴赏者, 只有把这样一幅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画面里面的深刻内涵。美术作品形象直观的特点, 记录历史当中人物, 反映当时社会的政局, 与文化背景的有机融合, 可见美术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3. 通过不断反思来补充学习

现在的美术教学中, 欣赏评述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不仅仅局限于专题美术欣赏课, 还出现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的课型中, 还穿梭在生活当中的每一个角落。欣赏的题材内容也包罗万象, 要做好每一课就必须有丰厚的艺术知识做基础。美术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 针对个人的薄弱环节, 加以补充学习。在教学方面, 要深入学习美学, 改变自己思考艺术的方式。在课堂上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立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 不断向他们提出足以让他们阐明观点的问题。

美术教师不是重在教给学生多少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 重在让他养成边走边赏的习惯, 使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在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摘要:在美术课堂中, 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 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关键词:美术欣赏,问题,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伊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为和.小学美术新课程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世彬, 蔡琳华.怎样上好欣赏评述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6.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六

1.榜样示范,激励倾听。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作为一名教师,当学生发言时,应带头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语无伦次,决不能做其它事情,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还要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表示感情。有时,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在说:“我关心支持你!”让学生感受道老师在关注他的发言。这样一来,教师这种倾听学生发言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2.激发兴趣,吸引倾听。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从内心迸发求知的强烈欲望。因此我们要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还未达,口欲言而还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倾听的欲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节课时,让学生出数考老师,当学生一次次地出数,教师都能迅速地判断时,同学们面面相觑:“老师是怎样判断的?”抓住学生这一好奇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激励:“你们想不想学这本领?”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老师快教我们吧!”老师说:“这节课只要你们认真倾听,也能像老师那样准确的判断。”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倾听兴趣,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倾听状态。

3.及时评价,鼓励倾听。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要用你亲切的眼神、真诚的话语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如当发现学生认真听讲时,及时用 “你听得最认真,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肯定他;当学生发现有错时用“这么一点小小的问题都被你听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表扬他;当学生听后做出评价时用 “你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你真棒!”来鼓励学生。这样认真倾听这个习惯就不知不觉的得到了培养。

17.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七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长岭一中袁媛

时间飞逝,在繁忙和有序中一学年悄然而过,这学期又及将结束了。回顾在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也让我在这个团队中成长。也许这一年我并没有值得夸耀的荣誉,值得炫耀的成绩,但工作室领衔人及伙伴们好学上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给予我很大的动力,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岗位迈着坚实的步伐。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份快乐。一年来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心中有课标,是一个老师上好数学课的前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于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二、听课观摩,增长智慧

本学期,有幸多次听于老师的常态课。这些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课堂上于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四、推门听课,专业引领

一年学来,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多次抽出时间听我的课,对我进行专业指导。大到一节课怎样设计课堂更高效,小到课堂中一句话,教学具的准备及使用等课堂细节,使我从一年前对教学的迷茫转变到现在对教学的迷恋。

1、反思。作为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习惯。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思考应该是一种习惯。做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爱思、勤思、会思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而应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

2、提问的技能。“提问”,即提出问题求答。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学到了教师怎样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名师培养对象材料

1、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师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

3、教师要设计追问。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4、教师要设计一些反思性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如: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问的艺术性。如: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通过听课和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选择的教学策略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细致入微的,要经得起推敲,这便是教学智慧,是一种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脉络,及时进行应变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固定的程式,课前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只有葆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随时根据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做出智慧的反映,才能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彰显生命成长的价值。

18.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演讲稿 篇十八

中国有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这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重要性。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处于学习之中,学习之前要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学习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我个人认为学习是为了解决明天的问题而学习。学习犹如一水行舟,不进则退。

无论是老板还是在打工都要做到每会必到,每到必全。每会必用。学要用到,还要讲速度,生意场上有这样一句话:一偷二抢,偷信息,抢时间;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短处,多像成功人士靠进。要想自己成功,富有那么你得像富人学习。从前有一个穷人,看见一们富人生活得很好,于上对富人说,先生,我愿意为你打3 年,不求一分钱,只是有吃有住就行了,这位富人觉得很划算,立即答应了。三年过去了,穷人离开了不知去向……

过去了,那个昔日的穷人变得非常富有了,而以前那个富人相比之下,就显得寒酸了,于是昔日的.富人向昔日的穷人说:我愿意出50万买你成功经验。那位穷人说,我是在你那儿学到的呀《经验》。赚上了大笔钱,而如今你要买我的成功经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源于学习,观察和思考,变成富人的捷径是向富人学习。在富人的言传身教中,能学到富人的经验和智慧,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变得富有,必须向富人学习;即使在富人堆里站一会儿也能够闻到富人的气息。

过去的失败不等于现在失败,过去的辉煌不等于现在辉煌。所以说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不重要,因为那些都过去了,重要的是现在和将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说讲究方式方法,时间与成功不成正比。日本这所在强大,源来好学,有这样一个故事,中国一位学者去美国会见一位朋友,路过富翁区,中国学者对美国人说,朋友你看,这些富人住高楼,开豪华轿车。你有什么感受?美国朋友说,你没有什么,也不羡慕他们,只不过是他们得到了一个好的信息,把握了一次好的机会罢了,如果那一天我把握了一次机会,或许比他们生活得更好。同样这位学者去了日本考查市场,同样去了日本富翁区,我不羡慕他们,更不嫉妒他们,反而我要找机会靠进他们,学习他们如何挣的钱,从而超过他们。当这位学者回国后,去了广东,同样和一位朋友路过富翁区,学者同样问广州朋友,你看到这些有钱人,你心中是如何想的呢?广州的朋友说,我恨不得拿把刀砍死他们。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为什么落后了,为么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我有一位朋友是台资公司高级主管,有次他代表公司请一位台湾朋友进餐,酒过三循,这位台湾老板有点醉了,拍得他肩膀说,小包啊,你们大陆人长得贱,这时他也不能做什么?只好听着。台湾老板接说,小包啊,你不要生气,你好好的想想你们大陆人,在20岁之前的人理想,抱负当经过社会磨练之后,理想没有了,抱负没有了,也就相当于20岁死了,80岁才埋罢了,这件事值得我们去深思啊?当我三年再见这位朋友,他已经在广东开了公厂,成为了一个小老板。

你多学少挫,少学多挫,少挫多学,多挫少学,所以说失败与学习有很大的联系,要想有一个好的学习,那么必须有一个空怀和归零的心态。想尝到更多更多知识。

1、首先要像一块海绵――吸水;

2、要想成为最好的教练,必须跟最好的教练学习;

19.让自我保护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九

教育对策

在外来务工者子女意外伤害事故相对较多的情况下, 作为学校, 我们不能改变外来务工家庭的生活环境, 也不能改变外来务工者监护不力的现实, 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孩子自身的安全意识, 养成良好的自护习惯。

加强宣传教育, 丰富自护常识。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是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显著优点, 但这主要体现在衣食问题上。至于一些活动的常识, 他们没有长辈的反复嘱咐, 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去, 什么地方不能去, 哪些事情能做, 哪些事情不能做, 哪些东西能玩, 哪些东西不能玩, 所以导致了他们行为的冒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 有意识地讲解一些生活常识, 让他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 会伤害身体, 不能乱碰, 对于危险的行为及时加以制止。我就是充分利用了学校周五晨会课的10分钟时间, 分阶段讲解了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其它安全共五个方面的内容, 丰富了学生自我保护的一些常识。

典型案例剖析, 提高自护意识。要切实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仅仅靠空洞的说教作用力是不强的。我们可以以身边的例子为鉴, 加深孩子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感性认识。我在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法规时, 就以孩子亲眼目睹的交通事故为典型案例加以剖析。孩子们围绕我市电视台播报的“小学生双脱手骑车遇难”新闻展开了深刻讨论, 指出了脱手骑车学生给自己、给父母、给社会、给国家带来的种种影响。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 让孩子开展自评和互评, 找找自己或别人在乘车、骑车或走路中是否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慢慢地, 孩子充分认识到了横穿马路, 乱跨越护栏, 与机动车争道, 骑车带人、并排骑车, 在马路上追逐打闹等情形不仅仅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表现, 也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 更是对家人、对社会不负责的表现。

20.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 篇二十

【关键词】 估算;精算;估算情境;估算策略

平时的批改作业中发现:一碰到先估算,再计算这类题时,学生的估算答案总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种:

一、估算与精算判断不清

例:电影院里有27排座位,每排32个座位,大约有多少座位?现在有880人看电影,座位够用吗?学生大致有两种算法:

精算:27×32=864(个),864<880,不够。

估算:27看作30,32看作30,30×30=900,够的。

这一题既然是问:大约有多少座位?那就应该用估算的方法,学生根据估算的结果,回答当然是“够的”,可实际情况却实际“不够”。而精算的结果又与问题“大约有多少个座位”自相矛盾,可后面一步864<880不够却又是事实,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左右为难,主要原因是估算后,学生不能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估算策略。

二、“算着估”的多 ,“真正估”的少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道题:图书室的一个书架上约有286本书,有这样的12个书架,图书室约有多少本书?这是一道乘法估算题,大部分学生是这样估算的:先用竖式计算出286×12得3432,所以286×12的结果大约是3400。这些学生先算出准确数,再根据准确数判断出估算的结果,即“先计算后估算”,而只有少数学生先找到286和12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估计后再计算,即真正估算。

三、“靠经验”估算的多,“联系实际”估算的少

四年级上册中一例题:四年级学生去春游,每人用餐和乘车要8元,63人参加,需要准备多少钱?

生1:把63看作60,8看作10,60×10=600。

生2:把63看作60,60×8=480。

生3:把8看作10,63×10=630。

生4:把63看作60,8看作5,60×5=300。

这一题,如果联系实际,应该是生1和生3的方法合理,生2和生4的方法虽然可行,但放在这一个问题情境中就不行了。

为了解决“估算教学难”这一问题,使学生能愿意主动去估算,体会估算的优越性,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做一些努力,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估算,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必要性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在教师的影响下,就逐步养成了“计算要准确,计算结果是唯一的”习惯。这种过多的强调精确计算,势必会弱化学生的估算意识。新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估算要有一定的背景作支撑,有助于学生体会估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是解决问题需要,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所以应尽量避免单纯的数学技巧与教师脱离具体情境的指令性的操作,赋予估算的生命力,从而使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

例如估算83×7想法一:83×7≈80×10=800想法二:83×7≈80×7=560想法三:83×7≈83×10=830想法四:83×7≈80×5=400……

如果脱离了具体情境让学生单纯去估算,学生的估算目的性不明确,限制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发展和估算策略的培养。如果把这题改成:四年级学生去春游,每人乘车要7元,83人参加,需要准备多少钱?这样学生经过分析,就可以得出想法一和想法三比较合理了,这样把估算结果的合理性放在具体的背景下判断,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生不但明白此题为何用估算,而且明白了为何估算以及估算的好处,感受估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估算的必要性与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这充分体现了估算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时,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情境,使估算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只是在完成教师的指令。

二、赋予估算教学的丰富内容

如果仅仅依赖教材中的估算内容,我觉得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对于估算的内容,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数的计算,不能孤零零地将估算浸润于计算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切估算资源,拓展估算面,将估算渗透到计量、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中。如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后。就可以出一些估算的习题如:课桌的高大约是( )厘米,小明的体重大约是( )千克,一个鸡蛋大约( )克,教室的面积大约( )平方米……如果能让学生对这些实际的东西进行观察,猜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充分的表象,那将有利于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

三、教给学生估算的基本方法

对于课本上的估算教学,由于它没有给出具体的估算方法,所以导致了多数学生估算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方法让学生记录下来,这样忘记的时候就可以去查证。课堂上也应让学生多说估算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不仅仅是每一题的估算方法,还应该说总的方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加、减、乘、除法的估算。例如乘法的估算,书本里只有多位数乘积一位数的估算,而习题中却出现了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于是,在这节课上,我把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多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估算。开始学生尝试估算多位数乘两位数时,也采取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但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一个因数是一位数时不能把两个数字都看成整十数,例如9×88,可以把9看作10,88不变,10×88=880。如果两个因数都是多位数时就要把它们都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然后相乘(一般是一个因数看大,另一个因数看小)例如98×52就可以把98看作100,52看作50,100×50=5000。

估算方法可以有很多种,而估算策略需要灵活运用,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较高。在低年级,估算不需要那么复杂、估算教学的要求简单明确,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能灵活的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就行了。

上一篇: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下一篇:创建安全社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