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共12篇)(共12篇)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 篇一
第五课成语新编
教学对象:07级本科留学生,共6人,3人来自印尼,其余3人分别来自日本、新加坡和韩国。
课型:高级综合课
授课学时:3课时(每课时50分钟)
所用教材:《汉语高级综合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汉语高级综合》第五课《成语新编》(由于课时安排,本堂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守株待兔》和《高山流水》两则故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五个新编成语故事含义,领会并使用本课所学生词及短语。
2、通过课文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文中口语化和方言性的词汇,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3、通过对故事的讲解,启发学生能够就新编故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二、教学要求
1、能够掌握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且能够用词造句。
2、基本掌握本课所有成语及其用法。
3、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讲解课后生词及成语。
2、课文的语言特色。
3、课文讲解,及故事寓意。
二、教学难点
1、重点词汇及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天人合一、众妙之门、另有所指之能指、主体性退化、主体亢进、斯文扫地。
2、对两则故事寓意的把握。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交际性和综合性。
2、采取分析性讲解方式,注重在细节理解的基础上揭示课文大意。
教学进度
第一课时(50分钟)
一、复习前课
1、听写前堂课所学生词和成语。
2、分别请学生复述前堂课所学“刻舟求剑”和“朝三暮四”的原本故事,及新编成语故事的寓意。
二、导入新课
1、“前一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关于猴子的成语,哪位同学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这么故事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成语也是跟动物有关的。”
三、生词讲解
(对于两个故事的生词我是分开来讲解的,所以本课时只讲解《守株待兔》中的生词及短语由于生词后有拼音,可以先让学生认读生词,老师在旁边随时纠正学生误读的地方;然后老师领读一遍。)
生词44~61和成语5~14:
由于“45.笨伯”有两个意思,分别是老的意思.和傻的意思。在该文中应该是后一种意思,即傻的意思,切勿让学生望文生义,认为是“笨伯伯”的意思。
对于“46.神经病”和“47.精神病”的区分,前者是指机体上的神经系统有问题,如瘫痪;后者是指精神上的一种失常状态,如精神分裂症。
对于“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讲解,则需要通过向学生叙述一下产生该词语的那个故事,讲故事尽可能简单明了,不必过多涉及细节。
在讲“8..深更半夜”时,可以联系“三更半夜”来讲解“更”的含义,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三更是23点至次日凌晨1点……依次类推。
第二课时(50分钟)
课文讲解
课文“守株待兔”部分讲解:
首先,按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老师注意在旁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然后,根据故事情节,向同学提问。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处于紧张兴奋状态。
最后,老师逐句讲解。由于该故事中有许多专有名词,例如“无为哲学”“天人合一”“俄狄浦斯情结”“黑箱省略效应”等,老师可以联系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例如,“精神分析派:认为守株待兔是一种性心理的变态,应该搜集资料,研究他小时候屙屎情况、俄狄浦斯情结、娶妻后夫妻生活情况、做梦情况、失物情况、口误情况„„”,可以联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进行讲解。另外,对于该故事寓意的把握,可以从“守株待兔”原来故事和新编故事的对比中概括出:在原来故事中“守株待兔”的农夫是被当时人批评和嘲笑的;而在新编故事中的农夫却因为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备受推崇,作者在此讽刺了这些颠倒是非、唯利是图的人。
第三课时(50分钟)
一、生词讲解
生词62~82和成语15~17:
对于“乐谱”、“音阶”、“节奏”、“力度”、“和声”,由于关联性很大,可以放在一起讲。
“脏话”和“荤话”:前者指侮辱他人的话,后者指涉及性的话语,但未必针对他人。
讲解“笔者”时,可联系“作者”加以区分,即前者用于作者自称。
对于“高山流水”的讲解,可以在本课开始时就提前讲解,即叙述“高山流水”的本来故事。
二、课文讲解
课文“高山流水”部分讲解:
具体教学过程与上节课基本相同。
对于这个新编故事的含义可以从以下来理解:
1、在经济利益面前,非功利性的艺术充满了悲哀;
2、人们为老牙的噪音和狐臭露欢呼,反映了人们审美水平的下降。
三、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内容,告知学生下节课会叫同学复述这两则故事。
2、预习新课。
(教案设计者:。。)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 篇二
关键词: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称谓语
一、汉语称谓语的特点
(一) 亲属关系称谓词语
在中国的历史社会, 自古是一个宗法等级社会。封建的宗法、宗族、伦理观念具体反映在汉民族的家庭、亲戚的称谓关系上。因此, 要了解汉语的亲属称谓关系, 首先应该了解汉民族的亲属关系。
汉族的亲属称谓有血亲和姻亲两大系统。血亲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系列, 它又分为宗亲和外亲。宗亲是指与自己同姓的亲属系列, 其中又可分为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直系宗亲是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 如曾祖父、祖父、兄弟、姐妹、女儿、儿子等。旁系宗亲是指与自己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 如伯父、叔父、堂兄弟、侄儿、侄孙女等。外亲包括与自己有间接血缘关系, 但不同姓氏的亲属, 如外祖父母、舅舅、姨妈、表兄弟姐妹、外甥女等。姻亲是指建立在婚姻关系的基础上成立的, 包括配偶及其兄妹, 婶婶、妹夫、小姑子等。以上这些亲戚关系都是至亲, 此外还有许多远房亲戚。
(二) 社会交际称谓词语
汉语的社会交际称谓又分礼俗性亲属称谓、职衔称谓、职业称谓及其他称谓。
礼俗性亲属称谓语是一种广泛的非亲属的亲属称谓, 为了表示礼节和亲切, 人们常借用亲属的称谓词语来称呼对方。比如称呼相亲邻居, 虽然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 但人们总是按性别和年龄, 分别称呼对方为王大爷、李大叔等。小孩子称不认识的妇女为姨、阿姨, 问路人称陌生的老人为老大爷、大娘、大叔等。现代社交称谓语是有时 (或为了区分同姓者) 指称、面称时加取名字或字、号中的头一个字, 对社会长者的称谓语一般也是姓氏前加上大爷、大妈等, 如陈大哥、张奶奶、徐大妈等。一般社会交际的称谓语总是在职务或头衔前面放上姓氏, 比如李医生、王先生、黄女士、周老师等。
有些称谓反映了宗法社会家庭关系, 每一个称谓都代表一种社会名分。有些新的称谓则是促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有利因素, 使得社会成为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使得人际关系友好和谐。
二、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上述中提到称谓语在社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 在对外汉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 我们必须重视称谓语的语用功能, 从文化内涵角度来剖析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的文化依附作用。
(一) 亲属称谓词中的身份制思想
身份关系至关重要, 因为一旦乱了身份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必然被破坏, 高度专制的宗法制度就会由于统治秩序的混乱而解体。这种严格区分身份地位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称谓是人际关系, 一个民族的语言中, 称谓越丰富, 越复杂, 说明这个民族越注重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在西方语言, 像英语中, 称谓词非常简单, 除了父母有明确的称谓词以外, 兄与弟都称brother, 姐与妹通称sister, 伯、叔、舅都称作uncle, 姑、婶、姨都称作aunt。但在中国却大不相同, 不但上面的概念有严格的区别, 而且还存在大量辅助性的称谓词, 以进一步区别亲与疏, 远与近的不同, 这是因为在宗法制度下确保血统的纯洁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在宗法制度下, 就绝对不是父母双方对等的长辈, 对宗族来说, 它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别。
(二) 社会交际称谓词中的身份制思想
身份制的思想除了亲属称谓中有体现以外, 非亲属称谓中同样有体现。大家知道中国人喜欢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熟人, 例如, 称呼年长的女性是大妈, 年轻的男性为大哥, 用大姐来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女性。这种称谓实际上是亲属称谓的泛化, 是宗法制度的体现, 因为这样一来, 无疑是把对方作为自己家族的一员来看待了, 使双方的言行都受到某种约束, 比如在长者的面前说话一定要有礼貌, 不能直呼姓名, 更不能放肆等。正式场合的称谓也同样体现了身份制的思想, 在中国, 正式场合人们一般喜欢称对方的身份, 其格式是“姓+职务∕职称”, 这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的尊敬, 另一方面, 也体现了对其身份、地位的重视, 使得被称呼者有一种自豪感。
三、结论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在封建体系中, 有着不可逾越的深层阶级等级, 一个人出生之后, 他在社会中身份及等级就已确定。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还是“学”, 称谓语的语用功能都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尤其要注意文化依附矛盾, 这样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让留学生很好的掌握, 从而使得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对于汉语, 我们教授的不仅仅是语言, 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使之能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宗贵.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3.简议对外汉语常用成语教学方法 篇三
关键词:对外汉语 成语认读 成语识记 成语应用
一、成语认读
在词汇教学中,成语因其独特的结构、复杂的含义以及特殊的用法,使留学生在认读环节面临不少障碍。下面介绍两种较为简单实用的成语认读方法。
(一)语素教学法
作为语素文字,汉字与语素基本是重叠的,若能抓住构词的最小单位——语素,以此为教学单位,我们就能抓住汉语词汇教学、成语教学的根本要诀。“语素教学除了有助于汉字的认记、消除错别字以外,其主要作用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词汇、掌握词汇、扩大词汇以及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赵金铭,2006:275~276)
比如包含“之”字结构的成语:言外之意、市井之徒、惊弓之鸟、害群之马、是非之地、一念之差、一面之缘等。“之”出现在成语中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成语的内部结构,当它出现在第三个字时,之前的部分为定语,修饰“之”之后的部分,形成偏正结构。了解了这些基本语素,再把余下的语素略加提示,并分析其构词后的具体意义,相应的成语理解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目前,教材中出现的成语,虽然很多是超纲词,但其组成语素却基本上未超纲。以《汉语高级教程》第七课《结婚现场会》(下)为例,“初来乍到”“山穷水尽”“眉开眼笑”“万般无奈”“异口同声”“经久不息”“直截了当”“无精打采”等都属于超纲词,但是构成这些超纲词的各个语素却都不是超纲字,留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语素义,就不难推测整个成语的意义,认读障碍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意义扩展法
对于近义成语、同义成语、反义成语,或是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我们可以在教学时,做适当的扩展,以成语带成语。《高级汉语精读教程Ⅱ》(邓小宁,2007)这部教材的词汇表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以第六课《拉萨风情》为例:
屈指可数:扩展了反义成语“数不胜数”和近义成语“寥寥无几”。
念念有词:扩展了反义成语“默默无语”和近义成语“自言自语”。
步履蹒跚:扩展了反义成语“大步流星”和近义成语“步履维艰”。
归根到底:扩展了近义成语“归根结底”。
座无虚席:扩展了反义成语“门可罗雀”。
不相上下:扩展了近义成语“势均力敌”。
应有尽有:扩展了反义成语“一无所有”。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在汉语成语学习过程中,同义成语很多,同音字、形近字也特别容易写错,认读时容易混淆,像《高级汉语精读教程》这样在词汇表中详细注释后,扩展同义成语、近义成语、反义成语,再对形近、音近的成分加以区分,就能很好地帮助留学生解决词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此外,该教材的每课练习中都有成语的相关习题,题型也非常丰富,可以帮助留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知识点。
该方法使用中应注意学生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用部分语素义代替成语整体语义的现象。
二、成语识记
识记成语比认读成语的难度更大。帮助留学生识记常用成语,在记忆的同时,还要理解成语的内部构成,自然就成了一大挑战。
(一)追根溯源法
不少成语源自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或名人轶事,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对这类成语追根溯源。把成语的“源”介绍清楚了,其比喻义、引申义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助纣为虐”一词,源自商纣王昏庸无道,妲己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怂恿帮助纣王施暴政的故事,后来刘邦攻下咸阳,也因此典故而放弃享乐,驻军霸上。又如“徐娘半老”一词,源自梁元帝之妃——徐昭佩的故事,从语言色彩上来说,“徐娘半老”明显带有贬义,而这一点只从字面分析是无法获得的。像“精卫填海”“狐假虎威”等故事性很强的成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成语的深层含义,帮助留学生增进理解,牢固记忆。
对于“爱屋及乌”“一石二鸟”这些在英语中能找到对应说法的成语,可以通过英汉对比增强记忆。日韩语言中有些与汉语近似或相同的成语,在语用层面上差异显著,我们在利用母语正迁移帮助留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要防止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作用。
(二)归纳总结法
“天翻地覆”和“手舞足蹈”这两个成语都是由“名词+动词+名词+动词”四个语素组合而成的,结构上是两个词语拆分后重新组合而成的。“天地”与“翻覆”组合成“天翻地覆”,“手足”和“舞蹈”组合成“手舞足蹈”。组成第一个词的两个语素是对立的:“天”对“地”“手”对“足”;组成第二词的两个语素“翻”和“覆”“舞”和“蹈”又是近义或同义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归纳为“A1B1A2B2”的结构,A1、A2为意义相对的语素,可组合成词语A1A2,B1、B2为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语素可组合成词语B1B2。对成语的结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留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掌握。
三、成语运用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用法,其语应关系和语法功能有诸多限制,有的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有的能单独成句,有的必须和某些成分搭配使用。在指导学生运用成语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造句法
由于成语的词性较难界定,一个成语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分析成语的语法作用,离不开丰富的例句。如果教材在讲解词语本身的结构特点的同时附上丰富的例句,学生就可以通过对例句的模仿,有效减少偏误。
以《新汉语高级教程》第一课《猎狗的故事》词汇表(郭曙纶,2007:7)为例:
成语注音释义
千辛万苦qiānxīn wànkǔ形容非常辛苦。
(1)为了寻找到那种神奇的草药,他历尽了千辛万苦。
(2)哥哥出国多年,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出人意料chūrényìliào(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在人们的想象之外,没有想到。
(1)这样的结果太出人意料,也使我们一下子难以接受。
(2)出人意料的是,一向很普通的小明夺得了冠军。
“千辛万苦”是联合式成语,可以充当谓语和宾语。例(1)正是“千辛万苦”充当宾语的情况,例(2)则是“千辛万苦”作谓语,非常清楚明了。
“出人意料”是动宾式成语,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这里的例(1)列举了“出人意料”作谓语的情况,例(2)列举了“出人意料”作定语的情况,还可以加上作状语的例子。例如:人们本来期待着一场激烈的角逐,但两人的比赛完全是一边倒,费德勒出人意料地轻松取胜。①
(二)情境教学法
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往往很难适应成语语义的多层次性、句法搭配的复杂性以及成语的文化内涵。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情境教学法,设置出具体语境。
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运用并不罕见,制作精美的课件、相关交际场景的音频、视频材料都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语境中流畅的发音、语句间灵活的搭配、特殊的句法组成、生动自然的语调语气都可以被直接感知和模仿。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在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以及规定教学原则时,都要以有利于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形成所必需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吕必松,1986:14)毕竟交际能力的提高是根本,情景教学法不仅以生动多样的多媒体手段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模拟出真实的语境进行交际练习,比如角色对话、讨论、戏剧表演等等,这些手段都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与英语、法语等语种的多媒体教学相比,目前的对外汉语界还缺乏比较权威、制作精美的学习软件。如果能够设计出功能全面、场景丰富、简单易懂,融合语音展示、动画演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工具,将必定会促进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注 释:
①该例句来自“CCL语料库”,该语料库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
究中心提供,于2009年7月20日更新,语料库规模4.77亿字。
参考文献:
[1]陈晓娣.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研究与教学[D].西安:陕西师范
大学,2008.
[2]冯艳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初探[D].上海:上海外国语
大学,2008.
[3]赵金铭.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郭曙纶.新汉语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邓小宁.高级汉语精读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吕必松.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6,(4).
4.对外汉语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探讨 篇四
转载
随着近年来华学习、工作和旅游的外国人急剧增加,对外汉语教学担负的任务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其主要体现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上。虽然留学生来华学习一种可能与自己母语完全不同的汉语言,但是无论语言如何多样性,都是传播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习俗、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体现,在教授语言知识的时候就必然会联系到文化的教授。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的语言学家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作此研究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和在教学第一线的汉语教师也关注和研究汉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教授汉语言知识和讲解语言材料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
一、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底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
虽然“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B.Taylor)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合体;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既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是汉民族的主流文化,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则是指外国人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因素教学(周思源)。正因为汉语言知识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教授语言知识时就不可能孤立其中一项,单纯地片面地强调汉语言知识或文化,否则要么留学生感觉到语言学习枯燥无味,要么接受的信息不全面,在交际时难以理解和接受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引起更多的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丁迪蒙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得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时候,必须要把语言知识所蕴涵丰富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或潜移默化或直接教授给学生,帮助留学生理解汉语的起源和精髓,使他们更容易掌握语言知识和灵活运用言语技巧,顺利渡过“文化休克期”。
周思源教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包含两部分: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前者为汉语教学内容,后者为文化教学内容。丁迪蒙也认为文化教学主要是对于目的语理解和运用密切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和在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教授时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那么,先要了解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哪些体现。
1.语音
从语音上看,喜欢讲究两音间的对称、和谐、节奏、连贯和响亮明快的乐感,如“桃之夭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成语、诗词、对联等的对称和押韵,“此起彼伏”,“三心二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蹄鸟”,“红日当头,春风扑面;福星照户,喜气盈门”
2.汉字构字
从汉字构字和意义上看,的方块汉字是对称的,让人有一种四平八稳、平衡和协调的感觉但不失呆板,平中见动。楷书、篆书和隶书的写法是这样,就连线条优美,风格飘逸洒脱行书和草书也一样遵循了对称平稳,强调重心的原则;中国书画作品在篇章布局上亦然。中国是表意汉字,它们见证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制度变迁。如农业和畜牧业在中国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如“牛”字旁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45个,“马”字旁有94个;古时“钱”是用金属做的,所以有金字旁,如果留学生学习繁体字那就更清楚了。
3.词汇
从词汇上看,有反映过去男尊女卑观念的,比如“妻子”的别称“内人”、“贱内”、“女客”等;很多外来词汇反映中国人文化包容性强的特点,“沙发”、“马杀鸡”(massage)等。
4.审美标准
从中国的房屋设计、园林公园的建筑格局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喜好和谐、天人合一大融合的集中表现,同时反映出中国人的友善热情处事态度和内敛的秉性。这些是留学生在明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才可能掌握有规律性的语言知识。
5.背景文化
从背景文化上看,背景文化是受说话人或作者所处的时代、教育、年龄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的体现,还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科技、哲学等,如中国名著里的语料的成语、谚语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等文化背景的体现,“它们是独立完整、系统的构成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庞大群落。(周思源)”对外汉语的教学只教授语言知识,留学生死记硬背,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在学习和使用那些成语、谚语时不但不能理解其深层涵义甚至会引起误会。如电影《刮痧》里美国人心目中“孙悟空”的形象就好斗,好管闲事,以至于歪曲到暴力和邪恶的人物代表。生活里中国人常使用谚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香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在中国人与中国人只需要说上半句就明白了,外国人则是云里雾里的。教师只有把成语、俗语或谚语出处来历或典故简单描述一遍,再把中国文化与留学生的母语文化的差异区别开来,他们才可能恍然大悟。
6.语用知识
从文化在语用知识上看,留学生只有先理解语料中背景或规律性的知识,才能根据功能和语境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因此留学生要掌握中国常用的、特有的语用文化。1)称谓用语。虽然家族家谱里的关系很复杂,但是光从字面上就能掌握很多信息。如女性都有“女”字旁:妈、姐、妹、嫂、媳妇、姑、姨,“夫”是某某的丈夫:姐夫、妹夫。与英语不同,中国人的姓置于名前,妇女结婚了也
不随夫姓。另外尊称和敬称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你”和“您”的区别,“你多少岁了?”和“您高寿了?”的区别,“你姓什么?”和“您贵姓”的区别。2)打招呼用语。中国人与熟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热情关心他人的表现,虽然留学生觉得隐私被侵犯了,但了解中国古时候的房屋结构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他们就能理解了。中国喜欢送客,一边送一边聊,不知不觉就送了很远,这也是中国热情好客的表现。3)禁忌语用。中国人在喜庆的时候不说不吉利的话,不做不吉利的事;不在老人面前说“死”“病”之类的话;数字“4”和其他与不吉利相关谐音字词的使用;不送“伞”做礼物,不分“梨”等。4)谦词语用。中国人对他人的赞美总是不正面承认,喜欢偏低自己抬高别人,如“您的到来真是让鄙人的寒舍蓬荜生辉啊”,“哪里哪里,你的字比我的好”等。5)非语言信息。这里主要指常用的肢体语言和各种面部表情。中国人握手可能被视为“政客式”的握手方式,即一手握着他人的手,一手搭着他人的肩并且握很长时间以示亲密友好。还有各种手势和头部动作的使用都是很有讲究的,它们虽然是无声的语言但同样传递了不同的、丰富的信息。
二、留学生汉语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文化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特征,它直接或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到某一段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它既离不开物质基础,也离不开政治大环境。现在各种文艺作品里都在反映稳定的、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和一些社会问题,这和某些留学生所了解到的仅限于“文化大革命时代”、“中山装时代”有极大的偏差。这需要教师对留学生讲解中国的历史、国情和国策。教师必须让留学生知道语料中所表述的内容可能是历史当中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历史阶段来说,它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不能代表整体,所以需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发展和变化及其规律。教师可以在讲解语料或作专题讲座时选择有代表性的、与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及正面形象的事物,如住房建筑的变化所引起邻里间的社会关系变化,人们对服饰审美变化,城市建设和人们的观念等。还要注意有的文化现象与世界文化接轨,形成文化趋同,比如词汇系统开放,交际的表达变化,可以在正式场合上听到初次见面时打招呼使用“你好”或“认识你很高兴”等;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婚姻观等也渐渐产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地域广阔,留学生不仅选择中国大城市,也在小城市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衣着、节日、地方语言也不同,如“方言岛——成片方言区域中存在着一个讲不同方言的人口居住地”(苏新春)。虽然这些语言文化属于地方性的,但也形成了强势影响,尤其是香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影视歌作品大量流行开来,如“的士”、“巴士”、“埋单”、“冲凉”等,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只有教师要把主流文化和本地区的文化特点结合起来,才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不会脱节。另外,网络语言的出现,尽管不是规范的官方语言但其影响也不能忽视。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词汇和交际用语,使教材内容得到丰富,与时代接轨。
2.注重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留学生来华的学习的目的不一,国籍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教师不能划统一对待留学生。有的属于亚洲或汉语文化圈,很容易接受教授的内容,而其他文化圈就不一定能理解中国的思维和行为,如遇到节假日要换休息日;中国人拒绝主人送行时常用手往外扇表示“不用送了”或翘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希腊人则都认为叫他“滚蛋”;中国人用“点头”表“同意”,尼泊尔人则用摇头表示。如果在和留学生教学或交际前不了解留学生本国的文化,不做“一对一的文化差异比较”(周思源),就很难得到留学生的文化理解或认同。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出与母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差异,让留学生有概括性的认识,再今后学习时逐步加深印象并在交际时准确运用。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教态、用词和情绪的表达,这些无声的语言可能会影响教师人格魅力。
3.注意文化依附性矛盾问题
文化的依附性矛盾是在教师因教学对象为异文化群体成员时而进行文化选择时和留学生因学习内容为汉语言文化而进行选择是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周思源)。实际与留学生交往时教师处于这种矛盾之中,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冒犯留学生,迁就留学生的文化和习惯,就学习他们的习俗,教师自身行为和习惯已经没有中国式的特点了,这样留学生不但没法从老师那儿学习到地道的中国文化,还导致他们同别的中国人交际时闹笑话。教师需要在了解留学生的本国文化的同时,引导他们入乡随俗,融入中国文化而不要强制他们接受中国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比如印度教的人不吃猪肉,就不要总是介绍与猪肉的菜肴;留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是他们母语国社会的表现,教师不能以一个留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判定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建议教师鼓励留学生间“文化协同”的方法,相互吸取学习方式和文化(科泰齐和金Cortazzi,&Jin,1996)。
4.注意教授课程的内容设置
首先教授中国的基本国情,国策和历史发展,然后分类介绍;教授语言知识时还要把各类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再则国内关于中国文化的教材也日渐多起来,教师选用时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取长补短,搜集一些适合本校留学生特点的内容作专题讲座,在视听说课里把大容量的文化知识直观的、动态的表现出来,让留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教师还要利用汉语母语国环境,让留学生多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中国文化,练习语言技巧。初级阶段文化课留学生需要知道语言知识、语料基本的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到了高级阶段,留学生需要有各种文化知识和背景的储备,对语言材料有更深的理解。刚刚学习汉语的时候可以开设书写课,然后过渡到中国书画课;学习了中国京剧的理论知识后再学习实践课。教师根据留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可开设多种文化课供留学生选择。开设必修或正式的文化课注意要有助于其他汉语课程学习,也不能占用太多时间。
文化的渗透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能操之过急的,要想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接受新知识,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实际,有条件的还要走出校门,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篇五
摘要:近义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留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的部分,同时也是留学生提问最多的部分。“到处”与“处处”什么区别,“怎么”和“怎样”是一个意思吗?“全”和“全部”可以相互取代吗?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搞不清楚,只是回答差不多,这种教学无疑是失败的。留学生用不好近义词,在书面表达或是在口语交往中,往往会词不达意,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近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近义词方面要多下功夫,让留学生能够精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本文试图描述近义词的概述以及错误使用近义词的原因等方面,以便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近义词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对外汉语 ;近义词;辨析
一、近义词的概述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中写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同义词又进而分为近义词和等义词。其中近义词指的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也就是在句法结构跟语义色彩和感情色彩等方面有细微差别的词。[1]如“想”和“要”都表示个人的意愿和打算,但它们表达的语气就有所不同。“想”的语气弱一些,只是表示个人有这个想法和打算,去不去做不一定。而“要”的语气就要强一些,表示这个人的语气很坚决,表示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决心,而且说话人往往也会去做这件事。我们可以说“我想帮你,可是我没有办法”,但是不能说“我要帮你,我没有办法。”近义词之间往往就是这种很细微的差别,运用得当,才能体现我们运用词语的水平。胡裕树的《现代汉语》中写到:“语言中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就产生了词的同义现象。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做同义词。”并分为完全的同义词和不完全的同义词。[2]胡裕树先生的定义跟黄伯荣的意思相仿,在汉语界大部分学者都是赞同他们的观点的。
近义词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并不难理解,即意义相近的词语。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在学习习近平义词时,他们搞不清楚其中细微的差别。特别是在近义词含有共同语素的情况下,他们学起来更是困难。如“不太”和“不大”,这两个词都可以用在形容词的前面,但是具体情况他们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如(1)他认为你这样做不太合适。他认为你这样做不大合适。在这两个句子中,“不太”跟“不大”是可以替换的近义词。这间屋子太脏了,我们还是换一个吧!也不太脏。这一句中我们就不能说“不大脏”。这种区别对我们很多中国学生来说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口语中有时还是会用“不大脏”“不大笨”“不大坏”等来表达意思,其实这种表达是很不准确的。当“不太A”是“不/太A”这种情况时。A一般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这时“不大A”是不可能说的。
二、留学生误用近义词的原因 1.文化背景因素
我们对外汉语课堂,教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他们与我们本土课堂肯定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与我们中国人存在着差异。语言的运用更是呈多样化的特点。他们学习我们汉语,会用他们固有的行为方式学习,这也就造成了我们所说的母语负迁移等一些不利于掌握汉语的影响。[3]在他们学习新的词汇的时候,经常利用自己熟悉的母语进行翻译,然后在不断的运用中,慢慢地理解他们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具体的语法用法这些差别。这种方法虽然让留学生慢慢的掌握了词汇意思,但是这种僵化的套用往往不能十分准确的理解词义,容易导致留学生错误的运用近义词的情况。如我们汉语词汇“到处”跟“处处”,这两个词都表示各个地方。稍微懂得一些英语的留学生,都会翻译成everywhere,但是在具体运用中,他们很容易搞混淆。四川外国语大学处处都可以看见绿树。也可以说成“四川外国语大学到处都可以看见绿树。”“你上哪儿去,我们到处在找你。”此句就不可说成我们处处在找你。但在留学生的思维里,他们是一个意思,于是他们就会造出“我们处处找你”“他到处关心你”等一系列错误的句子。我们都知道“到处”后面的动词是具体的动作,而“处处”不能这样用。“处处”表示各个方面,“到处”也就没有这种用法。所以在留学生课堂中,我们要抓住他们母语文化的特点进行教学,以英语为母语以及以韩语、日语、意大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我们最好不要以偏概全的教学,要根据他们的母语特点解决他们学习习近平义词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师最好能让留学生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汉语。2.语体色彩的原因
汉语词汇除了基本概念意义之外,大部分还会有色彩意义。色彩意义不同是导致近义词的一大原因。色彩意义一般含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外国留学生在区分色彩意义方面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区分色彩义又是留学生掌握汉语词汇、辨析近义词很好的方法。相仿的近义词,在表达感情时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词汇往往代表的是说话人的喜好憎恶等各种感情。我们在交际中,必须要选用那些能准确表达我们心情的色彩词语。有的词偏口语,有的词是书面语。如“一口气”与“一气儿”、“困惑”与“纳闷儿”、“小女孩”与“丫头”等等。有的近义词也是褒贬义的区别,如果学习者不能掌握他们的语体色彩就会犯错。如他坚固地与恐怖分子进行抗争。这句话中“坚固”用的就不恰当,应该改用为“坚强”。留学生就是没有把“坚固”跟”坚强“在感情色彩上区分开来。错把中性词“坚固”用成了褒义词“坚强”。词语的形象色彩也是造成近义词的原因。例如,作为省书记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高高在上,不知天高地厚。这里的“盛气凌人”把人骄傲自大的形象描写的很生动,让人感觉仿佛看到了那位盛气凌人的书记。用这种形象色彩的词汇更能表达感情。3.相同语素的困扰
我们汉语词汇往往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的词汇,以致我们的近义词许多都有相同的语素。我们中国学生见多了相同的语素构词的方法,而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讲相同的语素表达不同的意思,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在运用中也是错误百出。如“以前”与“从前”,这两个词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以前”和“从前”都可以单用,表示过去发生的事。如我以前/从前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习过。而“以前”前面可以带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并且时点+“以前”可以表示将来,“从前”就不可以。2011年以前,我没有离开过安徽。5天以前她来找过我。“但是”与“只是”都表示转折。“但是”主要强调某种事情或情况跟预期相反。“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强调某种事情或者情况时主要的,同时又用次要的情况做一些补充。强调的是“只是”前面的内容。如果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把含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讲解清楚,留学生就会误用。
三、近义词研究方法
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近义词时,必须要结合中国文化,能用深入简出的语言分析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民族心理。让留学生更透彻的理解词汇,这样他们才能用好。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词汇常常含有敬词、谦词等含义。如果理解不好,很可能会导致我们的交际失败。就拿“死”来说,小孩子“死”了用“夭折”,古代皇上“死”用“驾崩”,长辈或者受尊重的人“死”用“去世”、“仙逝”。不过现在像“驾崩”这类的词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已经不太常用了。我们中国人表达比较委婉,与我们的长幼尊卑密不可分。讲解近义词,主要还是从词语的搭配入手。有些词可以带宾语有些不可以。如建设国家、建造房子,张扬个性、炫耀权利等就是用搭配来区分它们。也可以通过语素分析区别近义词,分析语素的意义可以帮助留学生很好的掌握近义词。如果我们掌握了“学”这个语素的意思,就可以举一反三帮助留学生掌握许多词汇。“学”可以有“学习”“学校”“学徒”“学问”“学说”等等。这些方法都不是单一的,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状况选择最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4]
结 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是我们教学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教师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能力,使自己不至于学生提问近义词方面的问题而尴尬一笑说“差不多”,“差不多”的态度是敷衍了事,也是能力欠缺、做事不严谨的表现。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对外汉语教师要积极探讨学生学习习近平义词的重难点,研究出好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6.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拼音 篇六
(1)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的范围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包括教授汉语拼音字母, 通过学习使留学生能熟练掌握它, 达到看字能发音听音能记录。教授汉语拼音声母、韵母, 在认读和识记的同时, 理解和掌握声母韵母的搭配和音节的整体拼读。教授汉语拼音的声调, 注重学生对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的高、升、折、降四特点的理解, 并掌握规范的读音。
(2)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的性质
A.基础性;学习一门语言, 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其他各项语言学习的基础, 因此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B.变通性:由于汉语语音自身的一些特点和汉语拼音方案制定原则的需要, 使得汉语拼音方案具有一些缺陷:采用拉丁字母的形式而又有不同的发音;采用超宽式的注音方式:在一定形式下有主要元音的省略和特殊省写规则;缺少音变描写手段等。
C.循环性:汉语拼音对于外国学生而言是一种完全陌生的语音符号或者可以说语言符号。因此他们对汉语拼音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经过一个学习、修正的反复巩固的过程。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的积极应用
汉语拼音因为它具有国际性、易学性等特点, 广为外国留学生接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它的使用贯穿在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中, 渗透在汉语学习的方方面面, 是全面学习和教学汉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应用表现在:
(1) 语音教学的助手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基本上概括了汉语普通话的全部语音现象和结构特点。留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 也就顺利地掌握了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基本内容。
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 留学生认为学习汉语最困难的就是声调方面。对初学者来说, 如果声调掌握得不好, 口头交际会受到很大影响, 还会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影响进一步学习汉字。通过汉语拼音能很容易地学好四个声调。因为汉语拼音声调符号的形与音是一致的, 标上声调号后, 声、韵、调非常清楚, 而且四个声调符号也形象地表示出四个调类。留学生读拼音, 看调号, 学说话, 经过大量的练习, 使他门能辨别声调和读准确声调, 建立起声调的习惯。
(2) 语法教学的助手
汉语拼音拼写汉语, 能开门见山地显示出汉语本身的各种语法形式和结构。通过这种形式留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汉语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单位一一“词”, 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分析出词与词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3) 词汇教学的助手
学习生词时, 汉语拼音能给留学生们提供汉字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如分词连写、声调读音、多音字的读音等。
(4) 听力口语教学的助手
外国留学生的听说和读写学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这对矛盾是由汉语和汉字的矛盾引起的。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特点, 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教学好汉语拼音, 借助汉语拼音进行口语教学。在教学初期的一段时间里不出现或少出现汉字, 这样就可以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说训练上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听力、口语教学的效率, 更好地满足留学生用汉语惊喜口头交际的迫切需要。
(5) 汉字教学的助手
难认、难写、难记的汉字, 也有一定的结构规律。因此, 汉字教学要求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以便于留学生接受。但是, 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规律和文字教学规律常常是不能兼顾的。从语言教学的规律看, 应该以一些结构简单的、常用的短句会话开始教学从文字教学的规律看, 应该以一些笔画比较少的独体字开始教学。这时常用短句会话中使用的复杂汉字就将打破汉字教学的规律。
汉语的教学应该以语言的教学规律为基准, 用汉语拼音和汉字同时出现的形式编写教材。这样既不违背语言教学规律, 又能使汉字教学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同时, 通过汉语拼音的帮助使学生能反复认读一些比较复杂的汉字, 为掌握比较复杂汉字打好基础。另外, 汉语拼音对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汉字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是培养和检查留学生认读汉字的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外国留学生来说, 汉语拼音早已经不是辅助工具了, 而是具有交际作用的文字。学生使用汉语拼音进行书面交际在汉字不清楚或者时间短促的情况下, 用汉语拼音记录汉语帮助学生查词典和辞书, 向电脑输入中文信息等等。
总之外国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时, 汉语拼音除了它的重要辅助作用外, 早已经具有了文字的性质和价值。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使用汉语拼音, 已经被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界所普遍接受, 成为了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
摘要:随着汉语拼音及其正词法的不断完善在教学和学习中也不断改进汉语拼音的学习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已经把汉语拼音作为汉语的第二种文字进行教学和使用了。
关键词:汉语拼音,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亚川:《汉语教材注音拼写法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年。
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新词语教学 篇七
关键词:汉语新词语 对外汉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45-01
随着人们之间沟通的加强以及新事物的层出不穷,新名词和新词语也逐渐衍生出来。目前为止,语言研究领域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用于界定新名词,但是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发展,新词语必将被大多数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就具有约定俗成性,因此,对于新词语的准确定义,需要时间的沉淀。但是如何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词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进新词语,成为教育界和语言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1 及时并且定期修订大纲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相应的教学大纲,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它通用的教育大纲为《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等。在教学大纲编订的初期,许多新词语还没有诞生,因此,没有融进大纲的范围之内,但是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和新词语的诞生,大纲为了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新。
2 教材编写
2.1.广泛使用的新事物的词语要编入教材
一些新词语在产生之初,由于接受范围狭窄而具有局限性,但是随着新事物的发展和壮大,这些新词语也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因此,在教材的编订过程中需要将这部分已经有一定使用范围的新词语编进教材,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在教科书周边插入相关的图片,以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2.2 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新词语编入教材
日常生活的常见词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文提高过的新事物词语;另一类是用于表达思想情感的新词语。为了便于学生能够进行流利的口语交流,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教材编订人员需要将这部分表示情感的词语编入到教材中。需要特殊强调的是,编入教材的新感情词语,必须有明确的情感表达意义,只有这样才具备教学的实际价值,也能够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教育。
3 课堂教学
3.1 利用实物、图片、体势语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育时,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图片等,使学生对汉语词语有准确的理解和吸收。首先,对于一些常见的名称类词语,可以通过实物介绍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对于一些不能引进课堂的其他实物,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幻灯片等教具演示,提高学生的认识;此外,其他的动作类词,其理解难度高,教师讲授的难度大,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打的动作时,可以以打球和打人等基本动作示范,强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3.2 设定具体语境
有些汉语词汇理解起来比较难,甚至部分词语晦涩难懂,国内学生尚不能马上吸收,对于国外学生而言,难度就更加大了,为此,对于这部分的词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语境的模拟训练,加强词语的教育。例如,在像学生教授神气一词时,学生理解比较难,教师可以假设情景,今天的汉语知识能力测试,你是班级内部唯一一个满分的学生,你现在的心理情况就是神气等等,通过这样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语境创设,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新词语的学习。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找同学进行相关语境的自我创设,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
3.3 利用词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教授汉语词语
汉语的词语量十分大,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来说,既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了减少词语教学的阻碍,尤其是新词语的教学难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在基础上通过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词语的变换,天狗学生的课堂效率和知识掌握水平。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高效率的学习到新的词语,另一方面又能夠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近义词中的经常—总是,飞快—迅速,细致—细密,击败—打败;左—右,大—小,宽—窄,胖—瘦,高兴—悲伤,大方—小气,细腻—复粗糙,黑—白,傲慢—谦虚。
3.4 下定义法
一些具有教学难度,且词义相对死板的新词语,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活动时,可以适当的采用下定义法。所谓下定义法,顾名思义就是对部分新词语进行硬性的定义式教育。比如:“奶奶就是爸爸的妈妈;前天就是昨天的昨天”。由于学生的汉语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在学生有不会用的词语时可以参考同学和老师的意见。使用这种方法切忌用母语学习者使用的字典照搬照抄过来,因为字典里会有第二语言学习者不熟悉的词语或他们感到陌生的语法结构,这样会影响他们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一句词典的解释,通过使用第二语言学习者明白的词汇进行讲解,从而使得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新词语。
3.5 翻译法
翻译法就是利用学习者母语或某种共通语对词语进行翻译或解说的方法[3]。对于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语,如果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十分有限,那么用汉语解释起来就十分困难或者记事起来大费口舌,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让对方明白。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采用翻译法,这样比较简便易行。如“批评,人人网,微博”等词语就直接可以分别翻译为“critical、Chinese Facebook、microblog”,这样以来对于汉语的初学者来说,可以更加容易的明白一些词汇,而不用费尽周折。
但是翻译法也有其缺点,因为翻译法忽略了文化原则,对语言的文化强调不够。因为两种语言很难有一一对应的词语。如“拜访”直接翻译成“visit”。由于英语中的visit可以是visitsomebody,也可以使visitsomeplace。所以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拜访”这个词语时,不仅会说“拜访小明”而且也会出现“拜访那个教堂”的笑话。所以除了刚开始的阶段,当学习者有了一定量的汉语词汇基础之后,我们就不推荐使用翻译法教学了。这样有可能让学习者对母语产生依赖,从而影响到他的目的语的学习。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加强度新词语的重视,只有及时的进行新词语教育活动,学生的汉语知识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为此,经过笔者在大纲制定及修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总结和介绍,通过这些问题的叙述,未来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一定能明确方向,并取得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4.
8.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 篇八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与教学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做同义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的辨析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初期的基本语法完成后,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便是词汇量.词语扩展是迅速增加词汇量的好方法,但学生常常因为不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而混用,因而时常闹笑话.
作 者:郭雪玫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刊 名:商情・科学教育家 英文刊名:SHANGQ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 篇九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下面以留学生的习作为例,进行偏误分析。
中国日历可能有5000多年,不太清楚什么时候才纪年新年。
在中国有一个神话:佛到达了智慧以后要纪年新年。他邀请的所有动物,但是只有出现的十二只动物。对每一个动物归一年,因而这个动物将治理,形成与十二年的周期的中国日历,从鼠开始以后水牛、老虎、兔子(或猫)、龙、蛇、马、山羊、猴子、雄鸡、狗、野公猪(猪)。
首先我们要确定十二生肖与纪年的故事背景:如何挑选十二种生肖动物,这是一个人们亘古流传的话题,传说中有一年,玉皇大帝过生日,下令让所有的动物在正月初九这天前来祝寿,并决定按前来祝贺生日的报到顺序选定十二种动物,作为通往上天之路的守卫,并按年轮流值班。
然后我们在对文章进行逐句逐字的修改。
中国历史可能有5000多年,不太清楚什么时候才开始纪年。
中国有一个传说:玉皇大帝有了智慧以后要纪年。他邀请了所有动物,但是只来了十二种动物。他将每一种动物归为一年,并让这种动物在这一年里值班,形成以十二年为周期的中国日历。从鼠开始以后分别是牛、虎、兔(或猫)、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猪)。
修改原则上要尊重并符合原文的意义和用语倾向,不可将学生的文章修得“体无完肤”。
10月5日我跟朋友们一起去轻工市场买东西了。大概六个小时,他们走来走去买了很多东西。在轻工市场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且能买东西便宜。
改为:10月5日我跟朋友们一起去轻工市场买东西,他们逛了大概六个小时,买了很多东西。在轻工市场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且能买到很便宜的东西。
第一句中的“了”,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一个难点。用在句子末尾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但这里是正在进行陈述,动作并没有结束,所以要去掉“了”。第二句中,在市场走来走去,不合常理,“逛了大概六个小时”,很生活化,也合语法。最后一句,“买东西便宜”不符合汉语语法,改为“买到很便宜的东西”,也能对应上半句的“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
二、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及老师的反馈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用于交际,也就是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所以对待目的语习得者的偏误,最好根据本族人的标准来衡量判断。无论是语音、语法、语义,还是语用,原则上都要按照本族人的标准来判断。
例如,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会学到“小姐”这个词。因为课本中只讲了“小姐”的正面色彩义,并没有介绍随着社会时代发展,它的.文化义发生了变化,哪些场合可以用“小姐”,哪些场合不能用“小姐”这个词,这就涉及语用的问题了。如果留学生去一些小的旅店,把服务员称呼为“小姐”,恐怕要引起一番争吵了。所以,类似这样的偏误,一定要根据本族人的标准来判断。
当然,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偏误的类型也不完全相同。初级阶段主要是语音上的偏误,中高级阶段主要是文化和语用上的偏误。
针对学生的偏误,老师要给予及时准确的纠正,并给出解释。老师在举例子的时候,要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容易体验语言的含义,并且要将学生偏误中使用的词和老师举例使用的词进行对比。
参考文献:
[1]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03)。
[2]于根远。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语言文字应用,(01)。
[3]鲁健骥。中介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3(01)。
[4]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3(03)。
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对一”教学 篇十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一教学 过程 实施形式 文化元素
一、“一对一”教学的发展、分类和定位
我国古代教育中就有“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其中影响广泛的“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就包含了“一对一”教学的思想。广义的“一对一”教学是指基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而进行的一名教师只针对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又称“个别教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本文所讨论的“一对一”教学主要是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概念,目前“一对一”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在国外外语教学中得到了肯定。
解放后,我国开始逐渐探索“一对一”教学模式,刚开始主要作为非学历汉语教学的一种形式,主要是针对来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及其家属,教学对象基本上都是成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对一”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既可以作为非学历教育的一种形式,也可以作为正规学历教育的一种形式。
个别教学(“一对一”教学)是从形式上定义的,主要是指师生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具体又分个别辅导和个别授课。前者主要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而后者是游离于课堂教学形式之外的,我们所讲的个别教学主要是指个别辅导。本文重点阐述正规学历教育中“一对一”教学形式即个别辅导的一些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集体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而“一对一”教学是对集体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一对一”教学的师资问题,高校中的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当然是重要的支柱,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专业的教师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的作用。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都是经过专业学习,具备一定对外汉语教学知识结构的青年,他们更易于和外国留学生交流,便于深入沟通,也可以充当“一对一”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二、“一对一”教学的过程
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等四个环节,“一对一”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形式,应该包括这四个环节。
(一)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根据客观规律,分析主客观条件、考虑教学措施,在此基础上选择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作出明确规定。总体设计的作用是指导教材编选、课堂教学和测试,使各教学环节衔接成一个统一体,同时协调教学人员的工作。
总体设计首先应该考虑教学对象的特征,以便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外国留学生存在着年龄、国别、文化程度、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母语迁移、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学习时限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一对一”教学中的总体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否则“一对一”教学就失去了活力。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为常规的集体教学非常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所以作为辅助形式的“一对一”教学应该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训练。留学生亟需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来获得周围环境的认同,但针对不同的学生必须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他们学习的内容范围和指标是有所区分的。
“一对一”教学重视解决学生交际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大都采用功能法即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
(二)教材编写
长期以来,“一对一”教学的教材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的要求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理论上都应该有一本适合自己的教材,这就给教材编订者提出了难题。目前采用的教材仍以常规教材为主,虽然教材体系相对完整,分类多,功能、结构齐全,但不太适合个别教学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制定一部以功能为纲的通用的个别教学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二是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可以根据以往的教材,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自己制定一本独特的教材,一本教材只针对一个学生,这部教材未必是正规出版物,可以是一种简易的自制教材。
(三)教学实施
为了区别集体的课堂教学,在这里我们把个别教学的课堂教学环节命名为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整个个别教学的核心部分。
“一对一”教学作为一种正规教学形式的辅助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集体课堂教学进行预习,也可以引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以便更好地让学生遵循客观学习规律,牢固掌握学习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对象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很多有效的教学手段可能不会发挥作用,比如课堂讨论和问题竞答等形式就失去了意义。由于学生长时间面对一个教师,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厌倦感,也可能不利于学生语音、听力等方面错误的纠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来吸引学生。教学实施未必都在教室里,可以在室外进行,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四)测试评估
个别教学中的测试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测试评估的方法可以多样化,不一定采取闭卷考试等形式,可以采用对话、阅读等开放灵活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测试评估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一对一”教学形式下的测试评估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却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一对一”教学的实施形式及其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一)“一对一”教学实施形式探讨
个别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交际技能、语言知识。这种教学的实施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形式:
1.通过实际场景来学习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实验表明,情景教学法远远胜于普通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留学生去购物,去餐厅吃饭,去火车站订票等多种形式创造交际语境学习汉语。这样做,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学习交际规则。
2.可以举办多种兴趣班进行汉语教学。在兴趣班任职的老师不限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可以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或其他专业的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比如有些留学生对中国武术、烹饪、绘画、舞蹈等方面感兴趣,我们可以选择优秀的教师开展广泛的兴趣班教学活动(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同样要求教师安排好学习目标、内容和进度,教学中既要教授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技艺,也要安排好语言的学习和应用。
这些教学形式可以活跃气氛,增加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正规教学的缺陷,而且易于操作,具有实用性。
(二)“一对一”教学实施形式与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习理。
在大部分高校中,留学生课程一般包括综合课、阅读课、听力课、写作课、语法课等。这些课程大都注意训练学生某些方面的技能,却没有特别重视中国文化教学。有些学校根本没有为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即使开设了,所占的课时也太少,而有些留学生又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以致感觉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个别教学因为形式灵活,可以采取情景教学和兴趣教学等多种形式,这正好可以弥补上述缺憾。在具体的个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在教學中更多地传授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这样也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汉语。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有四个过程:蜜月期,即留学生感到很新奇和兴奋;挫折期,对中国文化感到恐惧,生活不习惯;适应期,此时留学生心理逐渐恢复平静;接近或完全复原期,留学生已经完全适应环境,充满自信心。个别教学正好可以植入大量的文化元素引导留学生尽快走出挫折期,进行完全复原期。
(本文系黄山学院2008年度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08hsujyz006)
参考文献:
[1]吴仁辅.对外汉语一对一个别教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2.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占一.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4]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6.
11.刍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策略是按照由临海到大陆、由都市到乡下的形式进行的,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途径和它是一样。从根本的情况上来看,临海大都市的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阶段还不不晚,进步的也不缓慢,但大陆不太大的都市里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就不是很早,进步的也还不够快。在我国迈进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项目也跟着它走向了不同的历史进步阶段。汉语授课教育制造组织与日俱增的在我国各个地方成立起来,特别是于临海部位贸易先进的都市和对外经济、沟通较多的部位。我国的高校都逐步创办了对外汉语授课的学科,以此处理慢慢进步的对外汉语授课对有联系的专职型的人的要求。对外汉语教育早就变成相对受欢迎的业务让不少同学持续专注于此。
以近况来看,我国的对外汉语授课项目现在是猛烈上升的初期,还可以得知,紧跟我国贸易上升,我国的对外开放项目会有更明显的增强,对外汉语授课也一定会有迅速的增高和进步。于对外汉语授课行为里,若不存在相应的通晓知识的入口,便会让国外同学沉浸于此还不能抽离于此。认清知晓知识的入口,是知晓我国固有知识的相对关键的渠道。即使我国早就专有特意讲授我国固有知识的课程授课,而且始终抱有“文化当成知识”的知识指导思想,将推荐非主观的、通俗的我国固有文化学问当主体,还借助课本---授课---研究的固有授课方法。而于此类授课方法里,老师是授课行为的关键核心,同学们即为老师授课的非主动承担人。此类固有的授课形式是同学们变为文化的非主动承担人,因此无法合理调控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踊跃性,还阻碍激发同学们学习我国知识的爱好,减轻了课程授课成绩。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策略
(一)以教学对象为基础
将被授课人放首位的授课法,就是挑选授课形式时应按照同学们的根本,学习处境。实施对外汉语学习的同学们,因为其并非一个国家的人,所以他们的语言、习俗风貌和学习过程有差异,所以面对汉语和与其有联系的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差异。和我国接壤的日本、韩国他们国家知识和我国知识比较像的地方不少,所以他们的留学生理解汉语的能力比欧美和非洲等地域的同学强很多,可知,应依照不一样的留学生的知识处境去实施各种方法、深度的授课,于此才会有效的实现授课成绩。对于同学们来说,其了解汉语的宗旨也大不相同,有人是由于特别喜欢汉语和我国知识,有人是想逐步深入的学习我国优良的固有知识。因此应按照同学们想了解的宗旨的差异,去开创不一样的授课模式。
(二)围绕语言教学
非本国同学对汉语的了解应不同层次的实施,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所以汉语知识授课里也需要符合此标准。于学习的第一个层次,同学们对学习汉语存在丰富的热情和激情,可是其可以理解的文字少之又少,所以于此层次,知识授课需将辅导同学们了解汉字最基础的发音、下笔顺序等做关键本质,用容易理解的方法给同学们解释字词,再现象和它有联系的中国文化学问,能够经由许多平日中能遇见的知识实质实施解读。但于理解的第二层次、就关键是吧我国语言及和它对立的文化学问实施精巧的结合,尽可能借助同学们了解了的字、词、句,去对与其呼应的历史知识典故实施解读,更加深入的体现它所涵盖的中国知识于有联系的生活哲理观念。
(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展开教学
紧跟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于对外汉语讲堂授课里,老师能够创建与其呼应的幻灯片,借助PowerPoint对同学们实施授课,可以让同学们的学习比较直接,辅导同学们有效的掌握所学本质。但于民俗知识的授课里,能够插播与之呼应的中国民俗的专项影视,让同学们清楚、明确的掌握相应的民俗知识,以此再推广有联系的授课本质。期间,老师还能够想同学们介绍点富含我国知识特点的映画,辅助同学们有效掌握中国知识,稳定讲堂授课。
(四)将文化进行科学准确分类的教学法
我国固有知识包罗万象、积厚流光,富含相应的多样性,所以与知识授课的实践里需把知识授课的本质实施分级和分段。能够把我国知识划分成饮食知识、礼仪知识、酒知识、茶知识等。老师还能够根据同学们的学习底子和他们的个体要求,对其实施我国知识专门一种知识的授课。以此辅助同学们深入对我国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三、结语
1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 篇十二
摘 要
第二语言教学法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个方面。狭义的指的是个别的教学方式、方法,广义的指的则是第二语言教学方法体系。人们一般在广义上来使用该术语。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全体体验法、静默法、任务型教学法、体验文化教学法等等。
而听说能力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交际能力,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听说教学法的特点与此要求完个一致。因此,在种类繁多的教学法中,听说教学法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否听说教学法就适应于一切课型呢?这种方法是唯一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途径吗?实践证明该方法同样存在着缺陷,对它的错误认识和运用导致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上一此问题的存在。笔者基于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课堂的观摩,根据听说法的理论基础,结合该教学方法的特点和步骤,试图通过本文找出其在对外汉语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此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课堂实际中的“听说法”
在对我校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的对外汉语课堂进行观摩时,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汉语课堂中,听说法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通过笔者在留学生汉语课堂的观摩记录分析,在2课时90分钟的课堂中,除了教师领读生词10分钟和听写10分钟外,课堂以反复型操练为主,形式为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熟练之后让学生不假思索地将答案反应出来。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被排在第一位,除听写练习外,读写能力的训练很少体现。
学生们的反馈意见结果显示:学生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汉语口语方面的确有很大帮助,对提高学生的开口率颇见成效。但是,课堂操练有时略显机械呆板,并且课堂上操练的句子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极为有限,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将谈谈听说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说法应用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二是听说法存在着哪些问题以及出路何在。
二、听说法
(一)听说法的理论基础
听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最初用于训练军事人员满足作战目的的语言教学方法,因此也称“军队法”,全盛于20世纪60年代。听说法以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为语言学基础,以行为主义为心理 学基础。刘询c19s9}认为在听说法中,听就是“刺激”,说就是“反应”,听说法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刺激产生正确的反应。郭莲将听说法的特点归纳为三点:一是听说领先于读写;二是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实践,形成习惯;三是排斥母语(限制母语)。
(二)听说法的特点和学习原则
依据听说法的理论基础确定了该方法的特点是:①听说领先于读写;②以句型为中心,反复实践,形成习惯;③限制母语或是说排斥母语。其重要学习原则是:①外语学习基本上是一个机械的习惯形成的过程。②如果先教目的语语言项目的口头形式,然后再教其书面形式,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掌握语言技能。③类推比较分析能为语言学习担供更好的基础。④某一语言的词汇对其本族语者所具有的意义只有在某一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才能学到。
(三)听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优点
目前高等院校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基本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形式。由于教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课堂教学由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逐步走向“讲练法”、“谈话法”、“互动法”等启发式教学。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注入式”是少慢差费的教学方式,已逐步被淘汰出局。听说教学法重视口语基础,强调句型作用,着重实践和操练,它的特点恰好与目前对外汉语的教学方式完全相符合。它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改变了“哑巴”语言现象,以学生应用汉语进行交流为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汉语技能,使学生能脱口说出流利汉语。实践证明听说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及流利的口语是成功的,由于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使用语言,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更为明确,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三、听说法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事实上,仃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缺点,听说法也小例外,以下将列举听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此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一)重感性认识,轻理性认识
听说法以听说领先,故而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并不会在听取语言材料之前或过程中教之以语法规则、词组搭配、句义等。根据目前对外汉语课堂的开课数和学生人数,学生很难全部认真地做到模仿、记忆、重复、交谈这些环节。在有限时间内,如果教师不对听说内容的语义、语法、词汇及其汉文化背景进行相应解释,学生的理解就只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带着还没有解决的疑惑再进行其它听说训练,只会导致学生疑惑越来越多,思维混乱。尤其是汉语自身的种种特点,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相当严密的教与学的话动。教师在这里必须讲究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步骤的衔接,让学习者循序渐近地去接受新知识。这样,学生就不会只对听过的有印象,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下次再出现类似知识点就能举一反三,达到理性认识层次。
(二)片面强调听说能力,忽视读写能力
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学习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反复强调口语第一性,文字第二性,在外语教学中以听说训练为主,读写为辅。在真实课堂里,如果我们把注意力只放在听说上,而不去挖掘读写对听说的积极辅助作用,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仅仅只会停留在听说所得的材料上,一旦材料发生变化,读写能力就跟不上。可以在听说材料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提取可用于读写的内容,进行写作技巧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将脱口而出的流利汉语再写下来,完成后,自已进行修改和错误分析,在课堂上读一读,让同学一起参与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已的口语水平,还锻炼了读写能力。
(三)注重机械操练,欠缺灵活性
听说教学法根据结构主义理论主张,把85%的时间运用在反复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实践练习上。其结果是听说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照搬,在使用语言时缺乏灵话性。使用语言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而语境又是随着时间、客观条件等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在听说实践中加强语法规律的归纳,并适时传授语用知识。使所有的语言材料成为活的材料。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增设系统语法课作为补充。对于语言教学既要重视操练的必要性,也不能失去灵话性,学生语言能力的演绎不仅需要反复模仿,更需要灵活掌握运用-。
(四)忽略母语在汉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听说法所依赖的两种理论都主张绝对排斥母语的利用,将利用外语思维放在首要位置。这种观点主要是过分强调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在实际教 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已经习得了母语的学生,他们的头脑中的母语思维模式不会因为我们的刻意回避而消失。在教学课堂上,如能辅助以少量学生的母语解释,学生会更好深入理解。讲解某些复杂语法点时,必须要利用到母语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否则学生的知识还是混沌一片。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听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优缺点要一分为二地看。听说法第一次把教学话动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其出现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它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产生了视听法及其它各种各样的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是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和内化并行。而听说法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全部满足这些要求。为达到语言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必须采用其它教学方法。对于外语的教学方法的采纳是小拘一格的,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存在单一的某种方法,即使在以听说法为主的课堂中,也会有视听法的痕迹。并且,语言教学需要的不是一种教学理论或方法,而是一个更大的研究框架,其中多种教学理论并存,多种教学模式共现,各种教学方法各有所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推荐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游戏11-2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用语12-07
对外汉语教学口语07-20
对外汉语教学声母08-28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06-09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08-06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报告08-13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09-19
对外汉语教学现状趋势10-20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韵母10-24